第一篇:公共事业管理案例分析(xiexiebang推荐)
案例分析:(仅供参考)
一、慈善的面子:网传合肥儿童福利院掷巨购奔驰
今年9月,一条《合肥福利院购豪华奔驰旅行车究竟为谁服务?》的网帖被传得沸沸扬扬。
发帖人称,去年,合肥市儿童福利院花费四、五十万社会捐款购买了一辆奔驰车,入户上牌近一年,始终闲置在车库中。“皖AOD062豪华车偶尔也用两次:不是厅机关就是局领导使用。” 专家:福利院购豪车与慈善理念相悖(答案可参照专家)政府部门应将有限资金用于社会建设、关注弱势群体上,而不应该如此挥霍.慈善机构,应向社会展示一种爱心与精神,所有的钱应该用在改善孩子们的生活、教育以及机构的软硬件方面,让孩子健康成长。程序合法不等于实质合法 差别对待国人和外国人
澳门明爱总会是澳门最大的慈善机构,每次专家过去考察,他们的负责人、总干事长都是骑着摩托车来接。虽然当地很多机构也给他们捐赠了不少好车,但这些车都是给孩子们用,工作人员从来不用。
二、“搭便车”问题
有一个国王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信,决定在自己生日那天让全部子民同一时刻高呼:“陛下万岁”。他把时间定在了正午时刻。子民们也十分期望这一刻的到来,因为他们就能听到世界最大的声音。有一位智者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自己也呼喊的话,听到别人声音的效果将大打折扣。于是他决定在呼喊的时候保持沉默,只是静静的听别人呼喊。他把这个发现告诉了自己最亲密的人,想让他也能享受到此种乐趣。结果,不到半天时间,这个消息传遍了整个国家。正午时刻到了,大家翘首盼望着最大声音的到来,但是回应的却是比平时更安静的沉默。
答案:搭便车问题是指某些个人(搭便车者)虽然参与了公共产品的消费,但却不愿意支付公共产品的生产成本,完全依赖于他人对公共产品生产成本的支付。
搭便车问题或生产的外部经济导致私人不愿意提供这种物品,即市场机制不可能自发产生公共物品的供给。
政府特征是具有强制性权力,因而有可能超越“搭便车”问题。向社会有效提供公共物品是政府公共部门的一个基本职责。
三、公地悲剧
定义:公共资源被过度开发和使用的现象。
对共有资源而言,“公共地悲剧”意味着人们对于共有资源的使用总是会大于合意(最佳效率)水平,从而使得这种资源日益趋于减少和枯竭。
场景:一群牧羊人一同在一块公共草场放牧。草场是公共的,而羊群是牧民私有的,因而放羊的收益也归牧羊人私人所有。
答:这个牧场是不具有排他性的,但却具有竞争性,如果每人都从自己私利出发,肯定会选择多养羊获取收益,因为草场退化的代价由大家负担。每一位牧羊人都如此行动时,最终会使草场由于长期过度放牧而日益退化。
案例:在整个历史上,许多动物的特种都遭受了灭绝的威胁。当欧洲人第一次到达北美州时,这个大陆上野牛的数量超过6000万头。但在19世纪期间猎杀野牛如此普遍,以至于1900年在政府开始保护动物之前,这种动物只剩下400头左右了。在现在的一些非州国家,由于偷猎者为取得象牙而捕杀,大象面临类似的困境。但并不是所有具有商业价值的动物都面临这种威胁。例如:黄牛是一种有价值的食物来源,但没有一个人担心黄牛将很快绝种。实际上,对牛内的大量需求看来保证了这种动物延续的繁衍。
为什么象牙的商业价值威胁到大象,而牛肉的商业价值是黄牛的护身符呢?
原因是大象是共有资源,而黄牛是私人物品。大象自由自在漫步而不属于任何人。每个偷猎者都有尽可能多地猎杀他们所能找到的大象的激励。由于偷猎者人数众多,每个偷猎者很少有保存大象种群的激励。与此相比,黄牛生活在私人的牧场上。每个牧场主都尽极大的努力来维持自己牧场上的牛群。因为他能从这种努力中得到收益。解决措施:管制、税收、明晰产权
四、当火车驶过麦田—外部性与市场失灵案例
20世纪初的一天,列车在绿草如茵的英格兰大地上飞驰。车上坐着英国经济学家庇古。他边欣赏风光,边对同伴说:列车在田间经过,机车喷出的火花(当时是蒸汽机车)飞到麦穗上,给农民造成了损失,但铁路公
司并不用向农民赔偿。
将近70年后,1971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和阿尔钦同游日本。他们在高速列车(这时已是电气机车)上想起了70年前伟大的经济学家庇古的感慨,就问列车员,铁路附近的农田是否受到列车的损害而减产。列车员说,恰恰相反,飞速驰过的列车把吃稻谷的飞鸟吓走了,农民反而受益。当然铁路公司也不能向农民收取赶鸟费。同样一件事情在不同的时代与地点结果不同。两代经济学家的感慨也不同。
答: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火车通过农田无论结果如何,都是市场经济无能为力的,都是“市场失灵”。其实说明了同一件事:市场经济中外部性与市场失灵的关系。
在庇古所看到的情况下,铁路公司列车运行对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并不由铁路公司和客户承担,而由既不经营列车又不用列车的农民承担,即存在负外部性,有外在成本或社会成本。
类似这种情况的还有化工厂、造纸厂对河流或空气的污染,吸烟者对环境和非吸烟者的危害。
在施蒂格勒和阿尔钦所看到的情况下,列车运行在客观上起到了“稻草人”的作用,给农业生产带来好处。但铁路公司并不能对此收费,利益由与列车运行无关的农民无偿获得。这就存在正外部性,有外在收益或社会收益。
类似的例子如养蜂人到果园放蜂采蜜,同时免费为果园实现了授粉,果园主不用交费。大学培养出人才,这些人才对经济增长所做出的贡献由全社会分享。
在有外部性的情况下,由铁路公司和客户双方供求决定的价格,不能使资源配置最优化。这就是说,这时列车运行的次数并不能使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
那么怎么解决外部性与市场失灵的问题呢?
在庇古所看到的负外部性情况下,通过税收提高运费,并把税收补贴给农民,减少运行会更好地消除不利影响。在斯蒂格勒和阿尔钦看到的正外部性情况下,通过补贴降低运费,增加运行会增加有利影响。外部性的解决对策:
道德约束、外部效应内部化(企业合并)
行政手段:勒令停产、强制禁止排污、排污罚款等政府征税、补贴 市场手段:明晰产权、政府征税、补贴、排污交易权(收费排污)
五、国庆长假前,忽然传来80家景区门票降价的消息。
据国家发改委消息,全国各地将在“十一”黄金周到来之前分批降低部分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这是在按照国家要求,陆续出台高速公路小客车免费通行实施细则之后,再为群众欢度中秋、国庆假期推出的另一项惠民举措。据统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一批降价的游览参观点80家,平均降价幅度为37%,其中13个游览参观点实行免费
2012年“五一”来临时,有关“未来数月内全国或将有超过20个知名景区门票涨价”的消息在网上引发持续关注,不少网民发帖指出:这些景区涨幅从20%到60%不等,不少景区选择在“五一”旅游旺季来临前“抢涨”。
答:大部分景区门票涨价理由是管理成本上升、修复景区、扩大游览面积。旅游景区是否属于公共产品?
准公共产品
旅游景区的涨价是否合理?
全体国民享有的公共资源,景区票价不是有市场供需决定。经营项目的收入;地方政府应将从景区获得的税收用于民生建设(对景区的补贴、降低门票)旅游景区降价的“含金量”怎样?为什么?
冷门景区居多,时间只限国庆假期 从旅游景区的涨、降价中放映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景区修复、扩大、定价、降价、涨价等公共决策行为随意,缺少公众参与和监督,价格听证制度等没有采用或者流于形式。
实际管理成本等数据不为公众所知,反映出管理中信息不透明,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无法有效实施。虽然是公共资源,但地方政府大都将景点作为经济发展的手段,其公益性不足。
六、医保视频
1、案例中提供的公共事业产品是什么?属于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还是私人产品?
2、利用委托代理理论分析这一事件?
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人或一些人委托其他人根据委托人利益从事某些活动,并相应地授予代理人某些决策的契约关系。
3、案例中涉及的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涉及的利益相关者有哪些?他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医保局、社区卫生服务站、患者
4、骗取医保资金的方式有哪些?
门诊改报住院,延长住院时间,虚报假病人住院
5、当前医保局监管医保基金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材料审查、日常监督、不定期检查等
6、医保资金流失的原因有哪些? 日常检查形同虚设;材料审核马马虎虎;
监督程序在执行时流于形式;医疗机构和政府管理部门合谋
七、英国的私有化运动、西方国家公共事业合同出租及非营利组织办社会事业、美国高等教育管理 结合我国现实国情,谈谈对我国的启示? 推动部分公共事业的民营化和市场化 培育市场,发展社会中介组织
八、公共事业管理的弊端
事业单位占了财政供养人员的大头。在全国3300多万财政供养人员中,行政机关人员大约占800万,事业单位人员是行政机关的3倍多。事业单位是大头,占国家财政开支1/3以上。宁夏事业单位超编严重:财政收入不够支付人头工资 ——机构重叠,人员膨胀,财政供养人员支出过大
城乡收入差距方面:2005年城乡收入差距已达3.3:1,国家统计专家姚景源先生认为,如果将公费医疗、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计算在内的话,城乡收入差距至少是6倍以上。社会保障方面:截至2003年底,共有2246.8万城镇居民、960万户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全年各级财政共支出低保资金151亿元。而在农村,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障基本处于空白状态,97%以上的农民没有养老保险,至少有60%-80%的农民因看不想病而死在家中,社会救济制度不健全。科教文卫方面: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
统计,农村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总人口的39.1%,远低于城市人口占65.4%的水平,2001年,农村人口小学文化程度占41.1%,较2000年下降了1.7个百分点,但仍比城市的19.7%高于21.4个百分点,高中文化程度占5.22%,比城市的23.6%低18.4个百分点。卫生方面:城乡之间卫生资源分配和服务利用率差距很大,农村每千人拥有的床位数、医生数、病床利用率远落后于城市。环境方面,土地资源和人口增长之间矛盾加剧,土地沙漠化加剧,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结构失调、效率低下。
政事不分、职责不明。事业单位管理机构承担事业所有者、管理者或运行管理者等多种角色为一体,所有权与管理权、经营权合一,造成职责界限不清,政事一体化的局面。
管理僵化、缺乏活力。事业单位采取行政机关的管理模式,抑制事业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结构失调、效率低下。公共事业地区和部门分布不合理,公共事业资源共享配置非社会化、运行机制非效率化。
九、公共事业管理改革
无锡市实行“管办分离”的改革
2005年9月以来,无锡市医院管理中心、学校管理中心、文化艺术管理中心、体育场馆和训练管理中心挂牌成立。无锡市医院管理中心已于日前揭牌。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表示,四个管理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无锡社会事业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探索性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无锡社会事业管理机制的新格局正式确立。无锡市公共事业“管办分离”改革即将面临的问题 管办分离的难度问题 部门利益的调整问题
行政管理的效率问题
整体环境的制约问题 机构关系的协调问题
引进竞争机制,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 完善管理制度、法规,提高管理技术、绩效
第二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分析(范文)
所学专业分析
公共事业管理是指在具备现代管理技术和理论技巧的情况下,对科教文卫等公共事业单位的行政工作进行组织、规划、实施的活动集合。作为一个合格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合格毕业生,必须学的知识有以下几项:
一、管理类。
管理学原理是所有管理学的基础,因此,公管专业作为管理的一个分支,这方面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必备常识;另外,行政管理学也是公共管理的必修课程,因为专业本身就是行政工作挂钩的。
二、法律类。
作为管理者,多多少少都会和法律打交道,经济法学则是管理类专业的法学常识。其中经济法原理、企业法、公司法、物权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证券交易法税法、金融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内容,则是一个合格的从事公共事业管理工作者日常接触到的常用法律。因此,管理学专业学习法律类常识就显得非常必要。
三、金融类。
金融类常识是政策制定正确与否的导向。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是学习金融类知识的基础;金融学则是了解金融市场运行方式的简单途径。
四、项目规划类。
政策的制定、规划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比如投资评估、定量分
析和会计学原理,这些原理是制定项目、修改项目、核定项目和实施项目的基础能力。而工作分析的方法则是项目制定与规划的核心。
五、国学。
既然是公共事业,那么了解整个民族的思维习惯,则是行政工作人员应该考虑到的。国学所包含的内容其实很广泛,能掌握国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何运用,则更容易顺应整个公众群体的需要。
六、政策原理类。
政策随时因人而异。行政管理学是政策制定者和实施者必须了解的内容。公共事业管理实施过程中,还需要考虑的要素则是经济效益,因此,政治经济学的内容必须被考虑到。
七、心理学类。
心理学目前已被各个领域运用。作为用人单位,无论是企业单位还是事业单位,了解人的常见心理特征,能够提升一个人的专业素养。就公共事业而言,心理学应该是学生的选修课程,了解公众心理,才能更好的为公众服务,才能提高民众满意度。
八、专业知识类。
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知识包括:公共选择学,公共管理学,社区管理学,公共关系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公共政策等等。除了以上内容需要学习,还有一些必备的技能和必须养成的习惯,具体分为:
一、熟练操作基本的办公软件:现在是知识时代,更是信息时代,对于基本的电子信息储存、分类以及提取,必须依赖电脑软件完成。因此,掌握办公软件的用法势在必行。
二、学会处理基本的纸质文档归类,对于资料的收集和查找非常必
要。并学会各类文书的书写格式,更加有利于文件的规范化管理。
三、要养成关注时事的习惯。时事政治是政治的重要板块,作为公
共事业管理的从业者,必须保持对时事新闻的高度敏感度。
百度词条上说:公共事业管理旨在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艺术等公共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那么,要想成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合格毕业生,学习和训练以上的知识和技能则是每个公管人的任务。
第三篇:省管县公共事业管理案例分析报告
《公共事业管理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名称:省管县
2015年 5月 15日
一、案例简介:
“十一五”规划提出,“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实际上,这是对近几年来一些地方政府进行相关改革的积极回应和肯定。
所谓“省管县”体制是指:省市县行政管理关系由目前的“省——市——县”三级体制转变为“省——市、县”二级体制,对县的管理由现在的“省管市——市管县”模式变为由省替代市,实行“省管县”模式,其内容包括人事、财政、计划、项目审批等原由市管理的所有方面。
对于这个问题,各省都在探索者扩权强县,改市管县为省管县的发展模式。比较成功的有安徽,浙江等地的强县模式。但目前来说改市管县为省管县仍然具有很大困难。
二、研究的问题:
A、当前推进省直管县面临的主要困难(障碍)?解决对策?
B、各省当前省直管县改革的主要模式(详细讲解模式的具体内容)?取得的效果?
C、省直管县改革所需条件?省直管县体制的利弊分析?如何完善该体制?省直管县会完全取代省市县模式吗,为什么?
D、当前中国省、市、县管理体制形成的历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E、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体制回顾、民国省市县管理体制回顾、国外做法介绍,可借鉴之处。
三、研究现状:
1.《我国“强权扩县”改革研究综述》本文选取了近年来被引用次数最多的部分文献作为参考,对“强县扩权”改革从内容,实施效果上做了分析综述。2.《我国省管县改革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正在进行深刻的变革,其中省县管理体制成了改革的一个热点。我国现行的市管县体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已经不再适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机构臃肿,人员众多,关系复杂,责任不明,管理效率低下。要克服这些缺点,适应省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推行省直管县市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3.《海南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论文回顾了海南1988年建省以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重点同顾了海南行政建制的历史沿革、海南建省初期的“小政府、大社会”体制和省直管市县体制的基本情况。
论文分析了国内外有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现状,对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行政组织理论、现代西方行政改革理论和实践、当代世界行政区划的三大模式及其影响、行政区划的依据、国内省管县的理论和实践等。4.《中国市管县体制变迁与制度创新研究》
所谓的市管县体制,简而言之,就是由市管辖若干县,以经济发达的城市为核心带动周围农村地区共同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这一体制涉及到二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从层级治理角度看,市管县体制就是省县间的中间层政府——地级市以上级政府的身份对下级地方行政单位——县进行管辖。二是从功能作用角度看,市管县体制就是由经济发达的城市政府带动经济相对落后的周围农村地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一种体制。
5.《关于在我国建立“省直管县”体制的探索研究》
目前的“市管县”体制已严重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对“市管县”体制进行改革,建立“省直管县”体制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动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战略选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行政管理体制需要不断变革和完善,“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成为其中的一个热点。它可以通过扩大管理幅度,减少管理层次,提高行政效率。
省直管县主要包括:一是“强县扩权”改革;二是实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强县扩权”是指对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市进行了扩权,把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限直接下放给一些重点县。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即用集权的办法,通过行政控制的手段,确保县级财政优先用于县乡工资发放,并用行政控制手段,约束县乡债务失控的问题。
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信息: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富。
县,历史上曾经直接由皇帝掌管;新中国成立后,县归省来领导,直到改革开放初期一些地区才开始建立“市管县”体制。
因此,对于一县之“长”们来说,其实,他们工作中有两个“婆婆”——省、市两级领导。
不过现在,两个“婆婆”的历史已在改写。
一种由省直接把转移支付、财政结算、收入报解、资金调度、债务管理等权限“下放”到县的“省管县”改革已在全国试点推行。
而在这之前的14年间,“强县扩权”、“扩权强县”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省份试点推行。通过扩大县一级政府的权力,受到政策扶持的县(市)的经济发展明显加快,“扩权强县”在很多地区被证明是发展县域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现实路径。与此同时,“强县扩权”还对中国未来的行政区划改革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成为“省管县”改革的第一步。
“十一五”规划提出,“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实际上,这是对近几年来一些地方政府进行相关改革的积极回应和肯定。
所谓“省管县”体制是指:省市县行政管理关系由目前的“省——市——县”三级体制转变为“省——市、县”二级体制,对县的管理由现在的“省管市——市管县”模式变为由省替代市,实行“省管县”模式,其内容包括人事、财政、计划、项目审批等原由市管理的所有方面。
对现有的“市管县”这一行政管理模式,批评者认为,其管理效率太低,不利于发挥县一级政府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中的主体职能。
早在1992年,为了“在经济上和上海接轨”,浙江对13个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市进行扩权,扩大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和外商投资项目的审批权。到2002年8月17日,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强力推动下,313项本该属于地级市经济管理的权限被“空降”至20个县级政区。
浙江省持续10多年的改革示范效应,带动了其它地区此项改革的进展。自2002年以来,先后有安徽、湖北、河南、山东、江苏、福建、湖南、河北等省份,先后将部分归属于地级市的经济社会管理权直接赋予经济强县,在财政体制等方面试行“省管县”。
不少专家认为,“省管县”这一改革,带来的是地方权力的再分配,最终将带来中国行政区划的大变革,即取消地级市,建立省县两级政府。尽管各方对这一政府层级的改革模式争论不一,但减少政府层级的思路无疑是大方向。
“省管县”改革:有望全面积极推进
从2002年开始实施的“省管县”改革有望全面积极推进。
“到目前为止,全国已经有18个省试点‘省管县’。今年估计还会再增加两个省,应该能超过20个。”6月7日,财政部预算司地方处副处长蔡强接受《中国经济周刊》(国内邮发代号2-977)采访时表示。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研究员张斌介绍,“省管县”有两层含义:一是财政意义上的省管县。在财政预算编制上,由省直接对县编制预算,在收入划分上,也由省对县直接划分;二是政府管理体制上的“省管县”,市县平级,不仅是财政体制,在人事权、审批权等经济社会各方面的管理权都由省直接跟县打交道。
“由于省管县从财政角度已基本铺开,财政部预算司目前正考虑出台一个‘省管县’的具体指导意见,主要是总结一些地方的做法,把大家认可的经验肯定下来。同时对‘省管县’提出相对具体的要求。现在正着手准备,最快估计在第三季度就能出来。”蔡强副处长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国内邮发代号2-977),“但是推行‘省管县’,各个省政府的管理半径和管理能力将遭遇挑战。”
二、问题分析:
应用的原理:参照古代和西方国家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采用符合我国国情的“省管县”制度。实行 “省管县”模式,其内容包括人事、财政、计划、项目审批等原由市管理的所有方面。这种由省直接把转移支付、财政结算、收入报解、资金调度、债务管理等权限“下放”到县的“省管县”改革已在全国试点推行。
问题的表现:
(一)“小马拉大车”问题依然存在,并未带动所辖县的发展。
(二)层次过多,加大了行政管理成本。(三)城市虚化现象严重,城乡差距过大。(四)核心型地区,垂直一体化的市管县体制导致市“吃”县、市“刮”县、市“卡”县现象。
(五)匀质型地区,市管县体制逐渐失效。
(六)县的两个婆家不好得罪,具体政务交叉分配管理部完善。
形成原因:
虽然《宪法》规定地方行政区划体系分为省、县、乡三级,而在实际中,在省县之间
东北试点省直管县却存在着一级建制———地区或地级市,并逐渐形成了市管县的格局。市管县体制的发展延续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但随着市场经济特别是区域经济的发展、行政治理环境和手段的变化,因层级过多而导致的问题日益显现。首先是影响行政管理高效运转。实行市管县体制后,地区一级政权由过去的虚设变为实置,从而在省与县之间多出一个环节。凡是县向省请示的工作,无论是政策性的,还是业务性的,可以直接与省沟通的,要通过市里的审查和推荐,形成“效率漏斗”,大大降低了行政效率。有些中央和省都已完全下放的审批权限却被市里截留,处在经济建设第一线的县域权力渐小,责任重大,责权利不对等。
市县争利严重,影响县域经济发展是第二个问题。市管县后,县要接受市的领导。但市和县始终都分别是各自区域利益的主体代表,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享受着各自的经济利益。从各地情况来看,在工作上市把县当作自己的附属行政单位,要求县的经济发展从属于市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引发两个利益主体的冲突。市里在财税分成、基建投资、项目上马等方面优先考虑市区。“市压县、市刮县、市吃县”的问题的确存在,有些市、县争利中,市不惜运用行政手段强行解决,县只能服从。
由于市区经济控制力小,不足以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有一些地级市经济实力偏小,在这种情况下,市比较多地只顾自己的发展,把资源、要素和精力比较多地放在发展市区经济上,甚至从下面“抽血”,从而无力扶持县域经济发展,更无力顾及到大部分农村的发展,使得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三农”问题难以解决。
确定根本原因: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与完善,市管县体制已逐渐偏离其改革初期设想的长远目标,局限性越来越明显。
三、对策建议或方案:
建议:1 建议保持一致地方区划单位的稳定性
因地制宜,减少层级,扩大管理幅度 3 适应城市化发展趋势,加快城镇化进程
加强县的财政、行政权力,市政府逐渐放权给县政府,最终演变成为市县平级,取消市级行政单位。
多县试点,特别是在发达县试点,寻找成功范例推广。
四、评估决策:
可行性分析:
市场经济打破了传统体制下的政府管理模式,资源配置由政府主导型转向市场主导型,政府大量的微观经济管理职能转向宏观调控。这从根本上减轻了各级政府的工作量,尤其是中央和省级政府,这就为省直管县提供了可能。
现行架构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的改善创造了工具上的条件。随着电话、电视的普及,特别是计算机、远程通讯等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及提高,政府间传递信息的流程明显缩短,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大大增强。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基础设施的改善、现代交通工具的发达,使得省与县之间的空间距离变得越来越短。
公共管理创新需要政府扁平化改革。从国外政府管理创新的经验来看,政府逐渐扁平化管理也是大势所趋,最终有利于减少行政成本和提高行政工作效率,美国管理专家还提出了“用企业精神改造政府”的重要观点。
省直管县更是壮大县域经济要有新举措的需要。十六大首次提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思想后,国家和省级政府将统一制定大的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市一级只能发挥中间传递作用,市级指导县级发展经济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而且,市同县在发展问题上具有很多同构性。省直管县,市可以集中精力治理城区,县可以专心致志发展县域经济、治理乡村。
科学性:遵照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的规律,科学地分析了当前中国各市县的经济政治实情,符合了人民群众的根本需求。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强县越来越多,市级功能逐渐弱化。
可能性:
指导文件
2005年6月,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改革县乡财政的管理方式,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推进‘省管县’的改革试点。”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优化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条件成熟的地区可以实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
《国家第十一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要“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到“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200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公布,文件提出要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将粮食、油料、棉花和生猪生产大县全部纳入改革范围。
所需条件
一是省级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即省级财政有一定的财力来解决县级财政困难或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否则,只是管理形式上的“换汤不换药”,且将付出“管理失效”成本。
省管县二是县级经济的自身发展能力。省管县后,县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域赋予了更大的发展自主权,但自主权并不代表发展能力。自主权的扩大并不意味着发展能力的增强。如果一个县(市)在扩权之后.经济仍然不能得以发展,省管县的改革成效难以显现,那就失去了省直管县的意义。
三是市级财政实力。如果市级财力较弱,县级财力较强,省直管县,对县的发展成效就会较好;如果市级财力较强,有能力帮扶县级,则市管县对县的发展效果更好。
四是市和所管理的县是两个独立平行发展的经济实体,彼此除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外,经济等其它方面的关系不大。
五是有相应配套的行政区划改革。
六是同一区域内的市和县、县和县之间能够建立相应的发展协调机制。改革步骤、类型
改革的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目前各省的强县扩权的改革试点,即省主要对试点县的财政进行直管,直管主要干部,并适当下放经济管理权,但仍维持市对县的行政领导地位。
省管县第二个步骤应当是市和县分治,相互不再是上下级关系,统一由省直管,重新定位市和县的功能,市的职能要有增有减,县的职能要合理扩充。
第三个步骤是市的改革,扩大市辖区范围,临近镇乡或县可改为市辖区,合理调整精简机构和人员,这方面有北京、上海、广东的改革经验。总的方向应当是,撤销传统意义上管县的地级市,市县分置,省直管县。
改革的类型
一是在形成区域经济中心和积极构建区域经济中心的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直辖市和广州、深圳、南京、武汉、青岛、大连、宁波等副省级城市,可重点加大推进“撤县建区”的力度。特别发达和比较发达的地级市也可扩大管辖范围,改近郊部分乡镇或县为市辖区,为市的发展留下空间。
二是在西部面积比较大的欠发达地区,如青海、新疆、西藏、内蒙等省区,在区划没有调整的情况下,仍维持目前的行政管理格局,但可向县级单位下放一些权力。
三是在上述两种情况外的大部分区域特别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积极探索省管县的改革,条件成熟时实行省直管县。
进一步思考及展望:
在撤销市级单位中必然会要撤销一些厅级和副厅级的单位和编制,中国厅级的编制人员数量庞大,实行省管县后,必须要合理安排好这些人员的工作。还有市长变县长,级别以下子降下来了,心理上闹情绪。
这个问题可以提升以下县级的行政级别,将市级的工作人员按行政级别和能力安排到各个省县的工作岗位。
五、参考文献:
1、曾小慧,《“省管县”体制改革文献综述》,《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0-25
2、马 霄,《中国“省管县”体制改革研究》,中国江苏党委党校,2013-04-01
3、戴 军,《省管县体制改革的背景和原则》,《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09-02
4、孙昭扬,《“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07-04-20
5、王利月,《近年来省管县体制改革研究评述》,《浙江学刊》,2011-0915 小组分工: 总结:
1本次案例活动中全组成员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相互包容和理解各自的意见。虽然有些成员不够主动,而且很少面对面交流,但也能很好地完成对案例。以后需要加强小组面对面交流,教育和鼓励少发言的成员多积极主动地参与。通过上网和书籍查找各种资料分析案例所需材料,经过小组激烈讨论,记录各种意见,实行组长一票否决制,保留个人意见,通过定型的意见组织表达和写报告。
第四篇:各国公共事业管理案例资料归纳
20世纪80年代美国公共部门改革:
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推广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旨在提高政府效率,缓解信任危机和财政危机,也成为“国家绩效评估”。绩效管理是利用绩效信息协助设定统一的绩效目标,进行资源配置与优先顺序的安排,以告知管理者维持或改变既定目标计划,并报告成功符合目标的管理过程。评估者包括公共部门自身,政府部门以及民间机构三方。民间机构进行评估后的结果大多是向社会及公众公布,让公众对公共部门的工作绩效有更清楚的了解。
撒切尔夫人时代公共部门改革:
撒切尔时代,对公共部门的改革,推行公共部门私有化,而公共部门私有化使政府规模和活动范围大大减少,也改变了政府在国家经济活动中的形象。
用撒切尔夫人自己的话就是,保守党内阁拒绝集权式管理、官僚主义和干预者风格的政府形象,政府不必告诉人们应该做啥和如何做,政府干预的利益早已消失了,政府必须坚信自由和自由市场,自觉限制自己的活动范围,相信企业的创造力。
财政因素是私有化政策持续进行的原因。能提高效率是早期私有化政策的一个依据。
我国国务院部门改革历程:
1951年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心 内容 的政府机构改革;
1956年以扩大地方自主权为主体的政府机构改革;
1960—1964年以收回50年代后期下放的权力,中央精简以事业单位为重点的政府机构改革;1982年以大幅度撤并经济管理部门,并将条件成熟的单位改建为经济实体组织的政府机构改革;
1988年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行三定”的政府机构改革
1992年以政企分开为中心的政府机构改革。
2003年政府机构改革 “大部制”改革,即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第五篇:公共事业管理
期末作业考核
《公共事业管理》
包括本科在内的各科复习资料及详细解析,可以联系屏幕右上的“文档贡献者”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公共事业
2.政府
3.狭义的社会事务
4.公益性研究
5.卫生事业
二、论述题(每题15分,共75分)
1.我国公共事业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2.谈谈你对事业单位社会化的理解。
3.政府为什么要管理教育事业?
4.现代公用事业主要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5.政府介入现代公用事业产品市场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