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凉山州双语教育“两类模式”的依据和经验

时间:2019-05-14 14:16: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凉山州双语教育“两类模式”的依据和经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凉山州双语教育“两类模式”的依据和经验》。

第一篇:论凉山州双语教育“两类模式”的依据和经验

论凉山州双语教育“两类模式”的依据和经验

[摘 要]凉山州实施的双语教育是落实党和国家民族语言文字政策的具体体现,由于历史、自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文化差异等方面的原因,面对新形势和新情况,回顾实施双语教育的原因和总结成功的经验,对于提高双语教育水平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凉山州;双语教育;依据;经验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实施的彝汉双语教育“两类模式”,是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下,对党和国家民族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政策和民族教育政策的具体贯彻落实。针对凉山州具体的语言文字生态环境实施的“两类模式”双语教育客观上符合了双语教育发展规律和民族语言文字发展规律,通过凉山州20多年的实践,“两类模式”双语教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但是随着凉山州经济社会水平的不断向前发展,各民族之间的沟通联系不断加强,凉山语言文字生态环境呈现出彝汉双语共同发展的趋势,凉山彝汉双语社会程度不断加深,“两类模式”双语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

因此,通过回顾凉山州实施双语教育“两类模式”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总结其中成功的经验,对于完善“两类模式”双语教育,使之符合发展变化的凉山语言文字生态环境,符合民族教育的发展规律和民族语言文字发展规律,真正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教育政策和民族语言文字政策,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彝汉双语人才显得尤为迫切。

一、凉山州双语教育“两类模式”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

1985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决定》中规定:在彝、藏民族地区,分步在中小学中推行汉语言文字教学的同时,开设一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学课程;各学科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学的同时,开设一门汉语言文字教学课程。通过进一步的实践和研究论证,四川省和三州各级教育部门共同努力制定了双语教学两种模式的基本框架、实施原则和发展战略。

凉山州双语教育“两类模式”指:通常把根据语言环境,群众意愿和师资条件, 在只有彝语环境的区域,基础教育(小学、初中)实行各科用彝语言文字教学,同时开设一门汉语言文字教学课程的学校称为“一类模式”双语教育;在有一定 汉语环境的地区,各级学校实行各科用汉语言文字教学,同时开设一门彝语言文字教学课的学校称为“二类模式”双语教育。

(一)双语教育“两类模式”的理论依据:双语教育是对党和国家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法律与法规的具体落实

马克思列宁主义对待民族语言文字的基本态度,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坚持各民族语言文字的一律平等。列宁指出:“谁不承认和不坚持民

[1]族平等和语言平等,谁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甚至也不是民主主义者。”其次,主张各民族都平等的享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列宁指出:“少数民族根据平等原则,有权要求无条件地保护自己语言的权利。”再次,主张各民族之间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相互学习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关于民族语言文字方面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例如,“党和国家一贯坚持尊重各民族语言文字、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的政策。”[3]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历部宪法中都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1984年版)中也有对在民族自治地区实施双语教育的相关规定,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基础上对少数民族学生实施双语教育,也就是汉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教学。

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历来都是党和国家民族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在民族政策中专门制定了相关的民族语言文字政策,并且纳入法制轨道。凉山彝族自治州实施的彝汉双语教育“两类模式”是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下,对党和国家民族语言文字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的具体贯彻落实。

(二)双语教育“两类模式”的现实基础:客观上符合凉山彝族社区语言文字生态环境

在林耀华教授所著的《凉山彝族的巨变》一书中这样写道:“凉山奴隶社会的两千年一贯制,在世界史可说是绝无仅有。„„就是因为凉山彝族在峭绝深阻的环境中发展出了一套以低需求适应生产的社会文化机制。„„当然建立在个体农业这种封建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整个中国的不发达状态,也构成了凉山奴隶制延续的外部条件。”[4]也就是说,虽然在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统治者曾对凉山采取过许多措施,但是由于凉山地理位置上的封闭导致凉山彝族地区与外界的隔

[2]绝,以及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来的自然经济状态,并不能从根本上对封闭的凉山彝族社会产生影响。

四川凉山地区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基本上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奴隶社会。虽然彝文字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但仅被占3%的“毕摩”等上层社会的人士掌握,97%的彝族群众是文盲。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50年代中期的凉山民主改革运动,凉山一步跨千年,从此跨入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随着凉山彝族社会改革的推进和对外开放的深入,交通环境、通讯条件等基础设施的发展完善,彝族与汉族及其他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加深。凉山彝族社会从原来相对单一的彝语言文字社会逐渐过渡到了一个彝汉双语社会。根据滕星教授在凉山调查研究后所著的《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一书中,将凉山彝族社会语言使用状况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以西昌为中心的安宁河谷地区,汉族居多彝族占少数,因此基本上是一个以汉语为主,彝语为辅的双语单文(汉文)社会。第二类是地处凉山彝族聚居的布拖县、美姑县、昭觉县、喜德县等县城和交通线附近的区域,基本已形成彝汉双语交替使用的社会环境。这里的彝族群众家庭中成员之间交流一般使用彝语,在集市贸易时,遇到汉族则使用汉语,彝族个体成员根据不同的场合,语言转换使用频率较高,基本上是彝汉双语交替使用的语言环境。第三类是彝族聚居的偏远地区和农村。彝族群众一般使用彝语,很少使用汉语,基本上是一个单纯使用彝语言的社会或彝语言为主,汉语为辅的社会。但是随着凉山社会的日益开放和发展,这些社区也正在朝着彝汉双语社会逐步过渡。

凉山州实施的彝汉双语教育“两类模式”其基本依据是:“在只有彝语环境的区域,用彝语言文字教学,同时开设一门汉语文课(一类模式);在有一定汉语环境的地区,用汉语言文字教学,同时开设一门彝语文课(二类模式)”。这种根据语言文字生态环境实施的“两类模式”双语教育,符合凉山州彝汉双语社会的客观现实,符合凉山彝区语言文字生态环境与语言文字的社会使用功能,同时,不同类型的语言文字生态环境也为凉山州实施双语教育“两类模式”提供了现实依据和基础。

二、凉山州双语教育“两类模式”的基本特征

(一)跨语言跨文化性 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是民族的显著特征之一,通过语言文字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经济、历史、文化,并且民族的语言文字往往是维系民族内部联系和情感的重要纽带。在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教育,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教学,对于贯彻民族平等政策和实现民族团结,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意义。汉语是我国各民族的共同族际语,汉语言文字更是传播现代科学知识和信息的主要媒介。少数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学习离不开汉语的学习,汉语言文字的学习是少数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双语教育中少数民族个体成员通过国家共同族际语——汉语的学习,可以跨越文化上的障碍从而使其获得在现代社会上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从国家层面来讲,少数民族中大多数成员通过汉语言文字的学习融入现代化社会使得少数民族整体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国家的一体化进程,而且对于国家的统一稳定也有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

总之,在民族地区开展的双语教育绝不仅仅是两种语言文字的教学,其背后包含的是两种文化的教学。凉山州的“两类模式”双语教育不仅仅在于培养兼通汉语彝语的双语人才,更深层次地讲是要通过双语教育培养兼通两种语言、懂得两种文化的双语、双文化人才。

(二)区域性

我国少数民族大聚居,小杂居的地域分布特点导致了各地区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的复杂性,并且随着民族地区的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少数民族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和多样,使用语言的情况因不同地域而有很大的差异性。少数民族地域分布的复杂性和语言文字生态环境的差异,导致了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目标、内容、模式等方面的地域差异,并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征具有区域性。

凉山州实施的双语教育“两类模式”最大特点就是根据彝区内部语言环境差异的实际情况,在凉山彝区语言环境不同地区分别实施“一类模式”和“二类模式”双语教育。双语教育“两类模式”适应了彝族地区内部语言环境存在差别的实际情况,较为科学恰当地处理了主要教学用语与学生语言基础的关系,为凉山州彝汉双语教育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区域性也是凉山州双语教育“两类模式”的主要特征。

三、凉山州双语教育“两类模式”的基本经验 凉山州双语教育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发展过程,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在不断的实践和摸索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回顾与分析其发展历程,凉山州双语教育实践既有过挫折和教训,也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其值得借鉴和总结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是实施双语教育“两类模式”的根本保证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涉及到我国民族语言文字政策和民族教育政策,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在党和国家的民族教育政策和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指导下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成就显著,实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贯彻和落实党和国家民族语言文字政策和民族教育政策的重要措施。

凉山州双语教育60多年的实践表明,正确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教育政策、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时,双语教育事业就能取得有利的发展环境和显著的成效;反之,双语教育就会面临不利的发展环境和发展的困境。1958年对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左”倾错误思想和十年**极左思潮的严重干扰和破坏,使凉山州双语教育遭受严重冲击,一度处于停滞状态。我国的民族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民族教育政策和民族语言文字政策得到恢复和发展,例如1976年,中共凉山州贯彻省委72号文件,决定推行《彝文规范试行方案》:“实行彝文字、汉文字并用;积极开展彝文推广普及工作,在彝区农村小学开展彝文教学试点。”总之,在凉山州彝汉双语教育的发展进程中,正确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语言文字政策和民族教育政策是顺利实施双语教育的理论依据和政治保障。

(二)遵循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是正确实施双语教育“两类模式”的前提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涉及到民族教育发展规律和民族语言文字发展规律,双语教育的正确实施和发展必须遵循民族教育发展规律和民族语言文字发展规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的重要经验。

“双语教育的发展,使各民族群众在学好母语的前提下,学会了普通话和交际语言,为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确定了新的起点。那种认为社会主义时期是民族语言融合的时期,或者认为社会主义时期不再强调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和作用的提法都不符合这一时期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5]因此,在凉山州双 语教育工作中必须认清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随着凉山州经济社会水平的不断向前发展,各民族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越加密切。通过凉山州20多年的彝汉双语教育实践,沿着“两类模式,两次分流,四级规划,两次接轨,二十年分三步走”的双语教育发展思路,“两类模式”彝汉双语教育得带了顺利的发展,取得了令人喜悦的成效。凉山语言文字生态环境呈现出彝汉双语共同发展的趋势,凉山彝汉双语社会程度不断加深。在面对实施双语教育过程中彝区内部各地区,在理论上的不同的观点和实践上的不同作法,我们应当允许多种观点并存、求同存异,在实践的基础上以不断探索和完善双语教育“两类模式”为重点,建立和健全适合凉山的彝汉双语教育体制,推动凉山州“两类模式”彝汉双语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四、凉山州双语教育“两类模式”发展策略思考

(一)“一类模式”双语教育应整合并集中优势教学资源适度发展

正如前文所述,由于凉山彝区语言文字生态环境的变迁,凉山州当前的彝汉双语社会处于朝着彝汉两种语言文字共同发展的趋势之下,国家族际共同语汉语言以及文字的使用频率将不断提高和普及范围将不断扩大,掌握和使用汉语言文字的彝族会越来越多,只有彝语环境的地区会越来越少,使用彝汉双语的地区将不断扩大。并且鉴于当前“一类模式”双语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可利用资源不足(双语师资量不足、质不高、专业结构不合理、彝汉双语教材不够完善、双语教育经费不足等)、汉语文教学水平和收效与预期还有差距等客观现实情况。为了凉山州双语教育的稳步推进和健康发展,使得“一类模式”双语教育既能传承发展彝族优秀民族文化,又能使学生掌握汉语言文字,从而保障顺利融入现代主流社会的双语教育目标更好的实现。

凉山州的双语教育决策管理部门是否可以考虑在实施“一类模式”双语教育过程中,根据凉山彝区内部语言文字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以乡为规划(学生缺乏汉语环境的少数民族聚居乡),合理规划和开设一类模式学校或班级(小学、初中)。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意愿,整合双语教育办学资源、集中优势资源办好后续的高年级“一类模式”双语教育。以此提高凉山州“一类模式”双语教育的质量,使得“一类模式”双语教育真正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彝汉兼通的双语人才。

(二)“二类模式”双语教育应丰富彝语文教学形式激励彝语文教学

凉山州双语教育“二类模式”从其当前的规模和覆盖面来讲,在整个凉山州双语教育事业中占据了主要位置,并且在凉山彝汉双语社会朝着彝汉两种语言文字共同发展的趋势之下,彝汉双语环境的地区范围会扩大、彝汉双语交替使用的程度也会加深,因此,可以推测实施“二类模式”双语教育的地区也会不断扩大,办好“二类模式”双语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尤为凸显。鉴于当前凉山州在实施“二类模式”双语教育过程中,由于大多数彝族群众对“二类模式”双语教育彝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生和学校在面临升学压力之下,彝语言与文化传统教育除了少数的学校外基本流于形式,并没有实现达到恢复与传承彝族传统语言文字与文化的预期。

在当前及未来彝汉双语教育“二类模式”的发展过程中,首先,从双语教学环节来讲,可以通过丰富彝语文的教学形式和内容。例如,实施“二类模式”的中小学开设音乐课,教授彝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传统民族歌曲或者开展彝文书法比赛等;“二类模式”的高中(班级)通过举办关于彝族优秀文化(歌舞、节日等)的活动,以丰富校园文化的形式来激励学生学习彝语文的热情。其次,从双语教学环节之外来讲,提高学生和学校对彝语言文字教学的重视程度。例如,在升学时将彝语文考试成绩计入考生录取分数,学生在毕业时加试彝语文,以此来缓解学生和学校在升学压力与恢复与传承彝语言文字及传统文化两难选择的压力。最后,从社会语言环境来讲,提高社会公众对彝语言文字的重视程度。例如,凉山州各级政府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在政府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录用时,相应的岗位采取将加试彝文彝语列入考试范围,帮扶彝汉兼通的双语人才提高和普通学校毕业的学生之间的竞争力,以此激励彝族和其他民族学习彝语言文字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1.[2]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566.[3]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567.[4]林耀华.凉山彝族的巨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85.[5]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564.

第二篇:“双语”教育经验材料10.4.14

扎实推进“双语”教学 加快“双语”教育步伐

乌什县为扎实推进“双语”教学工作更好更快地发展,因地制宜,创造条件,积极推进“双语”教学工作,不断创新“双语”教育模式,有效促进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定经验,我们的主要做法如下:

一、“双语”教育基本情况

我县为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学的意见》精神,全面加大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工作力度,“双语”教育从娃娃抓起。截止目前,我县5所农村学前“双语”幼儿园、小学附设学前班共招收学前适龄幼儿共计5216名,8乡设立了61个农村学前“双语”教学点,开设农村学前“双语”教学班117个,招收5-6岁农村学前适龄幼儿4398名,城镇5-6岁学前适龄幼儿569名,全县5-6岁适龄幼儿总计4967名,入园率达到85%以上。全县招聘农村学前“双语”教师129名。教材全部由自治区统一免费发配,使用新疆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农村学前“双语”幼儿教材。

县委、政府高度重“双语”教育。早在2000年,通过民汉合校、混合编班等方式,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积极开展基础教育“双语”教学改革实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几年来乌什县已开办“双语”教学模式的公办民汉合校3所,民办依麻木乡国语小学1所,另外乌什县城唯一用汉语授课的第二小学有1000名民族学生就读,占到学生总数的75%。截止目前,全县“双语”教学班已达197个、在校生8071人,“双语”教学覆盖率35.8%;其中小学“双语”教学班157个,(使用模式三教学方式的教学班56个)、初中“双语”教学班11个,在校生765人;高中“双语”教学班2个、在校生71人。“双语”教学教师254人。

二、推进 “双语”教育工作的主要做法及经验

(一)高度重视、规范管理。一是县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全县“双语”教学工作。始终坚持“科教兴县”的战略方针,将“双语” 教育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为确保学前“双语”教育工作的顺利推进,多次组织召开教育系统“双语”教学工作专项会议,全面部署“双语”教育工作目标任务,并专门成立了“双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常委任组长,与教育局、各乡镇及各学校层层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将“双语”教育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同时还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乌什县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实施方案》、为规范“双语”教育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目前,5所农村幼儿园、小学附设“双语”学前班都能严格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双语”幼儿园(学前班)课程设置方案》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双语”幼儿园(学前班)教学大纲》的要求授课。为加强对“双语”教学的管理,我县出台了《关于加强进一步中小学“双语”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同时,建立健全了中小学“双语”教学等各项管理制度。二是抓好典型,以点带面。通过召开“双语”教育现场会,为全县“双语”教育工作者从上课、日常管理到课外活动等每一个细小环节创造了学习观摩的机会。在全县召开经验交流会,互相学习先进做法及经验,为“双语”教育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提前谋划、广泛宣传,群众支持,形成“双语”教学浓厚氛围。一是提前谋划。我县早从2000年起开始谋划“双语”教学,开展“双语“教学不同模式的教学实验,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经验。二是“双语“教学已成为各级党政抓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成为我县各族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热门话题和焦点问题。由于各级党政重视支持,各级教育部门管理到位,对“双语”教学工作宣传及时,引导到位,人民群众对“双语”教学的认同程度不断提高,为“双语”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是群众支持。由于群众认识到位,激发了民族学生学习汉语言的热情,在县城家长争相送子女进入汉语言授课的二校学习,人数逐年增加;民汉合校比例逐年增高;依麻木乡诞生了民办国语学校;全县学生纷纷报考疆内初中班和内地高中班;广大教师对“双语”教学工作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高度的责任心;学校也在营造“双语”教学环境上狠下功夫,我县大力推进“双语”教学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这些充分体现了广大群众对推进“双语”教学所 迸发出的热情和创造能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与其说是各级党政在引导推进“双语”教学,不如说是老百姓在推动“双语”教学,这种无形的助推力量,已经成为我县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强大支撑和坚强后盾。

(三)做好农村学前“双语”教育,“分区规划、分步实施”。为进一步促进我县“双语”教育工作持续发展,我县专门组织学前“双语”教育工作调研组,深入基层,对全县8乡1镇108个行政村的基本情况及辖区5-6岁儿童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摸底调查,根据调研结果,确定了先开办学前“双语”班的乡镇,再根据辖区适龄儿童数,结合“集中办学、就近入学”的原则,确定开设学前“双语”班的点和办班规模,确保了教学点布局合理、教学班规模适宜。同时,为了使学前“双语”教育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调研组还面向广大农牧民群众,认真宣传自治区扶持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学的各项优惠政策,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广泛宣传发展学前“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为顺利推进学前“双语”教育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扎实做好了“双语”教学衔接提前准备工作。

(四)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双语”教学形式多样。根据各学校师实际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模式,目前,我县县城4所民语言小学、荒地农场民汉合校、阿合雅乡中心小学、麦盖提农场民汉合校和依麻木乡民办国语小学已进入模式三教学,用汉语言授课的乌什县第二小学积极探索出一条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新路子。通过广泛开展教学研究,组织听课、备课、观摩课展示,优化课堂教学、紧扣教材、利用多媒体、远程教育、教学光盘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将优质教学资源用于课堂教学和教师培训,突破了语言障碍、发挥了现代化教育资源优势,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了学生学“双语”的积极性和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双语”教学的能力,有力推动了我县“双语”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

(五)规范管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作稳步推进。一是狠抓“双语”教师队伍管理,不断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针对少数民族教师的汉语强化培训和中小学双语骨干教师的培训,全县曾 先后组织1592名少数民族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汉语强化培训,对各学校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组长进行了“双语”课堂教学培训,切实提高了广大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学前“双语“幼儿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每年举办了全县中小学“双语”教师基本功大赛,对获奖教师予以表彰,激励“双语”教师更加努力创新,做出贡献。同时、将优秀的教学方法推广全县,为促进我县“双语”教育的稳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营造“双语”教育环境。通过学“双语”、用“双语”,教育少年儿童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推动我县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工作。乌什县教育局组织全县各中小学及幼儿园开展了一系列“双语”教学成果展示活动。乌什县选送的优秀节目参加中国人寿杯阿克苏地区“双语”教学成果展示大赛决赛中,获得地区二等奖4个,三等奖2个,乌什县教育局被地区评为“优秀组织奖”。为提高学前“双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乌什县积极选派2名教师参加了地区举办的学前“双语”优质课大赛,获得地区二等奖2个,1名教师进入学前“双语”直播课堂。三是严把教师队伍入口关。严把“双语”教师聘用关,按照《“双语”教师聘用管理办法》,招录“双语”教师,明确要求应聘人员要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职业道德、素质修养和专业技术,并具备健康的身体和必须的学历,在面试与体检的基础上才予以正式上岗。同时,我县还充分利用假期,有计划地组织“双语”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并定期对各教学点教学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通过一系列严格的制度措施,切实保障了“双语”教育的质量与成效。四是做好“双语”师资培训。为了有效缓解“双语”教师紧缺的矛盾,提高民语言教师的汉语水平和教学能力,解决部分学校因“双语”教师缺员的问题。我县根据“双语”教师实际情况,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有目的、有计划、分期分批地选派学习有潜力、年富力强、有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中青年“双语”骨干教师,参加国家、自治区及地区组织举办的各类汉语培训。通过培训,“双语”教师水平逐步提高,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双语”骨干教师的作用。在县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划出专用资金面向社会招聘“双语”教师X名。

三、取得的成效 几年来我县“双语”教学从幼儿抓起、坚持以学前“双语”教育为基础,以发展中小学“双语”教育为重点,以高中“双语”教育为目标,按照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推进“双语”教育并不断扩大规模,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浓厚的学习氛围,使我县“双语”教学逐步深入,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取得了一定成绩。几年来我县4名学生参加了自治区少儿“双语”口语大赛,拿到了好的名次。在2009年举办以“爱祖国、爱家乡、讲团结”为主题的少儿“双语”口语大赛,1名学生参加南疆片库尔勒分区获得二等奖,并在自治区第二届少儿双语口语复赛获得“鼓励奖”。我县内地高中班、区内初班录取生比例年年增高,使广大群众尤其是农牧民子女接受“双语”教育的积极性日益高涨。上级领导多次视察我县“双语”教育工作,并给予肯定。新疆教育电视台专门采访了乌什县“双语”教育工作,并做了专题片。

四、今后的发展思路

(一)努力实现“双语”教学工作目标。认真做好“双语”教学的规划,进一步加强“双语”教学工作力度,广泛开展“双语”教研活动,加强交流,积极推广和应用各地先进的“双语”教学研究成果,创新“双语”教学新模式、推进“双语”教育发展,为达到“自治区 2010年秋季开始各乡中心小学一年级招生全部实施模式三教学,2011年秋季条件适合的村级学校一年级实施模式三教学方式,到2012年,将在全县各小学全面推行模式三教学”的目标而努力。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严把新“双语”教师入口关,通过考试,从源头上做好选拔、吸收、招录等工作,加大“双语”教师学习、培训及培训后的跟踪、管理力度,努力打造一支政治上过硬、业务上精通、作风上扎实的师资队伍。

(三)加强农村学前“双语”教育,确保农村学前“双语”教育稳步发展。创新适应农村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新体制,全面推进学前教育标准化管理,实现布局合理、管理规范、质量上乘、特色鲜明的学前教育体系、为学前教育提供优质教育,完成2010年拟建的14所幼儿园工程建设项目。

(四)加强“双语”教学工作的管理和研究。制定“双语”教学研究、评估标准,规范“双语”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完善“双语”教学模式、通过组织召开“双语”教学现场会,及时总结经验,推广教学经验、通过教学观摩、课堂教学大赛、交流经验、城乡“捆绑式“发展等形式逐步缩小城乡“双语”教学质量的差距,力求使全县“双语”教学工作上台阶。

(五)努力营造良好的“双语”学习环境。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加快“双语”教学工作步伐,不断促进和提高“双语”教学质量,为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乌什县人民政府教育局 2010年4月14日

第三篇:新疆双语现象和双语教育模式

一,新疆双语现象和双语教育模式

新稠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地区全区现有40多个民族.其中世居的有维吾尔、汉、哈萨克等13个民族.全区人口有1689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000多万.占全区人口的61.9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中的有关规定.政府通用自治民族和汉文行文.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夜语文为自治地区人代会的正式工作语言自治区级广播用6种.电视用4不中语言播放图书杂志用6种文字出版发行自治区人民政府还规定:各民族自治地力一凡发布政令和少数民族学校教学所使用的语言文字.除有汉文和维文外.都应使用民族自治的文字目前.我区中小学校分别用7种语言文字授课

在新稠这样一个多民族、多语种的社会环境里.民族接触和语言的双向交流是形成双语现象的自然条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需求.是形成双语的现实动囚.从I(IJ出现了语种的兼用情况新稠的双语现象可分为二种类型:(1)民兼民型有此少数民族居住分散.民期杂居于人口较多的其它少数民族中间.成为自然的民兼民型双语人.甚至多语人如:新稠的哈萨克人很多既通哈萨克语.又通维吾尔语;蒙古人既通蒙古语.又通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2)汉兼民型一是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汉族群众.由于生活、生产的需要.逐渐掌握了少数民族语言二是各级汉族干部囚工作需要.积极学习和掌握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3)民兼汉型由于汉文使用范lt]广.各少数民族都与汉族有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汉语的社会功能和使用工能使汉语成为各族人民共同使用的族际语言.少数民族学校双语教育不断加强.这是新稠双语教育中的}流

新稠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片状分布的状态民族分布的特点造成了语言使用上的不同类型:(1)民语使用区在新疆的南部阿克苏、喀什、和田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当地人口90%以上.在文化、社会生活.公共场合}要使用维吾尔语由于汉族人口少.维吾尔族群众进行汉语交往机会极少.适龄儿童入学前极少接触汉语.只有极少数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了和干部懂汉语.双语使用并不普遍(2)民汉双语发展区吐鲁番、哈密、塔城等地区由于少数民族人口占的比例较大.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要使用木民族语言I(IJ木地区汉族居民一也占相当大的比例.少数民族群众与汉族交往频繁.兼通汉语的少数民族人数日渐增多.双语现象比较普遍.们{从使用汉语的熟练程度看.仍处于初级 双语化阶段(3)民汉双语兼用区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库尔勒等城市由于汉族人口多于少数民族人口.I(IJ且民汉杂程度高.在日常交往中汉语为}要交际语言.双语现象非常普遍

(4)汉语使用区在昌吉等地区.}要以汉族和回族为卜汉语是当地的交际语少数民族人口少.汉语使用功能大.民族语只是在家庭内部和木族人之间使用.少数民族几乎都是双语人

从新疆的民族人口分布和双语使用情况来看.既有自然双语.又有非自然双语们{自然双语比例不高.非自然双语是新稠双语教育的}要类型自治区的双语教育是指在民族学校中使用少数民族语文和汉语语文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通过双语教育能使我区产生双语现象的力一式从口语接触途径扩大到学校教育系统的书而教学径.从部分少数民族群众接触汉语的范范围扩大到群众性、全性的接触范从民间N发的交际活动.发展到有领导、有计划的教学行为它对扩大双语 现象.发展民族教育.增进民族团结.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自治区复杂的语言使用状况和使用范ICI等力一而的差异.决定了自治区双语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要 有以下二类:(1氏期单一保存的双语教学模式少数民族的这种汉语教学模式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小至高中均以母语授课.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汉语作为一种语言课学习第二阶段.考入大中专院校以后先集中上顶利.突击学习一、二年汉语.然后进入专业学习大中专设立民族班.语言、文学.、法律等课程用民语授课.其它自然利课程多用汉语授课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夜等民族}要实施这种模式(2)-is期并行保存双语教学模式学校部分课用母语.部分课用汉语讲授现新稠双语授课实验采用这种模式.即从初一开始.数学 ,物理、化学、关语用汉语授课.其它课程用母语授课

(3)过渡双语教学模式小学低年级用母语进行启蒙教育.到了高年级用汉语授课.现新稠的锡伯族}要采用这种教学模式

二、双语教育改革实验

新疆的双语教育实验始于文革前的1964年.们{由于“文化大革命”.实验被迫中断大规模的双语教育实验从90年代初开始.}要有类似库尔勒市第八维吾尔族小学试行的汉维同步教学实验(汉语课从一年级用汉校的统编语文教材);哈密市小学一、二年级汉语口语训练实验;博乐市蒙汉语棍合教学实验;克拉玛依市第五小学沉没式双语教学实验;少数民族中学部分课程汉语授课(数学、物理、化学、关语用汉语授课)等多种形式的实验其中少数民族中学部分课程汉语授课实验规模最大这项实验的核心是通过教学语言的改革来提高数、理、化的教学质量1997年.自治区教委制定《自治区少数民族学生双语授课实验力-案》.明确提出实验的目的:(1)通过部分课程汉语授课.提高自治区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达到“民汉兼通”(2)强化理利教学平均成绩接近木地区汉语学门-的水平.建立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生源基地.加快我区少数民族巾高级理利人才的培养(3)直接学习和}应用区内外汉族教育的先进思想、理论和教学力一法.促进相互交流.不断提高自治区少数民族教育的质量(4)学习和掌握汉语的同时.保证母语的学习和掌握.木民族语文水平不低于同年级非实验班货生的成绩这项实验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及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卜.取得了很大成绩.1992年初.全区只有二个班.200多名学生六年来.规模不断扩大全自治区现有14个地区28所巾学开办实验.76个班.学生人数达 3229人I(1J且办学形式多样.既有民族学校独立办班.又有汉族、民族学校联合办班.还有民汉合校办班的形式既有木地实验.又有全疆招产}几.既有区内实验.又有区外办班实验这种实验形式的多样性为我们建立有效的双语教学模式提供了条件六年来的实验表明.实验班的教学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实验班高中毕业的学生基木上全部考入高等院校.有此学生由于汉语成绩突出nu免上顶利.直接进入用汉语授课的班级学习实验班的双语教学模式开创了一种新路

了.它把第二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以致用.边学边用通过学习汉语促进了数、理、化知识技能的掌握.同时又在用汉语学习数、理、化的过程中深化了汉语知识技能.使二者相互迁移.相互促进.为把学生真正培养成双语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践证明.双语授课无疑是一种崭新的、有效的培养高层次少数民族人才的

第四篇:幼儿园双语教育活动的模式

双语教育概念本身就包含英汉活动的整合,但一直以来,许多开展双语教育的幼儿园将英汉活动人为地分离,将英语活动仅仅看作是与汉语活动关系不大而只是教英语的活动。近年来,在认真领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的过程中,一些幼儿园开始从实践层面探讨幼儿园英汉活动整合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幼儿园英汉活动整合的几种模式》一文对国内幼儿园双语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几种英汉活动整合模式作了理论梳理,提出了目前幼儿园面临的英汉活动整合的现实困难或挑战。《幼儿园双语教育环境的创设》一文介绍了北京市第一幼儿园附属实验园对英汉活动整合第二种模式的实践研究成果。《以整合的理念引领主题背景下的双语活动》一文则介绍了英汉活动整合第三种模式在幼儿园主题活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我们希望这些文章的观点能给已经开展双语教育的幼儿园提供参考和借鉴,文章中提到的英汉活动整合面临的挑战可能成为大家后续研究的方向或重要内容。相关理论文章已刊登在《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5期,请参阅。

完整儿童发展的观念在学前教育界已经得到广泛认同。这种观念强调教育应当促进儿童身体、认知、社会性等方面的和谐发展,要为幼儿设定情感、知识、技能、倾向性或敏感性和情感等方面的学习目标,课程内容的整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强调“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开设英语活动的幼儿园试图摒弃“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尝试用课程整合的理念改造英语活动,克服英语教学可能增加幼儿的学习负担、使幼儿园课程内容超载等弊端。本文探讨课程整合观念下幼儿园英汉活动整合的几种模式及其具体实施步骤。

一、幼儿园英汉活动整合的基本内涵

我们可以将英汉活动的整合界定为英语活动和汉语活动的目标、内容和过程相互关联、相互渗透。这里说的汉语活动和英语活动指的是用汉语或英语组织的幼儿园活动。在英语活动中,英语不仅仅是教师引导幼儿学习的对象,而且是教师和幼儿进行各种活动的语言工具,英语活动的内容涉及幼儿园课程的各个领域,因此,英语活动本身就是幼儿英语学习和领域经验获得的融合体。

英汉活动的整合表现在,英语活动和汉语活动的目标相互巩固、相互补充。目标的相互巩固就是,用一种语言组织的活动所要达成的目标在用另一种语言组织的活动中得到巩固。目标的相互补充指的是,用一种语言组织的活动达成某一目标,在用另一种语言组织的活动中实现与之相关联的另一个目标。

英汉活动目标的整合需要通过具体的相互关联的英语活动和汉语活动过程来实现。在活动过程层面,英汉活动的整合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同一内容在不同时间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来组织活动,这样英汉活动目标相互巩固才能成为可能。二是相互关联的内容在一定时间内相继组织活动,使幼儿在后一个活动中能及时运用前一个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并在后一个活动中获得与之相关的新经验。三是在两种语言活动中使用同一组织方法,特别是在英语活动中借鉴汉语活动的组织方法,使英语活动的组织更符合幼儿学习和心理发展特点,表演、操作和交往等这些汉语活动中常用的手段同样适用于英语活动。

英汉活动的整合可以使幼儿从英语活动和汉语活动中获得的经验相互联系、融为一体,使幼儿在英语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成为幼儿整体学习经验的有机组成部分。除此之外,英语活动与汉语活动的整合,还可以促使幼儿在运用英语中学习英语,使英语学习在伴随生活、领域经验学习和游戏中得以实现,使英语习得成为可能。

二、幼儿园英汉活动整合的三种模式

我们发现,目前幼儿园英汉活动的整合存在三种典型模式:以英语活动材料为基础相互整合、用英语组织领域活动和以主题整合英汉活动。由于三种模式的出发点不同,幼儿分别从英语活动和汉语活动中获得的经验的整合程度也不同,第一种模式的整合程度最低,第三种模式最为理想。

1、以英语活动材料为基础相互整合

这种整合模式从英语材料的选择入手,从该英语材料中挖掘对幼儿发展有价值并符合幼儿兴趣的英语活动和汉语活动。其主要步骤如下:(1)选取一种适合幼儿的英文材料,选取的主要标准是内容与幼儿已有的经验相关,语言简单且富有节奏。

(2)分析该材料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不仅仅分析它对幼儿学习英语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分析它与幼儿当前的兴趣和汉语活动内容之间的关系,分析可以用来帮助幼儿获得哪些相关的领域学习经验。

(3)预先设想利用该材料可以开展哪些幼儿喜欢的活动,通过“头脑风暴”设想围绕该材料可以开展的汉语活动和英语活动,以及这些活动可能实现的幼儿学习目标。

(4)选取并实施部分适合幼儿的活动,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包括已有的认知经验和英语发展水平)和幼儿园的时间安排,确定围绕该材料开展的英语活动和汉语活动。

这种整合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充分挖掘一个英语材料的价值,减轻教师寻找合适的英语材料的负担。从幼儿园整体课程设计看,在这种整合模式中,幼儿园整体课程全部是由汉语活动构成的,围绕英语材料设计的英语活动和汉语活动只是整体课程的附加部分。虽然在围绕英语材料设计的系列活动中英语活动和汉语活动相互渗透,但是英语活动只是通过英语材料这个“点”向整体课程结构中的某一个或多个方向辐射。英语活动与整体课程之间虽有关联,但这种关联是相对松散的,英语活动不能完全融合到整体课程之中。其实施效果也主要取决于选择的英语材料与幼儿当前活动之间的紧密程度。2.用英语组织领域活动

这种整合模式借鉴主题—领域活动设计的思路,以主题—领域目标的实现为基础设计和组织活动,并用英语来组织和实施部分领域活动。其主要步骤如下:(1)事先设计整体课程的主题—领域目标,并根据这些目标选择合适的领域内容,设计具体的领域活动。这一步骤与目前幼儿园流行的课程设计过程完全一致。

(2)根据教师指导语言使用的多少与难易程度以及幼儿的英语理解水平,选择并用英语组织部分合适的领域内容和活动,也可以对活动要求和具体活动材料作适当调整。(3)具体实施活动。这种整合模式中的英语活动既包括用英语组织的集体领域活动,也包括用英语组织的部分区域活动、日常活动和节日活动,这样能保证幼儿每天有一定的时间置身在英语环境之中。

这种整合模式的优点在于英语活动被纳入整体课程设计之中,成为幼儿园整体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英语活动在目标制订、内容选择、组织方法等方面与汉语活动相差无几,都是依据主题和领域的总目标以及幼儿已有的经验,不同的只是教师在英语活动中使用的语言是英语,幼儿除了获得与主题和领域有关的非语言经验之外,还习得了部分英语,幼儿在英语活动和汉语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成为一个整体,幼儿很难辨别哪些经验来自英语活动,哪些经验来自汉语活动。但是,这种模式中的英汉活动整合仅仅发生在领域内部,幼儿在某一领域的英语活动和汉语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可以成为一个整体,却独立于其他领域活动获得的经验。3.以主题整合英汉活动

这种整合模式完全按照主题活动的设计思路,以主题目标的实现为前提,活动内容的设计主要取决于主题发展的需要,使用英语还是汉语并不在设计活动时考虑,而在活动实施阶段考虑。其主要步骤如下:(1)设计与主题有关的各个相互关联的活动,以幼儿当前的兴趣和已有经验为标准确定目标和选择内容。

(2)适当分配英语和汉语两种活动组织语言。从目前我们观察到的幼儿园实践来看,按时间分(如半日用英语组织,半日用汉语组织)和按教师分(一个教师始终使用汉语组织活动,另一个教师始终使用英语组织活动)是分配活动组织语言的主要方式。

(3)实施活动。在用英语组织活动时,在保证总体目标不变的前提下,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活动材料,减少直接讲授。

例如,上海维华幼儿园采用双语设计主题课程,每个主题包括多个相互关联的活动,主题环境也是采用两种语言创设的。在课程实施阶段,每一个活动采用哪种组织语言取决于带班教师。外籍教师组织活动时全部使用英语,有时配班的中文教师会作少量解释;中文教师组织活动时,英文教师也会用英语参与配班。笔者曾经观察其中一个中班的半日活动,活动由英文教师(外籍教师)主班,中文教师配班。9:20 室外活动结束,教师带幼儿回到活动室,幼儿小便、洗手、喝水,然后集中坐在教师前面。10:22 幼儿小便、洗手、喝水。

10:27 幼儿陆续走到另一个区域,按照规则在教师提供的纸(上面是用文字和图片组成的歌词)上用不同颜色的塑料纸标记图片中的物品,给歌词中表示颜色的单词着色,签上自己的名字。

10:45 活动结束,教师带幼儿到室外游戏。

在这个半日活动中,除了常规生活活动外,其他活动都是围绕“颜色”主题展开的。幼儿在参与这些活动时用自己在汉语活动中获得的有关颜色的经验,如黄色和蓝色的薄塑料纸可以拼出绿颜色,蓝色和红色可以拼出紫色,黄色和红色可以合并为橙色等,学习为新歌曲的歌词着色,巩固和扩展了有关合成新颜色的经验。幼儿还在参与表演、操作等过程中理解了这首英文歌曲的歌词内容。

这种整合模式的优点在于幼儿从英语活动和汉语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可以完全融合。因为整体课程在设计阶段完全根据主题的需要和幼儿发展的需要而定,并没有单独设计英语活动,英语活动除了将组织语言和学习材料转化为英语之外,在目标制订、内容选择、组织方法等方面与汉语活动完全一致。

三、幼儿园英汉活动整合面临的挑战

在上述三种英汉活动整合模式中,第一种模式的整合程度最低,幼儿在两类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更多的是简单相关。在第二种模式中,幼儿在英语活动和汉语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在学习领域内部实现了融合,但在不同学习领域活动中获得的经验相对独立。在第三种模式中,由于在一定时间内,英语活动和汉语活动均围绕同一个主题展开,幼儿会把在前一个活动(无论是英语活动还是汉语活动)中获得的经验自然地运用到后一个活动中,后一个活动能提升幼儿在前一个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在这种模式下,幼儿在英语活动和汉语活动中获得的经验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因此它是幼儿园英汉活动整合的理想模式。

从幼儿园教育实践看,目前只有少数开设英语的幼儿园开始用课程整合的理念设计和组织英语活动,即使已经开始思考和实践英汉活动整合的幼儿园,多数也只是采用第一种整合模式。幼儿园在采用英汉活动整合的第二种和第三种模式时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课程整合理念与课程设计和实施存在一定的落差

近些年,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广大幼儿园教师对课程整合的理念已经有所了解,但是,由于受传统分科教学理念的影响,以及教师未能完全理解课程整合的核心和各领域之间的内在关系,所以教师在将这种理念转化为课程实践时出现了一些偏差:在设计时人为地将各领域相关活动进行简单拼盘,但到了实施阶段各个领域的活动又各自为政,对领域之间的整合、对活动之间关系的处理流于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英汉活动整合的认识和英汉活动整合的实际效果。结果,在组织英语活动时,幼儿在汉语活动中获得的非语言的经验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一些英语单词或英语游戏经验在幼儿的经验体系中仍然是相对孤立的,很难融入幼儿整体经验之中。

2.教师对英语学习特点的认识有待提高

用英语组织幼儿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幼儿对英语、英语学习的兴趣,让幼儿运用简单的英语与人交往,但直接采用课堂教学形式,孤立教授英语单词和句子未必能实现这个目标,因为幼儿学习语言(包括汉语和英语)的主要方式是习得。在用英语组织幼儿生活、游戏时,教师和幼儿共同关注的是交往的内容,而不是交往时使用的语言。幼儿语言学习的习得性特点也是英汉活动整合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然而,由于理论研究的滞后,教师在实际组织活动时仍然以传统的中小学外语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教授英语远远多于创设真实的交往环境。即使是在用英语组织幼儿游戏或开展领域活动时,教师也不忘停下来教给幼儿几个单词或句子。活动过程中教师对英语单词学习的关注与幼儿对参与活动过程的兴趣有矛盾,培养幼儿对英语的兴趣和英语运用能力的目标很难落实。3.教师的英语水平特别是口语水平亟需提高

第五篇:论高职教育和双语教学的关系

论高职教育和双语教学的关系

摘 要: 辽民师专是一个少数民族教师、学生聚集的地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民族、语言、习俗等因素的共同影响,需要开展双语教学。目前,我国的双语教学主要在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地区开展,其中高职院校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在推动双语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的作用正在不断凸显。

关键词:高职院校 双语教学 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0-0153-01

引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聚集国家,多民族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形成了自身的语言及文化体系。随着民族间融合进程的不断加快,从语言的层面来进行继承与保护已经成为当前发展中国特色文化事业的重中之重。现如今我校已步入高职院校的行列中,在促进地方双语教学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维度来分析高职院校与双语教学的关系。

一、高职院校双语教学的目标

双语教学教学目标的确立对于高职院校教学活动的开展扮演着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只有在科学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双语教学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才会避免或者减少方向方面的偏差。另一方面,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学的所有活动,甚至包括教学材料的编写与选择等等都需要紧紧的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展开。

高职院校,虽然属性上来看与其它类型的院校并不存在着本质层面的差别,但是作为一个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院校,其在双语教学的目标设定方面更加趋向于细节化与具体化。双语教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让语言更好的为学生的生活与社会工作服务,所以对于学生来说从语言层面上讲灵活、熟练使用双语要求比较高。另外,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在双语教学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其最终的落脚点或者说归宿是借助语言这一载体来促进语言之后的民族文化获得更大层面的发展。总之,高职院校在实施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与挖掘本民族地区在双语教学方面的实际诉求,从而更好的制定相关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细则从而为提升今后的高职院校双语教学的目标来进行服务。

二、高职院校双语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作为双语教学的对象,人才的培养方案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与思考方向。在这个方案中,一方面包含着培养什么样的双语人才,另一方面,也包含着培养双语人才的具体实施方案。本文在参考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从两个角度来探讨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从培养方式上来看,可以将学校双语教学与社会双语实践进行很好的结合。在学校双语教学的过程中,主要从基本的理论与方法两方面传授给学生基本的双语技能。在社会双语实践的过程当中,主要充分利用各种科学有效的双语教育资源,在促进学生基本语言技能提升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学生在语言的应用能力与水平方面得到一个更大层面的提升。

其次,在培养渠道上充分依托网络资源。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通过各种网络资源与载体来提升与拓展双语学习者的教育渠道是很多高职院校发展的一个主要特色与趋势。所以高职院校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发挥出其自身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政策层面的优势,不断的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双语人才的培养做出更大的努力。

最后,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要与时俱进。高职院校在双语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的过程当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相应的双语人才的培养方案也应该进行相应的变化。只有将这种变化不断的与时代发展的诉求进行匹配,高职院校才能在今后发展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时才会得迎刃有余。

三、高职院校双语教学课程设置

如果说,高职院校在教学目标及人才培养方案方面的制定,为其今后双语教学的开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并且指明了今后的发展方向,那么在双语教学课程设置方面的调整与实施,则是一个具体的执行过程。两者之间互相影响,在一定条件下还存在着互相制约的问题。所以,高职院校在今后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要尝试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实施。

一方面在课程设置的种类上。双语教学是一个比较复杂、庞大的体系。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最大限度的从课程设置的种类方面来进行满足。这种满足主要是为了实现双语教学多元化的发展需要。多元化需要指出的是除了在双语教学的种类方面进行不断的满足与提升之外,在课程实施的时间、课程实施的资源以及课程的评价体系等方面都要进行必要的调试,从而满足双语教学的发展需要。

另一方面在课程的实施模式上。课程实施模式也就是教学模式需要在借鉴相关的课程研究理论的基础上不断的进行发展与提升。随着学习者对于双语教学学习诉求的变化,相应的课程实施模式也应该进行提升。特别是在当前的信息环境发展的条件下,改善与提高高职院校双语教学课程实施模式已经成为了提升其双语教学品质的题中应有之意。

结语

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中,双语教学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向。本文主要从教学目标、培养方案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来阐释高职院校与双语教学之间的关系,希望对于今后的双语教学水平的提升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杜小平.高职院校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及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0(24)

[2]张敏瑞.高校双语教学的教材建设和使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

[3]姜宏德.论双语教育目标定位中的几个关系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3(04)

[4]张韵君,刘小梅.内涵与模式:双语教学的现实选择[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6(01)

作者简介:田立萍(1988-)女,辽宁省阜新市,大学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

下载论凉山州双语教育“两类模式”的依据和经验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凉山州双语教育“两类模式”的依据和经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双语教育目标定位的几个关系问题

    补充材料一: 论双语教育目标定位的几个关系问题 [摘要] 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基础教育阶段蓬勃兴起的双语教育,是一种以汉、英两种语言为教学媒介语,以培养适应全球化社会发展所需......

    论个性化教育机构的经营模式

    个性化教育机构的经营模式 所谓个性化教育,指通过对被教育对象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分析、测试、考核和诊断,根据社会或未来发展趋势、被教育对象的潜质特征和自我价值倾向以......

    教育生活论视野下新疆双语教育的发展路向

    教育生活论视野下新疆中小学双语教育的发展路向 陈 金 凤② (西南大学 重庆市 400715) 摘要:“积极、稳妥、有效”推进新疆双语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在于树立科学的双语教育发展......

    论“学前双语教育”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论“学前双语教育”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摘要】近年来,对幼儿进行双语教育成为许多幼儿园教育的方向,也是众多教育学者研究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学前双语教育的重要......

    学习洋思模式下的数学教育经验

    学习洋思模式下的数学教育经验 渔渡中学 党文州 洋思教学模式之所以受到教育界的极大关注,就是因为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人......

    卓越背景下工科院校英语双语教学培养模式研究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对目前工科院校双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卓越工程师教育这个大背景下探讨如何创新特色教学模式,把英语教学和学科专业课程教学结合起来,探索适合的双语......

    论艺术设计本科生创业教育教学培养模式改革论文(精选多篇)

    论文关键词:艺术设计;自主创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论文摘要:在全面了解我国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改革专业教学体制,增设创业教育课程,增加教学实践,建立实习基地和创业教......

    【教育新闻】教师教育国际论坛在武汉举办 共论教师培养模式

    【教育新闻】教师教育国际论坛在武汉举办 共论教师培养模式6月16日,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于华中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教师教育国际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隆重举行。 据悉,本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