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费正潮揭秘外交部翻译工作
费正潮揭秘外交部翻译工作:高翻就好比美丽的天鹅
有人说:“翻译就像一只美丽的天鹅,它的上半身,永远都是亭亭玉立,妩媚动人,而你看不到的下半身,则在水中不停地扑腾。”对于咱们普通百姓而言,给领导人当翻译是很风光,也是很神秘的。那么,他们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工作经历?今天,外交部翻译室英文处处长费胜潮就带着我们走近外交部翻译室的高级翻译,来聆听他们的故事。
总理喊话 翻译也得铆足劲
翻译他人的话语是平实的,还是富有感情的?曾多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提供翻译服务的费胜潮认为,通常来看,做一名有感情的翻译是必要的,“当他人的话语富有感情时,作为一名翻译是不可能处在平淡的感情状态中的。”
在这方面,费胜潮就有着自己的经历。虽然时隔一年多,但是他回忆起当时跟随温家宝总理到汶川映秀的情景,仍然觉得就发生在昨天。
那是2008年5月24日的映秀,温家宝总理在震后的废墟上会见了中外记者,费胜潮担任翻译。现在他还记得当时温家宝总理的话语:“这场地震举世关注,因为它是一起罕见的地震,其强度之大、范围之广、破坏之重,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正在紧张地进行抗震救灾工作。”温总理的话让当时的中外记者听到了信心,听到了希望,“希望你们三个月以后来看这里,这里会更加有序,三年以后来看这里,这里会建设得更好!”
费胜潮说:“当时总理就举着一个喊话器在喊话,由于我要记笔记,一位同事主动帮我举着另一个喊话器。总理的话十分振奋人心,我翻译的时候也特别注意选择合适的词语和句型,并铆足力气,提高音量,倾注感情,尽可能把总理讲话的深情和感染力传递出去。”
“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怎么翻
作为一名高级翻译,怎样译好一些有中国特色的词汇,特别是政治词汇,这也是他们要思索的问题。
费胜潮坦言,这是翻译中的一个难点。曾经有一些人士建议,翻译这些中国特有词汇的时候就采用“拼音化”,比如说“三个代表”就翻译成 “san ge dai biao”,但是这一建议并没有得到认可。费胜潮认为,这不利于两种语言之间的沟通。如今,“三个代表”被翻译成“three represents”。但是面对这样的翻译,一些外国朋友还是不懂其中的含义,这时就需要进一步的解释。
在翻译中国特有词汇的时候,如 “科学发展观” 译为“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有些外国友人表示不解:“这个词汇跟科学有关?跟工程有关?”于是有人建议采取替代的方式,按照“可持续发展”来翻译。但是费胜潮表示,这种替代翻译的是部分,是局部,还欠全面。
另外,在翻译过程中,高级翻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口语词汇形象生动,但往往不易找到合适的对应词,比如说“柳暗花明又一村”等。费胜潮介绍,在翻译这类语言时,日常需要多注意积累一些英语俗语;如暂无对应说法则需要查工具书,找到尽可能多的不同译法,从中选择,加以润色;如查不到或口译来不及查,则可视情况现场直译或意译,事后再推敲较好的译法。
“天书”是怎样炼成的
人们常会看到翻译在领导人身后飞快地记录着,那么他们的笔记本上都在记录着什么呢?他们又是怎么做到快速记下话语然后来翻译的呢?
费胜潮介绍,他们一进入翻译室就要经历“魔鬼训练”,“每天都是大量高强度的培训,一天长达8个小时,培训内容包括记忆、笔记和同传。”
“魔鬼训练”中最难的是笔记,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从一开始只能记下大意到后来逐字逐词地进行复述和翻译。笔记中可以使用中文、英文、数字和符号,每一个人都还会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技巧和偏好。对于这些使用符号辅助记录的笔记,翻译们笑谈,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天书”吧。
那么“天书”里面究竟在写些什么呢?费胜潮介绍,比如“继续”他就会用横着的箭头表示,上升的箭头表示“发展”,拒绝则是一个叉,同意则是一个对勾。符号也能表示一句话,“很高兴见到你”就用一个笑脸表示。
在“天书”中,一些特定的词汇也能用符号或者数字来表示,“六方会谈”就会记录成6加上一个圆圈,5个常任理事国就会写成“p5”。
“我们会快速地记录下来,然后依据笔记的提示完成翻译任务。”费胜潮说。
双向翻译要追踪外国领导人讲话
外交部的高级翻译在工作中还有一项就是提供双向翻译,“像英、美、俄、日等国家都有外中翻译力量,但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却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提供双向翻译,也就是给外国的领导人做翻译。”
在给外国领导人做翻译的时候,有没有什么讲究呢?费胜潮说,由于各国领导人语音各异,所以最好能找到该领导人的视频音频材料,反复聆听他的发音,这样才能又快又好地领会并翻译他的话。
追踪外国领导人的发言材料,高级翻译一般都会在联合国网站搜寻联大讲话记录,另外外国政府网站上的视频也是他们搜寻的重点,“里面会有他们的近期讲话,我们会着重看他的关注点在哪里,看他在一些重大的国内以及国际地区问题上的看法,然后从词汇、语言、政策上做相应的准备。”
名翻小传
吴建民 做翻译嗓门要大
吴建民是中国最杰出的外交官之一,曾担任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法语译员;先后担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发言人,中国驻荷兰、瑞士及法国大使等职务。
在一次网络访谈中,他讲述了做翻译的感悟:“做翻译,注意力要非常集中,你脑子不集中,那肯定会出错,这时候不能三心二意,患得患失很糟糕;第二,嗓门要大;另外,给领导人做翻译,还要克服一定的心理上的障碍。”
施燕华 周恩来总理给我鼓励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施燕华是第一批进驻联合国的工作人员之一。她曾任外交部翻译室主任、驻卢森堡大使等职。施燕华经历了中国四代领导人,参与了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是新中国外交传奇的见证人和亲历者。
施燕华回忆起她第一次给周恩来总理当翻译的情景:周总理会见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伊斯的夫人。那不是一次政治会谈,分量相对轻。因为事先准备比较充分,加上题目也不是太敏感,所以施燕华在翻译过程中,比较放松。外宾走后,周总理就把她留了下来问道:“什么地方人啊?”施燕华说:“我祖籍浙江。”周总理又说:“外交部江浙一带人很多。你翻得还不错嘛,将来好好努力改进。”这次,周总理给了施燕华很大鼓励。
第二篇:揭秘外交部翻译
揭秘外交部翻译:总理记者会提前一个月准备
2010年3月7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张璐担任翻译。
张建敏、朱彤(左)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翻译界的“金童玉女”。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刘娜
2010年3月14日上午,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里聚满了中外记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这里召开记者会。人们都非常关注温总理如何即兴回答记者的提问。
“我们应该记住这样一条古训:‘行百里者半九十’,不可有任何松懈、麻痹和动摇„„我将以此明志,做好今后三年的工作。”温总理首先发表讲话,引用古训明志。接下来,在回答提问时,他更是引经据典、妙语连珠。
“总理身边的翻译换人了!”眼尖的记者发现,坐在温总理左侧的是一位名叫张璐的女翻译。她是外交部翻译室英文处副处长。在两个多小时的问答中,无论温总理谈到什么诗词、古语,她都能迅速、流畅地进行翻译。
“她真是太厉害了,总理用的典故,好多中文我都不会写。”“这好像是温总理近几年第一次起用女翻译。”„„现场的记者小声议论着。会后,这位穿着深色西装、宝蓝色衬衫,梳着可爱“蘑菇头”的“温总理女高翻”,受到亿万观众和网民的热捧。
超强的政治敏感
3月16日,记者会结束后的第三天,张璐回到了母校外交学院,应邀给学弟学妹们讲述“总理记者招待会翻译的体会”。原本只能容纳200人的报告厅被挤得水泄不通,走廊里、过道上站满了人。
“以前都是听别人做报告,没想到今天却是我给大家做报告。”张璐谦虚地说。她神情专注、认真,唯一不同的是,回到母校的她,多了几分俏皮与放松。
对于自己突然“走红”,张璐有些意外:“其实外交部有很多出色的翻译,只是这次刚好派我去,而一年一度的总理答记者问又备受关注。”
在张璐看来,给领导人当翻译,首先要有较高的政治敏感。“翻译时要保持对原文的忠实,做到如实翻译。”她举例说:“在这次记者会上,温总理澄清所谓中国在哥本哈根大会上‘傲慢’的传言时提到,‘„„我从一位欧洲领导人那里知道,那天晚上有一个少数国家参加的会议„„’因为我跟着总理去过哥本哈根,知道他指的‘那位领导人’是谁,也知道这个人的性别。但当时总理并未提及这位领导人的名字,所以我在翻译时也不能直接说出这个人的名字,甚至不能表明性别。英文里有男‘他’和女‘她’的区别,所以在翻译时,我选择用被动句式来表达。”
张璐说,当一个好翻译还要了解领导人说话的意图,可以结合当时的语境去“巧译”。她说:“大家对我在翻译总理古诗词时的表现给予了肯定。其实,古诗词翻译并不是我的强项,哪怕能再多给我一秒钟时间,我都能翻译得更加准确。”张璐认为,自己这次的表现,主要归功于平时的积累。“我发现总理最喜欢引用刘禹锡、王安石和屈原的诗词。所以,给总理当翻译时,要结合他说话的语境,知道总理在这个时刻引用古诗词是想要传达怎样的一种精神。这一点很重要。”
张璐介绍自己在外交部的工作状态时说,“有点上学时的感觉”。“每天要很早起床,要听BBC(英国广播公司)、VOA(美国之音)等充实自己。晚上回去要做功课,总结、回顾当天翻译的东西。有时候刚下飞机,时差还没倒过来,就被叫去,一翻译就是好几个小时,回来后全身酸痛,疲惫不堪,感觉像是被人痛打了一顿。”不过,张璐也体会到其中的成就感,“尤其是给领导人当翻译,他们是我非常敬重的人,我觉得这是件非常幸福的事。”
“淘汰式培训”
张璐出生于1977年,是土生土长的济南姑娘。她是家中的独生女。在同学眼中,张璐从小就“很洋气”,学习刻苦,一直是学校少先队的大队长,臂上挂着“三道杠”。
进入中学后,张璐的外语天赋显露出来。上英语课时,她经常会被老师叫起来读范文。1996年,张璐被外交学院国际法系录取。虽然她当时就读的是国际法学专业,但英语相当出色,曾多次代表学校参加英语演讲比赛。大学毕业后,她在伦敦的一所大学学习外交学专业,并且拿到了硕士学位。之后,她改行做高级翻译,并进入外交部翻译室英文处。2009年2月,温总理访问英国会见布朗首相时,张璐就曾担任现场翻译。
有人说:“翻译就像一只美丽的天鹅,它的上半身永远都是亭亭玉立、妩媚动人,而它的下半身则在水中不停地扑腾。”对于普通百姓而言,给领导人当翻译很神秘,但他们不知道,这绝非易事。
外交部翻译室的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想进入外交部当一名优秀的高级翻译,必须经得起3道考验:严格筛选,疯狂练习,周密准备。
外交部挑选翻译人员要经过严格的初试和复试:初试一般通过公务员考试排名,或是去专业院校进行笔试。这位工作人员说:“入部考试中的英语水平测试相当难,通过笔试后还必须参加英语面试,其中成绩排在最前面的10至15名,才有可能进入翻译室参加下一阶段的‘观察培训’。”
“观察培训”实质上就是“淘汰式培训”。首先是强化训练,由翻译室的几位前辈每天陪学员做大量的听力、口译和笔译练习。“培训的强度很大,所用的教材时效性很强,基本上都是当天的新闻和评论,或近期的热点话题。”外交部还会邀请一些专家来授课,同时全面观察学员的外语基本功、翻译潜质、领悟力、语言表达习惯、声音状态、刻苦精神、承受高强度工作压力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组织纪律性„„“通过初试的人,只有不到4%被最终录用”。
“中国翻译的国家队”
外交部翻译室像是“课堂”,张璐和同事们接受的是“魔鬼训练”。翻译是有一定技巧的,为了提高速度,部分内容会用一些符号来代替。“比如‘四项基本原则’可以用‘四’字来代替,‘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可以用‘和’字外面加一个圈来代替。”除此之外,领导人发言的时候,你不可能让他停下来,即使是连续10分钟的讲话,也得尽可能全部翻译出来。因此,记笔记是翻译的一个工作重点,这就需要不断地练习臂力。
外交部翻译室副主任任小萍曾对外介绍,翻译室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翻译过程必须一丝不苟,从内容到体例,从称呼到专用词,该查的必须一项一项查,决不能马虎或想当然。不仅要查,而且要知道出处。”“翻译人员还必须具有超强的心理素质,既要有信心,又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必须集中全部精力,不能允许有半点虚荣心作怪,否则,遇到难点和问题,就会方寸大乱,就会‘砸锅’。”
接下来,就是没有捷径可走的“疯狂练习”。翻译室的很多工作人员都说,要不是内心真正喜欢,肯定无法坚持下来。他们通过这种练习,最后都能“不由自主,习惯成自然,看到中文时,嘴里就能马上条件反射出英文来。”
经过疯狂练习,最后一道关,就是“战前准备”。“每年总理的记者会,外交部都要提前一个月通知翻译。从那时起,接到任务的翻译就进入‘冲刺阶段’。不过这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有一个团队在一起准备。”翻译室的工作人员说,以总理的记者会为例,“大量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对两会热点问题的调研,整理总理一年来的讲话内容。‘大战’前,还要模拟召开记者会,不上场的同事充当陪练,设计出各种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此外,还要进行‘彩排走场’。”
外交部翻译室被誉为“中国翻译的国家队”。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从翻译队,到翻译处,再到翻译室,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人才。外交部翻译室的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有被誉为‘中国红墙第一翻译’的冀朝铸,担任过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的翻译;紧接着马雪松、姜江屡屡随同国家领导人出访;随后出现了中国翻译界的‘三剑客’张建敏、朱彤、许晖;现在有雷宁、戴庆利、周宇、费胜潮„„”如今的外交部翻译室,年轻人占80%以上,他们以出色的表现,赢得了越来越多人的尊重和认可。
未获《环球人物》杂志事先书面许可,任何媒体不得转载《环球人物》杂志图片及文字内容,违者《环球人物》杂志将追究其侵权责任。
(环球人物)
第三篇:翻译费胜潮的英语成功之路
翻译费胜潮的英语成功之路
在总理的记者会上他的英文翻译语音流畅表述准确足球场上同伴们都叫他“黑马”每次回家时他一定是以满脸的笑容等待妻子的开门。作为国家高级翻译他的工作与生活有着怎样的艰辛与精彩 “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取火莫若取燧汲水莫若凿井。”“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009年3月13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从容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此时温总理左边一位青年在纸上快速地记录着每当总理话音甫落他的英文翻译声便从话筒中传出语音流畅表述准确。这名青年翻译名叫费胜潮曾先后陪同国家领导人出访过50多个国家在一些国际重大活动中常常能在中国领导人身边发现他的身影。这位70后青年才俊是怎样一步步走进国家中枢机关成为外交部的高级翻译的在给国家领导人担任翻译的岁月中他又有着怎样非同寻常的经历呢 过关斩将 今年36岁的费胜潮出生于江城武汉在家排行老二。父亲费蒲生是一名大学教师十分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尤其注重培养他们的自学性。费胜潮从小就热心于校内外举办的各项活动有“小外交家”之称。费胜潮的中学生涯是在武汉外国语学校度过的那时他对航空、船舶、兵器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结果不到一年便翻完了学校图书馆里的关于这方面的中文版图书。不过瘾的他又找来相关的英文版图书阅读这在无意中激发了他学英语的热情。很快费胜潮成为了学校里的英语佼佼者常常参加校园里举办的英文辩论赛。一进大学费胜潮便选修了经济学的双学位并先后加入学校多个社团。足球场上肤色较深的他常常在对方的严密防守中找到空当给对方制造危险同伴们都叫他“黑马”。1996年初夏当同学们正忙着看招聘广告时出类拔萃的费胜潮已经拿到了某世界顶尖级外企的录用通知书。但紧接着外交部来到武汉大学招收翻译人才费胜潮得知这一消息后儿时的外交梦再次浮现既然有这么一个难得的机会干吗不去试一试 费胜潮一路过关斩将凭着极富磁性的嗓音、出色的口语、扎实的学科基础赢得考官的好感顺利通过海选和初试。复试时考官让费胜潮用英文谈谈对国企改革的看法。这时平日对时事的关注发挥了作用他从容地道出了自己的一番见解。面对这位谈吐不凡、镇定自若的年轻人几位考官面带微笑彼此会心地点了点头。风光并辛苦着 本以为大学期间的优异成绩能使自己在外交部大展宏图谁知艰苦的军训结束后费胜潮才得知每年像自己这样被招进外交部的名校尖子生有200多人通过半年的“魔鬼训练”及层层考试最终只有4至6人能进入翻译室英文处。一天一位前辈把大家带进一个房间里面放着一台小电视滚动播出两家外国电视台的新闻。就在大家疑惑不解为什么一个电视机要不断地换台时前辈发话了“你们先听着吧。”几分钟后前辈再一次发话“现在你们把原话记下来。”他们一愣原来是变着法儿考试。当底气十足的新人们拿起笔时立马傻了刚才听到的一句也记不住两个台的新闻在脑海里不断地滚动根本分不清哪是哪。大家这才理解外交翻译的要求不仅要翻译功底好而且还要有超强的记忆力能在第一时间把过去几分钟内听到的话一字不漏地翻译出来。这些决非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经过近半年的训练瘦了一圈的费胜潮从众人中脱颖而出正式成为外交部英语翻译。在工作初期费胜潮曾随财政部代表团访美并被派往欧盟翻译总司学习同声传译。学成归国后多次随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并担任国际会议的翻译。因为工作优秀他多次在外交部考核中被评定为优秀等次。在别人看来无论是费胜潮所从事的工作还是他所处的地位无疑都是风光十足。有一次一位老同学从电视里认出了他兴奋地给费胜潮打来电话“‘黑马’你小子行啊我在央视都看到你了”电话这头费胜潮脸上写满了淡定。他知道风光背后的付出与辛苦只有自己清楚。经历了一些事后费胜潮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比如在涉及可能被参观的企业时费胜潮不仅要求自己清楚该企业的运营情况和主要产品还要了解产品的工艺流程、机器的工作原理。他常常为此向团队和教授请教。有时他提出的一些问题的专业程度让教授都难以相信他是文科出身。随着经验的丰富费胜潮的表现愈加出众并逐渐有了在记者招待会现场翻译的机会。如果说陪同翻译遇到不清楚的地方还可以询问身边的人那么记者招待会上同声传译则更要求准确、高效和高质。记者招待会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直播关乎国家形
象容不得半点差错对翻译人员的挑战难度可想而知。费胜潮力求不打无准备之仗但因为事先不知道刁钻的记者们会问什么样的问题所以日常的准备工作显得尤为辛苦。为了熟知政策他必须阅读中央有关会议文件、《人民日报》社论。为了补充信息他要关注媒体报道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并阅读外电、外报上网浏览信息等等一切可能在记者会上被涉及的内容都要做到未雨绸缪。连续四年担任“两会”翻译 由于工作繁忙结婚3年来费胜潮一直没有机会带妻子和女儿回过武汉老家。直到2007年5月一家人才如愿以偿得以大团聚。虽然在老家只待了三四天但费胜潮仍时不时看新闻关注国际形势的变化。对他来说工作几乎贯穿着生活的每一天但他从不把工作中的紧张情绪和压力带回家。每次进屋前他一定是以满脸的笑容等待妻子的开门。随着2009年春节的临近费胜潮早早向妻子许下心愿这个春节一定抽空陪她跟女儿出去度一次假。然而就在春节前一周曾在2006、2007、2008年连续3年担任总理“两会”记者会现场翻译的费胜潮再次接到任务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担任总理的翻译。为了全身心投入准备工作费胜潮放弃了度假的打算他内疚地对妻子说“佳佳你看……”没等他把话说完善解人意的妻子俞佳说“你就放心准备去吧一定不能让总理的话打折扣。至于度假等你这次忙过了我们再另作安排……”费胜潮搂着妻子感激得不知道说什么好。费胜潮和俞佳是中学同学两人直到大学才确立恋爱关系。虽然工作地点都在北京费胜潮却不像其他人那样常常陪在女友身边。有时候他一年当中有140多天都在世界各地飞。刚开始俞佳对费胜潮有些小小的怨言但后来两人的婚礼让俞佳对丈夫理解了许多。那一天外交部有27对新人结婚。当天早晨新人、嘉宾还有外交部各级领导都聚集在外交部驻通州的基地等待主婚人唐家璇部长的到来。可是左等右等唐部长始终没有出现等来的却是王国章书记还带来一个惊人的消息美国刚刚轰炸了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不过婚礼照常进行由王书记主持婚礼。当天下午王书记作为特别行动小组的组长乘专机飞往南斯拉夫而费胜潮也积极投入到对美交涉索赔的谈判翻译工作中。这次特殊而带有几分遗憾的婚礼让小两口生平第一次意识到小家的幸福和国家的安全之间的联系竟是如此紧密也因为亲身经历了这次不同寻常的婚礼俞佳对丈夫再也没有怨言。得到妻子的体谅后费胜潮马不停蹄地开始为记者招待会作准备。费胜潮说虽然现场翻译只是他一人但背后却是整个翻译室的集体支持。在他接到任务的同时翻译室的其他40多人也都进入了高度紧张状态帮他到处搜集材料。此外翻译室还为费胜潮召开了一次“模拟记者招待会”让同事们扮演发言人和各国媒体记者从刁钻的角度来设想问题费胜潮现场翻译大家再从专业的角度来挑翻译中的瑕疵商量什么情况用什么词可能会更好。那段时间费胜潮几乎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为了节省车程时间好几个晚上他直接趴在办公桌上小睡一会儿然后洗个脸继续“战斗”。经过精心准备费胜潮圆满完成记者会的翻译任务。如今费胜潮虽然已是外交部高级翻译但他仍不忘日日进取除了在专业领域不敢有半点松懈外还一直注重对业余爱好的培养“过去是打篮球、听音乐现在喜欢上了游泳同时尽可能地多读一些书试图跟上领导人的思路和语言。”不过也有“不由自主”的时候。一天凌晨满世界飞的费胜潮突然从睡梦中惊醒琢磨着这是在印度还是别的什么地方。一旁的妻子被吵醒娇嗔地轻声告诉他“你在家呢”他们相视而笑。人物介绍费胜潮现任外交部翻译室英文处处长。1973年生于武汉1980年至1986年就读于武大附小1986年至1992年就读于武汉外国语学校1992年至1996年就读于武汉大学。1996年外交部在鄂招聘翻译。费胜潮凭着极富磁性的嗓音、出色的口语、扎实的学科基础顺利通过招聘考试。当年11月正式成为外交部英语翻译。在包括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亚欧首脑会议、“两会”记者招待会、抗震救灾记者会、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等一系列重大外事活动中承担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交部部领导的翻译任务并参与我国有关重大立法的笔译工作。近期随胡锦涛主席参加G20会议。获中共中央、国务院“北京奥运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曾被评为外交部优秀青年、青年岗位业务能手荣立外交部三等功一次。当选第八届中央国家机关“十大杰出青年”。朝核“六方会谈”翻译艰苦 “老百姓形象地称呼我们是翻译的‘国家队’。”昨日费胜潮一张口浑厚的声音就充盈大厅的每个
角落。从1996年进外交部翻译室他认为做外交翻译最深的体会是历史感很强。费胜潮透露中美撞机等事件中他曾参与艰苦的谈判。并参加了《反分裂国家法》的笔译和朝核六方会谈的同声传译。“朝核‘六方会谈’有30多个翻译涉及五个语种。会谈讨论激烈时有时需多语种同声传译。”费胜潮深有感触地说外交是政治性很强的工作要求翻译也要具备较高的政治敏感。他们平时强调学政治、学政策注意从政治上去考虑翻译中的问题。“人家先跑没关系” “人生是马拉松不是百米赛跑让人家先跑五十米没问题。”费胜潮如是说在武汉外校、武汉大学就读以及1996年考进外交部翻译室刚开始他都不是“尖子”关键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抓紧每一分钟时间学习。身为总理的翻译费胜潮学习外语的心得是学弟、学妹们最关心的问题。他强调说“学外语贵在坚持勤学加勤用。” 他认为学外语要中英文并重学外语容易眼睛只看到国外没看到国内其实学好英语的基础在于中文的功底和国情的意识。另外要学以致用多看外文读物、报刊和多听电视、广播中的外语节目多开口。他鼓励学生大胆使用英语“只要有实践的机会你千万不要放过不要怕‘丢人现眼’。” “半夜醒来不知身在何处” 在普通人看来给领导人当翻译是很“风光”的然而这“风光”背后也隐藏着诸多辛苦。“今天去欧洲明天去美国有时半夜醒来不知身在何处。”费胜潮透露外交翻译出差机会多最高峰时一年有150多天所以“倒时差”成家常便饭。此外外交翻译们会经常吃不上饭从早到晚连轴转。费胜潮笑着说“做外交翻译要有好身体在座位上能睡着觉保持良好体力。” 费胜潮特别提起他在武汉外校时喜欢踢足球、打篮球借机鼓励学生要锻炼好身体。小资料 费胜潮1973年生于武汉1980年―1986年就读于武大附小1986年―1992年就读于武汉外国语学校1992年―1996年就读于武汉大学。1996年外交部在鄂招聘翻译。费胜潮凭着极富磁性的嗓音、出色的口语、扎实的学科基础顺利通过招聘考试。当年11月正式成为外交部英语翻译。费胜潮曾随财政部代表团访美并被派到欧盟学习同声传译学成归国后多次随外交部部长出国访问并担当国际会议的翻译。去年和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时他都担任翻译。3月16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招待会。“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妙语连珠、文采飞扬。此时温总理身边一位青年在纸上快速地记录着。每当总理话音一落他的英文翻译声便从话筒传出语音流畅表述准确。青年翻译名叫费胜潮34岁武汉人毕业于武汉大学外语系。3月16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妙语连珠从容回答中外记者提问为总理担任翻译的费胜潮流利准确的表达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昨7日上午费胜潮应邀回到武汉外国语学校与母校400余名学弟学妹们进行了交流。精彩的演讲博得阵阵掌声。为外交部翻译室“招生” 费胜潮说接到母校邀请后他立即向外交部请示得到肯定答复才决定回汉。他说回汉前外交部有关领导交待除了看望老师还要完成一项特殊的任务为外交部翻译室“招生”希望英语拔尖的外校学生今后能到外交部工作。高峰时一年出差140余天 当翻译非常辛苦。费胜潮说自己经常出差高峰时一年有140多天出差在外。一天凌晨他突然从睡梦中惊醒正在琢磨自己是在印度还是别的什么地方时妻子关切的询问才使他想起是在北京的家中。在外交部工作11年费胜潮曾出访过50个国家和地区。注意积累会有收获 1996年外交部在武汉大学招聘费胜潮通过了人事和外交部专业考试面试时考官要他回答对国企改革的看法。由于平时对此多有关注他顺利地通过了面试。他说从事翻译工作如果平时了解相关知识翻译起来就相对容易即使是“临时抱佛脚”也比“不入门”好。他建议现场学生平时注意积累。学英语贵在坚持 有同学问学英语有什么心得费胜潮说欲速则不达贵在坚持。“学英语要有水滴石穿的恒心。”他说与其在一段时间内每天学8小时还不如坚持8年每天学1小时。他建议每天早上用半小时大声朗读掌握语音语调同时多看简版英文原著多听磁带。同时要学以致用用而促学会用英语才会更有兴趣。小花絮 感情费胜潮的夫人俞佳也是武汉外校毕业生。他说在高中时对俞佳有好感但是到了大学后两人才确定恋爱关系。他认为高中年龄段学生重点是搞好学习同学之间可以有友谊和好感但应该有一个度。家事 由于工作繁
忙费胜潮经常把父亲从武汉接到北京帮忙照顾自己的孩子他也因此觉得心中有愧。“忠孝自古不能两全。”面对父母的支持自己唯有更加勤奋工作。费胜潮简介 费胜潮1973年生于武汉1986年—1992年就读于武汉外国语学校1992年—1996年就读于武汉大学。1996年11月成为外交部英语翻译。现任外交部翻译室英文处副处长。
第四篇:外交部翻译小资料
淘汰式培训”
想进入外交部当一名优秀的高级翻译,必须经得起三道关考验:严格筛选,疯狂练习,周密准备。外交部挑选翻译人员要经过严格的初试和复试:初试一般通过公务员考试排名,或是去专业院校进行笔试。外交部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入部考试中的英语水平测试相当难,通过笔试后还必须参加英语面试,其中,成绩排在最前面的10至15名,才有可能进入翻译室参加下一阶段的‘观察培训’。”
“观察培训”实质上就是“淘汰式培训”。首先是强化训练,由翻译室的几位前辈每天陪学员做大量的听力、口译和笔译练习。“培训的强度很大,所用的教材时效性很强,基本上都是当天的新闻和评论,或近期的热点话题。”外交部还会邀请一些专家来授课,同时全面观察学员的外语基本功、翻译潜质、领悟力、语言表达习惯、声音状态、刻苦精神、承受高强度工作压力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组织纪律性„„“通过初试的人,只有不到4%被最终录用”。
“魔鬼式训练”
外交部翻译室像是“课堂”,张璐和同事们接受的是“魔鬼训练”。翻译是有一定技巧的,为了提高速度,部分内容会用一些符号来代替。“比如‘四项基本原则’可以用‘四’字来代替,‘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可以用‘和’字外面加一个圈来代替。”除此之外,领导人发言的时候,你不可能让他停下来,即使是连续10分钟的讲话,也得尽可能全部翻译出来。因此,记笔记是翻译的一个工作重点,这就需要不断地练习臂力。
接下来,就是没有捷径可走的“疯狂练习”。翻译室的很多工作人员都说,要不是内心真正喜欢,就无法坚持下来。他们通过这种练习,最后都能“不由自主,习惯成自然,看到中文时,嘴里就能马上条件反射出英文来”。
经过疯狂练习,最后一道关,就是“战前准备”。“每年总理的记者会,外交部都要提前一个月通知翻译。从那时起,接到任务的翻译就进入‘冲刺阶段’。不过这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有一个团队在一起准备。”“大战”前,还要模拟召开记者会,不上场的同事充当陪练,设计出各种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此外,还要进行“彩排走场”。
超强的政治敏感
给领导人当翻译,首先要有较高的政治敏感。“翻译时要保持对原文的忠实,做到如实翻译。”张璐在接受采访时说,“在3月14日的记者会上,温总理澄清所谓中国在哥本哈根大会上‘傲慢’的传言时提到,‘„„我从一位欧洲领导人那里知道,那天晚上有一个少数国家参加的会议„„’因为我跟着总理去过哥本哈根,知道他指的‘那位领导人’是谁,也知道这个人的性别。但当时总理并未提及这位领导人的名字,所以我在翻译时也不能直接说出这个人的名字,甚至不能表明性别。英文里有男‘他’和女‘她’的区别,所以在翻译时,我选择用被动句式来表达。”
张璐介绍自己在外交部的工作状态时说,“有点上学时的感觉”。“每天要很早起床,要听BBC(英国广播公司)、VOA(美国之音)等充实自己。晚上回去要做功课,总结、回顾当天翻译的东西。有时候刚下飞机,时差还没倒过来,就被叫去,一翻译就是好几个小时,回来后全身酸痛,疲惫不堪。”不过,张璐也体会到其中的成就感,“尤其是给领导人当翻译,他们是我非常敬重的人,我觉得这是件非常幸福的事情。”(《青年文摘》)
21世纪头号紧缺人才:同声传译
http://www.xiexiebang.comN,做笔记,看《参考消息》和《环球时报》等这一培训分两个阶段进行,前一段时间是强化训练,由翻译室的各位前辈每天陪他们做大量的听力、口译和笔译的练习;第二阶段是在工作中培训,参加一些笔译初稿和不太重要的口译活动。培训结束后,才算成为翻译室真正的一员。
“达到顶级水准,需要很多年的功力积累。”这名翻译家说,像张璐和之前为总理做翻译的费胜潮,虽然看起来年轻,但也“久经沙场”,经验老到了。
温总理历届记者会翻译 2003年翻译
张建敏:1970年出生,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曾经为朱镕基,温家宝等领导人担任口译。
评价:语音流畅,表述准确,有着较快的反应速度。2004年翻译
戴庆利:安徽人,1989年进入安徽大学学习英语,1993年进入外交学院学习,获翻译学硕士,1996年到外交部工作。曾多次为国家领导人担任翻译。
评价:练就扎实基本功,口语和听力都非常出色!2005年翻译
雷宁:外交部翻译室培训处处长 评价:外表沉静,现场反应机敏。2006-2009年翻译
费胜潮:1973年生于武汉,毕业于武汉大学。同年进入外交部翻译室工作,现任外交部翻译室英文处处长。
评价:经验丰富,纪录快速,翻译流利。
2010年3月14日,张璐在温总理的记者发布会上做翻译。张璐,现任中国外交部翻译室英文处副处长
每年“两会”后的总理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总会引用不少经典名句,这些名句的翻译引发网友热议,总理身边的翻译也成为关注的焦点。在普通人眼里,这些外事翻译既能够近距离接触国家重要领导人,又可亲历国家重大事件,然而他们很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因此,他们的工作也显得越发神秘,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
团队
三四十人当“陪练”
外交部翻译室英文处处长费胜潮曾在2006年、2007年连续担任温家宝总理记者招待会的现场翻译。虽然我们看到的只是在台上翻译的他,但在他的背后,却是整个翻译室在默默地支持,差不多有三四十个人担当他的陪练。
温总理曾经在2006年的记者会上用到“知难不难,迎难而上”这么一句话。当时小组准备时,每天阅读《人民日报》,看到总理在一周前参加人大甘肃团组讨论时,讲了这么一句,于是他们就收集起来备用。想不到一周后的记者会上,温总理真的又讲到了这句话。顺理成章地,费胜潮很顺利地就将这句话翻译了出来:“When you know it is difficultit maybe lessdifficult.We need to face up to the difficulites.”
但是,这样的好运也不是时时降临的。据费胜潮说,现在的国家领导人思维非常活跃,很多时候是临场发挥,话语非常精彩,很少出现对着讲稿照本宣科的情况。因此,即使准备得再细,也不可能完全准备到。这种情况之下,前期准备只是打一个基础,实战时,需要翻译在准备的基础上临场发挥。
在费胜潮的翻译生涯中,一些趣事也常常伴着尴尬而来。让他记忆犹新的是,一次记者招待会接近尾声时,凤凰卫视的记者用中文提了一个问题,他居然没有反应过来,词句机械而顺畅地脱口而出,紧随其后的是全场的大笑,他才恍然大悟:原来,刚才自己是用中文把问题重复了一遍。
求助
现场请杨振宁帮忙
要做好外事翻译,需要极广的知识面,但翻译也是正常人,不可能通晓每一个行当,因而被费胜潮戏称为“Jack of all tradesmaster of none.”(意译:三脚猫)。但不会翻不要紧,翻错了却有可能产生重大后果,“所以拿不准的时候一定要问,或请发言者重复或解释,一定不要怕丢面子。”费胜潮说。
对此,身为外交部翻译室培训处处长的雷宁深有体会,他的秘诀就是当场请教。他曾遇到过激光的发明者CharlesH.Townes,中方领导人对激光很感兴趣,说“现在都有飞秒激光了”。这可难坏了从来没有听说过飞秒的雷宁,幸亏现场有杨振宁博士在座,雷宁求助地望着他,发现他其实也在看自己,因为他也担心雷宁不会翻译。杨振宁博士告诉雷宁,飞秒激光是“F-SecondLASER”,雷宁学了一个发音,为自己解了围。
辛苦
一天做了12场翻译
今年人大闭幕后,温家宝总理的记者招待会成为中外媒体关注的焦点,温总理再次以睿智和博学、以富有文采的回答,迷倒了中外记者。与此同时,坐在温总理身边的美女翻译张璐,由于现场流利地翻译温总理引用的古诗词,也受到亿万观众和网民的热捧。
从2006年到2009年期间,温总理的翻译官一直都是费胜潮,但今年这位美女翻译张璐接替费胜潮,她也是五年来首次被起用的女翻译家。张璐出生于1977年,是外交学院国际法系1996级学生,2000年毕业,曾在伦敦一所大学学习外交学专业,并且拿到了硕士学位。
外交部翻译室目前大约有50名翻译,英语和法语翻译人数最多。想进外交部翻译室,基本都得进行翻译方面的“魔鬼训练”,所以外界看外交部里的工作人员,没有官僚气,都带着不少书生气,张璐也是这样,显得“很淑女”。
记者查阅外交部相关资料,发现张璐有一次跟随李肇星在阿富汗问题国际会议上,一天之内做了12场翻译;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和同事一起,承担了国新办每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的翻译工作。
张璐在给学生作讲座时就说过,自己常常加班加到凌晨两点,每天还要听BBC、VOA、CNN,做笔记,看《参考消息》和《环球时报》等。
张璐的高中同桌陈浩回忆说,高中时代,张璐课桌上总是堆满英文书籍和词典,耐心回答同学的问题;如今在温总理身边出入各种社交场合,却又很低调,常常说“这就是工作而已”。在陈浩看来,现在张璐虽然身居外交部翻译室英文处副处长,但“她还是原来的那个她”。
陈浩透露说,张璐现在的工作非常紧张:每年能回济南的时间少之又少,今年春节回来也只是和几个相熟的同学小聚,“时间很短就走了”。但陈浩表示,从前张璐对英语学习充满热忱,为人踏实稳重,现在也没什么变化。
综合《新闻晨报》、《法制晚报》报道
■相关链接
慈禧太后翻译:裕德龄
裕德龄,满族,1886年出生于武昌,后在荆州、沙市度过了童年及青少年时代。
上世纪初,精通八国外语的漂亮、聪慧的德龄公主,走进了充满神秘、诡异又异常险恶的皇宫,作为御前女官为慈禧太后做翻译工作。
蒋介石翻译:宋美龄
宋美龄1927年12月与蒋介石结婚后,任蒋介石秘书及英文翻译,活跃于外交场合。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全国妇女指导委员会指导长,并主持全国战时孤儿收容会。1943年陪同蒋介石出席开罗会议。在蒋介石同美、英等国增加各方面合作的外交活动中,她不仅是蒋介石的翻译和助手,还是一位有重大影响的顾问。
毛泽东翻译:吴莉莉
大学毕业后,吴莉莉去美国留学,认识了海伦、斯诺和史沫特莱等人。“七七事变”后,她回国参加抗日,就和史沫特莱一起去了延安。
到延安后,当了毛泽东和史沫特莱的专职翻译。
毛泽东翻译:章含之
上世纪70年代,章含之亲历了中美建交、尼克松访华等一系列重大活动。在1971年10月基辛格第二次访华时,章参与了接待工作,当时定下尼克松访华的事。
尼克松称章是他见过的最好的翻译。尼克松的表扬影响很大。半年后的1972年9月,章去出席联合国大会,有一天到联合国总部地下室小卖部买东西,一些年纪大的服务员一看到章就说,“哎呀,我们知道你,你做我们总统翻译,我们总统说你翻译得非常好。”
毛泽东翻译:唐闻生
现在50岁以上的人,大概都忘不了唐闻生。她因一口纯正的英语,万里挑一地给毛主席当英语翻译。常年伴随毛主席左右。每当毛主席接见外宾时,她就给毛主席当翻译。白皙的脸庞,梳剪整齐的短发,穿一身灰蓝色的列宁装。在给毛主席做翻译的十多年中,这一身装扮几乎没有变化过。
邓小平翻译:傅莹
在外交部副部长中,57岁的傅莹格外引人注意。1973年,傅莹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毕业后进入外交部。1998年11月,傅莹被任命为中国驻菲律宾第八任大使,成为中国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大使,也是中国最年轻的女大使。
2000年4月,傅莹出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2003年,傅莹出任中国第十任驻澳大利亚大使。2007年4月,转到伦敦,成为驻英大使。获得副外长任命后,傅莹成为继上世纪70年代王海容后的中国第二位女副外长。
傅莹在1982年至1991年担任过外交部翻译室英文高级翻译,当过邓小平、杨尚昆、江泽民、李鹏等中国国家领导人的翻译。
温家宝翻译:张璐
张璐是外交学院国际法系1996级学生,2000年毕业,后来改行做高级翻译,现任外交部翻译室英文处副处长,有着丰富的高翻经验,是国家领导人的首席翻译,也是重要对外场合的首席翻译之一,外界对她的赞赏是:“反应敏捷、举止优雅。”
第五篇: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揭秘首先学会如何说不
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揭秘:首先学会如何说不
news.dayoo.com 2005年05月26日 16:46 来源: 光明网-中华读书报
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
外交部发言人秦刚
外交部发言人章启月
长期以来,外交一直被蒙上一层神秘色彩。一方面是因为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外交是国家大事,高不可攀,不敢问津。另一方面,外交部门也因外交无小事,总是有意无意之中将外交神秘化。邹建华长期在外交部新闻司工作,并长达五年担任新闻发布处领导工作。作为发言人的主要助手,曾协助过沈国放、崔天凯、唐国强、朱邦造、孙玉玺、章启月、孔泉、刘建超等发言人工作,参与并负责组织了四百多场外交部新闻发布会。《外交部发言人揭秘》近距离介绍了外交部发言人、外交部新闻发布机制,并探讨了外交中面对媒体的策略和技巧。
几位外交部发言人第一次登台亮相回顾
李肇星作为外交部发言人第一次上台就碰到了西藏问题。发布会上记者就“西藏独立”问题不断向次第一次登台亮相的李肇星发难。李肇星对各种谬论进行了批驳,并表示:西藏自13世纪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西藏事务是中国的内政,绝不允许任何外国干涉。西藏“独立”不行,“半独立”不行,变相“独立”也不行。所谓“独立”问题一概是不能讨论的。听到这,有一个记者问:“我也有自己的家乡,如果你说我的家乡不是属于我们国家的一部分,我才不在乎呢 你为什么对西藏问题这样在乎 ”
李肇星答:“你对自己的国家怎么看是你的问题,但是中国的主权是神圣的,外国人无权干涉 ”。李肇星第一次上台就咄咄逼人,表现不凡。回答问题条理清楚,反驳有力。据说,后来这位西方记者可能是出于对李肇星的尊敬,居然和李肇星交上了朋友。
朱邦造的第一次亮相非常不顺。朱邦造98年2月10日第一次上台。一上台就接连出现几个小插曲。他是学法语的,需要带耳机听英文同声传译。但他上台前忘记了打开耳机的开关,在台上根本听不到翻译的的声音。一个记者提问后,他没听见译文,无法回答,只好要记者将问题再重复一遍,来回重复几次,在场的记者和工作人员都感到很纳闷,不知何故?幸亏新闻发布处一工作人员及时发现问题,迅速上台帮他打开耳机开关,发布会才得以正常进行。
朱邦造虽然第一次上台就有这种遭遇,但他显得很格外沉着,冷静,未见任何失态。他对记者说,出现了一点技术问题,请大家先休息片刻。然后,耐心地在台上等。很幸运,前后出现几个问题,均有惊无险。接下来,一切都变得很顺利。虽然记者提的问题涉及许多敏感话题,包括美籍华人李文和在美国被捕和王炳章被遣送出境等问题,但朱邦造应对自如,一点也不象一个第一次登台的新手。
1999年1月26日下午2时45分,章启月第一次主持外交部例行的记者招待会。第一次亮相就表现不俗。记者一上来就问了一个事先没有准备的问题。当时中国正在申奥。记者问,如果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举行,对中国来说有什么意义?章启月没有犯怵,沉着地回答:中国一贯重视奥林匹克运动。中国是一个12亿人口大国。如果在中国举行,奥林匹克精神将会得到弘扬。回答简洁,明了,含意深刻。非常精彩。这对一个初次登台的发言人来说更为难得。
刘建超首次出场是在2002年6月4日。这次发布会简直就像一场足球的专场新闻发布会。由于主题是足球,一贯严肃庄重的外交部新闻发布厅变得格外轻松。这次发布会可能是外交部新闻发布会史上气氛最为轻松的一次新闻发布会,自始至终充满笑声。
当时,正值世界杯中国和哥斯达黎加两支球队大战之际,所以记者的问题都是有关足球的。
一记者问:“您是球迷吗?”
刘建超答:“我本人对足球非常感兴趣。所以,今天不得不在这儿工作,我也觉得非常遗憾。”
有记者问,今天的中哥之战是中国队与一支未建交国球队之间的比赛,你对此有何评论?刘建超答:“我想,还是不要把政治和体育混为一谈。事实上,中国老百姓不只关心中国的比赛。今天有三支东亚球队在世界杯上亮相,我们一起祝他们好运。”
有一记者要他预测一下中哥之战的结果,刘建超答:“中国老百姓希望中国队第一次参加世界杯能踢出好球来,同时,他们也能理智地对待任何结果。”
最后,刘建超问,“还有问题吗?如果没有,我祝大家回去后看一场好球!”
为了让记者们不错过难得的看球机会,发布会下午两点四十五开始,十五分钟后就结束了。记者对刘建超的善解人意报以热烈的掌声。
在超市答记者问的“外交部发言人”?
为了方便记者提问,新闻司2000年设立了发言人移动值班电话,每天24小时包括周末和节假日都受理记者提问和回答记者提问。这一做法一出台受到外国媒体的好评,认为这是中国走向更加开放透明的一个举措。
这一做法在国际上可能也是仅见的。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办公室也做不到这一点。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办公室星期天不回答记者提问,平时晚上11点就关机。周六时间更短,下午一点就关门。
外交部移动电话虽然以发言人名义受理记者提问和回答记者问题,但实际上发言人并不出面,而是由新闻发布处的几个处长轮流代劳。下班后、周日或节假日,不论去干什么都要将移动电话随身携带,随时准备接受记者提问并回答问题。没事时还好,一天没几个电话,甚至一个电话也没有,但如果碰到突发事件,可就麻烦大了。电话会一个接一个。有一次,一位处长和爱人在公园散步。因突然发生了中美撞机事件,一下子来了100多个电话,电话几乎都被打破。一个电话还没接完,电话记录上显示又来了七八个电话。接完一批电话后,手都抬不起来了。有时,晚上在睡梦中也会被铃声叫醒回答记者提问。最后弄得一听见电话响,心里就发麻。
有一个星期天,发布处一位领导在超市购物,突然手机响了,一美国记者来电话问中方对美国向台湾出售一批先进武器有何反应。这一问题正好已备好答问口径。这位处长从口袋里掏出口径就开始回答:“中方坚决反对美方严重违反中美‘八.·一七’公报,不断提高售台武器的性能和数量,严重损害中国主权、危害中国国家安全的行为。中国政府已多次就售台武器问题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表明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在此问题上的坚定立场。我们要求美方高度重视中方的严正要求和立场,充分认识到对台军售升级将对中美关系所产生的严重影响和后果,严格执行中美‘八.·一七’公报的规定,立即停止向台湾出售先进武器。”一番慷慨激昂、义正词严地表态,引起身旁顾客的注意和指手划脚,不知此人是何许人物。
外交部发言人为什么总是“答非所问”?
有些人觉得外交部发言人在回答记者问题时回答有时不是很切题,有点答非所问,让人不知所云。并且发言人总说些我们“注意到„„的表态”、“我们注意到„„的报道”、“我们将继续关注„„”等没有什么意义的话,好像总在说废话。
确实,外交部发言人的表态中有时有答非所问、说套话的现象,需要进一步加大透明度,增加信息量。但另一方面,公众也应了解外交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与常态语言是有所不同的。外交语言往往更委婉、含蓄、模糊。所谓委婉,就是有些问题不便或不能直说,就用婉转、含蓄的语言表达出来,在不失本意的情况下让对方领悟。因此,外交语言有时就不是直白式的一问一答,会绕点弯子,或声东击西,需要注意其字里行间、或留意其弦外之音。曾在联合国内担任过美国代表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夫人埃莉诺曾说:同样的一些话,在正常情况下是一种含义,但在外交文件中却是另一种含义。这像是学习另一种语言。
为什么外交语言会与常态语言不同?这是由于外交的特殊性,外交斗争的复杂性决定的。
1、外交的对象主要是国家。国家之间主权平等,应该相互尊重。在语言上也要更讲究,往往注重温文尔雅,讲究点到为止,不会让对方过于难堪。
2、外交斗争中,风云变幻,各种情况和可能性都可能会存在。一般都会避免把话说绝,说满,留有一定余地,以免被动。弱小国家,或不发达国家,由于其实力和地位决定,要在国际上立足和发挥影响,往往会更讲究策略,语言会更含蓄婉转。
3、双边外交活动或多边谈判的协议或协定往往是双方或多方商定或谈判妥协的结果,往往用彼此都能接受的语言文字表述,有时难免会含糊其辞。
外交语言技巧
反诘
案例
李瑞环同志一次访问香港时,一记者问:您刚才在讲话中强调了团结的重要性,这是不是指香港人不够团结?
李瑞环答:如果我祝你身体健康,是不是指你身体不健康呢?
听到这一回答,许多记者禁不住鼓起掌来。
幽默与诙谐
案例
1990年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一位西方记者问发言人李肇星:“请问邓小平先生目前健康状况如何?”
李肇星答:“他健康状况良好。”另一位记者穷追不舍:邓小平先生是在医院里还是在家里拥有良好的健康状况?李肇星答:“我不知是你有这样的嗜好,还是贵国有这种习惯,在身体好的时候住在医院里,身体不好时反而待在家里。”
李肇星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回答这一问题,令对方相形见绌。
有一记者问沈国放:你能否证实中国最近将在福建沿海举行军事演习?
沈国放答:我不知道你所讲的情况。我不愿意冒刺探军事情报的风险。
沈国放用开玩笑巧妙地回避了敏感的问题,记者也不感到难堪。
如何说“不”?
作为发言人,回答问题时,哪些话可以说,哪些不能说,说到什么程度?都需要有一定尺度和分寸。该说“不”的时候不仅要说“不”,而且还要说好这个“不”。这是发言人的基本功。
说“不”时要根据问题的方式和内容的不同而不同,不能千篇一律。下面是收集到的一些表达方式。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经常使用的一些说法:
1这个问题我只能说这些。
2我没有什么新的东西要说的。
3我没有什么东西要补充。
4这不是外交部发言人要回答的问题,请你向有关方面询问。
5这个问题不属于我回答的范围,但我愿了解后通过发言人办公室向你做出回答。
6对这个问题,我们正在研究(或调查)中。
7对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研究。
8我也是刚从报纸上得知此事,还需要核实。
9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私下交流。
10我没有更多的要说。
11我目前还没有什么细节可提供。
12我没有这方面的消息。
13目前我没有什么评论。
14如有这方面的消息,我们会及时发布。
15我没有听说这种安排。
16我没有听说此事。
17我们会在适当时间发布。
18我还没有被授权公布有关方面的消息。
案例一
2002年11月,江泽民主席访美时,一名学生问江主席:“中国对熊猫保护采取了哪些步骤?”江主席回答说:“我是搞电机的,我跟你们一样非常喜欢熊猫,但对熊猫很少研究。”
台下一阵大笑。这也是一种“说不”的方式。
案例二
有记者问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美国到底有多少武器?请告诉大家,好让大家放心。
基辛格答:我知道美国有多少武器,但是我不能说,因为苏联千方百计想知道美国武器的数量,我不能就这样让苏联不花一分钱就从我这里知道。
这个问题涉及国家的军事机密,基辛格当然不能说。基辛格这么回答,既礼貌地回绝了记者的提问,记者也不觉得难堪。
回避
用这种方式回答记者提问,表面上看似乎回答了记者的问题,但实际上,说的都是空话,没有任何实质信息。比如有人问你,在×××问题上,你支持老王还是老李?你回答:谁是正确的我就支持谁。对方又问,那谁是正确的一方?答:谁坚持真理谁就是正义的一方。到底支持谁?天知道!
案例
一位发达国家外交官问一位非洲国家大使:“贵国的死亡率想必不会低吧?”
大使答:“同你们国家一样,每人死一次。”
外交部发言人故事
外交部发言人的官有多大?
外交部发言人现在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公众在电视、广播和报纸上几乎天天都能目睹其风采、耳闻其大名。重大国际会议上也常常能见到他们的倩影。特别是国家领导人出访时,总有一位外交部发言人作为代表团发言人紧随其后,在电视上频频曝光,不断向媒体发布有关访问的消息,回答记者提问,显得格外耀眼。
显然外交部发言人已经成为中外媒体和国内外公众所瞩目的新闻人物。由于名声大,在社会上的影响也随之加大,以至于在社会上造成许多错觉和误解。因此还闹出了一些笑话。
有一年,某部委请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的李肇星去做国际形势报告。李肇星副部长因为有其他安排,就让一位发言人代为前往。该部门主持人特别兴奋,在开场白中说:非常感谢外交部领导对我们的重视,我们本来想请个外交部副部长来讲一讲国际形势,没想到外交部竟然把他们的发言人派来了!
外交部一位部领导,有一年回家探亲。回家后,村里的老人殷殷地嘱咐:继续努力,争取当个外交部发言人。
李肇星担任副外长期间,有一次出差。一航空小姐问:“老同志在哪里工作 ”李肇星答:“我在外交部工作。”航空小姐忽然变得格外热情,问李部长:“你认识 发言人吗?”李肇星答:“认识。”航空小姐又问:“你经常能见到他吗?”李肇星答:“天天都能见到。”航空小姐羡慕地说:“您真幸福!”
有一次,李肇星副部长与外交部发言人沈国放参加完活动后从街上步行回外交部,有一个行人惊喜地对同伴说:那个人是外交部发言人沈国放!同伴看了一下说:不可能,他旁边的那个人根本不像。
外交部一代表团到某省参观、考察,当地接待部门负责人在介绍当地情况时说,现在领导同志很重视我省,上半年到我省来视察指导工作的领导同志有某某副总理、某某部长,某某外交部发言人„„。
有一位外单位的同志到外交部办事,出大门时,看到章启月也在大门迎一位客人,大为不解,问怎么发言人这样一级的领导同志还随便在大门出入?
章启月有一天骑车下班回家,路遇几个骑自行车的人。有一位说,快看!刚才骑过去的是外交部发言人章启月。其他几位都讥笑他说,亏你想得出来,外交部发言人能骑自行车?
其实,外交部发言人既没有保镖,也不配备专车,好几位发言人每天都骑自行车上下班。
朱邦造曾在郊区某国际会议中心参加一个会议,在大厅几个客人看到他后,有一位很高兴地说,这不是外交部发言人朱邦造吗?另一位马上反驳,怎么会呢?外交部发言人怎么会到这里来!
其实,该会议中心是一个非常豪华、名声很响的会议和度假中心。
外交部发言人经常收到全国各地来的各种信件。有告状的、申诉的、请求帮助的、要求代为转交信件的等等。来信对发言人的称谓可谓千奇百怪,有称国务院领导、国家领导人的,有称发言人省长的、首长的,有称外交部领导的,不一而足。
其实,外交部发言人是由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和两位副司长兼任,只是外交部的中层部门负责人。
外交部发言人至今共有多少位?
外交部建部后,就有以外交部发言人名义就某一重大问题发表声明、发表谈话的做法,但都不出现发言人的名字,实际上外交部也未任命具体谁是发言人。另外,国家领导人出席国际会议也设有中国代表团发言人,如创建新闻司的首任新闻司司长龚澎同志就曾担任过以周总理为团长的中国出席日内瓦会议代表团的发言人,成为万众瞩目的对象。但此时,外交部发言人制度还未建立。钱副总理在《外交十记》说,作为外交部的首位发言人,他在1982年3月26日举行了外交部第一次新闻发布会。自这次新闻发布会到目前为止,外交部发言人已有22位。
他们是:钱其琛、齐怀远、俞志忠、王振宇、马毓真、李肇星、李金华(女)、金桂华、段津、吴建民、范慧娟(女)、李建英、沈国放、陈建、崔天凯、唐国强、朱邦造、孙玉玺、章启月(女)、孔泉、刘建超、秦刚。
其中,钱其琛、齐怀远、马毓真、李肇星、吴建民、陈建、沈国放、朱邦造、孔泉是新闻司司长兼发言人。
部分外交部发言人及在任时间
钱其琛:1976-1982年
齐怀远:1983-1984年
马毓真:1984-1988年
李肇星:1988-1990年
吴建民:1990-1994年
陈建:1994-1996年
沈国放:1996-1997年
朱邦造:1998-2001年
孔泉:2001-
(本版文字和图片均摘自《外交部发言人揭秘》,邹建华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