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超滤膜污染的成因与防控研究进展
超滤膜污染的成因与防控研究进展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1007期作者/赵从珏,谭浩强,衣雪松本文总字数:7131字
赵从珏1,谭浩强2,衣雪松2(天津市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天津 300040;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哈尔滨 150090)摘要:介绍了膜污染形成的4种机理和超滤膜分离底物的污染机制,阐述了超滤膜污染的防控技术,并对膜污染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超滤;膜污染;防控技术
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500(2011)07-0017-04 膜分离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前途、最具发展前景的重大高新技术之一,它在工业技术改造中起着战略性作用。膜分离技术对许多传统产业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甚至有人预言谁掌握了膜技术,谁就掌握了化学工业的未来。作为膜技术之一的超滤技术,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工业废水处理、生物技术、超纯水处理等领域。然而,膜污染问题始终是限制其应用的瓶颈,减少乃至消除膜污染将能大大拓宽其使用范围。因此,近年来,超滤膜污染的预防及控制措施研究依然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超滤膜污染的形成机理
膜污染是指被处理物料中的微粒、胶体粒子和溶质大分子由于与膜存在物理化学相互作用或机械作用而引起的膜表面或膜孔内吸附、堵塞或者由于膜表面和膜孔内的选择透过性造成的膜面浓度高于处理液浓度导致传质推动力下降,从而引起膜通量下降的可逆或不可逆的污染现象。这两者虽然概念不同,但密切相关,常常同时发生,许多场合下正是浓差极化导致了膜污染。目前,关于膜污染机理的说法不一,但通常认为膜污染主要由浓差极化、滤饼层的形成和压缩、吸附、孔堵4种原因引起。其中,可以肯定处理物料中粒子与膜材料的相互作用是影响膜污染最主要的因素,而浓差极化的形成与操作策略及膜组件、膜系统的结构设计密切相关。
1.1 膜污染形成的4种机理 1.1.1 浓差极化
高浓度的处理料液使膜的表面料液浓度远高于主体液的浓度,从而使膜面上的溶质的局部浓度增加,即边界层流体的阻力增加,导致传质推动力下降,膜的渗透率降低。
1.1.2 滤饼层的形成
随着过滤的时间的延长,大量的微粒在膜表面逐渐累计压实形成滤饼层覆盖在膜表面,使过滤水阻力增加,膜的渗透率降低。
1.1.3 膜内吸附
超滤过程中膜的吸附现象被认为是造成膜污染的关键,吸附污染与膜、溶剂和溶质三者的相互作用有关。由于膜组分的化学性质、结构不同,产生吸附作用的机理也不同,一般可分为范德华力、静电作用、疏水性、氢键等。1.1.4 膜孔的堵塞
由于被分离的物质与膜的相互作用将在膜表面或膜孔内产生吸附和沉积,大量的污染物附着在膜壁上造成膜孔的堵塞使膜孑L体积减小,导致膜孔窄化从而使膜的渗透率降低。
1.2 超滤膜分离底物的污染机制 1.2.1 胶体诱发膜污染
人们对胶体诱发膜污染的研究以蛋白质较多。当然,关于操作条件(压力、高温变性等)、蛋白质电性、膜荷电等对膜污染影响已不为新鲜话题,在此不再累述。现在普遍的一种观点认为,膜的亲水性对蛋白质的污染影响较大,因此,专家们通过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表面氟化、聚电解质等对膜表面进行改性以增加膜表面的亲水性,降低膜污染,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Kim等对膜表面沉积进行了FESEM检测,结果发现有分层覆盖污染和蛋白质聚集污染两种形式:高初始通量,由于膜孔上过饱和蛋白质的传递可能导致蛋白质聚集,而低初始通量将导致层型污染。De Baleman采用凝胶色谱研究研究膜污染机制得到了与Masse相似的结果。他认为膜污染的主要原因在于与浓度有关的物理化学吸附作用和与操作条件有关的溶液通过膜孔的对流作用,但采用磺化聚砜膜处理BSA溶液时,吸附仍是主要的。
1.2.2 悬浮固体引起的膜污染
Ilias等通过在一定时间内观察膜表面颗粒沉积和建立一个无限连续的状态,以简化污染动力学。依据颗粒轨迹模型和传统过滤理论,在典型的超滤操作条件的理论计算表明:颗粒惯性效应是重要的,而且在一定膜透过量下颗粒倾向于向膜内迁移#如果不考虑惯性效应,悬浮固体对超滤过程中的通量下降影响不大。
1.2.3 其它
除上述提到的几种膜污染外,现今国外研究较多的还有生物污染等。膜表面的生物污染是目前国外研究的一个热点。Flemming等从不可逆堵塞的RO膜中取出两种表面薄膜样品来分析是化学和微生物的。膜清洗实验表明,经清洗剂作用2d后,仍有20%的薄膜残留在膜表面,这就解释了在实际清洗和膜性能恶化的短暂时间间隔内薄膜中的残留形成了一层新的生物薄膜,但只有在该过程的后阶段才能观察到生物污染,生物膜的寿命对膜清洗剂的清洗能力有重要影响。
最后需要提到的是水净化过程中的腐殖质对膜过程中的影响,膜污染与水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多羟基化合物密切相关。超滤膜污染的防控技术
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可以尽量延缓膜污染的进程,降低膜污染的程度。在防控浓差极化和膜污染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变原水性质、改良膜性质、优化操作条件及膜清洗等方面。
2.1 改变原水性质
在原水超滤前向其中加入适当的药剂,通过改变溶剂或溶质的性质,可以减轻膜负荷和污染。Xia S.J.等在采用超滤用水的试验中,发现在超滤前使用混凝可以提高渗透通量和延缓膜通量降低。Liang H.等在考察高锰酸盐/氯预处理对控制藻类污染效果的研究中发现,联合使用高锰酸盐/氯可以减小超滤膜污染的速率。
2.2 改良膜性质 膜材料的化学结构、亲水性或疏水性、荷电性、极性或非极性、表面能等都会影响膜的分离性能。目前,膜材料的发展,国内外倾向于下述3个方面:
(1)新型高通量无机膜(如金属膜)的开发:国外新研制的无机膜以Al203烧结体做支撑材料、用尖晶石(Mg2AI204)涂层,通过溶胶一凝胶过程制备,该膜耐侵蚀,污染后膜性能容易恢复。
(2)有机膜的改性,以提高通量及抗污染性能:聚砜膜表面氟化使F和O添加到膜表面,从而增加了膜的亲水性、减少了表面憎水污染物的污染,且膜的选择性不受氟化的影响。
(3)制造有机一无机混合膜,使之兼具有有机膜与无机膜的长处:无机矿物颗粒(如二氧化锆)掺入有机多孑L聚合物(如聚丙稀腈)网状结构中形成的有机一无机矿物膜,兼具有有机膜的柔韧性及无机膜的抗压性能,又提高了表面孔隙率及通量,但填料类型、粒径、比表面积对膜性能均有影响。
2.3 优化操作条件
(1)在膜过程中采取一定的操作策略:Laborie等在中空纤维超滤膜制饮用水中采用连续切向空气流,在膜表面产生气/液两相流,可产生高剪切力和流体不稳定性,阻止颗粒物在膜表面上沉积,即使在很低气速下超滤通量也明显提高空气喷射使滤饼膨松,亦使通量增加,极限气速下通量可增加150%;Brunner等人对氟聚物膜表面垂直作用电场时发现膜通量大大提高,在高pH值下,通量甚至超过纯水,随着场强的增加透过量也增加;此外,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利用超声波照射膜组件可提高膜的透过性能。
(2)优化和改进膜组件及膜系统结构设计:进料液与中空纤维正交,从而使中空纤维本身充当湍流促进器;Winzeler等人提出一种新的膜组件,可有效地减轻浓差极化;Broussous等人提出,膜内表面采用冲压形成螺旋形构造,以增加处理料液的紊动,限制极化层的形成,经冲压,膜的通量提高了近6倍。
2.4 膜清洗
(1)物理清洗。物理清洗方法中最为常用的是反冲和正冲,清洗介质为水和气。Liang H.等采用四种水力方法清洗被富藻水库水污染的超滤膜,包括正冲、逆流冲洗、先正冲后逆流冲洗、先逆流冲洗后正冲,发现先逆流冲洗后正冲对于通量的恢复是比较有效的。Chai X.J.将超声波清洗工艺应用于去除超滤膜污染,采用超声波降解、水洗和超声波降解下水洗三种不同的清洗方法,发现通过超声波降解协同水洗是一种有效的新方法。
(2)化学清洗。化学清洗需根据污染物、污染类型和程度以及膜本身的特性选择有效、低廉、无毒副作用的清洗液配方。Liang H.引的化学清洗试验采用NaOH、NaOCl和柠檬酸作为清洗剂,发现采用NaOH和NaOCl的混合液比单独使用有效。Pavlova S.用0.25%的焦亚硫酸钠清洗聚丙烯腈卷式超滤膜组件,没有阻止生物污染,当使用1%的甲醛溶液再生后,膜生物污染减小。展望
随着现代先进分析检测手段的发展,膜污染机制的研究正在深入开展,不同膜分离过程,处理料液与膜之间的相互作用会有所不同,因而针对不同膜分离过程研究其污染机制并将其用于对膜组件性能的评价与预测,加强其指导生产实践的作用,这方面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为了对膜污染进行有效的控制,今后应研发高性能、高强度、耐污染、寿命长的膜材料,优化膜组件的构造,研究不同膜对不同污染物的敏感性。将超滤膜用于给水处理时,需进一步探讨超滤膜的污染机理和成因,强化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且能够工程化的预处理及污染防控技术的研究,优化操作运行条件,针对污染物的特性研究高效价廉的化学清洗剂配方及清洗技术。同时在研究中积累大量现场试验数据,为工程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黄维菊,魏星,膜分离技术概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2 任建新.膜分离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3 张国俊,刘忠洲,膜过程中超滤膜污染机制的研究及其防治技术进展[J].膜科学与技术,2001,4(8):39-45.4 NytromMarine Foulingofunmodiriedandmodifiedpolysulfoneultrafiltration membranes by ocalbumin [J] MembrSci,1989,44(2-3):183-196.5 Sedath RH,Talylor DR,LiNNRedeced fouling ofultrafiltrationmembranes via surface fluorination[J]Sep.Sci.TechnoL,1 993,28(1-3):255-269.6 Kim K.J.,Fane A.C.,Fell C.J.D.,et al.Fouling mechanismsof membranes during protein ultrafiltration [J].Membr.Sci.,1992,68(1-2):79-91.7 De Balman H.,Meireles M.,Aimar P.,etaL Study of the foulingofultrafiltrationme mbranesu singgelpermeationc hromatograp hyanalysis[R].Canada Nad.Res.Counl Can.1989.215-235.8 Ilias Shamsuddin ,Covind Rekesh.Simulation of flux declinedue to particulate fouling in ultrafiltration [Jl.Part SCL Tec hnoL,1989,7(3):187-199.9 FlemmingHansCart,SchauleCabnelalnvestigationsonbiofoulingofreverseosmosis and ultrafiltration membranes(I)Initial phaseof biofouling[J].Vom.Wasser, 1989 ,73:287-301.10 Yiantsios S.G.,Karabelas A.J.The effect of colloid stabilityon membrane fouling[J].Desalination,1998,ll8(1-3): 143-152.11 Xia S.,Nan J.,Liu R.,et aI.Study of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bv ultrafiltration of SU_r´fsce water and its application inChina[J].Desalination, 2004, 170(1):41-47.12 SuiP.Z,WenXH,HuangXFeasibilityofemployingultrasoundforon-line membrane foulingcontrolin an anaerobic membranebioreactor[J ].Desalination, 2008 ,219(1-3): 203-213.13 Pflanz K.,Stroh N., Riedel R.Flat ceramic ultrafiltrationmembranes and modules coated by the sol-gel technique [J].Key eng Mater, 1998 , 150(Sol-Cel Production): 135-139.14 Capannelli C.,Bottino A.,Gekas V.,et aLProtein foulingbehaviour of ultrafiltration membranes prepared with varyingdegrees ofhydrophicity [J]Process Biochem Lut,1990,25(6):221-224.15 王洪生,陆雍森.国外膜技术进展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J].膜科学与技术,1999,19(4):17-22.16 LAborieS,CabassucIC,Durand-BoulierL,etaIFluxenhancementby a continuous tangential gas flow in ultrafilLration hollowfibers for drinking water production:effects of slug flow oncake structure [J].Filtration Sep., 1997 ,34(8): 887-891.17 BrunnerC.,OkoroE,Reductionofmembranefoulingbymeansof an electric field during ultrafiltration of protein solution [J].Ber Bunsen-Ges.Phys.Chem.,1989,93(9):1 026-1 032.18 Amed T.,Semmens M.J.Use of transverse flow hollow fibersfor bubbles membrane aeration [J].Water Re.1996,30:440-446.19 Broussous L,Ruizj.C,Labort A,et aLStamped ceramic poroustubes for tangential filtration [J].Sep.Purif.Techol., 1998 , 14(1-3):53-57.20 LiangH,CongW.,Chenj.,etalCleaningoffouledultrafiltration(UF)membrane by algae during reservoir water treatment [J].Desalination , 2008 , 220(1-3): 267-272.21 ChaiXJ.,KobayashiT.,FujN.Ultrasound-associatedcleaningof polymeric membranes for water treatment [J].Sep.Purifi.Techn01.,1999,15(2):139-146.22 Pavlova S.Study on the cleaning of new ultrafiltration spiral-woundnodulestop revenbnembranefouling(includin~iologicalfouling)[J].Desalination ,2005 , 172(3): 267-270.(责任编辑/赵建国)
第二篇:微生物污染防控实施方案
高校食堂餐饮微生物污染防控实施方案
在餐饮环节,由于交叉污染、加工不当、原料污染变质、存储不当等原因导致的餐饮食品微生物污染是影响餐饮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食品微生物控制是确保餐饮食品卫生质量、保证食品安全、预防和控制餐饮环节食源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而高校食堂就餐人群聚集、社会影响面广的特点,决定了高校食堂餐饮食品安全至关重要。因此为切实加强高校食堂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更加有效防控餐饮环节微生物污染,降低食品安全风险,预防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结合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高校食堂餐饮微生物污染防控工作,彻底排查高校食堂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有效预防因微生物污染而导致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保障广大师生的饮食安全。高校食堂是集各种餐饮经营模式于一体的综合性餐饮服务单位,因此,通过开展高校食堂微生物污染防控工作,以点带面,积极探索各种类型餐饮服务单位微生物污染防控方法,不断推进,全面提升我市餐饮环节微生物污染防控能力,建立健全有效的微生物污染防控体系,进而形成长效机制,有效杜绝微生物污染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维护社会稳定。
二、工作步骤
此次高校食堂微生物污染防控工作分四个步骤进行。
(一)宣传动员
组织高校食堂负责人召开微生物污染防控工作会议,动员高校积 极配合,并明确此次工作目标、工作重点、防控措施及工作责任,督促高校积极开展自查自控工作,同时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二)自查自控
严格要求各高校务必实行校长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设立专职食品安全管理员,明确各岗位负责人,对食堂实行网格化管理,对食品加工操作各环节进行自查自纠,尤其是对易引起微生物污染的关键环节实施重点监督管理,全面提升高校食堂微生物污染防控能力,构建防控微生物污染第一道防线。
(三)集中监督防控
各监管单位要对辖区内高校食堂开展全面网格化的监督检查,结合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抽样送检及远程视频监控,对餐饮环节微生物污染关键控制点实施重点监督,强化检查力度,并通过量化评分进行风险排序,全面排查微生物污染隐患,降低微生物污染风险。
(四)总结提高
对此次高校食堂微生物污染防控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查找不足,强化微生物污染防控手段及措施,进一步推动微生物污染防控工作在全市餐饮单位开展。
三、高校食堂微生物污染防控工作内容
(一)、设立专职食品安全管理员
鉴于高校食堂动态性、人为性极强的特点,要切实有效地提高高校食堂食品安全水平,有效防控微生物污染,仅靠执法人员的监督检查是不够的,还需各高校务必设立专职食品安全管理员,并明确食品 安全管理员责任,进一步强化高校食堂内部的监管力度。同时各高校将设立专职食品安全管理员情况报监管部门备案。
(二)、落实从业人员岗前必读,规范从业人员的操作 餐饮微生物污染防控就是人的诚信、良心工程,对餐饮加工环节的监督检查就要从“人”入手,各高校务必落实《从业人员岗前必读》,真正使从业人员明确“什么人在什么地方(操作环节)做什么,怎么做、做得怎么样”。
各高校应按要求将《从业人员岗前必读》(附件1)悬挂于各功能间,并要求各操作环节从业人员每天必读,操作完毕之后签字确认是否按规定要求操作,食品安全管理员对从业人员操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签字确认(签字确认记录卡见附件2),同时将此纳入到高校食堂日常管理之中,记录内容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半年。真正落实工作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做到有责任、有落实、有提高。
(三)、抓住关键点,深入自查
高校食堂负责人及专职食品安全管理员应按照《餐饮单位食品安全微生物污染防控自查表》(见附件3)的内容要求,对食堂进行全面深入的检查,特别是对可能导致微生物污染的关键环节及关键点,要作为自查的重中之重来抓,同时对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及时整改予以排除。在日常自查中,尤其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好从业人员资质关和个人卫生关
从业人员持有效健康合格证明方可上岗;认真落实从业人员晨检制度,严禁患有发热、腹泻、皮肤伤口或感染等有碍食品安全工作病症的从业人员上岗工作,待病症治愈后,方可重新上岗;从业人员应 统一穿着整洁工作服,戴工作帽,不得染指甲、不得配戴戒指、耳环等首饰;凉菜间、裱花间等专间从业人员须穿戴专用工作服、口罩和发帽;工作服应定期进行清洗,保持整洁;从业人员出入食品处理区应进行更衣;个人衣物及私人物品不得带入食品处理区;从业人员保持手部清洁,防止交叉污染。接触可直接食用食品的从业人员清洗手部后还应对手部进行消毒。
二是把好食品处理区环境卫生关
从业人员不得在食品处理区从事污染环境卫生的活动;及时对食品处理区进行日常环境卫生保洁,避免卫生死角的出现;定期对食品处理区进行彻底的卫生大扫除,不留卫生死角;餐厨垃圾及时清理,避免污染食品处理区的环境卫生。
三是把好食品原料关
所用食品原辅料应集中采购管理;落实进货查验制度;不得采购不符合《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食品原辅料;严格执行食品购进索证、索票制度,台账登记清晰完整;食品的贮存应保持食品库房清洁、通风、防潮、防鼠,食品原辅料存放做到分类分架、隔墙离地、先进先出;贮存设施设备及时维护,运行正常;定期检查、处理变质及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
四是把好食品加工操作关
第一、粗加工环节:食堂不同档口的食品粗加工应尽量在同一区域内进行,实行集中管理。粗加工时,认真检查待加工食品,不得使用腐败变质、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各种食品原料在使用前应清洗干净,植物性、动物性和水产类食品必须分别在专用水池内进行清洗,各功能性水池不得混用,防止微生物交叉污染。
第二、烹调加工环节:不得加工使用腐败变质的食品;需要熟制的食品必须烧熟煮透;不得在烹调加工场所进行粗加工;成品、半成品及原料应当分开存放,食品储存柜要标识清晰明确,避免交叉污染。
第三、凉菜、裱花蛋糕等加工环节:必须严格遵守“五专”要求;严格落实洗手消毒、二次更衣制度,从业人员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生肉和未经清洗的果蔬等食品原料不得进入专间内加工;专间内降温、空气及操作台消毒等设施设备及时维护,运行正常。
第四、及时对食品原辅料进行检查,清理过期产品。五是把好备餐供餐关
供餐前应认真检查待供应的食品,不得供应腐败变质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备餐时应避免食品受到污染;分配菜肴的工用具使用前应进行有效的消毒;烹饪后至食用前需较长时间(超过2小时)存放的食品应当在高于60℃或低于10℃的条件下存放;不得提供剩菜剩饭。
六是把好食品工用具及餐饮具清洗消毒关
清洗消毒人员要熟练掌握清洗消毒知识和方法,落实清洗消毒制度,规范清洗消毒行为,使清洗消毒效果达到标准;清洗消毒后的餐饮具应存放在专用的保洁设施内备用,工用具应做到分开使用、定位存放;定期对保洁设施进行清洗消毒,以免对消毒后的餐饮具造成二次污染;清洗消毒及保洁设施、设备运行良好,能正常使用。
为了强化高校食堂内部管理的风险意识,更为有效彻底地排除微生物污染风险,在日常自查工作中,高校依据《餐饮单位食品安全微 生物污染防控自查表》,对食堂食品加工进行综合评分,综合得分80分以上的属存在食品安全风险较低,应及时整改,消除风险;综合得分60分至80分的属存在食品安全风险中等,应及时向监管部门上报相关信息,在执法监管人员的现场指导下进行有效整改,消除食品安全风险;综合得分60分以下的属存在食品安全风险较高,应立即自行停业整顿,在执法监管人员现场监督指导下彻底整改,待彻底排除风险后方可营业。
(四)、依托科技手段,完善内部防控
由于微生物具有肉眼不可见性,以及餐饮加工动态性、人为性极强等特点,因此,唯有应用有效的科技手段作为支撑,才能更加全面科学地预防和控制微生物污染。
第一、高校食堂应配备相应的食品安全快检试剂及设备,积极开展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尤其是微生物快速检测,对购进原料、半成品、成品及餐饮具等进行快速检测,及时发现可能导致微生物污染的风险所在,消除风险。
对配备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试剂及设备的高校,执法人员会对高校食堂快检操作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使其能够熟练应用快检试剂及设备开展工作。
第二、高校食堂应引入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对食堂各加工环节中易引起微生物污染的关键环节实施动态监控。
四、监管部门要创新监管模式,加大监管力度
(一)、强化格式化监管,做好风险排序
对高校食堂食品加工过程中易引起微生物污染的关键环节,实施 全面拉网式排查,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对存在违法违规的行为,加大处罚惩戒力度。在检查过程中,严格按照《餐饮单位格式化监督检查表》对高校食堂进行微生物污染风险评估,并给予综合量化评分排序,各高校食堂的风险排名情况,不仅要在高校内部进行通报,而且要通报主管教育部门。对于得分较低、风险较大的单位,要增加监督检查频次,实施重点监管,将食品安全隐患降至最低。对于存在的违法行为、给予警告或多次责令改正但拒不改正的行为,要依法予以严肃查处。
(二)、建立健全远程监控和检验为主的科技支撑体系 采用远程监控的新型执法监管手段,不仅可以节约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更可使执法监管人员及时有效地对其微生物防控工作的每个环节进行实时监管,促使其餐饮服务行为的规范。因此,对于容易导致微生物污染的关键环节,要安装远程监控设备,对关键控制点的具体操作情况实施动态监控,实现微生物防控的动态性,一旦发现从业人员违规操作,存在食品安全风险,即刻告知高校食品安全专职管理员,确保在第一时间排除各类可能引起微生物污染的隐患。
由于微生物的肉眼不可见性,依靠常规的监管手段无法对微生物污染做出科学判断,因此,在监管过程中,应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设备对食品及食品工用具进行检测,对筛查出的可疑食品进行抽样送检。食品安全快检及抽验,不仅使得微生物污染防控更加科学合理,同时也是对日常监管及微生物防控效果的评估,能够为微生物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监管单位要依据监督检查及抽验结果对高校食堂进行风险排序,找出不同风险类别高校食堂微生物污染防控的关键环节和关键控制点,建立微生物污染防控预警体系,对安全风险较大的单位及易引起微生物污染的关键环节制定相应的监督检查计划,并实施重点监督检查。
(三)建设记分制为主的微生物污染防控诚信体系
为了进一步提高辖区内高校食堂餐饮食品安全水平,更加有效预防和控制餐饮微生物污染,加强高校内部微生物防控的力度,监管单位应对辖区内高校食堂建立微生物污染防控诚信系统,采用记分管理手段,通过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形式对辖区内高校食堂进行监督管理,对违规行为进行记分,在一个记分周期内,累计记分达到或超过某一限值,将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重点监管。具体记分规则详见附件4。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认真抓好落实
餐饮微生物污染防控是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之 一,事关我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全局,各有关单位的一把手要把此项工作放在重要位臵上,要亲自抓,督促各高校落实好自查自控工作,确保微生物污染防控取得实效。
(二)统筹安排,提高工作效率
将微生物污染防控工作与日常的监督检查及各种专项检查
工作相结合,要统筹安排执法力量,打包落实工作任务,明确责任,确保此次高校食堂微生物防控工作落实到位。
(三)信息报送,完善工作资料
要确定专人,负责收集、报送此次微生物污染防控工作信息,工作结束后,做好相关资料整理和归档工作。
第三篇:内污染与防控论文
摘要:本研究对车内环境污染进行分析,研究了车内污染物的种类、危害及来源,探讨了检测标准及实验方法,对车内污染的防控方法进行总结。
关键词:车内;环境;污染;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5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646(2014)02-0074-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型汽车作为一种家用的城市代步交通工具,越来越多地走进平常百姓家。于是,继室内空气质量引起人们高度重视之后,车内空气质量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影响也被日益关注。车内污染物的种类、危害及来源
通过对汽车构件及材料的研究,总结出车内污染物的种类及危害大致分以下几种:
A.化学污染:主要包括有机化合物中的甲醛、苯系物、丁醇、甲乙酮、乙酸丁酯、烃类、甲苯二异氰酸酯、胺、烟气烟碱、松香水等。其危害是对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及生殖系统产生影响,还会干扰内分泌系统,其中儿童、老人及免疫系统反应有缺陷的弱势群体更易受到威胁,引发各种疾病。
B.物理污染:主要包括电磁辐射、光照、噪声、振动和温湿度等给人体带来不适感的因素。
C.生物污染:主要包括各种致病的真菌、细菌、病毒等,通过各种渠道传播感染后影响人体免疫系统功能,造成人体患病。如支原体、肺炎球菌、链球菌、沙雷菌、变形杆菌、流感病毒、冠状病毒、柯萨奇病毒、麻疹病毒等,能引发人体各种炎症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肾炎、猩红热、中耳炎等。
室内环境检测人员根据多年的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车内空气污染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A.汽车本身的零件及内饰。汽车内饰装修过程中会使用多种胶黏剂,如壁纸胶黏剂、地毯胶黏剂、密封胶黏剂、塑料胶黏剂等,这几类胶黏剂使用过程中也会释放甲醛、苯、甲苯、二甲苯或其他挥发性有机物。
B汽车自身排放的污染物及外界环境的污染物。包括通过发动机、排气管、曲轴箱、燃油蒸发等途径排放的污染物,或汽车空调长期使用后风道内积累的污物,主要有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微生物、苯、烯烃、芳香烃、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
C.车内生物污染源。主要来源于患有呼吸道疾病的病人、动物,此外,环境生物污染源也包括地毯中孳生的尘螨,同时车内环境中还易孳生细菌和真菌。
2车内污染的检测
近年来由于车内空气污染所引发的纠纷、诉讼日渐增多,检测数据显示,车内空气有毒气体的超标,对人体的损害远超于空气污染,而这一危害状况又因我国长期没有相关标准作为依据,消费者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因此,我国首部GB/T27630-2011《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终于出台,于2012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对相关从业者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这是事关几亿消费者身体健康的重大民生保障问题,也是社会经济和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问题。
2.1指南的适用范围
本标准引用了GB 7258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HJ/T400-2007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采样测定方法。按GB 7258的规定,乘用车指在其设计和技术特征上主要用于载运乘客及其随身行李或临时物品的汽车,包括驾驶员座位在内最多不超过9个座位。
2.2技术要求
受检车辆所在的采样环境应满足下列条件。环境温度:2 5.OoC士1.OoC:环境相对湿度:50%±10%;环境气流速度≤0.3 m/s;环境污染物背景浓度值:甲苯≤0.021TigrT13、甲醛≤0.02mg/m3074
2.3实验方法
A.调查车内污染物浓度时,受检车辆处于静止状态,车辆门、窗和乘员舱进风口风门均处于关闭状态,发动机和其他设备(如空调)处于关闭状态。
B.对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其他条件(如汽车出厂时的内饰状态改变与否、出厂与检测的间隔时间等),可由相关方协商约定。
C.采用气相色谱法进行分析。车内污染的防治
3.1国内外车内污染的防控现状
目前,车内污染在西方国家也是一个非常受关注的问题,一些国家不仅制定了相关的技术标准,还在防治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国外解决这类问题主要通过两种办法,一是制定车内污染的健康标准。生产企业一旦违反标准,将受到处罚。二是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清除车内污染。主要采用一些空气净化装置消除车内细菌和浮游物,并清除异味。
我国车内污染治理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相关的强制性车内环境检测标准,因此从生产厂家角度,很难控制车内污染状态,这就需要消费者在购买新车时,最好先进行车内环境质量检测,了解和掌握车内环境污染情况,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选择车内装饰材料时,要防止一些含有有害物质的地胶、座套垫、胶黏剂对车内空气的二次污染。
3.2目前国内有效的防治方法
3.2.1空气净化装置
空气净化装置通过光化学、光等离子体和通过光电效应的光电离原理,打断有机分子的电子链,吸附、分解或转化各种空气污染物(包括PM2.5、粉尘、花粉、甲醛等);肖除车内细菌和浮游物,减少疾病在车内空气中的传播,有效除去各种异味,达到清新车内空气的效果。
3.2.2化学方法消毒
主要是用一些消毒剂对汽车进行喷洒和擦拭以除去病菌。利用这些化学消毒液对汽车内饰进行擦拭,特别是门把手等经常触摸的部位,可达到一定的消毒作用。
3.2.3活性炭吸附法
有很多车主采用空气清新剂进行车内空气处理的方式,从根本上来讲仅是一种掩盖的方式,无法从源头解决车内污染的释放,同时,芳香剂的化学成分对人体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不如采用活性炭吸附法,买一些活性炭放在车内,只是注意定期更换新的即可。
3.2.4其他方法
采用光触媒法进行车内环境净化处置的方法,车窗玻璃一般都是防紫外线的,因此它能起到的效果十分有限,特别是玻璃加上一层膜后不具备足够激发光触媒产生光催化作用的光照条件。
紫外线照射法在应用时,需要注意时间长短的问题,照射时间长,能够引起车内装饰皮革的老化。
参考文献:
[1]王德才,李颖,李萍,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检验方法[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第四篇:柜面业务风险防控及成因
浅谈 行柜面业务风险成因及其防控
操作风险的提出虽由来已久,但一直作为“其它”风险而被所考虑,直到2004年巴塞尔协议Ⅱ创造性的提出了操作风险的重要性,将操作风险作为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并列的三大风险之一。巴塞尔协议委员会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于内部程序的不力或过失,人员或系统问题和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这一定义将法律风险包含在内,但排除了策略风险和信誉风险。这个定义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关注内部操作,内部操作常常就是银行及其员工的作为或不作为,银行能够也应该对其施加影响;
2、重视概念中的过程导向;
3、人员和人员失误起着决定性作用,但人员失误不包括由于个人利益和知识不足的失误;
4、外部事件是指自然、政治或军事事件,技术设施的缺陷,以及法律、税收和监管方面的变化;
5、内部控制系统具有重要的作用。
银行柜面业务风险作为操作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以巴塞尔协议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定义为准则,结合兰溪合行柜面业务差错现状,分析兰溪合行柜面业务的风险成因,并提出相关防控建议。
一、兰溪合行2015年柜面业务差错概况
2015年,全行共办理会计业务624.15万笔,平均差错率为1.03‰,较2014年上升。从各个月份来看,全行会计业务办理总量较为稳定,但差错率波动较大,呈现出较大的不稳定性,从而影响了兰溪合行的整体差错率水平。
(一)兰溪合行全年各项业务持续稳健发展
兰溪合行全年全行共办理会计业务624.15万笔,较2014年增加了7.03个百分点。从全年来看,各项业务量依然呈现季节性特征,即2015年春节前后一月到三月份达到业务高峰,全行共办理业务笔数分别达到59.32、57.60和60.02万笔,而往常的淡季月份,即六到十一月份全行业务总量均保持在46万笔上下。整体而言,全行业务总量基本稳定,各项业务持续稳健发展。
(二)柜面业务差错率呈现不稳定性特征
从全行整体来看,业务差错率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与业务总量的稳健发展趋势存在较大的背离,说明全行柜面业务差错率存在着极大的不稳定性,尤其是在处于业务淡季的八到十月份,其平均差错率反而上升并达到顶峰。
(三)柜面业务差错率集中度较高
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15年全行发生差错涉及相关经办人员251人,发出差错通知单约7964笔,平均差错量为31笔/人,但差错量最多的前二十名以及前十名人员差错量显著高于平均水平。据计算,差错量最多的前二十名人员差错量之和占总差错笔数的20.316%,差错量最多的前十名人员差错量之和占总差错笔数的10.597%。
(四)三大类型业务差错屡见不鲜
业务差错的防范旨在规避潜在风险的发生,其中,票据结算类、存取款业务及特殊业务三大类型业务差错常常蕴含着较大的风险,需要经办人员严防避错,但就2015各月份的业务差错情况而言,三大类型业务差错屡见不鲜。票据结算类常见差错主要有违规转移票据权利和受理无效票据,存取款业务差错主要有客户填写凭证要素与电脑打印信息不符、无折存款使用免填单等,特殊业务差错主要有挂失手续不规范、法院查询、冻结解冻、扣划业务不规范、抹账处理不规范等几类,基于相关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将部分业务类型差错笔数统计如下。
二、柜面业务风险成因分析
银行柜面业务风险是指银行网点为客户办理账户开户、销户、现金存取、特殊业务、支付结算等业务过程中,由于风险控制失效,使银行或客户资金遭受损失的风险,是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领域。柜面业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因而不可避免,但我们可以通过严谨、合规的业务操作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其中最直接而有效的方式就是降低乃至规避业务差错,以保护合行自身的利益和信誉。基于兰溪合行2015年柜面业务差错现状,并以巴塞尔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定义为准则,我们认为兰溪合行柜面业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风险意识淡薄,合规操作的理念未成型。兰溪合行在柜面业务淡季时差错率反而有所反弹甚至达到顶峰的事实,虽存在事后监督中心加强严格审核的因素,也从侧面反映出柜面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合规操作理念未深入人心。部分柜员在业务淡季时反而降低了警惕性,麻痹大意,要素审核不仔细,还有部分员工甚至明知是差错,并且能够及时整改,却以“麻烦”、“不严重”、“最多告知”的侥幸心理放任业务差错的发生,从而提高了潜在风险发生的概率。大小写金额不符或不规范,支票出票日期错误,无折存款户名或金额有误等这种由要素审核不仔细或审核流于形式的不作为,在业务流程中缺乏自身对差错的防控意识,不重视过程导向的重要性,其归根结底还是在于相关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合规理念不深厚,从而最终导致人员的失误,造成风险产生,损害合行利益和信誉。例如,如2015年5月15日,某支行受理出票人甲,收款人乙的转账支票,支票大写金额为8308.48元,客户账转出8380.48元与支票金额不符。
分析:根据《票据法》第57条之规定:“付款人及其代理付款人以恶意或者有重大过失付款的,应当自行承担责任”。若银行未及时发现差错而受理了无效票据,一旦形成法律纠纷,付款或代理付款银行将承担全部损失,易使银行陷入经济纠纷的漩涡,埋下较大的风险隐患。
2、业务素质不强,学业务的意愿不够。由于银行系统优化较快,制度更新较多,随着新业务不断推出,柜面人员因年龄、教育程度、接受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出现良莠不齐的局面,而新职工又不熟悉流程规章,对特殊业务操作掌握不够,形成因不知而犯错。柜面业务差错率集中度较高,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这一点。例如:2015年6月25日某支行办理财政局非税收入汇缴专户-罚没款专户现金缴款业务,金额为37500元,未通过中间业务菜单入账。
分析:中间业务给金额机构创造收益的同时,也会带来潜在的风险,这种风险可能并没有在会计报告上反映出来。根据《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之八十九条规定:“商业银行应当对代理资金支付进行审查和管理,按照代理协议的约定办理资金划转手续。”银行未按代理协议流程办理,容易造成代理资金被挤占挪用,形成风险资产。
3、责任心不强,细心度不高。责任心不强,细心度不高,一般是伴随着风险意识不强,合规理念不深厚而存在。柜员在受理票证时,未仔细严格审查票证要素,以习惯代替制度;记账时,也只简单查看相关要素,或仅凭记忆经验进行操作;复核时,简单参照票证背面打印信息,未尽要素审核的责任;授权时,只停留于屏幕或票证表面,甚至流于形式,形成因“粗心大意而犯错”。例如:2015年11月4日,某支行营业部办理转账业务,客户填写的付款人(为另一客户)账号与实际转出账号不符。2015年10月25日,某支行柜员办理改密业务,客户填写账号为有效账号,但柜员将另一账号进行了改密。
分析: 原始凭证是银行记账的重要依据,柜员必须核对相关要素的一致性,合规性后方可入账。临柜中很多柜员一拿到凭证就马上记账,之后也不复核,这就很容易造成差错,轻者影响客户资金使用,重者银行将承担相应的责任,从而严重影响银行声誉。所以柜员对所受理的每一笔业务的类型、审查的要素、账务处理的程序等都要作出明确判断,按规定操作,这样才能减少继而杜绝此类差错的发生。
4、内控氛围欠佳,内控机制还不完善。兰溪合行不论在员工思想意识上,还是在相关制度建立和完善上,都缺乏形成良好内控氛围的因素,随着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综合业务处理,电子银行等的广泛应用、推广,使柜面业务程序发生了很大变化,相应的内控机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提高柜面业务风险防控力的几点建议 基于本文从柜面业务差错角度分析业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下面我们将从降低柜面业务差错率的角度对提高柜面业务风险防控水平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业务综合培训,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
1、要加强临柜人员对《票据法》、《票据管理实施办法》、《支付结算办法》和《浙江省农村金融机构综合业务系统操行规程》等法律法规、基本制度文件、操作规程,服务制度规范的学习,必须做到对新业务、新制度、新办法等应知应会。对手工流程进行实际的、完整的、严格的重点培训,并强化对业务的风险提示。对新职工进行业务培训的同时,要全面揭示风险点所在。通过不断努力,加强内部控制,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管理水平。
2、通过晨会、周会以及会计主管例会解决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柜面人员尤其是新员工对银行账务核算内容、原理不能很好掌握,学习业务只是硬性记忆操作码,风险点不能全面掌握。同时,由于制度的宽泛性,很难对每笔业务做出详细规定,员工在执行中特别是遇到比较特殊的业务,会有无可适从之感,针对业务中的一些难点疑点,我们可以在晨会、周会,会计主管例会中提出,通过讨论交流,找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措施。
(二)强化人为因素操作风险的控制和防范
1、针对违规操作风险特点,风险管理应从产生的原因、分布的人群,采取针对性措施实施有效管理,杜绝违规型操作风险的发生。首先加强员工压力管理和情绪管理,做好绩效考评、劳动考核方式的解释工作,不断提高考评考核制度的科学性。其次,深入了解柜员思想动态并引导柜员办理业务时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对自己经办的业务要细心,对接收会计凭证审核要做到速度快、要素全、质量高,在处理账务前把凭证要素审核齐全。在核对日终流水时进行换人勾对,对会计凭证进行再审核,这样能有效防止出现缺少短缺及要素不全等差错。
2、建立业务量、核算质量长效考核机制。对业务量大,核算水平较高的柜员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反之,进行经济处罚和扣减违规积分。处罚标准要适当,太高致难以承受会造成柜员心理负担,影响工作积极性,处罚标准过低,又不能起到震慑作用。只有措施到位了,降低会计凭证差错率的目标才能逐步实现。
3、建立柜面岗位责任制度,将各员工每日查出的差错与薪酬考核及绩效挂钩,增强员工的工作责任心,不能因追求业务量而忽视柜面风险。同时要加大执行检查力度,对违反规章操作行为进行处罚。
(三)严格流程管理,加强执行力度
1、严格业务流程管理,切实发挥流程管控作用。特别在实行综合柜员制和单收单付制后,要真正发挥其中交易受理、记账、复核等业务流程对风险的管控作用。对开办的新业务,应制度先行,建立风险管理策略。
2、要加强授权管理,发挥授权在交易过程中的监督和防控作用。在实行授权交易过程中,授权业务要切实做到认真审核凭证要素、如实核对屏幕输入内容及入账的打印信息。但事实上,在事后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重大差错,大部分都有授权人,往往是经手人越多的业务反而越容易形成差错,说明授权流于形式,从而完全丧失了授权的意义所在。因此,为筑稳“第二道防线”,还必须加强授权管理。
3、要充分发挥网点主管对重要业务再审核的中坚作用。一般来说,大额和重点交易的凭证都需要分级授权审批,网点主管应在审批和上报审批环节中强化对交易关联凭证的审核,发挥凭证上交前最后“过滤器”作用。
(四)加快应用信息技术系统建立和完善
建立和完善先进的业务处理系统和综合管理系统,提升风险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事前不相容岗位的制约、实时交易控制、实时业务监测、深度数据分析。结合风险预警系统,对产生的预警项目进行风险定位和评估,有效提高风险的事后监督效能。
(五)加快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
制度是约束柜员违规操作的强有力工具。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内控氛围,成立由一把手牵头的各种专业和兼职的内控组织,加强对内部控制工作的领导,增强整体控制能力。通过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开展内控工作的环境,充分调动所有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要注重培育员工共同的企业价值观,使全体员工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开展柜面业务风险内部控制酿造良好的人文控制环境。其次,要建立、完善柜面业务风险内部控制机制。随着兰溪合行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综合业务处理,电子银行等的广泛应用、推广,使柜面业务程序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管理的滞后和改革中的问题探索需要一定的时间,一些新业务还没有制定出完善的工作程序和制度规范,在柜面业务处理中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等都要求我们不断完善柜面业务内部控制机制,从而在制度上减少柜面业务差错的发生。
第五篇:《搅拌站扬尘污染防控管理制度》
搅拌站扬尘污染防控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加强本站的环境保护管理,严格控制污染,搞好文明生产,结合本站实际情况,做好扬尘污染防控工作,共同营造良好施工环境,提高生产效率,特制定本站扬尘污染防控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站所属各部门
三、设置管理小组:
成立环境保护小组,负责组织、落实、监督扬尘污染放控工作。组长:魏腾洋
组员:刘高健、刘基山、郭华昌、黄承桂
四、防控措施:
1、大门口安装自动洒水装置,不间断喷淋。
2、生产现场每天安排专人不定时洒水降尘,防止尘土飞扬,保持生产厂区地面湿润,防止扬尘污染大气。
3、站内场地清洁时,尽量用水冲洗降尘,冲洗水可以循环利用。
4、材料场区的喷淋系统应保证正常喷淋。
5、出厂的搅拌车应冲洗轮胎后再出厂。
6、定期组织检查洒水、清扫情况。
7、经常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保护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
—
END
—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