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命桥设计 高密市第一实验小学 李秀兰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 高密市第一实验小学 李秀兰
设计理念:
以悟促读,以读促悟,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文中的人物对话,与生命对话。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品位、揣摩、诵读,体会“跨越海峡生命桥”的含义;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台湾青年和李博士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教学重点:
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及医护人员在余震中捐献 骨髓的危险及奔波劳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体会“生命桥”的含义。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2课(齐读课题)
(教师边深情描述边出示面色苍白的小钱无奈地躺在病床上的图片。)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一个发生在杭州的真实故事。刚满18岁的年轻人──小钱,不幸患了白血病,眼看病魔就要夺走他的生命。所幸的是在好心人小钱得救了,是谁在这紧要关头挽救了小钱宝贵的生命呢?让我们继续来学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去感悟那一幕幕动人的情境。
(设计意图:教师运用图片,以深情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打动学生心灵,使他们置身于充满浓烈气氛的情境中,从而受到感染,激起学生的关怀意识。)
二、回顾课文,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回想: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学生汇报。(根据回答相机板书:台湾青年,大陆小钱)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快速浏览课文,从总体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三、深入文本,深刻感受血脉亲情
1、本文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因为真实,我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格外感动,我想你们也一样。接下来,让我们认真默读3---6自然段看看在救治小钱的过程中哪些语句令你特别感动?
2、出示学习提示:
(1)、把你最受感动的句子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下来;(2)、反复读一读这个句子,体会体会;(3)、用一两个关键词简单地把体会写在旁边。在自己独立完成的基础上再小组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直奔重点段落,引导学生结合学习提示,学习抓重点词句感悟文本,学会合作交流。)
3、读悟课文,交流感动。
小组代表汇报,根据学生汇报适当点拨。
预设:(1)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师引导他说体会,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李博士的敬业,台湾青年的勇敢)(2)但是他们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我觉得台湾青年在余震的危险中不顾个人和家人的安危,一心想着帮助小钱很了不起。
师:是啊!他的做法是常人难以做到的啊!
(3)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从这句中我感受到了余震的危险,手术被迫停下。
师:同学们,就在李博士为台湾青年抽取骨髓的前一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边说边播放:地震图片和当时台湾地震受伤死亡等的文字资料介绍。)
(文字资料:1999年9月21日凌晨1时47分,台湾突然发生一起惨绝人寰的大地震,死亡人数2735人,伤10002人,房屋倒塌不计其数,无家可归的达20万人以上。)
师:看到这些场面,这些数字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恐怖、可怕„„)(设计意图:通过地震图片和文字介绍,让学生感受到地震的可怕,从而更深入体会到台湾青年和李博士不顾个人安危,一心为他人的可贵品质。)在这样危险的余震过后,假如你是台湾青年你会怎么做呢?而台湾青年又是?出示:但是,李博士——,那位青年——。(引读)
(设计意图:教学中,指导学生设身处地,走进人物内心,这样更深刻地体会人物的心情。)
(4)台湾青年刚经历了大地震,还不知道自己的家人是否平安,就躺在医院准备抽取骨髓,他让我感动: 师:是的,台湾青年不知道,并不代表不牵挂,不担心。他躺在病床上,内心一定翻腾不已,让我们去贴近他的心,想想他会想什么呢?
(5)“经过一次又一次„„涓涓流出”。他们抽取骨髓的不易让我感动: 学生齐读
师:他们明明知道在余震中工作是十分危险的,为什么不远离危险呢?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们这样做呢?
师:他们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为了小钱“不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他们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真让人感动。就让我们带着对李博士和台湾青年的感动,齐读这段话吧!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骨髓抽取后,李博士的奔波和劳累让我感动: 师: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
(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连夜做手术”)。师小结:
台湾和大陆当时由于历史、政治人为的因素阻挠,无法实现直航,李博士必须带着骨髓,乘飞机从花莲到台北,再从台北飞赴香港,最后由香港转机到杭州,整整需要12个小时。(边讲边结合课件展示的地图指城市地址)真可谓——几经辗转啊!然而纵然有重重困难,也无法阻隔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同学们,此时此刻,老师从大家的脸上看到了感动,是啊,老师也被深深地打动了,让我们深情地读一读3——6自然段。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入手,探究人物的内心活动,同时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这一部分,将余震的危机与李博士和台湾青年的镇定进行对比,使学生在读中进一步认识,升华情感,引发共鸣。)
4、小钱成功获救了,我们为他高兴,此时此刻,只有课文最后一段能表达我们的心声。(齐读第七自然段)(课件出示):这真是一座用____架设的生命桥啊!(填后齐读)(据回答相机板书:爱心、血脉亲情)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师: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行动,这是一次与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在人们无私的给予中,小钱得救了。小钱的心中一定充满了感激,你想他会感激谁呢?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了《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你心中,这是一座怎样的桥?
(简笔画桥连接台湾和大陆,桥上板书爱心,桥下板书血脉亲情)
师:是啊!这座桥延续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这座桥,还奏响了一曲生命的赞歌。
音乐播放《爱的奉献》。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心灵中与课文中的人物对话,理解人们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
【教学反思】
教学这篇课文,意在引导学生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并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在教学中注意了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李博士和台湾青年的重点词句潜心阅读,有感情地朗读,认真感悟,将地震危机依旧存在的紧张与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从容镇定进行对比,想象情境,用心、用情与文本展开对话,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回味和思考,感受到李博士和台湾青年的伟大人格魅力,深切体会到生命桥的含义,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大陆台湾不可分割的血脉亲情。
教学中对于引领学生全员参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做得不够好,以后要努力深入研读教材,研究学生,精心设计问题,把更多的时间放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第二篇:《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刘勇-高密市第一实验小学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第一实验小学 刘勇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学会从多角度观察物体的方法策略。
2、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精神,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美。
学习重、难点:
从不同位置观察一组物体的形状。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一个圆柱体。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报告厅上课,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很多老师。
师:同学们很善于观察,古人也善于观察,并且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句。那位同学能背一背与观察有关的诗句?
生1:日照香炉生紫烟,生2:横看成岭侧成峰„„
师:这是苏轼游览庐山时,把看到的庐山景象写成的诗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课堂上一定要善于观察,好,开始上课。
(点评:通过古诗说明古人善于观察,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善于观察,从而使语文与数学有机结合起来。)
一、激情导入
师: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的观察力很强,现在老师考察一下你们的智力。请听谜语:耳朵长,尾巴短,又吃萝卜又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
生(齐)兔子。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你从哪里猜出是兔子? 生:耳朵长,尾巴短就是兔子的特征。
师:这位同学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观察。板书(1、抓特征)下面请同学们开始观察。(师举着兔子让学生从前、后、左、右、上、下不同方向观察。)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观察讨论:观察单个物体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开始讨论)
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整理板书。(2、不同方向
3、视线垂直)
师:我们已经学会观察单个物体,这节课就继续学习观察多个物体摆在一起时的观察方法。板书课题——观察多个物体(齐读课题)
(点评:利用谜语导入课题,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探究一)出示投影片1 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师:你看到了什么?小组讨论一下。生1:我看到冰箱、冰柜.生2:四周有同学在参观。„„
师:四周同学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一样的吗?下面我们就来实际观察一下。请看学案的探究一。那位同学读一下活动要求?
生::读要求。开始完成探究一。探究一:
一、活动要求:
1、请组长拿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别代表冰箱和冰柜。
2、组长按照大屏幕上冰箱在左,冰柜在右的位置摆在桌子的一端后不再移动。
3、摆好后组长带领组员下位有秩序的从不同方向观察。
二、独立完成下面的问题:
下面的形状你分别从那一面看到的,填一填。
2、小组汇报交流。出示片2(点评:学生已经有了生活经验、实践活动经验,再通过动手操作、实物观察、比较归纳等活动,促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师:假如我把前面的同学用钢丝绳吊起来,慢慢升高,上升到冰箱冰柜的上方。这时他看到的形状还是左边长方形,右边正方形吗?
生:左边正方形,又边长方形。
(点评:学生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观察、探索,根据自己的实践体验感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不同,并且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发展空间观念。有步骤的操作活动较好地体现了活动性、过程性、体验性特点。)
师:我们观察物体以及描述物体的时候,一般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板书(4、从左向右)指着板书让学生齐读4条注意的问题。
3、巩固练习
师:现在我们就利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决下面问题。出示片
3、片4。片3 片4 学生回答,教师反馈纠正。
4、教学探究二
师:刚才同学们按照要求完成了探究一,并进行了练习,掌握得很好。下面我们就来进行第二个活动,请看探究二。(找学生读活动要求)现在要求明确了,开始活动。出示片5 片5(探究二):
一、活动要求:
1、组长把你组的正方体和圆柱体并排摆放在桌子一端,两个物体摆好后不再移动。
2、组长带领组员下位有秩序观察。
二、独立完成下面各题(温馨提示:你可以把看到的形状说一说、画一画或写一写。)
1、从两个物体的正面观察,你看到什么形状?
2、从两个物体的上面观察,你看到什么形状?
3、从两个物体的左面观察,你看到什么形状?
三、小组合作交流。
师巡回视察,发现问题及时叫停。
(点评: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学生自主探索出不同的拼摆方法得到的不同结果,有助于学生良好思维方式的形成。)
师带领学生演示圆柱体的投影是长方形(可能是正方形)。
5、汇报交流
让学生拿着自己的学具,并根据摆放的位置进行演示说明。
6、巩固练习
同学们的观察力真是太棒了,现在老师检验一下谁是真正的火眼金睛。请看大屏幕出示片
6、片7
三、当堂检测
四、小结收获
通过检测,老师发现同学们掌握得不错,哪位同学谈一谈你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课能够关注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从学生兴趣出发,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情境贯穿整个练习,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趣味化。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始终处于轻松、愉快并积极参与的学习状态,自主地思考探究,有序地合作交流。教师适时地设疑和点拨,真正成为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不断体验的氛围中,充分掌握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方式、思考问题的方法,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验到发现的乐趣,学习的快乐。
第三篇:《精彩的马戏》杜海霞高密市第一实验小学
《精彩的马戏》教学设计
高密市第一实验小学 杜海霞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选读课文《
5、精彩的马戏》 教学目标:
1、学会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以及多音字的辨识。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节目的精彩,知道马戏团里的动物所表演的精彩节目是演员们训练的结果。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4、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练习仿照课文看图说话。教学重难点:
1、两个多音字:好,喝;两个易读错的字:跷、瞅。
2、借助图画和课文启发学生想象动物表演时的情景,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大家是不是盼望已久了?今天老师就给同学们带来一场精彩的马戏作为节日礼物,提前送给大家,高兴吗?(出示课题)那就一起来高兴地读一读吧!
你们知道马戏是什么吗?你看过马戏吗?
(环节分析:结合即将到来的六一儿童节,通过亲切的谈话,一下子渲染了气氛。再让学生结合生活谈谈对马戏的了解,有助于语文课与生活的链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那今天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场怎样的马戏呢?让我们打开课本160页,大声读一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检查字词。
同学们读得可真认真,看来一定是被精彩的节目深深地吸引住了。不过,马戏团里还有几个调皮鬼,他们想来考考大家,你们怕吗?
(1)出示词语(带拼音):你认识他们吗?快来读一读吧。学生先自读,再指名领读,齐读。
(2)词语去掉拼音:现在他们摘掉了拼音小帽子,你还认识他们吗?自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3)同学们真厉害,调皮鬼们难不倒大家,只好灰溜溜地回到课文中了。再来读读课文,看看还能把他们读准吗?
(4)谁愿意把课文朗读给大家听?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介绍了哪些精彩的节目?(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环节分析:通过读,夯实基础知识的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一并敲准,为后面的课文学习铺平道路。)
三、精读课文,感受精彩。
1、写法指导:
这么多节目,课文都做了详细介绍吗?(没有)对那几个节目介绍的比较具体详细?(猴子爬竿、黑熊滚木球、山羊走钢丝),这就
是课文的详写部分。对另外三个节目(猴子骑车、马钻火圈、小狗钻算术)课文是怎样介绍的?(只提到了它们的名字,没有具体描写)这就是课文的略写部分。这种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同学们在以后的说话、写话练习中也要学会灵活运用。
(环节分析: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写作架构,认识到详写和略写在文章中的不同应用,知道介绍多项并列的内容时应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2、自主学习2—4段。
那么课文是怎样把这三个节目(猴子爬竿、黑熊滚木球、山羊走钢丝)介绍具体的呢?(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自己读读2—4自然段,结合课文插图,看看你最喜欢哪个节目?为什么?读完后在小组内说一说。
(环节分析:课文语言生动有趣,用词贴切,适于朗读,在学习过程中,摒弃繁琐的分析,让学生自主学习,让读贯穿始终,在读中感知课文描绘的内容。)
3、学生汇报交流。
你喜欢哪个节目?能介绍一下是怎么表演的吗?你为什么喜欢它?(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机出示相应的图片。)其他同学有什么要补充的吗?你们觉得这个节目怎么样?谁愿意再把这个精彩的节目读给大家听?
(环节分析:以学定教,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节目读读、说说,不但唤起了学生的自主意识,而且还改变了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变传统的教师“讲”懂为学生自己“读”懂。)
4、学法总结。
欣赏完了这三个节目,我们来回顾一下,你觉得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节目介绍的这样精彩的?快速默读2—4段。
指名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谁表演什么、怎样表演、观众的表现。
(环节分析:在读熟、读懂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和升华,以问带读,以读促思,在反复读的过程中渗透了学法的指导,感受到了语言的特点。)
5、学法运用,练习说话。
(1)、练习仿说。
你能学着课文的样子也从这三个方面对后面三个节目做一下详细具体的介绍吗?
出示课件:()表演得也很出色(精彩、有趣),它(),观众看了都()。
出示图片:仿照上面的句子,从这三幅图中任选自己喜欢的一幅,在小组内说一说。
(2)、班内交流。
谁愿意来说给大家听?指名发言。教师评价。
(环节分析:学语文是为了用语文,在总结出方法的基础上,启发想象,延伸说话,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语言。)
四、总结升华。
听了同学们的介绍你觉得这些马戏节目怎么样?小动物们为什么能表演出如此精彩的节目?你从哪里知道的?(马戏团的叔叔阿姨真有办法,能让动物听从人的指挥。)
出示第五自然段: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老师送给大家的这场马戏同学们喜欢吗?预祝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快乐!
(环节分析:由事到人,体会马戏团叔叔阿姨们的智慧。)板书设计:
猴子爬竿
精黑熊滚木球
彩山羊走钢丝的小狗做算术
马马钻火圈
戏猴子骑车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的主导思路是:先导,再扶,后放,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适应并掌握学习方法,从而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但感觉在学法的指导上还是不够细致,学生对于课文插图细节的观察还不够细致,所以在仿说时个别地方描述不够具体。
第四篇:小学语文《生命桥》教学设计
《生命桥》教学设计
适用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
学习内容:
《生命桥》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单元第17课《生命的壮歌》一文中的第二个
动物逃生故事。讲的是一群羚羊为了躲避狩猎队的捕杀,在一只老羚羊的带领下,纷纷用死 亡架起一座座生命之桥,年轻羚羊秩序井然地飞跃悬崖以求生存的故事。在这则简短、撼人 的故事中,作者以朴实、苍凉的笔调勾画出一幅幅“生命的桥梁”图,从而真实地再现了羚 羊顽强的品格和极好的群体精神。面对强大的敌人,它们谁也不愿意独自逃生。为了种族的 生存,在生与死的抉择上,表现出了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撼人的故事内容,让人读后无 不为之动容。“关注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成了本课的教学宗旨。
学习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老羚羊勇于献身、团结合作的精神,知道我们不应该侵害、剥 夺其它生物的生存权利,应该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深入理解,体会老羚羊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把死亡留给 自己时从容不迫的献身精神。
教学过程:
一、“读”占鳌头——感悟生命
1.昨天我们一起用心学习了“蚁国英雄”这个故事,熊熊烈火中,小小的蚂蚁抱成一
团,宁死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为我们谱写了一曲生命的壮歌。今天这堂课,我们再来学习另一个故事。齐读课题
2.这是一座怎样的桥?为什么称它为“生命桥”?
3.出示图:看,这就是第一队羚羊试跳的情景。这一幕深深地感动着猎人,再去默读 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这摄人心魄、扣人心弦的一幕的。
预设一:出示:“随即.....紧跟.....”。指名读,1.同学们让我们走进文字中去,好好的再来读读这两段话,你觉得那些词语最能敲击 你的心灵。
讨论交流:
1)随即:一点儿也不含糊,不退缩,不犹豫
2)紧跟:为了救孩子,毫不含糊,配合如此默契。
2.如果你就是那只老羚羊,望着那只已经起跳的小羚羊,此时你的心里会怎么想?
3.难道老羚羊真的跳不过小羚羊吗?那为什么要跳的低一些,他还会想些什么?
指导朗读:多么伟大的老羚羊呀,为了小羚羊,早已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你能把老羚 羊这种不畏缩,不后退,奋不顾身的精神品质读出来吗?
预设二:出示:“当年轻羚羊在空中.·······坠入了山涧”。指名读,还有哪些词也能敲击你的心灵。
1)“猛蹬”:老师每读这一段话时,这个词就像一把重锤敲击着我的心灵,再来好好 的读这句话,你从“猛蹬”这个词中读出了什么?
A:不舍:是呀,这样蹬下去老羚羊必然摔下万丈深渊,怎能舍得?那你能读出这种不 舍吗?指导朗读
B:坚强:即使这样不舍,但又不得不蹬,你还读出了什么?化悲痛为力量,这其实就 是一种坚强。谁再来读一读,读出这种坚强。指导朗读
2)坠入山涧
鸟儿的翅膀是用来飞翔的,羚羊的跳跃是用来逃生的,可老羚羊却用跳跃走向了死亡,同学们一起来读这一句话,读出你的感动。
二、互变角色——珍惜生命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样感人的故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走进老羚羊和小羚羊的心
理。如果我们将心与羚羊的心和在一起,你的感受会更深刻。将年轻羚羊换成我,将老羚羊 换成爸爸或是妈妈等亲人,谁来读读。
2.看着妈妈像断翅的鸟儿坠入山涧,此时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3.我们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对坠入山崖下的妈妈说,同学们,你们已经走进了小羚羊 的心理,现在再来读读这段话,一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配乐朗读)
5.老羚羊的这次跳跃是英雄慷慨就义的壮举,虽没有言语却胜过千言万语,没有哀鸣,却早已让人痛彻心扉,让我们一起对着大屏幕将这两段话读一遍。
6.生者的眼泪,死者的微笑,这种不得已的悲壮让人震撼,难怪猎人们——
7.这不仅震撼着猎人,同时也深深震撼着我们,让我们将这悲壮的一幕永远的铭记在 心中吧。先在下面试一试。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吧!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在这样的情境之中,借助“听读想象画面—— 自读感悟精神——情读升华情感”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把文字变成画面”,又把“画面还 原成文字”,指导他们对重点句进行品读,并充分挖掘他们的个性感受,力求各个层面学生 的朗读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一个来回,对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巧借视频——尊重生命
(引读)试跳成功!紧接着——神圣
1.导学方式:同学们这段话也深深地感动着我们。刚才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是抓住重点
词语去体会和揣摩的,现在,我们也同样用这样的方法。好好的去读读这段话,你觉得那些 词深深的敲击着你的心灵。
A:面对枪口,面对死亡,羚羊群表现出的是那样的从容与镇定,你能读出这份镇定与 从容吗?
B:越是在后面的羚羊越是危险,可是面对枪口,面对死亡,他们没有拥挤没有——他 们想到更多的是他人,是集体,这种团结合作,勇于奉献的精神令人震撼,谁还想读?
C:这座生命桥是怎么形成的?谁来说,我来帮你画。同学们看,这不就是一座桥吗? 这座桥又是以什么作为桥墩的?那为什么称他为生命桥?
2.借助视频:让我们一起目睹这令人震撼画面,看那,老羚羊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给了 年轻羚羊的第二次生命,一道弧线的完成不就意味着一个生命的终结和另一个生命的新生 吗?难怪作者称他为生命桥。虽不是一座真正的桥,却有着特殊的含义。(板书加引号)
3.质疑探究:如果这座桥有颜色,你觉得他应该是什么颜色?
师小结:1)无论是什么颜色都代表着我们对老羚羊的深深敬意,让我们一起生情的读 一读这课题吧!
2)为了家族的延续,老羚羊舍生忘死,一对有一对,秩序井然,凌空飞跃。这不仅让
人感动,更让我们有一种对生命的敬畏。让我们怀着这种敬畏一起来读这神圣的一幕吧!
这神圣的一幕,让人不敢有半点进犯,难怪猎人们——放下了猎枪!
【设计意图:通过画弧线,说弧线,让学生借助文本把这座“无形”的生命桥描绘成
“有形”的生命桥,又从对这“有形”的桥的解读中,真正走进老羚羊和年轻羚羊的内心世 界。感受年轻羚羊喜悦中的悲伤,也感受老羚羊痛苦中的欣慰,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内 容。有层次的三读课题,升华学生的情感。学生有了整体的感悟和把握后,再回文感情朗读,自然有更深刻的体会与感悟。】
四、拓展延伸 ——敬畏生命
1.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都很珍贵。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他们选择团结合 作,选择奉献,用自己的死亡支撑起 “生命桥”;作者沈石溪先生看到这一幕后,他在文 中这样说。(出示原文)
2.那你有什么话要说吗?可以对小羚羊说,可以对老羚羊说,可以对猎人说,也可以 对自己说。学生交流:
3.师总结:(出示图片)其实在生活中,有无数个像老羚羊这样的人物,看,叶欣,在非
典期间,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可能留给自己。在地震突然降临的时候,无数个解放 军叔叔挺身而出,舍己为人。同学们不管是弱小的动物,还是伟大的人类,在无情的灾难面 前,只有临危不惧,齐心协力,才能谱写生命的壮歌。让我们一起来珍爱生命,敬畏生命!
【设计意图:再现原文,体会作者的用意,让他们也来抒发自己的感受,从而明白这
座“生命桥”不仅仅架在两座山崖之间,也架在老羚羊与年轻羚羊之间,架在我们人类与动 物之间,唤起学生与动物平等相待、友好相处的内在情感,升华“生命桥”的内涵。】
第五篇:天游峰的扫路人—杨道玉—高密市第一实验小学
天游峰的扫路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天游峰扫路人热爱大自然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3.学习老人自强不息的精神。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扫路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教学难点: 品味文中老人话语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教学准备:自制远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进入文本
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可还有人说:“没攀登过天游峰的人,不能算到过武夷山”,那么天游峰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山峰?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天游峰,并了解这位扫路人的内在魅力,好,齐读课题。
二、品读课文、理解文本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步预习了课文,扫清了字词障碍,大致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现在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你有什么问题需要在班内交流吗?
1、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学
(1)、自读课文,用“-----”画出描写天游峰的语句,想想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用“ ”画出描写扫路人的语句,反复品读,说说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2、全班交流(天游峰)
2、(1)、指名读第2自然段
3、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一句话写出了天游峰的第一个特点——险)
九百多级石梯——在写出天游峰石梯数量多的同时,也写出了他的第二个特点——高
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石梯像细小的银丝从空中跑下来还飘飘悠悠,可见其险)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从我登上天游峰后的喜悦之情从侧面验证了天游峰的高、险的特点)
概括的说,本段中,作者采用了那些写作手法来写天游峰的特点? 出示天游峰的图片课件,直观感受其险
天游峰是如此险峻,你能读出这种险峻来吗?作者登上顶峰时又是多么喜悦,你能从朗读中体现吗?(指名读——齐读)(2)、指名读第7自然段 出示有关重点句子:
▲“我抬头望了望(通过游客们等天游峰的艰难或者说他们的表现来写天游峰的特点。
谁能把天游峰的“高”和游客们登天游峰的累读出来呢? 面对如此险峻的天游峰,扫路人又是如何工作的呢?下面让我们走近这位老人,请同学们先看一幅图,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下面再让我们走进课文,再深入的了解老人,课文中还有那些地方写到了老人的外貌呢?
3.全班交流。(扫路人)▲“我循声迎了上去„„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1)抓住“精瘦”体会老人的勤劳,抓住“褪色”体会老人的节俭。老人的衣着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朴实。
▲“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1)抓住“瘦削”“黝黑”体会老人的勤劳、健康。(2)抓住“慈善”体会老人的慈祥、善良。
(3)“炯炯有神”说明这位老人眼睛很亮,很有精神。▲“‘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1)抓住“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体会老人很勤劳,对自己的工作很负责任。
(2)抓住“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体会老人是把工作当成了一种乐趣。(3)抓住“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体会老人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满意,不但不觉得累,反而是一种享受,豁达、乐观
小结:是呀,这位老人把繁重的工作看作是一种锻炼,一种责任,一种享受。这就是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4)指导朗读。
▲“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1)抓住“我能舍得走吗?”这句话体会老人对天游峰的深情。
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在我们看来,老人的生活其实是很清苦的,但老人没有抱怨,反而以苦为乐,一番表白充分表现了老人对生活、对自然的无限热爱。指导朗读。(语气亲切、语速稍缓)▲“30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
(老人的语气坚定有力、充满自信,朗声大笑中,体现了他的豁达开朗、乐观自信)指导朗读
(2)学生交流老人自信、豁达的原因。(①锻炼;②环境好;③心情好、自信、乐观)▲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
意思是老人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萦绕在“我”的耳边,老人豁达的生活态度影响了我。同学们,这就是天游峰的扫路人,一个自信、豁达、开朗的老人。你们说,这样的人他普通吗?对呀,他看似普通,实际上却不普通。他那种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不仅感染了作者,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
三、书写名言。超越文本
1.引导学生将自己读文后的感受,提炼成一句话写出来,并写上自己的名字。2.教师巡视,学生交流。
„人的一生要充满笑声和快乐,这才是完美的一生。(2)大自然是心灵的老师,没有大自然,就没有生命存在。(3)世界上最伟大的是精神。
(4)人要相信自己,坚定的信心会使一个平凡的人变成名人。(5)生命在于运动。
四、拓展想象,延续文本
老人说:“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30年后,老人会是什么样的?他们相遇后又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学习文中抓住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人物的方法,续写30年后相见的情景。板书设计 天游峰的扫路人
天游峰 险 高 扫路人 充满自信 豁达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