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中“以人为本”的理念看思想政治教育[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4 14:39: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中“以人为本”的理念看思想政治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中“以人为本”的理念看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篇:从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中“以人为本”的理念看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马克思主义将人的本质概括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从社会性、实践性、主体性、历史发展性几个不同侧面来解释人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以人为本”思想,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思想的形成及内涵

关于人的问题,其核心便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问题历来是先哲所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他们从各自立场出发,提出了种种有价值的见解,但总的来说并未科学地解决此问题。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超越前人的哲学,在于它总结了人类认识史的成果,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解释了人的存在,从而创立了真正科学的人的本质观。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点最初体现在《黑格尔哲学批判》中。他针对黑格尔把国家职能归于国家观念的唯心主义观点,从唯物主义立场明确指出:“特殊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征。”[1]

之后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阐述劳动异化理论时对人的本质作了进一步探索。他把劳动看成自由自觉的生活活动,并对其作了历史的考察。文中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有生命的个人首先必须能生活下去”,“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及其它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3]

马克思在将人理解为进行物质生活活动的人之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揭示到:“人的本质体现在人的需要上。”“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生产。”[4]即是说,人必须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这是因为人在求生存的劳动中,需要靠联合起来的力量和集体协作以弥补个人能力的不足。因此,生产关系只是许多个人在生产领域为了合作而结成的联系,是“许多个人的合作”。[5]人们为了合作目的而进行的社会分工在社会联系、劳动关系中越来越被强化和细化,并且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直至浑然一个整体。之后,随着他对政治经济研究的进展,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抽象人、自然人的人本主义观,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6]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成熟的标志,他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不限于“类本质” ,即人的自然属性,而是从人的社会性与实践性等多方面来把握。至此,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观已昭然可见。由此看出,马克思正是在批判继承人类思想史、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关于人的本质的积极成果,逐步摆脱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影响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人的本质观。提炼其主要观点,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人具有社会性。正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可能是脱离一定社会关系的纯粹抽象”的人。”[7]列宁在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前加上了“一定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定语,这正是马克思所说的“在其现实性上”一语的真实含义。即是说,人的本质只能由“一定具体条件下”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来规定;而人的“社会关系”也不是某种社会关系,而是“一切社会关系”,包括物质、精神、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如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等等。

2.人具有实践性。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8]这里讲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实践。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看法,也是以“人的本质是劳动实践”为理论前提的。

3.人具有主体性。马克思认为:“人始终是主体”,“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9]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客体的作用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新性,其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人的最本质属性。正因为人的主体性,人的类本质才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8]而劳动正是这种本质的内在规定。

4.人具有历史发展性。马克思认为,人是历史的人,其本质是历史的本质。社会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人的本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指出:“各个人借助进行生产的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发展的。”[10]这样,由社会关系的总和所决定的人的本质也不会永恒不变,必然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不断变化发展。

总之,马克思对人的几种属性的论述是其人的本质理论的核心,是进一步理解人的本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重要依据。任何人都有社会性、实践性、主体性、历史发展性几个不同侧面的规定性,几者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现实的人”的本质。

二、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是“以人为本”理念的逻辑起点

“以人为本”虽然并未在马克思著述中被明确提出,但从其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来看,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以人为本”理念。人的本质观为“以人为本”提供了必要性论证和内涵支撑,为坚持以人为本提供了方向性指引。

第一,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为“以人为本”理念提供了必要性论证。他指出,人之所以能够作为 “和动物区分开”的、“万物之灵长”而存在的群类,关键在于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社会必须创造各种条件为人的自由自觉活动服务。说到底就是以人为本,把人当作目的和一切工作的归宿。对于作为各种社会关系总和的个体,也是如此。作为存在于社会中的个人,他要寻求个体本质力量的丰富和发展,要求社会为之提供以人为本的环境和条件,要求成为社会历史的主体和目的,要求个人价值得以体现和发展。可见,正是为了人的本质的实现和发展,才要求我们在各项工作中做到以人为本。

第二,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为“以人为本”理念提供了内涵支撑。人除具有自然属性,更具有别于一般动物的社会性和实践性,正是社会性和实践性使人从动物界中提升出来。从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可以得出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和目的的结论。人始终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离开人就无所谓社会的发展;人也应是社会发展的目的,社会历史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因此,社会历史的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给予重视,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目的地位给予肯定,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确立人性化的尺度,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服务。总之,一切工作围绕人,服务于人,为了人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中“以人为本”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深刻认识,是哲学上对人所作的最高层次的思考,为我们科学地认识人、教育人提供了正确视野,而其中所蕴涵的“以人为本”思想,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目的是参与促进人的本质的生成,而人的本质的生成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引导人的内心世界,改变人的思想状况和思维方式,提升人的修养和道德境界,参与构建人的精神家园,它是人的本质生成和发展的灵魂。离开思想政治教育,无论个体还是社会的发展都是不健全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做到以人为本,把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终极目标。第二,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现实性和针对性,关注人所处的社会关系和环境。由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无疑被社会打上了各种或深或浅的思想烙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社会影响的基础上进行的。社会影响较学校教育具有广阔性、即时性、暗示性等特点,而大学生所具有的无固定职业和社会责任、价值取向不稳定、心理求新求异等特点,使得社会影响在大学生中容易产生“一拍即合”的传播效应,继而内化为思想意识,这种由社会影响而形成的思想意识也成为学生对学校教育进行评价的参照系。

在社会的动态发展中,总的来讲积极影响居主导地位,但当今社会环境的多元化对大学生品德的形成也不乏消极影响。市场经济在对个性发展与个人价值的实现给予充分满足的同时,也诱发了拜金主义、个性泛滥、个人主义;对外开放在引进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并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外来腐朽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打破地域界限、扩宽人的视域的同时,也给某些文化霸权主义者倾销错误的文化意识,进行恶意政治宣传开方便之门。这些消极现象,容易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这是因为大学生正处于学生存、学做人的关键时期,对社会和人生的各种价值观正处于“试误”和引导形成阶段,缺乏科学的判断能力。个人需求发展的超前性与自我满足能力发展的滞后性形成强烈反差,此时,恰恰是社会上那些最具诱惑性的事物最易满足其即时、庸俗的感官快乐。可见,必须充分重视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加强防范教育,提高其辨别力,及时进行转化教育,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教育抵制消极因素的影响,加强积极因素的作用。

第三,人的实践性决定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应注重实效性。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实践活动,始终参与了人的本质的生成和发展,这是由人的实践性决定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和改造人类主观世界的实践二者共同构成了实践的内容,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改造其精神世界的实践,为人的本质的形成提供了教育保障。一方面,因为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既统一又相互矛盾,人的社会性反映为社会性需要,受实践能力和实践关系的制约;人的实践性反映为实践性需要,受社会关系等条件的影响。二者往往不能协调一致,种种矛盾使人困惑,反映在认识和行动上便产生了各种思想问题和行为偏向。要解决二者冲突,最根本是靠实践手段调整现存社会关系以满足人的需要。但实践又离不开思想调控,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想的引导。没有思想调控,社会就无法运行,人的本质的实践性和社会性也无法和谐统一。另一方面,人具有实践性,能够有目的地进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人能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主动吸收教育主体发出的思想信息,调控内心世界,改变既有思维方式,提升精神境界。

其次,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归根结底要由人的实践来检验,教育者必须善于在实践中了解教育对象,从具体生活中把握教育对象,通过实践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单纯灌输或只重形式等不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必然导致教育实效性大打折扣。因而,教育者应寓灌输于活动、寓事理于实践,通过现实教育,使受教育者模糊认识变得清晰,过激思想得到纠正,实现社会规范向内心信念的转化。应引导教育对象投身社会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实践中做到知行统一,促进人的本质的完善。

第四,人的主体性和历史发展性决定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积极为大学生的自我塑造与发展创造条件。人的本质决定了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体地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是学生,是为了学生的利益。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否认学生的需要,而是要使学生认识到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正确对待二者的矛盾,引导其在不损害他人、集体、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个人利益。从该原则出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我们不能把学生看成消极被动的教育对象,而必须认清学生的主客体二重性,尊重其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加强主体性教育,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塑造与发展。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为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以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中“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为出发点和归宿,从而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第二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思考 文档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思考

郝坤安,张高旗

(延安大学 宣传部,陕西 延安 716000)

摘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深入把握“以人为本”思想的本质和精髓,把“以人为本”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以学习需求为导向,创新教学体系、教育管理制度、考核评价机制等,积极构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放的大学生德育意识培养体系从而真正实现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知识到主动提高道德素质的目标。

关键词:思政教育;以人为本;新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

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灌输”,着眼点是

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就要求我们在德育教育中就要“以大学生为本”,通过“换位思考”,从大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人为本”的内涵应当包含三层意思

践环节、活动载体、评价标准等措施的设计和实施都要考虑是否能真正解决大学生思想和内心问题。二是要尊重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人格,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

务是引导学生的自我教育,___________

作者简介: 郝坤安(1970---)

育教育。张高旗(1960-),男,管理育人和环境育人的学习模式,形成多维开 又是实现过去我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主要是立 “管理学生”。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运用彻底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不能适应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力 也是科学的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一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讲授内容、授课方法、实强调学生具有自身的尊严而教师的主要任坚持以人为本的创新原,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既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与任务的本质要求,关注大学生的正当利益诉求,不能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三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依靠广大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精神生命的主动性。,男,河南周口人,研究生。延安大学宣传部干事,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陕西白水人

则,就要将大学生作为能动的、自主的、独立的个体,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人的选择意愿,创造最佳的自主参与条件,争取最佳的效果;应根据大学生的需求,从满足他们的意愿出发,教育过程中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教育人、保护人。

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因素

1、过去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目标时,往往只注重社会需要,而忽视了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和思想实际状况,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教育对象、大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大学生思想的动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等影响思政教育效果的因素没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导致教育目标定得过于笼统和空洞,缺乏层次性和可操作性,大大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2、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两方面来进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针对性不强,授课形式单一,缺少实践环节,活动载体太少,思想政治教育者停留在自身的说教中,甚至无视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者不是对教育对象进行精神说服。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手段落后,形式单一,仅仅组织听讲座,找大学生谈心,开座谈会等,不注重通过建设校园文化、通过社会实践认识社会等更直观方式的育人作用,根本不能打动大学生的心灵,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欠佳,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3、评判大学生政治及道德标准的不全面。在评价方面过分注重定性分析,忽视了定量分析,忽视教育效果的长期性和模糊性,大学生只要靠理解记忆就能得到一个较好的成绩, 与平时表现的关联性不大甚至无关联。高校中对大学生思想行为最具约束力的是奖助学金的发放、入党、考取公务员和研究生等,现在诸如此类的“利益”虽然名义上都讲政治,实际执行中都不严肃,也就是说“学生利益”与“学生先进性”不挂钩,给学生的印象是品德的好坏不影响自己的 “利益”,不耽误自己的前程。传授政治理论的目的是转化为我们期望的行动,我们只重视教育手段而忽视应该有的教育结果,价值取向严重扭曲,本末倒置。

4、有些教师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只教书不育人,只把教书当做谋生的手段;有些思想政治工作者过多地注重对教育对象的教育,而忽视了自身素质的提高;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政治信念不够坚定或没有信念、缺乏责任感、没有事业心、没有勤奋与认真、没有热情,这样的教师既难以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也不可能为大学生作出表率,会直接影响教育对象,影响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5、教学方法上灌输多,引导少,强加给学生的东西多,让学生通过实践亲身感受少,单纯注重理论的强行灌输,忽视受教育者的心理认同和情感认同,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

忽视对教育对象的精神说服和人文关怀,没有真正把大学生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位置。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构建途径

1、就业、考取公务员和研究生等出路,应加大对学生政治素质的考察,也就是说“学生利益”要与“学生先进性”挂钩。美国的大多数大学在招生时都有非常具体明确的道德要求。比如要求考生提交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和在社会上做义工的时间和事迹,作为录取的重要标准和必要条件。我们的大学生在就业、考取公务员和研究生时虽然不能政治挂帅,但一定要严肃考察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奖助贷三金的发放也要提出政治要求,确实让政治素质高的学生得到实惠和好处,特别是精神上的持续鼓励和支持。要形成这样的环境,每个学生都有提高政治素质的要求,只有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才有出路,政治素质高的大学生更有机会、更有出路、更有作为。

2、课堂教学中教案的设计、教学方式方法的实施,都应“以大学生为本”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途径,它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教学两个主要方面。课堂教学对于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极其重要,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其地位是其他途径难以替代的。一是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二是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推广名师大班讲授和小班辅导的教学经验,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

3、积极创造“以人为本”的活动,寓思想教育的内容于活动之中

有意识地开展各种活动,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于活动之中,使受教育者在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活动具有目的性、参与性、实践性、趣味性等特点。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一种重要形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明显的优势,一是活动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得以生动、形象、具体地体现出来,使教育客体能够直接感知它,并将对教育内容的理性理解与感性认识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教育客体在活动中产生直接经验,更好地将教育内容内化。二是活动能更好地促进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双向交流,特别是能有效地调动教育客体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使教育客体在活动中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自觉按照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收到“无教之教”的效果。三是活动能使教育客体主体化,即教育客体在活动中受到教育、使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同时,又以自己的行动感染着、教育着其他的参与者或未直接参加活动的众多的人们,影

响着、改变着社会风气。运用活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强对各种活动的指导,组织好各种活动并尽可能地将活动与学校的中心工作联系起来。

4、充分利用社团,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社团活动中

社团亦即校园中由师生按个人志趣自愿组织和参加的政治性、学术性、科技性、文体性等各种社团。这些社团所具有的群众性、自主性、实践性、自励性、趣味性等特点,使其成为广大师生特别是大学生所乐于参与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组织,很好的体现了以大学生为本的思想。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加强对校园内各种社团的扶持和管理,引导和帮助他们把握社团方向、健全社团规章、活跃社团生活、提高社团声誉、扩大社团影响,在有利于社团健康发展的轨道上前进。要通过树立典型、表彰先进、长期支持等方式,建设一批长期存在的名团名社,发挥其在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和带头作用。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就要大力扶持政治理论型社团的组建和发展,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社团的组建中;要加大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力度,加强对学生社团活动的审批、会员的管理、刊物的管理、纪律的管理,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社团的管理中;要加大对社团活动的指导力度,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机地渗透到社团活动中去,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接受到生动直观的教育,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社团的活动中。

5、服务学生需求,不断加强网络育人。

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和平等性等特点,一是我们可以迅速、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情绪和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增进相互沟通,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二是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校园生活、社会交往、就业与考研、心理咨询、休闲娱乐等需求,我们可以通过信息发布、咨询服务、在线交流等形式不断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网络的这些特点完全可以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利用资源、整合各种社会力量,营造出真正健康文明的思想文化环境,向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迈进。

6、管理中凸显“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管理中凸显“以人为本”是指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于管理活动之中并与管理手段相配合,以达到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规范大学生的行为、调动他们的工作、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实质上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管理,管理中有思想政治教育,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各项管理工作之中,可理顺大学生的思想情绪,使管理得到管理对象的理解与支持,体现管理的人性化特质,可以防止和克服管理中片面的惩罚主义倾向。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以管理为手段,可以保证管理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双重实现,有效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两张皮现象,使思想政治教育由虚落到实处。

7、通过社会实践,亲身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本身就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因而,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大学生利用假期或者社会实践课程积极投身社会大课堂, 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让他们通过亲身体会,实际接触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形成、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然大有禅益。要建立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保障体系

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①袁敏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光明日报》

②《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联系人:郝坤安,延安大学宣传部,认识我国各项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服务社会相结合、2005,邮编:716000,电话:, 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这对于大学生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2009-05-06 ***电子邮件:,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认同度和历史责任感必,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要积

第三篇:对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哲学思考

对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哲学思考

胡宏伟

【专题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专 题 号】G2

【复印期号】2007年10期

【原文出处】《湖北社会科学》(武汉)2007年8期第161~163页

【作者简介】胡宏伟,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漯河 462002

胡宏伟(1972—),男,河南省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社科教研室讲师、哲学硕士。

【内容提要】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科学的教育理念的核心,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它的提出,为从根本上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和推动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践行“以人为本”,要树立科学理念,丰富内容和形式,创新教育方法,关注学生的成长空间和内心需求并且还要找准切入点。

【关 键 词】以人为本/人本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77(2007)08-0161-03任何教育行为都是以一定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多年来,我们对课程体系、教育环节和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缺乏从教育理念上普遍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因此,常常是事倍功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我们形成科学的教育观,也为从根本上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和推动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正式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科学的教育理念的核心。它对于教育既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又有价值论的指导意义,体现了教育的认识论哲学内涵和政治论哲学内涵”。[1](p46)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举措。

一、“以人为本”内涵的哲学思考

人本主义思想的发展经历了超越自然(神)本位、人伦本位和以人为本三个层次。在超越自然(神)本位层次,人类相对摆脱了自然(神)的束缚,开始看重和强调人类本身,确立了人类优越和中心地位,人类获得了相对的自由。在超越人伦本位层次,个人相对摆脱了传统人伦文化的束缚,开始看重和强调个体的价值,确立个体的人身地位,从而获得了个体的相对平等和自由。在以人为本层次,个人相对摆脱了自身的束缚,开始注重个体的异化,在不断否定自己的过程中,使自身肉体和精神相对分离,个体获得了精神异化的相对自由。因此,它同以人群为本位而脱离自然神束缚,从而重视整体人群的价值不同,它是以个体为本位,要求个体摆脱人伦文化的束缚,强调个体间的自由与平等,强调一种以充分发挥个人价值的“个性主义”为原则。

当然,人本主义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局限性,包括其抽象的人性论和事实上的“以物为本”。但是,站在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高度,对“以人为本”内涵还应该从其层层递进的逻辑性上理解。“以人为本”作为人类精神解放或人的精神发展的最高层次,须涵盖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解决,包括人(类)主体地位的确立、科学主义精神的弘扬。这就要求教育学生科学理性地对待自然界及其自身与自然界的关系,珍爱自然与生命同等重要。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的合理解决,包括合理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原则。三是人与人自身的关系,包括人自身物质享受和精神追求的协调发展。只有正确理解和处理了自然、社会和人的关系,才能真正理解“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内涵。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哲学分析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p56)结合对“以人为本”内涵的科学理解,人应该从三个方面来界定: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精神的载体,是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的辩证统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视角也应从三个方面展开。

1.就人的自然性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要弘扬人的理性,尊重并关爱人。正是人的理性使人自己选择自己,创造自己,决定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使人明白自己是自己生活和历史的造物主,是自己的主宰和上帝。[3](p35)人的理性精神使人产生了其他一切自然物所不具有的特性、属性和活动规律,凸现了人与其他自然物不同的类价值。

同时,人作为自然的产物,人类生存的基础与自然息息相关;人还是具有七情六欲的人。因此,关爱人必须注重人的各种实际利益需求,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马克思说过,“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因此,我们不能一提到物质利益、个人利益就认为是思想觉悟落后、个人主义思想严重、道德品质低下,忽视价值规律和人的本性。

2.就人的社会性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要使人的个体价值、群体价值和类价值和谐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既不是绝对孤立的个人,也不是一个抽象的共同体中的普遍人;人既作为相对独立的个体存在,又存在于特定的群体之中。个体、群体、人类都是人的存在形式。因此,“以人为本”必须兼顾人的个体价值、群体价值和类价值,忽视甚至损害某一方面,仅仅只强调某一方面的“以人为本”是不彻底的。应着重指出,为群体牺牲个体或为人类牺牲群体利益时,必须尽量考虑让这种牺牲最小化。

3.就人的精神性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和精神享受。人是一种肉体和灵魂的综合体,其存在的需要也是多方面的。在众多需要中,除了生存需要的物质条件外,人的精神需要也尤为重要。当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充满理想、愿望、追求时,他可以在精神王国里驰骋,甚至可以忽视现实中物质生活的暂时不足以及社会关系中出现的不顺、不满和痛苦。反之,当一个人的现实物质生活很丰富而精神空虚,那无疑是将自己降到一般动物的水平。人的一切兴奋、快乐、幸福、痛苦、悲伤等情感体验,都是由思想意识等精神体验传输给心理、肉体的。“哀莫大于心死”,人最坚韧伟大的力量也莫过于精神的力量。这种力量使人获得价值、尊严和个性的自由发展。在我们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凝聚人、塑造人、提升人的社会功能,必须将人的精神需求纳入自己的工作视野。

三、在政治思想教育中践行“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提出,为从根本上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和推动力。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呢?

1.树立科学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要求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以教育人、引导人、关心人、帮助人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在以人为本的基点上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成为自觉追求。为此,就必须树立和坚持:

一是面向全体。教育必须着眼于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这个整体和全局,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所拥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这是教育所肩负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

二是注重全面。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按照人应有的本质,“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4](p123)人的各方面的素质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具有整体效应性。一个人的高素质是各种素质最佳结合所表现出来的综合效应,是各种素质的有机统一。如果教育孤立地、片面地强调某一个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其他

方面,就会造成学生畸形发展,从而直接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既与“以人为本”相悖,又会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教育必须帮助每一位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其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潜能,使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各个方面都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

三是强调主体。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过程,就是知识、技能、思想道德观念等众多因素内化的过程。如果不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个“内因”,那么这个内化过程就不可能实现,学生的基本素质就难以得到全面提高。要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转变,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的整体参与意识得到最大的发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这些理念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和对教育与培养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教育的认识论哲学内涵和政治论哲学内涵的深刻把握。

2.丰富内容和形式。

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动性和参与热情,很大程度是由教育内容的新颖性、教育过程的平等性、教育形式的互动性决定的。教育内容要坚持“以人为本”,体现时代性、先进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相适应,与信息网络化社会相适应。要利用现代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在收集、积累、传播教育内容上的及时性、可动性、生动性优势,分别为影响大学生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各个侧面设置可选择性的内容。使学生思想素质的各方面分别得到教育和提高,达到通过改变行为而改善习惯,转变状态而端正心态,提高素质而促进思想的效果。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个体自主性与个体对社会的依存性,社会规律性与社会对个人多重性影响,个体的选择性与选择的风险一并增大,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活动,为大学生自教自律提供一个方向性的调节和保障,也突出了“教学相长、师生互动、自教自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3.创新教育方法

当前,社会正加速发展,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也随之发生了结构性、过程性和表征性的深刻变化。只有以人为本,创新方法,方能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解决其在新形势下面临的功能性和手段性的双重危机。

我国正发生转型的、开放的、复兴的巨大变化,追求实利的利益观和道德观冲击着传统思想道德体制的秩序和地位,也使得大学生的思想发生了结构性、过程性、表征性的变化。这从客观上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改革和创新方法:针对教育对象主体性的增强,必须摆脱约束和模板式的说教,提供可选择、指导性的引导和帮助。由于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冲击,大学生陷入文化传承断裂、信仰权威缺失、理想主义消亡的迷茫中,需要从文化源头、哲学原理授予学生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的方法。当代大学生特别注重以社会特别是市场竞争的要求、指向、规范、价值来造就自己。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上要讲求心理内化功能,提高自身抵御外界冲击的性能,保证对学生思想持久影响的主动权。

现代社会的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并日渐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促进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在向宏观领域发展中,要更加关注世界政治经济局势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层问题的日益暴露和突出对学生的影响,加强竞争伦理、科技伦理、环境伦理、网络伦理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借鉴能力、科学分析能力和应对变化能力,提高大学生面向市场、面向世界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在向未来领域发展中,要综合地运用社会学、系统学和未来学的知识,在大学生中开展预测教育、超前教育和预防教育,增强学生面向未来的信心,培养“自我决定能力”,提高对未来的预测、预防、应对能力。在向专业领域和相关领域发展方面,既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促进学生专业精神、求实态度、科学方法形成的基础作用,也要发挥教书育人环境、学生互动环境、物质制度环境、人文氛围环境对大学生思想的教育和感染作用。

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过重地强调“社会本位”,而缺乏对教育对象“主体性”的考量,没有真正以学生的现实需求和全面发展为本,而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复、空洞、强迫等消极体验,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需创新模式才能克服这些弊端。在实现导向功能时,不仅要坚持正面灌输、反面批评,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预测、选择、决策能力。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向,在过去的传授思想内容,塑造人格风范的基础上,应用人力资源开发理论、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开发理论等对学生进行综合开发。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局部走向全局,从经验性走向科学性,从间断走向连续,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高校中党、团、学生组织、政治思想品德课等系统,具备了组织动员、宣传策划、理论水平等方面的各自优势。要通过一定的机制协调,使他们都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作用,贡献各自的独特价值。把学校各部门的有生力量引入思想教育工作,既发挥各部门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作用,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各部门工作的促进作用。

4.关注学生的成长空间和内心需求。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对学生的价值规范品行情操的评估、监督和约束,没有对学生的成长空间和内心压力投以足够的关注和关怀。新的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大学生的现实和发展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以服务团结学生,以关爱凝聚学生,从而引导学生。

第一,使学生成为思想教育的“局内人”。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灌输、自教自律、社会实践等方面的作用和规律的掌握,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从被动、拒绝转变为主动、接受。

第二,关注大学生的现实需求。通过建立“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融教育于管理和服务之中,尽量使学生在家庭情感,校园生活、学习研究、毕业就业等方面的困惑和需求得到解决和满足,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有的放矢。

第三,创造情感互动、交流的环境。要营造有利的环境,使学生经由和谐相融,捧出自身,融入他人,达到情感流更畅顺的功效。

第四,开展心理教育与心理咨询。当代大学生在心理排解、心理分析、心理素质发展方面的需求,应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不断地解除学生在社会改革和自身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精神苦闷心结,以良好的心理体验滋养自己的精神家园。

第五,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要引导大学生摆脱低层次困惑,树立为社会、为国家、为未来成长的信念。课程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第二课堂活动和提升科技含量的思想内涵。把提高思想与发展素质结合起来,把奉献和付出的心理优势拉动学生的情操和追求层次的提升结合起来,以客观科学的调查材料向大学生昭示历代大学生以及各国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奋斗轨迹、价值体现,使大学生明确使命和责任,客观看待挫折与困难,保持不断超越自己的信念和心态。

5.找准切入点。

有研究表明,以知、情、意、行的不同起点以及他们的不同的次序和组合为教育对象,均能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人的需要、动机、行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这为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方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理论传授、榜样激励、舆论引导、醒悟反省、实践教化、自我教育、远景召唤等均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切入点,并可在实践中交互应用。利用专家、学者和政府、企业人员的言论权威效应和信息密集效应,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通过成功人士的现身说法使学生近距离、直观地领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的方式和效果;开展校风、学风和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中形成科学、民主、文明的氛围。以共同的价值观,引导师生关注自身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以强有力的舆论批判和鞭挞低迷消极的倾向,加强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担当;要引导大学生拓展自我设计,使大学生在自省觉悟、远景召唤、自我监督中,由“受制于”教育者的“应变”,转变为按自己选择进行“改变”,从而培养和造就未来的自己;举办模拟活动,如“模拟法庭”、“模拟股市”、“模拟面试”等,使大学生在模拟中增强对未来角色的体验,相应地调整心态和状态,强化未来社会需要的思想素质和技能素质。

总之,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发展观来指导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要以是否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与成长,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标准来审视教育教学工作,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现学生的“知识、能力、人格”的协调发展,以满足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献君.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本走贴近、融合、渗透之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中宣部理论局.理论热点18题[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4.[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第四篇:学生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分析

学生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分析

摘要:近几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怎样开展大学生政治教育方面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实践和理论探索,并在工作中获得一定成绩。然而因为各种原因,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仍出现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大学生思想教育要“以人为本”,将学生当作是教育的中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时效性。本文在分析“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意义基础上,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积极构建起“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和路径。

关键词:学生教育;以人为本;思想政治

引言:国内国际形势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获得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面对考验时,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要实行以人文本的发展观,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上进行深刻改革,树立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为学生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一、学生教育中“以人文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学生教育以人为本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现代社会是经济、政治、教育、科技、生活、文化等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社会人口的增加、工业化发展、教育普及使得职务竞争、职业竞争、岗位竞争等社会竞争更加激烈。要适应这样复杂、快速变化的社会转型期,需要个体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技能素质和知识素质,是同龄人中优秀群体,然而假如缺乏思想政治素质,就难以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走以人为本的道路,将提升他们的思想素质放在主要位置上,培养出具有和谐素质和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从时代发展的视角看,学生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二)学生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需要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高等教育的目标,在人才应具备的各种素质中,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在建设和发展中对人素质的最重要和最根本的要求。大学思想政治教师只有培养和教育学生思想素质才能够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实现。所以,大学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构建理念,对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发挥和调动起大学各种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运用何种途径和渠道建立起政治思想工作的环境,逐渐形成政治思想上强大的合力,确保高校的教育目标能够有效实现。

(三)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和谐发展

现在大学存在重视技术技能、文化知识的培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却出现轻视的现象,因此学生的行为规范、思想观念和技能、文化的发展相比较有明显的滞后现象,大学生综合素质难以得到全面健康发展,难以满足时代发展和科学进步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大学要将培养学生成为和谐发展的全面人才,就必须重视其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大学生的行为特征和心理特点予以充分考虑的基础上,坚持走以人为本的教育路线。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完善人格、找寻真理、认识自我,将自己锻炼成具有良好素质和优秀性格的人,进而能够更加坦然的适应社会、面对生活,并实现自己的价值。学生教育中要坚持以人为本能够培养他们和谐与独立的性格,让其个性在思想政治的引导下,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形成创造才能和开创精神,最终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和谐发展与共同进步。

二、“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过分强调教师具有的主导地位

思想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遵守教育的规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之间的关系。要深刻认识到教师的教育是外在因素,学生主体是内在因素,只有让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才能达到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教学目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促进学生构建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然而传统教育的教学观是以教师为教学主体,学生是接受教育的客体,教学形式多以说教为主,缺乏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导致学生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自觉进行反思和思考。长此以往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对学生主体的轻视,表现出教育工作者没有正确思考和理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教学中主体对客体的局面转变成主体对主体的局面,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理论性和实效性。

(二)抑制学生的要求

传统教育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要求更加重视,强调的整体性,对于学生间的差异性比较忽视,而思想政治教育究其根本是做人思想上的工作。高校没有重视社会和学生个体和谐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社会本为范式”长时间影响下,大学思想教育采取一体化教学,在教育内容上要求个体要服从群体,个人要对社会进行无私奉献,轻视人在活动中的主动性。在教育中不能体现出学生的个性化,传统方式以“机械化教学”“言听计从”为主,在教学中学生只能无条件执行教育理念,这和全面发展人的综合素质的教育思想相悖。在提升大学思想教育成效的同时,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只有了解个性并将其向正确方向引导,才能提高综合素质、培养综合能力。

(三)教育内容不完善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大学生的具体要求、现实状况有很大差距,主要包括教学活动没有以实际为立足点;灌输式教学是教育的主要形式;思想政治高于其他学科等问题,没有顾及或比较忽视学生在维护和权力履行方面的需要。在开展政治教学时大学生因为没有切实的、正确的思想指引下,凸显出“我行我素、诚信危机”等问题,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不信任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情绪。教学内容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是社会的需要,因此主要以塑造统一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满足社会需要为教学主要内容,漠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个性差异。这种教学方式一定要进行改革,以此来保护学生的个性,让他们的创造性能够发挥出来,使其拥有健康、正确的生长态势,并让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等够尽快实现。

三、构建“以人为本”思想教育的路径

(一)在教育观念上,要强调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科学的理念作为基础和实践的前提。首先要将学生主体的功能予以充分发挥,将学生看作教学活动的主体,增强学生主动性是教学的根本原则。其次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强化享用性质的功能,就是此教育能够让每个参与其中的个体满足某种愿望和需要,得到幸福、快乐的享受,并在其道德力量和人格魅力的引导下,促使人们追求美好、崇高的理想。最后教育实践上要抛开灌输式和强制管理的错误方式,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的要求予以重视,将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诚待人和同情、宽容、信任、理解的管理手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实现学生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

(二)在教学内容上,要以学生的实际思想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

首先要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了解他们思想变化具有的特点,运

用思想教育让学生产生危机意识,进而从内心深处产生要学、想学、主动学的心里,加强学生奋发进取、求知成才的意识。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生活和工作为基础,提升吸引力和亲和力,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简单的语言将理论知识讲活、讲透、通俗易懂;将身边小事讲精、讲深、具有一定理论化。最后运用换位思考进行教学,站在学生的立场看待和思考问题,不仅仅凭借主观臆断就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批判。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实际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爱听、想听并心悦诚服进而产生共鸣。以学生的需要为前提,才能提高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三)在教学方法上,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思想政治工作若想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为了达成此效果,要求政治工作者不但能讲,也要能听,因为大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也想用自己的思维对教师起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用学生的角度来地思考和观察事物,吸收和倾听学生思想里面具有的合理因素,只有学生感觉到教师诚意的时候,才能愿意接受他的教育,进而达到教育和共同进步的目标。另外学生不会简单的将教学内容予以全盘接受,他们最终形成的意识也不一定符合教师的教育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知识和道理,让片面的思想向全面方向转化,错误的思想向正确方向转化。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尊重人的多样性和主观特征,是构建以人为本政治思想教育的真正价值。思想政治工作要以人为本才能彰显出工作的人情味和感染力,提高教育的效果,体现出学生在思想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能够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予以充分调动,让他们能够更加主动的完善和认识自我,进而有效去适应社会和生活,将自己的价值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郭素芳,王丽丽.论理工类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思想的实

现路径[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11-25

[2] 吴艳杰.试建构以人为本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J].华章.2013-12-10

[3] 张静.试析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

版).2013-09-20

第五篇:从需求理论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从需求理论看思想政治的有效性

孙新建

(华南理工大学政管学院,广州 510640)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教育对象思想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要从社会发展需求、特别是从教育对象主体需求来科学规范教育内容和方法,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对象;需求;有效性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与出现正向结果的效能属性,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活动在实现既定教育目标上的程度,受教育者思想行为的变化符合教育者主观要求和社会发展要求的真实度。” 思想政治教育曾在中国革命年代和建国初期起过重大的作用,成为我们党制胜的法宝,这是有目共睹的。而现今,很多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却产生了怀疑和动摇,甚至者嗤之以鼻。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反差,主要是因为前者迎合了当时大多数国人希望摆脱压迫,希望脱离贫困,希望救亡中国的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题主动迎合了教育对象的需求。而后者却没有根据由于社会的巨大变化而引起的教育对象需求的变化来调整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因此,前者的教育有效性就特别突出,而后者教育的有效性却受到人们的质疑。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对人的工作,而人是有思想,是有和其他动物不同需求的高级动物。马斯洛曾把人的需要分为高低不同的五个层次,这就是马斯洛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按照马斯洛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可分为:第一层次,生理需求:如衣!食!住!行等;第二层次,安全需求:如人生安全!职业安全等;第三层次,感情和归宿需求:如友谊!情感归属等;第四层次,社会需求:如尊重!权威!地位等;第五层次,自我实现需求:如胜任感!成就感等”马斯洛认为:人们一般按照以上所述从第一层次到第五层次这个需求“阶梯”,从低级到高级追求各项需求的满足"。因此,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虽形式上是主观的,但决不是任意制定的,更不是所谓心灵的“自由创造”和 “想当然”,它只能是来自于对象的内容,反映对象不同阶段的利益需求,才能为对象所接受,才能被对象所“内化”。为此,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的设计上,应坚持以人为主的原则,从教育对象的需要出发,尊重并满足教育对象的利益追求,先达到“利益认同”,再引导升华到教育实施者政治要求,最终实现“价值认同”的目标,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亲和力和感召力,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1]一以教育对象的利益需求为原则,来合理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利益需求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开展和顺利运行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建立在对教育对象利益的关心上,才有存在的依据,才有旺盛的生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是一种对实践活动有很强解释力、作用力的精神产品。要改变过去被过浓的理想色彩包裹的有“完人化”倾向的“应然”式教育,在教育内容设置上尊重、关心教育对象的利益需要,并满足教育对象合理的个人需要。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方面要体现教育对象的价值认同,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是一种道德行为和道德境界,这是价值认同最崇高的阶段。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又不能走上另一个极端,一味强调教育对象的“ 利益认同”,那就会使教育内容失去先进性、方向性、指导性,最终导致惟利是图、享乐主义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设置上要以“ 价值认同”制约“ 利益认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落实到价值的实现上来。因此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时要以义导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只有由利益认同走向价值认同,才能实现良好动机和完美效果的统一,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和谐

统一。

2以教育对象的利益需求为原则,来合理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过去我们往往只从社会的需要、党和国家的需要来理解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很少考虑如何满足教育对象的需要,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 外在的东西”,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远没有成为教育对象的自觉需求。其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与教育对象的需要的发展规律是相吻合的,所关注的重点应是教育对象的需要、教育对象的完善与发展,以体现特殊的人本关怀价值。近几年来,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进行了许多改进,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从本质上认识教育对象主体性需要方面的方式方法改进还不太明显。西方德育大师涂尔干曾强调:“强迫学生去接受道德实事、道德价值和行为确实不好,但是我们别无选择。因为,我们要成为的那种是未来社会所要求的人,而由社会所需要的这种人与我们与生俱来的那些潜能之间存在的距离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不按社会的要求去限制、规范我们行为、欲望,我们就不能形成一种社会人格,甚至不能成为真正的人。所以,这一过程虽然痛苦,却是必要的,如果说这就是灌输,那么灌输就是不可避免的。”灌输方式仍是最明显的代表。“ 灌输” 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源自列宁的观点:“ 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 [2]。列宁所说的“ 灌输”是基于当时工人和革命知识分子的需要而言的。工人有对社会主义意识的需要,但他们没有文化和理论基础,自己不能产生社会主义意识,因此,需要先进知识分子从外部进行灌输。当时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因此,教育者就形成了“ 灌输万能”、“ 只要灌输,总有收获”的思维定势。我认为给婴儿喂奶是灌输,但给婴儿灌酒、灌醋就绝不是列宁所讲的“ 灌输”,灌输绝不是想灌什么就能灌进什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研究教育对象的需要,灌输教育对象需要的东西,只有建立在受教育者需要基础上的灌输才能收到实效。

“人是社会的主体,但人的主体地位不能只作认识论的理解,而应作存在论的理解,即应把社会理解为人的社会,是人为的社会和为人的社会,社会的一切都与人的存在和活动内在相关联。” [3]人是社会的主体,但人的主体地位不能只作认识论的理解,而应作存在论的理解,即应把社会理解为人的社会,是人为的社会和为人的社会,社会的一切都与人的存在和活动内在相关联。因此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关怀价值,教育者人本关怀的一个重要前提与基本要求就是承认、尊重、理解“ 每个受教育者都是人”,“ 要把教育对象当人看”,教育对象都有人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要在人人都有自己的需要这个基础上来合理地理解和解决受教育者的各种思想问题,以文明方式来对待每个教育对象,从根本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3正确理解和处理个人需要满足和社会需要满足之间的关系

个体需要满足和社会需要满足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表现的两个方面,其中个体需要满足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获得的起点和关键,社会需要满足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获得的归宿。当教育对象以社会地位的确立、个人能力的发挥、个人贡献得到承认和个体价值的实现为表征的个人需要得到满足时,才会有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的“人的基础”。社会需要的满足更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终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正是在于追求以整个社会需要满足为表现的社会的发展。单单致力于教育对象个体需要满足而摒弃社会需要满足的思想政治教育,称不上是“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就是灌输社会需要的工作,要科学灌输社会需要,要求灌输的内容要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需要;灌输的动力要充满责任感,体现主动性;灌输的形式要具有贴身感,体现渗透性,乐于让人接受;灌输的范围要占领制高点,体现层次性。” [4]要努力追求在教育对象个体需要满足基

础上的以开放性、多边性、上升性为表述特征的社会需要的满足,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满足教育对象合理的需要,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际效果,就必须从满足教育对象的合理需要入手,通过开展大量细致入微,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说服教育,言传身教实践活动,以满足教育对象合理的需要来刺激其产生合理的动机,并在动机支配下,产生符合思想教育者预期的言行,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陈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内涵及评价依据[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5).[2] 列宁 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7.[3] 刘远传 社会本体轮[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160.[4] 陈敏 科学认识大学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6).Approaches to Strengthe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ory of Requirement

Sun Xin Jian

(Institute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Abstract:Ideological and the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obey the law of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alteration of person’ mental.Content and method of education should be on the basis of requirement of society, especially requirement of person, in order to strength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object of the education;requirement;effectiveness

下载从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中“以人为本”的理念看思想政治教育[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中“以人为本”的理念看思想政治教育[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