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第一课时滕艳萍教师用

时间:2019-05-14 14:14: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戏第一课时滕艳萍教师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戏第一课时滕艳萍教师用》。

第一篇:社戏第一课时滕艳萍教师用

乌伊岭区中学语文学案

主备:滕艳萍 审核:张慧芳

七年_____班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2014年4月10 授课时间:2014年5月

16《社戏》第一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的情节。能力目标:训练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学习重难点: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的情节。【知识链接】

1、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2、背景: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的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这部分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3、社戏:指旧时某些地区农村中迎神赛会时演出的戏,用以酬神祈福,一般在庙台或在野外设台演出。“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相当于“村庄”,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归戏”。课文以“看社戏”为中心事件贯穿全文,刻画人物。【导入新课】

童年是人生最纯洁的一方净土,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当我们长大成人后,回忆起童年时,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怀着一种温馨、浪漫的情感,更能体会到那段时光的纯真和美好。一方净土,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陶冶我们的情操。古往今来,总会有一些高尚的灵魂用心向我们浅唱低吟,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亲吻土地。

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呵/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 【自主学习】

A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归省(xǐng)

行辈(háng)惮(dàn)

絮叨(xù dāo)

怠(dài)慢

撺掇(cuān duō)

凫(fú)水

潺潺(chán)

蕴藻(zǎo)

家眷(juàn)

皎(jiǎo)洁

漂渺(miǎo)

纠葛(gé)A2、解释下面词语。

倘:连词。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设。

诚然:副词。有确实的意思。大抵:副词。有大多、多半”的意思,表示对某种情况的基本估计。

怠慢:冷淡。怠:轻慢。慢:态度冷淡。

舒展:原指伸展得开,不蟋缩。本课是舒畅的意思。朦胧:月光不明。

屹立: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屹:山峰高耸的样子。大声读课文,对文章圈点勾画,理清文章的思路,感知文章内容。B3、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

【交流点拨】写“我”十一二岁时来到平桥村后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经历。才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理清文章思路。(分层)【交流点拨】线索:看社戏;

(一)看戏前(1--3):平桥乐土、盼望社戏(二)看戏中(4--30): 月下行船、船头看戏(三)看戏后(31--40):月夜归航、偷豆余波 【合作探究】 【展示质疑】

/ 2 乌伊岭区中学语文学案

主备:滕艳萍 审核:张慧芳

七年_____班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2014年4月10 授课时间:2014年5月

【精讲点拨】 小结:本文以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迷人图画,展示了那里的人情美和风景美。那里的人:聪明、能干、热情好客、纯朴憨厚、无拘无束;那里的景:如诗如画,令人陶醉。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达标测评:同步练习中巩固达标 教学反思:

/ 2

第二篇:3.13《风雨》1课时滕艳萍

乌伊岭区中学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13《风雨》一课时 编制时间:2013 年11月 5日设计人:滕艳萍审核人:张慧芳姓名班级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学习重难点】学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资料准备】1.走近作家作品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简明自然。

2、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

3.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刻画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侧面描写是作家在进行文章或小说写作时所使用的表现手法之一,是描写手法的其中一种。

比如:“那个人好坏,这个人和他一样”。利用的就是侧面描写手法,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或小说更加生动和感人。【教学过程】

【预习检测】

1(A1)给加点字注音。

绒.被撩.起捶.腿偌.大芦.苇栅.栏 槐.树攀附.蜷.曲屋檐.弧.形倏.忽 锥.形蹦.跳刹.那模.样断茎.跌.倒 2.(A2)解释词语

偌大:刹那:

倏忽:蜷曲—————————————【课前预习,感知课文内容】

B1.朗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B2.本文是一篇写散文,请逐段朗读课文找一找:各段都借助了哪些事物来描写风雨?

【课堂自学部分】

B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

C 1.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画出几个描写的句子。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

2、请在文中画出比喻夸张的句子,说说它好在哪里。

3、这篇课文有哪些精彩的细节描写,请你在文中画出,说说它的好处。课堂检测 :

1、填空

《风雨》一文的作者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有长篇小说()()

2、加点字注音

刹那蜷曲偌大倏忽给锥形攀附 ......

【合作探究,体会行文妙处】

D1.有人说结尾有两处写到大雨了,你赞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D2.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文章结尾的节奏和情调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课堂小结】

3、下列各项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落叶冲起一个偌大的蘑菇云长在了空中。

B垂柳全乱了线条„„乱得像麻团一般。C最北边的那间小木屋,木架在吱吱地响着

D几片瓦落下来,像树叶一样斜着飘,却突然就垂直落下,碎成一堆。

师生反思

第三篇:3.12《济南的冬天》1课时滕艳萍

乌伊岭区中学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12课《济南的冬天》第一课时 编制时间: 2013年10.25月授课时间:11.4

设计人:滕艳萍审核人:张慧芳姓名班级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声情并茂,体会声情并茂,体会语言的美点所在。

重点难点:朗读、品读课文,发现并感悟济南的冬之美。借鉴语言大师老舍用心体验美、用笔表现美的技艺。学法指导:

1.先熟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记录疑难问题,再研做导学案。2.规范书写,认真限时、独立完成导学案。知识链接: 1.背景解读

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可见作者是怀着对“故乡”的深情来写的。

2.散文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本文属于抒情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3.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案】

A1一.了解写作背景,掌握文学常识 1.散文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散文,散文和哲理散文,本文属于,散文是。A22.《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原名,字,北京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话剧《》等。他是一位语言大师,他在观察生活、反映生活上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诙谐、幽默的风格,使他的文章独树一帜。二.基础积累

A3 1.给加点的字注意,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济南()镶边()贮蓄()zhù()立水zǎo()真得()算是个宝地暖和()chéng()清宽chǎng()A4 2.形近字组词。

髻()攘()鬃()镶()鬓()嚷()A5 3.解释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在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是个宝地。温晴:

(2)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秀气:(3)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不忍得:

(4)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卧: 三.整体感知

B6请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意,理清作者的思路。

【课堂探究案】 一.文本探究

B71.朗读课文后,先说一说济南的冬天的总体特点是怎样的。

B82.为了说明济南冬天的特点,作者先描写了对济南的总体感受,然后依次选择了济南的哪些景物来表现冬天的特点?

C93.作者对济南的冬天既绘山景,又描水色,那么在这些描写之中渗透了自己怎样的感情呢?

二.语言品析

C10 4.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都很生动,请你从品味中感受它的美妙之处。(1)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赏析提示:从句子的修辞这一角度,写出了济南的什么特点?)

(2)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赏析提示:从动词的妙用角度,写出了济南的什么特点?)

(3)等到快落日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三.拓展延伸

D115.济南的冬天的独特的气候特点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你能通过学过的有关知识解释一下吗?

达标测试:小组互测自主学习案前二题。学习收获:我学到了什么

我有什么地方学习的不好我发言的次数 教学反思:

第四篇:1.2《秋天的怀念》1课时滕艳萍

乌伊岭区中学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第第一单元2课《秋天的怀念》编制时间:2013.9.15

设计人:滕艳萍审核人:张慧芳姓名班级使用时间 :2013.9.17

教学目标

1、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3、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深入文本,圈划、朗读、品味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语句,领悟文中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

2、难点:仔细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作者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资料链接

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地痛心与忍辱负重地照顾自己,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之情。史铁生笔下对亲情的回忆与感悟,让人感觉亲切而意味深长。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本文的主题并不难,但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激发感恩情怀呢?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呢?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在教学中,应以反复朗读为基本立足点,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读出感悟、读出体会,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怀念的情绪。

著名作家史铁生就在秋天里产生了怀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板书课题)解题:由秋天的故事引发的对母亲的怀念。——《秋天的怀念》

二、感知课文

A1、听示范朗读

A2、听完朗读,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脾气的人?

——性情暴躁、脾气暴怒

A3、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我的暴躁?

——(第一段)

师: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会——

生:把眼前的玻璃砸碎;

师: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会——

生:猛地把东西摔向前面的墙壁

师:还有呢,妈妈要他去北海看菊花,他喊着——

生: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

B4、为什么,他的脾气会这么暴躁?

—— 双腿瘫痪。是啊,原来生龙活虎,现在突然坐在轮椅上,自然会脾气暴躁。

三、深入分析

C1、面对这样的儿子,他的母亲又是怎样做的呢?

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悄悄地”——对儿子的理解、体贴“偷偷地”——对儿子的牵挂、关切

“扑过来忍住哭”——坚强、坚韧“好好儿活”——强忍着痛苦,劝儿子要坚强

“抓住我的手”——执着

C2、品读第二段,母亲又是怎样对待儿子、表达对儿子的爱?

“挡在窗前”——怕儿子触景生情

乌伊岭区中学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第第一单元2课《秋天的怀念》编制时间:2013.9.15

设计人:滕艳萍审核人:张慧芳姓名班级使用时间 :2013.9.17

“一会坐下,一会站起”——为儿子愿意看花而产生的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

“央求般的神色”——母亲的执着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细心、体贴

3、母亲此时,自己的情况是怎样的?

——身患绝症儿子瘫痪

【拓展阅读】:“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她自己而不是儿子,可事实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呢,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4、“深受苦楚”的母亲:有没有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有没有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有没有大声呼喊我活着什么劲?

——自己做坚强的母亲让儿子成为坚强的儿子

5、“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朗读描写菊花的句子,找出形容菊花的品质的词语: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淡雅 高洁—— 母亲的写照热烈而深沉——母爱的写照

6、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

• ——母亲带我看花,是对生命的热爱——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

• ——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归纳总结】: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当堂检测同步预习与积累

反思:

第五篇:10《社戏》第一课时教案

10社 戏

创意说明:

《社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作者调动各种感官,从言行写到内心,用比喻、比拟等方法描述了“我”一次看社戏的经历,营造了一种清新、淡雅、快乐、温馨的气氛,让读者感受到农村自由天地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画卷,“我”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以及对自由恬静的农村生活的热爱。课文语言优美,蕴含丰富,作为七年级的学生必须要精心地引导才能有所感悟和理解。

语文学习,无论是语言积累还是情感体验,或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和个性,都必须要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中实现,这是学生学习理解课文的前提。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以让学生看、听、读、说、写等实践活动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个性,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整体把握、合作探究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健康向上、永葆童心的情操。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品析人物品质、体味景物描写的好处,把握文章主题。

2.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师生同读同品。

3.感受畅谈童真童趣,体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学习小说通过语言行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学难点】

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的理解。教法学法:探究、合作、讨论的方法。

教学资源:教参、图片、学生课前查阅与本课有关的资料。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今天,咱们的旅行是到农村去看戏,请翻开书第86页《社戏》。

二、简介作者及课文相关资料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出生于浙江绍兴,外婆家在农村,少年鲁迅常随母亲探省,所以能和农民及孩子亲近,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他的作品中有不少是关于农村和农民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社戏》就是一篇,这是作者41岁时写的反映童年生活的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提炼。小说是一种虚构的作品,但它却有生活的真实性,饱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小说有三大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三、散读课文,整体感知

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要求学生粗读课文的基础上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散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完成字词的积累。(1)正音正字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xù

怠dài

撺掇cuānduo

凫fú

潺chán

蕴藻yùnzǎo

眷juàn

舀yǎo

踱duó

蹿cuān

(旺)相xiàng

撮cuō

楫jí

(2)积累词语

早出晚归

装模装样

不识好歹

2、学生在粗读课文的基础上概括出主要内容: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在平桥村我度过了童年最快乐的时光。

四、再读课文,理清情节

指导学生细读课文,通过圈划一些重要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理清文章情节脉络,把握叙事的详略。

(1)结构层次

文章的中心情节是什么?围绕这~中心事件写了哪些事情?

明确: 小说的中心情节是“看社戏”。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前后还写了一些活动:开头,写随母亲省亲小住平桥村;钓鱼、放牛;平桥村是“我”的乐土。结尾,写六一公公送豆。

看社戏

戏前波折(开端)夏夜行船(发展)船头看戏(发展)月夜归航(高潮、结局)

小组讨论:作者以“社戏”为线索,贯穿全文,那么是按怎样的思路构思全文呢?试找出相关段落。明确: 第一部分(1—4),盼看社戏。

第二部分(5—30),去看社戏。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

第三部分(31—40),怀念社戏。

(2)教学小结

五、作业:

1、巩固生字词。反复诵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阅读鲁迅的作品。

下载社戏第一课时滕艳萍教师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戏第一课时滕艳萍教师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戏》导学案第一课时

    兰州市第二十五中导学案 学科:语文 班级:七年级1—4班 主备人:杨建军 辅备人:张 涌 课题:《社戏》 课 型:导学课 签 阅: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惮、踱、棹、归省、行辈、撺掇、......

    杨艳萍美德教师

    教师美德事迹 21年来,我本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把爱的阳光洒向我的事业,洒向我的学生。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无私奉献;-----虽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却用......

    教师职称个人工作总结 彭艳萍

    申报一级教师职称个人工作总结 安陆市赵棚镇中心小学 彭艳萍 时光荏苒,从2006年参加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资教活动已经有十二年了,这十二年来自己的教育生涯,前四年在初中担任......

    《滕王阁序》学案(第一课时)

    班级 姓名制作人: 石永昌 审核人制作时间:第 周《滕王阁序》学案(第一课时) 一、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 2、 通过反复朗读,领略骈文的神韵之美; 3、 关注“襟”......

    鸿教案第一课时导学案教师用

    《鸿门宴》第一课时学案 【课时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 2、整体感知课文,讲述鸿门宴的经过,理清文章层次 3、积累课文1-2段中重点文言字词,能......

    2010年度资教教师考核鉴定 曾 艳 萍

    个人年度鉴定 本人很荣幸地跨进三岔中学资教已经将近年,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这既让我感到非常光荣,又觉得责任很重大,所以任教期间本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希望能够对得起学生的......

    《滕王阁序》教案第一课时[5篇范文]

    滕王阁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及骈体文的特点。2.学习本文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3.理解文中的典故。 4.掌握“故”“尽”“属”“即”“且......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用

    《草原》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意思。 2. 通过具体的语言,感受草原的景色之美。 3. 知道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