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中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
浅谈如何提高中学生体育意识
杨德胜
当今的中学生,来至父母、亲人的期望,他们的学习压力不断增加,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学习和补习上,加之,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提高升学率是各个中学竞争的指标,体育在学生、老师和家长看来,属于副课,重视程度不够,这是体育课程存在的现状。对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从以下三点,对体育的重要性进行简述。
一、积极锻炼,获取良好的身体素质从学生抓起
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是社会对每一个学生的要求,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需要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身体素质,学生时代正是身体成长时期,锻炼身体的大好时间,因此,在学生时代树立积极锻炼身体的意思是非常有必要的,现在的中学生由于学习等各方面的压力,很少时间锻炼身体,这是很可悲的,中学生应该给自己定一个时间表,把锻炼身体的时间安排出来。不能忽视。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经常见到有学生在课堂上晕倒的现象。这样的学生大多是因为体质差,不愿参加体育锻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体质的差异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未来。只有全面重视教育锻炼,才能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促进学生健康方面我们体育教师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我们的学生也应该积极加强体育锻炼,这决不是一句空话,要落实。积极推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重视体育课程,从社会大环境抓起
在全社会推行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更加强调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各个层次的教育工作者在思想都提高了认识,更加重视学生健康,学生的身体素质。各级领导对学校体育的指导、关心、重视,是我们体育教师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学生的自由活动时间多了,体育外堂课有了保证,从而推动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体育设施的保障。相比以前,现在的体育设施比以前要好的多。在各个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全社会对升学率的追求使得我们的体育教育仍然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学生从心里就不重视体育。所以要想使我们的体育教育更上一个台阶,就需要全社会来共同把体育事业推向前进。通过各种培训学习,使教师的业务能力比以前有较大的提高,教育思想也比以前更加先进。在全社会努力和新课改的机遇下,积极推行优质教学,积极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强学生积极锻炼的意识,从而推动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三、学生、教师要强化体育意识,树立积极体育观
学生的体育意识强弱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效益和体育观的建立。长期以来,中小学生体育意识薄弱,要想改变此状况,首先让学生体验到体育活动中的乐趣,激发起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其次是在学校中营造体育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再次要改革中小学体育竞赛的制度,增强小型多样、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级别、不同项目的趣味比赛,智能与体力结合的比赛等。
在体育教学中,首先应当转变教师旧的教学指导思想,变被动式教学为主动式教学。主动式教学,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由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只有教师转变了旧的教学观念,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真正学到体育的技能技术,并能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总之,树立积极的体育观,对学生、对教师都将使之受益终身。
(作者单位:贵州省天拄县渡马乡中学)
第二篇:浅谈中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浅谈中学生体育锻炼与健康教育
随着健康教育的发展,健康教育的科学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一般认为,健康教育分为大众健康教育和学校健康教育,其中,学校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的基础。本人围绕中学生健康教育的主题,浅谈青少年体育锻炼和健康教育问题。
健康是人一生中最大的财富,长期以来,人们对健康有不同的认识。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宪章中提出健康的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三维观是健康概念的精髓,是二十一世纪每个人所追求的目标。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绝不能忽视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中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家长和教师都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心理的变化,让学生在繁忙的学习中快乐地成长。所谓心理健康是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适应能力和效能的状态。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紧密联系在一起,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而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锻炼是身体健康的决定因素,所以,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与体育锻炼密不可分。
首先,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是巨大的,体育锻炼能产生愉快感。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中最容易出现心理障碍,而且,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向别人倾诉,思想处于紊乱状态,导致在学习上不求上进,对生活失去信心。要更新思想必须改变他的注意力,而调节情绪的方法很多,多听音乐和积极参加各类运动都能很好地调节情绪。对于心理上出现的障碍,如不及时抑制,就会导致一些恶性事件的发生,如学生开始吸烟、喝酒、上网,一旦上瘾,他们就会不择手段实现自己的嗜好,开始做一些与学习相悖的事情。人类是理性的动物,同时也是赋有感情的动物,运动能有效地调节中学生的心理状态,使他们稳定情绪,排除忧愁、烦恼、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重新找回自我,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其次,体育锻炼还对提高个人的能力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包括想象力、创造力、应变能力等。很多人把运动看成是简单的身体活动,把强身健体作为锻炼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忽视了锻炼对提高个人能力的意义。其实,任何一项运动都能丰富个人的想象力,比如,练太极拳、做广播操、打篮球等,都能提升个人的思维能力。有创造力才能出成果,反过来,成果是创造力的体现。就奥运冠军刘翔而言,他的身体素质赶不上那些“黑人”,但是,跨栏具有较强的技术含量,这在具备良好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对运动员及教练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而刘翔正是因为有技术上的创新,才会夺得奥运金牌。体育运动还能提高个人的应变能力,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当两个骑自行车的人快要撞到一起时,经常从事运动的人,本能的反应就是停车或绕开,不经常运动的人,往往是不知所措地大喊一声。这只是一个关于应变能力的简单例子,实际上,在处理任何突发事件时,都需要有很强的应变能力。
再次,体育锻炼有助于在社会交往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现代社会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人际交往中,因受家庭及社会的影响,人们总会有不良的心理倾向。学生交往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如老怀疑别人,不与别人交往,导致性格孤僻、内向,长期以往,学生就会有心理性疾病。以篮球比赛为例,在赛场上,两球队队员都很勇猛,但他们并不是敌对关系,他们不忘“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口号,他们深知,赛场上体现的是一支球队的素养和品质,队员间是交往也是学习。球队内部成员之间也是一种交往,在比赛中交往的情感是用肢体语言来表达的,只有默契的配合,才能发挥团队的凝聚力。在这些比赛性活动中,学生通过直接参与或观摩,会预测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相互尊重、相互守信、相互宽容就会体现出来,和谐的人际关系就能得以实现。
最后,体育锻炼能激发人的上进性。现代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锻炼学生身体的同时,也在塑造他们的心灵。中学生在运动中产生自信和动力,然后以积极向上、顽强拼搏的精神面对学习和生活。养成了这样的良好习惯,他们将会受益终生。
因此,中学生的体育锻炼与健康教育息息相关,作为一名基层的教育者,我深刻地体会到,体育锻炼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只有注重学生的体育锻炼,才能培养大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
第三篇:中学生体育锻炼调查问卷
中学生体育锻炼调查问卷(女生)亲爱的同学: 您好!为了了解中学生体育锻炼的情况,为中学生如何提高身体健康水平提出建议,我们组织了本次调查活动。本次调查无需填写姓名,所有回答仅用于统计分析,请您如实填写。衷心的感谢您的帮助和支持!
1、你的性别是()A 男生B 女生
2、你的年级是()A高一B高二C高三D初一E初二F初三
3、你认为你现在的饮食结构是否合理?A非常合理B还好 C摄取不合理,比较单一
4、睡眠关乎一个人的体质,你每天睡眠时间多久?A不到6个小时B 7~9个小时C超过9个小时
5、你认为体育锻炼重要吗?A 重要B 无所谓C 没有用
6、你一周平均锻炼几次?(含体育课)A 每天锻炼B 2-4 次C 1 次以下D 基本不锻炼
7、你一般在什么时间锻炼?A 早上B 中午C 下午D 傍晚
8、你比较喜欢的运动项目是()A 田径类B 球类C 形体类D 武术类
9、(可多选)你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什么?()
A 增强体质 B 缓解压力 C 兴趣爱好 D 减肥
10、你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满意吗?A 满意B 一般C 不满意
11、最近你有没有生过病?严重与否?
12、你对自己目前的体育锻炼状况满意吗? A 满意B 缺乏锻炼C 很不满意
13、(对自己体育锻炼状况不满的同学回答)你打算改善自己的体育锻炼状况吗? A正在实施 B 想改善,但是没有具体计划C 无所谓
14、(锻炼较少的同学回答)你认为导致你锻炼较少的原因是什么?
A 没有体育设施B 没有时间C 缺乏毅力D 对体育锻炼没有兴趣
15、你认为缺乏充足的体育锻炼会影响今后的生活学习工作吗?
A 一定会影响 E 不固定 B 有影响,但是不大C 没关系,不影响
16、你对学校开设的体育课满意吗? A 满意B 一般C 不满意
17、你是否经常学校组织的运动会?A是,那是很好的锻炼机会B参加过一两次,没得名次就不参加了 C 从没参加过,实力不行
18、最近一次体检你的肺活量多少?
19、你对体检项目结果关心吗?A、很关心(很少)B不怎么关心,无所谓C一点都不关心,反正不会有大病
20、亲爱的同学,你对中学生体育锻炼和中学体育教育方面的建议是什么?
1、不要占用体育课
2、完善体育设施
3、多安排体育课
4、多安排活动
南京市审计学院社会实践
第四篇:浅谈中学生膳食营养及体育锻炼习惯
浅谈中学生膳食营养及体育锻炼习惯
摘要: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平衡膳食是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是维持青少年身心健康和促进其全反面发展的基本特征,而科学的体育锻炼又可以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提高其健康保证。加强体育锻炼的同时,而科学的体育锻炼的同时给予足够的营养补充,更有利于身体的迅速生长和健康发育。
关键词::中学生 膳食营养 锻炼习惯
1前言
健康是每个人生存、文明生活、高效率学习与工作的前提。体育与健康课的功能是综合性的,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它对促进青少年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健康成长,提高生活质量,调剂学习和生活节奏,增添学习和生活乐趣有重要意义。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适应能力与疾病的抵抗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增强对挫折的承受力。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东莞市某中学抽样学生323名,其中包括男生167人,女生156人。2.2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 结果与分析
处于生长发育期的中学生,对膳食营养及体育锻炼的知识有限,体育教师在上好一节体育课的同时,更应该从学生的膳食营养,结合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体质,全面真正意义的上好《体育与健康》。因此体育教师还应该认真掌握好基本的营养学知识,适当的传授学生这方面的知识。
通过不记名方式对抽样的323名初一(男生167人,女生156人)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23份,收回317份。经检验其中有311(男生163,女生154)份为有效问卷。
儿童那么明显,生长时期往往更长一些。在这样的后期一旦能充分供给营养,就会表现出强烈的赶上生长,到最后完全可能赶上营养好的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水平。3.3膳食营养与形体发育
研究表明、孩子身材的高矮,约60%取决于父母的遗传因素。而按科学的方法抚育孩子可使孩子的身高增长十几厘米,但是先天不足可以通过后天来弥补。一般而言,人到20~25岁就不再长高了,而在这段年龄之前,供给足够的营养,即各种儿童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素,可促进孩子的身高增长。具体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饮食调理: 3.3.1供给充足的蛋白质
蛋白质是儿童生长发育的最佳“建筑材料”,成人每天约需要蛋白质80克,青少年相对需要更多些,不仅要保证蛋白质的数量,还要讲究质量。动物性食品,如鱼、肉、蛋、奶类所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齐全、营养价值高,应保证供给和需要。3.3.2供给丰富的钙质
钙是构成骨骼的重要原料。中学生每天需钙1200mg。饮食中要注意供给含钙丰富的食物,如奶类、豆类及其制品,芝麻酱、海带、虾皮、瓜子仁及绿叶菜等。提倡青少年多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因阳光中的紫外线能使皮肤中的脱氢胆固醇转化成维生素D3,从而有助于钙的吸收。3.3.3少吃糖
糖吃多了易影响食欲。进食量减少,势必影响营养素的吸收,而且糖在体内代谢的中间产物丙酮酸和乳酸增多、需要碱性的钙来中和,钙的消耗量增加,必然影响骨骺的生长。此外,茭白、竹笋、青蒜、菠菜等含草酸多的食物,能与食物中的钙结合成不溶性的草酸钙,使食物中的钙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因此,应注意糖的食用方法或少食用。3.3.4认真吃好早餐
早餐要吃饱吃好,因为如果不吃早餐,机体为了供给上课用脑及活动的能量消耗都得动用体内储备的蛋白质,这就好比釜底抽薪。长此下去,就会因缺乏蛋白质而影响生长发育及身高。3.4营养与身体素质 3.4.1营养与身体免疫力
身体免疫力就是机体对外界各种传染病的抵抗能力。如果机体具有很强的免疫抗体,就能抵挡各种入侵的致病菌,人体就不会发生某些传染病。
每天活跃地从事户外运动是很有必要的。
3.6在青少年膳食营养与体育运动习惯中存在一些误区: 3.6.1运动量越大越好
不少人认为,运动越多越好,大量激烈的运动如短跑、长跑等对身体并不利,这些无氧运动在身体中堆积了大量的乳酸,可导致身体酸中毒。而有氧运动尤其是慢跑、登楼、跳绳、跳操等下肢的运动,可以促进长骨干骺端软骨细胞的分裂增殖,对身高的增长很有帮助。传统认为打篮球等跳跃性的运动有利身体长高,但激烈的竞争运动往往容易造成骨骼的损伤。
3.6.2大清早起来锻炼
运动的时间以下午放学后吃晚饭前这段时间最适宜。一些家长为督促孩子锻炼,大清早把孩子从熟睡中叫醒,严重影响了孩子睡眠时生长激素的分泌,对长高反而无益。3.6.3营养越多越好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的饮食营养越充分越好。其实不然,优质蛋白有助于青少年生长发育,瘦肉、鱼、鸡蛋、牛奶等可以适当多吃,蔬菜水果能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但肥肉、奶油、油汤等富含脂肪的食物应该少吃。另外,含有咖啡因的食品,如可乐、巧克力等,宜少吃或不吃,咖啡因易导致中枢神经过度兴奋,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不利。3.6.4运动后才多补充水分?
在运动中,出汗丢失水分和呼吸排出水的量都很显著。运动产生大量热量,必须散出体外,为了散热就会出汗,而汗液蒸发的过程可以带走大量热能,降低体内的温度。若不注意水的营养,不及时补充水分,常常会引发体内缺水,也可称为“体渴”,“体渴”不及时解决就会导致脱水。当出汗量达到体重的1%~2%时,即可损害体力、运动能力和认知能力。运动强烈程度与季节不同,对于补水的需求量也有所不同。如耐力运动时每小时可丢失1.5升或更多的液体,夏季运动1小时出汗1~1.5升是很常见的。
第五篇:浅谈中学生体育锻炼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浅谈中学生体育锻炼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韶关市第十三中学叶爱旗
摘要: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其“健身”的功效人所共知。但学生对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影响认识较少,本文就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进行论述,为以后的体育教学中运用体育手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关键词:体育运动;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1前言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充满挑战,充满竞争的时代。在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的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也日益加快。现代人承受着人类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压力,特别是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了中学生许多心理疾病,并且这种现象日趋严重,这种疾病主要表现在:精神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睡眠障碍、网络及游戏成瘾、情绪失常等,这严重影响了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为此本文对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作进一步的论述,以更清晰的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全面地认识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功能。2心理健康的界定、标准 著名美国心理学家杰哈塔(JAHODA.M.)将“心理健康”定义为一种“积极的精神健康”(positve mental health),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来说很有教益。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我国学者将心理健康定义为有幸福感和安定感,身心的各种机能健康,符合社会生活的规范,自我的行为和情绪适应,具有自我实现的理想和能力,人格统一和调和, 对环境能积极地适应,具有现实志向,有处理、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具有应变、应急及从疾病或危机中恢复的能力。各界对其评定标准都有不同,至今尚无统一的说法。现代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学生中心理疾病患者越来越多,尤其在经济比较发达、生活节奏快的地区更为严重。这当中,中学生占有很大比重。社会越是向前发展,对人的要求就越高,需要人们不断战胜自我,完善自我。人们愈来愈重的心理负荷,不可避免地要加剧心理冲突。现代科学研究表明,30%~75%的生理疾病与心理因素、生活境遇有关,心理因素对人们健康的影响比以往我们所想象的更广泛、更复杂。国际有关专家预测:21世纪是精神疾患更为严重地威胁人类的世纪。我国医学界和残联调查结果表明:中国精神病人的患病率正在迅速增长。目前,全国已有1000多万精神病人,而其平均患病年龄是25岁,每天自杀的人数为400人,自杀未遂者是它的10倍,有自杀动机的人就更多,而在这些资料数据中,中学生所占比例为50%以上。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承受不了巨大的学习压力而离家出走或自杀的不足为奇如:
江西丰城市第二中学高三(2)班副班长的卢某随着高考日期的一步步逼近,终于承受不住高考带来的巨大压力,于1998年7月3日上午在家中用一条绳索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是丰城市110在近期内受理的第二起因高考压力而引发的自杀事件。
据悉,卢某平时性格就比较内向,不太爱说话,但他在学习上却一直严格要求自己,所以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父母对他期望很高。上高中后,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重重压力使他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只知埋头苦读,生活中毫无乐趣可言。终于在临近高考的前几天,承受不了如此重大的压力,留下一封遗书,用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道出了一名高考学子的心声。
这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受不了沉重的学习压力而选择自杀。因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从事研究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并从中得出体育运动对学生的心理有着非常大的积极影响。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4.1 体育运动有利于个性心理的完善
体育崇高“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崇尚“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来培养和塑造人良好的个性心理,这点许多人都能达成共识。因为参加体育锻炼本身就必须与克服困难、制约和调控自己的某些行为,以有利于在竞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珍惜自己获得胜利的权利。同时每一个参与体育活动的同学都承担着让对手尽其所能的义务,通过活动的方式表达团结、友谊、和平、进步等人类先进的思想和愿望,在合理规范的竞争中锻炼自己的品行,并在成功与失败、荣誉与耻辱、竞争与退让、个人与祖国之间做出选择,在选择中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对培养和塑造良好个性心理以及修正个性的不足,都是十分有利的。4.2 预防心理疾病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中学生中心理疾病的比率明显升高。到1998年底,全国大学生患心理疾病的比率已达到20%以上,而且还在呈上升的趋势。这说明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来大,在中国,因患心理疾病被迫退学的学生人数占因病退学总数的64%,高居病退的首位。大量研究表面,体育活动能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美国一项调查显示,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消除焦虑症的治疗方法。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对学生做跑步试验,发现跑步可以减轻学生在考试期间的焦虑情绪,而且发现适当的步行(达到最大吸氧量的35%~65%)也能降低焦虑状态和血压。有人认为有氧练习可以提高脑部血流和氧气的输送,从而不断提高心理状态。动物研究表明,有规律的运动可导致脑部结构发生持久性的变化,包括产生额外的血管分支和神经末梢,而且运动训练可以明显地改变脑电波的活动。脑部分泌的多种化学物质或神经介质,还有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素肾上腺等,以证明这些物质的失调与抑郁症及其他的心理障碍有关。运动可以通过维持脑内这些物质来治疗和预防抑郁症。
4.3 体育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顽强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标志。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既是对身体的锻炼,更是对意志的考验,不敢奋斗、不坚持、面对困难面对伤病低头、懒散、懈怠、无所作为,为体育运动所不齿;而敢于向困难挑战、敢于向自己的极限挑战、勇于拼搏,则是体育精神的充分体现,如果学生能在紧张、激烈的运动对抗,敢于向自身运动极限的冲击,必定产生强烈的生理、心理负荷,它就要求参与者必须动员较大的(有时是极大的)意志力,克服自身心理、生理与运动项目的矛盾,达到完成预定的任务。而这一运动过程中,学生的意志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4.4 体育运动能使学生快乐,调节情绪
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的实行。独生子女越来越多,长期的宠溺教育环境中养成现在的中学生比较娇气。因此当他们受到强大的学习、生活双重压力时就会出现不良的情绪如:忧虑、沮丧、惧怕、贪求、怯懦、忌妒和憎恨等,都不利于中学生的健康。
研究证明,体育运动却可以调节人的身体机制进而影响恶劣的情绪。而在体育运动时,可使人的心理保持适宜的紧张度。人体各器官系统可以用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总保持在相应的紧张状态。体育运动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的锻炼,可以提高人体对快节奏生活的应变力和耐受力。使中学生可以减少和各种身心疾病。
4.5树立成就感
顽强、果敢,具有强烈的成就意识,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现代人特别注重自己的人生价值,注重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而体育运动在体现人的价值方面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也使得体育成为了影响极为广泛,备受人们关注的事业。体育活动的成效应无疑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有益。人们在参加体育活动并坚持锻炼中,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得到增强,运动技能技巧得以提高。当取得这些成绩后,人就会产生自我成就的认识和情感体验,产生愉快、振奋和幸福感。因此,适宜的体育活动可以使人们重新认识自我,把握自我,提升自我,尤其能使有忧郁情绪的锻炼者获得心理满足,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增强自信心,消除忧郁。
4.6体育运动能强化学生的自我概念和自信心
所谓良好的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研究表明,通过体育运动后运动者的自我概念清晰度明显提高,这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养成克服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时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其选择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我兴趣和能力进行的,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其运动的内容,从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运动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和实力。由于学生能坚持体育锻炼使身体得到锻炼,情绪得到宣泄,而随着体育锻炼对形体的改变,这种改变让体型更健美,使人更自信,使锻炼者的心理处于一个较为健康的状态,这些无形之中使中学生建立了良好的自我概念。
4.7 体育运动有助于消除疲劳
研究表明,体育运动能提高诸如最大输氧量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从而减轻疲劳、消除疲劳。所以,当学生学业负担重、心理压力大产生疲劳时,可通过适当的体育运动来进行心理调节,使人的情绪处于积极良好状态,从而有助于消除疲劳,提高学习效果。“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它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人的身心是相互影响、密切联系的统一体,积极向上、乐观愉快的情绪能加速消除疲劳。各类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运动项目很多,不同的项目具有不同的锻炼价值,对人的心理健康也有不同的影响。体育锻炼的效益常常是一种综合效益,这些项目的划分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其中不少项目有一定的交叉。可以从以下几点建议中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进行锻炼:
5.1经常参加拳击、速降滑雪、跳水、乒乓球、羽毛球、射击、跨栏等项目,进行这些项目,从而帮助你养成果断的性格,更好的应对强压力的学习生活。
5.2经常参加橄榄球、冰壶、篮球、排球、接力跑、曲棍球、棒球等集体项目,可以帮助你逐渐改变孤僻的习惯,加强自己的社交能力。
5.3经常参加竞走、摔跤、吊环等难度大、动作复杂项目可以改善的己逞强、易自负的短处,或找些高技术能力者进行比赛,从中发现不足而改变自己的个性。
5.4经常参加短跑、游泳、溜冰、单双杠、跳马等项目可以改变自己胆小、怕事的性格。锻炼你不断克服各种惧怕心理,勇敢面对困难,有更强的自信心应对繁重的学习。
5.5经常参加慢跑、太极拳、围棋、等项目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冷静,不易冲动,可帮助你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使急躁、冲动性格得到改进。以防以后的生活与学习中具备更好的自控能力。
6建议
6.1 根据美国运动医学院的指导方针,许多心理健康研究人员建议他们的受试者每次运动30—60分钟,每星期3—5天,运动强度为中等强度到大强度。换名话说,每天等量的运动,既可以提高心肺的健康,降低不良的生活习惯引起疾病的发生率,还可以提高大脑的精神健康。因此学生要坚持省体育局制定的阳光运动,坚持每天运动一小时的号召。同时应注意运动的适应症和注意安全,身体如果有疾病时就应该知道什么运动不适合参加什么运动能参加。如果体育锻炼与运动保健、医务监督相吻合,则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6.2 心理健康问题是德育问题。体育教师不只是教授给学生体育技能,还要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性格、心理等诸方面的问题。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为祖国健身强身的自觉意识,使其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6.3 学校应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宣传及组织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使中学生有兴趣、有期望地参加体育活动,使他们通过经常性地参加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增进学生间交流,发展良好人际关系,体现自我个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6.4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学校体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身的生理、心理基本知识;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内容和影响健康的因素;
4做到自我治疗,提高学生的自我心理保健意识,达到防患于未然,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6.5 切实树立“健康第一”的观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因此离开了健康也就失去了体育锻炼的意义。
7结语
中学生肩负着历史和人民所赋予的使命,同时他们是祖国的希望。因此,他们的身体以及心理是否健康,都会对改革开放和建设我们的祖国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体育锻炼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积极促进方面,是任何其它方式、其它手段所无法代替的。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这一有利条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发挥功能,有效地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21世纪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喆《刍议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8):174-176
[2]骆军保,李义志《论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体育科技,2005(4):60-71
[3]刘彦等《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综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1)
[4]季浏等《身体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报》1998(1).[5]马启伟著《体育心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6]《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7]杨玉晨,安雅然《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7):2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