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图式的力量
图式的力量
仰观宇宙之大,人于其中就如沧海一粟;俯察品类之盛,没有人能尽识万物。我们每天都面对着新鲜事物的冲击,面临各种未知事件的挑战。每个人必须不断增强自己、调整自己以适应这个大千世界。然而,每个人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我们没有办法预先学会处理每一件事的具体方法,也没有办法掌握种类繁多的事物。那么,我们是如何能成功的应对新的挑战,处理好新的事情,认识新的事物的呢?人贵为万物之灵,拥有聪明的大脑和良好的适应能力。因此,人们不断的学习以一步步前进,不断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我觉得,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图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知道,陈述性的知识具有多种表征形式。命题是语言信息的表征形式,通过它,我们就能从语言信息中获得观念,因而,很多时候,我们以命题这种形式来保留我们所知道的知识;而对于某些不在我们眼前的客体或情景,我们也可以才用表象这种非语言的形式来处理或保留知识;另外,还有一种基本表征单位是线性排序,安德森称它“对一系列元素所作的线性次序的编码”。命题的表征是不涉及到知觉信息的,而表象和线性排序则是有关知觉特征的单位表征。这三种表征对于我们认识理解客观事物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它们分别都只涉及到单个观念,单个表象和单个关系。它们能帮助我们认识世界,认识万物,却很难帮助我们应对事件。所以,我们需要一种综合性的表征,以使得我们在掌握过去知识、技能、经验的基础上认识,掌握,处理新的东西,这种综合的表征形式就是图式。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学中用来解释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模式, 它是1781年由心理学家康德最先提出来的。图式作为一种对于陈述性知识的综合表征形式,研究者似乎难于全面而具体的定义它。我对图式的理解是:图式是一种知识表征形式,是对自己熟悉的各种实体(如鸟)或事件(如阅读)的命题、次序、知觉特征的一种综合性的概括。人们将它保存于自己的记忆之中,用于指导自己对同类实体或事件的认知加工图式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结构,它建立于人们对所经历的事物、所获得知识的整合的基础之上。
图式的包罗万象
作为陈述性知识的高级形式,图式涉及人对一范畴内的成员所具有的典型特征和关系的看法。现代认知心理学区分了两类图式:一类是关于客体的图式,另一类是关于事件或做事的图式。而这两类图式,几乎就能将我们身边的事物或者我们的一些行动全都包括进去,因此,说图式是包罗万象的并不为过。安德森曾经提出一个关于房子的图式:
房子
上位集合:建筑物 组成部分:房间 材料:木头、砖块、石头 功能:供人居住 形状:直线型或三角形 面积:10-1000平方米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房子的上位集合建筑也应该有属于它的图式。按照这种思想,可以想见,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中,人们能对他们所认识的每一类事物都形成图式。同样的,对于所经历的事情,人们还能形成表征事件的图式。最值得称道的是:图式还可以代表文本或文章中出现的规律性。第一位研究文本图式的心理学家是巴特莱特,他让大学生被试读一篇题为《鬼战》的短文,在隔一段时间后,考察被试对短文的回忆情况。结果表明,若被试没有对所阅读文章中故事情节所类似的图式,被试就很难组织并记忆文章的内容。后来又研究指出:如果语言认知和习得者的适当的图式被激活, 或构建新的、同言语者和文本作者相近似或相同的图式, 将会降低语言学习的难度, 简化学习过程。总而言之,我们能形成对我们身边所有事物的图式,并且在图式的指导下,我们能更好的认识了解事物。
图式为我们提纲挈领
图示作为一种有组织的知识结构,它能帮组我们对包含多种变异的事件物体进行总结,找到这些事物之间最简单和最基本的相通之处,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举个例子,一个拥有房子这个图式的人,他便会认为房子上面有顶,顶下面是墙壁,墙壁上有门有窗。那么以后,这个人在判断一样建筑(即使这个建筑他从来没见过)是不是房子的时候,他就可以将所见到的建筑物和自己的房子的图示相比较得出结论。因为个体在平时大量接触了关于房子的事物的刺激,他便不断的形成和完善自己对于房子的图式。在形成这个图式的时候,个体并没有将房子顶部形状、墙壁颜色、门窗大小等诸多细小方面纳入自己形成的图式之中。其实,个体在形成图式的时候,只抓住了房子最典型的特征。因此,形成的图式就对同一范畴内事物提纲挈领的认识,而放弃一些可以改变的特征。
那么很显然,利用图式,我们就能在有限的资源环境中认识更多的东西,也能对未知事件做出更好判断。在形成图式时,我们抓住了范畴内事物的一些典型特征而放弃了无关紧要细节,这就使得我们能对存在变异的事物做出合理的解释,并将他们归入正确的范畴之内。如,在森林中,虽然有很多鸟是我们从没见过的,但是我们仍然能将他们归入“鸟”这个范畴而不是“鱼”这个范畴。这是因为我们的头脑中对于鸟的图式并不包括鸟羽毛的颜色,鸟的叫声等知觉特征。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图式的指导,我们认出这些动物是鸟则需要以下条件:首先,我们需要看到森林中每一种鸟的照片,然后利用各种途径了解这些鸟的每一个方面——哪怕是最细小的特征,最后,我们再牢牢的记住这些鸟的每一个细节。如果真像这样的话,在这个信息无穷无尽的社会,我们大脑的认知加工系统相信很快就会瘫痪掉。
另外,图式的提纲挈领的作用还能给我们带来记忆上的便利,帮组我们减轻记忆的负担。我们从我们先前经历的多种事物中提取一些典型的,扼要的特征以形成对这一范畴的图式。因而我们记住这一范畴的图式时,就能对该范畴下的诸多个体的特征进行掌握了,我们就不需要去将隶属于这个范畴的每个个体进行单独的记忆了。正是图式提纲挈领的作用简化了我们对人和事物的鉴定和分类,因而我们的记忆负担就减小了很多。
图式让我们温故知新
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在我看来,这句话不单单是指的学习方面,它还可以延伸到我们生活的诸多方面。这句话中的“故”可以是以前的知识,也可以指的是以前所学的知识,也可以指以前的某次具体经历。而“新”则是我们即将面对的,但又和“故”相联系的事件对象。我认为,在这由“故”推“新”的过程中,图式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在面对我们不熟悉或者未经历过的事情时,我们先前的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而图式,就是打开这财富之门的钥匙。图式来源于过去,服务于未来,因此对于图式良好的掌能让我们举一反三,减少对于未知的畏惧感。美国学者Thomas Scovel称图式为“图式”知识(schematic knowledge),并将其定义为:给予类似的情况积累起来并可用于任何新情况中的特殊信息。
我很容易想起和自己有关的两个图式:一个是乘火车,一个是看电影。第一次乘火车前,我略微有些紧张,因为我从来没坐过火车,也没有过类似经历。坐过一次火车后,我形成了一个关于坐火车的图式:首先,我需要在售票厅买符合自己要求的火车票;然后,我应该在适当的时间进入火车站;进入火车站后过安检和检票口;然后,进入指定的候车室;上车时间到了之后,便可以去指定的站台上车;进入指定的车厢,找到自己的铺位(或座位)。在坐火车后不久我又形成了去电影院看电影的图式:首先,在售票厅买票;然后,在入场时间进入检票处;检票后,进入指定的电影放映厅;进入放映厅后找好自己的座位,坐下,等待电影开始。在看电影的这一次经历中,我并没有出现类似于乘火车的紧张情绪。在我仔细的分析比较了这两件不同的事件在我头脑中形成的图式之后,我发现它们之间居然有好多共同点,其中最主要的步骤几乎都是一样的。我也就明白了为何在面对看电影这样一个全新的事件时,我没有体验乘火车那样的情绪。这是因为,乘火车这一图式比较复杂,但其最根本的步骤是:买票,检票,完成事件。这就和看电影很类似了。而相对来说,看电影的过程要比乘火车简单许多,因而我能表现的从容不迫。于是,在后来遇到的诸多买票类型的情况时,我都能参照前面所经历的具体事件来应对。
其实,在利用图式时,我们不光能温“故”而知“新”,还能让“新”来改进、完善“旧”。皮亚杰提出,同化和顺应两个机制会不断的促进个体思维的发展。其实,我认为在图式的学习上,也有类似于同化和顺应的机制,但是用吸纳和调整来描述更加恰当。在图式形成的早期,我们接触大量某个范畴内事物的特征,我们对范畴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更可能从各个侧面认识了这个范畴,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我们的认知系统则不断从中抽取信息,建构成关于这个范畴的图式我们从各个方面完善了自己的图式。然而,可能我们也会遇到某个范畴内新的事物,它的某一特征和我们所形成的图式中的特征并不十分吻合,这时候我们就应该调整业已形成的图式以更好的掌握该范畴。调整图式的意义在于修正我们图式的结构,精简图式的内容,使其具有更强的适应性。
图式的形成、掌握、运用,为我们的认知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它的涵盖面广,应用性强。它包罗万象,每个物体,每次事件都能在人脑中形成图式;它为我们提纲挈领,以最直接的方式帮我们深刻的认识事物;它让我们温故知新,让我们活学活用,举一反三。这就是图式的力量。
第二篇:“图式语言”课程小结
“图示语言”课程
为期四周的图示语言课程就要接近尾声了。临近期末,感慨颇多。作为一个美术理论专业的学生,大一伊始,我并不明白为什么要自己动手画画、创作;随着近一年来对该专业不断深入的学习与思考,我觉得自己动手创作,感受每一个小小的成就感和每一个小小的迷茫与纠结,还是大有裨益的。
记得第一天上课,雷老师给我们看了很多威尼斯双年展的展品。那许许多多的装置艺术真是让我眼花缭乱,有的寓意一目了然,有的要仔细推敲、揣摩——然而,我并不明白装置艺术存在的意义。后来,我校有幸请到徐冰老师来为咱们演讲——那天多媒体教室里人山人海,我找不到落脚的地方,于是趴在窗台、竖着耳朵、探着脑袋向教室里张望——这是第一次,我带着那样一颗真挚热诚的心,作对艺术的致敬。以后,我去了武汉美术馆观赏了徐冰老师及其学生的关于装置艺术的作品展,收获很大。我以为,装置艺术是现代艺术从二维画面过渡到三维立体实物的一种艺术表达手段,是现代艺术观念的进步。装置艺术包括其观赏价值和艺术家赋予它的意义。但是,美国艺术批评家安东尼·强森就该后现代兴起的艺术分类曾指出,“按照解构主义艺术家的观点,世界就是‘文本’,装置艺术可以被看做是这种观念的完美宣示,但装置的意象,就连创作它的艺术家也无法完全把握,因此,‘读者’能自由地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解读。装置艺术家创造一个另外的世界,它是一个自我的宇宙,既陌生,又似曾相识。观众不得不自己寻找走出这微缩的宇宙的途径。”
在武汉美术馆内,有一个反战争主题的大型的装置艺术展品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照片中,艺术家把韩国的某个战后废墟改造的很唯美,我深感艺术有如此之魅力,把原本残酷、丑陋的东西以血腥的、美的形式呈现出来,引发人们对战争与艺术的关系的更多的思考。此外,还有用模糊的镜面映射人像,表现人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失去自我的,有用制陶影像,追溯中国古代志怪小说的,等等。我逐渐体悟到,装置艺术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产儿,以一种前卫的表现手法,反应了当代人的困境与思考。
最后,谈谈我们组在创作时遇到的一些困难与解决办法。
刚得知创作要求时,大家都很活跃地参与讨论;通过一个星期的筛选、整理,最终拟订了两份方案——“工业反哺”与“失心木偶”。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才发现之前的很多想法并不可行,如,铁丝过硬、可塑性有限,易拉罐搜集困难等等;雷老师与助教都很耐心、负责,热情地给我们出点子。且许多原来咱们计划着能一天轻松完成的活儿,做起来才发现不那么简单,多耗了很多时间。中途,组员们有因意见不合发生争执的;有努力尝试后失败了,想放弃的;有抱怨天热、活重,手被刮伤的——每每这时,当看见其他同学认真工作和自己辛苦做的半成品时,倒也有了继续工作的动力。最终,我们小组按时完成了作业,看见那俩注入了很多心血的小家伙,觉得不胜亲切。
做该“装置作业”时,我渐渐认识到那些优秀的“装置艺术品”需要艺术家注入多少心血。这是第一次,我脱离了纸质的、平面的美术创作,尝试做立体的美术作品。
总之,这一个月的美术课,我过得很充实,也很有意义。贡布里希曾在《艺术的故事》中写到:世界上没有艺术这回事儿,只有艺术家而已。我以为,每个好的装置艺术作品中该是有一些体现永恒的、共性美的东西;也各有自己的特点、个性,及该时代对艺术家思维的影响。
第三篇:西方绘画的表现图式
西方绘画的表现图式与艺术特征
教学时间:1课时
授课人:75中贺白龙
学生分析:学生对本部分内容非常有兴趣,但由于东西方文化及人的审美观念存在着许多差异,因此对具体作品的理解会存在一定的难度。
教材分析:教材内容分为古代西方绘画、近代西方绘画、现代西方绘画三部分,有利于教师对比且逐步深入地引导学生学习。
教学目标:1.了解西方绘画从客观具象写实到主观抽象表现演进的大体脉络及其主要艺术语言和艺术特征。2.感受、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教学重点:近、现代西方绘画的学习。
教学难点:现代西方绘画的欣赏与评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略)
(二)导入新课:优秀油画作品图片直接导入--西方绘画的表现图式与艺术特征
(三)讲授新课:
浏览外国绘画作品图片,感受其不同于东方的艺术风格
什么叫图式?(自学课本,回答)
图式:人的认识结构。这里借用心理学用语,来指称西方艺术家在艺术表现和造型活动中的不同于东方艺术家的心理定势和认识结构,包括他们的艺术理想、创作方法、观察方法、造型观念、艺术语言、绘画技巧以及艺术个性等等方面。
1.古代西方绘画
a.写实的古典艺术
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是西方写实性美术产生的源头
借助作品分析讲解:《宴罢》、《菜花少女》
b.中世纪的基督教艺术
象征性地显示上帝的美与神圣力量,和谐使得古典艺术既不相同而又缓慢融合借助基督教绘画作品分析讲解:《蒂奥多拉皇后》、《受胎告知》
2.近代西方绘画
a.文艺复兴时期绘画
文艺复兴三杰作品的欣赏与分析:《蒙娜丽莎》(达·芬奇)、《创造亚当》(米开朗基罗)、《西斯廷圣母》(拉斐尔)(学生讨论,赏析)
b.十七世纪的肖像画
借助作品分析讲解:《夜巡》、《教皇英诺森十世像》、《吉普赛女郎》c.十八、十九世纪的西方绘画
古典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
3.现代西方绘画
印象主义是标志着传统的写实绘画向更为多姿多彩的现代艺术转变的重要环节
印象主义:借助作品分析讲解:莫奈、马奈、雷诺阿等代表画家的代表作品后印象主义:重点欣赏、分析凡高、塞尚、高更的代表作品(学生赏析)现代主义绘画:
背离传统、寻求个性、表现形式更有创造精神、多元化、多样化……a.野兽主义
欣赏、分析马蒂斯的作品:《对话》、《舞蹈》
b.表现主义
欣赏、分析凯尔希纳的作品:《花前女郎》
c.立体主义
借助作品分析讲解:毕加索的作品《亚维奴少女》、《哭泣的女人》、《格尔尼卡》等
d.抽象主义
借助作品分析讲解:康定斯基、蒙德里安的作品《即兴》、《场景》等e.超现实主义
欣赏、分析克利的作品:《绕鱼旋转》
其他现代主义画派的简介借助课件浏览作品
(四)课堂总结:
东方和西方绘画有不同的传统和不同的样式风格,这就要求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作为非美术专业的学生,我们能够结合历史、文化等因素尽量理解、体会西方绘画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理想、创作方法、观察方法、造型观念、艺术语言、绘画技巧以及艺术个性等,达到开阔眼界,提高艺术修养的目的即可。
(五)课后作业与拓展:
和西方古典写实绘画相比,现代的西方绘画有哪些主要的艺术特征?面对西方现代绘画中的各种艺术思潮,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学习态度?
第四篇:黑白图式语言章节小结
黑白图式语言章节小结
刚刚结束的章节名为黑白图示语言,一开始的时候不理解这个名称,将它理解为简单的铅笔素描,并且会找一些高中习惯的景物并用固定的构图来诠释画面。经过了两周的学习与老师的引导与启发,才在绘画的过程中了解到图式语言的含义。
原来绘画就是一个寻找美的过程,发现每一个微小的美的东西,可能她只是我回眸遇见的一只蝴蝶,亦或只是静静堆放在一起的花盆,舞动的生命与静止的建筑,明亮的亮面与昏暗的阴影的交织,都是一段婉转的低吟。用画笔记录下来都将温暖我、感动我。发现美的眼睛让我对同样的事物具有的不同的想法。画面的黑白灰三面依然是最为重要的,画面的协调性与节奏都要把握好,在开始的阶段就将面分出来,会将自己想要表达的事物更加的明确化,更加的关注事物本身的关系而不是光影效果所赋予的明暗关系。
我所画的东西要将我的所思所想传递给观看的人,也许所绘的事物并不明确,但我所要表达的是自身的感受,夸张,激动,痛苦,悲伤,快乐,惊讶都可以通过不同的点线面的排列来传达。
而且绘画的方式也十分的宽广。并不仅仅局限在铅笔的各种表现技巧与方式上,在去其他画室的参观过程还有展览的作业中我了解到,我们应该尝试各种的材料,不同的材料所表达出来效果是不同的,要敢于运用,才能知道最适合的处理方式,各种材料拼贴,色粉笔,蜡笔,马克笔,荧光笔,墨汁,胶水等等都要准备在自己的工具箱中,现在我的画箱渐渐的变成了百宝箱。
我往往在课外作业中会发现一些新奇的点子与创意,但有时候回归到课堂作业上却又有些实验不足,开始的时候还是局限在单纯的绘画上,经过训练与学习,渐渐领悟到经验结合的方式,课堂内外相互贯通,方式灵活运用,才能丰富画面。最后还是需要发现与实践,在低头与抬头中寻找美的瞬间。整个的黑白图式语言课程都在强调转变我们对素描的僵化认识,我相信他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整体绘画水平与对画面的整体把握。
陶艺2班 C3
李心怡
第五篇:中国传统相声内容图式探析
摘 要: 幽默的解读是个侦测、发现和消解的过程。欣赏相声需要花功夫、需要发现,仅仅看表演是不够的。被激活了的图式也可能随时会被后来输入的声音信息所改变。换句话说,有了已经被激活了的图式的帮助,我们可以更透彻地理解相声所要表达的言语幽默。本研究基于中国传统相声中的体现出的文化背景知识解读其中的内容图式。
关键词:传统相声 言语幽默 内容图式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366-02
引言
在相声理解时,听众一点一点地接触到相声的内容。通过图式理论,我们知道在处理外界的事情的时候,人们会按以前储存在头脑中的经验和知识办事。背景知识对于相声理解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众所周知,人们在交际过程中,说什么,不说什么,也是受文化规定和限制的,并非完全取决于个人愿意和实际需要。谈话的内容、话题的选择是受文化制约的。在一个文化群体里被认为是合适的话题和谈话内容,可能在另一个文化群体里就是应当避免谈及的。相声,作为言语幽默的一种形式,它的主题应该同样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理解相声不完全依靠于听众的语言知识。听众对字、词、句方面的知识不能确保他们一定能够听得懂整篇相声,还需要有一定量的经验和文化知识。这就是为何有些会说中国话的外国人仍然听不懂相声的原因。
内容图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偿听众在词汇知识方面的不足之处,从而辅助听众理解相声中传达出的幽默信息。相声本身并不包含幽默,它只是为听众提供方向,以便于听众能够从以前所获取的知识中构建新的意义,从而产生幽默的效果。
相声中所包含的内容图式是十分丰富的,涉及到的主题主要包括:礼俗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方言文化,政治文化,娱乐文化等。本文主要是以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的礼俗,饮食,和历史文化为切入点,对相声中的内容图式进行分析。
一、礼俗用语
中国是礼仪之邦,是讲究礼俗的文明古国,并一向提倡“礼多人不怪”。长期以来中国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人事条理和道德规范,制约着礼俗用于的使用。相声虽然是通俗易懂的口语形式,但其中不乏受文化制约的礼俗用语,主要表现在问候语,自谦语,祝福语,吉祥语,禁忌语和角色用语。这些常常在相声中也常常成为制造包袱的笑料。
例一:
甲:老太太好啊?
乙:好!
甲:他今年高寿了?
乙:跟我爸爸同庚。
甲:一块儿下夜去啦?
乙:好嘛!一个梆子一个锣啊。同庚就是一般儿大。
甲:噢!双棒儿啊!
乙:双棒儿?你爸爸跟你妈是一母所生啊?
甲:这么一说老太太也六十岁了。
乙:对啦!
甲:她出门子了吗?
乙:你这像话吗?我爸爸成家跟我妈出门子那是一档子事。
甲:搁到一块儿办为的是省钱?
乙:不省钱也得一块儿办。
甲:办事了吗?
乙:办了!
当听众听到“同庚”“双棒儿”“出门子”的信息的时候,相应的礼俗文化图式被激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同庚”的含义是年龄相同,是一种比较客气礼貌的表达方式。“双棒儿”是一种相对正规的表达方式,其含义为“双胞胎、龙凤胎”。“出门子”特别女子的出嫁。基于以上的礼俗文化,当甲询问乙的母亲高寿的时候,对方的回答激活了听众对“同庚”的一般理解,而随着甲曲解了“同庚”含义的时候,听众的礼俗图式被推翻,引发了新的图式,两种图式形成对立,引发了幽默。同时对“双棒儿”“出门子”的误用同样打破了听众的原有图式,起到了幽默的效果。
委婉语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已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作为礼俗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现象和人民心理。相声中对于委婉语的使用而引发的包袱不足为鲜。
例二:
甲:老爷子好?
乙:别提啦。
甲:怎么?
乙:他过去了?
甲:过去啦?
乙:对了。
甲:往哪边去了?
乙:往那边去了?
甲:您把他请回来,我还跟他有事呢。(向门外叫乙方的父亲)**大爷
乙:别叫了?
甲:不过过去了吗?
乙:不是走过去了,我爸爸下世啦。
甲:哦,卖菜去了?
乙:哦,上菜市场了?
甲:好呀,帮着您抓挠抓挠,省得您一人儿挣钱着急呀。
乙:什么呀?入土啦!
甲:哦,种起来了!
乙:我种我爸爸干吗呀?入土都不懂?就是归西啦。
甲:喂鸡啦?
乙:你爸爸都喂兔子啦?他呀,没啦。
甲:赶紧找呀!
“死”向来被人视为忌讳的话题,在表达这个含义的时候,不仅是汉语,其他许多语言同样都有会有委婉的表达方式。在汉语中,死可以表达为:人过去了,归西,入土,下世等。当听众接收以上的表述的时候,其内容图式被激活,但当甲一个接着一个曲解“过去”“下世”“入土”“归西”含义的时候,听众也由此推翻了原有的图式,相声中的一个又一个的包袱被抖开,幽默随之产生。
二、历史文化
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相声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艺术形式,印证和体现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对于这一类幽默包袱的解读,需要激活听众一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的背景知识。
例三:
甲:(学韩父,山东话)“你们唱的是么戏?”
乙:好嘛!听半天还不知道是什么戏呢?
甲:“是关公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学韩父)“关公是哪的人?” 乙:(学管事的)“山西蒲州人。”
甲:(学韩父)“山西人为么到我们山东来杀人?有我们的命令吗?”
乙:啊?
甲:(学韩父)“这是我们的地盘。你知道关公是谁的人吗?”
乙:不知道。
甲:(学韩父)“他是阎锡山的队伍!”
乙:什么乱七八糟的!
甲:(学韩父)“为嘛不唱我们山东的英雄?我们山东有好汉秦琼。“
乙:关公也是英雄好汉。
甲:(学韩父)“叫他们俩比比!”
乙:没法儿比
甲:(学韩父)“来一出《关公战秦琼》。”
理解这段相声的幽默,听众首先应激活相应的历史图式。关公是我国三国时期著名的一名武将,被后人推举为“忠”“信”“义”“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模范。秦琼是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大将,勇武名震一时,为大唐王朝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当韩父提出唱一出关公战秦琼的要求时,两个人虽然英雄事迹有所类同,但归属于不同的朝代。听众不禁大笑,一般图式被推翻,新的图式产生:韩父只是一个愚昧无知的大财主,才会提出这样无理的要求。幽默也随之产生。
三、饮食文化
饮食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然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并不是只把饮食作为生存的必需品,而是不断提高其社会价值。我国的饮食文化已经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传统相声对饮食文化的切入颇具特色,一定程度的反映出民俗特色。
例四
甲:请问你是哪的人?
乙:北京人。
甲:北京那儿净是说相声的。
乙:净是说相声的谁听啊?
甲:我们那儿净是卖粽子的,谁知啊?
乙:他这儿等着我呢!
甲:就提我师父那名姓也不像个卖粽子的。
乙:你师父姓什么?
甲:姓姜(江),叫江米小枣儿。
乙:还是粽子。
甲:外号叫江米小枣儿。
乙:名字呢?
甲:叫姜天龙。教了我们哥儿俩:我跟我哥哥。
乙:你们哥俩儿叫什么?
甲:我哥哥叫白糖,我叫馅儿。
乙:好嘛,俩小粽子!
粽子是中国的传统美食,是端午节的必备佳肴。理解此段相声的幽默需要听众激活一定的饮食图式。由粽子激发的相应的图式会包括:江米、枣、白糖、馅儿。这些都是粽子不可或缺的成分。甲将这些粽子的名称与师徒三人的名字联系到了一起,激发了听众新的图式,由此引发了幽默。
结语
相声理解是个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听众的背景知识和表演者给听众输入的声音信号相互作用。已存在十听众大脑中的图式会帮助他们做出假设,假设即将说出的话语的意义。要想更好的理解相声中的言语幽默,应当扩展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减少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内容图式缺乏,导致不能正确理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