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
关于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
一、提高认识,确立职业教育战略地位
充分认识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县”战略,提升劳动力素质,促进就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乡镇和政府各部门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深刻理解职业教育的重要基础地位。
发展职业教育的目标和任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谋划我县职业教育。目标和任务是:全面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着力培养一大批适应xx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职业学校要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巩固发展成果,推动改革创新,强化内涵建设。县职技校要积极创建国家重点技工学校,争取在“十二五”期间成功创建技师学院,跻身国家重点建设的1000所示范中等职业学校行列。xx职中要立足农村,探索创办服务“三农”的农字类专业,努力打造成为xx省最优秀的特色农村职业学校。xx职中要立足校情,做大做强轴承专业,成为加快我县轴承产业转型升级,助推特色产业集群化的基地。
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建立由县发改、经贸、教体、财政、人事、劳动保障、农业等部门和行业、企业等组成的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以统筹协调全县职业教育工作,及时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要搞好职业教育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财政部门要根据省市相关规定保证职业教育经费的足额到位;劳动保障部门要在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内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人事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涉及职业教育的相关工作。
二、完善机制,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方式转变
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方式,又是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的关键环节,更是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重要途径。职业学校要主动转变办学机制,推进校企紧密合作,为企业提供思想品德优秀、职业意识强烈,且具有一定技术、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并逐步探索以地方经济为本的学校课程设置,满足地方企业用工的需要。企业要创造条件为职校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实习设施,让学生有获得直接的职业实践经验、与用人单位一致的管理经验以及一定的顶岗实习收入的机会和渠道。
探索合作新方式。各职业学校要经常主动与企业、行业联系、协作,开展对企业人才需求的分析,通过联合招生、合作办学、“订单培养”、企业冠名等有效途径,开展对企业职工的培训。企业、行业要有机整合各类教育、实习实训资源,共同参与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大力开展职工培训。
加强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职业学校要根据xx产业经济的特点,切实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重点发展数控技术应用、机电管理、轴承加工、旅游餐饮服务等与地方产业相匹配的专业。力争到XX年,再创建1个省级示范基地,2个省级示范专业,5个市级示范专业。
服务为本,拓宽培训渠道。为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要在职业学校设立适应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培训基地,以解决企业用工的结构性矛盾。同时,各职业学校要以灵活的办学机制加强与外省市的合作,吸纳外省市应、历届职校毕业生到xx接受培训,缓解企业用工数量不足的现状。
创造条件,实现与高等院校紧密对接。要积极扩大学历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引进高等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推进合作,借势发展。各职业学校要结合实际,选择具有优势专业和良好合作前景的高校合作。要完善目前实行的“3+2”、“2+3”、“五年一贯制”和“成人函授”等模式,选择更加灵活的方法,实现与高等院校的高效衔接。要围绕创建职业学院,多渠道、多形式加强与大专院校的合作,着力提升 办学层次。
三、多管齐下,打造优质师资队伍
教师教育要注重内涵发展。我县职业教育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倾心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要按职业学校编制标准配齐配足职业学校教师尤其是急需的紧缺性专业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职业学校教师师德水平和执教能力。县教体局要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赴对口高职院校轮训、下企业挂职实践,派专业教师去国内外进修。要鼓励专业教师通过考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等途径,提高在职教师的适应能力,造就一批“双师型”骨干专业教师,有效推动专业建设。
完善职业学校特殊人才引进办法。根据职业学校专业师资的特殊要求,继续允许公开招聘职业教育紧缺专业的非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担任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按规定批准后职业学校可面向企事业单位聘用编外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并由政府实行编外人员经费补助;按规定批准后职业学校可招聘部分在全国技能竞赛中获国家级前五名或省级前二名的职业院校学生、辅导教师担任学校编外实习指导教师,取得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经县编委同意,可特招或定向招考为编内正式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
四、加大投入,保障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加大投入力度。要逐步提高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总体投入 水平,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要按规定落实。根据国家规定足额落实各项助学奖学行动,全面实施国家助学金政策,继续对职业教育学生实施分类资助,低保家庭子女、福利机构监护对象、革命烈士子女、五保供养对象以及残疾学生,在校期间减免学费和代管费并享受爱心营养餐的标准给予资助,农村和城镇居民的低收入家庭子女,在校期间按照政策规定标准给予资助;继续实施职业教育政府奖学金政策,受奖学生数控制在在校生总数的5%,奖学金标准按省定标准执行。对上级财政支持的建设和培训项目,应由地方财政配套的,按规定比例落实相应项目配套资金。从XX年起,每年补助每生200元的实习耗材费用;每年安排100万元左右财政性资金用于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专业技能竞赛奖励。
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根据国家规定和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定和落实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拨款标准。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职业学校的学费收入,全额用于学校办学。
五、加强调控,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完善政策,促进普职协调发展。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有利于职教发展的招生政策,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和家长的引导,促进初中毕业生普职教合理分流,全面推进普职教协调发展。
创新思路,实现招生有效延伸。借xx经济发展的优势,职业学校招生工作要努力走出xx。要通过学生学习培训后在xx就业形势看好的优势,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吸引县域外甚至省外学生到xx职业学校就学,扩大职业学校办学规模。
严格劳动准入制度,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用人单位招录职工要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监督,对违反规定、随意招录未经职业教育培训人员的用人单位给予处罚,并责令限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要积极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职业教育。有关部门要制订奖励政策,引导企业逐步提高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倡导社会树立正确的求学观、择业观和人才观;表彰和奖励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具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贡献。坚持有利于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舆论导向,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第二篇:加快屏山职业教育发展初探
加快屏山职业教育发展初探 屏山县政府副县长 刘 焰
今年是我市实施职业教育三年攻坚计划启动年,也是屏山移民强力推进、经济强势崛起的突破年。在加快经济发展、助推移民迁建的进程中,职业教育作为教育教学资源与社会现实需求的结合点,其培养涉及各个层面的实用技术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人力支持,作用得以充分彰显。就如何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更好的服务地发经济,笔者进行了一些思索,现笔呈如下,以供参考。
一、屏山县情需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屏山县地处川南盆周山区,幅员面积1531平方公里,总人口30万。县情突出表现为三大特点:一是传统的农业县。属盆周山区,山地面积占93.4%,全县有耕地15677公顷,林地72000公顷,农业人口25.76万。二是贫困山区县。土地贫瘠,资源匮乏,基础设施差,经济总量小,农民收入低,是宜宾市唯一国家贫困县。三是移民大县。电站淹没屏山实物占四川库区总量的90%以上,县城和六个乡镇集镇整体迁建,涉及移民5.6万人。
要从根本上加快屏山扶贫开发进程,使广大农民尽快脱贫致富,就必须充分利用屏山独具特色的资源优势,促进我县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就必需加强对农民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其从事第一产业的技术水平,具备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能力。同时,广大移民特别是农村移民急需重新学习掌握新的就业技能以应对环境的改变,迁建促进城镇化进程,扩大了对高素质劳动者的市场需求,提高广大移民适应社会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能力,达到“学有所用、用能致富”,这也是屏山当前移民工作的重点内容。所以说,屏山县情迫切需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二、屏山职业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人们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再加上目前社会普遍心理存在着鄙视职业教育思想,认为职业教育是落榜生教育,职业学校条件不好,只有分数极低、连升普通高中都无望的学生才会考虑就读,就读职业学校成了多数学生及家长的无奈选择。同时,农村职业教育知晓度还不高,企业的职工技能培训还未得到重视,成人职教的生源也有限。生源数量和质量无法保证,大大影响了职校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从而又导致了社会对职业学校的不信任,职业教育发展陷入了恶性循环。
(二)基础建设亟需加强。自2003年库区停建令实施以来,我县职教发展就陷入停滞,目前只有一所占地面积18.2亩的农村职业中学。该校不仅承担全县职业高中教育任务,还需完成所在乡镇的“普九”教育工作,全校仅有7个职中班,2008年职高在校生仅450人。学校与《中等职业学校设置基本标准》中农村学校占地面积不少于50亩、建筑面积不少1万㎡的标准有较大差距。同时,实训基地建设不配套,实验实训条件简陋、专业设备设施陈旧、仪器少,已完全不能满足现有教育教学需求。
(三)教育质量有待提升。受经费投入、移民迁建等因素影响,以及现有职教硬软件设施的制约,教育教学质量还不能完全符合市场要求。就以富荣职中为例,仅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文秘”、“机电”、“服装缝制”四个专业,22名专任教师中只有5名专业教师,符合地方需要、应合市场需要的教育机制还未形成,教育质量急需提升。
(四)校企联系不够紧密。一些企业和单位用人用工只注重人力,不注重职业技能,不但使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缺乏激励机制,而且挫伤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严重影响职业学校生源和规范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另一方面,部门、行业、企业参与支持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意按《职业教育法》规定,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和教师实习,不仅伤害了职校师生的感情,更使其缺乏实践经验,极不利于今后的就业。
三、对策及措施
(一)强化宣传力度,抓住两个生源重点,扩大职教招生规模。要抓住初中应届毕业生这个生源重点,向广大学生及家长宣传国家对中职生实行助学金资助等优惠政策,让广大家长认清就读职业学校的实惠,要突出职业教育与市场对接方面的“短、平、快”的优势,广泛争取更多的应届毕业生就读职业学校。同时,要抓住农村富裕劳动力这个生源重点,在农村大力宣传技能培训着力于提高务农、务工人员的素质,能有效培养脱贫致富能力,要大力宣传这方面的典型,使农民工自觉主动地参加相应的种养殖技术、实用技能的学习培训。
(二)要抓住移民迁建机遇,整合全县资源,扩大职教办学规模。根据宜宾市三年职教攻坚计划的部署,以及我县移民迁建的实际需要,已拟在新县城规划建设1所占地100亩的县级职业教育中心。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大抓基础设施建设,配齐配强各类教育教学设备,同时,整合全县职业中学、农广校、成人培训中心等各类人、财、物资源,推进职业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调整,健全以专业学校为龙头、乡镇成人学校为骨干、向村组延伸辐射的县、乡、村三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发挥教育资源的规模效益,形成全县一盘棋的规范管理机制。
(三)要立足屏山实际,服务地方建设,扩大职教社会效益。在专业设置上,要充分考虑我县是农业大县的基本县情,多开设面向农村、服务农业的种养殖课程,尤其要依托我县的特色优势农产业,如“茶、椪柑、生猪”等,开设特色专业班,精心打造,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职教品牌。要结合我县移民迁建的实际,在移民人群中开展好各类“短、平、快”技能培训,使其能尽快从原有生产方式中转移出来,实现产业移民,真正达到“搬的出、稳的住,逐步能致富”的目的。要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广泛开展各种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其文化素质和技能素养,改变依靠卖体力、以牺牲身体为代价的低层次就业现状,增强其脱贫致富能力。
(四)要迎合社会需求,转变办学理念,增强职教工作活力。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取向,多开设市场需求旺、企业急需的专业,对培训内容要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最大限度达到“供求”一致。培训形式要多样化,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在校培训、进厂入村到生产一线培训等固定或流动授课的方式;培训时间要灵活,根据工种特点可分“长、中、短”几大类,实行长线培训与短线培训相结合,以满足各类受训人员所需。在办学方式上,要积极探寻职校与企业、重点产业区域联合办学模式,增强互动加强了解,提高部门、行业、企业参与支持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从而切实增强职教工作活力。
第三篇: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心得体会
学习《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心得体会
首先,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具有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都具有文化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形成通识教育与技能教育的二个并行的主线,对于通识教育与技能教育均实行证书制,改革招生制度,把考试分数用“证书”替换,保证职业教育低端和高端的衔接问题,才能符合职业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科学发展的要求。
改革评价机制,以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创新教育模式体制与形式,把学校办到企业中去,高职学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建设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
几年来高职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外延发展强劲。举办高职学院的数量剧增,在校生人数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随着规模的扩张,带来的管理问题开始凸显,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设置的不尽合理,缺乏对市场需求的调研。尤其是区域的宏观调控不足,造成专业不对口或专业人才培养数量超过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的规模;二是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设计具有主观性。脱离市场走学科体系之路,讲求知识的体系性,与岗位能力对知识的要求脱节。特别是脱离了工作的程序性和系统性来设计课程体系,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背离。三是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的培养,使用人单位、学生及家长对高职教育造成不理解,甚至误解。四是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不足。高职院的管理者注重的是短期利益,缺乏发展战略眼光,造成实践教学形式化。五是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双师”素质的教师严重缺乏。有“双师”资格而无实践经验的教师比例大,只懂理论,不懂实际操作现象严重,在知识、技能的输出上形成误区,从而贻误了人才培养的良机。六是教学质量观念没有深入教职员工的心中。造成多数教职员工懒得在教学内容、教法及标准方面的深入思考和研究。
可以这么说,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当务之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为高职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
其次、对高职教育教学提出了系统性、可操作性、科学性的办学思想
高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从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和标准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标准及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提出详尽的指导意见,对人才培养的规格、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科学的界定。对人才培养的方法、高职教育的规程提出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的措施,从工作细节上进行了规范。使高职教育教学工作者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质量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
最后、为办学单位制定教育教学质量政策措施予以保障
要加强对高职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思想意识教育,弘扬铜仁职院精神,拟定全体学习方案,从思想的根源上使其有质的飞跃,树立“职院人”的质量意识及职业道德。
学院要发展,质量是关键。只有高质量的知识技能的输出才能培养出高技能的符合社会、企业及岗位需要的人才。学院应制定更加完善的质量保障政策,通过激励政策督促高职教育教学工作者全身心投入工作,严格履行使命。通过绩效考核、项目、任务驱动,实现其自身素质的提高。要建立保障机制,控制不合格人才流入市场,实现让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目标。
万丈高楼平地起,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将严格按照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精神,只有扎实工作、不断创新,树立以教育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管理理念,学院的发展会有更加辉煌的明天。
第四篇: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
川府发〔2014〕48号
发布时间:2014年8月20日
访问量:373
信息来源:四川省人民政府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
为加快发展我省现代职业教育,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精神,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目标任务
到2020年,建立适应市场需求,为我省经济升级促进就业服务,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四川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总体保持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达到一定规模。
——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办学,职业教育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沟通衔接,公办民办共同发展新格局。
——职业院校区域布局和专业设置更加适应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惠民生需要。建成一批示范职业院校和示范专业。
——建立以校企合作为主要特点的办学制度和职业教育集团,覆盖全省职业院校和重点行业产业。
——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双师型”教师、实训设备配置与培养目标相匹配,信息技术广泛运用,总体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条件标准,人才培养水平显著提升。
——现代职业教育战略地位更落实,地方性法规更健全,制度政策更成熟,政府和部门职责更明确,发展保障水平更高。
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衔接沟通体系
(一)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巩固提高计划。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把重点放在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落实职普招生大体相当的要求,加强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公办与民办中职学校招生及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成人中专招生和区域内外中职学校招生的统筹管理,落实普通高中招生“三限”规定,规范招生秩序,实施中职招生“阳光工程”。市(州)要统筹规划,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把民办中职学校发展纳入区域中职教育布局规划。支持优质学校通过兼并、托管、合作办学整合办学资源;加快与职教园区配套的中职学校建设;支持普通高中转型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探索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的综合高中。新建中职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中职学校设置标准”。切实改变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散、小、差的状况,通过加强建设、资源整合、布局调整等措施,建设合格中职学校。建立市(州)职业教育发展报告公示制度。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统筹县域内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源。
(二)实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计划。深化高职院校治理结构、专业体系、培养模式、招生入学制度等关键领域改革,全面提高整体办学水平。重点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密切产学研合作,服务企业尤其是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推进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实施省级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和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建设10所左右产教深度融合、省内一流、全国领先的示范高职院校。探索本科院校、专科职业院校、企业三方合作培养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三)引导普通本科高等院校转型发展。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有条件、有意愿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推动本科专业(群)、二级院系及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试点。独立学院转设为高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建立职业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制度。拓宽在职人员攻读专业学位的渠道。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和分类管理制度。在招生政策、经费投入、政府补贴、购买服务、设置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等方面向转型试点院校倾斜支持。
(四)实施中高职教育衔接推进计划。推进中高职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实习实训等方面衔接。服务“工业强省”战略,中职、高职和企业三方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教育,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提高专科高职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比例、本科高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比例、高职院校招收有实践经历人员比例。加快推进高职教育分类招考,扩大职业院校毕业生升学机会。重点探索“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单独招生、综合评价招生、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考试招生办法。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
(五)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建立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充分发挥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牵头作用,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实施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建设计划,健全职业培训标准,改进政府购买成果机制。组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计划、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和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专项计划。面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农民工、残疾人、失业人员等群体广泛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推进农民继续教育工程,创新农学结合模式。建设一批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县(市、区)。重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退役士兵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优待。支持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基本消除劳动者无技能从业现象。
三、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办学格局
(一)激发社会力量办学活力。社会力量举办的各层次职业院校与公办职业院校具有同等法律地位,依法享受相关教育、财税、土地、金融等政策。在设置标准、准入审批、督导评估等方面,与公办职业院校一视同仁。健全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支持独资、合资、合作举办民办职业院校;加快民办职业院校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社会力量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支持社会力量以购买、承租、委托管理等方式改造办学活力不足的公办职业院校,探索所有制不同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建立民办职业院校分类管理制度。
(二)建立企业参与制度。制定激励政策,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动企业依法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规模以上企业要组织职工教育培训、对接职业院校,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多种形式支持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产品研发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对举办职业院校的企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企业接受实习生的合理支出,按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落实校企合作的企业税收和奖励政策。探索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
(三)实施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集团建设计划。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地方性法规,推动校企探索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合作模式。探索现代学徒制度。推动企业将职业院校纳入技术创新体系,推动职业院校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等成果,可依法依规在企业作价入股。建立多部门参与的职教集团推进机构,引导大中型企业、规模以上行业龙头企业、示范职业院校探索多样化职教集团。支持行业特色鲜明的普通高校参与职教集团。探索职教集团的治理结构。全面建立校企合作办学制度,职教集团基本覆盖职业院校及大中型企业。
(四)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构建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体系,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分类制定行业指导政策。通过授权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把适宜由行业组织承担的职责交给行业组织,给予政策支持,深化服务监管。行业组织要履行好发布行业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职责,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发布制度。
(五)建立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制定政策,落实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推动学校面向市场自主办学。职业院校依法制定章程和制度,完善治理结构,建立绩效考核内部分配机制。推进校长聘任制改革和公开选拔试点。建立校长负责制考评制度。
四、建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体系
(一)加强德育工作。坚持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二)实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计划。全面贯彻国家关于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的有关规定,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推动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中高职专业课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推动中职学校面向市场调整专业布局,扭转专业同质化倾向,加强示范专业建设。认真执行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支持职业院校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专业技能毕业考评,并作为升学就业依据。建立健全行业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和公示机制。完善学生技能大赛制度。
(三)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实施教师专业标准,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各地按《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机构编制管理暂行规定》,调剂核定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动态调整,按规定配齐教师。支持中职学校在编制总数10%内自主聘用具有相应专业职业资格的专业技能人才任教。在中职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增加中职学校特级教师评选比例。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任专兼职教师政策。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完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推进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立省、市、县、校四级职业教育科研教研体系,落实人员编制,整体提升职业教育科研教研水平。
(四)实施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计划。加快推进职业院校数字化基础能力建设,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逐步实现全覆盖。加强职业院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项目教学等深度融合,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实习实训方法,提升实习实训的效果和水平。大力推进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岗位、教材与技术的深度结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人才市场需求信息分析,促进专业调整与人才培养更加贴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支持职业院校引进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举办中外职业院校合作办学项目、职业教育骨干师资国(境)外培训项目。鼓励职业院校与跨国企业共建实训基地。
五、提升发展保障水平
(一)完善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全省各级人民政府依法制定财政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并纳入本级公共财政预算予以保障。2015年起,全省各级建立公办中职学校财政生均经费拨款制度。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制定高职院校财政生均拨款标准。逐步建立财政生均拨款动态调整机制。全省各级人民政府要落实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比例不低于30%的政策,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经费统筹,发挥好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以及就业经费、扶贫和移民资金等各类资金在职业培训中的作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建立职业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审计监督公告制度、预决算公开制度。
(二)健全社会力量投入的激励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兴办职业教育。完善财政贴息贷款、政府购买服务等政策,健全民办职业院校融资机制。探索利用国(境)外资金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完善民办职业教育收费制度,逐步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的收费价格形成机制。对办学质量高、社会效益好的民办职业院校,各地财政以安排项目方式给予扶持。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职业院校捐赠的,其捐赠按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税前扣除。企业要依法履行职工教育培训的责任,并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对不按规定提取和使用教育培训经费并拒不改正的企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收取企业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统筹用于本地区的职业教育。
(三)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计划。编制“十三五”职业教育建设规划。将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等职业教育建设项目,纳入省重大建设项目,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重点支持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开发优质教学资源,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全省各级人民政府、行业部门和大型企业要加强所办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
(四)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健全公平公正、多元投入、规范高效的职业教育资助政策。全面落实职业院校助学金资助政策,并逐步建立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大对农林水地矿油核等专业学生的助学力度。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资助政策。有关部门和职业院校要加强资金管理,严查“双重学籍”、“虚假学籍”等问题,确保资助资金有效使用。
(五)支持民族地区、农村、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支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加强双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组织职业院校对口支援民族地区职业院校。继续实施民族地区“9+3”免费教育计划。建设一批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示范专业点。支持我省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等连片特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建好为当地发展服务的一批中等职业学校。
(六)健全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保障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职业院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完善职业院校合格毕业生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办法。认真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对从事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特殊工种的劳动者,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全省各级人民政府要创造平等就业环境,消除影响职业院校毕业生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歧视;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招用人员不得歧视职业院校毕业生。鼓励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技能职务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
六、落实政府和部门职责
(一)制定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地方性法规体系。根据修订后的《职业教育法》制定地方性法规,明确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责,规范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办学主体的权利义务,将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成果法制化。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和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地方性法规。
(二)落实政府和部门职责。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省直有关部门要有效运用总体规划、制定标准、经费投入、规范管理、监督评估、税收金融、财政转移支付等杠杆,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切实承担主要责任,推进职业教育发展,解决发展难点。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减少对学校具体事务干预。推进管办评分离。用好职业教育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合力。
(三)强化督导评估。教育督导部门要完善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建立职业教育定期督导和专项督导评估制度,加强对地方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履行发展职业教育职责的督导。完善职业教育评价制度和质量报告制度。落实督导报告公布制度,并作为对被督导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注重发挥企业、用人单位作用,积极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
(四)营造良好环境。按照国家规定,建立职业教育先进表彰奖励制度、职业教育科研和教学成果奖励制度。将每年4月第1周定为职业教育活动周。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政策、典型经验、先进事迹和重要贡献,引导全社会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
第五篇: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定稿)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民乐职教中心韩起银
“十一五”以来,地处河西走廊的张掖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大力发展全市职业教育,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为此,张掖市职业教育要坚持“服务”的办学宗旨,大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1、培养高素质的新兴产业大军,服务产业发展。随着张掖市区域经济尤其是河西新能源基地发展步伐加快,新兴产业不断出现,各职业学校应跟着我市“两新一特”(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三大优势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针对新兴产业的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产业发展。
一要服务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物流等国家产业振兴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整合、重组和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专业设置,扩大招生规模,培养数量充足、能支撑产业振兴规划实施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要对接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按照企业生产的技术、设备和设施标准,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实践教学条件,提高虚拟仿真、模拟现实和多媒体教学等信息化教学实训水平,培养技能型人才。
三要适应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医药和生物育种等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创新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环境、课程和教材,培养一批基础性技能型人才。
四要跟踪现代服务业调整、升级与发展趋势,特别是为跟进打造 “七彩丹霞、湿地之城、裕固家园、戈壁水乡”的金张掖旅游地的发展步伐,应对第三产业职业岗位特别是新职业岗位变化,及时调整课程设置,高标准安排课程内容,有效开展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多种形式的顶岗实习,培养具有现代服务理念和综合素养的人才。
2、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服务企业需求。近年来,全市在河西走廊通道经济和战略走廊中的作用更为突出,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农产品加工、商贸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的条件更为优越。对此,我们要开展面向区域产业的专业改革试点,培养一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一是加强校企合作,创新多样化的校企一体合作办学模式,改革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实行工学结合,扎实稳妥地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和订单培养,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二是探索设备共享、联合科研、联合生产的运行机制,创造条件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在人才培养培训中心的基础上,使中职学校成为企业的技术、产品研发中心,推动校企合作双赢,把校企合作推向更深的层次。
3、培养高素质的农村适用人才,服务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此,一要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二要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大力发展农村和农业职业教育,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为促进农民增收、改善民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三要强化政府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责任,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根据需要健全以县级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村中小学校、其他培训机构为基础,覆盖县、乡、村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四要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增强服务“三农”能力。五要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各县市区以职教中心和乡镇、村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主阵地,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促进农作物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培养高素质的新生劳动者,服务劳动力转移和就业。民生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建设和谐社会,都必须首先解决好新生劳动者的转移和就业问题。一方面要坚持“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的方针不动摇,让更多的青少年能够到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接受正规的职业教育,学到一技之长再走向
社会,同时要积极扩大服务面向,广泛招收未升学普通高中毕业生、退役士兵、青年农民、农民工、在职职工等入学,以劳动部门为主体,建立健全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联合动作的机制,加强对社会人员的就业培训和转岗培训,提高社会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确保他们进得来、学得好、能就业。
5、服务学生职业生涯,促进学生就业创业。一要以加强技能型人才供给与需求的衔接为导向,以加强职业指导为重点,以构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为抓手,逐步完善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和服务。二要完善中等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交流机制,实现学生课程学习、实训实习、就业工作与行业企业的长效合作,拓宽学生继续学习的途径,为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提供多种机会和选择。三要构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成长发展的立交桥,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沟通与衔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的比例;鼓励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职接受继续教育,对已经参加工作的毕业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其工作经历和业绩可作为优先录取的条件之一。
6、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全市职业学校一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推动全市社区建立和完善社区教育培训机构,统筹依托社区内各类教育资源,加强面向社区全体成员开展教育培训服务的全民学习,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包括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培训在内的各种形式和类型的成人继续教育。二要主动出
击,选择一批有代表性的行业、企业建立企业职工教育工作联系点,推动企业依托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企业教育培训中心,推进企业职工培训工作。三要加快推进成人继续教育资源建设,满足各类社会成员在技能培训、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学习需求;开发相应的培训课程,举办相关的评价、交流、推广活动,逐步形成面向社会的开放的有特色、广覆盖的优质学习资源,创建一批优质培训课程资源。把职业教育打造成“教育公平的砝码,全民进步的阶梯,终身学习的平台,劳动者的补给站”。
总之,中职教育以提升服务国家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各项能力为根本要求,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全面推动中等职业教育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不断增强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产业建设、服务城乡统筹、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幅度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市场针对性、经济贡献率和社会吸引力,加快全市培养数以万计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必要文化知识、熟练职业技能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促进全市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