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唏嘘,短叹,向前——评电影《芳华》
唏嘘,短叹,向前
——评电影《芳华》
于一个平静的午后去看了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经一天沉淀才敢写下少许心中感悟。不得不说,这是一部能触动人心的好作品,看后让人深感不虚此行。
恕我不懂影片的拍摄、叙事等手法的优劣,也不懂调色对影片的作用,站在一个普通观影者的角度来看,众多荧幕新面孔并没有让我们失望,影片的道具、场景均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生活颇有感触,而油画般的色彩渲染仿佛真的带我走进那个年代,作为一部文艺片,种种这些,在我看来足以对得起这一张电影票。
影片《芳华》讲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群青年身处文工团的生活和境遇,从青涩到不惑,似是对那一代人的写录,又不乏对社会,对人情,对人生的质问。
思绪万千,不知从何说起。影片起始已是文革爆发,做人做事都无可挑剔的刘峰在那个崇尚英雄的时代被人们标榜为“活雷锋”,加上他出身工人阶级,根正苗红,在文工团受到每一个人的敬爱,而他也乐得默默为战友付出,战友们也心安理得的接受帮助。
如果这一切持续下去,也不失为一个俗套的红色故事。但事与愿违,刘的种种付出,其实只是为了能呆在自己暗恋的姑娘林丁丁身旁,我相信无言的守护总会换来感动,可命运就是如此,时代不同,结局也充满戏剧意味。沦陷在邓丽君情歌中的刘终于鼓起勇气的告白换来的是林对他“耍流氓”的控告,最终因为发自内心的拥抱落得下放连队的下场。身为“活雷锋”的他表露心迹却在时代背景下换回惩罚,我们得知道,付出大多时候换不来回报,这结果,受情困扰的人只是多了一个罢了。我无法去指责林,站在那个时代红旗下,站在她的角度,没有几个人能接受一个英雄人物的情意,英雄从来走不进她们的生活,他们是使饱受时代摧残的人能露出笑容的那股力量,所以对摧毁英雄形象的人,林对刘不念情面的摧毁也可以让她心安理得。身处现世我们无法理解这荒唐的结局,但在那时代,在林眼中,也许刘就不该有凡人的情思。对于此间对错,我们大可不必去争论,于街头游行的队伍中追猪等几个插曲,便能领略那个时代的荒唐。
这不禁让我想起近来公众人物人设崩塌的众多闹剧,世人将自己的臆想套在偶像身上,为他们设计好自己喜欢的性格和人生,倘若有人敢破坏这虚构的完美的故事,即使毁坏这一切的是主人公自己,亦逃不脱正义的人们群起而攻之,在这种畸形的崇拜下,有些人,就是是不能为自己而活,不做精神食粮,既是罪人,他们坚信,神坛注定是给完美无缺的人准备的。可悲,可笑。
片中女主角何小萍存在感委实有限,也许正是为了显衬她的故事。何六岁离开了真正爱她的生父,生活在一个让她从内心觉得陌生的家庭,从来不被人放在眼里的她,终有一天脱离家庭,进入部队文工团,该是摆脱凄苦了吧。
可现世无情,于何而言,只是从一个牢笼逃到另一种困境罢了。现实面前,我从除了刘之外的任何人眼中均看不出接纳,也许,她从来就没有真正意义上加入文工团,她只是个边缘人,被人当成笑话。
后来,我回想起那个雨天,刘带着何站在文工团对街看向她即将生活的地方,她脸上连阴雨都遮不住的灿烂的笑,诠释的,满是心酸。
唯一让人觉得温暖的大概是刘对她的照顾了,除了父亲,何大概太久没有感受到这样发自内心的善意,两人在一起的镜头虽然短暂,但于何而言却是阴涩日子里为数不多的甜蜜。何很珍惜这有限的相处,在接到父亲的噩耗后,这天地,在心里,亲人已去,刘大概算是在她心里的唯一的人了。但在刘被下放后,何心中最后的温暖也远去了,每个人都似是发自内心的幸福的笑,为什么,我却不能拥有呢?
越战打响后,西南战事惨烈,战争的到来使何每日强颜欢笑的生活生起波澜,从内心里排斥文工团众人的何因不服从舞蹈安排被迫离开安逸的文工团,前往前线野战医院救治伤员。这次离开,何彻底告别了自己的文艺事业,人生被卷入战争,即将上路的她却露出解脱的微笑,似乎随时可能要了她命的战争比起这欢歌笑语的文工团却是不值一提的。也许因为她知道,这片战场上有一个她挂念的人,她想某一天能遇到那个在她溺于人群无法呼吸的时候将她捞上来的人,或许自己也可以救他于伤痛。
不得不感慨,多的时候对身体的伤害远及不上心灵上的摧残,透过轻松写意的外表下,却是各有各的心酸,各有各的痛楚。萧穗子在团中一直暗恋着的陈灿,于文工团解散后与同是高干子弟的郝淑雯顺理成章的结成一对,穗子的一片深情只能随着自己亲手送出的情书再亲手取回来揉碎挥洒和着眼泪无声的向黑夜控诉,她都不知道应该怪谁,怪自己送出金项链给陈做牙座的时候没有在门口表明心意,还是怪那个讲求“门当户对”的时代,也许被命运戏弄过的人才会相信真的有命运吧。
战争结束,文工团的解散,时代悄然改变,回头再看经历了社会变革和战火洗礼的这些年轻的灵魂。
刘经历了心灵和肉体的重重折磨,熬过了这一切,原以为苦难会随他的右臂一起离他而去,可退伍转业的他却遭遇了婚姻的背叛,事业的不如意也令他的生活平淡甚至平庸,在海口靠贩运旧书维持生计,身为战斗英雄却还要遭受联防队的敲诈,想当然觉得这样的人不该有这样的结局,可时代的改变让多少这样的人沦为进步的炮灰,贡献过自己生命的人除了贡献还会什么呢,十六岁的战士石林峰谎报年龄参军到最后留下的也只是一个名字一块石头罢了。相比较刘也许算这悲剧其中的幸运儿了。
何经历了战火,一个弱女子看多了战争场面,心里麻木的她被标榜为英雄后,彻底精神失常,也许在她心里,所谓英雄就是刘那样的人。后来与刘的见面,着实令人心酸,以往阳光帅气的刘已是独臂小民,何也神志不清,匆匆告别,不知下次相遇会在何时何地。解铃还须系铃人,最初让何上前线的是她不愿跳起的一支舞,同样也是一支舞让她康复,随着何柔美的舞姿,我似乎看到那个洋溢着青春和活力的少女缓缓走出战争的阴影,去享受她努力换来的和平和新时代。
不得不唏嘘,一代人的谢幕,意味着新时代的开始。历尽劫波的人们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是那么的不堪一击,显得格格不入,但是在**的年代享受着和平的人,下海经商赚的盆满钵满,让人不禁希望命运多给予那些可怜人一些关照。曾经文工团的战友,有的成为作家,有的成为房地产商,有的远嫁国外,各有各的生活,体面,光鲜,他们生活在时代的最前沿,享受着一切新事物,他们的孩子可以有很多玩具,似乎再也看不见当年文工团的影子,可是再聚首,早已物是人非,可无论如何,他们最怀念的还是当年文工团的青葱岁月,岁月变迁,可这些一起度过美好年华的人啊,终归各有各的境遇,各自承担各自的人生,命运就是如此微妙。这也是导演冯小刚和编剧严歌苓对自己文工团的生活的致敬和怀恋,致敬他们那一辈人的青春岁月,在往后的日子里,即使生活多么昏暗,那段日子于他们来说必然永远散发的光彩。
剧中给我感触最深的,许是刘与何两人并排坐于长椅上,互相讲述各自的故事,字里行间,讲述的是心酸,可经历人生大起大落的两人却陈述的再平淡不过,这难得的宁静,让人想多留住哪怕一秒,生怕他们会分开。在面对藏在心上几十年的人,何终是鼓起勇气表露心声。说出口的不是众人所期盼的“我喜欢你”,却是一句“我能不能抱抱你”。正是这句能不能抱抱你让许久没有哭过的我差点泪崩,刘从“活雷锋”成为“流氓”正是因为情至深处拥抱了林,可没有人愿意理解刘的心意,包括被刘深爱着的林,这一抱毁了林的大好年华,放逐了一个青年对爱情的追求和一颗赤诚的心,这一抱也彻底让刘与何的人生轨迹发生耐人寻味的偏移,可以说这个故事的后来都是因为刘抱了他心爱的姑娘,刘的后半生注定对这一抱难以释怀,心结于此。何的这句话,似是表露心声的同时又让刘释怀、解脱,刘搂过何的那一秒,看向远方,看向过去,露出微笑,而何也枕于身心俱残的刘肩上贪婪呼吸这梦寐以求的时光。受尽苦楚的两个人,终是在这平淡的一抱中得到了慰藉,所有的心酸,所有的委屈,都在不言中烟消云散。
最终两人也没有选择携手度过后半生,只是守望着,扶持着,一起跟随着时代慢慢前进,他们是时代的开拓者,却不能享受这成果,但谁又能说他们之间的点滴没有感动与幸福,也许于两个不善言辞的人,这就是最好的结局。
青山已老,绿水亦逝,青春不是年华,是心境,是无边的憧憬,是恢弘的想象,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一代人的芳华已逝,新的时代接踵而至,那些曾被荒唐的时代影响的人,没有谁曾是坏人,大家身处不同的境地,受环境影响,做的都是符合当代价值观的事,身为后来人,如果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未必会做的比他们好。
曾经的怅惘,成了今日的追忆。昨天的风物人情,又被谁改写?都说,浮生若梦,醒后风烟俱静,一切如初。可匆匆跋涉的时光,何曾愿意为人有片刻的停留。我们想要的宽容与安稳,就那样在不经意间支付给了岁月。
苦短人生,有几人舍得轻轻抛掷;锦绣年华,又有几人不去孜孜追求。纵有高才雅量,也未必能看淡世事的消长,悟出生命的真意。这世间多少世事道的清对错,说得出因果,于不同的境遇做自认为对的事,自古以来均是如此,感悟许多,莫问这一路的坎坷因果几何,不如且行且歌趟过这种种苦与涩。
若有一天,衣袖空空,万念俱灰,且物是人非,人去楼空,在唏嘘过后,感叹过后,这人生,终究还是要向前的。
2017.12.22
第二篇:电影《芳华》观后感
看电影《芳华》,掉了四次眼泪。
第一次是刘峰被下放连队,走的前夕收拾行李,多年来的荣誉全都弃之一边,那个时候鼻子就有点酸酸的。等他离开文工团大院的时候只有何小萍去送他,两人互相敬了军礼。与刘峰接何小萍来的时候,场景相同,人事已非。一方面为了刘峰而不值,另一方面被离愁所感动,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第二次是刘峰的运输队遭遇伏击,短短的几分钟,就看到士兵们在枪林弹雨中倒地,刘峰被击中右臂,独自留下来守护战友们的遗体。他的头靠在军车的轮胎上,仅存的左手握着火焰喷射器,周围一排盖着雨布的尸体,眼神孤独而茫然。原本是想用一死来洗刷耻辱的他,最终还是活了下来。
第三次是刘峰去医院看往精神失常的何小萍,他先自己背过身去抹了抹眼泪,再抓住了何小萍的手,何小萍一脸恐慌地看着他。一个断手,一个失常,让人不禁唏嘘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应该如何度过?
第四次是刘峰去烈士陵园祭奠他那些同袍,已经恢复正常的何小萍也在寻找那个想知道果丹皮是什么味道的小战士。两人一起坐在那个曾经充满血与火的那个小站的长椅上,何小萍说起了她那个迟到十年的愿望:你可以抱抱我吗?刘峰伸出左手,揽过她的肩膀,何小萍笑了,把脑袋靠在了刘峰的肩上。总算,两人能相依为命,那一刻眼泪止不住地流下。仿佛刘峰就化作了自己。
这是为善良流下的眼泪。善良是人类最宝贵的品质,只是在人类社会中,要保持善良真的不易。善良的人总是会有很多的不公和委屈,因为上帝不奖励好孩子。可是,善良还是我们的本能,当你每天都被阳光温柔唤醒,这就注定是,也必将是,纯善的一天!与你共勉!
第三篇:电影《芳华》观后感
《芳华》观后感
昨天我和我爱人观看了电影《芳华》,这部反映历史现实的作品让我既感动满怀,又心理很不是滋味的愧疚。
第一感动:我国军人服从战争需要,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在这部影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电影主人公“活雷锋”刘峰受到不公正对待而被派到野战部队,还是何小萍因怠慢出演“A角”被贬到野战医院,还有萧穗子被临时留到前线充当战地记者,他们都毫无怨言,坚决服从命令,充分体现了军人的天职,弘扬了军队的正气,这是本片最值得弘扬的精神,这是最出彩的地方。
第二感动:影片从刘峰带领的运输队遇袭过程展示我军指战员作战的勇猛顽强,不怕牺牲的英雄壮举;从野战医院接伤员的军车后箱门打开的刹那看到面目全非的伤员和军医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只有一个活的。”,还有被严重烧伤致死的十六岁的小战士石林峰,这些场景都深深震撼了观众。也上我联系起八十年代反映越战的电影《高山下的花环》,这两部电影在战争场景设置及战后退伍军人及军属回归正常社会后命运多舛的深刻刻画何其相似,从这个角度上说,这两部写实风格的战争电影都堪称伟大。第一感伤:感动之后最伤心之处在于我国对退伍伤残军人及军属的抚恤太不尽人意。看看刘峰和联防队员那场戏,让每个观众都感受到英雄的无奈和可怜!这是多么不应该发生的现实。没有以刘峰等为代表的这些伟大战士的牺牲,哪有普通人的正常、平静生活?伤残军人及遗属的生活困境从《高山下的花环》延续至《芳华》,三十多年过去了,依然没有太大的改观!
看看那些西方军事强国(美、俄、德、法、英),他们是如何对待伤残军人及军属的,再比较一下我们是如何做的,差距何其之大!战争是战士用鲜血和生命塑造的,没有战场上血肉模糊的身影,哪有祖国人民和平的生活!和平并不廉价,因为战争代价高昂!和平没有被珍视,因为英雄没有被敬仰!如果再有战争,谁还愿意送孩子上战场?这难道不应该引起全社会的深切反思吗?我想只有全社会形成军人优先,英雄优待,崇敬感恩英雄的良好社会风气,我们才有希望成为真正的军事强国!
第二感伤:影片的感处之二在于勇于揭示人性的多样性!影片中真实烘托出主人公刘峰之善,何小萍的无助,郝淑雯的强势与自私,林丁丁之嫁祸于人,萧穗子的善良与无奈,联防队员的仗势欺人。影片从多角度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真实描摹了当代人在历史变迁中人性的善恶,完美诠释了“冯氏审丑”的犀利与独到。影片中的瑕眦在于:何小萍掉包温度计之说实在太假,不堪推敲,这个细节处理有失当之处。既使不用温度计,而仅就可能的高原反应来消极应对“A角”也于情于理,温度计画蛇添足。
芳华易逝,值得每个人好好呵护!军人伟大,值得全民族好好珍惜!
第四篇:观看电影芳华后感
观看电影芳华后感
体育组
刘峰是一个老好人,活雷锋,什么脏活累活都找他,他总是乐呵呵答应,从不拒绝;别人遇到点小麻烦,他也都及时出现,伸出援手。他就这样让自己成为了活雷锋的标签,付出多,不计较,乐观派,脾气好——我觉得这样的生活很没意思,别人眼中他是雷锋的化身,专做好人好事,可是他自己真正在意什么,我感觉不到。他就像是一股空气,随时围绕在大家周围,导致大家对他的帮助和付出都习惯了,认为刘峰这样做好事是理所当然,可是这股空气自己的落脚点在哪里呢?这样的人物,最初确实没法让我感同身受。
刘峰他自己感到开心吗?他好像随时都很阳光,很随和,但是未见得真正快乐。有一个片段很有意思,当刘峰被处分要离开文工团,何小萍去送他。刘峰让何小萍把这些年他学雷锋做好事得来的奖状和背包等小奖品扔掉,何小萍说,扔掉干什么,都是新的,都能用呢;刘峰说,都印上字了,怎么用呢。背包上是一行“活雷锋奖励”之类的小字。看来在刘峰的心里,他也并不是很认同自己活雷锋的形象,那么这些年他的奉献与付出,有多少是真心,多少是行为上的惯性呢。
刘峰挺悲哀的,他虽然善良,可是一味地扮演善良的角色,反而让大家都对他的善良习以为常,感觉不到他的善良了,他成了集体中带有光环的空气。所以,当有一天,这股空气也开始表露自己的心意,着实会把人吓一大跳。刘峰的暗恋对象,林丁丁就被吓到了。林丁丁不是不谙世事的幼稚少女,她很早就偷偷跟部队的小干事谈恋爱,男女之情于她绝非禁忌领域。可是面对刘峰突如起来的表白,她还是本能地感到不适甚至恶心。她习惯刘峰存在在她的生活中,她也习惯刘峰存在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她甚至都能接受刘峰这样的人,存在在英雄故事和传奇里,可是,她不能习惯刘峰对她有俗世的爱情。刘峰抱了她之后,她控诉刘峰耍流氓。她自己都哭着说,谁追求她都可以,偏偏不能是刘峰!
只有一个人能感觉地到刘峰的善良,那就是女主何小萍。何小萍的父亲被四人帮迫害,母亲改嫁,她在母亲的新家庭中不受重视,经常受欺负。好不容易参军,加入文工团,又在文工团中继续承担着被欺负的角色,在大部分的时候,她都是被嘲笑和歧视,感受到的都是周围人的不怀好意,因此对刘峰给予她的善良,她格外的珍惜和看重。别人都嫌弃她身上味道重,只有刘峰不嫌弃,还自愿陪她练舞,所以当刘峰被处罚,要调离出队,她在文工团最大的精神依赖就被抽走了。她是唯一一个去送刘峰的人。她觉得整个文工团都辜负了刘峰,她也不再信任文工团。要知道,她刚到文工团时,可是摔在地上都能爬起来要给老师露一手的上进青年,刘峰走后,却宁愿放弃期待已久的上场机会,甚至不惜使用小伎俩。她的小伎俩被发现,断送了她在文工团的前途,她被发配去了野战医院。这样也好,她和刘峰,都离开了这个曾经充满幻想和期待,最后却都让他们受伤的地方。很久之后,在野战医院历经枪林弹雨和生死关口的何小萍,在见到萧穗子后,仍然不忘记让萧穗子带话给林丁丁,她不会原谅林丁丁,因为她伤害了刘峰。
何小萍是爱刘峰的啊。纵然刘峰是个悲剧,他尚有勇气向林丁丁表白,尚可以明白清楚地说出“我喜欢你”四个字,何小萍在自己心爱的人面前,却是难以言说的自卑。她觉得她配不上他,自始至终,她都没有向刘峰表明心意。多年以后,他们再次相见,刘峰早已不是当年文工团自带偶像光环的刘峰了,他少了一条胳膊,被妻子出轨,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他似乎跟不上时代节奏,浑身带着一种中年没落的潦倒,可是,在何小萍心中,她对刘峰的心意没有变,他仍然是她喜欢的刘峰。他俩并排坐在长椅上,何小萍说,有一句话,她一直没有开口,一直想跟他说。刘峰仿佛知道这句话是什么。观众也仿佛都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我们以为的这句话,是“我喜欢你”,何小萍缓缓说出口的,却是“可以抱抱我吗”.好在岁月流转中,除了凌厉,还有温柔。彼时刘峰伸出手,揽住了何小萍的肩膀。何小萍往刘峰怀里靠了靠,露出了满足的笑意。
结尾只有萧穗子口述,没有呈现出来的画面,其实是整部影片最温暖的部分。他们自蒙自的长椅上分别,又是十年未见。几年前,刘峰大病,是何小萍把他接到身边,悉心照料,才算捡回了一条命。他们始终没有结婚,却已把彼此视为唯一的亲人。萧穗子在小辈的婚礼上看到两位,他们相互依靠,生活平静,眼中只剩温柔。
社会早已巨变,人也是。萧穗子成了一个需要接受采访的作家;林丁丁离开文工团后,火速嫁给华侨,从此侨居澳洲,变洋气的同时也在变胖;同为官二代的郝淑文嫁给了陈灿,陈灿在经商,应酬拿的片刻不得闲暇,郝淑文也变成了一个时髦的富太太。若说在这尘世间,还有谁不为浮名累,保持着当年的质朴和纯真,当属刘峰和何小萍了。两位似乎脱离了滚滚向前的时代巨潮,而是按照他们自己的节奏走,相互依靠,这种没有婚姻却胜似亲人的感情,当真是让人动容。
第五篇:电影《芳华》片尾曲中的“绒花”是什么花?
电影《芳华》片尾曲中的“绒花”是什么花?
近日,冯小刚导演的《芳华》上映,刷爆了各大媒体和社交平台,其中,韩红演唱的片尾曲《绒花》也赚足了不少眼泪。该歌曲曲调新颖流畅,富有激情,感情真诚充沛,富有感染力。
电影芳华剧照(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首歌最早由歌唱家李谷一于1979年演唱,曾是电影《小花》的插曲之一,如今因为冯小刚执导电影《芳华》的热映,再度引发了关注。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铮铮硬骨绽花开滴滴鲜血染红它啊~啊~绒花绒花啊~啦~一路芬芳满山崖世上有朵英雄的花那是青春放光华花载亲人上高山顶天立地迎彩霞啊~啊~绒花绒花啦~啦~一路芬芳满山崖 以上为《绒花》歌词。
那么,歌曲中提到的绒花是什么植物?究竟有没有绒花这种植物?如果有,它是什么花?
仅从歌词上看,木棉、杜鹃、红绒球都比较有可能。目前未发现有名叫绒花的植物,电影中也没有出现植物的具体图片。《绒花》这首歌是一个文艺作品,歌词中的绒花是寄托作者思想情感的一个意象。如果作词人是依据某个真实存在的植物来创作的,那么绒花有可能是作者给这个植物的一个代称,这样一来就只能从歌词里寻找线索。
“滴滴鲜血染红它”,说明这个植物的花是红色的,而且是颜色较深的红。
“一路芬芳满山崖”,“花载亲人上高山”,说明花生长在山上。“绒花” “绒花”,歌曲中重复出现这个词,很有可能代表这个植物的花或者果实带绒毛,或者如绒球状。
花颜色深红、生长在山上,花或者果有绒毛,根据以上信息,笔者推测这种植物可能是木棉、杜鹃或者红绒球中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