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如何交给学生阅读方法

时间:2019-05-14 13:36: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老师如何交给学生阅读方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老师如何交给学生阅读方法》。

第一篇:老师如何交给学生阅读方法

1古人云:学起于思。可见,理解课文的关键要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如何指导学生思维呢?做法是:要求学生抓住关键词理解关键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句,抓住关键句理解全文。在学生思维的关键处以适时的点拨,促进学生及时排疑纠偏,打通思路,准确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对于中段学生要做到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要达到上述目标,老师就得深挖教材,找准读懂文章的切入点,沿着一条主线来设计教案,其中抓关键词语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读懂文章的方法。什么是关键词语呢?我认为就是指能体现一篇文章的中心意思的词语。它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地位。

关于词语,应该是一个难点。首先一篇文章的中心找不到,就无法体会到哪些词语是关键的,重点的。其次,为突出中心,有时不只一个重点词语,需要几个重点词语的运用才能突出中心。因此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是相当难的。我认为关键是能使学生通过某个词语能够分析出词语在语句语境中的作用,这是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初期可以帮助学生寻找重点词语,使学生初步感受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如何去发现或寻找到重点词语。中期鼓励学生自己找不同类型的文章的重点词语,教师加以点评,哪些是重点词语,哪些不是,为什么是,为什么不是。后期着重在培养学生根据重点词语来揣摩语句或段落的中心思想,领悟文章表达的内容。

找出重点段理解文章应该是找出重点词理解文章的基础,就像分析物体的不同一样,先宏观再微观。找出重点段后再去找重点词,分析重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理解句子后再回归到段落。

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这是我们从事语文教学长期以来的一种讲读方法。为使学生容易接受,提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在教学中我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能准确地理解字、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2.阅读一般的或较复杂的记叙文,抓住关键词能理清层次,能正确理解文章思想内容,领会和分析语言特点和表现方法。

3.阅读一般的或较复杂的文章,根据一些显性词能理清层次,领会内容的科学性和语言的准确性,能分析文章所使用的主要说明方法,能区分不同类型的说明文的特点及侧重点。

4.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能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抓住关键词能迅速从阅读材料中获取所须的信息。

5.能充分运用注释及背景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些方法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都与抓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分不开。学生由于年龄小,理解能力毕竟有限,因此,教会学生抓关键词,领悟文章的意思是一种常见,又具有实效性。

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文本,是学习课文的一种策略。这种策略在教学中的实施应用,是语文教师值得探索的内容。在分析重点词句中,加强学生语感的训练和培养是让学生准确地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有效途径。只有让学生切实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和意,学生的语感训练才能得到强化。所以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对重点词句的理解。

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有些字词离开了语言环境,往往难以理解。所以教学中我们要着重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字词。可以找出该字词的相关语句;可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把握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或者借助前后文决定取舍,这是针对一词多义的词而言。其次,在领会句子的含义和作用方面,要注释、疏导对学生阅读造成障碍的词理解句意,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意。这里关键词不等于生字新词,而是指在句中起关键核心作用的词;也可以借助句法知识理解句意。有些长句可用缩句的方法来理解,有些复句可借助内部的逻辑关系来理解,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要抓住修辞部分重点理解。如《桂林山水》中“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通过对比来突出漓江水的独特之处。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些句子,就不能全面理解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要注意教给他们理解句子的方法,教会他们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等来理解句子。例如,在《中彩那天》开头母亲的话便是如此“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作者的深刻含义。

读能启思,深思后必有果。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抓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一项长期的、经常性的训练,学生经过抓关键词、角色体验、想象、细读品悟等方法,就会习得这一阅读技能。

说实话,平时几乎没有练习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总感觉三年级有点早。但事实表明,是应该练习了。

至于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网上有很多,也很全面。那就借来用一用:

1、课题扩展法:即由课题进行内容上的扩展,总结出课文主要内容。小学教材中的课文,有部分的课题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题去阅读,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的方法适合记叙文。比如,董存瑞一课,由课题扩展出“本文记叙了董存瑞才适用。炸暗堡的一件事”。用这种方法总结课文主要内容,很凝练,但只有那些课题与事件有直接联系的

2、找“六要素”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都包含了我们常说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词语把他们串连成一句通顺的话,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这几个基本要素,然后用

3、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适合各种文体。

4、问题概括法: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内容。适合写景、状物的文章。写一篇文章,我们可想一想,作者所要说明的是哪几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

5、找中心句法:一些文章,每段都有中心句,如说明文。可以让学生找出中心句,然后加以便是主要内容了。

6、关键词串联法:从课文中抓关键词语,把这些词语连起来,就是主要内容。用这个方法指生,效果很好。

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不仅要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具体内容,而且要从文章所记叙的事物中体会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有句话说得好“言为心声”,就是说作者无论是写人、状物、还是叙事,都具有一定的写作目的,或褒扬、或批评、或肯定、或揭露,总之,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定会在文中体现出来。

那么,我们每一个同学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又应该如何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呢?

一、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

例如:我们学过的我们学过的《古井》一文,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我们村”的乡亲们从古井里取水,以及长年给一对年过六旬的老人挑水的事情。但是只知道这一点是不够的,还要透过内容去想一想。想什么呢?有的同学可能想到:课文为什么要写乡亲们从古井里取水?为什么要写乡亲们常年给一对年过六旬的老人挑水?你看他们想的问题多么有价值!但想出问题不是最终目的,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解决这些问题,从中体会作者通过这些主要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我相信:当同学们经过反复品读全文,认真思考后,一定能体会出:写乡亲们从古井里取水,是表明古井无私地向人们奉献甘甜、清凉的泉水,养育一方村民而对人们毫无所求;写乡亲们常年给一对年过六旬的老人挑水,是表明古井默默奉献的精神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做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人。这就是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古井和乡亲们的敬佩之情。又如:《那片了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后来,我应邀到叶老先生家去作客,这件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这一主要内容我们可以知道叶老先生是一位真诚质朴、平易近人的人,他对写作认真、严肃、一丝不苟,对小作者热忱帮助,关心爱护。从中我们就可以体会出作者对叶老先生的感激、崇敬、怀念之情。再如《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作者记述了十六年前父亲牺牲前后的几件难忘的事情:局势紧张,父亲提前整理一些重要的书籍和资料;父亲被捕经过;法庭上,妇女的最后一面,父亲英勇就义,一家人悲痛万分。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二、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学们,文章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作者总会在字里行间表露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有时甚至直接用抒情、议论的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感情。因而,抓住了文章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感情来。

例如:《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的最后两段就是作者直接抒发自己感情的段落。让我们一起用心来品读这两段话,从中细细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请听:

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同学们你从这段话中,尤其是从加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老师相信通过你的联系全文,用心品读,此刻你一定体会到了作者由于目睹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亲眼看见周总理工作是那么劳苦,而生活又那么简朴,作者心潮澎湃,激动万分,胸中有千言万语想向人倾诉,但在深夜的路上又不可能找到倾诉的对象,因此,他只能是对自己说。“我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就是那种难以抑制的激情的真实反映,心情激动,必然思绪万千。作者首先想到的是中国历朝历代哪里有过像周总理这样的总理。因此他情不自禁的发出“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的感叹。

再请听: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全世界都能听见我的声音:“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此时,你又体会到了什么?是不是己经体会到此时作者的思绪又从纵向转向横向的对比上,于是向全世界发出内心的呼喊:“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这里,一方面表达了作者为能有机会亲眼看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而激动、自豪的心情;另一方面,作者从周总理一夜的工作而想到了总理每个夜晚的工作,所以作者自信而又自豪地喊出:“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此时此刻,作者心中对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已溢于言表。

又如:《索溪峪的“野”》一文,作者在写了索溪峪的山“野”、水“野”、动物“野”,就连行进在期间的男女老幼也返朴归真,“野”性十足后,赞叹道:“于是,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从未有过的清爽;索溪峪的„野‟,荡涤着我的胸怀!”这不就是直接在抒发对索溪峪的赞美吗?相信,同学们一定也体会到了。

刚才我们学习了依据文章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再一起学习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第三种方法:

三、依据含义深刻的词语、句子、段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作者在表明自己的态度时,力求明朗、显豁,以便于读者和自己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但有时为了取得意味深长的效果,作者不直接表情达意,而是采用比较含蓄的方法说出言外之情。这时候,我们要体会作者蕴含在语句中的态度,或者要联系作者写作时的特定历史背景,或者联系文章的写作手法,或者联系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和结构层次,尤其要联系词语、句子或语段所在的上下文的具体语言环境来理解。

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穷人》这篇课文中,先讲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女主人公桑娜出门去看出海打鱼的丈夫是否平安回来时,又想起了傍晚就想去探望的生病的邻居西蒙。当她发现西蒙已经死了,而两个孩子还在她身边熟睡时,她就把孩子抱回了家。在她把孩子抱回家的路上,有这样一个关于桑娜的心理描写的句子: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同学们,这句话含义比较深刻,我们该用什么方法来理解呢?这里老师向你们介绍一种叫做“抓住关键词,领悟真感情”的方法。

(1)抓住关键词。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一句话中哪一个词最关键呢?相信多数同学都已经找了那就是:非这样做不可。

(2)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

通过查字典或认真品读我们一定知道这里“非这样做不可”的意思是:应该而且必须这样做。通过联系上下文,我们又不难知道:“这样做”的意思是“桑娜觉得当时必须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

(3)、想一想为什么?从中体会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桑娜为什么一定要把两个年幼的孩子抱回家呢?已经读过这篇文章的同学可能想道:因为两个孩子的父亲已经死去,此刻,母亲又死了,孩子总不能和死人呆在一起,如果没人管他们,他们以后怎么办呢?你的想法真好!我们的主人公桑娜当时也一定是这么想的,你看她不是已经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了吗?那么她这么做是经过反复考虑了吗?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一句话,老师相信,此刻你一定已从“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这句话中看出:当时她做这件事并没有多加考虑,而是不假思索地抱回了孩子。那么此时我们又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驱使自家贫困,生活艰难,已有五个孩子的桑娜不假思索地把两个孩子抱回家的呢?对,你想对了,那就是良心,一颗善良的心,一颗充满同情,诚心诚意帮助他人的心使她非这样做不可。这就是“非这样做不可 看:

渔夫听到邻居的死讯后,搔搔后脑勺说,“…得把他们抱回来!…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首先让我们找一找这句话中的关键词语。相信同学们一定找到了,那就是“熬过去”。然后让我们想一想“熬过去”是什么意思?我们或者根据生活体验,或者用查字典的方法,可以理解“熬过去”就是“忍耐,艰难地度日”。最后让我们问一问“为什么?也就是“渔夫为什么说我们总能熬过去呢?”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对,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我们通过联系上下文,不难明白,已有五个嗷嗷待哺,生活极度困窘的渔夫,此刻虽然意识到多抚养两个孩子会给自己增加负担,但他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已经准备好过更艰难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他与妻子桑娜同样有着一颗甘愿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这就是一个“熬”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相信你一定体会到了。

2、抓住含义深刻的句段,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例如:《白杨》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段含义深刻的话: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同学们,象这样含义比较深刻的句段,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呢?

(1)边读边思考,进行质疑问难。

同学们,请你一边默读,一边一思考,从这句话中,你知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有的同学说从这句话中知道:爸爸不仅是介绍白杨树,也在表白自己的心。有的同学说还想知道:“爸爸的心愿到底是什么?”你的想法和他们的一致吗?真不错。是啊,“爸爸的心愿到底是什么?”课文中并没有直接写明。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句意义深刻的话,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需要用

(1)联系上下文,解决疑难问题。

同学们,让我们先联系下下一自然段。请你想一想:从这一段中孩子们的三个“只知道”,你能推想出:孩子们不知道什么?孩子们不知道的你们知道吗?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有的同学说:我从第一句推想出: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工作。联系课文的时代背景,我知道爸爸妈妈到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有的同学说:我从第三句推想出:孩子们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而我从第一段的描写中“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知道新疆很荒凉,环境恶劣。有的同学说:我从第二句推想出“孩子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上学。而我知道爸爸把孩子们接到新疆念书是想让孩子们从小适应那里的环境,长大后接自己的班,把新疆建设得更好。此时再让我们联系上一段,你有没有觉得爸爸的话中有话?请看: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而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请同学重点挑一句研究一下话里边包含的意思。有的同学们从第一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中已经体会到:爸爸不仅介绍了白杨树高大挺秀的外形特点,同时也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一样做个正直、高尚的人。也有的同学从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而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中体会到:爸爸不仅介绍了白杨树那种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扎根的忠诚无私的精神,同时也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他们,就到哪儿去工作、生活。也有的同学从第三句“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中体会到:爸爸不仅介绍了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点,同时也希望孩子们到新疆后能像白杨树一样不畏艰难。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明白了爸爸的心了吗?

你看,我们正是通过联系上下文,才理解了这句意义深刻的话,明白了爸爸的心。同学们,你是否学会了这种抓含义深刻的语句、段落,联系上下文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四、在反复朗读与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有效的朗读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一边读,一边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学习方法。诵读即背诵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方法,它不同于朗读,也不同于吟诵,诵读强调眼到、口到、心到,核心是自我体验的过程,重在感受体验、整体把握。我们通过朗读不但能理解作品,同时也能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另外,我们在朗读与诵读中一定要做到: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的去读,去想,这是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

例如,我们在读《开国大典》时,就要想象自己仿佛身临其境,正在与三十万人一道参加开国大典。这样,当我们读到“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时,那种激动、自豪的感情便会油然而生,便能情不自禁地像作者那样发出感叹:“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当读到“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时,就会很自然地体会到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升腾起对新中国无限热爱的感情。当读到对阅兵式的描写时,便会同作者一样,对新中国的保卫者发出由衷的赞美。

再如,我们在学习《难忘的一课》时,知道文中出现了三次“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第一次,是“我”在教室的窗外听到的;第二次是“我”“怀着敬意”走进教室,情不自禁地与学生们共同朗读起来;第三次是“我”参观了学校的小礼堂后,“紧紧地握着”台湾教师的手,“激动”地重复着一句话。在学这篇课文时,我们应该带着感情阅读,把自己的心放到课文中去,在对全文、对这三句话的反复朗读中,我们就可以体会出作者以及台湾师生深深的爱国之情。

此外,有的文章的开头、结尾或点题的句子直接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感情。

开头就直接表达作者强烈感情的文章。如:《圆明园的毁灭》的第一自然段“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使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就直接写出了作者对圆明园毁灭的痛惜和对侵略者的愤恨。再如:《难忘的启蒙》一文的第一句话:“我时常怀念着深深的感激之情,思念着的我的启蒙老师们”,开篇就点明了“我”对启蒙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结尾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例如《只有一个地球》结尾一段,为了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作者发出了这样的呼吁:“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子孙后代吧!”又如:《峨眉道上》结尾是这样写的:“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默默地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全是为了别人的方便。如果没有他们的辛劳,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着用石板砌成的阶梯,就没有脚下的路,也就没有游人的欢乐。

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直接说明了铺路的艰难,赞美了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还有的文章标题本身就流露出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倾向。如《可爱的草塘》、《我爱故乡的杨梅》等。

第二篇:把班会交给学生

把班会交给学生

——关于班会的反思宋玉梅

班会是每个班级的必不可少的课程,但是不少班主任却对此头疼不已,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可开,平时工作够忙的了,每周一的班会课是个负担。

本人亦是如此,根本就没有精心设计一堂班会课,大多数就是我“独角戏”一演到底:传达学校的政策、上周的不足与本周要开展的工作。可是我发现,学生们对这样的班会早已失去了兴趣,每次说起班会就像是一堂静坐课!静心反思,我发现自己对班会的定义不明确,没有认识到班会课的意义!

班会课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活动课!因此,班会课必须交还给学生!在本学期开始,我一改去年“独角戏”的模式,基本把班会交给学生主持!每周五我会把下次班会的主题写在黑板上,由每个组长牵头去准备节目,或小品,或朗诵!下周一早晨选拔一男一女两名主持人,并且每个组长抽签决定表演顺序,再把节目的名称,形式,参加人数统计起来,便于主持人主持!在这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明显大大提高了,每次都精心地准备节目,最期待的课就是班会课!

把班会交给学生并不是说班主任完全放任不管,班主任必须对班会加以引导和对主持人、组长进行培训!我首先把九个组长召集在一起,对他们进行培训,比如每周的任务要么分工完成,要么组织一起排练,在排练过程中必须注意纪律以及安全!由于每周主持人不定(这是为了更多的孩子有主持的机会),每周一选好主持人后,我都会简短 地培训一下,比如首先要明确这次班会有哪些环节,其次每个环节改如何连接,每个节目的串词改如何去写,主持时要做到大方,富有感染力!这样经过培训每次班会课都十分精彩!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必须对每组的表现进行考评!老师要认真观察学生的表演,适时作出点评:指出优缺点。班会课小组的表现纳入每天的小组比拼中,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持续下去!

另外,由于班会课不同于平时教师头头是道地讲、学生正坐静听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班会课座位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变换。可以分成左右两大排,学生面对面,中间留出来表演;地点可以再教室,也可以在室外。

经过这一系列的创新,我发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提高了。这不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可以提高班级工作效率,从而减轻班主任的负担!试想,这样一举多得的方式我们班主任为什么不可以尝试呢?

请把你的班会交还给学生吧,做一名智慧、轻松的班主任!

第三篇:把班级交给学生

把班级交给学生

从去年9月份开学开始,我接任了班主任的工作。做为一个英语老师,在从教十几年的生涯里,做班主任的时间也不是很长。

刚一接这个班级的时候,我怀着很大的热情,觉得自己当了这么多年的老师,管理四十几个小孩子还是应该没有问题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我发现,自己把这些孩子们想的太简单了。现在的孩子,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愿意接受,接受的也快,好动,不听话。做班主任的头一个月,每天我都事必躬亲,忙前忙后,结果累得筋疲力尽,嗓子都喊哑了,但孩子们似乎不是很“领情”,好像也不是很喜欢我这个新班主任。为此,我感觉很头痛。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想想自己努力的工作得不到肯定,我觉得很苦恼。

后来,就这种情况,我请教了学校的一位老班主任,她告诉我,现在的孩子动手能力强,创造能力强,应该把班级的事情多交给孩子来做,不要事必躬亲。班主任只是做一个管理协调的工作就可以了。她的一番话,极大增加了我的信心。我把班级的工作分成了四十几份,大到班长管理整个班级,小到图书管理员、课代表,我让孩子们自己选择喜欢的工作,自己准备竞选演讲稿,专门拿出几节自习课的时间让孩子们自由竞选。由孩子们投票选择,整个过程,班主任和家长都不能参与,全部由孩子们自己完成。这个时候,孩子们真正成了主角,真正成了班级的主人。为了自己竞选能够成功,平时调皮的那些孩子也表现好了。当选以后,表现不好,会被撤掉。所以,每个孩子也都尽量好好表现自己,班级的纪律更好了,孩子们的学习也更努力了。

一个简简单单的措施,彻底地改变了班级的状况,我也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每当我踏进菁菁校园,听那一声声真挚的问候,看那一双双求知的双眸,顿觉一股活力注入心田,一份责任感油然而生。作为班主任,我深深地感到:学校是我的舞台,学生是我的最爱。

第四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交给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范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交给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

赵琰

学校今年实施教学改革,运用“导学法”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生学习打下基础。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根深蒂固,学生长期形成一种依赖老师的习惯;另一方面,教师长期习惯于包办式的教学,没能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造成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力不从心。怎样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改变学生过分依赖老师,依赖参考书,并以考试为最终目的学习习惯呢?我通过两个月的学习、准备,三个月的实践,有了一定的认识,总结出以供与同仁讨论。

我认为养成自主学习能力是终身学习的前提,而学生在校期间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学会如何学习,以便为今后升入更高一级学校学习和走入社会之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现在怎样引导学生逐步改变以前的学习方法呢?首先教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江总书记也曾明确指出:“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为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法,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我们必须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培养,使我们的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过程由“学会”转变为“会学”。其次,开放课 堂,放手学生。开放课堂是教师间可相互学习,不断寻找出适合不同科目的教法,并能相互借鉴。放手学生是放手让他们按自己兴趣去学,放手让他们按自己方式去表达。陶老先生还说:“给孩子一些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所以,我们要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们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学习;我们要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知识的财富。第三、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减少他们的失望情绪,树立自信,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第四、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明确的目的,引导学生去悟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因个体的差异,每个学生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不同,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学习;要求学生经常检验学习的实际效果,以便发现问题,找出不足,及时调整,不断改进学习方法;要求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使他们自己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要求学生经常总结、反思学习情况,并在此基础上为下一阶段学习总结经验制定计划。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监控自己学习的过程,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以确立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第五、就是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教师要以学生的认识规律为主,以学生的需求为主,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觉做到耳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全面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从而成为学习活动的实践者,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要求学生怎样去做呢?要让学生在教学中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 1.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降低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爱因斯坦说过:对权威的盲目崇拜是学习知识的最大敌人。我在为学生提供指导时,不轻易否认学生的学习策略,不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合作伙伴或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避免给学生造成一种“我说的就是对的”的印象。我对学生说“不要相信我所说的一切就是对的、就是唯一的”,我要让学生既对我所说的感兴趣又敢于怀疑,而且让他们学会推敲和应用我所说的某些观点去思考、去解决问题。

2.要求学生记录、反思自己的学习体会。在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自己在学习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归咎于自己的潜能不够,很少人认为学习效果差是由于自己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我们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是要帮助学生改变这种看法,掌握有效方法,建立起“我能学”的自信心,实现“我会学”的信念。通过反思或其他记录方式,让学生记下自己学习的过程、方法、体会及感受,对学习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对调整下一阶段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有相当大的作用。教师则随时了解每个学生对学习策略的实施情况,及时进行个别指导,适时组织小组或全班进行讨论和交流,让同学们互相启发,取长补短。

3.给学生设立学习目标。目标在教学中是居于支配地位的。教与学首先要确定好准确适度的目标,使知识的难度恰好落在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接受能力上,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种“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成功愉悦感,从而不断激励学习。在这种目标的适度要求下,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都要体现学习目标。只有树立目标意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会同步提高。

4.引导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常言说得好: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指的正是“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学案,想方设法以新颖、丰富多彩的课堂组织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运用兴趣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唤起他们的学习注意,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真正成为一堂课的主人。而我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方法往往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部历史节目片断,一个可爱的顺口溜或民谣,一幅漂亮的图片等等。

5.用竞争督促学习。没有竞争就没有动力。在完成自学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竞争,使学生们的注意力会更好地集中、使学生们的目的性更加明确。在课堂中因讨论、发言、评讲、展示等活动进行,学生也就没有精力去说话玩耍了。在竞争的同时也激起他们对知识的渴求。例如归纳基础知识时候要求看谁总结得好,这样他们会自觉地预习课文;在讨论时候,看谁说的好;复习的时候看谁是最好的小老师;这样他们会积极地去学,有不懂的地方他们也会积极地问老师。

6.在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培养学习主动性。许多学生在课堂上很认真地学习,掌握得也很好。但是常因课前贪玩或其他作业多时常忘记预习。要求他们有课前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关于这一点,呼吁是无效的,只有激励。我采取了以下办法,有了一些收获。例如,我让他们回家后看相关电视节目或者课外读物。上课的时候,看看谁收集到的 信息最多。于是他们或者看节目、书本或者问父母朋友,想尽一切办法获取知识。

7.学习习惯促进学习主动性。学习主动性要在良好的学习习惯中得以发挥和运用。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养成开口表达的习惯;养成置疑提问的习惯;养成有意记忆的习惯;养成课外收集的习惯;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养成每天自觉复习和反思的习惯;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就会主动积极,轻松愉快。所以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同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得以最大的提高。

总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简单理解为由教师来“解放”学生,而应逐步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自主”的能力。教学只有依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把这些能力通过教与学的契合互动过程,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采取合适的学习策略加强训练,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定会得到有效地提高。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交给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

第五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_交给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林州市林州一中牛振杰***282753798@qq.com

内容摘要:

学校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改革以来,“高效课堂”引导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生学习打下基础。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根深蒂固,学生长期形成一种依赖老师的习惯;另一方面,教师长期习惯于包办式的教学,没能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造成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力不从心。怎样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改变学生过分依赖老师,依赖参考书,并以考试为最终目的学习习惯呢?

正文

养成自主学习能力是终身学习的前提,而学生在校期间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学会如何学习,以便为今后升入更高一级学校学习和走入社会之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现在怎样引导学生逐步改变以前的学习方法呢?首先教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习总书记也曾明确指出:“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为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法,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我们必须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培养,使我们的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过程由“学会”转变为“会学”。其次,开放课堂,放手学生。开放课堂是教师间可相互学习,不断寻找出适合不同科目的教法,并能相互借鉴。放手学生是放手让他们按自己兴趣去学,放手让他们按自己方式去表达。陶老先生还说:“给孩子一些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所以,我们要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们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学习;我们要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知识的财富。第三、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减少他们的失望情绪,树立自信,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第四、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明确的目的,引导学生去悟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因个体的差异,每个学生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不同,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学习;要求学生经常检验学习的实际效果,以便发现问题,找出不足,及时调整,不断改进学习方法;要求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使他们自己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要求学生经常总结、反思学习情况,并在此基础上为下一阶段学习总结经验制定计划。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监控自己学习的过程,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以确立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第五、就是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教师要以学生的认识规律为主,以学生的需求为主,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觉做到耳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全面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从而成为学习活动的实践者,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求学生怎样去做呢?要让学生在教学中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

1.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降低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爱因斯坦说过:对权威的盲目崇拜是学习知识的最大敌人。我在为学生提供指导时,不轻易否认学 1

生的学习策略,不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合作伙伴或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避免给学生造成一种“我说的就是对的”的印象。我对学生说“不要相信我所说的一切就是对的、就是唯一的”,我要让学生既对我所说的感兴趣又敢于怀疑,而且让他们学会推敲和应用我所说的某些观点去思考、去解决问题。

2.要求学生记录、反思自己的学习体会。在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自己在学习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归咎于自己的潜能不够,很少人认为学习效果差是由于自己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我们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是要帮助学生改变这种看法,掌握有效方法,建立起“我能学”的自信心,实现“我会学”的信念。通过反思或其他记录方式,让学生记下自己学习的过程、方法、体会及感受,对学习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对调整下一阶段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有相当大的作用。教师则随时了解每个学生对学习策略的实施情况,及时进行个别指导,适时组织小组或全班进行讨论和交流,让同学们互相启发,取长补短。

3.给学生设立学习目标。目标在教学中是居于支配地位的。教与学首先要确定好准确适度的目标,使知识的难度恰好落在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接受能力上,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种“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成功愉悦感,从而不断激励学习。在这种目标的适度要求下,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都要体现学习目标。只有树立目标意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会同步提高。

4.引导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常言说得好: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指的正是“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学案,想方设法以新颖、丰富多彩的课堂组织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运用兴趣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唤起他们的学习注意,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真正成为一堂课的主人。而我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方法往往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部历史节目片断,一个可爱的顺口溜或民谣,一幅漂亮的图片等等。

5.用竞争督促学习。没有竞争就没有动力。在完成自学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竞争,使学生们的注意力会更好地集中、使学生们的目的性更加明确。在课堂中因讨论、发言、评讲、展示等活动进行,学生也就没有精力去说话玩耍了。在竞争的同时也激起他们对知识的渴求。例如归纳基础知识时候要求看谁总结得好,这样他们会自觉地预习课文;在讨论时候,看谁说的好;复习的时候看谁是最好的小老师;这样他们会积极地去学,有不懂的地方他们也会积极地问老师。

6.在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培养学习主动性。许多学生在课堂上很认真地学习,掌握得也很好。但是常因课前贪玩或其他作业多时常忘记预习。要求他们有课前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关于这一点,呼吁是无效的,只有激励。我采取了以下办法,有了一些收获。例如,我让他们回家后看相关电视节目或者课外读物。上课的时候,看看谁收集到的信息最多。于是他们或者看节目、书本或者问父母朋友,想尽一切办法获取知识。

7.学习习惯促进学习主动性。学习主动性要在良好的学习习惯中得以发挥和运用。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养成开口表达的习惯;养成置疑提问的习惯;养成有意记忆的习惯;养成课外收集的习惯;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养成每天自觉复习和反思的习惯;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就会主动积极,轻松愉快。所以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同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得以最大的提高。

总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简单理解为由教师来“解放”学生,而应逐步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自主”的能力。教学只有依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把这些能力通过教与学的契合互动过程,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采取合适的学习策略加强训练,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定会得到有效地提高。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文集》陶行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2、《新教育之梦》朱永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3、《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苏霍姆林斯基 著 译者:蔡汀 王义高 祖晶 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8月

4、《终身教育引论》保罗·郎格朗《终身教育引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1985年【教育管理专业必读书目】

5、《明日之学校》杜威著,赵祥麟、王承绪编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1月第一版)

6、《教育和美好的生活》杨汉麟译,作者(英)伯特兰·罗素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2001.67、《爱弥尔》(法)卢梭,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8、《教育过程》(美国,布鲁纳)邵瑞珍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29、《教育过程最优化》(苏)巴班斯基 吴文侃等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

下载老师如何交给学生阅读方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老师如何交给学生阅读方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音乐教育 应该交给学生什么(5篇)

    音乐教育: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什么是音乐?识谱、乐理究竟是学生学习音乐的一把钥匙,还是一堵墙? 一个女孩曾由于音乐考试不及格而拿不到初中毕业证书,但在父亲两小时的辅导后成......

    如何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

    如何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传统教育所采用的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领导作用,现在推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先......

    如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教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而不是长官,不是警察,也不是......

    交给学生思考历史的“钥匙”(大全)

    交给学生思考历史的“钥匙” —浅谈高中学生历史思维习惯的培养近年的历史高考越来越突出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不但是......

    把质疑的权利交给学生

    把质疑的权利交给学生 ——一节公开课引发的反思 几年前,我听了六年级的一节语文公开课《三克镭》。授课老师精心准备,很顺利地授课,但当老师解释“为什么说‘这三克镭体现了......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5篇材料)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酸的和甜的》教学反思 《酸的和甜的》这一课很有趣,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事要亲自尝试。怎样让学生走进文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掌握......

    把“心”交给学生——优秀班主任评选材料

    文章来源莲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6 把“心”交给学生——优秀班主任评选材料 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门育人科学。班主任需要多花心思,多了解,多观察,多动脑。我从毕业参加工作至......

    把作文评改权交给学生5则范文

    把作文评改权交给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的作文要求“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这表明作文的“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