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第二学期历史期中试卷分析(写写帮整理)
七年级第二学期历史期中试卷分析
三星口中学 宫红微
一、参考人数:
参加此次月考的两个班共有106人,缺考二人。
二、成绩统计:
两个班的及格人数62人,及格率61.76%,优秀率 25.49%。最高分98,最低分24 分。总体来说,此次考试成绩比第一次月考有所进步。
三、试卷分析:
1、试卷类型:本次考试为闭卷,其中单选题25题,分值为50分;问答题4题,分值为50分。
2、试题特点:试卷题目中,容易题约占75%,中档题20%,稍难题占5%,总体偏易。根据本校初一年级的总体教学进度和学生掌握水平,本次月考试卷注重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适当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农村中学初一学生知识面较窄的状况,材料均直接从教材上选取,主要是考学生对课本的熟悉程度和归纳概括能力,适当地涉及了对学生分析归纳能力的考查。设问跨度较小,涉及知识点较少,主要以七年级历史下册1-14课的内容为主。
3、暴露问题:
(1)基本概念记忆不准确。学生基本历史概念掌握不好,易混点区分不清。概念,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素之一,无数个概念、知识点构成了我们所学的一本历史书。试题对概念的考查基本上是直问直答,没有设太多难点。对分析能力的考查最后也归于基本概念,仍然是在比较浅的层面上提问。整张试卷有80%都属于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考查,但仍有许多同学做错,说明在记忆方面学生仍没有下足功夫,仅凭大致的印象和常识难以应付全部题目。
(2)历史思维能力欠缺 问答题是学生的弱项,考试时失分很多。历史学习要求学生能用辩证的历史的思维来思考问题,分析历史事件要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更要放在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大部分初一年级学生缺乏历史思维能力,且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概括归纳能力差,在答题时表现为凌乱、啰嗦、不完整,造成失分,就失在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而是凭主观意向随意答题。
四、教学反思
1、强化基础知识教学,讲授新课时注意细化知识点,复习时则要突出重难点,加强对学生记忆能力的训练。
2、丰富学生课外知识,充分利用图书室的课外读物,扩充学生知识面,课上也可适当将讲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小故事。
3、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除了完成对课本知识的讲解,要创造各种机会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对史料的分析能力,答题时分析归纳,组织语言的能力。
第二篇:七年级历史第二学期期中检测试卷分析
2011-2012七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分析
一、试卷特点
我校于5月10日下午进行了历史科目的期中考试,考试时间为60分钟,满分100分,考试范围为历史七年级下册1~11课。
本套试卷比较简单,难度不大,90﹪以上是基础题,都是课本上讲过的内容;需要学生动脑筋思考、自由发挥的题不多,且相对较简单,学生一般都能答出。
二、得分情况
第一卷为单项选择题,共二十五个小题,每小题两分,共50分;本大题得满分的没有,大部分学生得分都在30~40分范围内,因为一部分容易混淆的选择题学生往往会选错。第二卷,非选择题,第一大题填空题,共10分;此题考察的是书上的基础知识,但由于学生对确切时间,朝代,人物等记忆不清,所以得满分的人较少。第二题为材料分析题,本套试卷的主观题都是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的,同时紧扣课本知识点,没有偏题、难题,学生答题过程中感觉难度并不大。
本次试卷中,选择题24、25,问答题28题,考察内容为12课内容,为超纲题。
通过这次期中考试可以看出,考察的重点仍然是基础知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基础知识掌握牢固,考试就不会有太大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抓学生的基础知识,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再去拓展课外知识,发散学生的思维,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三、教学建议
该试卷从题型、题量、到内容结构都与新课程改革要求基本相符,试题注重考查全省全面发展的能力,具有时代性,知识覆盖面广,题材新颖。
作为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中考考纲,关注近年来中考题型脉络走向,依托教材,夯实基础,注重以后复习的有效性,针对性,灵活性。注重主干知识网络结构的重复构建。在日常学习中应将此定为基本的指导思想。
其次,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归纳一些专题,并把热点问题考点化,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再者,适当加强平时的训练,提升做题能力,加强答题方法、答题技巧的指导。逐步提高审题和解题能力,形成正确的解题方法。
期中考试已过,下一个目标是期末考试。继续努力,认真备课,争取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第三篇:七年级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试卷分析
本次期中考试,主要考察第一、二单元的内容,所以,试卷题型总体比较灵活性,下面,我将分别对这次考试内容进行分析:
1、首先,第一题是选择题,共计40分,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选择题得分率为70%左右,当然,这和平时作业有着密切的联系。
2、第二题为材料分析题,共计60分。本卷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等,学生的水平不一,结果丢分较多。其主要表现在:(1)考生的基本功有待提高,错别字现象、字迹模糊不清现象、语言表达不通顺现象等依然存在。说明学生的基本功不扎实。基础打的不牢。(2)考生理解题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强。答卷中答非所问,文字表达不切要点等现象也很严重。有许多同学做题不认真,没有认真审题,对题意理解不深,考虑问题不全面,造成不必要的丢分。(3)考生的应试能力不强。如:第21、(2、3、4)小题,很多学生在回答时,不能展开回答,造成失分。这就表明基础知识和应试能力稍微差些。
总之,考生在答卷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系现象,为指导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今后要注意的有:
1.进一步抓好双基,继续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能力培养。2.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养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快乐的学习。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3.教师要强化自身素质。在全面掌握历史知识体系的同时,丰富相关学科知识,要时刻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实现其与历史学科教学的联系。
总之,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我要深入了解学生,关注全体学生,平等善待各类学生,抓好查漏补缺,学会科学的记忆历史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后果、影响、作用等)的方法,初步建立知识体系框架,注意学习能力培养,适当延伸,让学生感知历史、积累历史。抓好单元内的综合过关练习。争取不让每位学生掉队。
第四篇:七年级期中历史试卷分析
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分析
历史教研组:和红芳
2016.10.24
期中考试是检验一个学期教学成果的最重要的手段,其试卷质量的高低决定能否很好检验一学期的教学成绩很重要。下面对本学期的期中考试试卷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找到教学中的不足,以便为以后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
一、试题分析
本试题满分为100分,实行闭卷考试,共五个大题。题型有选择题、列举题、识图题、材料解析题、综合探究题。可以说题型多样,接近中考试题类型。从题量上看共五个大题,设计出了多个问题,覆盖的知识面比较广、全,能够检全面测出课标上中国古代史上册1-10课史部分对学生所要求的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
容易题约占50%,中档题占30%,稍难题占20%;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特别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适当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直接从教科书上选取,主要考的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适当也涉及了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考查,设问跨度小,对分析能力的考查也只是局限于比较浅的层面上。
二、试题解题情况
1、相关学科知识掌握不牢
历史学科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了语数政地等多领域、多门类、多学科知识,若相关学科知识缺乏,定会对学习历史带来一定困难。如第选择题21小题,选错的同学显然是学生空间感弱、地理知识缺陷造成的。
2、历史思维能力、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差
历史学科教学要教会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史实,分析历史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要教会学生擅于从材料中获取提炼有效信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差,在答题时就会出现零乱、啰嗦或不完整。如第26题第5问,学生失分较多,失就失在不能从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东西,对史实分析不透。这就是平时历史思维能力训练太少、分析综合能力欠缺影响所致。又如第28题,第4问,考查学生结合历史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许多考生在答题时不是答得啰嗦,就是牛头不对马嘴。
3、审题能力不强
审题在考试答题中比较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说,题审好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审题出错,就会导致答案不完整或根本抓不到要领,胡乱作答。如第27题有学生审题不仔细。
三、对今后教学建议
1、要从思想上重视历史学科 历史作为中考学科已经几年了,但从重视的角度看还不够。第一,从初一年级的成绩来开,班与班之间的差距较大,尤其是均分差距在10分之间,这说明了有的教师没有从思想上重视起来,造成差距较大,为初三年级的历史教学埋下了隐患。第二,从七年级的试卷来看,学生答题的质量普遍不高,书写不整齐,说明了学生从思想上不够重视,对知识的掌握也不到位。
2、要依据《课标》进行教学
《课标》是历史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和准绳,《课标》对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提出了具体的学习目标,学生学什么以及学到何种程度,都一一作了具体的规定和说明,所以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认真研读课标。(兼职教师也可参看练习册的学习目标)
3、固本强基,狠抓基础知识落实
基本知识点的落实:人物、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影响等是历史最基本的知识点,必须牢固掌握,反复记忆是最重要的方法。
4、加强训练,注重巩固
教师在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还必须落实每一堂课后的作业练习,落实好练习册的习题,反复落实基本知识点,注重巩固。
5、注意对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归纳
对所学的历史知识一定要及时的进行单元总结,小专题总结,用线把所学的历史知识贯穿起来,便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解,条理清楚的掌握。
6、要重视读图、识图、填图和析图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掌握好基本的课本图;以图读史,以图讲史,建立紧密的图文联系,进而挖掘课本图的隐性知识。对于课本的一些图片,一定要让学生识记、理解、掌握。
7、加强对材料题的训练
加强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解读、分析、提取与处理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抓材料中的关键字、词、句和前言、引文出处的信息,要求学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第五篇:七年级历史期中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期中试卷分析
一、试题分析
1、题型全面,符合中考,从这次初一年级历史试题的题型来看,有选择题、识图题,材料分析题、综合探究题等,题型符合中考的命题特点。
2、考查面广,综合性强
从试题考查的知识来看,考查的知识面非常广,中国古代史的上册知识都涉及到了,且试题的综合性强,跨度大,如21的的第1小题,第23大题的1、2小题等,都体现了这一点。
3、难易适中,重点突出
本次历史试题从难易的程度来看设计的也比较合理,且对重点知识的考查很突出,如21考查了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江南经济的开发,秦的统一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在一个大题突出了对诸多重点知识的考查。22题突出了对丝绸之路的考查,第23题突出对科技文化知识的考查。这些题目都紧扣课标要求,突出重点。三道大题最后一问都为开放性题目,问题由易到难,突出层次性。
4、试题灵活,侧重双基
本份试题命题很灵活,但考查的知识点都在课本。图片材料运用较多,但图片材料全部选自课本,两段文字材料选自课外材料。结合现实热点材料来考查学生历史知识。
总之,本份历史试题是一份比较成功的试题,既能考出学生的知识,又能考出学生的能力,不足之处是题量有点大,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时间有点仓促。
二、学生做题情况分析
1、历史思维能力、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差
历史学科教学要教会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史实,分析历史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要教会学生擅于从材料中获取提炼有效信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差,在答题时就会出现零乱、啰嗦或不完整。如第21小题第1、2问,学生失分较严重,失就失在不能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平时对知识死记硬背,针对题型的变化无从下手。没有掌握解答材料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这就是平时对课本历史图片学习忽视造成的。再加上平时这类题训练较少。造成明明答案很简单的题学生却硬是不会做。原因还是对这类题型很陌生。历史思维能力训练太少、分析综合能力欠缺影响所致。开放性题目考的就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同时这类题目也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对于这类题目学生的答案呈两极分化,有答得非常精彩的。也有答不到点子上的,或是直接不答。
2、审题能力不强
审题在考试答题中比较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说,题审好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审题出错,就会导致答案不完整或根本抓不到要领,胡乱作答。如第23小题第4问,有学生审题不仔细,中国古代的书法、绘画成就突出,请你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成就为例,各举一例说明。有很多同学只答出书法或只答出绘画方面的成就。要么只答出了作者或只答出作品,导致该题失分较多。
三、教学建议
1、落实好基础知识
对于课本的一些历史基本知识,一定要扎扎实实的落实好,让学生要掌握准确无误。
2、培养基本能力 培养学生读图、识图、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3、提高答题技巧
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加强答题规范性的培养,使学生答题时做到点化、序列化和段落花;加强学科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按题目的要求取舍和重新整合知识。
4、重视课本历史图片
对于课本的一些历史图片,一定让学生看图、读图、识图,以图来读史、用图来讲史,使学生明确历史图片也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手段,进而能掌握课本的一些历史图片。
5、重视历史知识的总结
对所学的历史知识一定要及时的进行单元总结,小专题总结,用线把所学的历史知识贯穿起来,便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解,条理清楚的掌握。
6、加强材料题的训练
加强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解读、分析、提取与处理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抓材料中的关键字、词、句和前言、引文出处的信息,要求学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