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现代教育理念探索常规教学
如何把现代教学理念植入常规教学 玉林市博白县 冯林
现代教学要求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倡导“终身学习”。如何在常规教学中落实这些理念,成了教师教育教学的新课题。
一、终身学习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
21世纪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迅猛,科技进步快。人的发展仅仅依靠在学校里所学知识,已不能适应新的时代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人的生存和事业兴旺发达都必须依靠终身学习。因此,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教师的作用是促使学生完成“愿学、能学、会学”的持续发展过程。
1.学生“愿学”是前提。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如果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那么就很难做到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小学生对教师的敬重程度影响到他自愿参与该教师所组织的教学活动程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始终充当合作者的角色。比如,课堂上教师少站讲台,多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学习过程;课外,教师应多与学生一起,了解学生的需求,交流情感,使师生融为一体;教师多给每个学生真诚的爱,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帮助解决所
遇到的困难,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知心人;教师要善于采用鼓舞、激励、唤醒的教育艺术,多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为人师表,树立典范。教师要以身作则,做生活和学习的表率,成为学生心中偶像。
(2)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应该很好地顺应儿童的天性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利用好小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如喜欢有动感的事物,喜欢活动和游戏等等,教师要很好地利用学生这些浓厚的兴趣,适时地把学习活动植入到他们的喜好当中,使学习内容生动活泼,让他们把生活和知识,把好奇和兴趣,把学习和玩耍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引导他们由对生活兴趣到学科内容兴趣的转化。
2.学生“能学”是保证。学生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总是由一系列的片断所组成,而每一片断总是涉及获得、转换和评价三个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必须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准确地为学生提供一个认识现实世界的模式,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操作、思维等方法,来实现信息的储存和知识的迁移。方法有:让学生通过对生活原形的观察、分析、提炼获取所学知识,使学生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科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自主发现规律,享受成功的喜悦。应用生活实例,进行
质疑、讨论、交流解决身边的现实问题,探索生活规律,并转换为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和集体评价,通过评价活动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把握好教师教学的尺度。学生能够借助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及方法自主探索学习的内容教师不讲解,学生讲清楚的知识教师不重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学生学与思紧密结合,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培养,不断提高学生认知水平,不断地打破认知平衡,不断丰富和发展学习能力,从而变“能学”为“会学”提供了坚实保证。
3.学生“会学”是教学的总目标。学习不是把知识从一个脑袋搬到另一个脑袋。当代建构主义者主张: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个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取以下的一些具体做法:让学生把教科书作为常读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学会在书上勾画重点,批注疑难和叙写体会。让每个学生使用自学记录本,收集新知在生活中的实例、原有知识经验对新知的作用过程及对概念意义的不同表述。引导学生使用观察、比较、代换、假设、转化等学法,解决学习上的问
题。先让学生自学,形成对新信息的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再进行合作交流讨论、动手实践活动,使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因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最后让学生构建自己的新知识体系。这样,他们形成的对概念的理解是丰富的、有着经验背景的,从而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活动的模式。
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的教学应以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以培养愿学、能学、会学为重点,以学会知识建构为目标。课堂上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让每个学生依托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在质疑、解疑的中完成学习活动,使学生懂得知识到哪里找,知道怎么学,明确智慧从哪里来,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会认知,学会做事,是现代教学的要求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这就要求教学要从“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发展”;从研究“教什么,怎么教”转变为“怎样构建探索式的学习环境”;从“学会如何解决书本问题”发展成“学会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1、学会认知,使教学成为学生探索学习的过程。心理学家奈瑟认为:“认知是指转换、简约、加工、贮存、提取和使用感觉输入的所有过程。”它分为两个阶段完成,首先它是在受到外部事件或内部经验刺激时马上发生的自动反映,这个阶段只是粗略地转换信息,以便根据贮存信息形成想法。其次是它涉及有意识的控制,是比较精致地转换和建构观念及映象,这一阶段受贮存信息、个体的意图和期望直接制约。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并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知识固然包含真理,但是并不意味着终极答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改写和升华,肯定还会有更真实的解释。因此,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以教师对知识的理解方式来作为让学生接收的理由,用知识的权威去强加给学生。应采用发现学习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面对新情境提出假设和推测,用自己头脑探索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使学生以学会认知为目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应注意:(1)使用教材不依赖教材,力求使教学内容具有现实性、丰富性和开放性,使学生直观感知对事物的认知过程。(2)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促使学生完成外部事件和内部经验的相互作用,借助直观内容的贮存形成丰富的想法,给学生提供主动求知的材料和环境。
(3)新知的学习活动充分体现知识形成过程,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留给学生充足探索和思考空间,在探索中建构观念和映象。
(4)教师应把教材内容情境化、生活化,构建适合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活动过程,组织学生先通过直观感知、操作形成直觉思维,再用比较、分析、推理、判断等方法认识新知。正如皮亚杰所述:“儿童认知形成的过程是先出现一些凭直觉产生的概念,这些原始概念构成思维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经过综合加工形成新概念,建构新结构,这种过程不断进行,这就是儿童认知结构形成的主要方法。
2.学会做事是教学的核心。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而不做不是真教,学而不做不是真学”,要“教学做合一”。巴班斯基在论教学过程最优化中指出:“社会生活和现代生产本身被科学思想渗透的程度,科学思想渗入生活的迅速程度,使学校里学习科学原理必须跟揭示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运用科学的情况紧密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具有对生活现象的真正科学观点。”学会做事是人的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确定所学知识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用,怎么用等等,主动
地用科学思想去解释社会现象,解决身边的疑难问题。具体做法有:
(1)师生共同收集社会生活中明显通用的实例,把概念具体到一定的实例中,并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每个概念的教学都要涵盖充分的实例,分别用于说明不同方面的含义。
(2)引导学生自己去了解生活情境,选择例证;教学中让学生根据新知解决生活问题。
(3)给学生布置一些探索性的作业,试着把某一阶段学到的理论原理运用于现实生活,使学生明确理论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4)动手操作进行科学实验,利用手、脑、口协作完成新知的发现和验证。完成一次学习活动至少需要三个阶段:第一借助观察、试验、类比、概括来积累事实材料。第二由事实材料中抽象出概念体系;第三概念的实践应用。学会做事不仅要求课堂上做实践练习,而且要求学习活动全过程与学生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相联系。第一阶段感知做事内容,只要求学生知道一些概念及事实,并按原样再生出来。第二阶段学习做事,对同一内容在不同情境、不同目的下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使学生对概念获得新的理解。最后是尝试独立做事,要避免单纯解决书本问题,须把知识具体到看
到的、听到的和联想到的实例中去。上述三个阶段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三、常规教学渗透现代理念新模式 1.准备:课前师生共同准备教学内容。
学生准备:
(1)预习教材。了解知识重点,自己理解内容,提出疑难。
(2)寻找生活原型和应用实例。
(3)查阅资料,实地访问和咨询他人,准备说明自己观点的材料。
教师准备:
(1)熟读教材,理解教材含义,提出思维顺序。设计建构认知网络方案。
(2)预计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预估学生思维障碍点,制定启发方案。
(3)组织学生熟悉生活原型及应用实例。
(4)制定教学活动整体方案。
2.完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课堂上学生围绕主题,发表个人见解,通过合作、交流、辩论完成认知过程,构建观念和映象。
(1)交流读书体会,展示收集的信息,达成初步共识,提出疑难;教师引导全体学生完成直观感知环节。
(2)小组讨论、操作验证、提出想法;教师到各小组听讨论、看操作,进行个别引导。
(3)小组代表发言,其它同学补充。阐述用什么方法发现什么问题和结论,通过辩论达形成共识;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概括。
(4)用所得知识和结论再认识收集的信息,形成发散思维,实现丰富和创新;教师应组织学生探究生活实例,用建构的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
(5)引导评价。用自评、互评和全体评等形式,同学间听取建议,修正不足。从而使得学生学会认知的同时,学会做事。
第二篇:现代教育理念思考
现代教育理念思考
主讲:李红权校长{深圳市第二实验学校,现挂职于连平县第二初级中学副校长,联系电话:***(河源)***(深圳)}
一、现代教育的十大理念。
1、以人为本的理念。
2、全面发展的理念。
3、素质教育的理念。
4、创造性理念。
5、主体性理念。
6、开放性理念。
7、个性化理念。
8、多样性理念。
9、生态和谐理念。
10、系统性理念。
二、教育学生做有科学文化修养高素质的公民。
1、做能够理性思考的有法制理念的正常公民。案例分析:某市电视街头采访关于某类食品涨价的问题。
2、做有责任感且有独立行为能力的一般公民。案例分析:MN牌乳制品对中国公民素质的三次考验,勿与恶小而为之。
3、做有健康兴趣文化爱好的良好公民。案例分析:民间习俗与个人生活方式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教育行为与教学科研。
1、德育教育脱离“伪环境”,要超越“三抓”,要向科学广阔的前方探索。
如:手机问题,孩子们已知道了我们拥有的大部分教育方式,“现在的孩子不好教育”,还是“我们没有创新教育方法”?教育案例:爱国与青岛某生。
2、文科教育,不禁锢,不压制,思想的自由性是每个人乃至整个国家创新发展的动力源。
理科教育: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永恒的先进理念,不把人培养成复印机,不能把人培养成硬盘。
3、教学科研,没有量化就没有现代科学。
4、高考改革。
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读的效率是10%,听的效率是20%,看的效率是30%,视与听的效率是50%,讨论的效率是70%,教的效率是90%。(多使用多媒体平台教学)
四、班级管理与因材施教。
1、集体道德是这样形成的。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就是道德的起源。
2、教育家李镇西的言论(不培养告密者)。
3、高智商学生教育问题。(男生教育问题《高原之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行为运动特长生的培养问题)
五、几点建议。
1、科学意识在哪里?理科教师多看中央台科教频道的《我爱发明》
2、老师不要发怒,凡是学生涉及到的 网络,我们也需要去了解一下。否则„„“兰州烧饼”是什么意思?
3、学科地位的顺序。英语教师不要只说“英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说之前请先发自内心说一句“汉语是最优美的语言”。(看台湾忠信学校校长高震东的视频演讲。)
4、看点好的电影。《高原之梦》,《127小时》,《超速先生》,《放牛班的春天》,《老师你好》,《34街的奇迹》。支教博客:http://blogsina.cn/ipzz
形动、神动、互动、主动
——考察杜郎口中学的思考主讲:曹桂臣校长
一、第一印象。
1、货真价实的“印钞机”。
2、持续火爆的“展销会”。
3、商业化运作教育的成功范例。
4、构建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和谐统一。
二、课改的成功。
1、从实际出发,落在实处,讲究实际。
2、课改的实质让学生动起来,参与教学成为学习的主人。
3、形动包括口眼鼻
4、教学时间:10+355、教学空间:撤去讲台,增设黑板,团团坐。
6、教学方式:教师是导演,策划者,指导者。“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即:
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立体式———目标任务三维立体式,任务落实到人、组,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充分展示。
大容量———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课堂活动多元,全体参与体验。快节奏———单位时间内,紧扣目标任务,周密安排,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预期效果。
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
预习———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难点并初步达成目标。
展示———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
反馈———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
六个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预习交流、明确目标环节———通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分组合作———教师口述将任务平均分配到小组,一般每组完成一项即可。展示提升———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穿插巩固———各小组结合组别展示情况,对本组未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
达标测评———教师以试卷、纸条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
三、导学案的编制和小组合作学习是高效和谐课堂的关键。
1、导学案的编制和应用是基础——解决了学什么问题。
2、学习小组的划分和管理是保证。——保证了预习和展示。
四、学习小组的划分。
1、学习小组的划分。
按优、良、合格均衡搭配。
2、小组长的选拔。
责任心第一,成绩第二。
3、学习小组固定一个管理单元。值日、就餐、学习等。
4、小组长的作用。
发现闪光点、提出问题、帮助弱者、搞好同学的评价、帮助教师做好学习效果的检查。
5、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班级营造参与无错的氛围、树立课堂参与的积极分子、注重过程性评价,淡化结论性评价、给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树立课堂评价标准。
五、评价教师的理念。
1、差的教师上课会叙述。
2、一般教师会讲解。
3、良好的教师会提问。
4、优秀的教师会启发。
教师具备的十大素质:
1、胸怀大志,积极进取的人生追求。
2、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奉献品质。
3、小处着手,打造精品的质量意识。
4、善于反思,促优正劣的改革勇气。
5、交流合作,取长补短的进步要求。
6、努力学习,完善自我的探索态度。
7、关心集体,先公后己的牺牲精神。
8、关注科研,总结规律的创新思想。
9、尊重学生,善待学生的民主氛围。
10、相信学生,利用学生的主体理念。
培养学生十大能力:
1、自我学习。能够自主、自觉、自愿、自省、自理地学习,学习是自己的事情。
2、敢作敢为。敢想、敢答、敢演、敢创,敢学当头,勇于表现。
3、感知知识。运用知识迁移,尝试、体验、总结,归纳、分析、领会,学会搜集信息。
4、整理笔记。记录要点、中心句、易错易混的难点,对自己有影响的内容,喜欢的格言警句等。
5、联想拓展。社会生活、热点分析、精典再现、探索发现、人生感悟、科学推论等。
6、作品呈现。通过对知识的理解、把握,自己创作,或编题,或解读,或应用,或课本剧编排,或诗歌、范文,或小品,或制作、发明等。
7、交流合作,生生、生师、强强、弱强,网络等开展切磋、研究、借鉴、取舍、优化、补充、修改、锻炼。取长补短,共赢并进。
8、善于表达。语言流畅、声情并茂,能够充分运用身体语言,书画美观、演艺精彩、感染人、教育人、影响人。
9、方法科学。学会学习,用科学的方法论,辨证的哲学思想去把握知识的脉搏,眼光远大,厚积薄发,思维敏锐,逻辑严密,学以致用,创新图强。
10、铸就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胸怀大志,爱党报国,落落大方,举止文明,做事严谨,学习得法。
六、课改困境。
带着镣铐跳舞——做好能改的,优化不能改的,追求暂时能改慢慢可改的。思考
一、把课堂部分归还学生,5分钟、10分钟、15分钟、20分钟。思考
二、课后给学生留一、二、三个预习题
1、分层布置,硬性与自选相结合。
2、上课时把老师的独角戏变成师生共同
思考
三、优化教学环节,增值教学效果,修炼提问的艺术。
1、把讲解变成设问。
2、把握质疑的层次、角度、梯度、密度、难度。
3、一定要布白,(思考时间)
4、问的想说,会说的说出信心,说出成就感。思考
四、优化点评的艺术
1、生动适时,精彩的点评是教师的课堂点睛之笔,唤醒、激励学生起到催化剂、兴奋剂的作用,教师要从知识、方法技巧,能力,态度,情感上准备课堂用语为课堂生动,学生精彩助一臂之力。
2、点评的三种境界:评判式、鼓励式、启发式。
3、评出热情、评出信心、评出成就感,激活思维。思考
五、加强课后反思
1、反思三年成名师。
2、反思是为了解决问题,如学生书写不好怎么办?记不住单词怎么办?
3、捕捉课后灵感。
2012年4月16日
第三篇:现代教育理念浅谈
现代教育理念浅谈
现代教育理念,实际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发展观。现在我从以下六个方面谈点看法。
一、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既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又是面向全体的教育。教育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认同学生的差异性。
一位哲学家说过,就像自然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不同的认知,不同的兴趣,不同的欲望、价值、潜能,所以有这些差异才有个性,有这些差异才见特色,有这些差异才见生动。当我们接受了学生的差异之后,接下来的就应接受学生没有差生这一理念。我们通常讲的差生就是考试差、分数差的学生。这样评价对教师可以理解,因为学校评估教师要分数、升学要分数、家长要分数,但对学生来讲是非常不公平、不客观的。人的表现行为和活动能力千姿百态、林林总总,把一个方面的差异,作整体判断对学生来讲这是蛮横无理的。
面向全体就是要正确理解后进生和觉悟生。
我们通常讲的觉悟是思想觉悟,实际上学习更需要觉悟。思想家把人的觉悟是分开来看的,觉是感觉,是直观的,悟是悟性,是思维。觉是别人的点拨,悟是自己的体会,悟是觉的结果,觉是悟的过程。过去所讲的“双差生”,实际上是后进生、差异生、觉悟生。人是多面性,每个人的才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例如钱钟书进清华大学数学考0分,被破格录取,后来却成为了学贯东西著作等身的一代大师。香港富豪李嘉诚小学没有毕业,由一个学徒工成为香港当今商界巨子。太平天国农民运动领袖洪秀全,参加清朝科举考试,考了17年连个秀才都没都考取,最后一场大病,病死四十天而复活,就讲天话说天书,说自己是上帝的儿子,耶稣的兄弟,写出《警世良言》、《劝世良言》,他创立天地会,发动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历时13年而亡,创造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就要因材施教。
悟性不一样,理解不一样,不能用统一的尺度统一时间去要求每位学生,中国教育圣人孔子,距今2500多年身处奴隶社会,他能开创我国平民教育先河。奴隶社会的教育分三等,一等是贵族,二等是平民,三等是奴隶,可孔夫子不按身份收学生,只要学生一心想学,他就接收,中国理学创始人朱熹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后人称为因材施教。平民教育是新时期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特点表现在均衡发展和全民共享教育,封建社会政治家都能认识到善政不如善教,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面向全体讲的是面向少数不行,面向多数也不行,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用张艺谋的电影片名叫《一个不能少》。放弃一个或几个,对于这个班是一个,对一个家庭就是全部。面向全体不是教好不教差,教少不教多,而是要分级教学,分类指导,对待差异生要低标准,小起步,捕捉闪光点,扶植起步点,启发醒悟点,抓住巩固点,使学生的希望永不失落。
二、树立“人人能成才”的思想
1、什么是人才,从广义上讲就是在各行各业能创造性开展工作,并作出积极贡献的人就是人才。从教育上讲“合格+特长”就是人才,人才不等于英才和精英。英才和精英指的是极少数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素质教育的观点“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佛教上也讲人人有慧根,个个能成佛。人人有慧根讲的是人人都有成才的潜能和可能,都具有成才的条件。个个能成佛讲的是每个人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成为三百六十行中的人才。
2、对人才要有辩证认识。对于人的不才还是大才,有用的还是无用,道教代表人物庄子用辩证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他说不材可能是大材,无用可能是大用。他讲了一个寓言故事。
一个木匠去齐国,来到曲辕这个地方,看出一棵被人稀烂为“神树”的树,树高有几十丈,树粗10丈,树枝可遮蔽数千头牛。朝拜的人络绎不绝,师傅经过这里看也不看一眼,这个木匠就跑过来问师傅:“我自拿起刀斧跟随先生,不曾见过这样壮美的树,而师傅却看也不看一眼,是为什么?”师傅说这是一颗没有用的树,用它做棺材很快就为烂掉,用他做柱子虫会蛀,用它的板子做船,船会沉,这是不取之材,无用之材。”木匠回到家后,这棵树给他托了一个梦说:你将用什么东西跟我相提并论呢?长果的树,果实成熟就会被打落,小枝被摧残,大枝被折断,所以常常不能终享天年,半途夭折,自身招来杀身之祸,而那些能用的树木,小的人家砍去做木棍,大的砍去做房梁,早就被人们砍伐了。而我正是被人们看作无用,才活了一千年,后来被人们看作神树顶礼莫拜,也正是我的无用成就了我的大用。《舟舟的世界》也是一例说明,武汉一个男孩舟舟,今年26岁,是个先天智障,他的智力水平相当于三、四岁的儿童,而且一直停留在这个水平上。但是他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世界,那就是他的音乐世界。舟舟在音乐指挥上是一个天才。他父亲在武汉歌剧院工作,他从小生活在这个环境里,这个环境对他来讲,不是一种知识学习,不是音乐培训,而是一种肌肉记忆生命灵性的浸润过程,这种生命灵性与艺术之间不经意地结合在一起,产生了一位艺术天才。他在全国家喻户晓,在世界音乐舞台上台声鹊起,这种无用也产生了大用。
这些寓言和故事对我们教育工作者也非常有参考价值,我们看学生有没有出息,有用没有,重在看成绩,看考试,看眼前,没有从大用的角度看,没有从长远看,所以我们有少数教师对好坏学生经纬分明,个人喜好善恶溢于言表。苏东坡就有句人生感言:“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也不少。李白说:“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个人主要看今后自己如何去创造,如何去发展。
三、理解“儿童学习不需要分数”的思想
“儿童学习不需要分数”是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提出的观点,他认为注重儿童学习的分数,会扼杀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使儿童失去快乐的童年。我在这里提出的这个观点,目的是矫枉过正,主要是针对我们有的学校和教师,把考试看作高于一切,把分数看作高于一切,不去全面评价学生,主要表现以下方面:
1、以分数论英雄。学校里有分数高低之分,但校门外没有分数之分,社会上有二本书,一本是“有字书”,一本是“无字书”,而且“无字书”是生活大部头,社会看重的是能力、贡献。通过社会学家的深入调查,一个成功的人智商只要20%,而情商占80%。何谓情商,就是人认识自我,控制情绪,是具有亲和力、吸引力、凝聚力、号召力、人格魅力的总称。讲的是个人的品行。万事德为首,孔子把德与才作了一个比较,“讲德胜才者为君子,才胜德者为小人。”这一观点虽然有些偏颇,但是不管是现在还是过去,品德都是非常重要的。现在认为无德者为危险品,无智者为次品,无体者为废品,谁也不会用危险品。我们现在中小学生的特点是:生理成熟提前,心理成熟滞后,人机交往能力强,人际交往能力弱,自尊心极强,自控能力较弱,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任性自私,固执专横,缺乏自信。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去思考,去化解,去矫正。
2、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现在有人总结我们的教育,用僵化的知识来驯化和奴役学生,逼迫学生像喝苦药一样吞下课业的苦果,让学生生活在考试的海洋中,囚禁在题海的牢笼里,学生说翻开所有的教科书,只有几页是欢乐,通篇都是痛苦。学生感受到自己有吃不完的苦,受不尽的罪,就像生活在万恶的旧社会,把把都是辛酸泪。
3、导致学生与教师的情绪对立。现在在学生中流行《是我歌》说“书包最重的是我,作业最多的是我,每天起得早的是我,睡得晚的是我,是我是我还是我。”还有一首对应的《是你歌》说:“骂我最多的是你,打我最多的是你,是你是你还是你。”
一名同学在学校受压抑,老师不喜欢,同学不理会,也就是上帝不爱,佛祖不收,舅舅不疼,姥姥不爱,自己决定辍学,走前在黑板上写了首打油诗:“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就回家住。”这些发泄都是学生与教师和家长对立情绪的反映。
现在我们有的小学和初中还在实行学生考试分数公开排位,这种倒行逆施的方法,是赤裸裸的应试教育的表现,是和当代素质教育叫板,是对学生心灵摧残,特别是对后进生,使他们在学校成了过街老鼠,见不得人,使他们的自尊、人格和耻辱一点一点丧失。常言说:没有耻辱的耻辱是人生最大的耻辱。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指出在“仁义”两个字掩盖下的杀人,可能这就是一种。孔子有句名言在提醒我们“善不积不足以成名(不会远扬),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恶一点点积累就会败身,再过十年、二十年我们回过头来看这种做法,可能谁都会认为是幼稚和残忍的。善待别人等于善待自己,帮助别人也等于帮助自己,所以我们教师要善待学生帮助学生,你把学生看得有多重,你在学生心中就有多重。以上这些问题的产生责任不能完全在我们教师身上,高考是全国组织的,中考是全省,小考是县里组织的,考试这根指挥棒不倒很难救学生于苦海。但是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我相信这种选拔人才的方法一定不会长久。现在韩国和一些西方国家也都取消了高考,按等级录取分为九等入学。山东一所初中在试行“零作业”,学生对老师布置的作业可以说“不”。但是作为我们的学校和一线的教师一定要觉醒,我认为不是考试成绩好的老师就是好老师,也不是考试成绩差的就不是好的老师,学校与教师不要过于看重分数、看重考试,不要把学生当作物件、当作考试的工具、当作知识的容器,要看重学生,要善待学生、关爱学生,尽力而为想方设法还学生一个欢乐的童年,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座关爱慈祥的丰碑。
四、树立爱学生也爱学生缺点的思想
爱学生就是要在感情投入上做文章,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技巧和全部奥妙就在于热爱每一位学生。”无爱不言教,“爱就是一份严格的水加九份盛情的蜜。”小孩天性好动,无拘无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人,没有假象和做作,成人经过社会改造,已成为社会的人,可以说失去自然人的本色,而小孩没有经过岁月的磨砺,所以他们总是自然而然的,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犯错是在所难免的,有一位教育家说过:“小孩犯错上帝也会原谅。”冰心说过一句名言:“世上没有一朵花不美丽,没有一个小孩不可爱。”我们要善待学生,包容学生的错误和缺点,像“爱如白纸”故事中讲的那样,把一个人的缺点看成是白纸上的一个污点,或者看成美女脸上的一颗小痣,这样才能热爱学生的一切。
如果你爱学生你就要爱他的整体,爱他的好,也爱他的坏,爱他的优点,也爱他的缺点,这才是大爱和真爱,就是过份一点爱也无罪,爱也有功。
1、爱学生,要允许学生犯错。学校是一个允许出错的地方。因为他们涉世不深,没有正确的认识事物和判断事物能力,还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德国伟大哲学家黑格尔对人的认识过程有一个“正反合”理论,他说人的童年是正的开始,他们认为太阳是温暖的,花儿是鲜艳的,人世间是美丽的,到了二十岁进入社会,认识走向反的一面,认为社会是黑暗的,人是自私的,一切都是虚假的,进入三十岁就是合的一面,认为社会不是那样黑暗,也不是那样清明,人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坏,也不是那么好。实际上是深入了这个社会,接受了这个社会。我们的教育始祖孔子,从心态上把人也分了几个阶段。他讲人三十而立(讲内心稳定),四十不惑(懂得取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是人生最精彩的阶段),五十知天命(不怨天忧人,不为外物所动),六十耳顺(就是什么话都听得进去,什么事情都看得惯),七十而从心所欲(就是可以理解、包容、同情一切正确或错误的人和事),所以说人生没有多余的路,一路风尘一路收获,作为教师不要要求学生是一个完人,十全十美的人。
2、要宽容学生。宽容是感化学生的良药。要有一种有容乃大的儒学精神,北宋有位佛印大师,他心好、脾气好路人皆知,有一次和一个泼皮同行,泼皮听说佛印脾气好,怎么骂他都不会还嘴,所以同路的三天就骂了佛印大师三天,尽找一些最难听的话骂,骂了三天大师都不还嘴,反而发笑。泼皮实在想不通,就问佛印大师人家骂你怎么不会生气。大师说当你送一样东西给别人,别人不接受怎么办?泼皮说那就拿回去。那不就好理解了?因为你骂我的话我不放在心上,我不接受我生什么气,在我心中认为你在骂自己,所以有时会发笑,泼皮听得目瞪口呆。还有个“一言救世界”的事例也说明了这个道理。一位母亲到幼儿园参加家长会,老师说她儿子好动,坐不住,可能有多动症,回去后母亲对儿子说老师说你原来只能坐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有进步,儿子非常高兴,以后就改了许多。参加儿子小学家长会,儿子排名40多名,也就是后几位,老师说怀疑你的儿子有智力障碍,回去后母亲对儿子说,老师说你不笨,只要你用心一点能超过你的同桌(21名)。参加初中的家长会,老师说你儿子考重点没有希望,母亲说,老师说只要你再加一把力考上重点有希望。初中毕业考上了重点中学,到了高中儿子更加自信,高考录取清华大学,拿到通知书儿子突然抱着母亲痛哭,说我知道我自己并不聪明,老师在家长会上说的话同学都告诉了我,可是天下只有你宽容和欣赏我。我们的教师要有度量,要学会宽容、学会欣赏,这样才能热爱每一位学生。
3、爱学生要真心实意地爱。讲真心实意就是发自内和肺腑的爱,不是逢场作戏,虚情假意。现在把一种以爱的行为方式去控制别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称为“非爱行为”也叫“非爱掠夺”。比如我们家长要求小孩三岁背唐诗,四岁学弹琴,五岁学舞蹈,六岁学画画,七岁学外语,我们的教师补课,增加课外作业,加重学习负担,要求学生考100分,前几名,拿一等奖等等。这种以爱的名誉强求学生或孩子做自己想要做到的事情都是非爱行为。讲真心就是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李广射虎)。这里有一个“见心见性”的故事,也是苏东坡和佛印大师的故事。苏东坡与佛印经常在一起打坐论道,在论道时总是败在佛印大师手下。有一次两人在一起打坐,苏东坡心情非常好,就问佛印大师你看我打坐的样子像什么,佛印说:“你好庄严,就像一尊佛。”佛印问苏东坡你看我像什么,苏东坡说:“我看你就像一堆牛屎。”佛印大师无言以对。苏东坡这次赢了心里非常高兴。回家后就把事情经过讲给妹妹苏小妹听,苏小妹听后说哥哥你输了,而且输得很丢人。苏东坡一听说为什么?小妹说佛法里讲的是一种心境,喜恶美丑由心而生,佛印大师的心像佛一样的境界,所以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里像牛屎一样,所以看大师像牛屎。苏东坡听后顿时面红耳赤,羞愧难当。“心诚千般好”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一位思想家总结人生成功过程说:“心态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的命运从一个人的心态开始,经过自己日常行为和生活习惯,来形成自己的性格,最终由性格来决定自己的命运。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生的成功是性格的成功,人生的失败是性格的失败。
心态是一个人内心的自然表露,假的终究是假的,真的才会感人,性格是一个人的亲和力、号召力的体现。今天我们在座的各位要把想把握自己的命运,要想获得事业的成功,要想获得家庭的幸福,我送你们四个字“修心养性”。
所以我们对待学生要有真爱、大爱、博爱,用真诚敲响学生心灵的晨钟,用爱心撑起一片蓝天。
五、树立“无恐惧教育”的思想
实施“无恐惧教育”指的是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创建儿童成长的乐园。
1、实施“无恐惧教育”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胜于良好的教育:中国著名的教育家霍懋征女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北大要她留校任教,她决意去教小学,81年在北京市统考中,46人中44人是一类文(一等奖),剩下2人二类文(二等奖),平均分97.46分,在全国放出卫星,她的育人方法就是平等友好、激励、赏识。从教60多年没有向学生发一次火,没有向家长告一次状,没有惩罚过一次学生。可以说她创造了教育神奇,是真正的教育大师。
高压紧张的教育环境会造成学生思想障碍,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达不到预期效果。韩非子有“狗猛酒酸”的故事也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宋国有一位卖酒的人,酿制的酒非常好,飘香十里,价格也公道,为人也诚实。可是就是酒卖不出去,放的时间一长酒就变酸了。他去请教一位道长,道长想了很久,也作了各种各样的假设,价格高不是、质量不好不是、态度不好不是,最后问他养没养狗,他说养了,问他狗凶不凶,他说凶。道长说就是因为你家狗猛才会酒酸,他回去把狗关起来以后,生意就十分红火。所以教育也需要宽松和谐的环境。
2、实施“无恐惧教育”要学会微笑。(学员开心笑一次)微笑是人类最美丽的表情之一。微笑是照亮学生心灵的阳光。不懂微笑就不懂得感情表露,不可能成为一个亲切可爱的老师。一个期待的眼神可能催生一个牛顿,一句鼓励的话语可能会造就一个爱迪生,“好言相劝三冬暖,恶言伤人六月寒。”原国家文化部长高占祥写了一首《微笑歌》。他说,人类不能没有春光,生活不能没有微笑;脸上多一份微笑,人间少一份争吵;家庭多一份微笑,生活多一份美妙;夫妻多一份微笑,恩爱多一份情调;朋友多一份微笑,财源多一条渠道。微笑是处世的法宝,有的教师从来都没有微笑这一表情,这根神经基本报废,有的学生怀疑自己的老师会不会笑,所以在这里我特意提出,老师不要吝啬你的笑容。老师的微笑能给学生传递温暖、亲切、关怀和友好,能给学生激励和鼓舞,能缓和紧张的气氛,也是我们教学技巧上的一个法宝。
3、实施“无恐惧教育”要做到不体罚学生。当前我们虽然明令严禁体罚学生,但体罚学生的事还是时有发生,也经常有家长到局里告状,我们有的教师经常责骂、嘲笑、挖苦、体罚学生,这种现象被称为教育中的“冷暴力”。我们有的年青教师一天不体罚学生就感到心里不舒服,还振振有词地说:“要文明其精神,必须野蛮其体魄。”把学生看作是自己可以随意发泄的对象。这是与当前的道德和法律所不相容的。去年法制报刊了内蒙古一位中学生自杀的消息:一名中学教师对班上一位成绩较差的女同学非常不满,经常讽刺、挖苦、嘲笑,使该同学对语文教师产生怨恨,该同学一直想报复老师,可又无法下手。有一次语文老师在教室走来走去读课文,她趁老师反背的时候用钢笔洒了一点墨水,老师问她为什么洒墨水,她不作声,老师说还洒了四滴墨水,学生只承认洒了一滴,老师愤怒地说:“看你就像个人渣”。学生受不了这种打击回家后上吊自杀,留下遗书说我要用死来捍卫自己的尊严,来证明我只洒了一滴而不是四滴墨水。可以看出现在学生自尊极强,内心脆弱,受到一点委屈就像皇帝受人欺负一样难过,舍得放弃自己的生命。不知道生命如此脆弱的道理。从教师来看应主动调和师生关系,不要激化矛盾,伤人的言语也有违师德,孩子是夸大的,而不是骂大的,要多帮助、多表扬鼓励,给他信心和勇气,使孩子不怕困难,勇往直前。要有意开展经受挫折教育,苦难是生活中最好的老师,“老鹰求生”的故事说明了这点。
4、实施“无恐惧教育”要善用惩罚和批评
有人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但是惩罚不是体罚,不是打骂,不是挖苦,而是心灵的呼唤,让学生自己认识行为的危害,并且能主动改正错误。
惩罚要讲究方法:不能罚站、写作业、写检讨、罚款等,甚至更恶劣的方法。魏书生把写检讨改成写说明,看起来没什么不同,但实质大不一样,一个是由教师断定学生有罪,学生屈从于压力不得不写,其内容只能认错。写说明是由学生自己良心“裁判”自我观察、自我反省、自我批判,一个是口是心非,一个是触及灵魂、刻骨铭心,效果大不相同。有一个家长让孩子“钉钉子和拔钉子”的故事,也是一种方法。还有其它方法,唱一首歌,讲一个故事,读一段课文,做一件好事,画一张画,还由许多方法希望我们教师在实践中摸索。总之,对待学生好心做错事要表扬,无心做错事的要鼓励,有心做错事的要批评,但批评要就事论事,要用良言,让学生认识到错误,并能主动改正错误。
六、树立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的思想
社会上现在普遍反映现在的小孩比过去难教难管,过去把老师看成神,现在孩子把老师看成人。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过去的孩子不了解老师,而现在的老师不了解学生。现在的学生成了“网络一代”,他们伴随着网络成长,网络信息无穷无尽。从这点上讲学生反过来当老师都不为过,如下面一则事例:某校某日一男生笑着对女孩说:“可爱的妖精,你真是越来越来越善良,越来越贤惠,如同天使一样讨人喜欢,让人百看不厌。”一般人听了一定高兴,把自己夸得这么好,可是这位女孩却来向老师告状。老师听后说这有什么错,女孩说校园流行语不是这个意思,她说:“可爱的妖精”就是可怜没人爱的妖精;“你真是越来越善良”就是你真是越来越没有天良;“越来越贤惠”就是越来闲着没事,什么都不会;“如同天使一样讨人喜欢,让人百看不厌”就是如同天上掉下来的牛屎一样,让人看一遍吐百遍,没人不讨厌。这些语言翻新,我想我们在座的老师懂的也不多,校园里的校园时尚,从《三重门》到《哈利·波特》,从蔡依林到周杰伦的流行歌曲,从“天才”翻新为“天生的蠢才”的语言变化,可以说时代在变,生活在变,学生在变。他反映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对未来的憧憬与追求,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也要跟着变,努力使自己成为“超级教师”,使自己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一起成长,要教育学生,了解学生,除此之外我想没有别的选择。
第四篇:深化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方法探索
多学科渗透的立体式药理学教学研究
成 果 总 结
王金权 雷海瑛 徐 婕 董金玉 马春梅(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甘肃平凉 744000)
药理学是医学教育中的桥梁和纽带学科。按高等教育法对高职高专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形成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深化以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构建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多学科渗透的立体式教学研究为主线的教学体系。
成果效果良好,在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估量化考核中成绩均在95分以上,学生考核成绩的优秀和良好率较以往大幅度提高;有关的科研成果三次获平凉市科技进步奖;有四篇论文在省级及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有四人九次获“优秀教师”,三人是“教学名师”,二人是“专业带有人”,二人获省级教学奖励;成果获平凉医专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药理学是医学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如何做好药理学教学,深化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笔者经过十几年的研究,通过讲好第一堂课、解析理论教学、实验技术革新、药理学教学与素质教育等方面,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药理学教学,体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思想,达到了让师生在“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历时八年多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效果良好,现将这些成果总结如下。
一、加强认识,明确目标,提升第一堂课效果。
《药理学》是医学及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内容抽象,涉及知识 点多、面广,学习难度较大,为了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对其产生学习热情和兴趣,第一堂课非常关键。笔者就如何上好第一堂课,从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概述课程内容、介绍课程特点、说明课程学习目标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积极性。
“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些名言警句都明确告诉我们,任何事情的开头很重要,事关结果的好坏和事态发展的趋向。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师通过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思维,并为其终身学习和自我教育提供一个释疑解难的精神钥匙。第一堂课教学是学生全面了解将要学习的课程,直接影响学生对将要学习课程的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第一堂课教学非常重要。
《药理学》是医药院校各专业的基础课程和必修课程,是联系医学基础课与医学临床课的桥梁和纽带,在学习时不仅涉及已经学习的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等知识,而且还会涉及到未学习的临床知识,学习的知识点广泛、内容多,要求的知识面宽,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时一开始就产生“恐惧”感。因此,如何消除学生的这种感觉,提高学习的兴趣,能随着教学进度愉快、轻松的学习,掌握教刚规定的药理学知识,达到学习的目标,这是要首先解决的问题,也是第一堂课的首要任务。
1.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让学生了解《药理学》课程的重要性。能力决定水平,态度决定行动。所以对事物接受的程度与其思想认识密不可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是教师做到因材施教的前提。因此,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让学生了解《药理学》课程的重要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
从我校统招的学生调查结果看,有18.6%的学生对学习医学专业有动摇,专业思想不坚定,虽然这些学生占全体学生人数不到1/5,但他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它同学。作为教师,就要用真情、结合生动的实例和本门课程的特点,转变学生的专业思想,不能进行不切实际的、空洞的政治理论来说教。药理学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1.1药理学知识具有普遍性。医学专业开设的《药理学》课程,简单地来说实际上就是让学生掌握这个药能治疗什么病、会产生什么不良反应、使用时应注意什么等问题。人一生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避免,认真学习好医学尤其是《药理学》,不仅是将来从事医学临床必须具备,就是将来就业时进行了职业迁移,给自己用药时也是很有益的。这样,巩固专业思想,消除潜在抵制意识。
1.2药理学知识具有广泛性。医学不仅是一门自然科学,它同时也是一门社会科学,当然也包括药理学。掌握药理学可以给家人、亲朋好友、同事等周围的人提供咨询和用药指导,增加我们的交际能力,在一个相对陌生环境中很快提高我们的人气指数,也对我们的就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样,巩固专业思想,调动学习热情。
1.3药理学知识具有实用性。《药理学》是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它是为今后临床用药提供理论支持,在发生疾病时是必须要使用药物来治疗的。如果没有掌握好《药理学》内容,在临床选药时无从下手,更谈不上做到合理使用。以此来增强专业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通过这些切合实际、现实、可操作内容的介绍,使学生明确学习药理学不仅是今后从事临床医疗必须的,而且对自己也是有益的,明确了学习药理学的重要性,巩固了学生的专业思想,激发了学生学习《药理学》的热情,学生会更加努力地学习,这样就提高了《药理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概述课程内容,让学生对《药理学》有整体认识。
简要概述《药理学》课程的整体内容,使学生在学习前对整个内容有一个印象,减少了学习时的盲目性,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
2.1说明学习《药理学》的要求、课程规定的教学时数、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时数分配等。
2.2说明理论课要介绍的内容。包括总论和各论,总论主要介绍今后在学习各论时涉及到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为后面学习各论奠定基础,各论则具体学习临床常用药物的基本性能,是学习药理学的核心。
2.3说明实验课的内容、特点、要求,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和意义,端正对实验课的认识和态度。
3.介绍课程特点,交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对《药理学》产生学习好奇。
每一门课程都有它的特殊性,药理学也不例外,这门课的特点就是内容繁杂,学习中涉及的相关知识多,不仅有已经学习的医学基础知识,还有未学习的医学临床知识;药物种类繁多,且每一类药物之 间的联系不是十分紧密;每一类所包括的具体药物少则五六个,多则十几个,几乎所有知识点都需要牢固记忆。如果不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将会使学习感到很乏味。所以,就要给学生介绍清楚学习的方法和上课采取的教学方法。
3.1课前复习和提示。在学习具体内容前一是提前让学生复习相关知识,二是给学生简单讲解所涉及的内容,为学习先铺平道路。
3.2掌握共性和特点。讲解清楚每一类药的共性,或详细介绍这类药物某一个药的全部内容,再给学生总结其它药物的特点,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减少记忆的负担。
3.3及时对比整理。随时对出现的在药名、概念、作用等有相似之处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使其更加明确,减少混淆。
3.4结合实践学习。鼓励学生在遇到自己使用或别人使用药物时,养成阅读药品说明书的习惯,将在课堂学习的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4.说明课程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每一门课程都有培养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达到一定的目的,给学生交代清楚这一点非常重要。药理教学既要基于教学目标,又要基于临床用药,既要达到教学目标,又要服务于实践。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有了方向,能做到心中有数,减少了学习的盲目性。
4.1对于药理学课程的学习,要掌握一条主线(剂量),树立一个意识(疗程),贯穿一个思想(为今后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这是基本目标。掌握一条主线----剂量。剂量决定药物的效应,药物是一个双刃剑,使用太小不产生作用,使用太大就会引起不良反应,甚至导致机体死亡。学完药理学要牢记药物使用的剂量,掌握药物使用的合理剂量,使药物发挥最大的作用。
树立一个意识----疗程。疗程是巩固治疗效果的关键,疗程太短疾病容易复发,疗程太长导致药物在体内发生蓄积性中毒,通过药理学的学习,就要树立疗程意识,使药物最大限度地控制疾病的症状,减少疾病的复发。
贯穿一个思想----为今后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临床使用的药物许多它的作用机制不是十分清楚,加之机体的个体差异性,偶尔会出现一些与理论不符的情况,我们学习药理学的目的就是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不能把学到的理论生搬硬套或完全照搬应用于临床实践中,要不断总结临床经验,才能使药物使用更加合理。
4.2学习每一类、每一个药物时,应掌握药理作用、临床用途、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这是具体目标。
药理学在介绍每一类、每一个药物时,一般是从药物的一般形状、构效关系、体内过程、作用机制、药理作用、临床用途、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禁忌症、制剂和用法等方面进行阐述。我们所学习的是临床药理学,结合专业特点和今后的工作性质,依据教学大纲,学习时主要掌握药理作用、临床用途、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内容,让学生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交给了学生学习方法,一举两得。总之,在讲授《药理学》第一堂课教学时,通过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概述课程内容、介绍课程特点和交给学生学习方法、说明课程学习目标的介绍,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改革教法,注重理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药理学》课程内容涉及面广,掌握的知识点多,学习难度大,新的药物和复方制剂不断出现,这样,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许多困难,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学习过程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挥。如何处理这些矛盾,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笔者就从教材处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对《药理学》教学进行解析。
《药理学》是医学基础课,也是将医学基础与临床联系起来的纽带学科。学习内容多,涉及知识面广,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比较高,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而且要有一定的临床理论知识和经验,对学生来说,理解不容易到位,纵向与横向联系不够,加之记忆内容繁重,在学习时普遍感到很吃力。为了提高《药理学》的教学质量,使学生能更好的学习和掌握这门课,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教学过程中应实行点面结合,共性与个性分离,提高教学效果。笔者通过二十多年的药理教学,探索出了一套相对成熟的理论教学方法,现进行解析以和同行探讨。
1、教材处理---增减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药理学》教材所介绍的药物种类全而广,比较全面、系统,但在具体内容上有不妥之处。现在课堂教学从传统的满堂灌模式转化为 目标教学、PBL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用于教师讲解时间缩短。如何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不仅完成教纲规定的教学任务,还要使学生对重点内容基本掌握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材的处理上下功夫。
1.1 熟悉。就是熟能生巧,把整体内容做到融会贯通,即熟悉教学大纲,做到有的放矢;熟悉教材,有整体概念;熟悉每节内容及所涉及的相关知识。
1.2 了解。坚持岗位学习,通过各种媒体及时关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研究进展、发展方向,尤其是了解该药在临床上目前的使用情况,这样教学时针对性强。
在这两点的基础上撰写教案,增加或删减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如对临床少用或不用的药物,在讲解中删减,例如抗麻风药、抗血吸虫病药、抗丝虫病药等,对比较肯定的研究成果进行增加;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搜集与教学内容有紧密联系的典型素材,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理解和记忆;准备考察学生综合理解能力的思考题,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内化。这样,达到了备课的目的,对《药理学》教学工作有前期保障。
2、教学方法和手段灵活多样。
在教学中学生处在主体地位,目的是要学生掌握《药理学》的教学内容,教师发挥的是“导”的作用,包括导读、导思、导议、导练等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紧紧围绕如何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智力因素(知觉、记忆、思维等)和非智力因素(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等)展开,切忌单
一、强迫。
对教师而言,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文化素养、朴素大方的外表举止、清晰流利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一个好的形象,使学生内心产生信任感,这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添加与教学内容相关幽默,或有趣的切合实际的示例很有必要,使—些抽象内容形象化,复杂内容简单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理解水平。恰当加入临床病例,与学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板书与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使教学形式多样,使用课件时多采集一些有趣的图片、动画、演示等,文字应简练,一目了然,否则多媒体就成为黑板的变身。
对教纲规定的掌握内容,如作用、用途,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详细讲解,对每一系统药、每一类药的共性重点介绍,精减教学内容。
3、横向和纵向联系,区别和比较相结合,便于学生加深理解,牢固记忆。
每一系统或每一类药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关联,例如肾上腺素和麻黄碱、去甲肾上腺素和间羟胺,在兴奋其受体发挥作用时,有相同之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安定和苯巴比妥、氨基甙类抗生素之间,在作用,用途、不良反应等方面有相同之处.通过横向联系,搞清其共同点,再记忆不同点,减少重复性记忆。例如地西泮、苯巴比妥、硫酸镁有相同的作用和用途;哌替啶和噻替哌,噻嗪类药和吩噻嗪类药,克拉明和阿拉明,在药名上有相似之处;镇痛药的镇痛作 用和解热镇痛药的镇痛作用,地西泮的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和N受体阻断药的肌肉松弛作用,在药理作用上有相同之处;二重阻断和二重感染,在概念名称上有相似之处等等。通过纵向联系,找出不同,既加深理解,又容易记忆。总之。通过横向和纵向联系,将这些有关联的内容罗列一处加以区别,使学生不易混淆,且记忆牢固。
4、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目前实行的是目标教学和PBL教学法,绝大多数学生仍喜欢传统教学模式,总希望老师将所有的问题通过课堂给予解决,自学、理解能力差,有些学生还比较懒惰,因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更为重要。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就要关注学生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树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取的途径有:课前进行有效备课,课堂上讲解清楚,课后布置一定量的作业;给学生介绍课程的特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时的分配等问题,使学生对学习《药理学》有整体概念;教会学生能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不仅做好实验,有病时自己考虑如何选药,与临床医生用药加以比较,在接触到药物时阅读说明书,自己使用该药后的感受等。
5、经常翻阅相关书籍,学习新知识,将重要、确定的内容及时介绍给学生。
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将从事医学临床医疗工作,课本介绍的内容毕竟存在它的局限性,与临床有一定差距,作为从事医学教学工作的教师,要尽量在讲解过程中去缩小这种距离,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要经常翻阅相关书籍,了解新内容、新 进展,联系临床,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知识水平,并把新的内容补充给学生,既可消除学生对《药理学》的偏见(有些学生认为教材所介绍的药物,似乎在临床上用不上,由于这种思想,就会导致学生兴趣下降),也可以使学生对临床用药有一定了解,为临床合理使用药物起一个过渡、缓冲作用。
以上是自己在《药理学》教学过程的几点探索,通过在具体教学工作中实践,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良好。
三、重视实践,强化能力,加强实验技术革新。
尼可刹米对呼吸抑制的解救及地西泮的抗惊厥作用药理实验的技术革新,获2002年平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药理实验在《药理学》教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是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验证,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客观化,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实验程序科学、合理,实验操作简便,实验结果准确,实验的趣味性等对实验效果的影响都非常大。尼可刹米对呼吸抑制的解救及地西泮的抗惊厥作用药理实验的技术革新,是将原来两个独立的实验有机地融为一体,补充了实验的程序,使其更完整、合理,改进了实验仪器,引入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使实验体现了时代特征,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效果和实验的趣味性。
医药卫生院校开设的《药理学》、《药物学基础》等课程,除理论教学向学生介绍药物的作用、临床用途、不良反应等方面的知识外,还必须进行实验(实验占总教学时数的20%-28%)。药理实验是对理论 介绍的药物基本知识进行验证,也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通过实验具体观察药物对机体的影响,用客观事实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内化,熟悉实验仪器的操作方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这样,实验程序的设计就必须严谨、科学、合理,结果记录准确,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同时实验操作应简便易行,并能调动起学生的实验兴趣,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实验,此项目的研究,基本上达到了以上目的。
实验教学在《药理学》教学中是相当重要的,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技术革新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从1989年9月自选此项目,分四个阶段(1989.9--2000.12主要进行两个实验的合并及程序的补充完善;2000.12--2001.12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行主要仪器的改进;2001.12--2002.9再次对实验主要仪器进行改进,并对整个程序做进一步的验证;2002.9至今对革新后的实验进行推广应用)不断探索、完善,现在研究全部完成,编写入平凉医专《药理学实验指导》在全校各专业广泛应用。通过实践证明,该革新实验结果稳定,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以供同行参考。
1.技术革新背景
1.1从药理学课程的特点看:《药理学》、《药物学基础》课程在医药卫生专业教学中,是一门基础课程,也是连接医学基础课与医学临床课的桥梁课程,是为学生将来在临床上合理用药奠定理论基础,课程本身是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因此,正确、准确的掌握药理方面的基本理论非常重要。实验是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将客观现象展 现在学生面前,用事实帮助学生进一步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认识。
1.2从药理学实验的特点看:药理实验全部是验证实验,是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通过动物实验检验理论是否与实践相符。这样,实验结果就直接影响实验效果,结果不明显、结果错误或与理论不符,将使学生产生错误认识,直接影响学生将来进入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准确性,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1.3从两个实验的技术看:尼可刹米对呼吸抑制的解救和地西泮的抗惊厥作用两个实验,孤立地对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进行验证;实验不系统,不能在同一时间同时观察到药物作用随剂量的不断增加发生的改变;实验所用主要仪器(记纹鼓)记录的曲线不完整,客观影响因素多,致使实验结果不准确,这样就极大地影响了实验的效果,还可能产生认识错误;实验缺乏完整性,没有涉及到药物使用的剂量过大可引起机体死亡这一现象,不能在学生思想上对药物过量产生的严重危害有深刻印象。
1.4从实验的先进性看:实验所用主要仪器落后,现在记纹鼓已基本淘汰,让学生再使用这样的仪器实际意义不大,使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不高,目前电脑已十分普及,掌握其操作已是基本技能,革新后实验过程使用计算机,体现了实验的先进性和时代性,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兴趣,实验效果更好。
1.5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看:实验分两个时段做,而每一实验占两学时,造成时间的浪费;每一组消耗动物数量多,增加了实验开支;用煤油燃烧产生大量浓烟熏记纹鼓,造成环境污染,不利于环境 保护。
2.技术革新思路:基于以上几点,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的作用,我对两个实验进行技术革新。
2.1将实验进行合理、有机地整合,并根据药理实验的目的,使实验程序更加完整,提高实验的效果。
2.2不断探索改进实验所用主要仪器,使实验结果记录更准确,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理论知识。
2.3提高实验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做实验的兴趣,加深对实验的印象,提高实验的效果。
3.技术革新后完整的实验程序 3.1实验目的
(1)观察吗啡对呼吸的抑制作用和尼可刹米对呼吸抑制的解救作用。
(2)观察尼可刹米过量所致的惊厥反应及地西泮的抗惊厥作用。(3)观察尼可刹米随着使用剂量的不同机体发生的反应。(4)通过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记录到的结果,联系临床,明确合理用药的重要性。
3.2实验材料
兔固定器、磅称、鼻插管、液体石蜡、胶布、酒精棉球、5ml及10ml注射器、电脑记录仪(生理、病理、药理)、1%盐酸吗啡溶液、5%及25%尼可刹米溶液、0.5%地西泮溶液、家兔1只。
3.3实验程序 取家兔1只,称重,置于兔固定器内;将鼻插管一端涂以液体石蜡插入兔的一侧鼻孔,用胶布固定,另一端接压力传感器并与电脑记录仪(生理、病理、药理)连接,记录正常的呼吸曲线;然后由耳静脉注射1%盐酸吗啡溶液1-2ml/kg,观察并记录呼吸频率及幅度;待频率极度减慢,幅度明显降低时,立即由耳静脉缓慢注射5%尼可刹米溶液1-2ml/kg,观察呼吸变化;待呼吸抑制解除后,以稍快的速度由耳静脉注射25%尼可刹米溶液0.5ml/kg,待家兔出现惊厥(躁动、角弓反张等)后,立即由耳静脉注射0.5%地西泮溶液0.5ml/kg,观察惊厥缓解情况;待家兔惊厥症状完全消失之后,再由耳静脉快速注射25%尼可刹米溶液3ml/kg,观察家兔的最后反应。
根据记录结果,进行分析,并联系其临床意义。
注: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实验中在注射尼可刹米时应注意使用的针头和推注的速度。
3.4实验结果
注射1%盐酸吗啡溶液后,约40秒钟后家兔出现呼吸频率极度减慢,呼吸幅度显著降低现象,立即注射5%尼可刹米溶液,20秒钟左右呼吸抑制解除,约10分钟后家兔呼吸恢复正常;然后以稍快的速度注射25%尼可刹米溶液,约10秒钟家兔出现惊厥,注射0.5%地西泮溶液后,8秒钟左右惊厥缓解;最后大剂量快速注射25%尼可刹米溶液,家兔立即出现惊厥,约3分钟后家兔死亡。
3.5讨论
(1)通过实验验证了吗啡对机体呼吸有抑制作用。(2)通过实验看到随着使用尼可刹米剂量不同,其产生的作用也不同。如使用常用量发挥的是治疗作用(兴奋呼吸中枢,解除吗啡的呼吸抑制作用),使用较大剂量可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家兔发生惊厥),过量使用导致机体死亡。
(3)通过实验验证了地西泮的抗惊厥作用。
(4)通过实验连续、完整地看到了由于使用药物剂量的不同药物作用的转化过程,对药物作用与所用剂量之间的关系有客观地认识,清楚了药物不仅能够产生治疗作用,而且大剂量或超大剂量使用会对机体产生严重危害,明确了严格掌握药物使用剂量的意义,加深了对合理使用药物重要性的理解,为今后临床合理用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创新点
4.1实验程序的创新:尼可刹米对呼吸抑制的解救和地西泮的抗惊厥作用原是两个独立的实验,该技术革新并不是简单的将两个实验合二为一,而是进行有机地融合,并补充了实验程序,使其更加完整、合理。通过一次实验让学生同时看到了药物的治疗作用和毒副反应。
4.2实验仪器的创新:实验主要仪器最早使用的是记纹鼓,后改为生理二道仪,最后改进为电脑记录仪(生理、病理、药理)。不仅提高了实验的先进性,而且使实验体现了时代特征。
5.革新实验的优点和推广应用的意义
5.1实验程序完整。通过一次实验连续地看到了药物作用随使用剂量的增加而发生的变化。
5.2结果记录准确,便于保存,并对记录结果可以进行任意编排。使用电脑记录仪,避免了结果记录(如纸的长度有限)不完整的缺点,也同时排除了实验中的干扰因素(如发条松紧度、纸的平整度),在电脑记录仪上可随意对记录结果进行剪辑。
5.3实验准备和操作更简便。使用电脑记录仪后,实验准备环节取消了熏纪纹鼓的过程,操作简单化。
5.4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好。实验避免了煤油燃烧产生大量浓烟造成的实验人员身体的损害和环境污染,节约了实验经费支出和实验动物数量。
5.5推广应用的前景好。技术革新后的实验所用仪器设备是学校必备的,实验中的操作是学生应必须掌握的,较以前实验更合理,效果更好,易于推广应用。
总之,技术革新后的实验,通过一次实验达到了两次实验的目的,克服了单个实验的不足,对实验程序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补充和完善,实现了两次实验无法实现的效果,操作简便、省时,结果记录准确,节约了实验经费,减少了实验对环境的污染,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实验效果好,推广应用价值大。
四、多学科渗透,立体式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素质教育是涉及广泛的长期教育过程,作为一名教师,实施和践行素质教育义不容辞。笔者就对在《药理学》教学中如何贯穿素质教育,从课堂中始终如一地贯穿德育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励其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广泛涉猎知识,拓宽知识面;努力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等方面进行探讨。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这些都可以看出,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是贯穿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根本原则和理念,知识综合化趋势,使得高等医学课程向医学课程综合化发展,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客观可能,但新的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能否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与能力,教学方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它不是某一个机构或团体的任务,而要靠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力量来完成。素质教育也不是单纯某一方面(如掌握一定科技知识),而包括一个人在一生的发展过程应具备的一切才能和品德、个性。对于具体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说,实施素质教育既是责任又是义务。课堂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如何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其中,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1.在课堂中始终如一地贯穿德育教育
思想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也同时决定一个人的行为,德育教育是良好的思想意识形成的基础。一个人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他的才能就不会为人类社会创造财富,反而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这方面的例子已发生不少,因此,在素质教育中,德育教育是前提。教师在具体每一堂课的教学中,不能仅仅是传授学业、解答疑惑,而要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医德医风教育、道德情操教育等),也就是说既要教书,更要育人,使教学融知识性、思想性、教育性为一体,但又不能脱离实际和课堂教学的内容空谈,讲大话、套话,而应结合具体问题,生动、有趣的进行(如名医的先进事迹),这样才能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使其内因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最终达到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
在讲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时,提出心理和精神因素对药物作用发挥的影响,结合这一内容对学生说明作为一名合格的医护工作者加强自身修养的必要性,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明确医德的重要性。在讲抗结核病药时,通过对古代、近代、现在结核病的发病率、死亡率的比较,说明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群众疾苦的关心,也阐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学生深刻认识和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的信念,热爱党和国家的自觉性。
2.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励其创新精神 学生是有思想的人,是学习和受教育的主体。课本和课堂传授的知识是最基本的,存在一定局限性。我们教学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更主要的是将书本相对局限的内容更多、更深的理解,而灵活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有善于“扬人之长、谅人之短、容人之过、容人之功”之心,从“独奏者”的角色变成“伴奏者”的角色,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如讲解与提问、讨论相结合,理论与实验操作、临床实践相结合,唤起学生的主动精神,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开拓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能。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不是僵硬的机械的书本知识,而变成自己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
药理学课程所做的实验,基本都是经典的验证实验,看似很完美,只是机械的按照书本规定的程序操作,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我们要鼓励和启发学生,寻找试验中的不足,并探索改进的办法。如尼可刹米对呼吸抑制的解救和地西泮的抗惊厥作用是两个独立的实验,在两个不同的时间段来完成,它的缺陷就是学生不能在同一时间段同时看到同一种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时伴随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学生就一起探索,将两个实验有机的融合进行革新,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药物在治疗疾病时,由于使用不当(如剂量过大、给药时间过长等)会出现毒副反应,甚至会导致机体死亡,这样,为将来在临床合理用药就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通过这种方法,既锻炼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鼓励学生广泛涉猎知识,拓宽知识面 从新医学模式观点看,医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社会科学,从事临床工作要直接与人接触,疾病的发生往往与环境、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在具体治疗中要考虑到这些因素,这样就要求医学生不仅掌握医学知识,具体精湛的医术,而且还应具有相对丰富的人文、心理、社会等方面的知识,注重自己人格、情操修养。但教学大纲和计划规定的专业内容几乎占满整个课堂,很难有时间详细地介绍这些内容,所以在不影响教学进度的情况下,适时地给学生介绍一些相关人文社科知识很有必要,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丰富其课余生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人体的结构复杂,各器官之间的功能相互牵扯,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不可能把标本随时拿出给患者进行展示、讲解,如果能掌握简单的绘画技巧,这样,给患者介绍就直观形象,容易理解。自己在教学中就结合相关授课内容,给学生画一些示意图,如呆小症、柯兴症、神经传导等,既增强教学的效果,也对学生学习其他技能起到启发作用。
4.努力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一种双边活动,教师要认真、仔细、耐心的讲解、引导,学生要认真、刻苦、努力的学习,积极的探索,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既所谓“教学相长”,缺少任何一方都将事倍功半,收益甚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情绪,使课堂教学气氛既严肃又不失活泼、紧张而不乏轻松,如生动形象的举例、幽默风趣的语言、积极乐观的态度,达到师生之间的默契、平等、和谐,这样,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不仅不知不觉的学习到该掌握的内容,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药理学教学主要是为学生将来在临床上合理用药奠定一个理论基础,其中不可忽视的就是给药的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剂量太小不产生作用,剂量太大就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也是课堂有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就举了一个比较通俗易懂的例子。把饥饿看做一个疾病的症状,把大米饭比作治疗这种症状的药物,非常饥饿吃一粒米让同学想结果,吃一斤又让同学想结果。这样,就让学生很形象地对药物的使用剂量重要性的理解,也明白治疗疾病时使用常用量的意义。
总之,药理学的教学和学习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非常接近,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只要我们教师努力钻研,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不断探索与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并将其有机的融入教学工作中,必将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对学生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成果充分体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思想,达到了让师生在“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解决了药理学教学中教学方法模糊、教学手段单
一、教学内容孤立、综合素质培养欠缺及教学理念和模式滞后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做法,具有普遍性,可操作性强,实用性和推广价值大。
第五篇:用新课程理念指导化学教学
用新课程理念指导化学教学
摘 要:在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教学也应做适应性的改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把握好:
一、挖掘教材要把握住深广度;
二、要抓住学生学习兴趣,搞好实验教学;
三、要把握好学生的认知规律。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化学教学 化学实验
新的课程标准对高中化学教学的要求更高,更加强调化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也更注重其实践性,在重视基础的同时,更应关注不同学生的需要。因此,在必修教材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尺度,既要为每一位学生达到规定的学业要求去教学,又要为有兴趣、学有余力的学生日后个性的发展考虑。也就是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仅仅拥有普通的长流水已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而要拥有富含养分的长流水。
一、理解教材,把握好教学的深广度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用教材来教学,而不是教教材。这给了教师很大程度的自主性,可以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教学方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随意拓展,而要控制好深广度。
例如: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在《化学1》(苏教版)专题一的第一单元就提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对此概念学习的认知,也仅仅局限在初三学习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基础上,了解化学反应类型的又一种分类方法,只要求能依据化合价的变化来判断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就可以了,并不作其他要求。为加深对此概念的学习,教材特意安排在专题二氯、溴和碘的性质之后。教材先抛砖引玉,用“你知道吗”栏目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原因,再在比较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分析得出:是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引起的这一实质。而在专题一的第三单元学习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了原子结构的基础知识,然后分析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与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原因就顺理成章了。第二次学习这个概念,提到了“电子转移”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但是对于氧化产物及氧化性强弱、有关方程式的配平等没有过多要求。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际应用,教材安排在专题三和四,例如铝热反应、铁的化合物的转化,还有依据硫、氮两种元素具有多种化合价的特点,设计了从二氧化硫到硫酸型酸雨的形成、硫酸和硝酸的工业制法等加以巩固。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教材的编写思路是层层递进、逐步加深对这一概念的认识和应用,是符合认知规律的。
当然教材中还有许多其他的例子,如离子反应的教学等等,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如果教师不顾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材的内在体系,认为新教材系统性不够好,知识结构不够严谨,随意提前有关知识的教学。这样,不仅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会加重教师的教学负担,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并且很可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不成教学任务,从而造成“夹生饭”的现象。如果课后挤时间去弥补,这样做又会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感觉到跟不上或者题目难度大),甚至会放弃对化学科的学习。那么,我省近几年选修化学的学生人数急剧减少,除了高考制度的因素以外,我认为与化学教学也有分不开的关系。
二、学习新理念,把握好化学实验的教学
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化学实验。化学实验有利于创设真实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1》《化学2》都安排了大量的实验,如果教学中能很好地运用这些实验,那么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就会极大地提高,也就不会害怕有关化学实验的问题了,对于选修《实验化学》模块也会充满信心。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对实验的处理并不能满足课程改革的要求,有的甚至相差很大。课改已经推行好几年了,教师的实验教学变化不大。好多教师认为:实验教学没法改――要么教师做,学生看;要么学生做,老师看。是的,形式上就这两种,可是“做”“看”的过程均有不同。例如教师对于演示实验的教学,之前如能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设计原理、如何观察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等方面,再引导现象复述、总结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这样即便是学生没有动手操作,对他们也是一次积极地探究学习的过程。如果是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如能及时引导设计方案、指导操作、分析实验现象,那么学生的收获不仅仅是操作技能提高,更是探究认知能力的提升。这样就解决了实验教学浪费时间,学生只会看热闹,而不会看门道的问题。
实际教学中,个别教师会放弃“做”实验,而选择“讲”实验或者多媒体“模拟”实验。这两种情况都会让学生“记”实验现象和结论,之后只能是机械应用,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那我们富有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为什么会选择效果最差的方式呢?客观原因是个别实验条件不允许,无法满足“做实验”的要求,教师只能这样如此,这尚可理解。但一些常见的试管实验(如溴的萃取、铵盐的检验等)也采取“讲实验”的方法,究其原因就两点:一是教学时间紧,师生没有提前准备,或者准备不充分(教师没有指导学生设计方案、学生也没有考虑)就去做实验,效果不会好。实验课结束后,操作或设计类问题学生还是不会,教师还得讲解,于是,大家都认为那就不如直接讲,不用浪费做实验的时间了;二是化学科的学习很大程度上还是局限于各种考试。尤其是阶段性的考试,做了实验和没做实验的效果几乎一样,学生的能力、学习兴趣等体现不出差别,为眼前利益大家也认为“做实验”不如“不做实验”,因此也就“讲实验”了。这样做肯定不符合课改的要求。
新教材对化学实验做了较大的改变,没有规定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而是以两个栏目“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呈现。也就是说,只要条件允许,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动手做每一个实验,让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试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等等的过程中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从中领悟新的化学知识,从而提高科学素养。新课程理念非常重视学习的自主探究过程,而化学实验是最能满足这一要求的知识模块。因此,教师应改变观念,重视实验教学,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多做实验,在操作过程中培养兴趣,不断学习,得以提高。
三、合理设计教学,把握好学生的认知过程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应该面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尤其是《化学1》《化学2》的教学更应如此。
近几年来,学生学习化学科的兴趣并不高,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事实是高二选修化学的学生的人数在减少。高一学生,到了第二学期学习兴趣也明显下降。通过调查发现,一是因为受上届学生的影响,认为化学科在高考中容易受限,不易得优,不利于上名牌大学。再就是感觉到化学难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使得学生产生这种误解:最主要的还是课堂教学存在问题。例如:与初三知识脱节,使学生的学习出现断层而感到学习困难,致使失去学习兴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对化学知识了解的很少,主要是了解化学学科的发展历程,领略化学学科的魅力。进入高中后,要学习一些抽象的理论,还有很多知识点……如果衔接不好,就会导致学生放弃化学的学习。《化学1》(苏教版)在一开始,就学习“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就是为了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衔接。如果教师认为这部分知识学生已经掌握,在教学中压缩课时或做过多补充,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因为学生的基础有差异,又经过一个暑假,有的知识点已经遗忘,等等原因,就会给后面的教学带来困难。例如:依据物质的组成来分类是化学上一个很重要的分类方法,在此要学习很多概念(纯净物、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这些概念掌握不好,接下来的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判断就相当困难。还有,教材在专题一第一单元安排了“物质的量”的学习,该部分内容理论性比较强,又比较抽象,新概念多而且集中,日常生活中又接触不到,学习就相对吃力一些,甚至会产生畏难情绪。如果教师不能认识到这些,教学中又补充“阿伏伽德罗定律的推论”知识及相关计算,无疑会加重学习负担,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接受新知识、应用新知识要有一个过程,所以教材把“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的学习放在第二单元。如果为了系统性强一些,放在“气体摩尔体积”之后,那样重点、难点高度集中,会给学生更重的心理压力,甚至要“望化学而生畏”,又谈何学习兴趣。
我认为,在必修课程的教学中,如要照顾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在课外进行。课堂教学一定要面向大多数学生,要尊重不同个体,要符合多数学生的认知过程。另外,在必修内容的学习中增加选修的内容,对以后不选修化学的学生也不公平,是过重的负担,还有可能在高一阶段就让他们慢慢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这不应该是我们为师者的初衷。当然,教学中要把握的东西还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
总之,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自身一定要更新教学观念,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增强驾驭课堂的能力,实现教和学的最优化,体现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的高效率,学生能力培养上的高素质。
参考文献:
1.王祖浩,王磊主编.《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2005年4月
2.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1》
作者单位:江苏省运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