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21----24课资料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21----24课资料
《桃花源记》课内阅读
一、成语部分:
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现用来比喻一种虚幻的超脱社会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
落英缤纷: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是指南北走向的田埂,简称“纵向”田埂;陌是指东西走向的田埂,简称“横向”田埂。
黄发垂髫: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垂髫:古时单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指老人与儿童。
怡然自乐: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
无人问津:问津:询问渡口。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二、重点问题探究:
1、本文的线索: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
2、概括故事情节:渔人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3、第一段所写桃林有何特点?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特点:“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目的:开篇渲染神秘色彩,引人心弦,吸引读者,为下文渔人进入桃花源做铺垫。
4、桃花源给你怎样的印象?结合句子具体分析。
分析:自然环境优美:⑴桃林美⑵桃花源自然环境优美⑶桃花源人生活美 神奇:⑴桃林奇⑵洞口奇⑶桃园奇 快乐:见书
5、“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初极狭”“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用两句故事形容武陵人的这种“奇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活动,穿戴,心情。
7、“此人一一为(wèi)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什么?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渔人说的应该是秦末以来的历史,人民的痛苦。
“叹惋”是“惊叹,叹息”的意思,桃花源人为外面的世界如此动荡不堪,为外面的人民一直过着痛苦不堪的生活而叹惋。那是对外边人们的同情与怜悯。
8、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内容)对桃花源的生活满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他们的生活,(结构)也为下文再寻找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9、桃源中人“不复出”的原因是什么?
答:原因是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厌恶外界的战乱;同时,他们进来后能安居乐业。
10、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11、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又“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前后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不矛盾,用意为:作者这样写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暗示了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语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
12、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⑴社会理想:作者虚构了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富足安宁的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寄托了作者的一种美好的政治理想。
⑵不能变成现实: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当时的社会是黑暗的,腐朽的,充满尔虞我诈的,要像摆脱这种现实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是一种空想。
⑶今天我们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13、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
明确: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愿望的。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
14、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① 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陋室铭》课内阅读
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中点睛之笔是:何陋之有。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答: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4、文中前面说“斯是陋室”,结尾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 答:从建筑和室内布置来看是简陋,但由于室的主人品德高尚,所以就不显得简陋。
5、写出三组对偶句(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调素琴,阅金经
6、文章结尾提出两个历史人物、引用孔子的话,分别有什么作用? 答:用诸葛亮、杨雄两位先贤自比,说明只要“德馨”,所居的陋室就不显得简陋;引用孔子的话,反问句式呼应前文“斯是陋室”,点明了文章主旨,表明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对比阅读:[甲]《陋室铭》
[乙]陶潜,字元亮,少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满足]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同“蓄”]素琴一张,弦徽[系琴弦的绳子]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1、用“/”线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2分)环 堵 萧 然 不蔽 风 日 短 褐 穿 结 箪 瓢 屡 空 晏 如 也
2、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斯是陋室,唯吾德馨()(3)无案牍之劳形()(4)尝著《五柳先生传》()
3、翻译下列句子。(4分)(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4、下列对甲乙两段文字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文的主旨句是“惟吾德馨”,乙文的主旨句是“颖脱不羁,任真自得”。B.甲文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突出陋室不陋。
C.乙文以简练生动的语言描写陶渊明,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跃然纸上。D.甲文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和乙文中“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分别写出刘禹锡的闲适安逸和陶渊明的知足常乐。
5、简要说说如何看待文中所反映出的陶渊明或刘禹锡的思想。(3分)要求提示:①要一分为二 ②明确其思想内容 ③如何评价
示例:陶渊明:不追求名利,安于贫困,表现出他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以及对官场的厌恶,体现了一种抗争精神。但这也是一种消极避世的体现。
刘禹锡:安贫乐道,追求自我品德的高洁,这种重视个人品德修养,追求道德自我完善仍有进步意义,其流露出的清高、孤芳自赏有一定的局限性。
《爱莲说》课内阅读
一、朗读节奏: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二、有关牡丹的诗句: 《赏牡丹》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 《秦中吟买花》一丛深花色,十户中人赋。——白居易 《牡丹》 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白居易
三、重点问题探究:
1、《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中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过的君子应当具备哪些美好的品质?
像莲花那样身处污浊的环境二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洁身自好,质朴,庄重,清逸,卓然挺立,纯正无邪,端庄严肃,品格高尚,因而声名远播,为人所敬重。
2、莲花的形象由哪几个角度描写?明确: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3、作品写莲的同时,还写了菊与牡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正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从反面来衬托莲的质朴、自然。通过这不同角度的衬托,从而突出莲花的高洁,烘托了文章的主题。
4、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 答:莲,花之君子者也。
5、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7、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8、赞美莲花的诗句:
《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核舟记》课内阅读
1、能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2、最能表达作者对核舟的感情和态度的句子是:技亦灵怪矣哉!
3、舟上并没有“赤壁”二字,你是怎么知道苏轼和朋友游的是赤壁? 答:苏轼曾游过赤壁,并写了《赤壁赋》《后赤壁赋》,核舟的窗户上的字正是出自这两篇文章,核舟正是通过这一点表明苏轼和朋友游赤壁的。
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官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5、“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6、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
7、第三段细致描写鲁直“如有所语话”,佛印“神情与苏、黄不属”,“珠可历历数也”是为了说明什么? 说明雕刻技艺娴熟高超。
8、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呢?
因为中间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非常醒目,而且窗上的对联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先写船舱,不仅可以增强浓厚的艺术情趣,而且也极其自然的引出下文中船头三人的情态的描述
9、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用料体积小 ②所刻事物繁多 ③刻物情态毕备
10、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核舟体积小、容量大的特点,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构思的巧妙。
《大道之行也》课内阅读
1、出自本文的成语: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夜不闭户 道不拾遗
2、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是哪句话?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大同?什么是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大同,指理想社会。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3、“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
4、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1)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5、作者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6、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7、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全文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无限向往,同时也暗含了现实黑暗现象的厌恶。
8、如何评价孔子所描绘的“大同”社会?(1)在当时看来:不满现实,向往美好。(2)在现在来说:激励人们,仍有意义。(3)能否实现?世外桃源,美好空想。
9、你知道名人对社会理想有何论述?
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孔子:大同;陶渊明:世外桃源;孙中山:民族、民生、民权,天下为公;洪秀全: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耕,有钱同使;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 马克思: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康有为:小康。
10、根据对本文的理解,谈谈你对“大同”社会的看法: 古代时的理想社会就是要求所有人无私心杂念,做事出于公心,讲求诚信,与人为善,每个人的聪明才智都得到发挥,所有人都能得到照顾,社会安定无犯罪现象,做到“夜不闭户”,作为跨世纪的中学生应从自身做起,从小树立“天下为公”的理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争做有文化、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11、请谈谈你是怎样理解“天下为公”的? 就是说,政权(或者包括社会财富)都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12、和《桃花源记》比较阅读,找出本文与《桃花源记》相对应的句子:(1)故人不独亲其亲„„皆有所养;(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3)讲信修睦;皆出酒食。
(4)男有分,女有归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13、我们今天的社会与作者的大同社会还有那些差距,我们应该怎样努力?
①在干部选举任用评价公民素质,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治安综合方面有很大的差距②应从人自身做起,从小树立天下为公的大理想,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争做有文化有责任社会的接班人。
第二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测试卷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测试卷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测试卷
班别:
姓名:
学号
分数:
命题人:王绥辉(海口市义龙中学)
一、积累运用(每小题2分,共24分)
1、《春望》一诗表现诗人对国土沦陷触目伤怀的句子:。
2、《泊秦淮》中把读者引入朦胧迷离意境的诗句是:。
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写作者由自然界风雨交加联想到南宋王朝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处境和命运的诗句是:。
4、《过零丁洋》一诗中表现诗人誓死报国,舍生取义的句子是:。
5、同是揭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到”的哲理,《望岳》的诗句是:
;《登飞来峰》的诗句是:。
6、《钱塘湖春行》一诗通过野花和春草表表现自然界生机盎然的景象的对偶句是:。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7、《夜雨寄北》诗中表现诗人思归而不得的愁苦心情的句子是:。
8、《雁门太守行》诗中渲染敌军兵临城下,守军披坚执锐的紧张气氛的句子是:。
9、《别云间》中表现诗人坚强不屈、宁死不屈、抗清到底决心的诗句是:。
10、《论诗》中赞美人才辈出,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诗句是:。
11、某作家封笔以后,仍然关注着文坛的动态,指导年青作者成长,正如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的诗句所说的“
”那样。
12、步入大自然,面对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许多有关景物描写的优美诗句总是不断涌入脑海,请你分别写出一句本册中学过与山水有关古诗:
山:
水:
二、阅读欣赏:
(一)《小石潭记》(共23分)
从小丘西行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坻,为屿,为山甚,为岸。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①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亻台然不动;亻叔尔远逝,往来翕忽,②。
潭西南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③,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及记之而去。
13、在横线处填出课文原句。(6分)
①
②
③
14、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斗折蛇行
(3)以其境过清
(4)不可久居
_
15、用现代汉语写出“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的意思。(3分)
16、结合上下文说说为什么“闻水声,如鸣佩环”?(3分)
17、按符号要求画出限定句子。(4分)
(1)用“
”画出第二自然段中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
(2)用“()”标出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8、作者在游小石潭时的心情有什么变化,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说说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心情变化的?(3分)
(二)《记承天寺夜游》(共26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9、给下列汉字注音。(4分)
遂:
荇:
横:
柏:
20、解释加点的字在句中的意思。(6分)(1)念无与乐者()()(2)相与步于中庭()()(3)欣然起行()(4)盖竹柏影也()
21、请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并用一个四字短语来概括句子描绘的画面?(4分)
22、“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指的是: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这句表现了作者的心境,在文章内容上起的作用。(6分)
23、译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分)
24、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给我们描写一幅生动形象、清雅自然的月色画面。你能否再写出一句苏轼其它作品中直接描写“月”的诗句。(3分)
(三)《治水必躬亲》(共27分)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25、解释下列加点的字:(8分)
(1)泥于掌故
(2)妄意轻信人言
(3)盖地有高低
(4)潴有浅深
(5)非咨询不穷其致
(6)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7)昔海忠介治河
(8)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26、翻译下列句子:(6分)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2)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3)如好逸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27、文中提出的治水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3分)
28、作者认为“事举”、“水利兴”的必要条件是什么?(3分)
29、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治水必躬亲”这个观点的?(3分)
30、海瑞是咱们海南的骄傲,做为海瑞故乡的一名中学生,你对海瑞的了解有多少?请你写一段50字的介绍词,向浏览海瑞公园的游客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介绍海瑞。(4分)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测试参考答案
1、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2、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3、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4、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5、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不为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6、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7、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8、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9、毅魄归来日 灵旗空际看
10、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11、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1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洒家
13、皆若空游无所依
似与游者相乐
凄神寒骨
14、(1)大约(2)像北斗星那样(3)因为(4)停留
15、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览的人逗乐。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6、因为小石潭“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所以水与各种形状的石头碰撞,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17、(1)日光下彻
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
(2)(亻叔
尔远逝,往来翕忽)
18、作者刚开始是无忧无虑、欣然而往的,但在环境的刺激下,作者感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忧伤、苦闷。作者因为当时谪居永州,满腹宏图大志不得施展,怀着一种愤懑不平的苦闷心情。
19、遂:suì
荇:xìng
横: héng
柏:bǎi
20、(1)念:想到
乐:游乐(2)相:一起
于:在(3)欣然:高兴(4)盖:原来是
21、句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色的皎洁和明澈,院子环境的淡雅、宁静,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 月色空明)
22、闲人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表现他们悠闲自得(旷达)的心境
突出中心
23、院子里地面上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原来是竹枝、柏叶的影子
2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25、(1)古代典章制度(2)随意(3)原因 原来(4)水停聚的地方
(5)事理(6)因此 所以(7)过去(8)成功
26、(1)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缓有急,池塘有深有浅,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征询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所以,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2)随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横行勒索一文钱财
(3)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则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办不好。
27、“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28、躬亲,清廉(或“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
29、事实论证、对比论证
30、紧扣海瑞是个为民请命,秉公办事,清廉公正,力主反贪,刚正不阿的明朝清官形象来写。海口市义龙中学初三语文总复习资料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第三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
2011.1.6
(一)(8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仁智所乐,岂徒语哉!——吴均《与顾章书》注释:①薜(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③办:具备。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四时俱备前人之述备矣B.遂葺宇其上择其善者而从之C.仆去月谢病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邑人奇之
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2分)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3.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2分)
4.对画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2分)
(二)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作1-4题(共13分)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 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字的意思。(2分)①沿溯阻绝.。绝:②或.王命急..
宣。或: ③不以疾.也。疾:④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悉:..
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4分)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3.[甲][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4分)
4.[甲][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三)阅读三则古诗文,完成1-6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
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
[乙]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
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
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丙]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注:①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
白帝城,忽闻赦书,旋即放舟东下江陵,写下此诗。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3分)⑴沿溯.阻绝()⑵佁.然不动()⑶其岸..
势犬牙差.互().
2.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3分)⑴不见曦月..⑵虽.乘奔御风⑶.....
往来翕忽....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早发白帝城》由《三峡》化出,同样写猿声,其作用有何不同?(2分)
5.[甲][乙]文中划线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描写方法上有何相似的地
方?(3分)
6.下面句中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⑴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⑵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
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
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减多生怪柏,悬
泉瀑布,飞漱其问,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用原文的语句填空)(2分)
3.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一3题(8分)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héng),盖
竹柏影也。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本文作者是(朝代)的(人名)(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B.第②句写出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情趣相投。
C.第③句描写了承天寺庭院清幽空明之景。D.第④句流露出作者遭贬后复杂的内心感
受。
(六)阅读下文,完成1一4题(12分)
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附身者无寸缕之丝。当著《音学五书》时,《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
啮,再为誊录,略无愠色。有劝其翻觅一近其类者,顾曰:“鼠啮我稿,实勉我也,不
然,好好搁置,焉能五易其稿耶?”
【注】顾亭林: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学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4分)(1)居.家恒服布衣()(2)实.勉我也()
2.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
B.(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
C.(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
D.(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
3.有人劝顾炎武彻底消灭家中的老鼠,原因是。(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4.“鼠啮我稿,实勉我也”表现力顾亭林的心态;“五易其稿”则表现了他的态度。
(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
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
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
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
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
沾裳!”
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至于/夏水襄陵B.绝巘/多生怪柏 C.虽/乘奔御风D.常有高/猿长啸
2.对下面语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隐.天蔽日(隐瞒)B.良.多趣味(确实) C.绝巘.多生怪柏(山峰)D.哀
转久绝.(消失)
3.下列句子中加线的“之”与“春冬之时”中的“之”用法和意思相同.. 的一项是(2
分)()A.何陋之.有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C.已而之.细柳营
D.策之.不以其道
4.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本文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B.本文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C.作者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将静态景物动态化。
D.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
(一)1.答案:A(A完备B它;其中C辞官;道歉D奇美的山水;感到惊奇)2答案示例:陡峭的崖壁直抵天空,好像要与彩色的云霞一争高下,矗立的山峰穿过云霄,遮住了红色的太阳和辽阔的天空,清幽深邃的洞穴蕴含着神奇缥缈的白云,那深谷的小溪,积聚着醉人的绿色,如同屈曲蜿蜒的玉带。评分:联想想象合理,描写具体,语句通顺。共2分。3.答案示例: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若答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等其它写法及其作用,符合要求即可。评分:写法1分,作用1分,共2分。4.答案示例:处世态度:远离尘俗,洁身自好。评价一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襟、超凡的气度。评价二厌恶尘俗,消极避世,不是积极的处世态度,不值得提倡。评分:理解1分,评价1分,共2分。其它答案合情合理即可。
(二)1.①断②有时③快④全,都(2分,每解释对两个得1分)2.①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②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种奇异的景象。(4分,每句2分,不要求文字一致,意思正确,无语病即可)5.[甲]文段写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乙]文段描绘的巫山及其神女峰具有高、奇、秀等特点。(4分,各2分)4.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3分,只答出“热爱”或只答出“赞美”一方面内容的得2分)
(三)1.⑴sù⑵yí ⑶cī(3分。每小题1分)2.⑴太阳与月亮 ⑵即使 ⑶轻快敏捷的样子(3分。每小题1分)3.⑴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⑵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共4分。每小题2分)4.《早发白帝城》用猿声衬托行船的快和作者的心情,《三峡》用猿声的哀转久绝表现峡谷幽长的特点,渲染了秋天三峡的萧瑟气氛。(共2分。每点1分)5.[甲]文中句子写出三峡水流湍急、水势险恶的特点。[乙]文中突出了小石潭的清澈。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共3分 每要点1分)6.⑴从字里行间流露出轻松喜悦之情。⑵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压抑、忧伤的思想感情。(共4分每要点2分)
(四)1.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2.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素湍绿潭回清倒影3.一是突现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二是突现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
(五)1.北宋苏轼2.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漫步。3.B
(六)1.(1)常(2)其实 2.A3.《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 4.豁达勤奋好学
(七)1.D(“高猿”是一个偏正式的语言单位,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不停顿)2.A(“隐”是“遮蔽”的意思)3.B(A项是表倒装的助词,可不译;C项是动词,“去”的意思;D项是代词,“它”的意思; 题干中的例句与B项都是结构助词,“的”意思)4.B(选文第二段先写水之盛,再写水之速)(以上四道选择题均为2分)5.(1)如果不是(晴朗的)正午或半夜(1分),是不能见到日月的(1分)。(2)即使骑着马,驾着风(1分),也没有这样迅速(1分)。
第四篇: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资料
21与朱元思书 吴均
字词解释:净:消失。许:表示估计,左右、大约。绝:独一无二。共色:同样的颜色。从:顺,随。缥碧:青白色。湍急的水流。甚箭:甚于箭,比肩还快。奔:指飞奔的马。寒树耐寒常绿的树。负:凭借、凭依。轩:高。藐:远。直指笔直向上。相鸣:互相和鸣。经纶:筹划、治理。无绝:不断。竞:争着。东西:向东向西。息:平息。柯:树枝。蔽:遮蔽。戾:至。
通假字:转通啭,鸟叫声。反通返,返回。直视无碍: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形容江水清澈见底。疏条交映: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
句子翻译: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没有一丝风,烟雾也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夸张)
4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游动着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直看下去,可以看得非常清楚,毫无障碍。5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那凶猛的酒廊就像奔腾的骏马。(比喻修辞手法)
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形成无数个山峰。
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那些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了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忙于治理世俗事物的人,看到这些优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对偶)这句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功名利禄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8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皆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拟人)
22五柳先生传
字词解释:许:处所。何许:什么地方。不详:不知道。嗜:爱好,喜欢。荣利:荣华利禄。亲旧:亲戚朋友。会意:指对书的内容有所领会。或:有时(一般都是这个意思)欣然:高兴。辄:就。造:往、到。期:期望。曾不:竟不。萧然:空寂。短褐:短上衣。穿结:指衣服上的洞和补丁。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瓢:饮水用具。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吝情:舍不得。赞:传记结尾评论性的文字。俦:辈、同类。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觞:酒杯。(同“白”同意。)著:写。颇:稍微。示:露出。
五柳先生是一个率真放达,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悠闲自适的隐士。从生活情趣侧面反映了
作者弃官归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志趣:1.好读书2.性嗜酒3.长著文章自娱。
翻译: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字: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
2.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喜欢读书,却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的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便高兴得忘了吃饭。
3.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烈日和风雨。
4.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粗布短上衣上打着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然自若。
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6.其言兹若言之俦乎: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
23马说(托物寓意)主旨: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愤概,及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满心情。
通假字:食通饲,喂养。见通现,表现。材通材,才能。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祗通只,只是。字词解释:骈:两马并列。骈死:并列而死。槽枥:喂牲口用的槽。道:正确的方法。且,犹,尚且。通:通晓。临:面对。呜呼:唉。称:称呼。一食:吃一顿。安:怎么。辱:辱没。尽:吃尽。
一字多义:策:1.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2.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鞭打。其:1.策之不以其道:它的,代词2.其真无马耶:难道。3.其真不知马也:其实.。以:1.不以千里称也:用。2.策之不以其道:按照。能:1.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2.虽有千里之能:能力。
翻译:1.世有伯乐,然后又千里马:世上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中心论点)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是常有的,但伯乐却不常有。(全文表达主旨)
3.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所以即使是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人的手下受屈辱,跟普通的马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悲惨遭遇)
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一餐有时可能吃掉一石的粮食。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懂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特殊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吗相等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被埋没的主观原因)
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鞭策它不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鸣叫又不懂它的意思,拿着鞭子站在它面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8.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识千里马。
伯乐:比喻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食马者:比喻不重视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内容知识点归纳
造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1.伯乐不常有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策之不以其道.在作者看来,“伯乐”和“千里马”哪个更重要?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且违背“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办?答:伯乐更重要。示例一: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做到心平气和,相信金子总会发光。
“其真不知马也”是全文主旨所在。
24送东阳马生序
本文通过自身经历来阐明一个道理:学业的成就和道德修养,主要是依靠自己的主观努力,而不取决于客观的条件。勉励后生在优越的环境中更应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
字词解释:即:就。致:得到。假借:借。无从:没有办法。于:向。自:亲。还:归还。冰坚:结成坚冰。弗之怠:不懈怠、不放松。录必:抄录完毕。走:跑(一般都译这个意思)稍:稍稍,稍微。愈:超过。以是:因此。假余:借给我。遍:广泛。观:阅读。既:已经。益:更。慕:仰慕。患:担心。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硕:大。尝:曾经。趋:奔向。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执:握、持。叩问:求教。德隆望尊:德高望重。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是拥挤的意思。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援疑质理:提出问题,询问道理。叱咄:训斥,呵责。至:周到。俟:等待。负:背着。箧:书箱。曳:拖着。屣:鞋子。穷冬:隆冬。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舍:学舍。衾:被子。寓住在。乃:才。逆旅:旅店。缨:帽带。嗅:香气。容嗅:香袋。腰:腰佩。汤:热水。缊:旧絮。敝:破。慕艳:羡慕。
通假字1.支通肢,肢体。2.被通披,穿。
古今异义:1.走 古:跑。今:行走。2.汤 古:热水。今:食物煮熟后所得的汁水。3.假古:借 今:虚伪的,不真实的。
一词多义:以1.以衾拥覆:用2.以中有足乐者:因为,连词。3.人多以书假余:把。4.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来.从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向。2.当余之从师也:跟从。至1.礼愈至:周到.2.至舍:到达。若1.烨然若神人:好像。2.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如。
翻译句子:1.余幼时即嗜学。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2.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看。
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常常想藏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
4.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天气特别寒冷,砚台里的水结成坚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我也不敢放松抄写。
5.录必,走送之,不敢稍愈约:抄录完毕,跑着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广泛的阅读各种书籍。
7.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又担心没有大师名人和自己交流,曾经跑到百里
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8.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圣贤人的学说。
9.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前辈德高望重,求学的学生挤满了他的书房,他从来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10.余立侍左右,援疑治理:我站着陪侍在他旁边,提出问题询问道理。
11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躬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老师的训斥,我的态度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对答,等到老师高兴了,便又向他请教。
1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究获得了学识。
13.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当我去求师学习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大沟中赶路,严冬刮着猛烈的大风,大雪深积数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
14.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到了校舍,四肢僵硬的不能动了,伙计拿来热水浇洗后,用被子将全身蒙盖好,好久才暖和过来。
15无鲜肥滋味之享:没有新鲜肥美滋味的享受。
16.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也就不感觉吃得穿的不如他人了。阶段:1.得书之难2.求师之难3.生活之艰
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什么?答:刻苦好学,博览群书,虚心请教。
29满井游记
1.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妆而蹇者,亦时时有。
游人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眼妆骑驴的,也时时可以看到。
2.始知郊田之外未尝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中心句)
我这才知道郊田外面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
3.夫不能以游堕事,萧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大概是说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在山石草木之间流连忘返的,就只有我担任的这个官了。
4.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艳明媚。
山峦被融化的积雪洗过,纯净新鲜。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明媚。
公安派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思想: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厌弃官场俗务的感受,并表示今后的外出游玩日程从今日开始,因此写游记有纪念此事。
赏析手法:语言清丽而简洁,抒发主观感融于叙事写景之中,结构松散“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28.醉翁亭记(与民同乐)
1.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为下文太守乐作铺垫,反映
作者治理有功,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2.“醉”字和“乐”字在文中多次出现。“醉”是表象,“乐”是实质。请概括说出文中三种“乐”,并作
简要分析。一是“山水之乐”,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二是“宴酣之乐”就地取材,非丝非竹,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以游人之乐为乐。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26.小石潭记:1.(作者对小石潭记得整体感觉: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2.(小石潭的氛围: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7.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含义:就是超越个人的快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2.抱负也是此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阔大的胸襟)
课文主旨:作者对古人人之心两种感情加以批判,提出“先天下~~”的主张,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思想境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第五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题答案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题参考答案
5、《三峡》
(一)1、郦道元
2、(1)真(或实在)(2)寂静(3)连续(4)快(5)逆流而上(6)通“缺”空缺,中断
3、(1)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2)(声音)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很长时间才消失。
(3)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或“也没有这样”)快(4)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4、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5、A6、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溯其间
7、“睛初霜旦„„哀转久绝”三峡秋天凄清肃的气氛
8、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9、B10、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望天门山》李白。
1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吴均。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观沧海》曹操。
12、(1)描写对象和写法相同:同写三峡、同咏猿鸣,都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
(2)表达的情感不同:诗句流露出作者重获自由的喜悦、欢快之情;渔歌则表达了三峡渔民对人生艰辛的悲凉感慨或语言风格不同:渔歌更口语化、更通俗
13、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二)《三峡》与《答谢中书书》对比欣赏阅读 1.(1)有时。(2)飞奔的马。(3)消失。(4)全,都。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实是欲界之仙都
3·《三峡》: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答谢中书书》:猿呜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
4·(1)有时高处的猿猴放声大叫,身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2)傍晚的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6、《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
1、陶弘景;华阳隐居;信
东坡志林;苏轼;东坡居士;宋;文学;苏洵;苏辙;三苏
2、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1)消散(2)参与,这里指欣赏(3)睡觉(4)只是
4、(1)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
(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3)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4)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5)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5、(1)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山川月色(月夜)热爱自然,沉醉山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观潮》
一、1、选段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2、突出了潮水雄伟壮观的特点
3、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进行形象的概括,既呼应了第一句,又为下文做了铺垫
4、比喻:仅如银线,玉城雪岭,声如雷霆。夸张:际天而来,吞天沃日。
二、1、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水兵作战技艺娴熟
2、弄潮健儿的英姿勇猛矫健灵活旗尾略不沾湿。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3、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前者生动地表现了水兵作战的英勇和技艺的娴熟,后者突出战斗的激烈
三、1、méng chōng、gě、qiú、(1)方:当„„时。(2)仅:几乎,将近。(3)弄:舞动。标:树立、举。
3、(1)、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花纹。(2)、突然黄烟四起,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
4、观潮人数众多,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从侧面映衬了江潮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8、《湖心亭看雪》
1、《陶庵梦忆》张岱陶庵明末清初
2、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白描
3、((1)通“桡”,撑,划(2)焉得:哪能(3)等到(4)完了,结束
4、(1)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皮衣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去看雪。
(2)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空与云朵、山峰、湖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5、运用白描手法,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抓住事物的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和神。
6、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
7、(1)诗、文中的两个“独”字,都表现处作者独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2)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8、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
9、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10、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
11、不多余。这是辟出另一境界,让人有一种喜逢知己的感觉。属侧面烘托,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