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略谈曲艺作品中的方言与中国传统文化
略谈曲艺作品中的方言与中国传统文化
别闽生
众所周知,中国的曲艺是一门历史久远,深受群众喜爱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之一。长期以来,它以其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贴近民众的内容题材始终活跃在民间的文艺舞台上。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影视传媒的大量介入,曲艺艺术似乎更多地展现在剧场、荧屏上,而日渐远离民众的视野。事实上,这仅仅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曲艺艺术越来越集中地呈现于城市背景下的结果。源自于民间、扎根于民间并成熟发展于民间的曲艺,从始至终没有也不可能脱离民间文化的土壤。作为重要的审美形态之一的中国曲艺不仅是一种“民族心灵的对应物”,“是一种民族的智慧”(李泽厚语),也是民族文化心理积淀的产物,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广泛的审美价值。
曲艺是各种说唱艺术的总称,无论其表现形式还是构成因素,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本文拟从方言的角度谈谈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文中所提及的方言主要是指地域方言,是指共同语在各个地区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地域方言在汉语中俗称“话”,如“浙江话”、“福建话”“广东话”通常指的就是吴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而“地域方言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上,划分方言的主要依据也是语音。”(《语言学纲要》)值得注意的是,恰恰由于各地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别,才产生了风格各异、丰富多彩的不同曲种。
曲艺的表现形式分为说的、唱的、有说有唱的和半说半唱的四大类,据迄今为止的调查统计,曲艺的曲种大约有四百多种。不同的曲种呈现出不同的地方特色,而体现这一特色的标志即方言。例如,以说为主的曲种,像评书类,就有北京评书和湖北评书、福建评话、扬州评话等 ;快板类的曲种也有快板书和山东快书、天津快板等。尤其是鼓曲类的诸多曲种,语言对音乐更是起着主导作用。因为曲艺音乐的特征之一即叙述性和字正腔圆,所以,它的叙述性特征决定了语言对音乐所起的主导作用。同时,曲艺唱腔的旋律是以字的四声变化为基础的,也正因为此,用不同方言演唱的曲种也就生发出不同旋律的唱腔,各自都充满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从方言的角度来研究中国的传统戏曲和小说由来已久,甚至古人也已注意到这一点。《宋书·乐志》载:“江左初,又有拂舞、吴舞。捡其哥,非吴调也。”又载:“又有白舞,按舞词中有中袍之言,本吴地所出,宜是吴舞也。晋俳歌又云,„皎皎白绪,节节为双。‟吴音呼绪为,疑白即白绪。”(转引自周振鹤 游汝杰著《方言与中国文化》)可见,丰富的戏曲声腔的产生实在应归功于复杂的方言。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早已引起学者的注意。魏良辅《南词引正》就说到北曲有中轴调、冀州调之分,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也指出北派声腔有金陵、汴梁、云中的不同。这些不同或区别都是由于方言的歧异产生的。仅此一端已可见方言研究对戏曲研究的重要作用。
曲艺各曲种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与戏曲相似且时有交叉。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长期以来对于曲艺的本体及流变情况的研究明显滞后于曲艺自身的发展。例如关于曲艺中的方言,尽管有多位曲艺理论工作者已经予以了一定的关注,但还是未能更深入透彻地对其进行整理、开掘和阐发。事实上,研究曲艺中的方言,会让我们深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诸如方言与移民、方言地理与人文地理、方言与民俗、方言与历史文化背景以及语言接触和文化交流等等,它不仅能为我们廓清曲艺各曲种的源起、流变、分布和界定等要义,更能为我们研究曲艺的形成、发展及传承情况提供相当重要的依据。
比如,今天我们所通用的普通话是不分尖音和团音的,但戏曲中却还保存着。同样,曲艺中的苏州评弹所用的语言也仍然严格保留着舌尖后擦音和塞擦音即 zh、ch、sh,现在的苏州市区只有少数老年人的音系中才有,而苏州评弹的青年演员首先就必须学会发这些音。曲艺语言的保守性固然跟它口耳相传的传统分不开,与此同时,这一特点也在客观上给方言演变的历史层次提供了活的证据,这反映了较古层次的方言面貌,包含有较高的传统文化的含量。另如明末清初流传在江苏扬州方言地区的扬州评话《清风闸》(浦天玉著)、《飞驼传》(邹必显著)、《扬州话》(谎陈四著),若从其方言角度入手,亦可一窥当时的社会、历史和地方文化风貌。
再比如,大鼓是鼓曲类曲种中受众面和流布较为广泛的曲种之一。“大鼓产生在北方,其源可追溯至明代的词话,到明末清初时,在南方衍变为弹词,在北方衍变为以贾凫西为代表的木皮鼓词,入清以后,在冀中一带流行着。”曲艺史中虽然没有明确说明,但显而易见,各地的方言促成了不同曲种的发生和发展。清末,在长期流传的木板大鼓基础上又形成了刘宝全等人创立的京韵大鼓。正是由于刘宝全为了适应听众的欣赏习惯,放弃了乡土口音,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码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再加上同时期的张小轩、白云鹏等人的努力,使京韵大鼓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曲种之一。而在其他地区,像东北大鼓、安徽大鼓、西河大鼓、山东大鼓等的形成和发展也相类似。
方言在各地曲种的形成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已如前述,此外,我们还应注意到它们与观众的关系。例如著名的京韵大鼓唱段《大西厢》,虽然故事中的人物是小说、戏曲里早已为人熟知的崔莺莺和红娘,但从唱词来看,俨然就是北方市民阶层所熟悉的妇女形象,像“咱们娘儿们”、“大姑奶奶”等这些词汇,从中亦可反证各地方言土语在不同曲种中的表现力,成为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声是自清代中叶以来流传最为广泛、最受群众喜爱的曲种之一。虽然它产生于北京,但在其他地区也产生了不同的方言相声。有趣的是,在大量的相声作品中都涉及了方言的内容。尽管相声作者和演员并非有意识地在研究方言问题,可是从中我们却能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甚至文化内涵。就以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先生的代表作《普通话与方言》为例,其中侯先生和捧哏演员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形式把各地方言予以了比较,如普通话说的“看看”,北京话是“目 娄目 娄”,沧州话是“瞅瞅”,这是用词的不同,区别很大,上海话和福建话的语音则有所区别。再如相声段子《戏剧与方言》的垫话部分,就分别用老北京话、精练的北京话、山东话、上海话和河南话演绎了一天晚上两个街坊的对话,妙趣横生。虽然这两个作品的主题都有宣传推广普通话的意思,但是从中我们还是领略了各地方言独特的韵味。相声中使用方言称为“倒口”,许多优秀的相声演员都十分擅长“倒口活”,就是说能够惟妙惟肖地模仿各地不同的方言。这固然是相声“说、学、逗、唱”的艺术手段使然,同时也是演员与当地观众之间增加亲和力的有效润滑剂,而对于研究者来说,则是为我们提供了非常生动鲜活的语言材料。尤其是留存至今的许多传统段子,更是具有十分宝贵的研究价值。
时下,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正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被列入非遗名录的地方曲艺曲种也因此摆脱了一度濒临灭亡的窘境,重新获得了生存发展的机遇。但需要特别引起各级地方政府以及非遗项目保护单位注意的是,在保护传承过程中切不可随意舍弃地方曲种的方言属性。笔者注意到,当前有些新创演的地方曲种曲目,无论文本还是演唱都竭力向普通话“靠拢”(特别是在晋京演出中),地方曲种“依字行腔”的重要特点几乎完全被摈弃,使得这些曲目空有地方曲种的名称却无地方曲种的独特韵味。因为方言正是地域文化的结晶和重要载体之一,而保护和传承曲艺曲种中的方言,不仅是承继中国传统文化的活的载体,也是保持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在民族学视野下,“广义的语言指人类为了传播信息并与他人共享文化和个人经历而发展出的各种有序符号体系。狭义的语言则指这样一套有声的有序符号体系。语言能力是人性的组成部分之一。因为只有人类具有这方面的充分能力。就是说,只有人类能够利用语言而将文化跨越时空地代代相传。此外,语言还是人类文化的核心内容。它不仅是交际的手段和工具,而且是人类文化本身。”(《民族学理论与方法》)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研究曲艺作品中的方言现象及运用,对更好地传 承中国传统文化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二篇:曲艺作品活动总结
长春工程学院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之第五届魅力校园曲艺作品展演会
活 动 总 结
长春工程学院校团委文体部
二○一一年五月
第五届魅力校园曲艺作品展演会
第五届魅力校园曲艺作品展演会
一、活动背景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以先进文化为导向,展现当代大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营造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体现我校学生的多才多艺以及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我校特举办此次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之第五届魅力校园曲艺作品展演会。
二、活动目的
本次活动本着公正公开的态度,以“青春·使命”为主题,本着“繁荣校园文化,营造高雅的艺术氛围”的目的,因而搭建起“第五届魅力校园曲艺作品展演会”这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正是希望同学们能踊跃参加,以艺会友。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来释放自己心中的情感,诠释自己心目中的青春年华,最终达到陶冶同学们的艺术情操,培养艺术审美情趣,提升自我形象气质的目的。同时也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够促进各个学院之间的交流,加深各个学院之间的友谊。
三、活动时间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月
四、主办单位
共青团长春工程学院委员会
五、活动流程
(一)宣传阶段:校团委和各学院分团委各出一块以“第五届魅力校园曲艺作品展演会”为主题的板报,板报要突出此次活动丰富的节目形式。
(二)预演前期:预演前期由各学院自行组织进行。但是各学院必须拥有两个完整且不同艺术形式的节目,并能够熟练表演。
第五届魅力校园曲艺作品展演会
七、活动图片
最佳人气奖的获得者: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最佳创作奖的获得者:国防教育学院
第五届魅力校园曲艺作品展演会
大学生艺术团的歌曲 《找自己》
大学生艺术团的舞蹈 《床前明月光》
第五届魅力校园曲艺作品展演会
八、活动不足及改进措施
(一)活动不足
(1)在节目彩排的时候,我们应该详细了解演员们演出当天所需的一切道具。例如:什么样式的麦克,是演员自己带还是用礼堂的等。
(2)在节目进行的时候,后台的剧务还是不够完美,并不是能够把每一样道具都放在演员们满意的地方。
(3)通过这次活动还反映出了我们学生干部本身还有一些缺点与不足。就是在我们有活的时候,并不是每一个学生干部都能很快投入其中,这种现象并不应该存在我们学生干部当中。
(二)改进措施
(1)如果是自己带道具的话,我们就要告诉演员何时来礼堂提前试自己用的东西。(2)我们在下一次的活动中的人员安排方面,我们会充分利用我们的校级学生干部,做到在我们的活动中的各项任务都能顺利完成。
(3)我们可以在例会时,多多表扬一些表现积极的同学,让我们向他们学习。(4)我们也会吸取这次活动的经验教训,在下一次的活动中,一定不会让这些问题再一次发生。
八、活动意义
这次活动虽然有一些小的失误,但是我们校团委所有部门的部长和委员能够冷静地处理,最终我们的第五届魅力校园曲艺作品展演会顺利完成了。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校级学生干部知道了,一次活动的成功背后需要的不仅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汗水,更需要我们处理事情的端正态度。使我们学生也都感受到了曲艺可以给身心带来的快乐感受和良好作用。看着大家那热情的反应,我们非常为大家感到高兴。同时,这也为我们实现了举办本次活动的初衷——能够促进各个学院之间的交流,加深各个学院之间的友谊。
长春工程学院校团委文体部
二○一一年五月
第三篇:三年级传统文化第六单元:曲艺与杂技
三年级传统文化第六单元:曲艺与杂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曲艺所包括的形式:相声、口技、山东快书、皮影戏和木偶戏以及杂技。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横向思维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学习本单元,教学生感受古代艺术的强大生命力,同时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识记相生的基本艺术手段、了解山东快书的表演形式以及掌握杂技在中国的源远流长性。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通俗地理解相声的说学逗唱四个特点、归纳皮影戏和木偶戏的异同之处以及杂技在历史上的其它称谓。
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几种百姓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包括相声、口技、山东快书、皮影戏和木偶戏以及杂技。这些曲艺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历史都比较长,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出现。二是群众性基础广泛。教学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备课日期: 上课日期: 教案序号: 教学内容:相声和口技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相声的基本艺术手段是“说学逗唱”,了解口技的表演的方式和特色。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相声和口技之所以能流传是因为得到百姓的喜爱,培养学生艺术应该服从于人民的观念,树立只有受到人民喜爱的艺术才能长盛不衰的观点。
3、引导学生比较相声和口技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和横向对比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识记相声的基本艺术手段,了解口技的表演形式和特色,基本知道相声的起源地和发展情况;难点是如何让学生通俗地理解相声的说学逗唱四个特点。教材分析:
曲艺的最大目的使让人娱乐,在娱乐中能有所收获,可谓寓教于乐。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多媒体放相声和口技各一小段,让学生直观感受相声和口技的表演形式。
(二)、探究新知:
1、向学生简介曲艺:学生自读课本50页第一段。
2、通过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使学生了解相声的来源和形式: 相声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国各地。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变而
来的,主要用北京话。也有地方相声。它的表演形式有:单口、对口、群口三种。
3、学生自主探讨相声的艺术手段:
说、学、逗、唱是相声传统的基本艺术手段。“说”是说笑话和绕口令等;
“学”是模仿各种的卖声、飞禽走手的鸣叫声,喜剧唱腔和各种人物的行为、语言等; “逗”:是捧哏逗笑; “唱”:是编一些滑稽可笑的词、用各种曲调演唱,或把某些唱词、曲调夸张演唱,来引人发笑。
4、学生分子探究口技的的艺术表演形式:
口技是相声的锥形。古代口技是一种仿生艺术,表演者运用嘴、舌、喉、鼻等的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使听的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所以也俗称为“隔壁戏”。
(三)、拓展活动:
学生找一段相声给大家表演。
(四)、读一读:
到网上或学校图书室找明末清初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读一读,加深对口记得了解。教后记:
第二课时
备课日期: 上课日期: 教案序号: 教学内容:山东快书。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山东快书的起源,熟悉山东快书的基本表演形式,知道山东快书的起源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介绍山东快书的艺术起源,使学生了解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指引学生熟悉山东快书表演的基本形式,并组织学生尝试有节奏的演奏山东快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山东快书的表演形式,思考山东快书之所以受到喜爱广泛流传的原因。
难点在于对山东快书的起源的介绍。教材分析:
山东快书是一种彻底的民间艺术,起源于民间,在其形成的过程中经过一代代优秀民间艺人的推广和改进,使得该种艺术形式得到更广泛的认可。
解放后山东快书主要是在高元钧和杨立德两位民间艺人的推动下,扩展了其影响。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放一段山东快书,让学生直观感受山东快书的表演形式。(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探究山东快书的发源和发展:
山东快书发源于山东临清、济宁、菏泽一带的说唱艺术形式,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当初山东大鼓盛极一时,山东大鼓里有一个牌子,叫做“窜钢腔”山东快书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学生自主探究山东快书的表演形式:
山东快书的表演者,手持两块主板或钢板,以快节奏击板叙唱,因此它又名快板书。这一民间曲艺最初传说武松故事,所以曾名“武老二”
3、探究山东快书产生于临清、济宁一带的原因:
因为这里有京杭大运河上的几个大码头,是商贾(gu)云集之地,有对娱乐活动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说唱艺术开始流行,为山东快书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拓展活动:
1、找一找:
上网查一查关于山东快书的起源,还有哪些不同的说法。
2、读一读:
当哩个当,当哩个当,当哩个当 当哩个当 当哩个当!
闲言碎语不要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
那武松学拳到过少林寺,功夫练到八年上。
。。。。。见课本53页。
教后记:
第三课时
备课日期: 上课日期: 教案序号: 教学内容:皮影戏与木偶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皮影戏和木偶戏的基本特点,知道皮影戏和木偶戏的起源以及各自的演出特点,了解皮影戏制作和角色分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介绍皮影戏的表演方式,与早期电影类比,培养学生的对比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认识皮影戏的较色,知道皮影戏和戏曲之间的联系。带领学生熟悉木偶戏的特点和基本表演形式,引导学生比较皮影戏和木偶戏的异同,锻炼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皮影戏和木偶戏这两种极富中国特色的古代娱乐方式,知道中国古代艺术源远流长,感受古代艺术强大的生命力,从古代到现代,依然为观众喜爱和接受。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主要介绍中国古代两种艺术表象形式:皮影戏和木偶戏。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皮影戏的表演特点,知道木偶戏的起源时间和表演形式。难点在于对皮影戏和木偶戏认识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归纳出二者的异同。教材分析:
皮影是皮影戏的基础,具有一定的透明性,其色泽明亮艳丽,具有独特的美感。
皮影戏表演的技艺也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人控制三四个皮影的动作外,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唱腔。
木偶的种类也很多,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多媒体放映皮影戏和木偶个一小段,叫学生直观感受皮影戏和木偶戏的艺术表演形式。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探究皮影戏的表演形式和起源:
皮影戏起源于陕西地区,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艺术形式,有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皮影戏是世界上最
早有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甚至认为它是现代电影的始祖。
2、师生共同自主探究皮影戏的较色分类:
(1)、学生自读课本,了解皮影戏角色的五个类别: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
(2)、学生自读课文了解皮影戏的表演技术和表演形式。,真正理解“一口述说千古事,双手舞动百万兵”的含义。
(3)、师简介五个角色的特点
生旦净未丑是中国戏剧中人物的行当分类,具体讲,生分为小生、老生和武生三种;旦分花旦、刀马旦、老旦、青衣旦四种;净指花脸;末为年龄较大的男子;丑则是丑角,分文丑角和武丑角两种。不同戏剧角色的化妆是不同的,一般而言,“生”与“旦”都是略施脂粉,达到“千人一面”的效果,“丑”和“净”则是以色彩勾勒为主。
(4)、学生自主探究了解汉武帝:学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5)、学生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了解掌握木偶戏的表演艺术形式和发展:
木偶戏又称傀儡戏,是由演员的幕后操纵木偶来表演的一种艺术形式。三国时已有偶人进行杂技表演,隋代开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木偶戏的"演员”是双重的,真正当中演出的是“木偶”。。。。。阅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6)、师向学生简介布袋木偶、提线木偶和张杖头木偶、铁线木偶:
布袋木偶:布袋木偶起源于清代中叶,又称“指头木偶”、“手托傀儡”、“掌上木偶”。一般偶人身高0.27米或0.40米,头部中控,颈下缝合布袋连缀四肢,外着服装,演员的手掌深入布袋作为偶人躯干,五指分别撑起头部及左右臂,相互协调操纵偶人做各种动作。艺人大多用此来演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最为儿童喜爱。
提线木偶和杖头木偶: 是木偶戏中最常见的两种。提线木偶是在木偶的重要关节部位。如头、背、腹、手臂、手掌、脚趾等,各缀线,演员拉动丝线以操纵木偶的动作,又称线偶或线戏,也叫悬丝木偶。
铁线木偶:铁线木偶也叫铁枝木偶,南方地区,这种木偶一般高1米到1.5米,偶头为彩塑泥头而驱赶则有木质、双手用纸、双腿以及双足木头。
(三)、拓展活动:
做一做:
产月相关资料,了解简易木偶的制作方法,自己动手试一试。教后记:
第四课时
备课日期: 上课日期: 教案序号: 教学内容:杂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杂技的基本门类和杂技在历史上的发展情况,知道中国著名的杂技之乡-----河北吴桥。
2、过程与方法:通过介绍杂技的发展历史,使学生了解杂技的这种艺术种类的发展变迁过程。指导学生熟悉杂技表演的基本种类,知道大概念和小概念的包含关系。通过对河北吴桥的介绍,引领学生会寻找典型的事例来了解事物的办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杂技艺术在古代的源远流长性,知道中国在即在世界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同
时通过介绍中国杂技之乡-----河北吴桥,使学生知道杂技表演:“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特点,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杂技在中国的源远流长性,而难点在于杂技种类的介绍以及在记载历史上的其他称为。
教材分析:众所周知,吴桥杂技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河北吴桥形成了“惊、险、奇、绝”的艺术特征。教后记:
第四篇:浅谈汪曾祺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
目录
引 言...........................................................1
一、汪曾祺的背景.................................................2
(一)高邮的地貌..............................................2
(二)高邮的文化史............................................2
1.高邮的历史..............................................2 2.高邮的文学底蕴..........................................2
(三)汪曾祺的启蒙老师........................................3
1.沈从文先生的写作风格....................................3 2.汪曾祺先生的写作风格....................................4
二、汪曾祺与胡同文化.............................................4
(一)胡同文化的来源..........................................4
1.包罗万象的北京胡同......................................5 2.北京的胡同文化..........................................5
(二)汪曾祺的“胡同文化”....................................6
三、汪曾祺与京派作家.............................................7
(一)汪曾琪作品中的写作视角..................................7
(二)汪曾琪先生的文学特色....................................8
四、汪曾祺小说中的语言特色.......................................9 结 论..........................................................11 主要参考文献....................................................11
摘 要
本文阐述了汪曾祺先生的历史背景、文学启蒙以及他的写作风格和其所受的历史影响,汪曾祺先生为我国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他是一位联结现当代文学的作家,其作品大多取材于乡村和市镇的旧日生活和后来生活的坎坷印迹,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由于汪曾祺对生活抱有一种理解和审美的心情,他的作品不讲求情节的起落和戏剧化的冲突,也不去写历史的移变和沧桑。多数的时候,他讲述村落市井凡常琐事,讲述人们的起居行止。他的作品潜藏着圆融、沉静、自在的生命之美。疏缓有致、自然朴素的笔触,淡化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
关键词: 高邮;京派作家;中国传统文化;胡同文化;
引言
浅谈汪曾祺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
引
言
纵观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过去六十年中的发展状况,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60年来文学批评界对主流文学关注颇多。而对边缘文学的研究却是少之又少,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以京派文学为代表的乡土文学正在逐渐被社会重视。关注本土文化,追踪人性的精神家园。尤其是以沈从文先生为代表的京派作家群,倡导一种唯美的,真诚的,质朴的文学理念,强调文学的艺术和谐之美。传统文学最本真的艺术特质在京派文学内部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一、本文的研究思路
通过了解汪曾祺的成长经历,挖掘其内在的文学创作气质。由高邮启程再到西南联大,到师从沈从文先生,到西班牙文学大师——阿索林,到开始深入传统文学内部的深刻探究,经历了这样一个艰辛的创作历程。
二、研究的重点及视角
本文在对汪曾祺小说视角,语言等方面的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开拓方面,汪曾祺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表率作用。乡土与城市,胡同文化与城市进程的激烈碰撞。在本文的构思中都占有一定的笔墨。
三、研究的依据
本文主要借鉴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编辑的卢军的《汪曾祺小说创作论》一书,作者以一种全新的写作视角剖析了汪曾祺的文学创作观。
汪曾祺的背景
一、汪曾祺的背景
了解一个作家宏观上来说,需要了解他的生活背景,人生经历,发表的作品等等诸多方面。微观角度来看我们就需要看一看该作家生活于怎样的社会环境,其作品又有哪样的写作角度,语言风格如何等等。了解汪曾祺也就不得不提及其成长环境,地理上的人文上的。
(一)高邮的地貌
作家出生于江苏高邮,高邮——位于北纬32 °47′,东经119 °25′,地处江淮平原南端,属亚热带温润气候区,常年主导风为东南风,平均风速3.6米/秒;年平均气温15℃;年平均降雨103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67%,无霜期为217天。具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光充足、无霜期长等特点。
(二)高邮的文化史
1.高邮的历史
高邮历史悠久,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代表江淮地区东部史前文化的龙虬庄遗址,表明7000多年前境内便有人类的璀璨文明。公元前223年,秦王嬴政时筑高台、置邮亭,故名高邮,别称秦邮、盂城。1991年高邮撤县设市。199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县级),同年4月1日正式建高邮市,实行计划单列。
2.高邮的文学底蕴
高邮、宝应、兴化三县交界地区,隶属于地级扬州市,是中国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历代名人辈出。宋至清代,共有进士177人,举人428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婉约派词宗秦观和文学家孙觉、教育家乔竦,明代右丞相汪广洋、散曲家王磐,明清之际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夫
汪曾祺的背景
之(祖籍高邮),清代训诂学家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为历代著名代表人物。文化部原副部长徐平羽、古生物学家孙云铸、历史学家王绳祖、教育家沈亦珍,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从1939年夏汪曾祺就开始了西南联大的自由、开放的教育经历。从西南联大的校风:民主自由、严谨求实、活泼创新、团结实干。西南联大的组成: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的联合。我们就完全可以想象得到在那样的教学环境中作家所受到的文化熏陶。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不仅是中国学术文化的中心,也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基地。这里汇集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众多的精英人物。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冯至、李广田、卞之琳等作家和诗人以及他们的学生汪曾祺、穆旦、郑敏、杜运燮等共同构成了西南联大作家、诗人群。
(三)汪曾祺的启蒙老师
沈从文先生与汪曾祺的关系是我们今日不得不谈及的重要的人物关系。沈从文在向文艺界推荐他的这位得意弟子的作品时,总是说:“他的小说写得比我好。”在汪曾祺开始西南联大的学习开始,在作家开始学习沈从文先生的课程开始,汪曾祺就已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先生的影响。从作家的《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我们就能很好的了解沈先生教课的魅力。沈从文教创作课主要是让学生“自由写”,他鼓励学生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还会将一些与这篇作文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作品介绍给学生阅读,使其在对比中找到差距,得到提高。沈从文教的这些创作方法,让汪曾祺受益终生。
1.沈从文先生的写作风格
我们不妨先来谈一谈作家的写作风格。沈从文的小说从伦理道德的角度透视人生,以表现人性为中心内容,以探讨民族品德的重造为旨归,热衷于表现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生的审美理想。沈从文身居现代都市,却怀抱顽固的“恋乡”情结,这种巨大的内心矛盾、对立化的情绪,导致了他精神的流浪与逃亡,急于寻找栖息之所。古老湘西的幻梦抚慰了他疲惫的灵魂。他以湘西的眼光观察城市,极易捕捉到都市道德沦
汪曾祺与胡同文化
落、人性泯灭的严重症结。那黑暗的现实,腐败的政治,丑恶的人际关系,被扭曲变态的灵魂,使他惊呼:这是“神之解体的时代”!沈从文郑重声明:“我还得在‘神’解体的时代,重新给神作一种赞颂。在充满古典庄严与雅致的诗歌失去光辉和意义时,来谨谨慎慎写最后一首抒情诗。”由此可见,沈从文的“神”即是人性,在他那里“人性”与“神性”相通。他以虔敬的心情描写和歌颂人性美,用湘西小说供奉他心中的神。他所构筑的湘西世界,是他驰骋想象、弘扬美好人性的精神舞台,是一个亦真亦幻的艺术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不论贫富,不讲地位,没有欺诈压迫,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互帮互肋,互敬互爱。
2.汪曾祺先生的写作风格
汪曾祺的小说透过对于高邮乡镇旧事的记忆,以一种恬淡平静、和谐温馨的“田园牧歌式”的抒情笔法,和“天国仙境般”的梦幻情调,抒发着他所追索的一种空灵闲适、清新超脱的儒雅境界和浸透着东方灵性之气的健康人性。汪曾祺小说创作不仅在取材上具有明显的民间地域性特点,而且所描写的对象大多是民间的市井人物。如《鉴赏家》中对全县第一个大画家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叶三的描写。叶三——一个卖果子买的很好的商贩。风格迥异而富于韵律的叫卖声:“有旧衣烂衫找来卖!” “有人买贵州遵义板桥的化风丹?„„”壁虱药!虼蚤药!” “卖杨梅——!” “玉麦粑粑——!” “椒盐饼子西洋糕!”„„①风格迥异而富于韵律的叫卖声。以及《王四海的黄昏》那个曾经辉煌的卖艺人王四海。
二、汪曾祺与胡同文化
(一)胡同文化的来源
说起“胡同”,那可是老北京人的骄傲,聊起起胡同的历史,那真是侃 ① 汪曾祺:《受戒》,华夏出版社,2008
汪曾祺与胡同文化
侃而谈,北京人的健谈在此展现的一览无余。
1.包罗万象的北京胡同
北京的胡同,绝大多数都是正东正西,正南正北,横竖笔直的走向,从而构成了十分方正的北京城,也表明了北京这座古城是经过精心规划,依照棋盘形的蓝图而建筑的。又由于住宅是坐北朝南的四合院,相互排比而组成胡同,所以东西向的胡同多,南北向的胡同少。而这种规划正是吸取历代帝都的建造经验,体现了我国历代建造城市的传统特色。
北京的胡同名称包罗万象,有自然景观、生活用品、人物姓氏等。有的名称反映了胡同的明显特征,如“宽街”、“八道湾”、“一尺大街”等;有的名称则表露出人们的美好原望,如“安福胡同”、“寿长胡同”、“永祥胡同”等。胡同的名称反映出胡同与人们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
2.北京的胡同文化
老北京的地名生活化,不像其他城市的胡同街道,总喜欢用城市名称来命名。既然人们开门就有七件事,所以北京也就有了柴棒胡同、米市胡同、油坊胡同、盐店胡同、酱坊胡同;既然人在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金、银、铜、铁、锡这五种金属,于是就又有了金丝胡同、银丝胡同、铜铁厂胡同、铁门胡同和锡拉胡同。走在这类名字的胡同,人觉得踏实。北京的胡同多如牛毛,尤其以八大胡同闻名中外。因为当年,这里曾是烟叶花柳巷的代名词。“八大胡同”在西珠市口大街以北、铁树斜街以南,由西往东依次为:百顺胡同、胭脂胡同、韩家潭、陕西巷、石头胡同、王广福斜街、朱家胡同、李纱帽胡同。其实,老北京人所说的“八大胡同”,并不专指这八条街巷,而是泛指前门外大栅栏一带,因为在这八条街巷之外的胡同里,还分布着近百家大小妓院。李碧华的《生死桥》描写了清末喧闹、纷乱的北京城戏班里主人公一段生与死的命运。天桥,架起一条从凡间到天上的路。从这条路上走出的三个孩子飘荡的俗
汪曾祺与胡同文化
尘里的传奇故事。男主人公志高有着贫贱的出身,还有个在胭脂胡同做暗娼的母亲。胭脂胡同,这是一条短短窄窄的小胡同。它跟石头胡同、百顺胡同、韩家潭、纱帽胡同、陕西巷、皮条营、王寡妇斜街一般齐名。大伙提起“八大胡同”,心里有数,全都撇嘴挂个挂不住的笑,一直往下溜,堕落尘泥。胭脂胡同,尽是挂牌的窑子。汪曾祺在《胡同文化》中说过: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已、逆来顺受。所以说胡同文化也是良莠不齐,我们还需双向评判。
(二)汪曾祺的“胡同文化”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看看这就是汪曾祺眼中的胡同,由于喜欢豆腐这一中国传统食品,又很喜欢胡同文化,偏巧作家汪曾祺又将这样的语言组织在一起。顿时感觉透着那样的亲切与熟悉。陈凯歌导演曾经拍过一部反映胡同文化与城市进程的短片——《百花深处》。在此不想对影片的拍摄技巧发表任何评论,那不是本文所讨论的话题。更多的注意力还是集中在了影片的主题上。四合院,前清花瓶,铜铃铛„„,这些主人公虚幻的印象,在向观众展示着失去的记忆。伴随着陶瓷花瓶意念中的破碎,伴随着失而复得的铜铃铛,四合院那熟悉而亲切的画面向我们徐徐走来。至此影片的情节到达了一个高潮。凄美的背景音乐让人不禁心头一颤,久久沉浸于影片之中。于是让人陷入深深地沉思中。传统与现代的矛盾该如何协调。如何更好的发扬传统?现代进程又将以怎样的速度向前发展?沈从文先生孤独到底是缘于何处?《边城》中翠翠的爱情悲剧,这些又让我们陷入怎样的思考。湘西那淳朴的民俗风情,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情感交流,摆渡的老人可以不收取任何报酬将你从这边托到那边,即使随身未携带任何的钱币。集市上商贩们给你割最好的鲜肉,童叟无欺的风土乡情让人心中顿生亲切之感。每一个细节,每一次交流,哪怕是一个眼神无不渗透着暖暖的情意。忽又联想到很多上一辈的人他们由衷的不习惯高楼林立的城市氛围。他们乐衷于出门一句亲切的招呼,那样的打招呼方式让他们感到没有任何的距离,心与心的沟通方式。要知道那股子热乎劲儿是由来已久的。“张家大妈”“李家阿姨”似乎大家本来就是一家人似的。讲究个“情分”不是亲人又胜似亲人。但凡
汪曾祺与京派作家
谁家的孩子有出息了,都会捎带说一句:“这孩子我是从小看着他长大的”。看来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情味”吧。
三、汪曾祺与京派作家
(一)汪曾琪作品中的写作视角
京派小说家们的文学观念和主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坚持自由主义,反对政治和意识形态对文学的干预和制约; 二,追求纯正的文学趣味,对抗文学的商品化。
在30年代的政治历史语境中,京派作家无疑是处在边缘的,因为左翼要求文学为政治服务,海派主张文学商品化,而他们的主张与时代格格不入,但是他们所追求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理想,他们对人的尊严、对和谐生命境界的追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固守,都具有某种永久的启示意义。
因此汪曾祺认为一个作家应具备自己的写作风格,汪曾祺认同这样一个观点:作家读书,实际上是读另外一个自己写的作品。汪曾祺的作品中就透露着这样的风格特点简短而明洁的抒情方式,充满了恬淡而不失热情的人文情怀。
《竹林的故事》小说开篇“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处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再看看沈从文先生的《边城》“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则反复来去。渡船头竖了一枝小小竹竿,挂着一个
汪曾祺与京派作家
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槽牵了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船将拢岸了,管理这渡船的,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霍的跃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
(二)汪曾琪先生的文学特色
《大淖记事》中有这样的描述:“淖,是一片大水。说是湖泊,似还不够,比一个池塘可要大得多,春夏水盛时,是颇为浩淼的。这是两条水道的河源。淖中央有一条狭长的沙洲。沙洲上长满茅草和芦荻。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蒌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绿了。夏天,茅草、芦荻都吐出雪白的丝穗,在微风中不住地点头。秋天,全都枯黄了,就被人割去,加到自己的屋顶上去了。冬天,下雪,这里总比别处先白。化雪的时候,也比别处化得慢。河水解冻了,发绿了,沙洲上的残雪还亮晶晶地堆积着。这条沙洲是两条河水的分界处。从淖里坐船沿沙洲西面北行,可以看到高阜上的几家炕房。绿柳丛中,露出雪白的粉墙,黑漆大书四个字:“鸡鸭炕房”,非常显眼。炕房门外,照例都有一块小小土坪,有几个人坐在树桩上负曝闲谈。不时有人从门里挑出一副很大的扁圆的竹笼,笼口络着绳网,里面是松花黄色的,毛茸茸,挨挨挤挤,啾啾乱叫的小鸡小鸭。由沙洲往东,要经过一座浆坊。浆是浆衣服用的。这里的人,衣服被里洗过后,都要浆一浆。浆过的衣服,穿在身上沙沙作响。浆是芡实水磨,加一点明矾,澄去水分,晒干而成。这东西是不值什么钱的。一大盆衣被,只要到杂货店花两三个铜板,买一小块,用热水冲开,就足够用了。但是全县浆粉都由这家供应(这东西是家家用得着的),所以规模也不算小。浆坊有四五个师傅忙碌着。喂着两头毛驴,轮流上磨。浆坊门外,有一片平场,太阳好的时候,每天晒着浆块,白得叫人眼睛都睁不开。炕房、浆坊附近还有几家买卖荸荠、茨菇、菱角、鲜藕的鲜货行,集散鱼蟹的鱼行和收购青草的草行”。
汪曾祺小说中的语言特色
品读之后不觉让人惊叹描述之惊人的相似,如同出自一家之手,三位作家却同时勾勒出了三幅当地民风民情的祥和画面。河水、小溪给你的感觉总是水盈盈的,清澈的语言文字的描述,对于乡土文化如此之美好的描述,大概就是京派小说的与众不同吧。尤其是汪曾祺先生的《大淖记事》开头用了大量篇幅为我们描述了大淖这个地方。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大淖的翠绿的春天,夏天雪白的丝穗,秋天的枯黄,到了冬天的残雪。这样的四季如此之分明我开始疑惑自己是身处在南方的那个叫大淖的小镇还是在北方我的家乡。可转念一想似乎是不大可能的,明明是北方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嘛。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船啊,水呀的?隐隐约约有一种感觉那个地方原来不仅仅是大淖——全县一个并不起眼的小地方。事实上他是在描写南方的风土人情,加入了北方诸多的元素的。卖牛肉,高粱酒、花生瓜子的小贩,吆喝声,叫卖声,热热闹闹的场面是没有地域差别的。原来传统的文化是没有界限的。
三姑娘是可爱的,翠翠是可爱的,巧云同样是可爱的。他们努力从中开掘纯朴的人情美、道德美,奇特的风俗美,静穆的自然美。这也同样印证了京派小说的一大特点:对乡土风情梦幻般的描摹。“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冲撞与矛盾,我想这大概就是沈从文先生的寂寞吧。内心深处的彷徨与焦虑,追求纯正的文学趣味,对抗文学的商品化,与城市主张的格格不入。因此,沈先生一直称自己为“乡下人”。
四、汪曾祺小说中的语言特色
“这个地方的地名有点怪,叫庵赵庄。赵,是因为庄上大都姓赵。叫做庄,可是人家住得很分散,这里两三家,那里两三家。一出门,远远可以看到,走起来得走一会,因为没有大路,都是弯弯曲曲的田埂。庵,是因为有一个庵。庵叫苦提庵,可是大家叫讹了,叫成荸荠庵。连庵里的和尚也这样叫。“宝刹何处?”——“荸荠庵。”庵本来是住尼姑的。“和尚庙”、“尼姑庵”嘛。可是荸荠庵住的是和尚。也许因为荸荠庵不大,大者为庙,小者
汪曾祺小说中的语言特色
为庵.”① “这里的风俗,清明那天吃螺蛳,家家如此,说是清明吃螺蛳,可以明目。买几斤螺蛳,入盐,少放一点五香大料,煮出一大盆,可供孩子吃一天。孩子们除了吃,还可以玩,——用螺蛳弓把螺蛳壳射出去,螺蛳弓是竹制的小弓,有一支小弓箭,附在双股麻线拧成的弓弦上。竹箭从竹片窝成的弓背当中的一个窟窿里穿过去。孩子们用竹箭的尖端把螺蛳掏出来吃了,用螺狮壳套在竹箭上,一拉弓弦,弓背弯成满月,一撒手,哒的一声,螺蛳壳便射了出去。射得相当高,相当远。在平地上,射上屋顶是没有问题的。——竹箭被弓背挡住,是射不出去的。家家孩子吃螺蛳,放螺蛳弓,因此每年夏天瓦匠捡漏时,总要从瓦楞里打扫下好些螺蛳壳来。不知道为什么,这种螺蛳弓都是车匠做,——其实这东西不用上床子旋,只要用破竹的作刀即能做成,应该由竹器店供应才对。清明前半个月,戴车匠就把别的活都停下来,整天地做螺蛳弓。孩子们从戴车匠门前过,就都兴奋起来。到了接近清明,戴车匠家就都是孩子。螺蛳弓分大、中、小三号,弹力有差,射程远近不同,价钱也不一样。孩子们眼睛发亮,挑选着,比较着,挨挨挤挤,叽叽喳喳,好不热闹。到清明那天,听吧,到处是拉弓放箭的声音:“哒——哒!”② 王安忆说“汪曾祺老的小说,可说是顶容易读的了。总是最平凡的字眼,组成最平凡的句子,说一件最平凡的事情。”这就是汪曾祺的语言特色,平实而不失热情。没有过于修饰的辞藻,夸张的叙述。汪曾祺先生的语言是非常有逻辑性的。先把你带到了庵赵庄,那里的人是稀少的,出了门口又都是弯弯曲曲的田埂,这里边的人们有一个风俗那就是:清明那天吃螺蛳的。而孩子们呢,兴奋得眼睛直发亮。即使你不大了解当地的风俗民情,看到这样的一幅画面,你依旧会对那个地方产生无限的亲切,心灵上的沟通,没有任何芥蒂。如一壶清茶,细细品之回味无穷。而汪曾祺小说的这些特点很好地继承了老师沈从文的写作风格。字里行间渗透着最淳朴,最自然,最和谐的人文气息。
②汪曾祺:《受戒》,华夏出版社,2008
结论
结 论
汪曾祺小说对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平衡与发展起到了不容置疑的作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认知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沈从文先生的寂寞缘于何处?京派文学倡导的文学趣味是否该继续发扬?文学在今日社会逐渐商业化模式化有是否给人以警醒?浅薄之见:当代文人墨客,诗人学者应该认真地思考眼下的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的道路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超脱与创新成为我们今后思索的首要职责。
主要参考文献
1.汪曾祺:《受戒》,华夏出版社,2008年 2.李碧华:《生死桥》,花城出版社,2006年
3.卢军:《汪曾祺小说创作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4.王安忆:《故事和讲故事》,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5.陆建华:《汪曾祺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 6.汪曾祺:《受戒》,华夏出版社,2008年
7.废名:《竹林的故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8.沈从文:《边城》,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0年 9.汪曾祺:《大淖记事》,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
第五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何通过对一个女人的女阴的观察与验证来判断其好恶之品德,虽属荒谬之至,但也可反映古人对女人的道德评价。在评价一个好女人时,应具备下列条件。《玉房秘诀》指出:“欲御女须取少年,未生乳,多肌肉,丝发小眼,眼睛白黑分明者,面体濡滑,言语音声和调,其四肢百节之骨皆欲令没,肉多而骨不大者,其阴及腋下不欲令有毛,有毛当令细滑也。”《大清经》云:“黄帝曰:‘入相女人云何谓其事?’素女曰:‘入相女人,天性婉顺,气声濡行,丝发黑,弱肌细骨,不长不短,不大不小,凿孔欲高,阴上无毛,多精液者,年五五以上,三十以还,未生产者。交接之时,精液流漾,身体摇动,不能治定,汗流四浦,随人举止,男子者虽不行法,得此人由不为损。”至于所谓的“恶女”,《玉房秘诀》指出:“若恶女之相,蓬头面曾面,槌项结喉,麦齿雄声,大口高鼻,目精浑浊,口及颔有亮毛似鬓发者,骨节高大,黄发少肉,阴毛大而且强,又多逆生,与之交会,皆贼损人。”《大清经》云:“相女之法,当详察其阴及腋下毛,当令顺而濡泽,而反上逆,臂胫毛粗不滑泽者,此皆伤男,虽一合而当百也。”“女子阴男形,随月死生,阴雄之类,伤男尤剧,赤发面曾面,癯瘦固病无气,如此之人,无益于男也。”古人认为,蒙古人种的妇女一般说来比其他种族的妇女阴蒂发育得要小,他们讨厌大阴蒂。从《医心方》引文看来古代中国人认为有些女人的阴蒂随月圆而变大。因此,这时她们必与(另一)女子交合,否则会死。月渐缺时,阴蒂又恢复到原来的大小,这时,她们必与男子交合,否则不能活。因此这种人两周为女,两周为男,并且据说生性极端淫荡。当然,以上所述的房中术理论,视女性为性欲工具,所谓“好女”与“恶女”,只不过是男人挑选滋补男人元气的“药物”的参照。
明代房中书《素女妙论》第六节《大小长短篇》中,论述了女阴的不同位置。“帝问曰:女子玉门有上中下之异,何也?”素女答曰:“牝户之美,非在位而在用也。上中下者各有其异,要之顺利而用之耳。中者四时均宜,百势无防,以不偏为贵是也。上者宜冬,匡床绣被,男伏其上是也。下者宜夏,竹荫石榻,隔山取火是也。斯乃御女器使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阴毛在相术上和医药上具有所谓的特别功效。在生理学上,阴毛成三角形扩大近于脐部的,叫做男子型;阴毛向上呈水平线,向下直到大阴唇的,叫做女子型。这两种型,在中国文化中赋予细部同异研究后,变成了相术的主要项目之一。相术中说阴毛要“三七(二十一岁)之内生,太早,夭;太迟,淫”。阴毛颜色“宜黄宜软,主贵;硬,主贱,如乱草,主淫。”据说汉朝的吕后“阴毛长八尺,黄如金色而拳,名为‘金钱缠阴’,主极品,亦主淫。”除了“白发三千丈”的李白,一般人当然不可能有吕后这种“阴毛长八尺”的天赋,所以,一般说来,女人的阴毛主贵有三个条件:
一、黄毛——黄如金丝,贵而聪敏;
二、拳珠——曲卷如珠,英明过人;
三、柔细——柔细清润,贤淑温和。女性阴毛最“贵”的一种,叫“金钱吊芙蓉”。这种形状据说可旺夫益子。所谓金钱吊芙蓉是指阴毛稀稀疏疏的,只有阴户中间的一撮,而非大森林型的“乱草丛生”。阴毛细而卷曲的女性,假如阴毛呈菱形,表示她“热情如火”,精力旺盛。阴毛稀疏柔软的女性,多是外表窈窕瘦长,假如呈橄榄形,则是所谓的“金钱吊芙蓉”的类型。阴毛粗而硬又浓密的女人,阴户机能比普通女人的“成熟”,她动情时,阴户气味特别浓厚,床上较为主动。阴毛少而杂乱,而毛又粗的女人,性欲较旺盛,为淫荡之女。此外,古人最忌讳的是没有阴毛,没有阴毛的女阴叫“白虎”,也叫“不树”。这是不吉利的,这好像田中长不出禾稻一样。这些都是相术上的“妙论”。
此外,在中国古代医学中,对女阴的阴毛之用处,也有独特的“见解”。女阴的阴毛,一来可用于治“阴阳易病”,用法是在男人病后性交、睾丸肿了或缩入腹内时,“取妇人阴毛烧灰饮服”,饮服用水要用“洗阴水(洗了屄的水)”;二来可用于治“牛胀欲死”,用法是把“妇人阴毛,草裹与食”,牛一吃,立刻病就好了。如此等等,女阴阴毛之“妙处”可见一斑。
在人类历史中,阴毛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生物功用,但是有一个理论主张在人类尚未学会以衣物蔽体之前,阴毛可区分费洛蒙(pheromones,一种体内分泌的化学物质,对其他人有特别的讯息)。这些讯息可能是种信号,例如女性已到了生育期。
阴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的一种性的特征。阴毛不象头发那样可以长行很长,它的平均长度为4—8厘米,且其形状都呈弯曲状。阴毛的生长速度是,每天长0.2—0.3豪米,每月长5—8豪米,每年长6—10厘米,但实际上人的阴毛只有4—8厘米,10厘米以上的实属罕见。
一般情况下,人的阴毛总数为1000—3000根,七八个月到一年半之间全部更换一次,所以,人们每天要脱落5—10根阴毛,并长出新的阴毛。
相学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有千余年历史,其中对女性的阴毛似乎有一番“研究”,尤其是对女性阴毛的形状与其所谓淫贱的关系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据相学专家指出,“正统”的阴毛生长形状,是顺而向下呈倒三角型,由小腹对下四个手指横排平放位置开始,直至女阴顶部为止,而毛发较浓密者会由两片阴唇呈八字须状一直向下绕至会阴部位。许多女性的阴毛仅由小腹对下部位伸延至阴部顶端为止,而两片阴唇上面很少有阴毛生长。在古代相学中,将女性的阴毛分为12种类型:
1、碗型。阴毛呈横生向上弯曲;
2、无毛型。阴毛寥寥可数,俗称为“白虎”;
3、葵扇型。阴毛象葵花分布;
4、碟型。阴毛呈横生到股关节;
5、正三角型。
6、箭嘴型。变相的倒三角形,多毛者生到肚脐;
7、稀毛心型。阴毛明显呈心型生长;
8、稀薄型。比无毛型稍稍多阴毛;
9、一字型。阴毛呈横生,生到髀罅;
10、倒三角型。阴毛象扇形分布;
11、菱型。阴毛向上生,有的甚至生至肚脐;
12、喷火型。阴毛象火山爆发形状生长。此外,古代相术还谈到了人种和阴毛的关系。古人认为,阴毛的颜色基本上同头发的颜色一样,金发女人的阴毛就呈金色,黑发女人的阴毛就为黑色,如此类推。通常黑人和白人的阴毛都为卷毛,而黄种人就为直毛。浓度方面,欧美人比较浓,而黄种人就比较疏。
以上所说的女性阴毛12种类型,是指女人直立时从前面所观看到的形状,古代相术还谈到了女性阴毛特殊的延续形态,即女人仰卧,分开大腿,从正常角度所观看到分布于女阴周围的四种形态:
1、箭嘴型;
2、剪刀型;
3、葵扇型;
4、蝴蝶型
日本学者须滕武雄博士在《从毛发看性格与爱情》一书中,对女性的阴毛与性格、爱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将女性的阴毛分为5种类型:
1、倒三角型。女性当中的绝大多数都是这种倒三角型,它被称为女性的标准型,占女性总数的70%—80%。但是,即使都是倒三角形,其中也有阴毛面积大、面积小、毛厚、毛薄之分。从总体现象来说,阴毛较厚的女人一般性急、好胜、且喜欢出头露面。与此相反,阴毛较薄的的女人,习地善良、老实、内向、贤淑。
2、弦码型。这种阴毛类型的女人较为少见,其性格如男性般易躁、好胜、愿意领导他人,在性生活方面也由于其性欲较强而较为主动。
3、菱形型。这种阴毛类型的女人并不多见,其精力旺盛,头脑机敏,泼辣。4茶碗型。这种阴毛类型的女人极为罕见,其体格如男人般结实,意志坚强,头脑灵活,凡事计划性很强,勇气甚佳,但对性事淡薄。
5、无毛型。这种无毛型为女性所特有,这种无阴毛的症状,绝大多数不是后天的,而是先天的、遗传的。因为阴毛生长在特殊部位,所以这种类型的人也就没有必要为怕人看见而担心。无毛型的女性性情温和内向,不善交际,在家庭则为贤妻角色。
通过对女性阴毛变化的观察和研究,须滕武雄博士进一步指出,女性的阴毛经常发生变化。A、命运与阴毛的生长方式非常相象,阴毛往上长的命运则佳,阴毛往下长的则命运也不济。B、就阴毛的手感而言,“哎呀,真硬”。这种人脾气也倔,灵敏度较差。反之,阴毛较软的人性情温和,性感度强。C、阴毛的弯曲越多,其精神上的烦恼也多。D、爱得越深,阴毛也会长得越浓。(参阅:须藤武雄:《从毛发看性格与爱情》,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23—127页)
我们暂且不去考虑须滕武雄对女性阴毛的论说有多少科学依据,其牵强附会是显而易见的。至于对女性阴毛的护理,日本人认为,就象男人需要剃须修脸一样,女性也应该顾及阴毛的美容。不过,用剪刀剪毛,会剌激毛囊,令毛发生长更快,所以古时日本女人,特别是妓女,会用烧香去烧毛前端,轻轻一烧,毛就会立即着火缩短,再用毛巾清理完毕。据说古时候的日本澡堂里,都准备一种去毛石,女人洗澡的时候,就会顺便使用这种石头把阴道口附近的毛去除。
在古希腊有女性剃阴毛的习俗,这是女性对女阴的化妆术之一,他们称之为剃清“维纳斯之丘”(女性下体的三角丘部位)。当时,这种化妆术是和裸体习俗联在一起的,如果不裸体,这种化妆术当然毫无意义。古希腊的男人喜欢女人把隐秘部位的毛发拔掉或用微火烧除,喜剧作家柏拉图曾在作品中提到“用手拔出一束束的爱神木”(《雅典喜剧残篇》第一卷,第684页),而阿里斯托芬说,女人也使用油灯(除毛)(《吕西斯特拉忒》第827页)。此外,还有人使用热灰除毛。南方的妇女毛发生长快速,因此她们常常特意去除毛发为的是不至于遮蔽她们的隐秘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