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婚姻法论文-大学生同居
谈谈你对大学生非婚同居的认识。
128012012079
谢梦莹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年轻人的婚姻爱情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非婚同居的现象层出不穷,这类现象也逐渐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焦点。较之前些年人们如遇洪水猛兽一般的口诛笔伐,可以看出,当今社会对于大学生非婚同居已经有了很大的包容度。以下结合婚姻家庭与继承法课堂上所学的东西,浅谈一下我对大学生非婚同居的看法。
关键词:大学生、非婚同居、合法性、合理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得不承认,爱情观作为一种价值观念,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大学生是正在或已经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生的行为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当代青年爱情观念的改变。大学生非婚同居作为两种近些年来兴起的社会现象,便很能反应现代青年对待爱情的态度,较之以往已有很大的改变。而在大学生非婚同居行为的背后,相关的社会因素和法律问题也值得我们探讨。
非婚同居的概念
说到同居,我们首先应该清楚,男女之间的同居分为结婚同居和非婚同居,我们此处要探讨的同居便是后者。非婚同居跟结婚不一样,结婚是获得了法律承认的夫妻关系,是不可以随便解除的关系,若要解除关系必须要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而非婚同居是不被法律承认的一种行为,可以随时出于当事人的意愿而终止关系。相对于结婚来说,非婚同居是一种没有法律保障的社会关系,也因此,非婚同居本身便是争议性极大的现象。当非婚同居现象出现在作为社会人才后备军的大学生群体中,引起的广泛关注可想而知。顾名思义,大学生非婚同居便是发生同居行为的男女双方或者有一方为在校大学生。
社会观念的变化
十年前,非婚同居是被视为伤风败俗,有悖道德的叛逆之举。若是大学生作出非婚同居的行为,要承受的后果是惨痛的。首先,在校内,非婚同居的大学生会受到师长的指责,遭受同学们的异样眼光,无法安心学习,难以顺利完成学业。另一方面,在校外,非婚同居的大学生要面对亲友的规劝和反对,邻里街坊的议论,今后出社会也会被套上“作风不正”的枷锁,难以维持正常的生活。正因为实行同居行为的阻力如此之多,后果如此沉重,十年前大学生非婚同居的现象少之又少,甚至几乎可以说是没有。
随着社会发展,十年后的今天,在大学生群体中,非婚同居不再是什么讳莫如深的现象,有些大学生甚至会将非婚同居视为恋情的果实,视为一种爱情胜利的象征。一项对全国24个省、市在校2000名本、专科学生的调查显示,有接近三分之二的大学生对同居行为持较为宽容的态度,其中男生比例明显高于女生。同居至于大学生,不再是什么会带来尴尬的话题,甚至已经成为大学生茶余饭后的谈资。而从老师方面来说,随着大学的扩招,高校的教育也逐渐放宽,如今的高校老师对学生个人生活的管束较之旧时有了明显的放宽,关心是有,但是干涉者极少。因此很多老师对大学生非婚同居的行为都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做法。从家长方面来说,虽然绝大多数家长还是不赞成非婚同居,但他们对于非婚同居的态度较之十年前来说有了很大的松动。
大学生非婚同居的合法性
很多人都把非婚同居和非法同居的概念混淆在一起。但是事实上,我们只能说法律对非婚同居没有明文规定,不能说非婚同居不具备合法性。在大学生非婚同居的现象中也是如此,虽然非婚同居的大学生并不能取得夫妻的合法配偶身份,但也仅仅是不能取得婚姻的法律效力而已,并不应导致非法。换句话说,只要没有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其同居行为就不具有非法性。
前面说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非婚同居的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在立法上也一样,我国法律对于非婚同居的定性随着时间的发展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对以夫妻名义同居的行为,2001年新《婚姻法》颁布前,司法实践都以1994年2月1日为界,之前符合事实婚姻条件的认定为事实婚姻关系,之后出现的则一律按解除非法同居关系对待。我们可以看出在旧时,除了一部分被认定为事实婚姻外,非婚同居长时间地被等同于非法同居。因此大学生同居在以往不仅仅是道德问题,已经上升到法律问题,谁敢去挑战法律,这也是过去大学生未婚同居的人数寥寥无几的原因。
而2001年12月25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第五条第二款删去原有的“按解除非法同居关系处理”的“非法”二字。2003年12月25日公布的解释
(二)第一条又明确规定:“当事人起诉请求解除同居关系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由这两条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司法解释转变了对非婚同居的敌视态度。也就是说,在今时今日,大学生非婚同居不再是非法行为。但是,由于非婚同居关系找不到系统合适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大学生在非婚同居行为中的权利便很难得到法律的保障。
大学生非婚同居的合理性
身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的身边不乏处在热恋中的同学,天天出双入对,浓情蜜意,羡煞旁人。大学生,已褪去了中学时期的稚嫩与青涩,离勾心斗角的职场厮杀似乎也还尚远,有着好的面容,好的性情,好的年华。这样看来,大学四年不谈一场轰烈的恋爱,便是辜负了青春,蹉跎了年月。因此,我丝毫不反对大学生恋爱。
不可否认,大学时期的恋情很美好,像那将熟未熟的果实,带着微酸的甜,最是诱人。然而,我们不应该被这份美好冲昏了头脑,在铺天盖地的罗曼蒂克面前,我们还是应该保持冷静与理智,保护好自己,从容地恋爱。正因为如此,我不认为恋爱进展到非婚同居这一步具有合理性。
首先,我认为经济基础很重要,大学生同居在经济上便存在着很大问题。不可否认有一些大学生年轻有为,年纪轻轻便自力更生、自食其力,不用依靠家里。但我相信绝大多数的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还是家里,且没有经历过社会劳动,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脱离了父母之后,连自己的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的我们,怎么能去面对同居生活后的诸多经济支出?怎么能在精打细算的同时照顾好恋人和自己?别让柴米油盐过早地入侵你的生活,抹杀掉我们年轻的心对爱情的期盼。
其次,大学生(尤其是女生)生理和心理都未完全成熟,无法承担同居带来的后果。一项调查显示,在发生同居行为的大学生中,有12.3%的人曾怀孕过一次或多次,但由于性知识的缺乏,他们对怀孕或同居引发的疾病缺少应有准备。且超过六成发生过同居行为的女大学生表示后悔。大学生的年龄,普遍都在二十岁左右,生理和心理都发育到接近成熟的阶段,但也只是接近成熟,相信没有哪个大学生敢说自己有信心去当好一名父亲或母亲。作为一名女大学生,在这方面我会更同情女性。在大学生非婚同居中,女方所承受的风险本就比男方大,若不慎怀孕,女方所要承受的不仅仅是心理上的伤痛,还有身体上的创伤。年轻的女孩们可以去爱,但要把握好分寸,保护好自己,不要让风花雪月变为利刃,毁了自己未来。
再者,我认为大学生既然是大学生,便应当对得起“学生”二字。非婚同居的大学生,往往年纪轻轻便过上了类似于婚姻生活的日子,忙着在柴米油盐的家庭琐事和风花雪月的甜蜜相处中转换角色,哪里还记得自己是一个学生?非婚同居的大学生,很容易便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忽视了学业。整日与恋人居住在外,缺乏和班上老师和同学正常的思想交流,也不利于其学习和成长。
结语:
爱情不仅是花前月下的浪漫,更应是细水长流的安稳。恋爱也不仅需要有冲动和热情,更需要有责任和担当。非婚同居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更是对恋人、对家人的不负责。大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是日后祖国建设的主力军,更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来。若是真的爱得深厚,爱得真诚,便与那人携手走过青春,经过年月的洗礼,踏进婚姻的殿堂吧。这才是爱最好的归宿。
第二篇:婚姻法论文
生育权之我见
以我现在的学识,我不能称自己的见解有什么独到之处,或者能够有多大的说服力,但至少,作为一个最基本的身份——普通人,看到新的司法解释必然不会没有想法的,尤其是关于生育权,这一法学界存在争议的问题。
一直对于婚姻法,或者通俗的讲,是婚姻家庭以及生育权没有什么概念的我,不知道为什么,司法解释三在我的印象里面,似乎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其实,我渐渐地发现,大家的法律意识或者观念真的不是很强,于我而言,也许是因为专业,或者是因为年龄的增加,更加的客观,理智,成熟的看待遇到、见到的问题,婚姻,才似乎显现出了和我的关系。对于这一点,我实实在在的感觉到了,很多人的法律知识的淡薄,当然也包括曾经的自己。
可能是作为新世纪的女性或者典型的90后,一直强调女性的独立,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在情感上,我都认为女性不能也不应该依赖着男性而生存。更何况,我们一直追求和争取男女平等,那就是要在心里上、身体上,独立于男性的“怀抱”。对于人们习惯上所称的“家庭主妇”,我不得不提出强烈的反对,和那些所谓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更是要进行驳斥,既然将男女平等提上日程,那么就尤其要在婚姻家庭中落实和实现,无论是在家务还是家庭的经济上男女都应该协商的、平等的做出自己的牺牲,而我们所见到很多的女性因为家庭和照顾丈夫和孩子而失去了自己的朋友和家庭以外的生活,也就是没有了基本的生活乐趣和自己的爱好,而男性则将更大的经历放在了工作和支撑家庭的经济,不论是作为男女双方中的哪一方,都形成了单方面付出的现状,各自拥有的虽然是不同的生活,但是相同的是他们的生活都是单调的,对于这样的分配大家依然是各执己见,因为,于人,各有不同,人们的追求不同,对于家庭中的工作分配必然想法是不一样的,就像有的女人愿意自己坚强的存在,有自己的事业;而有的则是希望做一个贤妻良母。所以,现在的家庭分工状况没有对与错之分,真正不同的是家庭主体的观念的差别,我们无从评价,也不敢妄下结论。
对于新的司法解释中的关于生育权的问题,“夫以妻擅自中止妊娠侵犯其生育权为由请求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我大加赞同,这一方面体现了生育权是需要夫妻双方的协商一致,不能夫在其中独断,同时从生理结构上充分的考虑到女性在生育方面的付出,保证女性在自愿的前提下实现生育权。在生育的全过程中,妇女承担着特殊的职能,起着难以取代的作用。从卵子受精、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女性不仅有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增加生理负担,而且还要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还会有生命危险。不仅如此,妇女的生育过程还直接影响着胎儿的健康发育与安全。因此,对妇女予以特殊保护,确认和保障妇女的生育权理所当然,《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五十一条明确规定:妇女有生育的权利,也有不生育的自由。这就需要法律保障女性得以实现“不生育的自由”,司法解释三正是考虑到了这一点。
而对于女方擅自堕胎的问题,也是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而我认为,这并不是简单的生育权的问题,所谓的生育权的实现与否,我觉得更侧重于“要”或者“不要”孩子,就是双方是否同意两者的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在这种理解下,要么双方会采取一定的避孕措施,或者是,不要性。但是问题发展到堕胎的阶段的话,可能就需要分很多种情况具体分析了,不得不考虑到得就是怀孕是过失还是故意导致的,如果是作为避孕不当或者双方协商一致了,但是导致的结果是怀孕后女方擅自堕胎,这样是否侵犯了男方的生育权,或者说这不只涉及到生育权还有胎儿的生命权是否存在和保护的问题,而这方面世界各地的规定不同。但是从一方面讲,我们必须肯定的是,我们至少应该珍惜胎儿的存在,从人性善良的本质出发,胎儿存在于母体的特殊的生物。另一方面,母亲经历怀孕的过程中身体受到的痛苦,是胎儿造成的,那母亲堕胎的行为不就是一种自我保护吗?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衡取其重,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责怪一个堕胎的母亲呢?
我想,生育从原始的繁衍子嗣发展到现在的一项权利,体现了法律所要追求和实现的是人类更好的生活,让人们生活的更幸福。当生育对于女性不能带来幸福,而仅仅是疼痛的话,那么这是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的。与此同时,如果,生育对于女性是一项必须的责任的话,那不是和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本质一样了吗?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科技水平的低下,人们不懂得生理机制,女性仅仅是作为生育的,繁衍后代的生产工具,生活上没有合理的地位,政治上又何谈权利?而如今,当法律真正的规定了在生育权上对妇女考虑时,一方面限制了男性对于家庭一切事务(尤其是生育上的)独断性,另一方面更好的维护家庭的幸福与和谐。可能是作为一个女性吧,我总之是赞赏的。
《妇女权益保障法》没有否认男性生育权从立法背景来看,《妇女权益保障法》并没有否认男子的生育或不生育的权利,正如一些专家所指出的那样,在现有的联合国文件和我国法律中只谈到妇女的生育权,与历史上的男女不平等有关。生育总是和女性有着更密切的联系,说到生育,人们最先想到的也是女性。女性的付出,和遭到的折磨是男性不能代替也不能感受得到的。无论我们说要重视习惯对现在社会带来的影响,还是要正视社会现状,所要做的应该是两者的结合,才能最终得出对生育权的正确的认识。
第三篇:婚姻法论文
浅析事实婚姻的效力
黄义灵
(江西赣江学院人文学院法律系)
摘要:事实婚姻是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且不可避免的一种社会现象。我国对事实婚姻效力的认定,经历了有条件认可、相对承认、完全不承认、附条件的相对承认四个阶段,现行婚姻法是通过补办结婚证登记制度对事实婚姻变相承认,对其婚姻效力认定的规定并不完善,这影响实践中对事实婚姻的处理。本文结合现行婚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我国事实婚姻效力的认定问题进行评析,并提出完善事实婚姻效力立法的构想。
关键词:事实婚姻;效力;同居关系
事实婚姻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习俗,是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是指未办理结婚证登记手续的男女双方,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群众也认为是夫妻关系的一
[1]种两性结合。由于传统的婚姻观的束缚造成不登记婚姻,同时,由于现代人新的婚姻观念也使登记婚姻的数量减少,因而造成现实生活中从过去到现在,事实婚姻的比例都很高,而且还将长期存在。对于这一不可回避的问题,立法对事实婚姻的效力认定有其明确的必要性,我国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事实婚姻的效力认定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而现阶段的《婚姻法》及司法解释对此规定的并不完善。
一、我国事实婚姻效力立法发展之历史沿革
事实婚姻一直是我国司法界面临的困难之一。对于事实婚姻效力的认定,我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制定了不同甚至相反的法律政策及司法解释。概括而言,我国对事实婚姻效力的立法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一)有条件的认可阶段
建国初期至1986年3月15日《婚姻登记管理条例》施行之前,我国对事实婚姻是采取有条件的认可态度。1986年颁布的《婚姻登记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在此条例颁布之前,男女双方未履行结婚登记手续即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群众也认为是夫妻关系的,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离婚”,如起诉时双方符合结婚实质要件,可认定为事实婚姻关系;如起诉时一方或双方不符合结婚的法定要件,应认定为非法同居关系。这一时期只要起诉时双方均符合结婚实质要件即认定为事实婚姻,条件很宽松,立法对事实婚姻是认可的。
(二)相对承认阶段
1986年3月15日《婚姻登记管理条例》施行之后,1994年2月1日《婚姻登记管理条例》施行之前,我国对事实婚姻是采取相对承认的态度。1994年颁布的《婚姻登记管理条例》规定:1994年以前,未办理结婚登记即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群众也认为是夫妻关系的,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离婚”,如同居时双方均符合结婚实质要件,可认定为事实婚姻关系;如同居时一方或双方不符合结婚实质要件,应认定为非法同居关系。这一阶段以“同居时是否符合结婚实质要件”作为认定事实婚姻的时间界限,条件相对较严格,但还是承认。
(三)完全不承认阶段
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施行之日至2001年4月28日《婚姻法》修正案施行前,我国对事实婚姻是采取完全不承认的态度。1994年《婚姻登记管理条例》规定:未到法定婚龄的公民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或 1
者符合结婚条件的当事人未经结婚登记以夫妻名义同居的,其婚姻关系无效,不受法律保护。对于起诉到法院的,一律按非法同居关系处理。此时期我国立法对事实婚姻是一概不承认的。
(四)附条件承认阶段
2001年4月28日《婚姻法》修正案颁布至今,我国对事实婚姻是采取附条件承认的态度。通过赋予补办结婚登记溯及力的方式而间接承认了事实婚姻。《婚姻法》第8条规定:“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符合本法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取得结婚证,即确定夫妻关系。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对此,2001年12月24日颁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下称《解释》
(一))第4条规定:“男女双方根据《婚姻法》第8条规定补办结婚登记的,婚姻关系的效力从双方均符合婚姻法所规定的结婚实质要件时起算。”《解释》
(一)第5条规定:“不补办结婚登记的,按解除同居关系处理。”因此,我国现阶段是以“补办结婚登记”作为承认事实婚姻的前提条件,若没有补办登记的,则按解除同居关系处理,可见这一时期我国立法对事实婚姻是附条件的相对承认。
二、新《婚姻法》及《解释》
(一)对事实婚姻的效力认定之缺陷分析
(一)《解释》
(一)第4条存在弊端,给当事人规避法律提供便利
《婚姻法》第8条规定:“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符合本法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取得结婚证,即确立夫妻关系。未经办理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但对补办登记的,其婚姻效力如何认定,立法设有明确规定。对此《解释》
(一)第4条规定:“男女双方根据婚姻法第8条规定补办结婚登记的,婚姻关系的效力从双方均符合婚姻法规定的结婚实质要件时起算。”这就表明,男女双方以夫妻名义同居时,可以有一方或双方不符合法定结婚条件,如未达法定婚龄、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重婚等,只要补办时符合了,就给予补办。一方面,这势必降低了结婚登记制度的严肃性,使当事人认为先结婚后登记也同样可以达到法定婚的效果,而且会给某些当事人留下钻法律空子的机会。另外,法律对此类推适用补办登记的话,也应区别对待:对于同居时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给予补办,发给结婚证;对于同居时不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补办时双方同居已达一定年限或生有子女,且双方均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给予补办,发给结婚证;其他情况应按同居关系处理。另一方面,如果一方或双方在同居时未达法定婚龄,而申请补办登记时已达法定婚龄,通过补办,取得结婚证,之后一方起诉离婚时,若涉及财产争议,处理时还应区分“同居时不符合结婚实质要件时的同居关系”及“符合时的婚姻关系”来分割财产,不利于司法实践,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实例。
(二)《解释》
(一)第5条规定的“不补办结婚登记的则按解除同居关系处理”不科学
《解释》
(一)第五条规定:“未按婚姻法第8条规定办理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男女,起诉到人民法院要求离婚的,应当区别对待:
1、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公布实施以前,男女双方已经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按事实婚姻处理。
2、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公布实施以后,男女双方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在案件受理前补办结婚登记;未补办结婚登记的,按解除同居关系处理。”这条规定显然是不科学而且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利益的。
首先,违反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未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的当事人双方到法院起诉“离婚”之时,法院却以“补办结婚登记”为受理的前提条件,而在当事人未请求“离婚”时,司法机关或行政机关并没有强制性的要求双方补办结婚登记——法律也不宜赋予作为行政机关的婚姻登记机关以权力主动去调查和
[2]指令。这条规定本身就有违事物的自身发展规律。另外,若当事人不补办结婚登记,婚姻法就不会承认这段婚姻,而以同居关系处理。
其次,与刑法对事实婚姻的认定标准不一。在刑法中,构成重婚罪的既可以是合法婚姻的当事人,也可以是事实重婚的双方当事人。对此刑法并没有要求事实重婚的双方当事人补办结婚登记手续,却仍然对其判处重婚罪,不会因为未补办结婚登记而不以重婚罪认处。从而陷入了民法中无婚可重、无婚可离,而刑法
[3]中有婚可重、有罪可判的尴尬局面。
再次,与婚姻法“保护妇女、儿童、老人合法权益”的基本原则冲突。当事人起诉离婚时,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双方意见不和,包括是否离婚、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问题,或是其他一些不可能补办结婚登记的情形,如一方死亡,变成植物人等,此时双方很难就补办结婚登记达成一致意见,或根本不能再补办结婚登记,毕竟结婚登记时需要双方自愿并亲自前去办理的。这就使得同居关系中的当事人一方,尤其是不想负婚姻责任的强势一方,当然不会去补办结婚登记,且有足够的空间逃避该条规定让其落空,而对另一方尤其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妇女一方造成不利——得不到依婚姻法按离婚取得的合法权益。因而婚姻法的立法本意——允许补办结婚登记从而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就得不到实现。从对女性以及子女的保护角度而言,女方与子女的利益往往会受到更大的损害;从物质角度而言,即使是事实婚姻,女方也往往为“事实家庭”付出了更多的心血,投入了更多的劳动,而这种劳动并不能在市场交易中体现出它的价值,因为其价值是附属于其家庭成员的收入所得的。若在离婚的情况下,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投入,属于夫妻共同财产,为双方共同共有;而如果简单地按解除同居关系处理,女性这部分劳动可包括起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显然就被忽略掉了;从精神角度而言,有过一段不为法律所承认的事实婚姻,对女性来说,无论是当事人自身受到创伤还是从社会看待他们的目光角度,都会造成精神伤害。
最后,与我国事实婚姻的客观现状及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国情不符。事实婚姻
[4]在我国普遍存在,且其比例较高,达到了30%,如未进行结婚登记的男女双方
未发生纠纷,也没有产生“离婚”诉讼、或者产生了“离婚”诉讼之外的“家庭暴力”“家庭债务清偿”等纠纷,对未发生纠纷的,法院则无权主动干涉和督促他们去补办登记,那么他们的同居的这种事实又该如何定性,具有何种法律效力?依据现行法是按同居关系处理,而这种处理方式却未能对当事人提供合理的保护;产生其他纠纷的,法律对此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另外,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与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及存在很大差异,少数民族有其自身的习惯因素,在西部乡村各少数民族意识中,人们总认为仅有履行法律手续,办结婚证并不足以使婚姻生效,必须按照各自所属民族特有的一套习惯法律程序
[5]来举行某种仪式的婚姻,他们才能认可其效力。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人结婚
时大部分都不进行结婚登记。如果按《解释》第5条的规定,对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婚姻”都一律按同居关系处理,这显然是与我国的国策及立法的宗旨相违背的,既不能达到优待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利益的目的,也不能尊重当事人的意愿和选择。
(三)《解释》
(一)第6条对有关事实婚姻中一方死亡之后遗产的处理欠
妥[6]
《解释》
(一)第6条规定:未经婚姻法第8条规定办理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男女,一方死亡,另一方以配偶身份主张享有继承权的,按照本解释第5条的原则处理。此处的原则是指:1994年2月1日《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实施前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事实婚姻被认定为有法定婚姻的效力,支持事实配偶的继承权;而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实施之后的事实婚姻,因为一方死亡而无法补办结婚登记手续,生存一方一概不能以配偶身份主张继承权。该条规定虽然可以使事实配偶增强及早去补办登记的意识,但法律对此却规定的相当苛刻,而且也极其不妥当,在第6条中,双方共同生活直至一方死亡,符合传统社会道德的婚姻观念,而法律对于这段事实婚姻却未给予任何法定补救方式。由于一方已经死亡,无论是当事人的意愿或努力都不可能再使其得到法律的承认,这就使生存一方当事人特别是女方的权益得不到维护,因而这条规定欠妥。
三、完善事实婚姻效力立法的构想
(一)从立法上明确事实婚姻的构成要件
对我国事实婚姻效力的立法完善,首先要从立法上明确事实婚姻的构成要件。在法律的范围内,不能将凡是未履行结婚登记手续的男女两性结合都当成事实婚姻。应当明确构成事实婚姻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对事实婚姻的认定和处理必须以法律的要件为基础。根据我国现阶段的情势,笔者认为应符合以下要件:
1、事实婚姻的男女双方都具有终身共同生活的目的。这是事实婚姻的内在特征,也是与同居关系的区别。
2、事实婚姻的男女双方应当具备公开的夫妻身份。双方不仅具有夫妻内在生活的一切内容,而且在外部形式上其夫妻关系也为社会所承认,具有公信力。
3、事实婚姻未履行结婚登记手续。它直接违反了婚姻法的规定,这是事实婚姻违法性的主要表现。对结婚形式要件的违反,是事实婚姻与法定婚姻的明显区别。
只有具备了以上条件,我们才能从法律上认可其为事实婚姻关系,否则视为同居等不正当两性关系。
(二)细化对事实婚姻效力的制度安排
在我国现阶段事实婚姻还将长期存在的情况下,我们应该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及实际情况,对事实婚姻附加一定条件来认定其效力,笔者认为应作如下细化:
1、对于未登记即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男女,若同居时以符合结婚实质要件,且达到一定年限以上(如2年、3年、5年),群众也认为他们是夫妻关系的按法定婚姻对待;补办了结婚登记的,发给结婚证,其婚姻效力溯及至双方同居时。
2、对于未登记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男女,若同时不符合结婚实质要件,但没给对方后代和国家的计划生育工作造成不利影响,且双方同居达到一定年限(同上)或生有子女,应该按法定婚姻处理;若补办了结婚登记的,发给结婚证,其婚姻效力溯及至双方符合结婚实质要件时,对其之前的可按同居关系处理。
3、对于起诉“离婚”至法院的,一方同意补办结婚登记,而另一方尤其是强势一方在无正当理由拒不补办的,只要双方同居时符合法婚实质要件,则按法定婚姻处理;在财产分割及补偿上比照婚姻关系来处理;若同时不符合结婚实质要件,则比照
2、的原则处理。
4、对于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男女,一方死亡的,同居达一定年限或剩有子女(比照德国民法典的规定①),则按法定婚姻处理,在遗产继承上比照法定婚的效力。
对于不在上述几种范围之列的其他男女之间的同居情形,根据实际情况,按同居关系、无效婚姻或可撤消婚姻来处理。综上所述,针对不同的情况,对事实婚姻进行不同的认定,不仅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利益,也不会损害国家法律的严肃性。对事实婚姻附加合理的条件予以承认,有利于司法实践,是符合我国现阶段的情势的。
(三)加强民族地区地方性相关立法
针对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事实婚姻大量存在且还将长期存在这一局面,应制定民族地区地方性立法,对事实婚姻加以规范,从而引导人们正确选择,以期达到事实婚姻从大量存在到逐渐消灭的状态。
首先,少数民族地区应积极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明确承认事实婚姻的法律效力,但不得违背法律或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不得对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专门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
其次,各少数民族地区在制定变通规定时,应当尽量做到不主动冲击我国的婚姻登记制度。在明确承认其事实婚姻效力的前提下,若发生纠纷至法院,法院在判决前应先裁决其事实婚姻关系是否存在,事实婚姻的当事人任何一方均可依裁定书向婚姻登记机关补办结婚登记,法院也可依职权将该裁定送达婚姻登记
[7] 机关予以登记,从而达到维护我国婚姻登记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的目的。
事实婚姻在我国长期存在,且发生率也较高,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的[8]婚姻形式,近年来还有上升的趋势。这一方面是传统习俗的遗留,另一方面是
现代社会人们选择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婚姻家庭关系的形式。当我国现阶段的法律对事实婚姻不能提供足够的法律资源去调整时,此时不应只想到更加严格的执法——不承认事实婚姻,而应该回头来审视一下法律。在法律对事实婚姻效力的认定还不完善时,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尊重当事人的选择权和既存的事实,引导和规范人们选择生活的方式。同时,我们期待民法典的出台,寄希望于立法者在婚姻家庭编中制定单独的章节或条款来调整事实婚姻,以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或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对事实婚姻效力的认定提供合理的处理方案。最后,我们要加大法制宣传,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引导人们正确选择婚姻形式,使事实婚姻由大量存在到少量存在,到最后人们都选择法定婚姻,从而逐渐消灭事实婚姻,达到完善我国婚姻家庭制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许晶.事实婚姻概念及效力的质疑与分析[J].长春师范学报,2003,24(1).26--27.[2] 吴爱辉,何霞.论我国“事实婚姻”制度的双重矛盾[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5(3).180.[3] 吴爱辉,何霞.论我国“事实婚姻”制度的双重矛盾[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5(3).179.[4] 段凤.简析新《婚姻法》对“事实婚姻”制度的双重矛盾[J]兼论《解释》4—6条
[J].当代法学,2002,(9).63.[5] 刘淑芬.当代少数民族地区事实婚姻的法律效力[J].贵州民族研究所,2004(4).11—12.[6] 赵丽霞,李爱芳.事实婚姻效力探析[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3
(4).36.[7] 刘淑芬.当代少数民族地区事实婚姻的法律效力[J].贵州民族研究所,2004(4).14.[8] 戴国勇.对事实婚姻认定和处理的法律要件分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3(4).37.[9] 刘家琛.举案说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29.[10] 李克,唐德华.婚姻家庭纠纷案例[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21—36.[11] 魏春艳,向洪,张丽娟.媒姻港湾[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32—34.[12] 杨大文.婚姻家庭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17—119.注释:
①《德国民法典》第1310条第3项对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婚姻关系作了变通规定:婚姻双方以后以夫妻身份共同生活10年或者共同生活至婚姻一方死亡---在此情况下至少共同生活5年,也视为婚姻。
第四篇:婚姻法论文
维
护
无
民
事
限
制
民
事
行
为
能
力
妇
女的合法
权
益
学号:09061010132
姓名:张蕊
班级:法学一班
维护无民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妇女的婚姻权益
内容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网络信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暴露在了我们眼前,如食品安全、房价、物价及环境等问题,不难发现,最引人关注都是关系到所有人生活与健康的问题,而在这些所谓的大问题的背后,我们忽视了太多的小问题,这些问题不知不觉得损害着很多人的权益。比如农民工权益,残疾人士、流浪人士权益,无民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妇女婚姻权益等!
关键词:无民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妇女婚姻权益保护
正文:
当你打开网页在搜索栏中输入无民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妇女四个字进行搜索时,你会得到一个庞大的数据,细看每一个标题,几乎都是在哪里发生了虐待无民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妇女的恶性事件,这样的事件被披露的就有如此之多,那我们不能想象那些没有被披露的,又是一个多么震撼人心的数字。
今天我探讨的就是关于无民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妇女婚姻权益保护的问题。
当一个无知的女童长大成为一个的无民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妇女,她在家庭中能否得到照顾,或者突发变故使一个原本健康的妇女成为无民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妇女,她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特别是当她面对婚姻这个问题的时候,该由谁来维护她的权益,又如何来维护?若她的父母爱她,丈夫疼她,她是幸福的,但是更多的现实是父母用她来做一笔交易,丈夫只是想让她成为传宗接代的工具,试问,当这样一个“工具”完成了她的使命,那接下来她的命运是什么,被抛弃,被虐待,或是流浪街头?
当然我国的立法中对此并不是一片空白,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一章第三条之规定:“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歧视、侮辱、侵害残疾人。”以及《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都给予了相应的保护。但是,这样的立法保护在偌大的我国,就有些难以实施,我们很少见到根据《妇女权益保障法》或从维护该法保障的妇女权益出发而判决的案件。更何况现在关于这些方面的立法相比其他立法来说有些落后,就更难加以设施。而
且更少会有人为她们伸张正义,包括亲生父母、亲戚、朋友对他们都是歧视态度。所以,在这层层困难之下,我们更应该寻找更加切实有效的办法去帮助她们维护自己的婚姻权益!我认为除了现在已有的关于无民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妇女可以作为原告去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完善法制建设外,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给予她们更加全面的保护!
一、建立运用多层次多机构的社会支持体系。
1、我国存在大量的基层的组织,如村民委员会,街道委员会等,充分利用这样深入基
层的组织,使其加大对其所负责管理片区内的无民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妇女婚姻的关注程度,定期进行家庭访问,查看无民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妇女的婚姻生活状况。如果发现其婚姻生活不好时,可以及时给与救助,避免她们的不幸生活。
2、建立针对无民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妇女保护的专门福利机构,给予遭受家庭暴力
以及抛弃的妇女的庇护,使她们能够继续的生活。同时可以呼吁社会的成功人士给予资助,在国家和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给无民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妇女更好的生活环境条件。
二、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反复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和残疾人保障法,使群众认识到对
无民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妇女实施暴力同样是违法行为,同时增强对无民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妇女保护的意识。给无民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妇女以平等的待遇,是她们免受歧视。
三、加强道德教育宣传,使群众加强自身道德,关注无民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妇女的婚姻生活,给她们更多的关心。特别是监护人、亲人对无民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妇女的关爱,更应引起重视,不要将她们作为交易的筹码,而是真的为她们的幸福而着想。
四、很多人和无民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妇女结婚,是因为自身条件不好,而为所谓的传宗接代与之结婚,那么,这就涉及到了有关于生育问题。相对于健康妇女的生育问题,对无民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妇女的生育问题更应给予保护,使她们注意孕前、孕期的保健和检查,尽量减少弱智胎儿的出生数量,避免人为的造成智障儿童的出生。
五、各地的司法机关,能够主动的去关注无民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妇女的婚姻保护
问题,当她们的婚姻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主动的去寻求帮助,变被动为主动,不受欺压。
六、国家在无民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妇女结婚前,婚姻登记机关可以给与特别登记,同时让对方签署一份保证书,并在司法人员的监督下具有法律效力,再配合基层组织的家庭访问,对无民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妇女的生活给予关注,及时的保护她们,若对方违反保证书,可给予民事乃至刑事处罚。
无民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妇女的婚姻保护这条道路,很长也很崎岖。但是我相信,在法制,道德,行政的等各个方面的努力下,这条路必然是一条通向美好生活的道路。走出这条道路,她们将会迎来属于她们的一片蓝天!
班级:法学一班
学号:09061010132
姓名:张蕊
第五篇:大学生同居之我见(精选)
大学生同居之我见
大学生同居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问题,对于同居的评判,众说纷纭,这也是源于时代、人们的生活风尚以及个人社会经历及个人道德价值观的不同。这就像年过花甲、接受传统保守环境影响的老一辈固然不能接受这种反传统道德的事件;相反,接受改革开放后新时代、富足生活条件、开放生活风尚的8090后,这并不是罪大恶极的。
对于我个人而言,一个当代大学生,我的态度是不支持也不反对。但是我要说无论同居还是不同居,考虑后果,承担责任是最重要的。没有责任作保障的感情是滥情,终会造成伤害,甚至导致悲剧。
我持不反对态度原因有二。首先大学生同居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解决性压抑问题。从这个角度说,同居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虽然社会上越来越开放的性观念,屡禁不止的卖淫嫖娼等一股股混浊的“黄” 流对校园的冲击可谓不小,但客观地讲,从教育体制上说,高校缺乏对学生的性教育和引导。极少高校有性教育课程,许多高校的性教育只是给新生放一盘有关生理卫生的录像 带甚至有些连录像也没有。导致学生对性产生错误的理解,或因好奇而更愿“以身试法”,甚至出现一些病态性压抑释放的方式,继而造成伤害。如近阶段层出不穷的“校园门”事件。如果性教育是得当的、及时的,帮助同学正确理解性,认识到责任、严重后果等相关问题,大学生甚至更稚嫩的学生也不至于以这种方式释放他们的性压抑。所以想比较而言,还是健康的同居为上策。
其次,同居也是尊重他人,尊重他人享有公共空间,不侵犯他人私人空间的一种负责任的表现。相对于那些在大街上举止亲密的情侣,相对于那些在校园里、教室里“甜蜜蜜”的,相对于各种“门”的主角们,同居者是文明的。至少他们没有侵害他人享有自己私人空间的权利。虽然古语云“非礼勿视”,可是当情况变成“目不忍视”,谁又会体会作为受害人的“观众们”的有苦说不出呢?
说到这里,同居是好的,但是我还是持一半不支持的态度。作为一个学生,同居或多或少会对学业有影响,同居是要负责任的,更是涉及到伦 理、法律等问题。所谓同居是指没有合法的婚姻关系的两个异性不以夫妻名义在一起共同生活,履行夫妻义务。其应当包括以下几个要件:①当事人有较固定的住所;②保持较稳定的性关系;③断续或较长时间在一起共同生活;④双方不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虽然青春是有冲动的,但是我们是有理智的人,我们要具备前瞻的考虑。作为男方,你真的就有能力对女方负责一辈子,还是只停留在口头上的山盟海誓与空头承诺?没有未来,只有计划和承诺,你的承诺又能有几斤?反反复复的人流对女方造成的伤害又是什么可以补回来的吗?
当然了,退一步讲,今天良好的避孕工具、技术的推广为同居提供了条件和安全的保障。但毕竟学生是以学业为主的,同居或多或少地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而且,很难说同居都会有以婚姻而告终的圆满结局,所以对自己的决定负责,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对他人的人生负责,这才是最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