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56个民族的民族服饰

时间:2019-05-14 16:55: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56个民族的民族服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56个民族的民族服饰》。

第一篇:中国56个民族的民族服饰

中国56个民族的民族服饰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统一体,五十六个民族都创造了辉煌的民族服饰文化。由于每个民族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文化。

按民族名称拼音顺序排列

1、阿昌族

阿昌族聚居于云南。男子穿对襟上衣,黑色长裤,未婚男子缠白色包头,已婚青壮年男子缠藏青色包头。

妇女穿窄长袖对襟衫,下着裙。未婚女子梳辨盘于头顶,已婚妇女束髻,缠高耸的包头。妇女喜戴各种银饰。

2、白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那里苍山洱海风景秀丽,民族文化较为发达。白族男女均上着衣、外套领褂,下着裤。服装颜色的搭配简单鲜明,对比协调。白族人民崇尚白色。男子的包头、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甚至裤子都喜用白色或接近白色的浅绿、浅蓝等色。

3、保安族

保安族居住在甘肃省内大河家地区。保安族男子,穿白布衫,外套青布坎肩,下穿深色长裤,头戴白或黑色圆顶帽,在节日里穿长袍。女子穿色彩艳丽的衣裤,上衣为刚过双膝的有花边的大襟袄,外套坎肩,戴头盖,也戴礼帽。

4、布朗族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西部和西南部。布朗族男子上穿青布圆领长袖对襟或大襟衣,下着宽脚裤。妇女上着紧身短衫,下着筒裙,也有着长裤的。名地妇女均喜欢戴银饰。

5、布依族

布依族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盘江、红水河流域。布依族男子常穿短衣长裤,盛装时着长衫,戴瓜皮帽。妇女则上着短衣,下着百褶裙或长裤,戴银饰。6、6、朝鲜族

中国的朝鲜族是明末清初从朝鲜半岛移居东北形成的。其文化与朝鲜半岛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朝鲜族男子的上衣为斜襟、宽袖,前襟有飘带,他们还喜欢穿“背褂”(坎肩)和灯笼裤,这种裤子很肥大,便于在炕上盘腿而坐。妇女多穿短衣长裙,上衣与男子相似,只是更加短小。

朝鲜族妇女的结婚礼服

朝鲜族儿童多穿七彩衣,色彩斑斓,好象彩虹在身。

青年男子多戴鸭舌帽,中捞年人则戴毡帽,妇女普遍戴花色头巾。

朝鲜族男子常穿宽大的长方形胶鞋,妇女多穿鞋头尖而跷起的船形胶鞋。

7、达干尔族

达干尔族主要聚居在嫩江两岸,在东北诸民族中,是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与外界经济文化接触和交流较多的民族之一。达干尔族的服装式样以袍式为主,为便于骑马,袍前后两面开衩。男装以皮质为主,女装以棉布居多。

达干尔族妇女的发式和装饰品各地不一,有的用白布或白毛布包头,有的戴头饰

8、傣族

傣族多居住在我为云南的亚热带地区,擅长农耕和水稻种植。傣族人在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融合了中原和印度及中南半岛诸国文化。傣族男子多穿圆领大襟或对襟小衫,下着长裤,白布或蓝布包头。妇女穿长筒裙和短衫,梳各种发式。傣族人民崇拜孔雀和大象,常将孔雀和大象的图案编织在衣物上。

9、德昂族

德昂族散居于云南省西南部,其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德昂族男子多穿蓝、黑色上衣和宽而短的裤子,裹黑、白头巾,巾的两端饰以彩色绒球;青年男子戴银项圈等饰物。

妇女上着蓝、黑色上衣,下着筒裙,在腰部佩戴数个腰箍。

10、东乡族

东乡族居住于甘肃省临夏东北部。东乡族服饰与当地的汉族和回族相近,妇女一般穿藏青色和黑蓝色布衣,外加一件齐膝的布坎肩;男子穿短衣、肥裤和坎肩,也有穿长袍的。

妇女一般戴丝绸制成的盖头,头盖分绿、黑、白三色。

11、侗族

侗族居住在湘、黔、桂三省毗临地区。侗族服饰分为南北两种类型。生活在北部地区的侗族男子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妇女上着无领衣,银珠大扣,下着裤。南部的男子多穿对襟衣,裹绑腿,头缠亮布;女子上着紧身衣,下着百褶裙,或上着短衣,下着长裤,盛装时着鸡毛裙。

侗族妇女喜爱银饰,以多为美,以重为贵。

12、独龙族

独龙族世代聚居于云南的独龙河两岸。独龙族喜欢在衣外披覆条纹线毯,既有古朴的山林风韵,又有现代时装魅力。独龙族男女均喜欢用染色红藤作为手镯和腰环饰物,妇女头披大花毛巾。

13、俄罗斯族

我国的俄罗斯族是俄罗斯的移民和苏联归国华侨的后裔,其服饰较多地保留着俄罗斯人的传统特色。男子多穿长及膝盖的套头衬衫和细腿裤,头戴呢帽或皮帽。妇女上穿粗布衬衣,外罩一件无袖、高腰身的对襟长袍,下着长裙.14、鄂伦春族

鄂伦春人世世代代游猎于大小兴安岭的茫茫林海之中,创造了适合森林游猎的狍皮服饰文化。鄂伦春族服装以袍式为主,有皮袍、皮裤、皮坎肩、皮帽、皮手套等。冬季男子普遍穿前后开衩的长袍,妇女也穿长袍,但女袍比男袍长,不是前后开衩,而是两侧开衩。春秋和夏季多穿去毛的光板袍皮短袄和皮裤。

15、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世居于额尔古纳河以南的广阔地区,由于各地生存环境的差异,各地鄂温克人有着不同的服饰文化特点。鄂温克人对服饰的制作和穿着比较讲究,无论男女衣服,其衣边、衣领等处都用布或羔皮等镶边装饰。男子一般都要束上带,否则会被视为不礼貌行为;妇女平时可以不束腰带,但劳动时也要束上。鄂温克人喜爱蓝色的衣服。

鄂温克族的皮靴上饰有精美的图案。

16、高山族

高山族生活在中国的台湾、福建、湖北等地。高山族服饰色彩绚丽,华丽精美。男子上穿短衣,束腰裙。妇女上着短衣,下穿长裙或短裤。

17、仡佬族

仡佬族多数居住在贵州西部,主要从事农业。仡佬族男子多穿对襟短衣、长裤。

妇女穿大襟短衣、长裤,青年妇女喜穿褶裙,衬衣外套坎肩,头顶一方块头巾,额顶用一绸带束住。

18、哈尼族

哈尼族主要居住在云南南部。哈尼族男子上穿对襟衣、下着长裤,用黑布或白布包头。妇女服饰主要为棉布的衣裙和长、短裤。哈尼族无论男女老幼都喜欢穿青色衣服,有的地方甚至每洗一次衣服都要用蓝靛将衣服再染一次。

19、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哈萨克族男子穿套头式衬衣,喜欢在衬衣外套穿坎肩,冬季穿不带布面的羊皮大氅或大皮袄,下穿皮裤。妇女着名色连衣裙,夏季,外穿坎肩或短上衣,冬季则罩棉衣。

哈萨克人的帽子、头巾颇为讲究,种类、式样很多。20、汉族

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纵观几千年的历史,汉族的服装式样主要有上衣下裳和袍服。

21、赫哲族

赫哲族世居东北的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下游沿岸。三江流域的丰富野生动物资源造就了赫哲人独特的渔猎文化,其众多的鱼皮服饰构成了鲜明的民族色。

赫哲族人将鱼皮熟制后,用来缝制上衣、套裤、革兀 革拉(一种鞋)、腰带等,上衣较长,式样类似旗袍,主要是妇女穿用。

赫哲族妇女的鱼皮服装,她们比较注重发型和首饰,喜欢戴金、银、铜、玉的耳环和手镯等。

22、回族

回族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之一,人口较多,分布在全国几乎三分之二的县。回族衣饰简单,老年男性一般穿黑色或灰色长衫,或低领对襟衬衫;中年人穿对襟白衬衫,外套黑色坎肩,着白裤子;妇女穿大襟右衽衣服;年青人除参加宗教仪式外,大都穿与汉族相同的服装。回族男子普遍戴白色或黑色的小圆帽,称礼拜帽,或用白毛巾和白布裹头。妇女一般戴白色圆撮口帽,或戴盖头。盖头的颜色依年龄而有别,老年用白色,中年用黑色,少女用绿色。在服饰的颜色上,回族人崇尚白色,视白色为洁净之色。

由于回族分布广泛,受当地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在服饰上表现出不同特点。

23、基诺族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的基诺山一带。基诺族男子一般穿白色圆领无扣对襟衣,下着及膝宽腿裤,裹绑腿,喜用长布包头,戴耳环。

妇女穿圆领无扣、镶七色纹饰的短上衣,内衬紧身衣或盘三角形刺绣胸兜,下穿前开合短裙,头戴披风式尖顶帽。

24、京族

京族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从事渔业为主。京族的传统服饰以衣裤型短装为主,即简洁美观,又适宜涉水乘船的水上生活。妇女上身内挂一块菱形遮胸布,外穿紧身、窄袖短上衣,下穿肥大的黑色或褐色长裤,节日时喜穿旗袍式淡色长外衣。

25、景颇族

景颇族居住在云南境内的亚热带山区。景颇族男子大都穿对襟衣和制服裤,头缠两端缀有红绒线球的白色头巾。

妇女都穿黑色圆领大襟或对襟短上衣,衣领周围和前胸处缀满银泡银链,下围右侧开合的红色筒裙,束腰带。

26、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聚居于新疆西部,是个传统的畜牧民族。柯尔克孜族男子的典型衣着,是上穿白色套头衬衫,外穿交领长衣(“袷袢”),下穿长裤。女子着连衣裙,外套紧身坎肩,下着灯笼裤,外出时穿“袷袢”。

柯尔克孜族男子戴各种颜色的圆顶小帽,女子戴红色圆顶花小帽或扎头巾。

27、拉祜族

拉祜族聚居于云南。拉祜族男子多穿圆领对襟短衣,宽腿长裤,包头或戴青布便帽。妇女服装有两种类型:一是黑布长衫,两 边开衩齐腰部,衣襟上嵌有银泡或银牌,下着长裤;另一种是小开襟、圆领、齐腰短上衣,下着筒裙。拉祜族喜欢黑色,服装大都以黑布为底,用彩线和色布缀上各种花边图案。拉祜族男女均喜戴银饰。

28、黎族

黎族生活在中国的海南岛。由于地处亚热带和热带,长夏无冬,黎族服装亦无季节之分。男子多穿无领对襟上衣和长裤,缠头巾插雉翎。妇女穿圆领对襟的上衣,下着筒裙。

第二篇:56个民族民风民俗民族服饰-蒙古族。

56个民族民风民俗民族服饰-蒙古族

[民族简介]

蒙古族,现有人口约4800,00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北地区。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特别是明代以来,在历史、文学、语言、医学、天文、地理等方面,对祖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民间文艺方面,“好力宝”是蒙古族中流传很广的一种演唱形式,马头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乐器。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了。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蒙古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为内蒙古、卫拉特、马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

[饮食习惯]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

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马壮,是酿制马奶酒的季节。勤劳的蒙古族妇女将马奶收贮于皮囊中,加以搅拌,数日后便乳脂分离,发酵成酒。随着科学的发达,生活的繁荣,蒙古人酿制马奶酒的工艺日益精湛完善,不仅有简单的发酵法,还出现了酿制烈性奶酒的蒸馏法。六蒸六酿后的奶酒方为上品。

马奶酒性温,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称为紫玉浆、元玉浆,是“蒙古八珍”之一。

“手扒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方法之一。做法是将肥嫩的绵羊开膛破肚,剥皮去内脏洗净,去头蹄,再将整羊卸成若干大块,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滚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盘中上桌,大家各执蒙古刀大块大块地割着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

斟酒敬客,吃手扒肉,是草原牧人表达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当你踏上草原,走进蒙古包后,热情好客的蒙古人便会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上,唱起动人的敬酒歌,款待远方的贵客,以表达自己的诚挚之情。

[建筑特色]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称蒙古包为“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地毡,摆上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服饰特色]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月玛瑙、珍珠、金银制成。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格外醒目。

[民族禁忌]

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第三篇:民族服饰报告

民 族 服 饰 报 告

一、我们选择的题目是民族服饰,选择原因如下:

1、历史是社会的影子,它完全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兴衰存亡,毫无保留的记录着人们在不同时期内生活状况;而服装,也堪称历史的镜子。这面镜子是独特的,因为服饰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如果你细致的观察某个时期的服装形式、风格,会发现它恰恰把历史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出来,服饰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外,还同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思想意识,风尚习俗及审美观念紧紧相连,服饰是体现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想要通过此次学习活动,让大家对中国传统服饰有更深入的了解,让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传统文化,这也是我们选取这个主题的原因。

2、民族服饰是指各民族本身文化中独有特色的服饰,也可以称为地方服饰或民俗服饰。在一些民族国家的城市生活中,人们在日常的时间虽然多以西装打扮为主,但在节庆、宗教仪式、国家典礼和其他正式的场合中,则会以民族服饰打扮出现,通常在服饰上的一些装饰品中可以推断出穿戴者的婚姻状态、社会或宗教地位等。

二、民族服饰

汉服简介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是汉服。相传为黄帝发明,西周起汉服已具基本性质,到了汉朝已经全面完善并普及。汉服又称为汉装、华服。既有交领右祍又有直领圆领,袖子分为广袖、小袖、胡垂袖等。

清朝初年,满族统治者执行“剃发易服”政策,禁止人民穿着汉服,蓄长发。从此汉服渐渐从人民生活中消失。

庆幸的是由于清廷的“十从十不从”政策,汉服并没有完全消失,人们仍然能看到她的影子。例如道教、佛教的僧侣服饰就保留了下来。汉服的影响十分深远,中国许多少数民族和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都借鉴传承了汉服的特征。汉服历史悠久,款式众多,历朝历代皆有自己的特点,但主要特征不变。而汉服又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加之以冠,以示成年。上古时期

中国传统古籍的观点一般认为,华夏衣裳为距今约五千年的黄帝所制或黄帝时期所制。例如,汉代《世本》记载:黄帝的臣子“伯余作衣裳”、“胡曹作冕衣”。《易·系辞》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之妻嫘祖养蚕制丝,以作衣裳。考古发现则证实,距今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址、陕西临潼白家村遗址中都发现骨针、纺轮,说明当时人们已会纺布制衣。到了约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不但大量发现纺轮,还在陶器上发现大量布纹的印痕。同时期的遗址中还发现了苎麻、蚕茧。说明此时已经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用苎麻织成的麻布和饲蚕得到的丝纺来做衣服,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只是,此时期的服装实物,在考古发掘中至今尚未发现。夏商西周时期

这一时期的服装继承了上古时期的特征,并且已有充分的实物可证实汉服的基本特征已在此时确定:交领、右衽、系带为最基本的典型特征,上衣下裳是最基本的式样。在甲骨文、金文的多种字形中,很常见的一种字形的“衣”字即为交领右衽上衣的形象。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玉人亦穿着此种特点的服装,该玉人是中国目前出土的最早、最完整的服饰造型。与交领、右衽、系带的上衣相配的下装是“裳”。上衣下裳是汉服最基本的式样,至今汉语仍然用“衣裳”这两个字作为服装的统称。秦汉时期

秦汉服装基本沿袭战国时期,仍然以深衣为主,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都是男女均可穿着。秦汉时期曲裾深衣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由于汉代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

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襦裙的妇女有所减少,但并没有消失,在汉乐府诗中就有不少描写。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1957年在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中发现了襦裙实物。

汉朝时期,中国的文化、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都空前繁荣、强大,汉族由此而得名。此时期的服饰礼仪制度也极大完备,并由此出现了一个成语“汉官威仪”来称颂汉朝的服饰制度。“汉服”的名称也间接由此而来。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服装遗俗汉朝,但由于当时的风气汉服的风格变得潇洒飘逸。魏晋的名士们多光身着宽大外衣,或者外衣内着一件类似今天吊带衫的奇特内衣,并不穿中衣,此衣式仅见于这一时代,款式参见《北齐校书图》。或许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中原男子在这一时代也开始流行上衣和裤装。绔、裤互称。由于南方的湿热气候,高齿木屐开始流行。袿衣(杂裾)是魏晋女服中的礼服。魏晋时期衣冠承于东汉,一秉东汉追求繁华、奢丽的风格,袿衣即是衣两侧有尖角的款式,魏晋时,人们将尖角家常,敝屣旁边加以垂饰飘带。服装看起来一场飘逸,这便是彼时辞赋中的“华袿飞髾”。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汉服开始高端创新发展,但不脱离汉服基本特征。隋唐妇女的主要服式仍然是襦裙是裙、衫、帔的统一。女性当中十分流行齐胸襦裙,即把下裙提至胸上的裙子,搭配以披帛。贵妇当中,也穿钿钗礼衣。汉服工艺装饰普遍使用花卉图案,其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颜色大胆。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

唐代男子服饰,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前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五代时期服饰基本筵沿袭了唐朝服饰,无太大变化。宋朝时期

由于宋代初年的政治风气,汉服不再艳丽奢华,而是简洁质朴,宋朝汉族男子服饰服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宋朝汉族女服在沿袭上一代的基本制式的基础上,相比男装要富于变化些。宋代的褙子为长袖、长衣身,腋下开胯,即衣服前后襟不缝合,而在腋下和背后缀有带子的样式。宋代中后期国家富足,人们的服饰也开始奢华起来,人们大多穿起了丝绸。元朝时期

元代虽然是蒙古人建立,但是蒙古人并没有推行类似满清的剃发易服政策,故此民间仍然以汉服为主。元朝宫廷的官员和士庶的日常服装多为窄袖长袍,蒙族妇女也穿长袍。而汉族妇女仍着汉服,其中襦裙较为流行。只是在风格上蒙古服装和汉服多多少少都受了对方的影响。明朝时期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后,诏令天下“衣冠制度悉如唐宋之旧”,因此明朝服式恢复了汉服传统。男子服饰基本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但又吸收了一些元代服饰特点,发展出曳撒等特色服饰。明代妇女的服装仍以襦裙为主。需要说明的是,明制女袄、女衫较有特色也很流行,外衣多为收袖口的琵琶袖,袖口可有缘边领子加护领,下裙多配马面褶裙和普通褶裙。除了一直流传的衫、袄及裙子外,还流行霞帔、褙子、比甲等新鲜样式,衣服的多变与款式做工达到一个高峰。

明代的男装,大人多穿宽大的直身,头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头巾。这个时候出现了一种六瓣、八瓣布片缝合的小帽,看起来很像剖成半边的西瓜。本来是仆役所戴的,但是因为戴起来很方便,所以就普遍流行起来。这就是清代「瓜皮小帽」的前身。明代也开始流行用金属扣和纽扣,但系带依旧存在。清朝时期

1644年满清入关,推行了剃发易服政策,禁止穿着汉服,使汉族传统的服饰制度被迫中止。

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汉服款式(十从十不从中:男从女不从),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

为保护文物衣冠,汉族各阶层人士以各种方式反抗清朝政府的政策,各地人民屡次起义反对剃发易服政策,但都被清政府镇压了下去,酿成了扬州十日的惨案。

清代的农民起义,如白莲教、太平天国、捻军等都大量穿着汉族风格的衣服。有些太平军将领拒绝混入满族元素的服装,而宁愿穿戏服作战。民国至今

1910年(宣统二年),资政院议决剪辫易服案,中国各地各族人民开始群起剪辫。遭清政府禁制的汉、回、苗等各族服饰文化也有人主张恢复。由于民国时期主张向西方学习,当时中国人正式改穿西式服装,女人的衣服也有原来宽大的长袍加入西方剪裁变为旗袍,大部分汉人渐渐以为西洋剪裁融合的旗袍、马褂即使传统的汉族服装。在今天,部分人民的生活得到保障,而开始思考对于传统文化的修补与复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有志者加入了复兴汉族传统服饰于文化的队伍当中,但社会依旧存在很大的争议和各种各样的阻碍。部分国人,汉族同胞心中并没有这个概念,由于政策和生长环境,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缺失,汉服运动并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活动,也掺杂了各种各样的人。

汉服,只是文化的载体。想要复兴整个民族的文化,必须要有更多的人的加入和指导。慢慢理合今天汉服的缺失点,完备整个汉服体系,才能更好的复兴民族的文化。注意

①、汉服非自然消失,而是人为消失。

②、汉服不是汉朝服饰,而是汉民族服饰。所谓“唐服、宋服、明服”全部为汉民族传统服饰体系。

③、汉服不是复古也不是COS,而是复兴。以服装为载体所进行的汉民族文化复兴活动。④、汉服只是民族服饰,不是国服复兴的目的也不是成为国服,复兴汉服的人既可以的汉族人自己也可以是少民同胞,而不是所谓什么爱好者。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三、小组活动过程记录:

雷帅:PPT制作。

郭静梅、孙普、陈正一:搜集材料,撰写报告。任艳芳、孙寅婷:演讲,演讲稿。

第四篇:《民族服饰》教案

《民族服饰》教案

教学目标:

1、激发对民族服饰的热爱。

2、增长学生有关民族服饰、装束设计和民间美术方面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设计一套服饰。

难点:学习民族服饰的特点,并应用。

课前准备:

师生:相关民族服饰的图片、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服饰,汇集成绚彩、风格多样的中华服饰。他们或斑斓厚重,或丰富华丽,或简洁朴美,最为完整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审美理想。

二、授课

1、欣赏、分析民族服饰。(1)出示图1:傣族姑娘的服饰 提问:这件服饰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

师:傣族的服饰有许多纹样。(2)出示图2 :藏族妇女服饰 提问:这件服饰的色彩上有什么特色? 学生讨论。

“藏族的服饰色彩鲜艳,有红色、蓝色、绿色、黄色等,各种颜色搭配。”(3)出示图3:汉族妇女绣花衣

提问:汉族的服饰衣服上的花纹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

(4)出示图4:布依族服饰、图5维吾尔族服饰、图6苗族服饰。提问:你能找出这些服饰的不同之处吗?那么,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

“布依族按民族习俗,头上所缠绕勒条的数量,代表了少女的年龄。苗族服饰的标志是银饰,装饰图案以龙凤花卉和象征吉祥的植物为主,寓意高贵、华美。”

2、出示范例,讨论制作方法。

师:多变的款式、鲜艳的色彩、丰富的装饰纹样、精巧的戴饰,构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织锦、刺绣、挑花、蜡染等民间工艺,在服饰上被充分地展现出来,美丽的民族服饰蕴含了各民族的风俗、礼仪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各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学生分组讨论制作的方法。

分别从:款式、颜色、花纹、材质几方面讨论。

3、老师示范制作(1)剪出衣服的款式;(2)上色、添加花纹;(3)制作服装的配饰。

4、学生小组制作

要求:根据民族服饰的特点,设计一套服装。要美观、实用、有民族特色。老师指导。

5、展示学生作业,讲评作业。

服装表演,学生穿上自己设计的服装表演。集体评议。

“你认为谁的服装设计得好?好在哪儿?”

三、小结

师:“服饰还有一定的含义,有一定的环境意识,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课后同学们多去了解学习一下更多有关民族服饰的知识。”

第五篇:民族服饰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民族服饰的特点。2.能够辨别南北民族服饰。3.根据服饰判断属于哪个民族。4.了解民族饰品。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欣赏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

大家想一想《还珠格格》的小燕子、紫薇的服饰及泼水节中傣族人民的服饰各是什么样的呢?

二、1.通过观察满族、傣族服饰,明确我国各民族分布地区不同,生活环境、物质条件不同,服饰上也有较大差别。2.观察南北几个民族服饰。

北方:藏族、蒙古族、朝鲜族、维吾尔族 南方:苗族、壮族、彝族、白族、3.分析

北方严寒多风雪,森林草原宽阔,少数民族多靠狩猎畜牧为主,南方湿热多雨,山地相同,多从事农耕。

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造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心理,也造成了不同的服饰风格和特点。4.总结 服饰的多种多样,不同的特点十分突出,构成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另一个特点。

三、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各民族服饰的特点。2.观赏民族服饰。教学过程:

一、展示收集的服饰小故事 分组活动,各组派代表发言。

二、观察民族饰品

多媒体出示民族饰物,感受民族文化。

师:民族服饰种类繁多,形式各样,集中反映了民族特色,展示了民族文化。

四、课堂总结

中华民族是个和睦的大家听,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创造和谐社会一起努力!课堂总结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蒙古族服饰的不同特点及其运用。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满族妇女的服饰特点是什么?

讲:满族妇女服装代表性外衣是旗袍,直腰身,宽袖,袖口平而大,袍长至脚面,领口、襟边、袖口镶边服饰图案中多刺绣福、寿、万字。

二、导入新课

蒙古族是我国大家庭中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民族,那么大家知道蒙古族历史文化及服饰文化吗?

三、新课内容

1、蒙古族的历史。

讲:蒙古族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对亚欧历史进程产生过巨大影响。

“蒙古”史书记载最早见于唐代,公元13世纪初成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1279年灭南宋统一了全国。13世纪《蒙古秘史》是蒙古族的一部重要的历史文学名著。

蒙古族服饰主要包括首饰、袍子、腰带、靴子四个部分。首饰大致可分为头饰、项饰、胸饰、腰饰、手饰等五大类。

头饰主要有头巾、帽子、头带、头圈、辫钳、辫套、头钗、头簪、耳环、耳坠等,是蒙古族首饰中最绚丽的部分。蒙古袍一般宽大袖长、高领、右衽,多数地区下端不开衩;边沿、袖口、领口多以绸缎花边。腰带多用绸缎制成,长三四米不等,色彩多与袍子的颜色相协调。蒙古靴做工精细考究,靴帮、靴靿上多绣制或剪贴有精美的花纹图案。

2、蒙古族的文化风俗。

讲:(1)蒙古族生活在大草原,以畜牧业为主,善于训马和射箭摔跤。(2)蒙古族人民多信仰喇嘛教。

(3)“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的传统节日。

3、蒙古族的服饰文化?

讲: 蒙古族服饰注重色彩的搭配与运用,在色彩上是个“尚白”的民族。多以皮为服饰面料,而今蒙古族人民喜用缎、绸、丝绒等面料。蒙古族各部落之间、地区之间在服饰上有一定的差异。

(1)巴乐虎服饰:无论男女均穿宽下摆长袍,男子靠下摆系腰带,以袍上提为美,妇女见分晓以靠上腰系腰带,使上身袍子紧巾身为美。(2)布利亚特服饰:

讲:布利亚特服饰有其独特的风格,他们的红缨帽和妇女的分割式长袍保留着部落和姓氏特点,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区蒙古族服饰。(3)乌珠穆沁服饰:长袍款式肥大,色彩绚丽,以镶边工艺著称。

讲:在长袍外面还有套穿坎肩的习俗,青年男女穿有4个开衩的大襟短坎肩,已婚妇女穿对襟长坎肩。(4)鄂尔多斯服饰: 讲:鄂尔多斯蒙古人以讲究礼仪而著称,鄂尔多斯是蒙古语“宫帐守卫”的意思。长短坎肩是鄂尔多斯服饰中最有特色的衣着,多以缎为面料,用金黄织锦镀边。已婚妇女头饰以金、银、珊瑚、绿松石等珍贵原料制成。鄂尔多斯民族女服以素为美,男服以蓝色、白色、棕色布棉为面料。女式长袍长至脚面,有大开衩以素为美,男式长袍肥而短。

四、课堂讨论:蒙古族不同地区服饰特点、区别。

五、课堂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少数民族服装的特点,能分辨部分少数民族的服饰。

2、了解南北少数民族服饰的差异,知道是由于环境、气候不同 所致 教学重点:了解少数民族服装的特点,能分辨部分少数民族服饰。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 激趣揭题:

1、欣赏音乐,在音乐中感悟祖国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家亲。

2、欣赏视频,感受服饰的绚丽多彩。

3、同学们看完表演后你有什么感想?畅所欲言

4、导课:你想对它有更多的了解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绚丽多彩 的民族服饰”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学习新知

1、看书读文了解服饰不同的原因以及民族服饰在生活中的意义

2、出示图片体会南北方的气候。板书(北方:冷

3、区分南北民族服饰特点

4、教师介绍学生欣赏

5、学生观察总结服饰特点

6、再读文体会加深印象 南方:热)

三、活动环节

1、出示并欣赏邮票

2、点邮票识别民族

四、故事环节:

1、提问:你知道汉族服饰的特点吗?

2、学生读故事

五、重点释疑

1、欣赏其它民族的服饰。

2、小组讨论南北方服饰的特点: 板书(南方:轻盈 北方:厚重)

3、读课本上的话与自己总结相对照

六、教学总结: 教学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真切的感受到我们中华服饰 不仅绚丽多彩,设 计也非常多样化,我们对我国各族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真是无比赞叹,我们 为他们创造了无比灿烂的服饰文化为之感到自豪。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汉族服饰的特点。2.观赏汉族服饰。教学过程:

一、汉族服饰简介

汉族是中国的主要民族,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是汉服。相传为黄帝发明,西周起汉服已具基本性质,到了汉朝已经全面完善并普及。这一时段直到明末清初,汉族人着汉服已有几千年历史。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汉服又称为汉装、华服。既有交领右祍又有直领圆领,袖子分为广袖、小袖、胡垂袖等。清朝初年,满族统治者执行“剃发易服”政策,禁止人民穿着汉服,蓄长发。从此汉服渐渐从人民生活中消失。由于清廷的“十从十不从”政策,汉服并没有完全消失,人们仍然能看到她的影子。例如道教、佛教的僧侣服饰就保留了下来。汉服的影响十分深远,中国许多少数民族和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都借鉴传承了汉服的特征。汉服历史悠久,款式众多,历朝历代皆有自己的特点,但主要特征不变。而汉服又有礼服和常服之分。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加之以冠,以示成年。

二、汉服特点。

汉族: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汉族人装饰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喜饰玉佩玉。

上古时期:中国传统古籍的观点一般认为,华夏衣裳为距今约五千年的黄帝所制或黄帝时期所制。例如,汉代《世本》记载:黄帝的臣子“伯余作衣裳”、“胡曹作冕衣”。《易·系辞》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之妻嫘祖养蚕制丝,以作衣裳。考古发现则证实,距今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址、陕西临潼白家村遗址中都发现骨针、纺轮,说明当时人们已会纺布制衣。到了约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不但大量发现纺轮,还在陶器上发现大量布纹的印痕。同时期的遗址中还发现了苎麻、蚕茧。说明此时已经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用苎麻织成的麻布和饲蚕得到的丝纺来做衣服,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只是,此时期的服装实物,在考古发掘中至今尚未发现。

夏商西周时期:这一时期的服装继承了上古时期的特征,并且已有充分的实物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汉族服饰的特点。2.观赏汉族服饰。教学过程:

一、汉服特点

秦汉时期:秦汉服装基本沿袭战国时期,仍然以深衣为主,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都是男女均可穿着。秦汉时期曲裾深衣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由于汉代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襦裙的妇女有所减少,但并没有消失,在汉乐府诗中就有不少描写。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1957年在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中发现了襦裙实物。汉朝时期,中国的文化、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都空前繁荣、强大,汉族由此而得名。此时期的服饰礼仪制度也极大完备,并由此出现了一个成语“汉官威仪”来称颂汉朝的服饰制度。“汉服”的名称也间接由此而来。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服装遗俗汉朝,但由于当时的风气汉服的风格变得潇洒飘逸。魏晋的名士们多光身着宽大外衣,或者外衣内着一件类似今天吊带衫的奇特内衣,并不穿中衣,此衣式仅见于这一时代,款式参见《北齐校书图》。或许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中原男子在这一时代也开始流行上衣和裤装。绔、裤互称。由于南方的湿热气候,高齿木屐开始流行。袿衣(杂裾)是魏晋女服中的礼服。魏晋时期衣冠承于东汉,一秉东汉追求繁华、奢丽的风格,袿衣即是衣两侧有尖角的款式,魏晋时,人们将尖角家常,敝屣旁边加以垂饰飘带。服装看起来一场飘逸,这便是彼时辞赋中的“华袿飞髾”。隋唐五代时期:隋唐汉服开始高端创新发展,但不脱离汉服基本特征。隋唐妇女的主要服式仍然是襦裙是裙、衫、帔的统一。女性当中十分流行齐胸襦裙,即把下裙提至胸上的裙子,搭配以披帛。贵妇当中,也穿钿钗礼衣。汉服工艺装饰普遍使用花卉图案,其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颜色大胆。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唐代男子服饰,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前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五代时期服饰基本筵沿袭了唐朝服饰,无太大变化。宋朝时期:由于宋代初年的政治风气,汉服不再艳丽奢华,而是简洁质朴,宋朝汉族男子服饰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宋朝汉族女服在沿袭上一代的基本制式的基础上,相比男装要富于变化些。宋代的褙子为长袖、长衣身,腋下开胯,即衣服前后襟不缝合,而在腋下和背后缀有带子的样式。宋代中后期国家富足,人们的服饰也开始奢华起来,人们大多穿起了丝绸。

第七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汉族服饰的特点。2.观赏汉族服饰。教学过程:

一、汉服特点

元朝时期:元代虽然是蒙古人建立,但是蒙古人并没有推行类似满清的剃发易服政策,故此民间仍然以汉服为主。元朝宫廷的官员和士庶的日常服装多为窄袖长袍,蒙族妇女也穿长袍。而汉族妇女仍着汉服,其中襦裙较为流行。只是在风格上蒙古服装和汉服多多少少都受了对方的影响。

明朝时期: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后,诏令天下“衣冠制度悉如唐宋之旧”,因此明朝服式恢复了汉服传统。男子服饰基本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但又吸收了一些元代服饰特点,发展出曳撒等特色服饰。明代妇女的服装仍以襦裙为主。需要说明的是,明制女袄、女衫较有特色也很流行,外衣多为收袖口的琵琶袖,袖口可有缘边领子加护领,下裙多配马面褶裙和普通褶裙。除了一直流传的衫、袄及裙子外,还流行霞帔、褙子、比甲等新鲜样式,衣服的多变与款式做工达到一个高峰。

明代的男装,大人多穿宽大的直身,头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头巾。这个时候出现了一种六瓣、八瓣布片缝合的小帽,看起来很像剖成半边的西瓜。本来是仆役所戴的,但是因为戴起来很方便,所以就普遍流行起来。这就是清代「瓜皮小帽」的前身。明代也开始流行用金属扣和纽扣,但系带依旧存在。

清朝时期:1644年满清入关,推行了剃发易服政策,禁止穿着汉服,使汉族传统的服饰制度被迫中止。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汉服款式(十从十不从中:男从女不从),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为保护文物衣冠,汉族各阶层人士以各种方式反抗清朝政府的政策,各地人民屡次起义反对剃发易服政策,但都被清政府镇压了下去,酿成了扬州十日的惨案。清代的农民起义,如白莲教、太平天国、捻军等都大量穿着汉族风格的衣服。有些太平军将领拒绝混入满族元素的服装,而宁愿穿戏服作战。

民国至今:1910年(宣统二年),资政院议决剪辫易服案,中国各地各族人民开始群起剪辫。遭清政府禁制的汉、回、苗等各族服饰文化也有人主张恢复。由于民国时期主张向西方学习,当时中国人正式改穿西式服装,女人的衣服也有原来宽大的长袍加入西方剪裁变为旗袍,大部分汉人渐渐以为西洋剪裁融合的旗袍、马褂即是传统的满族服装。

在今天,部分人民的生活得到保障,而开始思考对于传统文化的修补与复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有志者加入了复兴汉族传统服饰于文化的队伍当中,但社会依旧存在很大的争议和各种各样的阻碍。部分国人,汉族同胞心中并没有这个概念,由于政策和生长环境,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缺失,汉服运动并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活动,也掺杂了各种各样的人。

汉服,只是文化的载体。想要复兴整个民族的文化,必须要有更多的人的加入和指导。慢慢理合今天汉服的缺失点,完备整个汉服体系,才能更好的复兴民族的文化。

下载中国56个民族的民族服饰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56个民族的民族服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梦,民族梦范文合集

    中国梦、民族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民族也都有自己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

    民族服饰演讲稿(配套)

    演讲稿 大家好,我是第一组的***,我们组的成员有***,***,***,***,***还有我。介绍完毕进入正题,下面我为大家来介绍一下各朝的的女子服饰。 我们华夏有五千年的历史,自然服饰的历史也......

    中华民族服饰展览会

    编号:00564513 中华民族服饰展览会 策划公司:广西国际会展策划有限责任公司 策划人员:、 策划完成日期:2009年12月30日说明 本人毕业于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旅游会展策划与管理......

    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

    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 教学目标: 态度:1.通过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懂得各族人民之间应当互相尊重。 2.知道服饰反映出各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同时也展现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湛......

    《乡土中国》读后感:民族劣根性是个伪命题(优秀范文五篇)

    民族劣根性是个伪命题——《乡土中国》读后感渤海郡守最近,上海交警强行制服抱娃女子的视频又在各个微信群里面刷屏了。一时间各种标题党满天飞,有的认为警察暴力执法,置小孩的......

    中国56个民族节日全集(★)

    中国56个民族节日全集 1.蒙古族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

    中国56个民族传统节日

    56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中国56个民族节日全集 1.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

    中国的民族课件

    在十九世纪以前,中国并没有类似今天这样的“民族主义”的观念。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的民族课件,希望大家喜欢。知识目标:1.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中国的民族。2.知道汉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