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创作受到中国传统文艺的影响(5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13:33: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鲁迅的创作受到中国传统文艺的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鲁迅的创作受到中国传统文艺的影响》。

第一篇:鲁迅的创作受到中国传统文艺的影响

鲁迅的创作受到中国传统文艺的影响,论述鲁迅在传统文艺上的继承与创新。继承在哪?突破在哪?发展在哪?

继承:

1、“托尼学说,魏晋文章”。鲁迅本人及其文章都有魏晋名士风采,他的叛逆、异质、激愤的性格似乎有稽康,徐渭等人的特点,在他的杂文中也有表现。

2、他的小说在刻画人物方面继承传统史传、传奇等白描手法。

3、他的带有批判讽刺类的小说及杂文有《儒林外史》、晚清谴责小说的 讽刺个性。

4、《野草》中融有大量的意象就直接取自庄子、离骚、和佛经。

5、《朝花夕拾》中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描写带有传统戏曲与民间传说的影响。

6、《故事新编》古今杂糅的手法,古既是取自古代神话、传说、史书记载

如果要说鲁迅的小说从中国传统小说里学习了什么的话,也只有从他高度评价《儒林外史》这个角度来看,从《孔乙几》里面很可以见到影响,一方面是对旧式知识分子的怜悯和讽刺,另一方面是在刻画人物方面并非象西方小说那样大段大段的描写,而是抓住最具特点的地方寥寥几笔传写精神。另外他曾专门研究小说史,也曾编辑过《唐宋传奇集》,他用笔的精练是否受了唐宋传奇的影响呢?

中国现代小说的文体,是吸收外国小说的文体艺术而对传统的拟话本加以改革形成的,鲁迅先生是这一改革的伟大旗手。

我个人的观点是:其一,先生深受中华古典文学的滋养;其二,从文风而言,先生传承了魏晋南北朝沉郁的风格;其三,先生深受俄国文学影响;其四,先生最好的文章是杂文,先生的杂文是先生战斗精神最有力的体现,我们所最应该继承的不也是先生这种精神吗?

批判:

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评

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诞生于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次伟大思想解放运动的年代。在伟大的思想解放浪潮中, 他敢于探索前人未曾探索过的课题, 敢于提出前人所未曾提出过的见解, 敢于解剖, 敢于批判。、对儒、道、佛等传统文化的深刻剖析与批判

鲁迅从当时的社会现状中认识到, 进入近代以来的中国之所以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同国人苟且的心态是分不开的。儒、道合力下的中国传统文化, 使中国缺少反抗之音。而潜移默化下的中国社会, 则是精神受奴役而不自觉, 麻木愚昧而不觉悟, 甚至麻木到不以苦

为苦, 对别人的痛苦只是隔膜和冷漠,在小说中鲁迅对儒家思想培养出来的“愚人”是极力加以批判的。因为: 首先, 儒家思想提倡“克己复礼”, 以外在于人的“礼”压制内在于人的欲望本能。但是, 这种外在规约仅仅是暂时性的压制了人的欲望本能, 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其次, 在儒家思想的复杂的等级关系中, 人是父之子, 妻之夫, 君之臣, 但惟独没有“己”。儒家思想重视的是各种关系对人的制约, 而不是独立个体的培养。《祝福》中的祥林嫂完全生活在封建礼教习俗的规约之中, 没有丝毫自主性, 是一具十足的形尸走肉。正是这种个体心灵的空无, 才给中国传统道德与文化以无可动摇的统治地盘。这不得不引起读者深切地反思与对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唾弃。同样, 道家文化也受到了鲁迅的质疑与批判。在《阿Q 正传》中, 深深隐藏着鲁迅对道家文化的思考,阿Q 栖息在土谷祠并非偶然。土谷祠即土地庙, 里面供奉着土地神和五谷神, 属于道教的神学谱系, 是由中国民间俗神信仰发展而来的。土地庙虽能暂避一时, 寄居一时, 终未能庇护得了阿Q , 最后阿Q 被从这里抓走并走向死亡。在阿Q 这个人物形象中, 包含着鲁迅对传统道家人生哲学的最深刻的批判。阿Q 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对道家人生哲学的具有讽刺意味的形象概括。此外, 对于佛家文化, 鲁迅小说也予以了剖析和批判。《祝福》中对祥林嫂因受佛家因果轮回、因果报应思想的影响而捐门槛且精神崩溃, 导致死亡就是很好的例子。、对传统文化导致的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首先, 传统文化的愚民性使人变得愚昧、麻木、守旧、迷信。《故乡》中有辛苦麻木的闰土,《药》中有可怜的华老栓夫妇, 《阿Q 正传》中有落后而不觉悟的阿Q。

其次, 传统文化的愚民性还使人变得虚伪、冷酷、自欺。、对传统文化“吃人”及其腐化力的批判

传统文化“吃人”是鲁迅的独具慧眼的发现。在《狂人日记》里, 通过对“狂人”的描写, 大胆揭示出数千年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它在当时的思想文化界所带来的耀眼光芒犹如火炬照亮了夜空。在正像鲁迅从来没有跟科学作对, 他所反对的是伪科学一样, 鲁迅也从来没有和这些博大精深的人类精神现象作对, 他向中国传统文化进军的矛头所向主要是异化了的儒佛道, 更进一步说则是容易造成流弊的儒佛道。在中国旧文化的破坏和新文化的创建这两方面, 鲁迅是以破为主的。对旧事物, 旧伦理, 旧制度, 他大杀者”, 另一种是“盗寇式的破坏者”。毫无疑问, 鲁迅是属于“革新的破坏者”。当然, 鲁迅通过小说创作对传统文化所作的尖锐批判中, 也存在着某些偏激现象。然而, 从某种意义上说, 正是因为有了鲁迅这种摧枯拉朽的人, 才有中华民族文化的新生。

而这些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科学与民主精神相左,更与鲁迅毕生所追求的精神自由和个性解放背道而驰。自然地,鲁迅要对这些禁锢精神自由、压抑个性解放的传统文化中保守腐朽的方面大加鞭挞。

作为思想家而不是学问家的鲁迅,首先选择了批判,偏激的批判,以至于偏激到“少读甚至不读中国书”。

只有激烈地骂醒了中国人,才有可能打破国民“中华文化中心论”的清秋大梦,才有可能使我们民族意识到自己正站在毁灭的边缘而奋发图强、得以自保。比起那些整天一味“之乎者也”地颂扬传统文化的人,鲁迅更热爱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更清醒地了解我们的民族。

突破:

一、首先是题材的变革。《呐喊》、《彷徨》中的大多数作品,取材都是现实中常见的事,放到“五四”时期,与传统小说比较,就会发现从鲁迅开始的这种题材的变革,可以说是石破天惊的。因为传统小说历来都追求奇特、曲折的情节,讲求传奇性和故事性,小说中的人物,也大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或者神仙鬼怪。所以像鲁迅那样的取材和写法,显然也借鉴了西方现代小说的体式,主要是现实主义的手法,是对传统写法非常自觉的、大胆的突破,带有先锋的性质,旧式的阅读习惯还不容易接受。但当时也已经有人注意并高度评价鲁迅这种大胆的创新。

二、《呐喊》、《彷徨》极大的魅力,还在于偏是从普通平凡的人事中,发现和体悟那“一切的永久的悲哀”。这就是所谓艺术的陌生化。作家通过他的作品的描写,让读者重新打量自己所熟悉的,甚至是因为司空见惯而已经有些麻木的生活,获得某种新的体验和想象。本来大家很熟悉很普通的人事,经过鲁迅的感觉和构思,就不一样了,变得沉重了,要重新思考了。鲁迅就是这样,题材平凡,发掘很深,并总是有独特的令人震惊的发现。读鲁迅的小说可能会很累,原因之一就是鲁迅这种沉重的思想发现,总是缠绕着你,使你不可能再像读传统的传奇小说那样隔岸观火,可以放松,而一定会有切身的体验,要去重新感觉和思考生活。又由于鲁迅的发现太透彻,往往带着悲悯与同情,从现实的人事中感悟到人性、人生等带哲理性、超越性的命题,作品总弥漫着现实的可能又是永久的悲哀,当然也就让人的阅读不会轻松。

三、鲁迅小说对传统的突破,又表现在揭示灵魂的深。传统小说不善于人物的心理刻画。鲁迅小说则正好在这方面突破,非常重视写人物的心理,尤其是国民精神上的病苦。如鲁迅自己所说,是为了写出国民的灵魂。鲁迅的本事总是在心理常态中看到精神的病态。《肥皂》写道学家四铭对一个乞丐女孩的非分之想,一次精神出轨,一般可以认为这是对封建道学家虚伪面目的揭露,其实同时又是对情欲方面人性弱点的深人探讨,其中对意识和潜意识心理矛盾的刻画,就用了深度的精神分析。类似这样注重写灵魂,注重揭示心理之深的表现,是小说向现代转型的显著的特征之一。是鲁迅起了这个头,从这方面也突破了传统的写法,并对后来小说的创作有极大的示范与影响。

第四,要注意鲁迅小说艺术格局和语言方面的突破与创新。我国传统小说基本上是勾栏瓦舍讲故事发展起来的,与传记和讲史也有关,比较注重全过程的叙述,讲求故事性,有头有尾,好比是盆景。即使是短篇,也要有完整过程的故事,所以鲁迅的短篇基本上不再采用这种传统的格式,而创造了各种不同的格式,适应不同内容的表现。从结构看,打破时空的顺序,按内容表现的需要去剪接场景和细节。叙述角度也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单一,不再局限于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而尝试了第一人称叙述(如《孔乙己》)、双线结构(如《药》)、反讽结构(如《狂人日记》)、以及抒情独白体(如《伤逝》、散文体(如《故乡》)、独幕剧体(如《**》)等等多种体式和手法。鲁迅小说有诗一样单纯的韵味,却又精粹、凝练、含蓄,可以反复欣赏,越读越有味。由于鲁迅能独立地按照其所要表现的生活内容和自己的艺术个性去进行灵活的艺术熔裁,小说的体式手法不断有新创造。茅盾早在1923年所写《读〈呐喊〉》中就评论说:“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许多人们上去试验。”

像鲁迅这样以不多的短篇而赢得如此巨大的文学声誉的作家,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中国现代小说从鲁迅这里开始,又在鲁迅这里成熟,并成为中国现代各体小说发展的重要源头。

第二篇:鲁迅童年体验对于创作的影响

鲁迅童年经验对其创作影响

张珍(20100101146)

摘要:童年经验是作家创作的动力和源泉,因为个体的童年体验是对外在世界和生命自身的第一次发现,从而引发出来自生命本体的原初之力,形成情感和智慧无法遏止的释放。这种释放会在作家以后的创作中形成一种无意识的沉淀,从而呈现出富有诗意光彩的审美风范。而鲁迅先生的独特的童年记忆,使他的创作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内涵和艺术特性,也使他成为中华民族之魂。

关键字:童年体验,鲁迅,缺失性体验,丰富性体验

“童年经验是指一个人在童年(包括从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各种感受、印象、记忆、情感、知识、意志等。”①对于作家而言,童年时期的经验,特别是那些印象深刻的经验往往给他们的一生涂上一种特殊的基调和底色,并在相当的程度上决定着艺术家对于创作题材的选择和作品情感或情绪的基调。童年经验就其性质来看,可分为丰富性经验和缺失性经验,一般说来,痛苦的体验对于艺术家的影响是更为深刻而持久的,并且对其创作的影响也是发挥着潜在的动力作用。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鲁迅先生,在他的特殊童年经验中既有丰富性的童年体验,使得他的那些回忆儿时的作品中洋溢着温暖的气息,给读者一种温情的体会;当然又存有缺失性的童年经验验,这些创伤性体验使得他勇于肩负起启蒙大众的任务,带着对传统社会与文化彻底反叛的立场开始文学创作。从而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沉重的社会民族使命感,带着一种特别的厚重与苦涩。

一、童年的丰富性体验对于创作影响

“艺术家的丰富性体验,指的是艺术家获得爱、友谊、信任、尊重和成就时的内心感受。丰富性体验是一种欢悦、幸福的体验,它使艺术家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的心灵的美好。” 艺术家的丰富性体验,尤其是对爱的温暖的体验,是他们人格正常发展的重要因素。当然,也会造就艺术家在其创作中展现出对于美好记忆的亲切的怀恋和对与充满爱的温暖的生活的向往。作家鲁迅的童年生活一直是很幸福、很安逸的。他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的一个书香门第,并且他们周家又是当地的大家。而且鲁迅的出生位置也很优越:体面的大少爷,长门长房长孙!凡这一切,都决定了鲁迅童年的幸福!连鲁迅自己都说:“我生在周氏是长男,‘物以希为贵’,父亲怕我有出息,因此养不大,不到一岁,便领到长庆寺里去,拜了一个和尚为师了。”②这说明,鲁迅从一出生就是受到万般重视和千般宠爱的。那时 ①② 童庆炳,程正民编:《文艺心理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92页。

选自鲁迅著:《我的第一个师父》 候,不但他的父母、祖父母,甚至健在的曾祖母对他疼爱有加,两三岁的鲁迅很是会调戏这位年事已高的曾祖母的,每次都惹得曾祖母哈哈大笑;而且家里的仆人、保姆都对他很是照顾,比如他的文章中曾多次出现过的、他的保姆“长妈妈”。这个长妈妈不但给鲁迅讲了很多的长毛太平军故事,还给鲁迅搞来了“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绘图版的《山海经》,激动得这孩子“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①。可见,童年时期鲁迅的生活并不悲惨,也不缺乏爱的滋润。正是这些欢悦的、幸福的童年体验,使得他的回忆儿时的作品中饱含着儿童的纯真,充满着舒适、温馨的感情。比如在《社戏》中,小说写到“我”小时候在外祖母家和小朋友们一起去邻村看社戏的情景,处处洋溢着夏天的温馨,一切让人觉得那么和谐,自然,充满生趣。又如,鲁迅在自己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百草园曾经是“我的乐园”,那里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有鲁迅儿时最快乐自由的时光。虽然,长大读书的部分,对束缚孩子的私塾教育有隐晦的批判,但从我的眼中,却也看到了作者在私塾读书时的快乐,虽然那是一种有约束的快乐。还有,在《故乡》中回忆儿时玩伴的情景,也有真实的温情显露。可以说,如果没有作者童年关于爱的体悟和关于幸福的感受,那么作者是写不出这种饱含着温情与美好的作品的。

二、少年的缺失性体验对于创作的影响

所谓的“缺失性体验”,就是指童年生活很不幸(或突遭不幸)或是物资匮乏,或是精神受到摧残、压抑,生活极端抑郁沉重。一般来说,艺术家的缺失越多,其缺失性体验也就越强烈,而这种缺失也会让他们产生更加痛苦的感觉。但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意志和创造的冲动,促使他们通过各种活动,包括文学创作活动,去努力重新建设一个世界,这就是说,他们的缺失性体验成为其创作的一个重要的动力。

鲁迅的缺失性体验体现在他少年时期的家庭的突遭不幸。鲁迅的童年与少年,是一个从天上到人间的跌落过程。对此鲁迅自述曰:“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的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一年多,死去了。”②1893年,祖父因“科场贿赂案”而入狱,于是家里人为保全他的性命,每年都要用大量的钱财去送礼,去贿赂官员。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六七年,周家遂由小康转入了困顿。就在周家元气大伤之际,鲁迅的父亲又卧病不起。这个时候,鲁迅只有十三四岁,他每天都 ①② 选自鲁迅著:《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

本篇据手稿编入。它是作者在一九二五年所作《自叙传略》(收入《集外集》)的基础上增补修订而成的。要奔走于药铺与当铺之间。作为长子长孙的鲁迅一面要承受这生活变故的打击,一面还要为孤立无援、煎熬万端的母亲分忧。期间,祖父的“科场贿赂”案发生后,全家惊恐万分,深怕受到株连,鲁迅便随着母亲和弟弟逃到乡下的舅舅家避难。寄人篱下,倍受歧视,因着避难“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而未能像过去那样感受到一种亲情间的温情,这在鲁迅无异于侮辱,这些遭际让他看清了上层社会的丑恶、冷酷、虚伪,产生了对他们的憎厌之情。正像他所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①。正是因为鲁迅经历了一落千丈、天壤之别的人生境遇,所以他才能看透世情和人情,才能举起改造中国人人性的大旗,才能肩负起改造社会和民族的委任!当然,在其创作中也展现出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重思考。一方面,一针见血地揭露出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对于中国人民的毒害,比如在《狂人日记》中毫不留情的指出封建礼教的“吃人”的本质。另一方面,充满痛惜的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先生作为一位忧国忧民的艺术大师和文学巨匠,通过体验自身的缺失进而感悟到更为普遍的缺失,这具有重要的意义。鲁迅先生把个人的缺失性体验注入了社会和时代的内容,他在作品中所表现的从来就不是个人的私事,而是表现出对整个民族前途的担忧,所以,他是伟大的,但也是痛苦的!比如,在作品《纪念刘和珍君》中,他怀着巨大的悲愤大骂军阀的滥杀无辜,称刘和珍君们是“真的勇士!”又如,在小说《药》中,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愚弄人民的罪行,颂扬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惋惜地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贴近群众的局限性。鲁迅先生对于“国民的劣根性”也进行了深刻的探索。比如在小说《阿Q正传》中,全面的暴露了中国国民的痼疾:奴性,欺软怕硬,虚伪,麻木等等,深刻的揭露了中国国民性。又在《祝福》中展现了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和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无情。

童年经验几乎是每一位伟大作家巨大而珍贵的创作源泉。因为童年生活深深地镌刻在作家的头脑中,成为一种永恒的回忆。鲁迅先生童年生活的爱的体验,使得他的作品中对于儿时记忆的描写充满了浓浓的温情和深切的怀念。而少年由于家道中落所带来的缺失性体验,所以,经历世态炎凉后的鲁迅,在他的作品中就有着一种冷峻而犀利的风格和充溢人性的淡漠和无情,但是,鲁迅并不是只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体验中,而是把个人的缺失性体验融入到了社会和时代的缺失之中,在创作中表现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忧虑。

①选自鲁迅著:《<呐喊>自序》

第三篇:鲁迅沈从文小说创作比较

鲁迅沈从文小说创作比较

鲁迅的犀利尖刻,沈从文的诗情画意,在中国二十世纪的文坛中闪发着异样的光彩,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领军人物。鲁迅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民族魂,九十年代后沈从文被列为仅次于鲁迅的中国最伟大的作家。尽管他们的创作风格南辕北辙,艺术主张差异很大,但他们在改造和重建中国国民性精神上殊途同归。鲁迅的小说“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沈从文小说则使“读者从作品中接触了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示,对人生活或生命能做更深一层的理解”。正如苏雪林所说,沈从文“想借文字的力量,把野蛮人的血液注射到老态龙钟,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身体里去,使他们兴奋起来,年轻起来,好在20世纪舞台上与别个民族争生存的权利”。尽管他们表达的是一个共同的主题——改造国民性,但在表现手法和语言艺术风格上又有着迥然的不同。

一、鲁迅专注人性丑的批判,沈从文专注人性美的挖掘。

俄罗斯画家列宾说:“光秃秃的线条也可以跃然纸上,只要放得是地方。”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独特优美的自然景象,犹如一幅幅清理脱俗的风景画,简直就是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同时,又给读者留下广阔的空间,扩大作品的弹性和拓深人物的审美品位,读者可以自己的经历,知识构成,审美倾向自由填充,这样,作品的生命力又得到了无限的延伸。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由于他从小就喜欢上绘画,他对美有着独特的感悟和发现。他笔下的人物形象,一个个都是美和力的结合体,天真、纯洁、善良、勇敢、热情、坚韧、执著„„“这个人,美丽强壮像狮子,温和谦逊如小羊。是人中模型。是权威。是力。是光。”(《龙朱》)简短的比喻,一个完美的龙朱的整体形象跃然纸上。《三三》的三三,《长河》中的夭夭——恬静、温柔、纯净、忠贞、从外表到内心都散发着浓浓的人情人性美。甚至妓女都有一种脱俗的美——爱岗敬业。比如《柏子》的妓女形象。《边城》里描写翠翠听歌的情景:“老船夫做事累了睡了,翠翠哭倦了也睡了。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白日里拉船时,她仰头望着崖上那些肥大虎耳草已极熟习。崖壁三五丈高,平时攀折不到手,这时节却可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一切皆象是祖父说的故事,翠翠只迷迷胡胡的躺在粗麻布帐子里草荐上,以为这梦做得顶美顶甜。祖父却在上醒着,张起个耳朵听对溪高崖上的人唱了半夜的歌。”“翠翠,梦里的歌可以使你爬上高崖去摘那虎耳草,若当真有谁来在对溪高崖上为你唱歌,你怎么样?”祖父把话当笑话说着的。翠翠便也当笑话答道:“有人唱歌我就听下去,他唱多久我也听多久!”一个美的化身——翠翠,浑身上下都散发着浓浓的人性美、人性美,善良、正直、朴素、信仰简单而执著,就这样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回味无穷。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鲁迅的小说,是以一种医生的眼光看待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人性,病态的人情。他热嘲冷讽,只是为了揭露病苦,引起疗治的注意。因此,在他的笔下,犀利、刻薄、无情、反思、质疑、批判„„利剑般直射国民的劣根性,想彻底摧毁中国人民身上的牢笼,残酷地鞭打着人的灵魂。但他并不以拷问自身为目的,更从不鉴赏人的精神病苦,也反对任何形式的任从,他的最终指向是“绝望的反抗”:对社会,更是对人自身的反抗。试图重铸国民性,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中华民族危机。他批判的笔尖深深地刺进社会各阶层,深深地关注和揭露着病态社会的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病苦。华老栓、闰土、单四嫂、祥林嫂、阿Q是农民的代表,他们承受着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礼教的腐蚀,最后自己也被自己腐蚀了。特别是阿Q,鲁迅的批判笔墨最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被社会迫害至狂又不知醒悟,而陶醉在自创的精神胜利法里忘了还乡路。他不承认自己落后与被奴隶,沉醉在没有根据的自尊中:“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什么东西?”;挨了洋鬼子的哭丧棒后很快就忘记一切并且“有些高兴了”;为了平衡被欺负的压抑竟然向更弱者小尼姑泄愤,在转嫁中得到满足;自轻自贱,甘居落后与被奴隶:“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遭到赵老太爷的欺负:说一声老子打儿子就“心满意足的得胜了”。甚至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两个嘴巴,“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人一般”。

揭露知识分子精神的苦闷,冷峻地解剖了他们陷入社会的无人之阵里,一次次的突围,一次次的失败,更加暴露了社会的腐朽和黑暗。《在酒楼上》写出辛亥革命独战多年英雄摆脱不了孤独者的命运,在强大的封建传统压力下,像一只苍蝇飞了一小圈子,又回来停在原地点,在颓唐消沉中无辜消磨着生命;《伤逝》揭露出五四时期勇敢地冲出旧家庭的青年男女,眼光局限于小家庭凝固的安宁与幸福,既无力抵抗社会经济的压力,爱情也失去了附丽,只能又回到旧家庭中;在《药》,夏瑜被杀的情景令人触目惊心:群众“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启蒙者竟然被被启蒙者吃了,其批判是何等的深刻!这里被质疑、批判的对象是双重的:即使那些“吃人”的群众,更是被吃的启蒙者,甚至启蒙本身。

二、鲁迅的语言犀利深沉,透露出一种迫切的紧张与沉思;沈从文的语言明净纯真,轻快中蕴藏着对人性人性深层次的思索和揭露。

“文学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物和思维的。”高尔基这句话告诉我们,语言是通向文学的桥梁和纽带,是读者进入作家精神世界和体验文学美感的必经渠道,因此,理解语言是理解文学的前提和基础。

鲁迅小说的语言,犀利、深沉、简练,和沈从文明净、纯真、轻快相比,多了几分辛酸。正如沈雁冰读《呐喊》后的感受:“犹如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看见了绚丽的阳光。”《在酒楼上》:“窗外只有渍痕班驳的墙壁,帖着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铅色的天,白皑皑的绝无精采,而且微雪又飞舞起来了。”《祝福》:“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孔乙己》:“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第二年的端午节,“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简洁凝练的语言背后,透露出令人窒息的压抑,苍白萧条的场景,把死亡渲染得更加残酷与凄凉,把死亡与苍白的社会联系起来,具有极强的批判力量,有一种威压,逼迫读者直面现实,反思自己和社会。

沈从文的小说,其实就是一首散文诗,语言明净纯朴,诗感浓郁,从中迸射出来的一连串色彩斑斓的意象,就像一连串坠地有声的珍珠,不但给人视觉上的享受,还给人听觉,甚至触觉上的美感。牧歌式的抒情笔调,让读者在轻松愉悦中陶醉在湘西明净和谐的山水中,沉浸在古朴的民族风情里,流连在还没有受到都市腐蚀的自然人性的美之中。富有诗意的语言,把湘西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刻画得淋漓尽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在《边城》中介绍翠翠名字、性格及她生长的环境时,其实就是一首诗——“为了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老船夫随便为这可怜的孤雏拾取了一个近身的名字,叫作“翠翠”。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悟到翠翠不须修饰的自然、健康的美,翠翠天生就是自然的儿女,纯洁、善良、天真、美丽,“皮肤变得黑黑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一个天使般纯洁的女孩瞬间闪现在读者面前,这不是美的化身?这不是人情人性的精华?《柏子》开篇这样写到:“把船停顿到岸边,岸是辰州的岸。”这样简单一句话则更为简洁明了地将读者引入沈从文式的湘西水乡风情中,垫定了整篇文章自然质朴的基调。在《长河》的《人与地》中:

坐在橘子堆上或树桠间的主人,必快快乐乐的回答,话说得肯定而明白,“我这橘子不卖。”

“真不卖?我出钱!”

“大总统来出钱也不卖。”

“嘿,宝贝,希罕你的„„”

“就是不希罕才不卖!”

古人说“入境问俗”,若知道“不卖”和“不许吃”是两回事,那你听说不卖以后,尽管就手摘来吃好了,橘子园主人不会干涉的。

„„

“乡亲,我这橘子卖可不卖,你要吃,尽管吃好了。水泡泡的东西,你一个人能吃多少个?十个八个算什么。你歇歇憩再赶路,天气老早咧。”

短短的几句对话,轻轻松松地把一个世外桃源似的湘细农村勾画得淋漓尽致,这里没有狡诈,没有欺骗、没有斗,更没有大都市的喧哗、紧张、忙繁和唯利是图。透过这段文字,读者惊喜地看到一个没有受到都市污染的农村自然朴质的美和没有被社会扭曲的纯净的人心。

第四篇: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以儒家价值观为主导的中国传统价值观是一种道德型的价值观。以 仁义 道德规范作为价值标准来进行取舍。这种道德型的价值观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1.由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为及服从群体的精神, 培育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历史上培养了一批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而牺牲自我的仁人志士。

2.因重视道德的力量、强调群体价值的观念。中国文化成为世界上惟一一支没有中断的 古老文化。同时支撑起民族的宏伟大厦,长期保持国家的统一、稳定

3.并且这种重视人的精神世界, 崇尚人的道德理想,的价值观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物 化主义, 化育了闻名世界的“礼仪之邦”

二.消极影响

由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是建立在家族血缘根基上的家国一体的伦理体系,与近代及现代化之间具有一定矛盾,这种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由于片面重视道德精神的涵养及道德践履,一方面忽视了物质方面的发展,即对自然知识重视不够,另一方面, 当道德不足以从正面调节人际关系来保证社会的稳定时, 便采取了人治。没有法律的约束, 人治就导向了腐败, 2.“事本禁末”、“重德轻智”的价值取向,严重束缚商品经济的生长发育,阻碍社会变革。3.中和、整体、直觉的思维心理,造成了竞争观念的淡泊和逻辑性、精确性思维方式的缺乏。4.重群体轻个体及重义轻利的不良后果就是压制了主体个性的发展。个人的力量消融在虚幻的群体之中, 被虚幻的群体力量所驱动

第五篇:狂人日记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

论外国文化对鲁迅创作的影响

鲁迅(1881-1936),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无产阶级民主战士。鲁迅的作品一方面揭露和批判了中国旧社会的黑暗、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强压在国人身上的精神枷锁、旧中国人民的劣根性、民众的、麻木不仁和缺少民主觉悟性;另一方面他倡导个性解放,呼吁个人自觉敢于参与社会变革,并且和封建势力及反动派进行抗争。他不仅对中华民族文化有很好的发扬,且始终采取开放的文化态度,吸收了许多外来文化,而这些外国文化对鲁迅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俄苏文化、日本小说、尼采的哲学思想、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西方的象征主义及浪漫主义对他的影响尤其较大。

(一)俄苏文化对鲁迅创作的影响

在各国文学中,鲁迅最为关注的就是俄国的作品,因为中俄两个国家现实生活中有一些相似处,两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时代情绪上也有某些相似处。但在俄国文学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惨烈、安德烈夫的惊恐、勃洛克的基督式悲悯、在中国文学中很难找到,也许是鲁迅从中找到了一丝光亮。在绝望中的人,若能苦苦斗争,不惜与黑暗抗击,甚至同归于尽,那么生命的力量就显得格外强大了。鲁迅不仅翻译了许多俄苏文学作品,介绍到中国来,并且还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在许多作品中都可以找到俄苏文化的影子。

俄国作家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中写狂人波布里希钦的出世,喊出了被侮辱、被损害、被摧残的小人物内心的不满和愤怒,反映了在沙皇统治下,在农奴制度的桎梏下,俄罗斯人民内心的痛苦与叹息、哀鸣。它用“狂人日记”的形式来表现人物性格与主题思想,这给了鲁迅重大启发这种艺术构思和表现形式直接影响了鲁迅写出同名小说《狂人日记》,但是鲁迅的这个中国狂人又与俄罗斯狂热呢截然不同,它表现的是对于旧制度吃人本质的深沉的忧愤,将矛头直接指向整个封建旧制度,呼喊、反抗、斗争。

另外,鲁迅的《离婚》也在一定程度上受了果戈里《两个伊凡尼支打架》的影响。《头发的故事》中的一些情节以及《孤独者》都受到了阿尔志跋绥夫的《工人绥惠略夫》的影响。但是由于受尼采、阿尔志跋绥夫的自我主义和蔑视群众的消极方面的影响,鲁迅前期的作品中总笼罩着对中国民众的嘲讽和不屑。在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对现实主义的认知之后,鲁迅最终实现了对阿尔志跋绥夫的突破。

(二)日本小说的影响 鲁迅早年在日本学医,精通日文,后来弃医从文,他翻译介绍了许多日本近现代的作家及作品,他并不介意其是不是名篇,觉得好就翻译,一些日本的小说也对鲁迅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鲁迅的《藤野先生》多少也受到了他翻译的夏日漱石的《克莱喀先生》的影响,两者都是对一位铭记于心的师长的回忆录,蕴涵着深深的眷恋之情,只是鲁迅的《藤野先生》更加有感染力一些。另外,鲁迅还译介了森欧外的《游戏》《沉默之塔》,并为后一篇写了《译后记》,译介了白桦派主要作家有武岛郎的《与幼小者》和《阿末的死》,等等这些作家作品所蕴涵的思想主题都对鲁迅的前期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启发和影响,由此鲁迅在白桦派里看到了清新自然的感染力、人道主义的同情心;在江口涣那里看到了复仇的主题;在菊池宽的小说中发现了胜利者的悲哀和饿人间的嗜杀性;在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中找到了那种阴冷和以恶报恶的暗示。

(三)尼采哲学思想的影响

在鲁迅的创作中,受到尼采哲学的影响也很大,在五四时期,甚至“大谈尼采”,许多新文化战士都把尼采哲学作为反封建斗争的一种思想武器。在鲁迅心目中,尼采首先是一位否定旧传统的思想战士,这正切合了鲁迅渴望突破传统,反抗旧文化、旧道德的心愿。在他前期小说中的“狂人”、“疯子”形象就寄寓了对于尼采那样的“轨道破坏者”的热切企盼。

同时,尼采的“反道德”思想影响了鲁迅从《狂人日记》开始的多篇小说,对旧道德即封建礼教进行了集中猛烈的批判。他塑造了鲁四老爷、四铭、高老夫子等旧道德维护者的形象,和闰土、祥林嫂、阿Q等不幸的人们来揭露旧礼教如何地摧残人性。但是前期尼采的虚无主义和反庸众的思想残余,使鲁迅在《示众》、《孤独者》、《药》等作品中产生一些谴责群众麻木的悲观情绪。

(四)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

在鲁迅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他的思想受进化论的影响时间也相当长。他从严复的《天演论》中接触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斯宾塞的普遍进化论,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接受了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在他的一些自然科学论文和科普论文中都大力宣传了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启发人们认识宇宙自然的奥秘。

同时,鲁迅从生物进化论和社会斗争实践中,认识到生存斗争的实质是新与旧的斗争,而且强调了人的因素最为重要,因此他的创作中一方面主张废旧推新,另一方面要求人性的解放,个人的力量应该被释放出来,应该具备更进步的思想武器来与封建旧势力、旧思想进行抗争。

(五)西方象征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影响

在西方现代主义流派中,中国现代作家偏爱象征主义,因为象征主义“应和”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比兴”与“象征”,是中国传统审美意识的一种表现。象征主义即是通过象征性的自然景物的臆像和氛围,暗示作者的思想情绪;通过幻想或虚构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哲学;用非常荒诞的现实中不可能发生或不存在的事物来传达自己的旨意。象征主义为众多中国作家所接受,鲁迅的《狂人日记》、《野草》、《白光》、《**》等作品中都有浓厚的象征主义色彩。

此外,浪漫主义是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西方浪漫主义作为古典主义文学观念的掘墓人,作为既定文学秩序的破坏者和叛逆者,无疑适应了中国五四时期新文学反抗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与束缚、追求个性解放与自由的思想要求。西方浪漫主义对鲁迅的影响是在作品中他使用摩罗式的叛逆、尼采“超人”式的激情、雪莱式的“与旧习俗对立、更张破坏”以及拜伦式的“重独立而自由”等方式来打破中国社会的沉闷、揭露人民精神的愚昧,以图唤醒沉睡的中国。鲁迅的《故事新编》就受到了西方浪漫主义的一定影响。

可见,一个作家往往会受到外国众多文学、思想等因素的影响,使其在创作中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影子可寻。在鲁迅的创作中,他不仅受到了俄国、日本等国的作家小说影响,也受到了尼采哲学及达尔文进化论和小现实主义流派的影响,但是在他的作品中又是带有中国特色的,是在中国现实及他个人思想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不仅能够吸收多种文化,也要最终创造出自己的思想基础。

下载鲁迅的创作受到中国传统文艺的影响(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鲁迅的创作受到中国传统文艺的影响(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鲁迅童年生活对其创作的影响(写写帮整理)

    (二)同年生活与创作 1、童年生活与鲁迅创作心态和作品中的情绪基调 与任何一位伟大的作家一样,鲁迅是说不尽的。而对鲁迅的小说作品,就像而对着一块融铸着多种优良成分的合金,你......

    中国传统数学之儒家文化影响(新)

    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课题号:JS086 中国传统数学之儒家文化影响 左 林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数学系,江苏 连云港222006) 摘 要: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

    认知过程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最终版)

    认知过程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认知过程是一个人在通过对外部事物的学习、了解之后有了自己的认识,并结合自己的判断而得出的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是个体认知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

    鲁迅早期浪漫主义文艺观

    鲁迅早期浪漫主义文艺观摘要:作为中国文坛中最为不屈的战士,鲁迅的文学观在各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面孔。本文旨在梳理总结鲁迅早期浪漫主义文艺思想。在这个期间,留学日本的鲁迅......

    旬阳县文艺精品创作政府奖申报办法(本站推荐)

    精品资料旬阳县文艺精品创作政府奖申报办法根据《旬阳县文艺精品创作政府奖奖励办法》(旬政办发【2008】161号)规定,旬阳县文艺精品创作政府奖申报办法如下:一、申报范围1、旬阳......

    关于黄龙县文艺精品创作问题的调研

    关于黄龙县文艺精品创作问题的调研近年来,黄龙县文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但是,文艺创作却始终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文艺创作作品少之又少,仅限于为开展某项活动需要而创作或仿做......

    关于鲁迅杂文的影响及现实意义

    关于鲁迅杂文的影响及现实意义作者:杨520927内容摘要:杂文创作,几乎倾注了鲁迅先生的大部分心血。鲁迅先生的杂文对现代传媒中各种评论文体的出现和影响,对杂文创作题材、体裁、......

    鲁迅《狂人日记》的外来影响

    鲁迅《狂人日记》的外来影响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无产阶级民主战士。鲁迅的作品一方面揭露和批判了中国旧社会的黑暗、封建礼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