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集聚效应打造文化产业高地

时间:2019-05-13 09:52: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京集聚效应打造文化产业高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京集聚效应打造文化产业高地》。

第一篇:北京集聚效应打造文化产业高地

北京:集聚效应打造文化产业高地

(新闻联播2010年12月24日):北京市通过建设产业链条完整、品牌影响力突出的文化产业聚集区,使文化产业成为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几天前,北京石景山区趣游科技有限公司迎来第8000万个注册用户。这家成立刚满两年的网页游戏平台运营商,已经跃居全国同行业前列。企业负责人介绍,发展之快首先要归功于石景山高度集聚的文化产业环境。

趣游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张磊:整个网页游戏产业,也是一种产业链模式的,有研发,有运营,有支付渠道,有衍生产品。选择石景山也主要是由于它区域的吸引力。五年前,首钢开始搬离石景山,这个老工业区面临经济空心化困境。最终,他们选择了数字娱乐产业。首先就是针对文化产业链条紧密的特点,在空间上引导产业集聚。在拥有中关村石景山园和一大批文化产业专业楼宇后,石景山区又通过政策与资金扶持,上马大项目,“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中国动漫城-原首钢二工厂”等国家级文化品牌纷纷在这里落户。

企业越聚越多,原来小小的趣游有了产业链的支持,业务已经开始向海外扩展。尝到甜头后,趣游还主动帮助园区招商,甚至连竞争对手也招来七八家。

趣游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张磊:只要有竞争,大家都想往这个行业里来,这个行业才能越做越大。

现在,石景山文化创意企业已经超过2700家。而在整个北京市,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数量已经达到30家,成为重要支柱产业。

第二篇:放大“群星”效应打造精神高地

放大“群星”效应打造精神高地

近年来,湖北先进典型层出不穷,“感动中国人物”频频当选,形成英模辈出的“湖北群星”现象。“信义兄弟”、“暴走妈妈”、大学生“人梯”……汇成一个个光辉的名字,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湖北英模典型频出,群星闪耀,引人关注,催人奋进。“湖北群星现象”令人瞩目的背后,离不开培育英模成长的“良田沃土”。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典型学习宣传工作。特别是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把先进典型的学习宣传作为凝聚跨越发展力量、打造精神高地的重要举措,每年推出多个重大先进典型,开展全方位学习宣传活动。

对每一个重大先进典型,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都要作出批示和指示,并主持省委常委会和省政府常务会议作出决定,在全省开展学习宣传活动。重大先进典型首场报告会,省领导都要亲切接见报告团成员,主持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每逢节庆,省委、省文明委领导都是在第一时间看望慰问先进模范。

2007年以来,我省共表彰了21位湖北省道德模范、22位湖北省道德模范特别奖、20位“荆楚孝老爱亲模范”。全省各市、州、县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评选表彰各级各类道德模范1200人次。从各行各业组织的集中推荐到群众自发的网络投票、手机评选,从两年一届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到每月开展推荐身边好人活动,推荐、评选、表彰先进典型已成为一种工作常态,初步形成了文明委牵头,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和工青妇等部门参与,广大群众积极推荐,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长效机制。

全省各地以评选表彰道德模范为契机,以先进楷模为榜样,在全省上下兴起了学习宣传典型的热潮。

在今年的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我省共有800万群众参与投票。通过群众推、群众选、群众学,广大群众在参与中受到教育。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多次在我省举行全国道德模范基层巡讲及与身边好人交流活动,播撒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近两年来,全省地级以上城市举办道德模范报告会和互动交流活动200多场次,直接听众近20万人。

各新闻单位组织采编人员深入基层挖掘道德模范先进事迹精神内涵,从群众生活中寻找感人故事,从小人物身上发现可贵精神,通过平民的视角推介凡人善举,引导群众向善向美,营造了宣传好人、赞颂好人的浓厚氛围。

有关部门还组织艺术工作者创作诗歌、报告文学、歌曲、电影等宣传先进典型,提高学习宣传的传播力。根据孙水林、孙东林事迹改编的大型话剧《信义兄弟》、汪金权事迹改编的话剧《红叶》,以严大平为原型创作拍摄的电影《撑起那片天》、罗长姐事迹为蓝本创作的大型舞台剧《土家妈妈》,深受群众欢迎。今年春节前夕,省文明办还联合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举办“名家挥毫〃礼赞道德模范”大型公益活动,发动书画名家为全省道德模范创作并免费赠送作品,产生了良好反响。

为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礼遇道德模范的良好氛围,我省在两年一届评选表彰道德模范的基础上,设立“湖北省道德模范特别奖”。近年来,我省先后4次举行全省道德模范特别奖颁奖仪式、4次举行全省道德模范颁奖晚会,及时对道德模范进行高规格的授奖。

同时,省文明办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设立道德模范专项帮扶资金,共向道德模范发送帮扶资金30余万元。“英雄父子”王天喜、王盼先进事迹经媒体宣传后,中央文明办一次性拨付专款15万元为英雄及家属购买养老保险,省文明委发送5万元改善生活条件。

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积极解决道德模范及其子女上学、就业、看病等问题,各民间组织、企业积极为生活困难的道德模范及家属捐款捐物,解决道德模范的后顾之忧,营造“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导向。孝感、荆门、襄阳等地积极落实刘芳艳、谭之平、伍宗娥等道德模范就业问题,为她们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宜昌为全市所有的道德模范购买养老保险,并免费体检。湖北的跨越式发展,首先要在思想上、精神上实现跨越。面对我省道德建设的良好态势,如何放大“湖北群星现象”的示范效应?省文明办主任蒋南平表示,今后要着力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道德资源,推进精神高地建设;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引领社会风尚;巩固道德建设的成果,创新道德建设的载体、办法、机制。

第三篇:立足“五个融合” 打造文化产业新高地(范文模版)

立足“五个融合” 打造文化产业新高地

站在新的起点上,东阳文化产业要继续保持领先,再创辉煌,必须立足“五个融合”,进一步用足用好文化资源和产业条件,努力实现由文化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立足“五个融合” 打造文化产业新高地 黄 敏

文化是灵魂和旗帜,文化是形象和品牌,文化也是生产力。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指出:“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努力建设文化浙江。”7月19日,省委书记车俊在金华调研时,要求我们紧紧围绕省委提出的文化浙江建设目标,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重点文化产业培育,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勇当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探路者和排头兵。站在新的起点上,东阳文化产业要继续保持领先,再创辉煌,必须立足“五个融合”,进一步用足用好文化资源和产业条件,努力实现由文化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

立足文化与产业的融合。文化产业首先是文化,其次才属于经济范畴。坚持在文化范畴里发展文化产业,把提升国家软实力,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命,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题和方向。作为“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区”和“世界木雕之都”,东阳的文化企业要有责任担当,要有扛大旗的意识,努力打造中国文化产业标杆,不断提升文化产品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品位。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以文化人,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区域特色文化,将优秀文化精神融合到文化产品中;昭示道德力量,引导社会风尚,积极传播正能量;树立国际化视野和走出去的眼光,在“一带一路”建设大背景下,借助“义甬舟”“义新欧”开放大通道,将好的文化产品展示出去,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

立足政策与服务的融合。政策是导向,服务是保障。发展文化产业,既要靠政策拓展空间,更要靠服务赢得优势。东阳文化产业在没有先天优势的情况下,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正是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如今,要实现提升发展,仍然要坚持改革和创新。一是破除若干体制障碍。围绕打造“全球最强的影视产业基地”这一目标,根据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实验区发展的实际情况,从省级层面统筹推进横店影视产业发展。二是制定完善相关政策。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根据产业发展的阶段和特点,用足用好现有政策,集中力量解决主要问题。三是在服务上下功夫。营造优良政务环境,着力提高服务效能,强调服务创新、服务优质、服务配套,重点围绕产权保护、版权交易、税收、金融、人才引进、“横漂”等做好文章。营造公平规范的市场环境,促进文化企业健康有序竞争。

立足重点和全域的融合。一是继续巩固扩大东阳文化产业龙头——横店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进一步提升其辐射力和影响力。4月30日,省委书记车俊对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发展专门作出重要批示: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均是我省规划的八大万亿元支柱产业,横店文化产业实验区理应成为龙头基地,发展应再上台阶。为此,我们要围绕打造“引不走、永不落幕的影视之都,影视各要素的集散地和总枢纽”,推动横店影视文化旅游更上一层楼。二是根据现有基础打造若干行业示范区,推进东阳文化产业第二梯队建设,将中国木雕城、卢宅古建筑文化创意街区、东白山生态休闲度假区、东阳江江滨景观带和花园村作为主要目标。三是依靠市场作用和政府引导,推动东阳文化产业全域化发展。在制订完成《东阳文化产业全域化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利用横店影视文化产业的溢出效应,利用“浙中生态廊道”建设的机遇,利用“美丽乡村”建设和“环境革命”的机遇,实现文化产业全区域布局、全领域覆盖、全方位联动、全产业配套、全社会共享。

立足人文与生态的融合。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努力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生态文明轨道。一是将横店打造成“影视名城、休闲小镇”。进一步增强和拓展横店影视城旅游目的地功能,丰富各景区影视文化内涵,努力将影视城建成世界一流的影视娱乐主题公园,同时开发利用横店周边的山山水水,使之成为人们养生休闲、亲近自然的好去处。二是发展生态养生文化游。深度挖掘东阳丰富的生态资源,做足做好山水文章,以东白山生态休闲度假区为核心,突出“爱情圣山、养生天堂”和“七夕”文化特色,打造以高端生态度假、康体养生、风景游览、爱情婚庆为主题的休闲旅游度假胜地。三是发展木雕工艺和古民居文化游。以东阳中国木雕城和中国木雕博物馆为中心,构建工艺品购物游和木雕工艺观赏文化游。加强对历史文化村落和古建筑的保护利用,充分挖掘历史遗迹、文化遗存,着力打造古建、古村旅游线路。四是开发古生物文化游。加快建设东阳恐龙地质公园和遗址保护点、古生物展览馆、世界矿石精品馆、国际化石展览交流中心等,完善科普、观赏、互动交流和体验等相关旅游产品,打造东阳文化旅游新亮点。

立足传统与时尚的融合。一是继承保护传统。尊重传统文化就是尊重历史,保护传统就是保护文化产业的根基。东阳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异常丰富,包括民间美术、民俗、传统技艺、传统戏曲、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尤以东阳木雕、竹编、古建筑影响最大,已成为东阳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二是发扬光大传统。在建成中国木雕博物馆、工艺美术大师创作基地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中国工艺美术(东阳)研究院和中国非物质文化传承基础建设,加快创建“新中式装修设计之都”。三是注重开发创新,纳入时尚元素。以现代科技和现代文学艺术为坐标,以市场需求和现代人审美情趣为导向,将传统工艺和新科技、新商务模式、新装备有机结合,推陈出新,拓宽发展路子,增强发展活力。

第四篇:抢抓转型发展新机遇 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

抢抓转型发展新机遇

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

同志们:

今天的会议,是我市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质量与知识产权立市”主战略的一次重要会议。刚才,毛小平同志就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人才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和安排,我完全同意,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会上颁发了“优秀人才贡献奖”、“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奖”、“高技能人才成就奖”和“引进人才贡献奖”,在这里,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获奖者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为无锡现代化建设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全市百万各类人才表示衷心的感谢。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近几年来,我们坚持实施了“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质量与知识产权立市”主战略,大力推动“530”计划和“7+1”政产学研联盟两大抓手,全面启动了党政干部的“双新”工程,以建设“人才特区”为契机,致力把人口增长压力变成人才集聚动力,把人才辈出之地变成人才荟萃之地。全市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和农村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成为推动无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中流砥柱。当前,无锡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担负着由全面小康向建设基本现代化转变、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两大历史任务。实现转型发展,关键在人才,尤其是创新型科技人才,全市上下要根据特别尊重人才、特别政策、特别环境、特别机制的要求,以求贤若渴、只争朝夕的精神,建设“人才特区”,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下面,就加强人才工作,我讲三点意见。

一、深化人才是“第一资源”、“战略资源”的两个认识,增强抓好人才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江泽民同志2001年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判断;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在两院院士代表大会上提出,“人才是战略资源”的科学判断。两个科学判断,一个从历史发展高度,强调人才的基础性、根本性地位;一个是站在世界发展的视野,强调人才的战略性、全局性作用。两个判断本质相同,都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新概括、新发展,都是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有机结合的新境界、新体现。深刻把握“第一资源”和“战略资源”两个判断的核心内涵,关键要用历史眼光、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强化对人才战略地位和重大意义的认识。结合无锡实际,就是要充分认识人才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关键作用,充分认识当前抢抓人才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充分认识无锡做好人才工作不可多得的比较优势和现实条件,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牢牢把握新时期人才工作的主动权。

充分认识人才在无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关键作用,就要增强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于斯为盛,惟才是兴”。发展经验表明,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人才。从无锡发展的实践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依靠一大批眼界开阔、胸襟宽广的领导干部,一大批有勇有谋、敢于创新的经营管理者,一大批知识丰富、成就卓越的专业技术带头人,推动了无锡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加速了我市农村工业化进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苏南模式”。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之所以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都得益于我们拥有一大批具有战略思维、全球眼光,善于同国际接轨的各类人才。无锡转型发展更加需要人才的支撑和引领。从国际经验来看,二战后美国之所以跃居世界超级大国,是因为战时美国吸纳和集聚了大批国际领军人才和精英人才,形成了吸纳全球人才的文化传统,增强了不断创新、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日本毁于二战,崛起在上世纪六十年代,20年快速崛起,主要得力于战时留存的科技管理人才的支撑。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在评论日本崛起时讲过“二战可以毁灭日本的物质财富,但无法毁灭日本的创新资源,这就是人才和知识”。台湾上世纪七十年代成功转型,悄然跃起,主要依靠了海外留学人才的回归和国际高素质人才的集聚。古往今来的科技创新实践反复表明,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新学科的创建者、新产业的开拓者、新途径的引领者。谁能够培养、集聚、用好创新型人才,谁就能抓住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新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充分认识国内外人才流动的新变化,就要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全球产业结构大变动、大组合,带来国际人才大流动、大循环。当前我们面临着金融危机背景下国际人才溢出的机遇,也面临着长三角新一轮改革开放、人才区域集聚的机遇,但也面临着国内城市抢抓人才的挑战,特别是周边地区紧紧抓住长三角新一轮改革发展机遇,强力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力度之大、出手之快、先声夺人。上海以“海纳百川、服务全国”的精神,努力营造开放、宽松、宽容的社会氛围和育才、聚才、用才的体制环境,强力扩大人才集聚效应;杭州立足吸引国内外创新创业人才,着力推进思想观念、创业环境、体制机制三大创新,大力构建“创业天堂、休闲之都”的独特优势。苏州、南京依托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致力形成集聚人才新“磁场”。机遇可遇不可求,稍纵即逝,逝之不再。只有早一步,快半拍,才能抓住主动权、制胜权。

充分认识无锡自身优势和现实条件,就要进一步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自信性和坚定性。无锡具有重才兴教、崇工尚文的历史传统。无锡历史底蕴深厚,文化教育发达,自古以来就是人才辈出之地,载入史册的就有近百位政治、文化名

人。近代以来,无锡在全国有影响的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等就有260余人。目前,无锡籍的两院院士有67人,已位列全国地级市前列,具有集聚人才不可多得的人文环境。无锡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东接上海,西连南京,地理相近,文化相通,既可以接受上海全方位辐射,又可以保持差别化、特色化的城市定位和产业分工。特别是随着沪宁城铁、京沪高铁开通,时空距离进一步缩短,同城效应进一步放大,无锡对人才吸引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无锡人才工作具有扎实基础,近几年来,我们在吸引人才、集聚人才、使用人才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530”计划的城市名片,“7+1”政产学研联盟的特色品牌,建设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城市和打造人才特区的典型实践,使无锡对海内外人才的吸引力、集聚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只要充分发挥和提升无锡现有优势,就能变成集聚人才的强大合力,变成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

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战略资源”的两个认识,必须以超前的眼光、世界的眼光、竞争的眼光来思考、谋划人才工作。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探索新时期人才工作新思路。结合无锡实际,当前有必要在思想上破除三个意识、确立三个观念:要破除重物轻人意识,确立以人为本观念。目前在我们部分地方和干部中还存在着引进人才不如引进设备、企业发展靠人才不如靠技术等偏面认识,忽视

了人才在推动技术创新创业中的主体作用,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挫伤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甚至造成人才流失,本质上是“见物不见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满足人、服务人。体现在人才工作上就是尊重人才、支持人才、重用人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聪明才智,在人才实现自身价值中使社会获取更大的价值。要破除急功近利意识,确立长远发展观念。在我们一些工作中存在着重使用、轻培养,重现成人才、轻潜在人才的倾向,片面追求人才即期效应和投资回报效应,怕投资、怕风险。既不能储备人才资源,又不能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其实质是功利主义思想和经济发展的短视行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开发培养人才需要战略眼光,长远考虑。要舍得投资,舍得时间,用发展的眼光引人、育人、用人。超前谋划,厚积薄发,以人力资源优势变成创新发展优势。要破除安于现状意识,确立大胆创新观念。现在有些单位和地方对人才工作满足现状,恪守常态,甚至还有些同志对“530”海外人才引进计划心存疑虑,对“7+1”政产学研合作信心不足,等等。所有这些,本质上是墨守成规,拘泥路径依赖。同时还必须看到,我市现有人才工作与发展形势、目标定位还不尽适应。人才投入的力度不大,教育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2004年为2.25%,2008年不升反降,仅为2%左右。人才对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的作用有所增强,但对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不尽明显,缺少引领产业创新的战略型、领军型人才。形势发展,变动不居,人才工作,唯有创新。过去产业外延扩张、粗放增长需要吸引一般技能人才,现在产业高端攀升、转型升级需要吸引大量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只有跳出传统的引人、用人、育人思路,才能更大范围更宽视野不拘一格选人用人;只有创新体制机制,才能充分调动人才和用人主体的两个积极性。

可以说,无锡肩负转变发展方式的时代重任,比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人才、渴望人才;建设基本现代化的历史使命,比任何城市都更加需要集聚人才、用好人才。

二、突出企业载体和“三创”载体建设的两大重点,着力构建人才辈出的平台

企业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主阵地,体现了企业集聚人才、使用人才的主体作用。“三创”载体是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的新高地,体现了政府吸引人才、服务人才的导向作用。两者相辅相成,有机互动,缺一不可。

要进一步强化企业载体创新功能建设。企业是科技创新创业的主体,又是各类人才集聚的主阵地。充分发挥人才创新创业的作用,就必须推动企业的人才建设。要结合企业转型引进人才。传统生产制造型企业向科技创新型企业转型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要立足转型,加大企业科技投入,加强企业创新体系建设,增强企业创新能力。通过推进企业“三

站二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工程中心、技术中心)建设,为招才引智搭建平台;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引进各类应用人才拓展空间。要围绕提高企业素质用好人才。牢固树立人人可以成才的观念,凸显尊重人才的理念,体现求贤若渴的真情,放心使用、放手发展。特别要尊重高层次人才的特殊禀赋和个性,切实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要依托企业创新经营集聚人才。要加快推进企业组织经营方式发展转型,大力推动企业由“两头在外、中间在内”向“中间分离、两端延伸”转变,以打造企业科技研发、市场营销、资本经营等核心功能,吸引科技研发、市场经营、战略管理高端人才,为各类人才提供迸发创意、展现才华的用武平台。要围绕增强企业后劲培养人才。企业后劲在于人才储备。积极探索企业人才培养开发新机制、新途径。要利用“530”计划,加快引进人才,利用政产学研合作加强培养人才,扩大人才引进规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人才储备,为企业发展积蓄后劲。

要进一步强化“三创”载体的服务功能。如果说开发园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平台,那么“三创”载体则是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平台。如果说外向型经济是兄弟城市脱颖而出的优势,发展创新型经济则是我们后来居上的优势。要进一步

加快“三创”载体建设进度。前期“三创”载体建设推进较好,基础很好。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要求,要继续加快建设步伐,优化建设布局,提高质量水平。确保年内累计完成600万平方米,确保“五年目标四年完成”。要进一步创新建设开发机制。要按照投资建设、管理运行分开的要求,实行公司化运作、项目化管理。提高起点,拓宽视野,积极探索“三创”载体的运行模式,把政府公共服务和“三创”载体的科技招商结合起来,以良好服务功能吸引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和科技含金量高的项目。要进一步完善载体综合配套功能。要围绕各类人才的需求,将环境、生活设施配套作为科技综合体来建设,优化创业条件,完善公共服务,创新生活环境,推动科技专业园区向科技社区转变,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的满意度和归属感,使“三创”载体成为创业的热土、生活的天堂、成长的乐园。

三、强化“530计划”和“7+1”政产学研联盟两大抓手,更高起点推进“人才特区”建设“530”计划是以吸引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人才为重点,实行科技创新创业;“7+1”政产学研联盟是以利用国内重点院校和科研单位科技力量、科技项目为重点,加速成果产业化、市场化。从长远视野看,它颠覆了科技创新的传统发展路径,走出一条把国内外各类

创新资源转化为无锡转型发展创新资本,以国内外人才集聚带动新兴产业集群的新路子。

要做强做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基地的品牌。以深入推进“530”计划为抓手,加快实施后“530”、泛“530”计划,不仅要重视引进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也要重视国内的优秀学科带头人和科技领军人;不仅要加快“530”项目研发孵化,而且要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带动更多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深入研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的推进机制,增强示范功能,放大品牌效应,把基地建设与打造创新型经济领军城市相衔接,工作目标与体制机制创新相配套,人才结构与产业升级相协调,增强人才的集聚效应。

要大力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的综合环境。着眼于满足国际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和生活的基本需求,着力解决创新创业的后顾之忧。以创新创业团队建设为重点,致力加快培养、开发专业技术人才和实用技能人才,优化创新创业企业的人才结构,提高科技创业成功率。以完善政府采购、信息沟通、业务对接为重点,推动海归企业与地方企业技术创新有机对接,与本土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合作互动,助推科技创新创业企业长入地方经济发展。以满足国际型创新创业人才生活需求为重点,通过利用外资、对外合作等形式,加快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和国际社区建设,提高层次,扩大规模,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国际化水平。

要拓展拓宽政产学研合作的领域和途径。要把“7+1”政产学研合作计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明确目标要求,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结合产业结构和发展要求,各市(县)区都要建立和形成具有区域特点的产学研合作共建的科技研发平台、成果转移基地和科技创新园区。创新思路,拓展形式,通过人才“柔性流动”、成果作价入股、专利授权经营、技术联合攻关,使更多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形成战略合作。要更加注重政府导向和政策引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支持知识、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投资分配。进一步优化财政资金使用方向,科技扶持、产业发展等专项资金重点向政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设施建设、知识产权运用等方面倾斜。

要着力构筑激励创新成才的社会环境。要以开放、宽松、宽容、服务为重点,形成育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开放,就是要大力弘扬“大气开放、包容和谐”的文化氛围,大力表彰和宣传重大创新成果和人才,形成创业光荣、创新可贵、创造无价的社会舆论导向,吸引国内外各类人才到无锡创新创业、成就事业;宽松,就是提供相对宽松的政策和机制,加强人才政策的前瞻性研究,切实加大人才政策创新

力度,实行政策聚焦,研究制定引进掌握国际尖端技术的顶级人才和领军人才的重点政策,坚决突破不利于人才引进的政策障碍,打破不利于人才引进的体制束缚。宽容,就是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给人以信心,让在创新创业中受挫的人倍感关切和鼓舞,让新思想、新技术、新产业获得生长和发育良好的土壤,让人才深刻感受到快速发展的无锡有舞台、有奔头,能干事、干大事。服务,就是立足以提高入驻率、成活率和成功率为目标,努力做到“成立之初当保姆、发展之中当导师、成功之后当保安”,为人才提供全方位、人性化和专业化的服务,尊重和保护一切造福于人民的创造活动,放手让一切生产要素潜能竞相迸发,让一切聪明才智充分涌流。要改进和强化人才工作推进机制。坚持“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知识产权和质量立市”的主战略,把人才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摸清家底,把握需求,做好人才发展专项规划,把精力和财力、物力、人力更多地用于人才培养、使用和建设上来。进一步突出人才工作的重点抓手,通过服务平台建设,引导激励政策和市场运作体系等途径,在较短时间内扩大人才总量,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质量,以一流人才带动一流团队、提升一流学科、发展一流产业。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和工作指导,改进和加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建设,强化工作责任和目标考核,细化工作环节和督促检查。各单位各部门要更加强

调大局,更加强调协作,更加强调服务,多一些支持配合,少一些推诿扯皮,真正做到工作上合拍、服务上合力,确保人才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同志们,过去30年,无锡成为中国乡镇企业家的摇篮城市;未来30年,无锡要努力成为中国科技创业家(企业)的摇篮城市。使命任重道远。我市的人才工作要紧紧围绕努力把无锡建设成为中国科技创业家摇篮城市的目标,更好更快地引进和培育科技创业者和科技创业家队伍,精心选拔和任用致力推动科技创业家摇篮城市建设的党政人才队伍,积极培养支撑科技创业企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大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业家茁壮成长、科技创业企业做大做强的综合环境。

同志们,识才用才,历代被视为治国安邦之方略。古人讲“经世之道,识人为先”,“举贤荐才,为政之要”。毛泽东同志更是精辟地指出“领导者的责任,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站在今天的视野,就是管政策方向,管使用培养人才。

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工作,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集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制度保障人才、用真情吸引和留住人才。各级党委和政府

要通过制定政策、营造环境、整合力量、改善服务,为一切有志成才的人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让一切创新因素充分涌流,促进各类人才成长。让我们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开放的理念、更开拓的思路,强力推进“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质量与知识产权立市”主战略,荟萃各方英才,构建人才高地,为把无锡建设成为中国科技创业家(企业)摇篮城市、实现“一当好、三争创”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

宋艳琴

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

——河南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摘要:河南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是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积极探索,对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示范、带动和辐射效应。本文总结了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的初步成效和成功经验,对试验区下一步的发展从制定政策、形成品牌、项目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提出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文化改革 文化产业 试验区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阐述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提出要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河南在2008年底设立的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正是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积极探索。河南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但总体上看文化产业发展规模还不够大,发展层次还不够高,与文化资源的丰裕程度还不相称。因此,省委省政府决定选择若干文化资源独特、产业化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建立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以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为切入点,带动各项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为文化强省建设寻求新的突破。

一、河南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的成效

三年来,10个试验区(开封市、登封市、禹州市、淮阳县、新县、浚县、宝丰县、镇平县、濮阳市和信阳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注重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取得了良好效果。

1、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从2009年年初开始,历时半年,各试验区以突出地方文化特色为根本,高质量完成了规划编制工作。根据规划,开封市定位为“文化体验之都,水韵休闲之城”,登封市定位为“中华文化圣山,世界功夫之都”,禹州市定位为“钧瓷 1

之都”,淮阳县定位为“羲皇故都,水城淮阳”,新县规划定位为“鄂豫皖红色圣地,大别山休憩家园”,浚县规划定位为“民俗之城,工艺之乡”,宝丰县规划定位为“民间演艺之都,中华魔术之乡”,镇平县规划定位为“中华玉都”。三年来,各试验区围绕发展规划,积极推进各地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如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镇平县石佛寺镇玉文化产业园区、禹州市(神垕)钧瓷文化产业园区、浚县石雕产业集聚区、淮阳伏羲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等一批以文化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文化产业园区、集聚区建设已初步形成;其中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镇平县石佛寺镇玉文化产业园区和禹州市(神垕)钧瓷文化产业园区被评为首批“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在2011年晋升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2、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先试成效初显

2009年省政府出台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省级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根据《意见》,对试验区艺术表演团体等特殊行业的转企改制,实行“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即在转企改制方案批准日之前,在职在编事业人员改制后保留事业身份和档案工资等。各试验区都以省政府政策为核心,选准突破点实行改革。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局合一,分别组建成立了文广新局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解决了文化资源多头管理的问题。如新县,在文化体制改革上投入改革费用620万元,组建了新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成立新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完成县歌舞团、电影公司、广电服务部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组建新县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公司,转企改制人员134人。再如浚县,对两家国有文艺演出团体豫剧团和大平调剧团(以下简称“两团”)于2008年8月进行体制改革,实行企业化管理。经过科学运作,“两团”改制过程平稳、顺利,没有出现信访事件。目前,“两团”人心思进,业务繁忙,经济效益良好。2010年,“两团”共演出810场,实现收入110余万元,较2008年增长28%。其它如开封清明上河园以及登封的嵩山风景区等均在体制机制方面做出了较大的改革,从而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3、文化项目招商引资成果丰硕,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试验区实行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成功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港中旅、山东志高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纷纷落户试验区。目前,各试验区文化项目稳步推进。如信阳市仅在2010就有6个大项目落地,协议投资总额近200亿元,到位资金5亿元,其中利用外资1010万美元,实现史上利用外资零突破。禹州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文化旅游服务业建设,目前已达成项目投资意向近2亿元。引资2000万元将素有“中原潘家园”之称的神垕古玩市场升级为“神垕古玩城”,目前一期工程已完工并试运营,实现了由室外转室内的转变,古玩市场形象得到规范提升,吸引力、辐射力进一步增强。宝丰县总投资15亿元,一期投资3.5亿元的宝丰文化创意产业园,目前已完成投资7000万元,其子项目曲艺茶楼主体工程接近尾声,民间演艺中心正在建设之中,中原解放纪念馆和宝丰博物馆也已开工建设;总投资1.5亿元的中原魔术职业学院,2010年已完成投资7000多万元,教学科研大楼、宿舍楼等基础设施正加紧建设。其它试验区在建项目也在积极推进,招商引资的成功,使试验区快速发展有了实践载体。

4、文化旅游得到进一步提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旅游正成为一种备受青睐的旅游形式,各旅游目的地越来越重视满足人们在旅游中对文化因素的需求。各试验区本身文化资源独特,又通过积极打造良好的旅游条件和丰富的旅游项目,所以对旅游者已形成较强的吸引力。如开封的清明上河园,从一期工程中大量的民俗表演,到二期工程中对宋文化的深层次发掘,尤其是大型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更是把北宋文化和现代旅游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水系景观、人文演出和历史背景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味、体验、休闲。目前清明上河园已成功晋级为AAAAA景区。神垕镇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已累计投入3亿元,对4平方公里的神垕古镇区和800米的老街进行保护开发,2010年,神垕镇先后荣获“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和“全国首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称号,旅游产业已成规模,全年共吸引57万人次外地游客到神垕观光旅游。而淮阳更是借“中原古韵——中国·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在短短的15天时间内,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853.2万人次,门票收入4800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彰显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助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中的新张力。

二、河南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总结河南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关键在于各试验区都做到了以下几点:

1、领导重视,把发展文化产业当作大事来抓,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 城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快速集聚发展离不开城市领导机构的高度重视和政府职能的合理转变。如开封之所以能成为国家级的文化产业示范区,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开封历届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开封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出台了大量优惠政策,例如,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由政府出资建设,用实际效益的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由政府牵头,组织多家文化企业进行联合,形成规模效应,针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制定了专门的政策,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方式提高文化企业的积极性,对处于成长期的产业和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再如神垕古镇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许昌和禹州两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许昌市委、市政府把神垕古镇保护开发工作纳入到全市重点工作中,将钧瓷文化定为许昌三大文化旅游品牌之一,并专门成立了钧瓷文化产业园管理办公室。

2、对文化产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并付诸实施

科学的、高水平的规划是实现文化产业稳步发展的前提,也是确定文化发展定位的前提。各试验区市县均对文化产业发展制定了科学的、高水平的规划。从总体上看,各试验区规划全面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各个试验区的定位,立足于各地特色文化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和品牌。如镇平市在规划中提出打造“中华玉都”的目标,重点构建“一带六点”的产业布局;按照“分步实施、一步到位”的原则,将玉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的近、中、远三期目标细化为一个个重点项目进行建设,一期投资3亿元的国际玉城项目已盛大开市。

3、转变传统观念,充分挖掘自身优势与特色

各试验区都紧紧抓住被确定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市县的大好机遇,及时转变传统观念,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和特色,使城市文化资源优

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如开封重点突出宋都特色,以宋文化为核心,发掘突出宋文化内涵的旅游景观和文化产业项目,确定了“宋都景区、千年梦华”的主体定位,以宋都古城风貌保护与重现工程为依托,主打宋代文化品牌,围绕宋文化内涵,打造文化重点产业。宝丰县则突出民间演艺的发展,尤以马街书会和赵庄魔术为代表,宝丰民间演艺已成为中国民间文化的代表。所以,这些市县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均抓住了自身特色与优势,这是能够成功的主要经验。

4、举办各种高层次展览会、艺术节,将活动交流与市场开拓相结合。高层次的展览会是提升城市知名度的重要手段。开封已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和首届中国(朱仙镇)木版年画文艺节,荣获了首批中国书法名城称号;举办了第十届亚洲艺术节、中国开封菊花花会等大型节会活动,提升了开封文化旅游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宝丰县以一年一度的马街书会和两年一届的中国·宝丰魔术文化节、中国·平顶山曲艺节为契机,先后举办、承办了多项重大文化活动,邀请众多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著名表演艺术家云集宝丰,借助中央新闻媒体的报道,使宝丰文化走向全国。神垕镇成功举办了规模和影响空前的第六届禹州·中国钧瓷文化旅游节和 “钧瓷文化台湾行”、“钧瓷文化香港行”两次大型钧瓷文化展。积极组织钧瓷厂家参与中国(深圳)国际工业设计博览会和上海世博会。其中,30件钧瓷珍品在世博会河南馆展出;金堂钧窑的“瑞泽四海”系列作品——“世博鼎”、“世博簋”入选世博会外事礼品。同时还通过网上营销、在大中城市增加钧瓷展销网点、举行推介会等形式,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展示神垕古镇和钧瓷文化的无穷魅力。

综上所述,可以说,三年来,河南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走出了一条既具地方特色又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启示之一:推动文化发展,突出特色是根本。这十个试验区,本身都拥有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而试验区的建立和定位,更强化了这种特色,使人们一想到这些地方,首先想到的就是它们的特色文化。通过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的建设,这些特色文化资源已经形成了河南文化新的知名品牌,如少林武术、宝丰魔术、禹州钧瓷、濮阳杂技、镇平玉雕等,这些优秀品牌已经成为河南对外招商引资的

“新名片”。

启示之二:推动文化发展,科学规划是前提。通过高水平的规划,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重点和战略部署,减少发展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好的规划可以通过创意策划,激发潜在优势。十个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均对文化产业发展做了一个比较长远的规划,这些规划既有近期目标,又有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对各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能起到比较好的引领作用。

启示之三:推动文化发展,项目实施是保证。项目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载体,是文化产业发展最便捷最有效的切入点。各试验区都把规划目标细化为一个个项目,通过项目招商引资,分步实施,逐步实现规划目标。

三、对河南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的展望与建议

最近,《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出台以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展开,对河南文化发展将起到更加积极的推动作用。河南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建设中原经济区,而中原文化建设正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战略之一。而作为河南文化发展排头兵的各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必将迎来更加良好的文化发展环境。

同时,各试验区也应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源泉,深入挖掘、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坚持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积极运用现代高科技,大力推动文化与创意、文化与科技、文化与资本、文化与旅游、文化与贸易相融合结合,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变文化优势为发展优势,全面提升中原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影响力,为加快构建中原经济区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1、完善落实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强化宏观调控力度

省委、省政府2009年制订出台的《关于支持省级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从加快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扩大部分经济管理权限、强化智力支持五个部分对试验区的文化发展给予了特殊的政策倾斜;正是这些扶持政策推动了各试验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在目前已有的科学规划和较好的发展基础上,各试验区应进一步完善落实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政策,鼓励社会各方加入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行列,打破对文化资源的不合理垄断;放宽市场准入,逐步开放并最终允许非文化系统的、各种所有制类型的社会资本——财团、企业、基金会及其他合法的企事业单位和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参与和经营包括报刊业、出版业、广播电影电视业等在内的核心文化产业,动员民营资本和民间力量,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和坚定地实施国有文化资产的清算、转移、重组和扩张,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2、强化品牌意识,打造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河南文化品牌

各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目前已形成了不少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如少林寺、清明上河园和太昊陵等,要充分发挥现有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将寻根文化、古都文化、宗教文化、武术文化等优势文化资源通过高品位策划与现代文化产业、观光旅游业有机融合起来,辅以定位准确的宣传推介,不断扩大影响;对以钧瓷、玉器、汴绣等为代表的高端工艺进行高品位的品牌定位和设计制作;对以马街书会、濮阳周口杂技等为代表的民间演艺品牌,要积极开发相关衍生产品,延伸和拉长产业链,保证品牌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大对文化品牌的保护力度,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手段等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维护文化品牌的形象和权益。

3、走文化产业创新之路,积极发展新兴文化产业

各试验区在发挥传统文化资源的产业化优势的基础之上,要进一步创新文化发展理念,推动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结合,大力培育和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加强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文化名人和文化企业的联合,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和高科技产品。此外,还应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学习《乔家大院》的成功经验,拍摄在国内国际有影响的大型电影电视剧,提高各地的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

4、扩大文化与旅游的共生点,形成文化旅游产业联合体

旅游已成为当前最活跃的产业之一,通过旅游中的“吃住行游购娱”能较好地带动交通、餐饮、旅店、商业、娱乐等相关行业发展。旅游者在旅行中不仅希望能看到美景,同时也希望能体验到当地的特色文化和风俗民情。对十个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而言,有的突出“游”,如宋都古城(其代表有清明上河园)、少林 7

寺、鸡公山;有的突出“购”,如神垕钧瓷、镇平玉雕、信仰茶叶等;有的突出“娱”,如宝丰魔术和濮阳杂技。所以,如何能以特色文化资源为吸引力打造旅游目的地,同时又能延伸旅游产业链是各试验区应重点思考的问题。在这方面,以嵩山少林为背景的大型实景剧《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和以清明上河园为背景的实景剧《大宋•东京梦华》都堪称典范,这两台晚会,不仅大大提升了旅游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同时带动了旅游消费,形成了品牌效应。

5、突出特色资源优势,通过重大项目带动形成产业集聚

文化资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其资源秉性决定其跨区域和超时空性,无法为某些特定地区所“垄断”。必须通过与创意、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的结合,才能把资源优势变为市场优势和竞争优势,并最终转变为产业优势。各试验区要合理规划并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把产业园区作为资源整合的平台,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尤其是要加快创意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如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钧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通过园区建设吸引“大师”和优秀人才落户。要加强项目建设,把重大项目作为聚集产业要素的纽带来招商引资和建设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6、加大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快实施文化人才引进工程

在文化产业发展中,人才是关键、是动力。文化产业能否有大的发展,能否提供高水准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关键在于能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产业创意、生产和经营人才队伍。所以,各试验区要发挥省里给的政策优势,要根据未来的发展需要,对地方文化产业人才需求的数量、层次、结构等逐项进行专题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文化产业专门人才数据库,重点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结构性短缺和层次失衡的问题,减少构建人才发展平台的盲目性。更新观念,打破行业界限,培养熟悉市场经济规律,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性人才,吸引财经、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优秀人才进入文化产业领域,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建立健全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培养懂文化、善创意、会经营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和各类操作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要充分利用现有文化产业人才,对现有文化产业人才,应该不拘一格、不限年龄进行利用。通过设立创业基金、8

特殊人才服务等方式鼓励人才投身文化产业,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现创意才华的平台。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各类艺术专业工作者的保护和使用。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9

下载北京集聚效应打造文化产业高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京集聚效应打造文化产业高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心得体会[范文模版]

    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心得 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调研时指出,湖南应“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9 月 21......

    打造宿迁效能服务高地(大全)

    打造宿迁效能服务高地 —— 市行政服务中心强化政务服务工作纪实2011年起,工商注册代理、涉企环评、能评、可研咨询、会计师事务所、工程造价、印章备案、车购税征收、汽油卡......

    打造发展高地报告会主持词

    同 志在贯彻市党代会精神打造科学发展高地报告会上的主持词同志们:为了深入贯彻市党代会精神,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根据市委统一安排,市委讲师团今天到我县举行“......

    贯彻全会精神 打造文化高地

    《贯彻全会精神 打造文化高地》“一县一品”促发展文化版图铺新卷导语:2005年,一个最初从国外引进、曾在湖北经济发展中起到重大作用的经济概念,被创造性地运用到湖北的县域文......

    如何打造文化产业品牌(5篇材料)

    *区是我市中心城区,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盘活传统的文化资源,是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途径,也是××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挖掘历史文化,打响名人牌以琵琶亭、浪井、×......

    提高产业集聚效应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提高产业集聚效应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松门镇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要做法 松门镇是浙江省首批中心镇,也是温岭市“一个中心,五个区块”格局中的东南区块中心。近年来,松门以全市“......

    着力打造城市管理电子政务智慧高地

    浙江省宁波市在城市智慧化管理方面的实践背景材料 智引城管,慧理城事 着力打造城市管理电子政务智慧高地 作为国内首次智慧城管电子政务实践,浙江省宁波市在城市智慧化管理方......

    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交流发言材料

    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交流发言材料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党的开放理论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党的开放实践开拓创新、不断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