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中国梦”对两岸关系的影响本科毕业论文
本科生毕业论文 论“中国梦”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学 院 XXX XXX
专 业
XXX专业
班 级
201X 级
学 号
XXXXXX0127
学 生 姓 名
X X X 联 系 方 式
XXXXXXXXXXX
指 导 教 师 XXX 职称:副教授
201X年 X月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注释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设计)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与本研究成果相关的所有人所做出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设计)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日
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许昌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规定,即: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毕业论文(设计)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毕业论文(设计)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许昌学院可以将毕业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论文(设计)。
本人论文(设计)中有原创性数据需要保密的部分为(如没有,请填写“无”):
学生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论“中国梦”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摘 要
两岸关系历经六十多年的风雨飘摇。进入21世纪以来,两岸关系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005年,连战代表团访问大陆,与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发表“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望”,为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2014年2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会见了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一行,并对新时期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做出了庄严的承诺,强调两岸人民血缘、历史、文化、认同的统一性,对于两岸分离和差异展现了宽阔的胸怀,表达了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强调双方的血缘,两岸的历史以及两岸分离后两岸同胞表现出广泛的心灵的统一性,表达了两岸同胞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勾勒了两岸同胞共圆“中国梦”的美好前景。这既是新时期大陆对台的新的政策主张,同时也成为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不断巩固深化的新起点,对于推动两岸同胞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发扬民族优良传统,早日实现政治对话,为两岸交流融合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谱写了新的历史篇章。
关键词: 中国梦;民族复兴;两岸关系
Influence of the “China dream” on Cross Strait
Relations
ABSTRACT
Cross strait relations has gone through more than 60 years of trials and hardships.Enter since twenty-first Century, cross straits relations has made breakthrough progress.In 2005, Chan led a delegation to visit, and then China Central Committee General Secretary Jintao Hujointly issued “the peaceful development of cross strait common aspiration”, and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create a new situation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of cross strait relations.On February 18, 2014,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hina Jinping Ximet in Beijing Chinese KMT Honorary Chairman Lian Zhan line, to make a solemn promise and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s in the new era of peace and development, the unity of people on both sides of the blood, history, culture, identity, for the two Bank staging and difference shows the broad mi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expression of determination take the road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of cross straits relations, outlined the compatriots across the Strait round “prospects Chinese dream”.This is the new era of the mainland to Taiwan experience of policies, but also become the peaceful and steady development of cross straits relations continue to solidify and deepen my starting point,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compatriots on both sides to national rejuvenation as own duty, carry forward the national traditions, the early realization of political dialogue, for cross-strait exchange fusion of peaceful reunification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posed a new chapter in history.Keywords:Chinese dream;National rejuvenation;Cross Strait Relation
目录
前言.................................................................................................1
一、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实质............................................................1
(一)中国梦的发展概述....................................................................................1
(二)中国梦的基本内涵....................................................................................3
(三)中国梦的目标............................................................................................3
二、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4
(一)两岸关系的历史概述................................................................................4
(二)新时期下的新状况....................................................................................5
(三)两岸关系发展的不和谐因素....................................................................5
三、在中国梦的旗帜下,开创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局面.......................6
(一)海峡两岸共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巩固深化政治基础........................7
(二)深化两岸的经贸交往合作,为两岸树立新的贸易里程碑....................8
(三)逐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谱写两岸关系发展新篇章....................8
(四)拓宽两岸交流领域,巩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交流格局......10 结语...................................................................................................11 参考文献..........................................................................................112 致谢.................................................................................................123
论“中国梦”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前 言
中国梦是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通过不断的理论探索和追求而实现的理论创新,是在以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下形成的新的理论成果。中国梦为我们回答了“树立什么样的理想、怎样实现理想”、以及“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怎么实现目标”等关乎振兴中华民族、实现中华民族宏伟蓝图的一系列问题。对于如何推动两岸关系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新一轮的指导。中国梦的实现,关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和人民的福祉,对于加大两岸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共圆“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实质
总书记在参观首都博物馆《复兴之路》时首次提出“中国梦”的概念,并对其做出解释,“中国梦”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正确理解中国梦内涵和实质,就应该清晰地认识近代梦、当代梦、现代梦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梦的发展概述
中华之盛,世界罕见。首先,疆域版图特别辽阔,秦汉之际,我国疆域开始扩大,唐朝我国疆域幅员九万里,元朝更是纵横亚欧1500多万平方公里的超级帝国。其次,我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世界文明中占有不可磨灭的地位,无论是深刻而完备的道德伦理,还是充满智慧光芒的中国哲学,亦或是名扬海内外的科技工艺,中华民族都是“独领风骚”一千多年,对周边乃至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清末民初,战乱四起,中华民族饱经沧桑;八年的的艰难抗日,中华民族落后挨打;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华儿女骨肉操戈;十年的文革动荡,中华民族举步维艰;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华民族一点一点开始国富民强。中华儿女在经历种种灾难依然不忘重整中华民族的雄风,“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始终贯穿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进程中,它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欺凌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发愤图强 的历史。
1.“中国梦”记载着近代中华民族在饱受侵略的同时不懈努力,重新获得民族独立的历史。1840年,中国经历一场生死浩劫,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从此,中国开始由一个封建独立的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随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一系列的侵略战争接踵而至,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被迫签订,大片大片的中国土地被瓜分,中华民族在世界上以再无立足之地和发言权。无数的屈辱与苦难让中华有识之士开始领悟“落后就会挨打,生存必须自强”的道理。为了拯救危亡的中华民族,他们实行了多种政策,洋务运动的兴起、戊戌变法的开展、辛亥革命的发动,中华民国的建立与衰亡,苏维埃证权的建立等等,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站起来,历经109年的艰苦卓绝和前仆后继,无数志士的流血牺牲和夙兴夜寐,赶走了外国侵略者,结束了内战,终于,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广场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第一步。
2.“中国梦”承载着中华儿女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1949年新中国成立,却是百废待兴。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新中国在农业、工业、教育、国防、科技方面取得了重点突破。1978年,邓小平复出,主持开展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决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并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决议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加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行,我国各阶层人们的团结一心,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上排名第二,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经济文明、政治文明、文化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支撑下的“中国梦”离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目标更近一步。
3.“中国梦”彰显两岸和平发展和携手并进的历史。2005年,台湾当局连战访问大陆自以来,两岸关系取得了历史性的跨越。两岸双方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开展政治会晤,达成共识。两海会恢复交流;两岸“三通”实现;两岸教育交流迅速升温。乃至今年,“马王会”、“习连会”的成功会晤,共同彰显海峡两岸祖国同胞和平发展、共兴中华的美好夙愿。
(二)中国梦的基本内涵
中国梦既是近代梦、现代梦与当代梦的统一,同时也是国家梦、民族梦、人民梦的统一,并且是中国梦与世界梦的统一。我门要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在全体中华民族的支持与参与下、建设富强、民主、和谐、文明的中国。
1.中国梦的核心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①习近平这句话,是对中国梦的最完美的解读,这句话既饱含了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把握,也表达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追求国富民强的共同愿望,为中国的未来指出了明确的发展出路,深刻阐述了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
2.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近平在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的时候第一次提出了“中国梦”,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胜利闭幕上,习近平第一次阐述了中国梦的具体内涵:“那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始终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中华民族的国富民强,一直是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信念。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是对中华民族饱受侵略的深刻反思,也是中华民族追求进步、自强不息的光荣传统,更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夙愿。
3.中国梦的本质属性是人民的梦。总书记不止一次地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所有中国人民的梦。这一重要思想,鲜明地指出了中国的梦的实现主体是全部的中国人民,需要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需要凝聚全体中国人民的智慧、信念和力量。如果没有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同心同德,任何梦想都是不能实现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13亿中华儿女同心协力、众志成诚、矢志不渝、志在必取。
(三)中国梦的目标
“中国梦”就是实现民族复兴,所谓“复兴”并不是简单地回归昔日的辉煌,而是要在新时期、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使中华民族跻身世界前沿;复兴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国内生产总值地放大,更不能理解为发展速度的单纯增长,而是实现中 ①习近平.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2-11-30(01).华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上的全面发展,在面对国际政治强权时能举重若轻,在中国公民遭受外国侵害是能维护最广大中国公民的根本利益,在国际上拥有永久的话语权。
二、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
要解释两岸关系当前的社会现象、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首先要对两岸关系的发展进行有效的历史梳理和回顾。
(一)两岸关系的历史概述
海峡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台湾更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历朝历代仁人志士的共识,尽管两岸人民历经艰难险阻,但历史见证了两岸同胞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也使台湾与大陆作为一个整体意识深入人心。郑成功收复台湾至清康熙帝统一两岸、《马关条约》的签订至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至改革开放以及改革开放后的新局面,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1.“两蒋”执政时期。1949年,国民党在内战中以失败告终,蒋介石率领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居台湾,开始与大陆进行武装对抗。冷战开始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开始和以苏联政府为首的社会主义对抗,美国政府为了实现其称霸世界的自身利益,提出“台湾地位未定论”,试图将台湾问题国际化,妄图制造一中一台。在两蒋执政长达四十年的时间里(1949-1988),尽管蒋介石不忘“反攻大陆,消灭共匪”,但其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原则,并对“台独”势力保持着高度警惕,严厉打击任何“台独”言论和行动,使得“台独意识及运动”无法在岛内立足。
2.李登辉执政时期。1988年李登辉上台后,在他执政前期,逐渐改变“两蒋”时期“不接触、不妥协、不谈判”政策,提出令人醒目“新大陆政策”。这一新的政策,为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注入新的源泉。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新大陆政策”也成为了开启“台独”大门的钥匙。新的“台独”分子主张在“新大陆政策”的外衣下,实行台湾独立政策,多次干扰两岸和平统一进程,一再将台湾拉入与大陆僵持、对峙的局面。
3.陈水扁执政时期。2000年陈水扁上台执政后,两岸关系再度陷入岌岌可危的局面。陈公开发出了“一边一国”的言论,否认“一个中国”原则,并鼓吹台湾并不是中国的一部分,否认“九二共识”,不顾台湾当局以及广大台湾同胞的 强烈反对,毅然决定推行“法理台独”,这大大加深了台湾与大陆之间的政治分歧与差异。
(二)新时期下的新状况
2008年马英九上台后,台湾与大陆赢来了前所未有的和平局面。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后,打破了国共两党60年来不相往来的历史句面,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2012年总书记上台后,发出“两岸关系一家亲”的政治言论,并表达了“愿与台湾同胞共圆中国梦”的美好愿景,为海峡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打下坚实有力的基础。
1.对台当局进一步释放大陆政策善意,共同烘托两岸关系新景象。总书记在会见连战时表示“无论是谁,不管他以前有过什么样的主张,只要现在愿意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我们都欢迎”。①中国共产党所做的各项措施以及对台湾民进党释放极大的善意,愿与台湾同胞共同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也希望台湾民进党能审时度势、顺应民意、及时调整对大陆争锋相对的错误的政策,尽快实现海峡两岸人民的和平统一。
2.在“中国梦”旗帜下凝聚两岸同胞“振兴中华”的力量,共同构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状况。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全面落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在“中国梦”的旗帜下激发两岸同胞的“共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持续不断地深化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同时,将两岸和平统一纳入“中国梦”的思想体系之下。贯彻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民本思想,坚持、平等互动、政治对话的交往模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的持续发展开创的新局面。
(三)两岸关系发展的不和谐因素
当前海峡两岸执政积极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海峡两岸在政治对话、经贸往来、教育交往等诸多方面都取得许多阶段性成果,然而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仍受诸多因素制约。保持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发展,就要正确处理两岸关系存在的问题。
1.两岸政治互信的缺乏。在两岸和平交流的过程中,两岸政治存在着不少的分歧,这种政治上的分歧同时也体现了两岸政治信任的缺乏。尤其是台湾的主 ①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03-18(01).张“台独势力”的分子,更是肆意诋毁大陆出台的各项政策,导致台湾和大陆民众人心惶惶,不能为和平发展以及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齐心协力,2.岛内人民对两岸现状的维持。随着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经济贸易往来的逐渐频繁、教育交流合作的不断强化,台湾民众已把“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作为主流思想意识。这种潜在意识反对让广大台湾民众反对任何一方单方面改变现状的做法,更宁愿维持目前的状态,不敢迈出更大的一步。他们既害怕两岸和平统一以后,会对他们的既得利益或者潜在利益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更害怕“台独”分子的分裂行为,让台湾远离大陆,互不通商,造成更大的 精神和经济上的损失。这种心态的变化有待大陆的积极研判。
3.台湾民众“自主意识”的增强。首先,由于台湾和大陆势力相差悬殊,台湾民众总是害怕被大陆弱化,害怕大陆将它划分在自己的掌控范围内,从而失去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因此,台湾民众要求海峡两岸要有平等的尊严;其次,台湾民众“主体意识”上升,并将“台湾”与大陆隔离。据相关调查分析,岛内民众对中国人的认同总体上日渐趋微;对“既是中国人,又是台湾人”的认同呈现稳定多数的状态;而对“台湾人”的认同则呈上升态势。这种认识的改变是两岸长久的僵持、对峙,缺乏交流、联系的结果。
4.国际敌对势力的阻挠。以美国为首的敌对势力为其称霸世界的战略利益,推行“以台制华”的战略方针。这种战略方针,旨在通过台湾来遏制中国的发展,将台湾作为制约中国的一枚棋子,限制中国的发展。它不希望台湾和大陆 任何一方改变目前的分离状态,更不希望台湾回归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强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势力。为了实现自己称霸世界的战略利益,更是极力阻挠台湾和大陆的统一。
三、在中国梦的旗帜下,开创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局面
六十多年来两岸关系此起彼伏,从“两蒋时期的”激烈对峙,“李扁”时期僵持紧张,到近几年来和平稳定、共同发展实属不易。2005年,胡锦涛和连战两位领导人的首次会晤,为海峡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并为以后海峡两岸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张王会”的成功举行,使两岸的政治对话不断得到加强;“习连会”的成功举办,强更是增强了两岸双方的政治互信,成为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起点。时至今日,“求和平、谋发展、促 合作”已成为台湾民众的主流思想。更重要的是,当前中国大陆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主导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和发展方向的能力不断提高,为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海峡两岸共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巩固深化政治基础
“一个中国”原则是海峡两岸政治互信的基本前提。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需要海峡两岸当局夯实“九二共识”和反对“台独”的共同基础,强化维护“一个中国”的认知。两岸领导人应该以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为重中之重,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是维护两岸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走向共同富裕、造福两岸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1.两岸就“一个中国”框架形成了更多的共识和更清晰的认知。①两岸虽未统一,但中国领土和主权从未分裂,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事实也不容抹杀。邓小平同志曾说过:只要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不独立,任何条件我们都可以谈。在“习连会”期间两岸双方达成的最重要共识就是双方“就一中框架形成了更多共识和更清晰认知。连主席表示,两岸有各自的政治、经济体制,都实施一个中国原则,台湾和大陆都是中国一部分,两岸形成应该是“一中架构”下的内政关系,而不是国与国的关系。双方应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基础上“求一中原则之同,存一中实质之异”。一个中国,两岸才能和平;双方互利融合,才能共兴中华。两岸领导人应该高瞻远瞩,以中华民族的总体利益为重,放开历史偏见,抛开政治分歧,开展政治对话,妥善做好保障两岸人民共同利益的事情。
2.海峡两岸更加深化政治沟通和政治互信。马年开初开门红,2月14日,“张王会”取得圆满成功,两岸人士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下,加快建立海峡两岸直接有效的沟通和联系,促进双方的相互了解与互信,共同推动海峡两岸关系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继“张王会”之后,2月18日,“习连会”在北京圆满成功,两会的举办为两岸政治互信的深化迈出了重要一步。除此之外,第二次“两岸协议成效与检讨会议”的举办、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第10次高层会谈的举行,这一系列的重大活动表明了两岸秉持沟通协商方式,深化政治互信,共同巩固了两岸关系和平稳定的向前发展。①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2-30(01).(二)深化两岸的经贸交往合作,为两岸树立新的贸易里程碑
2010年6月29日,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海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在重庆正式签订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框架协议签订后,两岸本着互利互惠、循序渐进的原则,相继在各领域达成经贸合作意愿,丰富和完善框架协议的内容,逐步推动有利于两岸关系经贸繁荣发展体制的建立。ECFA的签订,标志着两岸制度化合作的正式开展,随着ECFA体系的丰富与完善,两岸经贸合作将步入正常化、合作化、自由化的新里程。
1.ECFA后续协商进程稳步前行,为两岸经贸交流添加新动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尤其是区域经济合作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背景下,两岸ECFA的签订,将有利于全面地深化两岸经贸关系,使两岸的进出口贸易进一步扩大,使大陆企业赴台投资不断增多;有利于降低台商在大陆的投资成本,积极为台湾和大陆引进新的投资项目,为两岸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源泉,并且能够增加两岸经济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从而使两岸经济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国际经济危机时能稳住脚跟,做到不慌不乱,有的放矢。
2.两岸产业合作、双向投资逐步扩大,突显两岸产业合作的新亮点。ECFA协定本身所涵盖的内容有限,需要在未来逐渐深化,但ECFA给两岸经贸合作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对未来两岸经贸关系的导向作用,却要远远高于协议本身。ECFA明确指出:双方产业投资的重点领域两岸将合作研究,双方产业合作中的问题两岸会协商解决。ECFA对两岸产业合作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与指导,但其对两岸产业合作的互动引领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产业互补是海峡两岸进行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天然基础。海峡两岸现代服务业合作,有利于两岸人员、资金、技术之间的流动,对于实现两岸资源互补、利益互享具有重大意义。再者,海西两岸在农业上的合作,逐渐建立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农业合作发展格局,推动两岸农业合作实现研发、生产、采购和销售的一体化,推动两岸农业合作走向历史新高。
(三)逐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谱写两岸关系发展新篇章
2014年2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会见连战一行,并对两岸关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讲话,这既是中国共产党新一届领导人对两岸关系的新政策,也是新时期维持两岸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承诺。同时就两岸关系发展提出四点意见:一是两岸同胞一家亲,彼此之间的血脉无法割断;二是两岸同胞患难与共,没有解不开的心结;三是两岸同胞要同心同德,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四 是两岸同胞要携手与共,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总书记这番话既是对连战十多年来为两岸关系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高度肯定,也是对台湾人民的殷切关注。
1.强调两岸人民自古以来的同一性。海峡两岸人民自古以来的同一性主要表现在血缘的同一性、历史的同一性、文化和认同的同一性。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拥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字,共同的行为方式和共同的心理素质。台湾与祖国大陆血脉相连,有很深的历史文化渊源,具有与中国大陆一体的中华民族意识。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对高山族在内的少数民族采取民族友善、和睦共处的政策,把大陆的政治、文化、教育等制度移植台湾,开设学堂,教育“土民”书写中华文字;清康熙帝统一台湾之后,注重对台湾土地的开发和移民、首先进入台湾的是福建人民,他们带去大陆先进的生产方式,促进了台湾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这一系列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时至今日,台湾岛内有80%的民众使用的是闽南语。两岸之间的相互通婚、移民;两岸之间根深蒂固的历史文化;两岸之间语言服饰的相似性,都深刻说明台湾具备着与大陆语言、地缘、经济生活共同体的条件。“两岸同胞一家亲”这是习总书记会见连主席时发出的重要讲话,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同祖同宗,“打断骨头连着筋”。50年的殖民历史没有改变台湾同胞的民族意识,那么60年的两岸分离也无法割断两岸人民同属一个国家、同属一个民族的事实。
2.对两岸在各个方面存在的分歧和差异,要用包容之心宽以待之。自16世纪开始,台湾先后遭到西、葡、美、法、英、日等国的侵略,甚至还遭受过大陆的遗弃。特殊的历史悲情的存在使台湾对大陆存在一种难舍难分、不合不弃的中间状态。《马关条约》的割地弃台,长达50年的“皇民化运动”统治,大失民心的2.28事件,尤其是1949年以来两岸走上不同的政治道路,政治制度、文化差异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差异可谓是泾渭分明。其中两岸之间的政治分歧和文化差异成为两岸关系和平稳定的重要障碍,如何妥善处理这些矛盾自始自终是两岸和平发展的首要因素。相当一部分的台湾民众对大陆抱有成见,对两岸对话存在疑虑、对两岸统一存在恐惧。这也是困扰两岸关系,造成波折动荡的缘由之一。
因此,总书记会见连战的时候发出了“求同存异”的声明,强调两岸人民同根同源、同祖同宗,反映了两岸人民“求同”的愿望,但对两岸的分歧和差异,对两岸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表示理解和尊重,对两岸的差异采取务实的态度,只要海峡两岸人民同心同德,相信一切问题定能迎刃而解。
3.深化认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坚定决心。自连战访问大陆以来,两岸关系趋于缓和,由之前激烈对峙、僵持紧张到交流互动、政治缓和再到双方经贸往来、政治对话的新局面。两岸和平稳定、合作共赢符合新时期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维护两岸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各个方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两岸同胞的内心的呼唤。习近平适时提出“两岸同胞共圆中国梦”的美好愿景,表达了中国共产党新一届领导人重申“求同存异、和平发展的”的坚定决心,希望更多的台湾同胞共同参与,共享合作共赢的美好局面。
(四)拓宽两岸交流领域,巩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交流格局 1.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持续上升,促进两岸人员往来走向一个新的阶段。大在新的旅游城市排名调查中,笔者发现,大陆人员赴台旅游呈现出良好局面,尤其是赴台个人游更是发展迅猛。自2002年,台湾开放第三类大陆居民来台从事旅游观光活动以来,来台旅游的大陆居民同期增长5倍,使大陆一跃成为台湾旅游事业最大的客源地。2013年6月,大陆开放第三批13个赴台个人游试点城市,大陆赴台团体游人次约为240万,较去年增长约12%,赴台个人游人次约54万,较2012年增长约2.8倍。大陆居民多去台湾旅游,不仅改善了台湾旅游业多年来入不敷出的逆差局面,而且同时带动了台湾地区餐饮、住宿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目前,海峡两岸的旅游业不仅成为两岸人民相互交流的重要渠道,而且成为促进台湾经济更上一层楼的重要方式。
2.进一步松绑大陆赴台求学限制,深化两岸双向教育交流。台湾当局宣布扩大采认大陆高校学历,新增承认70所“211工程”大学学历,总数达到111所。5月,台当局进一步松绑台湾高校招收大陆学生政策,加之台湾高校放开政策、大陆政府的大力宣传、两岸大学生开放心态,彼此交流互动,使招收大陆生总人数上限增长近1倍,每年可新招陆生增至约5700人。这有利于营造鼓励和支持两岸文化交流的良好氛围,共创互利共赢新局面。这有利于促进两岸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实现两岸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优势互补。同时,两岸教育的相互理解和加深,也深化着中华民族的共同的心理素质和文化底蕴,形成共同的民族自豪感,使两岸的和平统一趋势又迈进一步!结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回望历史“雄关漫道真如铁”,展望未来“长风破浪会有时”。习总书记通过复兴之路的演讲为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顽强奋斗的革命品质以及百折不挠、艰苦卓绝的斗争理念。“中国梦”是两岸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没有两岸和平,就没有民族复兴;没有两岸携手,民族复兴就无法完整。台湾同胞的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兄弟齐心、其利才能断金”。我们期待着海峡两岸同胞能够同舟共济,相互扶持,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的民族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2-11-30(01).[2]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新华社,2013-03-18.[3] 孙中山.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4]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的讲话[N].人民日 报,2013-02-30(01).[5]习近平.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1-23 [6]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N].人民日报,2013-03-23.[7]习近平.中共十八大报告时的讲话[N].2013-11-15 [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6 [9] 崔耀中.建构“中国梦”理论体系.光明网,2013-04-23 [10] 2013年两岸关系盘点.华夏经纬网,2013-12-24 [11] 田克勤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 [12] 陈媛.中华民族认同与两岸关系发展探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2.[13] 陈孔立.两岸文化的本质差异[J].台湾研究集刊,2013,04:1-6.[1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15] 马英九:两岸应当通过沟通协商增加政治互信。华夏经纬网,2013-10-10 [16] 张文生: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庄严承诺。台海网,2014-02-21
致
谢
四年的读书生活在这个季节即将划上一个句号,而于我的人生却只是一个逗 号,我将面对又一次征程的开始。在大学的最后一段时间里,还有我人生最重要的毕业设计。在这里,我非常感谢 王洪彬老师在我大学的最后学习阶段——毕业设计阶段给悉心指导。当我刚拿到论文题目的时候,我自己都蒙了一下,不知道如何下手。是王洪彬老师给我指点,让我最终确定了论文题目。随着题目的确定,到资料收集,到写作,在论文初稿的过程中,他坚持把我的论文从头到尾的翻阅,并做了详细的批注,告诉我哪里需要补充,哪里还有不足,甚至连标点符号都给我改写出来,还精心地给我们准备了档案袋。他在百忙之中能如此认真。细心的对待学生,这种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不仅令我敬佩,更加令我感动。在此,我向王洪彬老师表示我最真诚的谢意。同时,感谢所有任课老师和所有同学在这四年来给自己的指导和帮助,是他们教会了我专业知识,教会了我如何学习,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正是由于他们,我才能在各方面取得显著的进步,在此向他们表示我由衷的谢意,并祝所有 的老师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桃李满天下!
第二篇:两岸关系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纵深影响
两岸关系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纵深影响
摘要:自2008年以来,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由过去60年的紧张对抗转而走上和平发展的新道路。两岸直接“三通”更是大大加强了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必然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大的积极影响,实现两岸共赢。
关键词:和平;稳定;两岸关系;经济发展
自从1949年国民党败逃台湾后,两岸的统一问题一直牵动着全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心,成为中华民族近半个世纪乃至未来一段时期为之奋斗的目标。50多年来,随着海内外形势的变化,两岸经历了从军事上对抗、政治上对峙、人员彼此隔离走向了军事上停止对抗、政治上局部对话、文化交流和人员逐步往来的互动过程。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快推进,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祖国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两岸经济关系日趋紧密,台湾经济兴衰日渐受制于祖国大陆经济发展和两岸关系疏密。两岸经济融合加深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有助于两岸关系的改善,实现两岸对话,尤其在当前海峡上空“黑云密布”的时刻,两岸经贸已成为最重要的维系两岸和平往来的纽带、指标和重建互信的渠道。同时,两岸经贸也已成为影响台湾经济发展的关键,将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一、两岸经济合作的回顾
两岸经贸合作日益密切始于1979年年初祖国大陆提出 “三通”倡议,但两岸经济关系真正开始由秘密走向公开,并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自1987年蒋经国先生宣布开放台胞赴大陆探亲以后。另一方面,大陆已经成为台湾累计对外投资最多的地区,对祖国大陆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两岸经济关系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日益成为推动两岸经济发展、加强两岸间联系的重要纽带。
海峡两岸贸易总额从1979年的0.46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783.3亿美元,此25年间年平均增长率为31.9%,其中台湾地区向祖国大陆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37.9%,祖国大陆向台湾地区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24.6%。2003年台湾地区向祖国大陆出口493.7亿美元,占当年台湾地区出口总额的24.5%,与祖国大陆的贸易顺差成为台湾地区贸易顺差的最大来源。从2003年起,祖国大陆超越美国、日本,成为台湾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并且是台湾地区最大的出口市场,台湾地区是祖国大陆第二大进口市场。
四、我国台湾地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加强教师的专业教育和技术能力对师资队伍建设实行专业化,以便实现技职教育的品质化和精致化。到了2007年,两岸贸易总额突破1 200亿美元,已经占台湾对外贸易总额的30%。台商到祖国直接投资也迅猛发展。有学者作过统计,近年来台商海外投资的3/4都集中在大陆,上市上柜公司80%在大陆都有投资。
二、两岸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相互依存性
大陆经济自建国以来虽然经历过重大挫折,但仍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转变经济体制和实行改革开放,使经济实现了近30年的高速发展,年平均增长率约10%,成就了“中国奇迹”。同时,台湾大地震对岛内信息产品的生产带来冲击,为满足分散风险的要求,台商继续将部分生产基地转移到大陆,祖国大陆已成为台商岛外投资的首选地区。中国大陆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球贸易额的比重从 1981 年的1.1%上升到 2004 年的 6.39%,并已成为全球第四大贸易国。中国在区域经济中的稳定与带动作用亦是日趋明显,并已成为东亚地区经济稳定与增长的重要动力。
两岸经济由于贸易总额较大,互补性明显,所以相互依存度也较高。对外贸易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而台湾地区经济的外贸依存度本来就很高,并且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贸易占台湾地区对外贸易的比重又很高,因此,海峡两岸之间的经济合作已经成为
推动祖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1979年以来,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解冻与复兴阶段(1979~1991年)、快速发展阶段(1991~1998年)和全面合作阶段(1998~)。1998年以来,两岸虽经历了东亚金融危机、台湾政党轮替等事件,但两岸经贸仍平稳快速发展,达到一个新高度。台湾对大陆地区出口依存度由1990年的4.88%,上升到2007年的30.1%.1979-2007年,两岸贸易平均年递增率高达30%以上。2007年,大陆已经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和贸易顺来源地,最大的投资目的地。
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两岸累计贸易总额已达到9500多亿美元。台商在大陆设立投资项目已近8万个,累计实际投资达到493亿美元,如果加上台商经过第三地的转投资,累计实际投资约800多亿美元。台湾是大陆第七大投资伙伴,大陆是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顺差来源和投资目的地。2009年,大陆对台专项采购约140亿美元,并采取措施支持台资企业参与大陆重大基础措施建设,分享扩大内需所带来的商机,对协助台湾提振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
同时,台商也为大陆带来了资金、技术,扩大了对外贸易,增加就业,两岸已在相当程度上已形成了荣枯与共的利益共同体。目前两岸投资主要是台胞到大陆投资,1987年到现在,台商投资的主要特点是:(1)投资总额大幅度上升。1987,台胞对大陆投资只有80家,合同投资金额约1亿美元,到2009年贸易总额达1062.3亿美元。(2)投资领域较为广泛,投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台湾大财团进入大陆,投资大多在机械、电子、化工、软件、汽车、能源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3)投资规模逐渐大型化。迄今为止,台湾100家大财团中,已有1/3到大陆投资或计划到大陆投资。(4)投资地点由沿海向内地拓展。
三、两岸经济合作的前景展望
随着两岸关系“求和平、求稳定、求发展”主轴的确立,两岸经济合作必将向纵深方向发展,两岸经贸往来更加密切,经济融合度也将进一步提升。
(一)两岸经济合作的方向:区域经济共同体
自2005年连宋两位主席造访大陆,并提出了“两岸共同市场”和“两岸自由贸易区”以来,就表明了台湾有识之士在深思后对推动两岸关系已经达成了共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为使本国经济立于有利竞争地位,加强与巩固同本区域经济体的合作显得十分重要而且必要。透过香港这个中介与大陆进行经济合作,促使两岸三地优势进一步相互结合,推动两岸三地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形成互补、互利、互惠以及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首先,从台湾角度来看,如两岸政治僵局在未来仍持续不前,台湾将可能被排除在整个亚洲经济之外,最终导致台湾经济进一步边缘化。其次,推动两岸制度性经济合作已经成为两岸经济发展的必然。在两岸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中,大陆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海峡西岸的福建省提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将在新的发展机遇下,依托大陆经济的实力,辐射海峡两岸,促使两岸携手,深化合作,谋求双赢。
(二)以“三通”为突破,深化两岸经济合作
2008年6月,两岸海协会与海基会才在暌违九年以后再次会谈,并就两岸直航等问题达成协议。随着两岸相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两岸经贸交流日益密切,两岸政治僵局虽有所缓和,两岸的交流与往来正逐渐步入正轨,对两岸经济合作影响巨大。据台湾《新新闻》估计,单两岸实现海运直航一项,每年不但可以省下宝贵的时间,还可省下高达约2亿新台币的运输成本。台湾的各项民调也表示,岛内约有70%的民众认为“三通”有利于台湾经济的发展。相信经过两岸共同努力,完全意义上的“三通”将开启两岸经济发展的新篇章。2003年中国大陆有12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企业,但是其中无一家是制造业企业。
“三通”和双向投资的启动,乃是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大趋势下的新突破。这改变了过去台
资企业将研发基地留在台湾,只将工厂搬到大陆,两岸企业各行其道的局面,两岸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互补和共同发展,增强两岸产业实力。
两岸在“三通”问题上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实属不易,两岸应以此为契机,顺应历史潮流,努力发展直接双向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两岸经济共同发展,让中华儿女共同携手,共创辉煌。
参考文献:[1]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09-2010学第2期总第64期
[2] 张子凤:《加强经贸合作 促进共同繁荣——试析祖国大陆与香港、台湾经济
合作关系》1998年第1期
[3] 盛九元.新格局,新展望——看选后两岸关系与经贸发展[J].两岸关系,2008,[4]张春英.海峡两岸关系史[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5]两岸对话与谈判重要文献选编[M].九州出版社,2004.
第三篇:论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毕业论文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论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摘 要: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国际互联网的出现,使信息网络化、全球化,信息文明的浪潮正席卷全球,网络已经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人们在网上工作、学习、查询、购物、旅游、聊天、游戏等。互联网用虚拟手段为人类开启了一方全新的文化空间,网络文化以其无可抵挡的魅力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教育、生活和工作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然而虚拟的网络世界并不是一方净土,现实文明的阴影同样在网上折射。网络文化混杂着种种不良因素,对青少年造成许多负面影响,值得全社会关注和重视。关键词:
网络文化 青少年 审美 负面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四大媒体”之一,与互联网相伴而行的“网络文化”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与日俱增。仅仅几年的时间,随着网络与网络化的迅速发展,网络文化已经有了很快的发展。青少年学生是网络使用、交往的重要主体,因此网络文化对当代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方式、行为模式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然而虚拟的网络世界并不是一方净土,现实文明的阴影同样在网上折射。网络文化混杂着种种不良因素,对青少年造成许多负面影响,值得全社会关注和重视。
一、网络的正面影响
1、网络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
现在青少年正处于成长阶段,对很多事情往往具有很大的好奇心,但有时青少年所好奇的信息是传统媒体无法给予的。但互联网可以,他具有很大的信息容纳量,凡涉及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的各类信息,几乎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所以互联网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之不完的知识宝库。网络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开放程度高,是现代科技的结晶,也是信息社会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2、网络有助于拓宽青少年的思路和视野
互联网加强了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青少年的社会参与度,开发青少年内在的潜能。由于网络的包容性,使上网的青少年处于 由于互联网的包容性,使上网的青少年处于和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在思考的过程中,青少年不仅锻炼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了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自己对事物的分析力和判断力;网络的互动性使青少年可以通过网上聊天室或者是BBS等方式广交朋友,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发表观点见解;而网络的无边无际也会极大的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潜质和潜能能有效地开发出来。
3、青少年利用互联网展现自我。
在现实生活当中,青少年往往因为年龄较小,阅历浅而得不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在互联网上没有人会知道你多大,受教育情况如何,没有人去过问你的身份,青少年可以随便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观点,充分展现自我,表现自己。
4、满足了青少年交流、沟通和理解的需要
网络高效、快速、方便、独特的交流方式与当代青少年偏于好奇、乐于幻想、追求独立的要求相吻合。因此,网络一出现,便注定与青少年紧紧联系在一起。网络使得青少年和世界息息相通,使得他们在有限的学习、工作的重压之外获得了更广泛的空间。当全世界缤纷多彩的信息资源集结在青少年的面前,他们的视野、心胸会与以往完全不同。
5、网络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创新观念、锻炼创新思维
随着国内几大互联网的崛起,年轻的网络创建者们成为了青少年的榜样。网络创业的神话、网络平等的故事激励着大量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知识与创造力的重要性已越来越深地植根于广大青少年的心中。网络上的信息极其丰富,而且更新速度非常快。青少年在这种浩如烟海的信息面前,不再看重“博闻强记”,计算机和网络就是他们的记忆。他们面临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获取已知,而是以高度的想象力去创造和运用新知识。网络使青少年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无论是在创新观念、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内容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们的智力得到了升华。
二网络的负面影响
网络是信息时代的技术新生儿,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交流形式与人际交往方式,其所引发的新的社会问题也更加复杂而深刻。青少年作为新生事物的易感人群,其所受到的影响尤为巨大。网络在扩大青少年交往空间,缩短社会化时间,创造个性化和社会化学习条件,以及提供认识社会和扮演社会角色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11网络的创造性催生青少年的现代观念
网络的复杂性又易使青少年产生思想混乱。大量的网上信息常常使得青少年应接不暇。他们注意力往往随着信息的不断变化而转移,集中注意的时间太短。加之网络
/ 6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诱导他们用“看”的思维方式来认知世界,而排斥“想”,因而对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维方式会有一定的影响。使之思维有广度而缺乏深度,想象过于虚幻与生活背离。
3、网络的超时空性为青少年扩大了交往面,但网络的虚拟性造成青少年社会化的“不足”。
网络可以即时传送文字、声音、图像,为青少年人际交往提供多媒体化、互动性的立体途径。网上收发电子邮件方便、快捷,ICQ新奇、及时,聊天室轻松愉快,BBS的讨论自由、广泛,青少年通过这些途径可以与许多互不相识的人交谈、来往,互相帮助,互相倾诉。还有许多网站专门提供各种类型的交友服务,青少年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工作的需要、学习的需要交到自己想交的朋友。网上交友相对安全、轻松,许多青少年乐此不疲。网上交友是青少年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社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这种社会化只是一种虚拟的社会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机器的阻隔,是一种“人——机——符号——符号——机——人”形式的交往。这种形式的交往去除了互动双方的诸多社会属性,带有“去社会化”的特征,与真实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化相去甚远。而且,网络上的青年交往范围大多只限于青年与青年之间的同辈交往,青年与成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较少,代际间的学习、互动明显不足。
3.网络使青少年对不同价值选择产生困惑
网络空间中形形色色的思潮和观念充斥其间,网络上大多数信息来自西方国家,必然裹挟着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容易动摇现实社会主导价值在青少年心理上的权威地位,这样就会使身心尚未成熟的青年陷入价值选择的困惑,导致青少年人生价值观和道德价值观的错位。因此,网络文化霸权对我国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是一个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三、促使青少年在网络发展中健康成长的对策。
1、加强网络文明管理。网络安全问题在网络发展中的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网络安全并不仅仅指网络中软、硬件的密集程度,而且包括网络中的“网络文明”这一意识形态领域的东西。网络文明管理不好,必然引起网络安全问题,在网上聊天时什么污言秽语都骂得出来,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进行非法勾当,大肆宣传邪教观念破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些都是潜在的网络安全问题。尤其是青少年,还不能完全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极易上当受骗,这都需要网络管理阶层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解决这些潜在的安全问题。2002年11月22日,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联合在北京召开网上发布大会,向社会正式发布《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真诚友好交流,不
/ 6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可见《公约》的发布,有利于加大对青少年的网上道德教育,能让青少年懂得,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一样,都需要有一整套道德规范,网络才能够正常运转,不能因为网络的隐蔽性而随心所欲,忘记了起码的行为规则,从而努力做到不抛信息垃圾,不传播黄色下流的图片,不要在网上有恶作剧的举动,不乱放电子炸弹,上网聊天时语言要文明,自重自律,积极倡导网上文明,这也必将推进网络物质文明和网络精神文明建设。
2、将网络安全贯彻到课堂教学中去。青少年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新生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而网络作为新生事物势必对他们产生极大的诱惑力。为了使青少年在网络社会中健康安全地成长,作为教育重点单位的学校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网络安全意识教育。
3、家庭必须做好青少年的督促工作。网络是神奇的,它能给人们的生活增添许多色彩,同时也能迅速地为人们提供更多更新的信息,来丰富人们的知识储备。而且现代家庭的家长们大多是有知识的一代人,所以许多家庭都乐意为孩子购买电脑,让他们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知识,但许多家长并未真正想到,青少年上网真正为了获取更多知识的还是少数,大多是热衷于网络游戏、网上聊天。如果青少年一味迷恋于网络游戏、网上聊天,那么不仅不能促进学习,反而会荒废学业,这与家长的初衷是相悖的。所以家长必须对孩子进行督促,不反对其上网的同时,要做好交流与指导工作,引导孩子走上正确的网络运用之路,牢记学习知识是第一性的,其他都处于从属地位,而不能使孩子沉迷于网上聊天、网络游戏中。
4、社会必须作好监督工作。社会监督是青少年健康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环。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通过社会监督这个重要环节,能够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社会监督工作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公安机关,工商管理等部门要不定期地对网吧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予以取缔或限期整改。其次,街道办、居委会等单位也应对辖区内的网吧进行不定期检查,配合好公安机关的工作。再次,社区应该对辖区内青少年情况做详细的登记,把工作做实做细。
5、青少年自身必须不断加强其自律性。青少年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内因起决定作用。青少年要想真正有所作为,必须正确合理地利用网络,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自律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青少年的自律性是比较差的,尤其是面对新事物的诱惑,他们往往无法抗拒,如果抵制不住网络中的种种诱惑,必然会被网络所俘虏,而成为网络的“奴隶”。但是,如果
/ 6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自制力比较强,就能够做学习、生活的主人,合理的处理学习、生活与上网的关系。青少年自律性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完成。
希望我们都能够清楚地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爱你的孩子就教会他上网,因为那里有天堂,如果恨你的孩子就放任他上网,因为那里有地狱。”的确,网络的发展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与此同时,也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的青少年一代,肩负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的光荣使命。因此,在网络的迅猛发展中,培养青少年的聪明才智,锻炼青少年的卓越胆识,建立青少年的理想人格显得尤为重要,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2、《网络传播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建议》共青团荆州市委游敏
3、《怎样做好网络时代的青年工作》 2001年第三期《青年博览》
/ 6
第四篇:论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毕业论文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论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摘 要: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国际互联网的出现,使信息网络化、全球化,信息文明的浪潮正席卷全球,网络已经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人们在网上工作、学习、查询、购物、旅游、聊天、游戏等。互联网用虚拟手段为人类开启了一方全新的文化空间,网络文化以其无可抵挡的魅力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教育、生活和工作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然而虚拟的网络世界并不是一方净土,现实文明的阴影同样在网上折射。网络文化混杂着种种不良因素,对青少年造成许多负面影响,值得全社会关注和重视。
关键词:网络文化 青少年 审美 负面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四大媒体”之一,与互联网相伴而行的“网络文化”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与日俱增。仅仅几年的时间,随着网络与网络化的迅速发展,网络文化已经有了很快的发展。青少年学生是网络使用、交往的重要主体,因此网络文化对当代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方式、行为模式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然而虚拟的网络世界并不是一方净土,现实文明的阴影同样在网上折射。网络文化混杂着种种不良因素,对青少年造成许多负面影响,值得全社会关注和重视。
一、网络的正面影响
1、网络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
现在青少年正处于成长阶段,对很多事情往往具有很大的好奇心,但有时青少
年所好奇的信息是传统媒体无法给予的。但互联网可以,他具有很大的信息容纳量,凡涉及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的各类信息,几乎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所以互联网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之不完的知识宝库。网络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开放程度高,是现代科技的结晶,也是信息社会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2、网络有助于拓宽青少年的思路和视野
互联网加强了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青少年的社会参与度,开发青少
年内在的潜能。由于网络的包容性,使上网的青少年处于 由于互联网的包容性,使上网的青少年处于和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在思考的过程中,青少年不仅锻炼
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 其潜质和潜能能有效地开发出来。
3、青少年利用互联网展现自我。在现实生活当中,青少年往往因为年龄较小,阅历浅而得不到人们的重视,但是 在互联网上没有人会知道你多大,受教育情况如何,没有人去过问你的身份,青少年 可以随便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观点,充分展现自我,表现自己。
4、满足了青少年交流、沟通和理解的需要 网络高效、快速、方便、独特的交流方式与当代青少年偏于好奇、乐于幻想、追 求独立的要求相吻合。因此,网络一出现,便注定与青少年紧紧联系在一起。网络使 得青少年和世界息息相通,使得他们在有限的学习、工作的重压之外获得了更广泛的 空间。当全世界缤纷多彩的信息资源集结在青少年的面前,他们的视野、心胸会与以 往完全不同。
5、网络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创新观念、锻炼创新思维 随着国内几大互联网的崛起,年轻的网络创建者们成为了青少年的榜样。网络创 业的神话、网络平等的故事激励着大量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知识与创造力的重要性已 越来越深地植根于广大青少年的心中。网络上的信息极其丰富,而且更新速度非常快。青少年在这种浩如烟海的信息面前,不再看重“博闻强记”,计算机和网络就是他们 的记忆。他们面临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获取已知,而是以高度的想象力去创造和运用新 知识。网络使青少年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无论是在创新观念、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内容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们的智力得到了升华。
二网络的负面影响
网络是信息时代的技术新生儿,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交流形式与人 际交往方式,其所引发的新的社会问题也更加复杂而深刻。青少年作为新 生事物的易感人群,其所受到的影响尤为巨大。网络在扩大青少年交往空 间,缩短社会化时间,创造个性化和社会化学习条件,以及提供认识社会 和扮演社会角色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1
1 网络的创造性催生青少年的现代观念 网络的复杂性又易使青少年产生思想混乱。大量的网上信息常常使得青少年应接 不暇。他们注意力往往随着信息的不断变化而转移,集中注意的时间太短。加之网络
-2-/6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诱导他们用“看”的思维方式来认知世界,而排斥“想”,因而对培养青少年良好的 思维方式会有一定的影响。使之思维有广度而缺乏深度,想象过于虚幻与生活背离。
3、网络的超时空性为青少年扩大了交往面,但网络的虚拟性造成青少年社会 化的
“不足”。网络可以即时传送文字、声音、图像,为青少年人际交往提供多媒体化、互动性 的立体途径。网上收发电子邮件方便、快捷,ICQ 新奇、及时,聊天室轻松愉快,BB S 的讨论自由、广泛,青少年通过这些途径可以与许多互不相识的人交谈、来往,互 相帮助,互相倾诉。还有许多网站专门提供各种类型的交友服务,青少年可以根据个 人的兴趣、工作的需要、学习的需要交到自己想交的朋友。网上交友相对安全、轻松,许多青少年乐此不疲。网上交友是青少年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社会化的一 条重要途径。但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这种社会化只是一种虚拟的社会化,人与人 之间的交往存在机器的阻隔,是一种“人——机——符号——符号——机——人”形 式的交往。这种形式的交往去除了互动双方的诸多社会属性,带有“去社会化”的特 征,与真实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化相去甚远。而且,网络上的青年交往范围大多只限于 青年与青年之间的同辈交往,青年与成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较少,代际间的学习、互动 明显不足。
3.网络使青少年对不同价值选择产生困惑 网络空间中形形色色的思潮和观念充斥其间,网络上大多数信息来自西方 国家,必然裹挟着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容易动摇现实社会主导价值在青 少年心理上的权威地位,这样就会使身心尚未成熟的青年陷入价值选择的困惑,导致青少年人生价值观和道德价值观的错位。因此,网络文化霸权对我国青少年 社会化的影响,是一个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三、促使青少年在网络发展中健康成长的对策。
1、加强网络文明管理。网络安全问题在网络发展中的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网 络安全并不仅仅指网络中软、硬件的密集程度,而且包括网络中的“网络文明” 这一意识形态领域的东西。网络文明管理不好,必然引起网络安全问题,在网上 聊天时什么污言秽语都骂得出来,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进行非法勾当,大肆宣 传邪教观念破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些都是潜在的网络安全问题。尤其是 青少年,还不能完全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极易上当受骗,这都需要网络管理阶 层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解决这些潜在的安全问题。2002 年 11 月 22 日,共青团 中央、教育部、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联合在北京召开网上发布大会,向社会正式发布《全国青少 年网络文明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真诚友好交流,不
-3-/6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 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可见《公约》的发布,有利于加大 对青少年的网上道德教育,能让青少年懂得,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一样,都需要 有一整套道德规范,网络才能够正常运转,不能因为网络的隐蔽性而随心所欲,忘记了起码的行为规则,从而努力做到不抛信息垃圾,不传播黄色下流的图片,不要在网上有恶作剧的举动,不乱放电子炸弹,上网聊天时语言要文明,自重自 律,积极倡导网上文明,这也必将推进网络物质文明和网络精神文明建设。
2、将网络安全贯彻到课堂教学中去。青少年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决定了他们 对新生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而网络作为新生事物势必对他们产生极大的诱惑 力。为了使青少年在网络社会中健康安全地成长,作为教育重点单位的学校应该 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网络安全意识教育。
3、家庭必须做好青少年的督促工作。网络是神奇的,它能给人们的生活增添 许多色彩,同时也能迅速地为人们提供更多更新的信息,来丰富人们的知识储备。而且现代家庭的家长们大多是有知识的一代人,所以许多家庭都乐意为孩子购买 电脑,让他们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知识,但许多家长并未真正想到,青少年上网 真正为了获取更多知识的还是少数,大多是热衷于网络游戏、网上聊天。如果青 少年一味迷恋于网络游戏、网上聊天,那么不仅不能促进学习,反而会荒废学业,这与家长的初衷是相悖的。所以家长必须对孩子进行督促,不反对其上网的同时,要做好交流与指导工作,引导孩子走上正确的网络运用之路,牢记学习知识是第 一性的,其他都处于从属地位,而不能使孩子沉迷于网上聊天、网络游戏中。
4、社会必须作好监督工作。社会监督是青少年健康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环。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通过社会监督这个重要环节,能够为青少 年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社会监督工作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公安 机关,工商管理等部门要不定期地对网吧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予以取缔或限 期整改。其次,街道办、居委会等单位也应对辖区内的网吧进行不定期检查,配 合好公安机关的工作。再次,社区应该对辖区内青少年情况做详细的登记,把工 作做实做细。
5、青少年自身必须不断加强其自律性。青少年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任 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内因起决定作用。青少年要想真正有所作为,必须正确 合理地利用网络,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自律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青少年的自 律性是比较差的,尤其是面对新事物的诱惑,他们往往无法抗拒,如果抵制不住 网络中的种种诱惑,必然会被网络所俘虏,而成为网络的“奴隶”。但是,如果
-4-/6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自制力比较强,就能够做学习、生活的主人,合理的处理学习、生活与上网的关 系。青少年自律性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完成。希望我们都能够清楚地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爱你的孩子就教 会他上网,因为那里有天堂,如果恨你的孩子就放任他上网,因为那里有地狱。” 的确,网络的发展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与此同时,也给青 少年的成长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的青少年一代,肩负着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的光荣使命。因此,在网络的迅猛发展中,培养青少 年的聪明才智,锻炼青少年的卓越胆识,建立青少年的理想人格显得尤为重要,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良好的 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2、《网 络 传 播 对 青 少 年 的 负 面 影 响 及 建 议 》 共青团荆州市委游敏
3、《怎样做好网络时代的青年工作》 2001 年第三期《青年博览》
-5-/6
第五篇:论朝鲜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论朝鲜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朝鲜战争从1950年6月25日至1953年7月,经历了3年多,以中朝两国人民的胜利,美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失败而结束。这场战争无论是对中国、朝鲜、美国、苏联和日本,还是对远东乃至整个世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它对中国的影响更加突出、更加深远。第一,保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巩固了中国的人民政权。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国当局不仅干涉朝鲜内政,同时,还令其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随后,美国操纵联合国纠合一支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大举进犯朝鲜北方,迅速向中朝边境推进,并出动飞机轰炸中国的边境城镇,使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中国抗美援朝并取得胜利,粉碎了美帝国主义妄图占领整个朝鲜半岛和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的迷梦,保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恢复经济和巩固政权,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的首要任务。这迫切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朝鲜战争及其胜利极大地改善了新中国面对的安全形势,为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巩固创造了基本的外部环境。正如章百家指出的那样:朝鲜战争进行的三年,也是新中国不断巩固的三年。由抗美援朝而焕发起的革命热情和生产积极性成为推动中国国内各项社会改革、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动力。
第二,促进了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推动了新中国的社会改革,为新中国大规模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地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周边和国际安全环境。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人民迫切需要集中精力医治多年战争造成的创伤,全力以赴重建家园。然而,朝鲜战争的爆发,破坏了新中国恢复经济和巩固政权所迫切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使新中国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中国出兵朝鲜、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就是要取得一个进行长期和平建设的环境,得以保证大规模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这场战争极大地调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使经济生产、财政收入连续大幅度增长。可见,这场战争,因此,这场战争的胜利,有利地促进了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更重要的是为中国50多年来的和平经济建设,赢得了良好的周边和国际安全环境。
第三,锻炼了中国军队,促进了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朝鲜战争是一场现代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中国军队虽然武器装备处于劣势,但是参战军兵种之多是空前的,陆军、空军、步兵、炮兵、坦克兵、工兵、防空兵、通信兵、卫生部队和后勤部队等,都在这场战争中经受了锻炼,取得了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尤其是进行现代化战争的宝贵经验。这正如毛泽东所说:“朝鲜战争是个大学校,我们在那里实行大演习,这个演习比办军事学校好。” 第四,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确立了新中国在解决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军队出兵朝鲜,敢于同不可一世的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军作战,这一举动本身就极大地震动了全世界,尤其是中国军队以弱胜强,在国际上更是引起了巨大反响。这场战争的胜利,一扫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中国人民真正地扬眉吐气了,中华民族真正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了。经过这场战争,不论是当时的敌人,还是朋友,都不能不对新中国刮目相看了。美国军政首脑从此都承认中国是世界上的军事强国之一。美国官方在总结朝鲜战争时说,中国“再也不是那个软弱无能的国家了”,中国在这场战争中赢得了声誉和提高了地位。美国从此不敢再轻视中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不得不把中国摆到适当的位置。“联合国军”第二位总司令李微奇在他的回忆录《朝鲜战争》一书中总结的一条教训,就是美国当初不相信中国人民的决心和力量,不相信中国人说话是算话的,没有重视中国政府的一再警告。正是总结了这一教训,在60、70年代的越南战争中,美国的地面部队才未敢越过北纬17°。总之,正如彭德怀所说的:“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1954年国际上召开日内瓦会议,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及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中国理所当然被邀请参加会议。这件事本身就说明中国在解决亚洲重大问题上的地位。新中国刚成立时,美国在外交上对中国采取孤立政策,联合其他西方国家拒绝承认新中国和拒绝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朝鲜战争开始时,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只有16个,并且绝大多数是社会主义国家。经过朝鲜战争,中国的国际威望和影响迅速扩大了。朝鲜停战以后,包括英、法、荷、意等在内的许多参加对中国实施封锁禁运的西方国家,于50年代中后期,先后恢复了与中国的正常贸易关系。到50年代末,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就翻了一番。70年代中期,在朝鲜战争中参加“联合国军”行动的国家除了美国外已先后同中国建交,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已达到100余个。70年代初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和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70年代末中美正式建交等一系列重大事件,都有朝鲜战争这个因素在影响着。第五,使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的计划搁置起来,延缓了海峡两岸统一的进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正计划着出兵台湾,解放台湾。但1950年朝鲜爆发内战,美国当局立即宣布武装干涉朝鲜内政,随后又纠集“联合国军”扩大侵朝战争。杜鲁门还下令美国第七舰队开到台湾海峡,他说:“台湾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经由联合国的考虑。”并声称要“阻止对台湾的任何进攻”。美军登陆朝鲜后,不顾中国政府和人民的一再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大举进犯朝鲜北方,迅速向中朝边境推进,并出动飞机轰炸中国的边境城镇,中国的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在此形势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向中国政府提出出兵援助的请求。是出兵援朝还是解放台湾?中国政府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朝鲜战争的爆发,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创造了良机,另一方面又使中国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中国政府从大局出发,从中朝两国人民的利益着想,认识到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政府最后毅然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虽然中国取得了这场的胜利,但因此而使中国人民解放军丧失了解放台湾的良机,使解放台湾的计划搁置起来。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对华政策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一直坚持霸占台湾、澎湖、金马等岛屿。1955年1月24日,艾森豪威尔在致国会的特别咨文中要求使用武装部队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28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授权美国总统在台湾海峡使用美国武装部队的紧急决议。1958年,美国进一步陈兵台湾海峡地区,制造紧张局势,炮轰金门、马祖岛。长期以来,美国不仅长期霸占台湾、金马等岛屿,而且美国军舰、军用飞机不断侵犯中国领海和领空,从1958年9月7日到1971年底,中国政府已先后向美国提出497次严重警告。可见,美国对台湾地区的政策一直阻碍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直到50年后的今天,台湾的统一问题仍是中国政府摆在桌面上的问题,也是海峡两岸关注的焦点。第六,导致了中美之间20余年的敌对。朝鲜战争挫败了美国妄图以武力压服中国的战争计划,也打击了美帝国主义在亚洲的侵略政策。但也使已经开始恶化的中美关系不可逆转,中断了改善中美关系的可能,中美关系呈现全面对抗的态势。1950年夏,美国政府确定了敌视新中国的政策。首先,美国宣布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1951年5月18日,美国操纵联合国第五届代表大会通过对中国实行禁运的决议。10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1951年相互防御援助管制法,禁止把313种战略物资运往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任何国家不遵守此法案,就不给这些国家以任何援助。在美国的高压下,在1953年已有45个国家参与对中国实行禁运。1957年5月30日,美国重申将继续奉行对华全面禁运政策。其次,美国阻挠中国进入联合国。1953年6月,美国参众两院通过“共产党中国政府不应被接纳为联合国会员作为中国的代表”的提案。1954年7月7日,艾森豪威尔爱记者招待会上说“我完全而且无可改变地反对在目前局势下接纳红色中国进入联合国”。1957年6月28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旧金山发表题为“我们对中国共产主义的政策”的演说中说“如果我们同中共建立关系,那是愚蠢的,因为这种关系会增强他们,伤害我们同我们朋友的能力”。因而,在历届联合国代表大会上,美国一直阻挠中国的合法权利,直到1971年仍把台湾蒋介石集团当作中国人民的代表。
总之,50多年来,朝鲜战争对中国的内政外交产生过重大影响,中国政府和人民在这场战争中所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在今天仍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参考书籍: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 《李奇微回忆录》
王树增《远东朝鲜战争》
约瑟夫•古尔登《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 莫里斯·艾泽曼《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