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停训的生物化学变化
一般来说,通过训练获得的生物化学适应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停止训练后,它们会逐渐消退。
一、停训对训练效果的影响
停训对训练效果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肌肉力量的消退
力量训练获得的肌力和输出功率的增长会在停训后逐渐衰减,但速度极慢。例如3周等张力量训练(3次/周,3x6RM)获得的力量增长,在随后6周停训过程中,基本保持不变;12周训练获得的力量增长,在1年后仍保持45%左右。停训引起肌力下降的机理,推测与下列原因有关:
(1)肌肉质量和含水量减少引起体积减小和最大肌力下降;
(2)改变神经兴奋的频率和募集肌纤维的正常途径,使运动单位和肌纤维募集量减少,导致部分力量丧失。
所以,一旦达到力量增长的目的,应当及时建立保持力量的训练计划。每周一次大负荷量力量训练,可有效保持最大力量,但进一步增长力量训练效果仍需增加每周训练次数。
2.肌肉耐力的消退
停训对耐力训练效果影响极大。例如卧床休息1周,最大摄氧量、总血红蛋白量、血容量和做功能力大约下降6%—7%。停训对肌肉有氧代谢的影响更大,停训7天使细胞内细胞色素C的绝对增加量丧失50%,以这种速度继续下降,大约一个月左右酶活性降到训练前水平。估计停训4—6周,耐力训练引起的酶适应可以完全消退,使耐力明显下降。在间歇训练中,降低训练密度,保持训练强度,如由3次/gl降至2次/周,至少在10周内可以保持最大摄氧量不变,在16周内保持亚极量运动时较低血乳酸堆积的能力。
3.肌肉能量储存量的减少
高负荷力量训练停止35天后,运动员肌肉内—ATP、CP、糖原等下降(表10-11)。耐力训练停止后,肌糖原储量也会下降,如停训4周使储量由每千克肌肉27.5克降至16.7克。停训期间,速度、灵敏性消退相当慢,对无氧代谢供能系统的影响很小,但柔韧性消退极快,故而这方面的训练应当贯穿全年。
4.酶活性消退
持续性训练所获得提高的酶活性,在停训后会逐渐消退,直到下降至原来水平。这一方面由于停训后代谢率降低,酶的合成量减少,另一方面,由于已增加的酶量也会因 停训而逐渐降解。停训后酶活性消退的速度与酶的半寿期有关。半寿期长者,消退速度慢;短者,则消退速度快。例如,LDH的半寿期为16天,精氨酸酶为4-5天,而酪氨酸转氨酶半寿期只有1.5小时。所以停训时间不宜过长,否则所获得的良好酶活性效果有可能消退。
二、防止运动能力下降的措施
由于运动训练所获得的生化效应在停训后会自然消退,运动能力随之下降。因此,采用有效措施防止运动能力下降是运动训练中的重要环节。防止运动能力下降的措施有:
(1)停训时间不宜过长;
(2)保持适宜的训练量。
第二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⑴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常见现象】物质的状态、形状等可能发生变化,并伴随发光发热的现象;
⑵ 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常见现象】颜色改变、生成气体或沉淀等,并且伴有发光发热现象;
⑶ 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
⑷ 联系: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第三篇: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教案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教案
【教学目的】
知识:理解并掌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
初步认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内涵;
了解化学研究的对象。
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思想教育:了解化学发展史及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树立为祖国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的区别以及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
【教学方法】:启发式实验教学法。
【仪器试剂】:铁架台、试管、单孔塞、导气管、烧杯、酒精灯、药匙、火柴、研钵、坩埚钳、石棉网、水、胆矾、镁条、碱式碳酸铜、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课题引入】化学是初三设置的课程,同学们可能会问,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请同学们首先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里都哪些教学设备?我们生活的自然界又是由什么组成的?
同学们所回答的这些都是物质,我们生活的世界的物质的,人们呼吸的空气、喝的水、盖房的木料、织布的棉花、制造汽车的钢铁、农田施用的化肥等都是物质。世界上千千万万种不同的物质,这们的颜色、状态、气味教都一样吗?组成相同吗?变化情况又是怎样的?有关物质的这些问题正是化学课要研究的。
【板书】
一、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回答:桌椅、灯管、黑板、投影仪、电视机等。
回答:空气、水、木头、石头、砂子等。
思考
记录
通过学生的回答,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
学生在渴望得到解答时,教师可引进化学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我们学习化学,首先要学习和研究观察实验的方法。
【引入】
如何观察和记录化学实验呢?
【投影】从三方面观察
思考并记录:
变化前观察——变化时观察——变化后观察——
思考并记录的内容同投影。
让学生认识观察时的记录是十分必要的。
详细、准确而又真实地记录是分析思考,得出结论的前提。变化前观察
变化时观察
变化后观察
1.有几种物质参加反应。
2.物质的色态、味等。
1.反应条件(加热、点燃、催化剂等)
2.现象(发光、放热、生成沉淀或气体等)
1.有几种物质生成 2.生成物的色、态、味等
【问题讨论】
物质是怎样发生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几种形式?
【演示实验】水的沸腾
加热盛有少量水的试管至沸腾,将洁净玻璃片移近试管口。
【投影】给出观察记录的结果及规范要求。
(内容同观察记录)
【演示实验】胆矾粉碎
将块状胆矾研碎
【投影】给出结果及规范要求。
(内容同观察记录)【演示实验】镁带燃烧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段镁带点燃。【投影】给出结果及规范要求
(内容同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
让学生学习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及记录实验结果,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记录能力。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做练习一 概念运用 【问题讨论】
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是同一个概念吗?(结合概念分析讨论)
1.什么是化学性质?
2.什么是物质性质?
3.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有什么不同?
(通过举便指导学生回答)
【板书】
三、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内容看书)
2.化学性质(内容看书)
思考并回答:
1.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2.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
3.化学变化是指变化时生成了新物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识记
引导认识新概念。
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分析讨论基础上,识记概念。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
做练习二
巩固概念
【问题讨论】
1.化学知识对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发展以及生活实际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2.你了解化学的发展史吗?
3.你怎样学好化学?
认真阅读书中有关内容,结合自己的认识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指导学生看书,使学生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本节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物质的两种变化及化学变化的特征。学生观察记录化学实验的方法。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内涵。了解化学发展史及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学生总结归纳,教师给以补充完整。
明确知识要点,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第四篇: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教学反思
今天下午,在实验室给六年级班的学生一起主要通过硫酸铜和铁钉的实验,研究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这个实验在教学中发现许多问题,并尝试了解决,但结果仍然不明显。
先出示硫酸铜的晶体,让学生观察后说出观察到的现象。(这个环节可删除,没多大的意义)然后每组一只烧杯、一根玻璃棒,让学生在硫酸铜的晶体中注入50毫升的冷水。(根据硫酸铜的溶解度,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这个晶体还是从初中找来的五水硫酸铜)根据硫酸铜溶解度,实验操作时采取了低于硫酸铜溶解度的配比,课堂上仍花费了很长时间,学生通过搅拌溶解完硫酸铜晶体后,教师又提供铁钉和绳子,让学生自行邦住铁钉后一半浸没在硫酸铜溶液中,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变化:铁钉的颜色变为“灰黑色”。大部分学生认为这是铁钉“生锈了”。是一层锈覆盖在铁钉上,(此处,教师已准备讲解处理,并未深究,而是引导学生:你认为这是生成了新的物质-----锈了,也就不是硫酸铜了,那你认为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你提供证据解释自己的观点吗?生:浸没在硫酸铜溶液中的铁钉变色,生成新的物质----锈)教师解释硫酸铜和铁钉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单质铜和硫酸亚铁。然后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的归纳整理。(由于实验的时间有限,硫酸铜溶液中的硫酸亚铁生成也不是很明显。)都说科学要实事求是,不能以解释为主,但没有办法。实验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可能有以下的原因:
1、硫酸铜的溶液的浓度不够;
2、铁钉一个已经变面上有氧化铁生成了,另一个铁钉用砂纸磨过后,也不行,因为砂纸磨过遇水确有生灰黑色的情景(猜测大概是水中的氧原子与铁反应形成的氧化铁多于单质铜的缘故)
3、实践的把握上,按理论时间越长,置换出的铜应越多,但可能不一定
第五篇:《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分层作业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分层作业A 组(知识巩固)
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化学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物理变化。两种变化的区别是:两种变化的联系是:
2、实例分析:
①木炭燃烧变成灰烬,原物质是__________,变化后生成物质是_________ ②葡萄酿成葡萄酒,原物质是__________,变化后生成物质是___________
③铁矿石冶炼成钢铁(Fe),原物质是_________,变化后生成物质是_____ 上述三个变化都是变化 ① 木柴折断:原物质是__________,变化后的物质是_________ ② 水结冰:原物质是__________,变化后的物质是_________ ③ 矿石粉碎:原物质是__________,变化后的物质是_________ ④ 铁熔化成铁水后铸成铁锅:原物质是__________,变化后的物质是_________
上述三个变化都是变化
3、练习检测
①下列成语中,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木已成舟B.花香四溢C.烛炬成灰D.滴水成冰 ②下列变化中,与其它三种有本质区别的是()A.铁生锈B.煤燃烧C.水汽化D.火药爆炸 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气体放出的一定是化学变化B发光发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生成新物质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D化学变化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
反思:有发光、发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分层作业
B 组(能力提高)
1、1993年8月,我国科学家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在一块晶体硅的表面通过探针的作用搬走原子,写下了“中国”两个字。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上述操作中发生了化学变化B、上述操作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C、这两个汉字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汉字 D、这标志着我国科学已进入操作原子的阶段
2、某固态物质受热后变成气态物质,这种变化属于()
A、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C、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D、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3、在互联网上用google搜索 “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时,可搜索到被曝光的事件中一定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A、用毛发水、酱色、水、盐等兑制成“假酱油”B、用工业石蜡等给瓜子“美容”C、用硫磺燃烧法熏蒸粉丝D、用淀粉、蔗糖、奶香精等掺和成“假奶粉”
4、淀粉是人体必须的营养物质。在人体中的消化酶的作用下,淀粉会逐渐变成葡萄糖分子,从而为人体提供能量。你怎样用实验证明这一变化是化学变化?(提示:淀粉遇碘变蓝,葡萄糖遇碘不会变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