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剧作分析及其要领

时间:2019-05-14 15:51: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电影剧作分析及其要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电影剧作分析及其要领》。

第一篇:电影剧作分析及其要领

学习电影剧本写作有五个很重要的事情要做:

一、多观察和思考生活;

二、多做构思,勤写勤练;

三、多增加艺术修养(包括音乐、绘画、戏剧„„众多方面的);

四、多对影片进行剧作分析。前边三项也许人们谈得很多,最后这一项初学的朋友却常常认识不足。我们今天就来谈谈这一方面的问题。

一、剧作分析的重要性

中国有句俗话,说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诹”。我们根本就无法想象,一个人如果没读过几首诗却能够出口成章。对成功作品的借鉴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而对别人作品缺点的批判便是对自己鉴赏能力的提高。鉴赏能力是什么?正是创作能力的前提和基础。缺乏鉴赏能力的人是不可能具备足够的创作能力的。“眼高”不一定会“手高”,有时也会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但“眼高手低”也并不一定是坏事情,因为有了“眼高手低”这个阶段才能走向“眼高手高”的境界,然而“眼低”却只能是“手低”了。上面那句大俗话同样也适用于电影剧本写作的学习。要想“入道”——“入”剧本写作之“道”,首先就要有褒贬电影作品的能力。如果看了一部上好的影片你却不知道它还在哪里,是什么原因使它这么好,或者看了一部挺糟糕的片子你却赞不绝口,你肯定就写不出一部好剧本来。所以,如果想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首先需要有一定的看片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具有电影见识。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其实就是大量的影片“喂”出来的,他们每天的任务就是看片子、拉片子(带着某项研究目的在拉片机上逐段甚至逐镜头地研究一部影片)或在老师带领下看片。看片不能瞎看,谁的生命都是宝贵的,不能耗费在无聊的电影上。看片的技巧之一就是学会“泛读”和“精读”相结合。所谓“泛读”,就是走马观花,看过之后不作细致的分析,这样能保证你的看片量;所谓“精读”,就是在看过一部影片之后对它在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并写出读片笔记来。在电影学院诸多专业的课程中,“影片分析”课是所有学生都必修的,而且是最最重要的课程。一位老师用诗一样的语言形容它的重要性: 要多看电影。多看会使

陌生变得熟悉,高远变得亲近。一部伟大的电影 它好象就是你拍的,它成为了你的下意识。(摘自苏牧《荣誉》封底)

北京电影学院有众多的专业,不同的专业在进行影片分析的时候角度很不相同。例如学习表演的学生常常从表演角度研究影片,而学习摄影的学生便常常研究一部影片的影调、画面构图和摄影机的运动等等,学习录音的学生当然更多地去研究声音的处理和音乐。但是我认为,无论哪一个专业,学会从剧作角度分析一部影片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电影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着剧作展开的或者说是为了完成剧作而进行的。导、表、摄、录„„无一不是为了叙述故事、展开情节、塑造人物、揭示主题、抒发情感、结构冲突,而这些恰恰就是剧作的构成内容。所以我说,对一部影片的导演、表演、摄影、录音等等方面的分析只能在对它的剧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

二、抓住剧作特点

对一部影片的剧作分析包括了如下内容:

1、题材选择;

2、叙事风格;

3、剧作样式;

4、情节构思;

5、人物设置;

6、性格塑造;

7、主题内涵;

8、结构手法;

9、细节运用;

10、对话写作;

11、声画关系,等等。所谓剧作分析就是要对一部影片在上述内容的特点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不仅要对它作出褒贬,更要分析出它之所以成败的原因。

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在对一部影片进行剧作分析的时候,并非要对上述内容作面面俱到的分析,我们所要分析的是这部影片呈现出特色的部分。这就象我们向别人介绍一个人的长相的时候,不会泛泛地说那些与其他人相同的共性特征一样,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一个脑袋两只耳朵,不,我们不会说这些。但我们会抓住他与众不同的特点来进行描述,我们可能会说:这个人精瘦,长着个水蛇腰什么的。在分析一部影片的时候,我们首先就要找到该作品那些值得一谈的特色。下面我们来看一些例子: 《秋菊打官司》

这部影片在剧作方面至少有这样一些方面是值得分析的:1、题材选择。中国有着广阔的农村,而农村里发生着很多的富有戏剧性的事件,可是这部影片的编导者却偏偏选定了一件司空见惯的小事——一为农村妇女不满村长打她的丈夫开始了没完没了的告状,从乡里一直打官司到了省城。象这样的事情与今天农村里发生的地头蛇欺男霸女、坏村长仗势欺人、黑社会拐卖妇女儿童等等相比应该说是太普通了。然而影片的编导者却通过这一个小小的官司过程让我们看到了今天中国农村在组织结构方面的问题、人们真实的生存状态、典型的人际关系和人们情感的表达方式。2、风格特色。中国电影导演们一直在追求故事片的真实性方面作出努力。可是尽管第四代导演曾经创作过一大批具有纪实性风格的影片,但比《秋菊打官司》更具有纪实性更强的作品在当时还不多见。然而,影片的编导者并没有满足于与第四代导演进行纪实性的竞赛,而是独具特色地将喜剧性与纪实性完美地揉和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寓庄于谐、庄谐相映成趣的剧作风格。3、主题内涵。从表面上看,这部作品的主题体现出了中国“普通农民法制意识的觉醒”,很多的评论文章也是这样看的,然而其实那只是作品主题的表层。如果农民打一次官司就算作“法制意识的觉醒”,岂不是《杨三姐告状》的时代就已经早早地“觉醒”过了?其实作品真正令人深思的是秋菊和村长之间的冲突和关系。村长因为对方骂自己是“绝户”而动手打人在中国农村并非是多么稀罕的事情,再说那个村长无论就他的立场和道德等任何意义上看也不是一个坏人,相反在秋菊难产的为难之际他还能不计前嫌地抢救她,表现了是一个人正直仗义的道德原则。但他却不肯满足秋菊仅仅道上一个歉的简单要求。因为在他看来那是一个必须坚持的原则,就象父亲打了儿子是不能向儿子道歉的一样,一个领导当然也不能向村民道歉。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出,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中依然存在着一种封建主义的残余和植根很深的观念。人们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村长连如此一件小小的错误说上一句“软话”尚且如此困难,如果遇到其他更大的问题又将如何?如果象这个村长这样并没有多坏的人对待村民尚如此专横,如果遇到更坏的村长又将如何?可见,小矛盾反应大主题应该是这部影片隐蔽较深的作者动机了。《洗澡》

1、作品的选材。在今天的国产影片创作中,人们常常对表现现实的都市题材比较发怵,原因是那些场景观众早已司空见惯,而那些人物的生活又都是我们身边的日常生活,搞得不好往往会使影片因为缺乏戏剧性而显得平淡。所以很多电影工作者要么就是躲着现实都市生活走,去搞一些古装功夫或历史题材,要么在都市生活中专一表现边缘人(小偷、黑社会老大、歌女等等)或制造一些异常时刻中耸人听闻的情节(例如《有话好好说》用菜刀剁人手等)。而这部影片却偏偏向这样一些媚俗的做法挑战,选择是一个即将拆掉的北京老式澡堂作为叙事的中心环境;不仅不依靠大美人来招揽观众,反而把一群老爷们儿当作了表现对象,这显然是要有一点勇气的。

2、影片风格和情感特色。这部影片没有人为地制造戏剧性,编造一个悬乎其神的故事情节,而是突出细节的作用,专一表现一个“情”字。可以说,以朴实的和富有创造性的细节来表现父子兄弟之间、父子三人与洗澡的顾客之间甚至顾客与顾客之间的微妙而真挚的情感,是这部影片打动观众获得成功的秘诀。

3、环境选择。将叙事环境选定在一个老澡堂子里是相当有地域和时代特色的。我们知道,一种特定的人文习惯和人际关系必须建立在一种特定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之中。就好象,在过去的年代,在北京的四合院里存在着一种相当特殊的人际关系,在那里人们几乎没有什么更多的隐私,谁家发生了什么事情,甚至连晚饭吃什么左邻右舍都会知道,因而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就显出一种亲近。可是当我们搬进了塔楼,这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就会被一种较为冷淡的关系所代替。在澡堂里显然也存在着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充满了美好的人情味,在作者看来它甚至超越了金钱。这样一来,澡堂这个叙事环境就不再是个简简单单的自然环境,而成为一种人际关系的载体。用苏联电影理论家查希里杨的话来说就是“造型环境里存在着‘潜台词’”。

4、主题内含。这部影片的主题内含是独特的,作者关注了在社会日益市场化和商品化的今天新的价值观念对往日人际关系和情感所带来的冲击,提出了一个如何在新的社会环境里保持人情关系的问题。但是,我们切不要认为对一部影片进行分析就一定是在写一篇对该影片的表扬稿。影片分析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指出影片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出现的根源。显然,这部影片的作者依然犯有国产电影的通病:生怕观众不能理解自己设定的主题所述为何,在影片中一次次通过人物的嘴将主题思想直白地说给观众听,诸如“洗澡可以净化灵魂”之类,令人觉得颇有点作者跳出来说教的味道。主题虽然独特,但却缺乏含蓄性。

5、结构。整部影片的叙事是比较流畅的,尽管突出了细节的作用却没有松散的感觉。然而比较糟糕的是,影片的编导者为了主题说明而非常生硬地加入了一些很意念的时空内容:陕北嫁女的洗澡场面和西藏人前往圣湖洗澡的场面。这些内容与情节发展本身并无任何叙事上的联系,纯然是作者为了说明本来就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的主题思想而作出的图解。破坏了结构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也使作品本来已经建立起来的质朴风格收到了严重的损伤。

三、有比较才有鉴别

在对一部影片进行剧作分析的时候,与其它影片进行比较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孤立地看一部影片,难免会就事论事,很难对一部影片作出宏观上大把握和深入的分析。

所谓对比,便是从纵的和横的两个方向来考察一部影片所处的位置和它达到的水准。纵的方向是把这部影片放在电影发展史的河流中,尤其是将它放置在同一类型的作品中作出分析和观察。

第二篇:电影剧作分析及其要领

学习电影剧本写作有五个很重要的事情要做:

一、多观察和思考生活;

二、多做构思,勤写勤练;

三、多增加艺术修养(包括音乐、绘画、戏剧„„众多方面的);

四、多对影片进行剧作分析。前边三项也许人们谈得很多,最后这一项初学的朋友却常常认识不足。我们今天就来谈谈这一方面的问题。

一、剧作分析的重要性

中国有句俗话,说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诹”。我们根本就无法想象,一个人如果没读过几首诗却能够出口成章。对成功作品的借鉴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而对别人作品缺点的批判便是对自己鉴赏能力的提高。鉴赏能力是什么?正是创作能力的前提和基础。缺乏鉴赏能力的人是不可能具备足够的创作能力的。“眼高”不一定会“手高”,有时也会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但“眼高手低”也并不一定是坏事情,因为有了“眼高手低”这个阶段才能走向“眼高手高”的境界,然而“眼低”却只能是“手低”了。上面那句大俗话同样也适用于电影剧本写作的学习。要想“入道”——“入”剧本写作之“道”,首先就要有褒贬电影作品的能力。如果看了一部上好的影片你却不知道它还在哪里,是什么原因使它这么好,或者看了一部挺糟糕的片子你却赞不绝口,你肯定就写不出一部好剧本来。所以,如果想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首先需要有一定的看片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具有电影见识。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其实就是大量的影片“喂”出来的,他们每天的任务就是看片子、拉片子(带着某项研究目的在拉片机上逐段甚至逐镜头地研究一部影片)或在老师带领下看片。看片不能瞎看,谁的生命都是宝贵的,不能耗费在无聊的电影上。看片的技巧之一就是学会“泛读”和“精读”相结合。所谓“泛读”,就是走马观花,看过之后不作细致的分析,这样能保证你的看片量;所谓“精读”,就是在看过一部影片之后对它在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并写出读片笔记来。在电影学院诸多专业的课程中,“影片分析”课是所有学生都必修的,而且是最最重要的课程。一位老师用诗一样的语言形容它的重要性:

要多看电影。

多看会使

陌生变得熟悉,高远变得亲近。

一部伟大的电影

它好象就是你拍的,它成为了你的下意识。(摘自苏牧《荣誉》封底)

北京电影学院有众多的专业,不同的专业在进行影片分析的时候角度很不相同。例如学习表演的学生常常从表演角度研究影片,而学习摄影的学生便常常研究一部影片的影调、画面构图和摄影机的运动等等,学习录音的学生当然更多地去研究声音的处理和音乐。但是我认为,无论哪一个专业,学会从剧作角度分析一部影片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电影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着剧作展开的或者说是为了完成剧作而进行的。导、表、摄、录„„无一不是为了叙述故事、展开情节、塑造人物、揭示主题、抒发情感、结构冲突,而这些恰恰就是剧作的构成内容。所以我说,对一部影片的导演、表演、摄影、录音等等方面的分析只能在对它的剧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

二、抓住剧作特点

对一部影片的剧作分析包括了如下内容:

1、题材选择;

2、叙事风格;

3、剧作样式;

4、情节构思;

5、人物设置;

6、性格塑造;

7、主题内涵;

8、结构手法;

9、细节运用;

10、对话写作;

11、声画关系,等等。所谓剧作分析就是要对一部影片在上述内容的特点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不仅要对它作出褒贬,更要分析出它之所以成败的原因。

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在对一部影片进行剧作分析的时候,并非要对上述内容作面面俱到的分析,我们所要分析的是这部影片呈现出特色的部分。这就象我们向别人介绍一个人的长相的时候,不会泛泛地说那些与其他人相同的共性特征一样,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一个脑袋两只耳朵,不,我们不会说这些。但我们会抓住他与众不同的特点来进行描述,我们可能会说:这个人精瘦,长着个水蛇腰什么的。在分析一部影片的时候,我们首先就要找到该作品那些值得一谈的特色。下面我们来看一些例子:《秋菊打官司》

这部影片在剧作方面至少有这样一些方面是值得分析的:1、题材选择。中国有着广阔的农村,而农村里发生着很多的富有戏剧性的事件,可是这部影片的编导者却偏偏选定了一件司空见惯的小事——一为农村妇女不满村长打她的丈夫开始了没完没了的告状,从乡里一直打官司到了省城。象这样的事情与今天农村里发生的地头蛇欺男霸女、坏村长仗势欺人、黑社会拐卖妇女儿童等等相比应该说是太普通了。然而影片的编导者却通过这一个小小的官司过程让我们看到了今天中国农村在组织结构方面的问题、人们真实的生存状态、典型的人际关系和人们情感的表达方式。2、风格特色。中国电影导演们一直在追求故事片的真实性方面作出努力。可是尽管第四代导演曾经创作过一大批具有纪实性风格的影片,但比《秋菊打官司》更具有纪实性更强的作品在当时还不多见。然而,影片的编导者并没有满足于与第四代导演进行纪实性的竞赛,而是独具特色地将喜剧性与纪实性完美地揉和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寓庄于谐、庄谐相映成趣的剧作风格。3、主题内涵。从表面上看,这部作品的主题体现出了中国“普通农民法制意识的觉醒”,很多的评论文章也是这样看的,然而其实那只是作品主题的表层。如果农民打一次官司就算作“法制意识的觉醒”,岂不是《杨三姐告状》的时代就已经早早地“觉醒”过了?其实作品真正令人深思的是秋菊和村长之间的冲突和关系。村长因为对方骂自己是“绝户”而动手打人在中国农村并非是多么稀罕的事情,再说那个村长无论就他的立场和道德等任何意义上看也不是一个坏人,相反在秋菊难产的为难之际他还能不计前嫌地抢救她,表现了是一个人正直仗义的道德原则。但他却不肯满足秋菊仅仅道上一个歉的简单要求。因为在他看来那是一个必须坚持的原则,就象父亲打了儿子是不能向儿子道歉的一样,一个领导当然也不能向村民道歉。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出,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中依然存在着一种封建主义的残余和植根很深的观念。人们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村长连如此一件小小的错误说上一句“软话”尚且如此困难,如果遇到其他更大的问题又将如何?如果象这个村长这样并没有多坏的人对待村民尚如此专横,如果遇到更坏的村长又将如何?可见,小矛盾反应大主题应该是这部影片隐蔽较深的作者动机了。《洗澡》

1、作品的选材。在今天的国产影片创作中,人们常常对表现现实的都市题材比较发怵,原因是那些场景观众早已司空见惯,而那些人物的生活又都是我们身边的日常生活,搞得不好往往会使影片因为缺乏戏剧性而显得平淡。所以很多电影工作者要么就是躲着现实都市生活走,去搞一些古装功夫或历史题材,要么在都市生活中专一表现边缘人(小偷、黑社会老大、歌女等等)或制造一些异常时刻中耸人听闻的情节(例如《有话好好说》用菜刀剁人手等)。而这部影片却偏偏向这样一些媚俗的做法挑战,选择是一个即将拆掉的北京老式澡堂作为叙事的中心环境;不仅不依靠大美人来招揽观众,反而把一群老爷们儿当作了表现对象,这显然是要有一点勇气的。

2、影片风格和情感特色。这部影片没有人为地制造戏剧性,编造一个悬乎其神的故事情节,而是突出细节的作用,专一表现一个“情”字。可以说,以朴实的和富有创造性的细节来表现父子兄弟之间、父子三人与洗澡的顾客之间甚至顾客与顾客之间的微妙而真挚的情感,是这部影片打动观众获得成功的秘诀。

3、环境选择。将叙事环境选定在一个老澡堂子里是相当有地域和时代特色的。我们知道,一种特定的人文习惯和人际关系必须建立在一种特定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之中。就好象,在过去?哪甏诒本┑乃暮显豪锎嬖谧乓恢窒嗟碧厥獾娜思使叵担谀抢锶嗣羌负趺挥惺裁锤嗟囊剑曳⑸耸裁词虑椋踔亮矸钩允裁醋罅谟疑岫蓟嶂溃蚨诶镏涞墓叵狄簿拖猿鲆恢智捉?墒堑蔽颐前峤怂ィ庵痔厥獾娜思使叵稻突岜灰恢纸衔涞墓叵邓妗T谠杼美锵匀灰泊嬖谧乓恢痔厥獾娜思使叵担庵止叵党渎嗣篮玫娜饲槲叮谧髡呖蠢此踔脸搅私鹎U庋焕矗杼谜飧鲂鹗禄肪尘筒辉偈歉黾蚣虻ササ淖匀换肪常晌恢秩思使叵档脑靥濉S盟樟缬袄砺奂也橄@镅畹幕袄此稻褪恰霸煨突肪忱锎嬖谧拧碧ù省薄?、主题内含。这部影片的主题内含是独特的,作者关注了在社会日益市场化和商品化的今天新的价值观念对往日人际关系和情感所带来的冲击,提出了一个如何在新的社会环境里保持人情关系的问题。但是,我们切不要认为对一部影片进行分析就一定是在写一篇对该影片的表扬稿。影片分析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指出影片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出现的根源。显然,这部影片的作者依然犯有国产电影的通病:生怕观众不能理解自己设定的主题所述为何,在影片中一次次通过人物的嘴将主题思想直白地说给观众听,诸如“洗澡可以净化灵魂”之类,令人觉得颇有点作者跳出来说教的味道。主题虽然?捞兀慈狈钚浴?、结构。整部影片的叙事是比较流畅的,尽管突出了细节的作用却没有松散的感觉。然而比较糟糕的是,影片的编导者为了主题说明而非常生硬地加入了一些很意念的时空内容:陕北嫁女的洗澡场面和西藏人前往圣湖洗澡的场面。这些内容与情节发展本身并无任何叙事上的联系,纯然是作者为了说明本来就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的主题思想而作出的图解。破坏了结构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也使作品本来已经建立起来的质朴风格收到了严重的损伤。

三、有比较才有鉴别

在对一部影片进行剧作分析的时候,与其它影片进行比较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孤立地看一部影片,难免会就事论事,很难对一部影片作出宏观上大把握和深入的分析。

所谓对比,便是从纵的和横的两个方向来考察一部影片所处的位置和它达到的水准。纵的方向是把这部影片放在电影发展史的河流中,尤其是将它放置在同一类型的作品中作出分析和观察。比如《湘女潇潇》是一部描写中国农村妇女悲剧性人生命运的影片,而在中国电影史中便有着一系列这样的影片,如《祝福》、《白毛女》等等,尽管这些影片都在妇女的悲剧性命运,但角度和深度却不尽相同。《祝福》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归结为封建社会的万恶势力,夫权、神权、族权、政权对这个善良女性的迫害;《白毛女》则突出了阶级压迫的主题,是黄世仁这样的地主阶级制造了喜儿的人生悲剧。与这些影片相比较,《湘女潇潇》就有了很大的变化,它不再将潇潇的悲剧命运归结为直接的阶级压迫。在这部影片中没有一个迫害潇潇的罪恶势力的代表人物。潇潇是在一种封建的宗法观念中被剥夺了爱情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那种观念浸透在每一个人物身上:在族人身上有、婆婆身上有、与潇潇偷情的男人身上有甚至在潇潇自己的身上也有。它就象一种有毒的空气包围着所有的人。潇潇的婆婆是个受害者,同时也是个迫害潇潇的人。潇潇是个被迫害的人,但她早晚也会成为一个迫害下一代儿媳的人。由此可见,在这部影片中,对中国农村女性悲剧原因的探索步伐有了进展和新的深度和角度。如果我们不对这部影片作综向比较,就很难得出这样的认识了。横向比较指的是将这部影片与同时出现的同种类型的影片作比较,例如《玻璃是透明的》这部影片,是一部现代都市题材的喜剧片。在当前,我们能看到不少都市题材的喜剧影片,比如《不见不散》、《没完没了》等等。但我们同时也看到,在表现现实生活方面,很多都市题材的喜剧片常常会选择与普通人的生活有相当距离的题材,在表现这些题材的时候也往往采取十分夸张的情节构思。例如《有话好好说》,不仅人物与普通人有距离,而且选择是核心情节是生活中的异常事件——复仇。《不见不散》所涉及的生活也不是大多数的中国百姓所熟悉的。《没完没了》更是将一个十分荒诞的情节——绑架——作为自己情节的核心。与这些影片相比,《玻璃是透明的》就有很大的不同,它表现的内容更贴近大多数人熟知的现实:一个被叫作“小四川”的高中生在上海一家餐馆里打工的故事。影片所着力表现的是这个生性乐观与人为善的小伙子在打工期间与餐馆里的人之间的关系。就情节而言,也没有太多的夸张,无非就是他被动地纠葛在男老板、女老板和一个后来成为老板情人的打工妹之间的矛盾里。作品的喜剧性建立在“小四川”和其他人物?男愿裆稀U飧鲇胧牢拚男∪宋锏纳屏己退Φ母丛拥娜思使叵敌纬闪顺逋唬壑谠谒娑缘睦Ь持锌吹搅怂霓限未常俏飧鲂∪宋镆淮未蔚匕凑兆约憾捞氐男愿衤呒窗谕牙Ь扯⒊隽嘶嵝牡男ιK运担馐且徊扛犹畹摹⒂凶胖势臃绺竦那嵯簿纭4蟾乓簿褪且蛭捌那榻诠谧非笊罨嗟颊呷疵荒艽尤粘I钪锌虺龈实亩鳎杂捌攵嗌傧缘糜行┢降艘恍?/P>

四、必要的修养

通过上面的讲解,相信大家会有这样一个认识:对一部影片的剧作分析必须建立在一定的修养之上。

首先,你必须有相当的看片量。一个人如果加起来总共没看过几部影片,就无法展开一部影片与其它影片的比较并对这部影片做出正确的分析了。保证一定的看片量才能了解最新的和全面的电影创作动态和现象,也才能将一部影片放置在大的创作背景和环境下来考察。例如一篇分析《沙鸥》的文章这样说:

“尽管《沙鸥》这部影片在今天的观众眼中看来各个方面都显得幼稚了,但它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特殊位置是必须肯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中国第四代电影导演的发端之作,是书写在银幕上的宣言。因此,当我们立足于今天对这部影片进行评论的时候,考证它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就比单纯分析它的创作技巧重要得多了。

“‘四人帮’粉碎以后的1979年到1980年,中国电影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创作春潮。其中,《小花》、《小街》、《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等等一批中年导演的作品尤为引人注目。然而在热热闹闹的创作中,中国的电影人却惊讶地发现,正是‘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由于十年**的耽误,中国电影已经与世界电影拉开了距离。尽管这些中年导演从外国优秀影片中学习借鉴了很多对于当时的中国电影说来还很新鲜的表现手法,例如变焦镜头的运用、时空交错式的结构、画外音、高速镜头、通俗唱法的主题歌、旋转镜头、女跑男追„„等等,但是渐渐地他们就感觉到盲目地从外国电影中拿来一些皮毛无法解决中国电影亟待解决的两大问题:一个是被观众普遍指责的‘不真实’,一个便是电影语言的落后。就在这个时候,中国影坛的两个年纪已不太年轻的新人——张暖忻、李陀夫妇在《电影艺术》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一文。作者以慷慨激昂的语调呼吁国内同行向外国电影学习,加快中国的电影语言现代化的步伐。尽管今天看来,这篇文章对外国电影具体手法的罗列过于琐碎和表面化,缺少系统扎实的理论体系作为基础,但作者的热情和直率还是在那个特定的背景下激起了中国影坛的轩然大波。这篇文章被后来的人们看作是第四代中国电影导演的宣言,而文章的作者就是《沙鸥》这部影片的编导者。”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把握《沙鸥》剧作特点的时候并没有就《沙鸥》论《沙鸥》,而是把这部影片放在了一个大的创作背景中考察,这就使文章作者得以沉浸在剧作手法的具体细节里反而“不识庐山真面目”。由此可见一个全面客观的剧作分析应该建立在对电影创作发展和现状的全面了解和全盘把握上,这就要求作者随时关注电影创作的现实和动向。

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作好一部影片的剧作分析没有相应的剧作理论准备也是不行的。我们来看看上面引述过的分析《沙鸥》的文章中的一个段落: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曾经制定过戏剧必须恪守的规律,他说:‘有人认为,情节之统一,出于只写一个人物,其实不然。因为一人的遭遇可能很多,甚或无数可计,其中有些无法统一;同样,一人的行为可能甚多,其中有些不能构成一件行为。’据此,他认定,只提写‘一个人’是不能保证情节完整性的,必须提‘一件事’。中国清代戏剧家李渔持有同样的观点:‘后人作传奇,但知为一人而作,不知为一事而作。尽此一人所行之事,逐节铺陈,又如散金碎玉,以作零出则可,谓之全本,则为断线之珠,无梁之屋。’可是《沙鸥》要打破的偏偏就是这条戒律。在影片中,沙鸥的行为虽然依旧是统一的——努力奋斗,夺取金牌,但是影片却没有拘囿于一个单一事件。也许,作者可以把时空和情节框定在最后一次出国比赛上,然后再依据亚里士多德的法则有层次地展开这个事件。但是这似乎不合《沙鸥》作者的意,他们更关注的就是沙鸥这个人,关注她的人生经历和内心情感。而在全片之中,构成情节纲索的不是一件具体的事件,而是沙鸥人生中一段漫长而艰难的历程。在这段历程中发生了大大小小很多的事件,例如‘吃牛肉’、‘看病’、‘出国比赛’、‘参加婚礼’、‘失去男友’、‘瘫痪’、‘当教练’„„所有这些小小的事件就象珍珠一样构成了情节项链,而将它们串结在一起的则是沙鸥那漫长的人生历程线。这样的做法固然似乎不如以一桩激烈的外部事件为情节主线来得热闹,但却更加贴近生活,更加使人关注人物性格的发展和深刻的生活内涵。比起今天的影片,也许这养的尝试算不得什么,但比起传统的中国电影,也许它还真就有些‘生活流’的味道了。”

在这个分析段落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剧作理论的充分了解。唯其如此,他才能头头是道地对这部影片的情节特点进行分析,从而指出它在情节和结构方面对传统的突破。所以,有志于提高自己对一部影片剧作的分析能力的朋友一定要花一些功夫来全面地学习包括戏剧剧作理论在内的剧作理论。

五、教材和参考资料

有的朋友会问:“电影评论和您说的电影剧作分析有什么不同?”其实在对一部影片进行评价褒贬方面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影片分析不仅要指出这部影片哪些地方处理得好,而哪些地方处理得不好,还要进一步分析出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所在。所以,多读通常发表在杂志上的影评对学习影片分析的技巧是会有好处的。但我们如果不满足于对一部影片的表面现象说长道短,就应该深入地阅读和学习一些必要的剧作理论著作。现在,我就向朋友们推荐一些初级的读物:

1、亚里士多德《诗学》:这是本剧作经典理论。今天的很多电影剧作理论和电影创作现象都可以寻本朔源到这一著作中,因此为学习剧作理论者不可不读的一本书;

2、李渔《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虽然这是中国较早的(晚清)剧作理论著作,但它却十分英明地总结出了传统戏剧创作的所有重要的规律,因此被制定为北京电影学院学生的必读书目;

3、夏衍《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不要小看这本薄薄的小书,它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电影创作的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它是长久以来普及中国电影教育的基础教材,通俗易懂并富有实践性;

4、劳逊《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尽管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它的作者尚没有完全脱离戏剧理论的框架了总结电影剧作的特殊规律,它对于我们说来却是有借鉴意义的,尤其在考证戏剧理论与电影剧作理论的关系方面。通过这本书,我们能够很好地了解以“冲突律”为结构依据的传统剧作特征;

5、文化艺术出版社《电影论文选》:这本书全面地选编了中外电影著名电影家和电影理论家最重要的篇章,使我们能够简捷地对电影理论有个基础的全貌的了解;

6、罗艺军主编《中国电影理论文选》:这本书分上下两卷,全面选编了从1920至1989年的中国电影理论重要文著中的篇章,能使我们对中国电影理论有个总体的概观;

7、王迪主编《通向电影圣殿——北京电影学院影片分析教材》:是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老师们合著的影片剧作分析教材,能使我们看到老师们在对一部影片进行剧作分析时的方法;

8、苏牧《荣誉》:作者是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编剧专业教授,这本著作是他讲授影片分析课的教材,比较细致地分析了一些外国名片,观念较新;

以上推荐只是最最初级的和基础的,仅供朋友们参考。

第三篇:电影剧作分析及其要领.

电影剧作分析及其要领

学习电影剧本写作有五个很重要的事情要做:

一、多观察和思考生活;

二、多做构思,勤写勤练;

三、多增加艺术修养(包括音乐、绘画、戏剧……众多方面的);

四、多对影片进行剧作分析。前边三项也许人们谈得很多,最后这一项初学的朋友却常常认识不足。我们今天就来谈谈这一方面的问题。

一、剧作分析的重要性

中国有句俗话,说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诹”。我们根本就无法想象,一个人如果没读过几首诗却能够出口成章。对成功作品的借鉴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而对别人作品缺点的批判便是对自己鉴赏能力的提高。鉴赏能力是什么?正是创作能力的前提和基础。缺乏鉴赏能力的人是不可能具备足够的创作能力的。“眼高”不一定会“手高”,有时也会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但“眼高手低”也并不一定是坏事情,因为有了“眼高手低”这个阶段才能走向“眼高手高”的境界,然而“眼低”却只能是“手低”了。上面那句大俗话同样也适用于电影剧本写作的学习。要想“入道”——“入”剧本写作之“道”,首先就要有褒贬电影作品的能力。如果看了一部上好的影片你却不知道它还在哪里,是什么原因使它这么好,或者看了一部挺糟糕的片子你却赞不绝口,你肯定就写不出一部好剧本来。所以,如果想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首先需要有一定的看片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具有电影见识。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其实就是大量的影片“喂”出来的,他们每天的任务就是看片子、拉片子(带着某项研究目的在拉片机上逐段甚至逐镜头地研究一部影片)或在老师带领下看片。看片不能瞎看,谁的生命都是宝贵的,不能耗费在无聊的电影上。看片的技巧之一就是学会“泛读”和“精读”相结合。所谓“泛读”,就是走马观花,看过之后不作细致的分析,这样能保证你的看片量;所谓“精读”,就是在看过一部影片之后对它在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并写出读片笔记来。在电影学院诸多专业的课程中,“影片分析”课是所有学生都必修的,而且是最最重要的课程。一位老师用诗一样的语言形容它的重要性: 要多看电影。多看会使

陌生变得熟悉,高远变得亲近。一部伟大的电影 它好象就是你拍的,它成为了你的下意识。(摘自苏牧《荣誉》封底)

北京电影学院有众多的专业,不同的专业在进行影片分析的时候角度很不相同。例如学习表演的学生常常从表演角度研究影片,而学习摄影的学生便常常研究一部影片的影调、画面构图和摄影机的运动等等,学习录音的学生当然更多地去研究声音的处理和音乐。但是我认为,无论哪一个专业,学会从剧作角度分析一部影片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电影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着剧作展开的或者说是为了完成剧作而进行的。导、表、摄、录……无一不是为了叙述故事、展开情节、塑造人物、揭示主题、抒发情感、结构冲突,而这些恰恰就是剧作的构成内容。所以我说,对一部影片的导演、表演、摄影、录音等等方面的分析只能在对它的剧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

二、抓住剧作特点

对一部影片的剧作分析包括了如下内容:

1、题材选择;

2、叙事风格;

3、剧作样式;

4、情节构思;

5、人物设置;

6、性格塑造;

7、主题内涵;

8、结构手法;

9、细节运用;

10、对话写作;

11、声画关系,等等。所谓剧作分析就是要对一部影片在上述内容的特点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不仅要对它作出褒贬,更要分析出它之所以成败的原因。

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在对一部影片进行剧作分析的时候,并非要对上述内容作面面俱到的分析,我们所要分析的是这部

影片呈现出特色的部分。这就象我们向别人介绍一个人的长相的时候,不会泛泛地说那些与其他人相同的共性特征一样,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一个脑袋两只耳朵,不,我们不会说这些。但我们会抓住他与众不同的特点来进行描述,我们可能会说:这个人精瘦,长着个水蛇腰什么的。在分析一部影片的时候,我们首先就要找到该作品那些值得一谈的特色。下面我们来看一些例子:

《秋菊打官司》

这部影片在剧作方面至少有这样一些方面是值得分析的:1、题材选择。中国有着广阔的农村,而农村里发生着很多的富有戏剧性的事件,可是这部影片的编导者却偏偏选定了一件司空见惯的小事——一为农村妇女不满村长打她的丈夫开始了没完没了的告状,从乡里一直打官司到了省城。象这样的事情与今天农村里发生的地头蛇欺男霸女、坏村长仗势欺人、黑社会拐卖妇女儿童等等相比应该说是太普通了。然而影片的编导者却通过这一个小小的官司过程让我们看到了今天中国农村在组织结构方面的问题、人们真实的生存状态、典型的人际关系和人们情感的表达方式。2、风格特色。中国电影导演们一直在追求故事片的真实性方面作出努力。可是尽管第四代导演曾经创作过一大批具有纪实性风格的影片,但比《秋菊打官司》更具有纪实性更强的作品在当时还不多见。然而,影片的编导者并没有满足于与第四代导演进行纪实性的竞赛,而是独具特色地将喜剧性与纪实性完美地揉和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寓庄于谐、庄谐相映成趣的剧作风格。3、主题内涵。从表面上看,这部作品的主题体现出了中国“普通农民法制意识的觉醒”,很多的评论文章也是这样看的,然而其实那只是作品主题的表层。如果农民打一次官司就算作“法制意识的觉醒”,岂不是《杨三姐告状》的时代就已经早早地“觉醒”过了?其实作品真正令人深思的是秋菊和村长之间的冲突和关系。村长因为对方骂自己是“绝户”而动手打人在中国农村并非是多么稀罕的事情,再说那个村长无论就他的立场和道德等任何意义上看也不是一个坏人,相反在秋菊难产的为难之际他还能不计前嫌地抢救她,表现了是一个人正直仗义的道德原则。但他却不肯满足秋菊仅仅道上一个歉的简单要求。因为在他看来那是一个必须坚持的原则,就象父亲打了儿子是不能向儿子道歉的一样,一个领导当然也不能向村民道歉。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出,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中依然存在着一种封建主义的残余和植根很深的观念。人们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村长连如此一件小小的错误说上一句“软话”尚且如此困难,如果遇到其他更大的问题又将如何?如果象这个村长这样并没有多坏的人对待村民尚如此专横,如果遇到更坏的村长又将如何?可见,小矛盾反应大主题应该是这部影片隐蔽较深的作者动机了。

《洗澡》

1、作品的选材。在今天的国产影片创作中,人们常常对表现现实的都市题材比较发怵,原因是那些场景观众早已司空见惯,而那些人物的生活又都是我们身边的日常生活,搞得不好往往会使影片因为缺乏戏剧性而显得平淡。所以很多电影工作者要么就是躲着现实都市生活走,去搞一些古装功夫或历史题材,要么在都市生活中专一表现边缘人(小偷、黑社会老大、歌女等等)或制造一些异常时刻中耸人听闻的情节(例如《有话好好说》用菜刀剁人手等)。而这部影片却偏偏向这样一些媚俗的做法挑战,选择是一个即将拆掉的北京老式澡堂作为叙事的中心环境;不仅不依靠大美人来招揽观众,反而把一群老爷们儿当作了表现对象,这显然是要有一点勇气的。

2、影片风格和情感特色。这部影片没有人为地制造戏剧性,编造一个悬乎其神的故事情节,而是突出细节的作用,专一表现一个“情”字。可以说,以朴实的和富有创造性的细节来表现父子兄弟

之间、父子三人与洗澡的顾客之间甚至顾客与顾客之间的微妙而真挚的情感,是这部影片打动观众获得成功的秘诀。

3、环境选择。将叙事环境选定在一个老澡堂子里是相当有地域和时代特色的。我们知道,一种特定的人文习惯和人际关系必须建立在一种特定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之中。就好象,在过去的年代,在北京的四合院里存在着一种相当特殊的人际关系,在那里人们几乎没有什么更多的隐私,谁家发生了什么事情,甚至连晚饭吃什么左邻右舍都会知道,因而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就显出一种亲近。可是当我们搬进了塔楼,这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就会被一种较为冷淡的关系所代替。在澡堂里显然也存在着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充满了美好的人情味,在作者看来它甚至超越了金钱。这样一来,澡堂这个叙事环境就不再是个简简单单的自然环境,而成为一种人际关系的载体。用苏联电影理论家查希里杨的话来说就是“造型环境里存在着‘潜台词’”。

4、主题内含。这部影片的主题内含是独特的,作者关注了在社会日益市场化和商品化的今天新的价值观念对往日人际关系和情感所带来的冲击,提出了一个如何在新的社会环境里保持人情关系的问题。但是,我们切不要认为对一部影片进行分析就一定是在写一篇对该影片的表扬稿。影片分析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指出影片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出现的根源。显然,这部影片的作者依然犯有国产电影的通病:生怕观众不能理解自己设定的主题所述为何,在影片中一次次通过人物的嘴将主题思想直白地说给观众听,诸如“洗澡可以净化灵魂”之类,令人觉得颇有点作者跳出来说教的味道。主题虽然独特,但却缺乏含蓄性。

5、结构。整部影片的叙事是比较流畅的,尽管突出了细节的作用却没有松散的感觉。然而比较糟糕的是,影片的编导者为了主题说明而非常生硬地加入了一些很意念的时空内容:陕北嫁女的洗澡场面和西藏人前往圣湖洗澡的场面。这些内容与情节发展本身并无任何叙事上的联系,纯然是作者为了说明本来就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的主题思想而作出的图解。破坏了结构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也使作品本来已经建立起来的质朴风格收到了严重的损伤。

三、有比较才有鉴别

在对一部影片进行剧作分析的时候,与其它影片进行比较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孤立地看一部影片,难免会就事论事,很难对一部影片作出宏观上大把握和深入的分析。

所谓对比,便是从纵的和横的两个方向来考察一部影片所处的位置和它达到的水准。纵的方向是把这部影片放在电影发展史的河流中,尤其是将它放置在同一类型的作品中作出分析和观察。比如《湘女潇潇》是一部描写中国农村妇女悲剧性人生命运的影片,而在中国电影史中便有着一系列这样的影片,如《祝福》、《白毛女》等等,尽管这些影片都在妇女的悲剧性命运,但角度和深度却不尽相同。《祝福》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归结为封建社会的万恶势力,夫权、神权、族权、政权对这个善良女性的迫害;《白毛女》则突出了阶级压迫的主题,是黄世仁这样的地主阶级制造了喜儿的人生悲剧。与这些影片相比较,《湘女潇潇》就有了很大的变化,它不再将潇潇的悲剧命运归结为直接的阶级压迫。在这部影片中没有一个迫害潇潇的罪恶势力的代表人物。潇潇是在一种封建的宗法观念中被剥夺了爱情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那种观念浸透在每一个人物身上:在族人身上有、婆婆身上有、与潇潇偷情的男人身上有甚至在潇潇自己的身上也有。它就象一种有毒的空气包围着所有的人。潇潇的婆婆是个受害者,同时也是个迫害潇潇的人。潇潇是个被迫害的人,但她早晚也会成为一个迫害下一代儿媳的人。由此可见,在这部影片中,对中国农村女性悲

剧原因的探索步伐有了进展和新的深度和角度。如果我们不对这部影片作综向比较,就很难得出这样的认识了。横向比较指的是将这部影片与同时出现的同种类型的影片作比较,例如《玻璃是透明的》这部影片,是一部现代都市题材的喜剧片。在当前,我们能看到不少都市题材的喜剧影片,比如《不见不散》、《没完没了》等等。但我们同时也看到,在表现现实生活方面,很多都市题材的喜剧片常常会选择与普通人的生活有相当距离的题材,在表现这些题材的时候也往往采取十分夸张的情节构思。例如《有话好好说》,不仅人物与普通人有距离,而且选择是核心情节是生活中的异常事件——复仇。《不见不散》所涉及的生活也不是大多数的中国百姓所熟悉的。《没完没了》更是将一个十分荒诞的情节——绑架——作为自己情节的核心。与这些影片相比,《玻璃是透明的》就有很大的不同,它表现的内容更贴近大多数人熟知的现实:一个被叫作“小四川”的高中生在上海一家餐馆里打工的故事。影片所着力表现的是这个生性乐观与人为善的小伙子在打工期间与餐馆里的人之间的关系。就情节而言,也没有太多的夸张,无非就是他被动地纠葛在男老板、女老板和一个后来成为老板情人的打工妹之间的矛盾里。作品的喜剧性建立在“小四川”和其他人物的性格上。这个与世无争的小人物的善良和他所处的复杂的人际关系形成了冲突,观众在他所面对的困境中看到了他的尴尬处境,他们为这个小人物一次次地按照自己独特的性格逻辑来摆脱困境而发出了会心的笑声。所以说,这是一部更加贴近生活的、有着质朴风格的轻喜剧。大概也就是因为影片的情节过于追求生活化,编导者却没能从日常生活中开掘出更精彩的东西,所以影片与多少显得有些平淡了一些。

四、必要的修养

通过上面的讲解,相信大家会有这样一个认识:对一部影片的剧作分析必须建立在一定的修养之上。

首先,你必须有相当的看片量。一个人如果加起来总共没看过几部影片,就无法展开一部影片与其它影片的比较并对这部影片做出正确的分析了。保证一定的看片量才能了解最新的和全面的电影创作动态和现象,也才能将一部影片放置在大的创作背景和环境下来考察。例如一篇分析《沙鸥》的文章这样说:

“尽管《沙鸥》这部影片在今天的观众眼中看来各个方面都显得幼稚了,但它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特殊位置是必须肯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中国第四代电影导演的发端之作,是书写在银幕上的宣言。因此,当我们立足于今天对这部影片进行评论的时候,考证它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就比单纯分析它的创作技巧重要得多了。“‘四人帮’粉碎以后的1979年到1980年,中国电影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创作春潮。其中,《小花》、《小街》、《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等等一批中年导演的作品尤为引人注目。然而在热热闹闹的创作中,中国的电影人却惊讶地发现,正是‘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由于十年**的耽误,中国电影已经与世界电影拉开了距离。尽管这些中年导演从外国优秀影片中学习借鉴了很多对于当时的中国电影说来还很新鲜的表现手法,例如变焦镜头的运用、时空交错式的结构、画外音、高速镜头、通俗唱法的主题歌、旋转镜头、女跑男追……等等,但是渐渐地他们就感觉到盲目地从外国电影中拿来一些皮毛无法解决中国电影亟待解决的两大问题:一个是被观众普遍指责的‘不真实’,一个便是电影语言的落后。就在这个时候,中国影坛的两个年纪已不太年轻的新人——张暖忻、李陀夫妇在《电影艺术》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一文。作者以慷慨激昂的语调呼吁国内同行向外国电影

第四篇:电影剧本写作和剧作分析要领.

电影剧本写作和剧作分析要领

学习电影剧本写作有五个很重要的事情要做:

一、多观察和思考生活;

二、多做构思,勤写勤练;

三、多增加艺术修养(包括音乐、绘画、戏剧……众多方面的);

四、多对影片进行剧作分析。前边三项也许人们谈得很多,最后这一项初学的朋友却常常认识不足。我们今天就来谈谈这一方面的问题。

一、剧作分析的重要性

中国有句俗话,说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诹”。我们根本就无法想象,一个人如果没读过几首诗却能够出口成章。对成功作品的借鉴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而对别人作品缺点的批判便是对自己鉴赏能力的提高。鉴赏能力是什么?正是创作能力的前提和基础。缺乏鉴赏能力的人是不可能具备足够的创作能力的。“眼高”不一定会“手高”,有时也会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但“眼高手低”也并不一定是坏事情,因为有了“眼高手低”这个阶段才能走向“眼高手高”的境界,然而“眼低”却只能是“手低”了。上面那句大俗话同样也适用于电影剧本写作的学习。要想“入道”——“入”剧本写作之“道”,首先就要有褒贬电影作品的能力。如果看了一部上好的影片你却不知道它还在哪里,是什么原因使它这么好,或者看了一部挺糟糕的片子你却赞不绝口,你肯定就写不出一部好剧本来。所以,如果想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首先需要有一定的看片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具有电影见识。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其实就是大量的影片“喂”出来的,他们每天的任务就是看片子、拉片子(带着某项研究目的在拉片机上逐段甚至逐镜头地研究一部影片)或在老师带领下看片。看片不能瞎看,谁的生命都是宝贵的,不能耗费在无聊的电影上。看片的技巧之一就是学会“泛读”和“精读”相结合。所谓“泛读”,就是走马观花,看过之后不作细致的分析,这样能保证你的看片量;所谓“精读”,就是在看过一部影片之后对它在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并写出读片笔记来。在电影学院诸多专业的课程中,“影片分析”课是所有学生都必修的,而且是最最重要的课程。一位老师用诗一样的语言形容它的重要性:

要多看电影。多看会使陌生变得熟悉,高远变得亲近。一部伟大的电影它好象就是你拍的,它成为了你的下意识。

北京电影学院有众多的专业,不同的专业在进行影片分析的时候角度很不相同。例如学习表演的学生常常从表演角度研究影片,而学习摄影的学生便常常研究一部影片的影调、画面构图和摄影机的运动等等,学习录音的学生当然更多地去研究声音的处理和音乐。但是我认为,无论哪一个专业,学会从剧作角度分析一部影片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电影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着剧作展开的或者说是为了完成剧作而进行的。导、表、摄、录……无一不是为了叙述故事、展开情节、塑造人物、揭示主题、抒发情感、结构冲突,而这些恰恰就是剧作的构成内容。所

以我说,对一部影片的导演、表演、摄影、录音等等方面的分析只能在对它的剧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

二、抓住剧作特点

对一部影片的剧作分析包括了如下内容:

1、题材选择;

2、叙事风格;

3、剧作样式;

4、情节构思;

5、人物设置;

6、性格塑造;

7、主题内涵;

8、结构手法;

9、细节运用;

10、对话写作;

11、声画关系,等等。所谓剧作分析就是要对一部影片在上述内容的特点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不仅要对它作出褒贬,更要分析出它之所以成败的原因。

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在对一部影片进行剧作分析的时候,并非要对上述内容作面面俱到的分析,我们所要分析的是这部影片呈现出特色的部分。这就象我们向别人介绍一个人的长相的时候,不会泛泛地说那些与其他人相同的共性特征一样,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一个脑袋两只耳朵,不,我们不会说这些。但我们会抓住他与众不同的特点来进行描述,我们可能

会说:这个人精瘦,长着个水蛇腰什么的。在分析一部影片的时候,我们首先就要找到该作品那些值得一谈的特色。下面我们来看一些例子: 《秋菊打官司》

这部影片在剧作方面至少有这样一些方面是值得分析的:1、题材选择。中国有着广阔的农村,而农村里发生着很多的富有戏剧性的事件,可是这部影片的编导者却偏偏选定了一件司空见惯的小事——一为农村妇女不满村长打她的丈夫开始了没完没了的告状,从乡里一直打官司到了省城。象这样的事情与今天农村里发生的地头蛇欺男霸女、坏村长仗势欺人、黑社会拐卖妇女儿童等等相比应该说是太普通了。然而影片的编导者却通过这一个小小的官司过程让我们看到了今天中国农村在组织结构方面的问题、人们真实的生存状态、典型的人际关系和人们情感的表达方式。2、风格特色。中国电影导演们一直在追求故事片的真实性方面作出努力。可是尽管第四代导演曾经创作过一大批具有纪实性风格的影片,但比《秋菊打官司》更具有纪实性更强的作品在当时还不多见。然而,影片的编导者并没有满足于与第四代导演进行纪实性的竞赛,而是独具特色地将喜剧性与纪实性完美地揉和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寓庄于谐、庄谐相映成趣的剧作风格。3、主题内涵。从表面上看,这部作品的主题体现出了中国“普通农民法制意识的觉醒”,很多的评论文章也是这样看的,然而其实那只是作品主题的表层。如果农民打一次官司就算作“法制意识的觉醒”,岂不是《杨三姐告状》的时代就已经早早地“觉醒”过了?其实作品真正令人深思的是秋菊和村长之间的冲突和关系。村长因为对方骂自己是“绝户”而动手打人在中国农村并非是多么稀罕的事情,再说那个村长无论就他的立场和道德等任何意义上看也不是一个坏人,相反在秋菊难产的为难之际他还能不计前嫌地抢救她,表现了是一个人正直仗义的道德原则。但他却不肯满足秋菊仅仅道上一个歉的简单要求。因为在他看来那是一个必须坚

持的原则,就象父亲打了儿子是不能向儿子道歉的一样,一个领导当然也不能向村民道歉。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出,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中依然存在着一种封建主义的残余和植根很深的观念。人们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村长连如此一件小小的错误说上一句“软话”尚且如此困难,如果遇到其他更大的问题又将如何?如果象这个村长这样并没有多坏的人对待村民尚如此专横,如果遇到更坏的村长又将如何?可见,小矛盾反应大主题应该是这部影片隐蔽较深的作者动机了。《洗澡》

1、作品的选材。在今天的国产影片创作中,人们常常对表现现实的都市题材比较发怵,原因是那些场景观众早已司空见惯,而那些人物的生活又都是我们身边的日常生活,搞得不好往往会使影片因为缺乏戏剧性而显得平淡。所以很多电影工作者要么就是躲着现实都市生活走,去搞一些古装功夫或历史题材,要么在都市生活中专一表现边缘人(小偷、黑社会老大、歌女等等)或制造一些异常时刻中耸人听闻的情节(例如《有话好好说》用菜刀剁人手等)。而这部影片却偏偏向这样一些媚俗的做法挑战,选择是一个即将拆掉的北京老式澡堂作为叙事的中心环境;不仅不依靠大美人来招揽观众,反而把一群老爷们儿当作了表现对象,这显然是要有一点勇气的。

2、影片风格和情感特色。这部影片没有人为地制造戏剧性,编造一个悬乎其神的故事情节,而是突出细节的作用,专一表现一个“情”字。可以说,以朴实的和富有创造性的细节来表现父子兄弟之间、父子三人与洗澡的顾客之间甚至顾客与顾客之间的微妙而真挚的情感,是这部影片打动观众获得成功的秘诀。

3、环境选择。将叙事环境选定在一个老澡堂子里是相当有地域和时代特色的。我们知道,一种特定的人文习惯和人际关系必须建立在一种特定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之中。就好象,在过去的年代,在北京的四合院里存在着一种相当特殊的人际关系,在那里人们几乎没有什么更多的隐私,谁家发生了什么事情,甚至连晚饭吃什么左邻右舍都会知道,因而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就显出一种亲近。可是当我们搬进了塔楼,这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就会被一种较为冷淡的关系所代替。在澡堂里显然

也存在着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充满了美好的人情味,在作者看来它甚至超越了金钱。这样一来,澡堂这个叙事环境就不再是个简简单单的自然环境,而成为一种人际关系的载体。用苏联电影理论家查希里杨的话来说就是“造型环境里存在着„潜台词‟”。

4、主题内含。这部影片的主题内含是独特的,作者关注了在社会日益市场化和商品化的今天新的价值观念对往日人际关系和情感所带来的冲击,提出了一个如何在新的社会环境里保持人情关系的问题。但是,我们切不要认为对一部影片进行分析就一定是在写一篇对该影片的表扬稿。影片分析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指出影片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出现的根源。显然,这部影片的作者依然犯有国产电影的通病:生怕观众不能理解自己设定的主题所述为何,在影片中一次次通过人物的嘴将主题思想直白地说给观众听,诸如“洗澡可以净

化灵魂”之类,令人觉得颇有点作者跳出来说教的味道。主题虽然独特,但却缺乏含蓄性。

5、结构。整部影片的叙事是比较流畅的,尽管突出了细节的作用却没有松散的感觉。然而比较糟糕的是,影片的编导者为了主题说明而非常生硬地加入了一些很意念的时空内容:陕北嫁女的洗澡场面和西藏人前往圣湖洗澡的场面。这些内容与情节发展本身并无任何叙事上的联系,纯然是作者为了说明本来就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的主题思想而作出的图解。破坏了结构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也使作品本来已经建立起来的质朴风格收到了严重的损伤。

三、有比较才有鉴别

在对一部影片进行剧作分析的时候,与其它影片进行比较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孤立地看一部影片,难免会就事论事,很难对一部影片作出宏观上大把握和深入的分析。

所谓对比,便是从纵的和横的两个方向来考察一部影片所处的位置和它达到的水准。纵的方向是把这部影片放在电影发展史的河流中,尤其是将它放置在同一类型的作品中作出分析和观察。比如《湘女潇潇》是一部描写中国农村妇女悲剧性人生命运的影片,而在中国电影史中便有着一系列这样的影片,如《祝福》、《白毛女》等等,尽管这些影片都在妇女的悲剧性命运,但角度和深度却不尽相同。《祝福》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归结为封建社会的万恶势力,夫权、神权、族权、政权对这个善良女性的迫害;《白毛女》则突出了阶级压迫的主题,是黄世仁这样的地主阶级制造了喜儿的人生悲剧。与这些影片相比较,《湘女潇潇》就有了很大的变化,它不再将潇潇的悲剧命运归结为直接的阶级压迫。在这部影片中没有一个迫害潇潇的罪恶势力的代表人物。潇潇是在一种封建的宗法观念中被剥夺了爱情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那种观念浸透在每一个人物身上:在族人身上有、婆婆身上有、与潇潇偷情的男人身上有甚至在潇潇自己的身上也有。它就象一种有毒的空气包围着所有的人。潇潇的婆婆是个受害者,同时也是个迫害潇潇的人。潇潇是个被迫害的人,但她早晚也会成为一个迫害下一代儿媳的人。由此可见,在这部影片中,对中国农村女性悲剧原因的探索步伐有了进展和新的深度和角度。如果我们不对这部影片作综向比较,就很难得出这样的认识了。横向比较指的是将这部影片与同时出现的同种类型的影片作比较,例如《玻璃是透明的》这部影片,是一部现代都市题材的喜剧片。在当前,我们能看到不少都市题材的喜剧影片,比如《不见不散》、《没完没了》等等。但我们同时也看到,在表现现实生活方面,很多都市题材的喜剧片常常会选择与普通人的生活有相当距离的题材,在表现这些题材的时候也往往采取十分夸张的情节构思。例如《有话好好说》,不仅人物与普通人有距离,而且选择是核心情节是生活中的异常事件——复仇。《不见不散》所涉及的生活也不是大多数的中国百姓所熟悉的。《没完没了》更是将一个十分荒诞的情节——绑架——作为自己情节的核心。与这些影片相比,《玻璃是透明的》就有很大的不同,它表现的内容更贴近大多数人熟

知的现实:一个被叫作“小四川”的高中生在上海一家餐馆里打工的故事。影片所着力表现的是这个生性乐观与人为善的小伙子在打工期间与餐馆里的人之间的关系。就情节而言,也没有太多的夸张,无非就是他被动地纠葛在男老板、女老板和一个后来成为老板情人的打工妹之间的矛盾里。作

品的喜剧性建立在“小四川”和其他人物的性格上。这个与世无争的小人物的善良和他所处的复杂的人际关系形成了冲突,观众在他所面对的困境中看到了他的尴尬处境,他们为这个小人物一次次地按照自己独特的性格逻辑来摆脱困境而发出了会心的笑声。所以说,这是一部更加贴近生活的、有着质朴风格的轻喜剧。大概也就是因为影片的情节过于追求生活化,编导者却没能从日常生活中开掘出更精彩的东西,所以影片与多少显得有些平淡了一些。

四、必要的修养

通过上面的讲解,相信大家会有这样一个认识:对一部影片的剧作分析必须建立在一定的修养之上。

首先,你必须有相当的看片量。一个人如果加起来总共没看过几部影片,就无法展开一部影片与其它影片的比较并对这部影片做出正确的分析了。保证一定的看片量才能了解最新的和全面的电影创作动态和现象,也才能将一部影片放置在大的创作背景和环境下来考察。例如一篇分析《沙鸥》的文章这样说:

“尽管《沙鸥》这部影片在今天的观众眼中看来各个方面都显得幼稚了,但它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特殊位置是必须肯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中国第四代电影导演的发端之作,是书写在银幕上的宣言。因此,当我们立足于今天对这部影片进行评论的时候,考证它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就比单纯分析它的创作技巧重要得多了。“„四人帮‟粉碎以后的1979年到1980年,中国电影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创作春潮。其中,《小花》、《小街》、《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等等一批中年导演的作品尤为引人注目。然而在热热闹闹的创作中,中国的电影人却惊讶地发现,正是„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由于十年**的耽误,中国电影已经与世界电影拉开了距离。尽管这些中年导演从外国优秀影片中学习借鉴了很多对于当时的中国电影说来还很新鲜的表现手法,例如变焦镜头的运用、时空交错式的结构、画外音、高速镜头、通俗唱法的主题歌、旋转镜头、女跑男追……等等,但是渐渐地他们就感觉到盲目地从外国电影中拿来一些皮毛无法解决中国电影亟待解决的两大问题:一个是被观众普遍指责的„不真实‟,一个便是电影语言的落后。就在这个时候,中国影坛的两个年纪已不太年轻的新人——张暖忻、李陀夫妇在《电影艺术》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一文。作者以慷慨激昂的语调呼吁国内同行向外国电影学习,加快中国的电影语言现代化的步伐。尽管今天看来,这篇文章对外国电影具体手法的罗列过于琐碎和表面化,缺少系统扎实的理论体系作为基础,但作者的热情和直率还是在那个特定的背景下激起了中国影坛的轩然大波。这篇文章被

后来的人们看作是第四代中国电影导演的宣言,而文章的作者就是《沙鸥》这部影片的编导者。”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把握《沙鸥》剧作特点的时候并没有就《沙鸥》论《沙鸥》,而是把这部影片放在了一个大的创作背景中考察,这就使文章作者得以沉浸在剧作手法的具体细节里反而“不识庐山真面目”。由此可见一个全面客观的剧作分析应该建立在对电影创作发展和现状的全面了解和全盘把握上,这就要求作者随时关注电影创作的现实和动向。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作好一部影片的剧作分析没有相应的剧作理论准备也是不行的。我们来看看上面引述过的分析《沙鸥》的文章中的一个段落: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曾经制定过戏剧必须恪守的规律,他说:„有人认为,情节之统一,出于只写一个人物,其实不然。因为一人的遭遇可能很多,甚或无数可计,其中有些无法统一;同样,一人的行为可能甚多,其中有些不能构成一件行为。‟据此,他认定,只提写„一个人‟是不能保证情节完整性的,必须提„一件事‟。中国清代戏剧家李渔持有同样的观点:„后人作传奇,但知为一人而作,不知为一事而作。尽此一人所行之事,逐节铺陈,又如散金碎玉,以作零出则可,谓之全本,则为断线之珠,无梁之屋。‟可是《沙鸥》要打破的偏偏就是这条戒律。在影片中,沙鸥的行为虽然依旧是统一的——努力奋斗,夺取金牌,但是影片却没有拘囿于一个单一事件。也许,作者可以把时空和情节框定在最后一次出国比赛上,然后再依据亚里士多德的法则有层次地展开这个事件。但是这似乎不合《沙鸥》作者的意,他们更关注的就是沙鸥这个人,关注她的人生经历和内心情感。而在全片之中,构成情节纲索的不是一件具体的事件,而是沙鸥人生中一段漫长而艰难的历程。在这段历程中发生了大大小小很多的事件,例如„吃牛肉‟、„看病‟、„出国比赛‟、„参加婚礼‟、„失去男友‟、„瘫痪‟、„当教练‟……所有这些小小的事件就象珍珠一样构成了情节项链,而将它们串结在一起的则是沙鸥那漫长的人生历程线。这样的做法固然似乎不如以一桩激烈的外部事件为情节主线来得热闹,但却更加贴近生活,更加使人关注人物性格的发展和深刻的生活内涵。比起今天的影片,也许这养的尝试算不得什么,但比起传统的中国电影,也许它还真就有些„生活流‟的味道了。”

在这个分析段落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剧作理论的充分了解。唯其如此,他才能头头是道地对这部影片的情节特点进行分析,从而指出它在情节和结构方面对传统的突破。所以,有志于提高自己对一部影片剧作的分析能力的朋友一定要花一些功夫来全面地学习包括戏剧剧作理论在内的剧作理论。

五、教材和参考资料

有的朋友会问:“电影评论和您说的电影剧作分析有什么不同?”其实在对一部影片进行评价褒贬方面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影片分析不仅要指出这部影片哪些地方处理得好,而哪些地方处理得不好,还要进一步分析出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所

在。所以,多读通常发表在杂志上的影评对学习影片分析的技巧是会有好处的。但我们如果不满足于对一部影片的表面现象说长道短,就应该深入地阅读和学习一些必要的剧作理论著作。现在,我就向朋友们推荐一些初级的读物:

1、亚里士多德《诗学》:这是本剧作经典理论。今天的很多电影剧作理论和电影创作现象都可以寻本朔源到这一著作中,因此为学习剧作理论者不可不读的一本书;

2、李渔《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虽然这是中国较早的(晚清)剧作理论著作,但它却十分英明地总结出了传统戏剧创作的所有重要的规律,因此被制定为北京电影学院学生的必读书目;

3、夏衍《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不要小看这本薄薄的小书,它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电影创作的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它是长久以来普及中国电影教育的基础教材,通俗易懂并富有实践性;

4、劳逊《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尽管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它的作者尚没有完全脱离戏剧理论的框架了总结电影剧作的特殊规律,它对于我们说来却是有借鉴意义的,尤其在考证戏剧理论与电影剧作理论的关系方面。通过这本书,我们能够很好地了解以“冲突律”为结构依据的传统剧作特征;

5、文化艺术出版社《电影论文选》:这本书全面地选编了中外电影著名电影家和电影理论家最重要的篇章,使我们能够简捷地对电影理论有个基础的全貌的了解;

6、罗艺军主编《中国电影理论文选》:这本书分上下两卷,全面选编了从1920至1989年的中国电影理论重要文著中的篇章,能使我们对中国电影理论有个总体的概观;

7、王迪主编《通向电影圣殿——北京电影学院影片分析教材》:是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老师们合著的影片剧作分析教材,能使我们看到老师们在对一部影片进行剧作分析时的方法;

8、苏牧《荣誉》:作者是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编剧专业教授,这本著作是他讲授影片分析课的教材,比较细致地分析了一些外国名片,观念较新; 以上推荐只是最最初级的和基础的,仅供朋友们参考。

第五篇:《电影剧作写作基础》摘要

《电影剧作写作基础》摘要

第一章 电影剧本是什么?

一部电影剧本就是一个由画面讲述出来的故事。它象名词(noun)──指的是一个人或几个人,在一个地方或几个地方,去干他或她的事情。所有的电影剧本都贯彻执行这一基本前提。一部故事片是一个视觉媒介,它是把一条基本的故事线加以戏剧化。如同所有的故事一样,它有一个明确的开端、中段和结尾。

所有的电影剧本都包括这一基本的线性结构。我们把这一电影剧本的模式称之为示例。它就是一个模特儿,一个式样,一个构思的规划。

第一幕,或称开端一个标准电影剧本的篇幅大约有120页,或长两个小时。不论你的剧本全用对话、全用描写,或两者兼有之,均可按一分钟一页来计算。电影剧本中的一页等于银幕时间一分钟。第一幕是开端,可看成建置(setup)部分,这是因为你要用30页左右的稿纸去建置(确定)你的故事。你应该用大约十页的篇幅来让读者明白谁是你的主要人物,什么是故事的前提,故事的情境是什么。在第一幕结尾处要有一个情节点。所谓情节点就是一个事变或事件,它紧紧织入故事之中,并把故事转向另一方向。这一事件一般出现在第25~27页之间。

第二幕,或称对抗 第二幕是你故事的主体部分。一般是在剧本的第30页至90页。它之所以称为电影剧本的对抗部分,是因为一切戏剧的基础都是冲突(conflict)。一旦你给自己的人物规定出需求(need),亦即在剧本中他想要达到什么目的,他的目标是什么,你就可以为这一需求设置障碍(obstacles),这样就产生了冲突。第二幕结尾处的情节点一般发生在第85页至90页之间。

第三幕,或称结局 第三幕通常发生在第90页至第120页之间,是故事的结局。故事是如何结束的?主人公怎么样了?他是活着还是死了?他是成功还是失败了?等等。你的故事需要有一个有力的结尾,以便使人理解并求得完整。

戏剧性结构可以被规定为:一系列互为关联的事情、情节或事件按线性安排最后导致一个戏剧性的结局。

第二章 主题

当我们谈论电影剧本的主题时,我们实际谈的是剧本中的动作和人物。动作就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而人物,就是遇到这件事情的人。每个电影剧本都把动作和人物加以戏剧化了。

每个故事都有明确的开端、中段和结尾。每个电影剧本都有个主题。第一步是寻找主题,寻找主题应从寻找一个动作和一个人物开始做起。下一步是扩展你的主题,赋予剧本中的动作以血肉,把焦点集中在剧中人物身上,这样就扩展了故事线和突出了细节。要想方设法去收集素材。

调查研究会给你一些想法,使你对人物、情境和故事发生地点有所认识。它还可以给你一定程度的信心,从而使你始终能高于你的主题,让你站在选择的高度而不是强求或无知的地位上去处理这一主题。

如果你已经清楚了自己电影剧本中的动作和人物,你就可以为你的人物规定需要,然后为实现这一需求设置种种障碍。第三章 人物

人物是你电影剧本的根本基础,它是你故事的心脏、灵魂和神经系统。在动笔之前,你必须了解你的人物。

对人物进行性格划分。首先,确定主要人物。然后,把他(她)生活的内容分成两个基本范畴:内在的生活与外在的生活。

所有的戏剧性人物都在三个方面相互作用: 1)在争取他们的戏剧性需求过程中所经历的冲突。

2)他们与其他人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敌对的、友好的,抑或是冷漠的。3)他们内在的相互作用。

怎样使人物既真实有多个侧面?把人物的生活分为三个基本组成部分——职业的(Professional)生活部分,个人的(Personal)生活部分,私生活(Private)的部分。

弄清楚人物的需求,一旦你确定了人物的需求,你就能对这些需求设置障碍。戏剧就是冲突。你必须弄清楚你人物的需求,然后才能对需求设置障碍。

人物的实质是动作。你的人物实际上是他所做的事。电影是一种视觉媒介,剧作家的责任就是选择一个视觉形象或画面,用电影化的方式使他的人物戏剧化。动作就是人物。对话是人物的一种机能。对话是和你人物的需求、他的希望与梦想相互联系的。对话必须把你故事的信息或事实传达给观众。它必须推动故事向前发展。它必须提示人物。对话必须展现人物之间和人物内部的矛盾冲突,以及展现人物的感情状况和性格的独特之处。对话来自于人物。

第四章 构成人物

你怎样才能把对一个人物的零碎和杂乱无章的想法变成为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呢?怎样才能把他变成你能与之结为一体的人物呢?你如何给你的人物“注入生命”?如何去构成你的人物呢? 你如何给你的人物“注入生命”?如何去构成你的人物呢?

首先,要创作人物的来龙去脉(context)。然后把内容注入其中。确定人物的需求。人物就是观点——即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这是一种来龙去脉。我们都具有某种观点——要保证你的人物具有个人的和独特的观点。你创造了来龙去脉,内容就随之而来了。人物还是一种态度。这也是一种来龙去脉,是展现人物观点的一种感情和行动的方式。你越能清楚地确定人物的需求,就越容易给这些需求制造障碍。这样就产生了冲突。这有助于你创作一条紧张而富于戏剧性的故事线索。这在喜剧中也是一条卓有成效的规律。确定人物的需求,然后针对这一需求制造障碍。你对你的人物知道得越多,在故事结构中创作的尺度就越宽。人物还是个性。每个人物从视觉上都显示出一种个性。人物还是行为。人物的实质就是动作——什么样的人干什么事。行为是动作。行为向你揭示很多东西。人物还是我所谓的启示。在故事进程中我们了解到人物的一些事情。动作即是人物!一个人的所为,而不是他的言谈,表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第五章 创造人物

写剧本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先有了想法,然后按照这种想法去创造人物。写剧本的另一种办法是创作一个人物;从人物身上会产生出需求、动作和故事。要记住,剧本的主题是动作和人物。我们已经有了人物了,现在该去找动作了。这是一个漫无目的的创作过程。我们提出一些想法,做出修改,重新安排,也犯错误。我刚说了一件事,接着又反驳了自己。不要着急。我们在寻找一个特定的结果——一个故事。我们必须使自己“找到”它。这是一个创作过程,混乱和自相矛盾是在所难免的情节点。它必须是一个能“钩”住动作转向另一方向的事变或事件。

第六章 结尾与开端

请记住,电影剧本结构的定义是:一系列互为关联的事情、情节和事件按线性安排,最后导致戏剧性的结局。这就意味着你的故事是从开端向前发展到结尾。你应该用10页(10分钟)向你的观众或读者介绍三件事:⒈谁是你的主要人物?⒉戏剧性的前提是什么──亦即故事讲的是什么?⒊戏剧性情境是什么──意即围绕你故事的戏剧性情况是什么?

当你开始动笔时,你必须知道的第一件事就是结尾。

你的故事总要向前发展──它沿着一条途径、一个方向、一条发展线,从开端到结尾。方向就是一条发展线,一路上遇到一些事情的途径。知道你的结尾。你不必知道具体的细节,但是你必须知道结尾发生了什么事。

结尾与开端是相互联结的,这一原则可适用于电影剧本。

所以一个结尾始终是一个开端,而另一个开端也就是另一个结尾。如同生活一样,电影剧本中的每一件事都是相互关联的。

结尾和开端犹如一枚银币的两面。一定要仔细地选择,从而戏剧化地构成你的结尾。

当你知道了你的结尾.你可以有效地选择你的开端。

开端的方法有: 一系列具有强烈视觉感染力的、令人兴奋的连续镜头,一下子“抓”住观众;可以以一种速度极快的解说式的镜头去建置剧中的人物。

第七章 建置

电影剧本中的一切都是互相夫联的,所以从一开始就要介绍你故事的组成部分,这一点是首要的。你有十页的篇幅去抓住或钩住你的读者,这样一来,你就必须立刻建置你的故事。你必须以视觉的方式把故事中的信息建置起来。读者必须知道:谁是主人公,故事的戏剧前提是什么——也就是故事要讲的是什么,以及戏剧性的情境——围绕动作的境况。

第八章 段落

电影剧本是由一系列的元素组成的,可以把它比作一个 “系统”,即很多互相关联的独立部分有秩序地加以安排成 一个统一体或整体。电影剧本象一个系统,它由若干特定的部分组成,这些 部分是由动作、人物和戏剧前提联系和统一起来的。我们是 通过它能不能“发挥作用”或作用发挥到什么程度来对它加 以衡量或评价的。一个电影剧本做为一个“系统”,是由结尾、开端、情节点、镜头与特技效果、场面以及段落构成的。这些故事的诸元素由动作和人物的戏剧性推动力统一在一起,按照特殊的方式加以安排,然后从视觉上展示出来,从而创造一个整体,就是众所周知的“电影剧本”──用画面叙述的故事。

段落(scquence)1.是电影剧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电影剧本的骨架或脊梁骨;它把所有的东西串在一起。它是统一在单一思想下的一个单元或一个戏剧性动作的单位。段落是电影剧本的骨架,因为它把一切都安排妥贴。你可以直接地把一些场面“串”起来或“挂”起来,从而创造成一大段戏剧性动作。用单一的思想把一系列场面连结或联系在一起,并有明 确的开端、中段和结尾,它就是电影剧本的一个缩影,就好比一个单细胞亦包含着一个宇宙的基本特点一样。它是理解如何写电影剧本的重要的概念。它是电影剧本的组织框架,是形式,是基础,是蓝图。

第九章 情节点

情节点,它是一个事件,它“钩住”动作,并且把它转向另一方向。它把故事推向前进。它们是你故事线上的锚。在你开始动笔之前,你需要知道四件事:结尾、开端、第一幕结尾的情节点,以及第二幕结尾的情节点。每部电影都有情节点。了解和掌握关于情节点,是电影剧本写作的基本要求。每一幕结尾的情节点是戏剧动作的环节;它们把一切都串在一起。它们是每一幕的路标、目的地、目标或指定点——是戏剧性动作的链条中的链环。

第十章 场面

场面是你剧本中最最重要的因素。在场面里发生某件事情──发生某些特殊的事。它是一个动作的特殊单位──是你讲故事的地方。良好的场面产生良好的电影。当你想到一部好电影时,你记得的是场面,而不是整部影片。

场面的目的是推动故事前进。场面根据需要可长可短。每个场面都具有两样东西──地点和时间。

每个场面至少向读者或观众揭示必要的故事信息的一个因素。它很少提供更多的因素。观众接受的信息是场而的核心或目的。一般来说,有两类场面:一类是,这里发生了某些视觉性的事情,另一类是人们之间的对话场面。大多数场面是两者的结合。

第十一章 构筑剧本

每一幕都是戏剧性动作的一个单元、或组块。在每一幕中,都是从一幕的开端开始向这一幕结尾的情节点发展。这意味着,每一幕都有一个方向,一条从开端到情节点的发展线。而第一幕与第二幕的结尾的那两个情节点是目的地;它们就是在构筑和结构电影剧本时,将要去的地方.你的故事决定你需要用多少卡片。用卡片是极好的方法。你可以用各种方式去安排场面,和重新安排,增加几张,去掉几张。它是简单、方便而有效的方法,它可以使你以最大的灵活性去建设电影剧本。动作──反动作,这是宇宙的法则。在电影剧本之中,如果你的人物作出动作,而别人或其它物件作出的反动作是能引起你的人物再作出一个反动作。这样他一般就创作一个新的动作,而这又引起另一个反动作。人物作出动作,有人做出反动作,动作──反动作,反动作──动作,使你的故事朝着每一幕结尾的情节点发展。

第十二章 写电影剧本

在写电影剧本初稿时,你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把字“写在纸上”的阶段。这时你把一切都写下来。第二阶段。即对你所写的东西作一次冷静、严厉而客观的检查。这是电影剧本写作中的最机械、最没有灵气的阶段。第三阶段。在这个阶段你要检查一遍你所写的东西,真正把故事写出来。你要进行加工,突出重点,进行润色,或重写一些,让它更精炼一些,使它活起来。

第十三章 剧本的形式

剧本的形式是简单的。实际上它简单到大多数人都试图 把它弄得复杂些。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加利福尼亚州技术研 究所的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恩曼曾谈到:“自然的法则是如 此简单,以至于我们必须提到科学思想的复杂性的高度之上 去认识他们。”每一个动作都有相应的反动作。还有什么能 比这更简单呢。第十四章 改编

把一部小说、一本书、一出舞台剧或一篇文章改编成电影剧本跟创作独创的电影剧本是一样的。“进行改编”(to adapt)意味着从一种媒介改变成另一种媒介。改编(adaption)的定义是:“通过变化或调整使之更合宜或适应的一种能力”──也就是把某些事情加以变更从而在结构、功能和形式上造成变化,以便调整得更恰当。换句话说,小说就是小说,舞台剧就是舞台剧,电影剧本就是电影剧本。把一本书改编成电影剧本,意味着把这一个(书)改变成为另一个(电影剧本),而不是把这一个叠加在另一个之上。它不是拍成电影的小说,或者拍成电影的舞台剧。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形式。一个是苹果,另一个是桔子。在电影剧本写作中,你是从一般到特殊,你先找出这个故事,然后收集事实。在新闻报道写作中,你是从特殊到一般;你先收集事实,然后再找出故事。

下载电影剧作分析及其要领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电影剧作分析及其要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影剧作主题之学习要求

    二、电影剧作主题之研究型学习目标《电影剧作主题》一文,学习要求如下: 一、认真阅读《电影剧作主题》一文,学思结合,课堂谈谈心得体会。 二、爱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关于......

    电视节目分析要领[最终版]

    电视节目分析 考试时一般会给出一段或者一期电视节目,或者一段电视散文,记录片等等。写评论文章的时候可以参考以下思路写: 第一部分:先写对给定的电视栏目的总的认识看法。比如......

    《剧作基础》教学大纲(汇编)

    大理学院艺术学院技法课教学大纲·2014版 《剧作基础》技法课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剧作基础 课程编码:26132A06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选修课程 适用专业:动画专业......

    电影分析

    作为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影片分析》课程将会贯穿各个专业的整个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这类课程表面上看非常简单,老师在课堂上放映一些影片的片段,或者是放映整部影片,然后根据......

    动画剧作课程指南

    《动画剧作》课程指南[教学目的]: 使学生正确掌握剧本的基本形式和有关概念,了解剧本在动画创作流程中的作用,学会从剧作的角度对影片进行分析和把握,并最终能够独立进行剧本的......

    中国剧作家协会章程

    中国剧作家协会章程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名称:中国剧作家协会(以下简称“剧作协”)。英文名称:CHINA DRAMATIST FILM ASSOCIATION,缩写:CDFA。 第二条:剧作协是由中国剧作家共......

    剧作代理策划合同书

    甲方(代理方):_________乙方(被代理方):_________为了发展我国文艺文化事业,繁荣文化市场,为乙方剧作提供便捷、有益的交易机会以及维护乙方合法利益,甲乙双方本着自愿、平等、公平、......

    《千与千寻》电影分析

    纯真的寻找 ——《千与千寻》赏析 这是一个诡异的幻境,一个现实的寓言,一个唯美的境界„„这是我们的《千与千寻》。 看宫崎峻的电影,从来都是一种感官的享受,心灵的陶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