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共治理涵义 意义及中国化
收稿日期: 200712 作者简介:董小平(19790
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10089-02
一、公共治理的涵义及特征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治理无疑成为学术界最热 门的理论之一。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不断赋予治理 以新的内涵。综合各种观点,我们认为:治理涉及到 不同的主体,包括个人和机构,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 而且不一定是政府;治理需要运用公共权威或政治权 威,这种权威不必是正式制度授权,却能有效发挥作 用;治理需要建立一系列的制度、过程、机制、方法及 惯例来保证公共权威的实现,可以是正式的和非正式 的安排;治理的对象是公共事务;治理承认多元利益, 提倡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合作,相互协调。在公共行政领域中,治理体现为公共治理。公共 治理是指政府及其他组织组成自组织网络,共同参与 公共事务管理,谋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并共同承担 责任的治理形式。公共治理不同于政府治理。治理 理论的发展有两条线索:一是国际组织对发展中国家 援助中体现出的公共事务的治理困境;二是上世纪70 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治理变革。公共治理 的意义显然远远超出政府治道变革的范围,“在尝试 理解‘公共’一词的时候,人们想当然地认为,政府与 公共是同一个概念。实际上我们知道,这两者不仅不 是一回事,而且还有本质的区别”[ 1 ] ,公共事务的治理 所牵涉的已不再是传统的政府事务的领域了,需要更 多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作为新的行政学范式,公共 治理具有鲜明的特征:首先,公共治理以承认公共领 域及公共事务的存在为前提,汉娜.阿伦特和哈贝马 斯都证明了这一领域的存在,这一公共领域是大于传 统的政府存在领域的;其次,公共治理中政府并不是 惟一权力中心,各种机构只要得到公众的认可,就可 以成为社会权力的中心[ 2 ];再次,不再坚持国家对公 共事务治理的专属权,强调国家和社会组织的相互依 存和互动;第四,公共治理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希望 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机制、方法等形成一个自组织网 络;第五,公共治理也有可能失败。“以治理取代市场 和等级统治是会失败的”[ 3 ] ,治理参与主体都是治理 失败的责任主体,作为元治理主体的政府应该承担主 要责任。
公共治理勾勒出了这样的图景:在公共事务的治 理过程中,公共部门、私营部门和第三部门共同合作, 共同参与到政府为元治理主体的自组织网络中,相互 依赖和相互交换各自资源,共同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 服务,并共同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传统行政学所描绘 的政府的孤独的舞蹈相比,公共治理无疑将引起公共 行政学的深刻变革。
二、公共治理对公共行政学的意义
作为有用的工具,公共治理给行政学带来巨大变 革,这种变革不仅是理论上的,而且是实践上的。它 标志着公共行政学二元模式的变革,将行政民主方式 推向深化,并打造了全新的政府形象,使官僚制空间 被压缩。其一,公共治理意味着二元模式的变革。长期以 来,公共行政的思维仅限于二元性的,如统治与被统 治,管理与被管理,政府与市场等。公共治理使二元 模式不断解构,人们更多地寻求参与合作与多赢,二 元主体被多元主体所取代,对立对抗发展为平等合 作。传统公共行政中,“公地悲剧”表明了任何时候只 要许多个人共同使用一种稀缺资源,便会发生环境的 退化;“囚徒困境”揭示了二元博弈下的困境;“集体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总第86期)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ZhengzhouMunicipal Committee No.2, 2007(Sum, 86)
探索与争鸣 行动的逻辑”揭示了个人如果不被排斥在集体物品收 益之外便会自愿促进该物品供给。这些模式都包含 着这样的困境:任何时候只要一个人不被排斥在分享 由他人努力所带来的利益之外,就没有动力为共同利 益做出贡献,只会选择作一个搭便车者[ 4 ]。其包含的 内在逻辑是自我和他人之间的对立与对抗。而公共 治理将视野置于二元零和博弈之外,强调多元化主体 在规则约束下的平等多赢的自组织,完成公共事物的 治理。社会资本的存量对这种治理的完成起重大作 用,“当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居住了相当长时间,有了 共同的行为准则和互惠的处事模式,他们就拥有了为 解决公共池塘资源使用中的困境而建立制度安排的 社会资本”[ 5 ]。
其二,公共治理标志着政府角色的重大转变。长 期以来,围绕着政府的强与弱、大与小、宽与窄争论不 休。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提 倡一种“最小政府”“守夜人政府”而培育自由市场机 制,持着“政府要好,管理要少”的信条;20 世纪30年 代经济危机使“无形的手”走向“市场失灵”,凯恩斯 主义强调“强政府、弱市场”,主张国家全面干预社会 生活,政府迅速膨胀;20 世纪70 年代,涨滞使万能的 政府走向“政府失败”。困境之中,改革沿两条路径进 行,一条是以撒切尔为首的市场化政府治道变革,另 一条是公共事物治理的公共事物的治道变革。这两 种治道变革的汇合使得政府绝对权威受到后现代的 解构。在国际层面上,国家让渡出一部分主权,形成 国际权威和国际秩序,应付国际社会所共同面临的问 题;国内层面上,公共治理超越了对国家权力在宪政 层面的制约,提出多权力中心,重视非正式的权威,这 样反而增强了政府的合法性。“如果我们在更广泛的 意义上看待公共行政,把公共行政视为政府机构、非 营利组织和公民为了改善公共利益而相互作用的过 程,那么,这便增大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即人们有可能 出于其他方面的野心而不是出于政治野心从事公共 行政”[ 6 ]。
其三,公共治理行政民主向直接民主转变。从
“小国寡民”的古希腊直接民主到委托———代理的代 议制民主,民主似乎走入了一种困境。古希腊“大树 下的民主”适用于万人左右的城邦,它建立在无偿占 有奴隶、妇女和战俘劳动的基础上;代议制民主是“现 时代的重大发现”,“理想上最好的政府形式”,“使得 民主从城邦市镇扩展到更大规模的共同体成为可 能”[ 7 ]。代议制民主突破了规模限制和直接民主的盲 动和狂热,但也容易导致精英政治而使民主成为“内部 人控制”的游戏,导致政府合法性的流失。政府规模和 民主方式的选择似乎成为不可并存的逻辑困境,在公 共行政领域表现为行政的冷漠的非人性的中立。公共 治理理论的产生,突破了民主的两难困境:权力主体的 多元化,提高了市民社会的自主性,使公民摆脱对政治 游戏及公共事务的冷漠感,聚集于与自己休戚相关的 事务上,这是古典民主理想和自治精神的复归。其四,官僚制空间被压缩。官僚制是韦伯-威尔 逊体系的核心,具有“准确性、迅捷性、明确性、连续 性、严肃性、统一性、对文书的精通、严密的服从关系、减少摩擦、节约费用”[ 8 ]的特征。在理想状态下,官僚 制具有最高效率的组织形态。然而官僚制的自我膨 胀趋势使原有效率丧失,刚性无法适应变化多端的环 境,技术垄断性与民主参与背道而驰。二战以后,官 僚制成为学者们所诟詈的一个中心,成为学者们眼中 老态龙钟的垂死老人和“好莱坞影片中最坏的恶棍”。但一种理论学说在潜力未完全挖掘之前,是不会退出 历史舞台的。公共治理理论并非完全脱离官僚制,官 僚制经过精心设计的高效及官僚制所要求的文职官 员的责任感、忠诚等对于治理环境下的政府机构及公 民社会组织是必不可少的。公共治理通过多元权力 中心,抑制官僚制自我膨胀;通过自组织网络来适应 环境的变化;通过鼓励参与来体现现代的民主精神。因此公共治理将肯定是对官僚制的取代范式之一,官 僚制不会再像盛行时代般招摇过市,而是内嵌于组织 内部的运作机制,它的光环也必然被治理的相互合作 的高度参与的自组织网络所掩盖。
三、公共治理的中国化
理论之花总是植根于一定的土壤。公共治理是 基于西方发达国家数百年积淀的现代性基础之上的, 它表现为政治体系的世俗化,市民社会的发展和成 熟,市场机制的发育和完善,民主自由平等观念深入 人心等等。中国正处于现代化变革之中,尚未取得现 代性,具体表现在:从政治系统看,理性权威还没有主 导整个政治领域,政治行政的两分至今仍被党政分 开、政企分开问题所困扰;从市场系统看,市场体制只 有十几年时间,完善的市场运作机制尚未建立起来;从社会系统看,中国一直以来有一种“重政府,轻民 间”的传统,公民社会一直处于从属地位,未能形成一 支有能力独立参与社会管理的力量。西方的公共治 理是自然成熟的过程,而中国的公共治理是内外变革 的“催生儿”。官僚制内核的缺失、市场体系的不完 备、自主治理传统的空白,使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 国公共治理实践举步维艰。一方面,全球化和市场化 的压力迫使我们不能对方兴未艾的公共治理浪潮无 动于衷,坐视不理;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公共治理的 实践在中国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长期过程。中国目前还是政府主导型的社会,过分强调参与 与合作的平等治理机制,容易使不成熟的官僚制的弱 点暴露在公民面前,从而削弱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在 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不仅不能将政府权力责任 分散化,而且是要加强政府的中心地位,集中更多的 政府资源来培育公民社会和完善市场机制,缩短进入 社会自主治理状态的时间,实现向公(下转第93页)90 董小平:公共治理涵义、意义及中国化探索与争鸣 即组织成员。因此,要提升政府能力,我国政府必须 视人才为最大财富和最高价值,实行以能力为本的人 才开发和管理战略,把“能本管理”理念视为支撑政府 组织运作和发展的核心文化精神。在该理念的指导 下,政府应建立一种能者上庸者下的惩恶扬善机制与 能绩回报机制的激励制度,在用工制度、用人制度、分 配制度的设计上都做到以能力为本位,从而形成一整 套关于干部人事的管理操作体系,实现干部人事制度 创新。
总之,善治理论的出现,使我们从政府、市场、企 业、公民、社会的多维度、多层面上观察、思考问题,它 的现实积极性给当前我国政府的改革提供了选择与 参考。这要求政府在善治和宪政的框架下积极培育 公民自主治理能力、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与地位,优 化自身的能力结构,从而真正实现政府与公民、市场、社会的合理、良性互动。参考文献
[ 1 ] [ 3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 ].北京: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 2000.[ 2 ]查尔斯·福克斯.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4 ]施雪华.政府权能理论[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 社, 1998.[ 5 ]胡伟.政府过程[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 6 ] [英]K.C.惠尔.现代宪法[M ].银川:宁夏人民出 版社, 1989.[ 7 ]韩庆祥,戚 鲁.能本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 新思路[ J ].长江论坛, 1999,(6).[责任编辑 常和平](上接第90 页)共治理状态的“跨越式发展”。在目 前的社会状况下,应将培育软环境与“移植”具体的 体制、机制、做法并举。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面着手。
其一, 继续政府治道变革, 将市场机制引入到 政府部门。长期以来, 中国的行政体系并没有取得 韦伯所引以为傲的高效率, 其主要原因是政府充当 了“划桨”而不是“掌舵”的角色, 而现代政府追 求的是有限政府、法治政府、民主政府、分权政府、信息公开政府, 通过在政府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打破垄断, 从而有利于形成有效的公共产品和公共 服务供给机制。其二, 培育独立的公民社会, 逐步有计划地放 权。公民社会是政府权力转移的承担行使主体,培育 自主的公民社会将是公共治理实施的一个关键环节。西方意义上的公民社会具有“非官方性、非营利性、相 对独立性、自愿性”[ 9 ]等特点,以此标准衡量,我国的 公民社会具有过渡性,政府对公民社会管制较严,带 有半政治性的色彩。政府应逐步放松对公民社会的 管制,培养公民社会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性,将权力逐 步向公民社会转移。
其三, 完善市场机制。在治理模式下,市场仍要 对资源配置起到基础性作用,政府及公民社会的内部 运作都离不开市场机制。目前我国的市场机制很不 完善,主要体现在市场独立主体资格受到干扰,要素 市场不完备,信息不畅通,城乡不发展协调等。这样 的市场机制并不能适应治理环境下政府、公民社会及 企业有效资源配置的要求。必须继续完善市场机制, 为治理模式提供高效的资源配置载体。其四, 建立社会自组织网络。自组织“涉及分化 了的组织序列和功能系统的协调,而每个序列或系统 都有自己的复杂的运行逻辑,以至于不可能从系统以 外对其发展进行有效的控制”[ 10 ]。自组织治理模式 是一种信息充分传播、社会各方面高度自组织的网 络。目前中国的基础建设还相当的落后,特别是地区 之间的差距更是明显,很多地区还处于很封闭的状态 之中,社会自组织程度很低。近年来,中国加速了信 息网络的发展,为公民提供了加速自组织的载体,村 民自治及社区自治,民间团体的逐步兴起都是有益尝 试,应加快这一进程。
其五, 培育以独立自主、诚信、责任感为基础 的社会价值认知体系。西方文化中多“自由精神、平等观念、责任意识、积极参与意识、宽容精神、互利互惠的精神”[ 11 ];而中国文化中的臣民意识、等级观念、血缘人伦、零和博弈的思维模式、平均 主义的倾向等使社会主体缺乏公共治理的人文底蕴。文化是一个社会潜规则, 对社会的影响是持久而顽 固的。培育公民社会独立自主精神、诚信、责任感 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这也折射出公共治理之路 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参考文献
[ 1 ] [ 6 ]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118, 43.[ 2 ]胡仙芝.从善政向善治的转变[ J ].中国行政管 理, 2001,(9): 22.[ 3 ] [ 10 ]俞可平1治理与善治[M ].北京: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 2000171, 54.[ 4 ] [ 5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 [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0118, 275.[ 7 ]郁建兴,刘大志.治理理论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 J ].浙江大学学报, 2003,(2): 3.[ 8 ] 韦伯.经济与社会(下)[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1384 [ 9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1190.[ 11 ]李风华.治理理论:渊源、精神及其适用性[ 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5): 9.[责任编辑 胡述宝] 93 张连英:优化政府能力的路径思考———一个“善治”的视角探索与争鸣__
第二篇:公共危机管理涵义
★公共危机管理涵义【各地各级公选常考案例题或情景模拟题】
公共危机通常指一系列中止和平进程或互解社会正常关系、秩序的事件,表现为不可预测的事件的发生,打破了正常的社会秩序、经济秩序和生活秩序,威胁到了公众的财产以致生命安全,进而引发了一个地区的社会公众比较普遍的恐慌情绪和恐慌行为的情境状态。
1、其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1)威胁主要利益或造成严重后果;(2)作出反应的时间有限;(3)事出突然,具有意外性。
2、应对或管理危机的四要点:(1)减少、缓解危机;(2)动员、准备资源以有效控制危机;(3)回应社会与公众的需求;(4)危机后的恢复与重建。
3、特点:(1)公共性;(2)突发性和紧急性;(3)高度不确定性
4、公共危机管理原则:
(1)时间性原则。第一时间及时采取处置手段,及时控制事态的发展。
(2)效率性原则。快速、有效应对公共危机。
(3)协同性原则。各部门协同运作,最低限度地降低损害。
(4)科学性原则。注重科学性、技术性、合理利用特定技术领域内的专家。
(5)合法性原则。
(6)安全性原则。
5、群体性事件处置理念与原则(如:翁安事件)
(1)亲临现场。地方政府负责人要以身作则,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在第一线做工作,“靠前掌控。”
(2)就事论事。不对群体事件作“过度政治化”解读,不轻率地将群体性事件定性为“敌我矛盾”,不将群众的集体行为视为是与政府的对抗行动,且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的经济、民生利益诉求。
(3)信息公开。在黄金24小时内公布准确、真实信息;查明多少、知道多少,就公布多少,以后用滚动方式逐渐增加。一定要准确,自己更不能说谎。
(4)反思、自责。群众聚集事件,首先查找干部自身原因,检查政府工作中缺失,公开坦承失误和不足,争取群众信任,重塑政府形象。
(5)“切割”、问责。上级不为下级“买单”、“背书”,迅速启动问责程序,分清责任,罢免失职、渎职官员。
(6)慎用警力。不与群众发生直接对抗、冲突。在“妥协”和“压制”之间拿捏尺寸,该“柔软”的,“身段要柔软”,该“强硬”的,当然也要“强硬”,如发生了打砸抢烧,就要果断处罚,将肇事者绳之以法。
【石宗源谈翁安事件启示:一是坚持信息透明。要在第一时间把真实、准确的信息全面地让媒体知识,并借助媒体力量披露事件和细节,这样做大有益处。二是启动舆论监督系统。舆论监督就是人民的监督,翁安事件发生之初,网上提出了许多问题,我们立即在网上回答了疑问,平息了民愤。三是启动问责制。实事求是地公开真相,问责不作为的干部,这正是我党实事求是优作风的继承和发扬。】
6、处置突发事件的基本程序[自然灾害类]
(1)第一时间,赶往现场(途中电话报告或安排应急办文字报告至上级)
(2)启动预案,科学调度
(3)抢救生命,降低损失
(4)组织资源,控制事态
(5)信息公开,回应社会
(6)慰问灾民(受害者),稳定公众。
(7)发出号召,社会支援。
(8)制定方案,恢复重建。
(9)树立信心,共创未来[加强防范,建立预警,应急体系]
7、防灾减灾
做到“监测严密、预警及时,防范全面、处置高效,救援迅速、救助到位,政策健全、保障有力”。
一要进一步增强监测预警能力,健全各类灾害监测网络,强化预测预报,提高预警信息的覆盖率和时效性。
二要进一步增强综合防范能力,全面强化各类基础设施及城乡建设的防灾抗灾基础。
三要进一步增强应急救援能力,加强各类抢险援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解放军、武警部队的主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大力发展社会化的紧急救援体系。
四要进一步增强灾害救助能力。
五要进一步增强应急保障能力。
六要进一步增强宣传发动能力,抓好领导干部灾害管理业务培训。
8、怎样加强危机管理?
(1)重视一套预案。“凡事预则定,不预则废”。《突发事件应对法》
一要重视;
二要可行;
三要烂熟于心;
四要明确启动预案时间;
五要按预案处置。
(2)做好两个结合
一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二是军地结合,以地为主。
(3)抓好三制建设
一是体制建设。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行政一把手总指挥,应急办负责日常事务。
二是机制建设。同一平面上怎样做到分类管理、分级管理、统一指挥、运转高效的机制。整合力量,成立不同的小组。(如杭州银行案)
三是法制建设。执行《突发事件应对法》
(4)抓好“七个环节”
一是领导要重视。应急管理是决策的非程序化决策。
二是队伍要健全。四支队伍:管理队伍要纵到底、横到边;专家队伍;专业队伍或叫兼职的救援队伍;志愿者队伍。
三是手段(装备)要先进。
四是网络要健全。无缝隙的应急网络。
五是基础要牢固。(基层基础工作)
六是信息要公开。要主动、要及时、要准确、要坦诚、要有利(和平处置事件),要善待媒体。
七是警力要慎用。
★关于重庆武隆县铁矿乡鸡屋山崩滑山体抢险救援:
1、市委书记、市长迅速赶赴现场,并召开会议,并及时上报国务院。
2、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抢险救援指挥部,下设抢险救援、医疗救护、秩序维护、综合协调、善后工作,新闻报道、后勤保障等7个工作组。
3、全面部署救援、善后、隐患排查等工作:
(1)应急指挥由市长统一指挥,常务副市长、政法委书记、副市长协助。
(2)继续全力抢救被埯埋人员。根据现场情况,重点实施打井施救,要不惜一切代价,全力以赴,争分夺秒,救援井下工人。指挥部要组织精兵强将连夜拿出技术方案,尽快实施,科学施救。
(3)精心救治伤员。市卫生部门要组织最好的医护力量和设备,确保伤员得到有效治疗。
(4)合理调度现场救援力量,迅速整治灾区进出道路,保证抢险救援高效、有序进行。
(5)在初步分析基础上,本着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组织地质等专家对崩滑原因进行进一步论证,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供情况和数据,供对灾害原因作出科学、准确的判断。
(6)加强险区气象预测,及时提供降雨等预测数据,提前研究崩滑体形成山谷堰塞湖险情的可能性,并结合可能发生新的崩滑情况,及早制定防范预案。
(7)立即开展险区及周边范围地质灾害险情排查和预警。
(8)开展全市安全隐患大排查。空出五个重点:一是矿山;二是交通;三是石油;化工等,重点工业企业;四是地质灾害;五是食品安全。
4、实事求是,统一口经,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
5、灾后重建。
★危机中的领导如何加强危机传播管理?【结合“邓玉娇案”思考,对“群体性事件”网上“一呼百万应”现象怎么看】
当前,公共危机事件屡屡发生,危机传播管理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紧迫而重要的必修课。习近平同志最近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应对媒体的能力”,正是针对现在我国政务信息越来越公开,党的执政活动越来越民主化,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越来越走进平常百姓生活,新形势新情况而提出来的新要求。
可是,从我国近来出现的一些公共危机事件看,少数领导干部应对媒体意识淡薄,能力低下,面对“群体性事件在网络上一呼而百万应”的现象束手无策,导致处置不科学、不主动,最终一步一步陷入被动。其根本原因是,部分领导干部对媒体特别是对网络一是有“无所谓”的心理而对网络麻木不仁,二是“本领恐慌”而远离网络,三是敌视网络、盲目打击网络。这样,就导致一批干部有不同程度的“网络焦虑”,比如边缘感焦虑、委屈感焦虑、危机感焦虑。
同时,由于普通民众政治参与意识的萌发与增长,网民对党和政府政策、法律的制定、重大热点问题、官员腐败以及公共危机事件的关注度空前提高。但是,网警和地方宣传部门苦于孤军作战,也使得我们在危机传播管理过程中出现力不从心的局面。
对于深陷危急之中的领导,要怎样加强危机传播管理呢?其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即信息发布的主动权、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事件处理的主动权。“变被动为主动”是“变坏事为好事”的第一步。
具体策略是“坚持两个原则、把握三个环节、注意四个技巧”。
1、坚持两个原则:即坚持尊重生命、平等宽容的原则和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原则。
2、把握三个环节,即:
①高层决策:
A.高层领导制定危机传播的等级,启动危机传播预案。
B.召集危机传播管理小组成员会,指定新闻发言人。
C.确定处理危机的基本思路,统一口径。
D.按照危机可能造成的最坏结果,准备较为具体的处理方案,确定实施步骤。
E.以上工作应在24小时内完成。
②立即反应:
A.第一时间把已知的基本事实发布出去,表达关切,表明应急措施已经启动。
B.立即收集现场信息,通过内部网站、电话会议等协调、动员、统一全体员工。
C.沟通相关部门、主管机构,了解处理程序和动态。
D.搜集电视媒体、报纸、网络等各类媒体信息,从中提取焦点问题,准备答案。
E.采集公众信息,通过现场对话、热线电话、民意调查等了解公众关心的话题,准备解决方案。
③主动行动
A.动员相关部门,解答媒体和观众关心的问题,宣布目前采取的行动,承认事态发展的不确定性,承诺不断更新信息。
B.修复形象
a.目标:一是削弱负面影响;二是修复与重塑正面形象。
b.运用三个法则:一是重建信任,其核心理念是“公众本位”。二是转移视线,其核心是设置新的议程。三是替罪羔羊,如李代桃僵,丢卒保车。
3、注意四个技巧:
①表态也是行动
②握紧“真诚”这张入场券
③让大家“看”到你的措施
④一种声音说话 加强网络媒体建设,形成网络舆论新格局
1、网络政治实质是一种民主政治。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已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发生了密切联系。互联网的发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中央政治局曾以世界网络技术发展和中国网络文化建设的若干问题为主要内容进行专题学习。胡锦涛同志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互联网知识,提高领导水平和驾驭能力,努力开创中国网络文化建设的新局面。这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关注网络问题,研究网络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带来的影响。
网络政治,其实质是一种民主政治,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新方式、新途径。互联网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可以说是多方面的,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个是具有调节功能,即充当。民众通过网络参政议政,实际上是行使民主权利。所谓互联网政治,其性质就是民主政治。这是在高科技基础上,借助互联网推进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新方式和新途径。可以说,在我国互联网政治的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形式日益丰富、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的新表现。
2、如何加强网络媒体建设?
(1)牢牢掌握网上话语权
①争夺网上话语权一定要抢占先机。
②争夺网上话语权一定要让信息公开常态化。
③让社会公众与新闻宣传“同频共振”。
(2)营造网上正面“舆论场”
①让客观的专业言论成为网上“最强音”。【注意语言风格的亲民化、大众化、形象化和可读性】
②使重点论坛成为公正舆论辐射源。网络论坛是网络的神经末梢,„„形成一个网络评论的“自由市场”。因此,对重大事件的讨论应给予必要的“软引导”:一方面做大做强重点媒体网络论坛,一方面发挥“意见领袖”作用。
③引导新闻跟帖在碰撞中走进真实。
(3)自律他律共创网上和谐
①在虚拟空间构建网络自律的坐标体系。
要求网民、网站和互联网行业都有很高的自律性,并形成“三位一体”的自律型坐标体系。网民网上网下的身份割裂,是形成网络失序的主要原因。网民自律是网络自律的基础与核心,各网站和互联网行业的自律也十分重要。当然,相关执法部门和主管部门更要从制度上、技术上、法律上加强对网络的监管。
用他律构筑网络空间的最后一道防线。
加强技术与法律法规的监管,是网络他律的重要屏障。
网络是现代社会人类的精神家园,是社会情绪、民从心理的调节器、缓冲阀,对推进我国民主政治进程、改善我们的政治生态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应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利用与防范并举、发展与规范并举、建设与监管并举、技术与法律并举、“官方”与“举报”并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在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牢牢把握主动权,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领导干部怎样与媒体打交道?【2008年广西策论文】
现代社会,媒体被看做是继立法、行政、司法之后的第四种权力。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媒体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已经全面渗透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我国对外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境外媒体对我国各级政府的施政情况和民生问题关注度越来越高,我国普通公众运用媒体表达利益诉求、监督政府施政、了解重要信息等也越来越普遍。
习近平同志最近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其深刻原因是:
第一、领导干部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是一个国家政治民主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第二、领导干部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是建立透明政府、亲民政府的重要途径。媒体的作用就是向公众传播信息,领导干部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实际上就是提高与公众打交道的能力。我们应该把重要的政务信息、政府决策第一时间公开于众,而不是一“捂”二“躲”三“推”四“压”,因为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群众理所当然有知情权,政府应该有信息公开的义务。而媒体正好扮演了政府与公众信息桥梁的重要角色。
第三、领导干部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是党委政府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工作态度的直接体现,也是检验一个领导班子或一名领导干部思想境界和执政能力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媒体监督本质上是人民群众和用新闻媒体对社会公共事物行使民主权利而进行的监督活动。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根据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这是媒体监督的最根本依据。媒体监督就是代表人民通过对事物的评价和批评,明辨是非、维护真理、伸张正义,促进事物的转化、影响事物的进程,从而实现对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都要重视和支持媒体监督,学会在媒体监督中工作,以积极的态度正确对待媒体监督,积极主动地与媒体打交道,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于将媒体监督作为一种改进工作的手段。
“媒体与政府两者应是建设性的合作伙伴关系。”特别是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面对媒体构成相对复杂,既有中央和部属媒体,也有自身管辖的媒体,还有一些跨地媒体和跨国境的外国媒体,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官员彻底转变既有的媒体观念和思维方式,更加重视研究媒体,运用好媒体力量,不断提高执政能力。特别是要不断提高引导舆论、应对采访、接受舆论监督、驾驭网络等新媒体的能力。
一是对媒体认识上要有新高度。
二是政府信息要有透明度。
三是应对媒体要在坚持原则中有灵活度。特别是危机传播管理要坚持两个原则,把握三个环节、注意四个技巧。(重点)
四是与媒体交朋友要有深度和广度。
五是规范和监管媒体要有硬度。
六是推进新闻发言人制度要有力度。
七是加快地方媒体发展要有速度。提升本地媒体影响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通过本地媒体影响上面和外面的媒体,通过本地媒体交外地媒体朋友。
★怎样避免突发事件成为危机?【2008年广西厅考、2009年杭州局考案例分析题】
危机传播管理的三大对象是:单位内部、媒体、公众。
1、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在媒体上塑造信赖的公众形象。
2、决不说谎,说谎就是自掘坟墓。
3、对受损失的人表达关切。
4、告诉媒体和公众为了处理此事我们做了哪些努力。
1、“以人为本”的涵义(是什么?)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利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重要论述表明,“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以人为本”最根本的含义。
2、“以人为本”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为什么?)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最高形态或理想状态,它包括各种能力(劳动能力和其他方面实践活动的能力)充分而全面发展,包括社会关系(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的高度的丰富和全面完善,以及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和充分满足。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统一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彻底实现必须以人类解放的实现为前提。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即“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目的,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其丰富内涵是:
①是“两大原则”的统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建立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把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和运用服从于以人为本的目的,充分体现了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
②是“两个尺度”的结合。人类社会发展既是客观历史演进的过程(即历史的尺度),又是人的价值实现的过程(即人的尺度)。社会发展的程度最终是通过人的发展程度来衡量的。以人为本是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目的。
③是“三个角度”的体现。
A、作为历史观,它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
B、作为价值观,它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要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
C、作为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既要运用历史的尺度,又要确立和运用人的尺度,以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出发点、目的和标准。
3、怎样才能做到“以人为本”(怎么办?)
①要做到“四个着力”(详答)
A、着力于加快经济发展,尽快提高全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B、着力于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创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政治条件;
C、着力于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D、着力于生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
②也要做到“五个统一”(略答)
A、把支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和保障全体人民“各得其所”统一起来;
B、把服务人民群众和提高人民群众统一起来。
首先,把执政公民的理念体现在为群众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上。
其次,要在发展中不断提高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的人的素质,这是发展快慢、大小、好坏的决定性因素。
C、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统一起来;
D、把人民群众长远利益和人民群众眼前利益统一起来。
E、把发挥党和政府的领导作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统一起来。
★为政三问:“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1、What:
这是胡锦涛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大会上提出来的,其实质是以人为本,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与表达权。
“问政于民”就是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问需于民”就是尊重群众意愿,倾听群众呼声,保证决策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问计于民”就是要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找对策,用民主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总之,坚持“三问”,就是要进一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要进一步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我们推动科学发展,根本目的就是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利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HOW:
①首先在问。问就是问得科学、问得实际、问得真切、问得关键。
②其要在行。问不是目的,行才是目的。
③要求我们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公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④必须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坚持执政人民、紧紧依靠人、切实造福人民,在充分发挥人民创造历史作用中体现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从当前实际看,要着力解决以下三个思想问题:
①克服“轻民”思想,关键是要允许百姓的批评之声、不平之声、争议之声。
②克服“官本”思想。
③克服“唯上”思想。
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请结合工作实际谈谈领导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2009年湖北厅考策论试题】
领导决策是领导活动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任务。一般由决策者、决策目标、决策备选方案、决策情势和决策后果五个要素构成。毛泽东同志说:“领导干部就是两件事:出主意、用干部”。这个“出主意”指的就是领导决策。可以说,决策是每一位领导的必备素质、决策失误就是“最大的腐败”,就是领导手中所掌握的公共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领导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对我们而言至关重要,它是我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和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前提和保障。
1、要坚持五个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预测性原则:即科学预测。
③信息性原则:即信息的准确是科学决策的重要原则。
④系统性原则,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复杂系统。
⑤可行性原则。
2、重视决策机制建设
①进行调查研究,建立社情民意反应制度。“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坚持群众呼声是第一信号,群众利益是第一诉求,群众满意是第一标准”。“一政之举,一令之施,合乎其德智力者存,违乎其德智力者废”。
②提高决策透明度,逐步公开重大决策过程。“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③建立健全决策的民主程序,保证决策层每个成员享有同等的发言权、决定权。严格遵守“集中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意识和决策制度。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根本组织制度。
④完善决策的议事规则和程序,防止决策的随意性。要实行决策前的论证制、决策中的票决制和决策后的责任制。
⑤建立多层次、多学科的智囊网络,充分发挥专家和研究咨询机构的作用。“不依靠专家的决策者,不是一个有远见的决策者;为专家所左右的决策者,也不是一个精明的有水平的决策者”;处理好“内脑”与“外脑”的关系。
★★决策理论
第一、决策理论
1、理性决策理论:亦称为科学决策理论,它是从规范的角度去考察问题的。理性决策是一种遵循“完备性”要求的决策理论,它不单指领导在决策中要有理性,而且企图用理性原则统驭一切,一切都纳入理性框架之中,因而是一种传统决定论的理论模式。它主要是从“决策应如何做”而不是“实际如何做”的角度研究决策制定的,它是对以前单纯经验理论的重大突破,对此,我们应有个全面客观的理性把握,并把理性决策意识,正确地应用到现实决策中去。
2、有限理性决策理论。西蒙提出,即在批判理性决策理论“最佳原则”基础上,提出了决策“满意原则”。(草堆中找缝衣针)。
3、渐进决策理论(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提出)。其特点是(1)渐进主义;(2)积小变为大变;(3)稳中求进。(青蛙冷水→开水煮死,不跳)
一般说来,这一理论比较适合稳定和变动不大的环境,以及从整体上说比较好的现行政策。而一旦社会条件和环境发生巨大变化,需要对以往的政策进行彻底改革时,渐进决策所主张的修正和缓和就起不到它的作用,有时甚至会对社会的根本变革起阻碍作用。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有时需要采用渐进的决策方式,有时则需要剧变的决策方式,一切应以时间、地点和客观条件的变化为转移。[此理论是直接针对传统性决策理论的缺陷,根据实际政策制定的特点,从“决策实际上如何做”而不是“应如何做”的角度出发建立的一套极具特色的政策制定理论]。
4、综合扫描决策理论。是社会学家特依·埃特奥尼提出,其现实立足点是既要突破传统理性决策理论在现实运用中的困难,又要补救渐进决策理论的不足,把两种理论中决策规律和现实要求的合理成分进行联接融合,并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以提高作出好决策的可能性。
它首先是运用渐进决策理论来分析一般性的决策要素,在此基础上运用传统的理性决策理论,这样既可以避免忽略基本的决策目标,同时又可以保证对最重要的问题作深入的科学分析。
第二、现代决策体制构成:特点——整体化、民主化、法制化、科学化。其中,科学化——现代决策过程中既要运用数字化、模型化、计算机化的“硬技术”,也要利用社会心理学成就的“软技术”。
其构成:(1)决策决断系统;
(2)决策智慧系统;
(3)决策信息系统;
(4)决策监督系统;
(5)决策反馈系统。
第三、决策程序
(1)提出问题,确定目标:→(2)综合权衡,拟定方案→(3)评价论证,择优决断→(4)实施执行,监督反馈
原理:A、避免“雷布森”选择(“信息不完全,视野局限性”)
B、避免“布里丹”选择。(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
C、两蒙理论。即“满意决策”。
[不依靠专家的决策者,不是一个有远见的决策者;为专家所左右的决策者,也不是一个精明的有水平决策者。]
第四、决策执行行动计划方案的拟定【广西2008年厅笔试考案例题】
内容为6个“w”
1、what 达成目标是什么?
2、why,为何要采取这次行动?
3、when,何时完成这些行动?
4、who,何人负责实施这一行动?受何人领导可指挥何人?
5、where:在何处或由何部门实施这些计划,自何处得到配合?
6、How,如何实施这些行动?
要遵循的原则:
1、切实可行原则;
2、留有余地原则(估计困难,机动灵活);
3、统筹安排原则;
4、讲究效率原则。
执行过程中,leader要做好指挥、协调、控制三方面工作:指挥必须集中统一(只有一个指挥棒)(兵权贵一);协调主要是纵向、横向和纵横、交叉协调;控制主要分为预先、事后、动态和目标控制。
★营造干事创业的执行力文化[纳入政府执行力之举措之一。
1、认识构建执行力文化的重要性。此处“文化”是指一个组织或单位成员所共享的价值观念、信念和行为规范和总和。(亦指 组织文化)。
2、树立干事创业的正确导向。
3、建立开放真诚的沟通渠道。
4、注意领导者的率先垂范。
★决断艺术:
1、权衡目标,协调矛盾。
2、分类对待,把握关键。
3、集思广益,善于决断。
★决策的基本方法
1、经验决策法(反面教训也是经验)①经验判断法②观察判断法③经验综合法
2、模拟决策法;
3、方案前提分析法;
4、决策树方法;
5、程序决策法
★决策的组织方法
1、德尔菲法;
2、头脑风暴法;
3、鱼缸法;
4、哥顿法;
5、对演法;
6、名义群评法;
7、电子会议法。
★领导决策八步法【结合决策的三圈理论,具体见后面相关知识点链接部分】
第一、发现问题
第二、确定目标
第三、价值准则(群众利益至上)
第四、拟定方案
第五、方案评估
第六、方案选优
第七、试验实证
第八、全面贯彻实施
本篇文章来源于 青年人网公务员考试中心 原文链接:http://gwy.qnr.cn/gx/gonggong/guanli/20110107/34827_2.html 结合实际谈领导干部人才观【结合案例考】
1、爱才之心
2、识才之眼
3、用人之能
4、容人之量
5、寻求人才之渴
6、引进人才之法
7、培养人才之道
8、激励人才之术
9、举荐人才之德
★★请你谈谈你怎样理解“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
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保证。
1、选拔任用干部既要看才、更要看德,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上来。
2、从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等方面完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重点看是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是否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是否真抓实干、敢于负责、锐意进取,是否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情趣健康。
3、注重从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表现、对待个人名利等方面考察干部的德。
4、坚持正确用人导向,使选拔出来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满意,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
认真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干事创业务能力,不断增强应对复杂局面能力?
1、why?
①只有不断提高干事创业的能力,才能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②只有不断提高干事创业的能力,才能不断推进党的事业的发展;
③只有不断提高干事创业的能力,才能把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落到实处;
④只有不断提高干事创业的能力,才能有效改变领导作风;
⑤只有不断提高干事创业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领导就是服务”。
2、怎样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是对时代发展新要求新挑战的深入把握,体现出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深层思考的战略眼光。以积极的姿态迎接各种复杂局面的考验,在应对复杂局面中锻炼提升党的领导能力,不断增强党的领导活力,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①提高驾驶复杂局面的能力,必须正确认识和科学判断形势。即把握规律和趋势,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
②提高驾驶复杂局面的能力,必须善于协调多方利益关系
当前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从根本上说,是利益的冲突,是效率和公平的矛盾。
A、要运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对市场初次分配的缺陷进行再调节。
B、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不断完善效率与公平统一的调节机制,妥善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整个社会宏观层面上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C、要制定支持不同社会阶层发展的具体社会政策,建立有效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竞争能力和运用能力的社会机制,建立健全基本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完善反腐倡廉的制度和机制等。
③提高驾驶复杂局面的能力,必须掌握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方法。(结合下面关于“公共危机管理”一题来细化)
④提高驾驶复杂局面的能力,必须构建完善的社会预警机制。
A、建立完善的社会信息反馈网络。
B、建立公共安全的预警和决策分析机制。
C、建立延伸至基层、真实高效的重大事件和复杂情报传递与预警机制。
D、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
比如:当前,从宏观上看,金融危机仍在蔓延,要辩证看待、“危”中求“机”
微观上看,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才能又好又快的发展。
★★怎样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
各级领导班子是顺利推进各项事业的核心。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
1、以高举旗帜、坚定信念、践行宗旨为根本,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增强班子成员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自觉性,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干事创业水平。
2、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能力培养,贯彻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的战略思想,重点提高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的本领和群众工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本领,注重增强新形势下依法办事能力和应急管理、舆论引导、新兴媒体运用、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等方面能力,切实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履行好维护稳定这个第一责任。
3、优化领导班子配备,形成班子成员年龄、经历、专长、性格互补的合理结构,增强班子整体功能和合力。
4、按照政治上强、具有领导科学发展能力、能够驾驭全局、善于抓班子带队伍、民主作风好、清正廉洁的要求,选好配强党政正职领导干部,着力抓好县委书记队伍建设。
5、建立领导班子定期务虚制度,加强对本地区本部门重大问题研究。
6、注重多岗位锻炼干部,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增强培训实效,更好完成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任务。
7、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结合实际谈谈领导班子建设的原则和途径【湖北2009年厅考笔试题变形、2009.9辽宁厅考笔试题】
各级领导班子是党和政府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者、各项工作的组织者、治国利民使命的践行者,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领导核心,承担着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进行三个文明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责任。领导班子建设是党和政府各项事业建设的关键,其实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好,对于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政领导班子作为各级党政组织的核心,其地位、作用、职责可概括为:一是把好方向;二是抓好大事;三是选好干部。
意义:
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是我们党正确应对严峻挑战、顺利完成肩负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
2、是保证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
3、是各级领导班子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原则或方针:
1、必须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2、必须坚持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
3、必须围绕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来进行。
4、必须牢牢把握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5、必须注重改革创新。
总体要求: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
基本途径:
1、要以加强理论武装、强化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为重点,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和愿景目标。
2、要以优化领导班子素质结构、提高整体功能为重点,形成优势互补、每个人的潜能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组织架构。
3、要以加强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领导班子的团结和活力为核心,形成科学、民主、法治的高效运行机制和规则。
4、要以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切实改进领导班子作风为保证,形成重实绩、说实话、办实事的良好团队氛围。
5、要博采众长、大胆创新,切实加强对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理论和规律的研究。
★班子结构复杂,长期不团结,少数同志公开同您叫板,工作推动艰难,请结合实际谈谈您怎样当好这个单位的一把手?【上海市2008年厅考面试题变形】
1.牢记一个总的价值取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坚持两个制度:民主集中制和工作方法的“二八制”。
3.做到三个带头:带头讲团结、带头讲奉献、带头到“一线”。
4.自觉四个修炼:
心胸宽广:比草原更辽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辽阔的是蓝天,比蓝天更辽阔的应该是一把手的胸怀。
创新思维:“踩着别人的脚印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自己的脚印”(爱因斯坦)。
任人唯贤:“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或“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或“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公道正派:“公生明,廉生威”。
5.提升五种能力:
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心中要有三张图: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地方或某某事业规划图,即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
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处理复杂关系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或公共危机的能力);
依法执政的能力;
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媒体是第四权力)。
6.强化六种意识:一是发展意识(发展是第一要务);二是自律意识(既要干事更要干净);三是责任意识(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四是国际意识(世界是平的);五是竞合意识(合作中的竞争,竞争中的合作);六是全局意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你刚刚上任,结合实际谈谈怎样当好副职?【2009湖北厅考笔试变形题】
1.始终坚持一个原则:既要干事,更要干净。(做到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
2.把握好两个“磨”字:
一是琢磨,即琢磨工作
二是磨合,即磨合关系
尽快进入角色,让大家从心理上、情感上接纳我,要培养我自己对新单位的归宿感和大家对我的认同感。
3.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与正职的关系:下级服从上级是组织原则,做到“到位不越位、揽事不揽权、补台不拆台、争气不争功(以德感人、以才服人、以绩昭人)、服从不盲从、尊重而不逢迎”。
二是与副职的关系:帮忙不添乱。
三是与下属的关系:尽心不偏心、放权不放任。
4.做到“四多”:多学、多看、多思、多干。
【第二思路---怎样当好副手
副职干部是单位高层领导的成员之一,是正职的助理,是受正职委托分管事务的负责人。副职既是领导者,又是被领导者;既是决策者,又是执行者;既唱主角,又当配角。怎样才能当好副职呢?下面笔者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甘于“寂寞”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副职的助手地位决定了其更应淡化名利,耐得住寂寞。做到胸怀宽广,“得之淡然,失之泰然”,看得开,看得透,拿得起,放得下,保持一颗平常心;坚持埋头苦干,默默无闻,做无名英雄,当铺路石;尽责任不谋官位、干事业不谋私利、重实绩不图虚名。不能遇到名利就上,遇到功劳就抢,更不应认为自己本事比正职大,与正职比高低。甘于“寂寞”,需要一种豁达,一种气度,更需要一贯的修炼。不亢不卑才能神智清醒;不贪不沾才能坦坦荡荡;不吵不闹才能有所作为:不哀不怨才能忘记小我。
二、善于“站位”
“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尽其责”,要当好副职,必须明确自己的配角身份,善于站好位置,做到到位而不越位。“到位”是指充分行使自己的职权,有效发挥自己的作用。“越位”是指超越自己的职权行事。副职做到到位而不越位要三忌:一忌抢帅位。副职既要放开手脚,行应行之权,尽应尽之责,但不能超越权限,该由正职作主的事决不私自当家。二忌挤将位。副职之间是各有分工的,各自分管的工作是相对独立的。所以不能干预、插手其他副职的工作,或者到处乱发议论。三忌占士位。凡属下级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应放手让下属去做,让他们有职有权,不能事必躬亲,包办代替,越级干预。
三、乐于“补台”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班子集体或正职、其他副职在工作中出现一些差错是在所难免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尊重别人的人,乐于助人的人,一定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帮助,客观上也增强了自身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因此,作为副职要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乐于“补台”。当正职出现失误时,切忌冷嘲热讽,说三道四,评头品足,让正职难堪,以抬高自己,而应当为正职分担压力,排忧解难,打开工作局面,树立正职权威。当其他副职出现失误或遇到困难时,不能看人家笑话,更不能落井下石,而应主动帮其分忧,巧妙地帮其纠正。
四、诚于“辅佐”
“红花虽好还须绿叶扶持”,忠心辅佐正职,这是检验一个副职品质优劣的重要标志。在同一个班子中,一把手与副职同坐一条船,可以说“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因此,作为副职必须做到立党为公,诚于“辅佐”正职。一是维护正职权威要诚。副职要宣传正职的优点,扩大影响;不把正职推到矛盾焦点;单位出了问题要主动承担责任,主动“补台”。二是当正职参谋要诚。要顾全大局,出以公心,向正职反映实情、真情,切忌为了一己私利,向正职出歪点子、瞎点子、馊点子,以假情况去干扰、左右正职的思路。三是抓工作落实要诚。当决议形成后,无论自己在讨论中所持意见如何,副职都要毫不迟疑地在自己分管工作中全面准确地实现正职和领导集团的意图,而决不可因自己的好、恶、喜、怒影响决议的贯彻执行。
五、巧于“协调”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团结出战斗力、出凝聚力、出生产力。所以副职要注意搞好协调,促进团结,与上下共同唱好“团结歌”。协调的基本要求是:主动、及时、妥善、满意。要重点协调上下左右关系。对上,要以人民利益和党的事业为重,坚持真理、服从真理,多维护、多服从、多沟通、多成事,善于争取领导的指导、支持和帮助;对下,要注意引导和服务,多关心、多理解、多信任、多宽容,充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内,要团结协作、同舟共济,多尊重、多默契、多商议、多支持,处理好与其他副职的关系,促进领导班子的团结;对外,要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多交往、多联系、多协作、多配合,力争成为良好的合作伙伴。
六、妙于“争气”
俗语话“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而且总是“功没过存”,往往是成绩被人忘怀,只剩下过失让人指指点点。副职所处的地位更应“争气不争功”。只有争气,才能减少过失;只有争气,才能扬眉吐气;只有争气,才能脚踏实地干出成绩来。如果不争气,不学无术,仰人鼻息,碌碌无为,那势必被历史所淘汰。副职妙于“争气”应体现在:首先是以才感人。通过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做一个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领导者。其次是以德服人。要加强自我修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再次是以绩昭人。通过实干、苦干加巧干,圆满完成正职交给的任务,积极履行好职责,创出卓越的政绩。
七、循于“适度”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万物皆有度,“适度”诸事皆顺,“失度”就会失道。所以,“适度”是衡量一个干部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身为配角的副职更要循于“适度”,把握分寸。以下几方面尤应注意:尊重而不奉承,既要尊重正职,但又不能阿谀奉迎;服从而不盲从,既要服从正职和领导班子正确的决定,但又要有主见,创造性地执行;揽事而不揽权,既要尽职尺责多干事,但又要防止越权;谋事而又不独断,既要善于分析问题,当好正职参谋,但该请示的要请示,不能擅作主张;谦虚而不怯弱,既不能不懂装懂,但又不能缩手缩脚,谨小慎微;纠编而不过当,既要巧妙地纠正正职和领导班子的偏差,但又不要矫枉过正;有才不显才,既要练就过硬的本领,但又不要好出风头、锋芒毕露,适当地扮演大智若愚的角色。
八、从于“全局”
系统科学告诉我们,系统作为整体,它的性质和功能不是各个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性要求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要着眼于有机整体。要发挥领导集体的整体功能,必须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能量。副职分管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工作。而这些工作是全局工作的一部分。副职对正职负责,也就是对全局工作负责。所以,副职要从于“全局”。一是要养成顾大体、懂全局的优良品格,树立领导集团整体功能的观念,切实增强全局意识。二是要关心全局、了解全局,“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认清形势,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主动地服从全局。三是服从全局、维护全局,副职在处理分管的工作时,要自觉地从全局出发,尤其是当分管的工作与全局有矛盾时,不能从部门利益出发,而必须维护全局的利益,服从全局的利益。】
公开选拔考试:关于“领导制度
★★民主集中制【2005年、2009年湖北,008年广东厅考笔试题,此题必考!!】
1、概念:
是在高度民主基础上实行高度集中的制度,是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根本组织原则。其基本含义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它规定了领导和群众、上级和下级、部分和群众、组织和个人的关系,是胜利推进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要保证。民主与集中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民主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集中是民主的指导和结果。
民主集中制的“民主”,不单是指党的成员在讨论问题时有发表意见的权利,而是指“集中”时体现的“少数服从多数”的规定性。它不是简单的“民主”加上“集中”,亦不是指先民主、后集中两个过程,而是指在实践中运用只有一个过程,即“集中”过程。如果采用民主的手段,少数服从多数,集中了多数人的意见,就标志着民主集中制程序的完成。
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基本要求与目标,就是要在党内努力造成又有民主又有集中,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通过发展党内民主,积极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
2、表现:
①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②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③在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
3、作用:
①有利于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
②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制定和执行,发生失误时也能得到有效的纠正。
③有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维护党内团结,促进党内民主,从而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最爱国的统一战线。
④有利于共产党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巩固党内执政地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永葆青春与活力。
4、措施: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必须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广泛凝聚全党意愿和主张,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①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科学的领导制度是党有效治国理政的根本保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委既要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和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又要发挥这些组织中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委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善于通过国家政权组织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和服务群众作用。以明确权责为重点,完善地方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部门党组(党委)工作机制,健全党对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领导的体制机制。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完善党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机制,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和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真诚接受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监督,鼓励党外人士做我们党的挚友和诤友。加强对统一战线的领导,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
②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以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推进党务公开,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及时公布党内信息,畅通党内信息上下互通渠道。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办好党报党刊和党建网站。拓宽党员意见表达渠道,建立健全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等制度。鼓励和保护党员讲真话、讲心里话,营造党内民主讨论、民主监督环境。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方面的作用。加强民主集中制教育,提高党员民主素质,引导党员正确行使权利、认真履行义务。
③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改善党代表大会代表结构,提高基层一线代表比例,增强代表广泛性。扩大党代表大会代表对提名推荐候选人的参与,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建立各级党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制度。落实和完善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建立健全代表参与重大决策、参加重要干部推荐和民主评议、列席党委有关会议、联系党员群众等制度和办法,做好代表联络工作,保障代表充分行使各项权利,充分反映党员意见和建议。继续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完善党内选举办法,改进和规范选举程序和投票方式,改进候选人介绍办法。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党的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妨碍选举人依照规定自主行使选举权。严格控制选任制领导干部任期内职务变动,维护选举结果严肃性。
④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党的各级委员会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决定重大事项。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完善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推行和完善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健全和规范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加强党委决策咨询工作,做好重大问题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广泛听取党员、群众、基层干部意见和建议,发挥咨询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社会听证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落实重大决策报告制度,健全决策失误纠错改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提高运用民主方法形成共识、开展工作本领,注意听取不同意见,防止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
⑤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全党同志必须时刻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全党服从中央。始终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坚持把发挥地方积极性同维护中央权威结合起来,把局部利益同全局利益统一起来,严守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健全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和专项督查制度、纪律保障机制,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现象。党员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向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但不得公开发表和散布同中央决定相反的意见。对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的行为,必须严肃处理。
【答题第二思路】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生活的内在要求。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同发扬人民民主、严格依法办事、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和工作制度,防止和克服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个人独断专行和软弱涣散现象。
①要鼓励党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敢讲真话。从党的中央委员会到每一个支部,从领导机关的决策到党的会议和在党的报刊上参加政策问题的讨论,从党内选举到对领导干部进行决议、监督,都要充分发扬民主。
②要建立健全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坚持群众路线,多听取群众意见,逐步完善民主科学决策制度。
③发扬党内民主,必须切实保障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民主权利。要疏通和拓宽民主渠道,使党员对党内事务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为此,一定要把党的方针、政策、指示、决议及时传达给下级党组织和党员;一些重大事情应在党内先讨论,让党员早知道;要制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使党员的各项权利不受侵犯。
④要加强民主基础上的集中。民主与集中时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的。没有民主,就没有正确的统一;没有集中,就不能形成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就不能形成全党的统一意志。
⑤要按照党章的规定做到“四个服从”:即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2009湖北厅考笔试题】
【答题要点】
第一、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此高度重视,领导全党紧紧围绕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着重从思想和作风、体制和机制、方式和方法、素质和本领等方面加强和改进,有力地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
民主集中制是在高度民主基础上实行高度集中的制度,是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根本组织原则。其基本含义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它规定了领导和群众、上级和下级、部分和群众、组织和个人的关系,是胜利推进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要保证。民主与集中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民主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集中是民主的指导和结果。
第二、重要性与必要性:
(1)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是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党内生活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我们党在长期的实践中所形成的组织制度、领导制度、工作制度、生活制度和监督制度,都体现着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同时,民主集中制也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原则。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里的共产党长期违背民主集中制,最终放弃民主集中制。因此,能否坚持和正确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是关系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政权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
(2)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是巩固发展党的组织、实现党的团结统一的基本条件。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讲团结,讲统一,讲大局,是对全体党员的基本要求。我们党是根据自己的纲领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只有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党才能有战斗力,才能提高执政能力,才能有效地防止和纠正各种错误倾向,使党真正成为组织严密、纪律严明、团结统一的工人阶级先锋队。
(3)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有利于加强党内监督,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目前,在党的作风建设方面表现出来的突出问题,与党内生活不健全、民主集中制原则贯彻执行得不好有直接关系。如果不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使全体党员真正在政治上处于平等地位,便不可能使党的所有成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真正处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不可能及时通过严肃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抵御、纠正各种不正之风和清除消极腐败现象。
(4)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是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重要内容和环节。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决策直接影响着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只有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才能使党的各项决策真正建立在群众路线和集体智慧的基础上,使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最大限度地保证其正确性。即使出现某些偏差和失误,也能比较及时地发现和纠正。
第三、存在的问题(简述之)。
第四、措施。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必须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广泛凝聚全党意愿和主张,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1)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科学的领导制度是党有效治国理政的根本保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委既要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和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又要发挥这些组织中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委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善于通过国家政权组织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和服务群众作用。以明确权责为重点,完善地方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部门党组(党委)工作机制,健全党对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领导的体制机制。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完善党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机制,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和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真诚接受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监督,鼓励党外人士做我们党的挚友和诤友。加强对统一战线的领导,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
(2)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以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推进党务公开,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及时公布党内信息,畅通党内信息上下互通渠道。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办好党报党刊和党建网站。拓宽党员意见表达渠道,建立健全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等制度。鼓励和保护党员讲真话、讲心里话,营造党内民主讨论、民主监督环境。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方面的作用。加强民主集中制教育,提高党员民主素质,引导党员正确行使权利、认真履行义务。
(3)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改善党代表大会代表结构,提高基层一线代表比例,增强代表广泛性。扩大党代表大会代表对提名推荐候选人的参与,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建立各级党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制度。落实和完善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建立健全代表参与重大决策、参加重要干部推荐和民主评议、列席党委有关会议、联系党员群众等制度和办法,做好代表联络工作,保障代表充分行使各项权利,充分反映党员意见和建议。继续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完善党内选举办法,改进和规范选举程序和投票方式,改进候选人介绍办法。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党的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妨碍选举人依照规定自主行使选举权。严格控制选任制领导干部任期内职务变动,维护选举结果严肃性。
(4)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党的各级委员会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决定重大事项。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完善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推行和完善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健全和规范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加强党委决策咨询工作,做好重大问题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广泛听取党员、群众、基层干部意见和建议,发挥咨询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社会听证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落实重大决策报告制度,健全决策失误纠错改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提高运用民主方法形成共识、开展工作本领,注意听取不同意见,防止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
(5)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全党同志必须时刻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全党服从中央。始终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坚持把发挥地方积极性同维护中央权威结合起来,把局部利益同全局利益统一起来,严守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健全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和专项督查制度、纪律保障机制,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现象。党员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向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但不得公开发表和散布同中央决定相反的意见。对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的行为,必须严肃处理。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一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
★谈谈你工作中最得意的民生之举,当时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你是怎样解决的?经验及教训何在?【常在面试题中出现,亦可在笔试中变形出现】
【此题需平时思考透彻,条分缕析,观点正确,打动考官,发人深思。最好从关注民生、改善民生角度和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角度,通过感人事实,让考官看到一个目标明确、克难攻坚、敢于负责、尊重规律、科学决策、改革创新的优秀领导干部形象】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宣传文化类考】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和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哟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A、理论创新B、培养理论家C、全民教育D、做好意识形态工作E、繁荣社科。
(2)建设和谐文化,培养文明风尚。【2009年5月杭州副局级考试面试题】
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支撑。
A、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结构社会正气。
B、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
C、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
D、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E、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F、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G、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L、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
I、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如太极普及。
(5)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A、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今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B、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
C、加强对个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
D、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6)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A、要坚持“双百双为”方针,“三贴近”原则,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B、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C、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
D、坚持把发展公益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F、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G、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需要一个长期奋斗的历史进程。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在革命和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是在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
(1)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创造性回答了在中国如何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并使之顺利地向社会主义转变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建国以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性转折的实现,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当代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问题,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第二次历史性的飞跃,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3)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
(4)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的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中国历史结合起来。这是一个艰辛的历程,但以毛泽东同志为领袖的我党却能克服外患内乱最终取得胜利,这无可辩驳地验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性并体现了其重要意义。1,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获得成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面貌,并将长期影响中国的前途和命运。2,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柱。3,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第四篇: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之涵义辨析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之涵义辨析
摘要: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健全银行的公司治理》、香港金融监管局和中国人民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以及学术界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有不同的界定。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涵义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就内部结构而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是静态组织结构和动态制约机制的统一;就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内容而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又可以分为狭义的公司治理和广义的公司治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不同于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机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商业银行监管。
关键词: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 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机构 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 商业银行监管
Implication Of Governing Discriminates The Commercial Bank Company
MENG De-hua1 ZHANG Pan2
(1.Beijing politics and law occupation academy , law applying are Beijing, 100024;
2.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law school , Shandong ZiBo City 255049)
Abstract:The Basel bank supervisory committee “the company who improves a bank governs ” , Hong Kong financial regulation bureau and People's Bank of China “stock system commercial bank company administer the boundary guiding ” having diversity as well as academic circles governs to commercial bank company stablely.The implication that the company governs but the never same angle analyses a commercial bank: That as far as inner structure be concerned, the commercial bank company governs is that the static state framework of organiz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trict the machine-made unification;As far as the content that the commercial bank company governs be concerned, the commercial bank company administers the govern and broad wide company of company who can be a narrow sense mark governing.The commercial bank company governs structure more different than the commercial bank company governs organization , the commercial bank company governs structure and commercial bank inspection.Key words:The commercial bank company governs structure;The commercial bank company governs organization;The commercial bank company governs structure;The commercial bank is overseen.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是近年兴起的公司治理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正确界定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涵义是进行相关研究的基础。
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相关文献分析
商业银业公司治理,是公司治理一般理论在商业银行这一主要金融中介的应用,它既是公司治理理论和金融中介理论的有机结合,也是公司治理一般与商业银行特殊性的统一。关于其具体所指,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和学界均作出了一些试探性的界定,通过对这些资料和论述的整理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涵义。
1.相关文件中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涵义
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1999年9月发布的《健全银行的公司治理》中认为,从银行业角度看,公司治理包括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管理银行的业务经营和日常事务的方式。作为公司治理要件的战略和技术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公司价值准则、行为规则及其他行为适当的标准,以及确保这些价值准则、规则和标准实施的体系;二是明确的公司策略,以计量公司业绩和个人贡献;三是清晰的职责和决策权限,包括建立从个人到董事会的审批等级体系;四是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审计机构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机制;五是强有力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内部和外部的审计职能,独立于经营体系的风险管理职能和其他制衡制度;六是对有可能产生较大利益冲突的风险暴露的特殊管理,包括与关联贷款人、大股东、高级管理层或公司内部重要的决策人(如交易员)的业务关系;七是对高级管理层、经理和雇员的激励体系,包括经济上和管理上的激励,如薪酬、升职或其他认可方式;八是公司内部和公司与公众之间适当的信息流动。此外,银行的组织结构中至少应有四种监督,以确保存在适当的制衡:董事会或监事会监督;不参与日常经营的个人监督;不同业务领域的直接监督;独立的风险管理和审计。另外,重要的工作人员应当称职。
香港金融监管局对银行治理强调了以下内容:(1)董事会要建立各类风险的政策、程序和控制办法;(2)董事会要确保准备金充足(;3)聘请外部审计,对银行管理进行监督;(4)对管理层、股东控制等倾向建立制约机制,措施之一是引入独立执行董韦,并且独立执行董事至少应该有3个;(5)建立审计委员会,明确职责;(6)每月或至少一个季度开一次董事会;(7)每个董事至少参加全年一半的董事会。香港金管局的对银行治理的规定重点对银行董事会的主要职责和运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印度银行业公会认为银行治理结构的三个基本内容是:(1)平衡制约:要建立内外审计体系,完善会计系统;(2)清晰责任分配,决策者要承担责任;(3)建立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
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中,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是指建立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等机构为主体的组织架构和保证各机构独立运作、有效制衡的制度安排,以及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激励和约束机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准则:一是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的议事制度和决策程序;二是明确股东、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权利、义务;三是建立、健全以监事会为核心的监督机制;四是建立完善的信息报告和信息披露制度;五是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强化激励约束机制。
2.学术界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涵义分析
学术界一般地认为,银行公司治理在法律上是一整套制度安排,它用以调整在银行中有重大关系的主体―股东、董事、职员、存款人之间的关系。其内容包括:一是基于产权关系所衍生的控制权、经营管理权和收益分配权的基础框架,这称之为权利法律关系;二是在基础框架下所形成的内部各层次的治理关系,即委托代理关系和契约关系,以形成一套权力制衡机制,并以此有效的评价和监督银行的董事会、经理、职工,这称之为组织法律关系;三是对经理人员和员工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的设计,这体现为运行法律关系。因此,银行公司治理的核心是一个法律环境下的信托责任。而此信托责任需要银行利益相关者法律观念的长期积累和监管机构的有效监管。陈雪松博士则认为,银行治理包括狭义的银行治理和广义的银行治理。狭义的银行治理是银行在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的条件下,以董事会为核心,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管理层之间权利、责任与利益关系的配置和划分,形成银行内部有效的控制和制衡体系,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和激励机制,最大程度地降低代理成本,在充分保护所有者权益的前提下,兼顾所有相关者的利益,追求银行价值最大化的动态过程。广义的银行治理还包括银行监管部门和外部市场对银行的治理。(1)银行治理的本质是一种合同关系。从合同论、交易成本论和产权论的观点看公司是一组合同的联结体。银行治理是银行以公司法和公司章程为依据,在本质上就是依据这种关系合同并以简约的方式规范银行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治理他们之间的交易,来实现公司节约交易成本的比较优势;(2)银行治理的功能是有效配置权、责、利。银行治理的首要功能,就是配置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3)银行治理的起因在于产权分离,即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4)银行治理既表现为股东、董事会和管理层之间的静态的组织架构和制度安排,同时也表现为一种动态的治理过程。
事实上,关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内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就内部结构而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是静态组织结构和动态制约机制的统一,静态组织机构是指明确公司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即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等主体职责和职权划分明确,各斯其职;动态制约机制是指使公司内部的各个机关之间权力互相制约,互相激励,形成良好的制度机制。就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内容而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又可以分为狭义的公司治理和广义的公司治理,狭义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是指公司内部治理;广义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又包括外部治理,即公司治理是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的结合。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内涵反映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基本框架。[1]
二、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相关范畴辨析
1.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机构
商业银行的组织机构,是指组成商业银行公司组织体的各个法人机关:如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法定代表人等,它体现了公司静态治理中的分权理论。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是静态组织机构与动态制约机制的统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必须是建立在分权基础上组织机构之间贯彻公司经营目标前提下的有效运行,商业银行的公司组织机构在行使各自职权时相互制衡,从而形成良好的决策和制约机制。因此,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商业银行的公司组织机构密不可分。公司治理以分权为前提,以公司组织机构为物质基础。但是,二者并不等同。
2.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是协调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既包括一定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架构下促进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相互制衡而形成的内部治理,又包括可以对企业内部经济主体产生激励约束作用的外部治理。从狭义角度理解,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的是内部治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重点要解决的是三个密切相关的问题:一是在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的情况下,如何解决股东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保证股东利益最大化;二是在股权分散的条件下,如何有效协调所有者之间的关系,保护中小投资者不被大股东侵犯;三是在股东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界定的是企业与所有者之间的关系,是主要针对包括公司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在内的公司内部参与者之间的权利制衡和义务配置的一整套制度;具体反映为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主体所形成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架构、各自的组织规则、议事规则、决策程序,以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层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及为确保其权利和义务有效实施的制度安排。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组成部分。
3.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商业银行监管
商业银行监管,是指有权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对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所进行的监管行为的统称。商业银行监管反映了一种纵向的行政管理关系,发生在银行监督机关和商业银行之间。而商业公司治理发生在内部和外部的利害关系人之间,本质上反映的是一种契约关系。因此,二者在性质上存在本质的不同。但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商业银行监管在价值目标上又存在交叉,商业银行监管在商业银行的外部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外部治理方而,监管者作为外部市场机制的替代者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公司治理的构成要素之一。监管者作为广大债权人和其他社会公众利益的代理人,在银行公司治理中行使着替代或补充商业银行外部治理机制的职能。但是,严格的银行管制并不能当然的促进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效率。“理论上,银行管制有可能提高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效率,但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银行管制与商业银行市场价值无关,严格的银行管制可能阻碍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效率的提高。”[2]
参考文献:
[1] 陈雪松:《关于商业银行治理若干问题的研究》(天津大学2004
年博士学位论文)
[2] 潘敏:《银行管制与商业银行治理》,载《经济评论》2006年
第2期,第129―130页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意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意义研究
摘 要:延安整风运动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进程,对我们切实把握中国共产党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逐步走向成熟的探索与学习过程,及时统一全党思想和智慧,进一步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4-0001-02
党的十八大决定,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回首历史,我党在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进行过多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活动,延安整风运动就是这些教育实践活动的经典范例之一。它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马克思主义集中教育活动,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进程,积累了许多值得我们珍惜、借鉴的宝贵经验。
当前形势下,重新温习延安整风运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意义,对我们切实把握中国共产党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逐步走向成熟的探索与学习过程,及时统一全党思想和智慧,更加深入地开展和深化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以进一步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延安整风运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根本途径,使全党端正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进行经常性与集中性的理论教育实践活动成为我党的优良传统
在整风中毛泽东强调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把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思想理论。1943年11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党校第八期开学时做整风动员讲话时指出:“我党自从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之后,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之下,彻底克服了党内‘左’右倾机会主义,一扫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的气氛,把党的事业完全放在中国化的马列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之下,直到现在已经九年的时间,不但没有犯过错误,而且一直是胜利地发展着”[2]。延安整风运动从根本上端正了全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克服了党内长期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指示神圣化和绝对化的错误倾向,使全党正确领悟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以此为基础,1945年4月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党的七大通过的新党章明确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党章规定,把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或经验主义的偏向,正式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我党的指导思想,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要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推动中国革命向前发展,并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已经证明,如果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加以深入研究,没有真正领悟其深刻的内涵,就容易在实践中犯错误。当今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宣示了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大旗的坚定决心和勇气,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新征程。我党要求“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所以全党更需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并没有穷尽对真理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体现在不断发展之中。不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尊重,也是对中国建设事业的不负责。所以全体党员干部在新的历史时期更要按“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要求,真正读懂、学习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系统性与经常性的学习,通过系统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来指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推进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伟大工程。
二、延安整风运动使我党在重大历史关头完成了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进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成为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长期坚持和发扬的优良作风
1940年毛泽东曾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处在革命和战争的新时代,是资本主义决然死灭和社会主义决然兴盛的时代”[3]。尤其到了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极为严重的困难时期,在这样生死攸关的历史转折关头,我党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紧跟时代步伐,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来应对时代的挑战,号召全党自觉把思想认识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指导中国的革命实践。历史已经证明,通过大规模的延安整风运动,我党的学风、党风、文风都有了极大改观,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的残余基本被肃清。使包括党内的老干部、抗日战争初期入党的大批新党员及大批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干部的思想都得到了改造和净化,全面提高了我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觉悟。所以连蒋介石也不得不承认:“就我的观察,我觉得我们本党和共产党的斗争,不但技术不够,就是精神也相差得太远”,“以这样一个组织松懈、精神涣散的党,要来领导一个广土众民积重难返的大国,要使他建设起来,怎样可以成功?”“共匪有一个唯一的长处,而远非我们国军之所能及的,就是他能将科学的精神和科学办事的方法,运用于组织、宣传、训练与作战……尤其是民国三十二年他们发起所谓‘整风运动’,逐渐打破其过去空疏迂阔的形式主义,使一般干部养成了注重客观、实事求是的精神。这可以说是共匪训练最大的成功,大家不可不切实注意。”[4]
由于延安整风运动及时统一了全党的思想,不仅巩固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且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进程,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的产物。正是由于我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广大人民,才使我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更加团结统一和更加巩固,完成了时代赋予我党的历史使命,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并最终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求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发展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而任何一个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都与时代的变化紧密联系,都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与时代发展的产物。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我党要求必须要“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想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党要紧扣时代脉搏,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正确借鉴延安整风的成功经验,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学习理论同研究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要把学习理论同研究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党的建设突出问题结合起来,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通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从而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三、延安整风运动持续时间长,受众广泛,加深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化、大众化的程度,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有了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给我党集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相应的时间和空间。学习是取胜之道。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期间发表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明确提出要改造全党的学习方法与学习制度,对于正在兴起的学习运动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毛泽东本人一直大力提倡干部要多读马列著作,并且多次为党的高级干部规定了必读数目。他指出:“我们党内要有相当多的干部,每人读一二十本、三四十本马恩列斯的书――我们党就武装起来了,我们党的水平就大大提高了。[5]”学习的动力来源于组织对学习的重视程度。党中央领导人利用各种会议和讲演、讲话或撰写有关文章指导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并加强对学习的领导,为党员干部带了好头,促进了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通过集中系统地学习,有效地培养了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自觉性,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由此,全党掀起了大规模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潮,延安整风期间全党共有八十多万党员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持续时间长,受众广泛,加深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化、大众化的程度。同时,我党注重借助文化大众化这个载体,就像毛泽东同志所说:“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是什么是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一片。”[6]充分发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用群众语言开展宣传,让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步为群众所熟悉和掌握,拉近了马克思主义与群众之间的距离,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一致接受的指导思想,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从延安整风的历史经验来看,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普及,使我党密切联系了群众,真正做到了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为党员干部、广大群众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历史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要获得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就必须使之通俗化和大众化。大众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就如马克思所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7]”当前时期,“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一场自上而下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在全党全面拉开帷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必然选择。我党强调“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是充分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封闭在文人书房中的学问,而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所以一方面必须要持续开展和深化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另一方面要及时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广泛渗透给广大的党员和人民大众,才能最终实现以先进的符合全体人民愿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武装全体党员和人民大众,并转化成巨大的物质力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在新的历史时期,全党更要统一思想和智慧,借鉴历史经验,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把我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最终完成时代赋予我党的新的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9.[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8.[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80.[4]卢毅.国民党眼中的延安整风[J].党的文献,2010(3):76-81.[5]龚育之,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32.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