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高一语文组何海霞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4 14:27: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6高一语文组何海霞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6高一语文组何海霞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第一篇:6高一语文组何海霞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授课老师:高一语文组何海霞

【教材说明】

教材选自:粤教版必修四 题作了解答。请打开书本,放开28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拿来主义》。(板书)

二、预习检测

1、鲁迅简介(生平、作品及成就)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

为什么拿来?分析1-6自然段。列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板书)

【背景链接】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

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

当时在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

(二)怎么样拿来?

1、人成果而成的“抄袭”,与鲁迅所说的“拿来主义”有什么本质不同?

要求:每小组从上述新闻和材料中,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进行讨论,由组长记录汇总后代表小组在全班发言。

六、作业

2、当前社会上有不少人对娱乐明星极其崇拜,为了追星,往往对明星的举手投足、穿着打扮等都刻意模仿,这种“拿来主义”是否值得学习?

3、当前,“山寨”泛滥,山寨手机、山寨网站,甚至山寨春晚等充斥我们的生活。在全球兴起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浪潮下,如何看待这种走样的“拿来主义”?

从以上话题中任选一个,谈谈你的见解。要求:运用比喻论证;字数100字以上。【板书设计】

第二篇:高一语文《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发表于1934年6月4日,作者鲁迅。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高一语文《拿来主义》教案,欢迎大家参考!


教学目的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时数 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二、指导预习。

读“预习提示”。“提示”有两段,第1段写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思考: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批“送去主义”?由此理出文章结构层次,归纳每部分的大意。第2段写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阅读课文时勾画出犀利、幽默的词语和比喻论证的语段,并体会其含义。

三、研习新课。

1.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提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讨论、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

第3、4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9段从正面具体而形象地阐明“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2.研习第一部分: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1)提问: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讨论,明确: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2)提问: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讨论,明确: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不是“丰富”,还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3)提问:“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讨论,明确: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4)小结:作者把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文章一开始便从“闭关主义”说起,进而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事实,揭示“送去主义”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因此,“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3.布置作业。

第二教时

一、检查复习。

给加黑字注音并解释:礼尚(shàng;崇尚、重视。)自诩(xǔ;夸耀,说大话。)残羹(gēng;有浓汁的食品。)冷炙(zhì;烤肉。)冠冕(miǎn;古代帝王戴的帽子,引申为体面。)

二、研习新课。

1.研读第二部分: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指名朗读第5、6、7段,注意对吝(lìn)啬(sè)、髓(suǐ)、蹩(bié)正音。

(1)提问:第5段中哪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第6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第7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讨论,明确:“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的。“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2)提问: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第9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比喻论证说明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怕:徘徊不敢走进门(逃避主义)孱头

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虚无主义)昏蛋。

羡慕:欣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

以上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是错误的。

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

“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

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治病)。

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

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糜的东西(走散)。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2.研读第三部分:要求学生朗读文章最后部分,简要说出每句话的内容。

第1句话:结论是我们要拿来。第2句话: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第3句话:拿来主义的结果。第4句话: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第5句话: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提问:这一段共5句话,如果这5句话是5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5个问题(“思考和练习”二)?

明确:①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②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③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④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3.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1)提取要点,归纳中心:本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时至今日,这篇文章仍然放射着思想光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2)由学生讨论,归纳写作特点。①先破后立,破立结合;②运用贴切的比喻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③语言犀利、幽默。每一条要求能举出实例,并结合自己的感悟作简要分析。

教案点评:

一、课文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重点放在课文后半部分,让学生理解比喻论证和讽刺语句的含义,明确什么是“拿来主义”。

二、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教学时注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重要语段加强朗读训练,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语言特点的理解。

探究活动

1.可以指导学生开辩论会,要求在陈述观点的时候必须用上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2.阅读鲁迅先生的三篇杂文《夏三虫》、《战士和苍蝇》、《送灶日漫笔》,用心体味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3.指导学生阅读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并让他们从语言角度分析其成功之处。

第三篇:《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论说文的思路

2、理解“拿来主义”的基本内涵

3、感受鲁迅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

设计理念:

1、尊重学生的阅读发现

2、注重学生之间的展示、交流、探讨

3、加强语言训练 课前活动:

1、明确学习小组及小组召集人。

2、激趣:世界上有一块来得到开发的资源,一块最大的未得到开发的资源在哪儿?在帽子底下。也就是人的大脑,人的大脑的开发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己。取决于我们的态度,取决于我们自己努力的程度,这节课,大家想不想开发自己的大脑资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喜欢听周杰伦的歌吗?如果有一天周杰伦迎面遇到鲁迅先生,你猜猜,鲁迅先生会怎样评价周杰伦呢?

先生说,不用猜了,我对他的评价全在我的一篇杂文《拿来主义》里。就让我们读读《拿来主义》,找一找鲁迅先生怎么评价周杰伦的答案吧!

二、朗读全文

请大家自由朗读全文,标出段落序号。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查字典。

三、概括文章内容

1、议论性文章的逻辑结构

过去中学生流传着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不少同学用三个词形容鲁迅的文章:难懂,很难懂,非常难懂。你同意吗? 的确,因为鲁迅很有个性,他的文章也颇有个性,不过鲁迅的文章也是遵循一般写作规律的。

议论性的文章从逻辑上讲,应该从这样几个方面阐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会怎样。

以本文为例就应该是:

(1)什么是拿来主义(是什么)(2)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为什么)(3)怎么实行拿来主义(怎么样)(4)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作用(会怎样)(以上内容利用学生读书时间提前板书在黑板上)

把这几个词记下来,这几个词可是宝贝,将帮助我们使思维更有条理。

2、缩写文章(1)咱们这篇文章也是从这几方面写的,不过顺序好像不完全是这样。你觉得本文的顺序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调整。

(2)小组交流,班内研讨

教师和学生一起将几个方面的内容明确一下: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会怎样。(3)文章的思路大致如此,请大家根据这样的思路,缩编全文内容,把全文压缩成一段文章连贯的文字,不能超过100个字。

提醒注意压缩要点:

摘中心句,加关联词,浓缩文意,呈现思路。(4)学生思考、写作

写10分钟后同位之间交流,使自己的文字更完整。

(5)学生在班内发言,要求结合同学意见,修改自己的文字。

参考意见:因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使国家穷困,送来又非我所需,所以要拿来,运用脑髓,自己来拿。怎么拿来呢?就是挑选,占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只有这样,人才成为新人,文艺才成为新文艺。

四、理解本文的比喻论证

1、文中提到了三种主义,分别采取了三种方式呈现。闭关主义:下定义 送去主义:举例

拿来主义:下定义之后打比方(又叫比喻论证)

既然本文题目是“拿来主义”,咱们就先来关注一下第7段,大家齐读本段。教师起头,学生齐读。

2、第8段出现了“大宅子”的喻体,我想问一下,“大宅子”的本体是什么?就是说,把什么比喻成“大宅子”?

学生结合文中语句找到答案。

学术文艺,一般指文化遗产。这篇文章着重探讨的是如何面对外国的文化遗产问题,当然它同样适用于中国的文化遗产。

这是有特定的历史背景的。当时对外国文化有两件意见影响甚大,一种是对外国文化全盘接受,认为西方的都是好的,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一种是全面否定,认为中国的才是最好的。鲁迅先生就此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3、请大家把第9段自由朗读一遍。

在本段中,作者列举出大宅子中的四种东西,作者用它们分别喻指文化遗产中什么样的事物呢?

学生讨论,明确答案。先是小组活动,然后个别发言。鱼翅: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

鸦片:喻文化遗产中有益也有害的事物——利用其有益的部分,存放,供治病。烟灯、烟枪: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事物——送博物馆,毁掉。姨太太:喻糟粕——走散。学生再读第9段。

4、讨论现实意义

鲁迅写在20世纪三十年代的“拿来主义”,在2010年有没有现实意义呢?(1)1996年10月16日《光明日报》上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叫作《鲁迅论九十年代文化》。鲁迅真的会活到九十年代吗?原来,这篇文章的作者把鲁迅当年写的文章照抄一遍,然后加上一个小标题,来讨论九十年代的很多文化现象。鲁迅当年的很多观点,完全可以用来评析今天的许多文化现象。

(2)刚才说到,如果他遇到周杰伦会怎么评价他,文中是什么观点呢? 提供周杰伦的一段材料:

中国台湾华语流行歌手、著名音乐人、作词人、制作人。近年涉足电影行业。周杰伦是2000年后亚洲流行乐坛最具革命性与指标性的创作歌手,有“亚洲流行天王”之称。他突破原有亚洲音乐的主题、形式,融合多元的音乐素材,创造出多变的歌曲风格,尤以融合中西式曲风的嘻哈或节奏蓝调最为著名,可说是开创华语流行音乐“中国风”的先声。

周杰伦对外国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采取的就是“拿来主义”的态度。

(3)鲁迅是在谈文化,你认为,今天有哪些文化现象我们同样应该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

(日本日本动画、韩国电视剧、美国大片、东北二人转等。)

(4)“拿来主义”的观点是不是也适用于其他领域呢?大家可以想一想,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用拿来主义的观点分析一下。

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均可。

5、是不是每个人我们想实行拿来主义就一定能做到呢?对拿来主义者有没有要求? 读最后一段。

五、理解先破后立的方法,品味语言。

1、我觉得鲁迅在讨论“拿来主义”时,有些话说的太多,可以去掉。比如,把第8段中的一部分内容删掉行不行?从“但是”至段末。你同意吗?

学生发言。

此段采用了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先破后立,是先指出错误的做法,再提出正确的观点,使读者更认同作者的观点。

其实,我们整篇文章是不是也采用了“先破后立”的方法? 先破“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再立“拿来主义”。

2、请大家把第一段再来朗读一遍。学生读第一段,3、为什么对“闭关主义“一笔带过,却用大段文字谈“送去主义”?是不是有的失衡啊?

明确“送去”的实质:媚外讨好,一切都是外国的好。外国谈象征主义,我们赶紧配合。

4、改一句话,在比较中领悟:

(1)文中有一句话,我觉得表述不够清楚,想给他改一下。文中说:“还有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改为:

“还有几位美术大师带着一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优秀作品,在欧洲各国举办绘画展,盛况空前,让世界了解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促进了中华民国与友邦的文化交流。”

比较一下,二者有什么不同? 一肯定一否定,一赞扬一讽刺。

你觉得原文中从哪儿可以看出否定,看出讽刺? “捧”:态度庄重,献媚之态。“ 几张” :少,寒伧。“ 挂过去” :张扬,不知羞耻。(2)读出这种否定与讽刺。重读:“捧”“几张”“挂过去”

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5、辨析词语

第4段中,有几个词我不太理解,“抛来”、“抛去”、“送给”三词有何不同? 学生发言。明确:

抛,随意地扔。看出轻慢、施舍的意味。抛来,漫不经心的,随便的意味较浓。抛给,有目的的。

送来,主动、热情,自欺欺人抬高自己的地位。

6、鲁迅的语言是极富个性的,找一找你认为最能反映鲁迅语言特点的段落。读一读所找文段,学生的观点不同,各自朗读自己所找文段。

六、总结收束

对文化遗产全面否定不行,全盘接受也不行,正确的态度就是:拿来主义。

文化的发展需要有新人出现,社会的进步需要有新人出现,我们来齐读文章最后一段。学生齐读文章。

我们期待有更多的新人共同创造出新的世界。

第四篇:《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相关作者详情,从历史的角度了解但是社会背景下的“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和“拿来主义”;

2.能力目标:理清课文思路,品味犀利幽默和富有穿透力的语言,感悟“拿来主义”,掌握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3.情感目标:结合对作者的了解和对语言的品味,由文及人,由论及人,领悟“拿来主义”对当下的指导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感“拿来主义”

(一)课堂导入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一位作家的杂文,“像投枪,像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同学们知道这位作家是谁吗?(鲁迅)

(二)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以及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三)写作背景

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府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实行反革命文化“围剿”,主张“全盘西化”.在左翼文艺队伍中,一些人反对继承旧文化,反对吸收外国文化,造成思想混乱.鲁迅先生就写下了这篇杂文,批驳了错误思潮,提倡“拿来主义”。

(四)《且介亭杂文》的缘起及文体简介

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现实。

杂文:是报刊上常见的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是以形象说理为主的,短小,活泼,犀利的文学体裁,是“战斗性的文艺作品”。

杂文的基本特征:

感应敏锐,战斗性强;内容博杂,手法灵活;

亦庄亦谐,议论形象;以小见大,文短味长。

(五)带着问题听朗读

问题:

1、文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拿来主义”,请大家找出这句话?

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六)初步感知课文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文章的层次感和结构特点。举出例子,“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他占有,挑选。”“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这几个句子之间就有层次性。提出文章先破后立的结构特点,引起学生思考。

二、细悟“拿来主义”

(一)阅读课文,解决问题

1、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学艺上的事。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2、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①“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②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③“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3、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若“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4、“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5、“送来”和“拿来”有什么不同?用一句话说明怎样 “拿”?

“送来”不等于“拿来”;“送来”是被动接受,而“拿来”是主动获取;“送来”的是别人剩余的东西,而“拿来”的是经过挑选的有用的东西.6、“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我们要运用脑子,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有思考、有鉴别、有选择)

7、“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

“大宅子”就是“文化遗产”

不敢进门

放火烧光

接受一切

“拿来!”

孱头

昏蛋

废物

不敢接受

全盘否定

全盘肯定

辩证吸收

8、“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

(1)对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鱼翅”),应取什么态度?

吸收

课文中哪句话表现作者的这种主张?“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2)对文化遗产中精华、糟粕互见的部分(“鸦片”),应采取什么态度?

批判地吸收

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3)对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烟枪和烟灯”)应取什么态度?

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应当清除

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4)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姨太太”)应采取什么态度?

坚决抛弃

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

“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一言以敝之,“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是: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先占后挑。

9、文章结尾共有五个句子组成, 如果这五句话是五个问题的答案,应提哪五个问题?“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

1、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么办?

要“拿来”!

2、怎样“拿来”?

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3、“拿来”有何意义?

建设民族新文化

4、怎样才能“拿来”?

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5、“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创新

(二)理清全文思路与结构

1、课文的第5自然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2、简要说说:前面4个自然段讲的什么问题?后面5个自然段讲的什么问题?

3、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面花大量笔墨写“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

◎第5自然段是过渡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前面4个自然段,揭示什么是“送去主义”及实行“送去主义”的危险性;后面5个自然段,论证什么是“拿来主义”及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

4、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因为 第一层:只是送去,有往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

第二层: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

第三层: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应重视现实教训)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第二课时

三、超越“拿来主义”

(一)、把握中心思想

1、本文的中心思想不只是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这一个方面,请归纳本文中心。

①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

②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

③阐明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

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二)、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

1、尽管本文中心思想应当包含四个要点,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全文包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作者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这样的效果呢?

阅读第8、9两段,想想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方法:

第8、9两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2、阅读第3段,这段是否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这里用尼采与“送去主义”者作比,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识的人,属于同一类事物。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阐明观点的方法叫类比论证。它与比喻论证有明显的区别:类比论证是同类事物作比较,比喻论证是用不同类的、只是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3、请重新阅读8、9两段,想想作者为了更清楚地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除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之外还用了什么方法:

作者的目的是要阐明“拿来主义”的做法,为什么还要分析“孱头”、“昏蛋”、“废物”的表现?

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论证方法叫对比论证。对比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增强论证效果。

本文的论证艺术

①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②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③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三)“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 有人说“开卷有益”,也有人说“开卷未必有益”,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面对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书籍,运用今天所学的观点,谈谈你准备怎样阅读.学生自由发挥(围绕“创新”等)

第五篇:高一语文组教学总结

高一语文组教学总结

一学年将尽,高一的整个教学从起点至今,春华秋实,也走过了不短的路程,回顾以往,现总结如下:

一、集备组建设:

(一)高一集备组成员普遍比较年轻,但是没有新手,都有一定或者相当的教学经验,人 员构成比较精干。普遍上进心强。成立之初我们制定了集备组集备制度::

1.集备组精神:团结协作,互助共赢

2.集备分工到人,责任人提前充分备课,届时主备。要有对文本内容的研究,并根据学生学情提出教学设想,反对从网络下载教案,照抄照搬,不加研究和变通的使用。

3.个备先行,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备课,形成教案,不草率走上讲台。个人编制的教案、课件、教学资源共享。

4.集备每周按时进行,应畅所欲言,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对教材吃透,研究教法,立足形成充实新颖、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每天随时交流教学体会。

5.组内互相听课学习研讨,青年教师每学期开一堂校内公开课。

6.学案、试题、范文、资料等制定、汇总、修正、排版、印刷、下发一条龙进行,谁负责,谁收尾。要求统一格式(卷头一致,日期准确、五号黑体、行列规范)

(二)集备组活动:

本学年全组成员按时参加了学校及市教研室举办的各项培训教研活动,态度认真,积极评课,取长补短,应用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组内听课学习积极,教师之间研讨气氛浓厚。全组8位教师,先后有7人次开设了校内公开课,教学反响良好。

组织了诗歌朗诵会,背诵竞赛,《雷雨》课本剧演出,九中一百一十年校庆征文等活动,增加了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力。

总之,这一学年来集备活动进行的扎实而顺利。

二、教学工作:

(一)在第一学段教学中做好初高中衔接和习惯养成工作

作为起始年级的教学,我们通过分析学情,制订了相应的教学计划,大体如下:

1.进行初高中的知识衔接。

我们针对学生在初中段语法概念欠缺的问题,在一开学进行了集备,确定了语法的教学点,即从字此结构方式到语法成分,常规语句表达的规则和问题等下手,用大约两周的时间进行讲练,帮助学生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向学生讲清学习语法的重要作用,引起学生的重视。通过教学,许多学生实现了从零到有,甚至熟练掌握的提升。在其后的文言教学中,建立起来的语法概念对学生理解把握一些语法现象大有裨益。比如成分的缺失,一些词类活用想象的判断,特殊句式的理解和翻译等,从语法的角度来审视成了一条途径。学生感觉对学习文言颇有帮助。此外本学期小学阶段的背诵篇目也成为复习落实的内容。

2. 重视基础落实。

这级学生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字词的积累当当薄弱。落笔成错的现象比较普遍。课文背诵基本流畅,但默写错别字太多。成语所知甚少,成语的训练中胡猜乱想。所以我们结合新课堂,课本,周检测反复地检查,纠正。让学生认真写、改。通过练字,把成语当成书写内容积累。在这方面我们放低心态,把高中当成了初中(小学)抓。坚持每周四基础检测,做小卷练习,让学生自检并适应高中的考察,渗透小阅读和文言的理解。力求学生对所学所练过的内容掌握的尽可能扎实。

3.整顿常规的实施

练字先行,要求学生准备专门的练字本,每天半页,收阅查看。一些字体漂亮的同学免练,让他们参与批阅指导,示范字体。平时书写要求修改规范。在月考核期中考试中学生的卷面绝大多数比较整洁。

指导检查笔记,首先教学生笔记要记什么,怎么记;其次要求学生做到整理笔记。

我们从开始普查到不定时抽查,力图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

预习导学先行,一改学生初中阶段在这方面的欠缺,让学生的文本初读走在课前。结合新课堂训练巩固伴随课后。努力让教学产生实效。学生反映觉悟到初高中学习语文的显著不同,一开始适应了目前学习的方式。

4.纲要性学习与复习指导

考前提供给学生复习纲要指导学生安排复习,不至于束手无策;节假日作业按天按时按量布置,让学生有序学习,潜移默化给学生计划性学习指导。

(二)在第二学段跟用心力追求高效课堂

1.课前准备,为提高课堂效率作好保障。

教师上课前做到了认真备课, 精心设计教案,反复琢磨课堂语言的精练准确。围绕重难点进行合理的板书设计。在二次备课中把初备的漏洞补上,系统把握教材熟悉教材,单元试题自己先做,再给学生讲解。不仅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备心里状态,努力达到教学的游刃有余。

学生完成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课前明确布置好预习任务,学生自己运用工具书认读生字生词,梳通文意,基本把握全册的课文内容。预习存疑,对不懂之处作好标记。课上提出来交流探讨。

2.课堂充实,精教趣讲,力创高效课堂。

其一,时间观念。45分钟的课堂尽量少讲精讲,导、读、思、探的环节努力设置合理紧凑 其二,合作学习,激趣引思。精心设计问题,把学生带入情境。

比如《祝福》一课,让学生分组完成祥林嫂之死案件调查报告之后进行当庭答辩,既在无形之中教会了学生如何从人的经历、生存环境等角度全面的认识一个人,也教会了学生如何一步步深层探究问题。两节课时不长但比较深入。再如《雷雨》一课采用课本剧形式分剧情让学生接力参与表演,非演员组成评委和新闻采访组,演、评、问结合一节半课完成了教学,学生热情极高,演员的演出态度和表演也让大家出乎意料,效果很好。还有像文言文的学习往往容易沉闷,我们采用学生课堂临时结对的形式,一人针对一段语句字词内容设问,另一人回答来落实阅读理解,调动学习情绪。《林黛玉进贾府》从黛玉的外表和内心处设疑,学生在阅读中解疑,效果也很好,一节课完成了对重点人物的形象探究,学生也学得津津有味。

其三、课后完善,补充课堂,扩展容量。

课改以来语文课时比较紧张,我们力争从课外延伸课堂。比如作文教学,每期课堂一课时讲评,不可能兼顾众多的范文,我们就采用课下点评,写颁奖词,周记赏析的方式深入进行。对其中好的作业进行园地展示。每周的周记放开内容,教师批阅,选出其中的优秀篇章,作为周记期刊“丁香苑”下发,即弥补课时少无法讲评的问题,同时也对学生起到了激励作用。如今已出刊四期。

其四、肯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予以赞美。学生要在课堂上得到快乐,老师得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价值。学生没有不好的,只有不同的;没有笨孩子,只有潜力尚未发挥出来的孩子。教师尽量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不吝用赞赏的口吻评价学生,创设和谐、愉悦的氛围。这样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学习,提高了效率。

其五、多媒体教学辅助课堂。

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课件,帮助提供形象、直观、逼真的教学环境,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利用声形图文的作用及其复合作用,刺激听觉视觉,进而使大脑积极活动。它把枯燥、单调知识变成活生生的画面。也刺激了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的活跃度。一些背景

或引导内容的文字,简约集中,省时明晰,都有效地节约了课上时间。

(三)扶优补弱常抓不懈

组内的老师这一年来积极肯干,对学生抱有热情。利用课间和休息时间关注学生,指导学 生,在办公室的谈话,辅导,背诵检查,考前落实均能比较用心的跟进。老师们的责任心也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

总的说来,这一学年走得踏实而认真。全组老师共同协作,勤奋工作,有目共睹。一分汗水,一分收获。相信高一语文集备组会继往开来,在新的学年中展现更好的光彩。

下载6高一语文组何海霞拿来主义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6高一语文组何海霞拿来主义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1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法。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 导语: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对待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便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实,早在上个世纪30......

    高一语文组工作总结

    高一语文组工作总结高一语文组工作总结1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一语文组为了充分发挥备课组在学校教育教学和教研工作中的基层堡垒作用,团结全组成员积极投入到新教改大潮中去,兢......

    高一语文组工作总结

    高一上学期语文组工作总结回顾一学期的教学教研工作,我们有着几分充实,几多感慨。本学期,我们高一语文组的全体教师本着“求真”的理念,兢兢业业的工作中扎扎实实、卓有成效地开......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曹海霞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肥乡区实验小学 曹海霞 教学目标: 1. 认识“浮、雹”等15个生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 读懂课文,知道云、雨、雹子、雪等......

    江苏教师考试:高一语文《拿来主义》说课稿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江苏教师考试:高一语文《拿来主义》说课稿 江苏教师考试群: 248628080 江苏省教师招聘(http://js.zgjsks.com/)考试笔试内容一般包括公共知识和专业知识,其......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样例5)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拿来主义 第三单元单元目标1.掌握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 学习这些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从结构入手,看作者是怎样提出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