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环境互动视角下青少年成长影响因素分析(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4 14:05: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与环境互动视角下青少年成长影响因素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与环境互动视角下青少年成长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篇:人与环境互动视角下青少年成长影响因素分析

人与环境互动视角下青少年成长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从人与环境互动视角出发,比较功能论、冲突论和符号互动论三种方法论,分析青少年成长因素,探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功能论冲突论符号互动论家庭

环境是作用于人的所有外界事物与力量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产物,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构成的复杂系统。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都和环境息息相关。

环境是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背景或条件,社会环境是影响青少年品德发展和道德成长的基本因素之一。社会环境中既有优良因素,也有不良因素,任何社会都是如此。

社会化是指个人一生中在与他人及社会的接触和互动中,形成个性,获得并履行社会行为规范以及社会角色,以不断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社会化不仅是“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人的社会化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人是如何从一个生物个体成长为一个社会人,个体的人格和角色技能如何形成发展,对于了解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有着巨大的意义。

青少年的成长过程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青少年成长是指青少年逐渐形成并发展自己的个性,形成特定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培养一定生活技能,进而成长为能够适应并参与社会生活、传承社会文化、推动社会变革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即基本社会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青少年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青少年在人格发展方面,表现出三个特点,第一是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产生了“独立感”和“成人感”,渴望摆脱成人的控制,迫切要求独立自主,喜欢自我表现和发表自己的看法;第二是开始关注“自我”,关心自己与他人的内心世界,逐步从行动的动机、道德品质和人格特征等方面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第三是开始了解、接纳和逐渐掌握更多的行为规范、价值标准、社会角色,并对自己的未来角色进行定位和认同,喜欢独立探索和思考一些问题。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青年人更多地运用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来衡量和评判许多社会现象,开始关注人生、思考人生、投身人生,他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了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学会了与谋生有关的本领,发展和养成了独立性、创造性和自我同一性,其人生观、价值观在这一关键时期得以形成。

少年随着生活环境的扩大、知识技能的积累、生活经验的丰富和心理水平的提升,在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主要表现在,他们的需要水平有了新的发展,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在物质需要层面,开始讲究服饰,对课外读物和学习用品的需求增多、层次提高;在精神需要方面,对未来充满憧憬与渴望,希望得到家庭的温暖和朋友的支持,期望获得别人的尊重和理解,有了创造的欲望和冲动。

人从幼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各个时期都有对社会的不适应和心理紧张。

人与环境的互动伴随着青少年成长的每一刻。青少年作为人的生命周期的一个阶段,也必须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这个大的环境。青少年与环境的关系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青少年自身不断的完善自己的身心素质,进而影响到外部环境的变化;二是环境对成长中的青少年的形塑作用。人的发展既包括自己工作领域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成熟和成长,这里边包括个人的主观努力也包括所在环境的影响,除了个人主观上的积极入世之外,没有良好的外在环境是难以有更大发展的。

目前,社会学界主要运用功能论、冲突论、符号互动论三种社会学思维视角考察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功能论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一种人类学方法论主张。它认为认识事物的实质、本质或第一原因是不可能的,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和属性;主张排除实体概念,在相互依存构成整体的诸因素和诸事物的联系中把握对象,而对事物的现象和属性的认识在于了解其功能。功能论者普遍认同的一个前提是人类的风俗、制度、行为规范不是孤立的。作为社会系统包括环境在内的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各要素之间以不同的程度相互依赖的形式出现。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不论是抽象的社会现象,如社会制度、风俗习惯、思想道德等;还是具体的物质现象,如手杖、工具器皿等都满足人类实际生活需要的作用。即具有一定的功能。它们中的每一个与其它现象互相关联、互相作用,都是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结构功能主义十分注重研究社会运行和社会发展的平衡、协调的机制,是一种维护型的社会学。它强调的往往是“稳定的秩序”。结构功能主义分为:①正功能与反功能,即一件事或物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②显功能与潜功能,即学校的存在一方面是作为一个主流文化的传播地,另一方面也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③功能选择:就是在一件事物的多种功能中进行选择,挑选最适合的。

而社会冲突理论以科塞、达伦多夫为代表,重点研究社会冲突的起因、形式、制约因素及影响,是对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反思和对立物提出的。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的是社会的稳定和整和,代表社会学的保守派,社会冲突论是强调社会冲突对于社会巩固和发展积极作用,代表社会学激进派。

像功能论者一样,冲突论者也把社会看成一个整体,关注其中的制度和结构安排。

符号互动论,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和理论派别,又称象征相互作用论或符号互动主义。功能论和冲突论者关注宏观的和宏大的社会结构研究,而互动论者则关注传统的社会生活事物的微观研究。互动论者认为人是社会的,是以群体形式生活的。基本上,符号互动论者关注人们交往中符号意义的产生方式,而他们首先要做的是仔细观察人们日常生活事物的意义。符号互动论者试图用细微的观察和与人密切的接触来获取对人类潜在的交往模式的理解。

符号互动论中,最为突出的部分,就是阐述个体自我通过社会互动过程而突显的过程,亦即个体自我通过个体社会化过程而产生和形成过程。

符号互动论者主要有四个关注点。第一、符号互动论者关注人们学习赋予符号意义的方式,这种方式让人们赋予他们感情、行为意义,这种方式能让人们向更宽广的他们赖以生存的社会表达自己的想法。第二、符号互动论者强调社会过程和突变。他们认为社会是一张活跃的和交互的网,社会总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人类和其它生物生活在一个时刻变化而不固定的过程世界中,这不依赖于社会结构,而处决于人类活动和各种力量相互作用和调协的结果。第三,符号互动论者认为社会是互动的。从中可以看出没的固定不变的个人,人总是要和他人打交道的。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分析单元就是自己,这样人们自己设定目标,扮演多种不同的角色。第四,符号互动论者通过观察符号、过程、交互方式来确定隐含的文化类型和社会生活模式。

符号互动论,最基本的元素就是符号。对于符号的定义,我们不能简单的将其归结为其字面意思,即是一些可见的符号。事实上,米德对于符号这一概念从一开始的研究中就已经把它概化为一个抽象的概念了。在阐释符号这一概念时,米德借用了“姿态”的概念,就是说,一方活动的某些部分对于另一方变成了某种刺激,使他针对对方做出的那些反应来调整自己,而这种调整接下来又变成了对前者的刺激,使他改变了自己的活动,因为开始另一种活动,对于双方来说,这里都存在一系列的态度和运动。也许可以使“姿态”这个术语等同于这些社会活动的开端,而后者作为刺激则会导致其他活动者做出反应。这里讨论的是两个主体之间的一系列相互影响、相互刺激的活动过程,也就是两个主体间的姿态互动,在两者之间达成共识,共识形成之后,就会有接下来的活动或者反应。在一定程度上,两者之间姿态能够顺利互动,也就是这种姿态已经在两者之间达成共识,这种形成共识的姿态就是一种符号了。

在一般化的他人阶段,个体需要内化的符号不再仅仅是针对某个事物或者某个组织,而是一般化了的社会的价值。个体必须以和他采取其他个体针对他本人,以及彼此对对方的态度的方式同样的方式,采取他们——作为一个有组织的社会或者社会群体成员——对于他们全都参与其中的共同的社会活动或者一系列社会事业的各个阶段或各个方面的态度。只有个体采取他所从属的社会群体,并且采取这个群体本身有组织的合作性社会活动或者对一系列这样的活动的态度的时候,他才能确实发展一个完整自我。这时,个体能够对社区或一般信仰、价值观和规范做整体行的透视设定,自我形象从特定的他人的期望,扩展到更为广阔的社会共同体的标准和观点。

符号互动论在很大程度上侧重了对人的人格与自我意识的探究,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来解释人自我意识是如何成长和发展的。尤其是其对社会中各种事物,包括现实与抽象的概念,都囊括在符号这一理论之下,就顺理成章地全面解释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组织、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揭示了人的社会化正是在这种个体与外界的互动中实现的这一现实。尤其是系统的阐释了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与外界互动程度不同,能够内化的符号量不同,正解释了人的社会化的渐进性。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化迅速而剧烈,突出的特征是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各种社会问题重叠交错。而规范的冲突、制度的冲突、价值的冲突、理想的冲突,更是弥漫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开放的社会环境,一方面为青少年的学习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提供了优良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对青少年成长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存在。

符号互动理论的思想基础是通过互动过程显现社会现实。互动论者认为,人们通过互动过程,对他们周围环境和人们的相互关系作出自己的解释,并对当时的情境协商出共同的定义和意义。从符号互动的角度可以把家庭教育的过程看成是父母与子女运用符号进行互动的过程。把符号互动理论应用于家庭教育可以理解家庭教育中的儿童社会化、亲子关系、教养方式的问题,并能体现出一种动态的和交互作用的家庭教育观。符号互动论认为符号互动过程创造、维持和变革社会结构。如果不懂得个体间的互动过程,并且最终是它建构了社会组织模式,即使费九牛二虎之力,也不会明白什么是社会组织模式。符号互动论可以说对整个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符号互动论者极力强调人类制造和使用符号的能力。凭着这种能力,人们能用一个个符号象征客观事物、思想以及事实上他们所经历的任何阶段,并进行交流。人类凭借在发音和身体姿态上获得一致意义的能力使用符号彼此沟通。人们在符号性交往中,不仅使用词汇和语言符号,还使用具有一般含义和相同理解的面部表情、语音语调、辅助体态和其他象征性姿态。

人类在交往中能够互相读懂对方,预期对方的反应,并彼此调适。通过对他人姿态的解读和解释,人们进行交往和互动。米德称这种基本的能力为“感受并理解他人角色”,或角色领会。当代互动论领袖之一,已故的罗斯认为,角色领会意味着个体交往者在其内心深处想象接收者是如何理解交往的。斯特赖克强调指出,角色领会是“对某种社会行为中他人的反应进行揣度。”而林德史密斯和

[1]斯特劳斯强调,角色领会是“对他人思想的立场和观点进行想象性假设”。如果人们没有解读他人姿态,并以这种姿态为基础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能力,互动就不可能发生。而没有互动,社会组织也就不会存在。

总之,人类制造和使用符号,进行交往,通过角色领会,包含对他所显露的符号进行解读,进行互动;心智和自我的能力,使人类成为独一无二的物种,完全是由于互动的缘故,反过来这些能力的产生,也使得互动能够建构社会的基础。

符号互动论认为符号互动过程创造、维持和变革社会结构。如果不懂得个体间的互动过程,并且最终是它建构了社会组织模式,即使费九牛二虎之力,也不会明白什么是社会组织模式。符号互动论可以说对整个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符号互动理论的思想基础是通过互动过程显现社会现实。互动论者认为,人们通过互动过程,对他们周围环境和人们的相互关系作出自己的解释,并对当时的情境协商出共同的定义和意义。从符号互动的角度可以把家庭教育的过程看成是父母与子女运用符号进行互动的过程。把符号互动理论应用于家庭教育可以理解家庭教育中的儿童社会化、亲子关系、教养方式的问题,并能体现出一种动态的和交互作用的家庭教育观。

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异常问题的时期,家庭环境尤其的重要。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家庭是儿童出生的摇篮,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是青少年心理素质形成的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是人生开始的第一环境,是人才成长的摇篮。家庭环境为青少年成才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家庭关系、父母素质对青少年成才有关键性的影响。家庭是人生的奠基石,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长远和深刻的影响。因此,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

家庭是一个人与社会最早的接触点,是一个人成长的开端。青年在独立生活之前,多数时间是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因此,家庭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深深烙印在青年的心灵上,家庭的教育态度、教育方式和家庭文化氛围都会影响青少年个体未来的生活,塑造着个体的人格。家庭在青少年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因素都无法代替的。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其文明程度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然而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化使大多数的家庭变了模样,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关心不够或者显得力不从心。

和谐、幸福的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环境。父母关系的和谐对青少年人际交往起着重大影响。父母感情深、互相关心,能使子女直接受到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生动教育。

家庭氛围简单的说就是家庭环境的气氛与情调。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一个重要场所,家庭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人格的健全与否。若想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首先父母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融洽的,这样会使孩子感觉到温馨与安全,利于孩子的健全人格的养成。父母在对待子女的教育上也应该营造一种科学、民主的氛围,不要对孩子提出过高的期望,否则孩子达不到目标,父母很可能会因此责罚孩子,影响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尽可能多花些时间与孩子在一起交流,加强与孩子之间的互动,这样会使孩子感觉到自己在被重视,是真正的家庭一员。

家庭是青少年进行社会化的基本场所之一。完善家庭的社会化功能,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同时,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在日益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中,一定的社会需要以一定的规范和价值观念为基准,对其它规范和价值观念干涉予以“整合”,这是符合社会文化积累需要的选择。由于青年文化总存在程度不同的“偏离”主导价值的倾向,故社会就须运用各种手段、力量对青年文化进行整合、吸纳与调控,倡导人文精神,张扬社会中善良的风尚习俗规范和维护社会秩序、惩治社会中的邪恶力量,从而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积极的环境因素得到良性扩张。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要靠社会、家庭、学校以及自身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社会要树文明之风,大力搞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从制度上、文化上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家长素质,充实家庭成员间的情感,建立民主的家庭关系,改善家长培养子女的目标和方法;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整合传统伦理资源,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办好工读教育,重视媒体外界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做好思想预防工作;青少年自身要不断修正和完善人生观,价值观体系,进行经常性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自我教育,全社会积极参与,对青少年加强引导和教育,才能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打造出一片明净的天空。

第二篇:青少年犯罪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青少年犯罪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近几年,青少年犯罪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在我国的很多地方,青少年的犯罪率逐年上升,而在有些地方,青少年的犯罪率得到了有效控制甚至逐年下降,是什么因素影响到了青少年的犯罪率呢?经过讨论,我们小组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分析。

首先,从内部因素分析:

(1)青少年的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及精神追求。一个有着良好世界观、人生观的青少年注定会严格要求自己,同样追求奉献、重视家庭、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青少年也必定很难走上犯罪道路。相反,具有消极的世界观且追求享乐、拜金的青少年往往会过多的看重个人利益而误入歧途。

(2)青少年自身的成长环境,家庭气氛。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经济条件、正确的家教方式下成长的青少年大多不会走上犯罪道路,而在父母离异、不和且家庭贫困影响下的青少年更容易产生孤独、自卑、怨恨、狂妄的情绪,极易被坏人所利用,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3)青少年的个人受教育状况。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少年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个世界有更加深入积极的了解,其学到的只是也更容易使得他们获得他们所需的东西,而个人受教育状况较差的青少年知识匮乏、封闭,往往流浪社会,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其次,从外部因素分析:

(1)国家的总体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平稳的政治环境和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可以为青少年提供稳定的成长环境和未来发展平台,在这种环境下,青少年的犯罪率必定比着政局不稳,经济不景气的环境的低。另外,贫富差距较大的地区青少年犯罪率也会比贫富差距小的地方高。

(2)社会文化环境。追求奉献、节俭和集体主义的社会文化环境更能引导良好的社会风气,减少青少年犯罪率,而追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社会风气则会提升青少年的犯罪率。

(3)社会保障、教育发展状况和法制道德建设。据调查,很多走

上犯罪道路的青少年都是待业的,整日无所事事,生活无来源,势必去偷、抢等,而一个有着宽松的就业机会的社会环境则能避免待业青少年无序流动,减少青少年犯罪率。另外,受到良好素质教育的青少年往往能得到更多的社会常识和生存及竞争本领,而应试教育下成长的青少年实际技能缺乏,走上社会后遭遇挫折后容易产生悲观、畸形的心理,更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另外,法制道德建设也影响着青少年犯罪率的大小,缺乏是非、荣辱、善恶观念的青少年心理抵御能力差,更易走上人生的歧途。

组员:

文艳

李俊亭

张培航

第三篇:医患互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范文

医患互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是社会文明的体现,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部分。近年来,医患关系日渐紧张,医患矛盾逐渐激化,从“八毛门”到“录音门”,家属“句句录音”,医生“步步签字”,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已经影响到了医院的正常工作和对病人的及时治疗。医患关系的紧张最终演变成为暴力事件,今年1至9月份,广州市各大医院仅急诊室爆发的暴力事件就高达34宗,涉及中山一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三院、广东省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中山六院、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南方医院等多家单位,多名医护人员遭受暴力对待,甚至出现东莞患者砍杀医生的恶性事件。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发表报告指出,当前医患冲突已经成为最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并可能转化成社会风险的九大类纠纷之一。

面对如此医患关系,我们不禁要问,是哪些因素在影响医患互动,并最终导致出现如此困局呢?

医患关系在日益紧密的互动中逐渐对立并演变成目前的困局,归根结底是社会群体信任的缺失。正是由于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所以才会不惮于以恶来考量对方,也正因此,促进医患良性互动,改善医患关系,并不是某一方的责任,而是各方合力造成的结果。

首先,医疗事故频出是医患互动趋恶的基础。医疗行为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医学上还有许多未知领域,患者自身也存在相当大的个体差异。医务人员即便严格按照医学科学的方法、手段来诊断和治疗疾病,也很难保证不出现医疗事故,更何况目前医疗队伍素质良莠不齐,少数不负责任的医护人员未能尽心救治病患,贻误病情或屡发低级失误,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成为引发医患矛盾的导火索。

其次,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等加剧了彼此的不信任感。目前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依然受到一定客观和主观条件的制约, 由于对医学知识的馈匮乏、不理解,医学尚有较多未知的领域,再加上患者身体和心理的个体差异等诸多因素均影响治疗的效果。很多患者对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并不了解,有的患者认为诊断不及时或疗效不佳就是误诊和误治,认为如果疾病出现了一些并发症是误治造成的不良后果,再加上医疗转归的不确定性,面对患者的病情无好转、疗效不佳或者意外死亡等情况,患者或家属无法接受医疗效果,从而造成现实医疗水平与患者的期望值过高之间的矛盾,出现医疗纠纷。同时,信息不透明是医患互动的主要障碍。这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是院方对信息管理严格,其二是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家属交流不畅。院方出于对患者病情或诊疗过程考虑,很多时候并不能将所有患者家属所需信息予以公布,而由于知识和认知差距,很多公布的信息也并不能为患者及家属所认知。医生每天忙于看病,写病历,开处方,做手术。护士忙于基本护理,缺乏与患者进行沟通的时间和精力,很多时候对于患者提出的疑问只能做简单的回答。这两方面造成患者及家属对院方和医护人员的诊疗行为缺乏足够认知,在缺乏信任感的情况下往往会形成态度上的激化,造成矛盾。

社会保障失衡也是加剧医患关系恶化的不可回避的原因之一。医院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医疗体制改革向市场方向倾斜,出现过度医疗现象,患者就医费用上涨幅度较快,据有关资料显示,20年间居民用于医疗、保健等健康方面的支出较改革前增长了183倍,市场化倾向使医院的公益性、福利性职能弱化,很多自费患者因负担过重看不起病、吃不起药,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些矛盾容易转化为医患冲突,医院则成为冲突的发生地。

媒体导向存在偏差也一定程度的影响了患者及家属的态度,从而使其更愿意相信医院方面存在过失。一方面,由于公众对医学知识的相对缺乏,对医疗工作高风险和局限性的不理解,媒体片面地把医患关系理解为商业流通中的消费行为关系,过分强调患方的弱势群体地位,部分医生收红包、拿回扣现象被不恰当的加以放大;另一方面,在媒体的过度炒作中,患者对医生的信任程度降低,被人为地划成对立的两面,对解决医患冲突未能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正是这些来自医院本身、患者及家属以及社会和媒体等各方面的影响,共同作用于医患关系,使医患互动愈发艰难,医患矛盾日渐突出。我们在这样的局面下,应该如何实现医患互动的良性运转?

要增进医患互动,缓和医患关系,解决医患矛盾,避免医患纠纷,首要是端正态度,以良好的医德医风对待患者。医生以解除疾苦为职业,必须对患者的痛苦感同身受,要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善待所接诊的每一位患者。医护人员是构建医患关系的主体,应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医患互信,尊重患者,体贴患者,关爱患者,对病人进行人性化关怀;并注意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宣传教育,取得他们的支持、配合和谅解;认真对待患者及其家属的投诉,及时妥善的处理好已经出现的矛盾。

同时应注意切实提高医疗水平,努力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尽可能避免医疗事故出现。对于医院这样的特殊性质的窗口服务行业来说,医患关系体现在医疗服务的各个细节上,每个细节管理的好坏都将直接影响到医患关系,医院需要从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加以强化。在软件建设上,医院要从严格执行操作规范、确保医疗质量的不断提高、加强对医务人员服务水平和技巧的培训和提高服务标准等方面强化。全面推行质量管理体系,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同时,医学领域充满着许多未知数和变数,医务人员不能仅仅满足于已有的医学知识,医学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这就要求不断地学习,把握经验,认真探索未知领域,寻求解决危害人类健康的有效方法,提高确诊率和各种急诊抢救的成功率。这些不仅能够尽可能避免出现医疗事故,也可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责任明晰,有理有据。

加强信息公开也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手段。信息的传播效率越高,一个人或一个组织的诚信状况会越快地越多地被社会所知晓。信息越不公开,传播效率越低,采取失信行为的机会主义可能性越大。因为信息的不对等和信息不透明造成的患者及家属心理焦虑与对院方的不信任是产生医患矛盾的重要原因,因此,适度公开诊疗相关信息,及时准确的进行导读,能够一定程度上抚慰患者及家属因病患而产生的心理焦虑,缓和医患关系,促使医患互动可以在相对平和且对等的条件下展开。

同时,医护人员对相关信息的解读本身就是医患互动的重要步骤,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患之间心理距离近,感情融洽,医患关系就好。在良好的医患关系中,尽管医疗机构在服务上有些缺陷,患方也能在友好的情感中予以谅解。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是处理医患关系的关键环节。患者的知情同意权是患者的基本权利之一。医务人员在履行某些治疗行为前,应先同患者进行交谈,包括病情,治疗的依据,治疗的原理,治疗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等均应告知患者,让患者根据自己选择是否做治疗和检查,以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真正做到尊重患者,让患者充分享受就医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从社会制度性的角度出发,我们还要明白,造成目前医患困局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医院的定位和媒体对医院的偏差宣传。政府应当审慎定位医院角色,在基本的医疗服务领域实现“去商品化”;在医患之间的纠纷方面,相关的立法必须尽快跟上;通过媒体宣传报道和事件跟踪,让大众更多地了解医院和医护人员工作状态,打消大众疑虑,缓和医患对立。

医患互动的难点在于恢复医患双方的信任关系,而要实现这点,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胡晓翔.医改指归一医患关系之痛的原因与解决之道的思考.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6—99.

[2] 方正秋.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医患关系管理探讨[J].管理观察,2009,80-81. [3] 林雅彬,邢文贤,王烁.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8.3.

[4] 时维武.如何加强医患关系管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6.13.169 5郑大喜.和谐医患关系的伦理维度与法律支撑[J].中国医学伦学,2010.23(1):40-41.6赵鸿飞.医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07:101-103.

第四篇:浅谈环境因素与青少年的人格发展

内容提要] 影响青少年人格发展的环境因素分为共享环境和非共享环境。共享环境是指在同一个家庭长大的孩子所共同享有的环境,它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较小。非共享环境是指在同一个家庭长大的孩子并不分享的环境,它是影响青少年人格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家庭以外的同伴、教师与生活事件等非共享环境因素的影响在上升。同伴群体对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孩子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都会受到同伴的影响。教师也许是对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的人物之一,其影响可能对青少年的一生都有重要意义。一些独特、具体的生活事件能够引起青少年心理生理反应进而影响青少年的人格与心理健康。上述家庭之外的非共享环境因素只是影响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中的社会环境因素中的一些重要内容,这些因素本身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特别是社会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持续影响着青少年人格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青少年,环境因素,共享环境,非共享环境,人格发展。

行为遗传学家一般采用两项基础研究设计,即双生子研究和抚养研究来评估遗传和环境在人格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对遗传影响人格的观点最有力、最一致的证据来自双生子研究。但是,用双生子来研究遗传对人格的影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这类研究都有一个很重要的假设,即双生子有相同的成长环境。双生子虽然在看似相同的环境下长大,甚至穿戴相同,但他们可能参加不同的活动,有不同的朋友,对父母的关爱有不同的感受等等。因此,虽然双生子在同一家庭中生活,但因不同的环境因素影响人格仍可能存在着差异。行为遗传学家把影响孩子人格发展的环境因素分为两个部分,即共享环境(sharedenvironment)和非共享环境(nonsharedenvironment)。

一、共享环境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较小

共享环境是指在同一个家庭长大的孩子所共同享有的环境,如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教养方式、父母的教育程度与社会地位以及周边环境等。这些因素为家庭成员共同分享,对他们在人格特征、行为方式等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较小。我们有时会发现,在同一家庭环境和气氛下长大的孩子,会具有一些相同的人格特征。如同在家庭暴力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自闭、攻击等人格特征;同在体贴、温暖的家庭环境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成熟、独立、友好等人格特征;同在一个离异家庭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内向、孤僻、偏执等人格特征,或存在某些心理障碍。于是,我们可能会认为,孩子之所以具有这些相同的人格特征或行为方式,完全是因为共享环境因素造成的,其实不然。

plomin等人认为,共享环境一般不会造成家庭成员在人格特质、价值观和社会态度等方面的相似性(plomin,R。,& Daniels,D。Whyarechildreninthesamefamilysodifferentfromoneanother? BehavioralandBrainSciences,1987,10,1-16)。共享环境虽然为孩子获得某种体验与人生阅历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但是,这些体验并非都与孩子所处的共享环境相联系。Scarr认为,共享环境在个体人格发展过程中之所以影响不大,是因为共享环境的影响是非线性的(nonlinear)(Scarr,S。Developmentaltheoriesforthe1990s: Developmentandindividualdifferences。ChildDevelopment,1992,63,1-19)。心理学家还发现,有些父母离异或父母死亡较早的孩子,在其成人后容易产生抑郁或焦虑等心理现象。这很容易给人一个错觉:丧失父母似乎是造成兄弟姐妹之间彼此相似的一种特定的共享环境因素。事实上,子女对父母离异或死亡的感受和体验是有所不同的,这就不能归于共享环境因素了。一项名为非共享环境与青少年发展(NonsharedEnvironmentandAdolescentDevelopment,简称NEAD)的研究着重考察了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发现青少年的非共享经历与其反社会行为、抑郁等问题行为有高相关([美]LawrenceA。pervin,Oliverp。John著,黄希庭译:《人格手册:理论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9-340页)。

二、非共享环境是影响青少年人格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

非共享环境是指在同一个家庭长大的孩子并不分享的环境。例如,兄弟姐妹出生的顺序、年龄分布、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受父母的宠爱程度等,这些因素即使对于同一家庭的成员来说总是互不相同的,或者说不为家庭成员所共同享有。关于出生顺序影响孩子人格发展的问题,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

注。一般认为,长子(女)在次子(女)未出生之前,接受了像独生子女那样的待遇;然后次子(女)的出生,又被给予一定的权威和责任,容易形成慎重、自尊、细心、现实、协调等特征。而小子(女)由于受到双亲、哥哥(姐姐)的溺爱、放任、袒护等,容易形成依赖性重、独立性差、幼稚、任性或腼腆、胆小、悲观等特征。

心理学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除遗传因素外,主要是非共享环境的影响造成了人格个体差异的变化。比较极端的例子是同卵双生子在人格自陈量表的得分中,遗传通常可以解释40%的变异,共享环境为0,非共享环境加上测量误差负责解释 60%的变异。这类量表一般至少有80%的一致性,这意味着约20%的变异可归于测量误差。因此,除这些误差外非共享环境造成了40%的变异([美]LawrenceA。pervin,Oliverp。John著,黄希庭译:《人格手册:理论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9-340页)。行为遗传学一项引人注意的研究表明:同一个家庭子女们在家庭内外所获得的独特经验,远比在同一家庭所拥有的共同经验对人格的发展更为重要([美]Lawrence。A。pervin著,周榕等译:《人格科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5-182页)。正是这些独特的非共享环境,而不是家庭中的共享环境,使同一家庭中的孩子们彼此不同。同一家庭的孩子受父母宠爱程度的不同也会导致人格上的差异。父母往往会说对所有孩子的抚养都是相同的,而孩子们往往认为父母给他们的照料和培养有很大的不同,因为不同的孩子对父母的关爱有不同的知觉和体验。Daniels用自己修订的人格测量量表,对同一家庭的同胞兄弟和姐妹进行测量,结果发现获得更多母爱的孩子更容易社会化,人格发展得更健康(DanielsD。Differentialexperiencesofsiblingsinthesamefamilyaspredictorsofadolescentsiblingpersonalitydifference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86,51,339-346)。Dunn等人在同胞子女行为问题的差异研究中,发现获得更多母爱的孩子很少表现出焦虑、神经质等不良症状(Dunn,J。,Stocker,C。,& plomin,R。Nonsharedexperienceswithinthefamily: Correlatesofbehavioralproblemsinmiddlechildhood。Developmentandpsychopathology,1990,2,113-126)。“母爱”这个概念并不是新的,这些研究的贡献主要在于,把影响人格发展的母爱作为非共享环境因素来理解,并且把焦点集中在家庭内部的母爱差异上。

值得注意的是,非共享环境并不仅仅限于家庭内部环境。当人们开始步入社会时,家庭之外的环境更有可能成为非共享环境的因素。例如,同伴、教师、邻居,或从更广的意义讲,孩子个人经历的生活事件等都属于非共享环境的范畴,这些因素比家庭内部因素对当今孩子的人格发展具有更大的影响。可以这样说,整个二十世纪,家庭的社会地位与人格发展的相关性在下降。随着人们社会经济地位的不断攀升,共享环境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在下降,而家庭以外的非共享环境影响在上升。

三、家庭之外的非共享环境与青少年人格发展

1.同伴与青少年人格发展

随着青少年的成长,他们的社会交往日益扩大,即使是来自同一家庭中的孩子,其交往对象也可能不同。除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之外,与青少年交往最多的可能是同伴,包括学校的同学、邻居的小孩、团体中的成员等。孩子的同伴群体对孩子人格健康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J。R。Harris综述了大量研究资料,提出了“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陈会昌等:《青少年对家庭影响和同伴群体影响的接受性》,《心理科学》1998年第3期,第264-265页)。他认为对孩子人格留下明显而长远影响的环境是他们与同伴的非共享环境。

社会文化的传递也主要是通过群体,而不是由家庭单独完成的。没有亲密的同伴,孩子可能表现出很多的适应不良,同伴是儿童、青少年社会化与人格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同伴可以成为青少年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与具有攻击性人格特征的同伴交往,则青少年容易形成反社会性的人格;与具有利己行为的同伴交往,青少年容易形成自私自利的特点;与团结互助的同伴交往,青少年则可能较多地发展合作与助人的特点;与慷慨大方的同伴交往,青少年则会不知不觉之中学习和发展这种大方的特征。在与同伴相处的过程中,青少年逐渐学会克制与忍让,学会合作与竞争;他们对父母的依赖逐渐减少,独立性日益增加。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角度看,同伴是孩子行为强化的源泉。孩子的某些行为如受到同伴的鼓励或赞赏,则他倾向于保持这种行为;如遭受反对,则这种行为可能消退。

孩子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也会受到同伴的影响。根据社会心理学理论,生活中某些人对个体的自我概念发展有着尤其重要的影响,这些人被称作“重要他人”(significantothers)(章志光:《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99页)。对于孩子来说,在学龄前阶段,重要他人主要是家长;到小学阶段,教师开始发挥可能超过家长的影响力;从小学高年级阶段开始,同伴的影响力明显增强。青少年从同伴那里接受信息,同伴那里获得同龄人对生活、对社会、对人、对事的看法或态度;从同伴或同伴群体中获得反馈,感受别人和社会对他的看法与期望,从而促进自我意识与自我概念的发展,这也是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同伴关系对孩子人格健康的影响不仅限于青少年阶段,即使是他们到了成年阶段,同事或好友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2.教师与青少年人格发展

来自同一家庭的孩子,可能上不同的学校,或上相同的学校而遇见不同的老师。因此,教师也可被看成是影响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的非共享环境因素。

教师也许是对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的人物之一,其影响可能对青少年的一生都有重要意义。教师往往是青少年崇敬的对象与学习模仿的榜样,他们不仅从教师那里学习知识,而且学习怎样为人。他们观察和模仿教师的举止、言行、态度,教师的思想、信念,对事对人的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人生观的形成。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家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次论中把尊重的需要作为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当教师尊重青少年、平等对待青少年,满足青少年尊重的需要后,青少年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就会获得真实和坦率,更能表现自己,更自然地与人相处。我国研究人员曾以“好教师应具备什么条件”为题在中学生中进行过调查,排在前十位的条件是:热情、耐心;因材施教;公正、不偏心;学识渊博;方法;态度;关心学生;平易近人;以身作则;关注学生兴趣。在一项以中国、美国、日本三国中学生为对象的调查中人们发现,三国青少年都把教师“理解青少年”、“待人公平”、“和蔼可亲”、“乐于言谈”这四项条件排在了前面(郭亨杰:《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72-473页)。因此,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应具备良好的人格特征。

教师不同的教育管理方式也会对青少年的人格产生不同的影响。具有民主型教育管理方式的教师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尊重学生的人格、才能和个别差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容易形成自信、自尊、诚实、情绪稳定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具有权威型教育管理方式的教师过分强调自己的权威,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缺乏和学生的交流,对学生斥责和训斥较多。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容易形成暴躁、易怒、攻击他人等不良的人格特征。而具有放任型教育管理方式的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漠不关心,既不鼓励学生,也不反对学生,不参加学生的活动。这种教育管理方式极易使学生形成冷漠、孤僻、不合群、缺乏感情等人格特征。相比而言,在上述三类教育管理方式中,民主型的教育管理方式效果最好。国内外的研究都证明,民主型的教育管理方式对青少年的人格健康发展有良好的影响。当然,其他两种教育管理方式对青少年的人格发展也不是没有一点积极影响,但总的来说是其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

3.生活事件与青少年人格发展

生活事件指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事件、变故或问题。其中,有些事件对于即使来自同一家庭中的孩子来说也是唯一的、独特的,即使是同一生活事件,不同的人也许会有不同的态度和体验,相应地就会有不同性质和不同强度的心理反应。Baltes等人的研究发现,青少年人格的发展更多地受到对于个体来说唯一的、独特的事件即非标准性生活事件(nonnormativelifeevents)的影响(Baltes,p。B。,Reese,H。W。,& Lipsitt,L。p。Life-spandevelopmentalpsychology。AnnualReviewofpsychology,1980,31,65-110)。国内学者的研究也表明,一些独特、具体的生活事件能够引起青少年心理生理反应进而影响青少年的人格与心理健康。丁新华等人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中学生具体生活事件和抑郁状况的关系(丁新华等

:《中学生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2002年第11期,第788页)。他们发现青少年的生活事件,诸如与同学或好友发生纠纷、被盗或丢失东西、考试失败或不理想、受人歧视与冷遇、受批评或处分、被罚款、恋爱不顺利或失恋等都与中学生的抑郁症呈显著正相关。王凤芝等人认为,随着生活事件负荷的增加,青少年发生心理障碍的危险增加,特别是负性生活事件是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直接原因(王凤芝等:《医学生负性生活事件现况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5年第11期,第1407页)。

生活事件对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的影响大小取决于事件的刺激属性(包括事件的性质、强度和频度等),还受制于青少年所处的社会支持系统的缓冲作用。社会支持又称社会网络,是指青少年来自于社会各方面,包括学校、家庭、同伴、亲属等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持,具有减轻应激的作用。学校通过各门课程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门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活动以及班级、团队活动等,不仅为青少年提供了增进心理健康的知识,提高其抗挫能力,同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此外,家庭也应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从家庭来说,除了提供经济上的支持外,更应对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个人情感问题方面给予更多的关心,适当降低对他们的期望值,以减轻他们担心无法回报父母而产生太大的心理压力。

生活事件对青少年人格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上升,这一方面可能与成年期这些事件发生的频率增加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整个生命周期内这些事件对人格影响的不断积累有关。

上述所列举的家庭之外的非共享环境因素只是影响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中的社会环境因素中的一些重要内容。这些因素本身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特别是社会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持续影响着青少年人格的健康发展。这些因素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复杂的,各因素作用的大小也不尽一致,还有一些别的影响因素,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工会组织为完成自己的任务,要广泛开展各项群众活动,进行工会建设和各项群众事业。这就要求在财务上依法最大限度地筹集工会资金和财产,并对这些资金和财产进行科学管理,实行合理有效的使用。国家历来支持工会组织的,从物质上加以保障,为此法律对工会资产的概念和性质有明确规定。《工会法》第五章36条规定工会经费的来源:1.工会会员缴纳的会费;2.建立工会组织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机关按每月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2向工会拨缴的经费;3.工会所属的企业、事业单位上缴的收入;4.人民政府的补助;5.其他收入。建立工会组织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向本企业工会拨缴经费。以上五种经费来源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工会的资产,工会依法对这些资产拥有所有权,由工会统一支配和使用。下面就加强工会资产管理的原因做以下阐述:

首先,加强工会资产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工会的资产不同于工商企业,一般是不会增值的,但是却能提高职工群众的素质和发挥职工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会资金的耗费,既能产生精神效益,又能产生物质效益。因此,工会资产在工会组织的一切经济活动中,应起到物质保障作用。同时也起到监督作用。

工会资产管理的物质保障作用表现在,工会为了开展群众活动、举办群众事业、进行工会建设,都要有物质基础。合理安排支出,妥善管理工会资金和财产,正确核算分析工会资金的增减变动,以便使职工群众的要求和工会建设的需要得到满足。

这就是工会资产的物质保障作用。而现实工会面临的情况是:工会经费收缴难度大,资金来源有限,这就要求我们将有限的资金发挥其最大效能,由此体现了做好工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在管理上要体现量入为出、略有结余、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的原则,做到有计划有重点的保障。

工会资产管理的监督作用表现在,对于职工群众和工会建设合理的、可能的和有效的资金需求应给予保证;而对于不合理的、不可能的、效果不好的资金需求负有监督检查的责任。具体表现在对财务活动的记录、核算和分析中,从中经验,发现问题,揭露矛盾,制止贪污浪费,对的监督做到持之有据,更合理有效地改进。

其次,加强工会资产管理也是非常必要的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给社会各个领域带来了冲击,工会资产管理也不例外。近年来各级工会资产日益壮大,涉及面广,资产形式多种多样,给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加之现今对工会资产管理从思想观念和现时存在的问题上,都将加强工会资产管理的必要性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这种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一些人对于工会资产的认识存在误解,重收入,轻管理;重经营性资本,轻非营业性资本的现象时有发生。收入和支出是预算财务管理的两条主线,工会财务属于预算财务的范畴,因此,从管理上不但要注重经费收入的管理,同时还要注重经费支出的管理,只强调收入,不强化支出管理,就会事倍功半,经费的收入也打了折扣。对于工会所属的事业单位,其资产有经营性和非经营性之分,一些单位只看中了为之赢利的经营性资产,而忽略了带来了社会效益的非经营性资产,削弱了为广大职工服务的作用,使工会的形象在广大职工的心目中受到影响,反过来给经费收缴造成了困难,因此也不利于工会收入的提高。

另一方面,在工会资产管理的现状上也存在问题。在实际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单位的工会资产没有明确的产权,其中包括工会的房产、汽车、大型设备。产权不清,职责不明,这是管理好工会资产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一些单位对工会资产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致使这些单位的工会资产流失、损毁严重,出现随意调拨,借债不还,无专人管理等现象。此外工会经费开支无计划,预算不合理,导致工会资产运转不灵。预算外购建屡有发生,投资缺乏论证,贪大求全,建成之日就是淘汰之时,造成场馆、设备闲置,浪费了大量的资金,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能。以上这些问题都亟待加强管理和规范。

通过对工会资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分析,使我们对工会、资产的性质和现状有了充分的了解,在中能做到有的放矢,为我们制定工会资产管理的措施提供了依据。工会经费的收取、管理和使用是工会财务的一个整体,收好是基础,管好是手段,用好是目的。只有抓好每一个环节,提高整体水平,工会财务才能步入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从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下面对加强工会资产管理的措施,提出几点建议。

明确产权,依法维护。建国之初,从法律上就对工会资产的概念和性质做了明确规定。《工会法》、《民法通则》和有关国家行政法规都是界定工会资产性质的准则。工会资产的所有权如何确定的问题,总工发[1995]2号文件作出了明确规定,具体内容有以下几方面:1.凡是由国家、行政部门拨给工会及其事业单位使用的不动产和其他财产,占有、使用和收益权归工会,所属权属于国家;2.凡是由工会经费技资、政府及行政补助、工会企事业收入形成的资产,界定为工会资产;3.社会捐赠、国际合作、国际组织援助给我国工会的财产界定为工会资产,工会拥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4.由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行政与工会共同投资形成的资产,政府和行政方面投资部分为国有资产、工会投资部分为工会资产;5.凡是用工会资金投资,以工会名义借款或用工会企业事业收入兴办的工会企事业和工会三产,其资产所有权属于工会;6.工会及其企事业与有关方面合资、合作兴建的企事业按工会在该企业中出资额的比例拥有资产所有权;7.已实行规范化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造的工会企业,按《公司法》的有关规定界定所有权。了解和掌握了有关规定,我们就能准确界定国有资产和工会资产,明确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处置权,合理有效的安排和使用,同时,也能理直气壮的对自己的资产加以维护。

摸清家底,胸中有数。只有充分掌握自己拥有的资产,才能合理有效的加以利用;如果对自己的资金、财产不了解、不摸底,管理和使用就无从谈起。其大量的是对现有资产的盘点,主要是固定资产的清理。要确定工会资产到底有多少、分布情况、结构配置如何等等,建立资产备查账簿,对全部资产进行清理登记,摸清底数。定期进行资产盘点,及时报批盘盈盘亏。对于有些产权发生变动的要进行合理的评估,及时入账,防止工会资产流失。

加强管理,健全制度。工会资产管理的原则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各级工会应切实做好本级的资产管理。资产的管理实质是对人的管理,以人为本,建立健全财产管理、财务管理等制度,实行岗位责任制、目标责任制等规范化管理,层层负责,落实到人。同时建立监督机制,设立一账三卡制度:一账是固定资产明细分类账;三卡是部室固定资产保管使用卡、总务固定资产管理卡、财务固定资产监督卡。低值易耗和库存材料由管理员建立出入库明细账和财务核销备查明细账,通过清查账目、盘点物资,做到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账实相符,确保工会资产不受侵害。适当建立激励和制约机制,调动广大职工的理财意识。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该收回的收回、该赔偿的赔偿、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保值增值,发挥效能。这一点主要是针对工会事业单位资产而言。工会的事业单位有服务企业、服务职工的任务,同时也要想方设法,扩大经营,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在服务经营的过程中,如何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是各工会事业单位面临的主要课题,在当前工会事业单位普遍滑坡的严峻形式下,保值有望,增值很难。于是许多单位转变经营,变非经营性资产为经营性资产,在这其间必须明确资产占有使用的行政事业单位与资产经营者的关系,建立投资者、经营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以法律的形式书面确立,规范经营,防止资产流失。工会事业单位必须分设非经营性和经营性资产的账目,对非经营性资产,加强财务部门的监督检查,做到账账、账实相符;对经营性资产,要计提折旧,计入成本,确保投资足额回收。全总资产管理局对经营性资产的收益有明确规定:大部分收益留在工会事业单位,平衡预算收支,以减少工会或行政拨款,减轻工会负担;将少部分收益以收取工会资产管理费的形式,集中到工会,专项解决工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更新改造。

工会资产管理的诸项措施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明确产权是前提,摸实家底是基础,加强管理是手段,保值增值是目的。当然,加强工会资产管理的方法不仅限于此,随着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还会出现各种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在中不断探索,加以解决,找出更多适合工会资产管理的有效途径来。

第五篇:环境影响人的成长 )

环境影响人的成长

——商英2班张旸晓晴,张微微,黎雅清,郭甜甜

环境影响人的成长。顺境是指良好的境遇,逆境是指艰苦的境遇,顺境和逆境都属于环境。顺境和逆境都影响人的成长。

人的成长就是人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这过程中需要环境为人的成长提供一定的空间,这必然少不了环境的变换。顺境让人全面发展,从身心健康到社会角色两个大指标使人的成长得到物质的帮助与人们的支持。逆境使一个人在困苦的境遇付出的努力与遭遇困难高于一般预期,让人的本质成长了,让人的历练成长了,进而增加知识历练,扩展视野,激发人的潜能。这样顺境与逆境的转换,使人在这样的环境下不断成长。

环境影响人的成长。好的环境使人成长,而消极的环境只能使人堕落。但何为好的环境,何为消极的环境呢?显然,好的环境不一定指顺境,消极的环境不一定指逆境。环境可改变一个人,态度同时也决定一个人。如果在顺境中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再好的环境你都只会是墙头草,而如果你秉着一种想成功,乐观积极的态度,那你将会成为一朵花。例如,在家庭环境中,父母的赞美会使你愉快,有足够的信心,反之,不断的批评会使你难过,失望,导致信心下降。所以,好的积极暗示与环境会使人进取,否则,则反之。

顺境影响人的成长。影辩论赛中正方认为顺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从人的成长的两个指标即人的身心发展和人的社会化成熟度来论证。就论证角度而言,正反的论证角度较全面。接着通过罗列出顺境提供的有利条件对人的成长的积极影响的表现,并一定程度下指出逆境容易对人产生消极影响,通过对比更突显己方观点。但在论证过程中仍有不足之处,首先在立论中,正方没有明确指出顺境是指过程中的顺境还是结果的顺境,并对顺境对人的积极影响有夸大嫌疑。比如在说到“当我们到了成年乃至老年的时候,顺境使人在自我肯定中获得终生成长的动力”时,“使”字和“终生”二字用得不够严谨,间接夸大了顺境的积极影响。其次,在自由辩论过程,正方有混淆反方的逆境与绝境之意,未能准确地从逆境方面进行反驳。笔者认为,既然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双面性的,那么在论证顺境对人的影响时也要辩证看待,既要肯定顺境利于人成长的一面,也不能忽视顺境人不利于的成长的一面。

逆境影响人的成长。反方认为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他们给逆境下了定义:逆境指一个人的付出和努力及遇到的困难高于预期,且有时可以是指过程的暂时逆境,其结果很可能是成功的,从根本上有利于人的成长,论证巧妙。反方进而论证逆境可以让拥有人发现其他新事物的机会,同时举出例子:生活中我们解决困难的途径很多都是从逆境中得到的,从而我们从逆境中知晓了荣辱道德,逆境也使我们的智慧更加成长。此时反方运用辩证原理,从事物不好的方面推理到好的方面,逻辑更具说服力。但是反方论证仍有漏洞。过程的暂时逆境有时却会让人消沉、低迷,同时付出努力如果得不到回报,则会让人丧失意志,并不有助于人的成长。另一方面,逆境有时让认发现的不一定都是新事物,我们可能在逆境中重蹈前人的覆辙,并不利于人心智的成熟和成长、并且反方也没有指明为何逆境会与人的荣辱道德扯上关系,而逆境对智慧成长的帮助也很片面。所以,逆境相对顺境不会更有利于人的成长,而是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例如爱迪生做发明之类可以让人心智、能力的到具体锻炼的条件下,才会相对逆境更能让人成长。所以,同上,笔者仍然认为,既要肯定逆境利于人成长的一面,也不能忽视逆境人不利于的成长的一面。

因此,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有利于人的成长都是在一定前提条件下成立的,影响人成长的条件之一是环境,而不仅是顺境或逆境,环境影响人的成长。

下载人与环境互动视角下青少年成长影响因素分析(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与环境互动视角下青少年成长影响因素分析(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羽毛球专项训练对青少年身体素质影响的因素分析与研究

    羽毛球专项训练对青少年身体素质影响的因素分析与研究 摘 要: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赤峰市羽毛球训练基地的16名羽毛球......

    工程质量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分析

    工程质量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分析 (一)工程建设各阶段对质量形成的作用与影响 工程建设的不同阶段,对工程项目质量的形成起着不同的作用和影响。 1.项目可行性研究 项目可行性研......

    网络环境下青少年与网络研究探析

    2010年度萧山区共青团调研论文评比 网络环境下青少年与网络研究探析 水务集团(工)委:来雍敦 2010-7-13 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特别是网络技术" 多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 引发了......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10国贸2班樊生儒 201015280226 在传统观念中,军事安全、政治安全总是居于国家安全的首要地位或核心地位。然而,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

    环境与健康论文(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环境与健康论文(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是指以我们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与环境,象鱼和水一样密不可分。环境创造了......

    救护车时效性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救护车时效性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摘 要:目的:了解救护车时效性的影响因素,对医疗急救快速有效的影响指标提供依据。方法:以山东省中医院2015年下半年的前100次救护车出车时效......

    人与环境纪实案例分析

    人与环境纪实案例分析 论文题目: 专业班级: 姓 名:学 号: 2014结课论文 论大气污染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年11月10日 论大气污染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

    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的影响因素及预防

    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的影响因素及预防 摘 要 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具有极大的健康隐患,不仅会影响身体健康,也会造成不良的心理负担,这将严重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