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着力打造城市管理电子政务智慧高地
浙江省宁波市在城市智慧化管理方面的实践背景材料
智引城管,慧理城事
着力打造城市管理电子政务智慧高地
作为国内首次智慧城管电子政务实践,浙江省宁波市在城市智慧化管理方面的实践无论在项目建设、资源整合、机构组织、科研探索、舆论引导、政务公开与服务、智慧理念传播等方面,都体现着智慧化元素。宁波市智慧城管电子政务实践在打造新型城市管理模式、提升城市管理工作水平上具有历史性转折意义,在优化都市人居环境,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上具有广阔发展前景。
一、项目前期及实施工作 努力创造宁波电子政务“智慧速度”
宁波市智慧城管电子政务的建设实施是一次体现宁波速度、集聚宁波智慧的探索实践。项目以“覆盖全面、信息融合、运转高效、全国领先”为目标,坚持“边建设、边应用、边出成效”原则,在领导重视、组织推进、精细部署等助推下,实现了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的超常规、高效率推进。目前,一期建设经历了项目前期、软硬件研发部署、调整试运行、项目验收等四阶段九个月的实施,已初步建成。
《关于印发推进宁波市智慧城管建设的工作方案》甬政发[2011]68号提出:“按照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工作这一时间节点,加强项目调研,理顺运行机制,优化管理模式,基本完成智慧城管架构设计,对现有资源的应用整合,完成主要应用系统软件开发工作,并向区级平台部署及推广。”
《关于区级智慧城管平台建设的若干意见》甬智城办[2011]2号提出:“一期项目进度要求:5月份成立筹备小组,完成项目调研及建设方案,并经专家评审;6月份完成项目建议书、项目实施方案;7月份完成需求调研、系统设计、软硬件招投标;8月份完成软硬件及网络运行环境搭建和系统联调;9月份启动试运行。”
二、资源整合及利用工作 努力创造宁波电子政务“智慧幅度”
宁波市智慧城管电子政务依托跨部门、多单位合力建设信息共享、资源共用的城市管理基础硬件。按照“做强专网,全面共享”的建设思路,通过与在电子政务系统中接入 市、区两级公安、工商、交通等部门的信息数据、测绘数据、政务资源等,借助移动互联、物联网等技术将电子政务系统技术真正落实到实际部门管理服务中。按照“基础工作信息化、信息工作基础化”原则,在电子政务系统中进一步整合各类资源,整理海量数据,打通部门界限,为资源在各部门间的流转共享提供平台支撑。通过资源整合、重组再用,避免了重复建设,从而实现一个项目、市区共享、部门共用的目标。
“项目目标明确,系统设计合理,建设了市区两级智慧城管统一平台,实现了城市管理资源的整合共享,尤其是引入了机动车辆信息和企业基础信息,辅助视频智能分析,具有方向性创新,建立了市、区、协同单位联动处置问题的机制,拓宽了信息采集渠道,提升了考核评价和辅助决策能力。”——摘自宁波市智慧城管(一期)软件项目专家验收意见
三、机构组织及设置工作 努力创造宁波电子政务“智慧高度”
宁波智慧城管电子政务系统的组织建设实现了“零”的突破。通过组建市、区两级智慧城管工作领导小组、智慧城管协同网络、智慧城管中心,从点、线、面三位一体全方位地组成智慧城管电子政务系统运作主体单位,着力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运行体系,形成以政府为搭台,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为主线的运行模式,从而进一步实现智慧城管电子政务系统运作的严密性、全面性和贯通性。
《关于宁波市智慧城管实施办法的通知》甬政发[2011]133号提出:“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全市智慧城管工作,市智慧城管实施机构受市政府委托负责具体工作。各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内的智慧城管工作,确定相应实施机构负责具体
工作。市、区两级财政部门要做好智慧城管规划、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等经费保障工作。市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智慧城管平台与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的整合,负责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已建设的信息化系统与智慧城管互联互通的组织协调、指导管理。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部门应督促所属企业履行诚实管理事务的相关职责,支持、配合各级智慧城管实施机构开展工作。市、区其他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在政策制定、事务处理中支持、配合智慧城管工作。各社区、企事业单位、其他组织和法人、自然人应自觉遵守诚实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等规定,积极参与智慧城管工作。”
四、科研探索及实践工作 努力创造宁波电子政务“智慧深度”
宁波智慧城管电子政务依托市智慧城管中心储备人才“高学历、高职称、低年龄”的优势,深入调查研究,开展课题调研,努力打造集学习、科研、实践为一体的智慧型部门,为电子政务的运用实践提供知识保障。一是以调查研究为基础,不断丰富一线工作方法。中心在调研中不断推进电子政务现代化建设、智慧化技术应用、车辆违停图像识别技术应用、云存储数据探索等课题研究工作。二是以技术提升为手段,不断改变一线工作方式。中心已主导研发了实践所需的停车诱导系统、城管队员执法一体机等技术开发,并根据业务实践,提出基于角色的异构系统间的信息互联机制,妥善解决智慧城管平台和业务审批系统之间的互联协同。
“瞄准卫星综合应用技术发展的新趋势,运用卫星遥感、卫星导航等多种技术集成,开发网格化城市管理卫星技术综合应用服务平台,在宁波市开展“智慧城管”综合应用示范,推动卫星技术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摘自申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组织的卫星项目应用中宁波的《网格化城市管理卫星技术综合应用服务示范》课题研究
“政务系统产生海量数据和平台本身业务新增需求,使得存储机制的优化变得日益重要。当前云存储技术持续发展,结合数据中心的业务定位,为减少、避免后续的修改成本和为相关建设提出指导意见,通过调研一期建设的存储现状
和数据中心规划的业务需求,形成需求素材。” ——摘自宁波市智慧城管中心《基于云存储数据中心的智慧城管一、二期整合建设探索》课题研究
五、舆论引导及营造工作 努力创造宁波电子政务“智慧广度”
宁波市智慧城管电子政务作为智慧城市建设中发展前列的十大应用体系之一,是宁波“六个加快”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内首个智慧城管中心投入运行,宁波市智慧城管电子政务得到了中国建设报、中国人民网、中国广播网、凤凰网、浙江钱江晚报、杭州都市快报、郑州晚报、浙江在线等国内省市媒体相继关注。同时,也得到了宁波日报、宁波晚报、东南商报、现代金报、宁波电台、宁波电视台、中国宁波网等市级主流媒体多次关注。国家、省、市的媒体关注报道,拓宽了智慧城管的社会影响面,为智慧城管电子政务在全社会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奠定了宣传基础。
“智慧城管就是在宁波市智慧城市的框架下,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智慧技术,构建以数据交换、统一GPS监管、统一视频监控等为应用支撑,以数字城管、应急指挥、网上办案、行业监管等为主要功能的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2012年4月15日,人民网刊登新闻《国内首个智慧城管中心启动 宁波城市管理将变得“耳聪目明”》
“宁波迈入智慧管理时代。国内首个智慧城管中心正式投入运行,预示着我市城市管理工作开始实现向智能化、科技化、信息化和精细化转变。”——2012年4月16日宁波日报头版报眼新闻《国内首个智慧城管中心投入运行——刘奇为宁波市智慧城管中心揭牌》
六、政务公开及服务工作 努力创造宁波电子政务“智慧和度”
宁波市智慧城管电子政务系统是公开政务、服务群众的智慧平台。通过建立96310协同处置平台、开设“宁波市智慧城管网站”、活跃“甬城智慧城管微博”、统一市区96310(123319)热线服务平台等多种途径,实现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信息互动,形成城市管理信息相通相融的良好局面。在服务群众方面,智慧城管电子政务系统立足于解决群众“停车难”、“恶劣天气出行难”等日常生活困扰,通过人机结合,把握“首问责任”,不断提高日常服务公众化、应急服务预报化的精细化服务水平。中心先后被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浙江省建设系统“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办事窗口)” 创建工作先进单位、“文明服务示范点”、“宁波市文明窗口”、“宁波市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宁波市智慧城管热线受理管理规定》甬智管[2012]4号指出:“96310(12319)热线的主要职责是根据受理范围的内容,听取市民诉求和建言献策,为市民排忧解难,了解社情民意,密切政府部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甬城智慧城管政务微博管理暂行办法》[2012]6号指出:“对各类交办留言的答复,要求及时回复。如遇疑难案件,不能及时解决的,应进一步播报案件进展情况,及时向网民提供案件处置过程和结果。”
七、智慧理念及影响工作 努力创造宁波电子政务“智慧厚度”
宁波智慧城管电子政务是体现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展示宁波现代化都市生活的有效传播载体。宁波智慧城管电子政务的各项成果吸引了全国其他省市的来访参观。先后有杭州、深圳、广州、嘉兴、武汉、太原、咸阳、济南、南京、玉林、宣城等30多个城市的来访参观。“智引城管,慧理城事”的理念不断深入,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借鉴宁波经验在政府重大项目建设中适当地采用政府主导、运营商协作的建设运行模式对信息产业化的有序开展有较好地促进作用。”——咸阳市人民政府副市级咨询员黄启平、市政府副秘书长曹琳平率团参观考察我市智慧城管中心,对我市智慧城管项目建设协作模式表示赞同。
“宁波智慧城管建设理念新、领导重视程度高、资源整合运转有效、工作成效显著,值得杭州好好学习。”——杭州市城管委党委书记、主任陈祥荣率团参观考察我市智慧城管中心,对我市智慧城管的建设理念和整体成效表示肯定。
第二篇:着力打造宁波南部商贸商务发展新高地
商贸流通业是开拓市场、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大做强城市经济,促进城乡繁荣与和谐,保障市场供应,扩大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十一五”时期鄞州区大力打造鄞州新城商贸发展新格局,为“十二五”建设宁波南部商贸商务新高地打下坚实基础。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厘清发展思路,明确区域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是着力打造现代商业集聚、引领时尚消费的宁波南部商贸商务发展新高地的现实要求。
一、过去五年的快速增长为“十二五”鄞州区商贸流通业发展奠定基础
“十一五”时期,鄞州区商贸流通业发展以建设宁波南部商贸中心为目标,紧紧抓住万达广场建成开业这一契机,调结构、拓市场、扩消费、强服务,全行业呈现出跨越式发展良好势头。
一是流通总量快速增长。2009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3.2亿元,增长22.2%(2010年上半年继续保持23.5%高增长),实现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加值64.7亿元,增长17.4%,整个服务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74%。五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6.2亿元,年均增长23.6%,平均高出全市6.2个百分点,增速连续四年列11个县(市)区首位。二是都市商圈初具规模。以万达广场为核心,四明路商业街区和鄞州大道周边商务楼为轴线,南苑环球、索菲特、开元名都等高端品牌酒店和银泰百货、沃尔玛大卖场为标志,一个集国际购物广场、大型超级市场等商业零售面积达27万平方米,国际商务酒店为10万平方米的宁波南部商贸商务中心已经形成,并正在成为整个城市的新亮点。三是楼宇经济快速发展。截至2010年3月,全区已建商务楼宇13幢共54万平方,在建商务楼宇35幢共132.7万平方。有901家企业入驻,入驻率为84.9%;其中719家在鄞州区注册。2010年一季度,全区商务楼宇入驻企业纳税2.25亿元,同比增长102.7%。商务楼宇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将使宁波南部商务区逐渐成为长三角南翼的区域性总部经济基地、外向型经济服务基地、重要的研发基地和外包产业集聚基地。四是商贸项目加快推进。五年来全区累计引进用于商贸设施建设的内外资总额达212亿元,先后引进了瑞典宜家、日本三井和伊藤忠、香港联盛、英国TESCO、美国沃尔玛等一批跨国零售集团,商贸流通业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目前全区共有在建和即将开工建设的亿元以上商贸商务项目46个,其中22个项目可在年内建成开业,真正形成外资商业、内资商业和本土商业相互竞争、共生共荣的局面。五是新兴业态多样发展。连锁经营发展势头强劲,至2009年末全区已累计开设连锁超市124家,连锁便利店339个,全年实现销售额48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26%。电子商务加快发展,“鄞州区重点商贸企业市场运行监测系统”投入运行。五龙潭豆芽等生鲜菜篮子商
品配送中心、新江厦商贸物流通配送中心先后建成投产。六是“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大力实施“百镇连锁千村便利店”工程和社区商业“双进”工程,行政村便利店覆盖率达到60.3%,有9个社区分别被评为国家、宁波市和区级商业示范社区。2009年改造完成农村菜市场35个,培育完成市、区两级菜篮子基地36家;以放心豆芽、放心定屠场和放心菜市场为重点,强化长效管理,使市场的软、硬件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以民生早餐为龙头,社区摊点为重点,以点带面,推进“放心早点示范店”工程,促进了城乡居民消费环境的优化改善。七是市场调控能力增强。制订了一系列商品供应应急保障预案和措施。建立了市场商品供求动态监测系统,对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及重要生活必需品进行长期监测;对少数重要生活必需品、重要救灾物资做了实物储备,并与重点粮食、猪肉、蔬菜主产区省市建立了长期稳固的供应渠道,切实增强了政府的市场调控能力。
二、“十二五”时期打造宁波南部商贸商务发展新高地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无论是从国际国内背景看,还是从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看,打造宁波南部商贸商务发展新高地面临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中央到地方对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重视,有利于商贸流通业加快发展。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争取“后危机”时代新一轮国际竞争主动权,出路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家商务部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转方式、促消费的指示精神,提出以加强流通体系建设为重点,城镇化为依托,从完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提高城市服务消费、培育和发展新型消费模式等多个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增强国内消费特别是城乡居民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各级政府在推进关键领域改革,谋划跨越危机和“十二五”发展的新举措中,也把发展现代商贸作为调结构、促转型的重要内容加以重视。所有这些都为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长三角城市群崛起,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有利于实现借势发展,建立特色鲜明的商贸流通产业体系。长三角作为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是我国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先行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环杭州湾产业带建设提速的背景下,宁波通过积极推进大都市建设规划,将更快更好地“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这为鄞州参与并加强同长三角城市的资源整合和分工合作,充分利用上海、杭州等周边地区特别是宁波本地发展商贸经济的各种要素,实行借势发展,建立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现代商贸流通产业体系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有利于商贸流通业调整结构、提升层次和扩大消费。“十二五”时期的宁波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阶段。
从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看,宁波已进入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国际港口城市的新阶段,“工业深度化、产业服务化、社会现代化”趋势更加明显,各类市场更趋活跃,商品流通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作用日益突出。从中长期目标任务看,低碳经济、绿色GDP的比重将会越来越高,特别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必将为商贸流通业调整结构,提升层次,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业态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同时,为率先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市场规模、市场容量也必将相应扩大,促进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这些都为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打造宁南商贸商务新高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四)城市规模扩大、功能提升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加速,有利于加快推进流通现代化。按照统筹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要求,鄞州区农村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城乡社会二元结构将加速转型,到“十二五”末期,鄞州中心城区面积将由现在的33平方公里扩大到80平方公里,基本形成现代化都市型新城格局。城市规模的扩大,产业和人口的集聚,蕴涵着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需求。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由“发展型”向“享受型”转变,多样化个性化服务需求增加,这也为加快发展新型业态,提升商贸服务质量和效率,从而推动商贸流通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流通现代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对商贸基础设施的投入,重大商贸项目陆续建成投产,有利于推进宁南商贸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鄞州区通过大力实施“三大行动纲领”,全面开发建设“十大功能区块”、“八大产业基地”,积极落实“幸福民生40条”,经济发展提速,项目建设加快,城乡融合水平领先。目前全区共有在建和即将开工建设的内外资重大商务商贸项目50多个,投资总额超过200亿元,随着这些项目的陆续建成开业,全区商贸经济总量将得到进一步扩张,商贸区块的品位、业态和人气将进一步提升,商贸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将不断增长。
三、正确把握“十二五”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十二五”鄞州区商贸流通业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围绕“创现代化强区,建生态型鄞州”总体要求,以建成宁波南部商贸商务中心,将新城区打造成现代商业集聚、引领时尚消费的宁波南部商贸商务发展新高地为目标,搞活大流通,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构筑大平台,培育大集团,加快发展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业,做大做强商贸经济规模,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拉动作用,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率先全面建成惠及全区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提前实现现代化作贡献。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和“十一五”奠定的基础,鄞州区商贸流通业“十二五”发展的主要
任务是:
(一)以把鄞州新城建设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南部商贸商务中心为目标,加快推进流通现代化,搞活大流通。主动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紧紧抓住“中提升”战略实施,加快推进宁波大都市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大力发展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流通业态;鼓励并支持商贸企业吸收和嫁接国际先进的商品流通模式、经营理念和营销方式,创新业态,扩大规模,拓展领域,搞活流通,不断提高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努力把鄞州新城打造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南部商贸商务中心,增长集聚和扩散功能。
(二)以服务先进制造业基地、实现产业互动为重点,加快推进市场体系建设,开拓大市场。主动适应鄞州工业化深度发展、现代产业不断融合的趋势,大力扶持依托港口和产业优势,专业特色明显,有较强辐射功能的各类生产资料和各种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加快发展电子商务,走实体市场与虚拟市场相结合的道路,培育具有行业信息发布中心功能的区域性批发市场。加强规划引导,推动现有商品市场战略性转移,形成各具特色的市场群。提高各类批发市场的组织化、专业化水平,为服务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交易平台。
(三)以打造空港物流园区、建立商品分销中心为导向,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大贸易。充分发挥空港保税物流园区的作用,坚持以内促外、以外带内,招商引资与招商引贸并重,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和贸工农一体化。积极发展商贸流通、商务会展、物流配送等为促进国际国内贸易服务的相关产业,将鄞州的产业优势、品牌优势、国际贸易优势、经济综合实力优势,转化成为促进商品跨地区跨国界流动、发展大贸易的竞争优势,使更多的“鄞州制造、鄞州创造”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四)以营造健康安全的消费环境、创建和谐社会为动力,加快推进惠民便民工程建设,优化大服务。主动适应城乡居民生活进入宽裕阶段、追求生活质量的新情况,坚持以人为本,诚信经商,以法治商,积极营造绿色、健康、安全、方便的消费环境。推进“家电下乡”、“百镇连锁千村便利店”工程,加快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优化改造城市商业网点,积极发展社区商业“双进”工程;精心实施系列“惠民工程”,确保“菜篮子”商品供应,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为创建和谐社会、提高生活质量发挥商贸流通业的服务作用。
(五)以增长商贸流通企业竞争力为手段,加快实施扶强扶优,培育大集团。大型商贸流通企业是推进流通现代化,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支撑。要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具有地区及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流通企业;
鼓励有竞争优势的各类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收购等方式,做大做强流通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按照“条件符合、分类评定,有进有出、动态管理”的原则,每年从流通企业中评出一批行业龙头,由区政府进行表彰奖励,给予相应的扶持。
四、不断完善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各项措施
(一)认真做好并努力实施商贸发展规划。规划是发展的先导。根据宁波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鄞州区服务业发展规划确定的服务业发展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综合考虑行政区划、交通节点、商业基础和商业传统,以及未来的空间发展走势,特别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给高桥、集仕港、五乡等地商贸发展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十二五”时期,鄞州区要按照“141”构想(一个商贸商务中心、四个不同翼面的商贸发展节点、一个环区游憩商贸带的“一心四翼一带”格局),加快推进商贸流通业发展,从而形成以鄞州新城区为中心,集仕港卫星城、高桥、鄞江、姜山、五乡、邱隘、横溪、咸祥等镇为节点,辐射区域西部、西南部、东部和东南部的放射型商贸业发展翼面,与旅游业发展规划相适应、商贸发展与旅游需求紧密结合的环区游憩商贸带新格局,进而实现“中心带动、四翼齐飞、商旅共荣”。
(二)不断完善商贸发展的业态布局。鄞州新城作为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南部新兴的商贸商务中心,应加快发展大型商业广场、购物中心等现代商业的标志性业态,充分发挥其集聚商气、吸引人气、打造节气、体现洋气、招徕财气等多方面功能。要大力引进大型百货商店、超级市场、仓储式大卖场、奥特莱斯名品折扣店等主力业态,促进城市繁荣繁华。根据区域特点、经营特色和错位经营的要求,合理布局、精心打造综合性商业街和专业特色商业街,带动商圈建设。要以建设若干个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大型专业市场为目标,整合资源,调整布局,构建起“依托宁波市、立足长三角、辐射华东地区”的市场体系。
(三)大力推进商贸重点行业发展。按照业态先进、体系完善、形象高端的发展导向,确立批零贸易业在实现商品销售中的主导作用,运用连锁经营方式,推动其向城乡市场一体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以把鄞州打造成辐射长三角地区的“新兴餐饮业基地”为目标,以高端品牌酒店为依托,“舟宿夜江”、豪味达营养配餐中央加工中心等单位为载体,构建包括海鲜美食、地方名吃、西餐佳肴等美食体系,以及商务餐饮、会议餐饮、休闲餐饮等功能完善的餐饮体系,提高餐饮业的竞争力。汽车销售业要把握国家出台优惠政策促进消费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做靓汽车销售专业街,做大汽车流通规模。菜篮子行业要以推进“民生工程”、“放心工程”为重点,为城乡居民提供数量充足、品种丰富、质量安全的菜篮子商品。要以便民利民为宗旨,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业态先进的生活服务业网络,为居民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服务,满足日常生活中的家政、购物和休闲需求。
(四)切实抓好事关鄞州商贸流通业长远发展的重点工程。一是万达、联盛核心商区提升工程。万达广场和联盛国际商业广场作为鄞州新城率先建成的重大商业设施,要抓住先发优势,提升综合品质,引品牌、调结构、强服务,以万达广场和联盛国际商业广场为中心,四明中路综合商业街、贸城中路综合商业街、钟公庙商业步行街、麟寓路时尚精品街为支撑,共同构成“一心四街”核心商业片区,成为“圈”(商圈)“线”(特色街)“块”(大型商场)“点”(各类商业网点)功能互补,环境优美,充满现代商业气息的宁波南部商贸中心。二是商务楼宇品质工程。总面积超过150万平方米,汇集50多栋高档楼宇的南部商务区,是鄞州做大做强城市经济的活力所在,后劲所系。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楼宇品质,将其打造成以总部经济、国际贸易、科技创意、服务外包为重点,长三角南翼集聚规模最大、管理水平最高、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高端商务区。三是乡镇商贸中心建设工程。按照“体现特色、彰显品位”的总体要求,“商城联动,互为依托”的发展思路,采取“招商引资与项目推进相结合”的办法,着重抓好集仕港卫星城市和姜山、横溪、五乡、高桥等中心镇的商贸中心建设。四是加快发展现代流通工程。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商贸物流配送业态,培育和造就一批电子商务应用示范企业,加快传统商业向现代商业转变,形成发展商贸经济的强大推动力。五是重视推进“民生工程”。以贯彻落实鄞州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幸福民生40条”为重点,加快推进连锁便利店村村覆盖、村级菜市场改造、社区商业“双进”和便民早餐等四大工程,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消费结构优化,拉动经济发展。
(五)进一步完善各项保障措施。加强对商贸流通工作的领导,把发展商贸经济作为增长区域竞争力,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加以认识。重视商贸人才队伍建设,鼓励采取多种渠道,加大商贸流通业专门人才培养力度,引进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熟悉现代商贸流通业务、拥有营销技能的各类高级人才。加快推进商业诚信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政府以及各级流通主管部门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开拓市场、促进消费、支持商贸流通业加快发展的政策,增加对龙头流通企业、重点商品市场、流通基础设施以及公共信息平台等的扶持和投入,营造有利于促进商贸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
第三篇:打造“智慧城市”强化城市管理创新和效能
打造“智慧城市”强化城市管理创新和效能
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是城市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拐点,是工业化、城市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必然趋势。建设智慧城市,实现以“智慧”引领城市发展模式变革,将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在公共行政、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和聚合发展,推动形成更为先进的区域发展理念和城市管理模式。
一、智慧城市定义
智慧城市是指综合利用各类信息技术和产品,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互动化、协同化、融合化”为主要特征,通过对城市内人与物及其行为的全面感知和互联互通,大幅优化并提升城市运行的效率和效益,实现生活更加便捷、环境更加友好、资源更加节约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二、智慧城市指标体系概述
形成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经济发展、智慧城市人文科学素养、智慧城市市民主观感知等5个维度,包括19个二级指标和64个三级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目前该指标体系仍为“1.0”版本,主要针对“十二五”发展阶段,未来将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行动态调整和不断完善。
关注民生是该指标体系的一大特色。指标体系五个维度中,有两个维度(智慧城市人文科学素养、智慧城市市民主观感知)和市民生活感知密切相关,充分考虑了百姓衣食住行的实际需求和生活的幸福感,比如“网络资费满意度”、“城市 就医方便程度”、“政府服务的便捷程度”、“食品药品安全满意度”等都以市民直接参与打分的形式纳入了指标体系的考量范畴。
三、智慧城市指标体系创新性举措
浦东新区在国内率先对智慧城市概念进行了系统疏理,并提出量化指标,智慧城市指标体系的建立无疑将更好地发挥浦东在全国先行先试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国内其他城市和地区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目前浦东已制定完成了《智慧浦东建设纲要》和《智慧浦东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光网和无线宽带双轮驱动,示范引领、以点带面,全力打造“数字高原、智慧浦东”,力争建设成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先导区,为各地作出良好示范。到2015年,浦东新区主要信息化指标将达到并争取超过发达国家中心城市水平,形成“智慧浦东”框架雏形。
四、上海:实施“3935战役”工程 推动“智慧浦东”建设
作为全国先行先试地区,浦东新区利用信息化水平全国领先的优势,大力实施“3935战役”,首推“中国版”智慧城市64项标准。重点任务归纳为“3935战役”:
1、建设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体系(三大计划)(1)城市光网升级计划(2)无线城市完善计划(3)三网融合加速计划
2、提升高效惠民的应用示范体系(九大工程)
主要目标:管理智慧化和服务人本化。到2015年,浦东新区的政府事务、城市管理和公众服务成为同类区域“最高效、最便捷、最惠民”区域之一,以创新的政府管理和卓越的公众服务助力“幸福浦东”愿景目标的实现。
(1)政府服务协同工程,推动政府行为向跨条线跨部门协同模式明显转变。
(2)智能城管升级工程,推动城市管理从“平面管理”向“立体管理”模式明显转变。
(3)社会事业亲民工程,推动教卫文体从“单一渠道”向“多维共存”明显转变。
(4)民众生活关爱工程,推动智能服务从“分散低效”向“智能互动”明显转变。
(5)数字三农综合工程,推动农村建设从“城乡二元”向“城乡一体”明显转变。
(6)两化融合深化工程,推动重点行业从“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明显转变。
(7)信息安全保障工程,推动信息安全体系从“被动防御”向“主动保障”明显转变。
(8)智慧城区样板工程,推动试点区域从“试点建设”向“示范引领”明显转变。
(9)信息市民培训工程,推动市民信息化水平从“基本认知”向“全面应用”明显转变。
3、形成健康坚实的智慧产业体系(三大任务)主要目标:智慧产业化和产业智慧化。夯实产业基地,3 聚焦数字电视、平板电脑、多媒体终端、智能表具等领域“整机品牌”。到2015年,浦东新区新一代信息产业总值,争取占浦东新区高新技术产业总值和上海市信息产业总值50%以上。
(1)迅速扩大电子信息制造业既有优势(2)强力提升软件信息服务业产业能级(3)极大关注新兴交叉领域创新发展
4、发展环境与保障体系(五大措施)
智慧浦东建设是一个较长时间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营造发展环境、构建保障体系。
(1)组织领导和绩效考核(2)资金投入和融资保障(3)制度创新和政策引导(4)多元合作和互动机制(5)宣传推广和战略研究
五、武汉:实施“387”工程 推动“智慧武汉”建设 “十二五”期间,武汉将实施“387”工程推动“智慧武汉”建设,完善网络基础设施、云平台和公共数据中心、信息安全等3类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智慧交通等8项智慧应用体系,发展壮大智慧应用技术研发等7个支撑性智慧产业。今后武汉智慧城市建设将覆盖居民的衣食住行。力争用10年的时间在其“东湖未来科技城”打造一座真正的中国“智慧城市”。
1、“智慧武汉”的发展目标和规划
武汉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了“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 4 和规划:即全面实施“光城计划”,建成无线城市,基本实现“三网融合”。实施物联网示范工程,实现车联网全覆盖。推广普及“武汉通”,推动电子病历与医疗保险相衔接。实现90%以上的政府行政许可网上办理。大力发展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慧产业,促进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2、“智慧武汉”分三步走
基本覆盖居民衣食住行 武汉将用10年打造“智慧城市”。未来10年,武汉将以66.8平方公里的未来科技新城为试点,构建基于“中国云”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及智能处理基础平台,建设智能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公共应急决策,以及能源与资源管理4个智能示范应用工程,并力争突破智能感知、时空协同、泛在互联、数据活化、安全可信和服务发布等6个关键技术。其中在2010年—2011年,为建设第一阶段。武汉将着力于“智慧城市”相关的规划与方案制订、标准研究、关键技术,并确定典型应用示范。第二阶段从2012年—2015年,工作将进入标准制订、关键技术研究,力争体系基础成型。此阶段,将以光谷未来科技城为试验区,全面实践“智慧城市”的各项建设。2016年—2020年,将是武汉打造“智慧城市”的推广应用期。届时,“智慧城市”将从未来科技城,推广到东湖开发区、武汉城区,“智慧城市”雏形初显,武汉将成为中部“智慧之都”。
3、实施“387”工程开展10类示范项目
“十二五”期间,武汉将实施“387”工程推动“智慧武汉”建设,即提升完善3类基础设施,建设实施8项智慧应用体系,5 发展壮大7个支撑性智慧产业。围绕“387”工程,优先在在一些重点领域推进10大类试点示范项目。
第四篇:人才高地建设的智慧
人才高地建设的智慧
近日,市委召开常委会议强调,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首先要成为人才高地。
所谓人才高地,是指人才资源数量多、质量高、结构好、效益突出的区域,这是由上海最先提出的。现在,各个省市都在建设自己的人才高地。而重庆作为一个急剧发展的城市,更有必要建设独具特色的人才高地。
人才高地是青年人才向往和汇集的地方。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们总会倾向于选择那些政治开明、经济发达、文化繁盛、科教昌明、交通顺畅的地方生活、工作。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为更好地建设“五个重庆”提供了基础条件。
建设属于重庆的特色人才高地我们需要懂得用好本地人才不闲置,引进外来人才敞开门的原则。对内发挥自身优势,开发利用现有人才实施人才本土化战略,盘活本地人才资源存量,大力开发培养本土实用人才,激发本土人才的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实施“高枝嫁接”工程。建立完善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对外我们需要创新工作机制,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坚持打造人才引进优势,推动区域人才高地建设,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模式,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机制。加强人才政策的前瞻性研究,建立和完善更加开放、灵活、优惠的人才政策,制订出台一系列人才政策,融人才引进、培养、管理、使用、激励等诸项配套措施于一体,确保能引进人,留住人。
但是建设人才高地,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更是基础。所以我们必须营造发展环境,搭建人才成长平台。实现人才的有效吸引,在加强硬环境建设的同时,不断完善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加强软环境建设。用精神鼓励感召人才。坚持创业光荣、创新可贵、创造无价的社会舆论导向。物质激励吸引人才。积极探索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客观形式和办法,实行收入分配政策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使人才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得到更加合理回报。用良好的环境成就人。以促进人才成长和作用发挥为标准,不断优化人才环境建设,认真做好培养、使用、保护、激励人才的各项工作,充分尊重人才的特殊禀赋和个性。
只有正确地运用建设人才高地的智慧,才能将作为第一资源的人才资源发挥到极致。
第五篇: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心得体会[范文模版]
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心得 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调研时指出,湖南应“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月 21 日,国务院印发《北京、湖南、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及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方案》,强调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深入开展差别化探索。其中,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湖南自贸区”)的战略定位是:探索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体制机制,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经济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通过释放制度红利,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
由此可见,湖南自贸区建设不是要争做优惠政策的洼地,而是要以系统性制度创新为主要抓手,打造大胆改革的园地、扩大开放的高地、创新创业的福地。
对标国际先进规则,推进制度型开放
以开放促改革,最直接有效的举措就是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开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一是建立更加开放透明的市场准入管理模式,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二是完善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尤其在竞争中立、劳工标准、环保标准、政府采购、知识产权
等方面要与国际先进规则对接;三是建立公开、统一、透明、稳定的规则体系,重点解决规则、规制不兼容甚至相互冲突、互为前置条件、缺乏必要稳定性等问题,让企业家有明确稳定的心理预期;四是形成产品、技术、管理的标准互认体系,以降低市场的不确定性,减少市场交易费用。
湖南自贸区建设既涉及关税、非关税、投资准入等边境上举措,也涉及准入后制度、政策、法律体系等边境后环境,应充分借鉴世界自由贸易港(区)及国内其他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成功模式与可行经验,在对标国际通行先进规则的同时,又注重发挥我国独有的制度优势,从而充分释放制度红利,强化制度的国际竞争力。
以技术创新撬动制度创新,努力降低交易成本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往往具有共生性。湖南自贸区建设应注重以新技术应用撬动制度创新,强化两者的相互促进。
一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与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数据标准化、简化、协同及共享,实行市场监管、商务、外汇年报“多报合一”,实现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二是通过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系统,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促进政务办事流程进一步优化及政府公职人员服务行为规范化;三是通过提升 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水平,全面推行无纸化通关及通关一体化,显著提高贸易便利化;四是通过大数据分析等现代科技
手段提高金融服务便利化水平,同时建立起高效精准的金融监管、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湖南自贸区建设应将管理体制改革与运行机制创新寓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做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双管齐下,促进两者耦合、形成化学反应,以此降低制度性成本与交易费用,进而形成吸引外商投资企业、集聚高端生产要素、扩大进出口贸易的竞争新优势。
优化行政管理职能,构建一流营商环境
国际经济竞争集中体现为营商环境的竞争,而构建一流营商环境的主要抓手是优化行政管理职能。湖南自贸区建设要有效获取开放红利与制度红利,必须致力于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并将其转化为提升国际竞争优势、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能。
一是将优化营商环境目标转化为对各级政府部门的考核指标。针对企业“最烦”“最痛”“最怕”“最盼”的突出问题,围绕“最简的审批、最宽的准入、最优的服务、最高的效率、最省的费用和最规范的监管”目标,对标“北上广”等先进地区标准,设立改善营商环境的具体指标,并将其纳入考核,在全省上下持续开展优化营商环境竞赛。
二是将对各级政府的考核指标转化为公职人员的行为规范。要将这些考核指标分解到部门,再由部门分解到个人,根据考核要求
制定公职人员行为规范,并将这些行为规范告知社会各界,让公职人员接受社会监督,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使“放管服”改革能够全面落地。
三是使行为规范与政绩考核转化为公职人员的行为自觉。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长期任务,只有严格规范公职人员行为、强化政府部门政绩考核,外部约束才会逐渐转化为内在自觉,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将随之发生深刻转变,营商环境才能实现持续优化。
截至目前,我国已启动 5 批次共 21 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积累了不少成功案例、先进经验。湖南自贸区建设应找准标杆、对标对表,拿出借鉴落地的时间表,同时立足自身实际大胆探索创新,努力为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贡献湖南智慧、湖南方案。比如长沙片区可重点对标上海自贸区中的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着力推进临空经济、金融服务、文化贸易、科技创新等方面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岳阳片区可重点对标武汉自贸区中的武汉新港、重庆自贸区中的重庆港、浙江自贸区中的舟山港,积极探索内陆港口建设及临港经济发展方面的创新举措;郴州片区可重点对标广东自贸区中的蛇口片区,着力推进加工贸易的生态系统构建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