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
论“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
自从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在高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尽管国有企业只剩下银行,电信,能源,铁路,航空,邮电等行业由国家控制,其余领域几乎都由私营企业主导。换句话说,私有经济已逐步成为主体,也就是我们已变成了我们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要打倒的资本主义。但共产党还在继续说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实,在国际上,更多人相信中国在搞“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国内越来越多人相信后者。
事实上,我们的“特色”并不明显,我们正在资本主义初级阶段逐步转入垄断资本主义,各行业巨头已经出现,如房地产的万科,恒大,碧桂园等,牛奶伊利,蒙牛,三元等,它们开始联合起来垄断市场价格,今年农产品价格飞涨,如绿豆,生姜,大蒜,棉花价格突然暴涨就是资本垄断市场价格突出的例证。
更甚者,利益集团的形成左右国家政策,绑架政府施政,中央及地方第一、第二代领导人的后代已经形成强大的“官二代”,他们开始与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富豪集团联合起来,官商勾结,形成利益集团,他们足以影响政府的政策制定并控制政府所有施政。
无处不在的贪腐使物价火上加油,比如,房地产价格,无论政府不断出招打压,所谓“组合拳”后依然不断上升,先是二套首付提高到50%,三套禁止银行贷款,后来又出台每人只可买一套,外地人要住满一年才在当地可买房等等,招数层出不穷,就差完全“禁买房”这一招没出。然而房价依然坚挺,有升无降。是政府无能吗?还是国家管治失控?
非也。事实上,政府依靠卖地和的房产税收支撑其庞大开支,所以,政府和房产商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加上更重要一点,大部分房产商有官方背景或直接由高干子弟或其亲朋好友经营,他们的利益完全一致,因此,地价和房价越高他们利益就越大,这种情形之下,好像地方政府被房地产商“绑架”,其实是串通一起,对中央政策“阳奉阴违”,表面上做一下宣传所谓“控制房价过快增长”,结果房价越打压越高。
我们可以展望,不久的将来,当国家主要政策都由各大利益集团控制的时候,我们国家本质上跟美、英、法等国的资本主义完全一样了,“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就会灭亡,所谓“和平演变”就最后成功了。
真正的殊途同归啊!人类社会发展始终取决于追逐自身利益的动力,人的自私本性使然。建立公平和谐社会只能成为改革家和革命家的梦想!永远不可能实现。
第二篇: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已经为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所替代。根据实践的发展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名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客观基础和时代背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正确地分析国情,作出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这是对我国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的高度概括,总结了党几十年来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活动,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典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求实精神。这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是党制定新时期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我们只有深刻认识现在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和最基本的国情,牢牢把握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才能搞清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客观基础。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一心一意,艰苦创业,才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巩固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
2中国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发展生产力时,就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伴随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总结实践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的基础上,与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精辟论述,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计划经济虽然能够保证市场的稳定,但是不能有效的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将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2007年,党的十七大根据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的经济发展目标和任务,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要取得巨大进展的要求,从制度上更好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这样的体制使得在分配制度上,采取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方针。鼓励多劳多得,少付出就少得到,刺激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消除了在只有计划经济时期吃“大锅饭”的心理,使得劳动者以正确的眼光审视劳动报酬的公平性。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
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提出了“让一小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观点,之后再让这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带动整个社会,小富带大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就如同有着“中国第一村”称号的华西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是我国农村的先进典型,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核算方式,华西村实行大队统一核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华西村顶着很大的压力还是实行大队核算。从2001年起,华西村党支部书记吴仁宝和华西人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分五统”(一分,就是村与企业要分开,把新合并的16个村规划成12个村,合并后的原村委会还是由本村村民自治、选举。五统,一是经济由华西统一管理,二是劳动力在同一条件下统一安排,三是福利由华西统一发放,四是村庄由华西统一规划建设,五是华西村党委统一领导。).和周边的16个村一起组成了大华西村,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2000多人增加到3万多人 华西村是全国农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2004年,华西村人均工资收入12.26万元。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华西人的收入是全国农民的41.76倍、城镇居民的13.01倍。华西人富了,但他们坚持“三不忘”: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灾区。20多年来,华西村共向国家缴纳税金3亿多元,人均缴纳税金20多万元。集体拿出5000余万元,支持邻村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乡镇企业。“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少数人富也不是社会主义,一村富了不算富,先富必须带后富”。这是华西村的名言,事实上华西村确实是这么做的。华西村先后为20多个省、自治区举办了100多期基层干部培训班,直接培训1万多人,带动了10万人脱贫致富。2001年以来,先后有15个周边村加入华西村,为周边村直接和间接解决了1万多人就业,老人按月领养老金,如今还在全村境内开通了两路公交车,有1000多户村民喜迁新居。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贸易往来增多,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迅速,全球范围内已经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随着中国加入WTO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全球化将对中国经济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是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的需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意味着中国企业进入世界市场的获利机会增多,中国的国内市场必将成为各国企业纷纷抢占的制高点。中国在劳动力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将使中国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出口大幅增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而我国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由于竞争力不强,会受到外国同类进口产品的巨大冲击,引发失业问题。现阶段转变经济体制,顺利完成经济过渡,我国更应充分注意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逐步地积累财富,推动经济增长。同时也应积极利用世界性资本、技术和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通过开展贸易、利用外资等途径,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我国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整个经济的发展。
作为当代大学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我们该如何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呢?
我们要坚持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自身头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胡锦涛总书记曾提出“如何更有效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观、价值观”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大学生理论武装工作的高度重视,深刻揭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而马克思主义是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基础,是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正确理论指导和强大精神动力,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基础和决定性作用。所以,我们当代大学生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大学生才不会在浮华的世界中迷失自己的人生方向,才能担当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任。
第三篇: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部中国改革开放史,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党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成果。在党的十七大召开之际,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对于更加自觉和坚定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有意义的。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在社会主义遇到严重困难和挑战的情况下开始的。国际上,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各国,由于体制和机制僵化,导致发展速度缓慢甚至停滞。在国内,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错误,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这就给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历史性课题。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和推动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被束缚已久的思想。在此基础上,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战略决策,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方针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要求,并在事实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从而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拨乱反正,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了建国以来的许多历史遗留问题。与此同时,农村改革逐步推开,对外开放也迈开大步。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党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日益深化。1979年3月,邓小平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一定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1982年,他又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从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了多方面的推进:
一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针的决议》,再一次明确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三大报告全面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为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是重申了生产力的标准。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因而是社会主义所要求的,或者是社会主义所允许的。一切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违反科学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所不允许的。”这就为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判断标准。
三是破除了社会主义必须是单一公有制的观念。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国现在的个体经济是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联系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补充,是从属于社会主义经济的。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不仅提出要继续鼓励发展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还提出要继续鼓励发展私营经济,并认为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四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这就实际上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国家调控的市场经济。
在上述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党的十三大概括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并首次将其命名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1989年的政治**后,一些人对改革开放提出了姓“社”还是姓“资”的疑问。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他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邓小平的谈话,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2月28日,以中央文件的名义将谈话印发全党。6月9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发表讲话,提出深刻领会和全面落实邓小平重要谈话精神,把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搞得更快更好。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大会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一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大会通过的党章修正案,写入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二是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但是,由于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明晰产权和股份制改造,由于个体和私营经济在党的十四大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姓“社”姓“资”的争论之后,又出现了姓“公”姓“私”的争论。在此情况下,1997年5月29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不动摇,坚持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要树立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当代中国和世界实际问题的正确文风,摒弃单纯从马克思主义书本里的片言只语找答案的做法。他还指出,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一切反映社会主义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这一讲话,澄清了一些困惑人们思想的迷误。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召开。大会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称谓,明确把这一理论当作指引党继续前进的旗帜。指出,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大会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大会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大会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会确定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认为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大会还明确了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任务。这样,党的十五大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提供了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保证。
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同时,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还以很大的精力关注和研究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问题。XX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XX年7月,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他又进一步作了全面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中国社会深刻变化的基础上,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XX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做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一系列战略部署。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全面拓展和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发展历史的简要回顾可以看出,我们党之所以能领导人民开辟这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坚持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始终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自己的最高追求。只有这样,我们的事业才会不断充满生机和活力,我们党才会始终得到人民的信赖与拥护。
第四篇:论中国明代资本主义萌芽
论中国明代资本主义萌芽
——从民间资本集团的形成切入
导言:我国在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在手工业生产部门出现。民间资本集团的形成更为其的发展起到和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为什么资本主义在我国始终没能真正发展起来呢?这就要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和中国的传统经济模式来谈了。下面,我将结合所学,从我国民间资本集团的形成切入,谈谈自己对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一些看法,包括其形成、发展和影响。
众所周知,中国在明代中后期就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也就是说,中国在16世纪左右就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这相对欧洲都不会慢了。但为什么中国最终还是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呢?这其实与当时统治者制定的国家政策和中国的传统经济状况是分不开的,也就是当时的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两大主义因素影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在明代初期,国家实行全面通商政策,其结果必然是民间商人资本逐渐壮大。开放的政策,使得明代经济异常的繁荣。商品经济发达,商品货币贸易活跃,手工工场规模扩大,一些大商人向手工业生产投资,明朝中后期开始,江南纺织业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类的现代劳资雇佣关系。农村则以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白银代替实物税,农产品趋于商品化等等。此外,在文化方面,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想抬头,市民文化流行,占据统治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也受到来自民间一定程度的冲击和置疑。
至明代万历年间,随着国家垄断盐业经济地位的松弛,民间商人资本不仅从事盐货及其他物资的转运制度得以稳固,国家开始将盐货的转运权交个了当时一些具有资本和实力的民间商人集团。民间经济借着这么一股东方,发展得越来越快。
随着经济的越趋发达,原有的生产关系已不能适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于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逐渐形成。与之相应地,民间资本集团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这种资本主义萌芽对当时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丰富了人民的市场选择,活跃了市场,推动了相应部门生产力的提高,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的发展,民间资本也开始逐渐壮大,但总的来说这些作用在封建自然经济下的效果是有限的。
什么中国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不到实质性的发展?
简单来说,就是因为:
一、统治阶级重农抑商的政策,排挤,打压商品经济。
二、统治阶级为了抑制商业,设立种种关卡,税收沉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封建社会的小农意识,商人将获取的大量的资本进行置地,而不是投入到生产领域,因而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四、商品经济萌芽弱小不能转化为自然资本主义。具体说来,其实就是经济和政治两大方面环境都非常恶劣,民间资本集团发展空间受到极度的限制。
从经济结构看,中国明代资本萌芽,一、首先要受到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制约。战国以后,中国封建社会逐渐形成了以土地买卖和诸子析产为特征的地主土地私有制。此一制度,造成土地所有权迅速转移,一方面使大土地所有制不稳定,除孔子后裔外,很难找到百世不衰,甚至十世不衰的民间集团(家族地主)。这与欧洲庄园制大土地所有制的稳定存在是不同的。一方面使土地占有相对分散,造成自耕农与半自耕农占了人口的大多数,这种一家一户,以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个体小农,具有顽强的生存能力和再生能力,致使人口中不易游离出一无所有的自由劳动者。自耕农与半自耕农终日在温饱线上下浮动,他们积累不了多少财富,购买力低下,无法形成大的农村市场。虽然当时产生了一些民间资本集团,但是相对了封建制度下的传统经济来说,它还是太弱小了。
二、其次,应该看到,中国封建经济并不是纯粹的经济,手工业与商业一直比较发达。不过,在整个封建社会里,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工商业却一直由国家经营和控制。虽然当时的资本集团也逐渐开始掌握了一些重要的产业,但是,那都是在统治者控制下,依赖于官方进行的;而且,当时的民间资本集团大多都有着官方背景,本就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
三、最后,城市本应该成为发展资本主义的基地,但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与西方的城市走的是不同的发展道路。西方城市是工商业者发展经济的中心,他们先是从封建主那里争得“自治权”,继而以强大的资本主义经济为后盾,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建立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统治。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首先是政治中心,然后发展为经济中心。封建国家牢牢地控制住城市,工商业者的行会组织是封建性的行帮,执行的是封建国家的与政策。工商业在城市也不可能自由地发展。显然的,民间资本集团的发展空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想想,资本主义萌芽在如此的经济环境下,又能有多大的发展呢?
从政治制度看,一、自秦朝以来中国一直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这个制度,一方面通过户口案比对全国百姓的生产、生活和思想进行严密控制,大大束缚了他们自由的思考和创造。一方面以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众多的大小官员,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国家难以积累发展资本主义所需要的资金。
二、当时形成了一种很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得思想,商人是个低贱的工作,士,农,工,商就是当时职业的三六九等,商排在最后。在这种意思形态之下,民间资本集团很难生存和发展。
三、还应该看到,由于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比较成熟,长期成为东方的文明中心,是周边国家和民族向往和的榜样,致使历代封建皇朝的统治者形成以我为中心,老子天下第一的优越感和自大狂,一直处于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对外来文明往往采取排拒态度。如此一来,也就失去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最好的机遇。比如明朝初年,正是西方殖民主义者将触角四处延伸的时候,而此时,中国的国力不仅稳居世界第一,而且中国的航海技术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郑和统帅的远洋舰队,无论就造船技术、航海技术,还是舰队规模,都远远超过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统帅的远洋船队。然而,郑和七次远航主要是“宣扬国威”,而不是进行商贸和殖民活动。在这样的政治体系下,民间资本集团就算有了一定的发展,也得不到国家的认可,也的不到任何的政治特权,甚至还会受到当时统治集团的打压和剥削。
在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两大决定性因素都那么恶劣的情况下,中国在当时能够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和民间资本集团并且能对当时的社会和经济造成影响,已经是很不错了,更不要说能够得到什么实质性的发展了。
有人或许会问,明代的经济和政治制度相对其他朝代不是开明和很多吗?是的,明代的在经济方面的管束相对其他朝代来说是开明了很多,但是,那只是相对而言的。而这种相对而言的“开明”,对我们现在来说,还是难以想象的严格的。那种“开明”还未能让民间资本集团在传统经济体系中占据太大的份额,那种“开明”还不足以让资本主义萌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和发展。
虽然明代形成的资本主义萌芽最后未能取得真正的发展,但其给当时社会带来的影响却依然是非常巨大的,给我们当代留下的宝贵财富也是不可想象的。我们对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不能一味地去否定,而要理智地看待,正确地分析,从中汲取经济发展的积极经验,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招商政策与区域经济》
第五篇:论中国特色国企反腐倡廉道路
论中国特色国企反腐倡廉道路
摘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立足国情,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在党的十七大上首次提出。中国的反腐倡廉道路始终坚持、继承自身优良的党的领导、惩治腐败、党的建设、群众路线等方针;始终与时俱进,用改革和发展的眼光,吸收各方面的文明成果和实质内涵,适应市场经济民主化、制度化的形式,具备了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道路,也表现出我党开拓与伟大。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国有企业为增强市场竞争力,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不断深化改革,同时在反腐倡廉工作中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本文就近年来国企反腐倡廉工作成效、坚持中国特色国企反腐倡廉道路的制约因素、坚持中国特色国企反腐倡廉道路的思考进行了简单论述。
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立足中国国情,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主要载体,坚持反腐倡廉工作机制,贯彻反腐倡廉战略方针,通过全党及全社会的勇于创新和不懈努力,开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新局面。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国有企业为增强市场竞争里,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不断深化改革,同时在反腐倡廉工作中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探索坚持中国特色国企反腐倡廉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近年来,国有企业反腐倡廉成效。
党的十七大提出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为反腐倡廉工作奠定了思想保证。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党中央,国务院对反腐倡廉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有企业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预防为主”的十六字方针,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迅速推进中国特色反腐倡廉建设。主要有:一是《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等反腐倡廉各项规定的不断出台,加强了反腐倡廉制度向纵深发展,国有企业廉洁勤政工作有了明显好转。二是创新性开展改革措施,加大源头治理预防腐败力度。如“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等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三是加大了腐败惩处力度。不少国企腐败分子原形毕露,并得到应有的惩处,有效及时的挽回了国有财产的损失。
四、大力加强国企党建工作。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大力弘扬和党员干部的良好作风,起到正面的、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带动政风进一步好转。
二、坚持中国特色国企反腐倡廉道路的制约因素。
1、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落后。部分国有企业体制机制改革速度快、变化大,经营更加专业化、一体化,而反腐倡廉制度不适应企业经营管理高效运作的需要,纪检监察审计工作仍存在滞后现象,如组织不健全、人员不到位、部门协调能力差、效率低,对关键岗位、重要环节、领导干部行为等 缺乏硬性约束,难以起到真正规范作用,流于形式。
2、反腐倡廉制度监管缺乏持久性。制度建立,关键在于监管和执行。部分国企在制度出台时“一阵风”,时间过了就出现了制度不执行和不按制度执行的现象,造成监管不及时、不到位。一些企业领导干部也慢慢放松警惕,不按程序办事、不接受群众监督,漏洞由无到有,由少积多,久而久之,必然会造成国有财产的损失。
3、部分国企领导干部自律性不强。个别企业领导干部政治素质不高,法制观念淡薄,防范意识不强,自我约束力不强。李源潮同志在国企党建工作会议上讲话中严肃地指出:“保证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要强调自律,但光靠自律不够,还得靠有力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实践证明,那些立场不鲜明,没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经不起外界诱惑,必然走上腐败之路,如任人唯亲、行贿受贿、私挪公款等消极腐败现象就不能消除。
三、对国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思考。
1、坚持中国特色国企反腐倡廉道路,要推进廉政文化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廉洁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思想保证。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国企反腐倡廉工作的有效载体和途径,致力于企业文化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有机结合,使广大干部职工继承企业发展中的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 良传统和作风,形成“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良好风尚,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主要工作有:一是加强宣教,营造良好氛围。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动员广大职工发挥聪明才智,创新性开展丰富多彩、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廉洁文化宣教活动,如廉政讲座、反腐倡廉征文等,使廉洁文化入脑入心;利用各种传媒,用廉洁文化引导人、凝聚人,逐步提高企业廉洁文化素养。
二、重视培育,储备廉政人才。企业党政应注重廉洁文化人才培育,建立企业廉洁文化建设人才库,成为任用、提拔领导干部的标准之一,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提供人才资源,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强有力的后盾。三是表率引领,规范执行权力。国有企业领导干部,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决策者和管理者,也是廉政文化的主要体现者,他们的表率、引领作用能否有效发挥,对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有直接影响。要教育企业领导干部提高思想意识,强化责任意识,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正确行使手中权力。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廉洁形象,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以自己实际行动影响,带动全体员工积极建设企业廉洁文化,进一步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企业健康发展。四是努力拓宽廉政文化建设领域,开展企业廉政文化进机关、进家庭、进一线班组的活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潜移默化,使企业职工自觉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积极向上、廉洁自律的精神风貌,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2、坚持中国特色国企反腐倡廉道路,要继续健全廉政制度。管理无序、制度缺失是腐败滋长的温床,要实现企业“两袖清风、一腔正气”的良好环境,制度建设是重中之重,要不断完善各项源头治理的各项机制,消除制度死角,把反腐倡廉工作融入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一是完善内控制度,建立企业规范运作机制,使企业运行程序化、透明化。二是健全权力运行制衡机制,合理进行职责分配和授权管理。按照相互制约、权力分割原则,关键岗位实现不相容职务分离,进行科学配置,设计环环相扣的制衡制度,保证人事任免、资本运作、资金管理、工程建设、物资采购等管理关键部位在法制化、制度化轨道上运行。三是加强监督,确保按制度行使权力。监督机制不健全,制度会形同虚设。俗话说“制度是腐败的防火墙,监督是腐败的灭火器。”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一切权利不受约束,必将腐败”。腐败分子——原江西省长胡长清说的“牛栏关猫,进出自由”。由此,可见制度监督的重要性。防止国企腐败,治理贪污,建立一套真正管用的监督机制必不可少。一是形成有效监督的权利约束机制,杜绝国企主要领导在经营管理中是“一把手”,决策时是“一言堂”,财务上是“一支笔”现象发生。二要监督到位,形成合力,杜绝班子副职不愿监督,知情部门不敢监督,职工群众无法监督的现象。国企内部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参与企业决策、执行的主要过程,形成具 有全方位、多层次、及时性、前瞻性的监督。三是强化纪检监察审计队伍建设,培育一支上下结合、监督有效的专兼职监督队伍,发挥其实际作用。本着“公平、公正”原则,“一碗水端平”,不能因为是老领导、好朋友便有畏难情绪,“模糊行事”,这对企业个人会带来极不好的负面影响,把工作逼向死胡同,无法有效地开展下去。
3、坚持中国特色国企反腐倡廉道路,要持续推进厂务公开制度。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透明是反腐良药。权力运作不仅应当循规依章、流畅运作,更需亮亮堂堂,让职工群众明明白白,这样才能建立一支团结高效、能打硬仗的职工队伍,为企业的稳定发展强基固本。目前,厂务公开不规范主要有:一是贯彻制度不利,有章不循;二是公开不及时,缺乏时效性;三是厂务公开不能坚持,上面抓一转,下面动一动;四是热点问题公开,其它方面“懒得公开”等。针对上述问题,一要提高认识,加大责任追究,强化厂务公开的自觉性和严肃性。二要对厂务公开内容细化,形成上下联动的各级公开网络,是公开内容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在公开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涉及职工群众切身利问题的同时,还要及时准确的公开企业经营方面的其它问题,及时消除职工误解,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团结职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厂务公开要持之以恒,要注重公开效果,杜绝应付走过场现场。四是重点加大对工程建设、干部选拨、物资采购等方面的公开,使厂务公开真正成为企业联系员工的桥梁和纽带。
4、坚持中国特色国企反腐倡廉道路,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衡机制。企业领导班子同处一个集体里,要完成任何一项工作都需同事间的集思广益、团结合作。如果没有合理的分工布局,权力资源过分地集中于某个环节、某个人,局部拥有过多的对集体的节制力量,就会在组织内形成权力的巨大落差。从组织的角度反观,把大多数重要权力委以极少数人担负,本身就是一种对领导干部的不负责任。有的国企从上到下,从工程建设、物资采购到机构调整、选人用人等基本上由一个人把持,时时处处、口口声声“我说了算!”。有些领导的权力行为往往不能从公众利益出发、以集体意见或支持人数多寡去权衡,而是习惯于以个人工作经验判断为依据、以个人好恶来取舍,个人化色彩过于浓厚。抛开党的集体领导制度而奉行个人决策制,不仅不利于民主建设,更不利于企业发展。一是要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决策程序。二要在科学分配、合理分担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改革现行决策机制,把领导干部实际权力分解,使之置于有效监督制约之下,防止和杜绝独权专断。三要盯紧容易滋生腐败的重点和关键部位,保证国企领导干部在这些环节少出事、不出事。四要营造民主管理、舆论监督的良好氛围。五要把 “四个从严”(从严教育、从严要求、从严管理、从严监督)落到实处。
5、坚持中国特色国企反腐倡廉道路,要充分发挥职工群众作用。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反腐倡廉工作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要高度关注职工幸福指数,切实维护好、发展好广大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坚持走群众路线,让职工群众和广大党员参与到反腐倡廉工作中。发挥职工群众的监督作用,防范可能发生的腐败问题和各种不良倾向。国企中,职工群众是腐败的直接受害者,他们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是反腐倡廉工作中最值得信赖和依托的力量,所以职工群众是国企反腐倡廉的动力源,是清除国企健康机体的毒瘤,防腐治腐的主体力量。职工群众通过自己亲身感受,清楚地认识自己的领导干部,谁清正廉洁,谁贪赃枉法,因此只有依靠职工群众,才能稳、准、狠德惩治腐败分子。一要建立完善信访制度,认真督办好职工信访工作,提高职工主人翁责任感,加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推进反腐倡廉工作;二是建立民主评议制度。三是加强企业公开招标、公示工作等。
四、常抓不懈,坚持中国特色国企反腐倡廉道路要在教育和预防上取得成效。
剖析国企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思想根源,无不是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信念理想蜕变,失衡心态滋长,世界观人生观扭曲,思想麻痹、免疫功能衰退所致。平时不注重政治学习,放松思想改造,面对金钱美色诱惑,在权力失去监督的 情况下,骄奢淫逸、贪念萌生,不惜代价也要以身试法,走上腐败的漫长不归路。这需要国企把工夫下在平时对领导干部的教育上:一要加大廉政教育力度,不断增强反腐倡廉教育影响力。二要结合企业实际和领导干部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在岗教育,如学习国企干部犯罪入狱的典型事例,反思其因,通过反面教育达到警示作用。三是通过开展“电化教育”,以案说法,触动心灵,感悟真理,提高拒腐防变的抗压抗诱惑能力。
四、想方设法,拓宽反腐倡廉教育工作,扩大教育影响力,如上党课,组织参观革命胜地,缅怀革命先烈等。
反腐倡廉工作,在坚决惩治的同时,更要注重预防。市场经济体制下,制度再严密也有钻空子的,再严厉也有顶风作案的。侵吞国有财产,私设“小金库”等;不注重党建、廉政文化建设,粗放管理,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直观的反映出,预防腐败工作的重要性。要坚持不懈的做好防腐工作,构筑反腐倡廉牢固堡垒,就要做到:一是落实好报告制度。企业职代会、工作会、总结会上,将廉政情况形成报告,书面汇报上级党委,便于上级党委掌握情况,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二是发现苗子,及时处理。在日常生产经营中,对有伤勤政廉洁风气的苗子,要针对性地进行廉政问话、谈话,使其在违规前立即收手,把这种苗子扼杀在萌芽状态。三是建立考核制度。上级党委、纪检要对企业各部门党风廉政建设 的落实情况进行全面考核,通报,有效遏制腐败现象发生。
坚持中国特色国企反腐倡廉道路,任重道远,十分艰巨。我们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党的理论体系指导,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以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方法解决国企腐败产生的深层次问题,稳步提升中国特色反腐倡廉工作,为企业稳定、健康、和谐发展保驾护航。(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