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吴奇:(语文)我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我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亳州四中
吴奇
我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亳州四中
吴奇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离开了文言文教学,这些目标就不可能完全达到。下面,我抛砖引玉,谈谈自己在文言文教学中一些较有成效的做法,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把握文言文教学的根本——诵读
诵读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际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好经验。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又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以说,诵读是打开文言文学习大门的一把钥匙。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处于启蒙阶段,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又没有停顿断句的常识,更需要把“读”字摆在首位。读法有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等等,不一而足。因此,一篇文言文,我们可以由老师领读而后全班齐读,之后采用别的读法反复读。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字音句读的感知,帮助他们理解文言文的文意,培养语言感知、积累、领悟的能力。在“读”中会对句意有所理解,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所体会。文言文的传统的诵读方法是科学的,它有利于知识的积累,有利于明白事理,有利于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语言运用的能力。
在诵读时应注意句读,注意去理解意思,注意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不是去死记硬背。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读来读去,通过口、眼、手三条渠道,字、词、句自然地进入大脑,课文的内容和意旨,随之融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所以要想掌握的更为牢靠,需要认真诵读文章。背诵下了许多文言文,对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就牢记不忘,并能总结出一定的规律,从而更好地学习文言文;对课外文言文能很好的阅读,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前后联系,优化文言教学
我认为,在课堂中,甚至在现代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文言积累活学活用,这将有利于学生掌握文言知识。其一,前后联系可以帮助学生读懂文句。如《两小儿辨日》中有“日中”一词,我便提问:我们还在哪篇课文中学过“日中”一词,能否背背相关句子,并解释这一词语?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积累,回答《陈太丘与友期》中出现过,也明白了“日中”在古代汉语里通常解释为“正午”。其二,前后联系可以加深学生对新旧课文的理解。如在《绿色蝈蝈》中有一个成语:“庞然大物”。在教学时,我有意让学生回忆在哪篇课文中学过,并让学生背一背相关语句,学生通过回忆,不但复习了《童趣》一文,而且明白了这一成语的用法。其三,前后联系可以让学生自主突破阅读中的难点。我让学生查找关于“相”的所有解释。通过让学生自学,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相”的意思,即“相”是称代性副词,在这里可译为“我”。
事实证明,这种方法运用得当,引导有方,就会给学生创设一个自我探求知识的情景,把学生的“接受”,变成了学生的“探求”。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收到了显著的学习效果,达到了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三、打通古今,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要达到让学生对文言知识融会贯通,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这一目的,教师应当调动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透彻理解,充分领悟。但是,由于文言文词性的变化、语义的分歧、语法的特殊,透彻理解并非易事。而且,从各篇获取的知识是零散的、孤立的,必须通过相互对照,彼此应证,才有可能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
1、文言文教学应考虑到白话和文言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让文言文在现代中学生的头脑中“复活”,超越时空,化难为易;才能使学生温古而知今,察今以推古,迅速而扎实地学好文言文,收到事半功倍、一箭双雕的效果。可以说,在“白话和文言的关系”上做文章,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这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和词性的活用,现代汉语中也经常出现。如: “人人动手,清洁亳州!”清洁,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
《社戏》“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去了”中的“朦胧”一词,形容词用作动词。
2、成语、典故应该成为文言文教学中通向现代汉语的一座桥梁。因为,成语为中学生所喜闻乐见,又充分反映了汉语的特点,它是联系古今汉语的自然纽带。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字词的能力,通过文言字词的教学,指导学生探讨字词的延伸,寻找与现代汉语的联系。吕叔湘先生曾经说教学文言文的目的,有四种提法:其中有一种提法就是“为了了解现代文章里出现的成语和典故”。文言文、现代文一脉相通,许多词语的运用、语义是相通的,学生生活中就经常接触许多熟悉的成语、名句,所以,我不仅让学生了解文言字词在课文中的意义,而且让学生活学活用,进行积累成语的训练,从而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使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大大消除。如:文言词语“期”在《陈太丘与友期》中为“约定”的意思,那么,还有没有含“期”为“约定”的成语呢?通过引导,学生就会调动已有的知识库,回忆有关的成语,如“不期而遇”。又如:“太丘舍去”中的“舍”是“放弃”之意,与之相关的成语有:舍本求末、舍已利人、舍近求远等。再如成语与词类活用的:《口技》“不能名其一处也”中的“名”是“说出”的意思,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与之相关的成语如“莫名其妙”。利用成语进行方言文教学,既能使学生加深理解古汉语的词法、句法特点,又能增强学生的文史知识,扩大其知识面,达到融会贯通、古为今用的目的。
有些学者对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两个常用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古汉语常用字的绝大多数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而且还有相当强大的生命力。考察汉语的演变可以发现它由文言单音词发展为现代汉语双音词的趋势。了解和利用这一特点,往往可以帮助我们通过现代汉语双音词去判断和掌握文言文单音词的意义。现代汉语词汇掌握得越多,对其意义理解得越准确,就越能在“白话和方言的关系”上做文章,运用这种“打通古今”的方法也就越方便、越灵活。
四、古为今用,丰富文言内涵
教学文言文,一定要让学生深刻领会其主旨。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谈谈学习了文言文,对于现代中学生或现代人或现代社会有什么意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如教学《陈太丘与友期》时,让学生分析完主旨,即作者告诉我们做人要讲诚信、有礼貌时,我顺势提问:“是啊!中国古人是很重视做人的,那么,‘诚信’、‘礼貌’对我们今天有用吗?请联系实际谈一谈,可以谈自己的收获、体会,或对你有什么启示。”有的学生认为和同学相处要讲礼貌、讲诚信。有的学生认为,对待学习同样要讲诚信,要对自己负责,不能欺骗老师,蒙混过关。有的学生认为在考试时要诚信、诚实„„这样,顺理成章地让学生掌握了文章的主旨。接着,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学习的收获或启发,学生就有话可说了,既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又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进行思想教育,拓展了文章的主题,达到了古为今用的教学目的。再比如说我们讲《陋室铭》,这篇文章表现了作家高雅的情趣和那种洁身自好的品质。因为离现在比较久远,学生们在现在社会中能看到的可能不良的倾向、现象更多一些,通过这种优秀作品的介绍,实际上是让学生理解古人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等优良品质,而且应该继承。方言文教学不光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的孩子通过作品,得到一种精神的熏陶。
五、选好突破口,优化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新颖合理,是语文教学最优化最鲜明的特征。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到,选择出最佳的教学突破口,就是抓住了教学设计的导火线。突破口选准了,教学思路教学设计就水到渠成,也就为全课教学的成功开辟了道路。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材只是个例子,教师的教也就是在学生和教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因此,教师必然要审视学生的心理特征,选择最佳的教学突破口,从而使学生顺畅地学好课文。
例如《孙权劝学》这篇课文,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一般都讲孙权是如何劝吕蒙就学的,这样的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不高。于是,我另辟蹊径,以吕蒙为突破口,这样,学生就容易成为主动权的持有者。我是这样教学的:同学们,你们了解三国时期吕蒙的故事吗?学生讲述预习时了解的关于吕蒙的故事。接着我进一步启发学生:通过这个故事,你们得到了什么启示?我现时出示陈寿《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中对吕蒙的一段评价(学生自读)。
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欺诈,玩弄手段)郝普(人名,零郡太守),禽关羽,最其妙者。初虽轻果妄杀,终於克己,有国士之量,岂徒武将而已乎!
学生读后,我提问:从这段评说中可以看出吕蒙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回答:有勇有谋的一名武将。我接着出示《三国志·吕蒙传》中关于吕蒙的一段文字,让学生自读。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前往江东),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三国时期,现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地少数民族总称)。蒙年十五六,窃(私自)随当击贼,当顾(回头看见)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
蒙曰:“贫贱难可居,脱误(假如)有功,富贵可致。旦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时当职吏以蒙年小轻之,曰:“彼坚子(小子,骂人的话)何能为?此欲以肉喂虎耳。”他日与蒙会,又蚩(嘲笑)辱之。蒙大怒,引刀杀吏,出走,逃邑子郑长家。
学生读后,我提问: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吕蒙当初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回答:大胆、冲动、鲁莽、有勇无谋。这时,我因势利导:为什么吕蒙会有这么惊人的变化?学生自然而然知道了孙权劝学的重要作用。这样很短的时间内使难懂的文言文在学生相互的交流与讨论中得到了解决,学生不但轻而易举地学到了方言新词,也对吕蒙、孙权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还会有一种成就感。在这个基础上,过渡到课文教学,一步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通过与文本仔细对话,对孙权这一人物肃然起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很自然地流露出对孙权、吕蒙的赞美和钦敬之情。这样,从文章内容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兴趣,也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即学习的重要性。所以,选择最佳教学突破口,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审视作品特性,教出特色,达到常教常新的理想境界的有效手段。抓住课文关键,寻找最佳教学突破口,牵一发而动全身,设计教学、优化教学,完成教学任务也就会“游刃有余”。
六、鼓励学生质疑
我国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传授文言文,也极易见仁见智,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学生提出的很有个性的意见,只要言之有理,就不妄加否定,而是从精神上予以肯定。我在教授《桃花源记》时,有些学生对“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提出了疑问。他们认为事隔600多年,桃源人的衣服不可能“悉如外人”。对于学生的见解,我首先进行肯定,然后我先让学生解决,最后谈了自己的看法。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语文学科有着广阔的想象的空间,有一千个读者便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这一特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七、教会学生积累知识的方法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在教学中,我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建立“文言知识库”,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如每课的实词、虚词,还有特殊句型等人人必须整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老教育家张中行谈到文言文阅读的“量”,认为量必须足。没有量的积累,就达不到质的飞跃,即“积土成山”的目的。
八、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能力已成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培养有创造精神的学生正是我们教学改革的最高目标。就语文学科而言,最响亮的口号是:“学好语文,陶冶灵性,张扬人性,塑造人格,立志创造”;最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轴,活动为主线,创新为主旨”。相比较而言,文言文教学是创新教育比较薄弱的环节。许多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有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厌恶感,传统的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名清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教师奉为致宝,在学生方面却异化为令人头痛的紧箍咒。一篇血肉丰满的文章,被肢解的支离破碎。这种文言文教学模式,遏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令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篇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残羹冷炙”。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应该开启智慧,放开眼光,大胆创新,给学生留足自主创新的空间。让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出她的迷人魅力。正如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梁所说:“创新的土壤是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文言文课堂教学应该通过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二篇:在文言文教学中
文言文的教学方法可依据各人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通常,我们对于文言文的翻译通常采用两种方法进行教学,一种是意译,另一种是直译。直译要求尽可能地将原文中的每个词一一对应地译出来,此法可以字字落实,能较好地积累文言词汇;意译就是翻译原文的大体意思,此法比较流畅好懂。对于我们农村中学学生来说,只要能通畅连贯地用现代汉语如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就行。
下面谈谈自己多年来教学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一)、抄录法,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的词语对照抄录。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对于特殊名词可直接抄录;如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年号、日期等等。人名示例:《唐雎不辱使命》中的“秦王”、“唐雎”,《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子”等都可以直接抄录;年号示例:《陈涉世家》中的“二世元年七月”可以直接译作“秦二世元年七月”,《岳阳楼记》中的“庆历四年春”可以直接译作“庆历四年的春天”。
(二)、替换法,也就是说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这也有两种情况,一是把古词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如:诸葛亮《出师表》中的“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又如《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虽”分别用“案件”、“即使”换之。就译成“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
(三)、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文言词语,其字形在古今上完全相同,但词的意义却发生了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形:
1、词义扩大了。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山”古代专指华山,现在指一般的山脉。示例:张养浩的散曲《潼关怀古》中“山河表里潼关路”的“山”指华山,“河”指黄河,与现代汉语中的“山河”意义不同。
2、词义缩小。如:“妻子”古汉语中指妻子儿女,现在指男子的配偶。示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一句的“妻子”就属此类。此类词还有“所以”、“可以”等。
3、感情色彩变化。如“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指品质恶劣。示例: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中“卑鄙”即为地位低下,没有贬义色彩。
如果学生掌握了以上两种翻译文言文的方法,阅读翻译文言文时便不会感到吃力,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第三篇:我在字词教学中的做法
我在字词教学中的做法
在小学阶段,字词的教学是基础。学生只有把字词掌握住了,才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才便于学生理解课文,感悟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字词掌握好了,才能更好的理解句子,就能够写出语句通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学生的写作也就没有了问题。具体到实际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字词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不知是否有更好的方法,望多提宝贵意见:
1、字词教学方法多样化。
字词教学不应封闭于让学生死记硬背中,应开发一些生动、活泼且开放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编谜语、书写认读生字卡片、进行生字辨析大赛、说自己认字的方法、班长课前听写生字、进行成语接龙赛、教师定期进行生字检测、甚至让学生到校外看记广告标语等方法以提高生字教学的效率,真正使学生掌握字词。
2、字词教学融入到日常课文教学中。
在中高年级教学中,进行成段的背诵听写。会背不一定会写,成段听写,是发现学生字词掌握真实情况的十分简洁的做法,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发现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新课中的字词。这样做是便于学生可以自己对照课文找出问题;课文原文也给学生的遣词造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3、让学生反复练习加强记忆。
学生学过的生字很快记住了,可过了几天又忘记了,这是常出现的问题。这就要常复习,我就隔两个星期就布置一些生字书写方面的作业,加强学生的记忆。还要求班长每天预备后给学生听一课的生字,作为平常练习。这样下来学生的字词就不成问题啦。
4、加强工具书的运用,让学生在操作中记忆。
现在学生普遍存在不愿意查阅工具书的习惯,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是问老师就是问家长,就是不自己动手去查,所以我要求学生每人必须准备一本《新华字典》或《成语词典》,学生再遇到不会写的、不认识的、不理解的字词,要求主动去查字典,养成了主动识记字词的习惯。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在引导学生对字词的理解上,让学生在感同身受中,寻求关联,使之不知不觉地记住字词,而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字词教学是一个长期的并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就要在教学中,把握字词教学的内涵,掌握它的系统性,才能在教学中灵活自如的收到最大的实效。
第四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 天津市塘沽区第十一中学 殷观婷
邮编 300450 电话(022)81938926(022)25892263 邮箱yinguanting@eyou.com 内容摘要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不仅仅是给人以知、解人以惑,更重要的是师人以德、授人以道。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本文将就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 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读文悟道 关注生活、发现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 生活实践
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是作者思想的载体。古人写文章即讲究“文以载道”,要求“文道统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更是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见,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使之渗透于教学的过程中,起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虽然不可否认的是经过多年的努力,语文教学在青少年的培养与教育方面的确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然而,也出现了许多令人不满的现象,尤其是当前在青少年的成长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如:理想的异化,思想的退化;不能吃苦耐劳,不能经历风雨;不懂得感激父母感激生活,情感荒漠化;缺乏信念支撑,精神软化;沉湎于电子游戏与网络,课外生活低俗化;性格脆弱,心理贫瘠化„„这一现状令人担忧。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所指出的:“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古人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不仅仅是给人以知、解人以惑,更重要的是师人以德、授人以道。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一方面教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另一方面,要结合课文的思想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到“文道统一”,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品德育教育
《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刘勰《文心雕龙》中也说:“夫缀文者,情动而发。”并指出“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自古至今,一篇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作家的笔墨中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有着非凡的感人力量,因此,阅读时应让学生“口咏其言,心悟其文”。不过这些内容不是像画家和演员那样直接用形象表现出来的,而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这里有心游万仞、情寄大鹏,翱翔九天,处浊世而不改,清洁自守的庄子;有与楚地山河血肉同一,内心充盈着强烈的激愤和忧郁披发行吟于泽畔的屈原;有发自肺腑地喊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颠沛流离、忧患一生的杜甫;有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一腔正气谱写动人壮歌的文天祥;有在异族统治、故国陆沉的艰难时世中深沉地表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有举家食粥、困顿拮据仍倾尽心力,为天下情才兼擅的女儿们泣血放歌的曹雪芹,还有那菊花丛中醉卧的陶渊明,那空山新雨后静立的王维,那山光水色中流连的李太白,那赤鼻矶上、滔滔江畔慷慨吟啸的苏东坡„„所有文化星空中闪烁耀眼的星辰都在这里汇聚,他们散发着醉人的芳香,洋溢着永恒的魅力,是人类骄傲的资本。
因此,我们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受品德教育,必须在“有机渗透”上下功夫,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从引导学生“读文”入手,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决不能在知识讲完以后,来一段“课后语”。例如:我们在阅读、讲解《岳阳楼记》时,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对洞庭湖的美丽景色的出色描写,同时要让学生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怀;在讲解鲁迅的小说《故乡》时,不仅要分析闰土的形象,更要学生理解:“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一句的深刻含义,鼓励学生:在未来的道路上,应有勇于开拓、勇于进取的精神。
二、在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写作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教师如能在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的过程中,适当地点拨、渗透德育教育,对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学会引导,鼓励学生“事事留心,处处在意,做生活的有心人”。方法一:深入挖掘,学会“小题大做”。
郁达夫曾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一粒沙”“半瓣花”确实小得不能再小了,但这“小”中却能“见世界”“说人情”;朱自清的《背影》取材并非“高大”却令人潸然;鲁迅通过《一件小事》进行自我剖析与反省„„这些足以提示我们的学生:面对大千世界不能采取浮光掠影的态度,要学会“小题大做”,要从身边琐事中去体味市井百态,去关注社会,去感悟人生。例如:由刚建成的海河外滩公园遭人为破坏,供人观赏的雨花石被拿光联想到提高公德意识,倡导良好社会风尚;从秋风又吹,空塑料袋在空漫舞想到
白色污染,进而联想到保护环境;从制假造假泛滥现象意识到法制的健全与社会机制的完善等等。
应当指出的是,小题大做是一种提炼生活的能力,要找到物与意的契合点,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出合乎情理的感悟,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
方法二:名言、谚语、成语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可以拿到课堂上让学生品评、理解、感悟,并让其举生活实例加以印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
例如:“生活、苦难、孤独、遗弃、贫困,这些都是战场,都有它们的英雄。”(法·雨果)这一名言,使学生联想到了张海迪的自强不息,下岗工人的再创业,进而悟出:人生是由患难与欢乐组成的,要做生活的主宰者。
练习中,师生情、父子爱、同窗谊、朋友道、市井画均可入文。
方法三:教师提供某些具体物象,让学生展开类比联想,联想人生,感悟生活。
感悟是人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本质的顿悟与认识。以“手表”为例,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可以触发学生的不同感悟:由手表的指针总是在同一个圈子里旋转可以悟出:人生不能象手表一样永远的生活在自我的世界里,因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由时针、分针、秒针的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又可悟出:现在的社会、将来的生活需要与他人密切合作,共创辉煌。
三、要把语文课上的德育教育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这里说要把语文课上的德育教育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有两个途径:
首先是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使学生收到实效。例如针对有些中学生沉迷于某些谈情说爱、情意绵绵的情节,便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有关文艺理论的书籍,引导学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总是离不开时代特点的,并且教育学生在阅读文艺作品时不能片面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其次是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德育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意有层次性和针对性。例如初中生是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他们的行为富有模仿性,故课外活动还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 的榜样,以培养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高中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无论是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已发展到接近成人水平,独立判断能力增强。教师要根据这些特点来组织语文课外活动,例如举办文艺作品欣赏会、评析会、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以及建立兴趣小组、文学社团等,这些听、说、读、写活动形式生动活泼,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写日记是课外写作活动的一种形式。有位特级教师说:“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绝大多数学生写日记时都说真话,说心理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许多学生在日记中针砭假恶丑,赞扬真善美„„,这便起到了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的德育功能。课外写作活动还有编写板报、墙报等。这些写作活动也是进行语文德育的重要阵地,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教育环境的改善也是进行德育的重要一环。也许这一点与本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的主题有背离之处,但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学生接触到的不仅使校园环境,还有家庭、社会环境,改善教育环境除了加强校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外,社会家庭教育氛围的营造也十分重要,在这方面,教师和家长就应该以身作则,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如果教师和家长都具有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就会对学生的道德风貌的健康培养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这样学校、社会、家庭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网络,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没有语文,德育像是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德育,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语文因其表达的艺术性丰满了德育,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含金量”,也因为表达的艺术性,语文坚持了自身的品格,养成独立的学科性质,而不是德育的附庸。正视语文和德育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应该是有利于我们语文教育事业的。
第五篇:我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我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通过《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之自己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注重平时积累,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学完《颐和园》这课后,就为学生以后写熟悉的景物作下铺垫。
2、通过写日记来积累,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组织学生看完一场电影,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二、注重学以致用,结合实际及时指导。
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大家都知道《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包含深情的文章,我在教完这篇课文后,举行了一次以“我思念的××”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要求学生把自己最思念的亲人(不管是生离的,还是死别的)用几句话描述出来。(同学们踊跃发言,其中有一位女同学是这样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啊,转眼间一年的中秋节又到了,半年前与妈妈分别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记得妈妈要去外地的前一天夜晚,我总跟在跟身旁,她出去我跟着,她睡觉我伴着,而且我还紧紧地捏着她的手,生怕她即将离去。第二天,我早早地起床了,发现妈妈提着包已跑出了家门,我连头也没梳,散着发就在后面追,我边追边喊,妈妈也边跑边抹泪。到了夜晚,我觉得房子里空荡荡的,怎么也睡不着,只好抱着妈妈睡过的枕头闻闻她留下的气味)这样的描写最感人,学生也能说真话、实话。
三、注重作文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时间过得很快的词“刹那间”,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今后能多看点书,认真作好记录,教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于学生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