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江学考语文专题复习——修辞手法
修 辞 手 法
1.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A.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B.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C.赵魏胡尘千丈黄,遗民膏血饱豺狼。D.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2.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B.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C.你到了悬崖的边缘,前面是寂静的深谷,不,连深谷也不是。
D.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3.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欢笑盛开在眉毛、眼睛上,心啊,要从嘴里跳出。
B.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青年人,珍重地描写吧,时间要翻着书页,请你着笔!C.无数条淙淙流淌的河流就像大地上的脉搏一样在不停地流动着、跳动着。D.头发梳得光,脸上搽得香。只因不生产,人人说她脏。4.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B.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C.过了三个月,我又像太阳从乌云里出来那样喜气洋洋啦。
D.我觉得,松针或海绵似的柔草铺就的葱郁的地毯,比豪华奢侈的波斯小地毯更受欢迎。5.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B.土地说:我要接近天空/于是,山脉耸起(江河《让我们一起奔腾吧》)
C.海笑了/给我看/会游泳的鸟/会飞的鱼/会唱歌的沙滩(江河《让我们一起奔腾吧》)D.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余光中《乡愁》)6.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C.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D.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7.下列与“门前冷落鞍马稀”中画线词所用修辞相同的一项是()A.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B.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C.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D.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8.下列诗句中,使用借代手法的一句是 A.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B.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C.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D.书成医国千秋药,道是匡时一座山。
9.下列诗句所用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比喻、设问)B.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比喻)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对偶、夸张)D.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借代)
10.对下列诗句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②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③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④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A.①拟人 ②对比 ③比喻 ④拟人 B.①借代 ②夸张 ③借代 ④对比 C.①对比 ②夸张 ③借代 ④拟人 D.①比喻 ②借代 ③比喻 ④对比 11.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一带一路”是我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一项互利共赢的倡议,它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转型升级、走出衰退困境的新引擎。
A.夜半醒来红烛短,一枝寒泪作珊瑚。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C.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D.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17.下列诗句中,不含借代的一项是()A.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B.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D.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18.下列语句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文艺工作者要潜心探索,创造出鲜活、丰富的艺术形象来
B.在硅谷这片热带雨林里,既有领军企业的大树,也有创业企业的小苗,即使大树或小苗死去,留下的腐殖质也会滋养创新的种子
C.必须把纪律和规矩放在前面,让正常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称为党内政治空气的清洁剂,坚决防止不正之风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D.衰败的大时代,精致的小人物,《受戒》和《倾城之恋》骨子里很像,我们几乎可以把《受戒》看作《倾城之恋》的乡村版。
19.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A.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B.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0.双关是构成歇后语的重要修辞手法,下列各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A.猫哭耗子——假慈悲
B.外甥点灯笼——照舅
C.和尚打伞——无发无天
D.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
21.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A.远水救不了近火
26.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伏击某一运动中之敌,打早了,暴露了自己,也让敌人有了防备;打迟了,敌人已集中驻止,伏击变为啃硬骨头。
B.马云说,让阿里巴巴坚持18年的是阿里的理想主义,一个公司如果失去了理想,天天思考的就是赚钱,那就变成了一部赚钱的机器。
C.每到寒暑假,学生们都离开校园,这条街上的很多商铺就像冬眠了;等学生返校时,这条街又渐渐热闹起来。
D.近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暴涨致使美国基金经理马克·哈特亏损约2.5亿美元,现在他茶饭不思,健康状况亮起了红灯。
27.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A.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B.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C.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D.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28.下列句子没有比喻修辞的一句是()
A.做客山中的妙处,尤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你不妨摇曳着一头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
B.屋顶花园有孩子们溜冰,咕滋咕滋锉过来又锉过去,听得我们一粒粒牙齿在牙龈里发酸,仿佛剔一剔便会掉下来。
C.我们又叫又笑,互相捶打,又在田埂上坐了很久。满天清明,飞舞的蚊蚋在我们头上罩了一层银亮的雾。
D.我知道父亲要等到天黑才回来,等田野消停下来,细细密密的虫声水一样从地里渗出来,越漫越厚,越漫越深。
29.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B.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C.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沁园春•长沙》)30.下列诗句中,以物喻人的一项是()
A.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D.翠翠日夜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有着随时皆可举步入深山的神气。
36.从修辞的角度,下列选项中两句不相同的一项是()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C.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D.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37.下列句子中运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A.墙上有鸟笼,小鸟争相鸣叫,好像要超过汽车声和叮叮当当的自行车铃声。
B.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积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幻莫测。
C.因为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我总觉得,做靴子,特别是做像他所做的靴子,简直是神妙的手艺。D.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
38.下列诗句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B.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D.相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39.从比喻的辞格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朝避猛虎,夕避长蛇。B.雄州雾列,俊采星驰。C.廊腰缦回,檐牙高啄。D.蜗角虚名,绳头微利。
40.对下列名句修辞手法的说明,正确的一些是()A.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借代 B.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拟人 C.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比喻 D.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对偶 41.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D.远处的山巅,近处的断崖,都笼罩在一片雪帘雾障里。47.下列各句中,未使用夸张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这山峡,天晴的时候,也成天不见太阳,顺着弯曲的运输便道走去,随便什么时候仰面看,只能看见巴掌大的一块天。
B.“热的包子咧!刚出屉的„„”十一二岁的小伙计,歪了嘴在路旁的店门前叫喊。他旁边的破旧桌子上,就有二三十个馒头包子,毫无热气,冷冷地坐着。
C.红军十五天五战五捷,痛快淋漓地打破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为此,毛主席写下了光辉诗句:“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
D.“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这滴泪,凄切、深挚,千年之后,于每一个朗月高悬的无眠之夜,在相思悲愁者的眉间,心上静静流淌。48.下列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拟物)C.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借代)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比喻)
49.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余光中)
B.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戴望舒《雨巷》)C.海笑了/给我看/会游泳的鸟/会飞的鱼/会唱歌的沙滩(顾城《规避》)
D.我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50.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思念是半轮峨眉月,一半在天上,一半在渝水。B.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C.失恋像翻滚的火锅汤,而希望就好比羊肉,鲜红着扔进去,瞬间变成灰白。
D.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011
丝细得好像心中的忧愁,这里运用比喻手法,把“雨丝”比喻为“忧愁”;
D.项:选自杜牧《齐安郡中偶题》,意为多少株绿荷满含怨意地互相偎倚,同时回过头来背对着西风,这里是拟人手法。故选D。13.解析:选B。
A.项:何事秋风悲画扇:此用汉班婕妤被弃典故,班婕妤为汉成帝妃,被赵飞燕谗害,退居冷宫,后有诗《怨歌行》,以秋扇为喻抒发被弃之怨情,南北朝梁刘孝绰《班婕妤怨》诗又点明“妾身似秋扇”,后遂以秋扇见捐喻女子被弃,这里是说本应当相亲相爱,但却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 C.项:比喻; D.项:拟人。故选B。
14.解析:选A。
本题中,①梨花千树雪,意思是千树梨花竞相开放,犹如树上盖了一层瑞雪。运用了比喻手法。②旅雁还应厌后行,大意是迁飞之雁也应厌倦四处漂泊。运用了比拟手法。③钟鼎山林都是梦,大意是富贵和隐逸都是梦。运用了借代手法。④天台四万八千丈,意思为天台有四万八千丈高。运用了夸张手法。依次应为:③钟鼎山林都是梦、①梨花千树雪、②旅雁还应厌后行、④天台四万八千丈。故选A。15.解析:选D。
A.项:把“人群中这些面孔”比作“幽灵”,把“美丽的面孔”比作“黑色枝条上的朵朵花瓣”。B.项:把“铁轨”比作“中国的肋骨”; C.项:把“心”比作“窗扉”。D.项:无比喻手法。故选D。16.解析:选A。
例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梨花”比喻成“雪”; A.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红烛”比喻成“寒泪”; B.项:“干百丈”“万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C.项:“京国人南窜”“湘江水北流”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 D.项: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故选A。
B.项:“就像那课本里缤纷的书签”,“可是终究是一阵烟”两句都是比喻; C.项:“你的影子无情在身边徘徊”是拟人; D.项:“爱是漫长的旅途”是比喻。故选C。23.解析:选B。
B.项:借代;其它三项为比喻。故选B。24.解析:选C。
例句和ABD都用了拟人的修辞;C项,没有拟人。故选C。25.解析:选D。
A.项:把摇篮比作一条船; B.项:把天比作一汪水; C.项:把月亮比作红盘。故选D。26.解析:选C。
A.项:将艰巨的伏击任务比作硬骨头; B.项:将公司比作机器;
C.项:将商铺当动物来写,属比拟中的拟物; D.项:将健康状况不佳比作亮红灯。故选C。
27.解析:选A。
A.项:比喻,将破碎的山河比作风中的飘絮,将浮沉的身世比作雨中的浮萍; B.项:“帆”代指帆船;
C.项:“干戈”原为作战工具,这里代指战争; D.项:“绿”借指叶子,“红”借指花。故选A。28.解析:选B。
A.项:答案将头发比喻为蓬草,将胡子比喻为苔藓; B.项:“仿佛”指差不多,在此句不是比喻词。C.项:答案将蚊蚋飞舞的样子比喻为银亮的雾; D.项:答案将虫声比喻为渗出的水;
D.项:“仿佛听了他最后的一句”没有使用修辞手法,句中的“仿佛”表示猜测。35.解析:选A。
A项拟人手法,其他三项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故选A。36.解析:选B。
B项,第一句是对偶,移就;第二句是夸张手法。A项,设问。C项,比喻。D项,互文。37.解析:选B。
A.项:“好像”表示揣测;C.项:“像”表示举例;D.项:“像”表示揣测。38.解析:选A。
A项只有夸张,没有比喻。BCD三项都有比喻。39.解析:选A。
“猛虎”“长蛇”借喻“叛臣逆贼”。BCD三项都属明喻,有本体有喻体。40.解析:选B。
用“明月不谙”来拟人。其他几项对修辞手法的说明皆不妥。41.解析:选A。
B.项: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项: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 D.项:使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42.解析:选C。
C.项:比喻,以江南景色烟草、风絮、雨喻忧愁。其他三个选项都是借代。A.项:貂锦代战士;B.项:绿代绿叶;D.项:干戈代战争。43.解析:选C。
C项为比喻手法,其他三项为拟人手法。44.解析:选B。
“骐骥”为比喻。ACD三项中的“复关”“丝竹”“强虏”为借代。45.解析:选C。
ABD三项均为比喻,C不是。46.解析:选A。
A项是借代,“纨绔”本指“细绢做的裤子”,指代贵族子弟。其他三项都是比喻。47.解析:选B。
A.项:“巴掌大的一块天”使用了夸张的修辞;
718-
第二篇:小学语文三年级修辞手法复习
1.女孩有的弯腰捡着,两条鞭子像蜻蜓的翅膀,上下飞舞着;有的往篮里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的,像觅食的小鸭子。(比喻)
2.天上的星星能数的清吗?(反问)
3.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暗喻)
4.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拟人)
5.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设问)
6.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比喻)
7.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夸张)
8.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拟人)
9.太阳无语,却放射出光辉,高山无语,却体现出巍峨;蓝天无语,却显露出高远;大地无语,却展示出广博;鲜花无语,却散发出芬芳;青春无语,却散发出活力。(排比)
10.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暗喻)
11.学好语文要背书吗?一定要!(设问)
12.香港,璀璨的明珠。(暗喻)
13.高楼大厦的霓虹灯光彩夺目,热情欢迎来自五洲四海的游客。(拟人)
14.哇,好大一棵树,都顶到天了。(夸张)
15.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荒漠,没有生气;没有理想,人生就如黑夜,没有光明;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迷宫,没有方向。(排比)
16.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反问)
17.科利亚干吗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因为德国法西斯快打到他们的村子了。(设问)
18.关爱是一个眼神,给学生无声的祝福;关爱是一缕青风,给学生身心的舒畅;关爱是一场春雨,给学生心田的滋润;关爱是一句问侯,给学生春天的温暖。(排比)
1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张)
20.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反问)
第三篇:《修辞手法复习》教案
《修辞手法复习》教案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写作的时候,怎样才能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谁来说说我们学过的修辞手法?(板书)今天我们就一起复习这些修辞手法。
二、图片激趣,深入讲解,学练结合.(一)比喻
1.大家看,这是一幅弯弯的月儿图。(课件2)弯弯的月儿像什么?(小船)
2.谁能用一个比喻句将这两图连起来。在句子中,“月亮”是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小船”是喻体(比喻的事物),“像”是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
3.我们来了解一下介绍比喻相关知识:全班齐读(比喻的定义和作用)(课件3)
4.第一组的同学读例句:谁来说说哪个是本体、喻体、比喻词。
5.比喻句有三种形式:
A 明喻
(课件4)在这个句子中本体、喻体、比喻词分别是什么? B借喻(课件5)这个句子中,本体是什么?喻体呢?
C暗喻(课件6)这个句子中本体和喻体都没有出现,只出现了喻体,喻体是什么?把什么比作银条儿? 6.运用比喻句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呢?全班读。(课件7)
7.不是所有含“像”、“好像”、“仿佛”等词的句子都是比喻句。我们看一下这些句子就不是比喻句(课件8)我们来判断哪些句子是比喻.(课件9)
8.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对比喻句的掌握情况,大家看题目。(课件10)
(二)拟人
1.过渡:一阵风吹来,花儿向我点头,小树向我弯腰。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师:什么拟人?全班齐读(定义和作用)(课件11)3.我们来找找句子把事物人格化的词:(课件12)
4.拟人句真是太有趣了,让我们也来试试吧!请大家一起完成这些拟人句。(课件13.14.15.16)
(三)夸张
1.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三种修辞手法:夸张,什么是夸张?全班一起读。(课件17)
2.夸张有三种类型,我们来了解一下。第一个句子小组读,这样的夸张我们叫做(课件18.19.20)
3.下面大家来看这几题,想想用了哪种夸张手法。(课件21)4.我们来说说下面句子怎样用夸张的手法来表达。(课件22)
(四)排比(课件23)
1.介绍:排比和其作用。
2.同学们找一找句中相同部分。
3.同学要注意:排比句中有3个或3个以上的相同部分。(板书)
(五)设问(课件24).现在上课了吗?上课了。老师这句话里用到了什么修辞? 2.介绍设问:是先提出问题,然后紧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设问是自问自答。(板书)3谁来说一个设问句?
(六)反问(课件25)
1.师示例:难道这种修辞手法我们没有学过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全班齐读: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反问是问而不答,答案蕴含在问句之中。
3.提问学生造句。
(七)对偶(课件26)
1.我们一起来了解在古诗中常常用到的一种修辞手法--对偶 2.谁来举个例子。
三、交流练习,说说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同学们,我们已经掌握了这七种修辞手法,接下来就是同学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我们一起来玩冲关我最棒的游戏。请同学们拿出练习,进行第一关的练习。(课件27--31)
四、如何用修辞手法把句子写具体。
1.第一关我们已经顺利过关了,接下来我们增加难度,冲过第二关:如何用修辞手法把句子写具体。冲关之前,老师有些小小的建议,请全班同学一起读读。(课件32)
2、交流完成练习。(课件33--35)
五.进行语段训练
1.单个的句子大家已经掌握得不错了,现在我们加大难度,冲第三关,进行语段训练。
2.出示语段
(一):(课件36)
这段话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景,感情细腻,层次清楚。这样运用了修辞手法的一句话,就让我们感受到了漓江的水静、清、绿,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啊!
(2)课内的语段同学们掌握得非常牢固,那么课外的呢?我们继续增加难度,继续闯关!
3.出示语段
(二)(课件37)你发现了哪些修辞手法?你能全找出来吗?
(1)生交流
预设:句子
(一)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①生读句子。
②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因为只有人才会“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我觉得这里把桃树、杏树、梨树当做人来写,把树写得亲切可爱,有生命力。
句子
(二)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①生读句子。
②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儿比作火、霞、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儿的美丽的颜色。
③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生2:这个句子还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也将花儿的颜色写得很美。
④师:是啊,这一段话中,运用了这么多的修辞手法,多么生动、多么 形象,让我们感受到了景物的美好。
六、师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再一次地了解了常用的几种修辞手法。修辞是对语言的锤炼与加工,恰当地运用修辞是十分必要的。说 话 如 此,写作文也是如此。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做有心人,说生动话,写锦绣文。
七、课后作业:(课件38.39)
以“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来到了公园里”为开头写一段话,用上你喜欢的修辞手法,看谁用得多,写得好。
板书
1、比喻: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2、拟人:把事物人格化
3、夸张: 夸大、缩小、超前
4、排比:三个或三个以上
5、设问:自问自答
6、反问:明知故问
7、对偶:结构、字数相同
第四篇:修辞手法复习讲解
一、常见的修辞手法:
A、比喻
1、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3、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②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中,我就仿砖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儿。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4、比喻的种类: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限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征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蟑。
除此暗喻还有许多变体值得注意:
①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例如:从喷泉里喷出来洋,(“花”修饰“海洋”)
②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例如: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元豪杰怕熊婴~傅喻。连用几个比喻共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5、比喻的作用: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B、比拟
1、概念: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2、种类:
(1)拟人。
例如: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2)拟物。
例如: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3、比拟的作用: 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4、运用比拟应注意事物本身的特征。
5、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
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C、借代
1、概念: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
2、借代的种类:
(1)用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
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2)具体代抽象
例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专名代泛称
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4)形象代本体
例如:上面尘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5)部分代整体
例如:吟罢低同元写处,月光如水照绍衣。
(6)结果代原因
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捧腹”是“笑”的结果)
(7)资料代本体
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3、借代的作用: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4、运用借代需要注意:
必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
5、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2)不同点: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力本体,其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的某些方面的相似。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D、夸张
1、概念: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2、种类:
夸张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茵,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夸张的作用:
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4、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下面运用的夸张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E、对偶
1、概念: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2、对偶的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类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对偶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厌相对、不重复用字。如例句曲。宽式对偶对严式对偶五条要求只要有一部分达到就可以,不很严格,如例句c。
3、对偶的结构:
(1)成分对偶。
例如: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泛铜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
(2)句子对偶。
例如: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骛齐飞。
4、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5、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
(1)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开工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F、排比
1、概念: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证据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2、排比和种类:(1)成分排比 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例如:延安的歌声 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分句排比 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单句排比
例如: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肢下踩。
(4)复句排比
例如: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 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象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3、排比的作用: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4、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1)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二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3)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H、设问
1、概念:
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回答的修辞方式。
2、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
3、设问的作用:设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例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技术的力量。
G、反问(反诘)
1、概念: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屋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
例如:就说蒋筑英吧.已经经过了这样长久的考验,跑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满足么?(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用否定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2、反问的作用: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能激发读者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3、反问与设问的区别:
(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砌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二、其他修辞手法:
三、辞格的综合运用:
辞格综合运用时有三种情况:
1、兼用——一个语句,从这个角度看用的是某种辞格,从另一个角度看用的又是一种辞格。例如: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反对党八股))
比喻、引用兼用。
2、联用———个语句中接连使用了两个以上的不同辞格。例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科学的春天》)先引用、再排比、后拟人联用。
3、套用——一个语句,从总的来看用了某种辞格,而分解开来看,其中又包含着其它辞格。例如:在那天边隐约闪亮的不就是黄河?那在山脚缠绕不断的自然是汶河;那拱卫在泰山膝盖下的无数小馒头,却是沮涞山等著名的山岭。(《泰山极顶》)排比中套用反问、比喻、拟人、夸张。
第五篇:复习修辞手法教案
《复习修辞手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熟知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2、能够正确判断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3、能够把普通句子转换成含某一修辞手法的句子。教学重点:
复习常用的修辞手法,并能准确判断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教学难点:
1、掌握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技巧。
2、能把普通句子转换成含有某一修辞手法的句子。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第一张幻灯片)
同学们,请看这里的一组句子,请大家读一读,读后告诉我,你觉得哪一句比较好,说说理由。
对,“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比“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要好。因为用上翩翩起舞让句子更加形象,更生动,使句子表达的更透彻,明了,增强了语言的美感。这是一种拟人的修辞手法。
二、复习常用的修辞手法:
1、好,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六年来,我们都见过哪些修辞手法?
2、学生各抒已见。老师板书学生汇报的修辞手法:比喻 拟人
排比 设问 反问 夸张 对偶
3、对,以上是我们学习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同学们能不能各写一句含有以上修辞手法的句子。可以小组来完成。(前后相邻两桌的4个同学可组合成一组)老师巡视了解情况。
4、抽两个小组来汇报结果。老师带着同学们听取汇报,并发表自己好的见解。
三、判断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出示第二张幻灯片)
1、读这张幻灯片里的句子,独立思考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抽学生回答自己的判断。并说说判断的思路。(1)请第一个学生回答“不努力,怎么能取得好成绩呢?”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问)
老师补充说明:这个句子从标点符号来判断是一个问句,但它不要求人们做什么回答,因为答案就在其中,它的意思是:不努力,就不能取得好成绩。不过是用问的形式来加强这层意思罢了。反问句和一般的问句比较,它有较明显的标志词“怎么
呢”“难道
吗”(2)请第二个同学回答“我端起搪瓷碗,觉得它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夸张)
老师补充说明:这种修辞的句子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你看,一个碗很轻的,在这句中却觉得有千斤重,实在言过其实了,夸大其词了。还有缩小的那种,如:他的家只有巴掌大点地方。(3)请第三个同学回答“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偶)
老师补充说明:对偶是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句子,一般诗句常用这种修辞手法。(4)请第四个同学回答“课外活动时间到了,同学们有的学习电脑,有的排练合唱,有的外出写生,有的制作标本。”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
老师补充说明:这种句子的特点是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含有三个或以上的“有的”或“有时”“一会儿”的通常都是排比句。(5)请第五个同学回答“庄稼长得好,玉米粒粒饱,高粱乐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老师补充说明:这种句子明显的特点是把人当成动物或植物来写,或把物当作人来写。(6)请第六个同学回答“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老师补充说明:这种句子就是把一个物体或人说成另一个物体。两种物之间有相似之处,句中通常还有“是”“像”“如”“好像”等字眼。不过不是所有含有这样的字眼的都是比喻句,关键还要看句子是不是把这种东西说成了另一种。他们之间有没有相似之处。比如:“小明像他爸爸。”这一句就不是比喻句,因为“小明”和“他爸爸”是同一类。(7)请第七个同学回答“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设问)
老师补充说明:设问句最明显的特点是自己提问自己作出了回答。设问句的好处是更能引起注意,表示强调。
四、把普通的句子转换成指定的修辞句
以上我们对常见的修辞手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我们也知道运用修辞手法句子会更形象生动优美,所以接下来我们来按要求转换句子吧。(出示第三张幻灯片)
1、大家看这张幻灯片,读句子按要求转换句子。
2、老师每题抽两到三个学生回答自己做的答题。参考答案看幻灯片。
(1)、这里的工作这么重要,我不能离开。(改成反问句和设问句)反问句: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怎么能离开呢?
设问句:这里的工作这么重要,我能离开吗?肯定不能。(2)、天上下着大雨。(改成夸张句)夸张句:天上下着倾盆大雨。(3)、天上正下着大雪。(改成比喻句)比喻句:天上正下着鹅毛般的大雪。(4)、风轻轻地吹动小树。(改成拟人句)拟人句:风姑娘轻轻地抚摸着小树。
五、小结:今天我们复习了小学阶段常用的修辞手法,只要你掌握了修辞的特点,就能合理的运用了。希望同学们能灵活地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把语言表达得更动听更精彩些。
六、作业:
以上修辞手法各创作一句。板书设计
修辞手法
比喻 拟人
排比 设问 反问 夸张 对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