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年论文(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综述)
学年论文
论文题目: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综述
学 院 名 称: 学 生 姓 名:
专 业: 学 号: 指导教师姓名: 论文提交时间:
目 录
前言„„„„„„„„„„„„„„„„„„„„„„„„„„„„„„„„„1
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1
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的问题„„„„„„„„„„„„„„„„„„„„4
(一)融资渠道窄„„„„„„„„„„„„„„„„„„„„„„„„„„4
(二)政府支持乏力,政治背景影响„„„„„„„„„„„„„„„„„„4
(三)缺乏高素质的跨国并购人才„„„„„„„„„„„„„„„„„„„4
(四)国内缺乏熟悉跨国并购的咨询服务中介机构„„„„„„„„„„„„5
(五)国内管理制度存在缺陷„„„„„„„„„„„„„„„„„„„„„5
(六)跨国并购的法律不健全„„„„„„„„„„„„„„„„„„„„„5
(七)对并购后企业的整合能力弱„„„„„„„„„„„„„„„„„„„6
(八)不善媒体公关„„„„„„„„„„„„„„„„„„„„„„„„„6
(九)对跨国并购缺乏充分论证,对并购对象缺乏深入调查„„„„„„„„6
三、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策略„„„„„„„„„„„„„„„„„„„„„„6
(一)拓宽融资渠道,提高企业融资能力„„„„„„„„„„„„„„„„7
(二)大力开发、培养跨国经营人才„„„„„„„„„„„„„„„„„„7
(三)加大政府政策的支持„„„„„„„„„„„„„„„„„„„„„„7
(四)重视并购后的整合„„„„„„„„„„„„„„„„„„„„„„„8
(五)加快建立和完善国内中介服务体系„„„„„„„„„„„„„„„„8
(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8
(七)建立和完善国内相关法律体系,重视国外法律环境,熟悉国外法律条文9
(八)避免政治化责问„„„„„„„„„„„„„„„„„„„„„„„„9
(九)培养完善产权明晰、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9
(十)对跨国并购进行充分论证,做好并购对象的尽职调查„„„„„„„„10
(十一)慎选公关游说的对象和信息发布的平台„„„„„„„„„„„„„10
(十二)重视发展中国家市场„„„„„„„„„„„„„„„„„„„„„10 参考文献„„„„„„„„„„„„„„„„„„„„„„„„„„„„„„12
摘 要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最根本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世界贸易和国际投资无一不被纳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之中。而跨国公司又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行为和战略调整已对世界经济和东道国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企业跨国投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企业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跨国并购更成为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的征途中虽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但也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企业国际化的发展。为了提高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成功率,促进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健康发展,国内学者积极研究探索,提出了许多颇有价值的建议对策。本文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三方面,对国内学者的研究观点进行了综述。希冀能引起社会的重视并推动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发展。
关键词:跨国并购,现状,问题,对策,综述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综述
前言
跨国并购是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的合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跨国并购是快速积累资本、占有资源、扩张市场的一种重要途径。跨国公司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全球范围内调动资源,寻求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利益最大化。以跨国公司为投资主体 的对外直接投资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国际化之中,中国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国际市场的重要性,中国政府也鼓励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一些具备一定资本实力的企业已通过海外并购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而一些企业却因为种种因素在跨国并购的道路上遭遇了失败。
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
相关专家、学者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从不同的侧面给予了概括。任安军、程淑芳把中国企业并购的现状总结为如下几点:
1、企业并购日趋活跃,并购交易值不断增加
2、外资并购势头旺盛,渐成浪潮
3、并购方式呈现多样化
赵宝春[2]把中国企业的并购现状总结为以下几点:
1、并购模式(1)强强联合的扩张型(2)承债式并购(3)上市加收购式的并购(4)买壳上市式(5)红筹股控股经营型
2、并购操作程序
一是非上市公司的并购程序:(1)并购前的工作
(2)在产权交易市场办理手续
[1][2][1] 任安军,程淑芳.我国企业并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辽宁经济,2004,(04).赵宝春.我国企业并购现状及风险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2.(3)洽谈(4)资产评估(5)签约
(6)并购双方报请政府授权部门审批并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7)产权交接(8)发布并购报告
二是上市公司的并购程序:(1)选择目标公司(2)初步收购(3)进一步收购
(4)向有关部门提交有关收购的书面报告(5)发出收购要约
3、与国外企业并购的差异性比较
(1)国外强强联合成为主流,中国多是以强扶弱
(2)国外中介市场为并购推波助澜,中国中介市场作用微弱
(3)国外发达的资本市场推动了企业并购,而中国的资本市场则亟待发展 除上述几方面差异外,中国与发达国家在并购的支付方式、交易规模、并购方向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可忽略的差距。
刘玉霞、潘涛[1]认为,首先,在投资地域上,企业跨国投资的重点由以前的以港澳、北美地区为主逐渐向亚太、欧洲、非洲和拉美地区扩展,分布日趋均衡。其次,从跨国并购的目的来看,正从初期的以获取国外的原材料和产品市场为主向获取国际 [1] 刘玉霞,潘涛.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发展问题探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2,(02).性战略资源、资金和高端技术转变。再次,在跨国并购活动中,国内大型骨干企业表现突出,龙头作用显著。
田泽[2]认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有以下几点:
1、对外直接投资虽以“新设投资”为主,但并购投资增速很快
2、对外投资区位以亚洲为主,但并购重心开始向欧洲、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转移
3、资源型并购及采掘业占绝对优势
4、海外并购大多采取横行并购的方式
5、民营企业成为我国海外并购的新生力量
6、进入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更多呈现出逆向并购投资,并购目标以发达国家企业为主
如上所述,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活动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迄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其间跨国并购从无到有,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从2000年至2004年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额从18亿美元增长到了48亿美元,年均增速为28.4%。2004到2007年间,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额增长了10倍,2007年并购规模达到中国GDP的0.8%。2008年并购规模已达302亿美元,2009年高达460亿美元。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565.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1%。对外投资累计净额为2457.5亿美元[1]。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跨国并购明显下降,而中国企业的挂钩并购不降反升,逆势上扬。截至2009年底,中国12000家境内投资者在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3万家,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中石油收购新加坡石油公司,中国五矿收购澳大利亚OZ矿业公司等。2010年,吉利收购沃尔沃。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学习跨国公司先进技术,获取国内急需的资源,减少企业技术研 [2][1][2][3] 田泽.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76-80.田泽.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76-84.发的成本,提升了国际竞争力[2]。
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的问题
关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的问题,学术界有以下观点。
(一)融资渠道窄
据我国企业家联合会201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有59%的企业利用公司自有资本进行对外投资,31%的企业对外投资的资金来自银行贷款,另外有10%的对外投资企业表示曾通过在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和债券的融资方式筹集对外投资的资金。武勇、谭力文、田泽等认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企业普遍融资能力不强,这阻碍了我国海外并购的发展。
(二)政府支持乏力,政治背景影响
武勇、谭力文认为,中国企业并购行为缺乏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4]。尹光华认为,政治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正常发展,政治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中国威胁论“有抬头趋势;二是投资主体的国有性质[5]。
(三)缺乏高素质的跨国并购人才
武勇、谭力文、田泽等人认为,跨国并购的专业人才应通晓国际贸易、国际企业管理和国际商法等知识,熟知海外并购业务,并能按国际惯例管理海外并购企业。此外,还必须精通英语等国际语言,能够熟练地运用外语处理相关业务和纠纷,熟悉当地文化习俗和社会环境,有较强的公关技能和适应能力[1]。而我国目前却严重缺乏这样的人才,这大大降低了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成功率。
(四)国内缺乏熟悉跨国并购的咨询服务中介机构
武勇、谭力文认为,跨国并购需要许多中介机构提供服务,而目前我国尚无专业性的跨国并购咨询服务机构。投资银行在企业并购活动中的主要功能是作为中介人为 [4][5]
[3] 武勇,谭力文.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J].经济问题探索,2004,(08):37.尹光华.中国企业跨国收购兼并的实践和思考[J/OL].http://mnc.people.com.cn/GB/54849/69892/71874/71875/4880117.html,2006-09-30.[1][2][3] 武勇,谭力文.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J].经济问题探索,2004,(08):37-38.并购企业和被并购企业提供咨询、策划及相应的融资服务。律师事务所则为企业跨国并购提供东道国有关法律、政策等方面的服务。而目前,我国已形成的投资银行格局规模较小,难以为跨国并购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此外,我国目前的律师事务所尤其缺乏通晓外语、精通外国法律的涉外律师[2]。
(五)国内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武勇、谭力文、尹光华等人认为,国内管理制度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经营自主权,包括外贸经营权、对外投资权、外事审批权,特别是海外融资自主权;二是跨国并购的决策审批程序繁琐,效率低下,使企业跨国并购坐失良机;三是我国目前严格的外汇管理制度及繁琐、毫无定数的外汇投资审批过程使得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交易成本大大增加,结果使我国企业失去了很多难得的对外投资机会[3]。
(六)跨国并购的法律不健全
武勇、谭力文、尹光华等人认为,我国跨国并购的法律不完善突出表现在:一是并购法律体系残缺不全。反垄断法尚未制定,涉及并购的处理债务安排、税收程序、人员安排等也没有明确的规定。与并购活动相配套的社会保险法、外资外汇法律法规都未出台。二是现有法律缺乏权威性和系统性。到目前为止,我国也相继制定了一些与企业并购相关的法律、法规等,但除相关的《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都是由国家立法机构颁布外,其余都是行政性法规,这就影响实施的效果并容易使经济主体产生短期化行为[1]。
(七)对并购后企业的整合能力弱
黄海峰、申运峰、陈静、余博等人认为,企业跨国并购过程中最关键、风险最大的危险期也是并购整合期。中国企业不仅对跨国并购后的整合缺乏经验,而且对跨国并购后的整合往往认识不足,整合能力弱,因此造成跨国并购后的失败[2]。以TCL并购阿尔卡特为例,并购之后其面临的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问题就是管理整合、文化整 [1][2] 武勇,谭力文.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J].经济问题探索,2004,(08):38.黄海峰,申运峰.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论坛,2007,(07):49.合和人力资源整合,但显然TCL没有做好相应的并购整合系统规划,之后发生的“离职**”就是最好的证明[3]。
(八)不善媒体公关
余博认为,在跨国并购过程中,不善于同国外媒体打交道,不知道如何开展政府游说,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成功,这是中国企业的软肋。海尔在竞购美泰时就暴露了这一点。无论中外媒体如何轰炸,海尔始终以沉默示人。尽管在国内,公司对媒体沉默并不奇怪,但显然美国的公众是无法接受东方式的沉默。对美国媒体的缄默被视为傲慢,这加深了公众对海尔的不信任感。不善媒体公关使海尔难以控制舆论和媒体倾向,从而使海尔未竞即输[4]。
(九)对跨国并购缺乏充分论证,对并购对象缺乏深入调查
余博、田泽等人认为,企业是否需要进行跨国并购,能否进行跨国并购,企业是否能消化被并购的“异体”,这都需要进行深刻的思考和论证。而事实上,很多中国企业缺乏并购前的充分论证。很多中国企业对跨国并购的对象缺乏深入了解,主要表现在:对并购对象的财务“黑洞”不完全了解;对并购扭亏时间估计太过乐观等等。从目前中国的跨国并购案例来看,由于对并购对象没有进行充分的调查论证和深入了解,使得所投资的海外企业难以扭亏为赢,其结果使企业背上沉重的负担[5]。
三、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对策
关于提高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成功率的对策,国内学者有如下见解。
(一)拓宽融资渠道,提高企业融资能力
武勇、谭力文、陈静等人认为,当前,比较适合我国企业的措施有:(1)并购企业与相关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相互参股或签订合作协议,实现银企合作;或企业通过新建、收购等方式拥有自己的财务公司、银行等,银行以同样的方式拥有自己的产业公司,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紧密结合。
[3][4][5][1][3][1] 余博.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7,519:172-173.武勇,谭力文.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J].经济问题探索,2004,(08):39-40.(2)设立海外投资基金。海外并购投资可以通过吸纳社会资本,创设海外投资基金取得。
(3)争取我国跨国经营的金融机构在海外分支机构的支持。(4)给予企业必要的海外融资权,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化融资渠道。(5)应尽快发展、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和投资银行。
(二)大力开发、培养跨国经营人才
丁德章、张皖明、武勇、谭力文等人认为,中国企业从事跨国并购,必须拥有一批优秀的跨国管理人员。跨国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①必要的跨国经营知识;②制定和实施跨国经营战略能力;③跨文化管理能力;④很强的组织设计与管理能力;⑤在公司内部相互学习和转移知识的能力;⑥与目标企业管理人员配合工作的能力。针对我国跨国经营人才短期的问题,建议:第一,利用全球人才资源。第二,选派国内优秀人才到海外进修[2]。第三,吸引我国留学人才[3]。第四,在国内重点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培养精通国际金融、国际经营、国际商法等的跨国人才[4]。
(三)加大政府政策的支持
丁德章、武勇等人认为,跨国并购需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从战略的高度对待我国企业跨国并购,通过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等对我国的跨国并购活动从宏观上进行引导、协调、监督、管理、扶持,使得跨国并购活动顺利、持续地发展。第一,成立健全的跨国并购管理机构。第二,建立全国性的跨国并购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和权威的信息情报中心。第三,制定并完善我国跨国并购方面的法律法规及规范的操作方法和程序。第四,提供税收优惠政策。第五,建立企业跨国并购保险制度[1]。
(四)重视并购后的整合
武勇、陈静、董琳等人认为:首先,在充分预测分析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基础上,重点应关注人力资源的整合、财务整合及企业文化的整合。其次,建立新的业务框架 [2][4] [1]丁德章,张皖明.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280-281.丁德章,张皖明.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281.和组织体系时,应剥离不相关或存在风险黑洞的业务,集中有限资源致力于双方的有机整合、优化配置和协调运作。最后,应该充分了解目标企业所在国的文化,争取其原有高层管理者的帮助和支持,与工会加强沟通,赢得员工的信任和认同,形成新的企业文化[2]。
(五)加快建立和完善国内中介服务体系
武勇、谭力文、黄海峰、申运峰等人认为,在利用国外相关中介机构的同时,要大力发展国内中介机构,尤其要培育我国的大型投资银行,扩大涉外律师队伍。国家要对已具投资银行雏形的规模较大的证券公司重点扶持,这些投资银行应不失时机地走出国门,有计划、有选择地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重点开展与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有关的业务。在涉外律师方面,一要在国内加强对熟悉国外相关法律的律师的培养及专业律师事务所的组建;二要吸引在国外获得法律学位的留学人员回国,组建专门服务机构,提高跨国并购法律服务的质量[3]。
(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黄海峰、申运峰、董琳等人认为,我们可以借鉴日韩两国企业的经验,这两国的企业都是通过先引进技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寻求自我发展,通过自我开发生产技术,逐渐形成企业自我的研发力量和研发体系,先稳固国内市场和国内同行业的优势,然后再向国外输出高端产品,等产品站住脚之后,再实现全球化的扩展。我国的海尔也是如此,通过引进技术,在自我研发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优势,然后开始将产品出口到欧洲,以超乎寻常的优质产品和生产技术作为基础,最后成功地实现跨国并购[1]。只有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才能有助于跨国并购的成功。
(七)建立和完善国内相关法律体系,重视国外法律环境,熟悉国外法律条文 陈静认为,我国应建立起以《对外投资法》为基本法,以《对外投资审核法》、《对外投资监管法》、《对外投资保险法》、《对外投资国有资产管理法》、《对外投资外汇管 [2][3] 陈静.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问题的分析及思考[J].特区经济,2007,(04):200.武勇,谭力文.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J].经济问题探索,2004,(08):40.[1] 黄海峰,申运峰.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论坛,2007,(07):49.理法》等对外投资的单项法规为配套的法律体系。董琳认为,要制定符合国际规范和世界通用做法的涉外经济法律体系,利用世贸组织允许的法律手段,支持和保护海外投资企业,规避风险,使我国企业跨并有法可依,使企业“走出去”战略能够更加持续健康的发展。同时,要重视国外法律环境,熟悉国外法律条文,熟悉国际规则,懂得国际惯例,特别应该了解和研究投资经营所在国当地的法律制度和文化,是中国企业的必修课[3]。
(八)避免政治化责问
陈静认为,除了要熟悉目标国的政治气候和反垄断法等限制海外并购的法规外,我国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目标国的政治责问,如:①政府采取外交手段,建立协助机制,为我国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②建立以规范和约束在华并购行为为目的的《反垄断法》,并设立海外企业在华并购的审批机构,搭建我国经济安全防范体系,来对抗他国政府对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管制行为;③通过签署双边或区域性多边合作管制协议来调整企业跨国并购引起的竞争问题;④通过各种渠道同目标国政府沟通,例如:一些民间友好机构、外交部门、商务联合会、政治人物来进行感情投资,逐步树立良好、诚意的企业形象以获得支持[4]。
(九)培养完善产权明晰、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陈静认为,我国政府应该在积极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健全政府机构向法人企业的授权制基础上,引导促进我国企业建立产权主体多元化的企业所有制模式,努力培育完善一批产权明晰、管理科学的富有竞争力的企业。建立产权明晰、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既是为我国经济运行的高速、良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也是为了防止企业在跨国并购交易中效率缺失的客观要求[1]。
(十)对跨国并购进行充分论证,做好并购对象的尽职调查
余博、陈静、董琳等人认为,中国企业可以通过SWOT分析来论证跨国并购的战略决策,充分考证公司跨国并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企业的跨国并购决策必须基于企业 [2][4] [3]
[2]陈静.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问题的分析及思考[J].特区经济,2007,(04):199.董琳.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几点建议[J].商场现代化,2008,554:5.[1] 陈静.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问题的分析及思考[J].特区经济,2007,(04):199-200.目前的产品市场战略及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尽职调查的具体工作一般来讲应聘请东道国的专业调查咨询公司或国际上有实力的大型咨询公司,其内容主要包括财务和运营两个方面。财务调查的内容至少要涉及八个方面:在准备出售的情况下目标公司是如何管理自己的收入和所得的;目前的应收帐款;在预计达成收购之前的收益状况;真实赢利能力;商誉分析;潜在税收;未记录负债;存货。运营尽职调查的内容至少要包括六个方面:目标公司的运营流程和体系;目标公司的生产运营效率;生产和服务传递体系对未来资本支出和培训需要的影响;原有运营管理团队在组织中的作用和价值;潜在的客户流失率;并购之后是否存在文化冲突和士气低落问题[2]。
(十一)慎选公关游说的对象和信息发布的平台
余博认为,做好跨国并购的公关游说,首先要弄清楚要游说的对象及其观点,即要清楚是什么人反对并购,这些人对并购的达成有何种影响,哪些人是游说的重点,他们的观点是什么,只有这些问题弄清楚了,才能够有的放矢,从容应对。此外,信息发布媒体的选择也非常重要。一般来讲要选择主流媒体作为信息发布的窗口和平台。只有操纵了主流媒体,才能够引导舆论导向。主流媒体由于受众较广,影响较大,其思想和观点更容易被公众接受,因而对跨国并购的达成有积极的影响[3]。
(十二)重视发展中国家市场
胡峰认为,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实施海外并购时更应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从法律角度看,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法律法规环境可能更加接近中国的国内法律环境,从而使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时可能面临较小的法律障碍,有关成本可能会小些[4]。
现有研究的不足:
1、缺乏实证研究。现阶段我国学术界关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状、趋势、动因、战略等规范性研究和分析,实证研究仍是少数,应加强实证研究和分析,特别是案例实证研究,研究学者要深入企业内部亲自搜集第一手资料来进行研究分析,通过研究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实践案例,从中总结成功的经验和教训,形成指导建议,将研究成果上升到理论层面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实践进行指导。
[2][3][4] 余博.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7,519:173.胡峰.跨国并购政策协调——欧盟经验、嬗变趋势与中国的选择[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182.2、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研究学者要加强与国外相关研究学者的交流,政府要多给予支持,举办国际交流研讨会。
3、目前的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研究多为宏观的方向性研究,缺乏精细化、量化、深入的研究分析。
4、不同研究内容和方法得出的结论各异。这可能与我国企业跨国并购起步较晚,现有研究所涉及的并不具有普遍性,样本容量也不够大,导致形成的结论不具有普适性。另一方面,并购是一个与环境相关性很大的行为,在不同经济时期,不同行业在不同地区的并购行为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跨国并购越来越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选择跨国并购的方式,显然比采取直接或间接进出口、贸易协议的方式更有利于迅速实现规模扩张和跨地区发展,更有利于在世界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在跨国并购的过程中,充满了风险和困难,需要企业和政府正视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与政策,以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企业要积极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良好时机,努力扩大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在国际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把我国的特色和优势产业做强做大的目标,以适应中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 任安军,程淑芳.我国企业并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辽宁经济,2004,(04).[2] 赵宝春.我国企业并购现状及风险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2.[3] 刘玉霞,潘涛.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发展问题探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2,(02).[4] 田泽.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76-87.[5] 丁德章,张皖明.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268-283.[7] 武勇,谭力文.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J].经济问题探索,2004,(08):36-40.[8] 黄海峰,申运峰.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论坛,2007,(07):48-49 [9] 陈静.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问题的分析及思考[J].特区经济,2007,(04):198-200.[10] 余博.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7,519:172-173.[11] 董琳.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几点建议[J].商场现代化,2008,554:4-5.[12] 胡峰.跨国并购政策协调——欧盟经验、嬗变趋势与中国的选择[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180-183.
第二篇:关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
关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化成为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和必然选择。就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问题来说,近年来受到关注更多的是跨国并购。并购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扩张的一个重要工具,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并购比内部扩张更能有效地促进企业成长。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1999年,我国的跨国并购金额只有6000万美元;2005年已达53亿美元;2008年增加到302亿美元,占对外投资总额的54%。2009年,受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及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双重因素影响,中国并购市场共完成294起并购交易,披露价格的235起并购交易总金额达到331.47亿美元。其中,中国企业完成海外并购38起,同比增长26.7%;披露的交易总金额高达160.99亿美元,同比增长90.1%。中国企业“走出去”似乎已经有了“跑出去”的速度。虽然目前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中国企业的并购,与西方比较成熟的并购行为相比,还存在很多缺点。以下主要分析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
一、当前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国际政治风险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失败的原因,首当其冲的就是政治因素。进行海外并购的中国公司大多是国有企业,即使有些不是纯国有企业,由于政治体制和文化的差异,也会被西方媒体和公众贴上国有的标签。这种特殊的情况,往往给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有时会带来额外的风险。海外一些别有用心者往往会利用这一点来攻击中国企业,有的甚至设置障碍阻止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例如,借口制度和国家安全等因素,美国政府就对中海油收购尤尼科这一商业行为进行全面的干涉,最终导致中海油收购的失败。
2.并购的战略目标不清晰
企业并购的根本价值在于通过并购获得对方的核心资源,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这就要求企业注重战略并购。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机则复杂得多,特别是一些大型国有企业集团,由于他们往往不是在一个完全的市场经济中参与竞争,所以在跨国并购时也往往不完全遵照价值分析和商业规律。在经济崛起的信念支撑下,他们纷纷以“国家政策鼓励、填补技术空白和建立完整产业链”为由四面出击,进行海外并购。当跨国并购的商业考虑让位于政治使命、管理者业绩甚至资产转移等因素之后,跨国并购的风险便大大增加。甚至作为民营企业的四川腾中重工,也在收购悍马的问题上进行了一番背离规则的游戏。目前中国正在推行节能减排,而且2009年初发布的《汽车产业振兴规划》里也明确提到要大力推进新能源车产业的建设,而收购悍马这种大排量车型显然既不符合国情又不符合发展规律。收购并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赢利,是获得技术、推进中国汽车业前进,而收购悍马显然与上述要求不符,也许最后的失败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3.对目的国的法律法规不够熟悉
跨国并购使东道国目标企业的控制权在国家层面上发生转移。出于保护本国利益的考虑和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的需要,各国通常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对跨国并购行为进行规制,综合运用鼓励手段和限制手段,以充分发挥跨国并购的积极作用,抑制跨国并购的负面效应。各国规制跨国并购的法律目标不
一、宽严程度不同、措施多种多样,对于并购企业而言,东道国繁杂多样的限制跨国并购的法律成为并购企业必须面对的法律风险,这些风险大大提高了跨国并购的难度,降低了跨国并购的成功率。当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进入法律比较健全、依法维护权益意识比较强的发达国家运作并购事宜时,对所在国法律环境了解程度不足往往成为国际并购的额外风险。西方国家出于公平竞争、维护消费者和中小股东利益的考虑,制定
了一些反垄断法案和证券监管法案,这些法案可能会制约并购行为,让并购公司精心制定的并购方案付诸东流。
4.评价目标公司方面存在缺陷
信息是交易成功的关键因素,很多并购交易当中或之后经常出现财务系统不匹配、税收黑洞等财务风险,主要是由于中国企业缺乏并购经验,以及双方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业务调查是合理估计财务风险的基础,特别是对于一些表外融资项目和过于“乐观”的盈利预测,直接关系到并购完成后企业的财务负担及经营控制权。在并购战中,能否及时获取真实、准确与有效的信息是决定并购行动成败的关键。企业作为一个多种生产要素、多种关系交织构成的综合系统,极具复杂性,并购方很难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全面了解目标方。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的存在,被并购企业很容易为了获得更多利益而向并购方隐瞒对自身不利的信息,甚至杜撰有利的信息。因此在实际并购中,有好多企业因为事先对被并购企业的盈利状况、资产质量、或有事项等可能缺乏深入了解,没有发现隐瞒着的债务、诉讼纠纷、资产潜在问题等关键情况,而在实施后落入陷阱,难以自拔。
5.并购后整合不利
按照西方国家公司并购的理论,公司并购能够产生协同效应,即公司并购所呈现出来的两个公司合并后的总效能大于合并前各公司效能之和的现象,包括经营协同、管理协同和财务协同三种基本形式。然而公司并购中的协同效应仅是一种预期,并不是现实的效应。并购之后,并购方企业和目标方企业将面临一段整合期,协调双方之间的各种矛盾,实现经营管理以及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协同,这个阶段的工作更复杂、更艰巨,更具风险性。并购方在完成并购后,不能采取有效的办法使人力、物力、财力达到互补,不能使各项资源真正有机结合,不能实现规模经济和经验的共享补充,而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这种风险因素的存在必将导致并购的失败。从TCL以及联想并购后产生的严重亏损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在实施跨国并购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凸显出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整合能力方面的欠缺,特别是极度缺乏国际经营经验和水平的管理团队。并购后管理人员、管理队伍没有得到合理配备,管理手段、管理水平都跟不上企业的发展,这些都导致跨国并购整合的失败。
二、当前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对策探讨
1.做好充分的并购前准备,制定明确的并购计划
在进入境外市场之前,企业应组织人力、邀请学者对市场趋势、投资国文化和政治环境进行深入分析,邀请国际问题专家、国际观察家帮助评估,或者邀请他们直接参与到事业进程之中,并应充分利用专业公司的经验做好尽职调查,对适合并购条件的企业要一一分析,看看他们究竟能够为我们的企业带来什么,是新的产品、新的技术,还是市场渠道、融资渠道或品牌影响力?总而言之,并购对象的选择必须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企业能够从中获取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技术和完善的市场网络,产生符合企业要求的回报。一切准备就绪后,企业需要制定一个明确的海外收购计划,包括战略上的评估和业务上的整合,交易结构、支付手段、支付节奏和风险防范的设计,以及并购后的经营方针、整合策略等等。尽管瞬息万变的海外并购往往有计划赶不上变化的事情,但明确的收购计划会降低失败的可能性。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因此,一项全面的并购计划,是中国企业走出去之前的囊中必备。
2.重视国外法律环境,熟悉国外法律条文
中化国际曾经拟以5.6亿美元独资收购韩国仁川炼油公司,在签署了排他性的谅解备忘录中,中方以大局为重,没有意识到应该增加附加条款,以便用法律手段限制对方再提价,结果该公司的最大债权人美国花旗银行在债权人会上提出要抬价至8.5亿美元,超出了中化
集团的承受能力,最终导致了并购失败。另外,目前世界上已经有60%的国家有反托拉斯法及管理机构,但是管理重点、标准及程序各不相同,经常使并购过程旷日持久,往往需要花费高额的法律和行政费用,增加了并购成本。因此,熟悉国际规则,懂得国际惯例,特别应该了解和研究投资经营所在国当地的法律制度和文化,是中国企业的必修课。
3.注重整合,建立包容的企业文化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族习俗,不同企业有不同的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差异造成的彼此间的摩擦和经营困难,会使一些长远的发展计划成为一纸空文。中西方在公司治理结构、企业文化等许多方面的差异,要远远大于西方企业之间的差异,也远远大于中国与亚洲企业之间的差异,这些都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然而许多中国企业却不重视并购后的整合工作,似乎产权交割后任务就完成了,殊不知整合才是并购中最艰难的挑战。因此,中国企业要想把文化的冲突降到最低程度,就要学会如何建立起一种共同的文化,而不是非此即彼地选择一种文化。问题的焦点不应放在两种文化有多大的差异上,而应该权衡长期保持这些差异的利弊得失,在文化整合和企业对一定自主权的需要方面找到平衡。
4.选拔培养国际化企业家人才,打造留住人才的温床
人力资源是决定企业海外并购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实施购并必须要有国际化视野和全球运营经验的国际化企业家人才,他们高超的国际化经营艺术使得他们统帅的跨国公司所向披靡,快速发展。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缺少的就是既懂西方经济学,更能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贯穿于整个企业管理中的有中国特色的世界级企业家。那么,现实中大量存在的国际化人才缺口,该如何补足呢?一方面,中国的并购人才可以在中国培养,并购人才是在经验教训的积累下形成的,是一种长期的社会经验所形成的一种并购的意识,所以,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并购人才。另一方面,“本土化”也是一个化解跨国经营人才不适应的重要手段。这方面海尔集团在美国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只要我们能够开拓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思路,建立合适的人才培训、考核、奖惩制度,在薪酬、职务升迁等方面勇于进行革新,面向世界招聘人才,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种缺口是可以迅速缩小的。但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学会对国外人才的鉴别和挑选,要明白自己要什么样的人,怎么找这样的人,能否有一个合适的价格。
5.强壮自身,走高起点收购之路
统计显示,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三分之一亏,三分之一赢,三分之一持平,这就意味着67%的海外投资不成功,其中,“蛇吞象”式的跨并成功率最低。在全球一体化时代,并购的确是一种成长方式,但不能过分地强调并购成长,一定要把并购和企业的自身有机成长结合起来。只有在强壮自身的基础上,才能走上高起点收购之路,反过来,走高起点收购之路,也能使企业更快地强大起来。目前,由于自身实力的欠缺,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目标多是那些已经在该产业内没有任何竞争优势的企业,更多的是甩包袱才决定出售的企业。这样的企业,要么是管理上出了问题,要么在技术创新上乏力,要么在成本制造上不具有优势,或则经营业绩不佳导致亏损或倒闭的企业。我们看到的只是较低的购买价格,但却忽视了购买的价值。在这方面,中国集装箱集团是一个值得借鉴的例子。由于企业自身的强大,从200
2年开始他们就确立了以“中美互动战略构想”为标志的海外拓展战略规划,几年间,集团已经成为全球集装箱行业的领导者和销量冠军。
6.制定完善的国家促进、规范和保护跨并的法律体系
面对愈演愈烈的企业并购活动,政府应予以关注。不仅要限制对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的并购行为,更要关注对民营企业的跨国并购。未来跨国并购的对象将主要是民营企业。政府有义务解决企业行为带来的外部性问题。国家既要充分发挥其宏观指导作用,制定宏观战略和相关政策,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鼓励跨国发展,规范并购行为,利用市场手段进行引导和调控,又要积极参与双边、多边贸易谈判,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经济和政治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同时,制定符合国际规范和世界通用做法的涉外经济法律体系,利用世贸组织允许的法律手段,支持和保护海外投资企业,规避风险,使我国企业跨并有法可依,使企业“走出去”战略能够更加持续健康的发展。
三、总结
一般来说,在经济发展较快,即宏观经济处于十分景气阶段,并购的数量会发生较多。因为并购时进行经济结构和企业调整的一个市场化的方式。我国经济连年高速增长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提供了客观条件。不过企业并购是把“双刃剑”,如果事先不经过周密的计划,使用不当不仅增加不了利润,反而会加速企业亏损甚至破产。我国企业必须在认真分析失败原因的基础上,积极融入并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大集团,提高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产业整合的能力,通过国际竞争力的逐步培育来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实力和地位。
参考文献:
1. 赵瑞兰《国内企业海外并购应注意些什么》2005.10
2. 石建勋、孙小琰《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2008.1
3. 中国经济周刊《中国企业海外抄底攻略.》2009.6
第三篇: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总结
思考题: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
1、跨国并购的基本含义是一国企业为了某种目的,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企业的整个资产或足以行使经营控制权的股份买下来。跨国并购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企业。“一国企业”是并购企业,“另一国企业”是被并购企业,也叫目标企业。并购的“渠道”包括两种,一种是并购企业直接向目标企业投资,另一种方式是通过目标国所在地的子公司进行并购。并购的“支付手段”包括现金支付,从金融机构贷款,以股换股和发行债券等方式。
2、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轨迹与特点
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分为三个阶段:
1)早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1996年 2)发展阶段:1997年至2007年 3)活跃阶段:2008年至今
2、早期阶段
1)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国策,对外开放就要求我们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随着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之间的交往日渐紧密,出于国家战略和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之间的跨国合并也在慢慢的开始发生。
1984年,中银集团和华润集团联手收购了香港最大的上市电子集团公司——康力投资有限公司。
1992年首钢收购了美国加州钢厂和秘鲁铁矿等海外企业。
1996年4月,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以2.46亿美元并购了香港龙航公司38.5%的股份,成为该公司第一大股东。
2)特征:这一时期我国企业并购数量少,规模小。
并购目标地区主要集中在美国、加拿大、印度、香港等地区。所涉及的行业主要是航空、矿产资源等带有垄断色彩的行业。进行海外并购的主要是国有大型企业。
3、发展阶段
1)自1997年开始,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迎来了一次热潮。当时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主要区位是邻国,目标集中在石油、电信和交通等国家资源与基础设施行业。
2001年我国加入WTO,第二次海外并购热潮兴起,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有重大影响的海外并购事件。例如:
2001年6月,海尔集团出资2亿港元,收购意大利迈尼盖蒂公司一家冰箱厂。2001年8月,万向集团出资280万美元,正式收购美国上市公司“UAI”(Universal Automotive Industies,INC),成为国内第一家通过并购进军美国的民营企业。
2002年7月,中海油出资78亿港元,收购英国石油(BP)持有的印尼Tangguh气田的股份。
2004年12月,联想集团出资6.5亿美元现金,价值6亿美元的股票,以及承担5亿美元的债务,收购IBM 的PC业务。
2005年10月,中石油的全资子公司中油国际出资41.8亿美元,100%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
2)特点:跨国并购的规模逐步扩大,速度迅速加快。中石油41.8亿美元收购哈沙克斯坦石油公司。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目标地区在扩大,从美国、加拿大、印度和香港扩大到了欧洲。海尔收购意大利迈尼盖蒂。
海外并购的行业有逐步集中和以横向为主的趋势。从并购案中看,规模大的并购多集中在石油、矿产资源、家电、汽车和电子高科技行业。而且几乎所有的并购案例都和收购主体企业所从事的行业高度相关。
并购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成为了跨国并购的新生力量。万向并购美国UAI。但是民营企业并购案例的规模还很小,并购金额比较少。
4、活跃阶段
1)2007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并购投资只有63亿美元,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额的23.8%,而2008年,并购投资增到280亿美元,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额的50%。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企业共完成110起出海收购交易,与2010年相比增长93%;披露交易金额达280.99亿美元,同比增长达112.9%。另据普华永道的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交易数量达到创纪录的207宗,同比增长10%,交易总金额达到429亿美元,同比增长12%。
诸多数据表明,这段期间,无论是并购数量还是交易金额,我国海外并购均屡创历史新高。2008年9月,中联重科联合弘毅投资、高盛和曼达林三家私募基金,以2.71亿欧元收购意大利混凝土机械企业CIFA的100%股权。CIFA是全球三大混凝土机械设备制造商之一,与国内企业相比,在产品技术性能、制造工艺水平、管理水平等方面具备明显优势。
2010年3月,吉利汽车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签署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的协议。2011年12月,海航集团斥资10.5亿美元收购全球第5大集装箱租赁公司GESEACO。
2011年,中化集团公司以30.7亿美元收购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巴西某油田40%股权。
2)特点:
并购主体多元化,民营企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和规划协会统计,2012 年前9 个月,民营企业参与的跨国并购数量占到总量的62.2%,首次超过国有企业。近4 年间,民营企业在跨国并购数量的比重持续升高。2002 年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532 亿美元,占当年进出口总额8.6%,2011 年已达到7726.6 亿美元,占比提升到28%。在民营企业500 强当中,已经有150 家在海外有直接投资,工厂项目有500 多个,涌现出一批善于运用国际资本到国外投资的民营企业。
并购区域集中化,被收购企业在欧美国家聚集。为了获得国外先进技术,规避贸易壁垒,中国企业开始将并购延伸到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其他区域,欧美国家的优势明显,中国企业并购欧美企业的案例越来越多,2010 年有52 宗,到2011年增加到了57 宗,在欧洲发生的并购数量也增长迅速,从2010年的25 宗,增加到了2011年的44 宗。
技术驱动目的明显,跨国并购成技术获取捷径。由于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许多欧美的中小企业遇到了资金链、市场等方面的问题,这也为中国企业寻求海外技术并购带来了机遇。
农业企业并购日渐增多,并购行业呈现拓展趋势。一方面,我国,食品的对外依存度较高,为了保障食品的供给,农业及其相关产业领域已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新亮点。另一方面,经济危机导致农产品的价格浮动过大,国外部分企业面临经营压力,这为我国农业企业以较低成本并购海外公司提供了契机。再者,中国很多农业企业都是国有企业,资本实力雄厚,具备开展大规模跨国并购的条件。
第四篇: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分析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分析
学号:08090443X08
姓名:张皎洁提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企业开始以跨国并购的方式参与国际竞争。本文在对国际跨国并购发展历程进行简短回顾的基础上,以TCL集团先后三件跨国并购实际案例为样本,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以期对中国企业在今后参与跨国并购有所帮助。
一、世界跨国并购发展历程
跨国并购的基本涵义是,一国企业为了某种目的,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企业的整个资产或足以行使经营控制权的股份收买下来。跨国并购是跨国收购和跨国兼并的统称。跨国收购是指在已经存在的当地和外国附属企业获得占有控制权的份额;跨国兼并是指在当地企业和外国企业的资产和业务合并后建立一家新的实体或合并成为一家现有的企业。本文所提到的跨国并购主要是指跨国收购而不是跨国兼并。因为跨国收购的目的和最终结果是改变目标企业的产权关系和经营管理权关系,而不是改变公司(即法人)的数量。跨国兼并却意味着两个以上的法人最终变成一个法人,这种情况在跨国并购的案例中是十分罕见的。
跨国并购是近半个世纪来,伴随着企业并购的深入和向外拓展而产生并发展壮大的。20世纪六十年代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萌芽和产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市场竞争的舞台从国内拓展到国际空间,跨越国界的并购活动也逐渐多了起来。从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跨国并购浪潮蓬勃兴起,并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1989年的跨国并购占全世界企业并购总数的36%,九十年代至今,跨国并购逐渐成为整个企业并购浪潮中的焦点。参与并购的企业的规模都非常大,它们之间的“强强联合”使企业的竞争力迅速提高。从国际直接投资流入总量的情况看,以跨国并购方式流入东道国的国际直接投资所占比重在1987~1992年6年中约为52%,1993~2001年猛增至79%。1987~2001年15年中,以跨国并购方式流入东道国的直接投资所占比重约为74%,也就是说,这15年中投向全体东道国的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是以跨国并购的方式进行的。
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分析——以宏基为例
前途未卜的宏基并购8月27日,宏基正式宣布以7.1亿美元并购.宏基集团董事长王振堂也立下了,“不成功则辞职”的军令状。然而分析师认为,宏基并购是件好事,但如何整合却是一个难题,宏基在宣布并购不久就立马遇到了两起来自原股东的令人头疼的诉讼案.并购后,又将面临着整合客户安抚股东.提高利润打入美国市场.整合员工和资金问题等一系列整合难题.在业界的并购渐成潮流的21世纪,宏基大胆地迈出了一大步.只是最终的结果是好是坏,还需要时间的检验.从与法国汤姆逊合并重组到明基收购西门子手机业务,从联想并购的事业部到今天的宏基并购,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路可谓漫长.在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案例中,由于对国外经济环境的不熟悉以及中外双方的沟通问题,则反映出更多的先天不足,总是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困境.那么,中国业的国际化并购之路还有多长?
宏基并购一定会成功,如果不成功,我决不恋栈董事长一职,一定辞职!“谁都没想到,一向沉稳保守,提倡”不要最大量,要最佳量“的宏基集团董事长王振堂,会立下如此”军令状“,可见此次宏基并购的决心之大.8月27日,宏基正式宣布以7.1亿美元并购,每股出价1.9美元,较当时的收盘价溢价57%.9月20日,该交易获得美国反垄断监管机构的批准,预计将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届时,宏基将超过联想集团,成为继惠普和戴尔之后的全球第三大电脑制造商,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全球的格局.王振堂在接受台湾《经济日报》专访时表示,并购是宏基未来成长的策略,是经过长期接触,调研后做出的决定,并非如市场形容的”被设计,跳入圈套,太冲动“.他说,宏基发展到现在,面临被边缘化或是进入市场主流的抉择,要继续成长,就要介入市场主流,就必须打入美国市场.而目前,宏基在美国的知名度仅为36%,却高达96%;宏基主打中低端产品,要到美国卖高价位产品并不容易;此外,宏基在美国的获利率一直维持在2%的低水平,如果再不想办法改变,未来两三年势必会面临成长瓶颈.按宏基的预算,并购后,其采购成本一年至少下降1.5亿美元.保守估算,明年宏基出货将达2000万台,营业收入将超过150亿美元.然而,实际情况似乎并不如王振堂料想的那样乐观.宏基在正式宣布并购不久,就遇到了两起令人头疼的诉讼案.第一起诉讼是原先的投资者于8月31日提出的,主要认为7.1亿美元的报价太低.投资者在诉讼书中称:”这笔交易的每股收购价格较低,说明高管并未很好地履行其信托责任.“第二起诉讼是投资者9月上句向美国特拉华州法院提出的,认为
高管未向股东提供足够的信息,以便让他们决定是否同意这笔交易.投资者在诉讼书中称:”高管违背了其信托责任,这笔交易是不公平的."有分析人士认为,王振堂此次并购之举太过冒险.而溢价57%,总价7.1亿美元的代价,在投资人看来也过于高昂.这一代价一下子吞噬了宏基总资产的36.7%,年净利润的65.1%.消息一出,宏基股价应声大跌.事实上,困难还远不止达些,根据以往的跨国并购案例,并购后的整合工作才是最伤脑筋的事.并购后面临的整合难题亚太分析9币日前分析说,宏基并购是件好事,但如何整合却是一个难题.宏基的一位经销商也表示,以联想收购业务的情况来看,磨合期就整整花费了3年,如今才开始步人缝康通道.而之前的惠普收购康柏,更是用了6年的时间才显现整合效应.从这些跨国公司的经历来看,宏基的整合之路也必将花费不少的时间.那么宏基实现并购后究竟会面临怎样的整合难题呢?难题一,合后.臆先的客户怎么力,7购买笔记本的用户或许怎么也想不到,未来给他们提供售后服务的竟然是联想,两个月前还是的用户,转眼间就成了塞门铁克的用户.尽管并购之后的公司,大多会向被收购公司的用户承诺公司服务宗旨不会发生变化,但公司倒闭,公司被收购,给客户带来的伤害往往是难以预估的.实现并购后,新公司必然会有新的战略调整,真正变化了,客户又能有什么办法呢?原康柏的用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01年6月,康柏宣布将芯片技术转让给英特尔(1),英特尔则利用康柏在芯片上成熟的64位技术开发新一代安腾芯片,到2005年,康柏的服务器已全部转向英特尔的安腾芯片.可以说,康柏被惠普收购之后,就立即为画上了一个句号.同样,被并购后,是否能保留其原有品牌和服务?原先的用户是否还能对其品牌情有独钟?也该画个问号.难题二,如何安抚股东?如前所述,并购才刚刚开始,就遭遇了两起来自原股东的诉讼案.同时,宏基并购后在激烈的竞争中胜算几筹?这是投资者们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宏基需要花大力气去做的工作.难题三,市场占有率上升了,利润就一定能上去-57据权威市场调查机构的研究人员称,2007年上半年,及其品牌在美国零售电脑市场总共占18.9%的市场份额,宏基公司的市场份额为6.5%.如果并购成功,那么扩大后的宏基公司将占有25%左右的市场份额.但事实上,从惠普,戴尔,联想,宏基先后发布的最新一季财报的账面情况显示,惠普,戴尔,联想等三家企业的赢利及利润都超过了分析9币预期.其中宏基公司宏基公司成立于1976年,主要从事信息行销服务业.成员包括:宏基,元基,太基,安基,展基,网际威信,乐彩,华瞻,客服网际与全国电子等.2001年营业额约51亿美元,员工人数6267人.宏基主要的核心业务分别是信息产品事业群,电子化服务事业群,经营暨投资管理事业群,在三大块核心业务中,品牌事业规模最大,即电脑全球营业额2001年超过20亿美元.目前是世界前十大电脑品牌,业务范围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是中国人最大的电脑公司.公司公司于1985年成立于爱荷华州,是美国最知名的品牌之一,赢得了美国数千万用户的青昧.,一开始叫2000.1991年,公司面向农村地区推出了一款个性鲜明的低价产品.1993年,进入财富500强,并在纳斯达克上市交易.1997年,又转到了纽约证券交易所.随后,又把总部从南达科他州的迁至圣选戈地区.2004年初,公司一举收购了国内成长最快,也是最有利润的厂商公司.目前,是美国第四大厂商,居世界前10名.总之,我国企业在开展跨国并购的活动中存在着特殊的问题和困难,要在这场全球跨国并购浪潮中取得成功,我国企业需要清醒地认识自己的短处,积极吸取自身失败的教训,借鉴国外并购的成功经验,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海外并购,努力摸索出使自己在跨国并购中获得成功的道路。
第五篇:论文我国企业跨国并购问题与对策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问题与对策
提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我国经济的大力发展,在新一轮并购热潮中,我国企业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本文分析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并结合当前形势,着重研究金融危机给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带来的良好契机,以及可能面对的新风险。最后给出成功实施跨国并购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跨国并购;金融危机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在“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我国的大企业正以雄厚的资本能量,纷纷走出国门,在全球各大经济体中寻求新的投资目标,进行跨国并购。尽管有中海油失意尤尼科、海尔退出对美泰的收购、TCL和阿尔卡特劳燕分飞、华为、中兴等因“安全问题”收购业务搁浅等一系列海外并购失败案例,但仍然不能阻挡联想、明基、北汽、吉利迈向海外的脚步,我国的跨国并购愈演愈烈。尤其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受冲击相对较小的我国企业可谓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并购海外企业的机遇。海外并购已成为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实现其规模扩张和获取各种资源的有效途径。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企业在实现海外并购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存在着诸多新的风险,如何克服这些障碍成为决定我国企业海外并购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一、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发展现状
(一)跨国并购在我国呈上升趋势。随着国际经济竞争进一步加剧,跨国并购成为全球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得曾经被视为不具备核心技术的我国企业,也越来越多地因为跨国并购而引起了世人的关注。2002年我国企业以并购方式对外投资的额度只有2亿美元,2003年为8.34美元,2004年为11.81亿美元,到了2005年已经达到65亿美元,2006年为47.4亿美元。2007年我国公司并购海外公司37起,相比2006年的17起增长117.6%。2008年以来,我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涉及金额321亿美元,2009年前两个月,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资金总额达到218亿美元,同比增长40%,在总量上仅次于德国,位居全球第二。
从行业分布看,企业跨国并购高度集中在能源矿产领域、银行业、IT业和制造业。采矿业、石油开采业是海外并购在第二产业中所涉及的重要领域,制造业更是海外并购的重中之重,从专用设备到汽车制造,从食品制造到家用电器制造,从通信设备到电子计算机,制造业的海外并购占到所有并购事件的50%左右。
(二)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我国跨国并购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抑制了并购协同效应的发挥,主要有并购的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情况两大方面。
1、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环境
(1)政治环境。企业在跨国并购中经常会受到政府负面影响。某些东道国政治上的敌意是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海外并购的最大外部障碍。2004年9月五矿集团并购加拿大矿业巨头诺兰达,2005年8月中海油并购美国第9大石油公司尤尼科,以及华为并购英国老牌设备巨头马尼可的失败就是其典型案例。同时,民众情绪和民族偏见也是原因之一。他们认为并购会影响本国就业率,侵吞民族资产。这些原因使得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受到民众的抵制。
(2)法律环境。从事跨国并购,法律的保障是非常重要的。而我国法制体系建立的比较晚,法律环境相对宽松,所以我国企业在法律上往往会准备不足或者法律意识淡薄,这也是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遭受挫折的原因之一。例如,反垄断法律是跨国并购中最常见的问题,各国判断的标准和程度都不相同,欧盟接受竞争对手的投诉,密切关注市场垄断者,而美国在反垄断中更为关注顾客的反馈,倾向于保护本国企业。
(3)经济环境。良好的金融和资本市场的服务是降低国内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成本的必要保证。而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很难为企业跨国并购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既限制了参与海外并购企业的国内融资能力,又使不少已经“走出去”的企业难以借助国内金融系统,对境外项目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4)文化环境。文化因素在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后期运营阶段,如果被并购企业和并购企业间文化差异过大,或者不甘心于被收购的现状,被并购企业文化会严重阻碍整合的顺利进行。2009年2月正式宣告破产的韩国双龙汽车就是一个典型。在上汽收购双龙后,双方的文化一直没有很好地融合。双龙汽车工会成员围堵中国驻韩使馆,谴责该公司大股东上汽集团“窃取韩国汽车技术、违背当初投资协议”。随着双龙提出“回生”申请的消息传出,怪罪中国的声音又随即在韩国媒体上出现。在跨国并购中有些障碍是不容
易克服的,当地员工和社会舆论不服是可以理解的。
2、我国企业自身方面
(1)企业欠缺核心竞争力。我国国内迄今为止仍没有一家企业称得上是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尽管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企业在规模与实力上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必须看到,我国大企业同世界500强企业的差距仍然很明显,企业欠缺核心竞争力,技术上往往受制于人。另外,这些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能力差,从而极大地制约了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发展。
(2)企业战略设计不足。战略是决定企业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关键。跨国并购一定要和公司的发展战略吻合,而我国大部分企业缺乏整体跨国并购战略体系。有些企业跨行业并购一些项目仅仅是为了产生并购利益,这种只考虑眼前利益的并购往往成功性会比较低。
(3)企业内部整合能力欠缺。仍以上汽并购双龙为例,海外并购虽然暂时成功,但是由于内部整合能力欠缺,其对被并购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能力仍然不能掌控自如,为我所用,甚至会对我国的并购企业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严重损失。
(4)缺乏熟悉海外并购业务的专业人才。海外并购的专业人才应通晓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营销、国际企业管理和国际商法等知识,熟知海外并购业务,并能按国际惯例管理海外并购企业。此外,还必须掌握当地语言,能够熟练地运用外语处理相关业务和纠纷,熟悉当地文化习俗和社会环境,有较强的公关技能和适应能力以及强烈的开拓意识和献身精神。而我国目前却严重缺乏这样的人才。有些外派人员不具备起码的业务知识,不熟悉当地法律,甚至不懂当地语言,这就很难做好企业的海外并购工作。
二、金融危机带来的并购契机与风险
(一)金融危机带来的并购契机
1、外部限制条件放松。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在给我国带来损失的同时也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带来了好的转机。之前,由于相比于国外,我国的技术和资金都处于弱势,外国企业瞧不起我国企业,不让我国企业注资,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之路走得很是艰辛坎坷。如今,受这次次贷危机的影响,国外企业大多遭受重创,为求自保,其往往还会降低企业的并购价格,减小我国企业实现跨国并购的障碍,特别是很多国外的中小型企业,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之下难以生存、更难以发展,因此在这个经济低谷期开展跨国并购不仅更容易实现,而且交易成本也较低;另外,由于之前我国的资本市场与外界相对处于隔绝,经历了次贷危机,所遭受的损失相比之下也较小,因此国内企业应抓住机遇,实现跨国并购,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国家政策支持。为进一步落实“走出去”战略,我国政府出台多项措施支持我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2009年1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鼓励国内企业进行海外矿产资源收购,并在金融、管理、资金等方面提出支持措施。2009年3月16日,商务部发布《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将境外投资审批权进一步下放到地方政府。我国政府的这些措施,为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同时,目前正在进行的并购贷款政策的开放问题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尽管相关的操作细则还没有确定。在国内来说,并购贷款是一个新名词,国内过去的法律规定,银行是不能够为投资活动提供贷款支持的,而此次政策变化,对并购市场来说,国内对于并购贷款政策的开放绝对是一个好消息。
3、人民币升值助力。人民币升值在我国企业海外并购过程中发挥着催化剂的作用。2005年7月21日央行汇改,宣布人民币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时美元折合人民币的期末数为8.1080。到2008年12月人民币汇率跌至6.8346,人民币升值18.6%。人民币由一直被低估逐渐向真实水平回归。
根据阿利伯的“通货区域论”观点,一个国家的货币存在升值预期即持续坚挺时,因为通货的溢价因素,海外投资利润率通常要高于国内企业,应该加大对外投资。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后的日本便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1985年的“广场协议”致使日元大幅升值,1985~1990年五年间,日本企业总共发生21起500亿日元以上的海外并购,使得日本买到了大量的资源,从而有力地提升了日本企业在产业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并由此得名“海外日本”。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袁钢明就曾经肯定:日元升值是日本走向强国的一个起点。从目前情况分析,人民币的升值背景与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因对美国巨额贸易顺差所遭遇到的来自美国的打压导致日元被迫升值异曲同工。人民币升值使得企业以更少的人民币购买海外资产,降低了企业的收购成本。人民币汇率相对其他货币较为坚挺,我国资本市场的资本成本比较低,这样增强了购买者的信心。
4、维护外汇安全的需要。众所周知,根据风险分散理论,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按照央行公布的数据计算,2008年全年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95万亿美元,美国国债资产占我国外储的30%以上。2009年1月末,我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较上月增加122亿美元,总量达到7,396亿美元,居各国持有美国国债总量首位。面对金融危机,如何合理利用这些外汇储备,让外汇储备保值增值,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支持企业收购海外资源无疑是合理利用外汇储备的一种方式,对于维护我国的外汇储备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金融危机影响下的跨国并购风险。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跨国并购的资金成本
虽然有所降低,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新的风险。金融危机下影响跨国并购的最可能的风险即政治法律风险。发达国家为维护自身利益而设置重重的贸易保护关卡,外汇管制使得资本和利润不能有效转移等都会使企业蒙受损失。另外,资本筹集风险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方面,金融危机下的流动性本就短缺,信贷困难。为此,更为严重的情况下,一旦企业的自有资金用于收购而重新融资又出现困难,将会使企业的流动性不足,进而引发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对我国如何更好进行跨国并购的建议
(一)加强政府公关,避免政治阻碍。我国企业在并购之前,一定要全面深入地了解东道国政治、法律、经济及人文地理等情况。政治是决定、制约和影响企业并购的极其重要因素。政府在许多跨国并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使并购目的与当地政府的意图相吻合,并购过程中,一定要做好政府公关,与目标所在国政府保持良好的沟通,获得他们的支持与配合。除此之外,我国政府也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目标国的政治责问,保障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顺利开展。
(二)完善金融市场,拓展融资渠道。融资能力不强便无法给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有力的支持,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拓展企业融资渠道,提高企业融资能力。如争取国内金融机构海外分支机构的融资支持,开发当地的融资市场,为海外并购企业利用当地资金创造条件;积极开拓国际化的融资渠道;通过财政贴息等措施,以优惠的利率为项目提供长期信贷或境外融资担保等。
(三)选好目标企业,进行调查评估。并购企业要进行并购的依据性分析和可行性论证,并在分析并购所能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选择目标企业。做出对外决策之前,充分了解收购对象情况,以便于更好地把控其发展态势;并将可能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通盘的考虑,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上汽作为第一个“吃螃蟹”者,不免会被螃蟹壳扎到,但其经验教训更值得借鉴。
(四)充分利用国家外汇储备。我国的外汇储备2008年末,已经达到将近2万亿美元,不断恶化的经济形势和仍然大量增加的外汇储备是我国政府最为挠头的问题。因此,合理有效地运用外汇储备在跨国并购上不失为一个良好的选择。我国提出并且已经开始实施了提振国内经济信心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与此同时,如果将外汇储备投向其他欠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等领域,不仅可在衰退期“制造”需求,而且一定程度上可以消化我国的过剩产能。另外,将外汇储备投向国外实体经济领域,也可规避被迫过多持有美国债券带来的贬值风险。
(五)尽早培养人才,做好文化整合。发展跨国并购必须注重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企业大多是聘请中介机构来处理并购事务,但并购后的管理与控制问题却无法让中介机构来
替代。因此,我国企业在考虑海外并购时,一定要注意培养跨国并购与经营管理的跨国人才。海纳百川,文化融合不容忽视。对于我国企业国际化运作,整合能力是成功的关键。而能否让被收购企业认同收购企业的文化的能力也十分重要。跨国收购中硬件整合完成之后,文化整合是当务之急,需要尽快进行。并购企业要建立双方相互尊重、学习的平台,不管是企业管理人员,还是普通员工都必须尽快树立跨文化意识。并购企业在进行文化整合时候,不能要求一步就位,而应该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的整合。软件的好坏决定了硬件运作的成败,所以文化整合是跨国并购中绝对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陶俊杰.新“马歇尔计划”利好周期性行业[N].证券市场周刊,2009.2.16.[2]于桂琴,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政治——法律风险分析与预防对策[J].经济界,2008.2.[3]谭三艳.孙子兵法的“五事”与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战略管理[J].企业活力,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