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北省城乡规划条例》亮点介绍(排好)
《湖北省城乡规划条例》亮点简介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占世良
《湖北省城乡规划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由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于2011年8月3日通过,自2011年10月1日起施行。《条例》在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下简称《城乡规划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基础上,充分结合了本省的实际,大致有以下十个方面的亮点。
一、城乡规划工作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条例》第六条规定,城乡规划工作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规划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将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跨区域的城乡规划编制经费,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统筹保障。省人民政府对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镇、乡、村庄规划编制经费,予以资金补助。第十七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规划研究和编制工作,应当给予资金保障。
《条例》第六条、第十七条是根据国务院要求,对各级人民政府责任在我省地方立法中的强化。《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
— 1 — 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指出:“城乡规划工作是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市长、县长要对城乡规划的实施负行政领导责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25号)指出:“城乡规划工作是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人民政府要把城乡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城乡规划工作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及时协调解决城乡规划中的矛盾和问题。城市人民政府的主要职责是抓好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地方人民政府的主要领导,特别是市长、县长,要对城乡规划负总责。对城乡规划工作领导或监管不力,造成重大失误的,要追究主要领导和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各级人民政府要稳定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和专业队伍,要根据规划编制和研究工作需要,配备相应专业技术人员;要把城乡规划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切实予以保证。”
二、城乡规划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条例》第六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要确保城乡规划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第三十条规定,开发区应当纳入城乡规划统一管理。第七条规定,市辖区、各类开发区(园区)不设城乡规划管理机构;确需设立的,可由上一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设臵派出机构,具体负责该区域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实行城乡规划的集中统一管理,是城乡建设本身发展规律提出的客观要求。城乡建设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城乡规划所确定的用地空间布局、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必须由城乡— 2 — 政府及其城乡规划的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实施,不能任意肢解,不能各自为政。《城乡规划法》规定,在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外,不得设立开发区和城市新区。《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要确保城乡规划实施集中统一管理,规定市辖区、各类开发区(园区)不设城乡规划管理机构,是《城乡规划法》法律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遵循城乡建设发展规律维护城乡建设整体利益的客观要求。
三、有关部门按各自职责做好城乡规划管理的相关工作 《条例》第七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城乡规划管理的相关工作。第二十一条规定,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编制规划需要,提供统计、勘察、测绘、地籍、气象、地震、地质、水资源、水文、环境以及地下设施等基础资料。第三十五条规定,未按照规定核发选址意见书的建设项目,有关部门不得批准、核准立项。第四十二条规定,未经核实或者经核实不符合规划条件的,建设单位不得组织竣工验收,不得交付使用,房产主管部门不得办理房屋产权证件。第四十五条规定,建设工程使用人不得擅自改变规划许可确定的使用性质。确需改变的,应当向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国土资源、房产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变更手续,有关部门应当征求规划地段利害关系人意见。
城乡规划的基本属性决定了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规划。由于
— 3 — 城乡规划涉及城乡发展和建设的方方面面,很多行业和部门的规划都需要纳入城乡规划进行统筹安排、综合协调、合理布局,从而使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规划要求在城乡建设这个大系统中各得其所、各行其能,达到1+1大于2的效果。与此相适应,有关部门的管理工作也需要与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相衔接,并做到互为依据。如发改部门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城乡规划的依据之一,城乡规划部门的选址意见书是发改部门批准、核准项目的依据之一;如国土部门的土地利用规划是城乡规划的依据之一,城乡规划部门提出的规划条件是国土部门出让土地的依据之一,等等。
为了有效处理好城乡规划与其它规划的关系,有效处理好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与有关部门的关系,《条例》在规定有关部门按各自职责做好城乡规划管理的相关工作的同时,还在第二十七条规定,乡镇、村庄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应当与城乡规划中有关布局规划相衔接。在第二十九条规定,城市土地储备、土地供应和相关建设活动应当与近期建设规划相协调。在第三十二条规定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土资源、公安、消防、环保、人防等有关部门编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统筹安排交通设施、人防设施、公用设施及各类管网。在第五条规定,城乡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体现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并处理好与交通、水利等相关规划的关系。
— 4 —
四、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
《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省人民政府及有条件的市(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适时组织编制城乡总体规划,推进城乡居民点和产业结构、基础设施以及社会事业的合理布局、科学协调发展,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第十二条规定,市(县)人民政府在编制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时,应当提出市(县)域村庄布局的指导意见。编制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应当同步制定镇、乡的村庄布局规划。第三十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城乡结合部建设管理制度,加强城乡结合部的规划管理,依法引导、规范城乡结合部的建设活动。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应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推动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共进。而城乡发展要协调、规划必先行。在城乡规划中,要改变长期以来忽略农村规划,或者城市一张图、农村一张图,人为割裂城乡关系的状况,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条例》要求,省人民政府及有条件的市(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适时组织编制城乡总体规划。就是要通过规划,在城乡大视野中进行谋划,通盘考虑,合理布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规划,科学确定产业发展布局;统筹城乡用地规划,合理布局建设、农业和生态用地;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有了好的规划,就必须严格按规划实施。《条例》针对
— 5 — 我省城乡结合部规划管理的现状,专门规定要加强城乡结合部的规划管理,依法引导、规范城乡结合部的建设活动,对于解决城乡结合部建设混乱问题具有极为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五、城乡规划应当充分考虑专家和公众意见
《条例》第五条规定,城乡规划应当采取政府组织、部门合作、专家领衔、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方式编制,并通过本行政区域的主要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第八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由相关管理人员、专家学者和公众代表组成的城乡规划委员会。城乡规划委员会受本级人民政府委托,就城乡规划重大问题进行审议、审查,提出意见。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规划被认为是一个技术问题,参与其中的主要是政府部门和相关的技术人员,社会和公众基本处于事后被告知的地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城乡规划工作地位的日趋重要,其公共政策的属性越来越强。城乡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需要更多注意在维护公共利益的同时关注私人权益的保障,更加关注协调处理好公共管理与私人权利之间的关系,这在客观上要求城乡规划制定与实施的全过程都要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以保证城乡规划工作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条例》规定城乡规划应当充分考虑专家和公众意见,还可以避免在城乡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领导说了算”的问题。
六、建立“绿线、紫线、蓝线、黄线”管理制度
《条例》第十八条规定,编制城乡规划应当包含“绿线、紫— 6 — 线、蓝线、黄线”等规划,并建立相应管理制度。第三十一条规定,严格“绿线、紫线、蓝线、黄线”规划管理,切实保护自然山体、水体和生态林地以及历史文化保护区。
《条例》所称“绿线”是指城乡规划中确定的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紫线”是指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蓝线”是指城乡规划中确定的江、河、湖、库、潭和湿地等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黄线”是指城乡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以上“四线”是城乡规划中的强制性内容,是城乡规划管理的重中之重,是城乡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根据国家建设部《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违反城市规划的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按照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条例》明确编制城乡规划应当包含“绿线、紫线、蓝线、黄线”等规划,并建立相应管理制度,有助于城乡规划的管理和实施,有助于城乡规划的监督和检查,体现了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的重点,由确定开发建设项目转变为对各类资源和公共利益的有效保护上。
七、规划条件不得擅自变更
《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的容积率,用地性质等规划条件在土地出让后不得擅自变更。因涉及公共利益确需变更的,变更内容必须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条件变更涉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强制性内容的,应当先修改控制性详细规
— 7 — 划。第四十二条规定,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前,应当对建设工程是否符合规划条件予以核实。对符合规划条件的,核发规划条件核实证明。
规划条件包括出让地块的位臵、用地面积、用地范围、使用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公共设施、市政基础设施以及保障性住房配建等要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的容积率、用地性质等规划条件,是依据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的。规划条件是对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定的具体地块的控制指标和土地使用要求的深化和具体化,如果随意变更将影响到相邻地块乃至城乡建设其它用地的控制指标和土地使用要求,牵一发而动全身。规划条件的随意变更,如将非经营性用地改变为经营性用地、将容积率提高,还将造成城乡公共资源的流失,形成腐败的温床,这方面的案例不胜枚举。因此,《条例》作出了规划条件不得擅自变更的规定。
由于建设工程从开工到竣工是一个连续的产品生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建设单位在建设活动中是否严格遵守规划条件等规划许可的要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需要进行必要的监督检查。《条例》第四十二条根据《城乡规划法》的要求进一步作出了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前,应当对建设工程是否符合规划条件予以核实。对符合规划条件的,核发规划条件核实证明;未经核实或者经核实不符合规划条件的,建设单位不得组织竣工验收,不得交付使用,房产主管部门不得办理房屋产权— 8 — 证件的规定。从而确保各项建设活动严格按照规划要求进行,杜绝建设工程因违反规划条件出现“长高、长胖”等情况的发生。
八、严格控制临时建设
《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临时建设的,应当经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第四十条规定,在规划区内修建的临时建筑不得超过2层,使用期不得超过2年。确需延期的,可依法申请延期1年。禁止在临时用地上建设永久性建筑。建设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改变临时建筑和临时用地的用途。临时建筑不得办理房屋产权登记。
临时建设是指城乡因临时需要进行的结构简易,且必须在规定期限内拆除的建筑物、构筑物或其他设施。临时建设需要占用城乡特定的公共空间,对城乡日常运行、规划实施等都会产生一定影响,除因特殊需要,必须进行严格的控制。《城乡规划法》规定,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临时建设,必须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行。由于我国各地的情况差异较大,不同地区城乡临时建设工程的用途和使用周期也不尽相同,《城乡规划法》规定,临时建设许可管理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制定。《条例》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对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批准临时建设的情形进行了规定,对临时建设使用期及使用期满后的自行拆除进行了规定,体现了严格控制临时建设的法律精神。
九、实施控制违法建设考核评价
— 9 — 《条例》第四十八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对下级人民政府实施城乡规划、控制违法建设情况,定期开展考核评价。第四十九条规定,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城乡规划联动监测系统,完善城乡规划信息及违法建设监控平台,设立、公布监督举报电话、电子信箱等,接受公众和新闻媒体对城乡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有关部门举报、控告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对举报的事项,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处理,并为举报人保密。对举报重大违法建设的,予以奖励。
违法建设是城乡规划实施和管理的大敌。当今的违法建设已经不同于以往,以往的违建更加突出地表现为生存环境问题,主要用以解决自住之需,而现在的违建则更多地作为经营场所或投资产品用于谋取私利。生活艰难与不当获利,违法建设的动力源发生了变化,从有所节制转向无法遏阻,从局部性的损伤转向更大范围的危害,成为全省城乡规划管理中存在的最为棘手的难题。在一些地方房子“种”了拆,拆了又“种”,不仅影响社会和谐,影响城市健康发展,还浪费了大量的资源。
《条例》第四十八条在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各有关部门、街道办事处以及社区、村(社)民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的职责和义务的同时,还在第四十九条对举报重大违法建设的予以奖励做了规定。无数事实证明,对违法建设的查处固然重要,但将违法建设消灭在萌芽状态更为必须。因为,— 10 — 萌芽状态比违法建设已经形成解决起来容易得多。而要将违法建设消灭在萌芽状态,仅靠城乡规划管理部门是不够的,必须充分依靠和发动群众,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特别是街道办事处、社区、村(社)民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和全体居民的作用,以形成对违法建设“人人喊打”的氛围。只有这样,违法建设才没有生存的空间,对违法建设的防控才不是一句空话。在法律责任中,《条例》还对强制拆除违法建设所需费用由当事人承担(第五十九条)、对违法建设实行行政处罚中的违法收入及其建设工程造价的计算进行了规定。
十、加强人大对城乡规划的监督
《条例》第四十六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城乡规划的实施情况。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等依法开展对城乡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必要时作出相应的决议决定。第十六条还规定,对于涉及公共利益且投资规模较大的特别重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审批前应当先须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政府工作实施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职权。《条例》在《城乡规划法》规定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城乡规划实施情况,并接受监督的基础上,细化了第四十六条的规定;在《城乡规划法》规定的城镇
— 11 — 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报送审批前,应先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控制性详细规划批准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的基础上,增加了第十六条的规定。上述规定,有利于人大对城乡规划实施有效的监督,有利于增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权威性,也可以减少由于盲目决策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减少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 12 —
第二篇:湖北省城乡规划条例
湖北省城乡规划条例
(2011年8月3日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占64条1/6 10 条)(对规划定性,规划编制分类,规划基本原则,编制组织方式,政府职责,经费,集中统一管理规委会制度,科技进步,信息化,持证上岗等作了原则规定)第一条(湖北特色的二型社会指导思想写入其中)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统筹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全面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下简称《城乡规划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城乡规划(分类),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分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跨行政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本条例所称规划区(争议,写或不写,十堰例子),是指城市、镇、乡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第三条 城市和镇、乡应当依照《城乡规划法》和本条例编制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需要编制规划的村庄,应当编制村庄规划。其他村庄根据发展需要编制村庄规划,但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不单独编制村庄规划。(三层意思,并非全覆盖,财力不允许,有争议)
第四条(基本原则)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体现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持传统风貌,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
第五条 城乡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体现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并处理好与交通、水利等相关规划的关系。(部门要求,道理上也应该是这样的)
城乡规划应当采取政府组织、部门合作、专家领衔、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方式编制,并通过本行政区域的主要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
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擅自修改;确需修改的,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和权限进行。
第六条 城乡规划工作是政府的重要职责。(特别重要,湖北)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规划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计划,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建立健全规划执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城乡规划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将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跨区域的城乡规划编制经费,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统筹保障。省人民政府对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镇、乡、村庄规划编制经费,予以资金补助。
第七条 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全省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城乡规划管理的相关工作。
市辖区、各类开发区(园区)不设城乡规划管理机构;确需设立的,可由上一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设置派出机构,具体
负责该区域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乡、镇应当明确相关机构或者人员,依法承担有关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予以指导和帮助。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由相关管理人员、专家学者和公众代表组成的城乡规划委员会。城乡规划委员会受本级人民政府委托,就城乡规划的重大问题进行审议、审查,提出意见。
第九条 鼓励开展城乡规划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和应用先进技术、先进理念,推进城乡规划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建立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促进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保障城乡规划的科学制定、有效实施。
第十条 城乡规划管理实行岗位证书制度,城乡规划管理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省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制定。
第二章 城乡规划的制定与修改(占64条1/4强,18 条,内容最多)(涉及跨行政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城乡总体规划有条件的创设,母法未涉及的专项规划,建立四线管理制度,以及对编制任务单位的要求和规划实施情况评估等)
第十一条 省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报国务院审批。
跨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群规划、城市密集区规划等其他区域性规划,由共同上一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武汉城市圈规划由省有关部门会同城市圈有关城市人民政府共同组织编制,按照有关规定审批。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由市(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省人民政府审批,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省人民政府及有条件的市(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适时组织编制城乡总体规划,推进城乡居民点和产业结构、基础设施以及社会事业的合理布局、科学协调发展,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城乡总体规划审查、报批程序按照城市总体规划有关程序执行。
第十二条 市(县)人民政府在编制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时,应当提出市(县)域村庄布局的指导意见。编制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应当同步制定镇、乡的村庄布局规划。
(关于总体规划,控规,修规等一些法定规划的编制审批程序同母法的规定,但其中对涉及公共利益的修规编制作了规定)第十三条 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省会城市及国务院确定的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报省人民政
府审批。
省人民政府根据需要确定的镇以及神农架林区人民政府驻地镇的总体规划,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省人民政府审批。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由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其他镇的总体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镇人民政府共同组织编制,报县级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四条 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当先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当先经镇、乡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常委会组成人员、代表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
乡规划、村庄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乡级人民政府共同组织编制,报县级人民政府审批。村庄规划报送审批前,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
乡规划、村庄规划应当从实际出发,体现农村特色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五条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城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其他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
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依据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具体规定各项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
控制性详细规划不得改变城市、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确需改变的,应当先按照程序修改城市、镇总体规划。
第十六条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编制重要街区、重点景观区、广场、公园、重要交通枢纽、城镇主要出入口、大型公共设施以及其他重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报城市、县人民政府审批。对于涉及公共利益且投资规模较大的特别重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审批前应当先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如何界定公共利益呢?《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已经2011年1月19日国务院第141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八条 为了保障国家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公共利益的需要,有下列情形之一,确需征收房屋的,由市、县级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征收决定:
(一)国防和外交的需要;
(二)由政府组织实施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
(三)由政府组织实施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境和资源保护、防灾减灾、文物保护、社会福利、市政公用等公共事业的需要;
(四)由政府组织实施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需要;
(五)由政府依照城乡规划法有关规定组织实施的对危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等地段进行旧城区改建的需要;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公共利益的需要。
第九条 依照本条例第八条规定,确需征收房屋的各项建设活动,应当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专项规划。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旧城区改建,应当纳入市、县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专项规划,应当广泛征求社会公众意见,经过科学论证。)
其他修建性详细规划由建设单位组织编制,报当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批。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十七条(母法未涉及的专项规划)市(县)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应当会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组织编制专项规划,并依照相关规定审批,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国家、省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文化名城(镇、村)保护,应当单独编制规划,并按照有关规定审批。
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规划研究和编制工作,应当给予资金保障。
第十八条(明确要求建立四线管理制度,体现对空间资源保护和规划设施用地的预留)
编制城乡规划应当包含“绿线、紫线、蓝线、黄线”等规划,并建立相应管理制度。
第十九条 省会城市的城市规划应当统筹考虑省级以上国家机关用地布局和空间安排的需要。
第二十条(对编制任务单位的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及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择优确定承担城乡规划编制任务的单位。承担城乡规划编制任务的单位应当具备相应的城乡规划编制资质,对规划编制质量负责。
省外规划编制单位进入本省承接城乡规划编制任务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一条(应充分考虑全和防灾需要,这些都是这些年大开发大建设中)编制城乡规划应当执行国家、省有关技术规范和规定,组织科学论证。
编制城乡规划应当按照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充分考虑防御灾害的需要,合理确定探测(观测)设施、防灾通道和避难场所,统筹安排相关基础设施。
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城乡规划时,应当组织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编制规划需要,提供统计、勘察、测绘、地籍、气象、地震、地质、水资源、水文、环境以及地下设施等基础资料。
第二十二条(公开公示)城乡规划报送审批前,组织编制机关应当依法将城乡规划草案予以公告,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公告的时间不得少
于30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除外。
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充分考虑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在报送审批的材料中附具意见采纳情况及理由。
第二十三条 城乡规划及单独编制的各类专项规划和重要地段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批准前,审批机关应当组织专家和有关部门进行审查。
第二十四条(规划实施情况评估,这是住建部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办法(试行)2009年59号文件明确规定的事项内容,这次明确纳入到条例中)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按照国家规定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听取公众意见,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镇人民代表大会和原审批机关提出评估报告,并附具征求意见的情况。评估内容包括:
(一)城市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是否与规划一致;
(二)规划阶段性目标的落实情况;
(三)各项强制性内容的执行情况;
(四)规划委员会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的建立和运行情况;
(五)土地、交通、产业、环保、人口、财政、投资等相关政策对规划实施的影响;
(六)依据总体规划的要求,制定各项专业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情况;
(七)其他相关建议。
第二十五条 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修改,必须符合《城乡规划法》规定的情形。
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修改前,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向原审批机关报告;修改涉及强制性内容的,报经原审批机关同意后,方可编制修改方案。
第二十六条(对修改控规作了特别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组织编制机关方可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修改控制性详细规划:
(一)因总体规划修改需要对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修改的;
(二)因实施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防灾减灾等重点工程项目需要修改的;
(三)经评估确需修改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前,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对修改的必要性组织论证,征求规划地段内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并向社会公示,提出报告,经原审批机关同意;修改涉及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的,应当先修改总体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修改,应当进行公示,并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
第二十七条 因上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城乡规划发生变更,或者审批机关经组织论证、听取各方面意见后认为确需修改的,可以修改乡规划、村庄规划。
乡镇、村庄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应当与城乡规划中有关布局规划相衔接。
第二十八条 城乡规划修改后,应当依照原审批程序报批。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后,在报批前应先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镇总体规划、乡规划修改后,在报批前应先经镇、乡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第三章 城乡规划的实施与管理(占64条1/4 16条,但字数8733字2858/3强)(主要内容包括近规、城市新区的开发与建设、四线制度、地下空间、规划条件、一书二证一核实、一证、临时建设、公示等)
第二十九条 市(县)、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近期建设规划,报总体规划审批机关备案。近期建设规划的规
划期限为5年。
城市土地储备、土地供应和相关建设活动应当与近期建设规划相协调。(招拍挂)
第三十条 城市新区的开发与建设,应当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充分利用现有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体现地方特色。开发区应当纳入城乡规划统一管理,其建设用地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城镇旧区改建应当注重完善功能、改善环境,提高综合承载力,重点改造城市的危房区、棚户区及交通阻塞地区等地段,有效利用既有建筑。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城乡结合部建设管理制度,加强城乡结合部的规划管理,依法引导、规范城乡结合部的建设活动。
第三十一条 严格“绿线、紫线、蓝线、黄线”规划管理,切实保护自然山体、水体和生态林地以及历史文化保护区。法律规定需要保护的用地以及城乡规划确定的林地、湿地、湖泊、山体、风景名胜区、重要历史建筑和街区、文物古迹、防震减灾通道和避难场所、危险废弃物处理场等用地,禁止擅自改变用途。
第三十二条(赋予规划部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职责)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土资源、公安、消防、环保、人防等有关部门编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统筹安排交通设施、人防设施、公用设施及各类管网;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应当履行规划审批、竣工核实手续。(日本)
第三十三条(规划核心制度的重要一环,规划条件)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人在出让前应当持相关文件向项目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规划条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规划条件。规划条件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组成部分。(招拍挂前置条件)规划条件包括出让地块的位置、用地面积、用地范围、使用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公共设施、市政基础设施以及保障性住房配建等要求。
第三十四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的容积率、用地性质等规划条件在土地出让后不得擅自变更。因涉及公共利益确需变更的,变更内容必须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方可按照下列程序办理规划条件变更手续:(严格的六步骤)
(一)申请人向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材料并说明变更理由;
(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专家对变更的必要性和规划方案的合理性进行论证;
(三)经论证确需变更的,应当进行公示,征求利害关系人的意见,有听证申请的应当组织听证;
(四)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法提出变更建议并附论证、听证等相关材料,报市(县)人民政府批准;
(五)经批准后,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办理变更规划手续,并及时通报同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六)根据变更后的规划条件补(退)土地出让金和相关规费,并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补充协议。
规划条件变更涉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强制性内容的,应当先修改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三十五条 建设项目依法需要办理选址意见书的,按照项目批准、核准权限实行分级管理。市(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核准的建设项目,由同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核准的建设项目,由项目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初审意见,报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跨行政区域的建设项目由项目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初审意见,报共同上一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建设单位持申请文件、地形图、重大项目选址环境影响评价等材料,向项目所在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交申请;
(二)需要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的,受理申请的机关应当及时征求意见,有关部门应当自收到征求意见书之日起5日内反馈;(三)受理申请的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决定。符合条件的,核发选址意见书。
未按照规定核发选址意见书的建设项目,有关部门不得批准、核准立项。
第三十六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在城乡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外作出规划许可。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申请人持项目批准、核准、备案文件、国有土地划拨文件和建设工程相关材料,向项目所在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交申请;(二)需要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的,受理申请的机关应当及时征求意见,有关部门应当自收到征求意见书之日起5日内反馈;(三)受理申请的机关应当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定建设用地的位置、面积、允许建设的范围,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决定。符合条件的,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由受让人持项目批准、核准、备案文件和土地出让合同等材料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受理申请的机关自受理之日起20日内作出决定。符合条件的,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第三十七条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工程建设的,应当按照下列程序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一)申请人持项目批准、核准、备案文件和土地使用的有关证明文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符合规划条件的工程项目设计方案等相关材料,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交申请;
(二)需要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的,受理申请的机关应当及时征求意见,有关部门应当自收到征求意见书之日起5日内反馈;(三)受理申请的机关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决定。符合条件的,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建设工程开工之前,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定位、放线;其基础工程或者隐蔽工程完成后,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验线,合格后方可继续施工。
第三十八条 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村民住宅建设的,应当按照下列程序办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一证)
(一)申请人持有关材料向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提交申请;
(二)乡镇人民政府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0日内提出初审意见,报县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查;
(三)受理申请的机关自收到初审意见之日起10日内作出决定。符合条件的,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使用原有宅基地进行村民住宅建设的,可由县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委托乡镇人民政府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0日内作出决定。符合条件的,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第三十九条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临时建设的,应当经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批准临时建设:
(一)占用道路、河道或者机场、铁路、公路建设控制范围内土地的;(二)占用绿地、广场、公共停车场(库)、文物保护范围或者其他公共活动场地的;(三)占用高压走廊、压占地下管线或者影响管线敷设的;(四)市(县)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条 在规划区内修建的临时建筑不得超过2层,使用期不得超过2年。确需延期的,可依法申请延期1年。使用期满后,建设单位和个人必须在20日内自行拆除,清理现场;未自行拆除的,由审批部门组织拆除,所需费用由临时建设方承担。因国
家建设需要,拆除未超过批准期限的临时建筑应当给予适当补偿。(依据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于2011年6月30日通过,2012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了关于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规中行政强制规定的决定,对本省下列地方性法规中有关行政强制的规定作出修改:第十三项、《湖北省城乡规划条例》将第四十条第一款中的“未自行拆除的,由审批部门组织拆除,所需费用由临时建设方承担”修改为“未自行拆除的,由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本决定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那么强拆如何进行呢,用第五十九条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责令停止违法建设或者限期拆除的决定后,当事人不停止建设或者逾期不拆除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报由本级人民政府责成有关执法部门依法采取查封施工现场、强制拆除等措施,强制拆除所需费用由当事人承担。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阻挠、妨碍依法执行公务的,依照法律有关规定处罚。)禁止在临时用地上建设永久性建筑。建设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改变临时建筑和临时用地的用途。临时建筑不得办理房屋产权登记。
第四十一条 设计单位应当按照城乡规划的技术规范和有关规定以及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的规划条件进行建设工程设计。
第四十二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前,应当对建设工程是否符合规划条件予以核实(制度)。对符合规划条件的,核发规划条件核实证明;未经核实或者经核实不符合规划条件的,建设单位不得组织竣工验收,不得交付使用,房产主管部门不得办理房屋产权证件。
建设单位应当在竣工验收后6个月内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送有关竣工验收资料。
第四十三条 建设工程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有效期为2年。确需延期的,可依法申请延期1年。
第四十四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在规划许可后5日内向社会公布规划许可结果。
建设单位在建设工程放线前,应当在建设施工场地醒目位置公示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内容及附图,并在建设工程竣工经规划条件核实合格后予以撤除。
第四十五条 建设工程使用人不得擅自改变规划许可确定的使用性质。确需改变的,应当向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国土资源、房产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变更手续,有关部门应当征求规划地段利害关系人意见;未办理变更手续的,不得擅自改变建设工程的使用性质和用途。(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关于规划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请示》(武规土资〔2011〕483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湖北省城乡规划条例》的有关规定,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办理单位或个人申请改变建筑物使用性质的变更手续时,应当按照变更后的规划许可内容重新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二、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通过改建、扩建或者以其他方式擅自改变规划许可确定的使用性质和用途的行为属违法建设行为。)
第四章 城乡规划的监督检查(占64条1/10,6条)(主要内容为一是建立每年向人大报告制度;二是建立全省督察
员制度;三是建立考核制度;四是加强对公开公示监督)
第四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城乡规划的实施情况。(湖北特色 省人大特别要求)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等依法开展对城乡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必要时作出相应的决议决定。
第四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城乡规划督察制度,加强对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实施、修改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查处违法建设行为。城乡规划督察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四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对下级人民政府实施城乡规划、控制违法建设情况,定期开展考核评价。(主要针对当前违法建设顽症,系统解决)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规划监督、行政执法、行政监察的协调、联动机制和查处违法建设的信息共享机制。街道办事处应当配合当地人民政府及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对本辖区内规划建设活动开展监督、检查,协助有关部门依法处理违法建设行为。
社区、村(居)民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发现本区域内违法建设行为的,应当及时劝阻,并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报告。
第四十九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城乡规划联动监测系统,完善城乡规划信息及违法建设监控平台,设立、公布监督举报电话、电子信箱等,接受公众和新闻媒体对城乡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省办法已较系统,违建属中国特色,能不能解决问题呢,大家思考)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遵守城乡规划,服从规划管理,并有权就涉及其利害关系的建设活动是否符合规划的要求,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查询。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有关部门举报、控告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对举报的事项,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处理,并为举报人保密。对举报重大违法建设的,予以奖励。
第五十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公示制度,实行城乡规划批前批后公示,并提供监督检查处理结果的信息资料,依法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十一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查处违法建设工程时,无法确定
其所有人、管理人的,应当通过政府网站、公示栏、有关媒体并在该违法建设场地醒目位置发布公告等,督促当事人依法接受处理。公告期不得少于60日。
第五章 法律责任(占64条1/7,9条)(内容比较多,大的原则是城乡规划法已经有规定的按城乡规划法处罚,省条例规定了一些特别的地方,归类有这样几种,一是对一级政府和直接责任人的通报批评和行政处分的;二是对规划或其他有关部和直接主管人员责任人的通报批评和行政处分的;三是对未公开公示,买卖骗取一书三证和违法处罚标准进行了规定;四是对对强拆明确了责任方,方法途径和费用;五是针对有关部门和人员失职渎职行为的处罚)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机关依据职权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有关人民政府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宏观层面)
(一)对城乡规划的领导、监管不力,造成重大损失和严重社会影响的;
(二)在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外,违法设立
各类开发区(园区)或者城市新区的;
(三)依法应当组织编制城乡规划而未组织编制的;
(四)违反法定权限和程序组织编制、审批、修改城乡规划的;
(五)委托不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编制单位编制城乡规划的。
第五十四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予以行政处分:(具体一些)
(一)对不符合法定条件擅自批准变更用地性质、容积率等规划条件的;
(二)对未申请规划条件进行出让的土地核发土地使用证的;
(三)对未依法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经规划条件核实的工程核发房屋产权证件的;
(四)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许可申请未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准予许可决定的。
第五十五条 城乡规划报送审批前,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未按照程序公示、听证等,由本级人民政府、上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依据职权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六条 买卖、骗取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法予以撤销,没收违法收入,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七条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未按照规定在建设施工场地醒目位置公示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内容及附图(可以罚款)的,或者公示期未达到规定要求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有关执法部门或者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八条 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其违法收入按照该建设工程的销售平均单价或者市场评估单价与违法建设面积的乘积确定;建设工程造价按照有违法建设情形的单项工程整体造价确定,其中房屋建筑工程按照单体建筑物工程造价确定。
第五十九条(细化强拆,三点)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责令停止违法建设或者限期拆除的决定后,当事人不停止建设或者逾期不拆除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报由本级人民政府责成有关执法部门依法采取查封施工现场、强制拆除等措施,强制拆
除所需费用由当事人承担。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阻挠、妨碍依法执行公务的,依照法律有关规定处罚。
对本条例第五十一条规定的情形,公告期满后,当事人未接受处理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由本级人民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对违法建设工程依法予以拆除或者没收。
第六十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在制定或者实施城乡规划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或者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导致城乡规划管理失控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章 附 则(对四线作解释)
第六十一条 本条例所称市,是指按照行政建制设立的设区的市和县级市。
第六十二条 本条例所称“绿线、紫线、蓝线、黄线”: 绿线是指城乡规划中确定的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
紫线是指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
蓝线是指城乡规划中确定的江、河、湖、库、潭和湿地等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
黄线是指城乡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
第六十三条 未设乡镇建制的农场、林场、渔场及独立工矿区的居民点,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六十四条 本条例自2011年10月1日起施行。1992年10月9日湖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根据1998年7月31日湖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关于修改《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的决定修正的《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同时废止。
第三篇:湖北省城乡规划条例
湖北省城乡规划条例
日期:2011-08-29 点击率:92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一百二十四号)
《湖北省城乡规划条例》已由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于2011年8月3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10月1日起施行。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八月三日
湖北省城乡规划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统筹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全面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下简称《城乡规划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分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跨行政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本条例所称规划区,是指城市、镇、乡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第三条 城市和镇、乡应当依照《城乡规划法》和本条例编制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需要编制规划的村庄,应当编制村庄规划。其他村庄根据发展需要编制村庄规划,但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不单独编制村庄规划。
第四条 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体现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持传统风貌,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
第五条 城乡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体现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并处理好与交通、水利等相关规划的关系。
城乡规划应当采取政府组织、部门合作、专家领衔、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方式编制,并通过本行政区域的主要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
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擅自修改;确需修改的,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和权限进行。
第六条 城乡规划工作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规划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计划,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建立健全规划执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城乡规划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将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跨区域的城乡规划编制经费,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统筹保障。
省人民政府对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镇、乡、村庄规划编制经费,予以资金补助。
第七条 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全省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城乡规划管理的相关工作。
市辖区、各类开发区(园区)不设城乡规划管理机构;确需设立的,可由上一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设置派出机构,具体负责该区域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乡、镇应当明确相关机构或者人员,依法承担有关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予以指导和帮助。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由相关管理人员、专家学者和公众代表组成的城乡规划委员会。城乡规划委员会受本级人民政府委托,就城乡规划的重大问题进行审议、审查,提出意见。
第九条 鼓励开展城乡规划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和应用先进技术、先进理念,推进城乡规划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建立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促进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保障城乡规划的科学制定、有效实施。
第十条 城乡规划管理实行岗位证书制度,城乡规划管理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省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制定。
第二章 城乡规划的制定与修改
第十一条 省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报国务院审批。
跨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群规划、城市密集区规划等其他区域性规划,由共同上一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武汉城市圈规划由省有关部门会同城市圈有关城市人民政府共同组织编制,按照有关规定审批。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由市(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省人民政府审批,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省人民政府及有条件的市(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适时组织编制城乡总体规划,推进城乡居民点和产业结构、基础设施以及社会事业的合理布局、科学协调发展,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城乡总体规划审查、报批程序按照城市总体规划有关程序执行。
第十二条 市(县)人民政府在编制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时,应当提出市(县)域村庄布局的指导意见。编制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应当同步制定镇、乡的村庄布局规划。
第十三条 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省会城市及国务院确定的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省人民政府根据需要确定的镇以及神农架林区人民政府驻地镇的总体规划,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省人民政府审批。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由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其他镇的总体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镇人民政府共同组织编制,报县级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四条 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当先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当先经镇、乡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常委会组成人员、代表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
乡规划、村庄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乡级人民政府共同组织编制,报县级人民政府审批。村庄规划报送审批前,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
乡规划、村庄规划应当从实际出发,体现农村特色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五条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城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其他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
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依据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具体规定各项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
控制性详细规划不得改变城市、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确需改变的,应当先按照程序修改城市、镇总体规划。
第十六条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编制重要街区、重点景观区、广场、公园、重要交通枢纽、城镇主要出入口、大型公共设施以及其他重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报城市、县人民政府审批。对于涉及公共利益且投资规模较大的特别重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审批前应当先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
其他修建性详细规划由建设单位组织编制,报当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批。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十七条
市(县)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应当会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组织编制专项规划,并依照相关规定审批,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国家、省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文化名城(镇、村)保护,应当单独编制规划,并按照有关规定审批。
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规划研究和编制工作,应当给予资金保障。
第十八条 编制城乡规划应当包含“绿线、紫线、蓝线、黄线”等规划,并建立相应管理制度。
第十九条 省会城市的城市规划应当统筹考虑省级以上国家机关用地布局和空间安排的需要。
第二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择优确定承担城乡规划编制任务的单位。承担城乡规划编制任务的单位应当具备相应的城乡规划编制资质,对规划编制质量负责。
省外规划编制单位进入本省承接城乡规划编制任务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一条 编制城乡规划应当执行国家、省有关技术规范和规定,组织科学论证。编制城乡规划应当按照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充分考虑防御灾害的需要,合理确定探测(观测)设施、防灾通道和避难场所,统筹安排相关基础设施。
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城乡规划时,应当组织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编制规划需要,提供统计、勘察、测绘、地籍、气象、地震、地质、水资源、水文、环境以及地下设施等基础资料。
第二十二条 城乡规划报送审批前,组织编制机关应当依法将城乡规划草案予以公告,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公告的时间不得少于30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除外。
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充分考虑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在报送审批的材料中附具意见采纳情况及理由。
第二十三条 城乡规划及单独编制的各类专项规划和重要地段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批准前,审批机关应当组织专家和有关部门进行审查。
第二十四条 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按照国家规定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听取公众意见,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镇人民代表大会和原审批机关提出评估报告,并附具征求意见的情况。评估内容包括:
(一)城市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是否与规划一致;
(二)规划阶段性目标的落实情况;
(三)各项强制性内容的执行情况;
(四)规划委员会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的建立和运行情况;
(五)土地、交通、产业、环保、人口、财政、投资等相关政策对规划实施的影响;
(六)依据总体规划的要求,制定各项专业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情况;
(七)其他相关建议。
第二十五条 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修改,必须符合《城乡规划法》规定的情形。
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修改前,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向原审批机关报告;修改涉及强制性内容的,报经原审批机关同意后,方可编制修改方案。
第二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组织编制机关方可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修改控制性详细规划:
(一)因总体规划修改需要对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修改的;
(二)因实施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防灾减灾等重点工程项目需要修改的;
(三)经评估确需修改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前,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对修改的必要性组织论证,征求规划地段内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并向社会公示,提出报告,经原审批机关同意;修改涉及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的,应当先修改总体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修改,应当进行公示,并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
第二十七条 因上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城乡规划发生变更,或者审批机关经组织论证、听取各方面意见后认为确需修改的,可以修改乡规划、村庄规划。
乡镇、村庄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应当与城乡规划中有关布局规划相衔接。
第二十八条 城乡规划修改后,应当依照原审批程序报批。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后,在报批前应先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镇总体规划、乡规划修改后,在报批前应先经镇、乡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第三章 城乡规划的实施与管理
第二十九条 市(县)、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近期建设规划,报总体规划审批机关备案。近期建设规划的规划期限为5年。
城市土地储备、土地供应和相关建设活动应当与近期建设规划相协调。
第三十条 城市新区的开发与建设,应当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充分利用现有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体现地方特色。开发区应当纳入城乡规划统一管理,其建设用地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城镇旧区改建应当注重完善功能、改善环境,提高综合承载力,重点改造城市的危房区、棚户区及交通阻塞地区等地段,有效利用既有建筑。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城乡结合部建设管理制度,加强城乡结合部的规划管理,依法引导、规范城乡结合部的建设活动。
第三十一条 严格“绿线、紫线、蓝线、黄线”规划管理,切实保护自然山体、水体和生态林地以及历史文化保护区。
法律规定需要保护的用地以及城乡规划确定的林地、湿地、湖泊、山体、风景名胜区、重要历史建筑和街区、文物古迹、防震减灾通道和避难场所、危险废弃物处理场等用地,禁止擅自改变用途。
第三十二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土资源、公安、消防、环保、人防等有关部门编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统筹安排交通设施、人防设施、公用设施及各类管网;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应当履行规划审批、竣工核实手续。
第三十三条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人在出让前应当持相关文件向项目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规划条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规划条件。规划条件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组成部分。
规划条件包括出让地块的位置、用地面积、用地范围、使用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公共设施、市政基础设施以及保障性住房配建等要求。
第三十四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的容积率、用地性质等规划条件在土地出让后不得擅自变更。因涉及公共利益确需变更的,变更内容必须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方可按照下列程序办理规划条件变更手续:
(一)申请人向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材料并说明变更理由;
(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专家对变更的必要性和规划方案的合理性进行论证;
(三)经论证确需变更的,应当进行公示,征求利害关系人的意见,有听证申请的应当组织听证;
(四)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法提出变更建议并附论证、听证等相关材料,报市(县)人民政府批准;
(五)经批准后,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办理变更规划手续,并及时通报同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六)根据变更后的规划条件补(退)土地出让金和相关规费,并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补充协议。
规划条件变更涉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强制性内容的,应当先修改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三十五条 建设项目依法需要办理选址意见书的,按照项目批准、核准权限实行分级管理。市(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核准的建设项目,由同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核准的建设项目,由项目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初审意见,报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跨行政区域的建设项目由项目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初审意见,报共同上一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
选址意见书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建设单位持申请文件、地形图、重大项目选址环境影响评价等材料,向项目所在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交申请;(二)需要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的,受理申请的机关应当及时征求意见,有关部门应当自收到征求意见书之日起5日内反馈;
(三)受理申请的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决定。符合条件的,核发选址意见书。
未按照规定核发选址意见书的建设项目,有关部门不得批准、核准立项。
第三十六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在城乡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外作出规划许可。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申请人持项目批准、核准、备案文件、国有土地划拨文件和建设工程相关材料,向项目所在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交申请;
(二)需要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的,受理申请的机关应当及时征求意见,有关部门应当自收到征求意见书之日起5日内反馈;
(三)受理申请的机关应当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定建设用地的位置、面积、允许建设的范围,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决定。符合条件的,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由受让人持项目批准、核准、备案文件和土地出让合同等材料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受理申请的机关自受理之日起20日内作出决定。符合条件的,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第三十七条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工程建设的,应当按照下列程序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一)申请人持项目批准、核准、备案文件和土地使用的有关证明文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符合规划条件的工程项目设计方案等相关材料,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交申请;
(二)需要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的,受理申请的机关应当及时征求意见,有关部门应当自收到征求意见书之日起5日内反馈;
(三)受理申请的机关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决定。符合条件的,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建设工程开工之前,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定位、放线;其基础工程或者隐蔽工程完成后,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验线,合格后方可继续施工。
第三十八条 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村民住宅建设的,应当按照下列程序办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一)申请人持有关材料向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提交申请;
(二)乡镇人民政府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0日内提出初审意见,报县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查;
(三)受理申请的机关自收到初审意见之日起10日内作出决定。符合条件的,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使用原有宅基地进行村民住宅建设的,可由县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委托乡镇人民政府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0日内作出决定。符合条件的,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第三十九条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临时建设的,应当经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批准临时建设:
(一)占用道路、河道或者机场、铁路、公路建设控制范围内土地的;
(二)占用绿地、广场、公共停车场(库)、文物保护范围或者其他公共活动场地的;
(三)占用高压走廊、压占地下管线或者影响管线敷设的;(四)市(县)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条 在规划区内修建的临时建筑不得超过2层,使用期不得超过2年。确需延期的,可依法申请延期1年。使用期满后,建设单位和个人必须在20日内自行拆除,清理现场;未自行拆除的,由审批部门组织拆除,所需费用由临时建设方承担。因国家建设需要,拆除未超过批准期限的临时建筑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禁止在临时用地上建设永久性建筑。建设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改变临时建筑和临时用地的用途。临时建筑不得办理房屋产权登记。
第四十一条 设计单位应当按照城乡规划的技术规范和有关规定以及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的规划条件进行建设工程设计。
第四十二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前,应当对建设工程是否符合规划条件予以核实。对符合规划条件的,核发规划条件核实证明;未经核实或者经核实不符合规划条件的,建设单位不得组织竣工验收,不得交付使用,房产主管部门不得办理房屋产权证件。
建设单位应当在竣工验收后6个月内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送有关竣工验收资料。
第四十三条
建设工程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有效期为2年。确需延期的,可依法申请延期1年。
第四十四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在规划许可后5日内向社会公布规划许可结果。
建设单位在建设工程放线前,应当在建设施工场地醒目位置公示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内容及附图,并在建设工程竣工经规划条件核实合格后予以撤除。
第四十五条 建设工程使用人不得擅自改变规划许可确定的使用性质。确需改变的,应当向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国土资源、房产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变更手续,有关部门应当征求规划地段利害关系人意见;未办理变更手续的,不得擅自改变建设工程的使用性质和用途。
第四章 城乡规划的监督检查 第四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城乡规划的实施情况。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等依法开展对城乡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必要时作出相应的决议决定。
第四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城乡规划督察制度,加强对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实施、修改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查处违法建设行为。城乡规划督察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四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对下级人民政府实施城乡规划、控制违法建设情况,定期开展考核评价。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规划监督、行政执法、行政监察的协调、联动机制和查处违法建设的信息共享机制。
街道办事处应当配合当地人民政府及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对本辖区内规划建设活动开展监督、检查,协助有关部门依法处理违法建设行为。
社区、村(居)民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发现本区域内违法建设行为的,应当及时劝阻,并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报告。
第四十九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城乡规划联动监测系统,完善城乡规划信息及违法建设监控平台,设立、公布监督举报电话、电子信箱等,接受公众和新闻媒体对城乡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遵守城乡规划,服从规划管理,并有权就涉及其利害关系的建设活动是否符合规划的要求,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查询。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有关部门举报、控告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对举报的事项,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处理,并为举报人保密。对举报重大违法建设的,予以奖励。
第五十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公示制度,实行城乡规划批前批后公示,并提供监督检查处理结果的信息资料,依法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十一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查处违法建设工程时,无法确定其所有人、管理人的,应当通过政府网站、公示栏、有关媒体并在该违法建设场地醒目位置发布公告等,督促当事人依法接受处理。公告期不得少于60日。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机关依据职权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有关人民政府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对城乡规划的领导、监管不力,造成重大损失和严重社会影响的;
(二)在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外,违法设立各类开发区(园区)或者城市新区的;
(三)依法应当组织编制城乡规划而未组织编制的;
(四)违反法定权限和程序组织编制、审批、修改城乡规划的;
(五)委托不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编制单位编制城乡规划的。
第五十四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予以行政处分:
(一)对不符合法定条件擅自批准变更用地性质、容积率等规划条件的;
(二)对未申请规划条件进行出让的土地核发土地使用证的;
(三)对未依法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经规划条件核实的工程核发房屋产权证件的;
(四)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许可申请未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准予许可决定的。
第五十五条 城乡规划报送审批前,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未按照程序公示、听证等,由本级人民政府、上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依据职权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六条 买卖、骗取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法予以撤销,没收违法收入,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七条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未按照规定在建设施工场地醒目位置公示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内容及附图的,或者公示期未达到规定要求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有关执法部门或者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八条 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其违法收入按照该建设工程的销售平均单价或者市场评估单价与违法建设面积的乘积确定;建设工程造价按照有违法建设情形的单项工程整体造价确定,其中房屋建筑工程按照单体建筑物工程造价确定。
第五十九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责令停止违法建设或者限期拆除的决定后,当事人不停止建设或者逾期不拆除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报由本级人民政府责成有关执法部门依法采取查封施工现场、强制拆除等措施,强制拆除所需费用由当事人承担。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阻挠、妨碍依法执行公务的,依照法律有关规定处罚。对本条例第五十一条规定的情形,公告期满后,当事人未接受处理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由本级人民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对违法建设工程依法予以拆除或者没收。
第六十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在制定或者实施城乡规划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或者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导致城乡规划管理失控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章 附 则
第六十一条 本条例所称市,是指按照行政建制设立的设区的市和县级市。
第六十二条 本条例所称“绿线、紫线、蓝线、黄线”: 绿线是指城乡规划中确定的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 紫线是指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
蓝线是指城乡规划中确定的江、河、湖、库、潭和湿地等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
黄线是指城乡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
第六十三条 未设乡镇建制的农场、林场、渔场及独立工矿区的居民点,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六十四条 本条例自2011年10月1日起施行。1992年10月9日湖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根据1998年7月31日湖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关于修改《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的决定修正的《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同时废止。
第四篇:英国城乡规划立法介绍
英国城乡规划立法概况
英国由英格兰、苏格兰、北爱尔兰和威尔士四个地区组成,面积24.4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000万。其中,英格兰划分为43个郡及“大伦敦”,苏格兰下设29个区和3个特别管辖区,北爱尔兰和威尔士分别设有26个和22个区。英国属君主立宪制国家,国王是国家元首,形式上具有批准法律等权力,英国议会由国王、上院和下院组成,议会是最高司法和立法机构。
英国作为最早开展城乡规划立法的国家之一,于1909年即颁布了第一部关于城乡规划的法律——《住房及城市规划诸法》。1919年和1932年,这部法律被相继修改为《住房与城市规划法》、《城乡规划法》。二战结束后,在规划建设战争毁坏地区以及全面建立规划制度以调控发展与开发活动等现实需求的驱动下,英国出台了控制土地开发的新的法律制度。1947年,英国颁布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城乡规划法》。这部法律重申了之前有关城乡规划的法律规定,为构建英国城乡规划法规体系奠定了基 础。在随后的40多年间,英国对1947年《城乡规划法》做过多次修改和完善。目前,英国正在执行的是1990年颁布的《城乡规划法》。
以《城乡规划法》为基础,英国先后制定了《用途分类规则》、《一般开发规则》等多项附属法规,就规划编制和实施等内容作出详细规定,同时,还就规划中某些特定问题颁布了《新城法》、《国家公园法》、《地方政府、规划和土地法》等专项法规。这些附属法规、专项法规与《城乡规划法》及相关法规共同构成了英国的城乡规划法规体系。2003 年,英国又通过了一项新的法案——《规划和强制购买法案》。
城乡规划机构设置及其职能
在英国,中央政府仅负责英格兰地区的城乡规划事务,北爱尔兰、威尔士、苏格兰的规划事务则由各地区自主负责。
中央政府设立了以副首相为首脑的副首相办公室,作为其城乡规划机构,主要职责包括:制定立法计划或框架;公布国家规划政策;批准区域规划政策;受理对地方规划机构的申诉;直接接受规划申请等。副首相在规划事务大臣及另一名议员的协助下开展工作。办公室内设城乡规划司,具体负责各项规划事务。
按照历史沿革,中央政府将英格兰地区划分为8个大区(非行政概念,不含大伦敦地区)。各大区都有各自的区域规划团体,根据副首相的授权负责提出各大区的区域规划和政策,主要职责包括:提出综合考虑土地利用、交通、经济发展以及环境问题的战略规划;与经济和其他战略相衔接;规定地方开发规划的框架。这些团体统称“政府办公室”,归口副首相办公室管理。“政府办公室”不仅负责各大区层面的城乡规划事务,同时还综合行驶交通、环境、经济发展等中央政府多个部门赋予的职能。
在大区之下,各郡、市镇、社(教)区议会及其执行机构负责本地区的城乡规划事务,主要职责包括:编制开发规划(包括74个单一单元的规划,40个结构规划和288个社区或教区的规划);审批规划许可申请。以伦敦市沃斯旺斯区为例,该区有自己的议会,共有60名议员,其中12名议员组成了规划委员会,作为该区的规划机构。规划委员会下设执行机构,具体负责有关规划事务。
城乡规划体系 英国的规划体系包括国家规划政策(PPG)、区域规划导则(RPG)和发展规划三个基本层面。
1、国家规划政策
国家规划政策由副首相办公室制定,涵盖了中央政府有关规划的各方面政策。国家规划政策多以规划政策导则(PPG)形式发布,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地方规划机构在编制发展规划时必须考虑并符合PPG。另外,PPG也是对规划申请和申诉作出决定的重要依据。目前英国共发布了25个PPG。
2、区域规划
导则区域规划导则(RPG)由“政府办公室”及有关区域规划团体提出,副首相办公室负责批准并公布。制定RPG的主要目是为地方规划机构制定发展规划和地方交通规划提供区域性的基本框架。RPG要公布区域15至20年的基本发展框架,并确定区域内住房、环境保护、交通、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农业、废物处理等的发展规模和布局。除伦敦采取“空间发展战略”的形式外,英格兰的其他8个大区都分别制定了区域规划导则。
3、发展规划
发展规划由郡、市、区规划部门制定,规定了地方发展和土地利用的政策和计划,是指导地方发展的基本依据。除非有更重要的合理考虑,该规划一旦经依法批准,规划许可申请和申诉必须符合有关规划要求。发展规划必须与国家规划政策和区域规划导则保持一致。
发展规划往往不是一个单一的规划。目前,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大多数非都市地区,发展规划由结构规划、局部规划和矿、废物规划组成。结构规划由市议会或市议会会同国家公园机构等制定,主要确定战略政策以及局部规划框架。局部规划由区议会、国家公园机构等制定,是指导区域内开发活动的直接依据。局部规划必须符合结构规划。另一类是在都市地区以及一些非都市单一地区,发展规划是单一的——单元发展规划(UDP)。该规划涵盖了该地区所有的规划政策,并由两部分组成,其中第一部分内容相当于前述的结构规划,明确了地方规划机构关于该地区发展和土地利用的战略政策,第二部分则相当于地方(局部)规划,详细规定了土地开发利用的框架和计划。
城乡规划的主要法律制度
1、规划编制制度 规划政策导则(PPG)中央政府可以根据需要制定或修改PPG。作为国家规划政策报告,PPG要经副首相、规划事务大臣及另外一名议员讨论同意;之后向社会公布,进行12周的咨询;在充分考虑收到意见的基础上,中央政府进行修改并最终发布PPG。
区域规划导则(RPG)RPG编制要经过五个环节:一 是,由“政府办公室”提出RPG草案并进行深入研究和修改,报规划事务大臣;二是,规划事务大臣将草案公布,接受长达12周的公众咨询。这一时期,公众可以向规划事务大臣委托的审查小组提出意见和建议,审查小组还要组织专门的公共测评会议,并向副首相办公室汇报测评结果。三 是,“政府办公室”根据审查小组的建议以及规划事务大臣的指示,对草案进行修改。四是,经修改的草案还要进行长达8周的公众咨询。五是,在充分考虑各方意见的基础上,规划事务大臣公布最后形成的RPG。
结构规划
结构规划从编制到正式实施也要经过五个环节:一是,当地规划机构要在规划编制前进行咨询,听取社会各方意见;二是,规划草案提出后,地方规划机构要将其放在公共图书馆等处,供公众查看。这一阶段为期6 周,在此期间,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可以就规划纲要提出反对意见和建议。对提出的所有反对意见和建议,地方规划机构必须充分考虑。三是,规划机构就草案中特定问题组织公众测评,届时规划事务大臣授权的审查小组将当面听取意见。四是,审查小组向当地规划机构提出报告和建议。五是,当地规划机构考虑是否根据审查小组的建议调整规划草案,如调整,仍要就调整内容征求6周的意见。另外,规划机构还要发表一个书面声明,说明针对每条建议作出处理决定的理由。在经过上述环节后,若规划事务大臣没有不同意见,结构规划将被正式采用。
局部规划的编制程序与结构规划相近。
2.开发控制制度
根据1990年《城乡规划法》的规定,任何有关土地开发利用活动,包括建筑、工程、采矿以及改变土地和建筑用途等,都要申请规划许可。但一些很小的开发活动除外,例如小面积的住宅扩建等。
在英国进行建设活动,建设者首先要与周围的居民沟通,征得同意,其次才向规划部门提出申请。规划部门在收到申请后,要通过报纸、通知单等形式将开发活动计划予以公告,听取当地居民的意见。对于居民提出的要求和意见,地方规划机构必须充分考虑。对于大型项目申请,还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经评价认为不可行的,不予批准。由于规划许可申请、批准过程都是公开、透明的,规划部门的工作非常认真而且力求精确。
据了解,英国还建立了规划许可申请的招入制度。根据法律要求,地方规划机构要向规划事务大臣通报收到的规划许可申请。对于其中五个方面的申请,即可能与国家政策发生冲突的、对周围产生重大影响的、造成区域或国家持续性争论的、引起重大的建筑和城市设计问题或涉及到国家安全和外国政府利益的,规划事务大臣有权直接受理并作出是否许可的决定。
在英国,每年大约有50万件规划许可申请。对于这些申请,有三种处理结果,一是批准申请,二是有条件批准,三是不予批准。按照法律规定,如果规划机构拒绝批准申请、有条件批准申请或者未在规定期限内作出决定,申请者可以向规划事务大臣提出申诉。对于拒绝规划申请的,规划部门一般会主动向公众以及开发商作出解释,以获得理解和支持。
未经许可进行开发活动,是违法的,当地规划机构有权采取强制措施。如果建设内容和结果与当初申请及获得的许可不符,规划部门可以作出处理决定,包括改正和拆除等。经与地方规划机构商议,规划事务大臣也可以根据法律授权,直接对违法开发活动采取强制措施。
3.监督制度——英国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 为保证国家政策的执行,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英国以《城乡规划法》为依据,建立了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
英国副首相办公室下设城乡规划督察员组织,作为其执行机构,主要职责包括:处理有关规划编制和强制执行的申诉、对地方发展规划组织调查,另外,还负责处理有关规划问题并对副首相办公室直接受理的规划申请进行调查并提出报告。
在英国,对规划督察员的能力要求较高。作为督察员,一方面,要能够在没有监督管理的情况下长期独立工作,另一方面,必须自信并具备控制、组织调查和质询的能力。按照要求,督察员应符合以下几个方面条件,包括个人素质、判断能力、专业技能、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保持与规划督查办公室良好关系的能力等。目前,规划督察员主要由专业人员担任,如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律师、工程师、测量师等。
英国的规划督察员大致分为三级,一是规划督察员,二是高级规划督察员,三是首席规划督察员。督察员在工作中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这一基本原则。对于受理的申诉,督察员负责组织公众调查、听证和实地查看,任何团体、公众都可以通过书面或在公开听证会上提出意见。在做出决定前,督察员要充分考虑所有书面和口头证据,同时还应考虑已经公布的国家政策,以保证决定的合理性。
对规划督察员的约束,一方面靠职业守则,另一方面,督察员办公室通过公众反馈意见掌握规划督察员工作情况。据了解,自该项制度实施以来,英国还没有规划督察员被罢免。摘自:中国建设报 2004-2-13
第五篇:质量安全亮点介绍范文
南通三建2014年上半年质量安全现场观摩会
施工现场质量安全观摩会迎检发言稿
------------------------发言人:王帝运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南通三建大连分公司第一工程处对各位领导和同仁在炎炎夏日之中莅临亿锋广场三期【御苑】二标项目,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自年二月进场以来,我们在分公司领导、甲方单位、监理单位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以饱满的热情和争先创优的精神,全力投入到各项工作中去。认真贯彻执行分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立足高起点,坚持高标准,夜以继日,争分夺秒。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各项工作始终向着项目目标有序推进。现就我们第一工程处亿锋广场三期【御苑】项目部有关安全、质量、技术方面情况向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本项目建设规模80654.47平方米,项目质量目标确保“星海杯”争创“世纪杯”;已申报“辽宁省绿色施工示范工程”、“辽宁省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工地”;拟申报“全国第四批绿色施工示范工程”。也是今年分公司重点工程之一,为此,我们把亿锋广场三期【御苑】施工作为首要工程来抓。想尽千方百计,早谋划、早安排、早准备,把各项施工准备工作提前做到位,有力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
二、具体措施:
我们在安全、质量、技术方面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简要给各位领导介绍一下:
(一)安全施工(防护)创新方面:
1、卸料平台
卸料平台因安装、提升、使用频率较高等特点,一直是现场施工中项目部安全工作的重点之一。亿锋广场三期项目卸料平台采用预埋锚栓结合钢丝绳拉结加固方式,并结合材料捆绑不方便等特点设置了材料捆绑点及两侧抄网防护,在保证安全及操作便捷的前提下又一次展现了我们南通三建员工在施工过程中的不断学习追求创新的精神。
2、外脚手架拉结点
因后期二次结构施工楼地面需做采暖系统及外墙线条构造,项目部结合本工程剪力墙结构特点,外脚手架拉结点采用了套管预埋加固连接,在满足安全的前提下,为后续施工创造了有利条件,大大提高了施工进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项目部在实际施工中的不断细化创新理念。
3、电梯井内模提升架体
根据以往的施工经验,本次项目电梯井内模采用了钢管架体支撑,内铺设整体多层木工板。利用架体和电梯内侧剪力墙的平行支撑力及架体与电梯门洞口楼板的斜支撑稳固架体,在确保操作的安全性的前提下,巧妙地解决了电梯井内壁支模所需的操作平台,电梯井拆模后,架体支撑通过塔吊提升到上一层施工位置,大大提高了电梯内模提升操作的时效性。
4、临边洞口防护
在确保临边防护的安全性、安装的便捷性的情况下,现场采用了工具式洞口临边防护。主材采用了不锈钢套管、膨胀螺丝、钢管。不仅保证了安全还大大提高了视觉感观(还可以重复利用),更主要的是,节约了材料,由于实现了临边洞口防护设施的工具化,还能够节约安装所需的人工费用。
(二)质量控制方面:
1、三检制度
项目部在质量方面一直注重过程控制,严格执行“三检制度”。
2、楼层实测实量
因施工质量需要本次项目在主体验收前项目部对每户都自行进行了实测实量,并喷印在墙上。为后期顺利通过主体验收做好了充分的前序准备工作。
3、新型材料的使用
因为我们是采用小模板施工,且质量目标较高,要求达到清水混凝土效果。为了严格控制混泥土成型效果,在施工用材方面项目部采用了“组件式模板支撑体系”。此新型支撑体系采用“L”型主背楞、外檐内檐为次背楞(背楞规格均为48*48型钢)阳角及洞口有专业锁具,木方全部刨平,保证了内衬模板平整、受力均匀。施工操作时由厂家专业指导安装。外墙大角竖线自下而上逐层跟上,保证了竖向垂直度。搭设便捷美观、成型效果佳,成为亿锋广场项目自开工到现在三期以来一大亮点。
(三)技术方面:
1、工程师手把手作业指导,常驻施工第一线。
在施工中对现场作业工人交底到具体作业人员,详细指导了清水混泥土施工工艺及编制了具体的打磨处理指导作业书,尤其是模板施工工序及拆模的时间控制,严格按技术交底执行,切实保证了清水混泥土感观质量。
2、施工无污染,环境没负担,打造“绿色”品牌。
此次项目在分公司领导的指导下,项目部编制了绿色施工专项方案,并已申报“辽宁省绿色施工示范工程” 下一步拟申报“全国第四批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现场场地布置、防尘处理、雨水收集、办公及施工材料的二次甚至多次再利用等工作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并及时做了相关影响资料的录制和收集。
3、规范各专项技术交底,定期组织技术培训。
现场各专业专项施工,均根据此次项目编制了专项技术交底,并且交底到具体的操作人员。在日常的施工中每月还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保证了技术交底切实可行。
4、健全工程内业资料填报机制,规范化资料管理。
现场全部工程内业资料完全按照现场实际施工进度及时填写上报,所有进场材料时严格按验收制度检查,并准时上报监理并取样复试。
(四)数字信息化管理、透明化施工
此次项目按照公司要求,安装了与分公司联网的监控系统,确保了现场各个方面、各个部位、各个环节都在有效的监控之中,大大解决了
以往现场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安全质量问题。
(五)奖罚分明、责任到人
项目部在安全质量方面制定了严格的奖罚制度。责任到人奖罚严明。用严格的制度有效的保证了质量安全问题。
虽然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但还很不到位。离上级的目标要求还相距甚远,与兄弟单位相比有很大的不足。项目部从经理到员工,都感到担子很重、压力很大。今后,我们一定再接再厉,进一步落实好分公司、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的各项要求,确保年各项任务目标的实现。
让我们在上级领导、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认真践行我公司“业主第一、用户至上、以诚取信、服务为本”的企业宗旨,秉承“明德、商法、包容、创新、追求”的核心理念,发扬“以人为本、诚实守信、团结高效、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倡导“一流质量、一流管理、一流服务”的管理方针。辛勤付出一万的努力,坚决防止万一的发生,保证安全质量管理理念深入人心,以奋发有为的精神,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以开拓创新的工作业绩,为公司“做好、做强、做大,建设具有竞争力、美誉度的建筑企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各位同仁的工作指导!谢谢大家!
南通三建大连分公司第一工程处 亿锋广场三期【御苑】项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