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有差异教学的几点做法---吴磊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有差异教学的几点做法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等新课程理念。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往往还是“一刀切”的现象,对学生提出共同的要求,采取相同的手段,致使学生疲于应付、生吞活剥,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两级分化,出现差生“晕车”、优生“陪读”等不理想的现象。这种忽略学生差异的教学思想与新课程理念是格格不入的。“低起点多层次”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是根据新课程提出的个性化教学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的有差异的教学,力争让“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生吃得饱”。通过这样的教学研究,力求数学教学“以人为本”、“心中有学生”。
国外研究人员对教学的“差异性”和“个性化”研究较早,提出了一些比较著名的观点,呼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基础来开展教学。国内最近几年也开始重视研究“个性教育”。教师们越来越感到“差异性”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广泛性,开展了对课堂的“差异性”的研究。但由于新课程刚刚开始,对新课程所引起的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变化还认识不足,特别是在具体学科中的操作性策略还不是很多。因此,低起点多层次”的教学研究采用了“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方法。具体从教学目标分层要求,教学内容分层渐进,教学形式分层组织,教学评价分层事实等方面进行实践。
一、教学目标分层要求
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来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不同学习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以便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
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教师既要重视教学中的统一标准,突出教学要求的一致性,又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突出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做到统一性与层次性相结合。一方面根据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着眼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分类设计,使全体学生达到一定的要求,就是“下要保底”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要考虑到“上不封顶”的目的,在目标设计时要有弹性,提出的目标要有层次性,以保证不同学生求知需要能得到满足。俗话说“跳一跳,摘桃子”。这就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完成相对其现有知识水平而言更高层次的知识水平。这种知识水平是经过学生的努力可以达到的。
1、显形与隐性目标相结合
教学目标不是教师随心所欲的编造,不是教学上装点门面的摆设,也不是课堂教学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一切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得以形成的最高基准点。是全部教学设计的依据,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其地位是相当重要的。既然是一种“质量标准”,那么必须是可以用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来加以肯定,对于教学目标这个问题,国内外都有大量的研究,如布卢姆、加涅等的研究都是非常著名的。他们提出了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类。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其中知识技能是显性的目标,而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隐性的目标。在教学中,如果只有显性的目标,那学生学到的只能是一组“死”的符号型结论,势必造成单纯的知识传递,造成死记硬背和封闭僵化,使教学缺乏生命力。
完善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显性和隐性相结合。既有知识技能的增长,又有智慧、情感、信念、意志、价值观等发展和生成,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内容。如:《美丽的田园》是北师大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主题图“美丽的田园”内容十分丰富,有在空中飞与停歇在树上的小鸟,有在水中游与在岸上走的鹅,有黑羊与白羊,有红花与黄花……从主题图上看是巩固20以内的数数及20以内的加减法。这也是这课的“认知目标”,是显性目标。但从中蕴含了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就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数学的乐趣,激发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趣味性。通过观察、经历,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与他人交流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他们探究意识和协作精神,以及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态度。对于“学困生”来说,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数数,能抽象出数量,能提出解决一两个简单问题就算达标了,他们以显性目标达成为主。对于优生就应有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能提出和解决简单的问题,还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短期与长期的目标相结合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目标应是短期与长期目标相结合的。教学目标既要让学生学好最有价值的数学(基础性、发展性、现实性的知识),又要重视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短期目标是指本课和本单元的知识、技能的要求,这种知识性目标也是数学教学的最低目标;长期目标是指过程与方法,是指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热爱科学、勤苦于思考,善于探索,追求真理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品质。长期教学目标是通过一节节课中的短期目标来实现的,而每节课的短期目标必须体现长期教学目标。如果仅仅有短期目标,那培养出来的学生是高分低能,眼光短浅的。因此,应将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课堂,开放的课堂需要开放的目标,开放的目标需要开放的教师,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应是双重目标同时实现的课堂。如新课程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一课就是通过创设捐款、购物、乘车、存钱等活动情境让学生认识人民币的面值,知道大小面值之间的坦率,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渐形成爱护人民币和勤俭节约的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分层渐进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到层次性,由浅入深、分层渐进,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起点,采取因人而异的措施。起点较低的同学教学指导要有所倾斜,设计问题采取“小步子、慢速度”的教育原则;对优生设计的教学问题要灵活一些,而且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更要有一定的梯度,由基本题到变式题再到发展题,还要设计一些机动题,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来取舍。
1、分层提问
分层教学的课堂教学,完全根据学生实际、教材及制订的教学目标,将教学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情景,由浅入深,分层递进,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猜想、凝练规律。
首先设计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提问。如果问题过难,“学困生”的思维就跟不上,甚至会茫然不知所措;如果问题过易,优生会觉得没有兴趣,造成注意力分散。设计问题的原则是确保各类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回答的机会。因此,教师要善于将既定的学习任务转化成学生易感兴趣的具体问题,并设计出一定的问题情景。让优生在关键时刻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困生”回答一些计算题等最基础的问题,鼓励他们学好数学的热情。如:同是《美丽的田园》一课。创设了“春光明媚的春天,老师带领同学们来到了美丽的田园,看到了一幅各种动物嬉戏的情景图。”然后提出了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1)从这幅主题图上你能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无论是哪类学生都能回答,只是获取信息的数量及提出问题的独创性方面有些差异。再如:在课要结束之前,向学生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在观察事物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等等。这样的提问体现了“下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
其次是针对中下学生的提问,主要是为他们设计一些陈述性和程序性的问题,引导他们回忆、理解和感知,学习陈述性、程序性的知识。同是《美丽的田园》一课,在根据同学得出的结论:有6头白羊,4头黑羊,共有几头羊?(6+4=10);
一共有羊10头,6头白羊,黑羊有几头?(10-6=4);一共有羊10头,4头黑羊,白羊有几头?(10-4=6)。接着向中下学生提问:“你能根据黄花6朵,红花13朵的信息列出三个算式吗?”这样让中下生有足够的展示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当然,最后还不能忽略中上生,要设计满足他们欲望的问题。如“9”这个数,可以表示什么?可以表示它比10小;可以表示比10少1;可以表示11减2等于9等等。它还有很多表示法,你能说吗?谁的表示法最多?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8”可以表示什么?这类问题给中上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根据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一些针对性的问题,这样给每类学生都有一个弹性去完成的学习任务,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增加了优生,特别是“学困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分层练习
练习是形成和巩固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努力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基本活动形式。设计有针对性的适合课堂教学内容,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的练习,对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1)同一练习,分层要求
把统一层次的课堂练习变为多层要求的训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自己的训练目标,充分调动各类学生的潜能,以期达到“你到达目的地,我也到达目的地”,促使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机会,都有成功的体验。进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同是《美丽的田园》,在练习“9”的不同表示法的时候我是这样设计的:“9”可以说成“比10少1”、“比5大4”、“11-2=9”、“三本书与6本书叠在一起是9本书”,你有哪些说法,第一组的同学每说出3种奖一个“机灵狗”,其他组的同学每说出4种奖一个“机灵狗”,表示法越多,奖品越多。再如:根据“华华踢5个,冬冬踢7个,亮亮踢13个”提数学问题,同样采取了中下生每提2个问题获一个“机灵狗”,而其他同学每4个问题获一个“机灵狗”。这样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奖的机会,真正体现“跳一跳,摘桃子”的教学理念。(2)不同学生,不同的练习
由于教学目标的多层次,在设计练习上也应该是多层次的,这是课堂教学分层的延续,也是分层教学的重要环节。让不同基础的学生实行“自由选择”,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首先,应把练习设计成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发展练习。一类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基础题,及难度稍大的课本和配套《作业本》的习题进行分解或给予具体提示的习题,让学困生经过努力,尽力完成,让他们在练习中逐步达到学习目标。一类是根据教学内容中等要求设计的,面向大多数学生设计的练习,供中等生练习,让他们在练习中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再一类是根据优等生的学习水平和教学内容设计的要求教育,难度稍大的习题,让他们在探索中发展提高。
在分层练习中,在每个学生保证一定题量的基础上,让他们自由选择,同时鼓励学生向高层次突破,以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如《认识钟表》一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生活经验会看整时和半时。据课前调查,有30%的学生已会认整时和几时半,因此在设计练习时就考虑每一类学生的知识水平,设计了一系列闯关的题目,鼓励每一个学生向更高的层次攀登。(1)说一说,下列钟面的时刻,(课件出示下列钟面上的时刻:9时、12时、10时半、5时半、1时、11时半);(2)在作业纸上写出以上钟面的时刻。以上练习虽然提供的是同一个条件信息,但两题的要求却不一样,第 ② 题写出时刻比第 ① 题说一说的要求要更高些。通过反馈交流让只做第 ① 题的同学也了解到第 ② 题的写法,同样在倾听同伴的发言中了解了时刻的写法。接着同样设计了第二组题目让学生选择:① 按要求拨出下列时刻:7时半、8时、4∶30、6∶30;② 同桌合作,一个同学拨自己喜欢的时刻,另一个同学写出该时刻(两个角色自由选择、伙伴也自由选择)
多层次、多角度的练习活动,为学生的创新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满足了各层次学生的需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求知的欲望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实现各自的自由,达到多层次学习优化的目的,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
三、教学形式分层实施
教学实践表明,即使在同一个教学班级中,由于遗传环境和所受教育等错综复杂的因素影响,每个学生的个性各不相同,知识、能力、情感、意志、性格等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倾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组织形式上要改变传统的固定方式,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临时进行分层组织。当需要全班进行交流时,就采取“全班式”的组织形式;当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就采取“小组式”的组织形式;当教学中根据需要进行重新组织时,就采取“自由式”的组织形式,让同一层次或同一兴趣的学生组合到一起去。
1、按能力隐性分层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每一个学生在数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按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分层。但采用的都是隐性的分组教学。大多“学困生”是暂时性的,特别是刚进学校的低年级同学,他们当中有的是缺乏家庭辅导,有的是前期开发不够。如果多给他们机会,多关爱、多鼓励,他们也会变成优生,所以我采取的都是隐性分组教学,通常采用的是分类自学、分类质疑、分类指导、分类练习。把这类环节自然地融入正常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活动之中,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培优辅差。如:在上《认识人民币》一课,课前就对全班学生进行测试,结果有50%的同学已会认人民币,于是课前的头一天就分别要求,对已经会认的同学,要求他们晚上跟家长一起去购物;对还不认识的同学,要求他们回家让家长把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拿出来认一认。这样为第二天的新课扫清了许多障碍。
2、按兴趣显性分层
按兴趣分层很容易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支持,更有益于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特长与亮点而增长成功的信心。在教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统计》一课就采用了按兴趣分层的方法来进行。“统计”的第一课原来安排在省编教材的四年级教学,而在新教材中却安排在第一册,跨度很大,要让刚上小学的一年级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在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上表示数据及提出问题进行分析确有一定的难度。但画画是小朋友都喜欢的,所以可以让喜欢画画的同学引领大家学好这一课。课前对全班喜欢画画的同学进行了鼓励,从象形统计图入手激发他们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让全班同学都在对小动物、图形、学习用具等摆摆、数数、剪剪、贴贴、画画中完成学习任务。
按兴趣分层教学对低年级的教学还是有一定的作用,因为低年级学生存在注意力差、凭兴趣学习、不感兴趣的内容就不喜欢学的缺点。每个学生的兴趣不同,随着课型的不同,小组成员也不断变化,使每一类学生都有引领别人学习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评价分层实施
新课程强调在对学生进行评价进,要因人而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学困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上进;对优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不断超越自己。同时在评价过程中,不但要对结果进行评价,更要对过程进行跟踪评价,对一些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有时难以取得理想结果的,也要对他们的探究过程实施分层评价,挖掘出有价值的成分,特别是对他们的探究精神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总之,教学评价对学生来说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学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实践证明:实施多层次教学法有利于提高教与学的目的性、层次性、和主动性,克服了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被动性与盲目性,从真正意义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新课程精神。我们从中也体会到如下好处
1、有利于调动各个层次面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2、实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
3、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跳一跳,够得着”的境地。
4、形成了成功的激励机制,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潜能,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
5、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致趣,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激发学习热情
第二篇: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差异教学的几点做法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差异教学的几点做法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适应学生个性差异,满足学生学习需要,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差异教学”成为课程改革的新增长点。“差异教学”的实质,即在班级教学中,有效利用和照顾学生差异,在教学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方法策略、过程、评价等全方位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往往还是“一刀切”的现象,对学生提出共同的要求,采取相同的手段,致使学生疲于应付、生吞活剥,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两级分化,出现差生“晕车”、优生“陪读”等不理想的现象。这种忽略学生差异的教学思想与新课程理念是格格不入的。“低起点多层次”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是根据新课程提出的个性化教学思想,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的有差异的教学,力争让“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生吃得饱”,力求数学教学“以人为本”、“心中有学生”。以下根据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一、教学目标分层要求
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来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不同学习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以便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
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教师既要重视教学中的统一标准,突出教学要求的一致性,又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突出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做到统一性与层次性相结合。一方面根据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着眼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分类设计,使全体学生达到一定的要求,就是“下要保底”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要考虑到“上不封顶”的目的,在目标设计时要有弹性,提出的目标要有层次性,以保证不同学生求知需要能得到满足。俗话说“跳一跳,摘桃子”。这就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完成相对其现有知识水平而言更高层次的知识水平。这种知识水平是经过学生的努力可以达到的。
二、教学内容分层渐进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到层次性,由浅入深、分层渐进,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起点,采取因人而异的措施。起点较低的同学教学指导要有所倾斜,设计问题采取“小步子、慢速度”的教育原则;对优生设计的教学问题要灵活一些,而且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更要有一定的梯度,由基本题到变式题再到发展题,还要设计一些机动题,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来取舍。
1、分层提问
分层教学的课堂教学,完全根据学生实际、教材及制订的教学目标,将教学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情景,由浅入深,分层递进,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猜想、凝练规律。
首先设计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提问。如果问题过难,“学困生”的思维就跟不上,甚至会茫然不知所措;如果问题过易,优生会觉得没有兴趣,造成注意力分散。设计问题的原则是确保各类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回答的机会。因此,教师要善于将既定的学习任务转化成学生易感兴趣的具体问题,并设计出一定的问题情景。让优生在关键时刻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困生”回答一些计算题等最基础的问题,鼓励他们学好数学的热情。如:同是《美丽的田园》一课。创设了“春光明媚的春天,老师带领同学们来到了美丽的田园,看到了一幅各种动物嬉戏的情景图。”然后提出了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1)从这幅主题图上你能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无论是哪类学生都能回答,只是获取信息的数量及提出问题的独创性方面有些差异。再如:在课要结束之前,向学生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在观察事物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等等。这样的提问体现了“下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
其次是针对中下学生的提问,主要是为他们设计一些陈述性和程序性的问题,引导他们回忆、理解和感知,学习陈述性、程序性的知识。同是《美丽的田园》一课,在根据同学得出的结论:有6头白羊,4头黑羊,共有几头羊?(6+4=10);
一共有羊10头,6头白羊,黑羊有几头?(10-6=4);一共有羊10头,4头黑羊,白羊有几头?(10-4=6)。接着向中下学生提问:“你能根据黄花6朵,红花13朵的信息列出三个算式吗?”这样让中下生有足够的展示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当然,最后还不能忽略中上生,要设计满足他们欲望的问题。如“9”这个数,可以表示什么?可以表示它比10小;可以表示比10少1;可以表示11减2等于9等等。它还有很多表示法,你能说吗?谁的表示法最多?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8”可以表示什么?这类问题给中上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根据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一些针对性的问题,这样给每类学生都有一个弹性去完成的学习任务,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增加了优生,特别是“学困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分层练习
练习是形成和巩固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努力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基本活动形式。设计有针对性的适合课堂教学内容,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的练习,对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1)同一练习,分层要求
把统一层次的课堂练习变为多层要求的训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自己的训练目标,充分调动各类学生的潜能,以期达到“你到达目的地,我也到达目的地”,促使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机会,都有成功的体验。进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同是《美丽的田园》,在练习“9”的不同表示法的时候我是这样设计的:“9”可以说成“比10少1”、“比5大4”、“11-2=9”、“三本书与6本书叠在一起是9本书”,你有哪些说法,第一组的同学每说出3种奖一个“机灵狗”,其他组的同学每说出4种奖一个“机灵狗”,表示法越多,奖品越多。再如:根据“华华踢5个,冬冬踢7个,亮亮踢13个”提数学问题,同样采取了中下生每提2个问题获一个“机灵狗”,而其他同学每4个问题获一个“机灵狗”。这样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奖的机会,真正体现“跳一跳,摘桃子”的教学理念。
(2)不同学生,不同的练习
由于教学目标的多层次,在设计练习上也应该是多层次的,这是课堂教学分层的延续,也是分层教学的重要环节。让不同基础的学生实行“自由选择”,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首先,应把练习设计成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发展练习。一类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基础题,及难度稍大的课本和配套《作业本》的习题进行分解或给予具体提示的习题,让学困生经过努力,尽力完成,让他们在练习中逐步达到学习目标。一类是根据教学内容中等要求设计的,面向大多数学生设计的练习,供中等生练习,让他们在练习中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再一类是根据优等生的学习水平和教学内容设计的要求教育,难度稍大的习题,让他们在探索中发展提高。
在分层练习中,在每个学生保证一定题量的基础上,让他们自由选择,同时鼓励学生向高层次突破,以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如《认识钟表》一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生活经验会看整时和半时。据课前调查,有30%的学生已会认整时和几时半,因此在设计练习时就考虑每一类学生的知识水平,设计了一系列闯关的题目,鼓励每一个学生向更高的层次攀登。(1)说一说,下列钟面的时刻,(课件出示下列钟面上的时刻:9时、12时、10时半、5时半、1时、11时半);(2)在作业纸上写出以上钟面的时刻。以上练习虽然提供的是同一个条件信息,但两题的要求却不一样,第 ② 题写出时刻比第 ① 题说一说的要求要更高些。通过反馈交流让只做第 ① 题的同学也了解到第 ② 题的写法,同样在倾听同伴的发言中了解了时刻的写法。接着同样设计了第二组题目让学生选择:① 按要求拨出下列时刻:7时半、8时、4∶30、6∶30;② 同桌合作,一个同学拨自己喜欢的时刻,另一个同学写出该时刻(两个角色自由选择、伙伴也自由选择)。多层次、多角度的练习活动,为学生的创新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满足了各层次学生的需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求知的欲望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实现各自的自由,达到多层次学习优化的目的,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
三、教学评价分层实施
新课程强调在对学生进行评价进,要因人而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学困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上进;对优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不断超越自己。同时在评价过程中,不但要对结果进行评价,更要对过程进行跟踪评价,对一些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有时难以取得理想结果的,也要对他们的探究过程实施分层评价,挖掘出有价值的成分,特别是对他们的探究精神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实施多层次教学法有利于提高教与学的目的性、层次性、和主动性,克服了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被动性与盲目性。当然,学生的广泛存在的差异会给在集体教学中照顾学生差异带来一定的困难,可以这样说,“差异教学” 以其前所未有的高难度的、复杂的、多元的、科学的教学展示在教学舞台上,不仅为课程改革增添了一个新亮点,而且对教师提出了新考验。做为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的研究,从真正意义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新课程精神。
第三篇:浅谈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实施(本站推荐)
浅谈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实施 “做数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说数学”教学模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变“说数学”为“做数学”。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从做中学”的教育原则,提出“教育最根本的基础在于儿童的活动能力”。因此,“做数学”的关键在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提出数学问题,组织探究
新课程提倡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美国数学家波利亚也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年级第一学期我在对于《看谁搭得又高又稳》这节课的设计中就充分融入了“做数学”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探索,组织多个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分层次解决实际问题,以突破教学的难点。在上课伊始,我就借助“知道了什么”、“怎样搭呢”、“看谁搭得高”展示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获得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此基础上,让学生再通过小组讨论、优化,选择出自己喜欢的方法搭积木。在这整个探索搭积木方法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机会、创造了环境,更重要的是从中体会到了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快乐,发挥出自
己学习数学的智慧和潜能。
二、在“做数学”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课改以来,我们也都在积极探索合作学习的方式,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掷数点块》这节课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供一切让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机会,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例如在掷一个数点块的时候,小组的每位成员通过先后几次亲自试验,再通过小组里的汇总和全班汇总,逐步体会到:在掷一个数点块时,虽然有时某个数点会频繁地出现,有时另一个数点会频繁地出现,但当掷的次数相当多时,汇总的记录表明,数点块上被掷出的点数常常会相同。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保持很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学生在合作交流、分组合作中,每个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个性的空间。
三、“做数学”与生活数学的联系
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系点,并架起桥梁,将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
在一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连加、连减”时,我创设实际情境——教师与学生做“开汽车”游戏,教师做开汽车动作,教师后面(也就是汽车上)有4个学生。汽车启动,教师问现在汽车上有几个同学(4个)。教师报站名,停车,又上来了3个学生。汽车再启动,教师问又上来几个同学(3个)。汽车上一共有几个同学
(7个)。又到一站,停车,下去2个学生,教师问现在汽车上有几个同学(5个)。这时抽象出算式4+3-2=5。游戏如此反复轮流做几次,使每个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这样,通过设计实际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理解算理,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运用学具,突出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新教材从学生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事实,自始至终都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操作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模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进行发现和创造。例如:在一年级第一学期《认识立体图形》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摸一摸、说一说、滚一滚等方式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通过一些小组的活动,以实物和模型为研究对象,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对几种立体图形有了比较多的感性、直观的认识。
学生是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作为教师我们要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
和给以恰到好处的点拨。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在亲身体验和探究中认识数学、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第四篇: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大石桥市旗口镇中心小学四海希望分校吴桂梅
小学数学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学会”轻“会学”的现象。这样严重影响了小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转变观念,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素质是指人的先天的自然性和后天的社会性的一系列基本特点与品质的综合。素质教育是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完善和全面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它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并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那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呢?结合自己本身工作经历谈以下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采用层次化的教学结构
教学结构是教学过程的总体设计。教学结构层次化,一方面是在课堂上尽量增加学生活动的时空——课本让学生看,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错误让学生析,充分发挥教科书的资源作用和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注意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握全体,分层推进,根据学生学习的水平差异,参与程度和学习障碍等条件,因势利导,以学论教。比如,教学“除法两种分法的比较”时,课堂上首先组织学生根据学过的方法分析条件、问题,在自学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并思考总结出第一种分法和第二种分法各是知道什么数量,要求什么数量,接着指导学生围绕“总数、份数、每份数” 1
这三个数量关系来讨论第一种分法与第二种分法的异同点及其结果。学习一般的学生能理解掌握其异同点,解同类题的思路,思维较活的学生已基本能运用知识去解决除法应用题的提问题和填条件了。由此可见,课堂上采用层次化的教学结构,是开发学生智力、发挥学生潜能、提高教学效率的主要途径。
二、以练习为主,提高数学教学实效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去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训练,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数学教学应以练习为主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练习题的设计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1.练习的时间长短,数量多少,都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来确定,以便在不增加学生学习时间的条件下,尽可能取得好的练习效果。
2.练习题的设计、编排要体现教育性原则,做到“低起点小步子、快节奏、大容量”,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针对教材内容,精选练习题。如为了引入新课,设计知识衔接题;为巩固概念,设计基础变式题;为纠正错误,设计判断选择题;为拓宽思路,设计多变多解题等,从而实现训练目标,提高课堂实效。
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目前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一个趋势。实践能力是人们在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中所能胜任某项任务的能力。小学数学实践能力,就是学生在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中,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使
学生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存在价值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逐步形成。
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操作、观察、讨论、合作学习、猜想、画图等都是实践活动,到社会上调查、收集数据、提出问题、建构模型等也是数学实践活动。抓好实践活动的开展和指导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如在教学“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时,我先通过让学生“画一画”“摆一摆”,使学生亲身感知“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演变为“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的那种数学知识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动态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领悟、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为学生掌握新知扫除障碍。
四、把握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和其它学科一样把德育教育贯穿在教学全过程,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1.依教材内容实施素质教育
数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自然学科,有着它自身固有的规律和特点,所以在教学中,紧紧地把握学科特点,把思想品德教育和数学学科的特点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重点应放在把握教材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结合知识传授,在教学中渗透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时,搜集我国改革前后经济发展变化的资料,通过对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从小努力学习的精神。
2.结合教学过程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教师只能结合教学过程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学知识点,还要抓住有德育因素的一词一句进行渗透,如教学“时间的认识”时要求学生不仅会看钟表认识时间,而且要做时间的主人,教育学生从小要珍惜时间,讲求实效。
五、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的素质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和谐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体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性,要通过传授数学知识和技能,利用数学所具有的价值和数学思维的特点来实现学生素质的提高。对优等生,教师要竭力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数学素质差的学生要多关照,课上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开拓思维,发展思维,尽量给他们更多的“参与”机会,并通过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增强学习信心,逐步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更新观念是关键,学生是中心。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注重能力的培养,发展思维,培育创新;既重视学会,更重视会学,这是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体现。
第五篇:实施差异教学(模版)
实施差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
[摘要] 教育必须从人的丰富个性特点出发进行全面设计,实现个性化,才能深入发掘学生的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本着针对不同学生差异,推进分层递进教学策略,采取集体——分组——集体的授课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个性化 分层 递进 差异教学
一、实施差异教学的依据
新课标强调语文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在兴趣、能力、气质、性格、品质、知识等各方面的差异,因此,在识字、写字、口语交际、阅读与写作领域都存在着个体间的差异,及个体内能力发展不均衡的差异。这样就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把脉问诊,从学生不同的水平,兴趣和学习风格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目标、创新的设计教学,灵活地组织教学,多样化地安排教学,分层递进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使每个学生的语文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
二、实施分层递进差异教学的内容
1、学生分层: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将全班分成低、中、高三个层次,具体到哪个学生属于哪个层次,教师不仅要心中有数,而且要记录在案,但不宜向学生公开,实施动态管理,根据学习情况层次能够浮动。
2、目标分层: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制定出高、中、低层学生学习相适应的教学目标,结合1基本目标:指全体学生都可以掌握的标记、理解、简单教材设计:○2中层目标指大部分学生可以掌握的运用、理解、分析。○3发运用。○展目标指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掌握较难的综合运用,对知识的拓展及教材内容的加深。
3、课堂训练分层:基本模式,集体——分组——集体。第一次为集体同授,为分组学习提供方法的示范和思路上的指引。分组是为教学的分层目标服务,教师可以出示教学提纲,让中高层学生自学,学习时间与自学同步。自学提纲基本包括:知识提示、1反馈;学习思路及所需思考问题提示。第二次集体包括○主要是了解2交流: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是中高层自学情况。○对中高层回答的难3合作:要求针对学习度问题进行交流,使底层学生共享学习成果。○内容分成若干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深入讨论,不强求4整合:通过教师总结,提示重点难点梳理知识。○5教学:针一致。○对学生反映的共性问题组织补救教学。
4、作业分层根据教学目标的分层,每章节每课时的作业设计也应有层次,每个层次,作业量难度大小各不相同。
5、评价分层:为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采用目标参照评价,不仅应用于课堂回答问题,作业练习、考试命题也是如此。对中低层学生引导他们在自己的学习领域内进行自我比较,有进步就给予表扬,不公布考试成绩只指出学习的进步与问题,高层次学生则着重引导他们进行同质组内的比较,鼓励他们开展竞赛。
三、差异教学取得的效果
经过探索,实践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水平,教师的教学方法都取得了显著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教师在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教师体现以人为本,发展个性,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尤其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方法上,主要表现,教学设计彰显个性,教学过程凸现个性,教学方法重视个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二)学生在学习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 学生对自己学什么,有“做主”权力,可根据自己的基础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确定学习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体现学生分层,目标分层,训练分层的个性化学习。以学习《向往奥运》为例,本文可设计如下高中低不同层次的目标。高层次:
1、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自己动手办一期奥运手抄报。中层次:
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读音准确、会默写并理解词义。
2、能正确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语句。低层次:
1、基本学会本课生字词语,读音准确并会默写。
2、能正确朗读课文。
“合作” 是指学习的组织形式,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形式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可改变以往师生单向交流方式有助于构建全班教学。通过师生,生生的多项互动交流,形成研讨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启迪,互相帮助,以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就如上文中提到的学习《向往奥运》一文,在个人自主学习阶段,学生可以从各自最感兴趣的部分入手学习,然后再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交流汇报。学生通过听取其他其他同学的学习汇报,从中吸取他人的精华,充实自己经验,整合自己的认识,最终完成学习目标。
“探究” 指在实践中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实践参与才能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借助课文语言情境,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氛围,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组合中,给各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各自发展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演议等各种活动中学习语言,积淀语感,陶冶情操,培养个性。
在课外学习指导中,善于拓展语文学习空间,创造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设计有阶梯有弹性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特长选择练习的方式和合作伙伴。
1、制定作业量的分层要求。例如:巩固生字词的抄写作业,对平时记忆字较快的学生要求抄写一至二遍,对平时默写错误较多的学生则适当多写几遍。
2、做好作业难度的分层设计。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我布置
1朗读课文,了如下几项作业:○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都看到了什么?2你是怎样理解课后练习第二题的,3能根据课文合○谈谈你的体会。○理想象试编《卖火柴的小女孩来我家》。
3、让学生自主选择,提高综合能力。在班级内每月办一期个人小报,让学生自主选材、自拟报名、自定刊头、学生自由设计,自任主编,或抄或写或剪或贴,有诗有文有图有画,因人而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于不是硬性作业,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发展水平自我调整,让所有的学生有了很大发展空间。照顾学生的每个方面,学生劲头大,实际效果好。由于优化作业设计,多从学生角度考虑,作业设计目标明确,对象分明,训练层次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得到了很有效的提高。
(三)采用分层评价形式注重个性发展
1、教师评价:为高层学生指明方向,为中层学生提供进步的阶梯,把更多的关注送给低层学生。
2、学生自评:一是发挥小组互动功能,二是实施学生自我综合评价。
3、个案跟踪评价:对低层中的特殊学生建立个案,从学习习惯,家庭教育等多方面入手,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由点及面带动整个低层群体遵守课堂秩序,改变学习习惯,提高学习兴趣。
(四)教学成绩取得明显效果
在教学中由于目标分层,作业分层,训练分层,评价分层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中低层学生成绩有较大提高,在乡中心校多次举行的学业水平测试中我所带班级成绩均名列前茅。有多名学生的作文在《知荣辱,树新风》爱国主义读书活动中和第一届“新蕾杯全国中小学作文大赛”中获奖。[参考文献]
1、《分层递进教学策略在课堂中的运用》胡兴宜主编
2、《差异教学论》华国栋著
3、《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