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篇作文确立怎样的中心
一篇作文确立怎样的中心,这个立意是否准确无误,是否超俗脱旧,直接关系到这篇作文的成败。不过,同学们也不必害怕,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不是说过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山如此,写作文也是如此。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近几年各种考试中,新材料作文是一个热点,也是一个主流。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新材料作文。
二、考点解说
新材料作文,顾名思义就是在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它新在什么地方呢?就新在材料意蕴的多义性、立意角度的多向性和命题思维的开放性上。
只给出材料,却不规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既继承了材料作文的优点----讲究审题,有又继承了话题作文的长处----体现开放,从而弥补了两种作文的缺陷,更有利于我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
新材料作文题目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二是要求。材料可以是单则材料,也可以是多则材料;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表。它提供条件性和情境性,规定内容范围,提示思维方向。要求有三个方面:一是“全面理解材料”,就是看材料着眼于整体意义;二是“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立意时任选一个角度都可以,只要能够自圆其说,言之成理;三是“不脱离材料的含义”,就是写作时要符合材料的道理。
三、探究学习
古人云:“千古文章意为高。”杜甫说:“千古文章唯称意,再无余事可参量。”王夫之也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都是说“意”是文章的核心与灵魂,立意的有无高下是决定一篇文章这个章就是指有一定的步骤和方法。
(一)审题立意的步骤: 首先阅读材料,其次领会含义,再次找准角度,然后明确立意。
那么,具体有哪些方法可行呢?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讨。
(二)审题的方法与方法 新材料作文,介于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之间,就其本质来说是材料作文,但从形式上又是话题作文。成败的关键。立意必须先审题,立意与审题紧密相连。审题立意看起来头绪纷繁,其实有章可循,A、审题的方法
1、抓关键
——一段材料的主旨有时在一些关键语句上体现出来,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一个突破口,这样往往可以事半功倍,省时省力。
例:《鞋匠的好奇》
燕子是一种候鸟,起初人们并不是这么认为的。冬季燕子在池塘的冰下越冬,这是古希腊伟人亚里士多得得出的结论。天经天义,人们尊奉了2400多年。18世纪,瑞士巴赛尔城的一位修鞋匠,看到棚下筑巢的燕子,好奇心使他写了一张纸条:“燕子,你在何处越冬?”并将它绑在燕子的腿上。第二年春天,当这只燕子翩然而归时,鞋匠意外地发现了一张新的字条:“雅典,在安托万家越冬。”鞋匠的好奇使一个被信奉了2400多的的谬误终于得以澄清。找出这则材料体现主旨的词语。
“好奇”——材料三次用到这个词语:“好奇心使他写了一张纸条”,好奇心让他怎样做;“鞋匠的好奇使一个被信奉了2400多年的谬误终于得以澄清”,好奇心最终有什么结果;两个方面围绕标题《鞋匠的好奇》来说。
抓住了关键词语很容易明白本材料的主旨,联想起类似的故事,比如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因为好奇促使他深入思考,最终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这样就可以立意:好奇,往往是发明和创新的原动力。小结:议论性文字里的中心句、叙述性的文字里的议论句或抒情句(点睛句)都很关键。只有把准脉,才能审准题。
2、查原因
——俗话说:“无因不成果,有果必有因。”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和变化,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所以,阅读分析材料,由结果入手,顺藤摸瓜,由本溯源,从原因方面切入,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乌鸦抓小羊
乌鸦因羡慕老鹰能从山上俯冲下来抓走小羊的本领,于是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当牧羊人的孩子问这是什么鸟时,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呀!”
(1)乌鸦为什么抓山羊失败?
客观原因是乌鸦不顾自身条件:身子太轻,翅膀不强大有力,爪子不如老鹰锋利。
表明乌鸦行为性质的词语是“模仿”,这是主观原因。模仿不现实,不可能,就是盲目模仿,这样哪有不失败的道理? 想起中国古代有两则寓言,主人公是一男一女,模仿别人都失败了: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从原因入手,可立意为:盲目模仿别人,难免遭致失败。(2)小孩为什么说乌鸦“它也很可爱啊”?
乌鸦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呢?有。因为它不安于现状,不甘心做一只普通的乌鸦,它要超越自我,它敢于挑战,勇气可嘉!拿破仑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中国古语:“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乌鸦也是失败的英雄啊!从此处立意,更容易写出新意。
3、明关系
——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而且从不同角度会有不同的答案。我们可以从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入手,看看他们是什么样的相互关系,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正常的关系是怎样的,不正常的关系又该怎么办。例:引狼逐鹿的故事
美国阿拉斯加州涅利斯自然保护区内,曾发生过引狼逐鹿的故事。原先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当地的狼消灭了,于是,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十几年后,鹿群由四百只发展到四万只。然而鹿的体态愚笨,失去了昔日的灵秀。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了。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于是人们再次把狼请进来,鹿有奋力奔跑了,保护区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
(1)从材料中看,狼、鹿和植物构成食物链。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灭狼保鹿正常吗?相克相生,才能保证它们不失本性,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据此可立意为:生态平衡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类亦如此,自然规律不可违。不正常,链条断裂,此消彼长,恶性循环。要想保持正常,怎么办?只有引狼逐鹿,让狼和鹿共处,2)从鹿和周围自然生活环境的关系看,鹿没有了狼这样的天敌,生活太安逸、舒适,于是体态愚笨;比如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欧阳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小结: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
当然事物的关系很复杂,但并不是没有规律,再比方说过程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内容与形式、现象与本质、物质与意识、主观与客观、实践与认知、感性与理性、对立与统一、、质变与量变、真理与谬误、辩论与诡辩等等。
辨明这些关系和角度,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4、联实际
观点、言论、行为。这就需要我们善于从中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挖掘其中的含义。后来又有了狼的介入,鹿因躲避狼的捕食而奋力奔跑,终于又恢复了生机。这让人想起一些名言,——材料大多源于生活,往往通过一些数据、比喻、寓言、漫画等形式反映出现实中的某些思想、例一:①(蚂蟥)多次吸你的血,它都用热烈的亲吻。②(香烟)时时刻刻的亲热,从你口中吻去多少健康。
表面上对你亲热,实际上吸你的血,夺你的健康;表面上对你好,实际上暗下毒手。我们会想起与现实生活有关的一些成语,如口蜜腹剑、佛口蛇心笑里藏刀、两面三刀等等;俗语如“蜜罐子嘴,秤钩子心”、“当面笑哈哈,背后使绊子”、“口里喊哥哥,手里摸家伙”等等;典故如唐代的“笑面虎”李义府、《红楼梦》里的“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王熙凤等等。这些组合组合起来,主旨也就容易把握了:表里不
一、心口不
一、口是心非。
例二:连环漫画
画中的某学子,从上幼儿园、小学直到中学,都由爸爸自行车接送,习以为常,父子都很满意。出了大学门,“怎么没来接我?”从这句话可以知道他感到意外非常惊诧。再从体态语言可以看出他在校门口徘徊,不知道怎么回家。
想起有些同学,在校时不洗衣服,把脏衣服积起来,一到放假全带回家。在家里也是衣来伸手饭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两个原因:一是家长的溺爱与包办一切,二是孩子只管读书不求自立。
小结:生活是万花筒,材料总可以从中得到映照。对应起来理解,构思行文,就有现实针对性,有思想意义。
5、看倾向
——材料中有时或明或暗地表达出褒贬爱憎的感情,这就是材料的是非倾向性,对此我们不能视而不见。辨明材料的倾向性,可以判断自己的审题立意是否正确。
比如乌鸦抓小羊中有两句表明感情色彩: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话里含着讽刺的意味;而孩子说“它也很可爱呀”,话中却有赞美的成分。这两个方面,就是两个很好的审题立意的角度。
例:蚂蚁爬墙的故事
“多么愚蠢的蚂蚁。”第三人说:“多么可悲的小蚂蚁。
(1)从可敬的角度分析,是屡败屡战,不屈不挠。想起神话,失败的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成功的如愚公移山、唐僧取经;想起历史人物,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吾心之向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想起成语,如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等等。从这点可以写执着坚守。
(2)从愚蠢的角度来分析,此路不通,另找他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树挪死,人挪活。所以要变一条路,换一种方法,就可以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从这点可以写机变圆通。张口。这种情况着实令人担忧,教育程度越来越高而生活却不能自理,这是严重的“高分低能”现象。有一只蚂蚁爬墙,六次失败了,可是它还是沿原路向上爬,一人说:“多可敬的小蚂蚁。”第二人说:(3)从可悲的角度来分析,钻牛角尖是死路一条,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不能一条道走到黑,如同守株待兔,缘木求鱼,要达到目的,条条大路通北京,既要坚持,又要变通,从这个方面来写也能出采。B、审题的原则:
方法很多,关键在于灵活运用一种或几种方法,不管哪一种审题方法,都要符合作文的要求与新的特点,即三个原则:
首先是整体性的原则。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枝末节,否则有可能出现偏题离题现象。
其次是多元性的原则。一般说来,新材料作文意蕴丰富,从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角度解读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再次是筛选性原则。我们从材料中得出的道理或观点具有多样性,所以要进行适当的取舍。筛选时把握两点:一是观点独到新颖,二是自己有话可说。
(三)立意的方法与原则
悟道理之后,就是立意。审题与立意水乳交融,但立意也要讲究方法。A、立意的方法
1、顺向立意
也叫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
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可以按照这个方向去思考,还有“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的名言,还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还有“居必择邻,交必良友”的古语。据此可以立意为外因或环境对人的影响。2.逆向立意
也叫假设推理,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假设,正的反过来想,反的正过来想,进行恰当的引伸、推理。
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不正着想,而是反过来想,可以立意为“近墨者未必黑”,外因有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有时是内因,即人的主观意志。比方说莲“出淤泥而不染”,还有名句“疾风知“冰霜雪压心犹壮,战胜寒冬骨更坚”等等。3.类比立意
就是通过联想,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以外的其他内容(最好是当前的实际)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例:少年学剑术的故事
这是一则禅宗故事。从前,有一位少年,渴望练就一身超群的剑术,便千里迢迢来到一座仙山求教于一位世外高人。这位少年一心想早日成名,跪拜之后,便说:“我决心勤学苦练,请问师傅需要劲草,烈火见真金”、“根深不怕风摇动,树正何愁月影斜”、“千磨万击更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多久才能学成下山?”师傅答道:“十年。”少年嫌太长,就说:“假如我全力以赴,夜以继日,需要多长时间?”师父说:“这样大概要三十年。”少年大吃一惊:“为什么全力以赴反而要三十年呢?”你就得跟我学至少七十年。”少年冥思苦想,良久,终于大悟。
少年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凭自己最大的努力学成剑术,可是世外高人告诉他不可能。由此想起中国寓言《揠苗助长》里的农夫,《伊索寓言》里的老妇人,想母鸡多下蛋就多喂食,结果长成胖子反而不下蛋;想起俗语“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口吃不了胖子”;想起成语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联系现实,才发现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如现在许多家长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强迫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费尽心思把子女变成天才,妄想一步登天,结果可想而知。这样一类比,立意轻而易举。4.辨正立意
看联系,看本质看主流,看发展。这样,辨正地立意也就最能显出文章的深度、广度、力度。例:教授和青蛙的故事
动物园里来了一位哲学教授,向动物们传授哲学。哲学教授讲了好多空洞的理论,接着说:“任何事物都必须从基础做起,就如任何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 有一只青蛙听得不耐烦了,就向教授发问:“请问教授,真的所有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吗?” 哲学教授瞄了青蛙一眼:“当然!井底之蛙!” 青蛙反击说:“正因为是井底之蛙,我才问你——难道打井也从底层做起吗?”哲学教授哑口无言。动物们纷纷说:“是啊,即使是井底之蛙,他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何况不是呢?!”(1)从整体材料看,反映的是一分为
二、客观全面的哲理,事物有两面性,井底之蛙传统认为孤陋寡闻,见识短浅,但这时也有一隅之见。由此可提炼出话题“怎样看待事物”“要看到别人的长处”。(2)从教授的言行上看,反映了理论与实践、客观与主观的哲理,可提炼出话题“言与行”“理论要联系实际”
(3)从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来看,反映了相对与绝对、共性与特殊的哲理。(4)由青蛙对待教授的态度,可以提炼出话题“勇于质疑”“敢于挑战”。(5)从其他动物的议论中可以提炼出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等。
辨证立意,需要我们多懂得一些哲学知识。B、立意的原则:
准确——紧扣材料,合乎真理 鲜明——爱憎分明,是非明确 师父不答。少年又说:“我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拼死拼活修练,争取早日成功。”师父说:“那么,新材料作文的观点最能体现考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辨证地看问题,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集中——强化中心,突出重点 ——(这三个是基本要求)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独到——标新立异,人所未言 ———(这两个是较高要求)
四、归纳总结:
对材料的思考解读,审题立意,这好比是“磨刀”,而动笔行文就是“砍柴”,“磨刀不误砍柴工”,审开发思维,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不断练习,才能审好题,立好意。寄语:
仔细阅读巧审题,深入揣摩悟道理,选准角度妙立意,纵横考场显才气!附;板书设计
(一)作文之新在:材料意蕴的多义性 立意角度的多向性 命题思维的开放性
新材料作文:(本质)材料作文——讲究审题(形式)话题作文——体现开放
板书设计
(二)审题立意的步骤:
阅读材料——领会含义——找准角度——明确立意 审题方法:抓关键 查原因 明关系 看倾向 联实际
审题原则:整体性 多向性 筛选性(观点独到新颖 自己有话可说)立意方法:顺向法 逆向法 类比法 辨证法 立意的原则:
准确——紧扣材料,合乎真理 鲜明——爱憎分明,是非明确 集中——强化中心,突出重点 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独到——标新立异,人所未言
题立意很重要,马虎不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只要我们按照要求,开动脑筋,
第二篇:怎样确立写作角度
怎样确立写作角度
选择什么样的写作角度,和文章立意的深浅是密切相关的,这是一个尽人皆知的道理,但是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能把握好的却不多。对学生而言,不加指导就会出现作文表面化,程式化,相当一部分学生会陷入无话可说的状态。
怎样进行好这方面的指导呢?
我以为最重要的是通过联系实际选择切入的角度。
茅盾先生在《论“入迷”》中“说有多种多样的'入迷'。吉诃德先生看武侠小说把一份家产几乎看光,还嫌不够,还要出去行侠,终于把一条老命也赔上。这是'入迷'的一种。《红楼梦》上香菱学诗,弄得茶饭无心,梦里也做诗。这也是'入迷'。但据说香菱居然把诗做好了。乡间有伧夫读《封神榜》,搔头抓耳,心花大放,忽开窗俯瞩;窗下停有馄饨担,开了锅盖,热气蓬蓬直上;伧夫见了,遽大叫道:'吾神驾祥云去也!'跨窗而出,把馄饨担踹翻了。这又是一种的'入迷',然而程度远在吉诃德先生之下。”先生认为“故就'入迷'而论,香菱的,便是最下乘!”
茅盾在这篇文章中所论的“入迷”是针对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而言的,先生认为有了功利心就不会忠于艺术。这个话题似乎与我们无关,茅盾所说的“上乘”与“下乘”更是和我们“风马牛不相及”。但联系实际想一想,恐怕非但有关,而且关系很大。无功利心的艺术家结局如何?无功利心的人生又如何?高三的学生功利不功利?如果湘菱式的入迷是“下乘”的,我们相比湘菱有无高尚可言?一旦将话题与现实联系在一起,学生所选的角度针对性之强是我们始料未及的。
黄鑫同学在《我入不了迷 》中说:“初读茅盾先生的《论”入迷“ 》想了又想,似乎收获很大,也很同意先生的说法……当然我们对香菱式的'入迷'倍感反感,而把更多的溢美之词留给了吉诃德、伧夫……再仔细一想,突然可怕的发现,自己原来也是令人恶心的一类……高考在即,偶尔听别人谈论英语高考之事。英语考试阅读是重点,当然它也成为谈话的焦点。一本正经的听了几个同学的谈话后,我对其中一位的介绍特感兴趣。这位同学郑重其事的透露'高考阅读命题往往在英语杂志中'。听了他极具说服力的理由,看着他神秘的笑容,瞬时间我便有翻遍所有英语杂志的冲动。'所以,我每天读五篇以上。'他又加了一句。我恍然明白'讲功利就必定不讲手段'这句话的广泛含义。高考这道沟就在前头……所以,我正积极步香菱后尘。很可悲,我入不了迷,我走不出功利的怪圈。”我想,所有的语文老师都会夸赞这个学生切入的角度很好,假如不联系实际,很难取得这样的效果。
另一个学生在题为《更“上乘”与更“下乘”》一文中说:“以学生为例。迷足球篮球之类的体育活动尚情有可原,但迷电脑游戏,迷言情小说,迷手机之类不合学生本分的玩意儿就不能算”上乘“了。玩物丧志。着迷于物质,精神的大堤就会产生溃口……倘若不做什么限定,更伟大的'入迷'有之,更下乘的'入迷'亦有之。我们只要从这样那样的'入迷'中吸取些教训,就不枉此一论了。”其实,学生对现实的思考之深刻有时出乎我们的想象,瞿娅妮在《“入迷”与“入世”》一文中说:“世上无非有那么几种人:完全入世,无迷可入;身在世上,所迷仅为茶余饭后的赏心乐事;完全入迷,然为世所困,生前无法超脱,痛苦万分;完全入迷,亦身在世上,所迷大多为时代浪尖上的,入世与入迷的好处兼收并得。第一种人在我看来无非
是俗人,而第二种人充其量只能算精神上的小康。世上大多数能追求至此,尚还活得有点滋味。”接着,她借对第三种人的叹息,写出了她对为艺术而生者的喝彩,对媚俗者的鄙弃:“他们也为迷而生,却最终死于所迷,所谓身后名声,那简直是以灵与肉的相残为代价的杰作。比起别人肉体的艰辛,他们的精神经受了种种煎熬。即便是想隐世,非有巨大的财力支撑不可,为自己营造一个昂贵的'水晶罩子'谈何容易!印象派的高更,才思奇特,无奈原创作品少人问津,不得不以为贵族画像果腹,终因奈何不了那世俗的污浊毅然隐居太平洋的一个小岛,尽情'迷'了十几年。不惑之年满怀信心回到巴黎,又成伤心地,终病老而死,作品更被嗤之为有伤风化。其好友荷兰的凡高更是因无法入世而饮弹阿尔。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而今这两人的画价值极高,甚至有人戏称凡高每涂上一笔就使拍价上扬数万美金。世人早已漠视这触目惊心的一点一划都浸透了凡高的为世不容、神经极度崩溃的血肉心路。”
其实,言为心声。我们指导学生作文不能为写作而写作。不管是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只是训练的方式不同,而议论的主旨除了受材料限制以外最重要的是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看法有对有错,有深有浅,但没有人没有自己的看法。假如不是以生活为范本,而是什么写作大全、论据手册之类,必将误入歧途。谈减负,谈现代私塾,谈2010世博会主题,重要的是学生要有自己的想法与看法,否则,不可能写出象样的文章。除了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确立角度,还要要指导学生调整思维方法,运用创造性思维,拓展思维空间,在求异或求同中,在联想和想象中,在比较相似点中选择最佳角度。要帮助学生“伸出”思维的触须,全方位的“游动”,捕捉思想的火花。西方的哲学家鲁克说过:“一定数量的思想可以转化为质量,这是真理。逻辑学、数学都这样认为。一个人产生的思想越多,就有更多的机会形成有价值的思想。”例如,上述《我入不了迷》就是拓展思维空间,运用逆向思维的结果。相比较,另一篇文章《痴心难求》就逊色多了。“可惜的是,自己已经遗失了那份自我,也遗失了'痴迷',成为功利的牺牲品。”这是《“痴心”难求》的主旋律。这一篇读后感只是用茅盾的观点对照现实,运用的是常规思维,所以相比前几篇就显得单薄,缺乏深度与力度。
思想的产生必须冲破习惯性思维的捆绑,冲破传统观念的桎梏。我曾经让学生做过一则材料作文,材料要求学生对一个画家面对画布该不该考虑“钱”谈谈自己的看法。能冲破传统观念的桎梏的学生思维空间之广,对问题探讨之深令我刮目相看。甚至有学生对材料本身的正确性提出怀疑,理由是“创作本身是一种精神状态”,而要不要“钱”是创作的目的,这两者不能相提并论。而且不言钱并不能体现精神的高贵,艺术既是无价的也是有价的。当然,在引导学生冲破习惯性思维的捆绑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这种作用具体体现在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使学生的思维在与“传统”的撞击中,在与新思潮的交媾中全面呈现“激活”的状态。
想选好角度还要引导学生排除干扰,培养质疑精神,对所给的阅读材料或题目进行分析后再确定角度。例如有这样一则材料:这是记者偶然在街上碰到的一件“小事”。那是一个春日融融的中午,记者路经南市区陆家浜路南车站路口的华联超市时,见门口围着一大堆人,人群突然传出一个女孩子十分尖厉的连续不断的哀求声:放我回去吧,我下次再也不敢了...求求你们...求求你们…记者挤进去一看,那是一个身着校服戴着红领中的女学生,按胸前的校徽所示,她是初中低年级的学生,她对面的一个商店保安手里拿着一包牛肉干,不说也明白,女孩子偷了东西,当时她吓得脸都发了白,两手机械地上下摆动作揖,说什么也不肯跟保安进商店。那时,人群里一下子冒出了许多说好话的人。记者发现,几乎所有人都站在小姑娘这边替她说情,其中最一致的意见是,大家都央求超市工作人员,怎么处理女孩子都
行。“就是万万不要让女孩子学校里的老师同学知道”。这些原本素不相识的行人,提出这个意见的理由却完全一样:“否则,这孩子一辈子就完了。” 最后,直到那保安认真地答应大家,除了必须通知女孩子父母外,一定不告诉学校人群才渐渐散去,可人们那种深深的担心却十分耐人寻味: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为什么当一个学生在校外犯了过失后大家都希望不要让学校知道。如果让学校知道了将会对学生带来什么影响?假如我们不对这则材料提出质疑,学生就会顺着材料的思路谴责学校教育。如果人们是有情的,学校必定是最无情的地方了,这样的结论显然是非颠倒。那么,该怎样看待人们的同情与“好心”呢?从这个角度进去,思考的余地很大。
培养质疑精神十分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传统及流行的不合理部分反思与否定。例如在读完了赵鑫珊的《爱因斯坦的艺术世界》以后学生的质疑很多。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国出不了爱因斯坦?”“我们的艺术观出了什么问题?”学生的思考是很有意义的。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写到:“赵鑫珊的《爱因斯坦的艺术世界》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中国为什么不能贡献一个爱因斯坦?愿因是多方面的。但一般来说,造就一个爱因斯坦除了数学,物理知识外,还需要有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是中国没有文化背景吗?当然不是。中国有着五千年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任何一个民族无法比拟的,所以,这并不是原因所在。我想,原因大概就在于中国人的艺术观。一种是把艺术当作一种纯休闲性的娱乐,是消磨空暇时间的一种消遣。有了这种认识,自然也就不会认真地对待艺术,更谈不上用心来体会艺术,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了。而另一种则是把艺术带上了功利的色彩。”有的同学从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加以思考“艺术同科学的互补性,艺术的摧化作用等等,其实已远远超出艺术的本身价值。而我们这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古国对其却是视而不见。一代又一代过去了,他们又学到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呢?学的只是别人的思想和精华,然而由于缺乏升华,迄今我们这个泱泱大国还没有一个人得过诺贝尔奖。自认为能说会道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国人们,丢失了艺术这个耳朵,要嘴巴又有何用呢?在爱因斯坦看来,他的一半功劳都应归功于艺术,而在国人看来,艺术真的是毫无价值。也可能现在的决策者们并未领悟到这一点,但如果长此下去,中国人的想象力、创造力,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必定会被陈腐所替代。到时候中国只能凭吊古人了。”还有一些学生从自身对艺术的渴求谈感受“音乐、绘画和文学不会直接教你如何去解微分方程,但是却能拓展你的文化背景,丰富你的想象力,提高你的审美感和精神境界,从而有助于你成为另一个爱因斯坦。其实这就是艺术世界的真谛。孔祥东说:'我宁愿我的演奏得到二百个观众的喜爱,而不是一个专家盖棺定论似的好评'。艺术不是某个人的专利,美育理应滋润每个人的心田。我们无须妄自菲薄。高雅艺术值得追求,下里巴人也有可取之处。对青少年而言,重要的是雅俗共赏,陶冶心灵。这一切与功利无关,与”分数“更是”不搭界“。春华秋实,潜移默化。我们未必就是爱因斯坦也不一定要成为伟大的艺术家。但我们要追求一份完整的人生。从容追随艺术的指引,人生因此受益无穷;欣然与美同行,我们的民族的文化底蕴将与日俱增。”我粗粗统计了一下,这篇文章的读后感,角度多达二十馀种,可见质疑精神对确立写作角度的意义重大。
不过,在引导学生质疑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注重质疑的品质,也就是说要增强质疑的科学性、逻辑性和知识性。
有无质疑精神不仅关系作文能否写出新角度,更重要的是通过培养质疑精神健全学生的人格。一个一味接受的人与一个能在接受中吐故纳新、推陈出新的人,人格的力量与人生的质量是迥然不同的。对一个民族而言,只有增加后者的比例民族才会有活力,有朝气。上述从实际出发,拓展思维空间,提倡质疑精神等是确立好写作角度的原则,即便选准
了角度,还存在着方法的传授。首先要指导学生调整好角度的大小,切入口要小,只有这样,文章才能有深度。仍以《论“入迷”》的读后感为例。同样运用逆向思维《入迷与“见异思迁”》(见附录)与《我入不了迷》相比,前者针对茅盾先生所谓带有功利性的入迷是最下乘的而言,指出当今的中学生无法不功利,因此入不了迷,借谈入迷抨击了当前的应试教育,切入点很小,但点得很透,很有现实意义。后者认为日新月异的高科技时代要求我们快速更新,不允许驻足,更不能入迷,免得被快速奔驰的时代列车抛弃,因此提倡“见异思迁”。应该说,一个高中三年级的学生能这样考虑问题已属不易,但相比前者,针对性和现实性显然略输一筹。
《更“上乘”与更“下乘”》和《“入迷”与“入世”》都是结合现实谈“迷”的质量,但两位小作者的着眼点不同。张钧伟同学以学生为例,瞿娅妮同学把视角转向了社会,思考入迷与入世的关系。假如说小作者对现世的四种“入迷”的分析入情入理,特别是对高更式的入迷一唱三叹很显功力,那么,后面将这四种人与今天的孩子拉在一起,就不如前者的“更下乘”那么顺理成章了,毕竟,入迷与入世的话题太大了些。
另外,不仅要教学生调节好角度的大小,还要让他们学会发掘深度。深,就要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抓住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清朝大文学家黄宗羲说“第一层,必有庸人思路共集之处缠绕笔端,剥去一层,方有至理名言。”所谓“庸人思路”,就是一般人都能认识的肤浅道理;所谓“至理”,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深刻认识。这“剥去一层”,可以说是使角度变“深”的好办法。例如有这样一则材料:意大利科学家伽俚略年轻时是个天主教徒。一天,他到比萨大礼堂去做礼拜。闲时,看到一盏悬在教堂半空的铜吊灯被风吹得来回摆动。仔细观察,不管摆动幅度大小如何时间都是相等的。他用自己的脉搏来验证,果然如此。回家后,他找来轻重不同的物体挂在长短不一的绳上,来回摆动,发现: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跟所吊物体的重量元关,而与摆长相关,经过反复实验,他发现了摆的等时性定律。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材料,然后以《从伽俚略看灯摆谈起》写一篇读后感。学生多半针对伽俚略观察仔细,认真试验谈。引导他们“剥去一层”,想想伽俚略的观察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所选的角度就不再是“庸人思路”了。同学们看到了伽俚略的观察具有科学家的敏锐,他的观察以丰富的科学知识为底蕴,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他是“有准备的头脑”……… 还有一个例子:20世纪80年代,法国一批年轻的数学爱好者,组成布尔巴基学派,他们思想活跃,经常在一起展开争论,有时争得面红耳赤,毫不相让;有时几个人同时大喊大叫,以致局外人以为是“疯子,'集合。就是这批年轻人,写下了洋洋大观的三十几卷《数学原本》,对当代数学的许多领域,都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在没有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抓住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剥去表面的那一层之前,学生赞颂布尔巴基学派勇于争论,敢于”喊“的”疯子“精神,但是深入一层,想想他们为什么敢喊,再对照我们的”矜持“,布尔巴基学派的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忠于科学本身,充分的自信,以及不媚俗使我们不能不反思科学屈尊于”权威“的现实,使我们深切的感到我们对”大胆创新"的呼唤是多么的底气不足!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写作中,要善于把握好角度,才可能写出有新意、有深度的文章;而把握好角度关键在于针对现实进行创造性思维,切入口要小,所谈的问题一定要有现实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选取角度的能力;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选定的角度才能使文章的立意既新又深刻。其实学会写作的过程应该也是学会正确思维的过程。
第三篇:中考作文中心确立的“三”方法
中考作文中心确立的“三”方法
所谓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文章的选材、结构、语言表达都受中心的约束,那么,如何很好地确立文章的中心呢?对这一方面,老师给出如下三种方法,供同学们参考。
一、立意求新法
所谓立意求新法,就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独到的眼光,独特的思维,去发掘材料蕴含的时代意义,构思出具有时代气息的中心思想的方法。运用立意求新法,可以写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章。"
例如:《真没想到……》一题,有位同学这样写道:邻居王叔叔原是一家工厂的一位科长,工厂倒闭后,他也下岗了,原本欢乐的家庭也笼罩上了阴影。几个月后,和他同厂的工人大多自谋到了职业,可王叔叔却放不下架子去谋职,整天在家唉声叹气,愁眉苦脸。可有一天放学路上,我到路旁新摆的自行车摊旁修自行车,没想到摊主竟是王叔叔。王叔叔还笑着说:“我又上岗了。以前爱面子,现在想通了,只要靠双手劳动挣钱,都光荣!”这篇文章由王叔叔的“下岗”到“上岗”,反映了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
再如:《我尊敬的一个人》一题,写作之前在先确立“为何尊敬”这一中心。此时,就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原因,如因某人“反腐败”而尊敬。这样一来,再叫学生写一篇《我不喜欢的一个人》,学生马上会想到李洪志,想到他残害人民的思想而确立不喜欢的原因。这样的文章当然具有时代气息。
二、立意求奇法
所谓立意求奇法,是指写文时不落俗套而给人出乎意料的立意方法。换句话说,就是运用逆向思维给文章立意的方法,我们也可称之为“反弹琵琶法”。
例如:“滥竽充数”这个成语多数人都知道,一般人认为该批评、讽刺的是南郭先生,因为他没真才实学,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从这个角度认识,这是求同思维。我们也可以运用求异思维来立意:批驳齐宣王。假如不是他喜欢听三百人一起吹竽,南郭先生怎么能混得下去?当今企业中,不是有很多的“齐宣王”吗?这样一来,文章的立意就会别致。
这种立意方法较为常见,诸如“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等等到,这里也就不多说了。
第四篇:怎样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
怎样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
“人生观、价值观”,这两个词语在当今社会已是众所周知、耳熟能详!从字面来讲,人生观就是人对自身一生的事业和生活形态所确立的一种观念。价值观则是人在生命活动中的价值体现,它的内涵可以有两个内容。一是社会价值;二是经济价值。就是说人在生命活动中的行为将对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发生作用。人的一生一旦确立了这两个观念,就将影响其在社会活动中的作为。
笔者在这里要探讨的是人应怎样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每个人在诞生到这个世界的生活过程中,都有自己的人生和价值取向,多数人都会形成自身独有的人生观念和价值观念,这是事实,无可厚非、无可争议的!那么,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是正确的?如何去确立?
余意粗浅认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应当在十二个字上体现,即“自信、自尊、自强、无私、友爱、奉献”。有这十二个字作为人生行为准则,那么做人的人生观肯定就是正确的!在这十二个字中,“无私、友爱、奉献”是根本、是灵魂、是主要的。能做好这六个字文章的,其人格、人品必定是优秀的。无论他(她)的官有多大,职位有多高,都不会误入歧途、贪污腐化而沦为历史罪人或坏事做绝成为社会渣滓;无论他或她的官有多小,或职位有多低,即使是平头百姓,也会受到身边的人们和社会群体的尊重和拥戴!而这种尊重和拥戴就是人生观正确的有力证明,人生价值也随乊落定。
对于如何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从八个字上加以领悟和滋养。这八个字就是“博学、立志、文明、慎行”。“博学”-1-
就是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伦理道德知识,把自己塑造成为有才华有修养的人。“立志”就是确立人生志向,换言乊就是一生的奋斗目标。“文明”就是要贤达知礼、深明大义、守法自律。“慎行”就是要不狂妄自大、自欺欺人、违法乱纪。通灌这八个字修为,则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确立无疑矣!
古往今来,在我们有五千余年文明的中国,因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为国家和社会作出重大和优异贡献的高人、伟人不胜枚举,最为杰出的和令人仰慕的、尊崇爱戴的名人古有包拯包龙图,现代有周恩来故总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为历代芸芸众生千古传唱,万世景仰!(雪原劲松)
二〇一二年六月二十五日
第五篇:作文如何确立中心思想
作文如何确立中心思想
很多孩子反应,我觉得我的作文写得挺好的呀,为什么老师给我的分那么低呢?这里不得不说,有一个情况就是“跑题”。现在郑州小升初的作文题目,基本上都是命题作文,就算是半命题作文也是有中心思想的。如果偏离了中心思想,不管文章写得多有条理,词句用的多优美,都不会得高分的。
那么,该如何确定作文的中心思想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确立中心思想的方法,供的同学们学习:
1、比较和选择
有些题目可以表达作者多种的意图,写之前应对各种意图进行比较,然后选择意义较深刻的一种作为文章的中心思想。不同的意图要用不同的事情来表达,不同的事情表达不同的意图。确定中心思想应与选择材料同时进行考虑。确定中心思想有深浅高低之分,要根据题目的要求,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通过比较,确立较深刻的一种意义作为文章的中心思想。
2、分析和提炼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从作者所占有的具体材料提炼出来的,它反映作者的认识水平与思想水平,反映作者分析、概括的能力。只有准确、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才能确立好文章的中心思想。
写人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的特点,要着力于对人物“思想”的发掘。
记事的文章,要抓住事情的特点,着力于事情“意义”的探求。
古今中外的文章家都讲究确定中心思想。刘勰说:“才之能通,必资晓术。”(《文心雕龙。总术》)要想使才思通达,确定中心思想深刻而新颖,重要的是要锻炼自己敏锐的感受力,深刻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此外还必须通晓确定中心思想的技巧与方法。
3、对比法
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有了比较,就有鉴别;有了比较,对事物的认识才更深刻。
鲁迅《“友邦惊诧”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了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统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戳,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在这里,作者将国民党政策“友邦人士”的两种态度一比较,就撕掉了他们“文明”的面具,淋漓尽致地揭露了他们的罪恶嘴脸。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写到他伫立在夜阑人静的塘边,忽然传来一片蛙鸣,周围突然热闹起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在此处以乐写哀,表达了自己愤怒和纷乱的心绪。《红楼梦》第九十七回,一面是林黛玉焚稿断痴情,一面是薛宝钗出闺成大礼,加深了宝黛爱情的社会悲剧色彩。对比法,是将文章确定中心思想引向深度的有效方法。
4、假设法 是一种科学的论理方法,在议论文写作中运用这种方法,对深入发掘观点的深刻性,阐发论点的完整性,是大有裨益的。
孟子劝谏齐王说:“今王田猎于此,百性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无庶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孟子假设了正反两方面的情况,让齐王自己选择”与百性同乐则王“的道路,苏洵在《六国论》中说:”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作者假设六国当时如果能采用正确的决策,不至于落得惨败的下场,有力地阐明了不要为积威所劫,要敢于同强敌斗争的主张。
5、连系法
要求将两上或两个以下的材料自然地勾连起来。鲁彦的《听潮》在写了海的愤怒、海的咆哮、海的凶猛的涛声后,安排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彦,这里会塌了!‟妻战栗起来叫着说:”我怕!„‟怕什么。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我说。作者把凶猛的海涛与伟大的乐章自然的连系起来,写出了大海的壮美及其伟大的力量,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力量。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抹蛛丝 “的连系,贴切、生动而形象,赞颂了马克思伟大的人格。连系法运用得好,能使文章内容充实全面。主题深刻。
6、设疑法
是吸引读者探索问题的好方法。
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展卷见疑:“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践中来。”两个否定后,引出一个科学论题,引导读者去逐步领悟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真理。胡绳《想和做》以“想和做怎样才能联结起来呢?的设疑把”想“和”做“之间架上一座桥梁。贾祖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五次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设疑,开拓思路,既全面地揭示了花朵呈现红色的各项因素,又区分了它们的差异,明确了它们之间的联系。设疑法就是这样吸引读者注意和思考,把问题步步引向深入的。
7、发现法
就是发现现实生活的新鲜问题,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发现旧事物的弊端,发现萌芽状态的新事物,感受时代的气息,敏锐地感知时代的脉膊,形诸文字,文章就会有新意。
鲁迅《一件小事》中,当车夫扶着那老女人,向巡警分驻所大门走去,“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这一件小事,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敏锐地发现了即将登上政治舞台的新兴阶级的正直无私的高贵品质,表现了进步知识分子严于解剖自己、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翦伯赞的《内蒙访古》赞扬赵武灵王以小小的赵国,在当时的物质和技术条件下,竞能完成巨大的国防工程,并敢于向最顽固的传统习惯和保守思想宣战,击败赵国贵族官僚顽固分子的反抗,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是一个大大的英雄。赵武灵王这个人们鲜知的历史人物,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烛照“下,焕发出了夺目的光彩。
8、开拓法
要求作者善于深入思考,开掘口子,拓宽路子,“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尽写些“我”童年时代的生活片断,虽然百草园在那时“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是“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为什么呢?因为“我”在百草园中享受到无穷的欢乐:在那儿有花鸟草虫,有离奇的传说,有塑雪罗汉捕麻雀等有趣的玩耍;然而在三味书屋,有的却是枯燥的大声读书,以及先生严厉的态度和死板的教学方法。凡人小事,揭示了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封建教育制度严重束缚并危害少年儿童的智力发展。茅盾的《风景谈》,写了六幅极平常的自然风光,通过议论和抒情,拓宽了读者的思路,真正值得颂扬的是作为风景主宰的人,因为“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文章的确定中心思想,透过风景,颂扬了解放区军民的生活、生产和斗争。
9、求异法
要求作者从超出或违逆一般常理的角度来阐述独立的见解。
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以丰富而奇妙的想象,精巧而新颖的构思,创造了一幅幅神奇的画面:我们对着高山、大地、森林、大海呼喊,他们都回答说,“他刚离去,他刚离去。”求异法产生了特殊的艺术魄力:周总理“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向读者展示了粮多农悲,谷贱伤农的社会现实,反映了我国三十年代农民的悲惨命运。求异法引导读者从独特的角度认识事物,发现真理,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10、寄寓法
往往是托物言志,赋予事物以象征意义,使之蕴含着发人深省的哲理。
巴金的《灯》,抓住灯的主要特征——给人以光明、温暖、希望,并指出了被象征物与它相近的东西——人生道路的指路明灯,在当时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圣地延安和抗日根据地。它给国民党黑暗中不要悲观失望,要树立抗战必胜的信心。“灯”成了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有特殊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缘物寄情的散文,如《白杨礼赞》、《银杏》、《茶花赋》、《樱花赞》等,常常采用这种手法。生活中这类可以寄寓新意的事物是很多的,如小草、蜜蜂、河流乃至牛马、鱼虫等,我们都可以挖掘它们不被人注意的特点加以阐发,赋予它们崭新的思想意义。寄寓法,能够把作者所要表达的旨意表达得更深隽含蓄,更耐人寻味。
小升初作文确定中心思想的要求
其一、正确:思想健康,表达少年儿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求真崇善爱美的思想感情。
其二、集中:一篇文章表明一个思想观点,讲清楚一个问题,而这个思想观点必须贯通首尾,统率全篇。
其三、较为深刻:文章能揭示出人物的精神和事情的意义。(建议:复习时可选择一篇优秀习作来说明确定中心思想的三点要求。
作文要求中心明确。中心明确包括下述内容:①写之前必须明白,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或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或表达自己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②写之前要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③在写的过程中要注意选词用语,写一句话,一段话,要想一想该怎样写才把自己想说的意思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④写完之后要修改,修改中首先要想一想文章是否准确地表达出原定的写作意图或中心思想。总之,在写作的整个过程中,中心思想要明确,并有意识地为表达中心而去选材、谋篇、用语、修改。
最后,预祝小升初的同学们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进入理想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