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城课标分析
《长城》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有的是一以贯之的,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前面的学段提出了,后续的学段要贯彻始终;有的可以分出层次,如,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目标,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后面的学习是前面学习的深化与发展。
依据以上标准,《长城》教学目标定为
1、认识“祟、峻”等8个生字,会写“崇、旋”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崇山峻岭、盘旋”“智慧、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长城的气势和自豪感。
3、了解长城的结构,体会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4、初步了解课文先写见闻后写联想、由远及近的写作方法,明确导游词的基本结构。
5、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相关资料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本册教材,既注意落实必须一以贯之的目标,又注意落实阶段性比较明显的目标。为了落实一以贯之的目标,首先在选文上下功夫,认真选择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作课文,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文,又能陶冶情趣,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还在“语文园地”中系统地编进了古诗词、名言警句、对联、成语故事等,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同时,在教材编排上也注意情感、态度与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与语文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融为一体。对于阶段性比较明显的目标,就作为本册的训练重点,在教材中加以具体安排。既注意体现阶段性,又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内容要简化头绪,加强整合”的思想,在按专题编写教材时,注意了加强整合,每组的课文都围绕专题编选,从导语到语文园地的各项内容也都围绕专题来安排。而且,围绕专题安排的各项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前后有联系,有照应,做到环环相扣。这样,就使整组教材以至整册教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长城》是鲁教版(五四学制)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的首篇课文。单元导语中点明了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本组课文将带领我们观赏我国的世界遗产。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如果有条件,还可以搜集与我国的世界遗产有关的资料。”语文园地的习作为写《导游词》。语文园地的“宽带网”引导搜集、了解有关我国的世界遗产的资料。教材在编写时既考虑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考虑有利于学生的学,努力使教科书既成为教师的“教本”,又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本”。
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语文学习决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应该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本着这样的思想,在《长城》的教学中加强了开放性,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主要表现:一是注意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例如对“一万三千多里”的理解。采用了两种途径,可以结合搜集的资料来理解。“曾经有一个年轻人,徒步走完了这一万三千多里的长城,用了整整508天。”还可以结合身边的环境来理解。“我们小学学校的标准操场一般一圈有200米,要走完长城,相当于围绕操场走上32000多圈。”二是从生活的实际需要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练习写作;“长城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承载着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如今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成为每一位华夏儿女的骄傲。假如你是一位小导游,你会怎样像中外游客介绍我们的长城呢?根据老师的提示,结合课文内容、资料和自己的旅游经历,以导游的身份,按一定的顺序练习一下。”课下结合本单元104页《语文园地六》的习作要求,为长城写一篇完整的导游词。三是通过综合性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本课设计了“搜集“我国的世界遗产”资料,办一期手抄报或电脑报,互相交流观赏。”这一活动。充分体现了听说读写各项语文学习活动的综合,课内外语文学习的紧密联系,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
依据课标对具体教学内容的分析
一、识字、写字教学
本课的识字随课文安排。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而且课文中的生字都有注音,所以完成认字的任务主要靠学生自学自查,教师可在学生自学自查的基础上作适当检查,并对少数不容易读准或容易混淆的字作适当指导。本课指导易错的“蜿蜒”两个字。
二、阅读教学
教学时,除安排识字和写字任务外,还注重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引导:练习朗读和默读;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积累语言;向课外扩展延伸。
1.练习朗读和默读。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进行教学时,注重了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地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并通过朗读的实践,逐步提高朗读的水平。
默读的练习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通过“请同学们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看又从哪里可以体会到,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画出关键词句,在旁白处简单写写体会。”这一环节让学生进行默读实践,使学生逐步学会默读。
2.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本课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理解内容的主要方法有: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进而理解内容;边读边展开想象,把课文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理清文章的条理,再用自己的话以导游的身份叙述课文的内容等。无论是理解内容,还是体会感情,都注意了学生的自主阅读。重要的不是让学生得到一个现成的结论,而是让每个学生都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都能通过独立阅读,把课文读懂,并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再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讨论交流,互相启发、补充,加深理解与感受。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不用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去限制学生。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的感受是会有所不同的。学生从文章中获得的独特体验,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都加以肯定。
3.领悟表达的方法。
通过阅读,既要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又要领悟和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本册教材的编写体现了这样的思想。教材中对领悟表达的引导,涉及到诸多方面:一是领悟遣词造句的准确;二是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三是体会文章条理清楚的表达方法;四是体会选材的别具一格。对于《长城》的表达方法的领悟,采用启发式,引导学生自己去比较发现课文“先写见闻后写联想,由远及近展开具体描写的方法”。
4.积累语言。
语言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接触了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段篇,只有熟记在心,才能变成自己的财富,需要运用时才能脱口而出或涌流于笔下。本课教学积累语言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导游的身份介绍长城,练习复述主要内容,二是抄写。引导学生主动积累,培养兴趣,使之逐步形成习惯。
5.向课外扩展延伸。
为了使学生逐步学会读书,也为了丰富和深化学习的内容与收获,教材在扩展延伸方面也作了适当引导。从本课的实际出发,引导课前搜集长城的资料,课后搜集“我国的世界遗产”资料。
以上五个方面,参照教材中的安排,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和安排教学过程。
第二篇:《画风》课标分析
【课标分析】:《课程标准》中指出:低年级阅读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将情感、态度目标融入到内容和方法中,“向往美好的情景,关心自然和生命”。而许多事物是形象的,但描述这些形象的课文却是抽象的文字符号。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孩子们学习课文总是喜欢动手画一画,写一写或者亲身演一演,而不太容易对文字符号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必须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从兴趣入手,利用多种方式创设愉悦的课堂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课文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利用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用视觉、嗅觉、感觉,通过多种形式,调动各种感官,引导学生勤于观察,敢于创新,善于合作,营造开放创新的课堂,创设民主和谐的气氛,使学生在自我感受、自我探究、自我实践中提高自身素质,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激活课堂。【学情分析】: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上课比较好动,注意力不能长久集中,形象思维占优势,喜欢新显得、未知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我根据这一特点,课前设计谜语揭题,运用课件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爱学、想学的欲望。通过阅读让学生弄清每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三个小朋友的创意,学习他们爱提问题、爱动脑筋的精神。【效果分析】: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以情境贯穿教学的始终。在课堂上比较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训练,常常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怎样有效地进行阅读或者写作,注重各学科的整合,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分角色朗读的部分,从一开始的指导朗读、读中理解三位小朋友、到最后的分角色朗读,学生每个环节都有所得到。【观评记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积极挖掘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发挥这篇课文人物的对话非常多的这一特点,读的形式多样,有自由读、齐读、个别读等等,并指导学生读出特定的语气,感悟三个小朋友的不同性格,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文章那美好的意境。在阅读教学中先是重点指导学生分析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抓住哪些关键词。学生通过自己的读,交流,汇报,把这个问题弄懂,激励性的恰当评价,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课堂上,老师不时的把恰到好处的激励性语言送给同学们,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既学在其中,又乐在其中。当学生回答完问题时,老师总能用激励的语言及时评价,为学生自主读书学习注入了催化剂,学生从中体验到了成就感,自我价值和成功的自豪感。总的来说,这堂课比较精彩,从引入到生字呈现,再到课文朗读,程序非常清楚,特别是朗读方面,学生的表现精彩,教师的评价也做得比较好。【课后反思】: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阅读,在读中理解、体验,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在多次阅读中。让学生理解宋涛、陈丹、赵小艺动脑筋学画风的过程。认识到风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学会合作、勇于创新。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空间。但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也使得这堂课缺少色彩。在学习三个小朋友画风的过程中,应该把教具准备的充分一点,让学生做到亲自动手、亲身体验,从而把文本中的知识由静态到动态更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画风》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小朋友们是怎样画风的。
2.分角色朗读课文加深感悟和理解,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有画风的愿望。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善于动脑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朗读课文,知道小朋友们是怎样画风的。
2.难点:领会三个小朋友画风的创意,了解风与事物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ppt课件,风车教具,三个小朋友的头像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谜语:看不见,摸不着;只见花草随它摇,谁想抓也抓不到。
2.说风:你还知道哪些风?春风、微风、台风、龙卷风......(学生通过说风来积累有关风的词语和生活经验。)
3.模拟风:播放风的声音音频,让学生听风、模拟风。
4.引出课题:风看不见,摸不着,今天却有人把它画下来了,板书画风。
5.过渡句:请看他们是谁?老师把他们请到教室来了(出示三个小朋友头像,粘贴黑板)。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交流学习。1.设问题让学生自读课文: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三个小朋友在画风?请用横线画出三个小朋友画风的句子。
2.读三个小朋友画风的句子。自由读,指名读,同桌互读。
(三)品读课文,分析课文。1.赵小艺的画。
<1>赵小艺画有旗子的画。
① 出示赵小艺的画,找出相关段落,通读本段。② 找风、读“风”:你从哪里看出了赵小艺的画里有风? 风藏在了哪里?强调读“飘”时的语气。
③ 通过分析赵小艺“眨眨眼睛”的动作,让学生懂得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思考。指名读赵小艺在思考的语气。
④ 分析赵小艺说话的语气:自信,骄傲,读的时候语调要高。指名读。⑤ 带上丰富的感情读第4自然段。<2> 赵小艺画有风车的画。
① 出示图画引入本段,找出相关段落通读。
② 通过结合风车教具,让学生感知风与事物之间的关系。③ 找风、读风:风藏在了哪里?强调读“转”字的语调。
④ 分析赵小艺读“我还能画”时的语气语调骄傲自信,声调要高。⑤ 有感情的朗读第8自然段。指名读、齐读。
2、陈丹的画。
① 出示陈丹的画,找出相关段落,通读本段。② 找风、读“风”:陈丹画的风藏在了哪里?强调读“弯弯的”的朗读语气。
③ 通过分析赵小艺陈丹说话的心理特点,找到合适的说话语气:受到赵小艺的启发,也想到了画风的办法,所以读的时候要用“不甘示弱”的语气。指名读、齐读。④ 读第6自然段。指名读、齐读。3.宋涛的画。
① 出示宋涛的画,找出相关段落,通读本段。② 找风、读“风”:你怎么知道这是宋涛画的画?从哪里看出来的? 风藏在了哪里?强调“斜斜的”的朗读语气。
③ 通过宋涛“想了想”的动作,让学生懂得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思考。指名读宋涛在思考的语气。④ 分析宋涛说话时的语气:高兴。指名读。
⑤ 带上丰富的感情读第7自然段。4.小结过渡:风看不见摸不着,但这三个小朋友却通过动脑筋思考想到了画风的办法,他们真了不起!你喜欢他们吗?想演一演他们吗?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1.小组练读。2.指名读。3.师生评价。
4.全班一起分角色朗读。5.小结。
(五)总结全文
六)课后作业:自己动手画风,要有新意。
(七)板书 画风
赵小艺
旗子飘
风车转
陈丹
小树弯
宋涛
雨丝斜
综合评价: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阅读,在读中理解、体验,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课教授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从学生感兴趣的“猜谜语”入手,利用多种方式创设愉悦的课堂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课文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利用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用视觉、嗅觉、感觉,调动各种感官,引导学生在自我感受、自我探究、自我实践中提高自身素质,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激活了课堂。通过阅读让学生弄清每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三个小朋友的创意,学习他们爱动脑筋的精神,我认为文中三位小朋友善于观察事物的习惯也是孩子们应该学习的,可惜老师没有提到。在学习三个小朋友画风的过程中,没能做到有的放矢,有点浪费时间,否则,课堂上有时间让孩子们亲手画一下自己心目中的风,效果更好。
要求:
要有对课堂观察现象的细节及综合描述,可以从某一节课或几节课中选取一个或几个观察点来阐述;不少于800字。
1.要体现观察点选点。如可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等维度来进行观察,再选定视角和观察点;
2.要有对观察结果的分析。如总体评价、主要优点、教学建议; 3.要有自己的收获。
第三篇:雷雨课标分析
《雷雨》课标分析我执教的《雷雨》一课隶属于人教版二下第五单元,本组教材的内容包括: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雷雨、最大的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和语文园地五,会认37个生字(语文园地中10个),会写45个,《雷雨》一课需要学会12个生字及词语,认识4个字。这一单元是围绕自然现象、自然景观来编排的,内容十分丰富。以“热爱自然,了解自然”为主题。本单元的导语是这样说的: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是一副多姿多彩的画卷,是一本读不完的书。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许多乐趣,发现许多秘密。《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在阶段目标的第一学段,按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分别列出了共28条具体目标。我分别从5个方面解读了新课标在本单元的落实细节,列表如下:
a识字与写字b阅读c写话d口语交际e综合性学习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2.认识常用汉字37个,其中45个词语会写。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4.写字姿势要正确,字要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5.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用音序检字法查字典。(部首)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4.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5.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3.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2.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改“精彩情节”)3.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4.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5.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原: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口语交际”:《奇妙的动物世界》,是在本组课文教学内容基础上对“热爱自然,了解自然”这一单元主题进行的深化。其目的是实现主题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全方位链接,进而激发学生了1.对本单元主题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3.通过阅读开拓学生的视野,了解动植物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通过观察、朗读、体会出陈述句与反问句、感叹句与反问句的不同。进而认识到标点符号的重要作用。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3000字。解动物的兴趣和亲近动物、爱护动物的健康情感。口语交际活动作为延伸与深化的一个载体,要力求发挥交流活动的优势,积极创设情境,实现积极互动交流的氛围让学生在交际中,真正表达。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相机引导,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交际思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仅就《雷雨》一课,识字写字的具体要求落实为: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2.认识常用汉字16个,其中12个词语会写。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4.写字姿势要正确,字要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5.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用音序检字法查字典。(部首)《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让学生在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低年级段的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本课的阅读教学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有情趣地诵读、想象中感悟、积累、运用语言,读说结合激发情感,培养学生灵性。课文的教学设计中,对学生的语言交流表达有很好的教学设计和练习,比如,理解词语,结合语境体味词语的含义,能用文中的词语造句说话,引导孩子通过理解课文内容结合实际生活说话练习,对口语交际的课标要求有很好的体现和落实。同时,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拓展和联想,引导孩子对本单元主题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积极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了解了动植物自然界现象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雷雨》的教学从5各方面很好地落实了新课标在低年级学段的教学要求。
第四篇:【课标分析】颐和园
《颐和园》课标分析
昌乐育才双语学校 刘亚丽
学科课程标准要求
★新课标对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总要求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对精读课文的具体要求
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不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包括引导、点拨、范读以及必要的归纳,小结和讲解。要提倡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以引导学生通过应用
巩固学习的成果。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让学生从范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在习作中运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学语文,用语文,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颐和园》是一篇典型的游记文,它开头点明文章的中心:“北京的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接着围绕这一中心,运用了移步换景向我们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美丽景色,最后再以开展“小导游有名园”的活动进行总结。所以,我教学这篇文章时,启发学生从文章的构思、写作方法等多方面地向《颐和园》学习。
第五篇:】去年的树课标分析
《去年的树》课标分析: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比较集中在低中年段,用人文主义教育观去指导童话教学,可以更好地彰显童话文体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展示学生的个性,以达到学生情感与认知的圆融。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对这类文体形式十分关注,选择了38篇童话故事作为教学内容,低段的选文中,童话占了25%,中高段童话的篇目渐渐趋少,占了3.4%的比例。纵观38篇童话故事大多以丰富的想象、幻想,运用夸张、象征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曲折、奇妙,引人入胜。引领孩子们从故事中找到快乐,心灵得到净化。虽然低中高都分布童话题材的文章,但《课程标准》对各个年段的训练重点的规定是不一样的:低年段侧重于讲故事训练,引导学生关注一波三折的情节,感知神奇的人物形象,从而能讲述童话故事;中年段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一些童话的文体特点、表达方式,要在充分感知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尝试表演讲故事,或者可以编排课本剧;高年段提出学生要进一步感受神童的文体特征,了解语言特点,尤其要去体会经典童话的经典之处,由篇到本,阅读更多的童话并尝试创作童话。
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阶段性目标中,也对故事类文章的学习提出了非常明确的目标和要求。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的学习目标是:
1.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第二学段的学习目标是: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2.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3.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与第一学段的不同是第二学段选编的童话故事在教学要求上上逐渐深化,达到的目标是“复述”而不再是“浅易阅读”,进一步把诵读与讲述这两个过程结合起来了,而且有了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要求。
第三学段在前面的基础上有了更细更高的要求:
1.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2.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3.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三个特点:
1.三个学段的目标设定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2.想象是学习童话故事的主要方法;
3.抓重点词揣摩体会人物心情是获得情感体验的有效途径。
根据以上课标分析,我觉得这堂课坚持了三个融合:把学习语言运用和理解内容融合在一起;把学习语言运用和情感的陶冶融合在一起,坚持方向,让孩子带着情感去表达,带着情感去朗读;把学习语言运用和启迪思考融合在一起。本堂课一如既往地重视“美美地读”,重视情感的挖掘,始终贯彻了一条主线:那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围绕这条主线,不断创设语言文字运用的情境,创设了“想象说话”的语言环境为学生提供语用的平台,增加了语言容量,不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质量,运用前有要求,运用后有评价。老师对语言环境的创设与巧妙运用,学习提升了语言文字运用的质量,无疑是本课堂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也就解决了“学什么”的问题。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入情入境,我引导学生以读促悟。抓住三个主要画面,分别是鸟儿和树告别的画面,鸟儿千辛万苦寻找大树的画面和鸟儿对着灯火给树唱去年唱过的歌的画面。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感悟文本。学生在朗读时,教师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更是学生生命潜能的激励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对话环境,用激励的语言、赞赏的眼神,激发他们内在的生命热情和潜能。
总的来说,这节课实现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特性,提升了学生说和写的能力。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地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