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 应该交给学生什么(5篇)

时间:2019-05-12 08:19: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音乐教育 应该交给学生什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音乐教育 应该交给学生什么》。

第一篇:音乐教育 应该交给学生什么

音乐教育: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什么是音乐?识谱、乐理究竟是学生学习音乐的一把钥匙,还是一堵墙?

一个女孩曾由于音乐考试不及格而拿不到初中毕业证书,但在父亲两小时的辅导后成绩却一下达到了90分。究其原因,我们的音乐考试往往与其他学科考试的形式完全一样,试卷上考的全部是音名、唱名等乐理概念,学生不感兴趣。所以有关专家认为,音乐评价手段不正确,会把整个音乐教育引向歧途。

重技轻艺:音乐教育的症结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受专业艺术教育影响颇深,一直存在着“重技轻艺”的倾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学校普通音乐教育始终没有摆脱以唱歌为中心的教学模式,80年代以前我国的音乐教材都是以乐理知识为主线的。80年代中期,西方音乐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被引入中国,以“双基”和唱歌为主的教学模式受到冲击,国家正式将乐器和音乐欣赏写进了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编入了教材。但在实际教学中,以教唱歌和基本乐理为主的教学模式仍相当普遍。

音乐本应作为审美的一种形式,通过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然而,我们的音乐教学往往违背音乐教育的规律,把目标放在一边,而把实现目标的过程当作了终极目标。在教学内容上,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艺术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重视专业学科的规律,而忽视中小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及审美认知的规律。许多音乐课如同数学课一样有严格的教案,理性有余,情感不足,原本很能打动人、感染人,使人愉悦的音乐,由于教学内容和方法不当而变得枯燥无味,学生们在乐理知识的讲授和被分解后的音乐分析中找不到乐趣,不能进入音乐、热爱音乐,那么,一切教育目标又从何谈起呢?

把音乐还给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改革首要的也是最艰巨的任务。在前苏联,音乐教育的超级任务是培养孩子的音乐兴趣。记者曾采访过目前我国与澳大利亚合作的一个音乐教育实验项目。对参与实验的中国教师培训时,澳方专家特别强调,音乐学习首先要使学生感到快乐愉悦,在情感上得到满足和陶冶。音乐学习应是一个轻松愉快的过程,教师的工作首先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寓知识与技能学习于音乐之中,形成“激发兴趣——学习知识——享受音乐——再创造兴趣”这样一个循环,而这种循环将贯穿人的一生。这些教育思想和观念对我们之重要,是显而易见的。

什么是音乐?

音乐首先是一种声音(通过声波的振动)在时间中展现,通过听觉引起人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中国音乐教育》杂志副主编吴斌说,对音乐来说,听觉是最重要的。今天学生们唱的通俗歌曲,往往要比我们音乐课所学的节奏、旋律、音程关系复杂得多,但学生唱得很准,而且是靠听会的。其实,人们日常所接受的音乐主要来源于听,那么我们就应该最主要训练学生的听觉。许多音教专家都提出:把音乐还给音乐教育!

1996年,原国家教委组织过一次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在试卷中设计的问题包括:为什么教音乐?音乐是什么?怎样教音乐?怎样评价音乐?同时还有两个测试磁带,如同考托福一样,完全通过听来测试音乐教师的基本功。组织者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告诉教师,音乐的测评应通过听力,而不是回答死记硬背的问题。学音乐而不注重听音乐,音乐教育在这方面比“聋哑外语”更严重。

用音乐陶冶年轻的心灵

从以“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为主题的全国第二届优秀论文评选中,我们或许可以了解许多教师对音乐教育的认识。90%的论文谈及音乐教育作用时都谈到其对德、智、体三育的作用,惟独没有谈到音乐教育在培养人和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音乐教育与其他教育有共性的东西,更有其优势和独特之处。如音乐具有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与德育相比其优势在于它生动、易接受,以情感的力量来支持道德观念和政治观点,从情感上感染人。音乐又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100个人会对音乐有100种不同的感受。音乐从创作到表演、欣赏的过程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音乐在培养人的想像力、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方面,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而我们许多教育工作者对艺术及音乐的认识是欠缺的。在学校音乐教育中,许多校长仍按一般教学理论来安排和管理音乐教学,使音乐教学陷入一般学科教学模式之中。

有关专家认为,通过第二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仍反映出当前教学中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首先是音乐教学的文化含量低。每节课的单位时间内应增加文化容量,多听音乐,从多方面进行讲解,使学生通过一首作品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其次,关注点太单一。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关注在很具体的识谱技能和对音乐概念的理解把握上,而没有关注音乐的风格、音乐的表现力。第三,教学内容和方法过于传统。在课堂上听的是100年前的音乐,唱的是50年前的歌。课堂教学多为注入式,很少看到调动学生情感、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教学。

艺术教育不应只注重知识技能,而更重要的是艺术感受,培养人的创造性。美国艺术教育大纲中的一个标准,是培养学生能够当众自信地歌唱,除了歌唱技能外要培养人的心理素质,包括勇气、自信等。这就完全超出了对音乐技艺的培养,而显然是把音乐作为培养人的一种教育手段。此外,以合奏、合唱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合作精神,这是音乐之外的一种潜能,最后达到“走进去,走出来”,音乐对人的培养作用将远远大于音乐本身。这些更应该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识。让学生对音乐产生真正的激情和投入,使学生成为具有音乐审美修养和艺术创造激情的人。这应该是我们音乐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第二篇:把班会交给学生

把班会交给学生

——关于班会的反思宋玉梅

班会是每个班级的必不可少的课程,但是不少班主任却对此头疼不已,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可开,平时工作够忙的了,每周一的班会课是个负担。

本人亦是如此,根本就没有精心设计一堂班会课,大多数就是我“独角戏”一演到底:传达学校的政策、上周的不足与本周要开展的工作。可是我发现,学生们对这样的班会早已失去了兴趣,每次说起班会就像是一堂静坐课!静心反思,我发现自己对班会的定义不明确,没有认识到班会课的意义!

班会课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活动课!因此,班会课必须交还给学生!在本学期开始,我一改去年“独角戏”的模式,基本把班会交给学生主持!每周五我会把下次班会的主题写在黑板上,由每个组长牵头去准备节目,或小品,或朗诵!下周一早晨选拔一男一女两名主持人,并且每个组长抽签决定表演顺序,再把节目的名称,形式,参加人数统计起来,便于主持人主持!在这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明显大大提高了,每次都精心地准备节目,最期待的课就是班会课!

把班会交给学生并不是说班主任完全放任不管,班主任必须对班会加以引导和对主持人、组长进行培训!我首先把九个组长召集在一起,对他们进行培训,比如每周的任务要么分工完成,要么组织一起排练,在排练过程中必须注意纪律以及安全!由于每周主持人不定(这是为了更多的孩子有主持的机会),每周一选好主持人后,我都会简短 地培训一下,比如首先要明确这次班会有哪些环节,其次每个环节改如何连接,每个节目的串词改如何去写,主持时要做到大方,富有感染力!这样经过培训每次班会课都十分精彩!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必须对每组的表现进行考评!老师要认真观察学生的表演,适时作出点评:指出优缺点。班会课小组的表现纳入每天的小组比拼中,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持续下去!

另外,由于班会课不同于平时教师头头是道地讲、学生正坐静听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班会课座位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变换。可以分成左右两大排,学生面对面,中间留出来表演;地点可以再教室,也可以在室外。

经过这一系列的创新,我发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提高了。这不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可以提高班级工作效率,从而减轻班主任的负担!试想,这样一举多得的方式我们班主任为什么不可以尝试呢?

请把你的班会交还给学生吧,做一名智慧、轻松的班主任!

第三篇:把班级交给学生

把班级交给学生

从去年9月份开学开始,我接任了班主任的工作。做为一个英语老师,在从教十几年的生涯里,做班主任的时间也不是很长。

刚一接这个班级的时候,我怀着很大的热情,觉得自己当了这么多年的老师,管理四十几个小孩子还是应该没有问题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我发现,自己把这些孩子们想的太简单了。现在的孩子,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愿意接受,接受的也快,好动,不听话。做班主任的头一个月,每天我都事必躬亲,忙前忙后,结果累得筋疲力尽,嗓子都喊哑了,但孩子们似乎不是很“领情”,好像也不是很喜欢我这个新班主任。为此,我感觉很头痛。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想想自己努力的工作得不到肯定,我觉得很苦恼。

后来,就这种情况,我请教了学校的一位老班主任,她告诉我,现在的孩子动手能力强,创造能力强,应该把班级的事情多交给孩子来做,不要事必躬亲。班主任只是做一个管理协调的工作就可以了。她的一番话,极大增加了我的信心。我把班级的工作分成了四十几份,大到班长管理整个班级,小到图书管理员、课代表,我让孩子们自己选择喜欢的工作,自己准备竞选演讲稿,专门拿出几节自习课的时间让孩子们自由竞选。由孩子们投票选择,整个过程,班主任和家长都不能参与,全部由孩子们自己完成。这个时候,孩子们真正成了主角,真正成了班级的主人。为了自己竞选能够成功,平时调皮的那些孩子也表现好了。当选以后,表现不好,会被撤掉。所以,每个孩子也都尽量好好表现自己,班级的纪律更好了,孩子们的学习也更努力了。

一个简简单单的措施,彻底地改变了班级的状况,我也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每当我踏进菁菁校园,听那一声声真挚的问候,看那一双双求知的双眸,顿觉一股活力注入心田,一份责任感油然而生。作为班主任,我深深地感到:学校是我的舞台,学生是我的最爱。

第四篇:老师如何交给学生阅读方法

1古人云:学起于思。可见,理解课文的关键要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如何指导学生思维呢?做法是:要求学生抓住关键词理解关键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句,抓住关键句理解全文。在学生思维的关键处以适时的点拨,促进学生及时排疑纠偏,打通思路,准确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对于中段学生要做到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要达到上述目标,老师就得深挖教材,找准读懂文章的切入点,沿着一条主线来设计教案,其中抓关键词语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读懂文章的方法。什么是关键词语呢?我认为就是指能体现一篇文章的中心意思的词语。它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地位。

关于词语,应该是一个难点。首先一篇文章的中心找不到,就无法体会到哪些词语是关键的,重点的。其次,为突出中心,有时不只一个重点词语,需要几个重点词语的运用才能突出中心。因此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是相当难的。我认为关键是能使学生通过某个词语能够分析出词语在语句语境中的作用,这是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初期可以帮助学生寻找重点词语,使学生初步感受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如何去发现或寻找到重点词语。中期鼓励学生自己找不同类型的文章的重点词语,教师加以点评,哪些是重点词语,哪些不是,为什么是,为什么不是。后期着重在培养学生根据重点词语来揣摩语句或段落的中心思想,领悟文章表达的内容。

找出重点段理解文章应该是找出重点词理解文章的基础,就像分析物体的不同一样,先宏观再微观。找出重点段后再去找重点词,分析重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理解句子后再回归到段落。

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这是我们从事语文教学长期以来的一种讲读方法。为使学生容易接受,提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在教学中我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能准确地理解字、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2.阅读一般的或较复杂的记叙文,抓住关键词能理清层次,能正确理解文章思想内容,领会和分析语言特点和表现方法。

3.阅读一般的或较复杂的文章,根据一些显性词能理清层次,领会内容的科学性和语言的准确性,能分析文章所使用的主要说明方法,能区分不同类型的说明文的特点及侧重点。

4.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能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抓住关键词能迅速从阅读材料中获取所须的信息。

5.能充分运用注释及背景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些方法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都与抓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分不开。学生由于年龄小,理解能力毕竟有限,因此,教会学生抓关键词,领悟文章的意思是一种常见,又具有实效性。

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文本,是学习课文的一种策略。这种策略在教学中的实施应用,是语文教师值得探索的内容。在分析重点词句中,加强学生语感的训练和培养是让学生准确地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有效途径。只有让学生切实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和意,学生的语感训练才能得到强化。所以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对重点词句的理解。

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有些字词离开了语言环境,往往难以理解。所以教学中我们要着重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字词。可以找出该字词的相关语句;可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把握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或者借助前后文决定取舍,这是针对一词多义的词而言。其次,在领会句子的含义和作用方面,要注释、疏导对学生阅读造成障碍的词理解句意,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意。这里关键词不等于生字新词,而是指在句中起关键核心作用的词;也可以借助句法知识理解句意。有些长句可用缩句的方法来理解,有些复句可借助内部的逻辑关系来理解,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要抓住修辞部分重点理解。如《桂林山水》中“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通过对比来突出漓江水的独特之处。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些句子,就不能全面理解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要注意教给他们理解句子的方法,教会他们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等来理解句子。例如,在《中彩那天》开头母亲的话便是如此“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作者的深刻含义。

读能启思,深思后必有果。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抓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一项长期的、经常性的训练,学生经过抓关键词、角色体验、想象、细读品悟等方法,就会习得这一阅读技能。

说实话,平时几乎没有练习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总感觉三年级有点早。但事实表明,是应该练习了。

至于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网上有很多,也很全面。那就借来用一用:

1、课题扩展法:即由课题进行内容上的扩展,总结出课文主要内容。小学教材中的课文,有部分的课题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题去阅读,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的方法适合记叙文。比如,董存瑞一课,由课题扩展出“本文记叙了董存瑞才适用。炸暗堡的一件事”。用这种方法总结课文主要内容,很凝练,但只有那些课题与事件有直接联系的

2、找“六要素”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都包含了我们常说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词语把他们串连成一句通顺的话,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这几个基本要素,然后用

3、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适合各种文体。

4、问题概括法: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内容。适合写景、状物的文章。写一篇文章,我们可想一想,作者所要说明的是哪几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

5、找中心句法:一些文章,每段都有中心句,如说明文。可以让学生找出中心句,然后加以便是主要内容了。

6、关键词串联法:从课文中抓关键词语,把这些词语连起来,就是主要内容。用这个方法指生,效果很好。

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不仅要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具体内容,而且要从文章所记叙的事物中体会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有句话说得好“言为心声”,就是说作者无论是写人、状物、还是叙事,都具有一定的写作目的,或褒扬、或批评、或肯定、或揭露,总之,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定会在文中体现出来。

那么,我们每一个同学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又应该如何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呢?

一、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

例如:我们学过的我们学过的《古井》一文,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我们村”的乡亲们从古井里取水,以及长年给一对年过六旬的老人挑水的事情。但是只知道这一点是不够的,还要透过内容去想一想。想什么呢?有的同学可能想到:课文为什么要写乡亲们从古井里取水?为什么要写乡亲们常年给一对年过六旬的老人挑水?你看他们想的问题多么有价值!但想出问题不是最终目的,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解决这些问题,从中体会作者通过这些主要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我相信:当同学们经过反复品读全文,认真思考后,一定能体会出:写乡亲们从古井里取水,是表明古井无私地向人们奉献甘甜、清凉的泉水,养育一方村民而对人们毫无所求;写乡亲们常年给一对年过六旬的老人挑水,是表明古井默默奉献的精神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做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人。这就是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古井和乡亲们的敬佩之情。又如:《那片了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后来,我应邀到叶老先生家去作客,这件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这一主要内容我们可以知道叶老先生是一位真诚质朴、平易近人的人,他对写作认真、严肃、一丝不苟,对小作者热忱帮助,关心爱护。从中我们就可以体会出作者对叶老先生的感激、崇敬、怀念之情。再如《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作者记述了十六年前父亲牺牲前后的几件难忘的事情:局势紧张,父亲提前整理一些重要的书籍和资料;父亲被捕经过;法庭上,妇女的最后一面,父亲英勇就义,一家人悲痛万分。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二、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学们,文章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作者总会在字里行间表露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有时甚至直接用抒情、议论的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感情。因而,抓住了文章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感情来。

例如:《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的最后两段就是作者直接抒发自己感情的段落。让我们一起用心来品读这两段话,从中细细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请听:

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同学们你从这段话中,尤其是从加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老师相信通过你的联系全文,用心品读,此刻你一定体会到了作者由于目睹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亲眼看见周总理工作是那么劳苦,而生活又那么简朴,作者心潮澎湃,激动万分,胸中有千言万语想向人倾诉,但在深夜的路上又不可能找到倾诉的对象,因此,他只能是对自己说。“我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就是那种难以抑制的激情的真实反映,心情激动,必然思绪万千。作者首先想到的是中国历朝历代哪里有过像周总理这样的总理。因此他情不自禁的发出“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的感叹。

再请听: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全世界都能听见我的声音:“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此时,你又体会到了什么?是不是己经体会到此时作者的思绪又从纵向转向横向的对比上,于是向全世界发出内心的呼喊:“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这里,一方面表达了作者为能有机会亲眼看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而激动、自豪的心情;另一方面,作者从周总理一夜的工作而想到了总理每个夜晚的工作,所以作者自信而又自豪地喊出:“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此时此刻,作者心中对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已溢于言表。

又如:《索溪峪的“野”》一文,作者在写了索溪峪的山“野”、水“野”、动物“野”,就连行进在期间的男女老幼也返朴归真,“野”性十足后,赞叹道:“于是,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从未有过的清爽;索溪峪的„野‟,荡涤着我的胸怀!”这不就是直接在抒发对索溪峪的赞美吗?相信,同学们一定也体会到了。

刚才我们学习了依据文章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再一起学习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第三种方法:

三、依据含义深刻的词语、句子、段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作者在表明自己的态度时,力求明朗、显豁,以便于读者和自己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但有时为了取得意味深长的效果,作者不直接表情达意,而是采用比较含蓄的方法说出言外之情。这时候,我们要体会作者蕴含在语句中的态度,或者要联系作者写作时的特定历史背景,或者联系文章的写作手法,或者联系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和结构层次,尤其要联系词语、句子或语段所在的上下文的具体语言环境来理解。

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穷人》这篇课文中,先讲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女主人公桑娜出门去看出海打鱼的丈夫是否平安回来时,又想起了傍晚就想去探望的生病的邻居西蒙。当她发现西蒙已经死了,而两个孩子还在她身边熟睡时,她就把孩子抱回了家。在她把孩子抱回家的路上,有这样一个关于桑娜的心理描写的句子: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同学们,这句话含义比较深刻,我们该用什么方法来理解呢?这里老师向你们介绍一种叫做“抓住关键词,领悟真感情”的方法。

(1)抓住关键词。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一句话中哪一个词最关键呢?相信多数同学都已经找了那就是:非这样做不可。

(2)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

通过查字典或认真品读我们一定知道这里“非这样做不可”的意思是:应该而且必须这样做。通过联系上下文,我们又不难知道:“这样做”的意思是“桑娜觉得当时必须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

(3)、想一想为什么?从中体会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桑娜为什么一定要把两个年幼的孩子抱回家呢?已经读过这篇文章的同学可能想道:因为两个孩子的父亲已经死去,此刻,母亲又死了,孩子总不能和死人呆在一起,如果没人管他们,他们以后怎么办呢?你的想法真好!我们的主人公桑娜当时也一定是这么想的,你看她不是已经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了吗?那么她这么做是经过反复考虑了吗?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一句话,老师相信,此刻你一定已从“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这句话中看出:当时她做这件事并没有多加考虑,而是不假思索地抱回了孩子。那么此时我们又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驱使自家贫困,生活艰难,已有五个孩子的桑娜不假思索地把两个孩子抱回家的呢?对,你想对了,那就是良心,一颗善良的心,一颗充满同情,诚心诚意帮助他人的心使她非这样做不可。这就是“非这样做不可 看:

渔夫听到邻居的死讯后,搔搔后脑勺说,“…得把他们抱回来!…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首先让我们找一找这句话中的关键词语。相信同学们一定找到了,那就是“熬过去”。然后让我们想一想“熬过去”是什么意思?我们或者根据生活体验,或者用查字典的方法,可以理解“熬过去”就是“忍耐,艰难地度日”。最后让我们问一问“为什么?也就是“渔夫为什么说我们总能熬过去呢?”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对,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我们通过联系上下文,不难明白,已有五个嗷嗷待哺,生活极度困窘的渔夫,此刻虽然意识到多抚养两个孩子会给自己增加负担,但他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已经准备好过更艰难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他与妻子桑娜同样有着一颗甘愿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这就是一个“熬”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相信你一定体会到了。

2、抓住含义深刻的句段,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例如:《白杨》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段含义深刻的话: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同学们,象这样含义比较深刻的句段,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呢?

(1)边读边思考,进行质疑问难。

同学们,请你一边默读,一边一思考,从这句话中,你知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有的同学说从这句话中知道:爸爸不仅是介绍白杨树,也在表白自己的心。有的同学说还想知道:“爸爸的心愿到底是什么?”你的想法和他们的一致吗?真不错。是啊,“爸爸的心愿到底是什么?”课文中并没有直接写明。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句意义深刻的话,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需要用

(1)联系上下文,解决疑难问题。

同学们,让我们先联系下下一自然段。请你想一想:从这一段中孩子们的三个“只知道”,你能推想出:孩子们不知道什么?孩子们不知道的你们知道吗?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有的同学说:我从第一句推想出: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工作。联系课文的时代背景,我知道爸爸妈妈到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有的同学说:我从第三句推想出:孩子们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而我从第一段的描写中“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知道新疆很荒凉,环境恶劣。有的同学说:我从第二句推想出“孩子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上学。而我知道爸爸把孩子们接到新疆念书是想让孩子们从小适应那里的环境,长大后接自己的班,把新疆建设得更好。此时再让我们联系上一段,你有没有觉得爸爸的话中有话?请看: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而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请同学重点挑一句研究一下话里边包含的意思。有的同学们从第一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中已经体会到:爸爸不仅介绍了白杨树高大挺秀的外形特点,同时也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一样做个正直、高尚的人。也有的同学从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而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中体会到:爸爸不仅介绍了白杨树那种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扎根的忠诚无私的精神,同时也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他们,就到哪儿去工作、生活。也有的同学从第三句“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中体会到:爸爸不仅介绍了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点,同时也希望孩子们到新疆后能像白杨树一样不畏艰难。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明白了爸爸的心了吗?

你看,我们正是通过联系上下文,才理解了这句意义深刻的话,明白了爸爸的心。同学们,你是否学会了这种抓含义深刻的语句、段落,联系上下文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四、在反复朗读与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有效的朗读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一边读,一边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学习方法。诵读即背诵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方法,它不同于朗读,也不同于吟诵,诵读强调眼到、口到、心到,核心是自我体验的过程,重在感受体验、整体把握。我们通过朗读不但能理解作品,同时也能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另外,我们在朗读与诵读中一定要做到: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的去读,去想,这是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

例如,我们在读《开国大典》时,就要想象自己仿佛身临其境,正在与三十万人一道参加开国大典。这样,当我们读到“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时,那种激动、自豪的感情便会油然而生,便能情不自禁地像作者那样发出感叹:“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当读到“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时,就会很自然地体会到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升腾起对新中国无限热爱的感情。当读到对阅兵式的描写时,便会同作者一样,对新中国的保卫者发出由衷的赞美。

再如,我们在学习《难忘的一课》时,知道文中出现了三次“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第一次,是“我”在教室的窗外听到的;第二次是“我”“怀着敬意”走进教室,情不自禁地与学生们共同朗读起来;第三次是“我”参观了学校的小礼堂后,“紧紧地握着”台湾教师的手,“激动”地重复着一句话。在学这篇课文时,我们应该带着感情阅读,把自己的心放到课文中去,在对全文、对这三句话的反复朗读中,我们就可以体会出作者以及台湾师生深深的爱国之情。

此外,有的文章的开头、结尾或点题的句子直接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感情。

开头就直接表达作者强烈感情的文章。如:《圆明园的毁灭》的第一自然段“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使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就直接写出了作者对圆明园毁灭的痛惜和对侵略者的愤恨。再如:《难忘的启蒙》一文的第一句话:“我时常怀念着深深的感激之情,思念着的我的启蒙老师们”,开篇就点明了“我”对启蒙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结尾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例如《只有一个地球》结尾一段,为了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作者发出了这样的呼吁:“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子孙后代吧!”又如:《峨眉道上》结尾是这样写的:“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默默地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全是为了别人的方便。如果没有他们的辛劳,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着用石板砌成的阶梯,就没有脚下的路,也就没有游人的欢乐。

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直接说明了铺路的艰难,赞美了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还有的文章标题本身就流露出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倾向。如《可爱的草塘》、《我爱故乡的杨梅》等。

第五篇:如何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

如何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

传统教育所采用的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领导作用,现在推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先教后学、课后作业”教学模式的颠覆性改革是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的表现。如何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

一.要摆正教师位置,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先要在思想上改变“教师是权威,是知识代表“的观念,学会走下讲台,俯下身子,倾听学生,把自己看作是学生中的一员,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讨论。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相对于过去教师以教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而言,教师要正确地发挥其点拨的作用,在课堂上结合多种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发挥小组之间的相互学习作用

先让学生按导学案的要求进行自学,然后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小组汇报交流,在这个时候,他们就充满了自豪感,可以在同学面前滔滔不绝,展示自己的学识。

四.多给学生上台展示的机会

上台展示一来不仅能展现学生的风采,二来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三来还能训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三得。

这是我个人的一点尝试,希望通过这学习的平台,得到更好的提高。

下载音乐教育 应该交给学生什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音乐教育 应该交给学生什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教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而不是长官,不是警察,也不是......

    交给学生思考历史的“钥匙”(大全)

    交给学生思考历史的“钥匙” —浅谈高中学生历史思维习惯的培养近年的历史高考越来越突出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不但是......

    把质疑的权利交给学生

    把质疑的权利交给学生 ——一节公开课引发的反思 几年前,我听了六年级的一节语文公开课《三克镭》。授课老师精心准备,很顺利地授课,但当老师解释“为什么说‘这三克镭体现了......

    学生应该如何写请假条

    教你写请假条请假条怎么写关键是: 1、格式要正确,落款是xxx(代表小红的爸爸) 2、写清事由,请假要求。 3、用语要得当请假条 “请假条”相当于公文中的“请示”,但比请示简便......

    四类人帮你管年金 我们应该交给谁来管理(精选5篇)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四类人帮你管年金 我们应该交给谁来管理 额庞大的企业年金,我们应该交给谁来管理? 企业年金的运作是一个相当......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5篇材料)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酸的和甜的》教学反思 《酸的和甜的》这一课很有趣,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事要亲自尝试。怎样让学生走进文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掌握......

    把“心”交给学生——优秀班主任评选材料

    文章来源莲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6 把“心”交给学生——优秀班主任评选材料 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门育人科学。班主任需要多花心思,多了解,多观察,多动脑。我从毕业参加工作至......

    把作文评改权交给学生5则范文

    把作文评改权交给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的作文要求“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这表明作文的“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