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导学案.
学习目标 :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美好的品质。学习重点:分析三个故事的起因和结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学习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知识链接: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前 145或前 135~?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夏阳(今 陕西韩城西南人。《史记》 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 ,或称“太史公记” ,也 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 “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 史公书” 的专名。全书 130篇, 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迹、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十表(记大事年月、三十世家(记侯国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功 5个部分, 共 52万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 比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对后世史学研究有深远影响。
一、学我汉字,爱我中华
1、我要把课文中的生字词圈出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我还想把这些词语抄写 下来。
2、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下列词语。允诺:____________________完璧归赵: 胆怯:____________________负荆请罪:
二、触摸文本,整体感知
1、用心地把课文读 2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
2、本篇课文是根据 《史记》 中的 《廉颇蔺相如列传》 改写的, 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 “ ” 到“ ”再“ ”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 时候 , 主要讲了, ,三个故事。
3、课文的主要内容是:。
三、品味语言,感受精彩 小组内合作交流、汇报。(一.故事一完璧归赵
1.读课文1——10自然段,故事的起因是,结果。2.说说蔺相如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去秦国的?。
3.文中那些语言,动作能体现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二、故事二渑池会见
1.读 11—— 14自然段,思考:故事的起因是,结果 2.秦王为什么让赵王鼓瑟? 3.蔺相如又为何拼命坚持让秦王为赵王击缶? 4.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么样?结果谁占了上风?(三、故事三负荆请罪
1.读15——18自然段,思考:思考:故事的起因是,结果
2.画出廉颇的语言,读一读思考:(1从廉颇的话中,我知道了。(2蔺相如真的仅仅靠一张嘴吗? 3.从负荆请罪这一故事中,你认为廉颇是怎样的人?你对蔺相如又有哪些认识?
四、多读多写,提升自己
为了共同的国家利益, 将相终于和好了, 他们同心协力保卫赵国。这真是 “宰相肚里能撑船, 将军背上可负荆” ,真可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学完课文,你的收获 是: 当堂达标班级姓名 一.填空、(a bcd 课文 《将相和》 题目中 “将” 指;“相” 又是指;“和” 的意思是;“将相和” 的意思是:。由、、三个小故事组成, 每个小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有相对的独立性, 又紧密联系, 其中是的发展,、的结果是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二、看拼音写词语。(a bc((((zh àogu ïzhu àngsu ìli ánp ōtu īc íxu ēru î(((((((((三、选择正确的读音。(a b
答(d ād á应回答(d ād á便(pi ánbi àn 宜
方便(pi ánbi àn 便(pi ánbi àn 利大腹便便(pi ánbi àn 免得(ded ã削(xi āoxu ē弱乘(ch ãngch âng 机
三、改句子,连上线。(a(1蔺相如对手下二人说:“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 改为陈述句: 改为转述句:(2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改为“因为„„所以„„”的式:。
四、我会填。
蔺相如与秦王斗智斗勇,在(、(上立了大动,被封为上卿,职位比(高。廉颇很不服气, 有意给蔺相如下不了台, 于是将相(。蔺相如(, 廉颇被蔺相如(感动, 主动上门(。从此, 将相(保卫赵国。从文中可看出蔺相如是个 人,廉颇是个人。
第二篇:五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第二单元 第5课 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牧童、蓑衣、鸡笼”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牧童》。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学习重难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完成导学案一、二。第二课时
学习《牧童》、《舟过安仁》。第三课时
学习《清平乐·村居》;达标检测;课堂小结。
一、课前预习
1.了解诗人生平,搜集与诗词有关的信息。
2.自由读全诗,借助拼音读诗句,要求读得正确、流利。3.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边读边画出诗歌的节奏。4.自学生字词语。
5.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圈点勾画,标出疑难词句。
6.诵读全诗,发挥想象,这三首诗词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 1
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7.资料链接:
词:文体名称,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唱歌,故唐、五代时多称“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词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为上、下阕。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
二、预习交流、检测
1.自己读,小组间赛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提示“乐”、“亡”、“剥”、“遮”的读音。2.比较下面多音字的读音:
快乐---清平乐 剥落---剥皮 剥莲蓬 亡羊补牢---亡赖 .......3.师生互动交流对词语及诗词大意的理解及疑难的词句。4.自己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这三首古诗词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体会到怎样的乐趣?指名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交流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5.抄写生字。教师示范“蓑”写法。
三、导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学习新课。
1.品读《牧童》,享受童趣:
⑴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这句诗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铺”、“六七里”,让你感觉到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从“弄”字,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你能读出这样的原野吗?
⑵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牧童会是怎样归来呢?
再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如此悠闲、自在、轻松的牧童,谁能将他读出来?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2.学习《舟过安仁》,合作探究:(1)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共同探究弄懂。(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①“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读了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看到这样的一幕,假如此时你也和杨万里立于船上,心中会发出怎样的疑问?
②“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怪生”一词,说明了诗人,原来是。
(3)说一说,这两个小男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诗人喜欢他们
吗?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4)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两个小童张伞使风的样子。通过朗读把两个小童天真、淘气的样子表现出来。
3.学习《清平乐·村居》
(1)导入。同学们,古代的文学作品,主要有诗、词、曲。在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元曲”的说法。大家知道它的意思吗?词,有好多种类型。一种类型,就有一个名字。如:“ 卜算子咏梅”、“清平乐”„„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南宋著名的词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2)自由轻声的读这首词,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3)上片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醉里”是说谁醉?是作者还是老夫妻?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4)那对白发翁媪在交谈些什么?想象人物之间的对话,小组内练习交流。
(5)文中的三个儿子分别在干什么?他们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大儿子正在,他想:
二儿子正在,他想:
三儿子正在,他想:
(6)读了这首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到怎样的乐趣?
(7)结合自己的感悟,练习有感情朗读全文,把握这首词的大概内容。能有感情地背诵。
(三)拓展延伸。
(1)选择喜欢的一首诗或词改写成一篇短文。
(2)拓展阅读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稚子弄冰》、《桑茶坑道中》、《闲居初夏午睡起》,大体了解诗的意思,并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背诵下来。
(四)达标检测。
1.《牧童》的作者是,字。《舟过安仁》的作者是 代诗人。《清平乐 村居》的作者辛弃疾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着用几个词语来形容一下: 2.先解释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横: 弄: 句意:(2)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篙: 棹: 句意:
(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亡赖:
句意: 3.根据课文填空。
(1)联系《牧童》一诗填空。
诗中有景——这景是,诗中有情——这情是。
诗中有人——这人是,诗中有声——这声是。
(2)联系《舟过安仁》一诗填空。
诗中有作者的所见 ——这所见是
诗中也有作者的所悟——这所悟是 4.我当小法官。
①《牧童》一诗描写一位牧童在黑夜里渴望看月的烦躁心情。()
②“不脱蓑衣卧月明”是指作者在酒醉之中听到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在相
互
逗
趣、取
乐。
()
5.把诗句补充完整,让我们认识更多的“小儿”。
A.,飞入菜花无处寻。
B.儿童散学归来早。
C.蓬头稚子学垂纶。6.选取《清平乐 村居》中描写的一个情景,结合课文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写出来,或者选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和大家交流。
7.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四、课堂小结
6《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3、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大意,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从作者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学习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体会文章描写的细腻,感受小英子的天真可爱。【学习难点】
在反复朗读与揣摩中感受林海音对童年生活的思恋,体会她对第二故乡北平的苦念。【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歌曲激情,解释课题
1.上课前,咱们先一起来听一支歌,会唱的跟着一起唱,认真听注意歌词。(课件播放歌曲:《童年》)
2.谁能说说歌词都写了什么?(生自由说,师板书题目)
3.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
老师读题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会令我们产生许多遐想。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
忆里,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题
4、简介作者与背景
二、学案自学
【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我会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毡 卸 咀嚼 漠 寞 袄 袍 傻
(二)、我知道
《冬阳童年骆驼队》选自()的《 》这是一部()的小说。本文讲的是主人公在()经历的童年往事。
(三)、我不解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那些不明白的问题,写在下面。
【课中】(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2
2、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二、【班级展示】
汇报交流
课文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断: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再讲了“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9自然段);然后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10自然段);最后讲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11—14自然段)三【质疑探究】
理解了课文意思,你现在有什么感受?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哪句话?为什么?
四、【自悟自得】
1、请说说人物语言的巧妙性,你更喜欢哪个人物的语言?为什么?
2、妈妈那样的回答,你觉得好不好?
3、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例子,说一说。
五、【达标测评】
1、我会读
毡帽 缷煤 咀嚼 沙漠 袍子
2、我会填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暧和,暖得让人想把()。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啦!它的毛皮()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
3、师: 这些童年生活的片断,像一朵朵洁白的浪花,翻滚向前汇成了一条记忆的长河,以至于多年以后仍然记忆犹新
童年是美好的,光阴是宝贵的,这正是这篇课文要向我们诉说的。而你此时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许多有趣的经历呢?(鼓励学生说自己的童年趣事)阅读《金色童年》
4、教师小结。
7、《祖父的园子》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2.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3.会认8个字,会写12个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蚂蚱、瞎闹、樱桃、水瓢”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学习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体会文章描写的细腻,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学习难点】
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
学案自学
(一)我会读:
蚂蚱 瞎闹 樱桃 水瓢
(二)我知道:
1.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2.结合上下文或查字词典理解“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画波浪线。
(三)我疑惑: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那些不明白的问题,写在下面。
【课中】
【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一【合作探究】
(一)自主学习,明确学习目标:
1、从课文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童年生活的快乐?
2、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用“——”画出来,说说你的体会。
(二)小组合作探究:
1、提出你认为值得讨论的问题,也可以谈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朗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想想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再和同学交流。
3、反复品读,读出感情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
二、【班级展示】 汇报交流
课文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断: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再讲了“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9自然段);然后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10自然段);最后讲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11—14自然段)三【质疑探究】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四【自悟自得】 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
细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哪一部分最令你快乐?为什么?有感情的读给大家听。五【达标测评】
(一)我会写
()()()()
蚂蚱 樱桃 瓜瓢 倭瓜
(二)我阅读:
1、《祖父的园子》一课,分别叙述了————、————、————、————,表达了————。
2、花园里,——-——!———————,新鲜漂亮。
(三)我概括:
读了这篇课文,最大的感受是:我觉得祖父的园子里一切都是欣欣然的,充满了()的气息。这里是自由的,()是自由的,()是自由的,()是自由的,()是自由的,什么都是自由的,()里弥漫着自由,童年的作者也是()的,这()是她童年()的源泉。
第8课 童年的发现
学习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双臂、天赋、妨碍、岂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迫害、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厘米、绞尽脑汁”等词语。读读记记“澄澈、困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学习重难点:
1、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时自豪和愤懑交织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2.课前预习3.学生快速解决生字
第二课时
1.集体研讨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2.板书、分析、拓展
第三课时 测评、点评
一、课前预习
1.课前,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故事读一读。
2.自由朗读文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在书上注上拼音并各组两个词语,把课文读通顺。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情不自禁:
随心所欲: 绞尽脑汁:
一本正经:
澄澈:
进化:
困窘:
3.默读课文,思考:“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4.默读课文,思考:“我”那非凡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
5.作者围绕着童年的发现先讲了些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6.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那些不明白的问题,写在下面。
二、预习交流、检测
(1)强调需要注意的读音及难写易错字。
易写错的字:“赋”字不要多一撇,“厘”字不要多一点,“愧”字中“鬼”的写法。部首同是“月”的“胚、臂”的不同写法。(2)交流预习中要求掌握的词语。
(3)朗读展示: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纠音、评价。
(4)交流收集的资料。
(5)反馈交流预习中的不明白的问题。
三、导学流程 1.导入。
童年是令人难忘的,我们不知不觉地成长着,有笑,有泪,有喜,有忧„„今天我们学习《童年的发现》,不知它又能带给我们哪些感受? 2.学习新课。
(1)从课文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童年生活发现的快乐?(2)自由朗读3----13节,思考:“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的规律?又是怎样找到答案?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组交流,写下你找到的有关句子,并交流自己的体会。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
(3)反复朗读,体会“我”发现这个规律时是怎样的心情?通过你的朗读体现出来。
(4)“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是不怀好意。”(“我”为什么会笑?老师为什么会觉得“我”不怀好意?
(5)“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请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通过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用自己的话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6)从“我”的发现和发现过程,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能具体说说你从课文的什么地方体会到吗?
3.拓展延伸。
(1)学了课文,我想对菲奥多罗夫说:(2)童年是人生记忆中最完美的一页,其间发生了许多有趣的、好笑的事。小朋友,你在童年时是否也有什么发现呢?拿起你的笔写一写吧。
4.达标检测。(1)句子加工厂。
A.我们的童年难道不是一首充满幸福和欢乐的歌吗? B.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C.老师对同学们说:“梦里飞行,说明你们是在长身体呀。” D.同学们听说我三年前就发现了进化论,还不笑塌房顶!
改成肯定句:(2)点击课文。
不过,被轰出教室,站在外面,我倒想出了一条自我安慰的理由,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1.“驱逐”是指 ;“迫害”是指。2.破折号的作用是。3.请举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我想对菲奥多罗夫的老师说: 改成陈述句:
改成“被”字句:
改成转述句:
第9课 儿童诗两首
学习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水墨画”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读儿童诗的兴趣。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20分钟; 预习检测、交流:20分钟 第二课时
(1)学习《我想》:20分钟;(2)学习《童年的水墨画》:20分钟 第三课时
(1)拓展延伸:15分钟;(2)达标检测:20分钟;(3)课堂小结:5分钟
一、课前预习
1.收集自己喜欢的儿童诗。
2.反复朗读诗歌,把诗歌读正确,读流利。3.这两首诗分别讲了什么。
4.把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画出,并作记号。5.阅读诗歌,你有什么问题,请写在横线上。
6.想一想:读了这两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二、预习交流,检测
1.小组各指派一人朗读诗歌,其他人认真倾听并评议。2.组内交流每首诗的主要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说说。3.各小组指派一人说说:读了这两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4.组内交流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导学流程
(一)导入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儿童诗两首》,一起分享童年的快乐。
(二)学习新课 1.学习《我想》
(1)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A.朗读诗歌,说说“我”那么多的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并说出令你神往的理由。
B.想像最令你神往的愿望是一个怎样的情景?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C.佳句:
好处:
(2)每小组选择喜欢的一小节朗读,其他组认真倾听并说说自己在听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想象一下,“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美好的愿望的?具体说说。
(4)小组比赛朗读,读后评一评,看看谁能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现诗歌的意境。2.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①朗读诗歌后,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个画面给你怎样的感觉?
②画出文中你认为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 佳句: 好处: ③小组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3.比较鉴赏:默读两首诗,想想,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四)拓展延伸
1.交流课前搜集的儿童诗。
2.请结合《我想》这首诗歌,模仿作者的写法写出自己童年的美妙想象。
(五)达标检测
1.完成练习册p13-14页 2.选词填空
肃静
安静
寂静
①在()的树林里,偶尔听到几声鸟叫。②放学后,校园里渐渐()下来。
③起初是全场(),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
当然 必然 显然
④这件事()是他干的。
⑤侵略者最终()会得到失败的下场。⑥地热居高临下,()更容易发现我们。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汲取——
湿软——
漂亮——
梳妆——
戏耍——
喧闹——
反义词:喧闹——
遥远——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相信你们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请各小组用一句话小结,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的收获,也可以谈谈本组当堂课的表现或学习态度。
10、《杨氏之子》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六个生子,以及新词;
3、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学习重难点】
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地巧妙艺术;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
学案自学 【知识链接】:
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中任要职。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问他关于在加勒比海的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小声问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吗?”他的朋友回答:“能保密。”罗斯福接着说:“我也能。”
一个小小的问题,罗斯福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告诉朋友了吗?你从哪儿知道的?
对,你读懂了这个故事。罗斯福拒绝了朋友,但是他并没有正面的拒绝,而是采用了一种委婉的方法,这里就体现了语言的艺术。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就是“语言的艺术”。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流传的很多。【学法指导】
通过诵读体会孩子的聪慧 【自主学习】
(1)我能把课文读通顺(2)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课中】
一【合作探究】
品读句子,体会杨氏之子应答的巧妙之处。1“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2、独立学习思考,并做好批注。
3、各小组交流。
4、杨氏之子的聪惠表现在哪? 二【班级交流】
重点点拨:
(1)、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孔君平由杨梅而联想到小儿家的姓,就给杨家小儿开了一个玩笑,语言很风趣幽默。(板书:杨梅)
(2)、杨家小儿听出了孔君平的话外之意,并立刻做出反应,知道客人在拿自己的姓开玩笑,所以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所以以孔雀给他开玩笑。
(板书:孔雀)
(3)、品位杨氏之子的话外之音:
如果你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哪孔雀就是你家的鸟罗!三【质疑探究】
揭示中心词“聪惠”。
四【自悟自得】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五【达标测评】
一、读拼音,写词语。
liáng guō cōng huì zào yì
()
()()
二、选词填空。
爱慕 爱惜 珍惜
1、桃子、石榴、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之心。
2、我们要()今天的幸福生活。
3、我们要()粮食,()农民用汗水换来的劳动成果。
三、认真读短文,理解下列词句。
1、聪惠:
2、此是君家果: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1、《晏子使楚》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阅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句,提高文言文解读能力。
2、体会晏婴机智的辩才,学习他热爱国家从容应对的谈吐机智。
3、学习晏婴在外交场合从容对答,不辱使命,不卑不亢的处世态度。【学习重、难点】
人物形象和情节分析。【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
学案自学
一、辩论使人睿智,睿智使人语言犀利。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曾经有一个美国记者问周恩来总理:“我们美国人总爱仰着头走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总是低着头走路?”周恩来略加思索后回答:“走下坡路的人,总是仰着头走路,走上坡路的人自然是低着头走路了。”这个记者听后,倍感羞愧。
其实,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政治家、外交家在维护国家尊严的关键时刻,表现出了超人的智慧,同时也表现出他们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的优秀品质。让我们将眼光投射到遥远的诸侯纷争、战火频仍的春秋时期。在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各国不仅在军事上角逐还在外交上展开激烈的争斗。各国的外交使节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为各自国家的利益展开了机智的外交斡旋,显示了国家的实力。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各自的机智辩才。晏子正是这样的一位政治家和外交家。
二、自主学习
请大家看课文。请你将认为应积累的词圈点起来,不清楚的地方请打上“?”号。
【课中】(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小组内一生读课文,其他学生就他的断句、读音、语气、语调等进行评议、订正。可全组齐读全文。
2、小组内一个同学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只有一个要求: 尽量忠实于原文。其他学生评价,修订。
3、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个故事。
4、在楚强齐弱的态势下,晏子出使楚国,遭到楚王的侮辱,就不足为怪了。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结果都被晏子巧妙地反击了。思考: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2)、晏子是如何反驳的?(3)、晏子的哪些话说得很精彩?(4)、精彩在什么地方?
(师给出对比项,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完成。)二【班级展示】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2)、晏子是如何反驳的?(3)、晏子的哪些话说得很精彩?(4)、精彩在什么地方? 三【质疑探究】
(一)感悟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晏子出使楚国,与楚王三次交锋,从他的从容应对,从他绵里藏针的语言中,你对他有了哪些认识?用一句话概括。
(二)楚王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从楚王的身上,我们又应该获得哪些警示?
让我们一起读席勒的这句话:
不会尊重他人的人,别人也不会尊重他!
让我们在生活中对别人多一些尊重,这样自己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三)全文描写了楚王与晏子的问答,用墨不多,文字精练,论辩双方的神态、辩词的锋芒,皆表现得准确而生动。特别是人物语言的运用,颇符合人物的身份。试找出传神的语句分析之。
(四)晏婴保护了自己也保全了国家的尊严,靠的是什么?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根据吗?
四、【自悟自得】 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
五、【达标测评】 1成语填空:
一()一()二()—()五()十()
三()二()万()千()十()十()
九()一()七()八()百()百()在正确字下画“√”。
①这(搜、艘)船不但(戴、载、栽)客多,(隐、稳)定性好,而且(束、速)度快。
②周总理深受全国人民的爱(戴、代、带)。
③老师的话(启、起)发了我,我(觉、决)心(刻、克)苦学习。
④小学生(遵、尊)敬老师,(遵)守纪律 策略选择填空题(以避为攻,请君入瓮,后发制人)
第一答中晏子答非所问,用的是()战术;
第二答中晏子假装害怕,用的是()战术;
第三答中晏子全力反攻,用的是()战术。
12、《半截蜡烛》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伯诺 德 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学习重点】
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
学案自学
一、熟读课文。
1、熟读课文,划课内字词
2、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字词书写在下边。
3、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概括)
二、自主学习
1、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2、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了保护这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他们都想了哪些办法在跟敌人周旋?请同学们用心地读读课文,画一画,说一说。
【课中】(一二课时共用)
导入:
同学们,晏子的能言善辩,使我们体会到了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今天我们要学习从《半截蜡烛》中去感悟文中人物语言的机智巧妙。
一、【合作探究】
1、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却一次又一次地与三个德国军官周旋,最后终于保住了那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这三个人你最佩服谁?为什么?(小组分角色朗读)
2、想象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谁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脑中的这个人物形象,写一写。
二、【班级展示】
交流每个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并说一说,你的印象来自于课文中的那些词句,有感情的朗读。三【质疑探究】
续编故事: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下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
四【自悟自得】 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 五【达标测评】
(一)、写一个最贴切的成语
1.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
2.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3.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二)、补充完整
厉声地____ 从容地____ 娇声地____ 镇定地__ 轻轻的____ 默默地__(三)、阅读
(猛然、突然),小女孩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么大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镇静)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1、划去括号里使用不当的词。
2、从杰奎琳的举动中,你体会到什么?
第四单元 第14课 再见了亲人
第一课时
预习目标:
1.通读课文,自学字词。2.熟读课文,写出主要内容。3.搜集有关志愿军的资料。预习内容:
一、我会读:
战役 封锁 暂时 硝烟 情谊 噩耗 刚强 篮子
雪中送炭 深情厚意
二、我知道:
1.课文写了哪几位亲人? 朝鲜的亲人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2.结合上下文或查字词典理解“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大娘雪中送炭?画波浪线。
3、你觉得文中谁是谁的亲人?为什么?
三、我不解: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那些不明白的问题,写在下面。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2.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3.会认8个字,会写12个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一、自主学习,明确学习目标:
1、从课文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2、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用“——”画出来,说说你的体会。
二、小组合作学习,深入探究:
1、提出你认为值得讨论的问题,也可以谈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朗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想想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再和同学交流。(如从句式上找,每段结尾都用了反问句)
3、反复品读,读出感情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
三、精讲点拨,升华认识:
细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哪一部分或哪一个人物最令你感动?为什么?有感情的读给大家听。
四、课堂检测:(另付页)
一、我会写
â hào yǒu yi gē yáo dà sǎo zàn shí fēng suǒ
()()()()()()Xiāo yān zhàn yi lán zi()()()
二、我会改:
例: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 您不必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
1、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您说,这比山还高碧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2、您为我们付出来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我概括:
从课文的那些事例中可以感受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那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情谊,用简要的语言写下来。
四、我阅读:
1、《再见了亲人》一课,分别叙述了————同朝鲜————、————、————、告别的情景,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的深情。
2、再见了,——-——!再见了———————!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让————————————————————————————。从这些语句中,我体会到—————————————————————————————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那些材料。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唯一”“深情厚谊”造句。
3、知道反问句又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改写成陈述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教学重点:
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的。【预习学案】
(一)检查交流预习情况
1、我会读
阿妈妮 战役 硝烟 情谊 稻米谣 噩耗 跺脚 大嫂 挎着 篮子
2、我会填
雪中()()同()于()深()厚()
3、我明白
《再见了,亲人》中的“亲人”指的是____________。
“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_________讲的。
4、我会做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把句子改成陈述句。哪句话更能表达感情?
5、我知道
学生搜集的有关抗美援朝的故事或图片。
6、我的疑问
预习课文后,同学们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写下来。【导学案】
一、出示导学案,学生自学。学生自读自悟。
1、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情呢?哪个故事最使你感动?请把你的感情读出来。
2、前来送行的人只有三个人吗?课文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呢?(学生通过读课文,理解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进一步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
二、交流导学案
1、学生小组交流探讨,抓住重点词句,感悟亲情,使问题达成共识。
2、班内集体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1)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情呢?哪个故事最使你感动?请把你的感情读出来。
(2)前来送行的人只有三个人吗?课文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呢?
3、反复品读,读出感情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课堂检测
1、我会写
fēnɡ suǒ xiāo yān qínɡ yì zhēn chá()()()()â hào kào jìn zhàn yì shãnɡ suǒ()()()()(目的: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
2、我会改
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
的友谊?(改为陈述句)
(目的:让学生学习一些语文基础知识。)
3、我会填
为了志愿军,大娘(),为了志愿军,小金花(),为了志愿军,大嫂(),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为了朝鲜人民,志愿军()。所以说,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课后作业】
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吻来说的,但是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想一想,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一个,以他们的口气,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第15课 金色的鱼钩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抽噎、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班长的高大形象。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学习重、难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自主学习
(一)字词部分
1、读课文三遍,圈画本课生字在书上组词。
2、读一读下面的词语,理解划线词语的意思。
颧骨 两鬓 抽噎 斑白 搪瓷 严厉 收敛 疙瘩 弥漫 支吾 粗糙 抽噎 红锈 宿营 青稞 热气腾腾 无边无涯 昏迷不醒 喜出望外 奄奄一息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1、读课
题,由
题
目
我想到。
2、通过查阅读资料,我对长征的了解有。
3、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A、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B、把文中和题目相关的语句画出来。合作探究
仔细研读课文,弄清下面问题。
1、再读课文,文中哪些内容最让你感动,画出来,想想为什么?(在书上写出感悟)温馨提示:细细品读描写老班长的外貌、语言、行动、神情的句子。
38。
2、朗读老班长和小梁的对话,从对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3、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深情朗读,理解“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这个句子意思。
4、假如你是“革命烈士纪念馆”的解说员,你怎样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金色鱼钩的故事呢?(提示:抓住主要内容,用口语表述。)当堂检测
一、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6分)
沉重—()粗糙—()挽救—()鼓舞—()脆弱—()舒展—()
二、补充词语:(4分)
无边无()()()一息()不转()()迷()醒 拓展
1、写一写:如果给老班长立碑,你想在碑上写几句什么话 ?。
2、讲一讲:小组内交流自己所积累的长征途中的故事。
第16课 桥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洪水肆虐的危机情境,体会老汉的大山形象。重、难点:掌握字词 自主学习
一、了解课文大意,理清课文思路 1.按课文顺序出示词语: 咆哮 狞笑 放肆 没腿深 拥戴 清瘦 沙哑 揪出
把这词语分成了两排,上面一排是写,下面一排是写。
2.按词顺序,不看课文,把课文内容复述出来。3.根据课文思路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合作探究 1.这究竟是一场怎样可怕的洪水呢?大声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哪些句子是描写洪水的,把它划下来。句子: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读到“受惊的野马”这个词时,你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有了这种体会,你肯定会读得更棒。可你觉得是人在跳舞吗?是魔鬼、是野兽、是死神在跳舞,是死亡之舞啊!狞笑是一种怎样
的笑声?是什么在逼近?是死亡啊!)
2.洪水势不可挡!村民们惊慌失措!在这危难时刻有一个人出现了,谁?(老汉)让我们走进老汉,自由读读这两段话,在势不可挡的洪水面前,在惊慌失措的村民面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句子: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分析:
在这些惊恐不安的村民的眼里,老汉像什么?——一座山 哪个动作,让你感觉到此刻的老汉像一座山?
3.在这危难时刻,老汉下了一道命令,什么命令?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哪一个标点引起了你们的注意?(感叹号!连续出现三次!)老汉的喊话虽然是沙哑的,但是三个感叹号传出来的声音就像大山一样坚定!就像大山一样铿锵有力!让咱们铿锵有力地读读这段话!小结:在洪水面前,老汉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党支部书记,他就像一座山巍然屹立,岿然不动。
4.除了老汉,文中还有一个人作者也进行了具体描写,谁?(小伙子)请你们认真默读最后几个自然段,划出描写老汉与小伙子动作的词句。【老汉:揪——推;小伙子:瞪——推】
5.体会文章的结尾: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到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的儿子。老汉和小伙子,他们是一对亲生的父子啊!那么,当时老汉的揪和推;小伙的瞪和推,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呢?写一写,老汉与儿子的内心独白。”)分组写 1父亲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儿子啊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②儿子瞪了父亲一眼,------父亲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儿子推了父亲一把,------父亲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父亲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结:是啊,老汉作为一名党员,他像一座山,一座镇定、威
严的大山,作为一名父亲,还是一座大山,父爱如山!当堂检测:
1.为了表达对老汉的敬意和怀念。老师收集了一首小诗!让我们一起深情朗诵。一座山
我不知道
你的姓,你的名
但我知道
你有一个动人的称呼——老汉!
哦,老汉!
你是一座山
一座镇定的山
征服了肆虐(nüâ)的洪水
一座刚毅的山
抵挡了可怕的灾难
更是一座深情的山
留下了高贵的人格
哦,老汉!
你将牢牢驻留在我们心间
永远,永远!
2.小练笔:写一场面片断,注意把你看到的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写出来
我体会:
学后反思:
第16课 桥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洪水肆虐的危机情境,体会
老汉的大山形象。
重、难点:理解文中重点词句。自主学习
1.这究竟是一场怎样可怕的洪水呢?哪些句子是描写洪水的,用< >划出来,读一读,谈谈体会。
2.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说说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3.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说说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4.用()找出描写老汉的句子,你从中感受到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合作探究
1.文中的老汉与小伙子是什么关系,你从哪里知道的?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呢?五
老汉和小伙子,他们是一对亲生的父子啊!那么,当时老汉的揪和推;小伙的瞪和推,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呢?写一写,老汉与儿子的内心独白。”)分组写
④父亲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儿子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儿子瞪了父亲一眼,------父亲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儿子推了父亲一把,------父亲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父亲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堂检测
1.课文在表达方法上很特别,你还发现了什么特点?请将三个表达特点写出来。
2.你还学过哪些带“桥”字的课文,本文以“桥”为题有什么含义?再用一个带“桥”字的句子赞美老汉。
第17课 梦想的力量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先自读自悟,把握主要内容,然后,把感受最深的部分多读几遍做一些批注,谈谈自己的感受。
3、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和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瑞恩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体会“梦想的力量”所蕴含的深意。自主学习
1.理解重点词语 迫不及待: 簇拥: 募捐:
2.自由快速读课文,自学生字,读通课文,想想“课文写了谁的什么梦想”,划出有关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读出瑞恩的决心大,语气坚。
4.结合今年我国云南省大旱,谈谈自己应当如何用水。
5.当瑞恩来到非洲后,站在“瑞恩的井”边时,他会想些什么?
合作探究
1.瑞恩的梦想是怎样实现的?
2.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这一过程的呢?
当堂检测
①读一读,写一写。
放弃、下旬、募捐、水泵、颠簸、节奏
簇拥、迫不及待、辛辛苦苦、一声不吭
②“瑞恩的第一项工作是为地毯吸尘。哥哥和弟弟都出去了,瑞恩干了两个多小时。”在这两个多小时里,他是怎么度过的呢?写一段话。
③“爷爷知道了瑞恩的梦想,雇他去捡松果;暴风雨过后,邻居们去请他帮忙捡落下的树枝;考得了好成绩,爸爸给了他奖励„„”这省略号里还会有什么事呢?
拓展延伸
你有什么梦想?读了这篇文章,你有怎样的感受?请写一段话。
第三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将相和(10)_人教新课标
将相和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和廉颇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国家还没有统一,处在战国时期(出示战国形势图),七国有秦、楚、齐、燕、赵、魏、韩,其中秦国的势力最强大,经常欺负其他国家,与他相邻的赵国是一个弱国,经常遭到秦国的威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故事——《将相和》。(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
师:课前安排大家进行了预习,现在我们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第 1 页 先来看一下题目:将是指
,相是指
,和的意思是。
生:将是廉颇,相是指蔺相如,和的意思是和好。
师:既然是和好说明以前他们俩的关系怎么样?
生:不和。
师:那么从题目来看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这篇课文讲的是廉颇和蔺相如从不和到和好的故事。
廉颇和蔺相如不和肯定有不和的原因,谁能快快速从文中找出说明他俩不和原因的句子。
生: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师:原来都是官职惹的祸,蔺相如官职比廉颇高了,廉颇很生气的说了一段话,是哪一段?
学生读这段话,教师出示这段话。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廉颇说这段话时,心里是什么滋味?
生A:生气,不服气。
生B:嫉妒。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第 2 页 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师:“能耐”是什么意思?
生:“能耐”就是“本事”的意思。
师:爬到我头上去了是指——。
生:“爬”是指由 上大夫升到上卿,从“爬”这个字也可以看出他对蔺相如的不满。
师:你能把这种不服气、不满的情绪读出来吗?
生读,师生共同点评。
师:廉颇说的对吗?
生:廉颇说的不对。
师 :哪几个故事最能说明廉颇错了?
生:“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
师:那么我们就先来学习第一个故事(出示自学提纲)。
生按提纲自学完璧归赵的故事,然后进行交流。
师: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体现出来?
第 3 页 生: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从“蔺相如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你看。’”这句话可以看出来。(出示这句话)
师:蔺相如为什么说这句话?
生:他想把和氏璧要回来。
师:蔺相如为什么不把它抢回来?
生:抢的话有失礼节,也会受到秦王左右的阻拦。
师:老师觉得这句话中的“小”这个字有点多余,想把它去掉,同学们读一下,看看行不行?(教师演示)
生A:不行,如果有大毛病的话秦王也会看出来。
生B:如果有大毛病,这块璧也不会被称为无价之宝。
师: 那么 老师再把这个“小”加上,同学们读一读,比较一下,哪个更好?(教师演示)
生:学生读两句话,体会异同。
生总结:加上这个“小”字更能体现蔺相如的机智。
师:从哪里看出蔺相如的勇敢?
第 4 页 生: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教师幻灯片出示)
师:这么好的璧撞坏了岂不可惜,蔺相如真的要撞吗?
生A:不会真的撞,真撞了就完不成使命了。
生B:蔺相如抓住秦王想得到和氏璧的心理,想保住和氏璧。
师:看来蔺相如心中有底,说话就有了气势,哪一个词语能表现出蔺相如当时的心情?
生:“理直气壮”。
师:哪位同学能把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语气读出来?
指读这段话,然后学生齐读体会。
师:一个“撞”字进一步体现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体现出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
师:从这里看出,蔺相如是仅靠一张嘴就保住赵国的宝贝吗?
生:不是,而是靠他的机智勇敢甚至是性命才保住了赵国的宝贝。
师:那么,廉颇的话对吗?
生:不对。
第 5 页 师:第二个故事又体现了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读课文思考,小组交流。
生A: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人。
生B:我是从他逼秦王击缶看出来的。
师: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生A:因为他认为秦王要赵王鼓瑟并记录下来是在侮辱赵王。
生B:因为他认为侮辱了赵王就是贬低了赵国的地位。
师:蔺相如的几次要求均遭到秦王拒绝,他又是怎样做的?
生A:蔺相如说:“你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你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生B:一个“拼”字就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不畏强暴。
师:可以说,蔺相如又一次用自己的性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我们再来看廉颇说的话,对吗?
生:错了。
师:他有没有认识到自己错了?
生:没有,而且还处处刁难蔺相如。
第 6 页 师:面对廉颇的刁难,蔺相如语重心长说了一段肺腑之言,谁来读一下。
学生读这段话,教师幻灯片出示。
师:蔺相如说,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对吗?在文中哪个地方可以体现?
生:对,在渑池之会后,秦王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就是因为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
师:也就是说渑池之会也有廉颇的一份功劳,蔺相如认识到了将相和则国兴,将相不和则国亡的道理。谁能用语重心长的语气再来读一下这句话?
指名读,齐读体会语重心长的语气。
师:廉颇听了蔺相如的肺腑之言,猛然醒悟,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他是怎样做的?
生:负荆请罪
师:发生了感人的一幕(出示负荆请罪的图片),不管是蔺相如的肺腑之言还是廉颇的负荆请罪都体现了他俩有怎样的共同品质?
生:都有一颗爱国之心。
师:从廉颇的负荆请罪中我们应学习他什么品质?
第 7 页 生:勇于认错,知错就改。
师:一个战功赫赫的大将军敢于脱下战袍负荆请罪,这是多么感人的一幕啊!让我们展开想象,穿越时空,回到当时,看当时的人是怎么说的?(出示拓展想象
1、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么?
2、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
3、这感人的一幕对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师: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都能像将相学习,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就一定能把我国建设的更美好。
师: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再看三个故事,如果再第一个故事中秦王能如愿以偿,会不会有第二个故事?
生:不会。
师:也就是说,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如果渑池之会后蔺相如没有被封为上卿,位居廉颇之上,还会有第三个故事吗?
生:不会。
师:所以说: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结果又是负荆请罪的起因。
师:这节课大家表现的非常好,听得很认真,想必也有很多收获,我们来做一下达标练习。(下发达标练习题)
第 8 页 达标练习:
1、课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小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其中()是()的发展。()的结果又是()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2、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师小结:这个故事已经发生两千多年了,但廉颇蔺相如的高大形象已经深深刻在我们心里,蔺相如今后的命运如何,赵国又是怎样灭亡的?课下请同学们阅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来了解一下。
第 9 页
第四篇: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课题:
27、水(第一课时)
班级:五年级(2)班备课人: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水,为什么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2、体会作者不写缺水之“苦”却具体描述水给村子里的人带来之“乐”的写法。
3、通过本课时的学习,自觉热爱自然、珍惜水资源,感恩亲情。
【自学】
1、自由朗读课文,学会本课3个生字,先描红,再临写。
2、找一找,课文围绕“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句话,通过哪几个场景描写了水的珍贵?作者又是怎样生动形象的描述这些场景的呢?动笔划一划相关语句,在旁边做一下标注。
【共学】
(一)合作学习:
1、各小组选择你们喜欢的方式拼读课文第1自然段,找出具体表现水珍贵的语句。用“——”画出,自己放开声音读一读,然后再读给同学听一听,你从哪些词眼中读出了水的珍贵?小组内交流。
2、用心品读课文第2自然段,雨中洗澡的场景,作者又是怎样生动地描述的呢?找一找相关的句子。关联词“只有„„才„„”告诉了我们什么?那个词体现了作者终于盼来洗澡的心情?找一找,孩子的那些行为表现出来这种痛痛快快。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读懂课文2—6小节内容,说一说作者不写缺水之苦却用具体事例描述水给村子里人带来快乐的写法,体验人们盼水、乐水之情。
(二)展示交流:
(三)拓展迁移:
1、播放视频,了解目前我国水资源情况。
2、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你想说什么?又想做什么?
【思学】同学们,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请写下来!
【作业】设计节水公益用语。
第五篇:人教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课《黄河颂》导学案(范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
《黄河颂》导学案
编写人: 编写时间: 审核人: 班 级: 组 名: 姓 名: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在诵读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3、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学习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资料链接】:
1、《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当时,冼星海仅用了6天时间,就谱出了全曲。
2、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和国家弱小的深重,深知民众的痛苦。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面。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创作一星期,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第一课时 【预习课文】 一读课文,完成下列练习题
1、给下带点的字注音:
气魄()山巅()澎湃()狂澜().....屏障()劈()开 宛()转 哺()育 ....
2、多音字辨析:
曲 劈 中 长 强
3、形似字辨析:
蓝 浊 洲 颠 障 澜 篮 蚀 州 巅 嶂 斓
4、释词:
澎湃 狂澜 屏障 劈开 宛转 哺育 【学习过程】
一、音乐激情,诗歌导入。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并由有关黄河的古诗词名句引入新课。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
二、诗歌诵读,感悟黄河。
1、诗歌诵读:
(1)教师范读。(2)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诗歌中押韵的字,并注意节奏与情感。(3)教师指导。如:诗歌中的总领句是那句?怎样读?文中的三个“啊”怎样读?三个“黄河”又怎样读?最后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怎样读?学生先讨论并试读,教师再次范读。
2、感悟黄河:
在你朗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节最有气势?请你读给全班同学听,并交流一下朗读感受。
第二课时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合作探究:
①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②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颂黄河部分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③结合时代背景,请根据诗歌的内容,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黄河精神。
2、品读赏析:
①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②“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想想看,“劈”字好在哪里?能否换成“分”字?
③“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你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 屏....障”?
【拓展延伸】
①以“啊!黄河!”为情感基调,仿写几句话歌颂黄河(或长江)。
②说说古诗词中描写黄河的名句。(三条以上)【当堂检测】 见《语文全程伴读》P11—12面1—9题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