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4 16:00: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调查报告》。

第一篇: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调查报告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调查报告

2009年7月份,笔者很荣幸地参加了华中师范大学的百村调研活动,并能有机会拜访中国改革第一村的小岗村。本次调研采取了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座谈、访谈(包括单个访谈与群体访谈)等方式进行。调研对象主要包括村两委的部分成员、大包干的部分按手印者、村中教师、医疗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及原小岗村、石马村和严岗村的部分村民。

一、村庄外貌(概况)

(一)凤阳县概况

凤阳县位于中国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南岸,地处北纬32°37†~33°03†和东经117°09†~117°57†之间。东西长74.64公里,南北宽49.6公里,面积1920平方公里,其中岗地占63.7%,浅山区占22%,平原占11.2%,湖泊占3.1%。凤阳地理条件优越,自然资源相当丰富,年平均气温15℃,日照2248小时,年降雨量800—1000毫米,无霜期210天,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适合农作物生长。粮食作物以稻、麦为主。1958年有耕地143万亩,人口402 700人。

在中国历史上,凤阳是个有名的地方。14世纪这里出过一位叫朱元璋的人,此人后来成为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凤阳花鼓也同样名闻遐迩: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

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凤阳县几百年来就有外出逃荒要饭的历史,《凤阳县志》称:人民“饥寒困苦,他处人所不能忍者,独能忍之”。凤阳县在当代中国之有名,还因为它是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最主要之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通称“大包干”)的发源地。凤阳人民为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农业闯出了新的路子。大包干,按凤阳人的说法,是农民自发地起来造了共产党的反(实际上是造了极“左”路线的反)。这一举动发端于凤阳决非偶然。凤阳人对于刻骨铭心的1959-1961年三年灾难还记忆犹新,在那场灾难中凤阳人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巨大太悲惨。仅 1 王媛: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2009级政府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从非正常死亡的人数来看,据历史记载,1959和1960年两年凤阳共死去60245人。实际数字肯定更多。这从历年人口发展变化的情况中可以看出来。凤阳县50年代末的人口高点大约在41万人左右,而经过三年灾难,总人口再度恢复到这个水平,估计是在1971 —1973年。也就是说,期间经历了10-12年。而整个中国,如果在三年灾难中非正常死亡为4000万人,即占原有总人口(67207万)的59.52‟,那么经过了不到两年的自然增长,总人口就恢复到原有水平。凤阳的人口恢复时间却是全国时间的6倍之多。由此,任何人也不难想象,灾难中的凤阳人口损失比例之高和程度之惨烈。

(二)小岗村---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 这是一片充满神奇色彩的土地。

197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施了“大包干”。这一“按”竟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史。自强不息的小岗人创造出了小岗村精神,那就是“自力更生的奋发图强精神,实事求是的和谐求真精神,敢为人先的突破创新精神”。小岗村也由普普通通的小村庄一跃而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江泽民总书记曾对小岗村发动大包干做过这样的历史评价:“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的改革是从小岗村开始的”。原安徽省委书记郭金龙曾说:“小岗村是中国改革的一面旗帜,改革为先,功不可没。”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过程中,小岗村已经得到中央的肯定,它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里程碑。

小岗村位于凤阳县东部约40公里处的小溪河镇,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中国十大名村之一。“大包干”前隶属于梨园公社,当时仅仅是一个只有20户、115人的生产队,以“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而闻名。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三年“大跃进”,小岗村120多人饿死了67人。为了不做饿死鬼,18户按手印“包产到户”。“大包干”第一年,小岗村就发生了巨大变化。全队粮食总产13.3万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粮食产量总和;油料总产3.5万斤,相当于过去20年产量的总和;人均收入400元,是1978年22元的18倍。现小岗村由原来的小岗、严岗、石马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成,辖有23个村民组,855户、3823人,土地面积13700亩,承包耕地面积8713亩,人均耕地面积2.28亩。村民收入主要来源是种植业、家庭养殖业以及外出务工。

30年来,小岗村村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9年,小岗村人均纯收入达到6600元;许多农户用上了固定和移动电话,看上了无线数字电视,绝大多数家庭都购置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基本家用电器;全村拥有拖拉机100多台(套),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半机械化,有4户村民购置了高档轿车。同时,村庄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村内实现道路硬化25000平方米,并修建了小岗到省道S307和合蚌路两条水泥道路;按照小岗村庄建设规划,有102户在原地翻盖了新房,28户村民搬进了住宅新区;实施了村庄下水道改造工程;全村有112户通上了自来水;78户实现猪圈、厕所、沼气“三位一体”工程;还先后兴建了学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农贸市场、综合服务中心、“大包干”纪念馆、文化广场等,显著提升了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

二、村庄政治

出于名村的缘故,小岗村的政治也带上了光环的色彩。村委会成员人数较多,两委共26人,党委中有部分是省、县外派的工作人员,对村庄政治决策发挥了主导性作用。

(一)小岗村村干部的尴尬处境

刚到小岗村接待笔者的是党支部副书记于谦,他直接把笔者介绍给办公室赵玲副主任,一个26岁的大学生村官。赵说小岗村每天要接待的来宾太多,没有时间为笔者的调研安排什么工作,态度显得十分老练、官方。在与赵做大学生村官的访谈时,对于问卷内容,赵保持十足的中立态度,总体上对目前的工作现状比较满意,但绝口不提存在的问题。幸亏来小岗来,我们联系上了去年调研小岗村的刘师姐,她告诉我们直接找村委会程夕斌副主任做村庄访谈,下午我们去石马村见到程主任,他安排我们第二天下午到村委会办公室做访谈,态度十分谦和,令我们非常感动。比较可惜的是,对于村庄的一些基本情况,特别是村庄的收入和支出方面的数据,程主任不太清楚,村中的文书周跃之也配合我们做了访谈,虽然谈话前后进行了两个多小时,但是很多应该公开的数据到最后也没有告诉笔者,因此不能不怀疑所谓的村务公开的真实意义和效果。不可否认,程主任和周文书的态度十分坦然,但正如程主任私下与我们谈到,在小岗村,党委拥有最高决策权,村委会的工作受党委指挥,像程主任和周文书等四位村委会成员平时主要是完成党委领导安排的工作,个人并没有实权。在村干部内部,信息沟通严重不对称。村委会对党委的决策、对村庄资源的分配及村庄基本财务信息缺乏知情权,村委会的职权受到严重束缚,工作积极性也受到压制。

(二)曾经的“第一书记”---沈浩

对于曾经的“第一书记”沈浩,人们给予的评价各不相同。对原小岗村而言,沈浩的到来确实给小岗村带来了不少好处,如修建了友谊大道,建起了纪念馆、档案馆,给每户2万元的补助让村民建楼房,这样才有了今天笔者在友谊大道两旁看到的两层的小洋楼,并且免费把太阳能灯装到农户的门口。不过这都是只有原小岗村的村民才能享受的待遇。因此,原小岗村的很多村民是很感激沈浩的。与此不同的是,笔者在石马村和严岗村却听到很多议论,说沈浩的到来没有给他们带来任何的好处,还说“他一个从省财政厅下来的人来到偏僻的小岗村图个啥,不就是等出名了以后好做官吗?”这两个村的人认为虽然他们名义上合并到了小岗村,但是实际上他们没有享受到一点小岗村的好处,他们还是像以往那样在家务农,出外打工,生活没有得到丝毫的改变。

虽然沈浩的死因显得有些扑朔迷离,但目前我们所了解到的是因劳成疾,累倒在工作的第一线上。因为沈浩的成名,小岗村的名气得以进一步扩大。目前以沈浩为题材的电影已经拍摄上映,到达小岗村的第一天,笔者看到以沈浩为原型的19集电视连续剧《第一书记》剧组正在小岗村办公楼采景。村里已建起了沈浩墓地,沈浩陈列室,暑期观光者还是比较多的,这在无形中宣传了小岗村。同时,因为沈浩的典范效应,优惠政策向小岗倾斜,大量招商引资项目开始进驻小岗,曾经的村庄精英所发挥的政治影响力开始向经济层面渗透,这对小岗村的经济发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三)村民眼中的村庄政治

笔者在原小岗村也就村中政治的问题访问了不少的农户,也有幸见到了大包干按手印的部分成员和他们的亲属。据他们反映,小岗村第一书记都是由省里下派,此外还有县级干部在小岗村蹲点,因为村委会干部实际上都没实权。相对来说,三个副职里面只有关友江说话有点份量。当年按手印的18位村民现在在世的还有14位,他们中间只有关友江还在村里任职,其余的十三人对村庄事务已经不再感兴趣了。

当年按手印之一的严立学谈到,哪里有精力再管村里的事务呢?太复杂了,本村人不团结,相互不服气,即使能担任职务也都干长久。即使能在村里任职的也都是没有实权的,小岗村的实权被外来的人握着,本村的人根本干不好。据称,胡总书记到来前,本来安排健在的14人都去见总书记的,但是村里考虑到某些人可能会说一些“坏话”,告现任小岗村领导的状,就只从中选了一些比较听话、本分的人去见了胡总书记。笔者问到村庄选举是不是只是形式时,很多村民都表示认同,“小岗村的当家的是上面指定好的,我们不选还是他干。我们自己村的人,也不是谁想干就能干上的。”从笔者与村副主任程夕斌访谈中也可以发现,即使是并村前的石马村村民十分依赖、极力推选的程主任在小岗村村委会也是毫无实权,完全是一个虚职,其工作就是完成党委干部交待的任务。因此并村前的石马、严岗村村民对目前的小岗村政治只能是接受现状,由选举产生的当家人无法发挥作用而导致村民的参政积极性普遍较低。

三、村庄经济

(一)前景看好的葡萄种植

在小岗村委会的东南头是严德友的葡萄园,他的葡萄园得益于张家港市润发集团的带动。2001年,江苏省张家港市长江村的润发集团承包了小岗村7户村民的80亩土地种植葡萄。80亩土地是流转的性质,每亩租金500元,1年共4万元,润发集团承租20年。润发集团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有丰富的葡萄种植经验和技术。2003年底,润发集团欲将葡萄园转给小岗村人经营,当时小岗村内却无人承租。身为小岗村村委会主任的严德友接手了80亩葡萄园。严德友的葡萄园亩产2000-3000斤,市场价格1-5元/斤不等,每亩的收入在5000元左右,每亩成本平均支出是2500元,一年一亩葡萄园的收益可达到2500元左右。这样算下来,严德友一年纯收入约20万元。严德友雇了本村的十几名工人,每人的工资600~1000元不等。在葡萄园开业之初,这些工人曾和严德友一起,到长江村接受润发集团的葡萄种植技术培训。2008年,完成初步资本积累的严德友,承租下了村内的120亩土地,价格仍然是500元/亩。2009年,该120亩土地的葡萄喜获丰收。笔者调研时几次深入到严德友的葡萄园,详细查看了今年葡萄的长势情况。据负责人介绍,主要种植藤稔、夏黑等优质葡萄品种,可提供采摘服务。笔者的确看到很成规模整齐的葡萄大棚,每串葡萄都被管理员很精心地用白色的环保袋包装。这样可以避免农药喷洒到上面,可以说是真正的纯绿色食品。

在润发集团和严德友的带动下,小岗村80多户村民的400多亩土地也种上了葡萄。2008年9月27日,小岗村葡萄专业合作社成立。合作社法人代表是严德友,社址就在严德友葡萄园内。该社葡萄种植面积600多亩,年产值300多万元,纯收入200多万元。据了解,该合作社存在的一个很大的好处是可以集体购买所需的生产资料,如一袋复合肥种植者市场上零散购买要170元,而如果由合作社集体批发的话只需要120元。同时,该合作社还具有融资功能。社员如果需要钱,先要向合作社打申请,只要打了申请,说明资金用途,晚上社员一开会,他们就可以拿到这笔资金,很方便,比起银行贷款,手续要简单得多。小岗村葡萄专业合作社名气越来越大,距离小岗村20多公里的黄泥铺村、三合书村将近2000亩土地也要加入该合作社,当地村民想利用小岗村的品牌,进行市场对接和技术交流。但是深入访问后也获知该合作社的实际作用好像不尽如人意,到目前,合作社多是徒有虚名,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据说现在不少农民也已经不再种植葡萄,因为销路有限,所以农民在收益不很理想的情况下就选择了放弃。

笔者在村庄就葡萄园的问题与部分农民进行了交谈,有不少提到严德友后来扩建的120亩葡萄之所以盈利是因为有国家的扶持,每亩补贴1000元,另外还有350元的材料费。而其他的村民则没有这样的待遇。比如村民严宏昌家里原来种植了10亩,但是因为没有政府补贴,自己销售市场又有限,经常亏本,所以就挖掉了。不少村民呼吁希望一视同仁,不能只给那几个示范工程补贴。笔者在村中走访时也有同样的感觉,因为调研期间借宿的农家乐韩庆红家就有三亩地的葡萄园。据韩讲,因为没有国家的补贴,自己又卖不上好价钱,所以三亩地的葡萄地就几乎没有管理过,只是在葡萄下面套种了大豆。韩还特意从地里摘了一些葡萄给笔者品尝。还打趣说:“是真正的绿色食品没有施化肥,没有喷农药的,只是三亩地的葡萄结的果子不一定够自家孩子吃的。”小岗村公布的全村95%以上的农户都种植了葡萄,人均葡萄收入超过2000元在笔者看来也是要打点折扣的。葡萄树是有,但是是否能给普通的农民带来那么多收益却是值得考察的。同时合作社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农民也是值得怀疑的。

(二)富有小岗特色的农家乐

当地群众告诉笔者,农家乐是自从胡锦涛总书记来以后才有的。随着小岗村的又一次出名,到小岗村来参观调研的人不断增多,而小岗村离小溪河镇和凤阳县城都有不近的距离,所以为了方便广大游客与学生,村里就选了一部分条件较好、家庭和睦、人品正直、能为游客创造宽松环境和比较信得过的农户作为农家乐示范户。目前,这样的示范户已经达到了十几户。这样也可以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农家乐一般管吃管住,每天收费30元。价格是由村委会统一规定价钱。有部分群众反映由于统一定价,存在定价一刀切的问题,利润较少,所以不少农户干着觉得不划算就不愿意干了。有时候一批才接待一两个人就很不划算。我们去调研时,就直接找到了去年刘师姐去的农家乐示范户之一的韩庆红家。据韩阿姨讲,本来今年儿子结婚,儿媳妇有喜在身,就不打算接待客人了,但去年刘师姐和他们相处不错,为了这份情份,他们把女儿的房间腾出来给我们住,让我们特别感动。这家人待人十分热情厚道,饭菜的味道虽然和饭店的没法比,但是份量却是很足的。早饭一般比较简单,中午和晚上都是四菜一汤,至少每顿有一个荤菜,米饭是随便吃。笔者所在的几天,房东天天做的米饭都剩下很多,最后都是倒给狗吃。笔者看着心疼,就建议他少做一点,他说不行,生怕笔者吃不饱,还说这是村里的规定。因为以前就有顾客投诉到村委会,说个别示范户不厚道,做的饭不够吃,所以不得已村里就下了这样的硬规定。特别是每到寒暑假,来此实习调研的大学生更是数不胜数。村里还成立了农家乐协会,并民主选举了村委会副主任关友江为小岗村农家乐旅游协会理事长,村党委书记。承办农家乐的很多当地群众表示,如果今后游客更多,效益好的话,他们将会继续干下去。

(三)建设初期中的GLG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2009年1月8日,美国GLG集团与凤阳县在滁州签订协议,成立凤阳县小岗村GLG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根据协议,GLG集团计划在3至5年内投资15亿人民币,在小岗村建设一个占地2000亩的农产品深加工高科产业园区,投资建设民用甜菊糖生产加工、RA97高端甜菊糖生产加工、蜂产品深加工等10多个高科技产业项目。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形成6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年产值。用于建设的土地全部是小岗村以每亩12400元的价格从农民手中征到的,然后由村里统一租给GLG集团。村里给由于转让土地造成耕地少于平均耕地的村民统一办理了养老保险。等年满60周岁,就可以拿到每月500元的养老金。这样就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笔者投宿的村民韩庆红家就有10亩地被村里征去了。据韩讲,村民都很乐意把土地转让,因为这样不仅可以一次性拿到资金,还可以享受优先进厂工作的机会,并且年老了还有养老金。村里就按照标准给韩庆红一家三口办理了养老保险,只有韩的女儿因为在合肥读书户口转了出去,所以不能办理。笔者调研时,韩庆红的儿子已经在GLG公司当上了保安,一个月有1200块钱的收入。笔者也就这种土地流转农民是否自愿访问了不少农户,大部分村民是很乐意的。不过笔者在后来被合并到小岗村的原石马村调研时,那里的不少农民很有怨言,说是有这样的一个大企业来到小岗村当然好,但是好像对石马村没有多少好处,因为工厂建在原来的小岗村的土地上,石马村想把土地转让都没有机会,石马村民也没进厂务工的优先权。无论是在原小岗村、石马村还是严岗村,笔者都能感觉到村民对这样大型项目的殷殷期待,毕竟村里的企业太少太少了,很多农民不得已到外面打工,不能顾家不说,还老是拿不到工资,特别是现在处于金融危机时期,竞争更为激烈,用农民自己的话说“外面的钱更不好挣了”,他们希望在家门口就可以当上工人,天天按时上下班,像城里人一样。听到农民的心声后,笔者真心地希望这个项目可以顺利地实现,在发挥经济效应的同时吸纳更多的本地人就业,让村民的生活更富裕,更舒坦。

(四)休眠状态中的小岗村农贸市场

在百度网上可以搜索到:“2009年元旦当日,由小岗村群众自筹和招商引资兴建的,一期总投资480万元,占地20亩、现有46套商住房、4000平方米钢架大棚、400个摊位和6000平方米水泥地面的农贸市场正式开市。一大早,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村民,在服装、水果、日用百货、蔬菜、禽蛋肉等摊位上,争相选购自己需要的物品。从此,小岗村有了自己第一个农贸市场。” 但是笔者在小岗村却没有看到热闹的小岗村的农贸市场,相反根本就没有在营业。整个占地20亩的市场,只能看到大棚还有,里面一个摊位都没有,冷清得很。笔者很是好奇,一个规模这么大的市场,怎么说关门就关门了呢。很多村民讲是没法干,也不敢干了,市场管理混乱,不断地收费,并且没有一定关系的人也是不可能弄到摊位的。后来摊位越来越少,菜的价钱就高了起来,农民就不愿意去那里买菜,尽管离小溪河镇有十来里路,但是很多农民还是宁肯多跑点路。笔者投宿的韩庆红家因为村里引进的GLG的项目,村中有了很多外地的工人,所以他家就干起了卖早点的生意。韩就因为离小溪河镇太远,今年刚花了一万多元买了个小型的货车,天天一大早到小溪河镇上赶集买面、菜和油等。不过今年因为家里私事较多,时间上顾不过来,赶集的次数也日渐减少了。

四、村庄文化

小岗村是个名村,无论是看小岗村的对外宣传还是按一般人的思维方式,小岗村人的生活都应该是很丰富多彩,不过笔者却了解到真实的有点难以言表的小岗村的另一面。

(一)孤单的田野小庙

从上李村往大周村方向走大约一公里处有一座小庙。笔者此行特意去看望了这座孤单的小庙。上文提到的贯穿上李村的公路,只修到上李村的村口,再往东方向走是大周村,这一段就是土路了。笔者去时,刚下雨不久,路上弯弯曲曲,泥水不断。在村民的带领下我们艰难地到达了小庙所在的位置。红色的用砖瓦建的小庙,大约有一人高,一米多宽的样子,里面供了玉皇大帝和观音菩萨,旁边放了不少香。据当地村民讲,此庙是石马村几个在外面做生意发了财的人自发捐助建起来的。他们每次回来都会买很多香火送到庙里,每到节庆的时候,信佛的村民经过就可以直接上香了,不必再刻意去买了。现在村民家里有了红白喜事需要上香的一般都会到此上一柱香,以保全家的平安和幸福。从庙中已经燃烧过的香灰来看,此庙的香火还是相当不错的。

(二)寂静的基督教堂

小岗村的教堂不是很多,据了解只有一所,座落在大周村。当时笔者只到了上李村,上李村离大周村还有将近三公里的路途,加之当时天色已晚,所以就没有去教堂实地考察。村民说不是礼拜天去了也没啥好看的,只有周末他们去做礼拜的时候,那里才热闹,平时一直关门。据了解,去教堂的人差不多有三四百人子,以中老年人居多,年轻人也有,但不是很多。我们知道,中国农民很多并不是因为把宗教当作一种信仰,而是现实的需要。每到疾病,灾难,村民绝望无助的时候一般去寻求一种精神的支撑。近些年,基督教堂在全国的很多农村都能看到,发展速度很快。

(三)备受冷落的文化大院

在小岗村,文化大院只有一块牌子,就在村委会西头的医疗服务中心的门口。笔者在现场看到很醒目的写着“文化大院”四个字的一块牌子。进去之后,又在草丛中发现了几台健身器材。从下面的杂草的长势来看,应该很长时间没有人到来过。笔者找到服务中心的一个值班医生询问文化大院在哪里,回答说笔者站的地方就是文化大院,村里本来打算在医疗服务中心的大院里建一处房子专门给文化大院用的,但是现在还没建,几台健身器材没处放,就暂时放到了院子里的草丛中。笔者也询问过很多村民关于小岗村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情况。他们只听说过新农村建设,根本就不知道还有新农村文化建设这回事。他们也不明白为什么在医疗服务中心那里有树块文化大院的牌子,他们觉得更没有必要在村口那弄什么健身器材,一是小岗村的各村子相距甚远,村民不可能为了锻炼身体跑上几里路。另外,在家的人一般都是务农,天天干农活都累得不得了,哪里还用力气去锻炼呢,也没那个必要。

因为小岗村是名村,来此送电影的倒是不少。不过,据村民讲,现在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了,在家就可以看到电视剧和电影,谁还稀罕送来的电影呢?并且一般来放的电影也不怎么好看,都是教育片、革命片什么的。每次放电影都是在村委会门前的广场。每次放映前,村委会的广播都会叫个不听,还说点名什么的话。开始的时候,还有不少村民去看,慢慢越看人越少,到最后可能就剩稀落的几个人,让放映人员哭笑不得。据韩庆红讲,有一次村里给那些坚持看电影到最后的人每人发了100元的奖励。他看到一大半就走了,没有拿到那100元,为这还被媳妇奚落了一顿呢。

(四)火热的大包干纪念馆

大包干纪念馆共占地30亩,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2005年11月9日开始动工,由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共同投资300万元兴建。中科院院士、东南大学著名建筑学家齐康教授设计了建筑方案,齐康教授曾设计周恩来纪念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国内多项著名纪念性建筑。大包干纪念馆的馆名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1978年大包干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万里同志题写。主展厅分《抉择》、《追梦》、《关爱》三个展区,由大型群雕《十八颗红手印》以及当年大包干农民工作的实物展台组成,收藏着大包干前后期间的正规图片和历史资料,真实再现了当年大包干从酝酿到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记录了30年前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吹响号角的真实故事。笔者在在小岗村调研时,印象最深的是小岗村的“大包干纪念馆”。当时是盛夏,天气十分炎热,然而,全国各地前来参观的人却络绎不绝,《第一书记》剧组也在此采景。

笔者调研时,该馆已不再收费,只要在进门前做登记即可。据说以前用的门票很有特色,笔者还特意找来一张研究了一番。尺幅约为8×20厘米,正面主图为纪念馆外貌,上端有万里书写的“大包干纪念馆”题词,左下方是“安徽凤阳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文字。背面主图为小岗村的18户农民冒着风险在实行包产到户的契约上签名画押的摄影图像。左侧上方的文字为:“1978年11月24日晚,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鲜红的手印,实行了‘大包干’,此举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这样,一个因分田单干而载入中国史册的小村庄揭开了当代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纪念馆展出的大量图片里,有当时任凤阳县委书记的陈庭元陪同万里书记(后任全国人大委员长)来到小岗村实地考察的情景。小岗村原是全县最贫困的地方,在生产队长严宏昌的带领下,他们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冲破种种禁区,秘密召开会议,立下契约。当时还流传这样一段顺口溜:“大包干就是好,吃陈粮,烧陈草,干部群众都想搞。”据说,陈庭元介绍到这里,万里听后开怀大笑,并大声称赞说:“朱元璋没解决凤阳的吃饭问题,今天‘大包干’解决了,这是了不起的事情!”并果断指出:“这才是农民的真正出路!” 这样,小岗村便成为享誉全国的中国农村改革的“源头村”,而这枚“大包干纪念馆”门券,也被广大收藏爱好者视为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的珍藏纪念经典。

“大包干纪念馆”可提供中英日三种语言的收费讲解。标准分别是:中文讲解40元/次,英文讲解100元/次,日文讲解150元/次。同时,纪念馆成为了全国很多知名院校的实习基地。笔者参观时,在纪念馆的门口,看到了中国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江苏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安徽科技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合肥师范学院等高校的实习基地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牌子。

(五)略显独立的社会交往方式

在调研期间,通过与农户访谈及所见所闻,笔者深深的感受到略显独立的文化氛围。从农业生产来看,大部分小岗村民的田地较多,平均都在十几亩左右。农忙时节劳动力不足,需要帮工时,人们多半选择出钱请工,而很少选择找邻居或亲戚朋友帮忙。许多农户反映出钱请工好算账,而找亲戚朋友帮忙倒欠了人情。这可能缘于小岗人独立单干的奋斗精神吧。从休闲娱乐方式看,笔者调研正值七月份,白天的时间家里只有老人小孩子,青壮年劳动力都在田间劳作,晚饭后大家会在各自院前乘凉,一起拉拉家常,聊聊田间活,村里事。在小岗村我们很少见到打麻将等娱乐形式,看电视的时间也相对较少,主要是作为老人小孩子打发时间的休闲方式。小岗村民的社交圈也较为狭窄,主要是活动于小岗村,一年之中去镇里的次数平均在十次左右,去县里的次数约在五次左右,而到市或省城的频率就微乎其微了。这反映了小岗村的社会生活现状基本上可以满足村民的日常需求,小岗人对已有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后,生活基本安逸。

五、结语与反思

(一)“包产到户”还是“合作化经营”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率先开家庭联产承包制之先河。改革开放以来,“包产到户”给小岗村的农业发展带来了显著的历史功效,但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包产到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岗村农业的发展,出现了“小岗困境”现象。传统的“包产到户”经营体制已不能适应小岗村农业发展的现状,村里人地矛盾突出,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导致农业劳动力严重紧缺;其次,社会化水平的程度的提高,导致农业生产面临信息和技术的风险加大,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受到了挑战;最后是观念上的阻力,曾经以“包产到户”而“扬名天下”的小岗村,迫于政治名片的压力,在“分与合”的观念上还没有完全达到统一。笔者认为,“包产到户”的经营体制已严重束缚了小岗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只有实现农业经营体制由“包产到户”向“合作化经营”的跨越,开展以“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公司”等多种合作化经营模式的探索,才能真正促进小岗村农业经济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的大发展。

(二)“下派干部”还是“岗人治岗”

背负中国改革第一村的小岗村,其政治特色十分鲜明。沈浩作为第四任外派干部,对小岗村的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目前,接任沈浩的是安徽省财政厅下派干部---丁俊同志。一届又一届,小岗村的第一书记一直是由省里下派的干部来担任,村党委班子成员基本上都是省、市、县下派人员组成,而村委会班子成员则是小岗村村民组成。根据笔者与小岗村村干部及村民的访谈了解到,村民的政治参与程度低,村民选举、监督权利没有得到完全的发挥;村党委凌驾于村委会之上,拥有最高决策权。面对小岗村目前的政治现状,笔者不禁思考,小岗村的政治究竟应该走哪条路呢,是依靠“下派干部”还是走“岗人治岗”呢?虽然下派干部给小岗村带来了更多的招商引资项目及上级资金扶持,这些发展机会的存在对小岗村的发展意义深远,但小岗人的政治权利如何得以保障呢?在我国积极倡导村民自治的现状下,小岗人的自治权受到一定的抑制,如何引导村民树立主人翁意识,并积极参与村庄管理是目前小岗村政治发展的一大现实问题。

第二篇:参观凤阳小岗村有感

参观小岗村有感

3月28日,在董部长的带领下,我们宣传部集体成员来到小岗村学习。

**省**县小岗村,是一个中国既普通又独特的农村,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放的源头,因为沈浩和大包干为世人熟知。

在沈浩同志的墓碑前,大家首先为他送上一捧鲜花,并在他的深深鞠下三个躬。沈浩同志从**省财政厅来到基层小岗村,告别家乡,告别家人,只身一人,一干便是6年,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勤奋务实,勇于创新,鞠躬尽瘁。最终积劳成疾,倒在工作的第一线,年仅45岁。这一次,小岗村居民的红手印,永远的将他留在了这里,陪伴他心爱的这片土地长眠。他以实际行动履行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在广大干部群众心中竖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值得我们每一名党员学习。

随后,我们一行人又在当地导游的带领下,参观了大包干纪念馆。一张张泛黄的报纸、一幅幅生动的图片、一件件珍贵的实物、一个个栩栩如生雕塑,真实地再现了大包干从酝酿到发生,从怀疑到肯定,从小岗村到全中国的历史进程,使同志们切身感受到,当年小岗村18位农民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勇气和精神。如今新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需要我们继续学习的发扬这种精神,攻坚破难,向社会主义更高的方向前进。

沈浩同志走了,当年18位农民大多也走了,但是他们的丰功伟绩永远不朽,依然在绽放着光彩。在如今一名名高干落马,一只只老虎被打的时代,反腐倡廉不仅仅需要法制的严厉,也需要加强官员党性建设,增强服务意识,向沈浩、焦裕禄等党员模范。如果每一位国家工作人员都能俯下身子,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真真切切做好事、做实事,何来贪官污吏?何来腐败贿赂?怎能不提升政府公信力?怎能不增强民众好感度?

作为一名党员,我承诺,我会向沈浩同志学习,向小岗村18位农民学习,舍小家为大家,一心一意谋发展。在今后以实际行动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从思想、工作、作风上查找差距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在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勤奋工作。

第三篇:赴凤阳小岗村参观考察报告

赴凤阳小岗村参观考察报告

唐智慧(政法管理系13级法律事务一班)

摘 要 本文以2014年12月6日至7日,随思政部老师去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考察为线索,通过参观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和大包干纪念馆,具体描述了参观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以及心得。

关键词: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 大包干纪念馆 红手印 改革 正文

2014年12月6日,第一次踏上了小岗村这片神奇的土地,在三十多年时间里先后诞生、孕育了“大包干”精神和沈浩精神。1978年12月,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在一份生死契约上按下红手印,在全国率先实施农业“大包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而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因此小岗村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

一、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感想

(一)、奉公无私,情系小岗

“两人任村官沥血呕心带领一方求发展,六载离家鞠躬尽瘁引导万民奔小康”,这是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的前言,也是沈浩同志兢兢业业六年的真实写照。

2004年,当他第一次走进小岗村,就仿佛注定了与这片土地的生死相依,沈浩同志被选派为安徽第一批下派农村干部,赴凤阳县小岗村任村党支部书记,时间3年。此时的小岗虽然中国农村改革发祥地的名声在外,但是也面临着发展的瓶颈问题。在刚上任的头两个月里,他跑遍了全村108户人家,与每一位村民促膝长谈,谈的话题只有一个小岗只有发展才能富裕。沈浩同志为小岗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为小岗修上一条水泥路,这条路并没有采取招标的方式,而是发动全村男女老少投工,按劳分酬,既省了钱又凝聚了全村人的心。沈浩同志也天天扎在工地里,与村民们一起扛水泥,拌砂浆,什么活都干,没有一丁点儿的官架子,而这条路就是后来的“友谊大道”。通过这件事小岗人的心里有了数,这个书记是真心来为小岗办实事的!

春去秋来,转眼间沈浩的任期满了,当年的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和他的老伙伴们,又聚到了一起,这一次他们的集聚不是为了别的,他们要把沈浩留下。几天后,一张98个小岗村村民红手印的“请愿书”递到了省城,请求让沈浩在小岗再干3年。这世上还有什么比红手印更能一个中国农民最质朴的情感呢?组织上征求沈浩的意见,他低头沉默,家有牵挂的老母妻女,然而他还是做出了留下的抉择。98个红手印,牵住了他的心„„

(二)、干事创业,生死相依

在第二个任期内,沈浩凭借着极其敏锐的经济头脑,以及财经专业毕业和省财政厅工作的经历,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抓住机遇,带领小岗村村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先后引进多家大型现代化企业入驻小岗。新小岗,在深化改革展翅高飞,2005年获得“中国十大名村"荣誉称号。2008年,小岗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000多元,是沈浩来到小岗之初的三倍。

2009年秋,眼看着沈浩的第二个任期又快到了,小岗人又坐不住了。沈浩同志这样对满心焦虑的村民们说:“只要你们欢迎我,我愿一辈子留在小岗!”9月24日,小岗村村民又摁下了186个红手印,再次挽留省城来的好书记,这一次的红手印寄托了富裕起来的小岗村人更远大的梦想!

一语成谶,2009年11月6日,沈浩同志太累了,太累了,他睡下后就再也没有醒来„„这一天,小岗村哀云笼罩,小岗人无不沉浸在巨大悲痛之中。一张“请愿书”默默地在一双又一双手中传递,洒满泪水的纸上,再一次摁下了一个又一个红手印,这一次他们请求将他们的亲人——沈书记永远留在小岗。2009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组委会授予沈浩同志“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辞是这样写的:两任村官,六载离家,总是和农民面对面,肩并肩。他走得匆忙,放不下村里道路工厂和农田,对不住家中娇妻幼女与高堂。那一年,村民按下红手印,改变乡村的命运;如今,他们再次伸出手指,鲜红手印,颗颗都是他的碑文。

(三)、学习榜样,反省自身

在参观学习过程中,我们一直在强调学习沈浩精神,那么学什么,怎么做,才是真正践行沈浩精神呢?沈浩同志,作为一名基层村级组织的带头人,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时代内涵,那满是红手印的请愿书,代表了群众最高的褒奖,一座座现代化企业坐落小岗,小岗旧貌换新颜,人民的日子越过越好,然而小岗人仍忘不了心心念念的好书记——沈浩,泪水已然不足以寄托对群众贴心人的深深怀念,唯有沿着榜样未竟的事业方向,努力奋斗,才是对榜样最好的致敬。

落到实处,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们应当准确找准自身定位,努力扎实学好专业技能,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质修养。现今,我们身边有许多人,早已忘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而学习沈浩精神,就一定要学习沈浩同志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今天所享有的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不是靠我们自己的双手劳动换来,还是依靠父母,所以我们一定要发扬艰苦奋斗,不怕苦不怕难的实干精神,绝不浪费父母任何一分血汗钱。六年的时间,沈浩改变的不仅仅是小岗村的经济面貌,改变的还有当地人陈旧的思想,这几年里小岗先后引进了一批现代化模式的大型企业,带动了小岗经济的发展,使老百姓真正得到了实惠,所以我们在学习沈浩精神的同时,还要不忘不断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作为有着较高素养的大学生,我们更加要充分发挥好大学的基础作用,在大学学习过程中不断锻造自己成为优秀的生力军!

二、大包干纪念馆感想

(一)、敢为天下先

“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去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这是一首传唱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的凤阳花鼓词,也是那个年代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凤阳现在是一个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好地方,但凤阳被大家熟知,原因不外有三,其一是出了个皇帝朱元璋;其二是解放前讨饭出了名;其三是包产到户小岗村,十八个红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走进大包干纪念馆,首先引入眼帘的就是当年大包干的生死契约,鲜红的十八个红手印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当年按下这十八个手印的人,是在拿生命做赌注,由于大包干不符合当时的政策规定,邻村的村民疑惑、检举,公社进行批评,勒令合并,还暂扣了分配给小岗的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十八位村民担惊受怕。1979年是小岗农村改革最关键、最艰苦的一年,前有多个中央文件明令禁止“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后有春耕农时的不待,滁县地委给大包干报户口,省委批准干三年,才让小岗人悬着的心稍稍放松。

1980年9月27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指出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大包干从此有了全国的“户口”。1981年5月31日,邓小平同志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谈话中指出:“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大包干得到了小平同志的肯定,紧接着的1982年1月1日,被称为“中央一号文件”的《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肯定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在内的各种生产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从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春风从小岗开始,吹绿了整个神州大地!

(二)、与时俱进,不断向前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包地包产后,家家生活大变样”,如今的凤阳花鼓歌早已不是当年的讨饭谣了,而是反映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曲了。如今的小岗村推动土地流转,并以创建国家级农业示范区、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为契机,正在开启新一轮改革。

首先,明确了小岗村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依法推进土地有偿流转,实行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用循环农业的理念,大力发展养殖业;发挥小岗村品牌优势,开展招商引资;着力打造小岗村旅游品牌,发展以红色旅游基地和观光生态农庄相结合的旅游业。紧接着,在村集体经济壮大的基础上,小岗村村集体为全村村民统一购买了养老、新型合作医疗;农作物和家庭财产等四项保险,建立起了小岗村教育教学奖励、困难家庭生活保障、创新发展奖励等制度,逐步构建和完善小岗村社会保障体系;每年春节期间村里都举办春节联欢会和红歌会等大型文体活动;利用农家书屋、举办农业科技培训班等形式,培育新型农民;开展文明户评选;成立锣鼓队、花鼓队等村民文艺队伍,经常组织村民开展集体舞、健身舞等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

(三)、抢抓机遇、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 体制、社会体制和其他各方面的体制改革。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了改革的历史进程。改革在农村拉开序幕,第一步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建立起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充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然后,大量乡镇企业出现,转移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提高农业现代化促进工业和经济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在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逐渐开始。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业大国,至今仍拥有八亿农村人口,“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区域,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没有全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发展和僵人民的小康。因此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须将改善民生作为重要内容,牢牢把握加强“三农”这个根本立足点,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

结语 小岗村,一个普通而又非凡的中国农村,普通是因为它只是千万个中国农村中的一个,非凡是因为它用四纸红手印书写了一段传奇。农民的选择,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中国农村改革的源动力。大包干赋予了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进一步明确农民的责、权、利,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扭转了中国农业徘徊不前的局面。沈浩精神激励着无数青年人艰苦奋斗、扎根基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的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年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作为一名光荣的青年大学生,我们应当积极发挥青年大学生的积极作用,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行宇.欢迎您来小岗村.中国小岗村,2014-12-16.[2] 张严平、王圣志、周立民.《永远的红手印》.党建.2010(02).[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第四篇:安徽凤阳小岗村服务业创业计划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

2010年“三小”论文

题目:

安徽凤阳小岗村服务业创业计划

学 号: 600921315 姓 名: 罗

刚 专 业: 商务管理 班 级: 09商务商务策划 指导老师: 马志荣 完成日期: 2010.9

安徽凤阳小岗村服务业创业计划

09商务商务策划 罗刚

7月11日由师生共八人组成的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 经过近9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第二天一大早我没就奔赴我们期待已久小岗村。

咋一看,小岗村与其他村差不多,但心里有感觉视乎又不一样。呆着许多问题我们踏入了小岗村,看着小岗村的一笔一划,不时的在脑中回旋、思索。看着昔日的毛草房,再看看如今的大马路和绿化带,小岗村就像一个历经沧桑后平静祥和的老人。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的安宁和美好。

我们在此次暑期实践活动中充分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开展实践活动,在大包干纪念馆和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室的讲解员学习,然后为前来参观学习的人开展服务,进行讲解。了解了沈浩同志带领小岗人民大包干的足迹及改革历程。当日,同学们还观看了电影《第一书记》,并向小岗村干群和电影的部分主创人员深入了解沈浩同志先进事迹。一篇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让我们看到了沈浩同志是如何将昔日的小岗建设成如今的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同学纷纷表示,他们吃住在小岗虽然条件有些艰苦,但此次实践活动展示了当代大学生以沈浩同志为榜样,深入基层,为农民服务的决心和不怕苦,不怕累的良好精神面貌。㈠小岗记忆 小岗村位于安徽省凤阳县东部,隶属小溪河镇,距京沪铁路5公里,距省道307线7公里,距明光、临淮两个淮河航运码头均20公里。但这些看似方便的交通网络说明不了任何问题,因为在1978年之前此地一直为饥饿和贫穷困扰。它当时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然而这样一个村是怎样成为中国新农村改革第一村的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来到了找到答案的地方——大包干纪念馆来寻找改革的根源。

小岗村的大包干存在它的必然性,也存在它的偶然性。凤阳花鼓传遍天下,“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牛羊,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它描述的是这一地区长达600年的生存困境,仅仅为了博取自己生存的权利,凤阳的农民们要背井离乡,四处乞讨。家庭人均收入仅1000元,所以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要寻找新的出路,改革是必然的。同时它也是偶然的,当年的茅草屋的主人严俊昌。他是这个拥有571亩地和10头牛的生产队的最高领导者。在历次的社会运动中,这样的民间领袖总是不断地冒出来。他们是旧时代的家族领袖,是新时代的生产队队长或者村长,或者任何时代和统治者加给他们的名称。而严峻昌的弟弟严宏昌的弟弟是这18户人家中唯一读过中学的人。按照农村尊重读书人的传统--在过去的时代中,乡村领袖基本上都是基层的知识分子--这个大耳大嘴,高颧高鼻的年轻人和他的兄长一样,成为这些村民中的领袖。按照作家凌志军的说法,他的相貌“与他的那位同乡,即600多年前横扫天下开创了大明王朝的明太祖朱元璋很有相似之处”。所以在这样地利人和的情况下,改革又存在着偶然性。

终于在1978年12月,这个冬天,农闲,缺粮,心慌,小岗村所在的凤阳县遭遇大旱,粮食颗粒无收。穷则思变,无路可走的小岗村村民做出了大胆的选择,把原来的公有土地,分给每一户耕种。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18户人家聚集到一间草屋中,开始密谋一件与他们切身利益有关,18户村民,签订了一份秘密合同,按下手印,立下生死状。同时无意中传遍整个中国的事。新的农村改革制度就这样诞生了!㈡小岗现状

目前,小岗村下辖23个村民小组,拥有849户、3823人,耕地面积8713亩。;从人均纯收入来看,小岗村2007年人均达到6000元,比该村2003年的2300元增加了近2倍。随着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绝大多数家庭都购置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基本家用电器和小型农用机械,许多农户看上了数字电视,有4户村民购置了高档轿车,102户翻盖了新房,28户村民搬进了住宅新区。⒈农业方面

从此,小岗村的一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队粮食总产13.3万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粮食产量总和;油料总产3.5万斤,相当于过去20年产量的总和;1978年,小岗村拥有五百一十七亩耕地和十头牛,““大包干”第一年,小岗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全队粮食总产13.3万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粮食产量总和”,也就是说1955年到1970年这15年间小岗村年均每亩耕地生产粮食133000/517/15=17斤。目前的生产水平小麦每亩需种子15~20斤。(数据参考扩展阅读《风起青萍末》)⒉基础建设

30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小岗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修建多条水泥道路,实施农村“改水改厕”工程,有112户农户通上自来水,修建

了“大包干”纪念馆、档案馆和信息中心等。⒊发展旅游

以“纪念馆”带动旅游业。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小岗村,享有“中国十大名村”、“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安徽省农家乐旅游示范点”等称号。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自2005年6月建成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50000多人,实现门票收入100多万元。去年小岗村被省旅游局和省农委确定为滁州市唯一一个农家乐旅游示范村,还被列为省市县青少年教育基地。凤阳县已把小岗村旅游列入旅游发展规划,与县内的皇陵、皇城、韭山洞等景点连线、捆绑推介。目前,小岗村已开发形成的旅游项目有:大包干纪念馆、当年农家、村文化广场、葡萄采摘园、蘑菇大棚和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等景点。

⒋引资促经济

着力办好工业园,实现小岗村跨越发展。2004年初,组件成立小岗村现代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打开了小岗村工业经济发展之门。小岗村大学生创业园、外来人员创业园等均初具规模。第二代小岗人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办起了小岗面业、钢构厂、装饰材料厂、节能电器公司等工业企业。

㈢小岗对中国的影响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根本上体现了农民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的关系。而这一直接结合的特殊形式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题中应有之意。马克思认为,“不论社会生产形式如何,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要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不同的经济时期。”在阶级社会里,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紧紧地与土地直接结合在一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农村公有制的实现形式。1962年,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期间,毛泽东为陶铸和王任重在广西龙胜调研基础上,写的关于实行产量责任制的报告,作了“问题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的批示。毛泽东也曾经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解放了我国农村的生产力,开创了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6095亿斤,增至1984年的8146亿斤。我国农业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农业的发展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由于利益的内在推动,使家庭承包经营,“不仅适应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也能适应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农业”,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总之,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长期稳定农村基本政策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㈣对小岗的思考

在实践活动中,实践队注重从多方面去考察小岗村的改革发展情况。队员们走访小岗村村民,就小岗村发展现状及远景与村民进行详细交流,同时他们还以“拉家常”的形式来了解村民的生活满意度状况。随后,队员们在村委会走访学习,进一步了解到了小岗村目前以发展农业为主,轻污染工业为辅的规划方向以及小岗村面临的发展瓶颈。通过此次与村委的交流,同学们收获了可以提供给其他农村的发展经验与教训。回校后,我们仔细思考,小岗村现在一栋栋新楼房、宽大的马路、还有葡萄园无疑是让小岗村民解决了温饱问题,但要富起来还有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农民的土地有限,虽然葡萄的种植使他们收入增加不少,但毕竟无法搞大规模。大量的土地闲置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同时小岗村的旅游也很不错,有着广泛的市场,可也有着他的制约,问题就是留不住人,游客的人均消费低。没有广泛的打开市场,形成了“有钱没地儿花”的情况,着严重的阻碍了小岗村旅游业的发展。

要想致富小岗人民还要不断奋斗,旅游要进一步开发,农业要机械化。还有更多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待处理。这次实践我们学到了很多,很多都是我们在学校都学不到的,对我们大学生将来创业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二0一0年九月

第五篇:赴安徽凤阳小岗村参观学习

中盐安徽盐化集团组织干部员工

学习沈浩和小岗村精神

6月19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集团总部组织人员到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参观学习,实地感受那种勇于改革创新并对全国农村改革带来深远影响的“小岗村精神”; 学习和弘扬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深刻领会沈浩同志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

首先参观了小岗村的大包干纪念馆,聆听了工作人员对小岗村30多年来创举历程的详细介绍。1978年,小岗村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大包干”协议上按下了鲜红手印,创造了“敢为天下先的小岗精神”,掀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序幕。“大包干”纪念馆则通过《决择》、《追梦》、《关爱》三个展区和大型群雕《十八颗红手印》以及实物展台、展柜等,真实再现了当年“大包干”从酝酿到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

参观完了“大包干”纪念馆,一行人径直来到了“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室”。陈列室内沈浩同志生前工作、生活的照片以及实物真实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沈浩同志那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两任村官呕心沥血带领一方求发展,六载离家鞠躬尽瘁引导万民奔小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可以说是沈浩同志在小岗村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

短暂的小岗之行,大家感触颇深,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发扬“小岗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而是要把小岗村敢为天下先、勇于创新、锐意改革的精神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努力创新工作思路,加强学习,解放思想,积极应对新形势变化,不断探索盐化工企业的新发展、新思路、新机遇;同时,要以沈浩同志为榜样,学习他舍己为公、无私奉献、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的高尚品德。在今后的工作中立足岗位、恪尽职守,为集团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下载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赴凤阳小岗村实地考察教学活动

    赴凤阳小岗村实地考察教学活动 2012年4月8日,滁州学院53名同学赴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参观学习。实地感受那种勇于改革创新并对全国农村改革带来深远影......

    赴凤阳小岗村社会实践个人总结

    东北大学赴凤阳小岗村社会实践个人总结 理学院 数学1001 20100738 徐甜甜 摘要: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沈浩是前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探访乡村改革足迹,投身三农科学发......

    安徽凤阳小岗村暑期实践调查总结报告范文

    安徽凤阳小岗村暑期实践调查总结报告 2010年7月12日,在指导老师唐世海、马志荣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走访中国改革第一村——小岗村,展开了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暑期社会实践。这......

    凤阳公路交通调查报告

    凤阳公路运输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 了解凤阳目前公路运输发展现状; 了解凤阳公路运输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社会调查,培养和提高自己参与社会实践的基本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

    朝阳三小党员参观凤阳小岗村及沈浩纪念馆

    朝阳三小党员参观凤阳小岗村及沈浩纪念馆 金秋十月,朝阳三小全体党员来到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小岗村,参观大包干纪念馆和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室。 党员们怀着对开创“包产到户......

    发展集体经济的制约因素——以安徽凤阳小岗村为例.

    发展集体经济的制约因素——以安徽凤阳小岗村为例 摘要:本文以安徽凤阳小岗村为例,重点考察 发展 集体 经济 的制约因素。这些因素主要表现在:强有力的精英人物不在场,团结务实......

    小岗村心得体会

    小岗村培训心得体会 今年有幸第四次来到了小岗。在中国农村这样一个普通的村庄,先后产生这样两个精神:“大包干”精神和沈浩精神,已经说明他并不普通。这次两天的培训学习让我......

    小岗村论文

    光辉小岗 大有可为 摘要: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了改革的历史进程。改革在农村拉开序幕,而小岗村则成为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为了进一步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学水平,我校组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