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管理学方法在行为法学中的应用
〔摘要〕行为法学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一朵奇葩,它与法学和行为科学之关联已经显示出其蓬勃的生命力。行为法学研究尚属起步,其方法论研究有待开展。〔关键词〕管理学;法理学;行为法学;方法论
一、管理学及其方法论管理学是以各种管理工作普遍适用的原理和方法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或科学。〔1〕管理学方法即管理学所研究的管理工作普遍适用的基本方法,该基本方法在管理学中被抽象为管理原理。所谓原理,是对某种客观事物的实质及其运动基本规律的总结。管理原理,是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性质的各种管理工作所适用的共同性原理,是管理工作的实质及其基本规律,是对管理工作的科学分析与总结,是现实管理现象的抽象,是对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高度综合与概括,是一切管理活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方法,它包括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效益原理四个方面的内容。1.系统原理。管理学认为,任何社会组织都是由人、物、信息组成的系统,任何管理都是对系统的管理,没有系统,也就没有管理。所谓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所组成的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其本质是“过程的复合体”。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切事物都以系统的形式存在,任何事物都可以看作一个系统。从系统组成要素的性质看,系统可以被划分为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自然系统,如生态系统、气象系统等,是由自然组成的系统。人造系统是人们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建立的系统,如生产系统、交通系统、商业系统等。系统最基本的特征是其集合性。一个系统至少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系统集合而成。构成系统的子系统也称为要素,系统是由各个要素结合而成,就是系统的集合性。系统的结构又是有层次的。构成一个系统的子系统和子系统之间处于不同的地位,此即系统的层次性。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系统各要素之间的这种关系即系统的相关性。系统原理不仅为认识管理的本质和方法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它所提供的观点和方法广泛渗透到人本原理、责任原理和效益原理之中,从某种程度上说来,在管理原理的有机体系中起着统帅的作用。2.人本原理。世界上一切科学技术的进步,一切物质财富的创造,一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切社会经济系统的运行,都离不开人的服务、人的劳动和人的管理。管理学认为,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该思想就是所谓的“人本原理”。人本原理认为: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按此原理,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是人本原理管理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因此,任何一个高明的管理者都会以人为本,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和为了人。3.责任原理。管理学认为,管理是追求效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挖掘人的潜力,就必须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明确规定这些部门和个人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必须承担的与此相应的责任。责任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在数量、质量、时间、效益等方面有严格规定的行动规范。表达责任的形式主要是工作规程、条例、范围、目标和计划等等。而有了分工,就会有责任;分工明确,责任也就自然会明确。没有分工的共同负责,实际上是职责不清,要么,某一个人做事,大家闲着;要么无人负责,其结果必然是管理上的混乱。因此,任何高明的管理者都会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将职责具体化,并且使职责的界限清楚,职责的内容具体,职责中的横向联系得到落实,从而避免管理上的混乱。同时,做到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合理,奖惩分明,且公正而及时。4.效益原理。任何组织的管理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效益,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所以,效益是管理的永恒的主题。效益与效果和效率既相联系,又相区别。效果是指由投入经过转换而产出的有用成果,其中,有的是有效益的,有的是无效益的,只有那些为社会所接受的效果,才是有效益的。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反映了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与效益有一定的联系。实践中,效益与效率并不一定是一致的。效益是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可从社会和经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考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就其联系而言,经济效益是讲求社会效益的基础,而社会效益又是促进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条件。就其区别而言,经济效益较社会效益直接、显见;经济效益可以运用若干个经济指标来计算和考核,而社会效益则难以计量,必须借助于其他形式来间接考核。管理应该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二、管理学方法在行为法学中的意义我国法学研究相对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实践,带有明显的滞后性。一方面,传统法学同法制建设现代化的要求相去甚远,法学研究必须寻求新境界新途径;另一方面,法学研究的传统方法和手段又难以逾越。所以尽管法学研究工作者为此进行了长期的和艰苦的努力,在法学研究上也取得了一些重大的成就,如“依法治国”理论的深入人心以及被党的文件所采纳和最终载入我国宪法,等等。然而,勿庸讳言,法学研究与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需求相较而言的滞后性却仍然是客观存在的。功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理论上讲,方法是人们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从事各种活动包括理论研究而寻求的途径、手段、工具和方式的总和。法学研究同其他一切理论研究一样,也有自己的研究方法、手段和工具。人们以这些方法为工具进行理论研究,并使法学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行为法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在某种意义上,正是研究法律,研究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一个新的方法与手段。所以,有学者认为,行为法学的创立是对法学方法论的重要变革。〔2〕行为法学的产生是对传统法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一种反思,它意味着在传统法学方法论中注入了行为科学的基因与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门新兴的法学学科,它以与传统法学研究方法不同的方式在法学领地上耕耘。行为法学在我国的崛起适应了我国法学研究以及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与发展的需要,标志着我国法学研究向前迈进。同时,行为法学要有所发展,也必须借助其他学科的方法与手段。而管理学方法在行为法学中的运用便是促进行为法学发展的一个新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它标志着行为法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标志着法学的繁荣与其方法论的开放,同时,预示着行为法学研究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境界。管理学方法是对管理现象的抽象,是大量管理实践经验的升华,它指导一切管理行为,对做好管理工作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管理和人类行为的关系,管理学和行为法学的关系,这在前面的论述中已经作了分析,二者虽然存在差别,但其联系也相当密切。实际上,行为法学所研究的就是一种管理,是法行为的管理。因此,管理学方法于行为法学研究有一定的意义。1.管理学方法在行为法学中的应用对行为法学研究有哲学性指导意义,它有助于提高法行为研究的科学性,避免盲目性管理学方法是不可违背的管理的基本规律。实践反复证明,凡是遵循这些基本方法的管理,都是成功的管理,反之,都有失败的记录。例如,我国有很多企业存在管理混乱,职工的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甚至大量亏损的情况。出现这种后果,其原因虽然复杂,但认真分析一下,都是与违背管理原理分不开的。认识管理原理之后,管理工作就有了指南,建立管理组织、进行管理决策、制定规章制度等就有了科学依据。行为法学研究也如此。行为法学借鉴管理学方法系统性原理研究法行为,可将法行为视为一大系统,视法行为为各要素的有机集合体,从而运用管理学上系统性原理对法行为进行系统研究。首先,基于法行为系统的整体性特征,从整体着眼,部分着手,统筹兼顾,以达到研究的整体上的最优化。其次,基于法行为系统的动态性特征,把握法行为稳定与变化的关系,并尽可能的预见法行为系统的发展趋势,使研究具有前瞻性。再次,基于法行为系统的开放性特征,充分估计到外部环境条件对法行为系统的诸多影响,使研究具有完整性和全面性。如此等等,以达科学性而避免盲目性。2.管理学方法在行为法学中的应用对行为法学研究内容具有突破性意义在分类学意义上,行为法学又可以被分为理论行为法学或基础行为法学和应用行为法学,管理学方法的应用,对二者均有实质性意义。首先,在理论行为法学上,管理学方法的应用,对法学理论中的一些传统理论问题,如法的本质、法的分类、法律体系等问题的研究,将会带来一些新的启示。而对一些新的理论课题,如法的价值、法治国家等问题,也会带来新的发现。在应用行为法学上,管理学方法的应用,其价值也非常大。行为法学应用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范围,是指其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两个方面。行为法学内部系统的研究,主要是对于法律行业的过程及主要要素的研究,它旨在弄清法行为过程的各个组成要素及行为过程的前后因果关系,了解影响法行为过程的各种个别差异、主客观因素和发展规律,把握法行为预测、调整和控制的原理和方法等等内容。行为法学外部系统的研究,主要对于法律行为的外在表现形态的研究。它旨在从个体的法律行为和法律意识出发,收集人们对法律和法制活动的反应和顺应情况,分析社会不同阶层的区位法律行为、不同部门的法律意识并树立正确的民主法制观念,对于搞好各行各业的依法管理,建立有效的法律监督体系,以及对社会实行综合治理,最终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服务,具有直接的和重大价值。3.管理学方法的应用有利于把握法行为的基本规律并迅速找到法行为控制的途径和手段管理工作虽然错综复杂、千头万绪、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各类工作都有其共同的基本规律,管理者只要掌握了这些基本规律,就会泰然自若地面对纷繁杂乱的局面,将管理工作做得井井有条。法行为的研究也是如此。实践中,法行为有各种表现形式,为了有效的研究法行为并对实践以指导,可以借鉴管理学方法,包括系统性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和效益原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管理者是通过自己的管理实践,经历长期的积累过程,才一点一点逐渐领悟到管理的基本规律。管理学方法是在前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系统的深入的研究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因此,管理学方法的运用能加速人们掌握法行为基本规律的过程,使人们更快地形成自己的法行为哲学,以达目的。同时,在管理学上,依据组织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方式与方法,使管理行为制度化、规范化,使管理的许多常规性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这样,领导就能从事务中摆脱出来,集中精力进行对例外事项的管理;即使领导者更换,系统运作仍可照常顺利进行。〔3〕在行为法学上,依据法行为的基本状况,根据管理学各原理如系统原理,形成合理的系统的研究方式与方法,有助于迅速找到解决法行为控制的途径和手段。总之,管理学方法是指导一切管理行为的基本方法,也是行为法学研究的方法之一,其应用,有助于行为法学方法论上的突破,从而使行为法学研究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管理学方法在行为法学中的应用管理学方法在行为法学中的应用,对行为法学研究以及对法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管理学方法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即系统性、人本性、责任性和效益性原理不是各种繁琐概念和原则的简单堆砌,也不是各种互不相关的论据和论点的机械组合,而是根据管理现象本身的有机联系进行总结而形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完整的统一体。管理学方法的实质,即管理原理的实质,简言之,就是在系统内部,以人为本,通过确定责任,以达到一定的效益。管理学方法在行为法学中的应用,就是引进管理学方法,用管理学方法进行行为法学的研究,即以系统性、人本性、责任性和效益性原理为手段进行行为法学研究。为此,我们可以从立法行为、司法行为、执法行为等各方面研究管理学方法在行为法学中的应用。我们也可以以管理学各原理为视角,分别研究其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和效益原理在立法、司法、执法等方面的应用。本文对管理学方法在行为法学中的应用研究主要是分别就管理学方法在立法行为、司法行为、执法行为方面的应用作初步思考。1.管理学方法在立法行为研究中的应用立法行为研究是行为法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和必不可少的内容,如果重视这项研究,并使其取得卓有成效的成果,那么,行为法学的实践价值将会得到进一步的体现。在立法行为方面,行为法学研究立法工作全过程的领导行为,同时又研究作为法律主体的所有人的行为管理及其有关问题,使国家的法制需要与社会个体和群体的需要在行为取向上一致起来。管理学方法在该方面的应用,最主要的应该是系统原理和效益原理的应用。应用系统原理研究立法行为,研究立法工作全过程的领导行为,就是要把立法工作看作一项大的社会工程,而不仅仅是作为一项法律的起草或是法律的通过等零散的事件来对待。应用效益原理研究立法行为,研究作为法律主体的所有人的行为管理及其有关问题,就是既要注重社会效益,同时,还要兼顾经济效益,将立法的经济效益放在它应该有的位置上。而立法的经济效益问题,是长时期以来,我国立法界包括立法学界注意得很不够的地方。2.管理学方法在司法行为研究中的应用在司法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行为科学的研究,对于解决依法司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改善司法活动,保障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是贯彻实施法律,搞好司法建设的关键。在此问题上,司法机关负有特殊的责任,因此,必须加强对审判行为、侦察行为、犯罪行为的研究,使司法审判人员的行为与国家司法需要相统一,并排除法律机制外一切干扰正常司法的行为,从而实现司法行为的法律化。同时,改善司法活动和强化司法职能,也有一个理顺司法机关和各个方面关系的问题,如果能通过行为研究全面把握影响依法办案的各种社会因素和行为规律,能针对当事人和社会的心理开展经常性的法制宣传教育,就一定能够为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司法设置一道必要的保障。管理学方法在研究司法行为方面的运用也是多方面的,其中,责任原理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应用责任原理研究司法行为管理,就是要研究如何充分挖掘每一个司法工作者个人的潜力,如何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明确规定这些部门和个人所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必须承担的与此相适应的责任。长期以来,司法工作的不尽如人意甚至腐败,与合理的分工和责任的明确不无关系。所谓“司法独立”、“法官独立”的原则和制度,用管理学原理分析,其实就是一种分工负责的制度。西方社会的“法官独立”在他们那样一个社会里卓有成效,是有一定的管理学道理的。“司法独立”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正在逐步的建立与完善,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个重大成就,尽管如此,法学工作者仍然应该进一步研究之,尤其是引进管理学方法,应用责任原理对“司法独立”等分工负责的司法制度进行研究,以指导司法实践。3.管理学方法在行政执法行为研究中的应用在行政执法方面,适应新时期法律功能的新变化,最根本的是要把握政府职能这个主题,相应转变领导思想和领导方式,实现领导行为与法治目标的有机结合,自觉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认真解决行政行为、领导行为法律化的问题。管理学方法在研究行政执法行为方面的应用也是多方面的,系统性、人本性、责任性、效益性原理均可用于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研究。而运用人本原理研究行政执法行为,这似乎还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行为法学工作者在该方面进行新的探索。笔者认为,研究行政执法行为,就是研究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管理,而研究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管理,按人本原理,即按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就必须研究行政执法者的个人的主体地位,研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个人对行政工作有效管理的真实的参与,研究如何使执法者个人的个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研究行政执法服务于人的根本目的,等等。管理学方法在行为法学中的应用是一个新的相当广泛的研究领域,以上分析仅涉及管理学方法在合法行为中的应用,且仅仅是研究的开始。〔参考文献〕〔1〕〔3〕周三多主编。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29,102。〔2〕黎国智,马宝善主编。行为法学在中国的崛起〔M〕。北京:法律出版社,112。饶 艾 张洪涛
第二篇:管理学在国有企业中的应用
浅析管理学原理在国有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管理学国有企业管理应用
摘要:正当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和新的一届政府成立之际,回顾过去十几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俯视近十年来世界和中国管理实践与管理理论的巨大变化,现代国有企业管理成功实践今非昔比。管理学原理作为一门学科,它在企业管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国有企业作为国家主体经济,其在企业管理中扮演着不同角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管理学原理角度来讲,其在国有企业的成功应用必将带动现代企业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一、管理学原理的产生
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地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水平。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在国内它是一门新兴学科,它在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它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相关的知识,分析、说明、指导管理活动中的个体、群体以及组织行为。
二、国有企业背景及企业家所扮演的角色
我国国有企业公司制度改革是经历过漫长而又复杂的阶段的,就目前而言,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等几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若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就会发现政资不分、以政代资方面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而政企分开制度的模糊,又带来了新的问题。业内专家认为,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于国有产权主体代表的缺失。有句话说得好:“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优势源于制度的选择。”我国国有企业公司制度改革的现状,就计划经济体制而言还是得到根本改善的。
在管理学原理学习的过程当中,给人印象最深的一个知识点就是企业家的四个角色。首
先,企业家是一个设计者,要求企业家具备科学理性,注重效率,不仅为企业制定科学的目标,而且要在实现过程上注意控制节奏。其次,企业家应是一名政治家,针对内部利益分配与相互沟通,要求企业家平衡各方面利益,尤其是不能忽视潜在的利益相关者,一旦利益失衡,相应的利益相关者就会滋事,会造成企业运行的不稳定。再次,企业家充当了开创者的角色,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要求企业家确保在企业内部传递正确的信念和价值观。做好前面两点,只不过是抓住了员工的身体,却没有抓住员工的灵魂,企业家只有充分做好对员工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灌输,才会增进员工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最后,企业家还是一名学习变革者,对应的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如今时代的脚步如此之快,昨天的优势很可能就成为了明天的劣势,必须永远保持开放、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和变革,企业方可实现基业长青。
企业家在企业中扮演着不同角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管理者,要懂得换位思考,与员工进行有效沟通。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需要治理单位内部的工作人员,合理利用激励机制直观重要,在未来的工作中,也要多参考他人的实例,结合自己所在团体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因材施奖,充分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工作中,发挥每位员工的力量,产生较强的凝聚力,使员工的个人需要和整体的治理目标合二为一,产生合力,使整体工作效能有效提升。另外,还要注重自己的言行,用良好的作风去感染每一位员工,这样才能在组织内部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管理学原理在国有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现代企业管理其精髓在于树立尊重人、依靠人、激励人、解放人的理念,其实质是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从管理学原理角度来讲,人本管理着眼于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面的目标,通过激发人的潜能和塑造高素质的队伍,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企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单纯在技术上取得较大突破,显得越来越困难,而通过人的主观行为却可以发挥出技术本身的最大价值,因此,在管理中,更需要人本管理来推动社会不断发展,只有高超的科学技术与高效的人类协作同时搭配才可以激发出全社会的强大力量。
(一)个体层面主要表现为通过对个体的激励促使其发展,从而达到组织的目标,激励产生的根本原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是由人的认知知识构成,外因则是人所处的环境。为了引导人的行为达到激励的目的,管理者可在了解人的需要的基础上,创造条件促进这些
需要的满足,也可以通过采取措施,改变个人的行动环境。对需要以及人内在动机和环境的激发。形成各种各样具体的激励理论,一般可将激励理论分为激励的需要理论、激励的过程理论。人本管理关注人的动机、需要、素质、发展,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积极性、能动性。人本管理不同于以往的管理方法,只将管理看成是一种制度行为,更将管理看成是一种人文活动,不单单只关注工作的效率和贡献,而且还重视人的行为和态度。作为一名企业管理者,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站在员工的立场思考问题,做到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使用人才,才能够更好地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合理运用激励机制,才能够激发员工工作的动力,提高工作的效率。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从生理需要到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同时它也告诉我们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只有较低一层的需要被满足后,才会提出较高层次的需要;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仅要注意物质利益与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更要注重工作的安排,量才录用,各取其所,予以奖励;期望理论则告诫管理者要抓多数组织成员认为效价最大的激励措施,还要适当地控制期望概率和实际概率以及良好的心理疏导。总的而言,通过一系列激励机制所形成的推动力和吸引力,能够使员工萌发实现组织目标的动机,产生实现目标的动力,引起并维持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并通过绩效评价,得到自豪感和相应的奖酬,强化自己的行为。
(二)群体层面表现为以沟通来协调群体各方面,促进既定目标的实现。在一个群体当中,要想实现顺畅的协作,组织内部保持良好的沟通是前提。而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更是要有一个好口才,否则不能很好的指挥和带领一个团队。可以说,沟通是衔接企业内、外部人和事之间重要的神经和纽带,一旦组织内部沟通缺位,整个组织就会陷于瘫痪,组织里面的元素也会成为孤岛。要想在组织内部保持顺畅的沟通,一方面,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良好的沟通态度,而另一方面,要注意方式方法,否则就会“沟而不通”。组织内成员必须摒弃“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能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关切他人利益,具备“合作共赢”的意识,这样才能赢得对方的信任和理解,才能够顺利的开展沟通的第一步-“沟”。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胜”,这样,信息的发送者才能够有效的“编码”,便于接受者更好的“解码”,方能实现有效沟通。
当个体在群体中的需要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时候,群体的凝聚力和绩效就会有好的成绩,同时群体各个方面会得到协调发展。群体内部的协调与沟通,不仅有利于个体相互之间了解和满足各自需要,促进人际关系一致性因素增多,更为重要的是协调与沟通有利于成员行为的相互补充,促进既定目标的顺利实现。
组织层面表现为通过建设组织文化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组织文化是成员共同价值观的体现,它是组织特有的,它是引导和塑造企业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有力工具。组织文化能简析管理学原理及其在现代管理中的运用方面的积极因素。强有力的组织文化催生内聚力、忠诚感和组织承诺,决定着组织发展的核心“游戏规则”。人本管理重视培养组织文化来规范成员,使得成员能够围绕组织目标来完成组织目标、促进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组织层面来说,它很重视组织文化的建设。
四、小结
中国几千年封建制度所形成的金字塔式科层制结构和人们对上级无条件服从的意识,已经转化为人们的一种责任感,有力地推动力了管理学理论在我国组织中的实施。
参考文献:
[1][1]周三多.管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
[2]斯蒂芬· P ·罗宾斯、蒂莫西· A ·贾奇《管理学原理》[第十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
[3]付亚和 许玉林 《绩效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12月
第三篇:论文-浅谈《孙子兵法》在管理学中的应用
浅谈《孙子兵法》在管理学中的应用
[摘要]《孙子兵法》是我国宝贵的军事名著,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的军事学著作,奠定了我国古典兵学体系的理论基础。这本书揭示了普遍的战争规律,提出了一套十分完备的军事思想体系和战略战术原则。在今天,已经为管理者们广泛应用。本文是在根据我对《孙子兵法》的理解上,谈谈它在当今管理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孙子兵法》,管理,策略
目录
一.引言...........................................................1 二.在管理学中的应用...............................................1
(一)学会对内部管理的要求.........................................1
(二)学会以谋略取胜,避免恶性竞争.................................1
(三)学会善于稳守,发展壮大条.....................................1
(四)学会自我创新,改善自我条件...................................2
(五)学会在竞争中避实击虚,掌握主动形势...........................2
(六)学会对自己团队,组织的管理...................................2
(七)学会自我情绪的控制...........................................3 结束语.............................................................4 参考文献...........................................................5
一.引言
在现代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当中,应该怎么样打好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呢?人们开始注重研究有关现代管理学的相关事宜。越来越多的人从我国的军事巨作——《孙子兵法》里获得了启示。《孙子兵法》这部书是我国的军事名著,它是由春秋末期著名的军事家孙武所撰著的,它标志着我国古代军事研究方面的最高成就,其中管理思想和理念不仅适于领兵打仗等军事领域,更是对各个领域都有借鉴价值。特别是在外部环境日趋复杂、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有很多的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都借鉴和参考了孙子兵法。而且这部名著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国门,让许许多多著名的国外战略家陶醉于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战略文化中。《孙子兵法》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战争著作,更是成为了政治、经济、外交各个领域领导者的必读书。
二.在管理学中的应用
(一)学会对内部管理的要求
在《孙子兵法》中评定一个国家能否对外开战的标准是:政治上贤明与否,君民的志愿一致与否,目标相同与否;天气因素恰当与否;地理环境上便捷与否,攻守有利;军队上赏罚分明与否、爱抚士卒、治军严明、士兵训练有素;法度上有良好的编制与否、制度等。
也就是说,在一个企业的管理中,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经营宗旨。有开明的思想,具备良好的领导作风,可以放权经营,可以令公司上下员工一心一意地为公司服务;拥有优秀的人才。勇敢果断,有决策能力;可以应对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比较。对国内外的经济、政治环境、行业发展环境等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进行比较,能抓住机遇进行发展;建立了良好的组织架构、法令制度;公司的硬件设备、资金充足,有良好的生产供应能力;员工经过专业培训;有良好的奖惩制度并在实际中对员工推行,让员工理解,严格管理自己。
(二)学会以谋略取胜,避免恶性竞争
在《孙子兵法》里强调战胜敌国,首先应该是以谋略取胜,其次是通过外交方式取胜,最后才是用武力去取胜,去进攻敌人的城池。能够使自己部队不遭受到损失而胜利就是运用谋略取胜。在一个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经营者应在对本身实力与对手实力研究之后比较的基础上,做决策,用谋略取胜,比如可以研究新产品、新技术和开辟新市场;改善技术降低成本,以性价比为优势;提高服务的质量;改善营销管理水平;避免与较之为强对手竞争等等。
(三)学会善于稳守,发展壮大条
《孙子兵法》中写到了善于作战的人,要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去稳守局面,去创造条件,创造我们可以取胜的形势。
一个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经营者是盲目扩张,求胜心切,盲目投资,过高的估计了自我实力,这是造成许多企业经营失败的原因所在。我们应当吸取教训,应当善于研究分析;善于稳守;善于秘密培养自己力量,进行合理的部署。这样到了条件成熟我们才可以投资扩大发展。
(四)学会自我创新,改善自我条件
《孙子兵法》指出在不败的基础上,我军应该创造压倒敌方的优势,像激流可以冲破石头一样。应当会利用正兵相迎,奇兵取胜。
在企业的竞争过程中,当某一企业长期地积累力量,加强管理,令人力和物力充足,管理完善,形成绝对的优势,在进行正面竞争时,其它企业就难以与它竞争,就会势不可当地压倒其它企业。因而,企业的发展既不可以盲目投资扩大,也不应鼠目寸光,应当稳步将企业在可能的情况下造大造强,取得强大企业优势,以便在竞争时取得更大的优势。应用正奇之法,以传统产品、技术、管理与对手进行常规竞争。而秘密地去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管理、新市场,在不声不响时推出市场加入竞争,以取得创新的胜利,这就是出奇制胜。
(五)学会在竞争中避实击虚,掌握主动形势
《孙子兵法》强调在双方交战时,一定要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令我军专一,令敌军分散,以我军主力攻击敌军的薄弱点。要明白事物的发展规律,四季会交替循环,没有不变的季节,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因没有哪一种永远占优势。因而,用兵作战没有不变打法,应象流水一般,避开高处向低处,避开敌方锐气,击其惰归。
在企业的竞争过程中,会遇到强大的竞争对手,企业应当研究分析自身与对手的长短处,分析好市场情况,掌握主动权,发展一些自己实力足可以承担的产品,而这些产品对手未有发展或较弱的,避免与对手进行硬碰。从而可以得在竞争中的胜利,令企业可以发展壮大。同时,应静待时机,不要被对手企业的优势气势压倒,应分析到大企业的缺点,自身企业的优点,发扬自身长处攻击他企业短处。同样道理,在对手企业管理控制好和员工士气高涨时,不宜采取行动,应待对方内部管理松懈,内部矛盾增多时,内部骄傲自大时,才能全面攻击,以取得竞争的胜利。
(六)学会对自己团队,组织的管理
《孙子兵法》强调将帅对待士兵应、像对爱孩子一样疼爱,使他们与自己能与患难共生死。若厚待士兵,士兵却不听命令,违法却不能管治,这样的士兵就像娇生惯养的孩子,没有什么作用。
在日常员工队伍的管理中,企业经营者必须坚持恩威并施,对员工队伍实行严格管理,一方面给予员工良好的薪金和福利;另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和严格管理,应齐之以文,动之以武,绝不可过于苛求或过于骄养。
(七)学会自我情绪的控制
《孙子兵法》强调国君和将帅对战争慎重从事,“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君主和将帅绝不可因感情而发动战争,战争一定要符合国家利益,符合人民利益,不能带任何个人色彩去发动战。
在社会的竞争过程中,有不人会因个人感情而盲目,恶性竞争,造成极大的失误。所以,管理者必须培养良好的作风,广阔的胸怀,有极高的情绪控制能力。以集体利益为重,用科学的方法去经营管理。
结束语
《孙子兵法》这部书为世人所用,在管理学中有诸多应用,在管理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管理者若能精心研究应用于实际中,并时刻提醒自己少犯错误,不犯大错,再吸收其它管理、经济知识,则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
参 考 文 献
[1] 孙武:《孙子兵法》,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2] 王延林:《铁道物资科学管理》,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3] 林雪锋:《人力资源管理》,2010年版。[4] 郭子仪:《管理心理学思想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5] 于汝波:《孙子兵法研究史》,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版。
第四篇: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案例教学法是法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结合对于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实践,从案例教学法的作用、案例的选择及具体应用几方面进行分析论证,阐述了笔者对于该教学方法的见解。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法学教学;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为美国法学院首先采纳,它要求学生阅读真实案例和法官对案例的评语,分析法官推理思路和判断方法,然后学生在班级里讨论法官的评语,最后让学生将这种推理思路和判断方法运用到类似的案例中去。据说,美国哈佛大学每年要投入大批教师的力量来编写案例,编写案例已成为该校教师一项重要的科研任务。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案例,使其在教学效果中发挥最有效的作用。案例具有形象化、具体化的特点,教师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或指导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可以使学生学习新的知识,获得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案例的引入时机、引入目的、引入方法却有不同之处,要考虑到教与学的整个环境。在法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很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下面就从几方面具体谈一下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问题。
一、案例在法学教学中的作用
案例具有形象化、具体化的特点,与传统教学中的举例子是有本质区别的,在法学教学中,案例可以起到重大的作用。
首先,案例可以改变枯燥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主动学习的效果,这也是学校教育的目的所在,改变“填鸭式”的呆板。
其次,案例可以贯穿多个知识点,实现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使学生达到综合把握知识点的效果,把零散的知识点以不同的线索串联起来,形成综合思维,避免片面性。
再次,案例可以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联系在一起,防止二者之间出现“代沟”。我校的目标是培养高等应用型的人才,所以在这方面就更是必须的,不仅在实习中,在课堂上就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和技能,不要使学生局限于纸上谈兵。
最后,案例在教学中的运用,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不仅对一个学科,对所有的学科都全身心的投入,以达到知识的融合。
二、案例的选择
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案例的选择,即要选择恰当、典型的案例。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我校学生培养的目标是高等应用型人才,因此在选择案例上要有自身的特点,突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笔者认为选择的案例需要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案例要存在争议性。即案例本身能引起争议和冲突,引发不同的观点,这是调动学生兴奋点的有效措施。
第二,案例要具备综合性。即案例不能仅局限于某个知识点,要有多个知识点的渗透,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判断与分析能力,形成较开阔的思维;同时,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细致思考的意识。
第三,案例要具有代表性。即案例内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而不是实践中根本不会发生或多少年难遇的案例。法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应用于理论与实践,因此,案例的选择要有代表性,也有利于学生对社会的认知。
第四,案例要体现专业性。即案例内容要体现一定的专业方向性,同一门课程,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在案例选择上要有针对性,不能搞一刀切。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在案例的难易度、复杂程度要求上是有差别的,在案例教学中依然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
三、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教学环节的三大要素包括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中,就这三大要素都有不同的要求,其中最为根本的就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二者地位的不同,决定了教学中心、教学效果的不同。
(一)教师的地位
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主导,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模式化,教师以讲课为基础,形成知识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流动,教师居于支配地位。案例式教学打破了这种常规,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教学内容具有灵活多变性,课堂以讨论为基础,形成知识与观点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多向流动,教师居于次要地位,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二)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
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和增强学生分析、思考、辩论、表达能力,在案例的讨论方式上,教师是一个主持者、调动者和最后的总结评价者。因此,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比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如下:
1、对案例本身有透彻的理解,有客观、确定、准确的观点。对于法学案例教学而言,虽然鼓励学生思考、辩论,有自己的观点,但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每一个案例都必须有一个最后的客观结论。比如对一个案例存在是抢劫罪还是抢夺罪的争议,最后必须有一个结论,到底是哪一个罪,教师不能最后评价“两个罪名都成立”。唯一结论性要求教师必须对案例有透彻的理解,并且形成客观、确定、准确的观点。
2、要有驾驭教学过程的能力。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包括布置案例、指导学生初步分析案例、学生提出观点、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全面分析案例、得出结论并总结。因此,要求教师具有驾驭教学过程的能力,在每一个环节都能恰到好处,充分起到调动、引导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还要有充分、全面的准备。
(三)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模式
案例教学是使学生在熟悉具体案例的过程中,通过自学、分析、讨论、总结这一过程,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有特殊的应用条件与程序。
1、案例教学法应用的条件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案例教学法也不例外。案例教学法并不能贯穿法学的所有教学环节,也不能贯穿某一课程的全过程,而是有其具体的应用条件。
从教学目的、任务看,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应用技能。因此,在法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不是普遍的,一般应在识记、理解的基础上开展。
从教学内容看,笔者认为更适合于知识点的归纳、相类似问题的比较、章节小结或单独的案例分析课。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或者头脑中已带有些许疑问,此时应用案例分析法会取得较好的效果。从教学允许的时间看,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必须先布置案例,可以采用事先布置的方式,一方面可以节省课堂时间,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有充足的思考时间,课堂教学以讨论和分析为主。但这并不是必然,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课堂教学中临时布置不是特别复杂的案例,以培养学生的应变与反应能力。
从学生的实际状况看,要体现差异性。首先,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案例,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先选择知识点较少、难度较小、篇幅较短的案例,并逐渐加深难度。其次,针对课程的不同进度选择不同的案例,开课初期知识点较为单一,学生对课程的体系初步形成,这时的案例一般不很复杂;但课程接近尾声,案例一定要体现综合性,甚至可以有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点融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不同程度的学生分组,分别布置不同程度的案例,采取小组讨论的模式,实施案例教学法,这更适合于模拟法庭等实践课程的教学。
2、案例教学法应用的程序 案例教学法的一般程序是:布置案例、指导学生初步分析案例、学生提出观点、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全面分析案例、得出结论并总结。笔者认为在这一系列程序中,有几个环节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法的效果。
第一个重要环节——指导学生初步分析案例。
案例教学法的主要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及实践应用能力,实现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因此,这一环节至关重要。教师在此环节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学生如何分析案例。比如刑事案件,首先要考虑时效问题,是否超过时效直接关系到是否予以追究问题;其次要从犯罪构成要件入手,分析是否构成犯罪以及构成何种犯罪;再次看量刑情节。比如民事纠纷,首先对事实进行分析,确定属于何种法律关系;然后,从法律关系构成要素入手,确认解决问题的关键。当然,要根据具体案例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分析方法予以指导。在该环节中,对学生的调动也不能忽视,有些同学对于案例分析不感兴趣或者有惰性,因此一定要注意对这部分同学的调动和激励。第二个重要环节——课堂讨论。
学生事先进行思考分析以后,通过课堂讨论使事实脉络清晰,找出案例争议的焦点,从而寻求恰当的解决思路。因此,在课堂讨论中,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求较高。一方面,要使学生勇于发言、陈述观点;另一方面,要保证讨论的秩序和效率,使讨论能够团绕主题,有针对性。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准备,适当指引学生围绕关键问题进行讨论,不要在细枝末节上浪费时间。第三个重要环节——总结。
总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一个评价过程。总结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要总结案例的知识点种类及相关知识点的联系;另一方面要总结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分析问题思路的恰当与否、观点归纲的逻辑性与全面性、课堂讨论主旨问题的把握及表达效果。通过总结,使学生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从中取得经验,逐步培养知识的应用能力。
第五篇:管理学中如何应用心理效应
管理学中如何应用心理效应
在心理学研究历史中,发现大量有趣而又实用的心理效应,这些效应对教育学有用处,这些心理效应也可以用在企业管理中,为有效的做好企业管理服务。
灵活运用鲶鱼效应,增强企业活力。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鱼,当然是活的价钱更高。可是尽管渔民想出种种办法,绝大部分抓到的沙丁鱼还是在回到港口的途中死亡。但是有一位船长的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让鱼不死的秘密始终无人知晓。直到船长去世,谜底才揭开。原来是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船舱里放进了一条鲶鱼。鲶鱼是一种肉食性鱼类,当嗜血的鲶鱼进入船舱后,便不停扭动。沙丁鱼见自己的天敌十分紧张,变现为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窒息而死了。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在企业管理过程中,“鲶鱼效应”是一种常用的激励方式,是一种保持企业活力的有效方法。一个公司进入平稳发展期,从好的方面讲,形成了自身的企业文化,人员凝聚力强,但从坏的方面讲,则是人员长期固定容易产生惰性,也容易滋生潜规则,这时,就有必要找到职场“鲶鱼”加入公司,这些职场“鲶鱼”的引进不仅可以让那些老员工产生危机感,更会为企业找的新的增长点,从而为稳定期的企业找的新的发展方向。如果把企业管理过程比喻成一场复杂的化学反应,那么新引进企业的一条条“鲶鱼”便可以说是这场化学反应中“催化剂”极大强化了企业的活力。
学会运用鲨鱼效应,变劣势为优势
在海洋中的鱼类,因为有鳔才能使自己的大海中自由沉浮,当鳔内充满空气的时候鱼儿就上浮,释放空气的时候,鱼儿就下沉。鲨鱼是软骨鱼类,没有鳔,但是它仍然能在海中自由沉浮是为什么?因为鲨鱼为了不使自己下沉就不停的游动,长此以往,鲨鱼的身体肌肉就越来越强壮,体格也越来越大,终于成为“海洋霸王”。而那些有鳔的鱼类,生存条件可谓得天独厚,却无一例外地成为鲨鱼的猎物,这就是所谓的“鲨鱼效应”。由此可见,先天的不足不一定全是坏事,只要自己努力,劣势和优势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谓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作为管理者要做发现员工的缺点并不可怕,只有发现缺点才能解决缺点。一方面企业可以可以进行培训,尤其是针对问题实施个性化的培训。另一方面,也可以运用鲨鱼效应,变短处为长处。对的工作细节进行分析和把握,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等现代科学,将员工放到更适合他的岗位上去。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个人的劣势弥补与企业的劣势弥补是分不开的,个人不断完善就是在帮助企业不断完善,而企业不断完善也可以帮助企业中的个人完善自己。组织的目标就是要他的成员不断的完善自己,而不断完善的过程会使组织的效应不断放大。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战胜竞争对手。
慎防马太效应,避开绊脚石
在《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这么说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社会学家从中引申出了“马太效应”这一概念,用以描述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对企业管理来说,马太效应对管理更多的是消极作用,其具体表现为如果有名者与无名者干出同样的业绩,成绩往往归于前者,而后者则成了无名英雄。大部分情况下,马太效应对企业发展不利,如王勃在《滕王阁序》里所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他使得许多人才没有出头之日。当他们体会到马太效应对他们的负面影响,他们或者忍受痛苦继续坚持不懈的努力以期有出头之日,但更多的是从此没有努力的动机,自暴自弃,甚至产生用非正常的方法去攫取成功。马太效应如果被忽视,往往会成为企业发展的短板。它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能力安排工作;要树立竞争意识,积极参与竞争;要运用目标激励机制,奖勤罚懒,优胜劣汰;要对员工一视同仁,对一般人和名人,新人和老人的成绩给予同等的肯定和表扬。甚至对新的工作人加大扶持力度。这样才能加速企业造血功能。
避免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提升人际知觉能力
人与人之间第一次交往时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就是人们常说的第一印象效应,也就是心理学上的“首应效应”。现实生活和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都证明:人们在第一次与某人或某物相接触时留下的印象持久而深刻。你只有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错过了想再改变会很难。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既要避免首因效应又要学会利用首因效应,一方面,根据第一印象来评价一个人的好坏,往往会被某些表面现象蒙蔽,有失偏颇。既容易失之客观,又容易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所以,我们在考察选拔人才时,要听其言、察其行、更要长期地观察。而另一方面,运用首因效应我们要学会注重仪表,至少让人看起来干净整洁。整洁容易留下严谨、自爱、有修养的第一印象,同时,注意言谈举止,让自己显得落落大方,倘若还能做到言辞幽默,侃侃而谈,举止优雅,可谓是锦上添花,一定会在对方心里得个高分。并且这一印象会长时间地左右对方未来对您的判断。
近因效应则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这两种现象很常见。
在管理过程中同样要要避免近因效应的负面效应利用近因效应的正面效应,它会使我们仅仅根据人的一时一事去评价一个人或人际关系,割裂现实、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影响了我们对人和事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和判断,但如果运用得当,也可以让我们给别人造成更好,更强的正面印象。
努力克服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 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这就好象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圆环(月晕),其实呢,圆环不过是月亮光的扩大化而已。据此,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也称作“光环作用”。我们很多时候都受着这种效应的影响。由于它使得人们仅仅根据某一突出特点去评价、认识和对待人,如某人一次表现好,就认为他一切皆优,犯了一次错误,就说他一贯表现差等,所以,晕轮效应是一种把我们引入对人知觉误区的常见的社会心理效应。从认知角度讲,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它还会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它具有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
晕轮效应妨碍我们去全面地观察、评价人,使我们不能从缺点突出的人身上发现其积极的优点,也不能在优点突出的人身上看到其缺点,对人做出“浑身缺点”或“白璧无瑕”的极端评价。事实上,在现实中,浑身缺点和白璧无瑕的人都是不存在的。所以,晕轮效应其危害是以偏概全,进而影响对人品质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认识晕轮效应,有助于管理者克服对员工的偏见,不按照内在的标准将人分类,更不对员工施加心理影响。我们既不能因某人某些方面的长处就一俊遮百丑,也不能因某人犯了错误就搞成王败寇。再者,掌握晕轮效应也有利于管理者了解员工间内耗的原因,而这一点,对领导者和管理者非常重要。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心理效应,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如果正确地运用这些心理效应,就能更有效地进行管理活动。而如果错误地运用,比如习惯受“首因效应”的影响,再加上一点“晕轮效应”,不仅在选人,看人,识人环节容易产生负面影响,更容易加剧企业内耗,进而引发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