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教版)课堂知识评价(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教版)课堂知识评价(第二单元)黄河颂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澎湃()()
宛转()哺育()....屏zhàng()
狂lán()
山diān()气pî()
2.填空。
⑴组诗《黄河大合唱》的作者是,原名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由
谱曲。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
、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⑵题目“黄河颂”中,“ ”字是关键字。诗人从自然特征、、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河的 的思想感情。
⑶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填写出恰当的动词。
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万丈狂澜;浊流,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 南北两面。3.指出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方法。
⑴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⑵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⑶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⑷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二、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三、本诗可以分几个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四、序曲部分和尾声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五、歌词中哪些内容是来歌颂黄河的?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歌颂的? 最后一课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踱步()字帖()惩罚()气氛()祈祷().....ào()悔 gěng咽()chà()异 wǎn()转 郝sǒu()2.分析下列句中破折号的用法
⑴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⑵„„只向我们做了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⑶“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3.填空。
⑴本文作者是 国作家,课文是在 这一历史背景下创作的。本文是以 为线索安排情节,按照 → → 的顺序展开的。
⑵本文的体裁是,它以刻画 为中心,通过完整的 和 来反映生活。它的情节包括、、、四个部分。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等。
⑶《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生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 和对祖国的,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4.选出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B.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C.„„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D.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好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二、通读全文,说说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并简要概括文章主要的故事情节。
三、小弗郞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有何变化?找出描写其心理变化的语句。
四、通过分析相关描写归纳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本文刻画人物所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这些描写什么作用??
五、都德在本文中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把这一主题表现得深刻动人的?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一、基础知识
1.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艰难(jiān)逼狭(xiá)崎岖(qí)B.境界(jìng)断崖(ái)险峻(jùn)......C.叠岭(diã)魄势(bï)险阻(zŭ)D.旅途(1ŭ)浩荡(dàng)雄健(jiàn)......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泄万里。B.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山路。C.但这种状美的趣味,没有雄键的精神是不能感觉到的。D.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仰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用散文形式写的民族精神颂。
B.课文通篇使用比喻,增强了说理的透辟性、情感的生动性和语言的形象性。
C.课文中作者所说的“趣味”,其实都是经历艰难险阻以后的趣味,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D.课文结尾说:“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这一句告
诉我们:发扬雄健的精神,是时代的需要。这种雄健的精神应该像长江、黄河一样浩浩荡荡,应该有沙漠、山峡阻遏不住,一泻万里的魄势。
二、请结合文章内容和历史背景说说“艰难的国运”是指中国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三、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雄健的国民”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四、文章中“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之间有什么联系?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五、结合文章中的句子,理解比喻句的含义和作用。土地的誓言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炽痛()嗥鸣()镐头()田垄()亘古().....辗着()谰语()丰饶()跳跃()....2.根据拼音写全词语。
斑lán()lán()语 怪dàn()默qì()污huì()阻yì()3.下列句子中没有用到修辞手法的句子是()A. 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
B.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
C.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D.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二、文章的题目是“土地的誓言”,文中的“土地”具有怎样的特点?结合文中语句概括。
三、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找出文中最能打动你的句子或词语,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五、细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1.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泛滥”这个词的确切含义? 2.“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埋葬”这个词的确切含义?
3.怎样理解“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等语句?
4.作者为什么要选取“白桦林”“蒙古驹”“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作为描写对象呢?其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木兰诗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机杼()鞍鞯()胡骑()金柝()策勋()赏赐()......
理云bìn()pâi头()扑shuî()雄 chí()阿zǐ()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愿为市鞍马
市:买 东市买骏马
市:集市 ..B.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 木兰不用尚书郎
不用:不愿做 ...C.朔气传金柝
朔:北方 策勋十二转
策勋:记功 ...D.军书十二卷
十二卷:十二本 赏赐百千强
强:有余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⑶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4.理解性默写。
⑴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繁忙、周密有序地准备情形的句子是: ⑵描写战士矫健雄姿,以及行军迅速的句子是: ⑶描写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句子是: ⑷表现战争旷日持久、激烈悲壮的句子是:
⑸成语“扑朔迷离”源于木兰诗中哪一句诗文,并解释该成语: ⑹表现木兰不慕功名利禄的句子是: 5.指出下列各句中使用的修辞。
⑴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⑵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⑶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⑷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⑸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二、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全诗的各个情节,并说说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三、熟读诗歌,结合具体描写说说你眼中的木兰形象。
四、请说说最后一段的妙处何在?
五、你从《木兰诗》中读到了哪些有关主题思想的信息?
参考答案 黄河颂
一、1. pãngpài wǎn bǔ 障 澜
巅
魄
2.(1)光未然,张光年,冼星海,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2)颂 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热爱和赞美
(3)望 掀起 宛转 结成 奔向 劈成 3.⑴拟人 ⑵对偶 ⑶拟人 反复 ⑷比喻
二、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三、三个部分:序曲、主体、尾声。
四、本诗首尾呼应,但序曲部分重点在“黄河“上,尾声部分重点在“中华儿女”上。
五、望„„(统领后文,形成气势)啊,黄河(反复呼告,文章结构,感情线索)
摇篮(暗喻,发祥地)、屏障(暗喻,指黄河天险)、臂膀(臂膀,暗喻,指众多支流;铁,突出力量)、劈成南北两面(拟人,刚健有力);分别从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保卫着中华民族、激励着中华儿女三个方面进行歌颂。最后一课
一、1.duó tiè chãng fēn qí 懊 哽 诧 宛 叟
2.⑴解释说明 ⑵递进 ⑶表示声音的停顿
3.⑴ 法国 都德
普法战争
“我”的见闻感受
上学路上
上课
下课
(2)小说
人物
故事情节
环境描写
开端
发展
高潮
情节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3)悲愤
热爱
意志
爱国主义精神 4.B
二、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说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重要人物。从故事情节这篇小说可分为课前、上课、下课三部分,也可分为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四部分。
三、从天真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到热爱法语;从无忧无虑的幼稚到热爱祖国;从不懂事、害怕老师到留恋、理解、同情、敬爱老师。小弗郎士心情变化:快乐—激愤──难过──懊悔──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对老师的爱戴。
四、韩麦尔先生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工作的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主要对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和神态进行描写。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特征、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等,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五、都德要表现的是人民丧国失地的悲痛和对侵略者的控诉。他通过对小学师生和村里老百姓的悲伤和痛苦的具体描写,使文章对侵略者的揭露和谴责更深刻有力。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
一、1.A 2.B 3.D
二、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三、第一节、第四节都提到“雄健的精神”,但具体展开则在第五节第三句和第四句中,据此看出“雄健的国民”应具备的品质——“高唱”、“悲壮”、“走过”„„ 指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英勇而自信的精神的人民。
四、艰难的国运造就了一大批真正的猛士,真正的革命者。表现了作者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五、用长江大河比民族生命进程;用扬子江黄河比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用“浩浩荡荡”比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用“曲折回环”“崎岖险阻”比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用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比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用“浊流滚滚,一泻万里”比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比喻的作用:增强说理透辟性、情感生动性和语言形象性。土地的誓言
一、1. chì háo gǎo lǒng gân niǎn lán ráo yuâ 2.斓 谰 诞 契 秽 抑 3.C
二、文中的“土地”是美丽丰饶的,遭受侵略者百般蹂躏的,却又是十分顽强不屈的。
三、“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为了她,我愿„„和耻辱”。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思念故乡,以及愿为故乡而战斗而牺牲的感情。
四、如:1.“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作者将倾诉的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表现出作者对土地母亲般的眷恋和热爱。2.“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默契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日益高涨,总有一天沦丧的土地会回到祖国的怀抱。
五、1.“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这里表现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一发不可收拾。它比用“澎湃„‘涌动’”等词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表达作者极其强烈的思乡之情。2.“埋葬”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飘荡、回响在田垄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出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这里用“埋葬”比“飘荡”、“回响”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3.从表层看,这是写实。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红熟的浆液”“燃烧的洪流”。从深层看。这是虚写。在作者的心中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4.因为这些景物都是东北所特有的,展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感情。木兰诗
一、1.zhù jiān jì
tuî
xūn cì
鬓 辔
朔
雌
姊
2.D
3.略
4.⑴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⑶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⑷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⑸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解释: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⑹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5.⑴复沓 ⑵排比 ⑶夸张 ⑷对偶 ⑸顶真
二、替父从军(详写)——征战沙场(略写)——凯旋受封(详写)——辞官还乡(详写)
原因:①突出木兰孝敬父母、深明大义、勇担重任的性格。②略写战争残酷,详写回乡团聚,隐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木兰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四、用比喻的手法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多年来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五、诗中热情赞扬了木兰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以及端庄从容的风姿。它不仅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风气,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北方人民憎恶长期割据战乱,渴望过和平、安定生活的意愿。它对木兰的讴歌,显然也冲击了封建社会重男轻
女的偏见。
第二篇: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教版)课堂知识评价(第二单元)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教版)课堂知识评价(第二单元)黄河颂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澎湃()()
宛转()哺育()....屏zhàng()
狂lán()
山diān()气pî()
2.填空。
⑴组诗《黄河大合唱》的作者是,原名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由
谱曲。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
、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⑵题目“黄河颂”中,“ ”字是关键字。诗人从自然特征、、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河的 的思想感情。
⑶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填写出恰当的动词。
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万丈狂澜;浊流,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 南北两面。3.指出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方法。
⑴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⑵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⑶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⑷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二、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三、本诗可以分几个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四、序曲部分和尾声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五、歌词中哪些内容是来歌颂黄河的?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歌颂的? 最后一课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踱步()字帖()惩罚()气氛()祈祷().....ào()悔 gěng咽()chà()异 wǎn()转 郝sǒu()2.分析下列句中破折号的用法
⑴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⑵„„只向我们做了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⑶“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3.填空。
⑴本文作者是 国作家,课文是在 这一历史背景下创作的。本文是以 为线索安排情节,按照 → → 的顺序展开的。
⑵本文的体裁是,它以刻画 为中心,通过完整的 和 来反映生活。它的情节包括、、、四个部分。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等。
⑶《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生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 和对祖国的,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
4.选出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B.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C.„„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D.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好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二、通读全文,说说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并简要概括文章主要的故事情节。
三、小弗郞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有何变化?找出描写其心理变化的语句。
四、通过分析相关描写归纳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本文刻画人物所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这些描写什么作用??
五、都德在本文中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把这一主题表现得深刻动人的?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一、基础知识
1.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艰难(jiān)逼狭(xiá)崎岖(qí)B.境界(jìng)断崖(ái)险峻(jùn)......C.叠岭(diã)魄势(bï)险阻(zŭ)D.旅途(1ŭ)浩荡(dàng)雄健(jiàn)......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泄万里。B.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山路。C.但这种状美的趣味,没有雄键的精神是不能感觉到的。D.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仰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用散文形式写的民族精神颂。
B.课文通篇使用比喻,增强了说理的透辟性、情感的生动性和语言的形象性。
C.课文中作者所说的“趣味”,其实都是经历艰难险阻以后的趣味,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D.课文结尾说:“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这一句告诉我们:发扬雄健的精神,是时代的需要。这种雄健的精神应该像长江、黄河一样浩浩荡荡,应该有沙漠、山峡阻遏
不住,一泻万里的魄势。
二、请结合文章内容和历史背景说说“艰难的国运”是指中国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三、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雄健的国民”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四、文章中“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之间有什么联系?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五、结合文章中的句子,理解比喻句的含义和作用。土地的誓言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炽痛()嗥鸣()镐头()田垄()亘古().....辗着()谰语()丰饶()跳跃()....2.根据拼音写全词语。
斑lán()lán()语 怪dàn()默qì()污huì()阻yì()3.下列句子中没有用到修辞手法的句子是()A. 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
B.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
C.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D.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二、文章的题目是“土地的誓言”,文中的“土地”具有怎样的特点?结合文中语句概括。
三、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找出文中最能打动你的句子或词语,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五、细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1.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泛滥”这个词的确切含义? 2.“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埋葬”这个词的确切含义?
3.怎样理解“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等语句?
4.作者为什么要选取“白桦林”“蒙古驹”“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作为描写对象呢?其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木兰诗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机杼()鞍鞯()胡骑()金柝()策勋()赏赐()......理云bìn()pâi头()扑shuî()雄 chí()阿zǐ()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愿为市鞍马
市:买 东市买骏马
市:集市 ..B.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 木兰不用尚书郎
不用:不愿做 ...C.朔气传金柝
朔:北方 策勋十二转
策勋:记功 ...D.军书十二卷
十二卷:十二本 赏赐百千强
强:有余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⑶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4.理解性默写。
⑴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繁忙、周密有序地准备情形的句子是:
⑵描写战士矫健雄姿,以及行军迅速的句子是: ⑶描写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句子是: ⑷表现战争旷日持久、激烈悲壮的句子是:
⑸成语“扑朔迷离”源于木兰诗中哪一句诗文,并解释该成语: ⑹表现木兰不慕功名利禄的句子是: 5.指出下列各句中使用的修辞。
⑴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⑵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⑶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⑷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⑸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二、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全诗的各个情节,并说说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三、熟读诗歌,结合具体描写说说你眼中的木兰形象。
四、请说说最后一段的妙处何在?
五、你从《木兰诗》中读到了哪些有关主题思想的信息?
参考答案 黄河颂
一、1. pãngpài wǎn bǔ 障 澜 巅
魄
2.(1)光未然,张光年,冼星海,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2)颂 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热爱和赞美
(3)望 掀起 宛转 结成 奔向 劈成 3.⑴拟人 ⑵对偶 ⑶拟人 反复 ⑷比喻
二、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三、三个部分:序曲、主体、尾声。
四、本诗首尾呼应,但序曲部分重点在“黄河“上,尾声部分重点在“中华儿女”上。
五、望„„(统领后文,形成气势)啊,黄河(反复呼告,文章结构,感情线索)
摇篮(暗喻,发祥地)、屏障(暗喻,指黄河天险)、臂膀(臂膀,暗喻,指众多支流;铁,突出力量)、劈成南北两面(拟人,刚健有力);分别从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保卫着中华民族、激励着中华儿女三个方面进行歌颂。最后一课
一、1.duó tiè chãng fēn qí 懊 哽 诧 宛 叟
2.⑴解释说明 ⑵递进 ⑶表示声音的停顿
3.⑴ 法国 都德
普法战争
“我”的见闻感受
上学路上
上课
下课
(2)小说
人物
故事情节
环境描写
开端
发展
高潮
情节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3)悲愤
热爱
意志
爱国主义精神 4.B
二、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说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重要人物。从故事情节这篇小说可分为课前、上课、下课三部分,也可分为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四部分。
三、从天真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到热爱法语;从无忧无虑的幼稚到热爱祖国;从不懂事、害怕老师到留恋、理解、同情、敬爱老师。小弗郎士心情变化:快乐—激愤──难过──懊悔──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对老师的爱戴。
四、韩麦尔先生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工作的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主要对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和神态进行描写。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特征、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等,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五、都德要表现的是人民丧国失地的悲痛和对侵略者的控诉。他通过对小学师生和村里老百姓的悲伤和痛苦的具体描写,使文章对侵略者的揭露和谴责更深刻有力。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
一、1.A 2.B 3.D
二、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具体展开则在第五节第三句和第四句中,据此看出“雄健的国民”应具备的品质——“高唱”、“悲壮”、“走过”„„ 指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英勇而自信的精神的人民。
四、艰难的国运造就了一大批真正的猛士,真正的革命者。表现了作者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五、用长江大河比民族生命进程;用扬子江黄河比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用“浩浩荡荡”比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用“曲折回环”“崎岖险阻”比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用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比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用“浊流滚滚,一泻万里”比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比喻的作用:增强说理透辟性、情感生动性和语言形象性。土地的誓言
一、1. chì háo gǎo lǒng gân niǎn lán ráo yuâ 2.斓 谰 诞 契 秽 抑 3.C
二、文中的“土地”是美丽丰饶的,遭受侵略者百般蹂躏的,却又是十分顽强不屈的。
三、“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为了她,我愿„„和耻辱”。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思念故乡,以及愿为故乡而战斗而牺牲的感情。
四、如:1.“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作者将倾诉的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表现出作者对土地母亲般的眷恋和热爱。2.“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默契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日益高涨,总有一天沦丧的土地会回到祖国的怀抱。
五、1.“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这里表现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一发不可收拾。它比用“澎湃„‘涌动’”等词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表达作者极其强烈的思乡之情。2.“埋葬”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飘荡、回响在田垄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出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这里用“埋葬”比“飘荡”、“回响”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3.从表层看,这是写实。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红熟的浆液”“燃烧的洪流”。从深层看。这是虚写。在作者的心中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4.因为这些景物都是东北所特有的,展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感情。木兰诗
一、1.zhù jiān jì
tuî
xūn cì
鬓 辔
朔
雌
姊
2.D
3.略
4.⑴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⑶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⑷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⑸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解释: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⑹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5.⑴复沓 ⑵排比 ⑶夸张 ⑷对偶 ⑸顶真
二、替父从军(详写)——征战沙场(略写)——凯旋受封(详写)——辞官还乡(详写)
原因:①突出木兰孝敬父母、深明大义、勇担重任的性格。②略写战争残酷,详写回乡团聚,隐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木兰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四、用比喻的手法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多年来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五、诗中热情赞扬了木兰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以及端庄从容的风姿。它不仅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风气,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北方人民憎恶长期割据战乱,渴望过和平、安定生活的意愿。它对木兰的讴歌,显然也冲击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偏见。
第三篇:人教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年,隋朝灭掉陈统一南北。
3.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大运河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但隋炀帝滥用民力,也造成百姓的困苦。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7.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第2课 “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2.如何评价唐太宗?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合并州县;注重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任命房玄龄和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完善科举制;注意加强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3.“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是唐太宗说的。唐太宗对君与民的关系比喻为: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承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他为何会产生这一认识? 因为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从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为此,在他执政后,采取了哪些缓和君民关系的措施? 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提倡节俭,革除弊政;重用人才,虚心纳谏。
4.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则天。她继续发展生产、选拔贤才,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5.由武则天提拔,被唐玄宗任命为宰相的名臣是姚崇。第3课 “开元盛世”
1.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2.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3.唐朝时期,全国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4.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5.“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⑴有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统治的基础⑵玄宗励精图治:任用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把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烧毁珠玉锦绣、不用奢侈物品。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1.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始于隋文帝时。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2.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
3.实行科举制,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发展,读书风气盛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利于唐诗的繁荣。明清的科举制改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人的实际能力,使科举考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才智。科举制在我国延续了1300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废除。
4.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1.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政府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2.吐蕃:今天藏族的祖先。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首领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
3.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4.8世纪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成为“和同为一家”了。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1.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他专心翻译佛经,写成《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古代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唐太宗时)
2.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
3.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特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4.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唐代我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世界上的强盛国家;采取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发达的海路交通。第7课
灿烂的隋唐文化
(一)1.隋唐时期,我国取得的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成就:(1)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修建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早七百年。(2)唐都长安规划整齐,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3)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雕版印刷术。唐朝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2.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毕生心血写成《千金方》,被后世尊称为“药王”。3.唐代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诗人当推李白和杜甫。李白的诗的风格:雄奇飘逸,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人称“诗仙”。《蜀道难》。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诗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细腻,感情真挚动人,富有现代主义精神。诗的内容多位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后人称他为“诗圣”,称他的诗为“诗史”。代表作“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第8课
灿烂的隋唐文化
(二)1.书法:颜真卿、柳公权。“颜体”、“柳体”、“颜筋柳骨”。
绘画: 阎立本、吴道子。
2.石窟艺术在隋唐时期大为发展,最著名的是坐落在今天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
3.以唐人为例,简述衣食住行和一天的生活:我是生活在开元年间的一位四川农民。我的稻田因为用了育秧移植方法,用世界最先进的曲辕犁耕地,用筒车灌溉,今年获得了大丰收。我拿着铜板来到成都,买了城里人都喝的茶,在饭铺里歇了一会儿。几个贵妇人从这里经过,她们的衣服好漂亮啊!花团锦簇,大红大紫的颜色。还有几个吐蕃来的人,可能是去长安经过这里吧。听说以前我们有个文成公主嫁给他们的赞普了。天要黑了,市要散了,我就赶快回家了。第9课
民族政权的并立时代
1.10世纪初,契丹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2.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3.12世纪初期,女真的杰出首领阿骨打起兵抗辽,在会宁称帝建立金,后迁都燕京,改为中都。
4.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5.宋辽议和,辽撤兵,宋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辽宋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6.1127年金灭北宋。同年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史称南宋。(靖康之耻)7.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堰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
8.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1)北宋时辽宋议和,订立澶渊之盟。(2)宋与西夏连年交战后议和,西夏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3)南宋时,宋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至此形成宋金南北对峙局面。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1.1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1)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2)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
2.宋代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是重要的粮仓。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茶树的栽培在江南的丘陵地区。
3.北宋时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的丝绸产量高,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江浙。从海南岛兴起的棉纺织业,南宋时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4.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5.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是临安,它的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48.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6.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7.简述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1)南方农业有较大发展。水稻跃居宋朝粮食作物首位。棉花种植地推广到长江流域。茶树栽培也有很大发展。(2)南方手工业兴旺。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织业在南宋时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宋朝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3)南方手工业繁荣,有开封、杭州等商业都市,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1.北宋初年,普通百姓只穿黑白两色的衣服。由于士大夫的提倡,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
2.北宋的肉食中以羊为多;南宋吃鱼多。宋代时,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
3.宋人:我是北宋时期的一个农民,生活在东京郊外。有一天我去东京城逛了逛。我的黑麻布衣服在衣饰华美的城里人当中是多么寒酸啊。街边的店铺里传来了烤羊肉的香味,罐子里的冷饮也令人垂涎。可惜买不起啊!于是喝了几口粗茶,买了几个包子充饥。城里人住的房子真漂亮!瓦房、四合院,官员的房子更是像花园。而我还住在低矮的茅草屋里。在街上,有钱的人或赶牛车或骑驴,我还要注意为官员的轿子闪道。前面好热闹啊!瓦子的勾栏里,有说书的、卖唱的、玩杂技的,看的我眼花缭乱。我买了一块布,等过元旦的时候给老婆做件衣服。
4.今天的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最为重视。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1.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他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
2.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体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3.元统一的进步性和文天祥抗元是否矛盾?答:
1、元统一是进步的。
2、元统一过程中对南宋发动战争,使南宋境内汉族人民遭受残酷的屠杀和压迫,导致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3、文天祥反抗的是蒙古贵族的民族压迫,是正义行为。抗元失败后,又表现出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气节,理应受到后人的敬仰和纪念。
4、因此,我们肯定文天祥抗元,并不否定元统一的进步性,只是二者的角度不同。
4.元朝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意大利旅行家马克可•波罗的著作《马克可。波罗行纪》。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5.元朝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还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
(一)1.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①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它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15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比我国晚约四百年。②指南针是我国人民的伟大发明,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海外贸易发达,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③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④我国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沈括的科学成就有《梦溪笔谈》、创制“十二气历”。⑤我国元朝时的著名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郭守敬的科学成就有《授时历》测定一年与现在公历的公历基本相同,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约三百年。
第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
(二)1.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2.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宋代主要文学形式。北宋文学家苏轼气势豪迈,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两宋之交的女词人,词风委婉,感情真挚,格外清新自然。南宋辛弃疾,把词的豪放发扬光大,他的词里经常表达对山河分裂的悲痛。3.元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元杂剧作家重最负盛名的是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4.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家是郭熙;李公麟人称“宋画第一”;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元代最著名的画家是赵孟頫 的作品《秋郊饮马图》被称为“神品”。
5.宋朝书法以行书为主。人称“宋四家”指苏轼、黄庭坚、米芾(fu)、蔡襄。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1.1368年初,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都南京,他就是明太祖。
2.明朝前期加强君主专权制的措施:(1)政治方面:①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②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③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加强对臣民的监督;④迁都北京,加强对北方的控制;⑤执行削藩政策。(2)文化方面:采取八股取士,从思想上控制知识分子。
3.明清加强专制措施:⑴明朝废除了宰相制度,设厂卫特务机构,⑵清朝增设了军机处(雍正),(3)通过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的推行,加强了思想控制,也严重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4.燕王朱棣,打出“靖难”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称帝。迁都北京,以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1.郑和下西洋(1)目的:为了加强和海外各国的联系。(2)时间:明朝前期明成祖(朱棣)在1405——1433年。(3)功绩: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4)意义(作用):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航海家。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2.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在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怀抱。第17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
1.明朝后期,女真的杰出首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为金,史称后金。迁都沈阳,后改称盛京。70、皇太极继承汗位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清”。1644年迁都北京,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2.清君主集权强化的表现:军机处、文字狱 第18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1.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有:明朝戚继光肃清了倭寇(日本)的骚扰;清初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收复台湾;康熙率清军两次出兵雅克萨打败沙俄侵略军,并签署了《尼布楚条约》保卫了东北边境。
2.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3.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建城堡。康熙帝命令清军水陆并进,击毙在雅克萨的侵略军头目。
4.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这个条约解决了中俄两国的东段问题。第19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顺治帝接见西藏的佛教首领**五世赐予“**喇嘛”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个位西藏佛教首领为“**额尔德尼”的封号。
2.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和**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
3.乾隆帝时下令调兵讨伐回部上层贵族小和卓与大和卓。清朝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对整个新疆地区进行管辖、设置哨所,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4.1771年初英勇的土尔扈特部,在杰出的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毅然踏上了回归祖国的征途。清朝伊犁将军和乾隆帝先后接见了渥巴锡并妥善安置了土尔扈特部众。土尔扈特部的回归,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5.清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措施有: 18世纪中期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叛乱;在伊犁等地设立将军,使清朝中央加强对新疆等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清朝中央政府对**、**进行册封;1727年,清朝设立驻藏大臣同**、**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6.清朝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南至南海诸屿。清朝疆域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1.明代从外国引进的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在不少地方推广种植。
2.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南京在清朝时后来居上。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瓷畅销海内外。
3.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贸易城市。
4.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许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他们开设机房,雇佣机工进行生产,出现了“机房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5.(1)清朝前期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2)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是:第一:清朝统治者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第二: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主要地位,统治者认为天朝的物产丰盈,无须同外国互通无关。第三: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外国商人和沿海人民往来会滋扰生事,威胁其统治。(3)闭关锁国造成的危害: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手工业的进步和发展;清政府看不到世界形势发展变化,不能同外国进行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交流,中国在世界上逐步落伍了。
6.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清朝统一台湾以后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其它港口。第21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一)1.北京城的构造:有三重,由外往里,依次是,京 2.城、皇城和宫城(旧称紫禁城现叫故宫)。
3.为了防范蒙古骑兵南下侵犯,明朝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蜿蜓六千余公里,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我们现在见到的长城就是明朝时修筑的。
4.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写的一部总结性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明朝末年,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写了一部《天工开物》总结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徐光启关于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欧洲的水利技术的著作《农政全书》。第22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二)1.明朝时期小说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同时代施耐庵的《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明朝中期吴承恩的《西游记》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清朝曹雪芹的《红楼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地位。2.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代表作《牡丹亭》。清朝中后期以徽剧、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了其它剧种的一曲调和表演方法,在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3.明朝书法家董其昌的作品兼有“颜骨赵姿”之美。明末画家徐渭的作品《墨葡萄图》、清朝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兰竹图》、东洪绶《西厢记》画的插图。
第四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欲扬先抑
梁园区王楼乡第二初级中学 :联系方式: ***
《欲扬先抑》教案
薛丹丹
欲扬先抑
梁园区王楼乡第二初级中学 薛丹丹 ***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让学生学会精读、略读、浏览、跳读等多种阅读方法。
2、通过《阿长与<山海经>》、《蝉》、《冯谖客孟尝君》几篇文章开展群文阅读课,感受欲扬先抑的不同角度,从而学会运用。教学重难点:
通过同一主题的几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蝉》、《冯谖客孟尝君》开展群文比较阅读,感受欲扬先抑的不同角度,从而学会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法、交流探究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清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纪晓岚吗?今天我们先讲一个跟他有关的故事,有一天,纪晓岚的一个朋友的老母亲过生日,请纪晓岚作诗祝寿,他稍作思索,提笔写道:“这个婆娘不是人”,四座宾客都吓了一大跳,正当人们满怀疑虑的时候.他不慌不忙写道:“九天仙女下凡尘”,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谁知纪晓岚又写下第三句“生下儿子是个贼”,这次四座宾客又不敢言语,哪知纪晓岚又从容地写了第四句:“偷得蟠桃奉慈亲。”宾客立马鼓掌叫好。大家觉得这首诗写得好吗?
二十八个字的祝寿诗,写得一波三折,让人忽惊忽喜,妙不可言,同学们,这种写法叫什么?(欲扬先抑)
同学们在平时的作文练习中运用过吗?那就请同学们认真上好这节课,也许等会儿你就会用了呢?接下来,让我们先从几篇文章感受一下这种写作手法的妙处。
二、赏析《阿长与<山海经>》欲扬先抑的写法
我们刚刚学过《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这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凝聚着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现在请同学们再次快速阅读这篇文章。
(一)思考:童年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态度有没有变化? 前:不大佩服他,不喜欢
后:充满敬意,喜欢、热爱,感激。这种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 长妈妈不识字,又没有钱,但为了“我”,肯花时间去寻找,并花钱买来《山海经》,“我”不胜感激。
(二)《阿长与<山海经>》欲扬先抑手法的解析
1、作者想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主题:赞美长妈妈的善良、朴实、真诚、有爱心,对长妈妈真切的思念与热爱。
2、但是在赞美长妈妈之前,作者却用了大量文字“抑”长妈妈,我们具体来看一下,是怎么抑的呢? 抑:①常喜欢切切察察②限制我的行动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且睡相不雅 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⑤讲长毛故事⑥谋害我的隐鼠
叙事(要抑的充分,最好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描写:外貌(“黄胖而矮”“生得不好看,况且颈子上还有许多灸疮疤”)
动作(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
语言(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的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
神态(惶急)
写出了一个粗俗、烦琐、愚昧、迷信的长妈妈。
3、作者本想赞美长妈妈,却用了大量篇幅来写长妈妈的“不好”?请你说一说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用反差震撼心灵,突出主题,让人对长妈妈产生更深的敬意。
三、赏析《蝉》欲扬先抑的写法
(一)请同学们自读文章,思考作者对蝉的感情前后有什么变化? 明确:
前:“烦”(“近月来,窗外蝉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结尾说“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后:“宽恕”
这种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 这种变化是在“后来拾得一只病蝉,听朋友说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时,作者理解了蝉的生命意义,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珍惜生命的每一天,好好创造它的价值。
(二)《蝉》赏析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
1、作者想表达的主题是什么?赞扬蝉的生命意义。
2、为了突出主题,作者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作者具体是怎么“抑”蝉的? ①蝉烦人的聒噪②病蝉的弱小,微不足道 描写:声音、体态
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让人恍然大悟,对蝉产生了更深的敬意。
四、赏析《冯谖客孟尝君》欲扬先抑的写法
(一)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冯谖客孟尝君》原文和译文,思考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赞美冯谖非凡的才能,为孟尝君经营“三窟”。
(二)在赞美之前,作者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咱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作者具体是从哪些方面抑冯谖的?
冯谖一而再、再而三的弹铗而歌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
描写:语言(冯谖既无爱好,又无能耐,还爱发牢骚,不断地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
薛地收债
叙述(具体事例,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作用:作者把他贬抑到最低处,这些内容都是为后来赞美冯谖作铺垫,给人更强烈的对比效果。
五、比较阅读,掌握技巧
请同学们跳读这几篇文章“抑”的部分,比较这几篇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抑”和“扬”的? 讨论交流:
阿长与《山海经》抑:事件、外貌、动作、语言、神态 扬:善良、朴实、真诚 蝉 抑:声音、体态 扬:生命意义 冯谖客孟尝君 抑:语言 扬:非凡才能 总:抑:外貌、语言、心理、动作、具体的事件 扬:精神、品质 注意:
1、要抑的充分,最好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
2、作者在构思与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抑扬前后应具有对照性,而且大多是采用相反对立的形式构成对照。
3、对于抑扬两者,不可等量齐观,而是应该重在后扬。抑,起的是衬垫作用。这里的分量要掌握好,不能抑得过轻,也不能抑得过重。
六、猜猜前半篇
(一)伯父从台湾归来
文章:……十多天过去了;伯父要走了,我彻底失望了。我勉强地随着爸爸到车站去送行。在车站上,伯父再三叮嘱爸爸:“我走后,你赶紧把设备添置起来,有什么情况及时写信告诉我。至于那小学校,应该多添点电化教具和运动器材。”听到这些,我一下子呆住了,伯父的形象顿时在我眼前高大起来,回家的路上,爸爸告诉我,伯父这次带回一笔钱,想在村里办两个加工厂,还想资助一所小学。他觉得别的番客为故乡做了不少事,而自己常常感到内疚。
啊,伯父,你给我,给乡亲们带来了最好的礼物。我转身想再望一下伯父,可汽车已消失在大路尽头。伯父,我等着你再回故乡。
思考: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猜猜前半篇是什么?要是让你写,你会从哪些方面抑伯父?
学生自由设计、回答(吝啬……)展示前半篇
(二)阿麻的故事
文章:……阿麻终于死了,死在小石桥落成的那一天。一阵爆竹声后,镇长说话了。他没说多少话,后来他说:“这座小石桥是阿麻把摆渡的分分角角积攒起来造的。阿麻很早就知道他得了癌,但他一直没有说出来。临死时,阿麻还念念不忘镇上的人,他希望镇上的人们能原谅他,阿麻摆渡收费这么贵,都是为了我们这个镇哪!”镇长说着说着,哭了,镇里的许多大人也开始抽泣,就连我们这些小孩子也觉得眼眶湿湿的。唉,阿麻,我们竟误解了他!
后来,不知哪位能工巧匠在小石桥上雕了阿麻的半身像,这样,阿麻便可每天目送着镇上的孩子高高兴兴去上学,大人喜气洋洋去城里办事了。思考:猜猜前半篇是什么?要是让你写,你会从哪些方面抑阿麻? 学生自由设计、回答(坐船要钱……)展示前半篇
七、学会运用,轻松小练笔
同学们,现在我们知道,欲扬先抑就是想要赞美一个人,但在 赞美之前要先对他进行批评。现在我们尝试一下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一个人物,说说你身边人的变化。可以通过对他外貌、语言、心理、行动等方面的描写,来体现他的变化,50至100字。
朗读学生的小练笔作文。
八、推荐文章 《范爱农》(鲁迅)《托尔斯泰》(茨威格)《母鸡》(老舍)
九、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几篇文章比较阅读,从不同角度领略了欲扬先抑这种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并学会了初步运用,希望同学们在课下继续练习,以达到运用娴熟的地步。
十、板书设计
欲扬先抑
阿长与《山海经》 抑:事件、外貌、动作、语言 扬:善良、朴实、真诚 蝉 抑:声音、体态 扬:生命意义 冯谖客孟尝君 抑:语言 扬:非凡才能 总:抑:外貌、语言、心理、动作、具体的事件 扬:精神、品质 反思:本节课我设计了快速浏览、比较阅读、跳读等多种阅读形式,在具体的内容指引下,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阅读方法,同时穿插说和写的内容,让学生多角度理解欲扬先抑这个主题,学会运用,又培养了读写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积极学习,尝试群文阅读教学,争取快速取得进步。
第五篇: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目录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目录
第一单元
1、*石榴(郭沫若)
2、海燕(郑振铎)
3、白鹅(丰子恺)
4、*鹤群(江口涣)
口语交际——推选奥运会吉祥物写作——写一篇状物的文章
第二单元
5、鲁迅自传(鲁迅)
6、毛泽东的少年时代(埃德加?斯诺)
7、*第一千个球(贝利)
8、*少年爱因斯坦(王滨等)
口语交际——自荐担当志愿者写字——写传记
综合性学习——为本地人物立传
第三单元
9、骆驼寻宝记(陈伯吹)
10、地毯下的尘土(莫德?林赛)
11、*巨人和孩子(王尔德)
12、*蟋蟀在时报广场(塞尔登)
口语交际——童话故事接龙写作——续写《蟋蟀在时报广场》
综合性学习——文学采风
第四单元
13、我爱这土地(艾青)
14、乡愁(余光中)
15、*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何其芳)
16、*纸船(泰戈尔)
口语交际——沟通:与家长进行一次对话写作——仿写诗歌
写字——常用独体字的书写训练
第五单元
17、苏州园林(叶圣陶)
18、桥梁远景图(茅以升)
19、*洲际导弹自述(朱毅麟)20、*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王晓雨)口语交际——交流科技信息写作——说明事物
综合性学习——主题探究学习:桥
第六单元
21、*黔之驴(柳宗元)
22、陋室铭(刘禹锡)
23、爱莲说(周敦颐)
24、*口技(林嗣环)
25、诗词五首
饮酒?结庐在人境(陶渊明)次北固山下(王湾)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雁门太守行(李贺)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口语交际——给编创人员出点子写作——编写寓言
写字——常用偏旁及例字的书写训练
第七单元
26、强项令(范晔)
27、包拯(脱脱)
28、*岳飞(毕沅)
29、*《列子》二则杞人忧天杨布打狗
30、诗词五首
迢迢牵牛星渡荆门送别(李白)春望(杜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辛弃疾)
口语交际——讨论写作——解读一篇寓言
附录一 名著引读
(二)附录二 语法知识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