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大学生玩网络游戏状况调研报告
关于大学生玩游戏状况的调研报告
一、前言
1、调研背景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电脑逐步普及与泛化,作为主要电脑拥有者之一的大学生群体,也成为了重要的电脑活动的参与群体。其中,网络游戏就是很重要的一项电脑活动,由于网络游戏既具备游戏的娱乐性,又具备网络的可以交流互动的特点,所以近十年来,中国的网游事业一直是欣欣向荣。由最初的《传奇》、《魔兽世界》到现在风靡全球的《英雄联盟》,中国的网游市场成长迅速,网游的影响也一步步扩大。如今,网络游戏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一种常见的消遣方式。其具有的娱乐性强、运行方便、消费相对低等特点更是使网络游戏在大学里风靡。很多人认为网络游戏的诞生丰富了学生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让学生们的生活的品质更高,生活更快乐。但绝大多数人认为,大学生过多的沉迷于网络游戏中会使其学习退步、伤害眼睛、增加花销等。网络游戏是一把“双刃剑”,游戏世界中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可能会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我们必须关注游戏对大学生现实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对策,让大学生能够正确地享受自己的游戏人生。
2、调研目的
1.了解当代大学生玩游戏状况
2.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游戏观念
3、调研内容
1.大学生的性别、年级以及玩游戏的时间和地点 2.大学生喜欢的网络游戏的类型 3.大学生玩网络游戏的目的
4.大学生游戏花费占生活费的比例 5.大学生个人对玩网络游戏的看法
二、调研方法
文案法
1、确定查询渠道。互联网 图书馆
2、进行文献检索。
在图书馆检索出相关文献,用文献资料筛选法获取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利用搜索引擎、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知网检索“大学生网络游戏状况调研”。
3、实施文献收集。
查明可利用的数据文献内容及资料来源,广泛收集文献资料。
4、展开文献鉴别。
对互联网和图书馆收集文献资料进行汇总,过滤文献资料、评估分析文献资料的适用性及整理摘要,进行文字摘录,得到所需的第二手资料。
5、文献的研究与应用。对摘录出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攫取资料中与调研目的相关的重要信息并且应用。
三、调研结果
通过资料的收集,我们得到了一下的一些数据:
1、玩网络游戏的男生占比例55%,而女生中占45%。可见网络游戏在男生中的受欢迎程度较高,男生对网络游戏的迷恋程度明显大于女生,由于,具有挑战性和赌博性网络游戏占主要比重,这对易冲动、敢闯、渴望刺激的男生而言极富诱惑力,他们希望通过网游来释放自己,从网游中体验现实中难以得到的快感,而女生则主要为了休闲娱乐,从中获得快乐。并且现在的网游大多适合男生,因此男生玩网游的人数要多于女生。可从下图参考。
2、针对大家玩游戏的类型,我们发现也是多种多样的。,单机游戏,QQ游戏,网页游戏,网络游戏,其他类型的小游戏等等,比列分别为21%、12%、2%、46%、21%。我们可以看到,单机游戏和网络游戏是最受欢迎的,因为大型网游如CF,DOTA,LOL,DNF,梦幻等都很受男生的欢迎,炫舞,扑克游戏等游戏受女生的欢迎。我们可以得出大型单机,网络游戏较为受到大学生们的欢迎,但同时也耗费了大家较多的精力和时间。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网络游戏比单机游戏更受欢迎。
3、关于大学生接触网络游戏的时间,小学阶段便接触网游的比例有38%,初中开始接触的比例为36%,高中和大学才开始接触网游的分别,占17%,6%。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日益普及,游戏在我国得到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接触游戏,甚至沉迷其中。据调查显示从小便受到网游“熏染”的人自控力普遍较差,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4、关于大学生上网玩游戏的时间频率,76%选择每天1—2小时的游戏时间,16%选择3—4小时,4%选择5—6小时,至于游戏时间每天7个小时以上的占3%。大学生比起高中生、初中生来说有更多的课余时间,受到的管制大为减少,这也就导致一部分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的同学很容易沉迷于游戏。而从比例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还是可以较合理控制自己的游戏时间,将时间控制在1—2小时内,但也有部分同学沉迷游戏,每天花费大量时间玩游戏。
5、关于大学生玩网络游戏的原因,调查显示大部分人选择的游戏原因是“网络游戏可以放松心情,打发空余时间,获得内心愉悦”占样本比例的74%。而认为网游可以“是自己某方面才能得到锻炼”,“从中获取金钱利益”的,分别占比例的4%,10%。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把游戏当做无聊时的消遣,得到满足缓解压力,放松心情是同学们玩游戏的三大理由。
6、关于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的影响,曾为了玩游戏逃课占样本的25%。对于影响,70%认为没有受到网游影响,社交活动和以前一样,22%选择“相比以前,少了很多活动”,4%认为玩网络游戏以后基本不参加社交活动了。但是认为网络游戏拓宽了自己的交际面,交了许多朋友,多了很多活动的也占样本的17%和15%。大学生本来就是要以学习为主,当然学习之余就是要娱乐一下脑神经。网络游戏是一个很不错的消遣,但是沉溺是万万不得的。沉溺在里面的大学生,不仅仅会造成各方面的危害,更重要的是学业上的危害更是严重。他们通宵达旦的、乐此不疲的,于是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和精力都会被网络游戏取代,造成了一些大学生挂科、补考、重考等等,严重的会造成学位上的影响。
7、关于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经济方面的影响,被调查者每月在网游上的花费50—100元的占17%,100—200元的占8%,200—300元以上的占2%,并且也有人认为自己不能放弃游戏的原因是“已经投入较多的时间和金钱,不玩就是浪费”占样本的52%。当然,也有72.8%的表示不在网络游戏上花费任何经费。此可见,大多数同学在网络游戏上的花费还是有自控能力的,没有太过沉溺其中。下图表现了学生每月在网络游戏上不同程度的消费情况。
8、关于大学生对网络游戏的看法,6%认为“经常玩游戏有益于挑战精神”,75%认为“偶尔玩一下有益身心”,5%认为“玩物丧志”分别占比例,剩余的选择了其他。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凡事过犹不及,正确看待网络游戏,避免沉迷其中,是大学生普遍认识。
四、调研结果分析
从调研的数据中可以看出,网络游戏已经融入了大部分学生的生活,并且对他们造成了深深的影响。
1、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里废寝忘食,组队做任务时往往通宵达旦,或者一天就睡短短的几个小时,仅以泡面度日。且沉迷于网络游戏的过程里,人的精神高度紧张亢奋,人体长时间处于这样亢奋紧张且疲劳的状态极易导致猝死,曾有报道大学生在宿舍通宵玩游戏导致猝死的惨剧,可见过度沉迷网络游戏对人的身体健康将产生极坏的影响。
2、严重影响心理健康。长期沉迷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会对人的心理产生许多不良影响。许多人沉溺在网络的虚拟实际借此逃避现实世界中人际、工作、生活等的压力,将网络世界当成真实世界来经营,反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应当具备的素质和能力,造成人际交往、生活工作能力等方面的巨大缺陷。同时,当前的网络游戏充斥着暴力、血腥,崇尚武力解决一切,往往误导着学生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性格,进而将网络世界中的血腥、暴力延伸到现实生活当中来,带来影响极重的后果,血腥暴力的网络游戏甚至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因素。
3、影响学生成才计划。为了取得网络世界的胜利,学生往往将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到网络游戏当中,通宵达旦不眠不休地做任务、闯关、升级,导致学生本应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大大减少甚至完全不学习,天天窝在宿舍玩游戏不去上课,笔者所调查沉迷网络游戏的学生当中,都存在因玩网络游戏导致旷课、逃课的现象,甚至有部分严重的学生因过度沉迷网络游戏天天旷课,导致学业严重受影响,最终影响到能否顺利毕业。
五、总结
对网络游戏消极影响的改善,首先是网络游戏不可以予以彻底禁止,而应考虑如何对网络游戏进行规制,对学生进行疏导教育,解决其心理的需求,并应当积极地采取一些更健康更吸引学生的娱乐方式。我们组提出如下策略:①加强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为学生创造多样展示自己的机会,提高学生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建立正确的生活目标,以避免到虚拟的游戏世界寻找成功。②加强心理疏导:大学生沉溺网络游戏只是表象,内心充满困惑和迷茫才是实质,因此要将心理疏导工作“做早、做细、做实”。及时矫正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学生的烦恼、郁闷能有渠道渲泄和排遣。要不断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通过系统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举办讲座等形式教会学生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6。③创建校园文化: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创建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加强大学生之间的沟通联系,创建和谐的班级氛围。④普及网络知识教育:通过宣教使学生认识到网络的积极和消极作用,趋利避害,科学合理利用网络,使之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参考文献
[1]闫宏微.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问题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2]魏华,范翠英,平凡,郑璐璐.网络游戏动机的种类、影响及其作用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1,10:1527-1533.[3]郭兵.网络游戏消费者行为分析[D].浙江大学,2006.[4]佐斌,马红宇.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现状研究——基于十省市的调查与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4:117-122.[5]才源源.青少年网络游戏者的心理需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6] 陈光磊.青少年网络心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7] 王旭东.论教育为人民服务[J].中国高教研究,2003(5).[8] 精心育人服务成长——百篇福建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辅导优秀 工作案例汇编[C].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第二篇:大学生网络游戏状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网络游戏调查报告
09机械(4)
091502000
1XXX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网络游戏逐步普及与泛化,作为主力网民之一的大学生群体,是网络游戏的重要参与群体。网络游戏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世界中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可能会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我们必须关注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现实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对策。
1、调查目的:
了解在校大学生网络游戏状况,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得出可行的教育对策。
2、调查对象:
在校大学生
如上图:受调查大学生中,男生占58.3%,女生占41.7%,调查的男女生比例均衡,不会造成一方人数过多,另一方人数过少而出现不具代表性的结果。使结论更具说服力。
3、调查方式:
随机抽样调查——网络问卷(问卷星)+实体问卷
4、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在校大学生玩网络游戏的情况,大学生对网络游戏的看法以及网络游戏
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影响。
5、调查结果:
1、有多少大学生玩网络游戏?
此次调查针对在校大学生,共收到有效问卷259份,其中超过1/3的大学生经常玩网络游戏,25.5%的大学生有时参与网络游戏,36.3的大学生很少接触网络游戏。
2、喜欢玩什么网络游戏?
休闲益智类游戏在大学生中最受欢迎,占28.6%,其次是人类角色扮演、战略策略、体育竞技和音乐舞蹈。调查显示性别差异显著:
男生更喜欢玩人类角色扮演、战略策略、体育竞技游戏,而女生更喜欢休闲益智和音乐舞蹈类游戏。
3、为什么玩网络游戏?
50.9%的大学生认为网络游戏是一种目的性的活动,用来消磨时间和缓解现实压力等。学生们遇到问题时,如果身边无人帮忙或无人倾诉,往往寻找另外一种途径排解心中的郁闷,这时,网络游戏成了他们发泄情绪的方式之一。也有一些学生想在游戏中体验到成就感和找到自我,觉得在现实中有些不能达到的,在游戏中可以达到。有将近1/4的大学生认为网络游戏是和同学朋友交往的一种方式,有15.9%的学生认为网络游戏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4、和谁玩网络游戏?
有46.3%的大学生最愿意选择他们的老朋友与其一起玩游戏,有将近1/4的大学生选择与不认识的人一起玩游戏,有15.8%的学生选择通过游戏认识一些新的朋友。43.8%的大学生在选择网络游戏的合作者时不考虑性别因素,而有33.9%的人选择异性合作者,选择同性合作者的大学生只占4.6%。
5、在网络游戏中如何与他人相处?
对于游戏中的朋友,81.4%的大学生认为电脑游戏中的朋友是可以相互帮助、合作、相互信任和坦诚相待的。一位学生说:“它的乐趣就在于你会认识很多人,在游戏里面你要干每件事都必须和其他人合作,才能做得更好。”但也有13.9%的大学生认为在网络游戏中朋友是可以相互利用的。在遇到利益纷争时,有34.8%的人选择伤害朋友。对于游戏中的竞争者,1/4的大学生把竞争者看作自己发展的积极因素,35.9%的学生则选择不管它,自己做自己的,有14%的人觉得冲突不尖锐就算了,也有12.2%的大学生想不择手段解决掉它。
6、如何看待玩网络游戏?
整体上大学生认为玩网络游戏很正常。有9.7%的大学生对同学玩网络游戏持完全同意的态度,30.5%的大学生基本同意玩网络游戏,47.5%的大学生对玩网络游戏部分同意,只有12.4%的大学生完全不同意玩网络游戏。
7、网络游戏对现实有何影响?
对于网络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关系,45.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网络游戏中有时与现实生活一样,有时不一样。24.1%的大学生会用网络游戏与现实生活中一致的方式行为。这部分学生不区分现实与游戏情境,因而网络游戏与现实生活相互影响的程度很高。还有23.2%的大学生认为在网络游戏中处理问题应该和在现实中处理问题相区别,这类大学生能够很理智地认清网络游戏与现实生活的区别,其网络与现实生活的相互影响程度很低。
8、为什么不能摆脱网络游戏?
32%的大学生不想离开网络游戏是因为在游戏中已经取得的等级和地位,29.3%的大学生是因为游戏中和好友之间的交情,33.2%的大学生是因为身边有同学或朋友在玩,56%的大学生觉得空余时间无聊,所以就玩网络游戏,37.1%的大学生是为了放松心情和发泄烦恼,15.1%的大学生是为了享受网络游戏中的对抗激情,8.9%的大学生是想通过玩网络游戏赚钱,剩下11.2%的大学生有其它原因。
由此可见,大学生不能摆脱网络游戏束缚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更多的是因为空闲无聊。
调查表明网络游戏有利也有弊多数大学生在网络游戏世界的行为方式与价值倾向同现实生活存在差异,网络游戏中容易表现出更多的功利、暴力倾向,对朋友更难信守道义。
约有半数参与网络游戏的大学生会区分网络游戏世界与现实生活,1/4的学生不区分网络游戏世界与现实生活。这可能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这些学生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观念参与网络游戏,另一种情况是大学生把网络游戏中的价值观念和暴力倾向带入现实生活。
网络游戏参与者认为网络游戏对自己生活的很多方面产生了影响,对学业成绩(网络游戏沉迷者普遍对自己学习成绩的自我评价偏低)、生活作息、身心健康与经济状况的影响多表现为负面的,而在思维方式和人际交往方面的影响多认为是积极的。
6、调查体会、总结:
合理引导大学生的网络游戏行为
学校要积极干预、引导大学生的网络游戏行为。对网络游戏痴迷对大学生在学业、身心健康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负面影响,而且,从调查可以看出,沉迷在网络游戏世界中,很可能会强化大学生的暴力、功利主义的价值倾向,淡化朋友道义和责任,从而对其价值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加强对大学生参与网络游戏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能够通过大学入学考试的学生,在学业和智力上都是能达到优秀的,不让大学生因为沉迷网络游戏而在学业和道德上掉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使命。
要引导大学生明确区分网络游戏世界和现实生活。如果大学生只是把网络游戏当作缓解学习与生活压力的一种消遣方式,能够区分网络游戏世界与现实生活的不同情境,从而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世界中行为,应该是可以从中获益的。这样可以使网络游戏成为排遣压力、不满,满足成就感的一种很好的途径。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样可能导致大学生的网络双重人格。实际上,只要大学生能够在不同文化情境中进行适当的行为与交流,并顺利实现场景切换,区分不同的情境进行不同的反应与表现,反倒会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心理健康。
第三篇: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研报告
《乌兰察布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研报告》药检系王志敏
(一)政治思想道德状况
从调查统计结果来看,在探讨表达政治愿望问题方面,有92%的学生会通过上网投票、参与选举等方式来进行政治诉求,对其不感兴趣的只有8%;谈及最关注的国际国内热点时,58.5%选择的是未来的就业和发展,22.5%选择的是经济危机和全球变暖,15%选择的是两会等国内大事;在问及对国家、自身前景如何看待时,87.5%的学生充满了信心和期待,只有12.5%的学生不置可否;在党组织的支持和信任程度问题上,有90%的学生表示支持和拥护党组织,有10%的学生保持中立态度;问及对其思想道德建设影响最大的因素时,选择社环境的占70%,认为是教师的选择为19%,9%选择家庭教育。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我系大学生总体上思想政治进步、对党支持和拥护、对国家和自身充满信心,有正确的道德观念、理想信念、政治追求。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
(二)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问及一个人的价值取决因素时,选择对他人及社会贡献的大小的学生均为79%,19%选择成功与否;社会名望的高低仅占2%;在谈及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时,63.5%选择我为人人、人人为我,21.5%选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11.5%选择人过留名、雁过留声,3.5%选择金钱万能。
通过以上调查显示,我系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有责任心、有进取心、有精神追求,但是也有少数甚至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有针对性的加以纠正。
(三)人际关系状况
在问卷调查中,大学生们感觉在大学生日常交往中最大问题是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系,选择率达56%,其它依次是害怕别人拒绝24%,家庭压力,不愿交际11%、觉得社会不公平,不愿交际9%。
调查表明,虽然大学生们感觉在大学里最难适应的是人际关系,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总体上是良好的。但是我们需要重视到,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系已经成为我系大学生日常交往的一大障碍,需要我系学生通过自身努力,集思广益通过各种方式克服因自身家庭环境、地域、风俗、语言、成长经历等差异带来的或多或少的沟通交流障碍,也需要辅导员、班主任及时把握性格内向学生的主要心理特征,帮助性格内向的大学生正确认知自我,掌握一些人际交往的技
巧,走出内向自闭的心理小屋,坦诚地与他人交流,从而促进性格内向学生的自我发展。
(四)心理情感状况
在问卷调查中,如果自己家境贫寒,自己会坦诚承认的有86.5%,视情况而定有8%,有4.5%的人不对任何人讲,装作富有的仅1%。当问及最近一段时间内,您的情绪怎么样,50%的学生情绪稳定,心情愉快。20%的学生情绪不稳定,但是心情愉快。23.5%情绪稳定,但是心情不愉快。情绪不稳定,心情也不愉快占到了6.5%。
调查显示,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多元化的影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日益多样化,大学生健康心理问题不容忽视,特别是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能采取有效方式进行解决是个重大的课题,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同时需要加强学校的相关心理老师辅导和教育,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有效疏导。
(五)对学生干部的评价
在对身边的学生干部评价时,48%认为各方面都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31.5%认为能发挥一定表率作用,14 %认为与普通同学相差不多,6.5%认为与学生干部要求相差甚远。表明多数学生认可学生干部,但还有14%的学生认为学生干部没有发挥表率作用,加上认为与学生干部要求相差甚远占到了6.5%,这就十分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学生工作中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学生干部的教育与管理。
(六)现代网络技术的影响度
从问卷调查情况看,学生经常登录的网站:百度占到了 85%,校内网占到了11%,搜狐占4%,学生搜集信息的途径主要是上网、看报纸杂志和与老师、同学交流,分别占75%、10.5%、12%;当问及上网主要干什么时,48%学习、31.5%了解时事新闻、8%聊天,结交网友友、12.5%玩网络游戏。
调查结果表明,现代网络技术兴起与应用确实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现代技术手段本身不能简单标以好坏,而且多数学生能正确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的功能并使之发挥良好的作用,但通过调查我们也能看出,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功能,从而产生了一味沉溺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直至勒令退学的让人痛心的事件。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多加教育和管理。
二、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校园环境,为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
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厚重的使命感,搞好学校文化建设。通过营造一种文明、健康、高品位的文化、精神氛围,来促进健康的集体舆论,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校风传统,统一的文化认同的形成;组织个性化、有特色、高品质的文化娱乐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开展系列化、开创性的知识文化活动,来扩大学习的认知领域,挖掘学生的潜力,锻炼学生的才能,使学校成为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一部和谐优美的协奏曲,为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充分发挥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既然现代技术手段的兴起与应用已经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我们就要充分利用网络、校报、校内广播电视等现代技术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教育。以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方式,通过现代技术建立起来的交流平台,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爱国主义思想、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集体主义观念、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形势政策等,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政治鉴别能力、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程度。
(三)加强对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教育,充分发挥组织的凝聚带动作用和个体的示范领跑作用。
对学生党员要加强党性教育,真正做到一名党员一面旗,一面旗聚一群人,确实发挥党员的先进性和领跑作用。对学生干部要强化服务意识和先进意识,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既不能混同于普通学生搞一般化,又不能脱离于普通学生搞特殊化,真正发挥好学生干部的桥梁与纽带作用、示范与服务作用。
(四)加强就业教育与指导,提高竞争意识和择业能力。
大学生不能实现毕业即就业的顺利转化,势必影响学生的生存、国家的安稳,最终也会影响到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尤其在目前经济发展减速、就业形势严峻的时期。另一个需要我们提前应对的因素,就是即将到来的生源总量下降趋势。因此,从市场需求调研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再到课堂教学实施,直至毕业顶岗实习环节,都要引入就业的理念,细化不同环节的就业教育与指导,环环相扣,确保出校的“成品”在人才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从而形成人才培养的专业品牌优势,进而不断吸引优质生源报考我校,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实现我系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状况调研报告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研报告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去年寒假,我于几个同学就这一状况进行了问卷形式的调研,在杭州市人才市场对前往应聘的1000名大学生就业行为和意向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外企是大学生就业的首选;(2)大学生期望收益越高就业概率越低。
一、调查分析:三种因素影响毕业生就业
通过调查的结果,经过详细的分析发现,影响毕业生择业行为的因素可以分为五类:
因素一: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影响大学生择业取向
为了了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取向,调查小组在问卷中设计了以下4个问题:①是否愿意到农村工作?②是否愿意去西部地区工作?③最想去什么样的地区工作?④最想去什么样的单位工作?
调查结果发现,将近八成的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部分学生愿意去西部就业;大中城市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相比较国有企业,大学毕业生更多倾向于外资企业。
22.6%的大学生愿意到农村就业,而77.4%的学生不愿意去,也就是说有将近八成的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从性别来看,男生愿意去农村工作的比例比女生高出5个百分点。21.5%的毕业生表示愿意去西部工作,这比一般人想象的比例要更高些,因为西部地区并不等于农村地区,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国家西部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显得落后,因此,65%的毕业生最愿意到沿海地区工作。由于学生最看重的是发展前景,而沿海地区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市场化程度,为大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因此,沿海地区成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首选。
相比较国有企业,大学毕业生更多倾向于外资企业。调查小组将单位划分为8类,即党政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外企、乡镇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学校和其他。调查结果显示:“外企”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单位,占近30%。实际上,最近十几年来,外企一直受到学子们的青睐。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渐消融,“党政机关”的吸引力较以前相比减弱,但仍有近1/5的学生选择了党政机关。究其原因,调查小组分析认为,除工作相对稳定外,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公务员是个非常体面的职业。“高新技术企业”排在了第三位,超过“国有大中型企业”,这与我国近年来重视科技发展,为高新技术企业制定人才优惠政策密切相关,也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待遇有关。尽管近年来国有大中型企业不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仅排在第四位,但仍然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要力量之一。调查小组分析认为,择业取向的形成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受到个人因素如偏好、理想、能力等的影响,也受到家庭因素比如父母职业、家庭收入
等的影响,更受到社会因素比如劳动力市场状况、经济景气程度等的影响。如果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取向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则可以说个体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大;如果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取向表现出很高的一致性,则可以说是社会因素的影响大。从调查统计可知,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了比较高的一致性,因此可以推断社会经济环境对他们的择业意识和择业行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调查小组认为,现阶段大学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存在着明显的倾向性:大部分同学更看重未来的发展前景,愿意到东部沿海地区和城市工作,愿意到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和单位工作。从大学毕业生就业倾向的普遍性可以看出,一种大的经济环境背景在制约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
因素二:家庭经济状况,是择业时形成风险偏好的重要因素
在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风险约束下,大学生以职业价值最大化为择业目标。大学生择业时随着家庭财富的增多,选择更具风险性职业的可能性增加。调查小组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发现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毕业生对待职业风险的态度是不同的,外企和高新技术企业收入相对较高,风险较大,富裕群体在择业时更倾向于“外企”、“高新技术企业”,比其他群体高出3个百分点。而其他群体对收入一般、风险较小的职业选择概率较大,如党政机关、学校和科研部门等。因素三:联系单位个数越多,就业概率越高;期望收益越高,就业概率越低从工作搜寻的角度分析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是调查小组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另一个切入点。调查小组通过“信息和获取信息的途径”、“期望工资水平和搜寻成本”和“搜寻密度和搜寻广度”这三个方面,将大学毕业生工作搜寻行为细化和量化,研究结果发现,性别、专业属性的不同,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搜寻行为。比如,男生的搜寻努力程度要比女生高,非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的搜寻努力程度要比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高;学校所在不同地区的毕业生其工作搜寻行为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东部地区毕业生的搜寻努力程度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的毕业生期望收益过高是就业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调查小组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大学毕业生联系单位个数每增加一个,其接受工作的概率就能提高2%,大学毕业生着重联系单位个数每增加一个,其接受工作的概率将提高1.4%。从“第一年期望的月工资水平”的系数符号和“搜寻成本”的系数符号反映期望工资越高,搜寻成本越大,接受工作的概率就越低。因此,调查小组建议大学毕业生要努力提高工作搜寻的主动性,具备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尽可能地挖掘劳动力市场中的有效信息,在找寻的过程中把个人的基本信息更多地反映给用人单位,减少用人单位的筛选成本。同时应制定与自身水平相适合的期望工资水平,工资标准定得过高,将会影响就业效率。工资攀比和“漫天要价”以及不切实际的工资要求,往往使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毕业生时望而却步。
以上一些大的方面,就本次调查看到的具体情况,调查小组提出如下具体性的建议:
建议一:深化体制改革,减少劳动力流动障碍;降低创业门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我国整个就业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此调查小组建议,要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减少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性障碍。虽然目前我国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都已取消了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进人指标、户口指标等的限制,但对于已经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流动则远非是无限制的,特别是对那些已去农村和西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若要再回到城市工作,则会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因此,不仅要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而且要为往届毕业生的工作转换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另外,要降低大学生毕业生的创业门槛,鼓励他们自主创业,这既能推动经济增长,又能增加就业。
建议二:在高校开设就业指导专业课程,加速培养高素质就业指导队伍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对就业指导的需求正逐渐增强。对于“大学生应该何时考虑就业”问题,有28.2%的大学毕业生认为应在四年级,45.8%认为应在三年级,11.6%和10.1%的学生分别认为应在一二年级。而对于就业指导来说,56.7%的大学毕业生认为应在四年级开始。由此看来,就业指导工作并非只是针对毕业生的,应该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列入高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之中。调查中,大学生基本上能够适应从学生到职业工作者的转变,但仍有16%的“不知道如何适应”或“不能适应”。
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直接,大学生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要也越来越迫切,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建立一支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从事这项工作的队伍在结构上应体现出跨专业的特色,要求指导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调查小组建议充分利用高校的知识资源,在高校开设就业指导专业课程,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加强就业指导的学科建设。
建议三: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自己,尽快调整自己的期望值,给自己的将来定位,在工作中有意识地积累经验,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家用人单位的老板公然声称:坚决不用大学刚毕业的人。在他看来,刚毕业的大学生身上“毛病”太多,几乎不可用,以下是这位老板从应届毕业生身上挑出的主要问题,看法未免偏激,仅供参考:①期望值过高;②心理不稳定;③耐挫能力差这山望着那山高;④不愿踏实做事高骛远,不切实际。
这个事例说明大学生还应该从自身入手,严格要求自己,努力的调整自己以尽快适应工作单位的需求,培养自己的敬业精神。
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五靠”:考大学靠压(家长监督学习);报志愿靠拍(家长定);上大学靠供(家长投资);找工作靠关系(家长运作);选择职业靠感觉(没有科学的分析,家长凭经验);大学生完全独立完成自己的意愿选专业、定职业、找工作的在被调查的群体中占很小比例。
大学生应该不断的积累工作经验,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路子。有人认为,现在的创业大环境对大学毕业生愈来愈有利。从2002年起,鼓励和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相关政策不断出台;同时社会上也启动了创业激励机制和创业教育,各类创业大赛竞相举办,也有不少大学生认为就业找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有创业的条件,当然会选择出来“搏一搏”,但是从普遍意义上看,创业仍不是大学生的主流选择。“这是因为大学生刚刚走出校园,创业资金缺乏,社会经验不足。”一招聘单位的老总这样分析,大学生创业的大环境仍不够成熟,各种措施仍不能够配套完善,启动资金不足,注册、税收的繁杂,使一些创业者望而却步。
一、调查取数
调查结果一:三成大学生愿意去外企
为了了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取向,研究调查小组在问卷中设计了以下4个问题:是否愿意到农村工作?是否愿意去西部地区工作?最想去什么样的地区工作?最想去什么样的单位工作?
调查结果发现,从性别来看,男生愿意去农村工作的比例比女生高出5个百分点。此外,21.5%的毕业生表示愿意去西部工作,而最愿意到沿海地区工作的毕业生比例为65%。
调查小组将单位划分为8类,即党政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外企、乡镇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学校和其他。调查结果显示:“外企”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单位,占近30%,选择党政机关的将近20%,“高新技术企业”则排在了第三位。
调查结果二:期望越高就业概率越低
调查小组得出结论:大学毕业生联系单位个数每增加一个,其接受工作的概率就能提高2%,大学毕业生着重联系单位个数每增加一个,其接受工作的概率将提高
1.4%。从“第一年期望的月工资水平”的系数符号和“搜寻成本”的系数符号反映,期望工资越高、搜寻成本越大,接受工作的概率就越低。
调查结果发现,男生对工作的搜寻努力程度要比女生高,非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的搜寻努力程度要比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高;学校所在不同地区的毕业生其工作搜寻行为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东部地区毕业生的搜寻努力程度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的毕业生期望收益过高是就业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另外,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毕业生,不愿意选择去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比较偏好去机制相对灵活的企业单位求发展,而家庭状况越差即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少的学生,选择去稳定的党政机关单位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其中,父母职业等级和收入的影响作用相当显著,而母亲的学历和职业对毕业生这一选择的影响比父亲更为突出。
对于家庭状况所代表的社会资本,有26.4%的学生认为它是获取就业信息的重要途径,仅次于招聘会?51.5%?和网络媒体?45.9%?;12.3%的学生认为社会资本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仅次于招聘会?39.7%?,排在第二位。认为社会资本是自身竞争优势的学生占19.5%,认为社会资本是自己求职不利因素的学生占25.9%。
二、分析归纳
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归纳出五种因素影响毕业生择业行为:
因素一: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影响大学生择业取向;
因素二:家庭经济状况,是择业时形成风险偏好的重要因素;
因素三:联系单位个数越多,就业概率越高;期望收益越高,就业概率越低; 因素四:社会资本影响就业意向和求职行为;
因素五:区域经济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大学毕业生极化现象。
三、政策建议
建议一:深化体制改革,减少劳动力流动障碍;降低创业门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建议二:在高校开设就业指导专业课程,加速培养高素质就业指导队伍
建议三: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自己,尽快调整自己的期望值,给自己的将来定位,在工作中有意识地积累经验,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建议四:大学毕业生要努力提高工作搜寻的主动性,具备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建议五:高校对就业不理想专业“动刀”、专业设置要有前瞻性
在当前就业形势下41.67%受访者选择先就业再择业,而18.33%选择多手准备,同时进行。由此可见,由于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已不再精挑细选,能就业成为如今大学生的普遍想法,另有打算的除外。此外面对就业难的问题,75%的受访者表示在实在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有去到基层(如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等)工作的意愿。其中,大学生对自己就业的月薪期望也相对减少了,一般从1500元到4000元不等,主要集中在1000元到1500元之间。
当前就业形势下,有33.33%的受访者认为家庭关系对自己就业有最大帮助,另外有25%的认为各类社会招聘,只有8.33%的认为校园招聘对自己就业有最大帮助。由此不难发现,就业难使得大学生不愿意直接面对找工作,而是用成功率较高的间接方法来找。这与大学生在生活中一般就面对家庭和学校,而缺乏直接面对社会的机会有密切关系。为此学校和社会都应该提供更多的岗位。大学生希望学校能采取一些如加强企业联系,争取更多岗位、呼吁校友帮忙等措施。
大学生竞争就业岗位没有明显优势,很多受访者表示缺乏实践技能和工作经验,所拥有的专业知识也不扎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当然既有学生本身的原因,如在大学生期间没有好好学习专业知识,也有学校的一部分原因,如并不着力宣传应用实践技能的培训,专业安排课程没有跟随时代更新,导致知识与需要脱钩。
面对当前就业难的问题,部分学生有创业的意愿,但是他们既缺乏创业经验又缺乏启动基金。或许学校在加强大学生创业方面多组织一些课程、活动或设立创业基金会有不错效果。
尽管这次调查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当前的就业形势也确实比较严峻,但是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也不必那么悲观,相信在国家和党的领导下我国迟早会走出这次金融危机。随着国务院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出台,各地纷纷推出地方经济刺激计划,大批国有重点企业在今后几年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人才需求上也显得更为迫切。此外一些公共安全和社会服务领域的单位,因受危机影响较小,反而加大了毕业生招聘力度,所以尽管当前就业有点难,但社会上的机会还是很多。危机总是与机遇并存,压力时常导致成功,只要我们着力加强自己的各方面素质,被危机难倒的不会是有准备的人。
众所周知,大学生的就业不仅是大学生的事,也是学校和社会的事,当前我们所要做的事就是如何顶住压力。若经济进一步恶化,首先要问的是,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各高校可以怎么准备,我们的毕业生才不至于以个人之力直接暴露于全球金融风暴之下。举办招聘会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信息的细致收集、认真评估和全面公开,以及技能培训和一线人员的经验交流。只有充分给予学生信息,才能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举办广泛的校友经验交流会,这是尽快获得一手资料和减少个人走弯路的好方法。在金融危机时期,信息的公开和及时传导至关重要,是帮助个人做出决策、调整预期的前提。
最后、作为大学生还应该进行自我差异化塑造,彰显个人魅力。发展自己别人没有的竞争优势,准确给自己定位,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加强自我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观,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只要我们真的这样做了,相信就算金融危机再继续恶化,我们也会足够乐观的,难道不是吗?机会总是钟情于有准备的人,希望大家都能得到机会,并把握住机会。
经过这次调查研究,我们受益匪浅,在掌握调查方法的同时,也学到了一些在书本中学不到的东西,此外无形中也增加了社会经验。不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这次社会实践调查,我们更加懂得了经验和知识急需积累,此外对大学生就业也更加有危机感了,我们奉劝大家一定要趁还在学校,多学点知识,并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为以后走出社会做好准备。最后希望同学们,在即将到来的职场竞争这一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都能占领自己的高地。
第五篇:大学生消费状况调研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的消费市场中,随着经济社会的纵深发展,我们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我们的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我们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对我们一生的品德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生活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培养和提高我们的“财商”,在当前就成为我们当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由于大学生年龄较轻,群体较特别,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大学生的消费有很大影响。特殊群体自然有自己特殊的特点,同时难免存在一些非理性的消费甚至一些消费的问题。为了调查清楚大学生的消费问题,我们决定在身边的同学中进行一次消费的调研。
二、问卷情况
见附录,本问卷共发放XXX份,收回有效问卷XXX份。发放以我们周围的同学为主。
三、数据统计和分析
1.总消费额
统计结果表明,消费额主要集中在400——800,对纯消费群体,我们觉得这个结果略低。我们认为,合适的人数分布峰值应该出现在500——800区间,其他区间大概符合正态分布
2.恩格尔系数
由表中数据可看出,饮食方面支出居于250-350的人数最多,“吃饭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较高,因此,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恩格尔系数较高,这可能是这一群体的特点。虽然考虑到,数据受限于学校的物价水平,但还是可以反映大学生消费支出的大概情况。
3、通讯开支
随机问卷得到的结果,拥有手机的同学居然占到被调查总人数的100%,可见大学校园手机的普及率之高。月花费高于50元的占到43%,已经接近一半。以我们的感觉,似乎大一的时候电话方面支出较多,而大二除了极个别人外似乎这方面的支出锐减,而我们的数据也基本反映了这个特点,接近八成的同学每月都很少打电话,或每4.打工目的方面个电话时间较短。即使考虑到目前的手机普及率,大家这方面的消费还是比较的合理。
最高的选项是增长社会经验,可以看出,大部分人做家教的目的不在于经济方面,而只是为增加社会阅历,由这点也可以看出大家普遍的经济状况较好,有足够的资金应付日常支出。
5.生活资金来源及家庭收入
九成以上的被调查者资金主要是由父母或家庭提供这个数据还是说明了一些问题,这种情况是大学生的普遍情况。很多社会因素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很多人居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即使做家教,也不是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或是尽早经济独立,大家经济独立意识之差可见一斑。
6.自我评价
结果显示,71%的被调查者认为花销较大,与自己的预期不符。可是,大家又一直保持着这种花费势头,这也算是大学生消费心理脆弱的一定表现。
四.思考
综合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目前正受到社会的影响,具有多种经济状况和消费能力的个体,区分程度相对稳定。但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在消费方面是有一些共性的特点。
A、当代大学生消费新概念
1.理性消费是主流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这使我们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300-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2000元,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用品开销的。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我们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我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我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2.追求时尚和名牌是不老的话题
即使在取消高考年龄限制之后,20岁左右的青年仍是大学校园的绝对多数,我们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我们的共同特点。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手机的消费项目。本次调查中发现学生手机拥有率已达到每班不低于60%。此外,电脑及相关消费也是我们的追求,小至一张几十元的上网卡,大至电脑都是当代大学生的宠物,用计算机系同学的话来形容,我们简直就把电脑当成自己的“情人知己”。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至于名牌产品,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B、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1.储蓄观念淡薄,财商需培养和加强
财商”一词的提出者罗伯特·清崎曾经说过:“财商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在调查中,当问及对“财商”概念的认识时,很多同学表示陌生。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个别同学有储蓄的意识。可见,当前大学生的财商需要培养和加强。
2.消费差距拉大,出现两极分化
在关于月平均消费一栏的调查中,有15.2%的同学在400元以下“有点痛苦”的生活线上坚持学业;有28.3%的同学在400-550元之间“勉强过得去”,有34.4%的同学在550-900元之间“稍为有点爽”,有14.6%的同学在900-1400元之间“比较自由”;有7.5%的同学月消费1400元以上可以说是“跟着感觉走”——无忧无虑。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3.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女生更为突出
大学生的生活消费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至少有一个方面是共同的,即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以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主。在生活费用中,饮食费用又是重中之重,按照青岛地区的物价水平,以学生在校每天消费十元左右用于基本饮食需要来估计,学生每月净饮食费需300元左右。
我们惊奇地发现,在被调查的197名女生中,83.7%饮食费用在300元以下,有的为了保持苗条身材控制自己的食欲,有的为了节约支出不顾营养需要净选择廉价的饭菜;而192名男生中也只有66.4%达到标准。当问及他们是否研究过自己的营养结构问题时,比如对“一杯奶养起一个民族”说法的认同时,90%的同学表示认可,但不怎么在意。当我们把饮食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在调查中指出的时候,他们当中,尤其是女同学很多都承认自己对健康饮食知识了解不够。
4.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在调查中,一些同学指出,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5.恋爱支出过度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300元左右,最少的也有50元左右,最高的达到1000元(比如送名贵礼物给对方)。他们大多承认为了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这是让人感到忧虑的方面。有趣的是,传统意义上谈恋爱的费用支出一般由男方承担的局面已经完全被打破,而出现三种情况,即男方全部承担、男女方共同承担和女方主动全部承担,女生的恋爱支出甚至有超过男方的情况。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在当代大学生中被充分演绎。
C、当前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偏颇的原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在消费上出现无计划消费、消费结构不合理、攀比、奢侈浪费、恋爱支出过度等问题,既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也与家庭、学校教育缺乏正确引导不无关系。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没有围墙”的校园里,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当某些大学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在校风建设上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D、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激烈的社会转型过程中,虽然社会经济与以往比较已经取得卓越的成就,但是放眼世界,我们离工业化发达国家的距离还很遥远。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引导大学生继续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反对奢侈浪费、盲目攀比、过高消费等不良消费风气,加强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的培养与塑造,在当前国情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我们认为今后老师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研究我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我们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2.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产管理能力,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专家指出,财商的概念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也是现代教育不可忽略不宜回避的话题。可以这样理解,智商反映人作为一般生物的生存能力,情商反映人作为社会生物的生存能力,财商反映人作为经济人在经济社会里的生存能力。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我们建议老师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在“两课”教学活动中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达到教育目的。
3.大学生良好消费风气应该成为良好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校风是师德师风和学生学习、生活作风的有机组合。其中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体现。