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治 论增加基层代表比例的重要性
论增加基层代表比例的重要性
摘要:增加基层人大代表比例,有利于保障基层公民平等的政治权利,促进政治民主的发展。但现有法律的规定、代表构成的协调、公民参政的能力等制约因素决定了这一过程需要不断完善。因此,明确划分选举身份界限,保障基层人民平等选举权,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将“增加基层代表”规定落到实处,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客观要求。Abstract:Increasing the Basic NPC Representative proportion, is conducive to protect the basic civil equal political right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democracy.But the existing law,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Basic NPC representative , citiz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capacity factors determine the process to be perfected ceaselessly.Therefore, it’s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emocratic politics to clear demarcation of electoral capacity limits, ensure basic level people's equal right to vote, vote for the Basic NPC representative which according to the same ratio of population between city and countryside and implemente the policy of increasing the primary representative.关键词:基层人大代表、平等选举权、城乡比例平等
第六届人大代表2978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325人,占44.50%。此后年年攀升,到第十一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超过92%,其中一半以上代表有研究生学历;观察各省市代表团,另一个学历特点很容易被发现:有党校学历的代表接近三分之一。在南方周末记者获得的江西团代表名单中,共有63名代表,其中21名代表是党校学历,其中16人还是各级党校在职研究生。这些具有党校学历的代表,多为各地党政官员。
五届人大以来,工人农民成分逐年递减,从1655人减少到551人,我不知道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有人说,真正的农民或许会因为没有足够的学历或者说没有足够的知识水平来总结出实质的问题,从而真正表达自己的意愿,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提案,因此高学历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我想说,没有学历也不等于不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愿,没有学历不等于没有智力。如果国民真的
学历都这么高了,那我绝对为之骄傲,可事实却令人担忧。其实这个问题国家一直在关注,但或许是力度不够。并且一些相关部门大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趋势”,实在不行就用一个这是“相关部门”的疏忽,我们会追究“相关”责任!他们总是有各种方式来来应付国家的一些条令。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省级政府组成部门领导干部代表,比上届减少三分之一,一线工人和基层农民代表大幅增加。其中,一线工人代表比上届增加了一倍以上,基层农民代表比上届增加了70%以上。这次会议的代表比例相对来说还是凸显了国家政策的强制性和法制性。但是下面这样的种情况真正显示了那些人的确是“人才”。2011年11月28日,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发表文章称:一些地方在统计代表界别时,将一些领导干部划为“知识分子”,有的厂长划分为“工人”,有的民营企业家写成“农民”。更甚的是,在一次调查中,约200名农民代表中,约有一半既是村官,又是企业老总。
众所周知,现代社会走向高度分化,不同行业和阶层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不能否认一些精英人大代表为草根阶层代言的意愿,但有理由追问,他们是否有足够的渠道和时间去切实了解基层的疾苦。
增加基层人大代表的比例有几点需要重新认识。一是,农村选区选举产生的代表,并不一定都是农民身分的代表。农村选区也可以推荐乡村教师、乡镇企业管理经营人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等本行政区域的选民为代表候选人,也就是说代表候选人的来源是广泛的,不只局限于农民。这里我们要充分相信选民对代表候选人素质和能力的识别。人大代表实行差额选举,直接选举中,候选人数比应选人数多三分之一至一倍。选民在进行投票选举时肯定会考虑,哪一个更合适一些,哪一个会更好一些。要相信选民能把最优秀的、最能代表自己意愿的候选人选为代表。二是,从代表的整体构成来看,目前不是基层代表多了,而是基层代表不够多,增加农村选区选举产生的代表名额,肯定会增加基层代表的数量,包括农民代表,这有利于改善县级人大代表的结构比例。三是,要充分相信基层代表,包括农民代表的参政议政能力。一方面,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现在的农民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了,很多人有知识,懂经营,会管理,有的还走南闯北,见过不少世面,能人不少;另一方面,参政议政能力和教育程度、学历有一定的关系,但不取决于受教育
程度,更重要的是为选民服务的态度、意识,自身的经验和素质等。事实上,有一些受教育程度不是很高的人,也有很强的议政能力。
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代表名额选举投票,应把界限切实明了。代表形成过程中的的选举投票、民选,理论上是公平公正的的,但前提的条件是必须把身份的分类界限搞清楚,以不至于频繁发生上述类似情况。以“身份”的分类中存在问题,除解放军外,农民、工人、干部、知识分子等,没有清晰的界限。例如,工人或农民出身的领导干部,是确定为工人、农民,还是干部?正如清华教授赵晓力建议,取消含混的“身份”标准,代之以相对明确的“职业”标准,代表的职业属性,以当选时所从事的职业为准。这样,党政领导干部就是领导干部,而不管其出身是否工人农民;企业经营管理者就是经营管理者;教授、医生、法律界、文艺界、金融界人士、运动员划为专业人士;中小学教师可以和办事人员、工人包括农民工一起划分到工薪阶层;农民就是居住、工作地在村民委员会的农民,包括居住、工作地在村民委员会的基层干部。
公民的选举权平等,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投票权平等。每一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不能同时参加两个或两个以上选区的投票选举;并且每一选民所投选票在确定候选人是否当选的效力上是相同的,不能因身份、地位、性别、年龄、民族、种族而区别对待。既不允许任何选民有任何特权,也不允许对任何选民有任何限制和歧视。我国选举法对投票权平等作了明确规定。另一方面是代表名额分配中的平等,代表名额分配要综合考虑多种价值因素形成一种或多种分配原则,但在同一项分配原则面前,应当一视同仁,不能差别对待。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改变了按人口数分配代表名额时区分城乡的做法,因此是选举权平等的一大历史性进步。
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意义重大。一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举措。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参与行使国家权力最重要的民主权利,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直接体现。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进一步保障城乡居民平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更好地体现人人平等、地区平等、民族平等,是国家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的重大发展。二是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内容。选举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都是由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人大代表组成的,选举法确定了选举的原则和程序。实行城乡按相同比例选举代表,有利于进一步科学合理的分配代表名额,优化代表的结构比例,增强代表的广泛性,更好地体现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三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滞后,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是继国家取消农业税之后的又一次深刻变革,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社会和谐。四是,实行城乡同比,更好地体现人人平等、地区平等、民族平等,有利于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若想使 “增加基层代表”规定落到实处,还需要相应的配套制度予以保障。这其中最关键的有两点。一是在人大代表选举时,从最基层选举开始就要在代表候选人名额中保证基层代表名额占据一定比例,让真正在一线干活的工人、农民工和农民能够直接参与代表选举。这方面需要细化的措施非常多,撇开其他不谈,仅是庞大的流动人口如何落实选举和被选举权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命题。二是代表资格的确认。这里的确认是指,如果这个代表属于基层代表,那就要将其工作单位、工作简历等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并畅通公众投诉的渠道。这样做,关键是为了预防基层代表“被代表”,如果不是真正的基层代表,而是厂长、经理“替代”,公示后就会被民众知道,有关部门在接到民众投诉后,就应取消其“基层代表”资格。如此,真正的基层代表便会最大程度不“被代表”。
选举权利平等是公民参政的基础,可是,社会提供给弱势群体权利表达的渠道太少了,权利表达渠道的狭窄,导致一线工人、农民和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总是被漠视,这是当下的现实,改变这一现实,首先要畅通弱势群体的权利表达渠道,为他们搭建一个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的权利自由表达平台,人大代表无疑是弱势群体权利表达的最佳渠道。现在,增加基层代表的制度设计已经破冰,接下来就是如何落实的问题。
相较而言,真正使“增加基层代表”规定落到实处,比制度破冰面临的现实阻力更大。一个显见的现实是,一线工人、农民和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缺乏
话语权并未因这一规定而改变,更为关键的是,人大代表的职责在现实中被许多人曲解,只将其看成荣誉,对其肩负的神圣责任却淡化了。也正因此,增加真正的基层代表,实际上触碰到了官员、公务员以及厂长、经理等掌控话语权精英阶层的既得利益,这其中的阻力可想而知。所以我说,增加基层代表落实是关键。否则,这一规定就极有可能被虚置。
我想不管怎么样,两会的最终目的是更好的了解社会各个阶层的发展问题,走进社会,聆听民生,解决民患。它需要那带着工农体温的提案,需要那真正的心声。有一句俗话叫“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话虽不雅但却很实在。真真切切的希望那些所谓的高学历代表能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尤其是那些依旧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阶层,以及那些挂在高空作业“命悬一线”的工人们,因为他们更需要关怀!或者有一天也让更多的工农朋友们坐上代表席,响亮的说出自己的心声,因为整个中国,整个世界都在听。
参考文献:
王恒 《淄博淄川城乡同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全国首创》 郭 玺 《从实行城乡人大代表相同比例看农民权益保护》 林来梵 《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法治斌、董保城 《宪法新论》,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 胡锦光、韩大元 《中国宪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蔡定剑 《宪法精解》,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第二篇:论基层党组织的重要性
论基层党组织的重要性
党组织担负着组织实施的重要任务,党员靠基层组织去聚合,群众靠基层组织去引领,任务靠基层组织去实现。离开了基层党组织的实干,理想和蓝图就不可能成为现实。基层党组织担负着树立形象的特殊使命,党组织的活动、广大党员的言论和行为,为群众了解党、认识党提供了窗口。一个支部一盏灯,一个党员一面旗,基层组织和党员得力,就能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拥戴。
党的基层组织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最后一公里”,又是直接组织联系群众的“第一公里”。可以说,基层工作的推进,必须依托基层组织对广大基层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有效组织来实现。因此,要以提升组织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健全基层组织,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创新活动方式,加强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进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应该加强基层党员素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带动力。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一技之长、致富能力较强的农村党员,有效激励和凝聚党员,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旗帜作用,增强工作的时效性。丰富基层组织的形式,增强凝聚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给广大党员群众提供一个展示自己多方面才华的机会,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建立健全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保证广大党员鉴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服务人民群众,发挥模范作用,才能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第三篇:2014年广东公务员考试基层招录比例将会增加
2014年广东公务员考试基层招录比例
将会增加
目前公务员招录考试中有10%—15%的比例分配给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人,这个比例明年还将进一步扩大,必要时还可以给基层工作者单独考试。昨日(12月3日),广东省人社厅副巡视员陈斯毅向广州大学学子作就业政策报告时表示,不过未透露扩大到什么比例。昨日(12月3日),广州大学现代产业学院颁发首届“广州大学·欣旺达励志奖助学金”,颁奖典礼结束后,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巡视员陈斯毅发表了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新政策”的报告。报告中,陈斯毅用了不少时间奉劝大学生前往基层就业。陈斯毅称,国家每年拿出公务员考录计划的一定比例,专门用于定向招录服务期满且考核称职(合格)的服务基层项目人员。服务基层项目人员也可报考其他职位。“目前这个比例为10%—15%,刚结束的三中全会已明确提出明年这个比例会进一步增加,具体数据待商榷。”陈斯毅说。自2012年起,省级以上机关录用公务员,除部分特殊职位外,均从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验的人员中录用。另外,对于有基层工作经验的毕业生必要时可单独参加公务员考试。相关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应拿出不低于40%的比例,聘用各专门项目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高校毕业生。陈斯毅奉劝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由于每年的广东公务员考试公告变化不大,考试科目为行测和申论,准备报考2014年广东公务员考试的考生,现在已经可以准备复习了。广东公务员考试网提醒考生,历年广东公务员考试均不指定考试用书,也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辅导班,考生复习如需复习资料可参考逛动物园考试备考教材,依据广东公务员考试备考项目,该教材涵盖了行测、申论、行测解题技巧、真题和模拟密卷等内容,适用于广东公务员考试。目前该教材正处在预售阶段,预计12月底发货。
第四篇:论企业文化及其重要性
《论企业文化及其重要性》
姓名
学号
专业
论企业文化及其重要性
摘要: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人们对物质生活水平与精神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一个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否得以长期生存和发展,企业文化越来越显示出重大的作用。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拥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与产品服务的竞争,企业管理者只有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从公司长远利益出发,才能把企业做大做强。
关键词:企业文化 ;企业竞争 ;人才竞争 ;产品服务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文化这一名词已被许多从事企业经济活动的人们所熟知。什么是企业文化,它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是需要每一个从事企业经济活动的人去认真研究和领悟的。不少企业家和企业的研究者针对企业文化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文化是决定着一个企业兴衰的关建性因素”;“一个企业只有具备优秀的企业文化,才可能成为市场的竞胜者”等等。可以说这些观点都是完全正确的,都在说明着同样一个道理,也就是只要从事企业的经济活动,只要想使企业得以生存和健康地发展,就必须有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
那么,什么是企业文化呢?有人这样解释,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成员所培养的共同规范、共同信仰和共同追求。它具有强大的心理激发力、精神感召力和能量诱致力,并弥漫于企业文化群之间,犹如一道无形的力量,把每个个体的力量整合起来,维系、主导并昭示着企业中的所有成员,引导他们朝着既定的目标去奋斗。只有拥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才能成为真正的市场强者和最终的竞胜者。今天,仍有一些企业管理者对这一问题认识不清,忽略了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甚至认为,做企业就是赚钱,企业成功的唯一标准,就是企业资本的多少,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以不惜采取一切手段,进行资本积累。更有甚者错误地认为,维持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鼓励员工为企业工作,只要依靠经济手段就可以了,什么理想、追求都是务虚,没有什么用处,还幼稚地认为,现在下岗人员那么多,找不到工作的人成群,自己可随心所欲地选择
职员、聘用职员。结果使企业做了许多年,而员工和企业的关系,给人的感觉只有经济利益。员工干一天的活,拿一天的钱,钱多多干,钱少少干,企业的兴衰是企业老板自身的事情,和员工没有多大的关系。这种现象对一个企业来讲是十分可怕的,我们应该看到,衡量一个企业实力的标准,更主要的是看这个企业是否有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而不是单纯地看企业资本的多少。一个拥有优秀文化的企业,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才可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其资本才可能不断增加,而且成为真正有价值的资本,否则,再多的资本也不过是一堆废纸,因为它会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逐渐丧失。一个企业如何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我认为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要求企业的主要操作者通过不断的学习,积极地注意吸纳其它企业的先进思想,结合企业的实际和自己的员工共同建立的一种文化。应该清楚地看到,任何企业都不是某一个人的,而是社会的,既然社会选择了我们来成为它的操作者,我们就应该教育员工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把企业的每一项工作做好。国内外不少成功的企 业操作者,都直接提出了要做好企业,首先要先学会做人,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并不是企业成功后在粉饰自己,而是指示了做好企业的一个真谛,我们说这就是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立企业文化的基础。
公司在其经营的过程中应该提出“堂堂正正为人、兢兢业业做事”的原则,而不是把它当成一种口号,而是把它切切实实地融入了企业具体的经营活动中。公司的一切活动都以此为原则。经常教育公司的员工要认识到这既是机遇,同时也是一种责任。公司是应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诞生的,从其所有制形式上看,属于私营股份制企业,企业的所有权目前仍集中在少数几个人的手中,而今天公司拥有企业所有权的股东们也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要使公司迅速健康的成长,就要放弃狭隘的私有观点,积极鼓励公司的有志之士,通过自己努力创造和合理的分配,而逐步拥有公司的部分所有权,这样,公司就可能迅速的扩大,而其每个成员,就可能获取愈来愈多的利益。积极鼓励每个公司里的人,在公司的共同事业中,去积极地“经营人生、远离贫穷、创造辉煌、分享成功”。要求每个公司的人,不仅要得到所创价值应得的合理分配,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对企业应有的责任,共同创造和发展公司的事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今天,企业要以人为本,可能已是大多数企业管理者所认同的道理。但是能否更深刻地意识到,今后企业之间的差距,实际上是人才之间的差距;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一个企业是否拥有优秀的人才,是决定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能否取胜的不可缺少的主要因素„„这同样是需要每个企业管理者认真思索的问题。深刻地领悟到,企业是否拥有好地招人、育人和用人的机制,是公司在未来市场竞争中能否竞胜的主要因素。企业要以人为本,但是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呢?也就是如何使企业拥有优秀的人才呢?企业的人才来源有不少途径和方法,但单单能招来人才是远远不够的,关健是企业自身还要建立一套人才的培养和合理使用的机制,来解决企业的人才来源
问题,特别是企业自身要有一套人才的培养机制。有人这样说,一个企业应是一所学校、一支军队和一个家庭,这种比喻确实有其道理,他告诉我们一个企业要拥有一个能使自己的员工能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环境,这也许是企业人才来源的最好的途径。这一点恐怕是部分企业管理者不愿认同的,因有些人认为,企业自身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效率太低,这些人更喜欢拿来主义,他们认为企业自身培养和储备人才的代价太大,吃掉了企业利润,应该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就到社会上招收什么人才。毫无疑问,这种认识有点目光短浅、狭隘。特别对中小型企业,在其自身没有成熟的管理和用人机制时,一味的希望企业所需人才都从社会上招聘,甚至采用挖其它企业墙脚的做法,这样做只会给企业带来更大风险。特别对部分企业,因其某一方面工作不畅时,总在希望能从社会上招收人才来解决问题,甚至认为人才只要花高薪就能聘来,而事实上,并非完全如此,这应该说是一个误区。为什么这样讲呢?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什么样的人才是企业优秀的人才?一个企业的优秀人才,应该是深知企业的文化,在思想上能有机地溶入企业的文化中成为一个整体,同时具备能创造性地、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的能力,特别是前者尤为重要。所以,我们不否认人才是能从社会上直接高薪招收来,但其思想要和企业文化相融合则不是单靠金钱就能办到的,甚至有些人才是无法和企业文化相融合的,而这种不相融合的现象往往还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另外,还应该看到,许多企业管理者不去研究如何建立企业自身的人才培养机制,而是一味希望从社会上高薪聘请人才,这种企业不需培养就能解 决难题的想法是不现实的,也是很难有满意结果的。因此,一个企业要想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地拥有优秀的人才,企业自身就必须拥有人才的招收、培养机制。在我国,不少企业做了许多年,其客户甚至连其商标是什么都不知道,有些企业甚至对其产品的商标名称从未做过任何宣传,这实在令人遗憾。仔细分析造成这一误区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时间较短,不少私营企业都是在80年代后期开始起步的,由于我国当时因产品的缺乏而存在着巨大的市场,使得只要胆子大,稍微看准项目,生产什么都不存在市场销路难的问题,根本无需考虑什么品牌效应。而今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私营企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卖方市场逐渐变成了买方市场,致使许多企业都感觉竞争激烈,产品利润越来越小,而且销路不畅,大家都十分怀念80年代的美好时光,但可以说那是一去不复返的往事。大家都认为企业难做,而事实如何呢?我们今天的市场上各行各业的品牌产品凤毛麟角,大都处于价格竞争的原始竞争阶段,所以今天的市场上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商机,谁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谁重视企业品牌的创立,谁重视按照企业发展规律操作,谁就能抓住中国市场经济的又一次大的机遇,把企业做好。
WTO,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和国外同行业产生更多的竞争。不少人都在担心,入世以后中国企业面临着的困难。我们承认,国内和国外的企业相比,在硬件上确实有差距,但我们应看到这种差距是次要的,真正关健的差距是在于软件上,这一差距在产品质
量上体现的就是服务和企业文化。我国加入WTO后,各行各业的竞争很快就会被逼升级,真正进入服务和企业文化方面的竞争。
产品质量的另外一大组成部分就是服务。我们说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做到在品质上让所有的消费都满意的产品,所以,只有通过真诚的服务,才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在公司的经营中,提出表面上生产的是有形的改良产品,而实际上生产的应是无形的“放心”产品,公司拥有和追求的不仅仅是企业资本数字的积累,也是“放心”,为客户提供的也不是单纯的产品,提供的也应是“放心”。生产“放心”,拥有“放心”,提供“放心”,这才是企业经营的真正目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单靠优质的品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为客户提供完整服务的体系。遗憾的是,不少人在遇到客户对自己生产的产品不满意时,往往都选择首先会去考虑企业的自身利益,而放弃对客户的服务的做法,甚至背弃企业对客户的承诺。有时还幼稚地认为,中国人那么多,坑骗几个无所谓,殊不知这是在为企业自掘坟墓。事实上,当消费者对产品不满意时,表面上看需要花费人力,投入财力,去尽力满足消费者的要求,企业会损失一些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实际上,这正是向消费者展示企业文化的难得时机。通过服务,让消费者满意,不仅能更好的宣传企业文化,而且企业会获取远远大于投入的利益。公司的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及时高效的做好服务,尽力争取让每一个客户都满意放心,做好了,就能发展壮大,做不好服务,最终结局是倒闭。今后市场的竞争,就是服务的竞争,可以说,这也是公司自身所无法选择的。
结语
国内外大量的企业实践表明,企业的文化建设不仅对于企业内部成员的精神信仰起着良好的凝聚作用,而且它还间接影响着企业外部营销力,决定着企业未来的经营和发展业绩。
可以说,作为一种精神支柱和精神信仰的企业文化,它不但可以借助道德伦理、集体舆论、观念心理的力量,在企业成就斐然时帮其扶摇直上,而且能够在 企业陷入危机,面临困境时,以图东山再起。一个没有先进文化的民族,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一个没有道德信任感的民族,一个没有坚忍不拔意志的民族,就是一个等待灭亡的民族。套用到企业上就是:一个没有自己独特文化的企业,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企业,一个等待灭亡的企业。所以中国广大企业管理者都应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发展开创一种独特的、强大的企业文化,并以此带领企业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现代企业文化概论》奚从清、谢健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 《企业文化建设》王吉鹏著.中国发展出版社.[3] 《企业文化大视野》王成荣著.人民出版社.[4] 《现代企业文化》陈婷楠著.企业管理出版社.[5] 《企业战略管理》蔡树堂博士编著.石油工业出版社.[6] 《企业文化实务》申望著.民主与建设出版社.[7] 《文化之照----寻找企业灵魂》王正元著.南开大学出版社.[8] 《Z理论》[美]威廉·大内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五篇:关于请求增加高级教师职数比例的申请报告
关于请求增加高级教师职数比例的申请报告
万年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万年中学系江西省重点中学,近年来,学校按照“安全第一,德育为首,质量核心,科研兴校”的工作思路,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办学成效逐年提高,如2011年省级竞赛一等奖以上获得者参加名牌学校的保送考试中,上饶市共保送9人,万年中学有3人,全市考入北大、清华4人,我校保送北大1人,清华1人占全市总数的一半。学科竞赛成绩突出,在上饶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同时为无数家庭实现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望,在上饶市重点中学和社会上亨有较高声誉,由于我校办学成绩较好,教师爱岗敬业,业务能力强,投资近3个多亿的下半年开始招生的上饶中学通过各种优惠条件拟招我校一批教师(连续招三年),为留住这些优秀教师,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要求局、校做好工作,稳定教师队伍,为万年教育长期稳步发展保证优质师资,另外由于我校教师流动性小,现已获得高级资格但未聘用的教师有31人,这部分教师如进入上饶中学,可直接聘任上岗。本着“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原则,审请将我校高级教师职数在原30%的基础上提高3—4个百分点。请予批准为盼!
江西省万年中学
201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