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的教学反思
梧州市苍梧中学 李燕伟
【摘 要】通过比较详细地讲解“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这一教学内容,对新课标背景下开展的教学活动进行探讨和反思,得出可靠的经验。
【关键词】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创设情景 引导探究 自我尝试 运用反馈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1B-0087-03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数学必修2(人教A版)第二章中“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立体几何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为主要目标。教材根据“认识空间图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觉、运用图形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与一定的推理论证能力”的新要求。本节在内容的安排和处理方式上,加强了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等活动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在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得出的过程中,注重对典型实例的观察、分析,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概括。本节课的设计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遵循“直观感知——动手操作——归纳确认”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归纳二面角的定义,探索二面角的度量,发现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二、教学过程实录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问题1:平面几何中“角”是怎样定义的? 问题2:在立体几何中,“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又是怎样定义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以上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并抛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问题涉及两个平面相交所成的角的情形,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学生1:我们进出教室把门打开时,门面与门框面所成的角。学生2:我们翻开课本时相应的两页面所成的角。
教师:如修水坝、发射人造卫星等,而这样的角有何特点,该如何表示呢?(几何画板展示上述图片,引导学生观擦、研探)
(二)引导探究,建构概念 1.二面角的有关概念
活动1:师生分别展示一张长方形卡纸,对折后展平。问题:折痕把平面分为几部分?我们把它们叫做什么?
活动2:师生分别沿着折痕把其中一个半平面折起使两个半平面成一个角度。
问题:从平面一点引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是角,那么这个图形又是什么呢?课件展示。(学生阅读课本并填角与二面角对比框图:包括图形、定义、构成、表示)个别提问学生,2.二面角的度量 教师:(1)门面与门框面所成的二面角;(2)两页面所成的二面角;(3)两个半平面成的二面角。以上三个二面角中,当其中一个面绕着棱转动时,所得二面角与原来相比有什么变化?(分三个组进行实验操作:开门、翻书、折纸)
学生集体:二面角的大小变化了,两个平面相交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教师:二面角的大小定量地反映了两个平面相交的位置关系,那我们应如何度量二面角的大小呢?(引导学生类比异面直线,线面所成角的平面化过程)思考:(1)角的顶点取在哪里?(2)角的两边如何作出?(3)所作出的角大小唯一吗? 活动3:带着思考,每四个学生共同做一个小实验(用活动2中做的二面角的模型)试着在二面角中画出一个角来反映它的大小。(学生画图,交流,辨析,归纳做法)学生3:在棱上取一点为顶点,在两个半平面内各作一射线。其他学生补充:射线要垂直于棱画出的角才唯一。教师:(1)顶点可以在棱上任意取吗?顶点取不同位置大小有变化吗?(几何画板演示)通过实验操作,学生研探出二面角大小的度量方法——二面角的平面角。学生提炼二面角的平面角(如图1所示)。
(1)在表示二面角的平面角时,要求“OA⊥L”,OB⊥L;(2)∠AOB的大小与点O在L上位置无关;(3)平面角是直角的二面角叫直二面角。
练习:教室相邻两个墙面与地面构成几个二面角? 指出构成这些二面角的面、棱、平面角及其度数。(课件展示图2)
个别提问学生,通过学生的回答进一步强化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寻找。并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给平面与平面的垂直下定义。3.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引导学生把文字语言转化为图示语言和符号语言,体现数学的简洁美。教师对学生做法进行点评和完善。
教师:你们能说一说身边出现的平面与平面垂直的例子吗? 学生:把书直立在桌面上,书的封面与桌面垂直。学生:把门打开时,门面始终与地面垂直。学生:教室的墙面肯定与地面垂直。(组织学生实验操作)
教师: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平时要善于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
教师:我们再来想一想:建筑工人在安装门、在切墙时是通过怎样方法来保证与地面的垂直的?
学生:安装门时通过门轴与地面垂直。
学生:我看到砌墙工人砌墙时在墙边吊了一根铅垂线。
教师: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这些方法能保证相应的两个平面垂直,你们能从这些方法中找到判断平面垂直的依据吗?(展示图3和图4)
学生:门轴,铅垂线可以抽象为线,由此我们能得出只要平面内有直线与面垂直,那两个平面就是垂直的。(通过学生的结论教师课件展示)4.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引导学生转化为用图象、符号来表示,认识到线面垂直与面面垂直的论证关系。同时让学生思考、交流:
(1)若证面面垂直,线在哪里找,要满足什么关系?(2)有了线与面垂直,你能找到与这个面垂直的平面吗?(3)现在我们有多少种方法可以证明平面与平面垂直?
教师通过面向全体学生,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对学生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及时点拨。
(三)自我尝试,初步应用
例.如图示,AB是圆O的直径,PA垂直于圆O所在平面,C是圆周上不同于A和B的任意一点。求证:平面PAC⊥平面PBC。教师生一起阅读题目,在图像上找出题目中的线、面。学生试着把证明的过程写在草稿纸上。教师巡堂,从学生中收集不同的解法,用实物投影出来,师生一起点评,归纳出:(1)面面垂直可用定义和判定定理去证明,要结合条件选择较优的解法。(2)用判定定理时,要注意分析垂线在哪个面内找容易论证。
(四)运用反馈,深化巩固
深化巩固:课本P73的探究问题,练习1。
做法:学生思考,折纸实验,小组讨论,老师与学生对话完成。
(五)小结归纳,回顾反思 笔者设计了三个问题: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技能?
(六)课后巩固,拓展思维
课本73页习题第4题,74页B组的第1题。
三、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笔者对新课标下的课堂有了如下的认识:
(一)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 新课标强调“直观感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组织学生尽可能地进行讨论、研究。通过操作、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去经历、感受、体会,在获得大量的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去发现知识,总结方法,提升能力。本课通过引导学生例举开门、翻书动作形成平面所成角的基础上,再由折纸活动让学生感知二面角的概念。使抽象知识直观化,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
(二)注重温故而知新
在学习新知识时,要重视联想、类比有关的旧知识,辩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进而达到知识或方法的同化。本课类比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的学习,发现可以用平面角刻画二面角的大小。类比2:由角的结构引出二面角的平面角顶点在哪里,两条射线怎么出现?通过这两个类比,学生很顺利地探究出:(1)二面角大小的度量方法——二面角的平面角;(2)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作法。从而达到高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三)注重课堂活动的多样性
新的教学理念希望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参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全面发展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活动有学生的折纸、摆书、自己动手画图;提问方式有个体、小组、群体提问;合作方式有同桌交流,四人小组实验;教具有多媒体、几何画板、教室的门、学生的书、硬纸板。本课在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成就感等积极因素,积极培养学生观察、发现、操作、画图、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四)注重数学思维的教学
新课标提出高中数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本课在概念的构建过程中,通过观察与实验,比较与归纳培养学生由抽象到具体,一般到特殊的转化能力。在例题的教学中通过教师收集解法,师生评价,学生总结来达到培养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的。错解的出现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与独创性。
(五)注重对教材的开发使用
新教材在问题设置、习题设置、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的应用等方面变化较大,因此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与教材有关的知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教具。基于二面角的抽象性,本课设置了三个活动(即一个活动链折纸)去弱化它的抽象性,强化它的直观与可操作性。在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导出中,通过设置问题串,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最终让学生发现判定定理。在小结归纳中设置: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你掌握了哪些技能?这样不仅让学生重现知识,而且让学生重组过程提升方法,从而再次凸现教学目标。
第二篇: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的教学反思
2013年5月13日《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的教学反思
一、复习引入部分
在复习回顾过程中,我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问直线和平面有几种位置关系。我们研究了直线和平面平行,直线在平面内是平面几何的内容,今天我们来研究直线和平面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同学们都一起回答是:垂直。这样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新课标提倡数学教学应当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学习更贴近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用卓有成效的启发引导,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持续发展。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和求知欲,是能否积极思维的重要的动机因素。要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景,引起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身的兴趣。在数学问题情景中,新的需要和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产生了认知冲突,这种认知冲突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因此,合适的问题情景,成为诱发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动力因素。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引入了生活中的场景,如教室的门与地面、立在桌上的课本和桌面的关系、旗杆和地面等等,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判定定理讲解过程
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讲解设计中,我让学生先观察实例,再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通过两个数学小实验,让学生动一动手,学生自主探究得出判定定理。在这里,我仍然要求学生会用三种语言来表达这个判定定理,并和学生一起去分析定理中的三个条件。讲解后,我设计了几道判断题,主要目的是希望学生自己去发现判定定理中的三个条件都是不能少的,缺少一个结论均不成立。这个设计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课后也给我提出了更好的处理意见。比如说,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不妨直接将三个条件投影出来,然后依次擦去一个或者两个条件,让学生自己去证明结论是否仍然成立。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可以尝试采用这样的处理方式,在此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自主完成知识的建构,让学生体会知识获得的喜悦,自己做出来的才是印象最深刻的。
三、反思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部分
在例题讲解中,我选取的是教材中的例1,先给学生分析了题意,再板书了证明过程。但是,在分析过程中,但板书不够详细。这是一个不足,虽然有紧张的原因,但是作为一名老师,应该给学生做好榜样,起到示范的作用。最后,由于时间不够,例2讲解非常详细,如果平面中没有现成的直线,那么需要我们自己去做两条辅助线。例3不仅充分应用判定定理去证明线面垂直,而且还应用例2的结果,过度自然。
当然,本节课的教学还是达到了预期目标。学生基本上能知道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内容,会注意到定理中的三个条件一个都不能少。通过例题的讲解,学生知道了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方法,一种是利用定义,一种是运用判定定理,而利用判定定理关键是要去平面内去找两条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线。对于这条直线怎么找,除了课上提到正方体的性质,我最后还提出了问题,让学生课下思考平面几何中还有哪些证明线线垂直的方法。在我的教学设计中以及课堂教学中还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有待以后的教学中改进。比如要先熟悉学生搞好课堂氛围,让课堂活跃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新课部分稍显拖拉,有点不太紧凑,导致最后时间不够。以上是我对这一节课的反思,作为老师,我有必要在一些细节上更加完善地做好本职工作,比如最基本的知识点的教授工作,扎实的数学基本功等。同时还必须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回过头来再寻求更好解决途径的过程。
第三篇: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学反思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的教学反思
焉耆一中数学组李新华
本节是高一《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是:(1)掌握线面垂直的定义;(2)掌握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能利用判定定理证明一些简单的线面垂直问题。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很明确,但学生的实际情况是空间想象能力较弱。所以本节课我先是以生活实例让学生比较直观的认识线面垂直,同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比划找出线面垂直的条件,鼓励学生自己给出线面垂直的定义。然后,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最后,利用判定定理证明一些简单线面垂直问题。
本节课我最满意的地方是线面垂直定义、定理的引入。最大亮点是我依次给出了三个设问,大胆鼓励让学生自己动手比划,再结合生活实例,得出结论。设问:(1)如果一条直线和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垂直,那么这条直线一定能和这个平面垂直吗?(2)如果一条直线和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都垂直,那这条直线一定与这个平面垂直吗?(3)如果一条直线和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那这条直线一定和这个平面垂直吗?完全放开让学生自己动手比划,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最后由他们自己总结出定义。这个过程使学生很有成就感,而且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好些学生说:“立体几何太有兴趣了,根本没有想象的难嘛!”之后,我又给出设问:如果一条直线和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垂直,那这条直线一定与这个平面垂直吗?然后还是由学生动手比划得出结论。为了使他们的结论更具有说服力,我又举了生活中的实例,比如教室的墙拐角所体现的线面垂直等。最后得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这部分之所以感到满意,是因为所有的内容基本都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比划得出的,这使他们对定义的理解更到位,更深刻。以至于在后面的实践证明中原本很愁人的地方反而比较顺手,学生也一直比较兴奋,课堂气氛很活跃。之后的作业反馈,大部分学生都能证明出一些简单的线面垂直问题,这也说明我的这堂课的确是比较成功的一堂课。
通过这堂课,让我对立体几何这部分的教学有了全新的看法:一定要以最大的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比划,发现问题,试着自己总结规律,得出结论。要努力把他们的态度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升华为“我爱学”。
第四篇:《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学设计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学设计
一、背景分析:
直线与平面垂直是直线和平面相交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它是空间中线线垂直位臵关系的拓展,又是面面垂直的基础,是空间中垂直位臵关系间转化的重心,同时它又是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等内容的基础,因而它是点、直线、平面间位臵关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的研究遵循“直观感知、抽象概括”的认知过程展开,而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研究则遵循“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总结、初步运用”的认知过程展开,通过该内容的学习,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一定的推理论证能力,同时体会“平面化”思想和“降维”思想.
教学重点: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性质,学习了两直线(共面或异面)互相垂直的位臵关系,有了“通过观察、操作并抽象概括等活动获得数学结论”的体会,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几何直观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
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中,为什么至少要两条直线,并且是两条相交直线,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定义中“任一条直线”指的是“所有直线”,这种用“有限”代替“无限”的过程导致学生形成理解上的思维障碍.同时,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论证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在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定理的运用中,不知如何选择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证线面垂直(抑或选择平面证线面垂直从而得到线线垂直)导致证明过程中无从着手或发生错误. 教学难点:操作确认并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初步运用.
三、教学目标:
1.借助对图片、实例的观察,抽象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2.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3.能运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证明与直线和平面垂直有关的简单命题。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复习引入)
1.直线和平面的位臵关系是什么?
(1)直线在平面内(无数个公共点)(2)直线和平面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3)直线和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2.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内容是什么?
如果平面外的一条直线和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3.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内容是什么?
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
设计意图:通过对所学知识的提问与回答能使学生较快的进入到课堂情景 环节二:观察归纳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1.直观感知
问题1: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说出旗杆与地面、大桥桥柱与水面是什么位臵关系?你能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从实际背景出发,直观感知直线和平面垂直的位臵关系,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直线与地面垂直的初步印象,为下一步的数学抽象做准备.
师生活动:观察图片,引导学生举出更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例子,如教室内直立的墙角线和地面位臵关系,桌子腿与地面的位臵关系,直立书的书脊与桌面的位臵关系等,由此引出课题.
2.探究:什么叫做直线和平面垂直呢?当直线与平面垂直时,此直线与平面内的所有直线的关系又怎样呢?
我们已经学过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知道直线和平面平行的问题可转化为考察直线和平面内直线平行的关系, 直线和平面垂直的问题同样可以转化为考察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直线的关系,然后加以解决.
问题2:(1)如图1,在阳光下观察直立于地面旗杆AB及它在地面的影子BC,旗杆所在的直线与影子所在直线位臵关系是什么?
(2)旗杆AB与地面上任意一条不过旗杆底部B的直线B1C1的位臵关系又是什么?
随着时间的变化,尽管影子的位臵在移动,但是旗杆所在的直线始终与影子所在的直线垂直(如图),事实上,旗杆AB所在直线与地面内任意一条不过点B的直线也是垂直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平面化”的思想来思考问题,通过观察,感知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本质属性.
师生活动: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旗杆在地面上的影子随着时间的变化而移动的过程,引导学生得出旗杆所在直线与地面内的直线都垂直.
3.抽象概括
问题
3、通过上述观察分析,你认为应该如何定义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
设计意图:让学生归纳、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作答,教师补充完善,指出定义中的“任意一条直线”与“所有直线”是同意词,定义是说这条直线和平面内所有直线垂直.同时给出线面垂直的记法与画法.
定义:如果直线l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 l与平面α互相垂直,记作: l⊥α.直线l叫做平面α的垂线,平面α叫做直线l的垂面.直线与平面垂直时,它们唯一的公共点P叫做垂足.
画法:画直线与平面垂直时,通常把直线画成与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一边垂直,4.辩析举例
辨析:下列命题是否正确,为什么?
(1)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那么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
(2)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一个平面,那么这条直线就垂直于这个平面内的任一直线.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辨析,加深概念的理解,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由(1)使学生明确定义中的“任意一条直线”是“所有直线”的意思,定义的实质就是直线与平面内所有直线都垂直.由(2)使学生明确,线面垂直的定义既是线面垂直的判定又是性质,线线垂直与线面垂直可以相互转化.
师生活动:命题(1)判断中引导学生用三角板两直角边表两垂直直线,桌面表平面举出反例.教师利用三角板和教鞭进行演示,将一块大直角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AC放在讲台上演示,这时另一 条直角边BC就和讲台上的一条直线(即三角板与桌面的交线AC)垂直,但它不一定和讲台桌面垂直.在此基础上在讲台上放一根和AC平行的教鞭EF并平行移动,那么BC始终和EF垂直,但它不一定和讲台桌面垂直,如图3.
对命题(2)的判断 归纳常用命题。
利用定义,我们得到了判定线面垂直的最基本方法,同时也得到了线面垂直的最基本的性质
环节三:探究发现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1.观察猜想
虽然可以根据定义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但这种方法实际上难以实施.有没有比较方便可行的方法来判断直线和平面垂直呢?
问题
4、(1)如果直线与平面内一条直线垂直,则直线和平面是否垂直?
(2)如果直线 与平面内两条直线垂直,则直线与平面是否垂直?
如果两条直线平行 如果两条直线相交?
设计意图:采用类比思想将线面关系引导到线线关系。
问题5:观察跨栏、简易木架等实物,你能猜想出判断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的方法吗?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思考与实例分析,寻找具有可操作性的判定方法,体验有限与无限之间的辩证关系.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给出猜想: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两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2.操作确认
问题6:如图4,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一块(任意)三角形的纸片,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过△ABC的顶点A翻折纸片,得到折痕AD,将翻折后的纸片竖起放臵在桌面上,(BD、DC与桌面接触).观察并思考:
(1)折痕AD与桌面垂直吗?如何翻折才能使折痕AD与桌面所在的平面垂直?
(2)由折痕AD⊥BC,翻折之后垂直关系,即AD⊥CD,AD⊥BD发生变化吗?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独立发现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
师生活动:在折纸试验中,学生会出现“垂直”与“不垂直”两种情况,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根据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分析“不垂直”的原因.学生再次折纸,进而探究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条件,经过讨论交流,使学生发现只要保证折痕AD是BC边上的高,即AD⊥BC,翻折后折痕AD就与桌面垂直,再利用多媒体演示翻折过程,增强几何直观性.
3.合情推理
问题7:根据上面的试验,结合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平面的事实,你能给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直观感知及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合情推理,获得判定定理.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出“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平面”,以及直观过程中获得的感知,将“与平面内所有直线垂直”逐步归结到“与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垂直”,进而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同时指出要判断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是否垂直,取决于在这个平面内能否找到两条相交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至于这两条相交直线是否和已知直线有公共点是无关紧要的.定理充分体现了“直线与平面垂直”与“直线与直线垂直”相互转化的数学思想.
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用符号语言表示为:
环节四:例题示范,巩固新知
例
1、如图,已知a∥b,a⊥α 求证:b⊥α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思路,可利用线面垂直的定义证,也可用判定定理证,提示辅助线的添法,将思路集中在如何在平面内α内找到两条与直线b垂直的相交直线上.另外,再引导学生将已知条件具体化的过程中,逐步明确根据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概念解决问题.学生练习本上完成,对照课本完善自己的解题步骤.同时指出:本例结果可以作为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又一个判定定理.这样判定一条直线与已知平面垂直,可以用这条直线垂直于平面两条相交直线来证明,也可以用这条直线的平行直线垂直于平面来证明.设计意图:初步感受如何运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与定义解决问题,明确运用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条件.
环节五: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巩固练习1: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1)请找出与平面ABCD垂直的棱所在的直线 ;(2)请列举与直线A1A垂直的平面 ;
(3)你能找出一条与平面D1DBB1垂直的直线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感受如何运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证明线面垂直,体会转化思想在证题中的作用,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与一定的推理论证能力,同时教师板书证明格式。
巩固练习2:若把正方体切成四棱锥(1)
吗?
吗?
吗?
(2)若在PC的中点为E,则(3)若AD中点为M,PB的中点为N,则设计意图:围绕正方体的切割,通过一系列有梯度问题的设计,给学生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让学生动脑,进一步围绕判定定理来解决问题,使知识升华。
环节六:小结升华: 小结:
1、思路引领:要证明线面垂直的问题,可以通过证明线线垂直来实现.2、友情提示:平面内的这两条直线必须相交;
3、学习重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及判定定理
4、数学思想及方法:
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线面垂直转化为线线垂直”、“无限转化为有限
第五篇: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的教学设计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的教学设计
阜阳市城郊中学
吴桃李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和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之后进行的,其主要内容是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其应用.直线与平面垂直是通过直线和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无一例外)都垂直来定义的,定义本身也表明了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意义,即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条直线就垂直于这个平面内的所有直线,这也可以看成是线线垂直的一个判定方法;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本节是通过折纸试验来感悟的,即一条直线只要与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就可以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了,它把原来定义中要求与任意一条(无限)垂直转化为只要与两条(有限)相交直线垂直就行了,概言之,线不在多,相交就行.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除了定义法、判定定理外,还有如果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直线也垂直于这个平面,这是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的一种间接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本节学习内容蕴含丰富的数学思想,即“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无限转化为有限”“线线垂直与线面垂直互相转化”等数学思想.直线与平面垂直是研究空间中的线线关系和线面关系的桥梁,为后继面面垂直的学习、距离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和解析
1.借助对实例、图片的观察,提炼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并能正确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2.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能运用判定定理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
3.在探索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定理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同时感悟和体验“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线面垂直转化为线线垂直”、“无限转化为有限”等数学思想.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是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直线与平面垂直的直观形象(学生的客观现实)和直线与直线垂直的定义、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等数学知识结构(学生的数学现实),这为学生学习直线与平面垂直定义和判定定理等新知识奠定基础.学生学习的困难在于如何从直线与平面垂直的直观形象中提炼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感悟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意义;以及如何从折纸试验中探究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教学的重点是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定理的探究; 教学的难点是操作确认并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初步运用.
四、学习行为分析
本节课安排在立体几何的初始阶段,是学生空间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课堂上学生通过感知、观察、提炼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进而通过辨析讨论,深化对定义的理解.进一步,在一个具体的数学问题情境中猜想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自主探索等活动,切身感受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定理的形成过程,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继而,通过例1的学习概括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几种常用判定方法.再通过练习与课后小结,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理解.
五、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观察和展示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与图片,以直观感知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形象;准备三角形纸片,用于探究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制作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以加深对直线与平面垂直定义及判定定理的感知与理解.
六、教学过程设计
1.从实际背景中感知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形象
问题1:空间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此问基于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通过对已学相关知识的追忆,寻找新知识学习的“固着点”. 问题2:在日常生活中你见得最多的直线与平面相交的情形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此问基于学生的客观现实,通过对生活事例的观察,让学生直观感知直线与平面相交中一种特例: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初步形象,激起进一步探究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意义.
2.提炼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问题3:你能给出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吗?回忆一下直线与直线垂直是如何定义的?
设计意图:两直线垂直有相交垂直和异面垂直,而异面直线垂直是转化为两直线相交垂直,实质上是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让学生回忆直线与直线垂直的定义,旨在由此得到启发:用“平面化”的思想来思考问题,即能否用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直线,来定义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
问题4:结合对下列问题的思考,试着给出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1)阳光下,旗杆AB与它在地面上的影子BC所成的角度是多少?
(2)随着太阳的移动,影子BC的位置也会移动,而旗杆AB与影子BC所成的角度是否会发生改变?
(3)旗杆AB与地面上任意一条不过点B的直线B1C1的位置关系如何?依据是什么?
设计意图:第(1)与(2)两问旨在让学生发现旗杆AB所在直线始终与地面上任意一条过点B的直线垂直,第(3)问进一步让学生发现旗杆AB所在直线始终与地面上任意一条不过点B的直线也垂直,在这里,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直立于地面的旗杆与它在地面的影子的位置关系来分析、归纳直线与平面垂直这一概念.
(学生叙写定义,并建立文字、图形、符号这三种语言的相互转化)思考:(1)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那么这条直线是否与这个平面垂直?
(2)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条直线是否垂直于这个平面内的所有直线?(对问(1),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用直角三角板在黑板上直观演示;对问(2)可引导学生给出符号语言表述:若,则)
设计意图:通过对问题(1)的辨析讨论,深化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概念.通过对问题(2)的辨析讨论旨在让学生掌握线线垂直的一种判定方法. 通常定义可以作为判定依据,但由于利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直接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需要考察平面内的每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是否垂直,这给我们的判定带来困难,因为我们无法去一一检验.这就有必要去寻找比定义法更简捷、可行的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 3.探究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创设情境 猜想定理:某公司要安装一根8米高的旗杆,两位工人先从旗杆的顶点挂两条长10米的绳子,然后拉紧绳子并把绳子的下端放在地面上两点(和旗杆脚不在同一直线上).如果这两点都和旗杆脚距离6米,那么表明旗杆就和地面垂直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直观感知以及已有经验,进行合情推理,猜想判定定理. 师生活动:(折纸试验)请同学们拿出一块三角形纸片,我们一起做一个试验:过三角形的顶点A翻折纸片,得到折痕AD(如图1),将翻折后的纸片竖起放置在桌面上(BD、DC与桌面接触)
问题5:(1)折痕AD与桌面垂直吗?
(2)如何翻折才能使折痕AD与桌面所在的平面垂直?(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探究、确认)
设计意图:通过折纸让学生发现当且仅当折痕AD是BC边上的高时,且B、D、C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翻折之后竖起的折痕AD才不偏不倚地站立着,即AD与桌面垂直(如图2),其它位置都不能使AD与桌面垂直.
问题6:在你翻折纸片的过程中,纸片的形状发生了变化,这是变的一面,那么不变的一面是什么呢?(可从线与线的关系考虑)如果我们把折痕抽象为直线,把BD、CD抽象为直线,把桌面抽象为平面(如图3),那么你认为保证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条件是什么?
对于两条相交直线必须在平面内这一点,教师可引导学生操作:将纸片绕直线AD(点D始终在桌面内)转动,使得直线CD、BD不在桌面所在平面内.问:直线AD现在还垂直于桌面所在平面吗?(此处引导学生认识到直线CD、BD都必须是平面内的直线)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让学生认识到两条相交直线必须在平面内,从而更凸现出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定理的核心词: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
问题7:如果将图3中的两条相交直线、的位置改变一下,仍保证,(如图4)你认为直线还垂直于平面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要判定一条已知直线和一个平面是否垂直,取决于在这个平面内能否找出两条相交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至于这两条相交直线是否和已知直线有公共点,这是无关紧要的.
根据试验,请你给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
(学生叙写判定定理,给出文字、图形、符号这三种语言的相互转化)问题8:(1)与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相比,你觉得这个判定定理的优越性体现在哪里?(2)你觉得定义与判定定理的共同点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和直线与平面垂直定义的比较,让学生体会“无限转化为有限”的数学思想,通过寻找定义与判定定理的共同点,感悟和体会“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线面垂直转化为线线垂直”的数学思想.思考:现在,你知道两位工人是根据什么原理安装旗杆的吗?为什么要求绳子在地面上两点和旗杆脚不在同一直线上?
如果安装完了,请你去检验旗杆与地面是否垂直,你有什么好方法?
设计意图:用学到手的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同时通过提出 “为什么要求绳子在地面上两点和旗杆脚不在同一直线上?”(对该问题可引导学生用三角形纸片来验证),从而来深化对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定理的理解.
4.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定理的应用
如图5,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请列举与平面ABCD垂直的直线.并说明这些直线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思考:如图6,已知,则吗?请说明理由.
(分别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证明;并让学生用语言叙述:如果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直线也垂直于这个平面)设计意图:这个例题给出了判断直线和平面垂直的一个常用的命题,这个命题体现了平行关系与垂直关系之间的联系.
练习:如图7,在三棱锥V-ABC中,VA=VC,AB=BC,K是AC的中点. 求证:AC⊥平面VKB
思考:
(1)在三棱锥V-ABC中,VA=VC,AB=BC,求证:VB⊥AC;
(2)在⑴中,若E、F分别是AB、BC 的中点,试判断EF与平面VKB的位置关系;
(3)在⑵的条件下,有人说“VB⊥AC,VB⊥EF,∴VB⊥平面ABC”,对吗? 设计意图:例2重在对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定理的应用.变式(1)在例2的基础上,应用了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意义;变式(2)是对例1判定方法的应用;变式(3)的判断在于进一步巩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3个小题环环相扣,汇集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突出了知识间内在联系和融会贯通.
5.小结回授
(1)本节课你学会了哪些判断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方法?试用自己理解的语言叙述.(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中体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设计意图:以问题讨论的方式进行小结,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理解的语言对问题进行质疑和概括.
七、目标检测设计
1.PA⊥平面ABC,BC⊥AC,写出图中所有的直角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