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我国未来政府模式的成功转型(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16:39: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推动我国未来政府模式的成功转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推动我国未来政府模式的成功转型》。

第一篇:推动我国未来政府模式的成功转型

推动我国政府未来治理模式的成功转型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当前中国政府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复杂的系统过程。因此。在有限的篇幅中阐述这一问题将非常困难。国内学者对此曾有一些简要论述。这里列举两例。赵晖认为。从权力行政到服务行政的转变。要注重四个步骤:树立现代民主的管理理念;强化公共行政的责任意识;实行社会满意的服务原则;推行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公共服务等。

迟福林认为。以下的四个转变是当前和今后政府改革应当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从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市场主导型经济转变;从优先经济目标向优先社会目标转变;从审批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从行政控制体制向依法行政型体制转变。

应该说这种概括具有一定合理性。但缺乏动态比较的特色。在此。笔者主要从如下几方面对当前及今后我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进行简单扼要的宏观性描述。就逻辑关系而言。建立新的治理模式首先需要观念的更新与指导思想的转变;其次。政府职能与公共决策可以被作为政府管理的两类过程。即具体的执行行为和抽象的决策行为;最后。当一种新的政府治理模式运行之后。必然在管理方式上有所反映。(一)基本理念转变:从注重管理到注重服务服务型政府

其根本理念是服务。尽管它把管理视为达到良好服务的基本前提和必备手段。相对而言。延续近百年的官僚制行政体制。则一开始就努力使自己形成完善的管理系统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标。因此。从管理到服务。是基本理念的转变。由此决定实现各自治理目标的过程与结果有所不同。实际上。西方国家在进行民营化改革时。更多考虑如何提高公众对公共服务供给的满意程度。主要通过引人竞争来试图改变政府管理的效率低下.浪费严重.服务质量难以保证等“顽疾”。这就在根本上促进政府管理的观念更新。把顾客满意.取得最佳绩效作为衡量自身工作的准则。

而在我国。这种观念转变却还有待时日。特别是在地方政府。由于直接面对人民群众开展工作。强调服务意识更加迫切。但从实际看。真正意义上的“为人民服务”意识还不能贯彻落实到具体管理行为之中。当然。提倡服务行政还要有具体举措。我国各级政府都在不断改善治理状况。在实践中探索出许多有益做法。如引进私营部门.第三部门等参与公共物品与服务供给;推行政务公开。实行电子政务;开展社会服务承诺制度和首问负责制;强化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如此等等。这些具体措施都是在观念更新的基础之上完成的。体现了政府治理变革的新趋势。

](二)基本职能转变:从管理自身事务到提供公共物品

政府职能转变是在公共行政理念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完成的。20世纪末。公共行政实现了从传统行政到政府公共管理的转型。这决非名称的变化。而是有实质性含义。具体而言。政府公共管理与传统行政的主要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传统的公共行政以威尔逊.古德诺的政治一行政二分论和韦伯的官僚制论为其理论支撑点。政府公共管理既突破了传统理论支撑的局限。又吸收了以现代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核心的现代管理基础理论。并把它们作为自己的理论源泉。

二是政府公共管理突破了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理论范式。并且在当代西方国家公共行政领域持续进行的改革中不断完善自我。演变为一种新的公共事务治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改变了传统行政管理把行政机关内部管理作为自己任务的做法。视政府为管理公共事务的主体之一。从而开拓了视野。

三是相对于传统的公共行政而言。政府公共管理充分强调了管理的公共性和社会性。明确政府作为公共利益代理人角色。以公共性的目的和社会性的基础这双重约束限制政府的管理行为。

就目前来说。在公共物品供给问题上。我国现行的政府制度安排仍旧没有很好地体现与市场的合理分工。形成所谓的政府职能“越位.缺位.错位”等现象。一是“政府越位”。官员管了个人.企业和市场愿意且能够管的事。结果牺牲了微观效率;二是“政府缺位”。那些个人.企业.市场不愿且无力参与的领域。本来应该由政府管。而政府没有承担起管理这些领域的责任。结果这些领域成为了短缺领域。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和国民生活改善的“瓶颈”。甚至成为黑恶势力的活动范围;三是“政府错位”。即政府仍旧对计划经济下的全能状态念念不忘。包揽大量社会性事务。反而阻碍了社会自治力量的生成。例如。2003年发生的SARS危机充分说明。作为公共物品.公共服务之一的公共卫生服务非常短缺。医疗条件差。医务人员不足。医院满足不了国民对医疗卫生日益增长的需要。

实际上。其他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如学校教育.养老.就业(特别是非国有经济部门失业人员及其家属)和对弱势群体的救助等。政府都缺乏必要的重视。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上述情况。政府要通过制度创新。加快转变工作职能和重点。重新分配自己的精力。一是通过加快民营化进程缩小国有经营规模。让政府官员从大量竞争性项目.赢利性投资的审批和直接管理中解放出来。让政府财政真正转到公共财政上来。让政府政策转到公共政策上来;二是通过加快市场经济改革进程。缩小政府直接调控领域。更多地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让政府调节真正转到宏观调节上来。

(三)基本政策转变:从“政府政策”到公共政策

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也体现在政策方向的根本改变上。在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理论看来。政策解决的是社会问题。即为了达到某些目标.处理某些问题而通过政治的过程产生了政策。公共决策解决公共问题。由具有公共权力的机构发出;而私人决策则解决私人问题。由非公共权力机构发出。因此公共决策最大之特色即为“公共性”。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而制定并执行的原则.方针.策略.措施.办法等等。

在我国。对公共政策公共性的理解有一个过程。相对于公共政策而言。行政机关赖以执行行政管理任务的许多决策严格意义上只是“政府政策”。这里说的“政府政策”。是指行政机关用以指导或规范公共行政事务管理的各种决策。主要从行政机关本位出发。自上而下地进行决策和执行;而公共政策则相对而言是着眼于社会公众需求和满足人民.方便社会。从而使公共部门的各项措施真正深人人心。成为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的手段。这种公共政策。是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维护公共利益而采取的方式.方法与策略。它具有唯一的根本特性即公共性。相对于公共政策。

我国传统上的政策。特别是管制型政策。大多是公私不分。公共权力介入私人领域。不是弥补市场不足。而是为了政府自身的管理需要。例如我国服务性行业(这样的行业遍及电力.航空.电信.邮政.运输.水.气.银行等几乎所有的公共服务性部门)里很多的所谓“行规”。不是为了维护公众的利益。而是为了自己行业更好管理。有的甚至是谋取私利。因此。及时改变这种状况。是今后政府改革的重要任务。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本质决定了其政策表现为公共的决策。这种基本转变意义重大。一旦政府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就在根本上保证了其合法性。也就是说回归了政府本质。则社会公众这一委托人利益就能够受到尊重。得到保障。即使采用了一些非公共部门管理方式。如民营化或社会化。也不会在根本上损害公共利益。从实践上看。我国政府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社会力量在政府治理决策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网络民主。已经使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在体现民意上大大前进了一步。有理由相信。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已经为时不远了。

(四)管理结果转变:从多元共同治理走向善治

政府公共管理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达到治理的任务吗?或许管理过程是公共部门实现价值的手段。但不是最终目的。公共管理的终极目标就是公共利益最大化。就是追求一种积极的

善治的结果。从根本上说。公共管理研究主要关注作为公共利益代表者和维护者的公共部门。如何才能对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的管理。站在公众的立场上。公共管理研究主要关注“公民怎样才能从政府那里得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显然。这两种立场都没有脱离公共利益这个核心问题:前者以“公共部门如何实现和服务于公共利益”为焦点;后者以“公共利益是怎样被实现的”为焦点。

因此。在概念上。“公共管理”可以被界定为以治理为实现形式。以规范性的公共价值即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的社会管理活动。④尽管。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它以治理为其实现社会管理的具体形式。在治理理念之下。才有可能构建全面参与的.有责任感的社会管理机制。

然而。无论是从公共管理产生的历史背景还是对当前政府公共管理的回应看。公共管理一方面突破了传统公共行政的局限性。并力图将它所引领的实践活动带入一种善治的最佳形态;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存在自身内在的不足。譬如。治理不是单一的约束力量。它不能替代政府或市场。而只能在政府和市场之间以弥补各自的不足。同时。治理倾向于超国家主权或政权力量的限制。从而只在有限范围内被认同。等等。所以。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治理也存在失效。正如政府失败和市场失灵一样。既然治理在一定程度上失效不可避免。如何使其更加完善。就是一个现实问题。

国内学者俞可平认为。在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中。走向善治是唯一的目标。这种目标自古就有。于今更盛。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社会对公共事务的合作参与式的管理。在最高层面上表现为一种政治社会与公民社会的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从根本上说。公共管理把实现公共利益作为自己的最终目的。就使这一社会治理过程必然追求一种善治的结果。尽管它可以采取的途径有许多种。

第二篇:勇于创新模式,成功推动创业

勇于创新模式,成功推动创业

——天津创业培训指导中心设立意库分中心,以全新的合作模式推动创业工作

3月22日上午,天津创业培训指导中心在天津意库举行青年创业座谈会暨天津创业培训指导中心意库分中心揭牌仪式,天津市人保局副巡视员尚松尧及市人保局相关处室领导、天津市红桥区王禹区长及区人保局领导出席座谈会并为分中心揭牌,天津大学生创业企业、毕业大学生及多家新闻媒体出席了本次活动。天津创业培训指导中心意库分中心的成立标志着天津创业工作新模式的实践,这将更好的服务于广大创业者,更好促进创业质量,提高成功率,为推动创业带就业工作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

“政府扶持+企业运作”,开创我市创业服务工作新模式

天津市人保局始终致力于推动创业工作,通过提高创业成功率来促进就业工作。2012年天津市人保局、天津创业培训指导中心再次推出创业服务新举措,创新“政府扶持+企业运作”模式,通过在天津意库设立分中心来推动创业服务,将企业辅导、孵化环节交由专业机构来运营则,孵化企业与入孵企业之间可以一对一的合作,有效的辅导创业企业解决难题,从而提高成功率。而天津市人保局及市、区各有关单位为此提供政策、金融、行政服务上的便利,推动机制与平台的建设,形成政府管理+专业机构运营的创业培训、辅导的合作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解决了政府与企业权限边界的问题,同时也填补了创业项目、企业在初期缺少指导的空白,将有效的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创业培训与创业辅导、资本对接一体,形成创业项目的成功通道

阻碍创业发展的关键原因就在于“成功率低”,创业者缺少榜样的作用,对创业有恐惧感,导致有创业行动的人越来越少,(有统计我们现在创业人数占就业人数的比例不到5%,而创业成功者又只占到5%中的1%)所以我们要实创业带就业的战略,最核心的任务就是解决成功率的问题,因此应该把创业培训与创业辅导、孵化结合起来,并且由专业运营机构来进行管理,特别强调由创业成功者(导师)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提高针对性,解决具体而根本的问题,提高成功率。成立了“分中心”,我们将充分利用好我们的企业身份,通过机制与制度的设计,让创业培训、辅导、孵化工作一体化、专业化,用好政策,对接资本,按

照导师型孵化器的要求作好各项工作,使创业培训与创业辅导、资本对接一体,形成创业项目的成功通道。

导师孵化器是提高创业成功率的重举措

大学生创业项目一直是创业带就业工作中的重点,也是导师型孵化器重点孵化对象,除对其行业上有要求外,入孵要求相对较低,甚至只要创业能有清晰而新颖的创意就能得到孵化,提供资金、企业注册、融资、场地方面的支持,最重要的是有导师全程参与到孵项目,提供研发、营销、管理、融资方面的指导,入孵初期,我们采用孵化托管的方式,创业者只需要将精力集中在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因项目、因人而宜)等环节,其它公司管理、政府公关等均由孵化器进生管理、决策,直到孵化成功,创业项目便可以独立企业方式运营。导师孵化器的孵化周期分为6个月、12个月两类,主要是考虑不同行业、产品的培养、推广周期不同,孵化器会根据这种情况安排孵化条件与政策。天津意库文化传播公司所运营的导师型孵化器在天津属第一家,希望通过我们的成功为其它区域、部门的孵化工作提供示范,甚至进行合作,我们也期待金融机构、媒体、学校、园区参与到我们的行列中来,实现青年创业的美好愿景。

营造“鼓励创业,尊重创业者”的社会环境,让创业者在公平、宽松的环境中成长

以创业带动就业,对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推动技术创新都会起到重要作用。鼓励和扶持创业,需要政府提供更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扶持创业,需要为创业者精心打造创业服务平台,提供全面的公共服务。创业活动千头万绪,通过社会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以让创业者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创业中去。同时,应该通过创业成功案例的推广、政府采购项目对创业企业开放等行动支持创业,并形成对创业的尊重与鼓励,消除对创业企业的偏见与歧视,让创业企业在公平、宽松的环境中成长、壮大。

天津创业培训指导中心意库分中心

天津意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012,3,22

第三篇:政府转型[定稿]

政府转型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政企分开,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由于体制转轨的复杂性,改革的渐进性,政府职能转变的任务还很繁重。一方面政府还管着一些不该管、管不了的事情,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的现象时有发生,行政许可事项比较多,存在宏观管理微观化的问题;另一方面有些该由政府管的事情却没有管好、没有管到位,特别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还比较薄弱,政府行政的越位、错位和缺位现象还比较普遍。

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深化政府自身改革,这些年政府自身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差距还不小。大量民生热点问题的破解都亟须转变政府职能,如交通拥堵、就医难就医贵、择校热、社会保障欠缺等。

还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直在提,但现在依然没有解决好,说明行政体制改革还不适应经济发展,必须通过深化政府自身改革和加强制度建设,解决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核心观点】

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就是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没什么可争论的,但做起来难。其中的原因,一是思想认识滞后,二是运行方式落后。

首先,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员在信息公开和阳光运行方面存在认识片面等问题,比如,认为搞征求意见、民意测验、专家咨询、意见反馈会影响决策形成和实施的效率。有的干部总希望在群众面前保持一定的神秘感,认为神秘感和权威性是联系起来的;有的干部惧怕接受监督,不愿意把决策的过程公之于众。

其次,政府在阳光下运行是个系统工程,而现在一些地方缺乏配套的体制、机制,缺乏必要的组织架构。比如,开设市长热线和设立接待日,就需要一个强大的后台;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发言人缺乏专业训练。

其实,现在百姓的很多诉求恰恰是我们党和政府正在做的或者研究的,但是由于沟通不畅带来不信任,带来矛盾,这是不应该的。

转变政府职能重要的一条是要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严格、规范和制度化的考核,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级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一,考核指标设计要与时俱进,保证考核工作的正确导向。要克服单一对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的追求,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更加注重资源保护、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二,考核方法要增强针对性,保证真实性。传统的考核往往是“小脚穿大鞋”或“大脚穿小鞋”,对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不同职务层次、不同级别干部的考核采取同一种方法、同一个尺度,同一套考核方案既考核主要领导,又考核副职,同时还考核中层干部和一般干部。这样的考核难以真实地反映不同干部在自己所在岗位的业绩。

第三,建立和完善政绩成本的分析机制,保证考核结果的公正性。对干部的考核要进行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等方面成本的分析,政绩的取得付出了多少成本、消耗了多少资源要有核算,以此来遏制不计成本、不顾当地的经济状况和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片面追求工程的浩大,严重损害当地长远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行为。

政府职能转变,必然牵涉到如何约束和监督政府,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各级人大的预算决算。当前,我国政府的非税收入比重过大,在整个政府性收入当中占到40%以上,尤其是土地出让收入过大,对政府财政稳定和可持续性有很大影响。

另外,行政经费、公务接待费等费用都应该在人大会议上公开,当然这些涉及很多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细化研究,但要有这个意识。各级政府要严格按照人大批准的预算执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经济方针政策、全国人大批准的预算,如何确保政府在执行过程中不打折扣,这是政府职能转换很重要的方面。

官员必须转变观念,扫除“家长制”、“一言堂”作风,以及与改革开放格格不入的旧观念。必须强化官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同时,官员必须增强公仆意识,要增强政府和官员“花纳税人钱”的意识,增强服务意识。

第四篇:读书笔记---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

行政体系 市场体系

政治中立的公务员制度 层级制和规则 制度化的公务员制度 内部管制 市场式政府 参与式国家 弹性化政府 解制型政府 政府改革 组织民主化 决策运动

行政实体

第五篇:《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读后感

《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读后感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掀起了新一轮的政府改革浪潮,政府改革与治理成为公共行政领域研究的热点与核心,出现了一批政府改革研究的专家和一系列极具影响力的代表性著作。美国著名政治学家、行政学家B·盖伊·彼得斯1996年所著的《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就是研究各国政府改革与治理的一本代表性著作。

《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第一次对眼花缭乱的全球治理变革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从各国政府的革新主张和主要发达国家的政府改革实践中,总结归纳出了政府未来的四种治理模式:试图使政府部门更像私人部门的市场模式、主张更多参与的参与式模式、认为政府需要更多灵活性的弹性化模式、提出减少政府内部规则的解制型政府。对每一种治理模式,《模式》从其理念基础出发,对其结构、管理、政策制定和公共利益进行了深入分析,为我们了解近年政府的改革提供了清晰独特的视角。该书将研究重点放在了支撑政府改革与治理的理论上,辅之以各国的改革实践,这些改革实践不仅包括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涵盖了发展中国家。

在彼得斯看来,政府改革运动是一直存在并且持续进行的,因此,国家、治理和公务员制度也一直处于变迁之中。作者在论述的一开始就指出了传统公共行政的特点以及当前公共行政发展的改革和趋势,并将这一趋势概括为从官僚制到后官僚制的转变。

《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一书共6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1部分为第1章,第2部分为2-5章,第3部分为第6章。全书主要围绕“传统公共行政—当前政府改革的基本方式—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这一主线,以官僚制的变革为引子展开论述。为读者展现了当前各国政府改革的4种主要模式,并展望描绘了未来政府治理环境和治理模式。

第1章变迁中的国家、治理和公务员制度,为全书的第1部分,是全书比较分析的基本框架,内容主要包括传统公共行政的基本特征、政府改革的背景和未来政府治理模式的展望。作者一开篇就指出今天的政府在治理上的作为不同于过去的政府,要找到能够提高政府效率,给公民个人和集体带来更多好处的治理方式,政府就需要不断探索提升政府效能和服务品质的创新机制。在这一过程中,研究者和改革者需要有坚韧的毅力、面对诽谤的勇气和清晰的改革思路。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归纳出了传统公共行政的6大特点,分别是政治中立的公务员制度、层级制和规则、永久性和稳定性、制度化的公务员制度、内部规制、平等。这6大特点既是各国政府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4种治理模式的基本维度。总的来说以官僚制为基础的传统公共行政,正面临着顾客、服务、质量、灵活性、创新、授权和不断改进等方面的挑战。

第2-5章为全书的第2部分,详细介绍和比较了具有代表性的4种政府改革模式。在第1章的结尾,彼得斯归纳出了4种新型的政府治理模式,并从主要诊断、结构、管理、决策、公共利益5个方面列举出了4种模式的特征。后文的每一章都围绕以上5个方面对一种政府改革模式进行论述。

市场式政府是作者论述的第一种政府改革模式,也是目前最为主流和理论化程度最高的一种改革模式,以至于政治家、学术界人士和公众都将其列为取代传统公共行政结构的首选治理模式。市场模式的主要代表是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联邦地区。市场模式并不是一个统一的认识,而是一种对自由竞争的优越

性和对一个理想化的交换和激励模式的基本看法,深受市场效率、官僚垄断、一般管理等理论的影响。总的来说,市场模式是一种较为成功和成熟的政府改革模式,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市场模式给予公民的实践选择权并不多,而这正是参与式政府改革的主要内容。

带着有关公民在政策制定阶段选择权的思考,作者介绍了有关治理改革的第二种方法—参与式政府。从意识形态上讲,这是一种与市场模式完全对立的政府改革模式,旨在寻找一个政治性更强、更民主、更集体性的机制来向政府传递信号。参与模式强调参与管理,重视基层管理,主张发展对话式民主,秉承公有社会理论。为了确保参与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公共利益,政府应该引导公众明白自身的期望,推行公共服务标准化,提升公民的参与能力。但是参与式政府存在着众多的参与机制,因此,它并不像市场模式那么明确。此外,参与式政府虽然与市场式政府具有某些类似的观点,但在实际治理中是完全不同的。

弹性化政府是当代政府改革中最受欢迎的一种模式,也是概念最为含糊不清的一种模式。该模式强调政府机构有能力根据环境的变化制定相应的政策,而不是用固定的方式应对新的挑战,但是许多东欧、中欧和发展中国家的弹性化政府改革却均以失败告终。在结构方面,弹性化政府主张在政府内部采用可选择的弹性结构,代替那些自认为拥有政策领域永久权力的传统部门和机构。代表性的弹性组织包括特殊法人政府、委员会等虚拟组织。因为弹性化政府在概念上的模糊不清,因此,很难界定它对公共利益的影响。然而,毫无疑问,雇佣较多的临时员工有助于降低政府的成本,公众也会因政府创新和较少的僵化而受惠,加强政策的弹性额协调也有助于应对政策环境的变化。虽然弹性化政府因其灵活性而倍受推崇,但是,弹性化与权利保护可能互不相容,此外,要在变化与协调间实现平衡也实属不易。也正因为此,相比于参与式政府,弹性化政府与市场式政府表现出更高的融合性。

改革者的第四个选择,是凭借“解制型政府”的方式发挥公共部门潜在的能力和创造力。在此,解制与经济政策无关,而是指政府本身的内部管理。当前,解制改革正在持续推动,并取得了持续的进展,这可以从书中所列举的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改革实例得到验证。与前3个政府改革模式相比,解制式政府对官僚制的接受度更高,更加重视层级节制的作用。在结构设计上,解制式模式与市场式模式没有太大的不同,而与参与式模式的关注点不同。解制型政府主要关注预算和协调领域的政策制定。在公共利益方面,解制型政府主张采用其它的控制形式,通过充分发挥公务员的经济性和创造性来维护公共利益,这与参与模式有着根本的区别。解制模式在公共利益方面对官僚制的改进,就是从事前控制向事中执行和事后评估转变。但是,解制型政府难以协调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忽视了效率以外的其它改革因素。

第6章是全书的第3部分,彼得斯在比较了当前4种主要政府改革和治理模式的基础上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因为模式间的改革策略完全不同,甚至相互矛盾,因此,选择其中一种方法必然会排斥其它方法。4种政府改革模式都包含有一些基本问题和所设计的答案,并提出了有关政府和治理的意识形态概念。其中,至少有两个模式(即市场模式和参与模式)提出的改革方法与更宽泛的理论和意识形态概念密切相关。另外两种模式则倾向于提出广泛的治理之道,而不是针对某个问题提出答案。各种治理模式各有其优点和适用范围,需要考虑会造成失败的问题,而最大的威胁就是超越了其自身的界限。

从政府的执政目的出发,应当选择合适的政府改革与治理模式,但是,改革

官僚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任何一种模式想要获得成功,都必须谨慎地考虑所采用的战略和战术。常见的策略包括利用政治的力量,关注正式结构和程序的改革和推行“制度化协商”。总的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根据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官僚制向后官僚制的转变。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也拉开了行政改革的大幕,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改革在时间上基本同步。时至今日,我国总共进行了6轮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进入21世纪,我国面临着转轨时期的各种社会问题,传统的行政结构和治理模式需要更新和升级。因此,《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一书对我国政府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下载推动我国未来政府模式的成功转型(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推动我国未来政府模式的成功转型(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访未来转型

    信访-未来转型 理解了现行信访制度的制度逻辑后,大约可以对未来信访制度的转型提出以下看法。 第一,改变信访向上负责的关键是信访向人大框架转移。 信访制度是嵌套在中国现行......

    尤其是改革开放推动我国实现了三大社会经济转型

    尤其是改革开放推动我国实现了三大社会经济转型,即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加强文化建设 推动企业转型

    人民邮电/2008 年/10 月/30 日/第 003 版经济探索加强文化建设 推动企业转型李悦华随着电信业重组的完成,转型、融合成为企业经营发展中的关键词。对企业来说,转型是一 次重大......

    我国印刷企业转型中的发展模式思考

    我国印刷业目前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化妆品包装,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进一步显现。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提出的印刷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印刷......

    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读书笔记(last)5篇

    读《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有感 作者简介: B·盖伊·彼得斯(B.GuyPeters)是美国匹茨堡大学政治科学系主任、教授。曾任加拿大管理发展中心高级研究员,香港城市大学名誉教授。他是......

    优化民营企业发展模式 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5篇范例]

    优化民营企业发展模式 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 ——关于我市民营企业发展模式的调研报告 预览次数:148 发布时间:2010-12-20 优化民营企业发展模式 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 ——......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 银行利润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庞大的组成部分,作为国家各项经济活动中最主要的资金集散机构,银行业健康和持......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最终定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政机构改革 自私有制产生以后,为促进私有制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巩固私有主的利益,便诞生了为其适应的统治工具,在这所有的工具中,国家,是其最高级中的代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