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巴洛克时期合唱艺术概述
摘要:本文围绕着巴洛克时期的合唱艺术展开论述,分别从音乐历史背景、风格类型及合唱作品代表人物三方面进行讨论。通过列举八个代表人物,丰富文章中单一理论与背景的叙述结构。简明地对巴洛克时期的合唱发展进行概述与梳理。
关键词:巴洛克;合唱
一、巴洛克时期音乐历史背景
巴洛克时期(1600-1750)的主要技术发展是数字低音技术,以及佛罗伦萨的声乐音乐与歌剧中的戏剧风格。此种技术的革新实际亡是当时的管风琴伴奏合顺形式之基础上的发展,或者是从缩略的草稿总谱、或者是以最低音声部的分谱的扩充而成。
这段时期的合唱团队规模通常比较小,其类型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教堂风格的演唱方式;另一种则是室内风格的演唱方式。
伴奏乐器声部的独立,为合唱音乐开拓了新的领域。合咱颂赞歌与代合唱部分的独唱颂赞歌形式相互交替,此种风格形式的最佳作曲家应属奥兰多·吉本斯与亨利·普塞尔。法国作曲家吕利的大经文歌作品,从段落式结构发展成乐章框架。
贾科莫·卡里西米首创清唱剧后,再次将清唱剧的理念扩大为音乐会规模,且通常是以零星的圣经故事为题材。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创作的《弥赛亚》与《出埃及记》,将清唱剧形式发展至顶峰。
现代的合唱协会组织与上百人的合唱团体举办的大型合唱音乐会的想法,其来源乃是亨德尔的《查思多斯颂赞歌》,亨德尔在其《查思多斯颂赞歌》作品里,早已尝试了大型而多样化的演出团队的气势。然而,他的合唱团与乐队编制的比例仍旧与现代的有所区别;例如《加冕颂赞歌》作品的编制为40人的合咱团、160人的乐队。
路德教作曲家们则常常以一种众赞歌为基础,写出有乐队伴奏的康塔塔合唱作品,迪特里希·市克斯特胡德是此种形式的作曲家,而下一代作曲家将康培培按照教会年历,写成套曲结构形式。特里曼曾经为弗兰克夫市写了一部合唱康塔塔,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却为此种形式作出巨大贡献,著有大约两百多部康塔塔、经文歌、受难曲、弥撒作品与圣母颂作品。巴赫将康塔塔作品视为无伴奏的教堂音乐,而没有使用康塔塔这一名词。巴赫的合唱作品通常一个声部内由一名演唱者演唱;即四重唱形式,其中的合唱团声部则为伴唱性质。
二、巴洛克时期音乐风格类型
16世纪木期的合唱音乐在结构形式、织体与技术等方面发生急剧变化。急剧变化带来几十年的转型和不确定期,其中各种古老、保守传统风格与各种新的激进型创新风格同时并存。下面我们列出这几种风格:
保守传统的法兰克一弗莱芒果学派风格仍旧是巴洛克时期的典型代表,此种风格经过帕莱斯特里纳的调整后,继续发扬光大,产生了大量的教堂合唱作品成为当时的一种国际性教堂音乐风格。
新风格包括意大利地个海区域作曲家们所推祟的音乐本能风格,此种风格倾向于自然的旋律和直接的表现,反对法兰克一弗莱芒学派内部严谨“学究式”保守风格。他们认为对位形式影响了唱词的清晰度,影响对文字内容的理解。
另一种新风格是意大利人文主义所倡导的对古代文学和诗词的研究,主张强调非教堂诗词与音乐之间的关系,但是此种风格未能大功告成。直到1580年,意大利佛罗伦萨市一群贵族、诗人和音乐家合伙讨论新的审美原则,并提出新的理念,此种理念才对整个17世纪带来重大影响。
另一种所谓的新风格可追溯到16世纪末期的威尼斯实验性风格。威尼斯实验性风格的作曲家致力于创作双合唱团与复合唱团队的作品,此种类型的作品规模庞大,并且大部分都包括器乐与人声两种出素,以此构成对应式风格;即合奏与合唱团队之间形成对比,由此而产生协奏曲风格。因此,威尼斯实验性风格仪括四大要素:对应、大块、器乐与协奏曲原则。此种风格对17世纪带来巨大影响。
另一种新风格是蒙泰威尔第倡导的第二原则性风格,此种风格强调音乐服从于唱词的戏剧表现力,同时也给演唱带来技术难度。
三、巴洛克时期合唱作品代表人物
(一)约翰·赫曼·沙因
约翰·赫曼·沙因(l586一l 630)是德国早期巴洛克作曲家,出生于Grunhain,死于莱比锡。沙因是第一位将意大利风格技术引进德国的德国作曲家之一,也是这段时期技术颇为成熟的作曲家。沙因是第一位吸收单音声部音乐、协奏曲风格与数字低音等意大利巴洛克技术革新的德国作曲家之一,并旦有效地融进德国路德教背景。从未去过德国留学的沙因,却令人信服地掌握了意大利风格。他早期创作的协奏曲风格音乐似乎是建立在大洛多维科·维亚达纳创作的《教堂协奏曲一百首》(Cento conceti ecclesiastici)的模版上。
沙因著有同等数量的教堂合唱作品与世俗合唱作品,世俗合唱作品的唱词均是沙因自编,教堂合唱与世俗合唱除了在功能上区别外,两种作品类的风格也形成极其鲜明的对照。某些教堂合唱作品运用极其复杂的意大利牧歌技术,以此用于教堂的敬拜仪式,而另外数集世俗合唱作品则包括醉酒歌等非常简洁与幽默的风格。沙因的某些作品,其表现力度类似许茨的音乐。
(二)蒙泰威尔第
大部分蒙泰威尔第的作品均已失传,大约辛存有250部牧歌作品和声部歌曲、五集教堂合唱作品和20首教堂合唱小品。蒙泰威尔第的音乐风格根植于柏拉图的音乐理论;他认为音乐就是出唱词、各种声音与节奏的合成。柏拉图将唱词摆在首位;音乐则处在次要或辅助的地位。然而,蒙泰威尔第认为复调音乐形式均可以对兑柏拉图的理论,蒙泰威尔第并没有怀疑单音音乐的作用,运用传统的单音音乐技术是为了到达新的日的。
(三)亨利·杜蒙合唱作品
相对而言,法国教堂合唱音乐引进持续低音技术比较晚,第一位运用这种技术的法国人是亨利·杜蒙(Henri Dumont 1610—1684)。杜蒙大约在1652年创作的《圣乐经文歌》(Cantica sacra)作品,其中的声部组合为二声部至四声部带乐器伴奏。杜蒙担任皇家教堂音乐总监期间,将经文歌安插在为国王写的低级弥撒作品里。虽然此举均属无奈,但是这些经文歌作品却展尔出协奏曲风格的各种因素,例如乐器与人声结合的多种方式、短小精炼的动机、简短的乐句以及乐队间奏等等典型特征。
(四)亨利·许茨
作为德国音乐的重要人物,亨利·许茨在音乐风格发展史中占有特殊地位。许茨出生在德国的黑森,师从威尼斯的乔万尼·加布里埃利。
经文歌与清唱剧是济茨的两种主要作品种类,除了少数牧歌作品和非教堂作品外,许茨其他作品均都是为路德教堂而写。《大卫诗篇》是他的第一集十要作品,这部作品一共26首德语圣经诗篇配乐,其中有些作品为4个合唱团队编制,4个合唱团的声部数量多事21个。所有的作品都有持续低音伴奏。许茨为篇幅较长的圣经诗篇配乐的方式,乃是经文节式,例如诗篇第八篇中的一节或半节经文的配乐均按照下列程序:两个合唱团——第二合唱团——第一合唱团——两个合唱团——第二合唱团——第一合唱团等等。诗篇第121篇的配乐加上独唱,其程序为:女高音独唱——合唱——女中音独唱——合唱——男高音独唱——合唱——男低音独唱——合咱等等。许茨对人声色彩非常感兴趣,喜欢对应式的大规模合唱形式,显然是从加布埃利处学会了这两种威尼斯的风格技术。
(五)瓦西里·波利卡博维奇·季塔夫合唱作品
瓦西里·波利卡博维奇·季塔夫(Vasily Polikarpovich Titov l650—1715)是俄国作曲家,他是所谓的“莫斯科巴洛克风格”的于要人物之一。季塔夫至今仍旧鲜为人知,但是他在生前却非常有名,俄国革命前的音乐家与前苏联音乐学家对季塔夫的评价甚高。
季塔夫著有200多部教堂合唱作品,以及各种教堂礼拜合唱与合唱协奏曲。他的合唱作品包括三声部短小作品至十二声部或二十四声部的大规模合唱作品。俄罗斯圣咏对季塔夫的写作,产生巨大影响,他曾经写过一部完全以俄岁斯圣咏为基础的礼拜合唱作品。
季塔夫认为唱词是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唱词均己勾画出音乐的整体结构和旋律线条的形态,其结果就是绘词法的效果。季塔夫的音乐语言基本上是调性型,每个横向进行的旋律线条中,有很多装饰性的动机音型。季塔夫大型合唱作品的织体形态,乃是分组合唱团队的合一,而不是巴洛克时期的威尼斯对应风格。旋律动机变体是另一特点,即旋律线条中的微妙变化,均产生旋律各动机之间的相万衔接,这是俄罗斯圣咏的重要特点,也是复调民歌形式的传统。
(六)亨利·普塞尔
亨利·普塞尔(Henry Purcell l659—1695)是17世纪英国最为杰出的作曲家。普塞尔在其短暂的事业生涯中,写过一部名副其实的歌剧、5部或6部准歌剧、40多部戏剧配乐、大量的非教堂音乐作品、十几部器乐作品、60多部颂赞歌作品,以及大量的教堂音乐作品。普塞尔这部《感思赞》作品是英语唱词,大约写于1694年,是一部特别有趣的合唱作品。
英国在巴洛克晚期对教堂合唱音乐持世俗态度,认为合唱音乐主要是吸引一下朝臣们的娱乐活动。普塞尔接受此种肤浅的看法,但是他却通过高超的旋律技术和内在的表现力,创作出超凡脱俗的合唱作品。虽然普塞尔的教堂合唱音乐不够完美,但是他的大部分颂赞歌与感恩赞作品,却是那个年代第一流的合唱作品。
(七)乔治·弗里德里奇·亨德尔
18世纪初,亨德尔创作了一套为11首的颂赞歌作品。这11首颂赞歌作品标志着颂赞歌形式的发展最高峰。亨德尔是在查思多斯公爵教堂担任音乐总监职务时创作的这11首颂赞歌作品,作品的唱词均全部取自于圣经旧约诗篇书,每一部作品的表演形式为一或数个独唱、三声部至五声部合唱、弦乐队与持续低音(偶尔包括长笛、双簧管与小号)。这批查思多斯感恩赞作品是首批英语唱词作品,因此,除了有些唱词的语音语调在写法上有所缺陷外,其他各方面均展尔出亨德尔是一位大师级的作曲家。
(八)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康塔塔:巴赫是康塔塔最为重要的作家,他著有300多部康塔塔作品,其中幸存下来的只有200首,200首中有180首是教堂康塔塔作品。
弥撒:巴赫在莱比锡市圣·托马斯大教堂与市政府教堂音乐部门担任主任职务期间,也就是1730一1737年这段时间里,创作了4部弥撤作品。这4部弥撤作品实际上是他的康塔塔作品中某些乐章的改编,因为他常常将自己以前写的作品编进新的作品里。然而,改编绝不是简单的调整或换词不换曲的一般性手法。巴赫将四声部合唱段落穿插进器乐间奏里,或者是将咏叹调改成四声部合唱,或者是将合唱部分加长或缩短,使之适合于新的唱词与表现力。对此,巴赫的每一次“改编”,都令人感到作品的焕然一新,改编后的配乐对唱词的表达也非常贴切。
受难曲:根据历史记载,巴赫创作了5部受难曲作品,其中只有两部均幸存下来,《马太受难咖(Passion according to St.Matthew BWV244)、《约翰受难曲》(Passion According to St.John BWV235)。《马太受难曲》仅仅幸存某些部分,初期的完整版本均已失传,很可能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马太受难曲》部分乐曲写于1725年;1727年上演了这部作品的出版,巴赫后来几次改编,并分别于1729、1736与1740年代演出。
巴赫的所有受难曲作品均都有四声部和声化的众赞歌旋律,《哦!圣洁受伤的头》是一首有名的受难曲众赞歌,这首简单的四声部和声化乐曲原作是哈斯勒写的一首世俗德国艺术歌曲.巴赫在其《马太受难曲》中重复运用了5次。
《马太受难曲》的表演形式均为两个合唱团、独唱组、两个同样编制的管弦乐队、两架管风琴。这是一部庞大的作品,其演出时间长达约4个小时。《马太受难曲》是一部有戏剧表现力的作品,它在许多方面颇像歌剧。
清唱剧:1734—1735年,巴赫创作了3部多乐章作品,并是将这几部作品标题为《圣诞节清唱剧》(Oratorium tempore nativitatis Christi BWV248)。然而,这几部作品实际上是他在模仿早期写的康塔塔,他仅仅增加了一些新的音乐材料而己。由于这几郎作品的唱词均出自于圣经新约福音书信内容,因此,这几部作品乃是路德教堂历史见证剧形式与天主教堂受欢曲形式的混合体。
第二篇:如何唱好巴洛克时期的合唱音乐
如何唱好巴洛克时期的合唱音乐
朱元雷
音乐的巴洛克时期(Baroque Period A.D.1600-1750),大约是从Monody﹝一种有伴奏的独唱音乐,或称单音音乐﹞兴起,及歌剧、神剧、清唱剧、宣叙调的使用开始,直到巴哈、韩德尔的去世为止。我们综观历史,每个时期的兴起与其文化特色,多少都与对前一个时期的不满或政治、经济、社会的大改变有所关联﹝中国历史上唐朝的奔放与宋朝的收敛即是一例﹞。文艺复兴时期﹝A.D.1430-1650﹞将复音音乐﹝Polyphony﹞发展到极至,在这个人本主义的时代,音乐的自由性挣脱了中古时期的呆板形象,对上帝的信心与自我的表现同等重要,而中产阶级的兴起,使得音乐从宫廷和教堂走入百姓家中,音乐开始具有娱乐性。与文艺复兴时期井然有序的音乐比较来看,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有极大的动性,丰足的和声及有活力的音符在强烈的对比支持下更有其结构性﹝巴黎的凡尔赛宫是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筑,感受一下它的华丽及对称﹞。其易懂的协奏风格﹝concertato﹞、调性的明显、和声的功能性及数字低音的变化,即兴及装饰奏,尤其对称`对比的结构美使得此时期的音乐不必懂太多音乐技术面即有其 可听性,对现代人的音乐欣赏提供了很好的选择。
唱巴洛克时期的作品有五项原则要掌握的:第一,节拍重音要清楚。其中一特点是附点音符要延长,八分音符附点加十六分音符要延长成为加三十二分音符。第二,速度不宜走极端。此时期意大利文的Allegro其实是指快乐,Largo是指宽广,所以若速度唱得太难过就不对了。这时期没有渐快渐慢,只有在终止式时稍缓。第三,渐强渐弱未被普遍应用,强弱也不走极端。因曲调、节奏、和声或歌词的需要,仍有力度的变化,才能发挥巴洛克时期的活力与热情。第四,音色比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更明亮些。理想的音色须具备宏亮、宽广、甜美、干净、有活力及弹性这六个特质。而震音﹝Vibrado﹞是可以的,但不能有音高的差距。第五,在即兴或装饰音的唱法上有很深的学问,但大部份是应用于器乐或独唱,在合唱上就不多谈了。第六,华彩唱法﹝多为快速的级进小音符﹞须特别练习,腹部的控制重要,不能太 断也不能太连,有些人的笑声就很像是华彩唱法。
巴洛克后期到洛可可(Rococo)时期(A.D.1725-1775),这五十年间追求的是快感以及自由的写实主义,这与巴洛克的现实主义与古典时期的形式主义均不相同。公元一七四八年庞贝城的发掘,一七八九年法国大革命后拿破仑提倡复古,音乐进一步到了追求形式美的古典时期。
第三篇:巴洛克时期与古典主义时期比较
巴洛克时期与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比较
前言这是我第二次选择“大学音乐鉴赏”作为选修课程,原因很简单,因为喜欢享 受音乐带来的那份愉悦,所以想更深入地了解有关音乐的知识。在选完第二次选修课后,同学们都说我不理智,他们认为每一年相同的课 程必定上相同的课程。但结果令他们失望,而且我觉得大一到大二这个过程联系 的很好。大一老师为我们讲解了许多重要时期的重要音乐人物,而大二老师则让 我们欣赏这些重要人物的重要作品,并为我让我们了解到了大部分中西乐器。这 样的继承让我想到了巴洛克时期与古典主义时期的联系,古典主义正是形成于巴 洛克之后,并紧紧的跟随。首先,了解巴洛克时期形成原因及其属于它特有的象征。“巴洛克”来源于葡 萄牙语,葡萄牙语 baroque 原意为不圆的、形状不规则的珍珠,现指欧洲17世纪 和8世纪初期豪华的建筑风格。音乐家借用此语概括地说明同一时期的音乐风格。音乐史上还有人用“洛可可时期”,这个时期是指巴洛克后期至前古典乐派时期,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是过量的使用装饰音,悦耳但显得不够深刻的音乐。这个时 期的法国意大利作曲家的作品多属于这种风格,即所谓华丽风格。单独地分析巴洛克时期(1600-1750)的音乐,可以看到,其旋律的乐句长 度不一,气息较长,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旋律都空前地华丽复杂,有相当多的 装饰音和模进音型。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旋律一样,曲调的进行常常带有形象化、象征性特征。引人注目的是旋律中有明确的和声属性。它的节奏 主要分为自由
节奏的和律动鲜明、规整的这两种节奏。前者用于宣叙调、托卡塔、前奏曲等,后者用于咏叹调、赋格、舞曲等,在一个乐章中会保持始终。这两种节奏常常搭 配使用,如宣叙调与咏叹调,前奏曲(或托卡塔)与赋格。这个时期的调式大小 调体系,它已取代了过去的“教会调式”。巴洛克时期的和声已形成了完整的
以主、属、下属为中心的大小调功能和声体系,利用不协和音作调性转换并使和 声进行富有动力和情感色彩。十二平均律在 17 世纪的发明与和声体系的充分发 展有密切的关系。作为巴洛克时期特有的作曲手段,通奏低音又称作数字低音在
键盘乐器(通常为古钢琴)的乐谱
低音声部写上明确的音,并标以说明其上
方和声的数字(如数字 6 表示该音上方应有它的六度音和三度音)。演奏者根据 这种提示奏出低音与和声,而该和弦各音的排列以及织体由演奏者自行选择。巴 洛克时期的音乐织体是以复调织体占主要地位,其写作技术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 峰。
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在功能和声基础之上的对位。同时 也有许多作品采用主调织体。本时期的曲式以相互间形成节奏、速度、风格对比 的多乐章结构为主,如组曲、变奏曲、协奏曲、康塔塔、清唱剧等,常用前奏曲 与赋格、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搭配关系。复调乐曲的内部结构是以模仿手段写作的 连续体(不分段),但可看出明确的呈示、发展和再现因素。同时也有分段结构、变奏曲、在固定低音旋律之上进行变奏的帕萨卡利亚、夏空形式。巴洛克时期主 要的音乐体裁有声乐:弥撒、经文歌、众赞歌、歌剧、清唱剧、康塔塔、受难乐 以及各种独唱、合唱曲。器乐:托卡塔、前奏曲、幻想曲、赋格曲、变奏曲、组曲、奏鸣曲(以独奏奏鸣曲与三重奏鸣曲为主)、协奏曲(管弦乐协奏曲、大 协奏曲、独奏协奏曲)这个时期音乐在一个乐章之内保持一种基本情绪,在乐。章与乐章之间才形成对比.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力度不追求渐强和渐弱的细微变 化,而是采用较为清晰的“阶梯式力度”。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代表家有巴赫、亨德尔、维瓦尔第、斯卡拉蒂。虽然处于 同一时期,可能相互影响,但每一位音乐家都有其独特的一面。巴赫尽管没有创 造出新的曲式,但他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了已有的形式、技曲式上,经过加工改造,使之达到了新的高度。从音乐的旋律特征上讲,由于他的音乐是多声部的复调音 乐,因此造成音乐连绵不断的交织、发展。这正是巴赫音乐的特征。巴赫又是一 个杰出的管风琴演奏家,由于他大大改进、扩充和加强了键盘演奏的技巧,从而 在键盘演奏技术的发展上,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许多人将亨德尔与巴赫并称为巴洛克时期的两大巨匠。但从键盘音乐的角度 上说,亨德尔是无法与巴赫相提并论的。因为亨德尔的兴趣不在键盘乐,他的成 就主要体现在歌剧、合唱和清唱剧领域。他最有名的作品是1742年仅用24天完成 的清唱剧《弥赛亚》,首演于柏林。最有名的唱段《哈里路亚》是其最后的乐章。为了维护《弥赛亚》的地位不因过多的演奏而受损,英王下旨每年只在春天演奏 一次,且只有亨德尔本人才有资格指挥。
斯卡拉蒂是造诣很深的拨弦古钢琴家,但受父亲影响,前半生的作品主要是 歌剧和宗教歌曲,后期开始大量创作大键琴作品。他一生写作了500余首钢琴奏 鸣曲,大多数是单乐章,这些奏鸣曲带有典型的巴洛克时代特征:细腻、典雅,与巴赫的键盘音乐相比同样具有声部明晰、交响和谐的特点。在抒情上略胜一筹,听觉上更接近现代欣赏习惯。虽然他生活的年代属于巴洛克
克时期,但可以说,斯 卡拉蒂在钢琴史上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他所体现的键盘音乐风格既难以追寻其 前身来源于何处,也找不到继承和发展的人,因而没有形成一种学派。实际上,斯卡拉蒂是浪漫派的先行者,他的音乐既不属于巴洛克也不属于古典乐派,他起 码超前于同时代人50年。这一时期最为我们耳熟能详的当然要数巴赫,而我们也总是将他与巴洛克音 乐紧紧绑在一起。古典主义被认为开始于18世纪中至19世纪初期。这期间一直是世俗音乐占据 上风。18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法国大革命的冲击,欧洲 的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艺术已不再仅仅是贵族所欣赏的高雅艺术,新崛起的中 产阶级也成了剧场和音乐厅的观众。这个时期音乐的重要特征是:结构严谨,音 乐的表现手法和所表现的内容比巴洛克时期大大加宽。在古典主义时期,由单一 旋律支配的主调音乐逐渐占了上风,复调音乐已失去了它昔日的辉煌。音乐中的 旋律结构比巴洛克时期相对简单,但其性格却比巴洛克时期更加多变。古典主义时期的另一个伟大成就就是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交响曲——它是 由海顿奠定了基本结构,并通过莫扎特、贝多芬这些天才的创作走进了巅峰时期 的。了解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风格也是从了解这些音乐家入手的。海顿在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首先因为他是一位交响曲作曲家。他并非交 响曲体裁的首创者,早在巴赫和亨德尔的时代,就已有人为这个领域作了准备,开拓了道路。他使交响曲具有了令人惊叹的戏剧性和哲理性。所以有人称他为“交 响曲之父”。海顿确立了乐队的双管编制和近代配器法原则,奠定了近代交响乐 队的基础。当然,海顿写的不仅仅有一百多首交响曲,他的80余首弦乐四重奏毫 无疑问比交响曲更出色!海顿在钢琴上的成就无疑是他的 52首奏鸣曲。海顿完 善了4个乐章的奏鸣曲形式,海顿发展了奏鸣曲快板的结构,并往往采用从速度、调性等方面与主题区分。
天才是对莫扎特确切的称呼。莫扎特是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 一,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歌剧和钢 琴协奏曲被乐评家们认为是他最好的作品之一。莫扎特一共创作了 22 部歌剧、41 部交响乐、42 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 等作品。在钢琴方面的成就主要有 17 首奏鸣曲,17 首变奏曲,21 首协奏曲等。被后人尊称为乐圣的贝多芬,总是与交响曲联系在一起。诚然,是他以九部 不朽的交响曲把古典主义时期的交响曲提到了巅峰。在交响曲方
面,他施行了不 少改革,比如说加大了乐队编制、加入人声、改变了乐章的一些结构等,这些改 革为后人大大拓宽了交响曲创作的道路,使交响曲的表现意图也扩展了不少。此 外,他的三十二部钢琴奏鸣曲也是令人瞩目的。后人称巴赫的《平均律》为钢琴 音乐中的《旧约》,而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则是《新约》,由此也可见其地位。贝 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晚年失聪;他从26岁时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但 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 作力量的源泉。在贝多芬31岁之前,也就是1802年前,他经历了学习、继承传统 与探索新的创作手法的阶段。开始,他采用古典乐派大师海顿、莫扎特爱用的形 式进行奏鸣曲创作,很快,他那追求自由解放的思想倾向于传统的拘谨形式之间 的矛盾,导致贝多芬必然的变革要求。比如,乐章内容和速度的改革。除了在演 奏技术和写作形式上的要求外,贝多芬在奏鸣曲的精神上,进行了彻底的改造。他使奏鸣曲超越了仅仅是优雅、动听与精致的要求,而更具有严肃和深刻的意义。每一首奏鸣曲都根据作曲家的意志,向听众揭示出一种人类感情:英雄主义的、欢乐的、悲壮的。。《悲怆》《月光》和《田园》奏鸣曲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之一。、第二时期是贝多芬的 32 岁至 47 岁的中年阶段,在直面听觉受损的打击后,他走出意志消沉的状态,开始与命运展开抗争。经典名作《黎明》和《热情》奏 鸣曲相继问世。第三时期是在贝多芬最后的 12 年,他的很多作品几乎完全放弃 了传统的标准,比如奏鸣曲的乐章长度、速度、更复杂大胆的和声运用。
综合上述巴洛克时期音乐作品风格和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家的创作所体现的 风格进行对比,可以概括为以下六点:
1、情绪的对比: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情绪的丰富变化和对比获得了全新的强调。相对于晚 期巴洛克音乐中单一情感的表达,古典主义作品中的情绪波动起伏。戏剧性、不 稳定的音乐,可能导向一段轻快随意的舞曲旋律。主题的对比不仅表现在同一乐 章中使用具对比性的不同主题,即使是一个单一特定的主题内,也可能存在明显 的对比。
2、节奏: 节奏的灵活性,给古典主义音乐增添了变化。古典作品包含了丰富的节奏模 式,不同于巴洛克乐曲只有少数的节奏模式在全曲中反复出现。巴洛克作品表达 出连续的感觉和永恒的运动。因此,在开始几小节之后观众就能大概知道整个乐 章的节奏特性。但古典主义风格包括了出其不意的停顿、切分音,以及从长音到 短音的频繁转换。而从一
种长度的音符模式到另一种的改变,可能是突然的也可 能是渐进式的。
3、织体: 与晚期巴洛克音乐的复调织体相比,古典主义音乐基本上属于主调音乐。然 而,织体的运用与节奏一样灵活,织体之间的转换有时平稳有时突然。一首作品 也许以一条旋律和简单的伴奏组成的主调织体开始,但是随后可能转变为复杂的 复调织体,含有两个旋律或旋律片断在不同乐器间模仿。
4、旋律: 古典时期的旋律悦耳动听,且容易记忆。即使在一首非常复杂的作品中,也 可能含有民谣或通俗的感觉,有时作曲家也会直接借用一些通俗的曲调。(如莫 扎特以法国歌曲《哦!妈妈请告诉我》的旋律为主题,写了一首钢琴变奏曲《小 星星亮晶晶》)更多时候,作曲家根据流行的风格创作新的主题。古典主义音乐的旋律听起来较为平衡与对称,因为作品通常由两个长度相同 的乐句构成。第二个乐句的开头与第一个乐句类似,但结束部分更具终止性。相 反,巴洛克旋律较不对称,精巧复杂,比较不容易演唱。
5、力度与钢琴: 古典主义作曲家对于情感表达的细微差别的兴趣,导致了渐进力度的广泛使 用,如渐强与渐弱。这些作曲家不把自己限制在巴洛克音乐中常用的那种极端力 度的改变(从大声到小声的突然转变),渐强与渐弱的力度改变,表现出令人震
惊的新鲜感。在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对渐进力度的爱好,导致了钢琴取代了大键琴。钢 琴家通过控制手指对琴健的压力,来控制声音的大小。虽然钢琴在1700年左右 即产生,但直到1775年左右才开始取代大键琴的地位。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的大部分成熟作品都是为钢琴而作,而不是为大键琴、古钢琴及管风琴等巴洛克 键盘乐器而写。
6、通奏低音的消失: 通奏低音在古典主义时期被淘汰。在海顿与莫扎特的作品中,大键琴演奏者 者不必再做即兴的伴奏。导致通奏低音消失的原因之一是越来越多的作品是写给 业余爱乐者,而通奏低音所需要的即兴演奏技巧对他们而言有相当的难度。(以 上资料整理于网络)
巴洛克时期和古典主义时期的差异构成了音乐史的多样性质,是音乐成为更 具艺术性的艺术。这是两个不朽的时期,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学习的两个时代。
关键字:巴洛克音乐 构严谨 交响曲 织体 旋律
古典主义音乐
装饰音
华丽
巴赫
海顿
结
节奏
力度与钢琴
通奏低音
结束语:短暂的音乐鉴赏课的时间并没有让我提升到新的境界,却因为写这篇论 文让我从别人那里学到了很多关于这两个时期之中以前所不知道的细节。以上对 这两个时期的评价是摘自网上音乐爱好者
的结晶,所以也该感谢他们,愿意分享 成果。但更该感谢老师为我们所做的精彩授课,确实“不枉此行”,很精彩,也 受益匪浅。
第四篇:巴洛克艺术的特点
巴洛克艺术的特点:
巴洛克艺术是16世纪后期开始在欧洲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在绘画方面,巴洛克艺术代表整个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建筑、装饰艺术等,内涵也极为复杂。但最基本的特点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气派,注重强烈情感的表现,气氛热烈紧张,具有刺人耳目、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首先是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六是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纹。当然,一些积极的巴洛克艺术大师不在此例,如鲁本斯、贝尼尼的作品和生活仍然保持有密切的联系。
当然,一些积极的巴洛克艺术大师不在此例,如鲁本斯、贝尼尼的作品和生活仍然保持有密切的联系。其具体表现为:
(1)善用动势:不管是实际的,如波形的墙面或不断变化的喷射状的喷泉:还是含蓄的,如描绘成充满活力或动作显著的人物(不再如古典文艺复兴时的静态表现,而呈现歪斜配置的动感)。力图表现或暗示无穷感:例如伸向地平线的道路,展现无际天空幻觉的壁画,运用变换透视效果使其变得扑朔迷离的镜面手法。
(2)强调光线:设计一种人为光线,而非自然的光,产生一种戏剧性气氛,创造比文艺复兴更有立体感、深度感、层次感的空间。造成轮廓线模糊,构图有机化,而有整体感。追求戏剧性、夸张、透视的效果。不拘泥各种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界线,将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
第五篇:巴洛克艺术的特征与发展
论巴洛克艺术的特征与发展
——对巴洛克艺术的分析与认识
班级:xxx 姓名:xxx 学号: xxx
摘要:巴洛克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主要流行于以天主教为主的一些国家里,并不是当时欧洲唯一的艺术风格。应该把17世纪的欧洲艺术风格看的多元化一些,并且是相互渗透的,当时与巴洛克艺术并存的还有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艺术。巴洛克艺术与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时的艺术既有某种联系,又有区别。巴洛克艺术既不是中世纪艺术的翻版,也不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延续和衰落,它是一种新的艺术。在西方美术发展史上它拥有独特的艺术地位。任何一种艺术风格都是对前一种艺术的反叛,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风格是对黑暗中世纪神权艺术的反叛,而巴洛克艺术是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风格的反叛。且一种艺术风格出现后会在音乐、绘画、建筑、服饰、文化等方面都产生影响。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风格是平衡、安祥、含蓄、严谨、节制,并且富有理性及逻辑性的。巴洛克艺术一反文艺复兴艺术的克制与平静、平衡与适中,而表现为戏剧性、豪华与夸张。这与十七世纪欧洲强权扩张,掠夺海外殖民地累聚巨富,生活上提倡豪华享受,也有关联。因此对建筑、音乐、美术也要求豪华生动、富于热情的情调。巴洛克艺术是动态的、标新立异的,喜欢追求无限及非完整性,追求感官刺激,强调光线的对比,并且敢于将各种风格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混合在了一起。
关键词:巴洛克 ;艺术风格; 宗教 ;建筑 ;绘画 ;文艺复兴
在五彩斑斓,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里,有一种艺术风格独具特色,是当时贵族和艺术家们竞相追逐的时尚,它就是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巴洛克这个名称的由来,学术上较有影响的有两种说法,一些人认为,巴洛克一词出于意大利语Barocco,有奇特、古怪、变形等含义;也有人认为,巴洛克一词来自葡萄牙语Barroco或西班牙语Barrueco,意为不圆的珠子。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说法。巴洛克艺术在当时还有一些别的名称,如独特的、狂想的、古怪的、创新的、现代的等等,不过这些名称并未流传下来。现在这个名称出现于十八世纪,是古典主义艺术理论家对于上一个世纪的一种艺术风格的称呼。这个词带有一定的贬意,即奇特、古怪,这无非是与古典艺术相对而言的。早在17世纪巴洛克艺术就曾受到当时古典主义理论家的贬抑和攻击。古典主义理论家贝洛里可能是第一个向巴洛克艺术发起攻击的人,他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只是到了近代,才对巴洛克艺术有了较为公正的看法。
1.巴洛克艺术与宗教
巴洛克艺术产生于意大利,后扩散到整个欧洲,尤其是天主教流行的国家。其后又随着宗教的传播,其影响与安吉拉美和亚洲一些国家。我国圆明园里就有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建筑师就是从法国和意大利来的传教士们。
巴洛克艺术之所以能长生在意大利,与意大利的政治、经济、宗教等诸多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欧洲自从商路转移以后,意大利再也不能享受过路贸易的好处,毛纺工业开始衰落。加上国内**,缺乏统一的国内市场,商品经济受到了严重的阻碍,资本主义经济不仅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反而走了回头路,即资本转向土地,从而使封建贵族的实力得到抬头的机会城市市民的民主势力相对减弱。当时主宰意大利的最大力量是教皇,从16世纪下半期起,1534年,西班牙人依·罗耀拉创立耶稣会,并在1540年经教皇保罗三世正式批准,从而成为维护天主教权威的急先锋。从1545年起,断断续续的共开了十八年的特兰托宗教会议,其主题突出了宗教改革的内容。为了进一步禁锢人们的思想,他们开列了大批禁书的目录,并在各地开办神学院,加强对神铺的培训。为了巩固宗教统治,试图消除文艺复兴带来的所有影响,打击一切新的思想和观念,并企图利用一切手段包括艺术这一工具来恢复教会的威信和地位,而巴洛克艺术就成为教会所看重的一个工具。巴洛克艺术虽然不是为宗教界发明的,但它为宗教所利用。罗马是天主教的中心地,那里自然也成了巴洛克艺术的发源地和中心。
还需要指出的是,早在16世纪下半期米开朗琪罗和丁托莱托的作品中,就已显露出巴洛克风格的端倪,而这种传统影响是别的国家所没有的。
2.巴洛克的建筑艺术
在巴洛克的艺术中,最能体现体现巴洛克风格的是它的建筑。巴洛克建筑风格曾风靡欧洲,意大利的罗马是这种建筑艺术的中心。巴洛克建筑风格在意大利出现大约是在1580年到1610年间,首先在罗马露头。罗马的耶稣会堂被认为是第一个巴洛克式的建筑,这个会堂是由维尼奥拉(G·Vignola,1507-1573)和波尔塔(G·della Porta,约1540-1602)共同设计建造的。1568年维尼奥拉设计了会堂的平面图,正门的立面是波尔塔在1575年设计的。平面图是拉丁十字形的,两侧有忏悔室,中室很宽敞。祭坛上面是一圆顶,光线来自这个圆顶上面,十分充足。立面分为两层,皆装饰着成对称的扁平柱子,柱子很华丽。这个会堂为后来的巴洛克建筑播下了种子。
在17世纪中叶,最有个性的巴洛克建筑家是博罗米尼(F·Borromini,1599-1667)。他是一位建筑家的儿子。据说博罗米尼曾在圣彼得大教堂工地上当过石匠。他性格古怪,不是权贵,为人倔强。他不参加竞赛,也不与别人合作,更不带徒弟。临死前,他把自己的设计手稿全部付之一炬,自杀身亡。他在建筑上寻求独特的语言,探索新的手法,力求每件作品绝不雷同,常用蜡及粘土做模型,以研究建筑物的构图及明暗变化。他最有名的代表作是圣卡洛教堂(1636-1640)。这座教堂的平面图是椭圆形的,它立面分为两层,没有清楚的分界线,上下两层相互交错在一起。波动的水平线曲折起伏,节奏十分紧张,明暗变化复杂。整个立面,装饰繁多,有看不完的细部,可以把它比作一部音节复杂的交响乐章。无怪乎这个教堂的主持曾说:“这样的教堂在世界上找不到第二个。”圣卡洛教堂可能是博罗米尼那复杂而悲伤心灵的反照,在一定程度上也曲折的反映了17世纪这个骚动不安的时代。
与博罗米尼同时代的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1598-1680)不仅是天才的雕刻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巴洛克建筑师。他的作品大都是结构严谨,不商夸张,颇有气派。贝尼尼当过教廷的总建筑师,曾受教皇委托建造圣彼得大教堂前的广场和柱廊(约1656-1667)。这个广场也是椭圆形的,很大,约有三公顷半,中间有一方尖塔,两边各有一个喷水池,他与一个小梯形广场相连接。倾斜的梯形广场就像个舞台,用于教皇作弥撒。大广场可容纳来自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两侧有巨大的柱廊采用了气势雄浑的塔斯干柱式。每排有四根巨柱,共有柱子284根,柱子上边还有165个雕像。柱廊的柱与柱之间,相互掩映,造成复杂的明暗效果。这是贝尼尼的一件成功之作,它一的缺陷是,当人们站在广场上不能完全看到大教堂那华美的圆顶,这一点是它在设计时未曾料及的。
中后期的巴洛克建筑家还有瓜里尼、尤瓦拉、隆盖娜、瓦为杰里等一些比较著名的人物。
3.巴洛克绘画艺术
巴洛克的绘画成就主要表现在天花板方面。科尔托纳(P·de Cortona,1596-1669)是17世纪绘画中最走红的人物之一。他是一位多面手,既是建筑家又是画家。早年在家乡学习艺术大约在1612年前后来到罗马,受到了拉斐尔,米开朗琪罗、克雷乔等人的影响。这些文艺复兴大师们的艺术对于他创作宏大华丽的天顶画帮助颇多。他也去过弗罗伦萨,威尼斯,并在那里作画,但主要创作在罗马。他的作品很多,其中以巴尔贝里尼宫的天顶画尤为精彩。这幅天顶画是歌颂巴尔贝利尼家族而作,画面宏大,空间开阔。人们仰视天顶时,之间在天宫里,蓝天白云,人物在飞翔,画面充满了动感和激情,使观赏者引起无穷的幻想。他的天顶画大都采用了宗教或神话题材,很少有现实生活的内容,所描绘的场面具有神秘、奇幻的色彩。天顶画的色彩非常艳丽,证明他是色彩方面的高手。
在巴洛克画家行列中,还应提及焦尔达诺、高里和波佐。其中焦尔达诺是巴洛克后期的代表之一,在艺术史上也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4.巴洛克艺术的主要特征
巴洛克艺术的主要特征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4.1.巴洛克艺术的华丽性。由于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教会上层人物和贵族,孤儿力求好话只能是他的一大特点。无论是教皇还是王公贵族,孤儿力求豪华之能是他的一大特点。无论是教皇还是王公贵族,他们为了宣扬宗教或是为了满足自身的享乐主义生活,在财务开支上从来都是不吝惜的。正因为如此巴洛克的建筑、绘画、雕刻都显得十分壮观豪华。为了表现这种奢华的风格,他们在建筑和雕刻上不惜使用贵重材料,如各色大理石、宝石、青铜、金子等。这个时期的教皇在观念上也发生了变化,对尘世的享乐主义东西不会也不想拒绝了。因此说教皇已不再是一个禁欲主义者,美术作品中一些希腊、罗马、的爱情故事也能被他们接受,并且还是此类作品的积极支持者和收藏者。
4.2.巴洛克艺术的浪漫性。巴洛克艺术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强调理性的宁静与和谐,而巴洛克艺术则强调非理性的幻想与幻觉,极力打破和谐与平静。巴洛克的绘画和雕刻都充满了紧张的戏剧气氛。它的建筑也表现了建筑师们丰富多变的构思,如喷水池的水流不规则的喷向四周,不让人知道水源藏在何处。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巴洛克绘画大师鲁本斯的作品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艺术家学习的典范。
4.3.巴洛克艺术的激情性。巴洛克艺术作品总是充满激情的,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作品上往往反映了作者感情上的内心世界——悲伤、欢乐、神秘、恐惧等。巴洛克艺术不仅外形让人激动,它的内容也是骚动不安的。这种骚动不安与激情有的是和宗教有关,有的与当时**不宁的局势有关。
4.4.巴洛克艺术的运动性。即它在内容上是充满激情的,而它的外在形式则强调运动感,运动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一幅画、一件雕塑、一座建筑物都似乎是一瞬间的闪光,它在不停的运动着,有着复杂的旋律和节奏感。例如,建筑物大量使用曲线,建筑平面大量使用椭圆形的,这都是为了强调一种力的作用和动的效果。在巴洛克艺术作品中,常见的是它那强烈明暗对比,而光线的复杂变化更加强了事物的动感和不稳定性。
4.5.巴洛克艺术的空间性。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基本上都是平面的,而巴洛克艺术则非常注重表现空间和立体感。一幅画依靠光来造型,追求一种深度感。建筑与雕塑品也是这样,强调层次与深度,尽量打破平面感。这种突破平面强调空间的观念,不单为巴洛克艺术家所特有,卡拉瓦乔和他的追随者们也是如此。
4.6.巴洛克艺术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十分强调综合的特点,而且有多种综合的形式。一种是建筑和雕刻、绘画的综合,例如,在一座建筑上有着大量雕刻和天顶画作为装饰。,彼此的关系密不可分。另一种是建筑物本身各个部分的综合,如柱子、墙壁、门窗、圆顶等的综合。此外,巴洛克建筑特别讲究与周围建筑的综合,如与广场、街道、花园、喷泉等的有机联系,而这样的联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则是不多见的。巴洛克建筑物是开放式的,这时的教堂及社会住宅全部都面向大街,不再处于孤立割裂的状态。谈到综合,就不能忽视巴洛克美术和文学、戏剧、音乐之间的联系,而这往往为人们所忽略。
4.7.巴洛克艺术浓厚的宗教色彩。巴洛克艺术与天主教有密切的关系,在作品的题材方面,一般多表现殉教、幻觉、神秘的故事和情节。在一些巴洛克建筑物的天顶画上面,艺术家热衷于描绘天国的场面,霞光万道,云雾缭绕,神祗在上,天使们飞翔期间等等,好像是在召唤人世间的上男信女。在这一点上,巴洛克教堂雨中世纪教堂的作用上是一样的,都企图把人们的理想引向对宗教的崇拜。巴洛克艺术并未放弃神话题材,不过从比重上看,宗教题材还是占有主要地位。
4.8.巴洛克艺术有一定背离现实生活的倾向,这也是巴洛克艺术非常主要的缺陷之一。这种倾向连最杰出的巴洛克艺术大师贝尼尼和鲁本斯都不可避免。当然他们终究与其他人不同,他们在一些艺术作品中又和现实生活有着曲折的联系,这是他们的价值所在。有些巴洛克艺术家,过分超凡脱俗,远离现实生活,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作用已不明显了,人的形体如花问一样被点缀其间。这种抹杀人的形象,轻视人的内心活动,在巴洛克艺术重视常见现象。
概括起来,巴洛克艺术大致具有以上八大特点。当然,各国的巴洛克艺术还有其本民族的一些特点。
5.对巴洛克艺术的认识
巴洛克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主要流行于以天主教为主的一些国家里。有些人片面的把巴洛克艺术认为是17世纪唯一的风格,像卡拉瓦乔、普桑、维拉斯贵枝等人都划在巴洛克艺术的范畴中就较为牵强了。应该把17世纪的欧洲艺术风格看的多元化一些,并且是相互渗透的,当时与巴洛克艺术并存的还有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艺术。巴洛克艺术与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时的艺术既有某种联系,又有区别。巴洛克艺术既不是中世纪艺术的翻版,也不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延续和衰落,它是一种新的艺术。在西方美术发展史上它拥有独特的艺术地位。
任何一种艺术风格都是对前一种艺术的反叛,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风格是对黑暗中世纪神权艺术的反叛,而巴洛克艺术是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风格的反叛。且一种艺术风格出现后会在音乐、绘画、建筑、服饰、文化等方面都产生影响。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风格是平衡、安祥、含蓄、严谨、节制,并且富有理性及逻辑性的。巴洛克艺术一反文艺复兴艺术的克制与平静、平衡与适中,而表现为戏剧性、豪华与夸张。这与十七世纪欧洲强权扩张,掠夺海外殖民地累聚巨富,生活上提倡豪华享受,也有关联。因此对建筑、音乐、美术也要求豪华生动、富于热情的情调。巴洛克艺术是动态的、标新立异的,喜欢追求无限及非完整性,追求感官刺激,强调光线的对比,并且敢于将各种风格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混合在了一起。
十七世纪欧洲有新旧教的权力之争。旧教势力用暴力镇压信徒,再积极利用巴洛克的艺术思想去征服人心,笼络信众。
巴洛克艺术不排斥异端的感官喜悦,同时忠实于基督教的世界观,可以说是是“基督教化的文艺复兴”。芬克斯坦在《艺术中的现实主义》一书中对巴洛克艺术的评价较为中肯,他写到:“巴洛克不仅包含了新兴民族的现实主义,也包含了一种由宗教改革所激发的反动运动,企图是艺术重新首先成为神学的奴仆,同时也是最有钱的豪尚和专制宫廷的仆从”。
参考资料:[1]李春;西方美术史教程 [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法)德比奇,徐庆平译 [M];海南出版社
[3](法)H·丹纳 张伟 沈耀峰译 [M];当代世界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