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生可以有过错,但绝不可以有错过
人生可以有过错,但绝不可以有错过
我们的生命没什么过错,但不代表人生没过错。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过错也分好多种的啊,他人造成的,自己造成的;无意造成的,故意放弃而造成的;程度较轻的,或者不可弥补的......有些过错则是导致错过的原因,比如你因睡懒觉这一个小的过错,就有可能使你错过准点的班车;你因贪吃吃坏肚子,在短时间内就会错过许多吃的良机;你误解了一个对你好的人,就可能错过一个真挚的朋友;你伤害了一个爱你的人,也许就错过了人生的另一半......其实人的一生正因为有了许多的过错和错过才变得更有意义,也许当你老了的时候,回忆年轻时的点点滴滴,才会觉得曾经给与过你的人,曾经伤害过你的人,你曾经觉得快天塌地陷的事情等等,都变得那么的可贵,他们不再是让你感叹人生的无奈,不再让你觉得社会的不公,人一辈子,酸甜苦辣才有味道!
人生错过了,一切都不会重来 生命的本质是孤独,你能掌握住的,只是惟一的自我
繁华热闹只是表相,穿透表相无法掩饰生命底层始终存在的茫然。
有时人每天都做了很多事,但却没有一天真正活过。
时间青春、前途快乐,他们常常就这样和你告别:永远也唤不回了
有时,走在喧嚣扰嚷的10字路口,看着红男绿女、车水马龙穿梭而过,拥挤的人群让人快要窒息,叫卖的声音扰乱了神经,倾巢而出的南北货物相互争奇斗艳,缤纷得眩人耳目。这个时候,突然失了神,忘记了自己身在何处,要往何处去?
周围这些匆匆奔走的人们,又要往哪里去呢?
你又是谁?你要往哪里去呢?
生命的本质就是一种孤独,在广大的人群中,你所能掌握住的,只是惟一的自己而已。
繁华热闹只是表相,穿透表相,我们无法掩饰生命底层始终存在的茫然,也无法阻止我们对前途、未来及生命永不中止的质疑。
对人生,我们有野心、有欲望,也有不停歇的期盼,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伤心与失望、挫折与丧志,也曾一次次地击溃我们的美梦。
最后,我们对自我的生存都失去信心,惶惶然无所依靠,当我们面对未知的湍流时,我们又将被冲到哪里去呢?
常常有人很迷惘地问我:"你看我该怎么办呢?
但追根究底,你该怎么办?你该做什么工作?过哪一种生活?和什么人交朋友?怎样安排你的时间?如何计划你的前途?这些都是你自己的问题?需要你自己亲自去解决。
别人也许可以做你的顾问,给予你指导,提供一些意见,找出一个方向,但是他们都不是可以帮你作决定的人。
因为,最后作决定的人是你,将来的成功、失败也是你,一切的滋味只有你自己才能真正体会。如果,你现在不愿替自己负责,那么,将来你也休想推卸责任给别人。
面对未知的命运,我们有时会想要偷懒,该念什么科系?要看老师的意见;要不要出国深造?得去问爸爸;什么时候该结婚?由妈妈做主;换工作与否?则要听太太的意见。
或许这样我们会过得很轻松,好歹别人都有提供意见,自己也不需要太伤脑筋,万一事情出了差错,别人也要负点责任,自己也不至于太过伤心、难过。
问题是,一去不返的是你的人生,你的时间、你的青春、你的前途、你的快乐,它们就这样和你告别,永远也唤不回了。
答案是你可以活几次?
你只有一辈子,现在尽情挥霍,或许,有一天猛然惊醒,希望自己能重新开始,但惊醒时,一切可能都已经来不及了。
日复一日、年过一年,在滚滚红尘中奔走、打滚,很少人会想到自己只能活一次,所有的决定都只有一次机会,错过就不会再重来。
第二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生可以没有终点,但绝不可能没有目 …
2011年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优秀毕业生党员预备人选事迹材料
机电系 王东升
王东升同志,男,中共党员,汉族,1987年9月19日生,河北省邯郸市人。2008年9月考入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是08级数控技术专业的一名学生。现担任08级机电系数控技术专业学习委员和09级机电系数控技术专业助理辅导员。
该同志出生于河北邯郸市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原本家中有五口人,在他上初一的时候,由于一次意外,父亲不幸去世了,家里突然像天塌了一样,伤心,无奈,但日子还是要过的。他作为家里的长子,觉得自己应该承担起一份责任,于是主动向母亲要求退学,但是母亲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坚决不同意辍学,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他们姊妹三个孩子上完学,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锻炼了王东升的坚韧人性格。
08年9月,王东升同志考入到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因为他深知读大学的机会来之不易,来到学校就很虚心请教辅导员老师关于大学的学习生活,明确自己的目标,不断拼搏,并多次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因为有了明确的目标,就避免因为迷茫而恐惧什么,避免了因为诱惑而荒废了什么,怀着热忱,一直努力向前。他认为大学与高中毕竟不同,高中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知识的重要阶段,而大学却是提高综合能力的地方。进入大学,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全面的人,就是说自己很多综合能力的提高;又要让自己成为某一种人,也就是说,要在自己专业方面有所成就。进入大学还让他感到高兴的事情就是图书馆里藏书比较多,这样就可以在业余的时间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大学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有开阔视野的讲座,丰富的社团活动,这让每个人在这美丽的校园蜕变。从进入大学开始王东升同志就告诉自己要开始崭新的生活,以“勇于挑战自己;超越自己”为人生目标。他从大一开始担任学习委员,任职以来他都严格要求自己,一直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做一个好的学习榜样,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虽然在当中他经受过一些挫折,但每一次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都会把他们当做是一种挑战,只要坚持就能挺过,在这当中他学到了组织和领导能力,深刻的理解团结和组织的力量,更让他懂的坚强和勇敢的意思。也曾被评为“优秀班干部”、“优秀团员”。这些当然少不了身边同学的支持和鼓励,没有他们也没有他今天的荣耀。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只有不断地勤奋学习,才能让自己充实起来。在大学里,一个人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是需要学习的知识是无限的。无论是谁都需要珍惜时间,因为错过了的光阴就永远不会再重返了。在学习上,王东升同志遇到任何问题都不疏忽,经常和老师、同学讨论直到理解。业余的时候,他积极参加社团活动,他的征文“亲爱的母亲”、“祖国六十年”还被评为优秀征文,而且他会经常去图书馆,有时候并不一定为了学习而是感受那种氛围。在小组的课题设计中,他学会和别人分享胜利的果实,并且一起探讨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因为团结就是力量,而学习及生活方面也亦如此。一个人如果一直我行我素,是很难在自己的领域内有所突破的。而团队精神可以突破这个“瓶颈”。正所谓“仁者见仁,志者见志”。而且,他还不满足现在所学的知识,他在大一上学期就报考了东北大学自考本科,在自学的过程又了解和学习到了在课堂里学不到的东西。在业余时间,他还经常跟专业其他同学在一起学习党的先进思想和理论知识,起到了积极带头的作用。
因为大一上学期的努力,王东升同志第一学期专业排名第一,他获得了一等奖学金。虽然获得奖学金不是他学习的最终目标,但奖学金是对他付出的肯定,更是对他今后奋发向上的一种强大鼓舞。他总是相信这么一句话:付出就会得到回报。如今他的努力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这实在是一件令人感到欣慰的事情。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的社会,一个人才的社会,不管你想做什么事情都必须要有丰厚的知识作为你坚实的后盾。所以,在大学里,他更坚信品学兼优的人定有所成就。
大一下学期,他被选为入党积极分子,并在业余时间参加党校培训,在党校学习期间,更加加深了他对中国共产党的向往,更加坚定了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及时主动向党组织汇报自己最近的思想、生活、工作和学习方面的情况。在生活中,他经常帮助老师,和同学关系融洽,热心助人;在思想上,他关注时事,关心国家大事,提高自身修养并注意起到党员模范作用。总之,他一直坚持真正做到多层次、全方位地发展自己。在不断学习和成长的道路上,洒下了他不少的汗水,也耕耘了丰硕的果实。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大一生活就过去了。暑假期间,为了帮母亲减轻生活负担,该同志没有回家,准备在外边打工,并且想找一份跟本专业相关的工作来实践。正好暑假华中数控集团要在我们学校举行“辽宁省高职院校教师数控机床维修培训”。于是他向学校申请暑假在车间帮助老师管理车间,最后学校同意了,他觉得非常高兴,这对他来说又是一次机会,又一次学习的机会。
培训期间,王东升同志每天都早早地到车间,先把车间地面打扫一遍,然后把需要用的工具清点一下,他想给老师们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学习环境。在他们上课的时候,他也总跟着他们听讲,默默的学习。整个培训下来,他不但能够熟练地对数控机床机械部分进行拆装,而且对故障维修也有一定的认识。由于他的出色表现,在培训最后、教师比赛的时候,该同志被华中数控集团的老师邀请当裁判。他感觉这是他整个暑假的莫大的荣耀,也是对他的肯定。培训结束以后,他也得到了参加培训老师的一直好评。
大二开学时,王东升同志被学校聘任为09届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助理辅导员。这时,他就感觉肩上有了更大的责任,好像09届数控专业的学生都是他自己的学生一样,王东升同志对他09届数控学生尽心尽责,帮助他们度过刚进大学的迷茫期,把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全部告诉他们,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精神上遇到的各种问题,使他们少走弯路。虽然有点累,但每每听到09级数控学生亲切的喊一声“助导”,感觉很温馨,他感觉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9月份,他参加了辽宁省举办的“广州数控杯”第四届全省数控技能竞赛,并且获得了全省第四名的好成绩,并破格升为“加工中心高级工”。当然,通过这次比赛,他也学到了很多东西,这次比赛让他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以前认为自己学过的专业知识基本应该都能掌握,但是却忽略了“温故而知新”的简单道理。王东升同志认为,参加这次比赛能让他更加了解自己,他会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09年11月,该同志获得“2008至2009国家奖学金”。09年12月,该同志获得“沈阳市大学生市长奖学金”。10年4月,该同志在2010年辽宁省教育厅举办的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中,荣获“数控技术,复杂部件造型、多轴联动编程与加工”比赛一等奖,并且代表辽宁省参加2010年全国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
10年6月,该同志在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数控技术,复杂部件造型、多轴联动编程与加工”技能比赛中荣获三等奖。
10年10月,该同志参加了第六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机修钳工的监考工作,并且还参与比赛期间现场数控机床电动刀架的恢复调试工作。
10年11月,该同志获得了辽宁省政府奖学金。
10年12月,王东升同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称为组织中的一员。入党后,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并写学习心得体会。除了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外,在图书馆、网上通过阅读相关著作、报纸,听讲座各种形式来拓展和巩固理论知识。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他时刻牢记要保持自身的先进性,不断进步,虚心向别人请教,接受同学监督。
11年5月,该同志在2011年辽宁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中,荣获“数控技术,机械部件创新设计与制造”比赛一等奖,并且代表辽宁省参加2011年全国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
现在,该同志已经留校,成为了机电系机加工中心的一名教师。他通过努力学习和工作来帮母亲减轻负担,作为一个很珍惜大学学习机会的大学生,他深信大学是人生最宝贵的时光而它所提供给他们的知识资源和氛围都都值得他们去珍惜和把握。在大学里要学会提升自己,塑造自己,完善自己,不光是专业知识,还有专业实践应用以及个人自他价值的实现,个人素质的提高。不愧于学校和国家对他们的培养和投入,这也是他当初入党的初衷。
所有的成绩取得来之不易,该同志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都没有放弃为党组织贡献自己的一切的决定。为党组织、学校老师和同学们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鉴于该同志杰出表现,我校决定推举王东升同志为2011年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优秀毕业生党员。
三年间,该同志在各项工作中积极的努力着,在思考与行动中他得到了成长;在党组织的教育里获得了宝贵的精神食粮。希望该同志在以后的日子里能更加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事迹撰写单位:机电系学生党支部)
第三篇:有一个人,可以得罪
有一个人,可以得罪
世上只有一个人可以得罪。你给她脸色看,你冲她发牢骚,你大声呵斥她,甚至当着她的面摔碗,她都不会记恨你。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她是你的母亲。
黄昏后,―咚咚咚…….‖
当近乎砸门般的敲门声在楼道里响起时,我知道,隔壁那对小夫妻又要上演一场争吵大戏了!
半年多来,挑起争端的总是那个男人。而争执的理由都是些鸡毛蒜皮的琐事:―我没带钥匙,为什么半天才开门?我的拖鞋呢?上面全是灰,难道你没看到吗?把遥控器给我,天天看磨磨唧唧的韩剧,烦死了……‖
真正烦恼的,其实是男人。既然是男人,当然也包括我的老公。他在单位是个不高不低、不大不小的中层干部,在家里总会摆出一副干部做派:―我不喝纯净水,给我沏茶!拜托,能不能把音响开小点?耳朵都震聋了!怎么又是糖醋鱼?我告诉过你多少次了,要少放糖!‖
这些颐指气使的话,几乎每天都要在我的耳朵里过一遍。可除了喜欢摆臭架子外,老公还真没别的毛病。吵过几架后,我想想实在是无聊,便懒得再吵,心下暗暗琢磨:既然住在一个屋檐下,哪有舌头不碰牙的?再说人无完人,凑合着过吧。
所以,吵吵闹闹的婚姻一维持就是五六年。可后来,我去了几趟老公的单位,竟然发现老公是那样的随和、大度,堪称绝对完美的―没脾气‖先生—–对领导,阳光灿烂;对下属,春风满面;就连对门卫和勤杂工,也是笑容可掬!
难道,男人天生具有双面性格?这种疑惑一直困扰着我。
直到有一天,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想过后,隔壁门开了,出人意料的是,我没有听到那个男人习惯性的质问,却听到他惊讶地叫起来:―妈,你怎么来了?真是的,你来也不给我打电话,我好去接你…..‖
原来是男人在老家当教师的母亲来了。她关上门,把儿子拦在楼道里。接下来,我听到了一段最真实的母子对话——
母亲问:―你怎么在家一个样,在外面又一个样?‖
男人沉吟了几秒钟,幽幽地说:―妈,我累…….‖
母亲责怪他:―支撑着一个家过日子,谁不累?可再累,也不应该对小慧喊,不应该由着性子挑三拣四。‖
小慧是那个那人的妻子。男人苦笑了一下,说:―在外面,是为了工作。我跟老板喊,老板会辞了我;我跟客户喊,生意就谈不成了。我要挑同事的毛病,他们就会在背后说我的坏话。没办法,我只能当老好人!妈,要是回到家再这样处处只能说好,我会疯的!‖
听到这儿,我的心不由一颤。也许,男人说得对,在单位上班,要看上司的脸色,要和颜悦色地与同事相处,得罪了谁,都有可能会收到一双―小鞋‖。只有回到家里,才能卸下面具,做一回毫无掩饰的自己。
不料,那个男人的母亲又开口了。听完她的一番话,我终于下定决心,要和老公谈谈。
晚上,等老公下班后,我跟他说起了隔壁母子谈话的事。
老公漫不经心地应了一声:―他母亲是怎么说的?‖
他母亲说,如果你得罪了老板,失去的只是一份工作;如果你得罪了客户,失去的不过是一份订单;如果你得罪了老婆,有可能会失去一个家,还有一辈子的幸福。至少,你得罪了老婆一天,就有可能会一个月吃不上热乎乎的饭菜。‖我认真地说。
老公不禁愣住了,怔怔地看着我。看着老公发怔的样子,我想笑,可没笑出来。因为那个男人的母亲接下来还说了这样一段话:―为了这个家,你谁也不能得罪。但有一个人你可以得罪。那就是你妈妈。你要烦了,累了,想骂人了,不管什么时候,千万别对老婆喊,就给妈打个电话吧。妈听,妈愿意听。‖
在我转述完最后一句话后,我的老公良久无语。
是的,世上只有一个人可以得罪。你给她脸色看,你冲她发牢骚,你大声呵斥她,甚至当着她的面摔碗,她都不会记恨你。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她是你的母亲。
第四篇:高中毕业可以学什么有前途
高中毕业可以学什么有前途
高中毕业可以学什么?学什么好就业,学什么有前景?也许很多人因高考走上了康庄大道,然而也有一部分人却无法渡过这个独木桥。即使他们各有各的发展,但依然都要面临重重的选择和考验。只是对于十年寒窗苦读的高考落榜生来说,这种考验更加的残酷。
针对这种现状,那高中毕业究竟学什么好呢?山西新东方烹饪学校建议您选择学厨师。在众多的技能当中,厨师职业近年来成为社会热门的技能。不仅是因为社会餐饮行业的发展,而且厨师行业也是历来人们赖以生存的金牌行业。“民以食为天”,这在现代社会中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现代人不仅要在吃的饱上面得到满足,在营养和品位方面也有不同层次的追求。所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餐饮行业的发展和厨师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推动了中国饮食文化不断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厨师行业的吃香吸引众多的有志青年学习厨师技能,为餐饮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成为新一代的高薪职业。社会在发展,人们的意识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如何正面的应对复杂的竞争压力,学厨师才是对未来最明智的选择。
作为专业的厨师培养基地,山西新东方烹饪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教学水平,在多方面的发展的同时注重特色厨师专业的巩固和提升。学校的学员在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受到了全国各省市大餐饮企业的热烈欢迎,很多企业还跟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成为学校学员的教学实训基地。
作为一所专业的烹饪学校,热烈欢迎有志于学厨师的朋友来校参观学习。山西新东方烹饪学校始终坚持教师做到“爱教、会教、教会”,学厨师到山西新东方烹饪学校,成功触手可及!
第五篇:人生有多少个十三年可以重来
档 案
曾任单位纪委副书记的一位老人去世了,按照安排,由我致悼词。为写悼词,我办完必要手续,提出了老人的人事档案。这位老人1933年出生于浙江农村,1946年13岁时入小学读书,1949年10月参加解放军,参加过南下、剿匪、抗美援朝,1956年10月转业到石油企业工作,1992年提前离休。
1979年以前,从部队到地方,在《入伍登记表》、《干部履历表》、《政治鉴定表》等各种登记表格中,老人一生中的主要时间节点都记载明确、相互印证,参加工作时间都按参军时间1949年10月填写;1979年以后,老人所填写的《干部履历表》等表格,都把参加工作时间填写为1949年8月,我注意到,在一份表格上,负责审核的干部科工作人员,用铅笔批注:“参加工作时间填为1949年8月无依据。”
我对此也产生了疑惑:为什么要将参加工作时间提前两个月呢?从档案的相关记载能够看出,老人是在争取离休待遇。我查阅要相关规定,所谓“离休”,就是人退下来后,依然享受和原职位相同的所有工资福利待遇,就和上班一样。按照规定,1949年9月30日前参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干部,可以享受“离休”待遇。
从1979年开始,到1992年提前一年离休,13年中,这位老人肯定作过多次申诉,光是档案中有记载的组织上为此安排的外调,就有两次。其中,最后一次外调,通过老人老家村邻、村干部直到乡、县的多角度证明,环环相扣,证明了老人的确于1949年8月参加武工队的工作,最终这位老人得以提前离休。
从1979年46岁时开始意识到国家关于离休的规定,到1992年59岁时提前离休,老人用了13年的时间,争取到了他本该享有的离休待遇。在提前离休手续正式批下来前,他至少为此担心了13年时间。
这不是事情全部。在翻阅老人人事档案时,我发现了一份泛黄的、64开大小的《入党志愿书》。这份1954年填写于朝鲜高炮营的《入党志愿书》,在履历栏中,老人清晰地写有“1949年8月在村参加武工队工作”的字样,而其时,国家关于离退休的制度还没有出台。若干年后,按规定不能查阅本人档案的老人,肯定已经遗忘了自己这样的填写,所以才有了长达13年的申诉。如果,负责档案审核的干部科工作人员能够负责任地审阅档案,而不是草率做出“参加工作时间填为1949年8月无依据”的结论,老人也许就不会有13年的担心与不安,单位也许就不需要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的两次外调。人的一生,又有多少个13年呢?
历史不能假设。我们做工作时,不能不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