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婚姻法中的夫妻财产关系

时间:2019-05-14 15:12: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文-婚姻法中的夫妻财产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文-婚姻法中的夫妻财产关系》。

第一篇:论文-婚姻法中的夫妻财产关系

婚姻法中的夫妻财产关系

摘要:婚姻是为当时社会制度所确认的,男女两性互为配偶的结合。夫妻是男女双方以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依法结合的伴侣。男女因结婚而成为夫妻,双方具有特定的身份。

关键词:

夫妻财产关系是指由夫妻在家庭财产方面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男女双方因结婚产生了夫妻人身关系,也随之产生了夫妻财产关系。人身关系所引起的直接体现一定经济内容的财产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主要包括夫妻财产制、夫妻间相互抚养的权利及义务、夫妻遗产继承权。这种财产关系也只能因结婚而发生,因配偶死亡或离婚而终止。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夫妻财产关系规定差异很大。中国实行男女平等的社会主义夫妻财产关系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中国夫妻财产关系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夫妻财产制

夫妻财产制又称婚姻财产制,是指规定夫妻财产关系的法律制度。而夫妻财产指的是婚姻关系存续期向夫妻婚前财产和婚后所得财产的所有权制度。包括财产的归属、使用、收益、处分以及家庭生活费用的负担,夫妻债务的清偿,婚姻终止时夫妻财产的清算和分割等内容。我国现行夫妻财产制是法定财产制与约定财产制相结合。

1、夫妻法定财产制

法定财产制是指夫妻在婚前和婚后均为就夫妻财产关系作出约定,或所作约定无效时,以法律规定而直接适用的夫妻财产制。我国现行《婚姻法》第17条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

(一)工资、奖金;

(二)生产经营的收益;

(三)知识产权的收益;

(四)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但本法第十八条第3项规定的除外;

(五)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可见,我国的法定财产制是婚后所得共同制,它是指夫妻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依法归夫妻共同所有的财产。它具有的特征:①夫妻共同财产的所有权必须是具有合法婚姻关系的夫妻双方。无效婚姻、非法同居或通奸的男女不能作为夫妻共同财产的所有权人。②夫妻共同财产必须为夫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或双方所得的合法财产。夫妻的共同财产所有权开始于婚姻关系成立之日,消灭于夫妻关系终止之时。所以,除双方另有约定或法律另有规定属于个人特有财产以外,任何一方的合法所得均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有一案例:宋某与王某结婚已15年,15年来,王某任劳任怨,将家务事全部揽到自己身上,一心帮扶丈夫的小说创作事业,故宋某在小说创作方面小有成就曾先后出版过三部长篇小说。不料,时至今日,宋某却以性格不合为由起诉与王某离婚。对于离婚,王某也表示同意。但宋某又有一篇长篇小说已完稿,且正在与出版部门洽谈出版事宜。王某认为其中同样凝聚着她的心血,其著作权张某也应该分享。王某能否分享丈夫的著作权?笔者认为:“著作权”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作者对作品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包括署名权等人身方面的权利和取得稿酬等财产方面的权利。人身方面的权利只能由作者专有,妻子不能分享。但是根据我国婚姻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知识产权收益,归夫妻共同所有。妻子完全可以分享丈夫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利。但是,由于该小说现在尚未出版,稿酬收益尚不确定,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若干具体意见》第十五条的规定:“离婚时一方尚未取得经济利益的知识产权,归一方所有。在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另一方适当照顾。”据此,王某同样无权分享其财产权益,但在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王某有权要求法院给予适当照顾。

夫妻对共同财产权的行使。夫妻共同财产的性质是共同共有,就是说夫妻双方对共同财产平等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任何一方不得以对方没有收入或收入少等为借口妨碍甚至剥夺他方对共同财产享有的权利。这其中处分权是所有权中最重要的权能。如2001年《婚姻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对共享财产的处分双方应当相互协商,意见统一后再进行,未经双方同意,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处理。有一案例:李男与孙女2001年结婚,2002年生一女孩取名李丹(化名)。2004年男方在个体经营中认识了赵女后很快发展为情人关系。2005年李男为赵女花80万元购一房产,房产证办在赵女名下,2006年李男与赵女生一女取名李丽(化名)。2007年李男患病身亡,留下遗书表示将个人财产80万元赠与赵女。孙女清查其与李男的共同财产为320万,在清查中发现了李男为赵女花80万买的房产,孙女于是起诉赵女要求其交出房产。而赵女和李丽起诉孙女和李丹要求分割李男的遗产。究竟法院应该支持哪一方的起诉请求呢?根据我国现行的《婚姻法》,夫妻在处理共同财产方面的权利是平等的,其权利的行使应采用协商一致的原则,每个人在共有关系存续期间擅自处分共有财产是无效的。所以,李男与孙女在婚姻存续期间的财产为夫妻共同财产,李男擅自为赵女购房系无效民事行为。这样,两人的共同财产的400万元。但李男的死亡导致夫妻共同财产的解体分化,也就是说,这400万元财产中有一半即200万元是李男的,李男有权利遗嘱处分个人财产,其意思表示真实且不损害任何人的利益,所以遗嘱赠赵女80万元合法有效。另外,李丽作为非婚生女应与婚生女一样受法律保护,所以孙女、李丹和李丽系同一顺序的继承人。

夫妻个人特有财产是指夫妻婚前个人享有的财产和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并依法应归夫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我国2001年婚姻法第一次明确规定夫妻个人特有财产制度,具有重要意义。这主要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财产日益丰富,家庭财产关系和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夫妻财产关系出现多元化的趋势,这与个人身份、生活、劳动不可分割的财产内容收益增多有一定的影响。设立夫妻个人特有财产制度,有利于维护夫妻合法的财产收益,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家庭财产法律制度,另外,规定夫妻个人财产制,有利于在审判实践中明确共同财产和个人财产的界限,在处理夫妻对财产权益争议时,有法可依,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益。根据2001年《婚姻法》第18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夫妻一方的财产:

(一)一方婚姻前财产。它是指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成立之前已经享有所有权的财产。即包括一方享有单独所有权的财产,也包括与他人共同享有所有权的财产。

(二)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和生活补助费等费用;这里面指的是夫妻一方依据《民法通则》第119条的规定,当身体受到伤害时,侵害人应当赔偿的医疗费、残废者生活补助费,这些费用与个人的人身密不可分,应当归受到侵害的个人享有。

(三)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所有,应当严格执行遗嘱,认定财产归一方所有。如果赠与人在赠与合同中指明将财产赠与给夫或妻一方,同所赠与的财产就应当属于夫或妻一方所有。据资料载:2000年12月郑某(男)与秦某结婚。婚后郑某的姑姑送给郑某一架钢琴。但郑某不喜欢音乐,从来未动过钢琴。秦某经常弹奏钢琴。秦某认为丈夫缺少情趣、不懂得生活。而郑某认为秦某太现代,不是理想中的妻子。双方最终协议离婚。对离婚及其他财产的处理均无争议,但双方对结婚之一后郑某姑姑送给郑某的价值一万元的钢琴归属产生分歧。秦某认为这架钢琴尽管是郑某姑姑给郑某的,但是在婚后给的,所以应视为夫妻共同财产平等分割。郑某认为尽管钢琴是在婚后取得的,但是钢琴是姑姑赠与自己的,所以应属个人财产,秦某无权分割。笔者认为:根据《婚姻法》的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并界定了共同财产的范畴,包括一方或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接受赠与的财产。当然如果赠与人在赠与合同中明确表示只归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就应归一方所有。本案郑某的姑姑未明确将钢琴只是赠与郑某,所以钢琴应视为夫妻共同财产。根据《婚姻法》规定,在分割财产时,应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和有利于生产及生活的原则,钢琴归秦某所有较为妥当。当然秦某应给予郑某一定价值的补偿。

(四)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好衣物、帽、化妆品等,但贵重金银首饰不属于生活用品,不是一方特有的财产。

(五)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是指比如一方获得的有纪念意义的奖章、奖品等。

2、夫妻约定财产制

夫妻约定财产制是指法律允许双方以协议之方式,对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所有权的归属、使用、收益和处分的事项作出的约定,以排除法定共同财产制适用的制度。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及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趋提高,公民财产的日益丰富,夫妻要求用文件形式处理双方财产是很正常的,另一方面,随着婚姻问题上的封建观念不断破除,离婚不再是悲剧,也不是丑事,离婚案逐渐增多,再婚夫妻特别是老年人再婚也随之增加。据资料提供:再婚夫妻进行财产约定的约占现有约定财产制夫妻比例的29%,涉外婚姻和港澳台婚姻也不断增多,法律允许夫妻对财产问题进行约定,可以照顾到这方面的各种复杂情况。有利于保护这部分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我国2001年《婚姻法》第19条规定:“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案例:毕某(男)与刘某婚后第三年下岗。毕某向朋友杨某借款三万元开始做服装生意。由于不了解市场行情,毕某的生意难有进展。2001年10月之后,毕某的经营处于亏损状态。刘某开始担心风险太大,遂于2002年1月与丈夫约定,毕某的生意与家庭无关。家庭的共同存款6万元全由刘某掌握。之后,毕某的服装全部积压,资金难以回收。杨某多次上门催毕某还款,但毕某都说无力偿还。后杨某听说刘某有6万元存款,因此再度提出还款一事。但毕某告知杨某自己与妻子有约定,自己的经营与妻子无关。杨某在协议无望的情况下,诉至法院要求毕某夫妻以共同财产承担还款责任。笔者认为:只要夫妻双方的约定符合我国法律规定就具有法律效力。但《婚姻法》第19条同时规定: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夫妻就财产关系进行约定后,即对双方当事人及第三人发生法律约束力。首先,对夫妻双方发生法律约束力,这是对内效力。其次,根据公平原则,为保护第三人的利益和维护交易安全,夫妻财产约定须为第三人所明知或经公证的,才能发生对外效力。也即第三人知道夫妻财产各自所有的约定,该约定对第三人具有法律效力。如果第三人对夫妻财产约定的不知情,该约定的效力不能及于第三人。也即债务不能由夫妻一方承担,而是由双方承担。本案中毕某与刘某的财产约定从表面上符合法律规定,但为规避经营中的风险,进行了财产约定,显然对第三人即债权人杨某是极不公平的。因此这一财产约定对杨某不具有法律效力。根据《民法通则》及《婚姻法》的有关规定,毕某所欠债务,应以其家庭财产承担清偿责任。

二、夫妻间相互扶养的权利和义务

我国2001年《婚姻法》第20条规定:夫妻有互相扶养的义务。一方不履行扶养义务时,需要扶养的一方,有要求对方付给扶养费的权利。夫妻相互扶养义务是法定的,具有法律强制性,无论就财产的归属作出怎样的规定,都不能免除扶养义务。夫妻之间的扶养义务是相互的,一方不履行扶养义务时,需要扶养的另一方,有权经过调解或诉讼程序,要求对方履行义务。对拒绝履行扶养义务情节恶劣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各国法律均明确规定夫妻有相互扶养的义务。1900年《德国民法典》规定:夫应依其社会地位、财产及收益能力扶养其妻。如夫不能扶养自已者,妻应依夫妻负有相互扶养的义务,按其财产及收益能力给予夫社会地位相当的扶养。《瑞士民法典》第159条规定:两配偶须相互协力,保持共同生活之幸福……并为扶助之义务。东欧国家的婚姻家庭法典,除规定夫妻之间有相互扶养的义务外,还规定夫妻一方不履行其义务时,他方有要求对方给付扶养费的权利,以保证夫妻扶养义务的实现。可见,在配偶相互扶养上,各国的立法都是一致的。

三、夫妻遗产继承权

夫妻相互享有继承权是以夫妻身份关系为前提的,一种财产权利,是夫妻双方在婚姻关系、家庭关系中地位平等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我国封建社会,长期以来实行“父死子继”的继承制度,妻在继承问题上处于无权地位。在明、清律条规定:妇人之无子守志者,合承夫份。须凭族长择昭穆相当之人继嗣。其改嫁者,夫家财产及原有妆奁,并以前夫之家为主。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婚姻法》确立了男女平等原则,在继承问题上,彻底改变了以男子为中心的宗法继承制度,在法律上赋予女子与男子同等顺序继承权。1985年通过继承法将配偶与子女,罗列为第一顺序继承人。1984年婚姻法和2001年修改后的继承法均明确规定,夫妻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受到严格的法律限制。其立法的依据是血缘关系、婚姻关系、扶养关系。世界各国对法定继承范围的界定均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与婚姻关系基础上的。现代世界的立法趋势开始突破完全以血缘关系与婚姻关系作为确定法定继承人范围的传统框架,开始将扶养作为确定继承人范围的重要依据之一。我国《继承法》第30条规定:夫妻一方死亡后,另一方再婚的,有权处分所继承的财产,任何人不得干涉。根据该规定,离婚妇女有带产再嫁的权利。“倒插门”的女婿在妻子死亡后有带产再婚的权利。据资料提供:王某(女)再婚老伴去世不久就因继承问题和继子女闹矛盾。老伴和她再婚后从单位购得一套房改房,继子女以有父亲的遗嘱赠与他们为由,要求她退出房子。老人说,自己十年前和一位姓张的老人再婚。她有一个儿子,张老头有一子一女,在他们再婚时都成年了。再婚后,她一直尽心照顾老伴,两人的晚年生活有滋有味;她和继子女们的关系也一直很好。在此期间,她老伴的单位房改,他们购买了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老伴退休后,每月的退休金可观,生活很富足。但不久前,老伴因病不治,由此引发了房产纠纷。老人的继子女找到老人,说他们的父亲留有遗嘱,父亲死后,单位房改的房子归他们所有。继子女还以此为由,要求老人搬出现在住的房子到她自己的儿子处居住,房子由他们继承。笔者观点:如果按照法定继承,对于死者的遗产,老人将先分得一半,然后再和其他继承人分剩余的一半,这显然对老人是有利的。但如果死者生前有遗嘱,并将房产全部赠与他人,这份遗嘱也是部分有效的。因为,这份房产是夫妻共同财产,死者只能处分他所有的部分,而不能将老人拥有的部分赠与他人。因此,老人的继子女要求老人的搬出房子于法无据。

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在夫妻遗产继承权上丈夫优于妻子。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大多承认了夫妻平等的继承权。以配偶是否有继承权为标准可以分为两种立法主义:一是将配偶作为独立顺序的法定继承人;二是将配偶作为随从继承人,与法定继承人共同参与继承,按法定比例分配遗产。以配偶继承权的内容为标准可以分为2种立法主义;一是配偶享有遗产的所有权;二是享有遗产的用益物权或债权,以满足生存方的生活需要。依据我国婚姻法和继承法的有关规定,我国夫妻遗产继承权采取了独立顺序的立法主义和取得遗产所有权主义。

第二篇:婚姻法论文

生育权之我见

以我现在的学识,我不能称自己的见解有什么独到之处,或者能够有多大的说服力,但至少,作为一个最基本的身份——普通人,看到新的司法解释必然不会没有想法的,尤其是关于生育权,这一法学界存在争议的问题。

一直对于婚姻法,或者通俗的讲,是婚姻家庭以及生育权没有什么概念的我,不知道为什么,司法解释三在我的印象里面,似乎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其实,我渐渐地发现,大家的法律意识或者观念真的不是很强,于我而言,也许是因为专业,或者是因为年龄的增加,更加的客观,理智,成熟的看待遇到、见到的问题,婚姻,才似乎显现出了和我的关系。对于这一点,我实实在在的感觉到了,很多人的法律知识的淡薄,当然也包括曾经的自己。

可能是作为新世纪的女性或者典型的90后,一直强调女性的独立,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在情感上,我都认为女性不能也不应该依赖着男性而生存。更何况,我们一直追求和争取男女平等,那就是要在心里上、身体上,独立于男性的“怀抱”。对于人们习惯上所称的“家庭主妇”,我不得不提出强烈的反对,和那些所谓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更是要进行驳斥,既然将男女平等提上日程,那么就尤其要在婚姻家庭中落实和实现,无论是在家务还是家庭的经济上男女都应该协商的、平等的做出自己的牺牲,而我们所见到很多的女性因为家庭和照顾丈夫和孩子而失去了自己的朋友和家庭以外的生活,也就是没有了基本的生活乐趣和自己的爱好,而男性则将更大的经历放在了工作和支撑家庭的经济,不论是作为男女双方中的哪一方,都形成了单方面付出的现状,各自拥有的虽然是不同的生活,但是相同的是他们的生活都是单调的,对于这样的分配大家依然是各执己见,因为,于人,各有不同,人们的追求不同,对于家庭中的工作分配必然想法是不一样的,就像有的女人愿意自己坚强的存在,有自己的事业;而有的则是希望做一个贤妻良母。所以,现在的家庭分工状况没有对与错之分,真正不同的是家庭主体的观念的差别,我们无从评价,也不敢妄下结论。

对于新的司法解释中的关于生育权的问题,“夫以妻擅自中止妊娠侵犯其生育权为由请求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我大加赞同,这一方面体现了生育权是需要夫妻双方的协商一致,不能夫在其中独断,同时从生理结构上充分的考虑到女性在生育方面的付出,保证女性在自愿的前提下实现生育权。在生育的全过程中,妇女承担着特殊的职能,起着难以取代的作用。从卵子受精、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女性不仅有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增加生理负担,而且还要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还会有生命危险。不仅如此,妇女的生育过程还直接影响着胎儿的健康发育与安全。因此,对妇女予以特殊保护,确认和保障妇女的生育权理所当然,《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五十一条明确规定:妇女有生育的权利,也有不生育的自由。这就需要法律保障女性得以实现“不生育的自由”,司法解释三正是考虑到了这一点。

而对于女方擅自堕胎的问题,也是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而我认为,这并不是简单的生育权的问题,所谓的生育权的实现与否,我觉得更侧重于“要”或者“不要”孩子,就是双方是否同意两者的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在这种理解下,要么双方会采取一定的避孕措施,或者是,不要性。但是问题发展到堕胎的阶段的话,可能就需要分很多种情况具体分析了,不得不考虑到得就是怀孕是过失还是故意导致的,如果是作为避孕不当或者双方协商一致了,但是导致的结果是怀孕后女方擅自堕胎,这样是否侵犯了男方的生育权,或者说这不只涉及到生育权还有胎儿的生命权是否存在和保护的问题,而这方面世界各地的规定不同。但是从一方面讲,我们必须肯定的是,我们至少应该珍惜胎儿的存在,从人性善良的本质出发,胎儿存在于母体的特殊的生物。另一方面,母亲经历怀孕的过程中身体受到的痛苦,是胎儿造成的,那母亲堕胎的行为不就是一种自我保护吗?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衡取其重,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责怪一个堕胎的母亲呢?

我想,生育从原始的繁衍子嗣发展到现在的一项权利,体现了法律所要追求和实现的是人类更好的生活,让人们生活的更幸福。当生育对于女性不能带来幸福,而仅仅是疼痛的话,那么这是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的。与此同时,如果,生育对于女性是一项必须的责任的话,那不是和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本质一样了吗?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科技水平的低下,人们不懂得生理机制,女性仅仅是作为生育的,繁衍后代的生产工具,生活上没有合理的地位,政治上又何谈权利?而如今,当法律真正的规定了在生育权上对妇女考虑时,一方面限制了男性对于家庭一切事务(尤其是生育上的)独断性,另一方面更好的维护家庭的幸福与和谐。可能是作为一个女性吧,我总之是赞赏的。

《妇女权益保障法》没有否认男性生育权从立法背景来看,《妇女权益保障法》并没有否认男子的生育或不生育的权利,正如一些专家所指出的那样,在现有的联合国文件和我国法律中只谈到妇女的生育权,与历史上的男女不平等有关。生育总是和女性有着更密切的联系,说到生育,人们最先想到的也是女性。女性的付出,和遭到的折磨是男性不能代替也不能感受得到的。无论我们说要重视习惯对现在社会带来的影响,还是要正视社会现状,所要做的应该是两者的结合,才能最终得出对生育权的正确的认识。

第三篇:婚姻法论文

浅析事实婚姻的效力

黄义灵

(江西赣江学院人文学院法律系)

摘要:事实婚姻是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且不可避免的一种社会现象。我国对事实婚姻效力的认定,经历了有条件认可、相对承认、完全不承认、附条件的相对承认四个阶段,现行婚姻法是通过补办结婚证登记制度对事实婚姻变相承认,对其婚姻效力认定的规定并不完善,这影响实践中对事实婚姻的处理。本文结合现行婚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我国事实婚姻效力的认定问题进行评析,并提出完善事实婚姻效力立法的构想。

关键词:事实婚姻;效力;同居关系

事实婚姻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习俗,是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是指未办理结婚证登记手续的男女双方,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群众也认为是夫妻关系的一

[1]种两性结合。由于传统的婚姻观的束缚造成不登记婚姻,同时,由于现代人新的婚姻观念也使登记婚姻的数量减少,因而造成现实生活中从过去到现在,事实婚姻的比例都很高,而且还将长期存在。对于这一不可回避的问题,立法对事实婚姻的效力认定有其明确的必要性,我国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事实婚姻的效力认定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而现阶段的《婚姻法》及司法解释对此规定的并不完善。

一、我国事实婚姻效力立法发展之历史沿革

事实婚姻一直是我国司法界面临的困难之一。对于事实婚姻效力的认定,我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制定了不同甚至相反的法律政策及司法解释。概括而言,我国对事实婚姻效力的立法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一)有条件的认可阶段

建国初期至1986年3月15日《婚姻登记管理条例》施行之前,我国对事实婚姻是采取有条件的认可态度。1986年颁布的《婚姻登记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在此条例颁布之前,男女双方未履行结婚登记手续即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群众也认为是夫妻关系的,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离婚”,如起诉时双方符合结婚实质要件,可认定为事实婚姻关系;如起诉时一方或双方不符合结婚的法定要件,应认定为非法同居关系。这一时期只要起诉时双方均符合结婚实质要件即认定为事实婚姻,条件很宽松,立法对事实婚姻是认可的。

(二)相对承认阶段

1986年3月15日《婚姻登记管理条例》施行之后,1994年2月1日《婚姻登记管理条例》施行之前,我国对事实婚姻是采取相对承认的态度。1994年颁布的《婚姻登记管理条例》规定:1994年以前,未办理结婚登记即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群众也认为是夫妻关系的,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离婚”,如同居时双方均符合结婚实质要件,可认定为事实婚姻关系;如同居时一方或双方不符合结婚实质要件,应认定为非法同居关系。这一阶段以“同居时是否符合结婚实质要件”作为认定事实婚姻的时间界限,条件相对较严格,但还是承认。

(三)完全不承认阶段

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施行之日至2001年4月28日《婚姻法》修正案施行前,我国对事实婚姻是采取完全不承认的态度。1994年《婚姻登记管理条例》规定:未到法定婚龄的公民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或 1

者符合结婚条件的当事人未经结婚登记以夫妻名义同居的,其婚姻关系无效,不受法律保护。对于起诉到法院的,一律按非法同居关系处理。此时期我国立法对事实婚姻是一概不承认的。

(四)附条件承认阶段

2001年4月28日《婚姻法》修正案颁布至今,我国对事实婚姻是采取附条件承认的态度。通过赋予补办结婚登记溯及力的方式而间接承认了事实婚姻。《婚姻法》第8条规定:“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符合本法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取得结婚证,即确定夫妻关系。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对此,2001年12月24日颁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下称《解释》

(一))第4条规定:“男女双方根据《婚姻法》第8条规定补办结婚登记的,婚姻关系的效力从双方均符合婚姻法所规定的结婚实质要件时起算。”《解释》

(一)第5条规定:“不补办结婚登记的,按解除同居关系处理。”因此,我国现阶段是以“补办结婚登记”作为承认事实婚姻的前提条件,若没有补办登记的,则按解除同居关系处理,可见这一时期我国立法对事实婚姻是附条件的相对承认。

二、新《婚姻法》及《解释》

(一)对事实婚姻的效力认定之缺陷分析

(一)《解释》

(一)第4条存在弊端,给当事人规避法律提供便利

《婚姻法》第8条规定:“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符合本法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取得结婚证,即确立夫妻关系。未经办理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但对补办登记的,其婚姻效力如何认定,立法设有明确规定。对此《解释》

(一)第4条规定:“男女双方根据婚姻法第8条规定补办结婚登记的,婚姻关系的效力从双方均符合婚姻法规定的结婚实质要件时起算。”这就表明,男女双方以夫妻名义同居时,可以有一方或双方不符合法定结婚条件,如未达法定婚龄、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重婚等,只要补办时符合了,就给予补办。一方面,这势必降低了结婚登记制度的严肃性,使当事人认为先结婚后登记也同样可以达到法定婚的效果,而且会给某些当事人留下钻法律空子的机会。另外,法律对此类推适用补办登记的话,也应区别对待:对于同居时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给予补办,发给结婚证;对于同居时不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补办时双方同居已达一定年限或生有子女,且双方均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给予补办,发给结婚证;其他情况应按同居关系处理。另一方面,如果一方或双方在同居时未达法定婚龄,而申请补办登记时已达法定婚龄,通过补办,取得结婚证,之后一方起诉离婚时,若涉及财产争议,处理时还应区分“同居时不符合结婚实质要件时的同居关系”及“符合时的婚姻关系”来分割财产,不利于司法实践,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实例。

(二)《解释》

(一)第5条规定的“不补办结婚登记的则按解除同居关系处理”不科学

《解释》

(一)第五条规定:“未按婚姻法第8条规定办理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男女,起诉到人民法院要求离婚的,应当区别对待:

1、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公布实施以前,男女双方已经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按事实婚姻处理。

2、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公布实施以后,男女双方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在案件受理前补办结婚登记;未补办结婚登记的,按解除同居关系处理。”这条规定显然是不科学而且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利益的。

首先,违反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未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的当事人双方到法院起诉“离婚”之时,法院却以“补办结婚登记”为受理的前提条件,而在当事人未请求“离婚”时,司法机关或行政机关并没有强制性的要求双方补办结婚登记——法律也不宜赋予作为行政机关的婚姻登记机关以权力主动去调查和

[2]指令。这条规定本身就有违事物的自身发展规律。另外,若当事人不补办结婚登记,婚姻法就不会承认这段婚姻,而以同居关系处理。

其次,与刑法对事实婚姻的认定标准不一。在刑法中,构成重婚罪的既可以是合法婚姻的当事人,也可以是事实重婚的双方当事人。对此刑法并没有要求事实重婚的双方当事人补办结婚登记手续,却仍然对其判处重婚罪,不会因为未补办结婚登记而不以重婚罪认处。从而陷入了民法中无婚可重、无婚可离,而刑法

[3]中有婚可重、有罪可判的尴尬局面。

再次,与婚姻法“保护妇女、儿童、老人合法权益”的基本原则冲突。当事人起诉离婚时,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双方意见不和,包括是否离婚、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问题,或是其他一些不可能补办结婚登记的情形,如一方死亡,变成植物人等,此时双方很难就补办结婚登记达成一致意见,或根本不能再补办结婚登记,毕竟结婚登记时需要双方自愿并亲自前去办理的。这就使得同居关系中的当事人一方,尤其是不想负婚姻责任的强势一方,当然不会去补办结婚登记,且有足够的空间逃避该条规定让其落空,而对另一方尤其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妇女一方造成不利——得不到依婚姻法按离婚取得的合法权益。因而婚姻法的立法本意——允许补办结婚登记从而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就得不到实现。从对女性以及子女的保护角度而言,女方与子女的利益往往会受到更大的损害;从物质角度而言,即使是事实婚姻,女方也往往为“事实家庭”付出了更多的心血,投入了更多的劳动,而这种劳动并不能在市场交易中体现出它的价值,因为其价值是附属于其家庭成员的收入所得的。若在离婚的情况下,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投入,属于夫妻共同财产,为双方共同共有;而如果简单地按解除同居关系处理,女性这部分劳动可包括起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显然就被忽略掉了;从精神角度而言,有过一段不为法律所承认的事实婚姻,对女性来说,无论是当事人自身受到创伤还是从社会看待他们的目光角度,都会造成精神伤害。

最后,与我国事实婚姻的客观现状及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国情不符。事实婚姻

[4]在我国普遍存在,且其比例较高,达到了30%,如未进行结婚登记的男女双方

未发生纠纷,也没有产生“离婚”诉讼、或者产生了“离婚”诉讼之外的“家庭暴力”“家庭债务清偿”等纠纷,对未发生纠纷的,法院则无权主动干涉和督促他们去补办登记,那么他们的同居的这种事实又该如何定性,具有何种法律效力?依据现行法是按同居关系处理,而这种处理方式却未能对当事人提供合理的保护;产生其他纠纷的,法律对此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另外,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与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及存在很大差异,少数民族有其自身的习惯因素,在西部乡村各少数民族意识中,人们总认为仅有履行法律手续,办结婚证并不足以使婚姻生效,必须按照各自所属民族特有的一套习惯法律程序

[5]来举行某种仪式的婚姻,他们才能认可其效力。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人结婚

时大部分都不进行结婚登记。如果按《解释》第5条的规定,对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婚姻”都一律按同居关系处理,这显然是与我国的国策及立法的宗旨相违背的,既不能达到优待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利益的目的,也不能尊重当事人的意愿和选择。

(三)《解释》

(一)第6条对有关事实婚姻中一方死亡之后遗产的处理欠

妥[6]

《解释》

(一)第6条规定:未经婚姻法第8条规定办理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男女,一方死亡,另一方以配偶身份主张享有继承权的,按照本解释第5条的原则处理。此处的原则是指:1994年2月1日《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实施前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事实婚姻被认定为有法定婚姻的效力,支持事实配偶的继承权;而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实施之后的事实婚姻,因为一方死亡而无法补办结婚登记手续,生存一方一概不能以配偶身份主张继承权。该条规定虽然可以使事实配偶增强及早去补办登记的意识,但法律对此却规定的相当苛刻,而且也极其不妥当,在第6条中,双方共同生活直至一方死亡,符合传统社会道德的婚姻观念,而法律对于这段事实婚姻却未给予任何法定补救方式。由于一方已经死亡,无论是当事人的意愿或努力都不可能再使其得到法律的承认,这就使生存一方当事人特别是女方的权益得不到维护,因而这条规定欠妥。

三、完善事实婚姻效力立法的构想

(一)从立法上明确事实婚姻的构成要件

对我国事实婚姻效力的立法完善,首先要从立法上明确事实婚姻的构成要件。在法律的范围内,不能将凡是未履行结婚登记手续的男女两性结合都当成事实婚姻。应当明确构成事实婚姻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对事实婚姻的认定和处理必须以法律的要件为基础。根据我国现阶段的情势,笔者认为应符合以下要件:

1、事实婚姻的男女双方都具有终身共同生活的目的。这是事实婚姻的内在特征,也是与同居关系的区别。

2、事实婚姻的男女双方应当具备公开的夫妻身份。双方不仅具有夫妻内在生活的一切内容,而且在外部形式上其夫妻关系也为社会所承认,具有公信力。

3、事实婚姻未履行结婚登记手续。它直接违反了婚姻法的规定,这是事实婚姻违法性的主要表现。对结婚形式要件的违反,是事实婚姻与法定婚姻的明显区别。

只有具备了以上条件,我们才能从法律上认可其为事实婚姻关系,否则视为同居等不正当两性关系。

(二)细化对事实婚姻效力的制度安排

在我国现阶段事实婚姻还将长期存在的情况下,我们应该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及实际情况,对事实婚姻附加一定条件来认定其效力,笔者认为应作如下细化:

1、对于未登记即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男女,若同居时以符合结婚实质要件,且达到一定年限以上(如2年、3年、5年),群众也认为他们是夫妻关系的按法定婚姻对待;补办了结婚登记的,发给结婚证,其婚姻效力溯及至双方同居时。

2、对于未登记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男女,若同时不符合结婚实质要件,但没给对方后代和国家的计划生育工作造成不利影响,且双方同居达到一定年限(同上)或生有子女,应该按法定婚姻处理;若补办了结婚登记的,发给结婚证,其婚姻效力溯及至双方符合结婚实质要件时,对其之前的可按同居关系处理。

3、对于起诉“离婚”至法院的,一方同意补办结婚登记,而另一方尤其是强势一方在无正当理由拒不补办的,只要双方同居时符合法婚实质要件,则按法定婚姻处理;在财产分割及补偿上比照婚姻关系来处理;若同时不符合结婚实质要件,则比照

2、的原则处理。

4、对于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男女,一方死亡的,同居达一定年限或剩有子女(比照德国民法典的规定①),则按法定婚姻处理,在遗产继承上比照法定婚的效力。

对于不在上述几种范围之列的其他男女之间的同居情形,根据实际情况,按同居关系、无效婚姻或可撤消婚姻来处理。综上所述,针对不同的情况,对事实婚姻进行不同的认定,不仅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利益,也不会损害国家法律的严肃性。对事实婚姻附加合理的条件予以承认,有利于司法实践,是符合我国现阶段的情势的。

(三)加强民族地区地方性相关立法

针对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事实婚姻大量存在且还将长期存在这一局面,应制定民族地区地方性立法,对事实婚姻加以规范,从而引导人们正确选择,以期达到事实婚姻从大量存在到逐渐消灭的状态。

首先,少数民族地区应积极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明确承认事实婚姻的法律效力,但不得违背法律或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不得对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专门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

其次,各少数民族地区在制定变通规定时,应当尽量做到不主动冲击我国的婚姻登记制度。在明确承认其事实婚姻效力的前提下,若发生纠纷至法院,法院在判决前应先裁决其事实婚姻关系是否存在,事实婚姻的当事人任何一方均可依裁定书向婚姻登记机关补办结婚登记,法院也可依职权将该裁定送达婚姻登记

[7] 机关予以登记,从而达到维护我国婚姻登记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的目的。

事实婚姻在我国长期存在,且发生率也较高,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的[8]婚姻形式,近年来还有上升的趋势。这一方面是传统习俗的遗留,另一方面是

现代社会人们选择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婚姻家庭关系的形式。当我国现阶段的法律对事实婚姻不能提供足够的法律资源去调整时,此时不应只想到更加严格的执法——不承认事实婚姻,而应该回头来审视一下法律。在法律对事实婚姻效力的认定还不完善时,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尊重当事人的选择权和既存的事实,引导和规范人们选择生活的方式。同时,我们期待民法典的出台,寄希望于立法者在婚姻家庭编中制定单独的章节或条款来调整事实婚姻,以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或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对事实婚姻效力的认定提供合理的处理方案。最后,我们要加大法制宣传,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引导人们正确选择婚姻形式,使事实婚姻由大量存在到少量存在,到最后人们都选择法定婚姻,从而逐渐消灭事实婚姻,达到完善我国婚姻家庭制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许晶.事实婚姻概念及效力的质疑与分析[J].长春师范学报,2003,24(1).26--27.[2] 吴爱辉,何霞.论我国“事实婚姻”制度的双重矛盾[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5(3).180.[3] 吴爱辉,何霞.论我国“事实婚姻”制度的双重矛盾[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5(3).179.[4] 段凤.简析新《婚姻法》对“事实婚姻”制度的双重矛盾[J]兼论《解释》4—6条

[J].当代法学,2002,(9).63.[5] 刘淑芬.当代少数民族地区事实婚姻的法律效力[J].贵州民族研究所,2004(4).11—12.[6] 赵丽霞,李爱芳.事实婚姻效力探析[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3

(4).36.[7] 刘淑芬.当代少数民族地区事实婚姻的法律效力[J].贵州民族研究所,2004(4).14.[8] 戴国勇.对事实婚姻认定和处理的法律要件分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3(4).37.[9] 刘家琛.举案说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29.[10] 李克,唐德华.婚姻家庭纠纷案例[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21—36.[11] 魏春艳,向洪,张丽娟.媒姻港湾[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32—34.[12] 杨大文.婚姻家庭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17—119.注释:

①《德国民法典》第1310条第3项对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婚姻关系作了变通规定:婚姻双方以后以夫妻身份共同生活10年或者共同生活至婚姻一方死亡---在此情况下至少共同生活5年,也视为婚姻。

第四篇:婚姻法论文

女的合法

学号:09061010132

姓名:张蕊

班级:法学一班

维护无民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妇女的婚姻权益

内容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网络信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暴露在了我们眼前,如食品安全、房价、物价及环境等问题,不难发现,最引人关注都是关系到所有人生活与健康的问题,而在这些所谓的大问题的背后,我们忽视了太多的小问题,这些问题不知不觉得损害着很多人的权益。比如农民工权益,残疾人士、流浪人士权益,无民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妇女婚姻权益等!

关键词:无民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妇女婚姻权益保护

正文:

当你打开网页在搜索栏中输入无民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妇女四个字进行搜索时,你会得到一个庞大的数据,细看每一个标题,几乎都是在哪里发生了虐待无民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妇女的恶性事件,这样的事件被披露的就有如此之多,那我们不能想象那些没有被披露的,又是一个多么震撼人心的数字。

今天我探讨的就是关于无民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妇女婚姻权益保护的问题。

当一个无知的女童长大成为一个的无民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妇女,她在家庭中能否得到照顾,或者突发变故使一个原本健康的妇女成为无民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妇女,她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特别是当她面对婚姻这个问题的时候,该由谁来维护她的权益,又如何来维护?若她的父母爱她,丈夫疼她,她是幸福的,但是更多的现实是父母用她来做一笔交易,丈夫只是想让她成为传宗接代的工具,试问,当这样一个“工具”完成了她的使命,那接下来她的命运是什么,被抛弃,被虐待,或是流浪街头?

当然我国的立法中对此并不是一片空白,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一章第三条之规定:“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歧视、侮辱、侵害残疾人。”以及《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都给予了相应的保护。但是,这样的立法保护在偌大的我国,就有些难以实施,我们很少见到根据《妇女权益保障法》或从维护该法保障的妇女权益出发而判决的案件。更何况现在关于这些方面的立法相比其他立法来说有些落后,就更难加以设施。而

且更少会有人为她们伸张正义,包括亲生父母、亲戚、朋友对他们都是歧视态度。所以,在这层层困难之下,我们更应该寻找更加切实有效的办法去帮助她们维护自己的婚姻权益!我认为除了现在已有的关于无民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妇女可以作为原告去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完善法制建设外,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给予她们更加全面的保护!

一、建立运用多层次多机构的社会支持体系。

1、我国存在大量的基层的组织,如村民委员会,街道委员会等,充分利用这样深入基

层的组织,使其加大对其所负责管理片区内的无民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妇女婚姻的关注程度,定期进行家庭访问,查看无民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妇女的婚姻生活状况。如果发现其婚姻生活不好时,可以及时给与救助,避免她们的不幸生活。

2、建立针对无民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妇女保护的专门福利机构,给予遭受家庭暴力

以及抛弃的妇女的庇护,使她们能够继续的生活。同时可以呼吁社会的成功人士给予资助,在国家和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给无民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妇女更好的生活环境条件。

二、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反复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和残疾人保障法,使群众认识到对

无民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妇女实施暴力同样是违法行为,同时增强对无民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妇女保护的意识。给无民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妇女以平等的待遇,是她们免受歧视。

三、加强道德教育宣传,使群众加强自身道德,关注无民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妇女的婚姻生活,给她们更多的关心。特别是监护人、亲人对无民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妇女的关爱,更应引起重视,不要将她们作为交易的筹码,而是真的为她们的幸福而着想。

四、很多人和无民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妇女结婚,是因为自身条件不好,而为所谓的传宗接代与之结婚,那么,这就涉及到了有关于生育问题。相对于健康妇女的生育问题,对无民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妇女的生育问题更应给予保护,使她们注意孕前、孕期的保健和检查,尽量减少弱智胎儿的出生数量,避免人为的造成智障儿童的出生。

五、各地的司法机关,能够主动的去关注无民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妇女的婚姻保护

问题,当她们的婚姻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主动的去寻求帮助,变被动为主动,不受欺压。

六、国家在无民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妇女结婚前,婚姻登记机关可以给与特别登记,同时让对方签署一份保证书,并在司法人员的监督下具有法律效力,再配合基层组织的家庭访问,对无民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妇女的生活给予关注,及时的保护她们,若对方违反保证书,可给予民事乃至刑事处罚。

无民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妇女的婚姻保护这条道路,很长也很崎岖。但是我相信,在法制,道德,行政的等各个方面的努力下,这条路必然是一条通向美好生活的道路。走出这条道路,她们将会迎来属于她们的一片蓝天!

班级:法学一班

学号:09061010132

姓名:张蕊

第五篇:婚姻法论文提纲

学生姓名:曲平用户名:quping

所属教学服务中心:青岛广播电视大学学习点 指导教师: 陈玮

婚姻法研究

——关于离婚夫妻财产分割问题的思考

离婚是指在夫妻双方生存期间依照法定的条件和程序解除婚姻关系的法律行为。离婚,即宣告夫妻经济共同体的解散。离婚的特征条件:其一,离婚的主体只能是夫妻双方 ;其二,男女双方需有婚姻关系;其三,离婚必须遵守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随着我国人民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离婚案件中财产分割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且夫妻财产分割已经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趋势,因此,对离婚诉讼中夫妻财产分割的问题进行探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离婚夫妻财产分割制度

(一)法定财产制

1、夫妻共同财产制

2、夫妻个人财产制

(二)约定财产制

1、概念

2、方法

3、效力

(1)对内效力

(2)对外效力

二、我国现行离婚夫妻财产分割制度存在的不足

(一)法定财产制的不足

1、夫妻分居期间的财产归属缺乏合理性

2、夫妻各自继承或受赠财产的归属和其他法律相悖

3、夫妻共同财产制缺乏完善的财产管理机制

(二)约定财产制的不足

约定财产制具体条件不明

三、我国离婚夫妻财产分割制度相关问题分析

(一)夫妻共同财产和个人财产的界定

(二)离婚夫妻财产分割基本原则

1、坚持男女平等原则

2、坚持照顾子女和女方利益的原则

3、照顾无过错一方的原则

4、公平原则

5、尊重当事人意愿,财产约定先于法定的原则

(三)离婚夫妻财产分割的方法

1、实物分割

2、价金分割

3、价格补偿

四、国外离婚夫妻财产分割方式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一)国外离婚夫妻财产分割方式(美国、英国、法国、日本)

(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五、完善我国离婚夫妻财产分割制度的立法建议

(一)明确夫妻财产协议的签订应遵循诚信原则

(二)加强财产约定制的公示性和公信力。

(三)增设夫妻关系存续期间的财产分割制度

(四)重新界定夫妻各自继承或受遗赠财产的归属

(五)完善夫妻共同财产的管理机制

下载论文-婚姻法中的夫妻财产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文-婚姻法中的夫妻财产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婚姻法论文题目

    统婚姻制度区域 1.浅析我国无效婚姻制度 2.我国“事实婚姻”制度的弊端与法律对策 3.论婚姻的成立 4.《婚姻登记条例》利与弊 5.中国妇女保护的立法不足 6.浅析抚养制度的完......

    婚姻法论文(修改)

    安顺电大2010秋法学本科毕业论文 鲍鑫 论新婚姻法中关于离婚的规定 目 录 目 录..........................................................1 摘 要...........................

    婚姻法关于夫妻共同财产是怎么规定的?

    婚姻法关于夫妻共同财产是怎么规定的? 我国《婚姻法》对于夫妻的财产是有明确规定的,可以分为夫妻共同财产与夫妻个人财产,当然还可以区分为婚前财产与婚后财产。其中夫妻共同......

    物权法与婚姻法在调整家庭财产关系时的衔接适用

    物权法与婚姻法在调整家庭财产关系时的衔接适用 [裁判摘要] 夫妻之间达成的婚内财产分割协议是双方通过订立契约对采取何种夫妻财产制所作的约定,是双方协商一致对家庭财产进......

    婚姻法案例分析论文

    夫妻不忠赔偿案 段宇离婚案 【案情】: 段宇原是上海一家企业的营销人员,与前妻离婚后在常州创业。1999年,通过征婚,他与同是离异的郑婉清相识。交往不久,他们就到民政部门登记结......

    法律论文——婚姻法论文(精选5篇)

    目录案例„„„„„„„„„„„„„„„„„2 案例分析„„„„„„„„„„„„„„„3 结论„„„„„„„„„„„„„„„„„4 思考„„„„„„„„„„„„„„„„„5......

    2017年婚姻法明确规定:这4种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2017年婚姻法明确规定:这4种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离婚对于很多人来说,意味着划分财产和抚养权,但在很多时候离婚还可能会连带着一笔债款!夫妻在婚姻关系续存期间所欠下的共同......

    婚姻法论文-大学生同居(共五则)

    谈谈你对大学生非婚同居的认识。 128012012079 谢梦莹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年轻人的婚姻爱情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非婚同居的现象层出不穷,这类现象也逐渐成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