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目前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谈目前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河北省赞皇县阳泽学区 张旭海 邮编:05123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也就是说作文最能体现一个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然而,目前,多数中小学生畏惧写作文,这恐怕早已成为全国性的普遍问题。
一、目前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一提到作文,中小学生就感到无从下手,不住地抓耳挠腮。他们视作文为畏途,惧怕写作文。作文难,难在哪里呢?据调查了解,用学生们异口同声的话说就是:“写作文不知道如何开头写,怎样写,写什么?”;总而言之,中小学作文教学不理想,学生写作能力水平低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师写作义务水平偏低
众所周知,在现实生活中,中小学语文教师谁都会讲阅读课,并且有的教师讲得绘声绘色,令学生侧耳倾听。但是一提写一篇总结论文就感到为难。这当然这不能怪他们,因为他们在中小学、师范、乃至大学学习时,在中小学受传统语文教学“写作不需要教”理念的影响下而没打好写作基础,加之到师范、乃至大学以后学得写作课又大多是空头理论,而没有写作的实践能力。故导致了目前一代又一代中小学语文教师写作教学水平较低、甚至根本不会写的现状。
(二)是教学方法不得当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就仿佛当年的“北大荒”,犹如辽阔的从未开垦的“处女地”,教师是从不教作文的。上作文课时,教师将作文题往黑板上一写,要求学生两节课写完。教学过程就算完了。作文不需要教,这种观点是有理论支持的,其理论基础是:
A是传统教法。教师们认为,千百年来,学生如何写作文,先生是从来不教的。然而,时代在前进,教育在发展。当年李白、吴承恩没有坐过火车,曹雪芹、罗贯中没有用过电脑,难道我们就因而不需要掌握现代科学知识了吗?这种说法显然是片面的。
B是文无定法。不错,文章如何写,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没有固定章法。把学生导入固定的死框框,谁都不赞成。然而,这“文无定法”的后面却是“有规可循”的,教师要结合自己的写作体会运用深入浅出的教法,把动笔写作的基本方法示范指导给学生,那才是必要的。
C是阅读。他们认为只要多读书,学生自然就会作文。许多中小学教师都是这样告诉学生的。社会上一些知名作家也讲过,“我的写作能力来源于看课外书,多读多写”。这当然是真实可信的。然而,事情还有另一面。调查一下吧,在我们周围的成年人群中,那么多人一辈子博览群书,手不释卷,但只要动笔写一篇工作小结时,却十分吃力。这种只会读而不会写的知识分子在哪个单位不是占多数呢?
D是读写等同。有的教师告诉学生,“怎么想的就怎么说,怎么说的就怎么写”,“说和写是一回事”。这话也有道理。有见解要表达,“说”与“写”两条道都可用。不过,两者的表达方式是不同的。说,用的是口头语言;写,用的是书面语言。在现实生活中,口才特好而不善动笔的人,少言寡语而笔头出彩的人,都不鲜见。可见,说与写并不能相互取代。
E是语文基础。不少教师认为,学生学好阅读,作文自然就会了。不错,阅读确实是写作的基础。但是,读与写毕竟是两种能力。读,是看别人怎么写,是信息输入;写,是进行自我表达,是信息输出。
无论是大学生(含部分研究生、博士生),还是中小学生,那么多成绩优秀的学生都在喊作文难,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掌握写作的方法。
总之,尽管上述五种观点各有道理,但得出的结论是:“作文不需要教”显然是早已不适应现代飞速发展的教育事业的需要了。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板书命题后,硬是让学生写作文的教师,还是大有人在的,尤其是在农村更具普遍性。这种现象继续存在的原因并不能完全责怪广大的中小学语文教师。他们想把作文课教好,但不知该怎样教,或者虽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摸索,但效果微乎其微。
(三)是中高考制度的导向作用淡化了作文
在中高考时,虽然语文科目也考作文,并且所占的比例已经不太低。然而,在教师阅卷实际操作中主要是看学生所写作文书写是否工整、字数大体上够不够、开头和结尾是否精彩。其次,虽然多数学生害怕写作文,但是在中高考之前,教师大多采取让学生从获奖作文选书上有选择地背几篇,以备考试之用。因此在中高考中似乎并看不出学生因作文水平低而影响语文考试成绩。此外,作文在中高考试卷中,所占的比例有点偏低。
(四)学生实际写作能力低已影响语文素养的提高
虽然在中高考中似乎从表面上并看不出学生因作文水平低而影响整个语文学科的考试成绩。但是,由于“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同时它又具有工具性的特征,学生实际写作能力低,笔者深有体会,笔者目前已在各级报刊发表各类作品300余篇,近几年来已有数十名大学生或研究生家长慕名拿着上大学的子女退回来的贫困生贷款证明信找到我,求我为其写证明,这足以说明不仅是中小学生、就连大学生、乃至研究生写作能力低已经影响了他们语文素养的提高。此外,笔者还常听到不少化学、物理等学科的老师在抱怨:“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千方百计地给学生讲疑难题,学生已经理解了类似疑难题的意思,就是在做题时不知道怎样用文字来表达。”因此不难看出:学生由于实际写作能力水平比较低而已经在实质上制约着其他学科成绩的提高。
二、对今后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粗浅的建议:
(一)提高教师写作业务水平
1、自修是关键。教师就像教练员,试想,如果一个汽车教练员自己连自己都开不好汽车,又怎能教好学员开汽车呢?。誓如我国著名的作文教学泰斗王有声先生说:“我从二十几岁写《王老师与小学生谈作文》起,几十年没停过笔,教学札记呀、教案选编呀,如今30多本近百万字立在书柜里呢!教师爱写文章,学生是看得出来的。身教胜于言教,这可算是我的真经”(曾经出版的《王老师和小学生谈作文》畅销半个世纪,平生发表作文教学类著作40余种,连发表在全国各地报刊上的文章共800多万字。)。
2、培训是手段。为了尽快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写作水平,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应站在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高度,更新观念,转变培训方式。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分期分批培训语文教师。使他们尽快地提高写作业务水平,保持与时俱进。
3、竞赛是。多年来各级教育部门几乎每年都在组织广大中小学教师举办各科优秀课竞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教师各科教学水平的提高。然而,很少看见有作文课这一项目,为激发广大语文教师切磋、交流作文教学的积极性,要尽快将作文课纳入优秀课竞赛范围
(二)、改革“作文不需要教”为更需要教
作文作为课程表中的一门功课,其他课程需要教,作文更需要教。首先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地将学生导入写作之门。正如著名作文教学泰斗王有声先生的真经:“身教胜于言教”。教师只要一提写作文,学生们就愁眉哭脸地诉说:“数学课,认真老师讲例题,只要听懂了例题,多做练习就行;语文也好学,照着书多读多写多背就行;连唱歌还有谱子呢!就是作文最难学。”倘若在学生作文还没有真正入门,十分厌恶作文的前提条件下,你给学生讲什么写作要贴近生活,要写出真情实感呀,„„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空谈。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这就需要教师讲完写作知识后、结合具体事例给学生做出示范(指导),使他们感到学有榜样。如我在以“小灰兔”为题教学生写作入门时把课件中多种形态的小灰兔照片显示在多媒体屏幕上,面对小灰兔给学生示范(指导)观察:
师问:小灰兔的尾巴是长还是短,大约多长,象什么样呢?
生:它很短,只有一寸来长、像一个灰色的小绒球似的在屁股上缀着。„„
如此获取材料之后,给学生示范(指导)立意、选材、谋篇„„(过程略)。如此示范完后,学生们兴奋地说:“老师,您这样教我们学写作文,我们能看得见、摸得着,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大有茅塞顿开之感,„„俺们觉得作文以后也好学了!”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说一千、道一万,不如亲自做出一个榜样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哲理吧。
其次,在学生初步进入写作之门以后,最好创办一张定期出版的班级手抄报或印刷报,择优发表学生作文,既能不断激发发表作品学生的兴趣,又能鞭策其他学生奋起直追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自主读写的良好习惯。
再次,随着学生读写习惯形成以后,鼓励学生写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真人、真事、真话、真情富有情趣的日记。日记的最大特点是“自由”,学生倾吐心里想说的话,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生活琐事,喜怒哀乐、经验教训得失,他们都会有所感悟、有所触动,及时把一天中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言所行,择其主要内容记录。避免以往学生作文不是空话、套话、大话,就是从书上东拼西凑的,让你看不到真实的学生。这样鼓励学生自由作文,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既对学生人格的健全大有益处,又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崭新、自由翱翔的蓝天。
此外,注重形式各异的修改与点评。“文章不妨千遍改,一遍更比一遍精。”这句话道破了文章修改的重要性。学生写了文章,多么希望能得到老师在字、词、句方面的改正,在篇章结构方面的调整,在选材立意方面的肯定,也多么希望老师打个好评语,或批上几句肯定或鼓励的话语。可以说细致的修改和恰当的评点,能激发学生写作欲望。修改和点评,同时也可让学生自改自评、互改互评和教师修改点评相结合。修改内容应有的放矢。每一学习阶段修改内容各异,有时统一修改文题,有时修改开头„„这样学生会有明确的认识和心里所得,渐渐地对写作文会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最后,在讲评时对学生作文中的不足之处,从“建议”的角度出发,使学生听了褒扬的话信心倍增,感到倍受激励。
(三)、强化中高考对作文教学的导向作用
众所周知,中高考对中小学,尤其是初中和高中各学科教学知识的侧重点起着无形“指挥棒”的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要正确运用中高考这个无形“指挥棒”的调控作用,首先,在中高考阅卷时,适当增加阅卷人数,对每名考生的作文要认真阅读、严格按照评分标准打分,使真正优秀的与较差的作文拉开距离;其次,在中高考命题时,尽量出一些有关社会和谐、环境、科学创新等实践性强的题目,例如1999年的高考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力避与优秀作文选之类的书籍文章题目雷同;此外,为认真贯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一精神,适当加大语文试卷中作文所占的比例,可考虑将作文所占比例提高到50%至80%。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提高作文水平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促进各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第二篇:中小学安全教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小学安全教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
近年来我国校园安全事故频发,党和政府对此高度重视,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促进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的发展。从当前学校安全教育教学现状出发,深入研究安全教育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师生安全意识,提升安全自护、自救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
安全教育;教学模式;中小学教育
近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中小学的安全教育,颁发了一系列关于安全教育的政策法规,如《学生伤害处理办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这些政策法规有力地维护了学校的安全,促进了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的发展。然而,我国校园安全问题依然严重存在,校园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分析近年来学校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学校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学校安全教育没有统一的课程体系和完整可行的教学模式,安全教育教学的形势不容乐观。
学校安全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学生安全成长的需要,是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提高安全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更是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的需要。
一、学校安全教育现状
(一)缺乏专职安全教育师资队伍
校长是安全教育的第一负责人,一般由学校副校长分管安全教育工作,德育处主任对学校安全教育工作进行具体负责管理,并依托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负责实施。此外,还会邀请交警、消防等相关部门人员到学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宣传交通、消防等有关知识和技能,并对老师开展安全教育予以一定的指导。其中班主任是学生开展安全教育的主要人员,在学校安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但目前中小学几乎没有专职的安全教育教师。
(二)缺少统一的安全教育教材
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在学科教学中涉及到的安全教育内容,进行学科渗透,选择挖掘相关内容讲解,讲授内容各不相同,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的学校,各不相同。而安全教育课的教材,几乎没有统一的国家教材。
(三)安全教育的途径与方式有待创新
中小学校开展安全教育的主要途径为主题班队会,此外还有专题教育、学科渗透及以活动和实践的形式安全教育实践课,可见,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形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比较而言,小学进行安全教育的形式和途径是最多的,初高中侧重于学科渗透和班会。中小学安全教育既有自身的特点,又与其他学科在内容上有交叉之处,可以采取在其他课程中进行渗透的形式。专题活动是当前学校安全教育的又一主要方式,代替了学校安全教育课程的实施。常见的有法制讲座、交通安全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消防安全讲座、饮食卫生讲座等,配 有图片展示、黑板报、主题班会等,以提高专题教育活动的效果。
(四)安全教育教学模式需要完善 大多数安全教育教师在讲授安全教育内容时,都是照本宣科,比较枯燥乏味。其次是放任自流式地发自学资料,教学效果自然相当差。少数学校以安全演练、观看影视录像片来代替安全教育教学。能把知识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很少。
二、安全教育教学策略
(一)建构科学合理的安全教育课程体系
安全教育指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基本的保护个体生命安全和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知识和法律法规,树立和强化安全意识,掌握基本的自护技能,提高在各种危急情况下自救、互救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提高生命质量。
应根据学校和学生特点,规划和构建科学合理、循序渐进的安全教育课程体系,使得学生有序接受科学的安全教育,形成珍惜生命、灿烂生命、享受生命的意识。使其具有“生活性”、“综合性”、“体验性”、“实践性”等特点。遵循“针对性、层次性、递进性”的基本原则,以不同学段的需求和时令季节变化为纵坐标,以模块化的系列内容为横坐标,螺旋上升,建构科学的内容结构体系。
每个学段的总目标都由“情感态度培养”、“行为技能训练”以及“知识经验积累”三维目标构成。“情感态度培养”,重在促进“生命安全”意识的形成; “行为技能训练”,重在培养学生“识险”“避险”“救护”的行为能力;“知识经验积累”则是安全意识和行为技能赖以发展的基础。人的行为总会受到意识的影响和支配,因此,帮助学生树立生命安全意识的教育应贯穿本课程的始终。
(二)建立多样而有效的安全教育教学模式
针对安全教育教学实际,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学生认识特点,坚持专门课程与学科课程渗透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知识教育与强化训练相结合,国家统一要求与学校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创建多种安全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创建安全教育课程体系。1.学科整合式教学模式
“安全教育与学科整合式模式”同其他模式相比实效性强,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和限制,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是很好的安全教育课例,学生可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各种安全知识,这样便延伸了教材内涵,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例如,在教授语文课《司马光》时,教师可以将语文教学与安全教育有机整合,在课程导入中就创设情境,列举学生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安全方面问题,然后引出砸缸救人的司马光,总结全文时,将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延伸,最后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危险时如何自救、互救,化险为夷,这样,一节语文课在完成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任务的同时,又使学生受到安全教育。其他的如历史、生物、物理等学科都有很好的安全教育课例,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讨论交流,可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与防范能力,达到安全教育的目的。
2.安全教育体验式教学模式
体验式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为了达到安全教育的目的,可为学生精心设置一定的教育情境,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身临其境地做一做”,把能调动起来的感官都调动 起来,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主动探究,感悟出道理、概括出结论来,达到相应的教育目的。如:在教学《我是遵守交通法规的好学生》、《身边的危险》、《保护我自己》等一些以体验性为主的课程,按照 “活动教学”的思想,根据每课创设情境,以个体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精心设计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情境体验、认知澄清、行为训练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师生共同参与,引起学生相应的心理体验,从而施加积极影响。
同时,体验是学生提升能力、形成技能的最好方法。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要从细节抓起,在细节中让学生体验自我保护的重要性,了解自我保护的过程,从而形成技能。如:处理学生流鼻血或不小心划破手等事件中,要让学生学会自行简单的处理,并在处理时让同学们感受互相帮助、相互协作的过程。3.活动式教学模式
有效活动式教学模式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1)创设情境,引入话题。(2)活动体验,以情促行。(3)总结提高,升华主题。
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根据学生的兴趣组织活动,以活动为中心,通过有针对性的活动获取安全常识,使学生形成安全意识、提高防范能力,帮助学生保证生命的质量,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如:对骑自行车感兴趣的学生,班主任可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们认识自行车的结构,骑自行车技巧,让学生亲眼目睹不规范骑自行车发生车祸造成的危害,使学生在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4.家校结合式教学模式
家校结合式教学模式,是以学校为中心,通过挖掘家庭教育资源,建立家校互动合作,以求共同培养和提高学生安全意识,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安全教育必须要求家庭的积极参与,通过《致家长的公开信》、签订家校安全教育协议书、定期召开家长会、家访和孩子一起看安全教育片等形式,强调安全监管要求。家校结合可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安全意识,自觉将注重安全、遵章守纪变成一种习惯。同时,学校应帮助家长掌握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以便他们更好地协助学校进行安全教育教学活动。家校结合式教学模式,密切了家校之间的关系,提高了家长对学校与老师的可信度,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可以减少学生上网吧,打电子游戏事件的发生,实践证明,家校合作教育对孩子的安全教育非常有帮助,能够及时发现孩子的缺点,并能及时地得到纠正,使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安全教育无小事,只要学校安全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好,就能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学生感恩意识、生命敬畏意识、生命价值意识,从而让学生们在文明、和谐、友好、乐学氛围中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Z].2006.[2]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Z].2007.[3]王传湘.新课改 新理念 新实践[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2012.[4]党的十七大报告[Z].2007.[5]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Z].2001.[6]陈越.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A].2002.
第三篇: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
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能力的高低最能体现语文综合素质的优劣,《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总目标做出了这样的规定:“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一总的目标要求,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有不同的表述。小学低年级的写作称为“写话”,中高年级称为“习作”,其目的是为了消除学生对写作的不良情绪,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心态下学会书面表达。
作文教学是所有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或者说是根本任务,因为我们知道,平时我们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训练,主要目的是为作文教学准备的。有人常把习作训练比作建造一座房屋,土、石、砖、瓦、钢筋水泥则是日常阅读教学所做的一切繁琐准备,阅读教学做得越扎实、充足,这座房子便会盖得越高大、坚实。仅有充足的材料准备还不够,还得有熟练精湛的技术,于是各种写作技巧应运而生,诸如以小见大,欲扬先抑,首尾呼应,承上启下,开门见山„„写作专用术语铺天盖地。是不是掌握这些写作技巧便可以如法炮制出一篇精美的作文?恐怕不是,有的学生提起写作技巧,口若悬河,可一旦让他下笔写文章,便是笔拙语塞,吞吞吐吐,东拼西凑。看来只学技巧还远远不够。分析其中的原因,恐怕还得追溯源头――作文教学的课堂。
一起来看看现在作文的教学实际状况吧,有的教师在第一节课读一两篇范文(作文选中的标准作文),然后让学生谈谈这篇作文如何精彩,最后再让学生写同题作文;有的教师读几篇上次作文的佳作,让学生分组讨论好在哪里?有何启发收获,再布置这次作文的题目,学生只管埋头写,下次作文课亦是如此,循环往复;还有的教师布置好作文题目,大谈特谈这篇作文该写什么,该怎样写,甚至第一段写什么,第二段写什么„„把每段的提纲都列出来,再列举出一大堆写作技巧、手法,好像这样就锦上添花,美不胜收了。也有用些心思的教师,先用两三分钟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谈谈自己的理解或联想到的内容,剩下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写作„„不少语文教师都是这么上作文课的,谁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假如没有校本培训,或许我也会这么一直教下去。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校本培训学习,使我意识到这种作文教学方式需要反思。
那么,这样的作文教学存在哪些问题呢?
第一种作文教学读标准范文,会极大限制学生的想象空间,学生很难从标准范文的框架中跳出来,难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出真实的作文。第二种教学法方法虽然关注本班学生的作文实际,但每次范读的优秀作文往往是班里的佼佼者的习作,久而久之,其他学生便会失去信心,认为只有那几个优秀生能写出好作文,自己再怎么努力也不会被教师欣赏,所以容易产生自卑自弃的心理,慢慢地便会对作文失去兴趣。第三种教学方法看似很专业,其实是在卖弄学识,学生既听不懂也不感兴趣,所以收效甚微。至于帮学生写好提纲的做法就更愚蠢了,这是一个学生在写一篇作文,是几十个学生在写几十篇作文,仅一个提纲怎么够用呢?学生的个性表达何在?学生的独特体验何在?第四种教学方法似乎进步了许多,但短短两三分钟不能引发学生太多的联想,而且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引发学生联想也要有方向,有深度。
古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在著作《文心雕龙》中曾说过“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可见写作是一种感情冲动,要解决目前学生作文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无理可达的现状,重视对学生写作情感的体验开掘,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思路。
情感是一种心理因素,它不是客观能否满足主体需要引起的主体内在体验。情感的两极表现就是“爱”与“恨”。
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
一、加大名著阅读量,为写作奠定坚实基础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道出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勤于阅读,尤其是阅读大量的文学名著,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一定是大有裨益的.阅读文学作品,关键是要领悟以下两个重要的心理素质。
一是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力和捕捉力。
二是胸怀诗意,对生活产生丰富细腻的情感。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激发和培养自身的这两种心理素质,“要有意识地使自己原始的,粗糙的、愚味的、麻木的感情进入一种艺术的、净化、发达、灵敏的个性化境界”。
如果契合语文教材中课外名著导读,培养学生多读名著,读好名著,做好读书笔记、摘抄、读后感,一定能激发起学生好读书的兴趣,读好书的兴趣。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课外阅读会带给学生受用一生的精神财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得正是这个道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每周都会布置学生课外阅读优美的文学作品,并要求摘录精彩语段或写几句感想,利用早读、自习课的时间检查、讲评,逐渐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不少学生的文笔都有很大进步。
每学期结束之时,我会布置学生利用寒暑长假读长篇名著,推荐1―3篇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的作品,如《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海底两万里》、《水浒》、《西游记》等中外经典名著,下学期开学时会利用两节课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学生常常是高谈阔论,兴趣盎然.有一次讨论古典名著《水浒》,学生们就梁山好汉是不是真英雄,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说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就是英雄,有人反驳占山为王,烧杀抢掠此乃草寇„„看他们争的面红耳赤,趁机布置他们写一篇评论文章,效果很好。
二、增强劳动锻炼和挫折体验,激发写作热情
鼓励学生参加劳动锻炼,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更能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和体验。“艺术源于生活”,而劳动创造着生活,学生如果每天只坐在教室里读书,只靠教师的讲解和传授来理解生活人生,那么他一定不能全面深切地理解。“听不如做”,学生适当地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可以促进对社会对生活的认识,可以体察劳动的辛苦和收获劳动的快乐,从而能体谅父母,体谅他人,这是写作中难能可贵的思想珍宝。
没有劳动,更谈不上挫折了,人在经历挫折时,情感往往最为丰富,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家,几乎都是在经历种种挫折的过程中才勃发写作的欲望,作品往往真实感人。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这篇文章中谈到“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著《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蹶有《国语》„„《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可见挫折是激发写作冲动的最直接、最有利的情感因素。有一次,学生刚刚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勤工俭学活动,那节作文课让学生讲述活动经历和体验,许多学生感言离开家,没有父母的庇护,在外打工的日子太苦太累,根本不是想象中浪漫和潇洒的。还有一部分学生谈到对集体力量和团结精神的真切体会。学生畅所欲言,趁着兴致,布置他们写一篇《劳动的滋味》作文,学生欣然而作,效果极佳。
求知的挫折,实践的挫折,劳动的挫折都是写作的宝贵的情感财富,日积月累,也许就能产生非写不可的创作激情。因此,有意识地让学生经受挫折,体验挫折,反思挫折,会进一步丰富他们的情感,为他们的写作积累宝贵的财富。
三、培养学生爱心,丰富写作情感
有爱才有恨,一切艺术表现出来的,无非都是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的“爱”和“恨”。爱是一个人的情感基础,一个人只有有“爱心”,才会真正关注社会、人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中的一草一木。这样的情感写进文学作品,才会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美的心灵,美的事物,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关键是引导他们去发现,去认识。有计划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常带学生去田园野外观察感受,引导学生去敬老院慰问,尊老爱幼,关心集体,孝敬父母„„,以此来培养学生纯真、美好的心灵,提高学生创造美、鉴赏美的志趣和能力。记得有一回正在上课,窗外突然下起鹅毛大雪,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了。我灵机一动,让学生放下书本,去室外赏雪。学生欣喜若狂,欢笑着投入雪的怀抱„„回到教室,看满身是雪的孩子们激动的心难以平复,我让他们即兴抒怀,学生们边创作边朗读,“一场大雪染白了初冬的校园”、“雪是上帝派来的天使”、“雪的精灵欢笑在大地上”„„就连平时最恐惧写作的学生也动起笔杆来,描绘这美丽的雪景,我明白那场雪已经落入每一个学生的心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丰富饱满的情感正是作文源源不断的清澈泉水。只要你善于发掘,每一位学生心中都有一眼清泉。
第四篇:谈《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教育论文
摘要:语文素质应当是大学生最基本的文化素质,它为专业学习和跨学科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就目前国内的形势来看,国人语文水平普遍下滑,高师学生也存在同样问题。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必要性;对策
一、《大学语文》现存状态
对于一个中国人,对于一个从小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来说,用中文进行基本的听、说、读、写应该不存在问题。但在教学中,笔者遇到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如学生错别字很多;书写不规范、笔顺错误;语句不通顺、用词不当;逻辑不清、表达不顺畅,等等,这些都是中文最基本的要求,更应该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文化素质。
而在国际上,“汉语热”逐渐兴起,国外有3000万人学习汉语,来华留学的外国学生急剧增加,2004年就超过10万名,我国还在世界各地陆续设立“孔子学院”,教授、推广汉语,各国参加汉语水平考试的人也越来越多。国际范围的汉语热与国内国人汉语表达能力的退化形成强烈对比,而在对比中又更加凸显出目前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危机感与紧迫感。
二、《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大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中文能力,包括对汉语言的理解力、表达力、审美力、评判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如果缺乏这种基本能力,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和交际质量,降低其学习生活的适应性。阅读能力的高低会影响个体接受信息的速度和准确性,并进而影响理解能力、鉴赏能力、批评能力;而表达能力的高低又将直接影响其学习与工作效率。
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的确给人类带来许多方便与快捷,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多了,范围广了,而认真品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却下降了。而《大学语文》的学习却是可以丰富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在品读思考的同时背诵优秀的语文作品会大大丰富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启迪人的思维,涵养人的气质。中国古典诗词是大学语文课程中文化素质教育的最佳载体。具备古典诗词修养的人在气质风度、感情内涵、情调趣味诸多方面显示出独特的魅力。这种文理知识渗透的博雅全才应是当代大学生的楷模。
三、目前《大学语文》教学状况
从学生方面来看:存在着轻视自满态度。学生普遍轻视《大学语文》课程,认为是可有可无的选修课,其重要性自然不能与专业课相比,甚至和英语也不能比,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认真听课的人只有半数,而能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人则更少。其次,古文所占篇幅较大,更让学生感到头疼,失去了阅读、品味、鉴赏的兴趣。
从师资教材方面来看:在高校中文教师队伍里,大学语文教师算是弱势群体,很多学有所长的教师都不愿教大学语文,在部分高校中居然没有专职教师。作为笔者来说,也是在摸索中前进,也存在经验不足、缺乏交流的问题。《大学语文》教材种类繁多,良莠不齐,要在这众多教材中筛选最合适、最优秀的,则需要一个长期过程,而且需要与教学相配合。
四、对策
针对目前存在问题,为了更好的发挥课程作用,在开设课程时应避免以上问题,做到以下几点:
1.需要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上以及考核方法上改革:在教学内容上,应和时代紧密联系,同时增强趣味性和实用性,可找一些热点话题进行讨论,对流行问题进行分析等;在教学方法上,则需增强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参与性,可组织课堂讨论、模拟教学、话剧表演等形式进行;在教学手段上也可用更先进的多媒体教学等。在考核制度方面,松紧结合,模式多样:严格控制课堂人数,严格监控课堂教学质量;考核模式多样,增大考核内容的开放性和主观性,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考核办法。
2.加强师资力量,设立专门的教学机构,从教学和科研方面共同抓起,这样才能有力的保证教学效果。另外,实施最佳资源配置,采取模块教学,把文学鉴赏、文史知识和语言运用分开,文学专业的教师教文学和文史,语言专业的教师教语言应用。请专业教师做专题,把最精彩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可增强课程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从而达到较理想的效果。
3.要真正重视《大学语文》教学,给《大学语文》课程准确定位。现在普遍存在重外语轻母语的社会现象,在2005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强调,对于重视外语学习和使用而忽略或削弱本国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的现象,要予以纠正。所以教育机构要努力扭转重外语轻母语的做法。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通过有效的行政手段,制定相应政策,采取具体可行的措施,使《大学语文》得到足够的重视与保护,给《大学语文》课程一个准确的定位。
参考文献:
[1]朱彦.《大学语文》教学的“三个层次”[J].语文教学研究,2004,(8).[2]王淼,曹丽萍.大学语文的现实境遇及其改革办法[J].语文学刊,2009,(4).[3]李爱华.大学语文,母语教育的守望者[N].科学时报,2007-01-30.
第五篇:谈老年大学现状及改进对策
谈老年大学现状及改进对策
老年教育是适应改革开放和人口老龄化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一项新兴教育事业,也是我国老龄事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而且为创建和谐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自1983年9月中国第一所老年大学在山东诞生后,在政府和群众的热心支持下,各地的老年大学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
老年学校教育是我国老年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老年学校教育的发展直接体现并带动了我国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是由老年学校教育性质的特点决定的。我国的老年学校教育首先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成人学校教育,是根据我国老年人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兴办的,目前老年大学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教的主要依靠力量。进一步探索老年教育事业的理念,探索新的办学模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逐步完善教学设施,为老年教育事业的开拓创新、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努力把老年大学办成老年人“终身学习的校园,晚年生活的乐园,温馨和谐的家园,老有所为的田园。其次老年学校教育具有社会福利属性,不仅法律规定国家是发展老年教育的主体,而且我国老年学校不以盈利为目的,面向全社会的老人,学习费用较低或免费,具有康、乐、为、养融合一体的教育特色。
据有关材料显示,全国32700余所老年大学,我国现有老年大学公办的占82.1%,公办民助的占4.7%,民办的占2.2%,民办公助的占11%。其中,公办的基本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既有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系列管理,也有差额或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还有社会力量联合办的民营老年大学。党政机关和军队系列主办的老年大学性质基本相同,科研院所、院校和企业老年大学的管理更是呈现多元化模式。各级各地老年大学有党委、政府部门主办的,有企业、事业单位主办的,有社会团体主办的,还有个体民办的,形式多样,形态各异,可以说社会中的各个阶层、各种组织都可以参与创办老年大学。目前有四种老年大学的形式:(1)政府投资型模式。特征是老年教育中大部分由国家投资开办,老年大学的开支列入政府财政预算,与正规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老年人可以自行选择参加老年闲暇教育或老年正规教育。(2)企业自主管理模式。大型企业特别是有一定历史的企业,离退休人员较多并居住点相对集中,企业拨款建立教学楼,老师是企业离退休有专长的人员,学员是本企业离退休人员,可根据离退休人员的喜好开设课程。(3)自治自助型模式。特征是老年大学由老年人自发组织成立,属于非赢利性志愿组织,所有具有专长的老年人都可以执教,学员一般为老年人和退休政府官员、医生、律师等,教学与活动根据成员意愿来安排。(4)社区型模式。特征是各个老年大学连成网络,依托社会成员进行自我管理,其老年大学属于非营利性的社会福利组织与普通及学院有密切联系,除对学员收取少量资料费用以外,大部分经费依靠私立、公立大学及个人慈善捐款。
老年教育所发展的老年大学对社会和老年人都起着积极的作用。老年人通过老年大学的学习,及时了解国家的政策与法规,参与到国家的法制社会宣传教育活动促进法制社会的建设。老年人靠着自己原本的专业知识和与时俱进所学新知识,为经济建设余热生辉。老年大学活动丰富社区的老年文化活动,推进社会建设文明城市的活动。通过老年大学的教学活动,能丰富老年人的视野与知识面和其精神世界。同时,老年教育推动社会的教育事业,从而加强社会的终身学习意识。
参加老年大学不仅能让老人在清闲的退休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并培养,还能修养身心。有些年老的知识份子还担任起老师的职位,在虚心学习的同时,也教同学自己所长。教师和学员形成互尊、互勉、互助、互动、互补、互换的和谐融洽关系,增强学校和教师的吸引力与凝聚力,提高老年教育的品位和声望,为老年大学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师资基础。不仅认识到一班趣味相投的朋友,还丰富了晚年生活。课程又能陶冶情操就如练习书法,可以学得一手好字,也能让人静下心来,锻炼人的恒心与耐心;再如学习摄影,不仅能沿途观赏风景,将其记录在脑中和相机中,还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人工的精美,人心的感受;又如电脑课程,可以让老年人接触新的科技,学习到新型的应用软件,开阔思想和见识„„
虽然老年大学有着种种的积极作用,但是新兴的事业难免存在缺点。
(1)认识不统一。一般人会误以为老年大学就是“老人托管”,又由于传统的养老观念而没有选择老年大学。一心想着晚年的生活就是享受着国家的医保,拿着退休金过着看看电视打打牌下下棋的休闲日子。觉得上老年大学会对休闲生活有所束缚,所以不愿参加老年大学。还有些老人把生活大部分时间奉献给子女和孙女,阻碍参加老年大学活动的时间和精力。从而使得老年大学入学率较低,与日益增长的老龄人口不适应。
(2)资金投入不足。办老年大学,需要一定的投入,回报需要多方面整合资源,许多都是无形的政治效益、社会效益。而国家财政的教育经费大部份投入到中小学的义务教育当中,老年大学属于社会福利的性质,不以盈利为目的,且学费低廉。所以难以支撑老年大学的日常运作更何况是老年大学的发展。
(3)相关政策不完善。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越来越高。但我国教育法规政策中未能真正体现和落实“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教育理念。而且在目前的法律法规中还缺乏对老年大学的保障制度,迫切需要国家完善老年大学在法律上受保护的空缺。
(4)办学的覆盖面小。老年大学在社会上知名度较低,所以未必所有老年人都知道老年大学的存在。其次,大多数的老年大学都在大中城市办学,从而忽视农村的老龄人对知识的渴求,对大学的向往。
老年大学是一项新兴的事业,是老年教育的最佳组织形式。它要巩固发展就必须有一个正确完善的方针。针对以上的缺失,笔者提出如下的对策建议:
(1)开展宣传教育与转变思想认识,提高老年人参与意识。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倡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宣传教育,使得终身学习成为社会共识,老年教育得到大力的支持。让所有人意识到老年教育是终身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所有人都应该得到这个接受教育的机会。人们对老年教育和老年大学的误解源于对老年教育和老年大学的不了解,所以应该加大宣传老年大学。例如在网络报刊上发表相关文章,使得社会各界都能获取老年大学与老年教育的本质及其发展与历程。让有识之士投入到老年教育中,让老年人积极参与到老年大学,让子女鼓舞老年人参加老年学习。
(2)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提高老年大学办学水平。一个事业要健康持续发展,没有一定的经费保障是不行的。所以首先通过上述的宣传教育,社会必然掀起老年学习风潮。其次,将老年大学的老人上课所学习后的作品拿出来义卖拍卖,这样同时能达到宣传的同时亦能寻求社会的鼓励与热心人士的支持。说不定还能在社会中得到公益团体的支持与合作,公益团体派出学者来老年大学授课。学识渊博的教师这般新生力量,必定会大大提高办学的学识水平,弥补老年大学最缺失的理论知识。再者,老年大学的承办方请求政府加大力度给予财政支持,以完善教学条件,提高老年人学习的积极性。
(3)完善相关政策,明确发展方向,为老年大学的发展提供保障。制定老年教育有关的行政法规,更好的规范老年教育的成立条件,使老年大学的质量得到最根本的保障。明确政府各部门的分工与监督,使老年大学规范化建设,明确老年大学的教育原则与方针。制定好明确的发展方向,各部门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支持老年教育事业的进行。确保每位老人都有机会与权力能参与老年教育,让老人真正受惠于老年大学!以抓好规范化建设,把握教育属性,提高教学管理和教学水平为关键,积极开展老年教育科研活动,着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增强老年大学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让更多老年人走进课堂,常学常新,久学不厌。
(4)实现资源共享,鼓励社会办学,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实现课程活动资源共享化,让老年教育活动覆盖面更加宽广。在不影响正常老年教学的情况下,可以录制一些课程的将其上传至网络上,老年人不但能在老年大学进行学习,回到家还能回顾学习的知识,而没有能力或不便到老年上课的老年人也可以在家学习老年大学的课程。鼓励社会团体办学,可以设置流动的老年大学,将老年大学带进社区,带进农村。更好实现全社会的老有所学。除此之外,办学中必须有一支德高望众、热心老年教育的老同志队伍,他们发挥政治优势和经验优势,担任校领导或应聘从事教学工作,东奔西忙,无私奉献。还有一支调查队伍,观察老年学员的喜好动态,以便开展更多适合老年人,使老年人满意的课程。
作为一名老年人服务工作者,笔者认为老年人积极参加老年大学活动无论是从个人方面还是社会方面来考虑还是挺有必要的。推动社会发展建设的同时亦能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余热生辉。让老人们过上健康、幸福、快乐、充实的晚年,不仅仅是只满足于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更应该让他们“老有所乐”“老有所学”“学有所用”。只有关注老年人对知识的渴求,才能提高其生命质量,才能让他们在衣食无忧的基础上,享受更加美好的晚年。因此,终身学习成为老年人的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老年人上老年大学学习,应根据老年人在现时代的需要,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希望政府社会各界能足够的重视和支持老年大学的成办与活动,给予配合,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宣传老年教育的必要性,立法确保老年教育有所保障等。使得老年人不仅老有所终,还能老有所学,得到属于老年人的那份简单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