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球化条件下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

时间:2019-05-14 16:34: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全球化条件下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全球化条件下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

第一篇:论全球化条件下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

论全球化条件下的社会主义和资本

主义的关系

经济全球化是以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它促进了经济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跨国流动,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程度日益加深;但同时也加剧了全球贫富两极分化。经济全球化使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都面临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挑战。虽然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一定时期内既相互对立斗争又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发展,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并没有改变。面对这样的历史条件,我们应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抓住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快速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

“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实际上在资本主义兴起之时就开始了自己的进程,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以来的迅猛发展,只不过是整个全球化运动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的步伐加快,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和互动加深,国际资本的积累进程加快。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面临着急剧的变化和挑战,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全球化是指人类的社会活动空间日益超越国家主权版图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全方位的沟通、联系和互动的客观历史进程及趋势。全球化是以经济利益为主要动因的经济活动引起的,因此全球化最主要的是经济全球化。它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呈现多层次多形式的相互交织与融合,也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争夺与摩擦更加复杂而激烈。

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共处与合作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共存于当今世界的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就矛盾的同一性而言,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必然形成更多的共同点、互补点.产生更多的共同利益,相互兼容与借鉴势所必然。

作为全球经济的组成部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在市场、资源、技术等方面互有越来越大的需要,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越来越多地纳入一个统一生产体系和分工体系中来,而经济联系的增多与加强必将导致各国突破意识形态等的冲突.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寻求更为广泛的参与和合作,这既表现为各社会主义国家在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优越性的同时,主动地把自己纳入到世界市场体系之中,并积极发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和合作,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的手段与方法,借鉴资本主义的一切优秀的精神和文化成果,同时,也表现为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其自身利益,特别是发展经济的现实需要出发,主动地同社会主义国家加强合作,积极开拓社会主义国家的商品和投资市场,以取得更大的利益,实现“双赢”。

由于经济全球化在促进整个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能够给所有国家提供发展的机会,为此,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贸易、技术、教育、环保,甚至在政治、军事等领域都进行了广泛的合作,而且合作的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合作的程度在不断加深,合作双方在行动中都采取较为积极的姿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把本国的发展同世界经济的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

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与斗争

两种不同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除了具有国家关系的一般性之外,还具有特殊性;除了合作竞争的关系,还有两制之间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和斗争。从两种制度的基本特征看,当代资本主义普遍实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及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和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中国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议行合一的政治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这些差别主要是基本国情、历史文化传统、现实条件决定的。从全球化的实际进程看,发达国家的资本向全球入侵,把资本的弊端扩展到全球;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还在全球各地肆虐,不公正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妨碍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战争的阴影时常笼罩在一些地区,威胁着人们的安全与和平;如此等等。这些都是威胁、阻碍人类文明发展的因素。以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为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文明必然要与一切有悖于人类文明的现象进行不妥协的斗争。正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这些差异决定了两制之间的对立与斗争。

四、如何应对新的历史条件下两制关系的新变化

在对待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上,我们应采取与时俱进的理性态度。应该看到在21世纪,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在全球范围内向更广、更深程度上的扩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将面临更直接、更频繁的交锋。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始终保持自己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正确的价值判断,即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做到“出污泥而不染”,既要获得发展,又要坚持原则。唯有如此,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树立尊严,才能把走自己的路与借鉴别国经验有机统一起来,把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有机统一起来,以超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地发展和壮大自己。否则,就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丧失独立性。同时,社会主义国家还必须明确自己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位置,在坚持自己特色、保持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同时,采取主动参与,趋利避害,争取合作,避免对抗的策略应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最佳选择。最后,抓住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加速发展自己。在全球化时代,两制共处竞争的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共同空间来加速发展自己。发展才是硬道理,通过不断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逐渐增强同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能力。只有发展。而且必须是快速发展,才能抓住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也只有快速发展,才能应付全球化所形成的挑战。

总之,社会主义国家既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融人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又要坚持走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被西化、演变,最终使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壮大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得已实现。

第二篇:现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

建立一个消灭剥削制度,人人平等的社会的理想,在世界许多民族中都是一个古老的理想。这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不过古代人并没有用这样的名词,例如中国古代有过“大同”的思想。在人类社会还没有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时,这类不能实现的想望当然与资本主义无关。到了近代西欧资本主义开始发展起来的时候,出现了种种更成形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这些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还不发展的时期,是还没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所进行的革命斗争的理论表现。但是,空想社会主义者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也不认为他们的理想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有任何瓜葛。十七八世纪直到19世纪初期的西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共同点是: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的理想建筑在人类的理性和正义的基础上。在他们看来,这种社会之所以至今还没有能出现,只是因为理性和正义未被人们所认识和承认的缘故。一旦有先知的天才掌握了这种认识,并使这种认识推广开来,那么一个消灭剥削、消灭私有制的最合理的社会就能实现。这就是说,什么时候能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只取决于有无这样的先知的天才,而不受任何历史条件的限制。所以恩格斯说:按照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想法,“真正的理性和正义至今还没有统治世界,这只是因为它们没有被人们正确地认识。所缺少的只是个别的天才人物,现在这种人物已经出现而且已经认识了真理;至于天才人物是在现在出现,真理正是在现在被认识到,这并不是历史发展的进程所必然产生的、不可避免的事情,而只是一种侥幸的偶然现象。这种天才人物在五百年前也同样可能诞生,这样他就能使人类免去五百年的迷误、斗争和痛苦。”(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207—208页)

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反对资本主义,但完全不理解资本主义制度。在他们看来,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以及以往的各种剥削制度,其所以产生,是由于人类在道德和法律上走入迷途,背离了人类的本性的缘故,或者简单地说,是由于人类犯了错误的缘故。因此,他们的任务就是清除这种错误。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以摩莱里和马布利作为18世纪提出“直接共产主义理论”的代表。(同上书,第207页)摩莱里(法国人,生世不详,其著作写于1747—1755年间)在他所著《自然法典》中,向“治理人民的凡人”说教道:“你们要按照自然规律去纠正政治和道德的缺点。为了在这方面获得胜利,你们一开始就要使真正英明的人士具有充分的自由,以便与支持私有制精神的谬见和偏见作斗争,当私有制这个怪物被打倒以后,你们就通过教育来巩固这个幸福的改革制度。然后,你们就不难使你们的人民采纳类似我所拟订的法律。”(摩莱里:《自然法典》中译本,第121页)他的书中写出了他所拟订的公有制社会的“法律”。这位空想家所设计的新社会,和正在开始形成并将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社会是毫无关系的。恩格斯所提到的另一个18世纪提出共产主义理论的人马布利(法国人,1709—1785),在他的一篇论文中表示了这样的愿望:在一个气候宜人,水流清洁的“荒岛”上“建立一个共和国,在这里,人人都是富人,人人都是穷人,人人平等,人人自由,人人是兄弟,这个共和国的第一条法律就是禁止财产私有。”(《马布利选集》中文版,第170页)为什么要选择一个荒岛?当然是为了同“走错了路”的社会割断关系。

但是,人们的想象终究不过是现实的某种影子。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为了避免资本主义的祸害,其实是借鉴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来设计他们的理想社会。摩莱里的“法律”所规定的理想社会,是以由同样数目(10或10的倍数)的家庭构成的“部族”作为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又以多少个部族构成城市,构成省,构成民族)。凡20岁到25岁的公民都从事农业,25岁以上的一定数量的人成为各业的工人(手工业工人)。人们的产品都交到公共仓库,生活用品和生产中所有的原料都从公共仓库中领取。公民之间的买卖或交换绝对禁止„„这实际上不过是个小生产的自给自足的社会,是贫穷的“社会主义”。所以摩莱里强调,在一切公民的衣食住方面都严格禁止奢侈。(摩莱里:《自然法典》中译本,第120—122页)

产生于资本主义初起时期的这些空想,在人类思想史中具有重要价值,然而它们只是不能结出果实的花。这些空想家猜到了私有制的社会终将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但是他们并不懂得为什么私有制必然会转变为公有制,不知道到达公有制的现实的道路。他们所设想的新社会是和资本主义社会绝无关系的。他们越是精心地周到地设计新社会的图样,越是表明他们和历史发展的实际相脱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第一次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看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取代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社会,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从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分化的原始社会演变为阶级社会,这并不是由于人类犯了什么背离人类本性的错误,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不同的剥削制度的嬗变,直到资本主义社会,也是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而必然出现的过程。科学的社会主义理想,并不是建筑在对资本主义制度憎恶、厌弃的态度上。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者充分估计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在社会发展史上的进步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写的《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这就是说,它打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封建主义桎梏。结果是,“资产阶级争得自己的阶级统治地位还不到一百年,它所造成的生产力却比过去世世代代总共造成的生产力还要大,还要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68、471页)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以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社会化的大生产和与此相适应的整个社会文明。这就使资本主义社会达到阶级社会发展中的最高水平。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资本主义社会无法避免的周期发生的危机中,看出了资产阶级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制度自己所不能解决的矛盾。《共产党宣言》中说:“现代的资产阶级社会,连同它的资产阶级的生产和交换关系,连同它的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曾经像魔术一样造成了极其庞大的生产和交换资料,现在它却像一个魔术士那样不能再对付他自己用符咒呼唤出来的魔鬼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71页)从一个长的历史时期来说,这个判断仍然是正确的。

资产阶级的社会关系终于成为它自己所产生的社会化大生产的桎梏。社会的更进一步的发展,就不可能不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因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公有制适合于社会化大生产的更大发展。

经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实现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这种革命之所以可能发生和可能胜利,就因为资本主义社会为它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前提。没有这个物质前提,不可能有社会主义革命,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公有制。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空想社会主义者都不懂得这一点,所以只能陷入空想中。

以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取代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以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取代资产阶级的私有制,这就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就这个意义说,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是根本对立的关系。

但是,仅仅看到这种对立关系是不够的。在无产阶级革命中,毫无疑问,无产阶级及其国家要把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继承下来。如果不继承这种社会化的大生产,就不能达到消灭私有制的目的。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不仅是对立的关系,而且是继承的关系。不妨简单地说,在生产关系以及保护生产关系的国家政权方面,是对立的关系;在生产力方面,是继承的关系。

为什么必须经过资本主义才能达到社会主义?就因为:没有资本主义,第一,就没有足以最终消灭私有制的物质基础——这就是社会化的大生产;第二,当然也没有无产阶级。只有后一点而没有前一点还是不行的。无产阶级是在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时就产生了,而仅仅有无产阶级并不就能保证社会主义的实现。列宁曾经这样论述18世纪法国革命中的雅各宾党人——他们是现代无产者的最早的代表人物:“雅各宾党人未能取得完全的胜利,主要是因为18世纪法国在大陆上被极端落后的国家所包围,同时法国本身也没有实行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没有银行,没有资本家的辛迪加,没有机器工业,没有铁路。”(《列宁全集》第30卷,第347页)

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来说,社会主义社会继承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生产力,是不言自明的。他们早在青年时期的著作中就说过:“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1页)在一代代阶级社会间是如此,从阶级社会的最高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也是如此。

十月革命时期的列宁

列宁直接面临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并且开始着手社会主义建设。他对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继承关系不能不予以较大的注意。十月革命前夕,1917年8月到9月,列宁写了他的重要著作《国家与革命》。列宁在这本书中主要论述了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一定要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而代之以无产阶级专政。就在这篇论著中,列宁也谈到社会主义要以资本主义的成就为基础。他说:“资本主义文化创立了大生产——工厂、铁路、邮政、电话等等”,他要求“在这个基础上”考虑国家的职能。(《列宁全集》第31卷,第41页)他又说,“我们工人自己将以资本主义创造的成果为基础,依靠自己的工人的经验,建立由武装工人的国家政权维护的最严格的铁的纪律,来组织大生产”,等等。(同上书,第46页)

1917年9月底,列宁又写了题为《布尔什维克能保持国家政权吗?》的论文,其中驳斥了“无产阶级不能在技术上掌握国家机构”的说法。他重述《国家与革命》中的论点。他说:无产阶级“能够打碎旧国家机构中一切具有压迫性的、因循守旧的、资产阶级的性质不可更改的东西,而用自己的新机构来代替它。这个机构就是工兵农代表苏维埃”。(《列宁全集》第32卷,第296页)然后他又谈到“国家机构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在现代国家中,除常备军、警察、官吏这种主要是‘压迫性’的机构以外,还有一种同银行和辛迪加关系非常密切的机构,它执行着大量计算登记工作(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这种机构不能打碎,也用不着打碎。应当使它摆脱资本家的控制,应当割去、砍掉、斩断资本家影响它的线索,应当使它服从无产阶级的苏维埃,使它成为更广泛、更包罗万象、更具有全民性的机构。只要依靠大资本主义所取得的成就(一般说来,无产阶级革命只有依靠这种成就,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些都是可以做到的。”“资本主义建立了银行、辛迪加、邮局、消费合作社和职员联合会等这样一些计算机构。没有大银行,社会主义是不能实现的。大银行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所必需的‘国家机构’,我们可以把它当作现成的机构从资本主义那里拿过来,而我们在这方面的任务只是砍掉使这个极好机构资本主义畸形化的东西,使它成为更巨大、更民主、更包罗万象的机构。”(《列宁全集》第32卷,第299—300页)

可见,列宁是把如何对待资产阶级的国家机构的问题分成了两个方面:压迫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构——必须“打碎”它;而组织大生产的国家机构,以银行为代表(不过列宁说明,它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完全是国家机构),则把它当作现成的机构拿过来,在割断它和资产阶级的关系以后,它就可以为社会主义所用。

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最初几年间,俄国有过一些“左派共产主义者”。他们所提出的错误观点之一,就是把凡是沾染上资产阶级的一切东西都看作是和社会主义不能相容的,都是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必须抛弃的。列宁为克服这种幼稚的观点做了很大的努力。领导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的建立和建设的列宁,的确可说是国际资产阶级的无情的敌人,但是他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社会在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反复论证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利用资本主义社会所“遗留”下的一切“材料”。“左派共产主义者”反对列宁所说的“向托拉斯组织者学习社会主义”这句话,认为这是很可笑的,是把“组织和领导企业方面的全部主动权”交给了“托拉斯的组织者”。对此,列宁批驳说:如果这种言论出于15岁的孩子口中,“那是没有什么值得惊奇的。可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学习过不利用大资本主义所达到的技术和文化成就便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这个道理,竟讲出这种话,这就未免叫人有些奇怪了。这里已经没有一点马克思主义”。(《列宁全集》第34卷,第289页)

列宁在1919年俄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说:“没有资本主义文化的遗产,我们建不成社会主义。除了用资本主义遗留给我们的东西以外,没有别的东西可以用来建设共产主义。”(《列宁全集》第36卷,第129页)

在1919年的另一次会议上列宁又这样说:“如果你们不能利用资产阶级世界留给我们的材料来建设大厦,你们就根本建不成它,你们也就不是共产党人,而是空谈家。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俄国给我们留下来的一切东西。”(《列宁全集》第36卷,第6页)

列宁之所以着重论述马克思主义的这个内容,当然是因为他已面临着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任务的缘故,而这又是和俄国资本主义并不发达有关的。

人们通常说: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但脱离了具体历史条件一般地这样说,却未必正确。例如,如果是在西欧17、18世纪,社会主义制度并不具有现实的优越性。虽然那时,如前所述,已有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共产主义理想,但是代替封建制度的只能是资本主义制度。

人们通常还说:社会主义社会能够依靠自己制度的优越性,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更高的文明。这样的说法,也需要补充。社会主义不是在一块“空地”上仅仅依靠这制度的优越性建立新的大厦,它必须继承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巨大的生产力,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技术和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的手段和方法,吸取资本主义的全部对社会主义有益的文化(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人们能很好地进行这样的继承、利用和吸取),然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真正能发挥出来,才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和更高的文明。

因为落后,更要学习

既然社会主义革命是产生于资本主义所提供的物质基础上的,那么逻辑的结论似乎应该是: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最先发生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是这样来考虑问题的。但历史的发展比一般的预想要复杂得多。当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统治全世界的时候,资本主义的世界链条首先在哪一个环节上(在哪一个国家中)被突破,不是简单地决定于这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在这里起作用的既有国际条件,也有国内条件,包括阶级力量的对比形势和阶级斗争的发展状况,无产阶级政党的素质和领导能力,等等。

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指出,由于俄国历来是“欧洲一个最落后的国度”,革命后遇到特殊的困难。1919年他说:“我屡次说过:与各先进国家相比,俄国人开始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是比较容易的,但是把它继续到获得最终胜利,即完全组织起社会主义社会,就比较困难了。”(《列宁全集》第36卷,第293、294页)在本国没有比较丰富的资本主义“遗产”可以接受,这至少是造成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正因此,列宁特别强调向资产阶级学习的问题。十月革命胜利后几个月,列宁主张经过国家资本主义来实现社会主义。在1918年4月的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报告中,他尖锐地提出了向资产阶级学习的思想。他说,资产阶级已经推翻,“我们现在要向他们学习,是因为我们的知识不够,因为我们没有这些知识。我们有社会主义的知识,但是没有组织千百万人的知识,没有组织和分配产品等等的知识。老布尔什维克领导者没有教给我们这些东西。在这方面,布尔什维克党的历史没有什么可以炫耀的。这门课程我们还没有学过。所以我们说,哪怕他是一个大骗子,只要他组织过托拉斯,只要他这个商人曾经搞过千百万人的生产和分配,只要他有经验,我们就应该向他学习。如果我们不从他们那里学会这些东西,我们就得不到社会主义,革命也就会在它已经达到的阶段上停滞不前”。(《列宁全集》第34卷,第238、239页)

列宁的这段话使人想起在中国革命胜利时毛泽东说过的话。毛泽东在1949年《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熟习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习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这就是困难。”“我们必须克服困难。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80—1481页)

前面已经说过,俄国当时的“左派共产主义者”嘲笑和反对列宁的这种说法。在反驳这些“左派”分子的空谈时,列宁说:“我们无产阶级政党,如果不去向资本主义的第一流专家学习组织托拉斯式的即像托拉斯一样的大生产的本领,那便无从获得这种本领。”接着他又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做为一个阶层或集团应该服从苏维埃政权。而我们共产主义者如果不是年幼无知,就应该向他们学习,而且有东西可学,因为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先锋队在办理为千百万人服务的大企业方面没有独立工作的经验。”(《列宁全集》第34卷,第290页)在1918年列宁虽然已经考虑经过国家资本主义来达到社会主义,但由于俄国资产阶级一般地不同新政权合作,而持反对态度,由于国际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国家资本主义的设想没有能实现。俄国被迫实行战时共产主义。内战结束后,1920年苏俄曾立法实行对外国资本家的租让制。在讨论租让制的报告中,列宁说:“我们要挨着他们(指租让的企业——引者)开办自己的企业,学习他们如何经营模范的企业。„„按照现在最新的技术成就进行装备,不是一项容易的任务,这需要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列宁也谈到租让企业“将带来资本主义习气”的问题。他说:“应该加以注意,应该处处用自己的共产主义影响加以抵制。”(《列宁全集》第40卷,第77页)

列宁于1921年提出新经济政策。列宁的逝世使新经济政策过早地结束,这对于苏联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起了什么影响,是值得研究的。在提出新经济政策的时候,列宁仍然强调向资产阶级学习。他在著名论文《论粮食税》的结论中说:“不要害怕让共产党员去向资产阶级专家‘学习’,其中也包括向商人,向办合作社的小资本家,向资本家‘学习’。向他们学习,虽与我们过去向军事专家学习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在实质上是一样的。‘学习’成绩,只有靠实践经验来检查:要比自己身旁的资产阶级专家做得好,要会用各种办法振兴农业,振兴工业,发展农业和工业间的流转。多花点‘学费’并不可惜:为了学习要不惜破费,只要能学到东西就行。”(《列宁全集》第41卷,第232页)

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除了对立的关系以外,还有一种继承的关系,说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向资产阶级学习——如果用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及其以前的“左”的观点来看,这是极其荒谬的,甚至是反动的,但这的确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这个观点正在我们的改革开放中得到验证。

第三篇: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区别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当今世界上两种主要的社会体制。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为社会主义的建立创造更加良好的物质条件。而当今资本主义正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西化,妄图将社会主义扼杀于襁褓之中。那么究竟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有何不同,他们的生产关系又有何本质上的区别呢?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

产关系的性质,是区别不同生产关系类型的主要标志。在一个社会形态中,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可能是单一的,而是以一种所有制占统治地位,同时并存着其他所有制形式,居于统治地位的所有制形式决定该社会经济形态的性质。

要了解他们的本质区别我们必须先对其进行认识和了解。

首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运行的前提条件。劳动者拥有劳动力所有权与丧失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在于它的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过程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剩余价值被资本所有者占有。依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生产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动力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业利润、利息、银行利润、地租等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土地,资金,生产技术等生产资料掌握在占人口绝对小比例的资本家手中。他们凭借所掌握的生产资料雇佣社会上的自由劳动力进行生产。他们进行生产的资本流通公式为g-w-g·(g·既是资本家们追求的剩余价值)

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体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最终实现目标。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剩余产品由劳动者共同占有,并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其次:进入二十世纪之后,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不断崛起,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们慢慢的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他们逐渐的利用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简介以及社会主义对于经济危机的解决方案解决一些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的问题。在表面上缓解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广大无产阶级的矛盾。可以说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他们利用股份制公司股权高度分散化,部分劳动者掌握少量的股份:法人持股率上升,个人持股率下降;提高劳工待遇实行以劳动力最低价值为基础的最低工资标准,而且实际工资总体上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劳动者不仅仅可以享受8小时工作日制度和一周五天工作日,另外还有不少企业实行带薪休假等制度。

如美国政府在进入20世纪来多次降低税率,得到了人民的欢迎。但是究其本质还是为了减少高收入阶层(资产阶级)所缴交的费用。最后导致国家税收减少,用于社会福利方面的资金大幅减少。又如现今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要求发展中国家开放其贸易市场一方面却限制其他国家进入其农产品进口领域并且给予本国农业生产者以高额补助。其原因也是为了满足本国资本家在电子业的领域出口利益最大化和农业领域在本国取得更大的利益所作出的决定。但是限制竞争意味着资本家可以获取更多的利润,每年的税收支出中总是有一部分的资金用于补助那些富裕的农产品生产者。

劳动力再生产条件的改善,有利于解决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矛盾,有利于缓和劳资冲突和社会分配不平等的矛盾,也有利于资本主义的理论得到实现。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表面上的改善,阶级矛盾的缓和并没有改变其生产资料所有制这一生产关系的存在。现在社会中资产阶级正用着更加隐蔽的方式剥削着无产阶级。

再次: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巡中曾经做过科学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的目标这三个方面上认识社会主义,使得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的更加全面更加科学。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下一个5年,中国城镇将有4500万人走上工作岗位,登记失业率将控制在5%以内。当记者问到将如何确保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时,田成平表示,将实施发展经发展战略,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实现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同时,完善并实施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基于解决体制转轨遗留的下岗失业问题,重点做好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和辅业改制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安

第四篇:论经济全球化下的爱国主义精神

论经济全球化下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别:11策划

姓名:杨紫茜

学号:11111322

内容摘要: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潮流,一种无可抗拒的时代潮流。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之下,政治和文化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这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新一代的大学生却在弱化的爱国主义精神,甚至有一部分的大学生不知道如何正确的表达自己爱国主义情怀。,面向世界,融入世界,我们就更需要创新爱国主义观,加强新时代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爱国主义 大学生 国家 综合国力

引言: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时代发展的重大趋势,在改变世界经济结构的同时,有力的冲击着各国传统的文化和国家意识形态,引起了包括中华民族在内许多人对自己和国家、世界关系的审视与思考。人们迷茫:在新的时代中,是不是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已经过时?正确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祛弊取利,抓住时机,弘扬和创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传统的中华民族精神,加强对我们新一代的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正文: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简介

80年代以后,逐步出现了经济全球化,即“商品、服务、资本

和技术在世界性的生产、投资及消费领域里的扩散”。①“全球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市场、技术和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化的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②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是: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跨过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③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的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其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和占有更多的优势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往往处于被动和不利地位。实质上,经济全球化并没有改变旧有的不合理、不公平的经济格局。

经济全球化不仅仅加强的是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也加强的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与交往,这其中包括政治和文化方面的。人们在交流与交往中逐渐认识和了解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也逐渐接受和认可。例如,亚洲人民,尤其是东南亚一带,对日本的动漫文化,韩国的影视文化由逐步接受到深深的喜爱。而不是固执于以前的观念,一味的抵制如日本这个曾经发动侵略战争破坏世界和平的国家所带给世界人民的文化享受。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传统文化的认识等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二、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内涵。

(一)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我们都是这华夏大地上每一寸每一方山水滋养哺育的,我们世世代代生活这片热土之上,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统一是我们神圣的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我们是炎黄子孙,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无论何时何地,什么样的情境之下,我们都应该紧紧相依。

3.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文化作为民族意识的载体,是人们精神的根基。

4.爱自己的国家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把国家利益摆在首位。

(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同仇敌忾,抵御外侮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三、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

(一)经济全球化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挑战

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在物质资料跨国界的流动和信息共享中,人们或是接触到了与本国文化内涵截然不同的他国文化,或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范围内的人口流动,不同的地域色彩,不同的文化氛围,不同文化情愫……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相应改变。爱国主义在一些人心中已被否定,爱国主义是过去式或者是过去时?人们的归宿感,认同感在逐渐模糊和丧失。

新的一代的我们,从各方各面接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新讯息、新事物、新文化……我们在追赶世界最新潮流,在潜移默化中,卷入了经济全球化的弄潮之中。我们无法拒绝世界给我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无法抵制他国的文化传播与交流。在迷惑中,我们弱化了最最基础——爱国主义情结。

(二)经济全球化下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表现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错误的爱国主义可分为两种:既是盲目爱国主义和虚无的爱国主义。

盲目爱国主义,一些大学生,虽然深切的牢记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但他们却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去创新爱国主义观。他们盲目排斥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一切新奇事物,不尊重他国文化:如抵制日本动漫,有着认为谁看日本动漫就是卖国的错误看法。狭隘的民族主义,使他们无法与时代、与世界接轨,无法感受外来文化的特有魅力,无法了解世界各地的地域风情。

虚无的爱国主义,仍有一些大学生,作为思想观念最为开放的一代,他们乐于接受世界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切,一味的崇洋媚外,认为传统的就是过时的,自己本国的不好,外国什么都是优越的。如受美国大片的影响,不少大学生竟认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认为世界终应由一国征服和统治。我们无法从单一的角度来阐释他们的看法,但忽略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只是奉承大国沙文主义,最终他们会丧失是是什么?一颗爱国心,一份归属感,一个精神的家园…

(三)经济全球化下呼唤爱国主义

爱国不只是口号,我们要扎扎实实的付诸于行动之中,化爱国主义为报国之志和强国之行,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人有地域和信仰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该有差别。

无论你什么的政治立场和宗教信仰,无论你生活在国外还是国内,作为中华儿女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践行爱国之志,经济全球化为我们报效祖国开辟了更多的渠道。.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钱学森不顾美国的阻拦,虽是功勋卓著的科学家,仍心系祖国。当前综合国力的竞争,集中体现为科技和人才的竞争,科学家都对国家的繁荣富强担负重大责任。.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始终要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西方有些人企图借经济全球化,推行西方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损害别国主权和尊严。我们应充分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发展自己,更应实事求是的发展。

结论: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爱国主义教育尤为重要,我们应该正确认识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创新我们的爱国主义观,做一个新时代的爱国者。

注释:①:Theodre Levitt T •莱维特,“The Globalazation of Markets” ②丁一凡《大潮流: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面临的挑战》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年版第二页

③百度百科:经济全球化的定义

参考文献: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修订版.李学勇《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5年9月版.百度文库《全球化与爱国主义》

第五篇:毛概 论资本主义下的两极分化

浅论两极分化与阶级矛盾的关系

摘要: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本积累正在进行。其中,一极是财富的积累,而另一极则是贫困的积累,这就产生资本主义社会的两极分化现象。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迅速增长。同时,随资本财富的增加,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减少了。工人阶级创造的社会财富有愈来愈大的部分集中在资本家的手里,并成为加强剥削的手段。尽管国民财富不断增长,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越积越多,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鸿沟不断扩大和加深,这就导致的严重的阶级矛盾。

关键字:资本主义、两极分化、阶级矛盾、改革

正文:

一、从现象上看,两极分化是分配问题,而分配的性质和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所以两极分化的根源与一个国家的生产方式相关。

1、两极分化是资本与劳动对立所产生的社会现象,因而它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反映。如果把两极分化仅仅看作是财富分配的不公平,仅仅看作是分配问题,那么,这种认识只是停留在现象的表面,而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马克思指出:“无产和有产的对立,只要还没有把它理解为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它还是一种无关紧要的对立,一种没有从它的能动关系上,它的内在关系上来理解的对立,还没有作为矛盾来理解的对立。”资本和劳动的两极对立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财富与贫困的两极对立则是资本与劳动对立的表现形式。因此,只有从分析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入手,即只有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才能把握两极分化的实质。资本与劳动的对立,根源于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平等。两极分化是资本与劳动对立所产生的社会现象,因而它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反映。

2、两极分化是以私有制的存在为前提的。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由于生产资料归公共所有,消除了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平等,排除了任何个人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无偿占有他人剩余劳动产品的可能性,从而从根本上消除了产生两极分化的基础。两极分化的前提和基础是私有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4年的 《神圣家族》 中指出: “无产阶级和富有是两个对立面。它们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二者都是由私有制产生的”。他们在 《共产党宣言》中又指出:“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形成和增值;资本的条件是雇佣的劳动”。正因为私有制是构成两极分化的基础,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把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归结为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

3、私有制是产生两极分化必不可少的条件,但是,并不是任何私有制都会导致一极财富的积累,另一极贫困的积累这种社会现象。且不说个体所有制,即使是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生产资料所有者追逐的是使用价值的消费,这在既定历史条件下总是有一定限度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则不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一方面,资本追逐的是价值的增殖,而价值是无差别的,价值的增殖没有任何界限,所以作为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就有榨取剩余

价值的无限的冲动,他不断地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这就造成财富越来越多地集中在资本家手里,只要有可能,这一过程会是无尽头的。另一方面,随着资本的积累,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有时甚至绝对地减少,由此形成相对过剩人口即产业后备军。大量产业后备军的存在,又使得资本家有可能压低工人的工资,加重对工人的剥削,从而使无产阶级贫困化,造成贫困在劳动者一极积累起来。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而资本的积累又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从而造成财富与贫困两极分化越来越加剧。

二、两极分化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阶级矛盾的尖锐化。

1、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两极分化现象激化了阶级矛盾,威胁到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资产阶级学者从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需要出发,不能也不愿意揭示两极分化背后的阶级对立,因此,往往用收入的差距、生活富裕程度的差异来说明两极分化这种社会现象。诚然,像基尼系数这类指标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反映社会上贫富悬殊的状况的,但是,第一,它只是停留在现象的描述上,而没有透过这种现象揭示出问题的本质,没有找出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第二,这类指标没有阶级分析,把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不同阶级混淆在一起,从而掩盖了阶级矛盾。所以,我们可以运用基尼系数来观察社会上的两极分化现象,但必须注意到这一指标的局性。从本质上讲,我们还是应该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资本积累一般规律来分析两极分化问题。

2、两极分化最终导致阶级分化。由于经济的分化,导致社会划分为两个阶级。少数拥有巨大财富的剥削者成为资产阶级;工业生产的发展,使贫者愈贫,并不断消灭小业主和农民阶级,把越来越多的人抛入失业者大军,使他们成为无产阶级的一员。社会阶级简单化,无产阶级要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上就必须消灭私有制,政治上要消灭阶级,首先要推翻剥削阶政治统治。马克思在 1848 年指出:“共产主义否定阶级存在的必要性;它要消灭任何阶级,消除任何阶级的差别”。推翻剥削阶级统治的任务是比较容易完成的,消灭所有阶级的任务则需要很长时间。

3、两极分化发展的结果是导致社会革命。两极分化的加剧,会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产生经济危机和**。当各种条件具备,而且 “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要彻底解决两极分化只能通过社会革命,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人民当家作主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社会主义社会。阶级矛盾仍然十分尖锐。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为争取改善生活条件而开展各种形式的斗争,是完全必要的。当然,这种斗争只是反对资本主义剥削的后果,而不是反对产生这些后果的原因即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所处雇佣奴隶的地位,因此,从资本主义本质中产生的两极分化现象,仍然严重地存在着。三、二战后,资本主义逐渐确立了调节社会分配、缩小两极分化的政策和机制。这种福利国家制度缩小了贫富差距,有效缓解了社会矛盾。

1、资本主义主要通过规范初次分配、加大二次分配的方式实现对社会收入的国家调节。

划时代的变化出现于 20 世纪上半叶。简而言之有三大促成因素:第一,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政府职能和治理方式出现转型的客观需求。第二,战争、革命和遍及各工业国家的工人运动使资本主义的合法性受到普遍质疑,出现统治危机,而新型的实行全民福利的国家与资本主义两极分化形成鲜明对比。第三,1929-1933 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为资本主义改良和制度创新提供重要契机,“罗斯福新政”首开资本主义福利国家之先河。

2、调整初次分配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立法,规范雇主与雇佣劳动者的经济关系,适当提高工人在确定工资水平中的谈判能力,以提高工薪水平,改善劳动待遇,并逐步使工人实际工资的增长同利润增长率相应地联系起来。与初次分配相关的劳动立法涉及规定最低工资、法定工时、推行工资的集体谈判制度、雇工权益保障、工会法等。此外,当代资本主义初次分配的调整还与经济组织及管理模式的变化联系在一起。股份制企业是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组织的重要形式。20 世纪晚期许多国家鼓励企业开展“大量增加股东”运动,鼓励职工持有公司股票,加上发达的证券市场,大大促进了股权的分散化。股权的分散化在一定程度上把企业经理、普通雇员与大股东之间的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三方互相依存的关系。这种新的资本结构使企业的分配方式相应改变,雇员的收入中除了作为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资之外,还以股票、期权和利润分享等形式参与企业剩余价值的分配。

3、二次分配主要是通过税收调节以及制度化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劫富济贫”,抑制过高收入,保障因各种原因陷入贫困的群体的基本生活,提高全社会的生、老、病、养等福利水平。对于调节收入差距有重要意义的税种有累进个人所得税、财产税和遗产税等。其中特别是累进所得税,它的普遍实行以“罗斯福新政”为标志。累进税率的高低和起征点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目前法国的最高税率是57 % , 德国和日本超过 55 %,英国是 40 %,美国则为 33 %,而瑞典高达 72 %。财产税和遗产税是国家对自然人和法人所拥有的资产征收的税收,财产税的税率一般为 015 %,遗产税的税率则从 3 %到 70 %不等。这些税收有效地抑制了高收入阶层的财富膨胀和巨额积累,并使政府有能力实施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二战后 ,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了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具体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三大类。社会保险是政府以法律形式,强制公民在就业期间按其应课税年工资额的一定比例向国家交纳的社会保险税,用于投保者因规定的原因丧失收入以后,向他们及其家属提供一部分补偿收入和服务,以保障他们维持基本生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M]1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143~44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1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1263 ,265 ,292 ,267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M]1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18281 [4]资本论(第 1 卷)[M]1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51710 ,674~6751 [5]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1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1172 ,207~208 ,1121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9 卷)[M]1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15411

下载论全球化条件下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全球化条件下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理性爱国(合集五篇)

    论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理性爱国 最近二十年国际间的贸易壁垒不断消除、商品流通不断增速、服务贸易异军突起、国际投资日趋活跃、跨国企业不断坐大、信息流动迅速扩张。以至于......

    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及其发展

    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及其发展 这样一个题目完全可以作一篇博士论文了,甚至写一本长篇巨著也难以讨论详尽。因此作为课下的思考,就简单的从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辩论

    资本主义与社会社会主义的论辩中国到底是姓社还是姓资,这个问题一直都在争论中。说什么的都有, 就看你的屁股坐在哪个立场上,你自当时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经济地位。 美国的两个政......

    论“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

    论“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自从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在高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尽管国有企业只剩下银行,电信,能源,铁路,航空,邮电等行业由国......

    论经济全球化下的公司治理模式

    论经济全球化下的公司治理模式班级:xx姓名:xx学号:xx论经济全球化下的公司治理模式xx摘要:公司治理是一种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世界各国在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公司治理......

    论一国两制下的台湾关系

    《论一国两制下的台湾关系》 无论我们承认与否,台湾问题前景不容乐观,经过主流媒体长期以来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宣传,我们似乎对中国政府的工作重心始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十大比较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十大比较 (张春娜3040111 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1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比较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排斥又相互渗透。一方面,......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演讲稿1

    浅谈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演讲稿 1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定义: 根据马克思从社会生产关系的定义和当今社会实际,我国学者一般都把在社会化大生产中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