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方日报-四年大发展
广东出台实施《规划纲要》“四年大发展”
工作方案
——十大工程带动珠三角实现新突破
省委、省政府近日正式印发《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实现“四年大发展”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拉开珠三角“四年大发展”这一事关广东未来发展全局的关键之战。
实施《规划纲要》实现“四年大发展”,是“十一五”和“十二五”相互衔接关键时期我省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方案》勾画了“四年大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12年,珠三角地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基本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框架,基本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基本建成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总共104页的《方案》重点突出、注重实操,对“四年大发展”的任务进行了细化分解,是推动“四年大发展”的重要路线图和“施工图”。
《方案》围绕实现“四年大发展”的目标任务,提出调整经济结构、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切实改善和保障民生、全面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等七方面重点工作。为突出重点,带动一般,形成突破,《方案》从中专门拎出了珠三角“双道”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创新发展平台、宜居城乡建设、珠三角基础设施现代化、文化强省建设、粤港澳紧密合作拓展、珠三角生态体系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人才引进培养“十大工程”,内容更加具体,目标要求进一步细化。
为使工作目标更加明确,任务更加清晰,《方案》还提出了46项考核指标和84个重大项目,作为“四年大发展”的重要指引和支撑。
在总体目标中,《方案》在原有的人均GDP、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城镇化水平的基础上,增加了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全员劳动生产率两个指标,以突出转变发展方式和自主创新的要求。
在考核指标中,《方案》新增了单位GDP能耗、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森林覆盖率等20项指标,引导各地各部门把工作重心转到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绿色发展上来。
在重大项目方面,《方案》增加实施一体化建设重大项目,实行动态管理,所有重大项目都有具体明确的建设内容和建设主体,并将2010年、2011年和2012年这三年的年底作为三个时间节点提出工作目标进度。解读·总体目标A06上边缘
新增20项指标单位GDP能耗入选
此次出台的《实施〈规划纲要〉实现“四年大发展”工作方案》(下称《方案》),对“四年大发展”任务进行了细化分解,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到位,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是推动“四年大发展”的重要路线图和“施工图”。
那么,《方案》是如何出台的,这些分解指标如何确定,又有何特点呢?南方日报记者日前就此采访了省规划纲要办相关负责人。
指标总共46项,考核9市39项
翻开《方案》不难发现,重点突出、分解目标任务、明确工作责任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比如在第二部分,围绕实现“四年大发展”目标任务,《方案》提出了七方面的重点工作,每项重点工作都列出若干重点任务,每个重点任务都提出到2012年的明确目标和具体措施,每项具体措施均明确牵头单位与参与单位。
而在总体目标中,《方案》在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实施<规划纲要>决定》(简称《决定》)提出的人均GDP、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城镇化水平三个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了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全员劳动生产率两个指标,以突出转变发展方式和自主创新的要求。
省规划纲要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方案》对《决定》和《评估考核办法》所列出的28项指标,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并、剔除或更换,保留了26项指标;同时根据“四年大发展”的工作任务,新增 2 单位GDP能耗、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等20项指标。指标总共有46项,其中考核珠三角各市39项。
73个重大项目保留60个
在关于“四年大发展”重大项目方面,《方案》根据一年来的实际工作情况,对《决定》列出的73个重大项目进一步细化、实化,剔除主要侧重于工作开展或区域建设、无具体项目支撑的项目,保留了60个重大项目;同时,根据各单位建议,增加新的重大项目和实施一体化建设重大项目共24个。
“目前列入„四年大发展‟的重大项目共84个。所有重大项目都按照2010年、2011年、2012年底三个时间节点提出工作目标进度,以更好地推进项目实施。”该负责人表示。
少数指标目标值适当调整
那么,新增的20项指标目标,如何确保合理确定今年目标,避免大面积无法完成任务的情况出现呢?省规划纲要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考虑到今年时间已过半,省目标监测落实部门根据各市实际工作情况,作出一系列调整:
首先,根据一年来的实施情况,调高了年发明专利申请量、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三个《决定》原指标至2012年的目标值;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由《决定》确定的至2012年为95%调整为《规划纲要》所提出的90%。
其次,在不影响珠三角实现2012年总体目标的前提下,对家庭宽带普及率等少数指标的2010年、2011年目标值进行了适当调整。同时考虑到珠三角九市发展的基础各有不同,从实事求是和分类指导出发,对部分分解到各市的2012年指标目标值在各市之间作出适当调整。
此外,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3项指标暂缺2011、2012年度目标值,需待国家正式下达我省目标后再分解下达。■观点A06左边缘
四年大发展须啃“硬骨头”
“一年开好局、四年大发展、十年大跨越”,这是去年4月,省委、省政府在关于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决定》中所提出的总体工作目标。这三个阶段目标,正是贯彻落实《规划纲要》这个长期过程中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
如果把《规划纲要》出台实施以来广东紧锣密鼓的动作列出一张时间表,不难发现,“四年大发展”恰好处于贯彻落实《规划纲要》三个阶段工作中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
如今,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一年开好局”的目标已经实现,如何全面推动“四年大发展”,就成为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当务之急和头等大事。
正如汪洋书记所指出的,只有实现“四年大发展”,才能巩固和发展已经取得的成绩,也才能为将来实现“十年大跨越”打开“胜利之门”,否则,不仅《规划纲要》难以全面落实,全省人民群众的期盼和要求也有可能落空。
与此同时,“四年大发展”时期,也是我省“十一五”与“十二五”相衔接的关键时期。实现“四年大发展”,既可以为全省“十一五”发展目标的完成添加重要“砝码”,又可以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其次,这一时期还是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科学发展新路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30年,广东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在新的30年,广东还能否继续当好全国排头兵?前所未有的挑战,考验着广东全省上下。
“实现„四年大发展‟,核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有量上的跨越,更重要的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在全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基本形成科学的发展模式。”汪洋毫不客气地给大家敲响了警钟:“从这个意义上讲,实现了„四年大发展‟,广东就可能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继续领先,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否则,不仅难以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排头兵‟的地位也难以保持。”
号角已经敲响,但是,要打好“四年大发展”这场关键之战,又谈何容易!熟悉广东情况的人都清楚地知道,这何尝不是一场艰苦的攻坚战。
从外部看,今后一个时期国内外经济格局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不确定因素的增多,令广东在推动“四年大发展”的过程中,要比以往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和更加激烈的挑战。
从内部看,“一年开好局”,有不少容易做的工作先做了,接下来就要啃“硬骨头”,还可能遇到更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有些已经取得初步成绩的方面,还可能出现反复甚至是旧体制的复归。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向来敢为人先的广东人没有气馁,更没有止步。这一年来实施《规划纲要》所取得的成效,已经为“四年大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更为南粤人民振奋了士气。改革开放30多年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改革开放的深厚底蕴、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完善,更是我们推动“四年大发展”的重要依托。
“四年大发展”的战斗号角已经吹响。在广东为实现《规划纲要》的宏伟蓝图而不懈奋斗的历史里程上,又将翻开崭新的一页。
珠三角研发人员2012年要达28万人 A06下半版解读·重点指标
后年城轨运营超过1200公里
指标1后年研发经费支出占GDP2.5%
到2012年:珠三角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珠三角研发人员总量达到28万人。
解读:抓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是广东进一步找准经济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关键环节。《方案》提出,要加大科研投入,力争2012年珠三角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同时,扎实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和“十大创新工程”建设,着力攻克更多引领产业高端发展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快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
而人才是第一资源,因此要加大招才引智工作力度,创新人才政策和服务体系,突出集聚各类人才特别是高端创新型人才,2012年要使珠三角研发人员总量达到28万人。
指标2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8.53%
指标:到2012年珠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53%。
解读:前不久,国务院决定我国要加快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年二季度,我省也已明确近期要重点支持发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LED)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召开工作现场会进行研究部署。
为此,《方案》提出,要加强省市联动,力争到2012年珠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53%,培育出五个年产值超千亿元的新兴产业群。
指标3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62%
指标:到2012年,珠三角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至62%。
解读: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是我省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内容。前段时间,广东遴选并公布了全省现代产业500强项目,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和指导目录也已出台。
《方案》提出,要抓好落实,推动“500强”项目早见成效,引领形成“双轮驱动”的高端产业集群。要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物流、信息服务、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力争到2012年珠三角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至62%。
指标4
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超过1200公里
指标:到2012年,珠三角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超过1214公里。
解读:推进珠三角经济一体化,是实施《规划纲要》的重中之重。要在推动珠三角经济一体化取得初步进展的基础上,再下大力气推动一体化向纵深发展,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无疑是重要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方案》提出,珠三角轨道交通建设是珠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标志,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快推进建设,已开工的要加快进度,未开工的要抓紧前期工作,解决好轨道交通建设涉及的征地拆迁、资金到位等突出问题,确保实现2012年珠三角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超过1200公里的目标。
指标5
确保建成2254公里绿道
指标:到2012年建成2254公里绿道;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化城乡示范区。
解读:近几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双转移”是珠三角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并不断拓宽发展空间的重大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下一步,要进一步强化珠三角作为产业转出地的责任,提高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主动性。同时,要大力推进“三旧改造”,用足用活三年优惠政策,统筹做好“三旧改造”与城镇化规划编制工作,确保完成目标任务。要大力推进绿道网建设,确保2012年建成2254公里绿道。
此外,要统筹城乡一体化规划,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农村安居工程等建设力度,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化城乡示范区。
指标6
争取建成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区
指标:到2012年建成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区。
解读:改革开放是广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必由之路。过去一年多来,我省在改革开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特别是改革攻坚和粤港澳合作迈上新的台阶。但也要看到,推进改革开放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步子仍不够大,要继续承担全国改革“试验田”的重任,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大胆探索创新。
深化大部制改革,推广深圳和顺德改革经验,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富县强镇事权改革,扩大县镇管理权限,增强县域经济活力。深化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努力构建适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要求的公共财政体系。积极开展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争取到2012年将珠三角地区建设成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区。
指标7
3—5家本土跨国公司年销售收入超百亿美元
指标:到2012年打造3—5家年销售收入超百亿美元的本土跨国公司。
解读:对外经贸大省广东来说,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外经贸发展方式是绕不开的话题。《方案》提出,要扩大技术含量高、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保持外贸进出口稳定增长。合理引导外资投向,把“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打造出3—5家收入超百亿美元的本土跨国公司。
指标8
城市10分钟文化圈初步建成
指标:到2012年初步建成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珠三角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2%;打造全国性公共文化建设示范区。
解读:《方案》提出,要着力提升文化建设在社会生活中的覆盖面,力争到2012年初步建成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实施基础文化设施全覆盖工程以及公共文化进村入户工程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打造全国一流水平的公共文化设施。要整合珠三角文化资源,推进文化共建共享,打造全国性公共文化建设示范区。
《方案》提出,要大力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力争2012年珠三角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2%。
指标9
社保体系基本覆盖全社会
指标:到2012年社会保障体系基本覆盖全社会;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70%。
解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广泛地惠及广大民众,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方案》提出,积极推进各类社会保障制度的整合,加快完善社会保险体系、社会救助体系和福利体系,努力到2012年社会保障体系基本覆盖全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初步形成适度普惠型的社会福利制度。本省户籍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70%。
指标10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8.9%以上
指标:到201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8.9%以上。
解读:突出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努力解决好常住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力争201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8.9%以上。
■台前幕后《方案》起草花5个月
发展指标分解到9市
省规划纲要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根据今年5月26日召开的珠三角地区贯彻实施《规划纲要》工作会议的部署和汪洋书记、黄华华省长的指示精神,在常务副省长朱小丹的主持下,省规划纲要办于6月初开始牵头组织《方案》的起草工作,朱小丹组织研究确定了《方案》起草框架和提纲及起草的主要原则要求。
在起草过程中,该项工作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关心。6月中旬,汪洋、黄华华先后审阅同意了《方案》提纲,并强调要将任务分解到部门,有关指标分解到各市。随后,朱小丹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方案》写作工作,《方案》正文初稿形成后,又再次召开会议,研究“四年大发展”主要目标确定与分解及重大项目工作。
7月初,《方案》正文及其附件先后发至省实施《规划纲要》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征求意见,并根据各单位意见进行了相应修改完善。
8月6日,省政府常务会议暨省实施《规划纲要》领导小组会议对《方案》进行了审议并原则通过,同时提出了修改完善意见和调整确定主要目标任务指标值的原则。会后,省规划纲要办按照会议精神对《方案》正文进行了修改完善,同时将“四年大发展”的指标发至省各目标监测落实部门及珠三角九市再次征求意见。
9月3日,省委常委会原则通过《方案》,并提出抓标志性工作,突出重点,带动一般,形成突破的要求。省规划纲要办按照会议精神,一方面对《方案》正文进行认真修改完善,另一方面立即组织相关市及省有关部门制定了“四年大发展”十大工程。十大工程的内容更加具体,目标要求进一步细化。
10月11日,《方案》经省委、省政府同意正式印发。
A07上边缘:十大工程:“四年大发展”重中之重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表示,“十大工程”是实现“四年大发展”的标志性工程,它们在整个工作中居于显著的、突出的位置,是当前关系重大又有条件加快推动的工作。完成标志性工程,意味着整项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从这样的意义上讲,我们必须把“十大工程”作为重中之重加以推进。
实现“四年大发展”,其核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在上月底举行的省长与专家座谈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曾表示,中国转方式的时限可能只有10年,而广东这样的沿海发达省份,甚至可能只剩5年时间。
毫无疑问,“四年大发展”完成与否,是关系广东未来发展全局的一场关键之战。
与此同时,“四年大发展”更是一场攻坚之战。
从外部来看,“四年大发展”面临着比以往更为复杂的环境和更加激烈的挑战;从内部看,不少容易啃的“骨头”在“一年开好局”时已经完成,这意味着接下来要啃的可能就是一些“硬骨头”。
应对这样的局面,仅仅将“四年大发展”的任务进行全面部署、细化分解是不够的,还需要集中力量啃掉“硬骨头”。诚如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所言,没有全面部署,工作就可能产生“漏项”、“缺环”;没有重点,就抓不住主要矛盾,难以集中力量,尽快形成突破。
为此,《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实现“四年大发展”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强调调整经济结构、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开放、改善民生等七方面重点工作的同时,又从中专门拎出了珠三角“双道”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创新发展平台、宜居城乡建设、珠三角基础设施现代化、文化强省建设、粤港澳紧密合作拓展、珠三角生态体系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才引进培养等“十大工程”。
从《方案》来看,这“十大工程”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并具有“突出重点,带动一般,形成突破”的明显特征。
以“一号工程”珠三角“双道”工程为例,规划建设16条共计1478公里的城际轨道(至2020年)以及6条总长2254公里的区域绿道,不仅可以带动珠三角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有助于珠三角生态环境的改善,还能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改善民生,等等。
由此,“十大工程”与《方案》相结合,就在全面的基础上突出了重点,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表示,“十大工程”是实现“四年大发展”的标志性工程,它们在整个工作中居于显著的、突出的位置,是当前关系重大又有条件加快推动的工作。完成标志性工程,意味着整项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从这样的意义上讲,我们必须把“十大工程”作为重中之重加以推进。
可以说,“十大工程”是推动“四年大发展”的重要抓手,有助于广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爬坡越坎”。它们的完成,将为“四年大发展”任务的顺利完成增加沉甸甸的十个“砝码”。
解读:A07下半版十大工程带动珠三角实现新突破
绿道城轨建设跃升“一号工程”
1“四年大发展”的骨干支撑
“双道”工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在今年初召开的广东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汪洋创造性地将广东省正在进行的两项重点工程联系在了一起,“要将绿道摆在和轨道同样重要的位置”。不仅如此,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和珠三角绿道网,这两项分别启动、分别建设的重点工程还在“四年大发展”的“十大工程”中,被捆绑在一起,明确为“十大工程”之首。
留心“十大工程”可以发现,在“双道”工程之外,其实还包括有珠三角基础设施现代化、珠三角生态体系建设两大工程。客观来看,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工程应当是珠三角基础设施现代化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珠三角绿道网建设也应该是珠三角生态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那么,为何“双道”会被单独拎出,并摆到了最前的位置呢?
有专家指出,“双道”工程首先相较其他九大工程更为直观,老百姓直接可以参与、感受,可算是“四年大发展”的重要标志。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尽快建成珠江三角洲城际轨道交通网络,完善区内铁路、高速公路和区域快速干线网络,增强珠江口东西两岸的交通联系”,“推进城市景观林、城区公共绿地、环城绿带建设, 10 促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加快建成沿公路和铁路的绿化带,维护农田保护区、农田林网等绿色开敞空间,形成网络化的区域生态廊道”。
更为重要的是,“双道”工程实际上是“四年大发展”的骨干支撑。“双道”双网的建成不仅可以带动珠三角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有助于珠三角生态环境的改善,还能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改善民生等等。对于顺利完成“四年大发展”所要求的七大重点工作和十大工程,将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目前,广州—东莞—深圳、广州—珠海、广州—佛山、东莞—惠州等城际轨道项目已启动建设,今年底前将建设开通运营广珠、广佛线首通段,而到2012年,珠三角九市都将基本建成城际轨道交通,交通运营里程预计将超过1200公里。而到今年底,珠三角绿道网也将实现“一年基本建成”,2012年年底前,绿道网各项设施将配套完善,省立绿道、城市绿道、社区绿道实现有机衔接,珠三角绿道网全部完成并向我省东、西、北地区延伸。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顶梁柱”
战略性新兴产业,珠三角地区从“蹒跚起步”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8.53%需要多久?答案是不到2年。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LED)等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广东实施《规划纲要》4年后,以一种“只争朝夕”的速度抢在经济发展的“第一线”。
记者获悉,在今年编制即将出台的《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到2012年,广东将建立起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体系。届时,有5个以上新能源汽车项目建成投产,形成年产车用动力电池1亿安时以上生产能力,全省新能源汽车示范规模超过3万辆。
此外,高端电子信息产业以高世代液晶面板新型显示为突破口快速发展,深圳华星光电8.5代、佛山彩虹4.5代AMOLED生产线都将实现量产。半导体照明方面,将建设8至10个绿色照明示范城市,推广应用LED路灯60万盏。
业内有关学者认为,《规划纲要》指出要“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环保、新能源、海洋等产业”,这相当于为我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指明了方向。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给广东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广东坚持制造与创造相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相配套,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广东制造”加快向“广东创造”、“广东服务”转变,从而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而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出现、奥飞动漫成功上市等,也代表着广东特别是珠三角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近年来,广东文化建设在文化产业、文艺精品、文化品牌、传统文化保护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拳头”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外的有力补充,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多年名列全国首位。
《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广州、深圳、东莞等市文化产业发展已初步形成规模效应。广东意欲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力争2012年珠三角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2%。
如果说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的“顶梁柱”,那么文化产业则是广东产业中的“彩带”,二者相互补充、相映成趣,成为广东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兴力量。
3“一站式”服务为粤求贤
不惜重金引进世界一流创新科研团队
招才引智作为《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之一,既为广东经济发展解决了“短板”问题,也为广东自主创新提供了“智囊”支持。
人,是生产中最具自主性的一大要素,一直备受广东的重视。广东重点引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紧缺急需人才,甚至组团远赴国外去“求贤”,招聘高层次人才,推进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的建设。
今年8月,广东18个部门联合制定《广东省引进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实施方案》,用人单位或来粤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只需提交有关的申请材料,就有专人负责承办和代办包括学历学位认证、落户、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税收减免、社会保险、出入境等23个项目的有关手续,深圳甚至为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供专门的“绿色通道”。
对于真正的人才,广东不惜重金加以选贤任能。据省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对于引进的世界一流水平、对我省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能带来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创新科研团队,省财政给予8000万元至1亿元的专项工作经费;引进国内顶尖水平、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科研团队,省财政给予3000万元至5000万元的专项工作经费。
据有关部门预计,至2012年,广东将引进1000名创新型科技等高层次人才,其中包括每年引进5—10个创新科研团队,10—15名领军人才,同时还将增设5个海外人才工作站,总数达12个,而珠三角地区的研发人员总量也将达到28万人,这基本相当于一个中小城市规模。
目前广东正在加快自主创新平台建设,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有望突破。今年,华南新药创制中心启动新药研发项目近10个,新建4—5个新药研发关键技术平台。到2012年,在研新药项目将达48—55个,新增转化新药项目5—8个,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新药创制“加速器”。
4“工业现代化”变身“宜居城市群”
打造“珠三角高品质城市群”
一座始建于1904年码头,几年前还是吊机轰鸣、货车穿梭的地方,如今“旧貌换新颜”,俨然成为一个集文化、创意、饮食、贸易为中心的特色园区,这就是近两年广州太古仓码头的变迁。
据了解,太古仓码头转型改造工程始于2008年4月,对作为历史工业建筑保留的3个丁字型码头、8座英式仓库以及外环境,以“修旧如旧”的方式进行外观修缮,但也根据现代生活需求,引进红酒汇、展示库、服装设计工作室、电影院、游艇俱乐部等业态方式,为游客提供吃、住、游全方位的娱乐休闲服务。
太古仓码头只是《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广东建设宜居城乡的一个小小的缩影,而东濠涌变身生态绿色走廊、广州城市中轴线的规划建设等,都是这一建设的具体注解。
早在2008年,广东省便出台《关于当前全省环境保护工作促进经济发展的意见》,要确保到今年年底,全省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400万吨以上,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所有地级以上市建成医疗废物集中处理设施。其中,2008年到2010年,地方政府和全社会关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投入达2000亿元,巨量资金的投入为广东生态建设提供了强劲的“火力支援”。
目前,打造“珠三角高品质城市群”也被提上议事日程。至今年年底,环珠江口宜居湾区建设行动重点计划将亮相;至2012年底,珠三角地区城市基本建成有机串联滨水地区、公园绿地以及广场等公共空间的慢行交通网络,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左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左右。
正如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所指出,过去人们认为只有“烟囱林立,高楼大厦”才是现代化,现在大家认识到经济发达、生态良好、环境宜居才是高水平的现代化。
5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012年新建保障性住房7.76万套
近30年,决定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地位的,一直是广东在全国总量最大的GDP。不过,在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广东也逐渐由“经济挂帅”转向“民生为本”。在《方案》中,强调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确保在促进社会和谐上取得明显成效,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广泛地惠及广大民众,是明显的一大亮点,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被列入了“十大工程”。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本质是促进全体公民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机会均等。2009年1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年)》,在全国率先编制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省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水平适度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使珠三角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在国内位居前列,在国际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而在《方案》中,更进一步明确了到2012年初步实现不同群体生活保障制度的对接,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和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可转移、制度可衔接、财务可持续;珠三角地区基本实现卫生信息资源互通共享;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2012年新建保障性住房7.76万套,解决2.5万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解决4.3万户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等目标。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保障与改善民生的重大任务,即“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确保每一个公民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缩小城乡、区域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收入水平、生活质量和发展机会的差距,推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协调发展。
■关键词:A07左边缘
十大工程
●珠三角“双道”建设工程
规划建设珠三角“三环八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构建亚太地区最开放、最便捷、最高效、最安全的客流中心。规划建设城乡一体、人文要素与自然生态要素紧密结合的绿色廊道网络体系。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程
坚持制造与创造相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相配套,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加快从“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广东服务”转变,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重点创新发展平台工程
着力推进重点创新发展平台建设,突出自主创新和高端产业集聚,引领现代产业发展,使重点发展区域、高端服务业集聚区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重点创新平台成为自主创新的有力支撑。
●宜居城乡建设工程
提高珠三角地区城乡规划和建设管理水平,提高城市建设品位,完善和提升城镇功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空间格局的优化和城乡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并具有岭南特色的现代化城乡示范区。
●珠三角基础设施现代化工程
以枢纽性、功能性、网络化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建设形成能力充分、衔接顺畅、运行高效、服务优质、安全环保的珠三角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构建珠三角一小时城市圈。
●文化强省建设工程
全面推进文化建设,培育广东人文精神,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现代文化传播体系,提升文化软实力。
●粤港澳紧密合作拓展工程
落实《关于推进与港澳更紧密合作的决定》和粤港、粤澳合作《框架协议》,深化各领域更紧密合作,加快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社会、文化、生活等多方面共同发展,携手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推动三地实现长期的繁荣稳定与和谐发展。
●珠三角生态体系建设工程
统筹区域自然生态系统建设,整合自然生态资源和绿色开敞空间,优化区域生态格局。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整治,维护区域环境安全,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程
加快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水平适度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珠三角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打造全国高水平、高品质社会事业发展示范区。
●人才引进培养工程
引进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自主创新、产业结构高级化等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第二篇:南方日报的简介、历程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不变的华南主流媒体
一、简介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由《南方日报》及其创办的系列报刊发展而来。《南方日报》1949年10月23日创刊于广州。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南方日报以其不可替代的权威性、公信力和高品质的主流新闻和深度报道,确立华南地区主流政经媒体地位,是广东唯一主打高端读者群的权威政经大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前身为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于1998年5月18日正式挂牌运作。2005年7月18日,南方日报报业集团更名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更名后的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一方面强化了“南方”以文化为脉络,由报刊向多媒体发展,形成品牌集群和人才集群,在创业中持续创新的传统;另一方面确立了“南方”以资产为纽带,组建传媒集团公司,形成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在改革中加速发展现代企业制度。
二、集团成长之路
《南方周末》1984年创刊,最初作为《南方日报》的副刊,以刊登文摘稿件为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产业确立广告、发行、印刷、信息、出版5大支柱, 并相应办有6个经济实体。集团成立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第一个重大改革举措, 《南方日报》从1999年1月1日起自办发行。
90年代中期,《南方周末》迎来了“黄金时代”,开始做深度报道,评点时政、针砭时弊,迎合了广大关心国家大事的外地高端读者。一时间,《南方周末》声誉雀起,所谓“一纸风行”。
朱德付,《南方周末》 “第一个记者”的人,开始了南周最初的调查性报道。从1995年开始、前后跨度6年,堪称建国以来历时最长的一桩新闻调查报道。
《南方都市报》1997年创刊。朱德付在1998年从《南方周末》出来,参与创办了《南方都市报》并任副主编,《南方都市报》在2003年孙志刚事件和非典报道上一举成名。
90年代后期、随着江艺平开始主持编辑工作,南周由此开始了业内公认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持续至21世纪初,发行量稳居百万以上,新闻报道最成熟,广告过亿。
在江艺平领导下,《南方周末》的编辑部主力是沈颢、刘洲伟、孙保罗、陈菊红等人,这些精英主导着当时南周社会、经济新闻的报道方向。记者,更是人才荟萃。余刘文,方三文,赵世龙,李玉霄,谭军波、刘天时、方迎忠等。当时这批在“南周”旗下聚集的人自称是“雅典公民”式的新闻理想者。其核心就是江艺平,江艺平将强烈的人文关怀的色彩赋予了《南方周末》。
沈颢、刘洲伟在南周日盛之时开创了“新经济”板块。1992年沈颢北大毕业后进入南周。2001年1月1日问世的《21世纪经济报道》创下了第一年创办、第二年实现盈利的奇迹。2002年南都广告全面超过羊晚,成为广州地区报业的真正老二。2003年11月,《南方都市报》和光明日报报业集团进行战略合作,在北京联合推出综合都市日报《新京报》。2003年南都全力投入北京《新京报》、接着2004年程益中、喻华峰等高层领导落马,终于让南都功败垂成。
2003年,《21世纪经济报道》成为南方报业第四家广告营业额超过亿元的报纸。
同年21世纪报系成立。这是南方报业成立的第一个报系。同样在2003年,21世纪扩为一周出两期,2006年再扩为一周三期,到2008年1月1日,21世纪将完全变为周一至周五的报纸。2004年21世纪报系又成功创办了一份杂志--《21世纪商业评论》。
随着《21世纪经济报道》的成熟和强壮,2007年7月,长期在该报担任编委的夏日担纲的《理财周报》创刊。
2002年5月31日,《21世纪环球报道》出世。凭借《南方周末》众新闻才子的能力和拼劲,惊人爆发,发行量和影响力以令人震惊的速度窜升。然而,2003年3月终以李锐的一篇访谈文章触线,前进的脚步声嘎然而止。2001年底,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南方周末》面临高峰后的第一次低谷。这时南方报业对人才的宽容态度给报业带来了一次好处:数年间游走“江湖”的原《南方周末》的一批重量级人物重回南周,于2004年6月创刊《南方人物周刊》。从2006年1月1号开始,《南方人物周刊》在北京开设第二分印点和物流中心,这是我国新闻类杂志第二家开分印点的。2007年7月23日,21世纪报系下属《理财周报》创刊。这又是一份极具特色、体现个性的“南方出品”。
2004年6月28日, 世界品牌实验室和世界经济论坛在北京联合发布本“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 南方报业有3家报纸上榜。2005年,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荣膺2004“中国最受尊敬企业”, 这是全国50家入围企业中惟一的一家平面媒体单位, 也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连续4年获此殊荣。
2005年7月18日南方日报报业集团更名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 展示南方报业已实现从办报集团到集团办报的转变, 也表明南方报业正在往广度和深度发展。2001年, 国家教育部组织、全国百万学子参与投票的“新世纪中国大学生就业首选企业”调查中, 南方报业跻身50强, 是唯一上榜的报业集团。
三、战略定位:多品牌协同与有限相关多元化
南方报业在这些年的发展中, 提出了“媒体多品牌战略”, 首先是培育出品牌报纸, 以品牌报纸为龙头, 将能捆绑经营的报纸进行归类, 形成了自己的3个子报系列: 南方周末报系、南方都市报系、21世纪报系。在形成品牌和报系的过程中,采取“龙生龙, 凤生凤”的媒体多品牌滚动发展路径, 用优质品牌为龙头的报系来孵化新的子报。南方报业与光明日报报业集团联手打造的《新京报》, 先声夺人, 强势进入北京报业市场, 成为中国媒体跨地域经营的范本。具体而言, 集团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了多品牌战略: 1.细分市场, 确定不同品牌理念
在报业市场不断细分的大背景下, 集团认为, 主报与子报以及子报之间分工一定要合理, 做到优势互补。例如, 集团主报———《南方日报》确立了“高度决定影响力”的品牌理念, 力图塑造“最权威”的个性; 子报《南方周末》的品牌理念是“记录时代进程”(原来是“深入成就深度”);《南方都市报》的品牌理念是“办中国最好的报纸”;《21世纪经济报道》确立了“彻底新闻彻底领先”(原来是“新闻创造价值”)的品牌理念;《南方农村报》将“为农民说话, 为农民服务”(原来是“服务农村经济, 维护农民权益”)作为品牌理念;《21世纪商业评论》担当起“商业思想家”的重任;《城市画报》则定位于“新生活的引领者”(原来是“新生活的传播者”); 南方日报出版社的品牌理念是“知识成就人生”; 南方网则以“指点南方眼观天下”为品牌理念; 杂志《品牌》则以“欲求上上取乎其上”为品牌理念。2.“优生优育”的滚动发展
充分发掘优质报纸的资源优势, 充分利用在人才、发行、广告等方面的竞争力, 并使之成为新子报的孵化器。例如, 利用《南方日报》的人力资源、新闻资源、技术设备和资金优势, 创办了《南方周末》, 然后又利用《南方周末》的人才优势和发行渠道、印刷网络等资源创办了《21世纪经济报道》。3.整体品牌与个性品牌的合力发展
下属各单位的远景规划、人才战略、重大资本运作等都服从于集团的总体规划, 营造集团的总体优势, 许多活动都冠以报业集团的大品牌, 以确保集团的品牌形象。如《南方都市报》在广州举行大规模的汽车展, 就冠以“南方报业南方都市报汽车展”的牌子。4.延伸品牌
延伸品牌包括自身内涵的提升和面向社会的外延扩展。内涵的提升主要指全方位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外延扩展则是发挥集团已形成的品牌优势, 与其他机构广泛合作, 举办各类活动。如《21世纪经济报道》利用“21世纪”品牌, 举办“房地产”、“金融”等论坛。《南方都市报》举办汽车展、房地产展等。品牌战略是制胜法宝,品牌是现代企业面临国际化竞争时应该“珍视、重点培育、重点保护的国宝”
四、组织架构:迈向矩阵结构的转型式创新
报业与报业经济的发展以及战略的实施,都必须要有合适的组织体系与架构。面对环境与集团发展战略的变化,南方报业积极进行组织架构调整,推动了组织的成功转型。南方报业成立报业集团以后,领导体制由过去社长负责制改变成社委会、社长领导下的总编辑、总经理负责制,事业单位的机关行政职能转变成了企业的生产或经营职能。例如,负责后勤工作的原行政处被剥离出来,组成了实业总公司,对集团的物业、房地产、招待所、车队及其他经济单位进行公司化管理,进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大大提高了运作的效率,为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机制保障。目前南方报业集团基本的组织构架是: 社委会下辖办公室、人力资源中心、财务部、党群工作中心等四个职能部门,报业、信息产业、相关产业等三个产业系列的数十个产品部门,形成了整体上的矩阵结构的组织构架。
五、社会资本:社会资源的策略整合
南方报业也非常注重利用社会资本来动员社会资源,集中表现在南方日报自办发行的实施上。广泛利用社会资本,动员了大批社会资源是南方日报自办发行成功的关键因素。主要的举措包括争取广东省委等领导与管理部门的支持和信任,利用党报的影响力整合各类社会资源,采取灵活务实的方式构建多层次的发行网络。获取广东省委的支持为南方报业的发行扫除了诸多障碍。作为广东省委党报,没有广东省委的支持自办发行将面临来自邮局等各方面的压力与障碍。同时,南方报业的自办发行争取了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报业报协、广东省报协的支持。管理部门的支持带来的绿灯型资源与行政资源,为自办发行的成功提供良好的条件。在发行网络的建设中,南方日报既投入自己的力量与资金,也成功利用了相当数量的社会资源。除自建网络以外,南方报业还灵活采用其他发行形式,利用其他单位的发行网络与发行条件,作为自建网络的补充,形成一张由多渠道、多形式构成的广泛覆盖的大发行网。主要的形式包括:
1、利用地市报发行。利用省内部分地市报的自办发行网络,对南方日报来说,省去了在当地建设网络的繁杂工程与投入;对地市报来说,可以大大的提高网络的利用率,成倍地增加经济效益;对社会来说,避免了网络的重复建设,节约了社会资源。
2、在个别地方交给县以下邮局发行。选择了17家比较偏远的山区县合作,解决了边远山区网络建设困难的问题。
3、利用民间的发行网络和报摊。在广州,专门组建报纸送摊队,每天主动将集团的报纸送到报摊。在各地级市与当地政府合作,利用为残疾人创造就业机会等契机,建成统一的全市成网的报亭,占领零售市场。同时还利用个体报贩流动售报。
4、在外省与当地报社的网络合作。如在北京委托小红帽发行公司,在上海等地由集团驻当地记者站联系当地民间渠道,在广西委托《南宁晚报》的发行网络发行。如此,南方报业通过多方面与多角度整合社会资源,利用作为省委党报的地位优势,与不同对象达成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以较低的成本建成自主发行网络。南方报业对社会资本的投资与利用并不只限于自办发行上。
六、人力资本:给予人才发展的平台与空间
南方报业不仅是报纸品牌的生产者,而且还是优质报业人力资本的吸纳、开发、管理与使用的平台。充裕的人力资本为集团的发展与品牌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知识与智力上的有力保障。南方报业已经形成了多渠道吸纳多方面人才的惯例。从渠道来说,既从名校名专业招收毕业生,又注意从社会招聘优秀人才,尤其注意引进有实践经验的人才。从人才类别来说,引进的既有新闻业务人才,也有报业经营管理人才;从地域来讲,面向全国各地,这样有利于差异互补,形成“杂交”优势。南方报业通过营造合理的培养与用人机制、提供充分发展空间把人力资本的开发与报纸的采编经营运作有效结合起来,形成二者的良性互动。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使员工的知识与技能在实践中得到充分应用、释放与提高,达到“干中学”的目的。主要措施包括:让年轻员工在基层与重要的部门锻炼。《南方日报》规定新到报社编辑部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熟悉编辑出版流程后,首先分配到记者站工作。编辑部的有培养前途的业务骨干也要去记者部锻炼,让其承担更大的责任。同时,也强调让年轻员工到要闻部锻炼,提高其综合素质与独立工作能力。让员工在重大的报道中学习。南方报业还应用各种培训手段为员工提供系统化与制度化的学习机会。包括众多培训形式与培训项目。既有师徒式的在职培训,也有脱产的集中学习,如对中层管理者集中进行经营管理培训。通过举办集团各线领头人交流学习
会、集团内部优秀人才经验系列交流会等形式使个人拥有的知识与技能通过有效的方式得以在内部扩散、交流与共享,提高整体的知识水平。选送业务突出又积极上进的员工,进入国内外各高校、研究机构和学习机构学习访问或深造。南方报业还与中山大学合作举办)EMBA课程培训班,培训包括集团社长、总编辑、总经理在内的集团中、高层管理者,以求全面提升中高层人员报业运营的能力。建立内部人才竞争机制,合理配置人才。同时,实行全员聘任、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通过竞争上岗、层层聘任与双向选择,形成选能用贤、优胜劣汰的机制。改革分配制度,建立收入与贡献挂钩的激励机制。对一线采编人员,彻底取消职称、职务等非绩效因素考评依据,员工所采写的稿件或所编辑版面的数量与质量成为决定着绩效工资高低的唯一标准。对负责管理和协调一线采编人员的人员,结合市场因素与该报实情,对绝大多数岗位进行其绩效工资的固化。同时,根据新闻采编工作的专业特点,将考评标准细化,尽量做到对绩效进行科学合理评估。由此,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拉开收入差距,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提高报纸的质量与生产效率。
七、产业集群式发展
媒体发展的的各个要素,都将蕴涵着媒体产业发展的生长点,因此,要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培育这些媒体产业发展的生长点。譬如,要实现媒体产业集群式发展,其中建立传媒产业的内容原创基地、内容产业的生产基地、传媒产品的销售贸易基地以及传媒产品的消费基地至关重要,而要做到这些又需要其他各层面要素的相互配合和支持,为此,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在研究框架中的六个层面上,积极培育媒体产业的各个生长点,是本系统工程中的基础工程。
1、线工程建设———锻造媒体产业发展价值链。
通过创建各种机制,锻造媒体产业发展价值链,提高媒体产业规模经济效应。事实上,目前我国媒体产业内部,虽然媒体组织为数不少,但规模经济效应十分低下,为此,规模经济效应低下是制约我国媒体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其主要原因是产业内部以及产业之间的关联性极差,为此,通过创建各种有效机制,在不同层面之间以及在同一个层面的不同要素之间在纵横两个维度建立价值链,是本系统工程中的关键环节。
2、面工程建设———建构媒体产业
发展的系统工程。在培育生长点,锻造价值链的基础,系统构筑我国媒体产业发展的系统工程。媒体产业发展的系统工程,不仅是一项经济与产业发展问题,而且也涉及到技术发明和社会进步的问题,需要系统化、全方面按照系统工程思想解决。南方报业核心竞争力的开发路径大致可以概括为以多品牌协同和有限多元化战略带动组织资本、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协同提升过程。目前只能说,南方报业找到了一条比较恰当的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途径,而南方报业是否已经真正具备了核心竞争力,还需在更长时间里经受市场的检验。
八、现状与问题
然而在我们为南方报业走上独具特色的品牌之路欢欣鼓舞的时候, 也应该注意到, 在轰轰烈烈的品牌创建活动之后, 应该是“静悄悄”的品牌提升过程。而“南方报业”的品牌在一炮打响之后却大兴“改造”工程。2002年8月6日起,《南方日报》全面改版, 确立华南地区主流政经媒体地位; 2003年8月6日,《南方日报》二度改版, 增设投资、IT、旅游、汽车、健康、成才六大专业周刊, 进一步强化政经媒体的特色, 培育有效目标市场; 2003年12月12日,《南方日报》三度改版, 增辟珠三角新闻板块, 进一步贴近都市, 贴近生活。媒体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是必然趋势, 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在这些火爆热闹的改版、更替、扩张的同时,是否留意到, 南方报业的各子报子刊在确定不同品牌理念的时候, 是否对其品牌的核心价值进行了清晰的定位, 营销战略是否受到战术目标的左右而偏离对核心价值的追求, 为何诉求主题如此月月新, 年年变? 如此这般, 虽然也花费了许多精力、人力、财力来塑造形象、扩大影响,近年来品牌资产、整体价值感与品牌威望也确实有所提升, 但却没有想象中那样令人振奋。与此相比, 维亚康母、时代华纳、迪斯尼、DISCOVERY、贝塔斯曼、《财富》、《福布斯》等世界著名的公司或产品品牌正在成为跨国传媒集团进入我国的尖兵, 一步步开始进入我国传媒产业的市场, 不但已经获得了很高的知名度, 受众美誉度和忠诚度也在不断提升。开展品牌战略管理首要的一条就是要定位并维护和宣扬品牌的核心价值, 其实这早已成为许多国际一流品牌的共识。所谓的媒介品牌定位是指对媒介产品和媒介形象的策划行为, 目的是使它在目标受众的心智中占据一个独特的有价值的位置, 让受众对其整体品质或优越性做出有利的感知。品牌核心价值是品牌资产的主体部分, 它让消费者明确、清晰地识别并记住品牌的利益点与个性, 是驱动消费者认同、喜欢乃至爱上一个品牌的主要力量。品牌核心价值概念意味着品牌不仅要建设单一产品, 而且要为更多产品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产品只是品牌内核的印证载体, 而品牌是产品发展的平台和轨迹。品牌管理的中心工作就是清晰地规划、勾勒出品牌的核心价值, 并且在以后的品牌建设过程中, 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个核心价值。久而久之, 核心价值就在受众大脑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并成为品牌对受众最有感染力的内涵。目前,中国传媒已逐步形成规模庞大的产业, 在建立健全传媒市场化的同时, 又不得不面临全球化的竞争。南方日报传媒集团与其他传媒组织一样, 必须一步步迈向品牌竞争的阶段,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如何出色地运用品牌这一战略工具和方法, 有效地抵御境外传媒集团的竞争, 逐步成长为在中国乃至世界具有广泛影响力和较高信誉度的实力雄厚的传媒集团, 在未来激烈的传媒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篇:南方日报的简介、历程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不变的华南主流媒体
一、简介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由《南方日报》及其创办的系列报刊发展而来。《南方日报》1949年10月23日创刊于广州。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南方日报以其不可替代的权威性、公信力和高品质的主流新闻和深度报道,确立华南地区主流政经媒体地位,是广东唯一主打高端读者群的权威政经大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前身为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于1998年5月18日正式挂牌运作。2005年7月18日,南方日报报业集团更名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更名后的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一方面强化了“南方”以文化为脉络,由报刊向多媒体发展,形成品牌集群和人才集群,在创业中持续创新的传统;另一方面确立了“南方”以资产为纽带,组建传媒集团公司,形成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在改革中加速发展现代企业制度。
二、集团成长之路
《南方周末》1984年创刊,最初作为《南方日报》的副刊,以刊登文摘稿件为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产业确立广告、发行、印刷、信息、出版5大支柱, 并相应办有6个经济实体。集团成立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第一个重大改革举措, 《南方日报》从1999年1月1日起自办发行。
90年代中期,《南方周末》迎来了“黄金时代”,开始做深度报道,评点时政、针砭时弊,迎合了广大关心国家大事的外地高端读者。一时间,《南方周末》声誉雀起,所谓“一纸风行”。朱德付,《南方周末》 “第一个记者”的人,开始了南周最初的调查性报道。从1995年开始、前后跨度6年,堪称建国以来历时最长的一桩新闻调查报道。
《南方都市报》1997年创刊。朱德付在1998年从《南方周末》出来,参与创办了《南方都市报》并任副主编,《南方都市报》在2003年孙志刚事件和非典报道上一举成名。90年代后期、随着江艺平开始主持编辑工作,南周由此开始了业内公认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持续至21世纪初,发行量稳居百万以上,新闻报道最成熟,广告过亿。
在江艺平领导下,《南方周末》的编辑部主力是沈颢、刘洲伟、孙保罗、陈菊红等人,这些精英主导着当时南周社会、经济新闻的报道方向。记者,更是人才荟萃。余刘文,方三文,赵世龙,李玉霄,谭军波、刘天时、方迎忠等。当时这批在“南周”旗下聚集的人自称是“雅典公民”式的新闻理想者。其核心就是江艺平,江艺平将强烈的人文关怀的色彩赋予了《南方周末》。
沈颢、刘洲伟在南周日盛之时开创了“新经济”板块。1992年沈颢北大毕业后进入南周。2001年1月1日问世的《21世纪经济报道》创下了第一年创办、第二年实现盈利的奇迹。2002年南都广告全面超过羊晚,成为广州地区报业的真正老二。
2003年11月,《南方都市报》和光明日报报业集团进行战略合作,在北京联合推出综合都市日报《新京报》。2003年南都全力投入北京《新京报》、接着2004年程益中、喻华峰等高层领导落马,终于让南都功败垂成。
2003年,《21世纪经济报道》成为南方报业第四家广告营业额超过亿元的报纸。
同年21世纪报系成立。这是南方报业成立的第一个报系。同样在2003年,21世纪扩为一周出两期,2006年再扩为一周三期,到2008年1月1日,21世纪将完全变为周一至周五的报纸。2004年21世纪报系又成功创办了一份杂志--《21世纪商业评论》。
随着《21世纪经济报道》的成熟和强壮,2007年7月,长期在该报担任编委的夏日担纲的《理财周报》创刊。
2002年5月31日,《21世纪环球报道》出世。凭借《南方周末》众新闻才子的能力和拼劲,惊人爆发,发行量和影响力以令人震惊的速度窜升。然而,2003年3月终以李锐的一篇访谈文章触线,前进的脚步声嘎然而止。
2001年底,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南方周末》面临高峰后的第一次低谷。这时南方报业
对人才的宽容态度给报业带来了一次好处:数年间游走“江湖”的原《南方周末》的一批重
量级人物重回南周,于2004年6月创刊《南方人物周刊》。从2006年1月1号开始,《南方
人物周刊》在北京开设第二分印点和物流中心,这是我国新闻类杂志第二家开分印点的。2007年7月23日,21世纪报系下属《理财周报》创刊。这又是一份极具特色、体现个性的“南方出品”。
2004年6月28日, 世界品牌实验室和世界经济论坛在北京联合发布本“中国500最
具价值品牌”排行榜, 南方报业有3家报纸上榜。2005年,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荣膺2004年
度“中国最受尊敬企业”, 这是全国50家入围企业中惟一的一家平面媒体单位, 也是南方报
业传媒集团连续4年获此殊荣。
2005年7月18日南方日报报业集团更名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 展示南方报业已实现从
办报集团到集团办报的转变, 也表明南方报业正在往广度和深度发展。2001年, 国家教育部
组织、全国百万学子参与投票的“新世纪中国大学生就业首选企业”调查中, 南方报业跻身
50强, 是唯一上榜的报业集团。
三、战略定位:多品牌协同与有限相关多元化
南方报业在这些年的发展中, 提出了“媒体多品牌战略”, 首先是培育出品牌报纸, 以品
牌报纸为龙头, 将能捆绑经营的报纸进行归类, 形成了自己的3个子报系列: 南方周末报系、南方都市报系、21世纪报系。在形成品牌和报系的过程中,采取“龙生龙, 凤生凤”的媒体
多品牌滚动发展路径, 用优质品牌为龙头的报系来孵化新的子报。南方报业与光明日报报业
集团联手打造的《新京报》, 先声夺人, 强势进入北京报业市场, 成为中国媒体跨地域经营的范本。具体而言, 集团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了多品牌战略:
1.细分市场, 确定不同品牌理念
在报业市场不断细分的大背景下, 集团认为, 主报与子报以及子报之间分工一定要合理,做到优势互补。例如, 集团主报———《南方日报》确立了“高度决定影响力”的品牌理念,力图塑造“最权威”的个性; 子报《南方周末》的品牌理念是“记录时代进程”(原来是“深
入成就深度”);《南方都市报》的品牌理念是“办中国最好的报纸”;《21世纪经济报道》
确立了“彻底新闻彻底领先”(原来是“新闻创造价值”)的品牌理念;《南方农村报》将“为
农民说话, 为农民服务”(原来是“服务农村经济, 维护农民权益”)作为品牌理念;《21
世纪商业评论》担当起“商业思想家”的重任;《城市画报》则定位于“新生活的引领者”(原
来是“新生活的传播者”); 南方日报出版社的品牌理念是“知识成就人生”; 南方网则以
“指点南方眼观天下”为品牌理念; 杂志《品牌》则以“欲求上上取乎其上”为品牌理念。
2.“优生优育”的滚动发展
充分发掘优质报纸的资源优势, 充分利用在人才、发行、广告等方面的竞争力, 并使之
成为新子报的孵化器。例如, 利用《南方日报》的人力资源、新闻资源、技术设备和资金优
势, 创办了《南方周末》, 然后又利用《南方周末》的人才优势和发行渠道、印刷网络等资
源创办了《21世纪经济报道》。
3.整体品牌与个性品牌的合力发展
下属各单位的远景规划、人才战略、重大资本运作等都服从于集团的总体规划, 营造集团的总体优势, 许多活动都冠以报业集团的大品牌, 以确保集团的品牌形象。如《南方都市报》
在广州举行大规模的汽车展, 就冠以“南方报业南方都市报汽车展”的牌子。
4.延伸品牌
延伸品牌包括自身内涵的提升和面向社会的外延扩展。内涵的提升主要指全方位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外延扩展则是发挥集团已形成的品牌优势, 与其他机构广泛合作, 举办各类活
动。如《21世纪经济报道》利用“21世纪”品牌, 举办“房地产”、“金融”等论坛。《南方
都市报》举办汽车展、房地产展等。品牌战略是制胜法宝,品牌是现代企业面临国际化竞争
时应该“珍视、重点培育、重点保护的国宝”
四、组织架构:迈向矩阵结构的转型式创新
报业与报业经济的发展以及战略的实施,都必须要有合适的组织体系与架构。面对环境与集团发展战略的变化,南方报业积极进行组织架构调整,推动了组织的成功转型。南方报业成立报业集团以后,领导体制由过去社长负责制改变成社委会、社长领导下的总编辑、总经理负责制,事业单位的机关行政职能转变成了企业的生产或经营职能。例如,负责后勤工作的原行政处被剥离出来,组成了实业总公司,对集团的物业、房地产、招待所、车队及其他经济单位进行公司化管理,进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大大提高了运作的效率,为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机制保障。目前南方报业集团基本的组织构架是: 社委会下辖办公室、人力资源中心、财务部、党群工作中心等四个职能部门,报业、信息产业、相关产业等三个产业系列的数十个产品部门,形成了整体上的矩阵结构的组织构架。
五、社会资本:社会资源的策略整合南方报业也非常注重利用社会资本来动员社会资源,集中表现在南方日报自办发行的实施上。广泛利用社会资本,动员了大批社会资源是南方日报自办发行成功的关键因素。主要的举措包括争取广东省委等领导与管理部门的支持和信任,利用党报的影响力整合各类社会资源,采取灵活务实的方式构建多层次的发行网络。获取广东省委的支持为南方报业的发行扫除了诸多障碍。作为广东省委党报,没有广东省委的支持自办发行将面临来自邮局等各方面的压力与障碍。同时,南方报业的自办发行争取了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报业报协、广东省报协的支持。管理部门的支持带来的绿灯型资源与行政资源,为自办发行的成功提供良好的条件。在发行网络的建设中,南方日报既投入自己的力量与资金,也成功利用了相当数量的社会资源。除自建网络以外,南方报业还灵活采用其他发行形式,利用其他单位的发行网络与发行条件,作为自建网络的补充,形成一张由多渠道、多形式构成的广泛覆盖的大发行网。主要的形式包括:
1、利用地市报发行。利用省内部分地市报的自办发行网络,对南方日报来说,省去了在当地建设网络的繁杂工程与投入;对地市报来说,可以大大的提高网络的利用率,成倍地增加经济效益;对社会来说,避免了网络的重复建设,节约了社会资源。
2、在个别地方交给县以下邮局发行。选择了17家比较偏远的山区县合作,解决了边远山区网络建设困难的问题。
3、利用民间的发行网络和报摊。在广州,专门组建报纸送摊队,每天主动将集团的报纸送到报摊。在各地级市与当地政府合作,利用为残疾人创造就业机会等契机,建成统一的全市成网的报亭,占领零售市场。同时还利用个体报贩流动售报。
4、在外省与当地报社的网络合作。如在北京委托小红帽发行公司,在上海等地由集团驻当地记者站联系当地民间渠道,在广西委托《南宁晚报》的发行网络发行。如此,南方报业通过多方面与多角度整合社会资源,利用作为省委党报的地位优势,与不同对象达成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以较低的成本建成自主发行网络。南方报业对社会资本的投资与利用并不只限于自办发行上。
六、人力资本:给予人才发展的平台与空间
南方报业不仅是报纸品牌的生产者,而且还是优质报业人力资本的吸纳、开发、管理与使用的平台。充裕的人力资本为集团的发展与品牌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知识与智力上的有力保障。南方报业已经形成了多渠道吸纳多方面人才的惯例。从渠道来说,既从名校名专业招收毕业生,又注意从社会招聘优秀人才,尤其注意引进有实践经验的人才。从人才类别来说,引进的既有新闻业务人才,也有报业经营管理人才;从地域来讲,面向全国各地,这样有利于差异互补,形成“杂交”优势。南方报业通过营造合理的培养与用人机制、提供充分发展空间把人力资本的开发与报纸的采编经营运作有效结合起来,形成二者的良性互动。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使员工的知识与技能在实践中得到充分应用、释放与提高,达到“干中学”的目的。主要措施包括:让年轻员工在基层与重要的部门锻炼。《南方日报》规定新到报社编辑部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熟悉编辑出版流程后,首先分配到记者站工作。编辑部的有培养前途的业务骨干也要去记者部锻炼,让其承担更大的责任。同时,也强调让年轻员工到要闻部锻炼,提高其综合素质与独立工作能力。让员工在重大的报道中学习。南方报业还应用各种培训手段为员工提供系统化与制度化的学习机会。包括众多培训形式与培训项目。既有师徒式的在职培训,也有脱产的集中学习,如对中层管理者集中进行经营管理培训。通过举办集团各线领头人交流学习
会、集团内部优秀人才经验系列交流会等形式使个人拥有的知识与技能通过有效的方式得以在内部扩散、交流与共享,提高整体的知识水平。选送业务突出又积极上进的员工,进入国内外各高校、研究机构和学习机构学习访问或深造。南方报业还与中山大学合作举办)EMBA课程培训班,培训包括集团社长、总编辑、总经理在内的集团中、高层管理者,以求全面提升中高层人员报业运营的能力。建立内部人才竞争机制,合理配置人才。同时,实行全员聘任、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通过竞争上岗、层层聘任与双向选择,形成选能用贤、优胜劣汰的机制。改革分配制度,建立收入与贡献挂钩的激励机制。对一线采编人员,彻底取消职称、职务等非绩效因素考评依据,员工所采写的稿件或所编辑版面的数量与质量成为决定着绩效工资高低的唯一标准。对负责管理和协调一线采编人员的人员,结合市场因素与该报实情,对绝大多数岗位进行其绩效工资的固化。同时,根据新闻采编工作的专业特点,将考评标准细化,尽量做到对绩效进行科学合理评估。由此,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拉开收入差距,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提高报纸的质量与生产效率。
七、产业集群式发展
媒体发展的的各个要素,都将蕴涵着媒体产业发展的生长点,因此,要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培育这些媒体产业发展的生长点。譬如,要实现媒体产业集群式发展,其中建立传媒产业的内容原创基地、内容产业的生产基地、传媒产品的销售贸易基地以及传媒产品的消费基地至关重要,而要做到这些又需要其他各层面要素的相互配合和支持,为此,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在研究框架中的六个层面上,积极培育媒体产业的各个生长点,是本系统工程中的基础工程。
1、线工程建设———锻造媒体产业发展价值链。
通过创建各种机制,锻造媒体产业发展价值链,提高媒体产业规模经济效应。事实上,目前我国媒体产业内部,虽然媒体组织为数不少,但规模经济效应十分低下,为此,规模经济效应低下是制约我国媒体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其主要原因是产业内部以及产业之间的关联性极差,为此,通过创建各种有效机制,在不同层面之间以及在同一个层面的不同要素之间在纵横两个维度建立价值链,是本系统工程中的关键环节。
2、面工程建设———建构媒体产业
发展的系统工程。在培育生长点,锻造价值链的基础,系统构筑我国媒体产业发展的系统工程。媒体产业发展的系统工程,不仅是一项经济与产业发展问题,而且也涉及到技术发明和社会进步的问题,需要系统化、全方面按照系统工程思想解决。南方报业核心竞争力的开发路径大致可以概括为以多品牌协同和有限多元化战略带动组织资本、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协同提升过程。目前只能说,南方报业找到了一条比较恰当的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途径,而南方报业是否已经真正具备了核心竞争力,还需在更长时间里经受市场的检验。
八、现状与问题
然而在我们为南方报业走上独具特色的品牌之路欢欣鼓舞的时候, 也应该注意到, 在轰轰烈烈的品牌创建活动之后, 应该是“静悄悄”的品牌提升过程。而“南方报业”的品牌在一炮打响之后却大兴“改造”工程。2002年8月6日起,《南方日报》全面改版, 确立华南地区主流政经媒体地位; 2003年8月6日,《南方日报》二度改版, 增设投资、IT、旅游、汽车、健康、成才六大专业周刊, 进一步强化政经媒体的特色, 培育有效目标市场; 2003年12月12日,《南方日报》三度改版, 增辟珠三角新闻板块, 进一步贴近都市, 贴近生活。媒体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是必然趋势, 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在这些火爆热闹的改版、更替、扩张的同时,是否留意到, 南方报业的各子报子刊在确定不同品牌理念的时候, 是否对其品牌的核心价值进行了清晰的定位, 营销战略是否受到战术目标的左右而偏离对核心价值的追求, 为何诉求主题如此月月新, 年年变? 如此这般, 虽然也花费了许多精力、人力、财力来塑造形象、扩大影响,近年来品牌资产、整体价值感与品牌威望也确实有所提升, 但却没有想象中那样令人振奋。与此相比, 维亚康母、时代华纳、迪斯尼、DISCOVERY、贝塔斯曼、《财富》、《福布斯》等世界著名的公司或产品品牌正在成为跨国传媒集团进入我国的尖兵, 一步步开始进入我国传媒产业的市场, 不但已经获得了很高的知名度, 受众美誉度和忠诚度也在不断提升。开展品牌战略管理首要的一条就是要定位并维护和宣扬品牌的核心价值, 其实这早已成为许多国际一流品牌的共识。所谓的媒介品牌定位是指对媒介产品和媒介形象的策划行为, 目的是使它在目标受众的心智中占据一个独特的有价值的位置, 让受众对其整体品质或优越性做出有利的感知。品牌核心价值是品牌资产的主体部分, 它让消费者明确、清晰地识别并记住品牌的利益点与个性, 是驱动消费者认同、喜欢乃至爱上一个品牌的主要力量。品牌核心价值概念意味着品牌不仅要建设单一产品, 而且要为更多产品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产品只是品牌内核的印证载体, 而品牌是产品发展的平台和轨迹。品牌管理的中心工作就是清晰地规划、勾勒出品牌的核心价值, 并且在以后的品牌建设过程中, 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个核心价值。久而久之, 核心价值就在受众大脑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并成为品牌对受众最有感染力的内涵。目前,中国传媒已逐步形成规模庞大的产业, 在建立健全传媒市场化的同时, 又不得不面临全球化的竞争。南方日报传媒集团与其他传媒组织一样, 必须一步步迈向品牌竞争的阶段,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如何出色地运用品牌这一战略工具和方法, 有效地抵御境外传媒集团的竞争, 逐步成长为在中国乃至世界具有广泛影响力和较高信誉度的实力雄厚的传媒集团, 在未来激烈的传媒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四篇:南方日报报业集团考评规则(模版)
南方日报报业集团考评规则
1.稿件的分数由报社定额管理考核小组评出,并报社委会有关领导审定。在各个品种中,凡是达到一等和突破一等标准的稿件,由总编辑审定。
2.记者每月按见报稿计分,完成任务后全额发给奖金。超过任务之后每分奖5元,多超多奖不封顶。完不成任务的,每欠1分罚款5元,多欠多扣不保底。
3.记者走漏新闻,按走漏新闻的新闻价值以及所造成的影响,予以扣分,情节严重的通报批评,直至行政处分。
4.没有站得住脚的客观原因,记者一年内累计有4个月不完成任务的,经社委会批准,次年降职聘任,并视情况确定是否降低其行政、专业职务和经济待遇。
5.既采又编和有其他任务(包括报社指定的任务)或正常休假的记者,由部主任视情况核减其定额基数,并报报社定额管理考核小组掌握。
6.各记者站定额基数下浮比例和记者站负责人任务减免,按下列办法执行:深圳、珠海、佛山记者站定额基数下浮15%;汕头、韶关、肇庆、湛江、江门、中山、东莞、惠州站下浮20%;梅州、阳江、清远、茂名站下浮25%;汕尾、河源、潮州、揭阳、云浮站下浮30%。凡担任记者站、办事处领导职务的,在此基础上再下浮5%。有发行任务的站,在发行工作高峰期向采通部说明有关情况,酌情减任务。
7.采写批评报道的专职人员,因其工作的特殊性,另行订出考核的办
法。
8.由报社组织的专题采访活动,有关记者参与时间长,难以完成定额任务的,可临时改为领本部平均奖。
9.奖金发放办法:考核小组每月对所有采访人员进行计分考核,编制出定额完成情况统计表,经考核小组负责人签名后,交计财科填写稿酬单直接发放给个人。
10.摄影部根据此方案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从本部的实际出发,另行订出实施细则。
编辑考核办法
一、管理原则及适用范围
管理原则:按版计分,以分计奖,奖金到部,部内根据贡献大小分配到人。
适用范围:有资格参加职称评定的编辑。
二、标准版与基本分
以小五号字通栏62行(半版)作为标准版。每个标准版的基本分确定为:影视天地、音乐音响、孩子乐园、美与设计、假日娱乐、南方集邮、舞台上下、海风、女性世界、文艺评论、艺术收藏、书林、新论丛、笔谈、珠三角风情、珠三角经济纵横、畅游天下、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健康、读者心声、每日文摘:40分;
大特写:30分;
九州经纬、港澳台新闻:25分;
要闻:23分;
广东新闻、广州新闻、珠三角社会生活:20分;
体育新闻:16分;
国内新闻:15分;
国际新闻:17分。
金融市场:20分,其83行股市行情表:8分。
超过62行的版,基本分为40分的版每增加一行加0—3分,其它版每增加一行加0—2分。因缺广告而临时用文字稿填版面的,基本分为40分的版也按每行加0—3分计算,其它版按每行加0—2分计算。被广告冲版、因临时调整版面被冲版,仍计算基本分。套红版加1分,彩色版加3分。经社委会批准改排六号字的版,小五号的62行等于六号的70行,小五号的83行等于六号的95行。
三、质量分
各版按内容和形式的质量高低分为5个等级:A、B、C、D、E。A等:在基本分上加200%;
B等:在基本分上加100%;
C等:在基本分上加50%;
D等:不加分;
E等:在基本分上倒扣50%—100%。
四、各版等级的确定与产生办法
A等:经过精心策划,整个版能体现指导性、可读性、服务性的相统一,有70%以上稿件可读性强,有40%以上标题新颖、引人注目,文章长短搭配恰当,版面有创意。
B等:整个版具有较强指导性、可读性、服务性,有50%以上稿件可读性强,有30%以上标题新颖、引人注目,版面美观。
C等:整个版具有一定指导性、可读性、服务性,有40%以上稿件可读性强,标题和版面较好。
D等:稿件质量、标题、版式均一般化。
E等:稿件内容违反宣传纪律,或舆论导向出现偏差,或安排了有偿新闻,或受中央、省主管部门批评,或因编辑失责出现重大差错,或因工作拖沓不能按时交版造成出迟报1小时以上。
由新华社供稿的国内新闻版、国际新闻版,由各部供稿的要闻版、广东新闻版,主要从稿件精编、标题制作、版面设计方面进行考核。理论版注重从针对性是否强、理论观点是否新、是否通俗易懂方面进行考核。文艺、副刊版主要考核其有无及时反映新的文艺观点、文化热点现象,作品是否雅俗共赏、有无较大的影响力。理论、文艺版能组织到名家优秀作品的,评定等级可偏高。
各版等级由新闻采编中心考核小组评定。专业性较强的专版难以鉴别时,可征询分管社委的意见。争议较大的由总编辑召集有关社委及采编中心主任议定。
第五篇:南方日报采编人员定额管理方案
南方日报采编人员定额管理方案
实行采编定额管理的指导思想是:通过实行采编人员定额管理,全面调动采编人员的积极性,坚持以提高新闻宣传质量为中心,努力实现权威性、指导性与可读性、服务性的有效结合,达到社委会提出的新闻改革的目标。
记者考核办法
实行记者定额管理的总体要求是:根据社委会提出的采编定额管理的指导思想,围绕提高稿件质量这一中心环节,鼓励记者深入实际采写重大题材新闻、鲜活新闻、昨日新闻、独家新闻,精心经营典型报道、深度报道、批评报道三个拳头产品,并在写作方面锐意创新,改进会议报道、经济报道、政务活动报道方面的写作,多出有新意的佳作。
一、实行定额管理人员:
有资格参加职称评定的采访记者、半采半编记者。
二、新闻稿的品种要求:
为保证本报新闻宣传质量的提高和拥有更大的信息量,要求助理记者以上的从事采访活动的人员,每月必须至少完成下列八个品种中的两个品种:1.新闻事件;2.典型报道;3.深度报道;4.鲜活短新闻;5.独家新闻;6.针对性强的提出问题的报道;7.批评报道;8.重大题材。
只完成一个品种的,扣20分,如两个品种也完成不了的,则扣50分。如超额完成品种,每超一个品种奖励10分。考虑到体育部、读者来信部、综合副刊部、文艺部的情况比较特殊,不强求完成“两个品种”,社委会将根据这几个部的情况,另提出有关要求。
三、定额基数:
参照高级记者、主任记者、记者、助理记者和见习记者的奖金计分标准,分别定出每人每月完成160分、140分、120分、100分、70分(见习期第一年)至80分(第二年开始计)的任务指标。初到报社的见习记者有一个“适应期”,头三个月如完不成任务,可不扣罚,第四个月开始按规定执行。未定任务的一些特殊部门的新记者头三个月按报社采编人员的超额奖的七成发给,第四个月开始足数发给。
四、各类稿件分值
1.典型报道
特等(特大典型)130分以上
一等(题材和写作兼优,获得大家好评,且很有典型指导意义的作品)80 100分二等 50 70分
三等(小典型)30 45分
虽属典型,但未写出“典型”的味道,只能按三等甚至一般稿计分。
2.深度报道
一等(体现权威性、指导性与可读性的有机结合,既有思想深度又有理论力度)80 100分二等(针对性强,表现手法较好)50 70分
三等(针对性强,表现手法一般)30 45分
未经营好的“深度报道”,按一般稿计分。
3.新闻事件
一等(题材好,时效性强,表现手法生动,可读性强,社会影响大)80 100分二等(可读性强、情节感人)50 70分
三等(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写法一般)25 40分
四等(一般的小新闻事件)15 25分
属昨日发生的新闻事件,从优记分。
4.鲜活短新闻
一等(以小见大、时效性强、写作新颖)50 70分
二等 30 40分
不属短新闻的活鲜作品,参照这一条计分。
5.提出问题的报道(包括热点话题)
一等(采写难度大、新闻性和针对性强、写法新颖,所提问题有深度、有一定指导性)80 100分
二等 60 70分
三等(提出了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或抓住了社会生活中的热点,但写法不够活或回答问题不够中肯和有力)30 50分
经济报道能从社会生活、群众关注的问题入手,把稿子写活,可参照这一条计分。
6.批评报道
一等(题材重大、针对性强、社会反响强烈、社会效果好)100 120分(采写难度特别大的可超过120分)
二等 70 90分
三等(泛指某种社会现象综述性的批评报道)45 65分
四等(一般性的小批评报道)25 40分
7.独家新闻(虽属本报独家刊登,但只是一般性的新闻不在此列)
一等(题材好、表现手法新、社会影响大)90 100分
二等 70 80分
三等 50 60分
8.会议报道
一等(立意新、主题鲜明、从导语到行文都摆脱了会议报道的陈旧写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60 90分
二等(能跳出常规性会议报道的框框,可读性较强)40 50分
三等 30分
四等(一般性的会议报道)10 20分
有一些主题严肃的重要会议,难以突破常规的写法,但作者已作出很大努力以力求写活的,可在二、三等标准之间打分。
9.一般稿
一般消息 10 20分(如导语精练,内文语言生动可加10 15分)
一般通讯 10 30分
10.依据文件发稿,按一般稿计分。如属重大题材、重大新闻,记者能争取到本报首先发稿,另加10 20分。将文件作为新闻由头,报道内容是记者采访得来的,可按上列类别(深度报道、提出问题的报道等)的标准计分。
11.情况反映
一等(针对性强、反映及时)40 50分
二等 20 30分
12.要闻简报、市县速递 6 10分
13.岭南快讯 6 8分
14.简讯(南粤短波等)5分
15.无题新闻3分
16.为鼓励各专业部记者下基层采访,凡离开广州市管辖范围采访回来的稿件,计分之后,再视工作难度大小上浮20 40%。记者站记者到边远山区乡镇采访,也按此执行。其工
作难度由部主任确定后报定额管理考核小组。
17.为鼓励专业部的记者与记者站的记者合作采写稿件,合作稿可各自按70%计分。
18.专业部两名记者合作写稿各按七成计分,三名以上合作各按六成计分。
19.记者与通讯员合写稿件,记者执笔的计全分。记者带实习生有指导的任务,凡与实习生合写的稿,记者计全分。
五、考核办法:
1.稿件的分数由报社定额管理考核小组评出,并报社委会有关领导审定。在各个品种中,凡是达到一等和突破一等标准的稿件,由总编辑审定。
2.记者每月按见报稿计分,完成任务后全额发给奖金。超过任务之后每分奖5元,多超多奖不封顶。完不成任务的,每欠1分罚款5元,多欠多扣不保底。
3.记者走漏新闻,按走漏新闻的新闻价值以及所造成的影响,予以扣分,情节严重的通报批评,直至行政处分。
4.没有站得住脚的客观原因,记者一年内累计有4个月不完成任务的,经社委会批准,次年降职聘任,并视情况确定是否降低其行政、专业职务和经济待遇。
5.既采又编和有其他任务(包括报社指定的任务)或正常休假的记者,由部主任视情况核减其定额基数,并报报社定额管理考核小组掌握。
6.各记者站定额基数下浮比例和记者站负责人任务减免,(略)有发行任务的站,在发行工作高峰期向采通部说明有关情况,酌情减任务。
7.采写批评报道的专职人员,因其工作的特殊性,另行订出考核的办法。
8.由报社组织的专题采访活动,有关记者参与时间长,难以完成定额任务的,可临时改为领本部平均奖。
9.奖金发放办法:考核小组每月对所有采访人员进行计分考核,编制出定额完成情况统计表,经考核小组负责人签名后,交计财科填写稿酬单直接发放给个人。
10.摄影部根据此方案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从本部的实际出发,另行订出实施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